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74369A - 用于施加黏性带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施加黏性带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74369A
CN1774369A CNA2004800099308A CN200480009930A CN1774369A CN 1774369 A CN1774369 A CN 1774369A CN A2004800099308 A CNA2004800099308 A CN A2004800099308A CN 200480009930 A CN200480009930 A CN 200480009930A CN 1774369 A CN1774369 A CN 17743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hesive tape
base members
surface area
negative pressure
absorptive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8000993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野隆由
久保田雅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Original Assignee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filed Critical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Publication of CN17743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743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CLABELLING OR TAGGING MACHINE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 B65C9/00Details of labelling machines or apparatus
    • B65C9/26Devices for applying labels
    • B65C9/36Wipers; Press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4External Ornamental or guard strips; Ornamental inscriptive devices there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7/00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 B65H37/002Web delivery apparatus, the web serving as support for articles, material or another web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51Automobil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7Surface bonding means and/or assemblymeans with work feeding or handling means
    • Y10T156/1702For plural parts or plural areas of single part
    • Y10T156/1744Means bringing discrete articles into assembled relationship
    • Y10T156/1768Means simultaneously conveying plural articles from a single source and serially presenting them to an assembly st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bile Manufacture Line, Endless Track Vehicle, Trailer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 Labeling Devices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在具有各种轮廓的目标表面区域上施加黏性带的装置(10),包括保持装置(12),用于将其轮廓与目标表面区域相一致的黏性带T保持在黏性表面T1朝外的状态下;和施压装置(14),用于将黏性带压到目标表面区域。保持装置(12)包括吸附元件(18),其设有能够与黏性带的背面T2接触的弹性保持表面(16);基底元件(20),其能沿横向于保持表面(16)的施压方向移动吸附元件;和真空源(22),与吸附元件(18)相连并且能够在保持表面(16)附近产生负压力以便利用吸附作用将黏性带保持在保持表面上。并且,施压装置(14)包括驱动部(24),其能够相对于基底元件(20)沿施压方向平行移动来移动吸附元件(18),将黏性带的黏性表面压到目标表面区域上,该黏性带利用吸附作用而被保持在保持表面上。

Description

用于施加黏性带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施加黏性带的装置,特别是预先成形为与黏性带欲粘结于其上的表面区域轮廓相符合的黏性带施加装置。
背景技术
当黏性带的形状预先与其所欲施加其上的表面区域的轮廓符合的时候,需要使该黏性带迅速处于准确位于目标表面区域的状态下,同时避免空气进入黏性带的折痕或黏性表面内。为了便于这种黏附操作,在现有技术中,例如,日本未审专利申请(Kokai)No.2001-39365,提出使用一种夹具,该夹具将黏性带相对目标表面区域保持在预定位置,或者使用一种手持式黏附装置,其中将黏性带逐渐黏附到目标表面区域,同时避免空气进入黏性带的折痕或黏性表面内,例如,日本未审专利申请(Kokai)No.2001-115117。
在日本未审专利申请(Kokai)No.2001-39365中公开的夹具用于将一种成型的黏性带黏附到汽车门框上的预定目标表面区域,即车窗框,以取代在门框上涂油漆,该夹具包括夹具本体,所述本体具有用于啮合固定黏性带纵向端部的啮合部;用于将夹具本体连接到门框一部分上的钳子;和用于将夹具本体定位到相对于门框目标表面区域适当的位置的位置调节装置。利用该夹具,与门框相连的夹具本体将黏性带保持在悬浮状态,以便从目标表面区域的前方下垂,同时保持在这个状态下,调节夹具本体的位置从而黏性带的轮廓与目标表面区域准确重合。通过手工操作橡胶滚轴,能够将以这种方式与目标表面区域正确定位的黏性带迅速地黏附到目标表面区域。
在日本未审专利申请(Kokai)No.2001-115117中公开的黏性带施加装置用于将一种成型的黏性带黏附到汽车门框上的预定目标表面区域,即车窗框,以取代在门框上涂油漆,该装置包括用于保持黏性带以便露出其黏性表面的基本件;由旋转轴保持在基本件之上并用于将黏性带压到目标表面区域上的弹性辊;以及定位装置,用于将基本件相对于目标表面区域定位在适当位置然后将基本件与门框连接。利用这种施加装置,黏性带被引入到基本件内的带进入通道内并被置于弹性辊上,黏性表面露出,然后基本件连接到门框上的适当位置,因此黏性带被以适当压力夹在弹性辊与目标表面区域之间。在这种状态下,沿着门框手工移动基本件,以便将黏性带迅速黏附到目标表面区域,同时将黏性带准确定位到该区域上。
在日本未审专利申请(Kokai)No.2001-39365中公开的现有黏性带施加装置中,由于使用橡胶滚轴进行操作同时还要利用夹具本体将黏性带以悬垂方式在目标表面区域前方垂下来,对于沿着不同于重力方向延伸的长表面(例如,门框倾斜部分的表面)而言,很难进行这种操作来将黏性带黏附到这种长表面上。并且,由于只能采用橡胶滚轴手工进行这种黏附操作,由于操作者的熟练度不同,则最终黏附的黏性带可能出现变化。
另一方面,在日本未审专利申请(Kokai)No.2001-115117中公开的现有黏性带施加装置仅仅通过沿着门框移动基本件,便可利用弹性辊的作用,将黏性带压到目标表面区域。但是,由于这种装置沿着纵向从黏性带的一端逐渐黏附该黏性带,可能出现这样的风险,即,由于基本件与目标表面区域的连接位置的微小误差,黏性带相对于目标表面区域的黏附位置逐渐改变。并且,当目标表面区域具有复杂的轮廓时,需要将该轮廓分为几段,将多个具有简单轮廓的黏性带顺序黏附到该区域上。这种操作很麻烦,并且会导致黏附的黏性带的形状出现变化,特别是在相邻各段之间的边界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施加黏性带的装置,例如施加压敏型背胶油漆替代膜,该黏性带的轮廓与待黏附的目标表面区域的轮廓一致,所述装置能够迅速准确地黏附黏性带,而无需操作者的熟练度,同时避免黏附到目标表面区域上的成品黏性带出现变化。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施加黏性带的装置,其包括保持装置,用于将具有黏性表面和与之相对的背面的黏性带保持在黏性表面朝外的状态下,所述黏性带的轮廓与其将黏附的目标表面区域的轮廓一致;和施压装置,用于将由保持装置所保持的黏性带压到目标表面区域。其中,保持装置包括吸附元件,其设有能够与黏性带的背面接触的弹性保持表面;基底元件,其能够相对于基底元件沿施压方向平行移动来移动吸附元件,以可换向方式支持吸附元件;和真空源,与吸附元件相连并且能够在保持表面附近产生负压力以便使保持表面吸附并保持黏性带。其中,施压装置包括驱动部,其相对于基底元件以平行于施压方向的平行移动来移动吸附元件,将黏性带的黏性表面压到目标表面区域上,该黏性带通过被吸附到保持表面上而被保持固定。
能够使得所述用于施加黏性带的装置如此进行操作,即通过驱动该驱动部同时通过被吸附到吸附元件的保持表面上而保持黏性带,以便基本同时地自动将黏性带黏附到目标表面区域整体上。可以使得保持表面在黏性带的黏性表面被压到目标表面区域上时发生弹性变形,以与目标表面区域的轮廓相符合。
在本发明的装置中,吸附元件可包括具有保持表面的弹性壁和在保持表面内开口的通孔;在弹性壁附近与保持表面相对一侧形成的负压腔,其与保持表面通过通孔相连通并与真空源相连;和支撑弹性壁的弹性柱。当操作真空源而在负压腔内产生负压时,弹性柱能够支撑弹性壁,并且当从外侧向保持表面施加所述压力时,产生弹性变形。
负压腔可包括多个彼此分开形成的负压区,其单独与保持表面连通并且单独连接到真空源,每个负压区设有弹性柱。通过使各个负压区彼此独立的形成,可以避免使一个负压区的误操作波及到整个保持表面上。
吸附元件可包括多个彼此分开形成的吸附块,其分别具有负压区并且彼此结合,吸附块分别设有彼此协同操作以形成保持表面的保持表面区。可以容易地制造出具有不同轮廓的保持表面的吸附元件。
多个吸附块可以以协同布置的方式被支撑在保持装置的基底元件上,其中各个保持表面区彼此相邻并且能够与几乎整个黏性带背面进行接触,施压装置的驱动部能够沿施压方向同时移动多个吸附块,该施压方向相对于基底元件横向于每个保持表面区。可以准确地将通过被吸附在多个吸附块上而得以保持的黏性带黏附到目标表面区域。
保持装置还可进一步包括中间支撑元件,用于固定地支撑多个吸附块并且被以可变向方式被保持在基底元件上,施压装置还可进一步包括引导元件,用于在操作驱动部的过程中沿施压方向在基底元件上引导中间支撑元件。当对黏性带施压时,可以沿施压方向准确地平移多个吸附块。
真空源可包括多个彼此独立的真空产生器,其单独地连接到多个负压区。这样可以提高所述多个负压区的负压产生功能。
吸附元件的保持表面可以构造成为平的表面或者弯曲的表面,整体上基本没有扭曲和台阶。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空气进入黏性带的折痕内。
本发明的装置可以进一步地包括定位装置,用于将保持装置定位在目标表面区域内的预定的预备黏附位置。该定位装置可包括被固定保持在基底元件上的第一接合元件,以可移动方式被保持在基底元件上的第二接合元件,和用于相对于基底元件移动第二接合元件的驱动机构。在驱动机构的驱动操作下,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能够与具有目标表面区域的物体固定地接合,以便将吸附元件定位在预备黏附位置。可以将黏性带黏附到目标表面区域上的准确位置。
附图简要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黏性带施加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黏性带施加装置要施加的黏性带和目标表面区域;
图3为图1所示黏性带施加装置的整体平面图,其中部分采用了框图形式;
图4为图3所示的黏性带施加装置在相反一侧的平面图;
图5为沿图3中V-V线的剖面图;
图6为安装在图3中黏性带施加装置上的吸附元件的平面图;
图7为图6所示吸附元件的局部放大平面图;
图8为沿图7中VIII-VIII线的剖面图;
图9示出图3中黏性带施加装置的操作步骤,其中,(a)为第二接合元件的接合状态,(b)为第一接合元件的接合状态;
图10示意地示出图3中黏性带施加装置的黏附步骤;
图11示意地示出图3中黏性带施加装置的黏附步骤,其中,(a)为吸附元件位于预备黏附位置的状态,(b)为吸附元件位于完成黏附位置的状态。
图12示意地示出一种改型黏性带施加装置的黏附步骤;和
图13示意地示出图12中黏性带施加装置的黏附步骤,其中,(a)为吸附元件位于预备黏附位置的状态,(b)为吸附元件位于完成黏附位置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示出优选实施例的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示意地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黏性带施加装置10的主要部分,还有黏性带T;图2为装置10所施加的黏性带T和将要黏附于其上的目标表面区域S的示意图;图3和图4为从不同方向看去的装置10整体的示意图。使用装置10来将黏性带黏附到特定的目标表面区域,事先对黏性带进行定型以与表面区域的轮廓相一致。具体地,如图2所示,装置10可将定型黏性带T自动黏附到汽车门框F(即窗户框架)上的特定的目标表面区域S,以取代涂漆。但是,该黏性带施加装置不仅局限于此用途。
如图1所示,黏性带施加装置10包括保持装置12,用于将具有黏性表面T1和与之相对的背面T2的黏性带T保持固定,同时引导黏性表面T1向外;和施压装置14,用于将由保持装置12所保持的黏性带T压力粘结到目标表面区域S上。保持装置12设有吸附元件18,其具有带有弹性的保持表面16,以便与黏性带T的背面T2接触;基底元件20,用于支撑吸附元件18,以便平行于与保持表面16横向的施压方向移动;和真空源22,与吸附元件18相连以在保持表面16附近产生负压,因此黏性带T保持在保持表面16上。施压装置14设有驱动部24,其用于朝向基底元件20并平行于施压方向(图中箭头a所示)移动吸附元件18,以便将黏性带T的黏性表面T1压到目标表面区域S上,该黏性带借助吸附作用而被保持在保持表面16上。这种构造的黏性带施加装置10借助驱动部24的操作,能够自动地并且同时地将黏性带T黏附到几乎整个目标表面区域S上,同时利用吸附作用将黏性带T保持在吸附元件18的保持表面16上。
保持装置12的吸附元件18包括本体26;具有保持表面16的弹性壁28;形成在本体26与弹性壁28之间的负压腔30,并且该负压腔在与保持表面16相对的一侧与弹性壁相邻设置;以及在本体26上的多个分布在负压腔30内的弹性柱32。本体26由刚性材料形成,例如金属、塑料等,并且具有一对彼此相对设置以形成负压腔30的侧壁34和在这对侧壁之间延伸的底壁36,进而构成一个一体的本体。侧壁34的每个相反的表面34a形成台阶型表面,其在底壁36附近的下部与远离底壁36的上部之间具有台阶。这一台阶型部分具有肩台38,其具有形成与黏性带T的轮廓一致的轮廓的外边缘,即,肩台38与侧壁34内相反表面的上部的相交部分。
弹性壁28为由弹性材料,例如合成橡胶等,形成的平板元件,并且其轮廓与保持表面16上作为整体的黏性带T的轮廓一致。在弹性壁28中,适当分布有多个通孔40,其沿弹性壁的厚度方向延伸穿过弹性壁28,并且在保持表面16内开口。弹性壁28通过粘结剂等牢牢的固定在两个肩台38上,在沿纵向延伸的相对侧边缘区域附近相对于本体26的那对侧壁34基本没有空隙。因此,在本体26内侧壁34的相反表面34a的上部与弹性壁28的保持表面16之间形成带容纳槽41,用于容纳黏性带T同时将黏性带定位于适当位置。
负压腔30与保持表面16通过多个设在弹性壁28内的通孔40保持连通,并且通过设在本体26内的导管42与真空源22相连。设置在负压腔30内的多个弹性柱32由弹性材料例如合成橡胶等形成,并且插在底壁36与弹性壁28之间,其位置偏离通孔40的位置。这些弹性柱32支撑弹性壁28,因此在操作真空源22而在负压腔30内产生负压时,通过防止弹性壁28被吸附到本体26内,而保持弹性壁的最初平板形状(特别是沿着横向方向观察时)。另一方面,当超过预定值的外部压力施加到保持表面16上时,这些弹性柱32能够与弹性壁28沿朝向底壁36的方向一起弹性变形。
所述结构的吸附元件18能够利用吸附作用而将黏性带T保持固定在如下状态,在该状态下,黏性带T在吸附元件18上的适当位置处充分伸展遍及保持表面。并且,在此状态下,当吸附元件18将黏性带T的黏性表面T1压到目标表面区域S上时,该表面区域具有凸起的弯曲横截面,例如汽车门框F的外表面,弹性壁28被动地弹性变形为与目标表面区域S的截面形状一致的形状,因此可能向几乎整个黏性带T施加均匀的压力。而且,此时在最初将黏性带T压迫到目标表面区域S的最凸起的中央部分之后,原来为平板形状的弹性壁28进行工作而逐渐将黏性带T朝向目标表面区域S的相对的侧边缘推动。因此,吸附元件18能够将黏性带T黏附到目标表面区域S,同时有效地避免空气进入黏性带的折痕内与黏性表面。
施压装置14的驱动部24可沿预定方向相对于基底元件20线性往复移动吸附元件18,一个例子是液压缸或气压缸单元。为确保这种往复移动的精确性,施压装置14最好设有引导元件44,用于当驱动部24工作时,沿施压方向a和与之相反的方向引导基底元件20上的吸附元件18。并且,为了将黏性带T黏附到目标表面区域S上同时进行准确定位,最好还设有定位装置,用于在开始黏附操作之前将保持装置12定位到目标表面区域S上的预定预备黏附位置。参照图3一11,下面将详细说明黏性带施加装置10的一个实际的有益实施例。
如图3和图4所示,通过将负压腔30分成多个(图中示出十二个)独立的负压区46而形成保持装置12的吸附元件18。这些负压区46分别与吸附元件18的保持表面16连通并且连接到真空源22。与之相应,真空源22包括多个(图中示出十二个)独立的真空产生器48。根据这种构造,即使形成负压腔30的多个负压区46中的任一个由于周边空气等的无意义侵入而不能产生需要的负压,负压腔30作为一个整体其用于吸附黏性带的功能的下降也会被减至最小,这是因为其他正常的负压区46的负压产生作用是正常的。
更具体地,吸附元件18由组装多个彼此独立的吸附块50而形成,每个吸附块具有负压区46并且布置在预定的相对位置处。每个吸附块50具有弹性壁部分52,其用于彼此合作构成弹性壁28。每个弹性壁部分52具有保持表面区54,其彼此配合而形成保持表面16。各个弹性壁部分52具有多个通孔40(图1),其在保持表面区54内开口。如后面将描述的,在各个负压区46内,分布有所述弹性柱32(图1)。因此,各个吸附块50执行与所述吸附元件18相同的功能,以便将相应的小部分黏性带T保持在保持表面区54内。
保持装置12的基底元件20为梯形的平板元件,如在平面图中所示的,其由例如金属的硬质材料制成。在其第一表面20a内,适当布置有形成真空源22的多个真空产生器48和形成施压装置14的驱动部24的多个(图中示出三个)气压缸单元56,如图3所示。如图5所示,各个气压缸单元56将其活塞杆58从与基底元件20的第一表面20a相对的第二表面20b突出,并且设置在基底元件20上。这些气压缸单元56与公共空气压缩机60通过压缩空气供给通道和开关阀(未示出)相连。
并且,在基底元件20中,多个(图中示出六个)线性引导件62,其构成施压装置14的引导元件44,被适当布置以便与相应的气压缸单元56保持平衡。如图5所示,各个线性引导件62将其可移动元件64从基底元件20的第二表面20b突出,并且被置于基底元件20上。用于操作者手工操作黏性带施加装置10的一对手柄66设在基底元件20上的第一表面20a的适当位置上。如果需要,所述真空产生器48和空气压缩机60可通过适当控制的电路(未示出)被连接到设于手柄66附近的ON-OFF开关(未示出)上。
在基底元件20的第二表面20b上设有中间支撑元件68,用于将构成吸附元件18的多个吸附块50牢固固定在预定位置(见图4和图5)。这些中间支撑元件68由诸如金属的硬质材料形成,基本为L型平板元件,如平面图中示出的,并且以可移动方式被支撑在基底元件20上,基本平行于基底元件20,以便被置于一般以L形方式延伸的吸附元件18的底壁。设在基底元件20上的多个气压缸单元56中的每个通过其活塞杆58的端部以可摇摆的方式连接到中间支撑元件68的第一表面68a。在中间支撑元件68的第一表面68a内,设在基底20内的各个线性引导件62的可移动元件64固定连接在其端部区域。
另一方面,在与第一表面68a相对的中间支撑元件68的第二表面68b内,必要时可以设有通过支腿70固定的多个吸附块50。这些吸附块50具有保持表面区54,所述表面区彼此相邻并且设在中间支撑元件68的第二表面68b上以便与黏性带T的整个背面T2接触。横向于各个保持表面区,沿施压方向a及其反向,施压装置14平行于基底元件20彼此同时地移动多个吸附块50,以彼此协同操作的方式吸附块被固定到中间支撑元件68上。
如图6所示,多个吸附块50结合起来以便彼此配合,从而通过保持表面区54的配合而形成的保持表面16具有的轮廓其整体与黏性带T的轮廓一致。这时,保持表面16优选为平的表面或弯曲的表面,基本没有扭曲或台阶。这种保持表面16通过将多个吸附块50结合而相对容易的形成,每个吸附块具有为平面的或不带扭曲的弯曲表面的保持表面区54,因此在相邻的保持表面区54之间不会形成台阶。在此情形下,即使在目标表面区域S上具有小的扭曲或台阶,也可以通过使保持表面16与目标表面区域S的三维相一致,而向作为整体的黏性带T上施加均匀的压力。
如图7和图8以大比例所示,各个吸附块50设有体部72,其为吸附元件18的本体26的一部分;与体部72相连并且具有保持表面区54的弹性壁部分52;形成在体部72与弹性壁部分52之间的负压区46,其所在位置在与保持表面区54相对的弹性壁部分52附近;和体部72上的多个分布在负压区46内的弹性柱32。体部72具有一对相对的侧壁74,其形成负压区46,和一个在侧壁74之间延伸的底壁76,从而构成一个一体的体部。侧壁74的相对的表面74a形成为具有台阶的台阶型表面,所述台阶位于底壁76附近的下部与远离底壁76的上部之间。在这个台阶处,设有肩台表面78,其外边缘(即,侧壁74的相反表面上部的交叉线)构成的轮廓与整体的黏性带T的轮廓一致。而且,在两个侧壁74的纵向相对的端部设有凸起的部分,其具有一体相连的肩台表面80,在侧壁74的相反表面74a之间的肩台表面78上没有台阶。
在沿径向延伸的相对的侧边缘附近,弹性壁部分52例如通过粘结剂等固定到肩台表面78,80上,因此相对于体部72的成对侧壁74基本没有间隙形成。因而,在体部72与弹性壁部分52之间形成负压区46,并且在体部72的两个侧壁74的相反表面74a的上部与弹性壁部分52的保持表面区54之间形成带容纳槽81,其用于接受一部分黏性带T同时将其定位在适当位置。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多个吸附块50中的一些(图中为十一个)具有各自的负压区46,每个负压区还被分成多个(图中为二个)子区82,见图6。在吸附块50内,通过使具有所述肩台表面80的凸起部分延伸,负压区46被分成子区82,所述凸起部分在看到的纵向中间位置处具有位于两个侧壁74的相反表面之间所述肩台表面80,如图7所示。这样,子区82与保持表面区54通过多个形成于弹性壁部分52内的通孔40相连通,并且通过各个设于体部72内的管道84连接到公共的真空产生器48。利用这种结构,,可以提高各个吸附块50的负压区46的负压产生作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就此一点,还可以将各个子区82单独连接到真空产生器48。
在此参照图3和图4,黏性带施加装置10还包括定位装置86,其用于将保持装置16相对于目标表面区域S定位到预定的预备黏附位置。定位装置86设有固定到基底元件20上的第一接合元件88,以可移动方式被基底元件20固定的第二接合元件90,和用于相对于基底元件20移动第二接合元件90的驱动元件92。第一接合元件88具有与之一体的连接部94,并能够与具有目标表面区域S的门框F(图2)固定地接合,同时借助连接部94而被固定到基底元件20上的理想位置。第二接合元件90具有可移动的连接部96,借助它第二接合元件被固定到基底元件20上的理想位置。在此状态下,通过驱动该驱动元件92,第二接合元件90可以与连接到门框F的门板P(图2)接合。在图示实施例中,使用多个(图中为三个)第一接合元件88、多个(图中为两个)第二接合元件90和多个(图中为两个)相应于各个第二接合元件90的驱动元件92。
在基底元件20的第二表面20b内,多个(图中为四个)连接轨98固定地设在相对于中间支撑元件68向内移动的位置,该中间支撑元件基本为L形状,如从平面图中看到的,用于支撑多个吸附块60。第一接合元件88中的三个各自固定在三个连接轨98上的理想位置处,所述连接轨设在图中基底元件的第二表面20b的上侧和横向两侧。两个第二接合元件90固定在单个连接轨98上的理想位置处,该连接轨98通过以位置可调节方式安装在连接部96上的螺栓100设在图中基底的第二表面20b之下。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88和90沿相关的连接轨98的纵向可以移动,同时解开螺栓100,并且可以改变与相关的连接轨98的连接角。因此,通过将每个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88和90固定在优选位置,该位置预先在相应连接轨98上调出来,可以将保持装置12定位在后面将要说明的适当预备黏附位置。
各个驱动元件92由气压缸单元构成,并且安装在相关第二接合元件90的连接部96上。并且,其活塞杆102通过销钉104,见图9b,连接到接合元件90上,以便彼此相对能够摇动。通过压缩空气供给通道和开关阀将两个驱动元件92连接到公共的空气压缩机106,并且通过操作空气压缩机106,使相关的第二接合元件90沿基底元件20的横向线性往复移动,如箭头β所示。如果需要,空气压缩机106可以通过适当的控制电路(未示出),连接到例如设在手柄66附近的ON-OFF开关(未示出),其设置方式与前述保持装置12的真空发生器48或施压装置14的空气压缩机60的设置方式相同。在这一点,定位装置86的空气压缩机106及施压装置14的空气压缩机60可以由相同的机器构成。
所述结构的定位装置86进行操作,以便将多个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88,90固定地接合到具有目标表面区域S(即,具有门框F和门板P的汽车门)的物体上,并且将基底元件20上的吸附元件18准确定位在预备黏附位置。在这点上,预先确定预备黏附位置,同时考虑到由于操作驱动部24导致的吸附元件18的平行移动。
接下来,下面将说明所述黏性带施加装置10的带黏附操作步骤。
利用所述黏性带施加装置10开始带黏附操作后,构成施压装置14的驱动部24的三个气压缸单元56被设在起始状态,其中,它们的活塞杆58位于缩回位置。并且,三个第一接合元件88和两个第二接合元件90预先固定在基底元件20上的适当位置,并且各个接合元件90被设定在起始状态,其中,相关驱动元件92的活塞杆102被设在缩回位置。
在这个起始状态,作为预备操作,构成保持装置12的真空源22的十二个真空发生器48在离开汽车门的位置与黏性带一起开始启动,以便在构成吸附元件18的多个吸附块50的负压区46产生一致的负压力。在此状态,黏性带T的背面T2与吸附元件18的所有保持表面16接触,黏性带T的相反侧边缘沿着吸附元件18的两个侧壁34的相反的侧表面34a布置,因此黏性带T充分伸展,以便通过被吸附在吸附元件18的带容纳槽41内而得以被适当保持固定。这时,最好在操作中将防粘纸(未示出)预先黏附到黏性带T的黏性表面T1,然后在黏性带T被吸附元件18适当保持后将防粘纸从黏性带T上撕下来。
在预备操作之后,黏性带施加装置10接近汽车门,因此其吸附元件18与目标表面区域S相对,以便将多个启动的第二接合元件90配合到门板P内上边缘的玻璃滑动槽G内(图9a)。然后,其中一个位于横侧的第一接合元件88被配合到门框F的垂直框F1的玻璃容纳槽C1内(图2),并与之接合(图9b)。从而,基底元件20处于临时附接状态,此时基底元件20不会沿接近和分离方向移动。在这种临时附接状态下,启动空气压缩机106以便同时驱动两个驱动元件92,并且沿方向γ1移动两个第二接合元件92,离开基底元件20(图11a)。这样,在横向的第一接合元件88与门板F的垂直框F1之间的滑动接合下,基底元件20抵抗重力被沿方向γ2被升高(图11a)而离开门板,结果,上面两个第一接合元件88配合到门框F的倾斜框架部分F2的玻璃容纳槽C2内并与之接合(图9b)。在此状态,通过保持各个驱动元件92的工作压力,基底元件20固定地安装在汽车门上,基底元件20的吸附元件18被准确保持并固定在预备黏附位置,在此位置,由保持表面16保持固定的黏性带T与目标表面区域恰当相对,图10和图11a。
在预备黏附位置,启动空气压缩机60以便以彼此同时的方式操作三个气压缸单元56,以便沿离开基底元件20的方向γ3移动由中间支撑元件68支撑的吸附元件18,图11b。因此,通过吸附到吸附元件18上而被固定的黏性带T的黏性表面T2实质上作为一个整体并且同时地被带到与目标表面区域S接触,图11b。通过保持各个气压缸单元56的操作压力,在所述弹性壁28和弹性柱32的弹性变形下向作为整体的黏性带T施加均匀一致的压力,从而黏性带T被准确定位并自动黏附到几乎整个目标表面区域S上。这时,如上所述,由于黏性带T在很短时间内从目标表面区域S的凸起中间区域逐渐压力粘结到两侧边缘,有效避免了空气进入到黏性带T的折痕内或黏性表面T1内。
在黏性带T已经被自动黏附到目标表面区域S后,三个气压缸单元56彼此同时地反向操作以便将吸附元件18沿着平行于接近基底元件20的方向移动。从而,黏性带T与吸附元件18分离并且留在目标表面区域S上。在黏性带T的黏性表面T2与目标表面区域S接触的同时,或者在经过预定时间后,优选使各个真空发生器48停止,以便结束吸附元件18的真空吸附操作。从而,黏性带T能够从保持表面16上顺利分离。然后,两个驱动元件92彼此同时地反向操作,以便朝向基底元件20移动两个第二接合元件90。结果,在重力作用下,上面两个第一接合元件88与门框的倾斜框架部分F2分离。这样,一个第一接合元件88与垂直框部分F1分离,两个第二接合元件90与门板分离,从而从汽车门上移走黏性带施加装置10。
最后,作为整理操作,黏性带T的未完全黏附部分被手工整理,同时使用橡胶滚轴将进入黏性表面T2内的空气排出。这时,通过限定黏性带T的横向方向尺寸,使之略大于目标表面区域S的横向方向尺寸,可以围绕门框F的背侧包围黏性带T的相对侧边缘区域,从而避免了黏性带T的边缘剥离,并可获得成品带的理想构形。
根据黏性带施加装置10,由于操作驱动部24同时将黏性带T借助吸附作用而被保持在吸附元件18的保持表面上,黏性带T几乎作为一个整体并且同时地被自动黏附到目标表面区域S上。因此,即使目标表面区域S具有沿不同于重力方向延伸的一部分(门框F内的倾斜框架部分F2),仍可以将黏性带T容易地黏附于其上。由于这一黏附操作不依赖于使用橡胶滚轴的手工操作,无需取决操作者的熟练度,而提高了黏性带的修整程度。
由于黏性带T预先具有基本与目标表面区域S基本相同的轮廓,该目标表面区域S具有L形,该黏性带通过驱动部24的作用而即刻黏附到该区域上,可以容易并且迅速地进行黏附操作,其与将多个简单构形的黏性带彼此组装起来的传统方法相比具有卓越的重复能力。此外,该创造性方法不同于使用弹性辊的渐进式黏附操作,并且如果吸附元件18预先精确定位到目标表面区域S上,还能够避免黏附操作过程中黏性带T相对于目标表面区域S的位置移动。
根据这个观点,具有定位装置86的黏性带施加装置10可被改变成相对于具有目标表面区域S的汽车门,固定地将基底元件20安装在预定位置,因此吸附元件18被定位在预定的预备黏附位置,因此通过由驱动部24导致的吸附元件18的平行移动,可能将黏性带T准确地定位在目标表面区域S上。
而且,通过制造吸附元件18的保持表面16以使得保持表面16的轮廓与欲黏附的目标表面区域S的轮廓相符合,可以将预先定型出各种轮廓的黏性带黏附到除了本申请附图所示的其他目标表面区域S。从这一点,通过将多个吸附块50组合构成吸附元件18,而可以相对容易地形成不同的保持表面16。
尽管在优选实施例中描述了本发明,根据本发明的黏性带施加装置不局限于此而可以有不同的改型。
例如,如图12和13所示,黏性带施加装置可以被改变为将黏性带黏附到汽车门的门板P的外表面上的预定位置。根据这一结构,在将黏性带T通过吸附作用而被适当保持在吸附元件18’的保持表面16’之后,第二接合元件90’被配合到门板P的上端以便临时地安装基底元件20’,然后第二接合元件90’的基底元件20’沿方向γ1’移动离开基底元件20’,因此沿方向γ2’升高基底元件20’,基底元件20’的吸附元件18’被准确保持在预备黏附位置,见图12和13a。在此预备黏附位置,操作气压缸单元56’以便使吸附元件18’沿离开基底元件20’的方向γ3’进行平行移动。因此向基本为整体的黏性带T施加均匀一致的压力,该黏性带借助吸附作用而被保持在吸附元件18’上,从而实现黏性带T被准确定位在目标表面区域S’上的自动黏附,见图13b。
从上述说明中可明显得知,根据本发明,在其轮廓与待黏附的目标表面区域的轮廓相一致的黏性带施加装置中,可以迅速准确地将黏性带黏附到具有不同轮廓的目标表面,而对操作者的熟练度没有要求,同时避免了成品黏性带的偏差。

Claims (9)

1.一种用于施加黏性带的装置(10),包括保持装置(12),用于将具有黏性表面和与之相对的背面的黏性带保持在黏性表面朝外的状态下,所述黏性带的轮廓与其将黏附的目标表面区域的轮廓一致;和施压装置(14),用于将由保持装置(12)所保持的黏性带压到目标表面区域;
其中,保持装置(12)包括吸附元件(18),其设有能够与黏性带的背面接触的弹性保持表面(16);基底元件(20),其能沿横向于保持表面(16)的施压方向平行移动,以可换向方式支持吸附元件(18);和真空源(22),与吸附元件(18)相连并且能够在保持表面(16)附近产生负压力以便使保持表面(16)吸附并保持黏性带;并且
其中,施压装置(14)包括驱动部(24),用于移动吸附元件(18),使其相对于基底元件(20)沿施压方向平行移动,以便将黏性带的黏性表面压到目标表面区域上,该黏性带利用吸附作用而被保持在保持表面(16)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施加黏性带的装置(10),其特征在于,吸附元件(18)包括具有保持表面(16)的弹性壁(28)和在保持表面(16)内开口的通孔;在弹性壁(28)附近在与保持表面(16)相对的一侧形成的负压腔(30),其与保持表面(16)通过通孔相连通并与真空源(22)相连;和支撑弹性壁(28)的弹性柱(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施加黏性带的装置(10),其特征在于,负压腔(30)包括多个彼此分开形成的负压区(46),所述负压区单独与保持表面(16)连通并且单独连接到真空源(22),每个负压区(46)均设有弹性柱(3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施加黏性带的装置(10),其特征在于,吸附元件(18)包括多个彼此分开形成的吸附块(50),其分别具有负压区(46)并且彼此结合,吸附块(50)分别设有彼此协同操作以形成保持表面(16)的保持表面区(5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施加黏性带的装置(10),其特征在于,多个吸附块(50)以协同布置的方式被支撑在保持装置(12)的基底元件(20)上,其中,保持表面区(54)彼此相邻并且能够与几乎整个黏性带背面进行接触,并且,其中,施压装置(14)的驱动部(24)沿施压方向同时移动多个吸附块(50),该施压方向相对于基底元件(20)横向于每个保持表面区(54)。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用于施加黏性带的装置(10),其特征在于,保持装置(12)进一步包括中间支撑元件(68),用于固定地支撑多个吸附块(50)并且被以可变向方式被保持在基底元件(20)上,并且,其中,施压装置(14)进一步包括引导元件,用于在操作驱动部(24)的过程中沿施压方向在基底元件(20)上引导中间支撑元件(68)。
7.根据权利要求3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施加黏性带的装置(10),其特征在于,真空源(22)包括多个彼此独立的真空产生器(48),其单独地连接到多个负压区(46)。
8.根据权利要求1到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施加黏性带的装置(10),其特征在于,吸附元件(18)的保持表面(16)可以构造成为平的表面或者弯曲的表面,整体上基本没有扭曲和台阶。
9.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施加黏性带的装置(10),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定位装置(86),用于将保持装置(12)定位在目标表面区域内的预定的预备黏附位置,其中,该定位装置(86)包括被固定地保持在基底元件(20)上的第一接合元件(88),以可移动方式被保持在基底元件(20)上的第二接合元件(90),和相对于基底元件(20)移动第二接合元件(90)的驱动元件(92);在驱动机构(92)的驱动操作下,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88,90)与具有目标表面区域的物体固定地接合,以便将吸附元件(18)定位在预备黏附位置。
CNA2004800099308A 2003-04-14 2004-03-24 用于施加黏性带的装置 Pending CN177436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09322/2003 2003-04-14
JP2003109322A JP2004315002A (ja) 2003-04-14 2003-04-14 粘着テープ貼付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74369A true CN1774369A (zh) 2006-05-17

Family

ID=33295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4800099308A Pending CN1774369A (zh) 2003-04-14 2004-03-24 用于施加黏性带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070251646A1 (zh)
EP (1) EP1620320A1 (zh)
JP (1) JP2004315002A (zh)
KR (1) KR20060009841A (zh)
CN (1) CN1774369A (zh)
WO (1) WO2004092020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07741A (zh) * 2009-12-23 2011-06-29 三星Sdi株式会社 贴标签装置
CN102673853A (zh) * 2012-06-05 2012-09-19 震宇(芜湖)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标牌粘贴装置及使用标牌粘贴装置粘贴标牌的方法
CN107985712A (zh) * 2016-10-26 2018-05-04 高准有限公司 标签贴附装置
CN108715260A (zh) * 2018-06-14 2018-10-30 叶庆丰 电子产品返工设备及其电子产品返工方法
CN108750254A (zh) * 2018-06-14 2018-11-06 叶庆丰 贴胶机构、电子产品返工设备
CN114407489A (zh) * 2022-02-07 2022-04-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贴合设备、膜材贴合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81039B2 (ja) * 2003-07-18 2008-04-23 花王株式会社 擬似腋臭組成物
JP2006327654A (ja) * 2005-05-27 2006-12-07 Three 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粘着テープ貼付装置
JP5644612B2 (ja) * 2011-03-22 2014-12-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ラベル剥離治具
JP5822267B2 (ja) * 2011-09-26 2015-11-24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意匠テープの貼り付け方法
FR3012801B1 (fr) * 2013-11-04 2015-11-13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Outil pour la depose d'une bande adhesive sur une portion de carrosserie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85774A (en) * 1974-11-14 1977-09-14 Green Shield Trading Stamp Co Applicators for labels sachets and the like
DE3874139T2 (de) * 1987-06-17 1993-01-07 Terumo Corp Matrize zum kleben von etiketten fuer biegsame gegenstaende.
US5865918A (en) * 1991-10-07 1999-02-02 Pti, Inc. Label applicator
US5733410A (en) * 1996-06-03 1998-03-31 Motorola, Inc. Labeling apparatus for applying labels with a rolling motion
JP2000100913A (ja) * 1998-09-21 2000-04-07 Canon Inc 板状体の吸着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6546958B1 (en) * 2001-11-30 2003-04-15 B & H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c. Multiple cavity valve plate with floating shoe for container labeling apparatus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07741A (zh) * 2009-12-23 2011-06-29 三星Sdi株式会社 贴标签装置
CN102107741B (zh) * 2009-12-23 2015-02-04 三星Sdi株式会社 贴标签装置
CN102673853A (zh) * 2012-06-05 2012-09-19 震宇(芜湖)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标牌粘贴装置及使用标牌粘贴装置粘贴标牌的方法
CN107985712A (zh) * 2016-10-26 2018-05-04 高准有限公司 标签贴附装置
CN107985712B (zh) * 2016-10-26 2021-03-19 高准有限公司 标签贴附装置
CN108715260A (zh) * 2018-06-14 2018-10-30 叶庆丰 电子产品返工设备及其电子产品返工方法
CN108750254A (zh) * 2018-06-14 2018-11-06 叶庆丰 贴胶机构、电子产品返工设备
CN114407489A (zh) * 2022-02-07 2022-04-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贴合设备、膜材贴合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60009841A (ko) 2006-02-01
WO2004092020A1 (en) 2004-10-28
JP2004315002A (ja) 2004-11-11
EP1620320A1 (en) 2006-02-01
US20070251646A1 (en) 2007-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04002B (zh) 一种背光撕膜装置
JP4953197B2 (ja) 多車種フロントエンドモジュールの組立用ジグ装置
CN110065226B (zh) 贴合设备
CN1774369A (zh) 用于施加黏性带的装置
CN109733509B (zh) 一种汽车后挡风玻璃刹车灯支架和包边条安装工装
CN210381485U (zh) 撕胶带装置
CN111422041B (zh) 一种汽车玻璃附件粘结设备
CN205310819U (zh) 带自动涂胶功能的门窗玻璃边框装配线
CN104948550B (zh) 一种多附件高精度自动定位粘结的设备
CN108422794B (zh) 一种画框绷布装置
CN1176878A (zh) 热塑塑料板材的弯折
CN1364111A (zh) 片材粘附装置
CN209813351U (zh) 一种显示屏贴合设备
KR101435146B1 (ko) 진공흡착에 의해 아웃터패널을 고정하는 롤러헤밍장치
CN112091842B (zh) 一种汽车玻璃固定装置
CN204642346U (zh) 贴标机
CN112459671B (zh) 一种汽车推拉窗附件粘结机构及粘结方法
JP2000313562A (ja) 粘着テープ自動貼り付け装置
CN212717553U (zh) 一种汽车后门玻璃托架安装工装
CN113856989B (zh) 一种显示屏的ic和fpc绑定后智能点胶设备
CN212049846U (zh) 基板摊平装置
CN112047647A (zh) 一种中空玻璃压合封胶设备组
CN113153874A (zh) 一种粘胶***及粘胶方法
CN114193773A (zh) 汽车立柱贴皮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208066625U (zh) 一种汽车电动踏板前后杠刷胶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