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25028A - 盘驱动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盘驱动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25028A
CN1925028A CNA2006101280255A CN200610128025A CN1925028A CN 1925028 A CN1925028 A CN 1925028A CN A2006101280255 A CNA2006101280255 A CN A2006101280255A CN 200610128025 A CN200610128025 A CN 200610128025A CN 1925028 A CN1925028 A CN 19250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cking error
pickup apparatus
optical pickup
error signal
object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2802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01844C (zh
Inventor
西野正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250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250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0184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01844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01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ly
    • G11B7/0903Multi-beam tracking system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85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into, or out of, its operative position or across tracks, otherwise than during the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for adjustment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or track change or selec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45Methods for initialising servos, start-up sequenc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7Lasers; Multiple laser arrays
    • G11B7/1275Two or more lasers hav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53Diffractive elements, e.g. holograms or grating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85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into, or out of, its operative position or across tracks, otherwise than during the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for adjustment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or track change or selection
    • G11B7/08505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 G11B7/08517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with tracking pull-in onl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4Methods and circuits for servo offset compens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Moving Of The Hea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盘驱动设备具有一个包括物镜的光学拾取器。物镜具有布置在不包括盘的旋转中心轴的线上的光轴。所述设备具有存储装置,所述存储装置保存通过检测相对于盘的径向方向的寻道误差信号的幅度波动,或者相对于盘的径向方向的离道量而获得的多个校正值。所述设备具有从存储装置读取校正值,并且当光学拾取器工作时,校正寻道误差信号,从而根据校正的寻道误差信号进行伺服控制的控制装置。

Description

盘驱动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发明包含与在2005年8月31日向日本专利局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JP 2005-252858相关的主题,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包含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盘驱动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本发明很适合于具有多个物镜和产生具有多个波长的光线的光源,从而能够独立实现多波长记录和再现的光盘驱动设备。
背景技术
最近,常常使用把信息信号记录到圆盘形记录介质上,并从圆盘形记录介质再现信息信号的光盘驱动设备。这种光盘驱动设备装有沿放置在光盘托架(disc table)上的圆盘形记录介质的径向方向移动,以便用穿过物镜的激光束照射圆盘形记录介质,从而记录或再现信息信号的光学拾取器(optical pickup)。
通过检测聚焦误差信号,并根据检测的聚焦误差信号沿与圆盘形记录介质的记录面相切的方向(聚焦方向)移动物镜,调整光学拾取器以便正确聚焦。此外,通过检测寻道误差信号,并根据检测的寻道误差信号粗略地沿圆盘形记录介质的径向方向(寻道方向)移动物镜,执行寻道调整。例如,利用差动推挽(differential push-pull:DPP)方法检测寻道误差信号。
就这种差动推挽方法来说,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Hei 3-012830公开了一种寻道误差检测方法。根据该检测方法,通过在寻道方向上,在主光束之前或之后的同一侧安排一对用于检测寻道误差信号的副光束,检测它们之间的差异,从而检测误差。通过设定这样的检测方法,不仅在再现中,而且在记录和擦除中也能够准确地检测寻道误差信号。
此外,就寻道误差信号的检测来说,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Hei5-012700公开一种光学头单元。按照该光学头单元,相应两个副光束的光斑在光盘上以这样的方式被排列在主光束的光斑的后面和前面,以致它们可被分别置于主光束在其中被移动的光道的不同边缘。来自这两个副光束光斑的反射光被用于检测寻道误差信号。通过这样构成光学头单元,在光盘的记录部分和未记录部分之间的边界处,寻道误差信号不会遇到任何偏移,从而能够稳定地沿光道而行。
此外,就寻道误差信号的检测来说,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Hei6-236567公开一种寻道误差检测装置和装有该装置的光盘设备。该寻道误差检测装置具有一个衍射光栅,所述衍射光栅用于产生高阶衍射光,从而用一个主光斑外加四个副光斑组成的总共五个光斑照射光盘的表面,从两组副光斑产生两种寻道误差信号,以致各组副光斑之间在光盘的径向方向上的光斑间间隔距离可被设置成每个光道间间隔。通过这样构成寻道误差检测装置,对于在光道间间隔方面具有较大差异的多种光盘,能够获得良好的寻道误差信号。
发明内容
采用任意一种五光斑DPP方法的光学拾取器被认为在未来将被越来越多地用作三波长记录器/再现器,或者用于减少移动机构(径向驱动器:RD)的调整过程的数目。例如,对于在光盘驱动设备中,看来要消除RD调整,以减少利用差动推挽(DPP)方法获得寻道误差信号的方法中的过程的数目,或者看来要实现可用于蓝光光盘/DVD/CD的三波长记录器/再现器的情况而言,考虑采用这样的布局,即在五光斑DPP方法可用在被布置在包括主轴旋转轴的定位轴(seek axis)之外的物镜中的前提下,把两个物镜布置成与定位轴的方向垂直。
但是,如果使用这样的方法,会呈现寻道误差信号的幅度或者离道(de-tracking)量会随着径向方向上的位置波动的情况。如果寻道误差信号的幅度随着径向方向波动,那么难以把寻道伺服控制***的增益调整为恒定值,以致寻道伺服控制***本身或者促动器对物镜的定位后收回(post-track retraction)会变得不稳定,从而就寻道伺服控制来说,难以实现任何稳定的性能和高可靠性。
最好是提供一种盘驱动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借助所述盘驱动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即使布置在不包括光盘的旋转中心轴的直线上的光学拾取器采用了五光斑DPP方法,也能够获得寻道伺服控制的稳定性能和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光盘驱动设备,它具有包括物镜的光学拾取器。物镜具有布置在不包括光盘的旋转中心轴的直线上的光轴。光盘驱动设备还具有存储装置,所述存储装置保存通过检测相对于光盘的径向方向的寻道误差信号的幅度波动,或者相对于光盘的径向方向的离道量而获得的多个校正值。光盘驱动设备还具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从存储装置读取校正值,并且当光学拾取器工作时,校正寻道误差信号,并根据校正的寻道误差信号进行伺服控制。
根据与本发明相关的光盘驱动设备的一个实施例,存储装置预先保存通过检测相对于光盘的径向方向的寻道误差信号的幅度波动,或者相对于光盘的径向方向的离道量而获得的多个校正值。基于该前提,控制装置从存储装置读取校正值,并且当光学拾取器工作时,校正寻道误差信号,并根据校正的寻道误差信号进行伺服控制。于是,能够校正由具有布置在不包括旋转中心轴的另一直线上的定位轴的光学拾取器按照五光斑DPP方法产生的寻道误差信号。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具有包括物镜的光学拾取器的光盘驱动设备的方法。物镜具有布置在不包括光盘的旋转中心轴的直线上的光轴。所述方法包括通过检测相对于光盘的径向方向的寻道误差信号的幅度波动,或者相对于光盘的径向方向的离道量,获得多个校正值的步骤。所述方法还包括把获得的校正值保存在存储装置中,并且从存储装置读取校正值,以便当光学拾取器工作时,校正寻道误差信号的步骤。所述方法还包括当光学拾取器工作时,根据校正的寻道误差信号进行伺服控制的步骤。
从而能够抑制由光学拾取器引起的寻道误差信号的幅度方面的波动或者离道,以致即使光学拾取器被布置在不包括旋转中心轴的直线上,也能够获得关于寻道伺服控制的稳定性能和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具有上面所述的光盘驱动设备和向光盘驱动设备传送控制信号的控制部分。
这使得能够提供一种可用于蓝光光盘、DVD和CD的三波长盘驱动设备(three-wavelength accommodating disc-driving apparatus)。
本说明书的结束部分特别指出和直接要求保护本发明的主题。但是,通过结合附图,阅读本说明书的剩余部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构成和操作方法,以及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和目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光盘驱动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用于表示其结构;
图2是表示两个光学拾取器的布局的一个例子的原理图;
图3是表示光学拾取器之一的结构的原理图;
图4是在任意一个光学拾取器中使用的衍射光栅的原理图;
图5是表示与CD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和光道之间的关系的例子的原理图;
图6是表示利用五光斑DPP方法,再现寻道误差信号的例子的波形图;
图7A是表示寻道误差信号的幅度的波动与光盘径向位置的关系曲线的一个例子的波形图,图7B表示定位位置的一个例子;
图8是表示光盘驱动设备中的控制***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9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拾取器的调整方面的控制例子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在调整的过程中的数据的流动的方框图;
图11是表示当光学拾取器实际工作时,寻道误差信号Ste的校正的例子(No.1)的原理图;
图12是表示当光学拾取器实际工作时,寻道误差信号Ste的校正的例子(No.2)的原理图;
图13是表示当光学拾取器在光盘驱动设备中实际工作时的控制例子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当光学拾取器实际工作时的数据的流动的方框图;
图15A是根据第二实施例,表示寻道误差信号的幅度波动与光学***角度θx的关系曲线的一个例子的波形图,图15B是根据第二实施例,表示定位位置的例子的图;
图16是表示光盘驱动设备中光学拾取器的调整方面的控制例子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光盘驱动设备中光学拾取器的调整方面的控制例子的流程图;
图18是根据第三实施例,表示离道量方面的波动与光盘径向位置的关系曲线的波形图;
图19是表示光盘驱动设备中光学拾取器的调整方面的控制例子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当光学拾取器在光盘驱动设备中实际工作时的控制例子的流程图;
图21是根据第四实施例,表示离道量与光学***角度θx的关系曲线的图;
图22是表示光盘驱动设备中光学拾取器的调整方面的控制例子的流程图;
图23是表示当光学拾取器在光盘驱动设备中实际工作时的控制例子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说明本发明的光盘驱动设备及其控制方法的实施例。
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光盘驱动设备1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图2表示两个物镜14a和14b的布局的一个例子。
图1中所示的光盘驱动设备1由盘驱动设备构成,并且具有主轴电动机9和两个光学拾取器6a和6b。光学拾取器6a和6b适应用于蓝光光盘、DVD、CD等的三种波长,蓝光光盘、DVD、CD等提供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例子。蓝光光学拾取器和DVD/CD光学拾取器完全相互独立。第一光学拾取器6a具有物镜14a,第二光学拾取器6b具有物镜14b。
在第一光学拾取器6a中,其物镜14a被布置在包括主轴电动机9的旋转中心轴(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旋转轴)的扫描线上。第一光学拾取器6a沿着光盘的径向方向,顺着定位轴移动。在第二光学拾取器6b中,其物镜14b被布置在不包括主轴电动机9的旋转中心轴的扫描线上。第二光学拾取器6b也沿着光盘的径向方向,顺着定位轴移动(参见图2)。至少布置在不包括旋转中心轴的扫描线上的光学拾取器6b通过五光斑DPP方法产生寻道误差信号。
光学驱动设备1由布置在壳体2中的必要部件和机构组成。壳体2具有在其中形成的光盘插槽。在壳体2中,机架(未示出)被布置成这样的结构,以致光盘托架3被固定(安装)到主轴电动机9的电动机轴上,主轴电动机9被安装到该机架上。平行的导轴4和4被安装到该机架上,由寻迹电动机(sled motor)29旋转的导杆5被支撑。
光学拾取器6a具有移动基座7,设置在移动基座7上的必要的光学部件,和布置在移动基座7上的物镜驱动器(下面称为“促动器8a”)。设置在移动基座7的相对两端的支承部分7a和7b分别可滑动地支撑在导轴4和4上。光学拾取器6b共用移动基座7,并且具有布置在移动基座7上的必要光学部件和物镜驱动器(下面称为“促动器8b”)。设置在移动基座7上的螺母部件(内螺纹)(未示出)被拧到导杆5(外螺纹)上。当寻迹电动机29旋转导杆5时,螺母部件被沿着与导杆5的旋转方向对应的方向进给,从而沿着将安放在光盘托架3上的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径向方向移动光学拾取器6a,并且随同光学拾取器6a一起沿径向方向移动光学拾取器6b。CD 100a、DVD 100b等用作圆盘形记录介质100。
在这样构成的光盘驱动设备1中,当光盘托架3随着主轴电动机9旋转而被转动时,安放在光盘托架3上的圆盘形记录介质100,即CD 100a或DVD 100b旋转,同时光学拾取器6a沿着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径向方向移动;由于光学拾取器6b与之平行,因此光学拾取器6b同时沿着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径向方向移动,以致独立地进行相对于圆盘形记录介质的记录或再现操作。
图3表示光学拾取器6a的结构。图3中所示的光学拾取器6a具有衍射光栅10,光束分离器11,准直透镜12,向上反射镜(rise-upmirror)13,物镜14a,光轴合成(composition)部件15,调整透镜16,感光部件17和发光部件19。衍射光栅10,光束分离器11,准直透镜12,向上反射镜13,光轴合成部件15,调整透镜16,感光部件17和发光部件19被布置在移动基座7上,而物镜14a被提供给促动器8a。
发光部件19具有发出具有不同波长的激光束的两个发光点;从第一发光点发出具有例如785纳米波长(第一波长)的激光束,从第二发光点发出具有例如660纳米波长(第二波长)的激光束。
当相对于圆盘形记录介质100,即CD 100a记录或再现信息信号时,从第一发光点发出具有785纳米波长的激光束。当相对于圆盘形记录介质100,即DVD 100b记录或再现信息信号时,从第二发光点发出具有660纳米波长的激光束。
发光部件19的第一发光点和第二发光点被布置成在它们之间具有任何预定的间隔,以致从第二发光点发出的激光束沿着光学拾取器的光轴传播,而从第一发光点发出的激光束脱离光学拾取器的光轴传播。光束分离器11是例如反射型光束分离器,具有通过利用激光束分离面11a反射从发光部件19发出的激光束,并将其引向准直透镜12,以及透过由圆盘形记录介质100反射的激光束的返回光束,并将其引向光轴合成部件15的功能。准直透镜12具有提供入射到其本身上的激光束的平行通量的功能。向上反射镜113具有反射激光束,并将其导向物镜14或准直透镜12的功能。物镜14a具有把进入其的激光束会聚到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记录光道上的功能。
光轴合成部件15具有校正从第一发光点发出的偏离光学拾取器的光轴的激光束的光轴方向,以致该激光束能够射在感光部件17的预定感光点上。调整透镜16用于调整激光束的放大率。感光部件17具有三个光接收区,分别用于接收0阶光束和正负一阶光束。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光学拾取器6a中,如果从发光部件19发出具有和CD 100a对应的785纳米的第一波长的激光束,那么衍射光栅10衍射该激光束,将其分成主通量,一对第一副通量,和一对第二副通量。
衍射的激光束由光束分离器11的分离面11a反射,进入准直透镜12,在那里使其通量相互平行。随后激光束在向上反射镜13向上上升,并通过物镜14a被照射到安放在光盘托架3上的CD 100a的记录面上。照射CD 100a的记录面的激光束被该记录面反射。其返回光束再次通过物镜14a、向上反射镜13和准直透镜12进入光束分离器11。这样入射在光束分离器11上的返回光束通过光束分离器11的分离面11a,进入光轴合成部件15(在那里,其光轴方向被校正),通过调整透镜16,并射在感光部件17上(五光斑DPP方法的原理)。
注意光学拾取器6b具有衍射光栅10,光束分离器11,准直透镜12,向上反射镜13,物镜14b,光轴合成部件15,调整透镜16,感光部件17和发光部件19。衍射光栅10,光束分离器11,准直透镜12,向上反射镜13,光轴合成部件15,调整透镜16,感光部件17和发光部件19被布置在移动基座7上,而物镜14b被提供给促动器8b。由于光学拾取器6b采用和光学拾取器6a相同的结构,因此将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图4图解说明在任意一个光学拾取器6a和6b中使用的衍射光栅10。图4中所示的衍射光栅10使用光栅,并被分成第一区域10a和第一区域10b。激光束R射到第一区域10a和第二区域10b内的光栅上,以致入射到第一区域10a上的激光束可被分成主通量(0阶光束)和一对第一副通量(正负一阶光束),入射到第二区域上的激光束可被分成主通量(0阶光束)和一对第二副通量(正负一阶光束)。注意光学拾取器6b的衍射光栅10具有和光学拾取器6a的衍射光栅10相同的结构,因此将省略对其的说明。
图5表示对应于CD 100a的激光束的光斑和光道T之间的关系的例子。
在该例子中,对应于CD 100a的激光束的一个副光斑和另一副光斑之间的间距被设为光道间距的一半。在图3中所示的按照五光斑方法再现寻道误差信号Ste的光学拾取器6a中,如果假定图5中所示的CD 100a的光道间距为Pa,那么以这样的方式设计衍射光栅10,以致具有第一波长的激光束的第一副通量的副光斑S1a和S1b的中心以及第二副通量的副光斑S2a和S2b的中心之间的每个距离Da分别约为(2n-1)×Pa/2,其中n是自然数。
即,如图5中所示,第一副通量的副光斑S1a和S1b相对于主光斑成180°地对称布置。第二副通量的副光斑S2a和S2b相对于主光斑成180°地对称布置。第一副通量的副光斑S1a和第二副通量的副光斑S2a近似沿CD 100a的径向方向相互分开。类似地,第一副通量的副光斑S1b和第二副通量的副光斑S2b近似沿CD 100a的径向方向相互分开。副光斑S1a与S2a的中心之间的距离Da和副光斑S1b与S2b的中心之间的距离Da均被设成(2n-1)×Pa/2。于是,CD 100a的光道间距被设成约为1.6微米的标准值,以致每个距离Da被设成约为0.8微米(n=1)。
如果使来自这种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光道T的返回光线入射到感光部件17上,那么根据感光部件17接收的主通量和副通量检测寻道误差信号Ste。如上所述,副通量之间的距离Da被设成约为光道间距Pa的一半,以致通过副光斑S1a和S2a检测的寻道误差信号的相位被反转,通过副光斑S1b和S2b检测的寻道误差信号的相位也被反转。
图6表示利用五光斑DPP方法的寻道误差信号Ste的再现例子。
这种情况下,按照利用五光斑DPP方法的寻道误差信号Ste的再现例子,由图6中所示的沿着虚线的正方形表示的整个副通量的寻道误差信号Ste的幅度为0,以致只检测到当物镜14a沿寻道方向移动时发生的DC偏置信号。
此外,至于其主通量,检测到由沿着实线的黑色菱形表示的寻道误差信号Ste。虽然DC偏置信号也可被检测,不过通过使由副通量检测的DC偏置信号与由主通量检测的DC偏置信号相互抵消,能够检测恰当的寻道误差信号Ste。要注意的是由沿着粗线条的黑色三角形表示的寻道误差信号Ste由差动推挽方法(DPP方法)给出。
本发明的该实施例,五光斑DPP方法还被用在布置在定位轴之外的光学拾取器6b中。这是因为即使在定位轴之外,通过消除归因于副推挽(side push-pull:SPP)的调制分量,也能够获得DPP方法的优点,即使物镜14b在光道方向上波动(即,即使视场波动),寻道误差信号Ste也没有任何DC分量,这可通过仅仅改变衍射光栅10的图案来实现。
在利用衍射光栅10分离光束的方法中,依据模拟和实际测量的数据,已清楚副光束的调制分量难以被完全消除,因为副光束具有相对于物镜14b的入射角(即使很小)。在这方面,归因于五光斑DPP的副光束的调制分量约为在普通DPP中使用衍射光栅10的情况下的10-15%。
假定按照DPP方法或者五光斑DPP方法,主光束的推挽相位为MPP,副光束的推挽相位为SPP,那么利用常数k,寻道误差(TE)由下面的等式(1)计算:
TE=MPP-k·SPP                        (1)
但是,已清楚在光学拾取器6b被布置在定位轴之外的情况下,如果推挽相位SPP(即使较小)保持未被消除,那么主光束的推挽相位MPP和副光束的推挽相位SPP之间的差异随着径向位置而波动,于是,寻道误差也相应地波动。作为实际波动的一个例子,图7A中表示了其数据。
图7A表示寻道误差信号的幅度的波动与光盘径向位置的关系曲线的一个例子,图7B表示定位位置(seek position)的一个例子。在图7A中,水平轴以毫米为单位表示光盘径向位置。其垂直轴表示光学拾取器6b中寻道误差信号的幅度的波动量。在图7A中,实心圆的曲线代表实际测量的数据,实线代表模拟的结果。在该例子中,可看出在从内圆周(径向位置=22毫米)到外圆周(径向位置=58毫米)的距离内,寻道误差信号的幅度波动大约±20%。
通过模拟和实际测量已清楚由于与光学拾取器6b和驱动器相关的下述各种因素,寻道误差信号的幅度的波动水平,其波动周期等发生变动:
(i)圆盘形记录介质100上主光束和副光束之间的距离(光束间距);(ii)衍射光栅10的位置精确度;(iii)调整主光束和副光束时相位方面的差异;和(iv)布置在定位轴之外的物镜14b的光轴的位置,即到主轴(中心轴)的距离。
关于上面的因素(i)、(ii)和(iii),在光学拾取器6b的制造期间,发生任何波动,而关于上面的因素(iv),除了光学拾取器6b本身的波动之外,当把光学拾取器6b装入驱动器机构中时发生任何波动。
图7B表示光学拾取器6b的定位位置的一个例子。设置图7B中所示的物镜14b的光轴,以便与物镜14a的光轴相隔距离d。例如,将获得光道偏离校正值Ad的点被设定为通过把光学拾取器6b的外圆周的最大定位位置(58毫米)和内圆周的最小定位位置(22毫米)之间的距离除以9,分成相等的间距(例如4毫米)而获得的各个点。当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下面,将说明具有其寻道误差校正功能的光盘驱动设备1,其中光学拾取器6b的物镜14b被安装在定位轴之外。
图8表示光盘驱动设备1中的控制***的结构。图8中表示的光盘驱动设备1按照五光斑DPP方法驱动布置在定位轴之外的光学拾取器6b。光盘驱动设备1具有校正寻道误差信号Ste的功能。光学拾取器6a的说明将被省略。
光盘驱动设备1具有光学拾取器6b,主轴电动机9,控制装置25,模拟信号处理单元30,A/D转换单元33,D/A转换单元45,驱动器46,SDRA(SDRAM)56,快闪存储器57,和EEPROM 58。控制装置25具有伺服DSP 40,光盘控制器50和CPU 55。
光学拾取器6b被用于相对于圆盘形记录介质100读取或记录数据,具有图1中所示的促动器8b,感光部件17,发光部件19,RF/伺服部分21和APC部分23。促动器8b根据促动器驱动电压,沿双轴(X,Y)方向驱动物镜14b。RF/伺服部分21与感光部件17(未示出)连接,以检测光盘再现信号,比如寻道误差(伺服)信号Ste和聚焦误差信号Sfe。APC部分23根据写脉冲信号Wp,自动控制发光部件19,比如半导体激光器的功率。
RF/伺服部分21与模拟信号处理单元30连接,模拟信号处理单元30是对光学拾取器6a或6b读取或记录的光盘再现信号进行模拟处理的集成电路。模拟信号处理单元30具有矩阵部分31和读取通道部分32。矩阵部分31与RF/伺服部分21连接,从光盘再现信号中分离出寻道误差信号Ste,摆动信号Swb等,并放大它们。
寻道误差信号Ste是与从光道T中的一个预刻槽(pregroove)到下一预刻槽的一个循环对应的正弦波信号。矩阵部分31装有光道计数器(未示出),用于计算寻道误差信号Ste越零的次数,从而测量越零的光道的数目。通过利用该光道计数器,可以精确到一个光道地检测光盘上的激光束光斑的位置。读取通道部分32从光盘再现信号中分离出RF信号(记录/再现信号)Srf,并将其输出。
矩阵部分31和读取通道部分32与A/D转换单元33连接,在A/D转换单元33,寻道误差信号Ste、摆动信号Swb、RF信号Srf等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分别输出寻道误差数据Dte、摆动数据Dwb、读取(RF)数据Drf等。
构成控制装置25的伺服DSP 40与A/D转换单元33连接。伺服DSP 40具有写脉冲补偿部分41,伺服信号处理器42,RF信号处理部分43,摆动信号处理部分44。
写脉冲补偿部分41控制光学拾取器6a或6b中的APC部分23。例如,写脉冲补偿部分41根据从光盘控制器50接收的写入数据Dw,产生写脉冲信号(激光器驱动信号)Wp,并把写脉冲信号Wp提供给光学拾取器6a或6b中的发光部件19(激光二极管)。这种情况下,写脉冲补偿部分41根据来自光盘控制器50的功率补偿信号,按照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记录层的特性,激光束的光斑形状,记录线速度等,补偿写脉冲信号Wp的信号电平,以优化从光学拾取器6a或6b中的发光部件19发出的激光束的功率,从而记录信号。光学拾取器6a或6b用其光束量受控的激光束照射圆盘形记录介质100。圆盘形记录介质100反射的激光束由光学拾取器6a或6b中的感光部件17检测(参见图3)。
伺服信号处理器42根据从A/D转换单元33接收的寻道误差数据Dte产生寻道控制数据Dtc,并将其提供给D/A转换部分45。寻道控制数据Dtc被用于以使激光束照射位置可以到达所需光道T的中间位置的方式控制光学拾取器6b中的物镜14b。此外,伺服信号处理器42根据从A/D转换单元33接收的聚焦误差数据Dfe产生聚焦控制数据Dfc,以使激光束焦点可以到达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记录层的位置的方式控制光学拾取器6b中的物镜14b,并把该数据提供给D/A转换部分45。
RF信号处理部分43不对称地校正从A/D转换单元33接收的RF数据Drf,并将其作为读出数据Dout提供给光盘控制器50。此外,RF信号处理部分43产生与读出数据Dout同步的时钟信号,并将其提供给光盘控制器50。
摆动信号处理部分44对摆动数据Dwb执行信号处理,输出预刻槽绝对时间(ATIP)同步检测数据Dd。ATIP同步检测数据Dd被用于检测ATIP信息。ATIP信息是时间轴信息,并从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信号记录区(程序区)中的内圆周起始位置到外圆周,作为绝对时间信息被写在光盘上。在CD-R或CD-RW的处理阶段期间写入ATIP信息。为了把ATIP信息写入圆盘形记录介质100,比如CD-R或CD-RW上,采用称为双相位调制(bi-phase)的调制方法。
摆动信号处理部分44具有例如ATIP解码功能。摆动信号Dwb通过带通滤波器(未示出),在带通滤波器,摆动信号Dwb的频带被限制,以便除去摆动分量和将由后面的副光斑引起的摆动分量。频带被限制的摆动数据Dwb经历波型整形,以致随后可产生与载波分量同步的载波时钟信号。
通过利用这样产生的载波时钟信号,解调通过使在前的摆动分量二进制化而获得的摆动信息,从而产生双相位信号和与该双相位信号同步的双相位时钟信号。根据双相位时钟信号解调产生的双相位信号,从而产生预格式(pre-format)地址。此外,摆动信号处理部分44检测预格式地址的同步模式,从而产生ATIP同步检测数据Dd。摆动信号处理部分44把预格式地址提供给光盘控制器50,把ATIP同步检测数据Dd提供给D/A转换部分45。
D/A转换部分45对ATIP同步检测数据Dd执行数/模转换,从而把ATIP同步检测信号Sa输出给驱动器46。此外,D/A转换部分45对聚焦控制数据Dfc执行数/模转换,从而向驱动器46输出聚焦控制信号Sfc,并对寻道控制数据Dtc执行数/模转换,从而向驱动器46寻道控制信号Stc。
驱动器46根据ATIP同步检测信号Sa产生主轴电动机驱动信号Ssd,并把主轴电动机驱动信号Ssd提供给主轴电动机9。从而,主轴电动机9以预定的速度旋转圆盘形记录介质100。注意主轴电动机9根据主轴驱动信号Ssd旋转圆盘形记录介质100,以致它可达到预定的速度。
此外,驱动器46根据聚焦控制信号Sfc产生聚焦驱动信号Sfd,还根据寻道控制信号Stc产生寻道驱动信号Std。产生的这些聚焦驱动信号Sfd和寻道驱动信号Std被提供给光学拾取器6b中的促动器8b,以控制物镜14b的位置,从而进行使激光束可到达所需光道的中间位置的任意控制。
光盘控制器50构成控制装置25,具有编码器51,ECC部分52,存储器控制器53和主机I/F控制器54。光盘控制器50对读出数据Dout执行EFM解调,还通过利用通用存储器(RAM等)(未示出)进行去交织处理,以及通过利用交叉交织里德-所罗门码(CIRC)进行纠错处理。另外,检测下沉模式(sink pattern),以在纠错码(ECC)部分52执行解扰处理或者执行纠错处理等。这种情况下,经过纠错处理后的读出数据Dout被保存在作为缓冲存储器中的SDRA 56中,随后作为再现数据,通过主机I/F接口54被提供给外部主计算机60等。
此外,光盘控制器50从EFM解调数据中检测帧同步信号,并把该帧同步信号提供给上述驱动器46。在把信号记录到圆盘形记录介质100上时,通过利用从摆动信号处理部分44接收的ATIP同步检测数据Dd,以及当从圆盘形记录介质100读取信息时,通过利用从光盘控制器50接收的帧同步数据,或者从摆动信号处理部分44接收的ATIP同步检测数据Dd,驱动器46产生用于以所需速度旋转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主轴驱动信号。向主轴电动机9提供由驱动器46产生的主轴驱动信号Ssd允许以所需的速度旋转圆盘形记录介质100。
此外,当通过主机I/F控制器54从外部主计算机60向其提供记录数据Din时,光盘控制器50把记录数据Din临时积累在SDRA 56中,并读出积累的记录数据Din,以致该数据可由编码器51编码成预定的扇区格式,并由ECC部分52赋予纠错ECC。此外,光盘控制器50执行CIRC编码处理,EFM调制处理等,从而产生写入数据Dw。产生的写入数据Dw被提供给写脉冲补偿部分41。
CPU 55与上面说明的主机I/F控制器54连接。CPU 55与保存操作控制程序的快闪存储器57连接。CPU 55从快闪存储器57读出操作控制程序,并根据该程序,控制光盘驱动设备1的工作。例如,CPU55根据光盘控制器50产生的子码信号,或者来自摆动信号处理部分44的预格式地址,确定圆盘形记录介质100上的再现位置、记录位置等,把伺服控制信号提供给伺服DSP 40或者把光盘控制信号等提供给光盘控制器50,从而记录和再现数据。
除了快闪存储器57之外,EEPROM 58(它是非易失性存储装置的一个例子)与CPU 55连接,以便保存通过检测相对于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径向方向的寻道误差信号Ste的幅度波动,或者相对于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径向方向的离道量而获得的多个校正值。
构成控制装置25的CPU 55根据校正值,校正启动光学拾取器6b的操作时的寻道误差信号Ste,并根据校正后的寻道误差信号Ste进行伺服控制。在启动操作中,CPU 55从EEPROM 58读出和待访问的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地址对应的校正值,并把该校正值通知伺服DSP 40。例如,伺服DSP 40具有伺服信号处理器42,用于在光学拾取器6b的启动操作中,根据校正值校正接收的寻道误差信号Ste,从而根据校正后的寻道误差信号Ste进行伺服控制。
下面说明校正把光学拾取器6b安装在其定位轴之外的光盘驱动设备1中的寻道误差的方法。
在本实施例中,在光学拾取器6a中的物镜14a被布置在包括主轴电动机9的旋转中心轴的扫描线上,而光学拾取器6b的物镜14b被布置在不包括主轴电动机9的旋转中心轴的扫描线上,以致顺着定位轴沿径向方向移动的光学拾取器6b可按照五光斑DPP方法产生寻道误差信号Ste的情况下,通过把至少两个校正系数用于每个驱动器46,校正取决于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径向位置,以及离道量等而造成的寻道误差信号Ste的幅度的波动。
[第一实施例]
图9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拾取器6b的调整方面的控制例子的流程图。图10是表示在该调整的过程中,数据的流动的方框图。
在本实施例中,上面关于图7说明的波动因素(i)-(iv),比如寻道误差信号的幅度的波动水平及其波动周期特定于每个驱动器,除非光学拾取器6b的特性发生变化。根据该前提,在当制造该驱动器时,调整光学拾取器6b的过程中,检测(掌握)相对于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径向方向的寻道误差信号Ste的幅度的波动,以致可从这样检测的幅度方面的波动,获得校正值Ar(系数)。
至于寻道误差信号Ste,径向长度被分成多段,每段具有相等的距离,并且设置(固定)与所述多段对应的点,以获得每个校正值Ar。例如,用于获得校正值Ar的点被设置成与通过把光学拾取器6b的外圆周最大定位位置和内圆周最小定位位置之间的距离除以N,分成均具有相等间距(相等间隔)的多段而获得的每个点相对应。向这些点中的每个点分配一个地址。在本实施例中,列举了可对于每个单位间隔获得寻道误差信号Ste的校正值Ar的这种例子。
根据其前提,在图9中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A1,该过程首先等待光学拾取器6b的调整命令。从图10中所示的主计算机60向CPU 55通知调整命令。如果调整命令从主计算机60发送给CPU 55,那么过程进入步骤A2,在步骤A2,CPU 55执行关于径向长度的设置。在该设置中,校正值采集点被设成通过把光学拾取器6b的外圆周最大定位位置和内圆周最小定位位置之间的距离除以N而获得的每个点。
随后,过程进入步骤A3,在步骤A3,在启动寻道伺服控制功能的条件下,CPU 55寻找规定的地址。例如,CPU 55根据初始设置控制寻迹电动机29进行驱动,以致可使光学拾取器6b定位到与所需径向位置对应的地址。这种情况下,图10中所示的伺服信号处理器42向D/A转换部分45输出用于控制光学拾取器6b中的物镜14b的寻道控制数据Dtc,以致由此激光束照射位置可到达所需光道T的中间位置。D/A转换部分45对寻道控制Dtc执行数/模转换,从而向驱动器46输出寻道控制信号Stc。
驱动器46根据寻道控制信号Stc产生寻迹驱动电压Vsd,并把寻迹驱动电压Vsd提供给寻迹电动机29。寻迹电动机29根据寻迹驱动电压Vsd移动光学拾取器6b,并将其停止在规定的位置(地址)。促动器8b根据从驱动器46接收的促动器驱动电压,沿双轴(X,Y)方向驱动物镜14b。从而,光学拾取器6b被控制成处于能够从圆盘形记录介质100读出数据的状态。APC部分23根据写脉冲信号Wp,自动控制发光部件19的功率。
此外,驱动器46根据聚焦控制信号Sfc产生聚焦驱动信号Sfd,并把该聚焦控制信号Sfd提供给光学拾取器6b中的促动器8b,从而控制物镜14b的位置,以致其激光束光斑可被聚焦到所需光道T的中间位置。
随后,在步骤A4,CPU 55把释放其寻道伺服控制功能的命令通知伺服DSP 40。当收到该通知时,信号处理器42释放寻道伺服控制功能,使物镜14b处于其横移状态。在本说明书中,横移状态指的是寻道伺服控制循环被打开,以致激光束光斑在光道T上被延伸,而不会未能沿光道而行。伺服DSP 40获得这种状态下,寻道误差信号Ste的幅度值。
随后,过程进入步骤A5,在步骤A5中,图10中所示的RF/伺服部分21检测寻道误差信号Ste,并通过模拟信号处理单元30内的矩阵部分31将其输出给A/D转换单元33。A/D转换单元33对寻道误差信号Ste执行模/数转换,并向伺服信号处理器42输出寻道误差数据Dte。
伺服信号处理器42把横移状态下的寻道误差数据Dte的幅度值或其校正值Ar保存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这种情况下,假定寻道误差数据Dte的幅度值为St,提供给伺服信号处理器42的寻道误差数据的参考幅度值为Sr,那么寻道误差数据Dte的校正值Ar由下面的等式(2)计算:
Ar=Sr/St                          (2)
该计算由CPU 55或伺服信号处理器42执行。例如,由伺服信号处理器42计算的校正值Ar(系数)被分别写入图10中所示的EEPROM 58中。EEPROM 58是即使电源被关闭,其数据也不会丢失的可重写存储器。要注意的是如果伺服信号处理器42被配置成执行上面的计算,那CPU 55上的控制负担被减轻。
随后,过程进入步骤A6,在步骤A6中,CPU 55确定是否获得和预定数目的点一样多的校正值Ar。如果校正值Ar少于点的预定数目,那么过程进入步骤A7,以恢复寻道伺服控制功能,从而使物镜14b进入非横移状态。在本说明书中,非横移状态指的是寻道伺服控制循环被关闭,激光束光斑沿光道T而行的状态。随后,过程返回步骤A3,继续获得校正值Ar的处理。这些操作被重复和获得的校正用点的预定数目一样多的次数。
如果在上述步骤A6,校正值Ar达到点的预定数目,那么该过程结束获得寻道误差数据Dte的校正值Ar的处理。因此,如果光学拾取器6b按照五光斑DPP方法产生寻道误差信号Ste,那么根据按照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径向位置(相对于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径向方向)产生的寻道误差信号Ste的幅度的波动,能够获得多个校正值Ar。
图11表示当光学拾取器6b实际工作时,寻道误差信号Ste的校正的例子(No.1)。
在本实施例中,光盘驱动设备1具有校正由于光学拾取器6b安装在定位轴之外,寻道误差信号Ste的幅度相对于径向方向的波动的功能。在驱动器一方校正寻道误差信号Ste的幅度方面的波动。
图11中所示的曲线表示从关于光学拾取器6b的寻道误差信号Ste的模拟结果中抽取的一部分,分别表示在调整光学拾取器6b的过程中实际测量的数据的实心圆被叠加在该曲线上。在对应于实心圆的每个点A1-A3,获得校正值Ar。在两个相邻的点,例如A1和A2之间使用校正值Ar,通过利用线条L1近似两个相邻点A1和A2之间的曲线段,从而沿着线条L1内插(计算)校正值Ar,获得校正值Ar。
当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将从CPU 55向伺服DSP 40告知的校正值Ar来说,不仅可以应用通过利用图11中所示的两个相邻点的校正值Ar,由线性近似方法计算的校正值Ar,而且可以应用通过近似曲线本身计算的校正值Ar。
图12表示当光学拾取器6b实际工作时,通过近似曲线本身,校正寻道误差信号Ste的一个例子(No.2)。图12中所示的曲线表示当光学拾取器6b实际工作时,光学拾取器6b的寻道误差信号Ste的曲线的抽取部分,分别代表在光学拾取器6b的调整过程中实际测量的数据的实心圆被叠加在该曲线上。在对应于实心圆的每个点A1-A3上,获得校正值Ar。在两个相邻点之间,步进地设置在每个点的校正值Ar的应用范围R。换句话说,在对每个点A1-A3设置的步长内,应用校正值Ar以便获得校正值。从而,即使物镜14b被布置在不包括旋转中心轴的扫描线上,当光学拾取器6b实际工作时,在驱动器一方校正寻道误差信号Ste也可对寻道伺服控制实现任意稳定的性能和可靠性。
图13是表示当光学拾取器6b在光盘驱动设备1中实际工作时的控制例子的流程图。图14表示当光学拾取器6b实际工作时数据的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当光学拾取器实际工作时,通过使用沿径向方向间隔相等的距离获得的校正值Ar,借助利用线条的近似法或者对曲线本身的近似,校正寻道误差信号Ste。校正值Ar(系数)事先已被写入图10中所示的EEPROM 58中。这种情况的前提是当光学拾取器6b寻找与所需径向位置对应的地址时,通过利用从EEPROM 58读取的与该位置对应的校正值Ar,可校正在该地址的位置检测的寻道误差信号Ste。
在这种实际工作状态下,在图13中所示的流程图中的步骤B1,CPU 55等待定位命令。图14中所示的主计算机60把定位命令通知CPU 55。如果CPU 55从主计算机60收到定位命令,那么过程进入步骤B2,在步骤B2,CPU 55控制伺服DSP 40,以便光学拾取器6b的物镜14b可被定位到指定的地址。
这种情况下,在图14中所示的伺服DSP 40中,伺服信号处理器42驱动寻迹电动机29,以致在寻道伺服控制功能被启动的状态下,光学拾取器6b可被定位到与指定的径向位置对应的地址。例如,伺服信号处理器42向D/A转换部分45输出用于控制光学拾取器6b中的物镜14b的寻道控制数据Dtc,以致激光束照射位置可到达所需光道T的中间位置。D/A转换部分45对寻道控制数据Dtc执行数/模转换,并向驱动器46输出寻道控制信号Stc。
驱动器46根据寻道控制信号Stc产生寻迹驱动电压Vsd,并把寻迹驱动电压Vsd提供给寻迹电动机29。寻迹电动机29根据寻迹驱动电压Vsd移动光学拾取器6b,并将其停止在指定的位置(地址)。APC部分23根据写脉冲信号Wp自动控制发光部件19的功率。
此外,在步骤B3,CPU 55从EEPROM 58读出对于具有相等距离的每个点,沿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径向方向获得的每个校正值Ar,校正值Ar对应于将在圆盘形记录介质100中访问的一个地址,并把校正值Ar传送给伺服信号处理器42。在步骤B4,伺服信号处理器42根据从CPU 55接收的对于具有相等距离的每个点,沿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径向方向的校正值Ar,校正寻道误差数据Dte。例如,图14中所示的RF/伺服部分21检测寻道误差信号Ste,并通过模拟信号处理单元30中的矩阵部分31将其输出给A/D转换单元33。A/D转换部分33对寻道误差信号Ste进行模/数转换,并向信号处理器42输出寻道误差数据Dte。为了对寻道误差数据Dte执行校正处理,信号处理器42计算下面的等式(3):
校正后的信号=Sraw×Ar                   (3)
其中,从A/D转换单元33输出的寻道误差数据Dte是Sraw。因此,在被布置在不包括旋转中心轴的扫描线上的物镜14b按照五光斑DPP方法产生寻道误差信号Ste的情况下,通过利用校正值Ar,能够校正按照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径向位置产生的寻道误差信号Ste。校正后的寻道控制数据Dtc被输出给D/A转换部分45。
随后,在步骤B5,CPU 55根据校正后的寻道误差数据Dte进行任意伺服控制。例如,在光学拾取器6b中,促动器8b根据从驱动器46输出的促动器驱动电压,沿双轴(X,Y)方向驱动物镜14b。从而,光学拾取器6b被控制成处于可从圆盘形记录介质100最佳地读出数据的状态。APC部分23根据写脉冲信号Wp,自动控制发光部件19的功率。
此外,驱动器46根据聚焦控制信号Sfc产生聚焦控制信号Sfd,并把该聚焦控制信号Sfd提供给光学拾取器6b中的促动器8b,以控制物镜14b的位置,从而进行控制,以致激光束光斑可被聚焦到所需光道T的中间位置。从而通过利用校正后的寻道控制信号Stc,能够实施寻道伺服控制。
随后,在步骤B6,CPU 55确定寻道伺服控制是否完成。例如,如果检测到断电信息,那么CPU 55结束寻道伺服控制。如果没有检测到断电信息,那么过程返回步骤B1,重复上述处理。
按照这种方式,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光盘驱动设备1把通过检测相对于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径向方向,寻道误差信号Ste的幅度的波动,或者相对于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径向方向的离道量而获得的多个校正值Ar预先保存在EEPROM 58中。基于该前提,当光学拾取器6b实际工作时,CPU 55从EEPROM 58读出在其定位位置的校正值Ar,校正该位置的寻道误差数据Dte,并根据校正后的寻道控制数据Dtc进行任意寻道伺服控制。
于是,能够校正由布置在不包括旋转中心轴的扫描线上的光学拾取器6b的物镜14b按照五光斑DPP方法产生的寻道误差信号Ste。从而,能够抑制由该光学拾取器6b引起的寻道误差信号的幅度方面的波动,从而即使光学拾取器6b被布置在不包括旋转中心轴的扫描线上,也能够关于寻道伺服控制获得稳定的性能和可靠性。这使得可以提供一种适应用于蓝光光盘、DVD和CD的三种波长的光盘驱动设备。
[第二实施例]
图15A和图15B分别根据第二实施例,表示寻道误差信号的幅度方面的波动与光学***角度θx的关系曲线的一个例子和定位位置的一个例子。
图15A中,水平轴以度[°]为单位表示光学***角度。光学***角度θx形成于互连主轴的旋转中心轴(中心)和布置在其定位轴上的光学拾取器6a中的物镜14a的光轴(中心)的线段与互连主轴的旋转中心轴(中心)和布置在定位轴之外的光学拾取器6b中的物镜14b的光轴(中心)的线段之间。光学***角度θx由θx=tan-1d/r计算,其中d是光学拾取器6a的扫描轴(线)与光学拾取器6b的扫描轴(线)之间的距离,r是定位时相对于主轴的旋转轴的径向位置。
当光学拾取器6b从内圆周一方移向外圆周一方时,或者当光学拾取器6b从外圆周一方移向内圆周一方时,光学***角度θx的值变化,并且具有当光学拾取器6b从内圆周一方移向外圆周一方时逐渐变小的关系。此外,垂直轴表示光学拾取器6b中寻道误差信号的幅度方面的波动量。在该图中,实心圆代表实际测量的数据,实线代表模拟的结果。在本例中,可看出从内圆周值(角度θx=12°)到外圆周值(角度θx=4°),寻道误差信号的幅度大约波动±20%。
通过模拟和实际测量,已清楚由于如上关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与光学拾取器6b和驱动器有关的因素(i)-(iv),寻道误差信号的幅度方面的波动水平、波动周期等发生变动。
图15表示光学拾取器6b的物镜14b的定位位置的一个例子。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图15B中所示的光学拾取器6b的扫描轴被设置成与光学拾取器6a的扫描轴间隔距离d。例如,用于获得校正值Ad的点被设置成通过平均分割(例如,以1度为单位)光学拾取器6b的光学***角度θx而获得的各个点。当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本实施例举例说明了在光学***角度θx表示θ1=6°,θ2=8°,θ3=10°和θ4=12°的情况下,光学拾取器6b中的物镜14b的定位位置。把这些定位位置与地址相关。
例如,在光学拾取器6a的定位时,当相对于主轴的旋转轴定位时,地址add1、add2、add3、...被分别分配给径向位置r1、r2、r3...。在光学拾取器6b的定位时,地址add1′、add2′、add3′、...被分别分配给光学***角度θ1、θ2、θ3、...。根据在被分配地址的光学***角度θ1、θ2、θ3、...获得的点的校正值Ad(幅度值),计算校正系数。
图16是表示光盘驱动设备1中的光学拾取器6b的调整方面的控制例子的流程图。
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5说明的寻道误差信号的幅度方面的波动水平,波动周期等因素(i)-(iv)特定于每个驱动器,除非光学拾取器6b的特性发生变化。根据该前提,在该驱动器的制造期间的调整光学拾取器6b的过程中,检测(掌握)寻道误差信号Ste的幅度的波动,以致根据这样检测的幅度波动,获得校正值Ad(系数),所述波动取决于在互连主轴的旋转中心轴(中心)和布置在其定位轴上的光学拾取器6a中的物镜14a的光轴(中心)的线段与互连主轴的旋转中心轴(中心)和布置在定位轴之外的光学拾取器6b中的物镜14b的光轴(中心)的线段之间形成的光学***角度θx。
关于寻道误差信号Ste,通过每隔相等的角度,设置(固定)用于获得校正值的点,获得校正值Ad。例如,用于获得校正值Ad的点被设置成通过例如以1°为单位,平均分割在内圆周最大角度和外圆周最小角度之间的光学拾取器6b的光学***角度θx而获得的各个点,如图15B中所示。当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使这些定位位置与地址相关。本实施例举例说明了对于每个单位角度,获得寻道误差信号Ste的校正值Ad的情况。
基于这些前提,在图16中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C1,过程首先等待对于光学拾取器6b的调整命令。图10中所示的主计算机60把调整命令通知CPU 55。如果CPU 55从主计算机60收到调整命令,那么过程进入步骤C2,在步骤C2,CPU 55执行取决于光学***角度θx的寻道误差信号的幅度波动的检测的设置处理。在所述检测的设置处理中,用于获得校正值的点被设置成通过以1°为单位,平均分割光学拾取器6b的在其内圆周最大角度和其外圆周最小角度之间的光学***角度θx而获得的各个点。
随后,过程进入步骤C3,在步骤C3,CPU 55在寻道伺服控制功能被启动的状态下寻找指定的地址。例如,CPU 55驱动寻迹电动机29,以致光学拾取器6b可被定位到与预置的所需光学***角度θx对应的地址。
随后,在步骤C4,CPU 55把释放寻道伺服控制功能的命令通知伺服DSP 40。当收到该通知时,伺服信号处理器42释放其寻道伺服控制功能,从而使光学拾取器6b进入其横移状态。
随后,过程进入步骤C5,在步骤C5,图10中所示的RF/伺服部分21检测寻道误差信号Ste,并通过模拟信号处理单元30中的矩阵部分31将其提供给A/D转换单元33。A/D转换单元33对寻道误差信号Ste执行模/数转换,并向伺服信号处理器42输出寻道误差数据Dte。
伺服信号处理器42把横移状态下的寻道误差数据Dte的幅度值或其校正值Ad保存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这种情况下,如同关于第一实施例所述那样,寻道误差数据Dte的校正值Ad由等式(2)计算。要注意的是通过用校正值Ad替换校正值Ar,应用等式(2)。这样计算的校正值Ad(系数)被写入EEPROM 58中。
随后,过程进入步骤C6,在步骤C6,CPU 55确定是否获得和预定数目的采集点一样多的校正值Ad。如果没有达到预定数目的采集点的校正值,那么过程进入步骤C7,恢复寻道伺服控制功能,从而使光学拾取器6b进入非横移状态。
如果在上述步骤C6,达到预定数目的采集点的校正值,那么该过程结束获得寻道误差数据Dte的校正值Ad的处理。因此,即使光学拾取器6b按照五光斑DPP方法产生寻道误差信号Ste,根据取决于光学***角度θx的寻道误差信号Ste的幅度的波动,也能够获得多个校正值Ad。
图17是表示在光盘驱动设备1中的光学拾取器6b的实际工作期间的控制例子的流程图。
在本实施例中,当光学拾取器6b实际工作时,通过使用在取决于光学***角度θx的每个相等角度获得的校正值Ad,借助利用线条的近似法或者对曲线本身的近似,校正寻道误差信号Ste。校正值Ad(系数)事先已被写入EEPROM 58中。这种情况的前提是当光学拾取器6b寻找与所需径向位置对应的地址时,通过利用从EEPROM 58读取的与该位置对应的校正值Ad,可校正在该地址的位置检测的寻道误差信号Ste。
在这种实际工作状态下,在图17中所示的流程图中的步骤E1,CPU 55等待定位命令。例如,主计算机60把定位命令通知CPU 55。如果CPU 55从主计算机60收到定位命令,那么过程进入步骤E2,在步骤E2,CPU 55控制伺服DSP 40,以致光学拾取器6b的物镜14b可被定位到指定的地址。
这种情况下,在寻道伺服控制功能被启动的状态下,伺服DSP 40执行对指定地址的定位处理。例如,驱动寻迹电动机29,以致光学拾取器6b可被定位到与指定的径向位置对应的地址。
随后,在步骤E3,CPU 55从EEPROM 58读出每个相等角度的校正值Ad,并将其传送给伺服信号处理器42,所述每个相等角度取决于光学***角度θx,并且对应于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待访问地址。
随后在步骤E4,伺服信号处理器42根据从CPU 55接收的校正值Ad,校正在取决于光学***角度θx的每个相等角度的寻道误差数据Dte。在校正处理中,信号处理器42通过计算关于第一实施例说明的等式(3),校正寻道误差数据Dte。因此,如果沿布置在不包括旋转中心轴的扫描线移动的物镜14b按照五光斑DPP方法产生寻道误差信号Ste,那么通过利用校正值Ad,能够校正按照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径向位置产生的寻道误差信号Ste。
随后,在步骤E5,CPU 55根据校正后的寻道误差数据Dte进行任意伺服控制。随后,在步骤E6,CPU 55确定寻道伺服控制是否完成。例如,如果检测到断电信息,那么CPU 55结束寻道伺服控制。如果没有检测到断电信息,那么过程返回步骤E1,重复上述处理。
按照这种方式,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光盘驱动设备1把通过在取决于光学***角度θx的每个相等角度检测寻道误差信号Ste的幅度的波动而获得的多个校正值Ad预先保存在EEPROM 58中。基于该前提,当光学拾取器6b实际工作时,CPU 55从EEPROM 58读出在其定位位置的校正值Ad,校正该位置的寻道误差数据Dte,并根据校正后的寻道控制数据Dtc进行任意寻道伺服控制。
于是,能够校正由布置在不包括旋转中心轴的扫描线上的物镜14b按照五光斑DPP方法产生的寻道误差信号Ste。从而,能够抑制由光学拾取器6b引起的寻道误差信号的幅度方面的波动,从而即使物镜14b被布置在不包括旋转中心轴的扫描线上,也能够关于寻道伺服控制获得稳定的性能和可靠性。于是,能够提供一种适应用于蓝光光盘、DVD和CD的三种波长的光盘驱动设备。
[第三实施例]
图18根据第三实施例,表示离道量的波动与光盘径向位置的关系曲线的一个例子。在图18中,水平轴以毫米为单位表示光盘径向位置。其垂直轴代表光学拾取器6b中的离道量。在本例中,可看出在从光盘的内圆周(径向位置=22毫米)到光盘的外圆周(径向位置=58毫米)的距离内,离道量大约波动±20%。
离道量指的是激光束光斑偏离光道T的数量。通过模拟和实际测量,已清楚由于如下的与光学拾取器6b和驱动器相关的各种因素的缘故,离道量发生波动:
(i)圆盘形记录介质100上主光束和副光束之间的距离(光束间距);(ii)衍射光栅10的位置精确度;(iii)调整时主光束和副光束的相位的差异;和(iv)布置在定位轴之外的物镜14b的光轴的并置,即,到主轴(中心轴的距离)。
关于上面的因素(i)、(ii)和(iii),在光学拾取器6b的制造期间发生任何波动,而关于上面的因素(iv),除了光学拾取器6b本身的波动之外,当光学拾取器6b被装入驱动机构中时发生任何波动。
图19是表示光盘驱动设备1中光学拾取器6b的调整方面的控制例子的流程图。
在本实施例中,关于图18描述的离道量方面的波动(i)-(iv)特定于每个驱动器,除非光学拾取器6b的特性发生变化。基于该前提,当制造驱动器时,在调整光学拾取器6b的过程中,检测(掌握)激光束光斑相对于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径向方向的离道量,以致根据检测的离道量,可获得校正值At(系数)。
至于指示离道量的寻道误差信号Ste,径向长度被分成多段,每段具有相等的距离,并且设置(固定)与所述多段对应的点,以获得每个校正值At。例如,用于获得校正值At的点被设置成与通过把光学拾取器6b的外圆周最大定位位置和内圆周最小定位位置之间的距离除以N,分成均具有相等间距(相等间隔)的多段而获得的每个点相对应。向这些点中的每个点分配一个地址。在本实施例中,列举了对于每个单位距离,可获得寻道误差信号Ste的校正值At的这种例子。
基于该前提,在图19中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F1,该过程首先等待光学拾取器6b的调整命令。主计算机60向CPU 55通知调整命令。如果CPU 55从主计算机60收到调整命令,那么过程进入步骤F2,在步骤F2,CPU 55执行和径向方向的离道量的检测有关的间隔设置处理。在该间隔设置处理中,校正值采集点被设成通过把光学拾取器6b的外圆周最大定位位置和内圆周最小定位位置之间的距离均匀分成N份而获得的每个点。
随后,过程进入步骤F3,在步骤F3,在启动寻道伺服控制功能的状态下,CPU 55寻找指定的地址。例如,CPU 55根据径向方向的间隔设置处理驱动寻迹电动机29,以致光学拾取器6b可被定位到与所需径向位置对应的地址。这种情况下,伺服信号处理器42向D/A转换部分45输出用于控制光学拾取器6b中的物镜14b的寻道控制数据Dtc,以致其激光束照射位置可到达所需光道T的中间位置。D/A转换部分45对寻道控制Dtc执行数/模转换,从而产生寻道控制信号Stc将将其输出给驱动器46。
驱动器46根据寻道控制信号Stc产生寻迹驱动电压Vsd,并把寻迹驱动电压Vsd提供给寻迹电动机29。寻迹电动机29根据寻迹驱动电压Vsd移动光学拾取器6b,并将其停止在指定的位置(地址)。促动器8b根据从驱动器46接收的促动器驱动电压,沿双轴(X,Y)方向驱动物镜14b。从而,光学拾取器6b被控制成处于能够从圆盘形记录介质100读出数据的状态。APC部分23根据写脉冲信号Wp,自动控制发光部件19的功率。
此外,驱动器46根据聚焦控制信号Sfc产生聚焦驱动信号Sfd,并把该聚焦控制信号Sfd提供给光学拾取器6b中的促动器8b,从而控制物镜14b的位置,以致其激光束光斑可被聚焦到所需光道T的中间位置。这种情况下,如果激光束光斑偏离光道T,那么该偏离量反映在寻道误差信号Ste上。
随后,在步骤F4,CPU 55把释放其寻道伺服控制功能的命令通知伺服DSP 40。当收到该通知时,伺服信号处理器42释放寻道伺服控制功能,使物镜14b进入其横移状态。伺服DSP 40获得这种状态下,寻道误差信号Ste的幅度值。
随后,过程进入步骤F5,在步骤F5,RF/伺服部分21检测寻道误差信号Ste,并通过模拟信号处理单元30内的矩阵部分31将其输出给A/D转换单元33。A/D转换单元33对包含离道量的寻道误差信号Ste执行模/数转换,产生寻道误差数据Dte并将其输出给伺服信号处理器42。
伺服信号处理器42把横移状态下的包含离道量的寻道误差数据Dte的幅度值或其校正值At保存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这种情况下,假定寻道误差数据Dte中的离道量为St′,提供给伺服信号处理器42的寻道误差数据中的标准离道量为Sr′,那么离道量的光道偏离校正值At由下面的等式(4)计算:
At=Sr′/St′                           (4)
该计算由CPU 55或伺服信号处理器42执行。例如,由伺服信号处理器42计算的光道偏离校正值At(系数)被写入EEPROM 58中。
随后,过程进入步骤F6,在步骤F6,CPU 55确定是否获得和预定数目的点一样多的光道偏离校正值At。如果达不到预定数目的采集点的校正值,那么过程进入步骤F7,以恢复寻道伺服控制功能,从而使物镜14b进入其非横移状态。随后,过程返回步骤F3,继续获得光道偏离校正值At的处理。这些操作被重复和采集点的预定数目一样多的次数。
如果在上述步骤F6,达到预定数目的采集点的校正值,那么该过程结束获得包含离道量的寻道误差数据Dte的光道偏离校正值At的处理。因此,如果光学拾取器6b按照五光斑DPP方法产生寻道误差信号Ste,那么根据按照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径向位置(相对于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径向方向)产生的离道量方面的波动,能够获得多个光道偏离校正值At。
图20是表示在光盘驱动设备1中的光学拾取器6b实际工作时的控制例子的流程图。
在本实施例中,当光学拾取器实际工作时,通过使用沿径向方向间隔相等的距离获得的光道偏离校正值At,借助利用线条的近似法或者对曲线本身的近似,校正包含在寻道误差信号Ste中的离道量。校正值At(系数)事先已被写入EEPROM 58中。这种情况的前提是当光学拾取器6b寻找与所需径向位置对应的地址时,通过利用从EEPROM 58读取的与该位置对应的校正值At,可校正在该地址的位置检测的包含离道量的寻道误差信号Ste。
在这种实际工作状态下,在图13中所示的流程图中的步骤G1,CPU 55等待定位命令。主计算机60把定位命令通知CPU 55。如果CPU 55从主计算机60收到定位命令,那么过程进入步骤G2,在步骤G2,CPU 55控制伺服DSP 40,以致光学拾取器6b可被定位到指定的地址。
这种情况下,伺服DSP 40驱动寻迹电动机29,以致在寻道伺服控制功能被启动的状态下,光学拾取器6b的物镜14b可被定位到与指定的径向位置对应的地址。此外,在步骤G3,CPU 55从EEPROM58读出径向方向上每个相等间隔的光道偏离校正值At,光道偏离校正值At对应于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将被访问的一个地址,并把光道偏离校正值At传送给伺服信号处理器42。在步骤G4,伺服信号处理器42根据从CPU 55接收的径向方向上的每个相等间隔的光道偏离校正值At,校正包含离道量的寻道误差数据Dte。例如,RF/伺服部分21检测包含离道量的寻道误差信号Ste,并通过模拟信号处理单元30中的矩阵部分31将其输出给A/D转换单元33。A/D转换部分33对寻道误差信号Ste进行模/数转换,产生寻道误差数据Dte并将其输出给信号处理器42。信号处理器42计算下面的等式(5):
校正后的信号=Sraw×At                   (5)
其中,从A/D转换单元33输出的包含离道量的寻道误差数据Dte是Sraw,以便对寻道误差数据Dte进行校正处理。因此,在被布置在不包括旋转中心轴的扫描线上的物镜14b按照五光斑DPP方法产生寻道误差信号Ste的情况下,通过利用光道偏离校正值At,能够校正按照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径向位置产生的寻道误差信号Ste。校正后的寻道控制数据Dtc被输出给D/A转换部分45。
随后,在步骤G5,CPU 55根据校正后的寻道误差数据Dte进行任意伺服控制。例如,在光学拾取器6b中,促动器8b根据从驱动器46接收的促动器驱动电压,沿双轴(X,Y)方向驱动物镜14b。光学拾取器6b被控制成处于可从圆盘形记录介质100最佳地读出数据的状态。APC部分23根据写脉冲信号Wp,自动控制发光部件19的功率。
此外,驱动器46根据聚焦控制信号Sfc产生聚焦控制信号Sfd,并把该聚焦控制信号Sfd提供给光学拾取器6b中的促动器8b,以控制物镜14b的位置,从而进行控制,以致激光束光斑可被聚焦到所需光道T的中间位置。从而通过利用校正后的寻道控制信号Stc,能够实施任意寻道伺服控制。
随后,在步骤G6,CPU 55确定寻道伺服控制是否完成。例如,如果检测到断电信息,那么CPU 55结束寻道伺服控制。如果没有接收到断电信息,那么过程返回步骤G1,重复上述处理。
按照这种方式,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光盘驱动设备1把通过检测相对于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径向方向,寻道误差信号Ste中的离道量而获得的多个光道偏离校正值At预先保存在EEPROM 58中。基于该前提,当光学拾取器6b实际工作时,CPU 55从EEPROM 58读出在其定位位置的光道偏离校正值At,校正该位置的寻道误差数据Dte,并根据校正后的寻道控制数据Dtc进行任意寻道伺服控制。
从而,能够校正由布置在不包括旋转中心轴的扫描线上的光学拾取器6b的物镜14b按照五光斑DPP方法产生的寻道误差信号Ste。从而,能够抑制由该光学拾取器6b引起的离道量方面的波动,从而即使物镜14b被布置在不包括旋转中心轴的扫描线上,也能够关于寻道伺服控制获得稳定的性能和可靠性。于是,可以提供一种适应用于蓝光光盘、DVD和CD的三种波长的光盘驱动设备。
[第四实施例]
图21根据第四实施例,表示离道量与光学***角度θx的关系曲线。在图21中,水平轴以度[°]为单位表示光学***角度。光学***角度θx形成于互连主轴的旋转中心轴(中心)和布置在其定位轴上的光学拾取器6a中的物镜14a的光轴(中心)的线段与互连主轴的旋转中心轴(中心)和布置在定位轴之外的光学拾取器6b中的物镜14b的光轴(中心)的线段之间。当光学拾取器6b从内圆周一方移向外圆周一方时,或者当光学拾取器6b从外圆周一方移向内圆周一方时,光学***角度θx的值变化,并且具有当光学拾取器6b从内圆周一方移向外圆周一方时逐渐变小的关系。
此外,垂直轴表示光学拾取器6b中激光束光斑的离道量(百分数)。在本例中,可看出从内圆周值(角度θx=12°)到外圆周值(角度θx=4°),离道量大约波动±20%。通过模拟和实际测量,已清楚由于如上关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与光学拾取器6b和驱动器有关的因素(i)-(iv),激光束光斑的离道量发生变动。
图22是表示光盘驱动设备1中的光学拾取器6b的调整方面的控制例子的流程图。
在本实施例中,激光束光斑的离道量方面的波动因素(i)-(iv)特定于每个驱动器,除非光学拾取器6b的特性发生变化。基于该前提,在驱动器的制造期间,在调整光学拾取器6b的过程中,检测(掌握)离道量方面的波动,以致根据检测的离道量的波动,获得光道偏离校正值At′(系数),所述波动取决于在互连主轴的旋转中心轴(中心)和布置在其定位轴上的光学拾取器6a中的物镜14a的光轴(中心)的线段与互连主轴的旋转中心轴(中心)和布置在定位轴之外的光学拾取器6b中的物镜14b的光轴(中心)的线段之间形成的光学***角度θx。
关于包含在寻道误差信号Ste中的离道量,通过每隔相等的角度,设置(固定)用于获得光道偏离校正值的点,获得光道偏离校正值At′。例如,用于获得光道偏离校正值At′的点被设置成通过以例如1°为单位,平均分割在内圆周最大角度和外圆周最小角度之间的光学拾取器6b的光学***角度θx而获得的各个点。当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使这些定位位置与地址相关。本实施例举例说明了对于每个单位角度,获得寻道误差信号Ste的光道偏离校正值At′的情况。
基于这些前提,在图22中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H1,过程首先等待对于光学拾取器6b的调整命令。主计算机60把调整命令通知CPU55。如果CPU 55从主计算机60收到调整命令,那么过程进入步骤H2,在步骤H2,CPU 55执行取决于光学***角度θx的离道量的检测的设置处理。在所述检测的设置处理中,用于获得校正值的点被设置成通过以1°为单位,平均分割光学拾取器6b的在其内圆周最大角度和其外圆周最小角度之间的光学***角度θx而获得的各个点。
随后,过程进入步骤H3,在步骤H3,CPU 55在寻道伺服控制功能被启动的状态下寻找指定的地址。例如,CPU 55驱动寻迹电动机29,以致光学拾取器6b可被定位到与预置的所需光学***角度θx对应的地址。
随后,在步骤H4,CPU 55把释放寻道伺服控制功能的命令通知伺服DSP 40。当收到该通知时,伺服信号处理器42释放寻道伺服控制功能,使光学拾取器6b进入横移状态。
随后,过程进入步骤H5,在步骤H5,RF/伺服部分21检测寻道误差信号Ste,并通过模拟信号处理单元30中的矩阵部分31将其提供给A/D转换单元33。A/D转换单元33对寻道误差信号Ste执行模/数转换,并向伺服信号处理器42输出寻道误差数据Dte。
伺服信号处理器42把从横移状态下的寻道误差数据Dte获得的离道量或其光道偏离校正值At′保存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这种情况下,如同关于第三实施例所述那样,离道量的光道偏离校正值At′由等式(4)计算。这样计算的光道偏离校正值At′(系数)被写入EEPROM58中。
随后,过程进入步骤H6,在步骤H6,CPU 55确定是否获得和预定数目的点一样多的光道偏离校正值At′。如果没有达到预定数目的采集点的光道偏离校正值,那么过程进入步骤H7,恢复寻道伺服控制功能,从而使光学拾取器6b进入非横移状态。
如果在上述步骤H6,达到预定数目的采集点的光道偏离校正值,那么该过程结束获得寻道误差数据Dte的光道偏离校正值At′的处理。因此,即使光学拾取器6b按照五光斑DPP方法产生寻道误差信号Ste,根据取决于光学***角度θx的寻道误差信号Ste的离道量方面的波动,也能够获得多个光道偏离校正值At′。
图23是表示在光盘驱动设备1中的光学拾取器6b的实际工作期间的控制例子的流程图。
在本实施例中,当光学拾取器6b实际工作时,通过使用在取决于光学***角度θx的每个相等角度获得的光道偏离校正值At′,借助利用线条的近似法或者对曲线本身的近似,校正寻道误差信号Ste。校正值At′(系数)事先已被写入EEPROM 58中。这种情况的前提是当光学拾取器6b寻找与所需径向位置对应的地址时,通过利用从EEPROM 58读取的与该位置对应的光道偏离校正值At′,可校正包含于在该地址的位置检测的寻道误差信号Ste中的离道量。
在这种实际工作状态下,在图23中所示的流程图中的步骤J1,过程等待定位命令。主计算机60把定位命令通知CPU 55。如果CPU55从主计算机60收到定位命令,那么过程进入步骤J2,在步骤J2,CPU 55控制伺服DSP 40,以致光学拾取器6b可被定位到指定的地址。这种情况下,在寻道伺服控制功能被启动的状态下,伺服DSP 40寻找指定的地址。例如,它驱动寻迹电动机29,以致光学拾取器6b可被定位到与指定的径向位置对应的地址。
随后,在步骤J3,CPU 55从EEPROM 58读出每个相等角度的光道偏离校正值At′,并将其传送给伺服信号处理器42,所述每个相等角度取决于光学***角度θx,并且对应于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待访问地址。
随后在步骤J4,伺服信号处理器42根据从CPU 55接收的取决于光学***角度θx的每个相等角度的光道偏离校正值At′,校正寻道误差数据Dte。在校正处理中,信号处理器42通过计算关于第三实施例说明的等式(5),校正包含在寻道误差数据Dte中的离道量。因此,如果布置在不包括旋转中心轴的扫描线上的物镜14b按照五光斑DPP方法产生寻道误差信号Ste,那么通过利用光道偏离校正值At′,能够校正按照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径向位置产生的寻道误差信号Ste。
随后,在步骤J5,CPU 55根据校正后的寻道误差数据Dte进行任意伺服控制。随后,在步骤J6,CPU 55确定寻道伺服控制是否完成。例如,如果检测到断电信息,那么CPU 55结束寻道伺服控制。如果没有检测到断电信息,那么过程返回步骤J1,重复上述处理。
按照这种方式,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光盘驱动设备1把通过在光学拾取器6b的定位时,在取决于光学***角度θx的每个相等角度检测寻道误差信号Ste的离道量而获得的多个光道偏离校正值At′预先保存在EEPROM 58中。基于该前提,当光学拾取器6b实际工作时,CPU55从EEPROM 58读出在其定位位置的光道偏离校正值At′,校正该位置的寻道误差数据Dte,并根据校正后的寻道控制数据Dtc进行任意寻道伺服控制。
从而,能够校正由布置在不包括旋转中心轴的扫描线上的光学拾取器6b的物镜14b按照五光斑DPP方法产生的寻道误差信号Ste。从而,能够抑制光学拾取器6b中离道量的波动,从而即使物镜14b被布置在不包括旋转中心轴的扫描线上,也能够关于寻道伺服控制获得稳定的性能和可靠性。于是,能够提供一种适应用于蓝光光盘、DVD和CD的三种波长的光盘驱动设备。
本发明很适合于具有多个物镜和发出具有多个波长的光线的光源,并且能够独立实现多波长记录和再现的盘驱动设备,以及用于控制该盘驱动设备的方法,和光盘驱动设备。本发明还可应用于装有包括多个物镜和发出具有多个波长的光线的光源的光学拾取器的盘驱动设备或光盘驱动设备。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根据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可产生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更,只要它们在附加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盘驱动设备,包括:
包括物镜的光学拾取器,所述物镜具有布置在不包括盘的旋转中心轴的线上的光轴;
存储装置,所述存储装置保存通过检测下述任何之一而获得的多个校正值:相对于盘的径向方向的寻道误差信号的幅度波动,以及相对于盘的径向方向的离道量;和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从存储装置读取校正值,并且当光学拾取器工作时,校正寻道误差信号,从而根据校正的寻道误差信号进行伺服控制。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驱动设备,其中光轴被布置在不包括盘的旋转中心轴的线上的物镜按照五光斑DPP方法产生寻道误差信号。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驱动设备,还包括伺服信号处理器,当光学拾取器工作时,所述伺服信号处理器根据校正值校正接收的寻道误差信号,从而根据校正的寻道误差信号进行伺服控制,
其中控制装置把和光盘的待访问地址一致的校正值通知伺服信号处理器。
4、一种控制具有包括物镜的光学拾取器的盘驱动设备的方法,所述物镜具有布置在不包括盘的旋转中心轴的线上的光轴,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通过检测下述任何之一获得多个校正值:相对于盘的径向方向的寻道误差信号的幅度波动,以及相对于盘的径向方向的离道量;
把获得的校正值保存在存储装置中;
从存储装置读取校正值,以便当光学拾取器工作时,校正寻道误差信号;和
当光学拾取器工作时,根据校正的寻道误差信号进行伺服控制。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光轴被布置在不包括盘的旋转中心轴的线上的物镜按照五光斑DPP方法产生寻道误差信号。
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获得多个校正值的步骤包括下述子步骤:
把包括物镜的光学拾取器移动到盘上的所需位置,所述物镜的光轴被布置在不包括盘的旋转中心轴的线上;和
在所需位置释放寻道伺服,从而获得跨越光道的寻道误差信号的幅度,
其中当在包括物镜的光学拾取器沿着盘的径向方向以相等间隔移动时,或者当在包括盘的旋转中心轴的线段与使物镜的位置和盘的旋转中心轴互连的线段之间形成的角度以相等的角度变化时,执行把光学拾取器移动到所需位置的子步骤和获得寻道误差信号的幅度的子步骤:所述物镜被布置在不包括盘的旋转中心轴的线上。
7、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获得多个校正值的步骤包括在盘的径向方向上在每个相等间隔处获得校正值的子步骤。
8、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从存储装置读取校正值,以便当光学拾取器工作时校正寻道误差信号的步骤包括:通过在盘的径向方向上以预定间隔近似校正值来获得校正值的子步骤,和校正寻道误差信号的子步骤。
9、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获得多个校正值的步骤包括:当在包括盘的旋转中心轴的线段与使物镜的位置和盘的旋转中心轴互连的线段之间形成的角度以相等的角度变化时,获得校正值的子步骤,所述物镜被布置在不包括盘的旋转中心轴的线上。
10、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从存储装置读取校正值,以便当光学拾取器工作时校正寻道误差信号的步骤包括:当在包括盘的旋转中心轴的线段与使物镜的位置和盘的旋转中心轴互连的线段之间形成的角度以相等的角度变化时,近似校正值的子步骤,以及校正寻道误差信号的子步骤,其中所述物镜被布置在不包括盘的旋转中心轴的线上。
11、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光轴被布置在不包括盘的旋转中心轴的线上的物镜按照五光斑DPP方法产生寻道误差信号。
12、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盘驱动设备,包括:
包括物镜的光学拾取器,所述物镜具有布置在不包括盘的旋转中心轴的线上的光轴;
存储装置,所述存储装置保存通过检测下述任何之一而获得的多个校正值:相对于盘的径向方向的寻道误差信号的幅度波动,以及相对于盘的径向方向的离道量;和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从存储装置读取校正值,并且当光学拾取器工作时,校正寻道误差信号并根据校正的寻道误差信号进行伺服控制;和
向盘驱动设备传送控制信号的控制部分。
CNB2006101280255A 2005-08-31 2006-08-31 盘驱动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184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52858A JP4379398B2 (ja) 2005-08-31 2005-08-31 ディスク駆動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5252858 2005-08-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25028A true CN1925028A (zh) 2007-03-07
CN100501844C CN100501844C (zh) 2009-06-17

Family

ID=37803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2802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1844C (zh) 2005-08-31 2006-08-31 盘驱动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800989B2 (zh)
JP (1) JP4379398B2 (zh)
KR (1) KR20070026150A (zh)
CN (1) CN100501844C (zh)
TW (1) TWI33320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20081A (zh) * 2020-11-05 2021-02-26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具有碰撞保护功能的计算机机械硬盘及其碰撞保护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105361A (ko) * 2003-06-07 2004-12-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디스크 드라이브
CN101410894B (zh) * 2006-03-30 2012-02-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盘装置及检索处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51194A (en) * 1989-04-17 1993-10-05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Techniques for controlling beam position and focus in optical disk drives
JPH11250479A (ja) 1998-03-04 1999-09-17 Victor Co Of Japan Ltd 光学式ディスク装置
JP2005122869A (ja) 2003-09-24 2005-05-12 Sony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20081A (zh) * 2020-11-05 2021-02-26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具有碰撞保护功能的计算机机械硬盘及其碰撞保护方法
CN112420081B (zh) * 2020-11-05 2021-11-19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具有碰撞保护功能的计算机机械硬盘及其碰撞保护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70047405A1 (en) 2007-03-01
CN100501844C (zh) 2009-06-17
JP4379398B2 (ja) 2009-12-09
TW200735076A (en) 2007-09-16
JP2007066454A (ja) 2007-03-15
US7800989B2 (en) 2010-09-21
TWI333206B (en) 2010-11-11
KR20070026150A (ko) 2007-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58764C (zh) 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CN1160711C (zh) 误差信号检测装置和再现信号检测装置
CN1188842C (zh) 重放光盘的装置和方法
CN1755809A (zh) 光学头、光驱动设备和生成跟踪误差信号的方法
CN1138261C (zh) 光学信息再生方法及装置
CN1722272A (zh) 光盘识别装置
CN1685426A (zh) 记录介质、记录装置、重放装置、记录方法和重放方法
CN1605097A (zh) 光学记录介质以及用于该记录介质的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CN1206636C (zh) 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244092C (zh) 光记录设备与激光功率控制方法
CN1327228A (zh) 盘驱动设备及产生摆动信息的方法
CN1157719C (zh) 光头装置、光盘驱动器及用于光盘驱动器的跟踪控制方法
CN1808579A (zh) 光学头、焦点偏移误差信号检出方法及光记录再现装置
CN1208767C (zh) 记录/再现设备、记录/再现方法和信息记录介质
CN100345197C (zh) 摆频信号检出电路以及光盘装置
CN1299263C (zh) 盘驱动器和预置凹坑检测方法
CN1655253A (zh) 光盘设备、光盘方法以及半导体集成电路
CN101059972A (zh) 光拾取器和光盘装置
CN1918637A (zh) 光盘装置
CN1925028A (zh) 盘驱动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1031965A (zh) 光盘装置及光盘装置的控制电路
CN1189872C (zh) 盘驱动装置
CN1240062C (zh) 用聚焦来读出光盘的方法与装置
CN1542780A (zh) 信息载体设备和信息载体偏心校正方法
CN1284156C (zh) 光盘驱动装置和光盘驱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617

Termination date: 2012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