CN1928463A - 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 - Google Patents

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28463A
CN1928463A CNA2006101291048A CN200610129104A CN1928463A CN 1928463 A CN1928463 A CN 1928463A CN A2006101291048 A CNA2006101291048 A CN A2006101291048A CN 200610129104 A CN200610129104 A CN 200610129104A CN 1928463 A CN1928463 A CN 19284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ution
temperature
regenerator
refrigerant
w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2910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49562C (zh
Inventor
入江智芳
竹村与四郎
村田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bar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nd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bar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nd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bar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nd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Ebar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nd Syste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284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284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4956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4956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可抑制能量损失的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该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1具有:吸收器A、低温再生器G1、中温再生器G2、高温再生器G3、中温溶液泵12以及高温溶液泵13,吸收器A将溶液S作为降低了浓度的稀溶液Sw;低温再生器G1加热稀溶液Sw、使冷媒蒸发、使浓度上升;中温再生器G2加热稀溶液Sw、用比低温再生器G1中高的温度使冷媒蒸发、使浓度上升;高温再生器G3通过加热导入的稀溶液Sw、用比中温再生器G2中高的温度使冷媒蒸发、使浓度上升;中温溶液泵12从吸收器A将稀溶液Sw向中温溶液泵12送液;高温溶液泵13从吸收器A将稀溶液Sw向高温再生器G3送液,该冷冻机1不在中温再生器的入口设置阻力就可以稳定地向高温再生器和中温再生器供给适量的稀溶液,可以抑制能量损失。

Description

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尤其是涉及抑制能量损耗的同时、可向各再生器稳定地供给溶液的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于地球的环保意识在提高,而另一方面,却担心能量消费的明显增加对环境造成影响。在所谓的京都议定书生效的现在,为了实现各国确定的削减温室效应气体的目标,推进进一步的节能是紧迫的课题。其中,作为以业务用为中心、在事务所或大厦等中广泛采用的吸收冷冻机,期待着普及节能性更高的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
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在吸收冷冻机中具有高温再生器、中温再生器和低温再生器三个再生器,高温再生器在最高的温度下使冷媒从通过吸收器而吸收了冷媒的稀溶液中蒸发;中温再生器以低于高温再生器的温度使冷媒从稀溶液中蒸发;低温再生器是以低于中温再生器的温度使冷媒从稀溶液中蒸发,将在高温再生器中蒸发的冷媒气体向中温再生器引导、用该冷媒气体的热使冷媒从稀溶液中蒸发,将在中温再生器蒸发的冷媒气体向低温再生器引导、用该冷媒蒸汽的热使冷媒从稀溶液中蒸发,通过这样削减投放到再生器中的热量(或用于产生热的燃料)、实现节能。现有的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多是用一台泵、将通过吸收器而吸收了冷媒的稀溶液向高温再生器、中温再生器和低温再生器送液(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0-17123号公报(图1等)
但是,若用一台泵向三个再生器送液,则需要高扬程、大流量的泵。并且,由于用压力最高的高温再生器的内压决定泵的必要扬程,因此,为了调节稀溶液向中温再生器和低温再生器的流入量,需要在这两个再生器的入口设置具有相当于高温再生器与各个再生器的压力差的压力损耗的部件(阀等),这就形成了能量损耗。并且,如果根据高温再生器的内压的变化、调节泵的旋转速度,则为了向中温再生器和低温再生器稳定地供给稀溶液,需要在各再生器的入口侧或出口侧设置控制阀。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目的是提供在抑制能量损耗的同时、可向各再生器稳定地供给溶液的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述发明的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如图1所示,具有:吸收器A、低温再生器G1、中温再生器G2、高温再生器G3、中温溶液泵12以及高温溶液泵13,吸收器A是用溶液S吸收冷媒蒸汽Vs、使溶液S成为降低了浓度的稀溶液Sw;低温再生器G1从吸收器A导入稀溶液Sw,通过加热稀溶液Sw使冷媒蒸发、使浓度上升;中温再生器G2从吸收器A导入稀溶液Sw,通过加热稀溶液Sw用比低温再生器G1中高的温度使冷媒蒸发、使浓度上升;高温再生器G3从吸收器A导入稀溶液Sw,通过加热稀溶液Sw用比中温再生器G2中高的温度使冷媒蒸发、使浓度上升;中温溶液泵12从吸收器A将稀溶液Sw向中温再生器G2送液;高温溶液泵13从吸收器A将稀溶液Sw向高温再生器G3送液,是与中温溶液泵12分开的泵。
如果形成这样的结构,则由于具有将稀溶液向中温再生器送液的中温溶液泵和向高温再生器送液的高温溶液泵,因此,不在中温再生器的入口设置大的阻力就可以稳定地向高温再生器和中温再生器供给适量的稀溶液,可以抑制能量损耗。并且,在并列设置中温再生器和低温再生器、中温溶液泵也向低温再生器输送稀溶液的情况下,不在低温再生器的入口设置大的阻力就可以稳定地向高温再生器、中温再生器以及低温再生器供给适量的稀溶液,可以抑制能量损耗。
并且,如图1所示,技术方案2所述发明的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中,高温再生器G3在导出使冷媒从稀溶液Sw中蒸发而浓度上升了的高温浓溶液Sh3侧,具有积存高温浓溶液Sh3的高温再生器溶液槽23;中温再生器G2在导出使冷媒从稀溶液Sw中蒸发而浓度上升了的中温浓溶液Sh2侧,具有积存中温浓溶液Sh2的中温浓溶液槽22;具有控制装置60,控制装置60调整高温溶液泵13的排出量、使高温再生器溶液槽23内或高温再生器G3的本体内的高温浓溶液Sh3的液面形成第一规定液面高度,同时,调整中温溶液泵12的排出量、使中温再生器溶液槽22内或中温再生器G2的本体内的中温浓溶液Sh2的液面形成第二规定液面高度。在此,典型的高温再生器G3的本体是指与高温再生器溶液槽23分开的高温再生器G3的主要部分。并且,典型的中温再生器G2的本体是指与中温再生器溶液槽22分开的中温再生器G2的主要部分。
如果形成这样的结构,由于调整高温溶液泵的排出量,使高温再生器溶液槽内或高温再生器的本体内的高温浓溶液的液面形成第一规定液面高度,同时,调整中温溶液泵的排出量,使中温再生器溶液槽内或中温再生器的本体内的中温浓溶液形成第二规定液面高度,因此,高温再生器内的高温浓溶液以及中温再生器内的中温浓溶液不会混入在各再生器中蒸发的冷媒而被排出。
并且,如图1所示,技术方案3所述发明的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中,具有:高温压力检测器63、高温液面检测器66、中温压力检测器62以及中温液面检测器65,高温压力检测器63检测高温再生器G3内的压力;高温液面检测器66检测高温再生器溶液槽23内或高温再生器G3的本体内的高温浓溶液Sh3的高位液面和低位液面;中温压力检测器62检测中温再生器G2内的压力;中温液面检测器65检测中温再生器溶液槽22内或中温再生器G2的本体内的中温浓溶液Sh2的高位液面和低位液面;控制装置60的构成为,根据高温压力检测器63检测的压力调节高温溶液泵13的旋转速度,并在高温液面测器66检测到高位液面时使旋转速度降低、检测到低位液面时使旋转速度上升;同时,根据中温压力检测器62检测的压力调节中温溶液泵12的旋转速度,并且在中温液面检测器65检测到高位液面时使旋转速度降低、在检测到低位液面时使旋转速度上升。
如果形成这样的结构,则由于在高温再生器和中温再生器中、以各再生器内的压力为基准、调节所对应的溶液泵的旋转速度,并根据各再生器的溶液槽或各再生器的本体内的液面修正所对应的溶液泵的旋转速度,因此,增加了各再生器内的溶液液面的稳定性。
并且,如图2所示,技术方案4所述发明的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中,取代高温压力检测器63(例如参照图1)具有高温冷媒温度检测器69,高温冷媒温度检测器69检测将高温再生器G3内的稀溶液Sw加热蒸发后的冷媒冷凝后的高温冷凝冷媒Vf3的温度;取代中温压力检测器62(例如参照图1)具有中温冷媒温度检测器68,中温冷媒温度检测器68检测将中温再生器G2内的稀溶液Sw加热蒸发后的冷媒冷凝后的中温冷凝冷媒Vf2的温度;控制装置60不是根据高温压力检测器63(例如参照图1)检测到的压力、而是根据高温冷媒温度检测器69检测到的温度调节高温溶液泵13的旋转速度,不是根据中温压力检测器62(例如参照图1)检测到的压力、而是根据中温冷媒温度检测器68检测到的温度调节中温溶液泵12的旋转速度。
如果形成这样的结构,则由于以与高温再生器和中温再生器内的压力具有相关关系的高温冷凝冷媒以及中温冷凝冷媒的温度为基准、调节对应的溶液泵的旋转速度,并根据各再生器的溶液槽的液面修正所对应的溶液泵的旋转速度,因此,增加了各再生器内的溶液液面的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的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由于具有将稀溶液送入中温再生器的中温溶液泵和将稀溶液送入高温再生器的高温溶液泵,因此,可以不在中温再生器的入口设置大的阻力而稳定地向高温再生器和中温再生器供给适量的稀溶液,可以抑制能量损耗。并且,在并列设置中温再生器和低温再生器、中温溶液泵也向低温再生器输送稀溶液的情况下,可以不在低温再生器的入口设置大的阻力而稳定地向高温再生器、中温再生器以及低温再生器供给适量的稀溶液,可以抑制能量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三重功效吸收冷冻机的模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三重功效吸收冷冻机的变形例的模式***图。
图3是表示将吸收器和蒸发器形成多级的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的部分***图。
图4是作为直流锅炉的高温再生器的图。(a)是纵剖视图、(b)是炉体部分的俯视图。
图5是用向中温再生器和低温再生器输送的稀溶液从冷凝冷媒中进行热回收的溶液***的部分***图。(a)是分别串联设置低温溶液热交换器和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以及中温溶液热交换器和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的部分***图、(b)是分别并列设置低温溶液热交换器和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以及中温溶液热交换器和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的部分***图、(c)是相对串联设置的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和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并列设置低温溶液热交换器和中温溶液热交换器的部分***图。
图6是表示用向高温再生器输送的稀溶液从冷凝冷媒进行热回收的溶液***的部分***图。(a)是串联设置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和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的部分***图、(b)是向串联设置的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和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分别导入一部分稀溶液的结构的部分***图、(c)是将串联设置的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和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相对吸收器侧的高温溶液热交换器并列设置的部分***图。
图7是表示从高温再生器排出的废气向稀溶液进行热回收的溶液***的部分***图。(a)是分别串联设置低温溶液热交换器和废气溶液热交换器、以及中温溶液热交换器和废气溶液热交换器、高温溶液热交换器和废气溶液热交换器的部分***图,(b)是分别并列设置低温溶液热交换器和废气溶液热交换器、以及中温溶液热交换器和废气溶液热交换器、高温溶液热交换器和废气溶液热交换器的部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各图中相互相同或相当的装置使用相同或类似的符号,省略重复说明。另外,在图1、2、3、4(a)中虚线表示控制信号。
首先、参照图1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1(以下只称为“吸收冷冻机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吸收冷冻机1的模式***图。吸收冷冻机1具有吸收器A、低温再生器G1、中温再生器G2、高温再生器G3、冷凝器C、蒸发器E、中温溶液泵12、高温溶液泵13、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以及控制装置60。
吸收器A是使溶液S吸收蒸发器E产生的冷媒蒸汽Vs的装置。典型的是,冷媒使用水、溶液S使用溴化锂(LiBr),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使用其他冷媒、溶液(吸收剂)的组合。在吸收器A中,将冷却水管71设置在内部,该冷却水管71使去除溶液S吸收冷媒蒸汽Vs时产生的吸收热的冷却水q流动。在吸收器A中,将喷洒在各再生器G1~G3中再生的、浓度提高后的溶液S的浓溶液喷洒喷嘴72设置在冷却水管71的上方。吸收器A的下部成为吸收冷媒蒸汽Vs、储存浓度降低后的稀溶液Sw的储存部73。在储存部73上连接有将稀溶液Sw向着低温再生器G1和中温再生器G2导出的稀溶液导出管42以及将稀溶液Sw向着高温再生器G3导出的稀溶液导出管43。吸收器A在上部与蒸发器E连通,可以将在蒸发器E中蒸发的冷媒蒸汽Vs导入吸收器A。
低温再生器G1是从吸收器A导入稀溶液Sw、通过加热稀溶液Sw使冷媒蒸发、使浓度上升的装置。在低温再生器G1内的上部设置喷洒导入的稀溶液Sw的稀溶液喷洒喷嘴51a。并且,在低温再生器G1上,用于使作为加热稀溶液Sw的加热源的冷媒蒸汽Vm流动的加热用蒸汽管51设置在稀溶液喷洒喷嘴51a的下方。将该设置有加热用蒸汽管51的部分称作低温再生器G1的本体。将冷媒蒸汽Vm导入加热用蒸汽管51,该冷媒蒸汽Vm混合了在中温再生器G2中蒸发的中温冷媒蒸汽Vs2、和在高温再生器G3中蒸发的高温冷媒蒸汽Vs3在中温再生器G2冷凝后的高温冷凝冷媒Vf3。低温再生器G1在上部与冷凝器C连通,利用冷媒蒸汽Vm的热从稀溶液Sw蒸发的低温冷媒蒸汽Vs1可向冷凝器C移动。
并且,在低温再生器G1的下部设置有低温再生器溶液槽21,该低温再生器溶液槽21积存冷媒从稀溶液Sw中蒸发、浓度上升后的低温浓溶液Sh1。典型的低温再生器溶液槽21是与低温再生器G1一体形成在低温再生器G1的下部,但例如也可以将具有规定容积的容器与低温再生器G1在物理上分离并利用管道连接形成、作为低温再生器G1的一部分。并且,低温再生器溶液槽21也可以不是容器形状而是管道。在低温再生器溶液槽21与低温再生器G1为一体的情况下,有时低温再生器G1的本体兼作低温再生器溶液槽21。导出低温浓溶液Sh1的低温浓溶液导出管44连接在低温再生器溶液槽21上。低温浓溶液导出管44通过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后与高温浓溶液导出管46合流、与吸收器A的浓溶液喷洒喷嘴72连接。
中温再生器G2是从吸收器A导入稀溶液Sw、通过加热稀溶液Sw以高于低温再生器G1中的温度使冷媒蒸发、使浓度上升的装置。在中温再生器G2内的上部设置喷洒导入的稀溶液Sw的稀溶液喷洒喷嘴52a。并且,在中温再生器G2中,用于使作为加热稀溶液Sw的加热源的冷媒蒸汽Vs3流动的加热用蒸汽管52,设置在稀溶液喷洒喷嘴52a的下方。将该设置有加热用蒸汽管52的部分称为中温再生器G2的本体。将在高温再生器G3中蒸发的高温冷媒蒸汽Vs3导入加热用蒸汽管52。高温冷凝冷媒管56连接在加热用蒸汽管52上,该高温冷凝冷媒管56使被稀溶液Sw去热的高温冷媒蒸汽Vs3冷凝后的高温冷凝冷媒Vf3流动。并且,中温冷媒蒸汽管55连接在中温再生器G2的上部,该中温冷媒蒸汽管55导出利用高温冷媒蒸汽Vs3的热从稀溶液Sw蒸发的中温冷媒蒸汽Vs2。中温冷媒蒸汽管55与低温再生器G1的加热用蒸汽管51连接。并且,高温冷凝冷媒管56与中温冷媒蒸汽管55在中途连接。在中温再生器G2上设置压力传感器62,该压力传感器62作为检测中温再生器G2内压力的压力检测器。压力传感器62可检测中温再生器G2内的压力即可,因此,也可以设置在中温再生器G2附近的中温冷媒蒸汽管55上。压力传感器62利用信号电缆与控制装置60连接,可将压力传感器62检测到的压力信号向控制装置60发送。
在中温再生器G2上设置中温再生器溶液槽22,中温再生器溶液槽22用于积存冷媒从稀溶液Sw中蒸发、浓度上升后的中温浓溶液Sh2。典型的中温再生器溶液槽22与中温再生器G2一体形成在中温再生器G2的下部,但例如也可将具有规定容积的容器与中温再生器G2在物理上分离、利用管道连接形成、作为中温再生器G2的一部分。并且,中温再生器溶液槽22也可以不是容器形状而是管道。在中温再生器溶液槽22与中温再生器G2为一体的情况下,有时中温再生器G2的本体兼作中温再生器溶液槽22。中温再生器溶液槽22的液面高度除了受到中温再生器G2内的压力、稀溶液Sw的温度或浓度控制以外,也受到从中温溶液泵12向中温再生器G2输送的稀溶液Sw的流量控制。导出中温浓溶液Sh2的中温浓溶液导出管45连接在中温再生器溶液槽22上。中温浓溶液导出管45通过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后与低温浓溶液导出管44连接。在中温再生器溶液槽22上设置中温液面检测器65,该中温液面检测器65具有检测积存在其内部的中温浓溶液Sh2的高位液面的高位液面传感器65H、和检测低位液面的低位液面传感器65L。典型的高位液面传感器65H和低位液面传感器65L使用电极棒。在高位液面传感器65H和低位液面传感器65L与控制装置60之间分别铺设信号电缆,可以将检测到的高位和低位液面信号向控制装置60发送。另外,高位和低位液面传感器65H、65L也可以是电极棒以外的浮动开关等。在浮动开关的情况下,可用一个开关检测高位液面和低位液面双方。并且,在以中温再生器G2本体的液面为控制对象的情况下,中温液面检测器65设置在中温再生器G2本体内。
高温再生器G3是从吸收器A导入稀溶液Sw、通过加热稀溶液Sw用高于中温再生器G2中的温度使冷媒蒸发、使浓度上升的装置。在高温再生器G3中设置导入稀溶液Sw的稀溶液导入管53a。并且,高温再生器G3的结构是可以通过燃烧气体、蒸汽或来自外部的加热源对稀溶液Sw进行加热,所述燃烧气体是通过导入气体或油等并使其燃烧而产生的,所述蒸汽从蒸汽发生炉(无图示)进行供给。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高温再生器G3中将使作为加热稀溶液Sw的加热源的加热用蒸汽r流动的加热用蒸汽管53设置在下方。加热用蒸汽管53形成为没入从稀溶液导入管53a导入的稀溶液Sw中的状态,高温再生器G3形成为所谓的满液式。高温冷媒蒸汽管54连接在高温再生器G3的上部,该高温冷媒蒸汽管54导出利用加热用蒸汽r的热从稀溶液Sw中蒸发的高温冷凝蒸汽Vs3。高温冷媒蒸汽管54与中温再生器G2的加热用蒸汽管52连接。在高温再生器G3中设置有压力传感器63作为检测高温再生器G3内压力的压力检测器。压力传感器63可检测高温再生器G3内压力即可,因此,也可设置在高温再生器G3附近的高温冷媒蒸汽管54上。压力传感器63利用信号电缆与控制装置60连接,可将压力传感器63检测到的压力信号向控制装置60发送。
并且,在高温再生器G3中设置积存高温浓溶液Sh3的高温再生器溶液槽23,高温浓溶液Sh3是以如下方式形成的,即,通过利用流经没入在稀溶液Sw中的加热用蒸汽管53内的加热用蒸汽r进行加热,冷媒从稀溶液Sw中蒸发、浓度上升。典型的高温再生器溶液槽23是将高温再生器G3的下部通过隔板23a隔成设置加热用蒸汽管53的空间而形成的,所述隔板23a从高温再生器G3的底部朝向上方垂直延伸。将设置该加热用蒸汽管53的空间称为高温再生器G3的本体。使高温再生器溶液槽23的底部形成在设置加热用蒸汽管53的空间的高温再生器G3底部的更下方。形成使设置有加热用蒸汽管53的空间(本体)中的浓溶液Sh3中的越过隔板23a的溶液流入高温再生器溶液槽23中的结构。典型的高温再生器溶液槽23是与高温再生器G3成为一体而形成,但例如也可将具有规定容积的容器与高温再生器G3在物理上分离并通过管道连接而形成、作为高温再生器G3的一部分。并且,高温再生器溶液槽23也可以不是容器形状而是管道。导出高温浓溶液Sh3的高温浓溶液导出管46连接在高温再生器溶液槽23上。高温浓溶液导出管46通过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后与低温浓溶液导出管44合流、与吸收器A的浓溶液喷洒喷嘴72连接。在高温再生器溶液槽23上设置高温液面检测器66,该高温液面检测器66具有检测积存在其内部的高温浓溶液Sh3的高位液面的高位液面传感器66H、和检测低位液面的低位液面传感器66L。典型的高位和低位液面传感器66H、66L使用电极棒。在高位液面传感器66H和低位液面传感器66L与控制装置60之间分别铺设信号电缆,可以将检测到的液面信号向控制装置60发送。另外,高位和低位液面传感器66H、66L也可以是电极棒以外的浮动开关等。并且,在以高温再生器G3本体的液面为控制对象的情况下,高温液面检测器66设置在高温再生器G3本体内。
冷凝器C是将在低温再生器G1中蒸发的低温冷媒蒸汽Vs1导入、冷凝并形成低温冷凝冷媒Vf1的装置。冷凝器C与低温再生器G1一起在一个罐体内形成壳管式,在两者之间设置隔壁。冷凝器C在隔壁的上部与低温再生器G1连通,可从低温再生器G1导入低温冷媒蒸汽Vs1。在冷凝器C的内部设置使冷却低温冷媒蒸汽Vs1和中温冷凝冷媒Vf2的冷却水q流动的冷却水管C1。并且,导入在低温再生器G1中冷凝的中温冷凝冷媒Vf2的中温冷凝冷媒管57连接在冷凝器C上。将冷媒液Vf向着蒸发器E导出的低温冷凝冷媒管58连接在冷凝器C上,所述冷媒液Vf混合了低温冷媒蒸汽Vs1冷凝而成的低温冷凝冷媒Vf1和被冷却的中温冷凝冷媒Vf2。
蒸发器E是从冷凝器C导入冷媒液Vf、用被冷却介质p的热使冷媒液Vf蒸发的装置。在蒸发器E的内部设置使被冷却介质p流动的冷水管74。在蒸发器E内的冷水管74的上部设置用于喷洒冷媒液Vf的冷媒液喷洒喷嘴75。蒸发器E的下部作为储存导入的冷媒液Vf的储存部76。在储存部76上连接有将储存的冷媒液Vf向上部的冷媒液喷洒喷嘴75引导的循环冷媒管59。在循环冷媒管59上设置有循环泵14,该循环泵14将储存在储存部76中的冷媒液Vf向冷媒液喷洒喷嘴75加压输送。蒸发器E与吸收体A一起在一个罐体内形成壳管式,在两者之间设置隔壁。蒸发器E在隔壁的上部与吸收器A连通,可使在蒸发器E中蒸发的冷媒蒸汽Vs向吸收器A移动。
中温溶液泵12是将稀溶液Sw从吸收器A向中温再生器G2和低温再生器G1送液的泵。中温溶液泵12设置在稀溶液导出管42上。稀溶液导出管42与中温再生器G2的稀溶液喷洒喷嘴52a连接。稀溶液管41从中温溶液泵12的下游侧的稀溶液导出管42起分叉,稀溶液管41与低温再生器G1的稀溶液喷洒喷嘴51a连接。中温溶液泵12具有可以用规定的压力将吸收器A内的稀溶液Sw向中温再生器G2内输送程度的扬程,不具有向比中温再生器G2的压力高的高温再生器G3送液的扬程。换句话说,中温溶液泵12不是具有过高的扬程、流量的泵。中温溶液泵12可向比中温再生器G2的压力低的低温再生器G1送液。中温溶液泵12在与控制装置60之间铺设信号电缆,通过接收来自控制装置60的信号调节旋转速度,可调节稀溶液Sw的排出量。
高温溶液泵13是将稀溶液Sw从吸收器A向高温再生器G3送液的泵。高温溶液泵13设置在稀溶液导出管43上。稀溶液导出管43与高温再生器G3的稀溶液导入管53a连接。高温溶液泵13具有可以用规定的压力将吸收器A内的稀溶液Sw向高温再生器G3中输送的扬程。高温溶液泵13虽然也具有可向比高温再生器G3压力低的中温再生器G2以及低温再生器G1送液的扬程,但如果要用高温溶液泵13向与高温再生器G3有压力差的中温再生器G2和低温再生器G1均匀地送液,则需要在中温再生器G2和低温再生器G1的入口设置作为压力损耗的阻力,因此,从抑制能量损耗的观点出发,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向中温再生器G2和低温再生器G1送液。高温溶液泵13在与控制装置60之间铺设信号电缆,通过接收来自控制装置60的信号、调节旋转速度,可以调节稀溶液Sw的排出量。
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是在低温浓溶液Sh1和中温浓溶液Sh2混合的浓溶液、和向低温再生器G1和中温再生器G2送液的稀溶液Sw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机器。典型的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使用板型热交换器,但也可使用壳管式或其他热交换器。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设置在稀溶液管41分叉前的稀溶液导出管42和中温浓溶液导出管45合流后的低温浓溶液导出管44上。
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是在中温浓溶液Sh2与向中温再生器G2送液的稀溶液Sw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机器。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设置在中温再生器溶液槽22的更下方。典型的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使用板型热交换器,但也可以使用壳管式或其他的热交换器。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设置在稀溶液管41分叉后的稀溶液导出管42和中温浓溶液导出管45上。
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是在高温浓溶液Sh3与向高温再生器G3送液的稀溶液Sw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机器。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设置在高温再生器溶液槽23的更下方。典型的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使用板型热交换器,也可使用壳管式或其他的热交换器。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设置在稀溶液导出管43和高温浓溶液导出管46上。另外,也可将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分割成多个并列或串联设置。如果分割后缩小每一台的大小,则即在使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形成超过大气压的压力的情况下,也可以缩小内容积,提高安全性,可更简便地进行包括压力容器的法规上的处理等的处理。
控制装置60是如下的装置,即,从压力传感器62、63接收压力信号,并且从各液面传感器66H、66L、65H、65L接收液面信号,向高温溶液泵13以及中温溶液泵12发送信号并分别调整高温溶液泵13以及中温溶液泵12的旋转速度,使高温再生器溶液槽23的液面高度形成第一规定液面高度以及使中温再生器溶液槽22的液面高度形成第二规定液面高度。第一规定液面是以下液面,即,设定上限使高温再生器G3内的高温浓溶液Sh3不混入高温冷媒蒸汽管54,设定下限防止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内的浓溶液Sh3不足,是在高温再生器溶液槽23内(或在高温液面检测器66设置在高温再生器G3本体内的情况下,在高温再生器G3本体内)的高位液面传感器66H和低位液面传感器66L之间的液面。并且,第二规定液面是以下液面,即,设定上限防止中温再生器G2内的中温浓溶液Sh2流入中温冷媒蒸汽管55,设定下限防止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内的浓溶液Sh2不足,是在中温再生器溶液槽22内(或在中温液面检测器65设置在中温再生器G2本体内的情况下,在中温再生器G2本体内)的高位液面传感器65H和低位液面传感器65L之间的液面。
以下参照图1就吸收冷冻机1的循环进行说明。首先,说明冷媒侧的循环。冷凝器C接收在低温再生器G1中蒸发的低温冷媒蒸汽Vs1,通过从冷却塔(无图示)供给的流过冷却水管C1的冷却水q进行冷却冷凝、形成冷媒液Vf1。流过冷却水管C1的冷却水q被向吸收器A输送。另一方面,冷凝后的冷媒液Vf1与被流过冷却水管C1的冷却水q冷却的中温冷凝冷媒Vf2混合、形成冷媒液Vf并被向蒸发器E输送,作为冷媒液Vf储存在储存部76。或者,从冷凝器C向蒸发器E输送的冷媒液Vf也可与通过循环泵14加压输送的冷媒液Vf合流,通过冷媒液喷洒喷嘴75喷洒到冷水管74后储存在储存部76。储存在储存部76的冷媒液Vf被循环泵14向冷媒液喷洒喷嘴75送液。蒸发器E的冷媒液Vf一旦从冷媒液喷洒喷嘴75向冷水管74喷洒,则冷媒液Vf从冷水管74内的被冷却介质p接收热进行蒸发,另一方面,被冷却介质p被冷却。被冷却的被冷却介质p被输送到利用冷热的场所(无图示)进行使用。另一方面,在蒸发器E中蒸发的冷媒液Vf成为冷媒蒸汽Vs,向所连通的吸收器A移动。
以下说明溶液侧的循环。在吸收器A中,从浓溶液喷洒喷嘴72中喷洒高浓度的溶液S,溶液S吸收在蒸发器E中产生的冷媒蒸汽Vs、成为稀溶液Sw。稀溶液Sw被储存在储存部73中。溶液S吸收冷媒蒸汽Vs时产生的吸收热通过流过冷却水管71的冷却水q被去除。本实施方式中的冷却水q是将在冷凝器C使用的水导入冷却水管71,将去除吸收热后温度上升的冷却水向冷却塔(未图示)输送进行气冷。尤其是在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中,由于高温再生器的压力升高,因此如本实施方式,在冷凝器C中使用冷却水q后将其导入吸收器A,这样不仅可以抑制低温再生器G1内的压力上升、也可以抑制高温再生器G3内的压力上升。但也可以在吸收器A中使用后再向冷凝器C引导。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提高吸收器A的性能。并且,也可将冷却水q分别导入冷凝器C和吸收器A。在这种情况下,既可抑制高温再生器G3内的压力上升、又可提高吸收器A的性能。
储存部73的稀溶液Sw分别利用高温溶液泵13向高温再生器G3进行加压输送、利用中温溶液泵12向中温再生器G2和低温再生器G1进行加压输送。这样,由于分成高温溶液泵13和中温溶液泵12将稀溶液Sw向各再生器G1~G3进行加压输送,因此可向各再生器G1~G3稳定地供给适量的稀溶液Sw,可抑制能量损耗。另外,也可形成以下结构,即,通过溶液循环泵(无图示)使积存在储存部73中的溶液与从各再生器G1~G3流回的高浓度的溶液S混合、向浓溶液喷洒喷嘴72供给。并且,也可是中温溶液泵12兼作溶液循环泵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从中温溶液泵12和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之间的稀溶液导出管42分出管道,与浓溶液喷洒喷嘴72连接。
流过稀溶液导出管43的稀溶液Sw在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中与浓溶液Sh3进行热交换、进行热回收,在温度上升后从稀液导出管53a导入高温再生器G3。利用高温溶液泵13进行加压输送、导入到高温再生器G3中的稀溶液Sw增加了隔板23a的加热用蒸汽管53侧的稀溶液Sw,通过利用从蒸汽源(无图示)供给的加热用蒸汽r进行加热,冷媒蒸发形成浓溶液Sh3。此时的高温再生器G3的动作压力和动作温度能根据吸收冷冻机1的冷冻负荷而变化。相对于冷冻负荷的变化,典型的是通过利用控制阀(无图示)调节导入加热用蒸汽管53中的加热用蒸汽r的量来进行对应。一旦加热用蒸汽r向加热用蒸汽管53的供给量发生变化,则高温再生器G3的内压发生变化,因此,进行动作的高温再生器G3的温度和压力也发生变化。蒸发后的冷媒蒸汽Vs3被向中温再生器G2的加热用蒸汽管52输送。高温浓溶液Sh3通过吸收加热用蒸汽r的热而温度上升,在越过隔板23a流入高温再生器溶液槽23中后,通过高温再生器G3内的压力和重力导入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中、与稀溶液Sw进行热交换、回收热,然后再次导入吸收器A。
另一方面,流过稀溶液导出管42的稀溶液Sw,首先与在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中中温浓溶液Sh2和低温浓溶液Sh1混合后的浓溶液进行热交换、进行热回收,然后分流,一部分被导入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其余的被导入低温再生器G1。导入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的稀溶液Sw与中温浓溶液Sh2进行热交换、进行热回收,在温度上升后导入中温再生器G2、从稀溶液喷洒喷嘴52a喷洒。从稀溶液喷洒喷嘴52a喷洒的稀溶液Sw被在高温再生器G3中蒸发的高温冷媒蒸汽Vs3加热,中温再生器G2内的稀溶液Sw中的冷媒蒸发、成为中温浓溶液Sh2。蒸发后的中温冷媒蒸汽Vs2被输送到低温再生器G1的加热用蒸汽管51。中温浓溶液Sh2通过吸收高温冷媒蒸汽Vs3的热而温度上升,在流入中温再生器溶液槽22中后,通过重力和中温再生器G2内的压力导入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与稀溶液Sw进行热交换、回收热,与低温浓溶液Sh1合流。并且,在中温再生器G2中加热稀溶液Sw的高温冷媒蒸汽Vs3的温度降低、冷凝,在成为高温冷凝冷媒Vf3后与中温蒸发冷媒Vs2合流。与中温蒸发冷媒Vs2合流的高温冷凝冷媒Vf3进行混合、成为混合的冷媒蒸汽Vm。
在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中温度上升后导入低温再生器G1的稀溶液Sw,被从稀溶液喷洒喷嘴51a喷洒。被从稀溶液喷洒喷嘴51a喷洒的稀溶液Sw通过混合的冷媒蒸汽Vm被加热,低温再生器G1内的稀溶液Sw中的冷媒蒸发、成为低温浓溶液Sh1。蒸发后的低温冷媒蒸汽Vs1被向冷凝器C输送。低温浓溶液Sh1通过吸收冷媒蒸汽Vm的热而温度上升,在流入低温再生器溶液槽21后,通过重力和低温再生器G1内的压力流过低温浓溶液导出管44,与从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出来的中温浓溶液Sh2合流,然后被导入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中、与稀溶液Sw进行热交换、回收热,接着,在与高温浓溶液Sh3合流后从吸收器A的浓溶液喷洒喷嘴72向吸收器A内喷洒。
在上述的溶液的循环中,各再生器G1~G3将溶液没有混合的冷媒蒸汽向下一个工序供给,并且,为了防止因溶液热交换器31~33内的浓溶液不足而产生的热交换效率降低以及各再生器G1~G3的传热面过热,最好使各再生器G1~G3内的浓溶液的液面为一定。这里所说的“一定”鉴于上述目的也可以有规定的幅度。如上所述,各再生器G1~G3随着对应冷冻负荷的变化的加热用蒸汽导入量的变化,其内压也进行变化。一旦各再生器G1~G3的内压变化,则各溶液泵12、13的压力头(ヘツド)也发生变化,如果保持各再生器G1~G3的内压变化前的溶液泵12、13的旋转速度,则可能发生不能将各再生器G1~G3内的浓溶液的液面保持为一定的情况。因此,为了使各再生器G1~G3内的浓溶液的液面为一定,吸收冷冻机1通过控制装置60进行以下的控制。
为了使高温再生器G3内的高温浓溶液Sh3的液面高度为一定,高温溶液泵13根据由压力传感器63检测到的压力调节排出量。典型的排出量的调节通过调节高温溶液泵13的旋转速度来进行。通过调节旋转速度来调节排出量,与利用阀等进行节流的情况相比可以削减消费动力,因此是理想的。典型的根据压力传感器63检测到的压力调节排出量的方法是通过以下动作来进行的,即,检测高温再生器G3内的压力,根据事先求出的保持第一规定液面所需要的泵旋转速度与高温再生器G3内压力的关系、以对应检测到的高温再生器G3内的压力的泵旋转速度运转高温溶液泵13。作为高温再生器G3的液面高度的高温再生器溶液槽23或高温再生器G3的本体内的液面高度,与高温再生器G3内的压力有相互作用关系。即,随着向加热用蒸汽管53供给的加热用蒸汽r的流量增加,若高温再生器G3内的压力上升,则高温浓溶液Sh3的导出量增加、液面降低。并且,如果高温溶液泵13是离心泵,则一旦高温再生器G3内的压力上升,稀溶液Sw的排出量将减少、液面将降低。无论怎样,通过调节高温溶液泵13的排出量(增加排出量,或增加降低的排出量后复原)可以将液面控制在规定的值。
假设吸收冷冻机1内的压力平衡发生变化,根据事先求出的保持第一规定液面所需要的高温溶液泵13的旋转速度和高温再生器G3内压力的关系,即使以对应检测到的高温再生器G3内的压力的泵旋转速度运转高温溶液泵13也不能保持第一规定液面,则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液面传感器66H、66L进行液面检测、修正高温溶液泵13的排出量。如果液面降低、低位液面传感器66L检测不到液面,则控制装置60向高温溶液泵13发送信号、使旋转速度只增加规定值。相反如果液面上升、高位液面传感器66H检测到高位液面,则控制装置60向高温溶液泵13发送信号、使旋转速度只减少规定值。另外,在未检测出高位液面而检测出低位液面的情况下,控制装置60修正事先求出的保持第一规定液面所需要的泵旋转速度与高温再生器G3内压力的关系。该修正对相当于规定值的旋转速度部分进行修正,所述规定值根据高位或低位液面传感器66H、66L的动作而增减。通过进行修正,减少液面传感器66H、66L的动作次数。这样,将高温再生器G3内的高温浓溶液Sh3的液面高度保持在第一规定液面高度、防止溶液混入高温冷媒蒸汽Vs3,或蒸汽混入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的所谓的冷媒蒸汽的窜缸(吹き拔け)。
在将中温再生器G2内的中温浓溶液Sh2的液面高度保持为一定的情况下,也进行与将高温再生器G3的高温浓溶液Sh3的液面高度保持为一定的控制相同的控制。但是,在将中温再生器G2内的中温浓溶液Sh2的液面高度保持为一定的情况下,根据压力传感器62检测到的压力调节中温溶液泵12的排出量,在不能保持第二规定液面时,通过液面传感器65H、65L进行液面检测,该液面检测用于修正中温溶液泵12的排出量。另外,虽然中温溶液泵12向中温再生器G2和低温再生器G1并列地输送稀溶液Sw,但通过在稀溶液管41上设置小的压力损耗(例如节流孔或控制阀等),将中温再生器G2内的中温浓溶液Sh2的液面高度控制为一定,也可将低温再生器G1内的低温浓溶液Sh1的液面高度保持在规定范围内。
另外,液面高度控制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即,不检测各再生器G2、G3内的压力,而用液面传感器65H、65L、66H、66L分别检测各再生器溶液槽22、23内的高位和低位液面,并调节各溶液泵12、13的旋转速度以形成规定的液面高度。并且,也可不检测液面的上下限,而是设置位移式液面高度检测器等的液面高度检测器(无图示)、通过调节器进行连续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P控制或PI控制,则控制稳定、非常理想。并且,虽然也可以不使用液面传感器65H、65L、66H、66L、而只用压力检测器62、63控制液面高度,但有时不能检测用于保持事先求出的规定液面所需要的溶液泵的旋转速度与高温再生器G3内压力的关系的偏差,因此,最好使用液面传感器65H、65L、66H、66L。
(再生器内压力检测机构的变更)
在进行液面高度的控制时,也可以不使用压力传感器62、63而使用温度传感器。
图2是表示吸收冷冻机1的变形例的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2(以下只称为“吸收冷冻机2”)的***图。在吸收冷冻机2中,取代压力传感器63将作为高温冷媒温度检测器的温度传感器69设置在中温再生器G2的加热用蒸汽管52的出口附近的高温冷凝冷媒管56上,检测高温冷媒蒸汽Vs3冷凝后的高温冷凝冷媒Vf3的温度。并且,取代压力传感器62将作为中温冷媒温度检测器的温度传感器68设置在中温冷凝冷媒管57上,检测中温冷媒蒸汽Vs2冷凝后的中温冷凝冷媒Vf2的温度。各冷凝冷媒Vf3、Vf2的温度由于是大致饱和的温度,因此,将饱和温度换算成压力、根据事先求出的保持规定液面所需要的溶液泵的旋转速度与各再生器G2、G3内压力的关系,通过调节溶液泵12、13的旋转速度可以保持规定的液面。另外,虽然检测温度最好是饱和温度,但无须一定是饱和温度。即使是过度冷却的冷媒温度,只要是加热用蒸汽管51、52的出口附近的温度,也不妨碍实际应用。吸收冷冻机2的其他构成与吸收冷冻机1相同。
(吸收器与蒸发器的多级化)
在以上的说明中,是吸收器与蒸发器为单级的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但也可以是吸收器与蒸发器是多级的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
图3是表示将吸收器和蒸发器形成多级的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3(以下只称为“吸收冷冻机3”)的部分***图。在吸收冷冻机3中,将吸收器A(参照图1、2)分成低级吸收器A1和高级吸收器A2两级,将蒸发器E(参照图1、2)分成低级蒸发器E1和高级蒸发器E2两级,将低级吸收器A1和低级蒸发器E1、高级吸收器A2和高级蒸发器E2分别形成一对设置在独立的外壳内。并且,浓溶液被引导到低级吸收器A1后引导到高级吸收器A2,被冷却介质p先被引导到高级蒸发器E2,然后引导到低级蒸发器E1,从冷凝器C出来的冷却水q被并列引导到低级吸收器A1和高级吸收器A2。其他的构成与吸收冷冻机1、2相同。这样,若形成吸收器A和蒸发器E为多级的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则可以降低稀溶液Sw的浓度,可以降低低温再生器G1、中温再生器G2的沸腾温度,并可降低高温再生器G3的温度和压力。
(高温再生器的变形例)
另外,高温再生器G3可以不是图1、2所示的结构,而是直流锅炉。
图4是作为直流锅炉的高温再生器G3’的图。(a)是纵剖视图、(b)是罐体部分的俯视图。高温再生器G3’在圆筒状的罐体80内、在上部和下部具有环状的集管81、82,在这些集管81、82之间环状地排列设置多个传热管83,在上部中央部具有作为燃烧装置的燃烧器84,而且在上部集管81具有通过管道86连接的气液分离器85。并且,在下部集管82上连接有稀溶液导出管43,在气液分离器85的上部连接有高温冷媒蒸汽管54,气液分离器85的底部通过管道87与下部集管82连接。并且,在气液分离器85的底部,高温浓溶液导出管46与管道87并列。气液分离器85也起到高温再生器G3中的高温再生器溶液槽23(参照图1、2)的作用。在气液分离器85上设置压力传感器63、作为检测高温再生器G3’内的压力的压力检测器。并且,在气液分离器85的侧面设置分别与气相部和液相部连通的液位检测部99C,液位检测部99C设置有高温液面检测器66C,该高温液面检测器66C具有检测积存在其内部的高温浓溶液Sh3的高位液面的高位液面传感器66CH和检测低位液面的低位液面传感器66CL。高温液面检测器66C相当于高温再生器G3中的高温液面检测器66(参照图1、2)。高温液面检测器66C通过信号电缆与控制装置60连接。
另外,作为高温再生器G3’内的液面检测器,也可以在气液分离器85内设置高温液面检测器66D,该高温液面检测器66D具有检测积存在其内部的高温浓溶液Sh3的高位液面的高位液面传感器66DH、和检测低位液面的低位液面传感器66DL。或者也可以在上部集管81和下部集管82之间设置连通管90,在连通管90中设置液位检测部99A,在液位检测部99A内设置高温液面检测器66A,该高温液面检测器66A具有检测高温浓溶液Sh3的高位液面的高位液面传感器66AH和检测低位液面的低位液面传感器66AL,或者,从上部集管81起在特定的传热管83内设置高温液面检测器66B,该高温液面检测器66B具有检测高温浓溶液Sh3的高位液面的高位液面传感器66BH、和检测低位液面的低位液面传感器66BL。在设置高温液面检测器66A、66B、66D的情况下,都分别通过信号电缆与控制装置60连接。高温再生器G3’可以是具有高温液面检测器66A~66D中任何一个的结构,或者是具有其任意的组合或全部的结构。典型的是,高温液面检测器66B适合于用于防止传热管83过热的液面检测,高温液面检测器66C、66D适合于防止高温浓溶液Sh3混入冷媒蒸汽Vs3、或高温浓溶液Sh3向吸收器A(参照图1、2)进行稳定供给的液面检测,由于具有这样的长处,所以最好根据控制目的设置高温液面检测器66A~66D。
而且,高温再生器G3’最好具有各种安全保护功能,用于防止由于控制设备的故障或溶液管道***的损坏、溶液泵13(参照图1、2)的故障等而导致高温再生器G3’因过热等受到损坏。
例如,在吸收冷冻机的运转中、在高温再生器G3’内的液位低于事先设定的安全下限液位的情况下将产生传热管83或集管81、82的热变形或过热,为了防止由于该传热管83或集管81、82的热变形或过热而产生的损坏,最好将检测溶液的液位低于安全下限液位的低液位检测器设置在液位检测部99A内(低液位检测器91A)或传热管83内(低液位检测器91B)。或者不另外设置低液位检测器91A、91B,而是将高温液面检测器66A、66B、66C、66D的低位液面传感器66AL、66BL、66CL、66DL设定为在没有接触液面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检测溶液的液位低于安全下限液位。
在高温再生器G3’的罐内压力上升到超过安全上限压力的情况下,为了降低罐内压力,例如也可将安全阀排出管88与气液分离器85连接、在此设置安全阀89。在安全阀89进行动作时,来自外部的空气等一旦漏入高温再生器G3’内,则将破坏吸收冷冻机的真空状态,因此,最好构成为将安全阀89进行动作而排出的冷媒或蒸汽Vs3引导到中温再生器G2(参照图1、2)或低温再生器G1(参照图1、2),或者冷凝器C(参照图1、2)、或者与这些连接的管道。并且,为了检测不与控制装置60电连接的安全阀89的动作,可以在安全阀排出管88上设置检测安全阀排出管88内压力的安全阀压力检测器92或检测温度的安全阀温度检测器93、或者检测安全阀排出管88的振动的安全阀振动检测器94。可设置安全阀压力检测器92、安全阀温度检测器93以及安全阀振动检测器94中的任何一个或进行组合设置,通过信号电缆与控制装置60连接。
并且,为了防止在高温再生器G3’的罐体温度处于过热状态时产生的热变形或因过热而产生的损坏,可将检测罐体表面温度的表面温度检测器设置在上部集管81表面(表面温度检测器95A)或传热管83表面(表面温度检测器95B)、或者下部集管82表面(表面温度检测器95C)上。或者,为了检测过热状态,也可设置检测上部集管81内的高温浓溶液Sh3的温度的罐内温度检测器96A、或检测下部集管82内的稀溶液Sw的温度的罐内温度检测器96B。表面温度检测器95A~95C、罐内温度检测器96A、96B通过信号电缆与控制装置60连接。
并且,在由于燃烧装置的故障等而产生灰烟、导致废气e的温度上升到超过安全上限的情况下,为了停止燃烧,可在废气管97上设置废气温度检测器98。废气温度检测器98通过信号电缆与控制装置60连接。
在高温再生器G3’中,将稀溶液Sw导入下部集管82、利用高温溶液泵13(参照图1、2)的压力穿过多个传热管83到达上部集管81。此时,向燃烧器84内供给空气与燃气或油进行燃烧,将该燃烧的热作为加热源、加热穿过传热管83的稀溶液Sw,使冷媒从稀溶液Sw中蒸发。即,在高温再生器G3’中,取代加热用蒸汽r(参照图1、2)导入燃气或油。从在传热管83中加热的稀溶液Sw中产生冷媒蒸汽,典型的是液面保持在传热管83内,浓溶液Sh3和冷媒蒸汽Vs3以气液两相流(混相流)的状态通过管道86流入气液分离器85。在气液分离器85中,冷媒蒸汽Vs3从上部导出,高温浓溶液Sh3的一部分从下部返回下部集管82,其余的从高温浓溶液导出管46朝向吸收器A(参照图1、2)导出。在高温再生器G3’中,冷媒蒸汽Vs3在传热管83中产生,通过上部集管81流入气液分离器85的高温浓溶液Sh3的流量大于利用高温溶液泵13从吸收器A供给的稀溶液Sw的流量,因此,使气液分离器85内的一部分高温浓溶液Sh3返回下部集管82。这样,在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中,由于高温再生器G3高于大气压,因此高温再生器最好使用直流式锅炉。
另外,在高温再生器G3’具有各种安全保护功能的情况下,可如下所述地发挥作用。在具有低液位检测器91A、91B或高温液面检测器66A、66B、66C、66D的情况下,在检测器91A、91B上的液面降低、检测不到液面时,或在检测器66A、66B、66C、66D的低位液面传感器66AL、66BL、66CL、66DL不接触液面规定时间时,向控制装置60发送信号,收到信号的控制装置60向警报装置(无图示)发送信号、发出警报,同时,关闭燃料阀(无图示)等停止向燃烧器84供给燃料,紧急停止在燃烧器84中的燃烧。
并且,在具有安全阀89的情况下,一旦高温再生器G3’的罐内压力上升到超过安全上限压力,则安全阀89进行动作。由于安全阀89进行机械动作,因此利用安全阀压力检测器92、安全阀温度检测器93以及安全阀振动检测器94检测安全阀89是否进行动作。各检测器92、93、94向控制装置60发送即时信息。在具有安全阀压力检测器92的情况下,在检测到的压力达到事先设定的安全上限值时,另外,在具有安全阀温度检测器93的情况下,在检测到的温度达到事先设定的安全上限值时,判断安全阀89已经进行动作,控制装置60向警报装置(无图示)发送信号、发出警报,同时,关闭燃料阀(无图示)等停止向燃烧器84供给燃料,紧急停止在燃烧器84中的燃烧。并且,在具有安全阀振动检测器94的情况下,在检测到的振动值达到事先设定的值时,判断为通过安全阀89的动作、冷媒蒸汽Vs3喷出、在安全阀排出管88上产生了强振动,控制装置60向警报装置(无图示)发送信号、发出警报,同时,关闭燃料阀(无图示)等停止向燃烧器84供给燃料,紧急停止在燃烧器84中的燃烧。
并且,在具有表面温度检测器96A、95B或罐内温度检测器96A、96B的情况下,各检测器95A、95B、96A、96B向控制装置60发送即时信号,收到信号的控制装置60一旦判断为高于事先设定的安全上限温度的温度,则向警报装置(无图示)发送信号、发出警报,同时,关闭燃料阀(无图示)等停止向燃烧器84供给燃料,紧急停止在燃烧器84内的燃烧。
并且,在具有废气温度检测器98的情况下,废气温度检测器98向控制装置60发送即时信号,如果是高于事先设定的安全上限温度的温度,则收到信号的控制装置60则判断为异常燃烧,向警报装置(无图示)发送信号、发出警报,同时,关闭燃料阀(无图示)等停止向燃烧器84供给燃料,紧急停止在燃烧器84中的燃烧。
(追加热回收机构)
在上述的各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中,除了由各溶液热交换器31~33中的溶液之间的热交换形成的热回收之外,也可以进行由中温再生器G2的排水(ドレン)Vf3或低温再生器G1的排水(ドレン)Vf2与稀溶液Sw的热交换而形成的热回收、以及由来自高温再生器G3’的废气与稀溶液Sw的热交换而形成的热回收。并且,来自高温再生器G3’的废气的热回收也可以在向高温再生器G3’供给的燃烧用空气之间进行。以下就追加热回收机构的装置的特有部分进行说明。
图5是用向中温再生器和低温再生器输送的稀溶液从冷凝冷媒进行热回收的溶液***的部分***图,(a)是分别串联设置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和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以及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和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的部分***图、(b)是分别并列设置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和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以及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和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的部分***图、(c)是相对于串联设置的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和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并列设置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和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的部分***图。另外,在图5中表示了在吸收冷冻机1、2(参照图1、2)中,从溶液***的吸收器A向各再生器G1~G3输送溶液的管路,省略了其他结构的图示。如图5所示,在从冷凝冷媒进行热回收的情况下,具有用高温冷凝冷媒Vf3和稀溶液Sw进行热交换的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和用中温冷凝冷媒Vf2和稀溶液Sw进行热交换的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典型的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和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使用板式热交换器,但也可使用壳管式或其他热交换器。
如图5(a)所示,在分别串联设置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和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以及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和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的情况下,穿过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分流到稀溶液管41的稀溶液Sw、与在低温再生器G1中冷凝的中温冷凝冷媒Vf2在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中进行热交换进行热回收。另一方面,在穿过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后、穿过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的稀溶液Sw与在中温再生器G2中冷凝的高温冷凝冷媒Vf3在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中进行热交换进行热回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提高导入中温再生器G2和低温再生器G1的稀溶液Sw的温度。
如图5(b)所示,在分别并列设置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和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以及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和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的情况下,稀溶液Sw在中温溶液泵12的排出侧分流后分别导入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和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导入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的稀溶液Sw在与中温冷凝冷媒Vf2进行热交换后导入低温再生器G1。另一方面,导入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的稀溶液Sw与低温浓溶液Sh1(参照图1、2)进行热交换。进行热交换、从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导出的稀溶液Sw的一部分导入低温再生器G1,其余的进一步分流、分别导入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和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导入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的稀溶液Sw与中温浓溶液Sh2(参照图1、2)进行热交换,导入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的稀溶液Sw与高温冷凝冷媒Vf3进行热交换后进行合流、导入中温再生器G2。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调整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与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的溶液分流比、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和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的溶液分流比,可一面调整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一面提高导入中温再生器G2、低温再生器G1的稀溶液Sw的温度。
如图5(c)所示,在相对于串联设置的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和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并列设置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和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的情况下,稀溶液Sw在中温溶液泵12的排出侧分流后分别导入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和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导入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的稀溶液Sw与低温浓溶液Sh1(参照图1、2)进行热交换后分流,一部分导入低温再生器G1,其余的导入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与中温浓溶液Sh2(参照图1、2)进行热交换。另一方面,导入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的稀溶液Sw与中温冷凝冷媒Vf2进行热交换后,导入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与高温冷凝冷媒Vf3进行热交换。从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导出的稀溶液Sw与从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导出的稀溶液Sw合流、导入中温再生器G2。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调整导入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和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的溶液分流比,可一面调整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一面提高导入中温再生器G2的稀溶液Sw的温度。
图6是表示用向高温再生器输送的稀溶液从冷凝冷媒进行热回收的溶液***的部分***图,(a)是串联设置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和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的部分***图、(b)是向串联设置的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和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分别导入一部分稀溶液Sw的结构的部分***图、(c)是将串联设置的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和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相对于吸收器侧的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A并列设置的部分***图。在图6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为了用向高温再生器输送的稀溶液从冷凝冷媒进行热回收,考虑到冷凝冷媒Vf3、Vf2的温度,将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分成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A和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B。并且,在图6中表示了在吸收冷冻机1、2(参照图1、2)中,从溶液***的吸收器A向各再生器G1~G3输送溶液管的路,省略了其他结构的图示。并且,在从图6所示的冷凝冷媒进行热回收的情况下,也具有与图5所示的相同的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和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
如图6(a)所示,在串联设置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和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的情况下,从吸收器A中导出的稀溶液Sw首先在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A中与高温浓溶液Sh3进行热交换,然后,导入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在这里与中温冷凝冷媒Vf2进行热交换进行热回收。而且,稀溶液Sw被导入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与高温冷凝冷媒Vf3进行热交换进行热回收,然后导入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B、与从高温热再生器G3导出的高温浓溶液Sh3进行热交换,接着导入高温再生器G3。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导入高温再生器G3的稀溶液Sw回收更多的热。
如图6(b)所示,在向串联设置的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和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分别导入一部分稀溶液Sw的结构的情况下,从吸收器A中导出的稀溶液Sw首先在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A中与高温浓溶液Sh3进行热交换,然后,一部分流过稀溶液管43A、导入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与中温冷凝冷媒Vf2进行热交换,其余的绕过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与同中温冷凝冷媒Vf2进行了热交换的稀溶液Sw合流。该稀溶液Sw的一部分流过稀溶液管43B导入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与高温冷凝冷媒Vf3进行热交换,其余的绕过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与同高温冷凝冷媒Vf3进行了热交换的稀溶液Sw合流,然后导入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B、与从高温热再生器G3导出的高温浓溶液Sh3进行热交换,接着导入高温再生器G3。在这种情况下,可一面控制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和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中的交换热量、一面进行热回收。
如图6(c)所示,在将串联设置的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和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相对于吸收器侧的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A并列设置的情况下,稀溶液Sw在高温溶液泵13的排出侧分流后、分别通过稀溶液导出管43导入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A和通过稀溶液管43C导入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导入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A的稀溶液Sw与低温浓溶液Sh3(参照图1、2)进行热交换,导入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的稀溶液Sw与中温冷凝冷媒Vf2进行热交换,然后导入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与高温冷凝冷媒Vf3进行热交换,然后分流的各稀溶液Sw合流。合流后的稀溶液Sw导入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B、与从高温热交换器G3导出的高温浓溶液Sh3进行热交换后导入高温再生器G3。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调整对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A和中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7、高温冷凝冷媒溶液热交换器36的溶液分流比,可一面调整各热交换器的交换热量、一面提高导入高温再生器G3的稀溶液Sw的温度。
图7是表示从由高温再生器排出的废气向稀溶液进行热回收的溶液***的部分***图。(a)是分别串联设置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和废气溶液热交换器35A、以及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和废气溶液热交换器35B、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和废气溶液热交换器35C的部分***图,(b)是分别并列设置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和废气溶液热交换器35A、以及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和废气溶液热交换器35B、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和废气溶液热交换器35C的部分***图。另外,在图7中也表示了从溶液***的吸收器A向各再生器G1~G3的溶液输送管路,并省略了其他结构的图示。如图7所示,在从由高温再生器排出的废气中进行热回收的情况下,具有三个废气溶液热交换器35A、35B、35C。典型的废气溶液热交换器35A、35B、35C使用壳管式热交换器,但也可以使用其他热交换器。
如图7(a)所示,在分别串联设置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和废气溶液热交换器35A、以及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和废气溶液热交换器35B、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和废气溶液热交换器35C的情况下,从高温再生器G3排出的废气e首先在废气溶液热交换器35C中与穿过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的稀溶液Sw进行热交换。从废气溶液热交换器35C导出的废气e,接着在废气溶液热交换器35B中与穿过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的稀溶液Sw进行热交换。从废气溶液热交换器35B导出的废气e,接着在废气溶液热交换器35A中与穿过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的稀溶液Sw进行热交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提高导入高温再生器G3以及中温再生器G2、低温再生器G1的稀溶液Sw的温度。
如图7(b)所示,在分别并列设置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和废气溶液热交换器35A、以及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和废气溶液热交换器35B、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和废气溶液热交换器35C的情况下,稀溶液Sw在高温溶液泵13的排出侧分流,其一部分在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处与高温浓溶液Sh3进行热交换后导入高温再生器G3,其余的流过稀溶液管43D、绕过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并导入废气溶液热交换器35C、与从高温再生器G3排出的废气e进行热交换,然后导入高温再生器G3。从废气溶液热交换器35C导出的废气e接着穿过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然后分流、流入稀溶液管42D、在废气溶液热交换器35B中与绕过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的稀溶液Sw进行热交换。穿过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后分流的稀溶液Sw的其余的一部分流过稀溶液管41、原封不动地导入低温再生器G1,其余的稀溶液Sw导入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与中温浓溶液Sh2进行热交换,然后导入中温再生器G2。向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1导入的稀溶液Sw是在中温溶液泵12的排出侧分流的一部分,在中温溶液泵12的排出侧分流的其余的稀溶液Sw流过稀溶液管41D、导入废气溶液热交换器35A、与从废气溶液热交换器35B导出的废气e进行热交换,然后导入低温再生器G1。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调整各溶液热交换器31、32、33和与其并列设置的废气溶液热交换器35A、35B、35C的溶液分流比,可一面调整各热交换器31、32、33、35A、35B、35C的热交换量、一面提高向各再生器G1~G3导入的稀溶液Sw的温度。
另外,在图5~图7中所说明的各热交换器36、37、35A~35C中设置的热交换器,并不需要具有图示的全部,而是可根据吸收冷冻机的动作条件适当地选择设置,所述各热交换器36、37、35A~35C在通过中温再生器G2的排水(ドレン)Vf3或低温再生器G1的排水(ドレン)Vf2与稀溶液Sw的热交换而进行的热回收中,以及在通过来自高温再生器G3’的废气与稀溶液Sw的热交换而进行的热回收中进行使用。
(追加瞬时燃烧器)
在上述的各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中,也可以在导入吸收器A的高温浓溶液Sh3、和低温浓溶液Sh1与中温浓溶液Sh2混合的浓溶液的合流部设置瞬时燃烧器。根据吸收冷冻机的运转条件,在高温浓溶液Sh3的饱和压力高于低温浓溶液Sh1与中温浓溶液Sh2混合的浓溶液的饱和压力的情况下,在其合流时,随着高温浓溶液Sh3的压力降低进一步产生冷媒蒸汽。在合流部产生的冷媒蒸汽量大的情况下,有可能在管道内发生腐蚀等问题,因此,可以设置瞬时燃烧器、缓和冷媒蒸汽的再蒸发产生的影响。并且,也可以在瞬时燃烧器的上部连接导向低温再生器G1或冷凝器C的管道,将在瞬时燃烧器中产生的冷媒蒸汽向低温再生器G1或冷凝器C输送。
(追加流量调整装置)
并且,也可以分别在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3的下游侧的高温浓溶液导出管46、以及在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2的下游侧与低温浓溶液导出管44连接前的中温浓溶液导出管45上设置电动阀等的流量调整装置(无图示)。典型的是,虽然高温溶液泵13向高温再生器G3供给溶液的供给量、取决于高温浓溶液导出管46的阻力所决定的高温浓溶液Sh3的导出量,中温溶液泵12向中温再生器G2供给溶液的供给量、取决于中温浓溶液导出管45的阻力所决定的中温浓溶液Sh2的导出量,但由于这些是以吸收冷冻机的额定运转条件为基准而确定,因此,在部分负荷条件下不形成循环效率最佳的溶液的供给量。因此,也可以在上述的位置上设置电动阀等流量调整装置,可根据冷冻负荷供给溶液量。典型的电动阀等的流量调整装置的结构是通过信号电缆与控制装置60进行连接,接收来自控制装置60的信号进行动作。并且,即使在吸收冷冻机的刚启动后或冷冻负荷小时、或者冷却水温度低时等的溶液泵12、13以最低旋转速度运转时,向各再生器G1~G3的溶液供给也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可控制电动阀等的流量调整装置(在电动阀的情况下打开),使过剩部分的溶液返回到吸收器A。
(向低温再生器的溶液流动)
在以上的说明中,中温溶液泵12将吸收器A的稀溶液Sw向中温再生器G2和低温再生器G1并排输送,但也可先将稀溶液Sw全部向中温再生器G2输送,将从中温再生器G2导出的中温浓溶液Sh2导入低温再生器G1。并且,虽然是高温溶液泵13将吸收器A的稀溶液Sw向高温再生器G3输送,中温溶液泵12将吸收器A的稀溶液Sw向中温再生器G2和低温再生器G1输送,但也可以通过高温溶液泵13向高温再生器G3和低温再生器G1输送,通过中温溶液泵12向中温再生器G2输送。

Claims (4)

1.一种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具有:吸收器、低温再生器、中温再生器、高温再生器、中温溶液泵以及高温溶液泵,
吸收器用溶液吸收冷媒蒸汽、使所述溶液成为降低了浓度的稀溶液;
低温再生器从所述吸收器导入所述稀溶液,通过加热所述稀溶液使冷媒蒸发、使浓度上升;
中温再生器从所述吸收器导入所述稀溶液,通过加热所述稀溶液用比所述低温再生器中高的温度使冷媒蒸发、使浓度上升;
高温再生器从所述吸收器导入所述稀溶液,通过加热所述稀溶液用比所述中温再生器中高的温度使冷媒蒸发、使浓度上升;
中温溶液泵从所述吸收器将所述稀溶液向所述中温再生器输送;
高温溶液泵从所述吸收器将所述稀溶液向所述高温再生器输送,是与所述中温溶液泵分开的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所述高温再生器,在导出使冷媒从所述稀溶液中蒸发而浓度上升了的高温浓溶液侧,具有积存所述高温浓溶液的高温再生器溶液槽;
所述中温再生器,在导出使冷媒从所述稀溶液中蒸发而浓度上升了的中温浓溶液侧,具有积存所述中温浓溶液的中温再生器溶液槽;
具有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调节所述高温溶液泵的排出量,使所述高温再生器溶液槽内或所述高温再生器的本体内的所述高温浓溶液的液面成为第一规定液面高度;同时,调节所述中温溶液泵的排出量,使所述中温再生器溶液槽内或所述中温再生器的本体内的所述中温浓溶液成为第二规定液面高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具有:高温压力检测器、高温液面检测器、中温压力检测器以及中温液面检测器,
高温压力检测器检测所述高温再生器内的压力;
高温液面检测器检测所述高温再生器溶液槽内或所述高温再生器的本体内的所述高温浓溶液的高位液面和低位液面;
中温压力检测器检测所述中温再生器内的压力;
中温液面检测器检测所述中温再生器溶液槽内或所述中温再生器的本体内的所述中温浓溶液的高位液面和低位液面;
所述控制装置构成为,根据所述高温压力检测器检测的压力调节所述高温溶液泵的旋转速度,并且在所述高温液面检测器检测到所述高位液面时使旋转速度降低、在检测到所述低位液面时使旋转速度上升;同时,根据所述中温压力检测器检测的压力调节所述中温溶液泵的旋转速度,并且在所述中温液面检测器检测到所述高位液面时使旋转速度降低、在检测到所述低位液面时使旋转速度上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取代所述高温压力检测器具有高温冷媒温度检测器,该高温冷媒温度检测器检测冷媒冷凝后的高温冷凝冷媒的温度,所述冷媒通过加热将所述高温再生器内的稀溶液而蒸发;
取代所述中温压力检测器具有中温冷媒温度检测器,该中温冷媒温度检测器检测冷媒冷凝后的中温冷凝冷媒的温度,所述冷媒通过加热所述中温再生器内的稀溶液而蒸发;
控制装置构成为,取代由所述高温压力检测器检测到的压力,根据所述高温冷媒温度检测器检测到的温度来调节所述高温溶液泵的旋转速度,取代由所述中温压力检测器检测到的压力,根据所述中温冷媒温度检测器检测到的温度来调节所述中温溶液泵的旋转速度。
CNB2006101291048A 2005-09-08 2006-09-08 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956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60647A JP2007071475A (ja) 2005-09-08 2005-09-08 三重効用吸収冷凍機
JP2005260647 2005-09-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28463A true CN1928463A (zh) 2007-03-14
CN100549562C CN100549562C (zh) 2009-10-14

Family

ID=37858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2910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9562C (zh) 2005-09-08 2006-09-08 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7071475A (zh)
CN (1) CN100549562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60399A (ja) * 2012-02-01 2013-08-19 Kawasaki Thermal Engineering Co Ltd 吸収式冷凍機の制御運転方法。
KR102165443B1 (ko) * 2013-07-10 2020-10-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흡수식 칠러
JP6138642B2 (ja) * 2013-09-20 2017-05-31 荏原冷熱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吸収冷凍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84371A (ja) * 1989-08-24 1991-04-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二重効用吸収冷凍機
JP3948815B2 (ja) * 1998-03-13 2007-07-25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多重効用吸収式冷凍機
JP3753356B2 (ja) * 1998-12-03 2006-03-08 荏原冷熱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三重効用吸収冷凍機
JP3554858B2 (ja) * 2000-10-23 2004-08-18 川重冷熱工業株式会社 吸収冷凍機
CN1139767C (zh) * 2001-12-11 2004-02-25 上海交通大学 带蒸汽压缩的并联三效吸收式制冷装置
JP2005061652A (ja) * 2003-08-20 2005-03-10 Hitachi Ltd 吸収式冷凍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071475A (ja) 2007-03-22
CN100549562C (zh) 2009-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31685B (zh) 利用中低温余热的供暖热源或电力生产***及其控制方法
CN101373115B (zh) 气液分离器、高温再生器及吸收式制冷机以及吸收式热泵
CN104482772B (zh) 立式烧结余热驱动冷热电联供***及其方法
KR101914487B1 (ko) 냉방 및 증기 동시공급 흡수식 냉동/히트펌프 하이브리드 시스템
CN101922799A (zh) 基于溶液吸收循环的烟气余热回收***
JP5244230B2 (ja) 吸収器と、吸収装置のための吸収器−蒸発器アセンブリと、前記吸収器と吸収器−蒸発器アセンブリを組み込んだ臭化リチウム−水吸収装置
CN104633981B (zh) 一种基于光伏光热和电渗析的溴化锂-水吸收式制冷装置
US2014002660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Chilled Water for Air-Conditioning
CN102353178B (zh) 太阳能驱动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空调及卫生热水***
JP2008064422A (ja) 高温再生器及び吸収冷凍機
CN108758584A (zh) 一种余热组合驱动的冷热储联供燃煤电站空冷***及其运行调控方法
CN1928463A (zh) 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
CN102287950B (zh) 吸收热泵
JP2007263411A (ja) 吸収冷凍機
CN1573259A (zh) 三重功用吸收式冷冻装置
CN206397551U (zh) 复合动力循环***及发电***
CN103806963B (zh) 改进型凝汽式汽轮发电机及其发电方法
JP6081844B2 (ja) 吸収式熱源装置
CN204612241U (zh) 生物质直燃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JP2007232271A (ja) 三重効用吸収冷凍機
CN106523050A (zh) 复合动力循环***及其运行方法及发电***
CN100453927C (zh) 利用尾气余热的氨水吸收式制冷装置用的尾气换热器
KR100472623B1 (ko) 흡수식 냉동기의 급탕용 온수 가열장치
CN203572090U (zh) 吸收式制冷机
CN108106450B (zh) 全年运行的双工况烟气处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014

Termination date: 2019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