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60769A - 显影装置及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影装置及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60769A
CN1760769A CN200510113526.1A CN200510113526A CN1760769A CN 1760769 A CN1760769 A CN 1760769A CN 200510113526 A CN200510113526 A CN 200510113526A CN 1760769 A CN1760769 A CN 17607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veloping
gap
developer
developer carrier
latent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1011352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54165C (zh
Inventor
长田努
木村登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607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607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5416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5416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 G03G15/081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characterised by the lateral sealing at both sides of the donor member with respect to the developer carrying direc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using magnetic brush
    • G03G15/094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using magnetic brush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toner scattering from the magnetic brush, e.g. magnetic sea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6Developing structures, details
    • G03G2215/0602Developer
    • G03G2215/0604Developer solid type
    • G03G2215/0607Developer solid type two-component
    • G03G2215/0609Developer solid type two-component magnetic brush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Magnetic Brush Develop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在显影辊(1)的输送方向下游侧、显影槽(4)、和显影辊(1)的旋转轴方向的两端部(a)间的间隙ds,相对于显影辊(1)和刮刀的间隙Dg,设定在Dg<ds≤2Dg的范围内,将显影槽(4)和显影辊(1)的中央部(b)间的最小间隙dc,设定在3Dg<dc<6Dg的范围内。由此,在使用包括色粉和载体在内的双组分显影剂的显影装置中,可以切实地防止色粉飞散。

Description

显影装置及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双组分显影剂的显影装置及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复印装置、打印机、传真装置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打印装置)中,设置有感光鼓、带电装置、曝光装置、显影装置、转印装置、定影装置等。
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对由带电装置带电的感光鼓的感光面(静电潜影面),由曝光装置进行曝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影。并且,在显影装置中通过色粉(显影材料)将形成的静电潜影显影,生成色粉图像(可视图像)。并且,由转印装置将该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记录材料,普通纸或OHP纸等打印介质)上后,由定影装置对其进行定影。
此外,一般来说,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显影装置,包括显影辊、和用于存放色粉的色粉槽。并且,通过使显影辊旋转,对感光鼓的表面依次(连续)输送色粉。
但是,如上所述使显影辊旋转将色粉输送到感光鼓的表面时,存在以下情况:色粉从显影辊和感光鼓的夹持部的下游侧中显影槽和显影辊的间隙部飞散,飞散的色粉附着到感光鼓上,从而转印到纸张上的图像的画质下降。这种色粉飞散,在相对显影辊的旋转轴方向两端侧的位置特别容易产生。
因此,如图4所示,在现有的显影装置中采取以下措施:在显影辊和感光鼓的夹持部的下游侧中显影辊101的旋转轴方向两端部和显影槽102的间隙部,例如设置由氨基甲酸乙酯片(urethane sheet)(弹性薄膜)等构成的密封件103,防止色粉飞散。
此外,例如,在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的特开平4-248579号公报(1992年9月4日公开)中,记载了以下技术:在使用将色粉和载体混合搅拌了的双组分显影材料的情况下,将向显影剂的显影槽内部的导入部中磁力辊(显影辊)和存放容器间的底部间隙G2设定为:相对于磁力辊和刮刀间的刮刀间隙Bg,为3Bg>G2>Bg,从而降低色粉飞散。
但是,在如上所述设置密封件的结构中,以相对于显影辊滑动摩擦的方式安装密封件,因此无法避免由于密封件的经时劣化导致的防止色粉飞散效果的降低。此外,产生密封件的剥落、卷曲等时,无法充分防止色粉飞散。进而,仅在显影辊的旋转轴方向的两端侧设置密封件的情况下,以往导致色粉飞散的显影辊两端部中的空气流动,仅偏向密封件部分的内侧(旋转轴方向的内侧),有时无法充分得到防止色粉飞散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特开平4-248579号公报的技术中,在处理速度较慢时可以比较良好地降低色粉飞散,但处理速度变快时就会产生色粉飞散的现象。
这是因为,通过显影辊的旋转,在向显影剂的显影槽内部的导入部中的磁力辊和存放容器间的全部区域中,变为显影剂卷入了空气的状态,该卷入的空气无法逸出因而显影槽内的内压上升,产生从显影辊旋转方向下游侧开口部喷出的空气的流动。进而,除此之外,通过减小磁力辊和存放容器间的底部间隙G2,根据间隙减小的底部间隙部周围的流速增大这种相乘效果,在处理速度变快时产生色粉飞散。因此,在特开平4-248579号公报的技术中,速度(处理速度)越是上升,显影槽内的内压越高,越容易产生色粉飞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使用双组分显影剂的显影装置中可以适当防止色粉飞散的显影装置、及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显影装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具有:显影槽,存放双组分显影剂;和显影剂载体,被设置为一部分从所述显影槽的开口部露出,承载存放在所述显影槽内的双组分显影剂,并将其输送到所述露出部,该显影装置,通过输送到所述露出部的双组分显影剂,将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潜影载体上形成的静电潜影显影,其特征在于,在相对于所述显影剂载体和所述潜影载体的夹持部位于所述双组分显影剂的输送方向下游侧,所述显影槽和所述显影剂载体中垂直于所述双组分显影剂的输送方向的两端部间的最小间隔、即两端间隙,为所述显影槽内的双组分显影剂不会从所述两端部流出的宽度,并且,所述显影槽和所述显影剂载体中的由所述两端部夹着的区域即中央部间的最小间隔、即中央间隙,比所述两端间隙大。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使上述两端间隙狭窄,因此可以通过上述双组分显影剂自身对上述两端部中上述双组分显影剂从显影槽向外部的飞散进行密封。即,在显影剂载体的上述两端部中,由于承载的显影剂的量及显影剂的带电量不稳定等理由,容易引起显影剂的飞散,但根据上述结构,使上述两端部间隙变窄,由显影剂自身进行密封,可以防止引起显影剂飞散的两端部的空气流动。
进而,根据上述结构,使上述中央间隙比上述两端间隙大。由此,可以降低上述中央部中的流路阻力,因此可以将在该区域产生的显影槽的内压上升及喷出空气的流速抑制得很低。因此,即使在处理速度较宽时,也可以有效地抑制显影剂的飞散。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上述显影装置。因此,在使用双组分显影剂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以切实地防止显影剂的飞散。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根据以下记载可以充分明确。
此外,通过参照了附图的以下说明可以明确本发明的益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具有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简要结构的截面图。
图3(a)是包括图1所示的显影装置的A-A截面的截面图,图3(b)是包括图1所示的显影装置中的B-B截面的截面图,图3(c)是包括图1所示的显影装置中的C-C截面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现有的显影装置的一个结构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10,如图2所示,被搭载于复印机(图像形成装置)30上。
复印机30,具有作为复印机、打印机及传真装置的功能,具有扫描部31和激光打印部(激光记录部)32。此外,复印机30,其处理速度(纸张(记录材料、记录介质)的输送速度)为100mm/秒或以上,可以进行高速图像形成。
扫描部31由以下各部分构成:由透明玻璃构成的原稿放置台35;双面对应自动原稿输送装置(RADF:Recirculating Automatic DocumentFeeder)36,用于自动地将原稿供给输送到原稿放置台35上;及原稿图像读取单元、即扫描单元40,用于扫描并读取放置在原稿放置台35上的原稿图像。并且,由该扫描部31读取的原稿图像,作为图像数据被传送到下述图像数据输入部,对图像数据进行预定的图像处理。
RADF 36,一次将多张原稿放置到预定的原稿盘(未图示)上,将放置的原稿逐张自动地输送到原稿放置台35上。并且,具有以下功能:由扫描单元40进行原稿图像的读取后,排出到预定的取出位置。
此外,RADF 36具有作为双面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功能。即,RADF36,除了用于单面读取的单面用输送路径之外,还具有:用于双面读取的双面用输送路径;用于切换输送路径的引导器;掌握(确认)、管理各输送路径中原稿的状态的传感器组、及控制部等(均未图示)。
由此,由扫描单元40进行原稿图像的读取后,可以反转原稿,并再次输送到原稿放置台35。
并且,RADF 36被设定为:根据由用户(操作者)输入的选择指令,执行原稿的单面读取或双面读取的任意一个。
扫描单元40,是将输送到原稿放置台35上的原稿的图像按照各行进行读取的原稿图像读取单元。并且,如图2所示,具有第一扫描单元40a、第二扫描单元40b、光学透镜43、及CCD 44。
第一扫描单元40a,沿原稿放置台35从左向右以恒定速度V移动,同时对原稿进行曝光。并且,如图2所示,具有用于照射光的灯光反射器组件41、和用于将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引导向第二扫描单元40b的第一反射镜42a。
第二扫描单元40b,跟随第一扫描单元40a以V/2的速度移动。并且,具有第二、第三反射镜42b、42c,用于将由第一反射镜42a反射的光引导到光学透镜43及CCD 44的方向。
光学透镜43,使由该第三反射镜42c反射的光在CCD 44上成像。
CCD(光电转换元件)44,用于将通过光学透镜43成像的光转换为电信号(电子图像信号)。由该CCD 44得到的模拟的电信号,由具有CCD 44的CCD板(未图示)转换为数字信号的图像数据。并且,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部中进行完各种图像处理后,被存储到存储器中(未图示)。并且,根据复印机30的主CPU(未图示)的输出指令,被传递到激光打印部32。
如此,扫描部31,通过上述RADF 36和扫描单元40互相关联的动作,依次将应该读取的原稿放置到原稿放置台35上,并且使扫描单元40沿原稿放置台35的下表面移动,读取原稿图像。
激光打印部32,用于根据图像数据在纸张(记录材料、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激光打印部32,如图2所示,包括激光写入单元46、电子照相处理部47及纸张输送机构50。
激光写入单元46,根据由扫描部31(扫描单元40)读取的图像数据、从外部输入的图像数据,将激光照射到电子照相处理部47所具有的感光鼓(潜影载体)48上,形成静电潜影。另外,激光写入单元46,具有使激光以等角速度偏向的多棱镜及f-θ透镜(均未图示)。
在此,f-θ透镜进行校正,以使由多棱镜偏向的激光在感光鼓48的表面以等角速度进行偏向。
电子照相处理部47,具有:感光鼓48、设置在感光鼓48的周围的带电器12、曝光反射镜11、显影装置(显影器)10、转印器14、剥离器(未图示)、清洁器13及除电器(未图示)。
带电器12,为了在感光鼓48上由激光扫描单元46形成静电潜影,而使感光鼓48的表面带电。
显影装置10,使由激光写入单元46形成的感光鼓48上的静电潜影显影,生成色粉图像。另外,在显影装置10中,使用包含色粉和载体在内的双组分显影剂。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该双组分显影剂简称为色粉进行说明。对于显影装置10的结构以后进行讲述。
转印器14,将由显影装置10生成的色粉图像静电转印到纸张(记录介质)上。
纸张输送机构50,具有以下功能:对电子照相处理部47供给纸张,并且使转印到纸张上的图像定影,进而将纸张排出到外部。并且,如图2所示,具有:输送部33;盒式送纸装置51~53;手动送纸装置54;定影器49;再供给路径55、56;排纸辊57;及后处理装置34。
输送部33,用于将纸张输送到电子照相处理部47中预定的转印位置(配置转印器的位置)。
盒式送纸装置51~53,用于存储转印用的纸张,并且在转印时将纸张输送到输送部33。此外,手动送纸装置54,是用于将没有存储在盒式送纸装置51~53中的型号、种类的纸张供给到输送部33的装置。即,在电子照相处理部47中,由色粉进行可视化的色粉图像,在从多级送纸单元(盒式送纸装置51~53及手动送纸装置54)的任意一个送纸部输送的纸张的面上进行静电转印并进行定影。
定影器49,使转印到纸张上的色粉图像定影。
再供给路径55、56,是色粉图像定影后为了在纸张的反面形成图像而将纸张再供给到输送部33的路径。此外,在定影器49的下游侧中排纸辊57的外部设置后处理装置34。该后处理装置34,用于对排出的纸张进行装订处理等后处理。并且,后处理装置34,具有用于输送(排出)并存储进行了装订处理等后处理的纸张的排纸盘部341及342。
接下来,对显影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显影装置10,具有:显影辊(显影剂载体)1;搅拌辊2、3;显影槽4;和刮刀5。
显影槽4,是用于存放色粉的存放槽(色粉槽)。另外,在显影装置10中,作为色粉使用双组分显影剂,该双组分显影剂包括平均粒径约为7.6μm的微小粒径色粉(色粉)和平均粒径约为90μm的微小粒径载体(载体),色粉浓度被设定为4%。另外,在显影装置10中用作色粉的双组分显影剂并不限于此,但优选的是,微小粒径色粉的平均粒径在6μm~10μm的范围内,微小载体的平均粒径在60μm~120μm的范围内,色粉浓度在2%~5%的范围内。
搅拌辊2及3,被安装在显影槽4内,通过搅拌色粉而使色粉略微带电。
刮刀(上游侧间隙限定设备)5,被安装在显影槽4中显影辊1和感光鼓48的夹持部的上游侧,对显影辊1和刮刀5(显影槽4)的前端的间隙、即刮刀间隙(上游侧间隙)Dg进行限定,切除附着到显影辊1上的色粉的一部分。另外,在显影装置10中,将刮刀间隙Dg设定为约0.5mm。刮刀间隙Dg的值并不限于此,但优选的是,0.2mm<Dg<1.5mm。如果刮刀间隙Dg过小,附着(承载)在显影辊1上的色粉就无法通过该间隙部,因此无法对感光鼓48供给充足的色粉,此外,刮刀间隙Dg如果过大,供给到感光鼓48的色粉供给量就过大,从而导致画质下降、或在显影夹持部载体脱落等问题。
显影辊(输送部)1,是圆筒状的旋转辊,被设置为:其一部分从显影槽4的开口部露出,该露出的部分与感光鼓48相向,用于承载存放在显影槽4内的色粉,并输送到上述露出部中与感光鼓48的相向部。由此,可以将色粉附着到在感光鼓48上形成的静电潜影上,并可以使该静电潜影显影而形成色粉图像。
另外,显影辊1的旋转方向(图2的箭头α),与感光鼓48的旋转方向(图2的箭头β)相反。即,其与感光鼓48的夹持部(显影夹持部、接近部)中的移动方向,与该夹持部中感光鼓48表面的移动方向相同,即顺方向旋转(跟随旋转(ウイツズ回転))。此外,显影辊1,在保持了色粉的状态下与感光鼓48接触,并被旋转驱动。
此外,显影辊1的旋转速度中,其与感光鼓48的夹持部中的表面的移动速度,与感光鼓48表面的上述夹持部中的移动速度相同。
另外,感光鼓48表面的移动速度,与纸张(记录材料、记录介质)的移动速度、即复印机30中的处理速度相等。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得到45张/分的打印速度,显影辊1中的表面的移动速度为100mm/秒以上的225mm/秒。
图1是表示显影辊1及显影槽4的一部分的俯视图。此外,图3(a)是包括图1的A-A截面的截面图,图3(b)是包括图1的B-B截面的截面图,图3(c)是表示图1的C-C截面的截面图。
如图3(a)~图3(c)所示,显影辊1,包括:由非磁性体构成的圆筒状的套筒1c;和多极磁铁1b,被设置在该套筒1c内,并保持固定在芯棒1a上。该芯棒1a相对于复印机30为固定状态。并且,在显影辊1中,沿着该多极磁铁1b的周围,套筒1c旋转。
此外,多极磁铁1b,具有功能分别不同的5种磁区(磁极,第一磁极M1~第五磁极M5),该5种磁区通过从该多极磁铁1b的中心呈放射状延伸的线来进行划分。
第一磁极M1,用于使色粉附着到套筒1c上。第二磁极M2,与第一磁极M1的下游侧(α方向)邻接,用于输送附着到套筒1c上的色粉。
第三磁极(主磁极)M3,与第二磁极M2的下游侧邻接,被配置在与感光鼓48的表面相对的显影位置,将附着到套筒1c上的显影剂输送到刮刀5的区域并限制了显影剂层厚之后,使显影剂的磁刷与感光鼓48的表面滑动摩擦(作用)并附着色粉,从而使静电潜影显影(可视化)。
第四磁极M4,与第三磁极M3的下游侧邻接,用于将通过了显影夹持部的显影剂输送到显影槽内,并且通过其与第五磁极间的磁力关系使显影剂从套筒1c分离。另外,第三磁极M3,被配置在感光鼓48和显影辊1的相向部。这里所说的相向部,也可以不必是感光鼓48和显影辊1的夹持部(最接近部),而是该夹持部的附近(输送方向上游侧及下游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极M1、第三磁极M3、第五磁极M5为N极,第二磁极M2、第四磁极M4为S极。
此外,如图1所示,显影辊1为相对于其旋转轴方向具有大致均匀粗细的圆筒状。
另一方面,显影夹持部下游侧的显影槽4的与显影辊1相向的部分的形状中,其与显影辊1的旋转轴方向的两端部a的最小间隙、即两端间隙ds,比其与作为由显影辊1的两端部a夹着的区域的中央部b的最小间隙、即中央间隙dc小。
另外,两端间隙ds过窄时,附着在显影辊1上的色粉无法通过两端间隙部(间隙),可能会洒落到外部。因此,优选的是,两端间隙ds,比刮刀5的前端和显影辊1的间隙(刮刀间隙)Dg大。
此外,两端间隙过宽时,无法切实防止来自显影槽4内的色粉的飞散。即,在显影装置10中,在显影辊1的两端部a和显影槽4的间隙部,由显影剂自身进行密封,但两端间隙ds过宽时密封性能下降,无法切实防止色粉飞散。为了切实防止色粉飞散,优选的是,使两端间隙ds不足刮刀间隙Dg的3倍,更为优选的是,使其为2倍或2倍以下。
因此,优选将两端间隙ds设定在Dg<ds<3Dg的范围内,更为优选将其设定在Dg<ds≤2Dg的范围内。
另一方面,优选的是,中央间隙dc比两端间隙ds大。这是为了防止:显影槽4和显影辊1的中央部b的间隙部中、显影槽4的内压以及空气的流速增加,引起色粉飞散。即,通过防止由于显影辊1的旋转而在中央部b卷入空气、以及从中央部b逸出卷入到两端部a的空气,来防止显影槽4的内压的上升及空气流速的增加,防止色粉飞散。
此外,在显影槽4和显影辊1的中央部b的间隙部中,优选附着在显影辊1上的色粉不与显影槽4接触。因此,中央间隙dc优选比刮刀间隙Dg的3倍大。
此外,中央间隙dc过大时,显影辊1和感光鼓48的间隔过于增大,有时无法切实进行显影。此外,还存在显影槽4的一部分与感光鼓48干扰而阻碍感光鼓48旋转的问题。因此,中央间隙dc优选不足刮刀间隙Dg的6倍。
因此,优选的是,将中央间隙dc设定在3Dg<dc<6Dg的范围内。
此外,如图1所示,在显影辊1中两端部a的旋转轴方向外侧具有密封件(DV(Developer,显影剂)密封)6。另外,该密封件6,如图3(c)所示,被设置为:在从刮刀5的下游侧到显影槽4中显影夹持部的下游侧开口部的范围内,与显影辊1的外周面滑动摩擦。由此,可以切实防止从刮刀5的下游侧到显影槽4中显影夹持部的下游侧开口部的范围中的色粉飞散。
此外,该密封件6,如图3(c)所示,显影辊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比下游侧宽度大。即,显影辊1与密封件6的非接触部分面积,从显影辊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向下游侧逐渐变大。由此,可以切实地防止以下问题:色粉在显影辊1和密封件6的分界面上堆积,其附着在感光鼓48上。
此外,如图3(a)~图3(c)所示,在显影装置10中,两端间隙ds及中央间隙dc的位置,位于显影辊1的主磁极(第三磁极M3)和与其下游侧邻接的副磁极(第四磁极M4)之间。
因此,两磁极间的区域中显影辊1表面的法线方向的磁场基本为零,磁场方向大致为切线方向(大致垂直于上述法线方向的方向)。因此,显影剂的尖端的方向也为切线方向,因此附着在显影辊1上的显影剂可以顺畅地通过窄间隙部(两端间隙ds及中央间隙dc部),可以防止显影剂的脱落或凸起等。
如上,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10,使显影槽4和显影辊1的旋转轴方向的两端部a的间隙ds狭窄,因此可以通过显影剂自身对显影剂从显影槽4向外部的飞散进行密封。即,在由显影辊1的磁极(第四磁极M4)产生的磁场降低、承载显影剂的磁吸引力变弱的显影辊1的两端部a中,由于承载的显影剂的量及色粉的带电量不稳定等理由,容易引起色粉飞散,但根据上述结构,使两端部a间隙变窄,由显影剂自身进行密封,可以防止色粉飞散。
另外,优选的是,显影槽4和显影辊1的旋转轴方向的两端部a的间隙、即两端间隙ds,相对于显影辊1和刮刀5的间隙(刮刀间隙)Dg,满足Dg<ds<3Dg,更为优选的是,满足Dg<ds≤2Dg。
此时,可以切实防止来自显影槽4内的色粉的飞散,并且使附着在显影辊1上的色粉无法通过与显影槽4的间隙部(间隙),可以防止色粉洒落到外部。
此外,在显影装置10中,中央间隙dc比两端间隙ds大。
由此,通过在两端部a以外的区域(中央部b)确保预定的间隙量并降低流路阻力,可以将在该区域产生的内压及喷出的空气或色粉的流速抑制得很低。因此,即使在例如处理速度为100mm/s或其以上的高速的情况下,即在显影辊1的表面的移动速度为100mm/s或其以上的这种高速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效地抑制色粉飞散。
此外,优选的是,显影槽4和显影辊1的中央部b的最小间隙、即中央间隙dc,被设定在3Dg<dc<6Dg的范围内。
此时,可以切实地防止:显影槽4和显影辊1的中央部b间的间隙部中显影槽4的内压、及空气或色粉的流速的增加,以及引起色粉的飞散。此外,可以将显影辊1和感光鼓48的间隔设定为可切实进行显影的间隔。此外,也没有出现以下情况:显影槽4的一部分与感光鼓48干扰,阻碍感光鼓48的旋转。
此外,在显影装置10中,在显影辊1中两端部a的旋转轴方向外侧具有与显影辊1的外周面(显影剂承载面)滑动摩擦的密封件。由此,可以更为切实地防止色粉飞散。
此外,在显影装置10中,两端间隙ds及中央间隙dc的位置,位于显影辊1的主磁极(第三磁极M3)和与其下游侧邻接的副磁极(第四磁极M4)之间。因此,两磁极间的区域中的显影辊1表面的法线方向上的磁场大致为零,磁场方向大致为切线方向。因此,显影剂尖端的方向也变为切线方向,附着在显影辊1上的显影剂可以顺畅地通过窄间隙部(两端间隙ds及中央间隙dc),可以防止显影剂的脱落及凸起等。
此外,在现有技术中由一般的弹性薄膜形成的两端密封中,从显影槽流向外部的空气或色粉的流动仅少许偏向内侧,防止色粉飞散的效果很差,但根据显影装置10,可以切实地防止从显影槽流向外部的空气或色粉的流动,可以切实防止色粉飞散。此外,在现有技术中由一般的弹性薄膜形成的两端密封中,存在由于密封的卷曲或经时劣化而产生的密封不良的问题,但在显影装置10中,没有这种卷曲或经时劣化的问题,可以长期进行可靠性高的密封。此外,在制造工艺中不需要密封件的粘贴作业,因此可以提高组装的作业性。此外,不需要进行由于密封件的卷曲或经时劣化而引起的密封件的重新粘贴、更换等维护,可以降低使用时的运行成本。
此外,在显影装置10中,感光鼓48和显影辊1顺方向旋转(跟随旋转),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为逆反旋转(相反旋转),感光鼓48的旋转方向和显影辊1的旋转方向为相同方向,即夹持部中的移动方向为相反的方向。
另外,逆反旋转的情况下,在夹持部的感光鼓48旋转方向上游侧发生色粉的喷出,与之相对,在跟随旋转的情况下在感光鼓48旋转方向下游侧发生色粉的喷出。在此,色粉的喷出在感光鼓48旋转方向上游侧发生时,喷出到感光鼓48上的显影剂可以由显影辊1回收,因此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抑制画质的下降。
另一方面,色粉的喷出在感光鼓48的旋转方向下游侧发生时,喷出到感光鼓48的色粉直接被输送到其与转印器14的相向部,因此画质的下降(画质劣化)更为显著。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10中,可以切实防止色粉的喷出,因此即使在跟随旋转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防止画质降低。
此外,在显影装置10中,具有两个搅拌辊,但不限于此,搅拌辊的个数也可以为1个、或者3个或3个以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具有由圆筒状构成的显影辊1及感光鼓48作为显影剂载体及潜影载体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显影剂载体及潜影载体也可以不必为圆筒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显影装置10应用于具有作为复印机、打印机及传真装置的功能的复印机3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显影装置10,也可以应用于通过转印色粉图像进行图像形成的所谓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显影装置,具有:显影槽,存放双组分显影剂;和显影剂载体,被设置为一部分从上述显影槽的开口部露出,承载存放在上述显影槽内的双组分显影剂,并将其输送到上述露出部,该显影装置,通过输送到上述露出部的双组分显影剂,将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潜影载体上形成的静电潜影显影,其特征在于,在相对于上述显影剂载体和上述潜影载体的夹持部位于上述双组分显影剂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上述显影槽和上述显影剂载体中垂直于上述双组分显影剂的输送方向的两端部间的最小间隔、即两端间隙,为上述显影槽内的双组分显影剂不会从上述两端部流出的宽度,并且,上述显影槽和上述显影剂载体中的由上述两端部夹着的区域即中央部间的最小间隔、即中央间隙,比上述两端间隙大。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使上述两端间隙狭窄,因此可以通过上述双组分显影剂自身对上述两端部中上述双组分显影剂从显影槽向外部的飞散进行密封。即,在显影剂载体的上述两端部中,由于承载的显影剂的量及显影剂的带电量不稳定等理由,容易引起显影剂的飞散,但根据上述结构,使上述两端部间隙变窄,由显影剂自身进行密封,可以防止引起显影剂飞散的两端部的空气流动。
进而,根据上述结构,使上述中央间隙比上述两端间隙大。由此,可以降低上述中央部中的流路阻力,因此可以将在该区域产生的显影槽的内压上升及喷出空气的流速抑制得很低。因此,即使在处理速度较宽时,也可以有效地抑制显影剂的飞散。
此外,优选的是,具有上游侧间隙限定设备,对上述显影槽和上述显影剂载体的最小间隔即上游侧间隙进行限定,上述上游侧间隙相对于上述显影剂载体和上述潜影载体的夹持部位于上述双组分显影剂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将上述两端间隙设为ds、上述上游侧间隙设为Dg时,满足Dg<ds<3Dg。
根据上述结构,附着在上述显影剂载体上的上述双组分显影剂无法通过与上述显影槽的间隙部,可以防止洒落到外部,并且可以切实地防止来自上述显影槽内的双组分显影剂的飞散。
此外,将上述中央间隙设为dc时,也可以满足3Dg<dc<6Dg。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切实地防止:上述显影槽和上述显影剂载体的中央部间的间隙部中的上述显影槽的内压及空气流速增加、以及引起上述双组分显影剂的飞散。此外,可以将上述显影剂载体和上述潜影载体的间隔设定为可切实进行显影的间隔。此外,可以防止上述显影槽的一部分与上述潜影载体发生干扰。
此外,可以使上述显影剂载体中承载上述双组分显影剂的显影剂承载面的移动速度,为100mm/秒或100mm/秒以上。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上述显影剂承载面的移动速度为100mm/秒或其以上的高速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在上述中央间隙部中显影槽4的内压及空气的流速增加,因此可以切实地防止色粉飞散。
此外,可以在上述显影剂载体中比上述两端部更靠两端侧(相对于上述两端部,在垂直于上述输送方向的外侧)的位置,设置有与显影剂承载面抵接的密封件。根据上述结构,可以切实地防止上述双组分显影剂的飞散。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显影剂载体,具有:主磁极,被配置在上述潜影载体和上述显影剂载体的相向部,用于使上述双组分显影剂附着在上述潜影载体上;和副磁极,被配置在比上述主磁极更位于上述输送方向下游侧,用于使没有附着在上述潜影载体上的双组分显影剂从上述显影剂载体分离,上述两端间隙及上述中央间隙的位置,被配置在上述主磁极和上述副磁极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上述两磁极间的区域中上述显影剂载体表面的法线方向的磁场大致为零,磁场方向为大致垂直于上述法线的方向。因此,上述双组分显影剂的尖端的方向也是垂直于上述法线的方向,因而附着在上述显影剂载体上的双组分显影剂可以顺畅地通过两端间隙部及中央间隙部,所以可以防止双组分显影剂的脱落或凸起。
此外,上述潜影载体和上述显影剂载体的夹持部中、上述潜影载体的移动方向和上述显影剂载体的移动方向也可以相同。
上述夹持部中上述潜影载体的移动方向和上述显影剂载体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情况下,在上述显影剂载体的移动方向下游侧、即显影剂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发生显影剂的飞散时,存在飞散的显影剂附着到显影后的潜影载体上的可能。并且,飞散的显影剂附着到潜影载体上时,无法回收该附着的显影剂,导致画质下降。
但是,在本发明的显影装置中,可以切实防止显影剂的飞散,因此即使在上述潜影载体的移动方向和上述显影剂载体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情况下,也可以切实防止画质下降。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上述任意一种显影装置。因此,在使用双组分显影剂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以切实地防止显影剂的飞散。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使用双组分显影剂的显影装置。特别是,即使在处理速度快的显影装置中,也可以切实防止色粉飞散,因此尤为适用于图像形成速度快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显影装置。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即,对于将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了适当变更的技术手段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显影装置,具有:显影槽,存放双组分显影剂;和显影剂载体,被设置为一部分从所述显影槽的开口部露出,承载存放在所述显影槽内的双组分显影剂,并将其输送到所述露出部,该显影装置,通过输送到所述露出部的双组分显影剂,将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潜影载体上形成的静电潜影显影,其特征在于,
在相对于所述显影剂载体和所述潜影载体的夹持部而位于所述双组分显影剂的输送方向下游侧,所述显影槽和所述显影剂载体中垂直于所述双组分显影剂的输送方向的两端部间的最小间隔、即两端间隙,为所述显影槽内的双组分显影剂不会从所述两端部流出的宽度,并且,所述显影槽和所述显影剂载体中的由所述两端部夹着的区域即中央部间的最小间隔、即中央间隙,比所述两端间隙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具有上游侧间隙限定设备,对所述显影槽和所述显影剂载体的最小间隔、即上游侧间隙进行限定,所述上游侧间隙相对于所述显影剂载体和所述潜影载体的夹持部位于所述双组分显影剂的输送方向上游侧,
将所述两端间隙设为ds、所述上游侧间隙设为Dg时,满足Dg<ds<3Dg。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将所述中央间隙设为dc时,满足3Dg<dc<6Dg。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所述显影剂载体中承载所述双组分显影剂的显影剂承载面的移动速度,为100mm/秒或100mm/秒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在所述显影剂载体中比所述两端部更靠两端侧的位置,设置有与显影剂承载面抵接的密封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所述显影剂载体,
具有:主磁极,被配置在所述潜影载体和所述显影剂载体的相向部,用于使所述双组分显影剂附着在所述潜影载体上;和
副磁极,被配置在比所述主磁极更位于所述输送方向下游侧,用于使没有附着在所述潜影载体上的双组分显影剂从所述显影剂载体分离,
所述两端间隙及所述中央间隙的位置,被配置在所述主磁极和所述副磁极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所述潜影载体和所述显影剂载体的夹持部中、所述潜影载体的移动方向和所述显影剂载体的移动方向相同。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下述显影装置:具有:显影槽,存放双组分显影剂;和显影剂载体,被设置为一部分从所述显影槽的开口部露出,承载存放在所述显影槽内的双组分显影剂,并将其输送到所述露出部,该显影装置,通过输送到所述露出部的双组分显影剂,将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潜影载体上形成的静电潜影显影,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相对于所述显影剂载体和所述潜影载体的夹持部而位于所述双组分显影剂的输送方向下游侧,所述显影槽和所述显影剂载体中垂直于所述双组分显影剂的输送方向的两端部间的最小间隔、即两端间隙,为所述显影槽内的双组分显影剂不会从所述两端部流出的宽度,并且,所述显影槽和所述显影剂载体中的由所述两端部夹着的区域即中央部间的最小间隔、即中央间隙,比所述两端间隙大。
CNB2005101135261A 2004-10-15 2005-10-17 显影装置及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416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02214 2004-10-15
JP2004302214A JP4566688B2 (ja) 2004-10-15 2004-10-15 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60769A true CN1760769A (zh) 2006-04-19
CN100454165C CN100454165C (zh) 2009-01-21

Family

ID=36180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1352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4165C (zh) 2004-10-15 2005-10-17 显影装置及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333746B2 (zh)
JP (1) JP4566688B2 (zh)
CN (1) CN100454165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3460A (zh) * 2010-05-10 2011-11-16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46810B2 (ja) * 2007-09-05 2012-10-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27573B2 (ja) * 2007-10-31 2013-10-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311263A1 (en) * 2010-06-17 2011-12-22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device to prevent scattering of toner
JP2014109649A (ja) * 2012-11-30 2014-06-12 Brother Ind Ltd カートリッジ
JP2014109648A (ja) 2012-11-30 2014-06-12 Brother Ind Ltd 現像装置
JP5723409B2 (ja) * 2013-05-07 2015-05-27 株式会社東芝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51873B2 (ja) * 2015-04-20 2020-02-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690233B2 (en) 2015-04-20 2017-06-27 Ricoh Company, Ltd. Develop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KR20180064819A (ko) * 2016-12-06 2018-06-15 에이치피프린팅코리아 주식회사 현상기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JP6971827B2 (ja) 2017-12-18 2021-1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48579A (ja) 1991-02-05 1992-09-04 Hitachi Ltd 電子写真装置の現像装置
JPH06308816A (ja) 1993-04-26 1994-11-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像形成装置
JPH1026861A (ja) 1996-07-10 1998-01-27 Canon Inc 多色画像形成装置
JP3419763B2 (ja) * 2000-05-02 2003-06-23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US6790575B2 (en) * 2001-03-22 2004-09-14 Ricoh Company, Ltd. Two-component develop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EP1345089A1 (en) * 2002-03-13 2003-09-1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eveloping unit and developing device for an image-forming apparatus
CN100520620C (zh) * 2002-11-20 2009-07-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显影辊、显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计算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3460A (zh) * 2010-05-10 2011-11-16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2243460B (zh) * 2010-05-10 2013-10-30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US8768215B2 (en) 2010-05-10 2014-07-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60083541A1 (en) 2006-04-20
US7333746B2 (en) 2008-02-19
CN100454165C (zh) 2009-01-21
JP2006113408A (ja) 2006-04-27
JP4566688B2 (ja) 2010-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60769A (zh) 显影装置及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75110A (zh) 显影装置,处理卡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291284C (zh) 显影装置
JP5095171B2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526245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124954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670635A (zh) 粉体排出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758153A (zh)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US20080181672A1 (en) Development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2570856B1 (en)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same
JP5211149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42923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97611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184595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314132A (zh) 显影器、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JP2007322612A (ja) 現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55857A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該現像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9165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464769B2 (ja)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H11174798A (ja) 現像装置
JP2006162648A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84174B2 (ja)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23660A (ja) 現像装置
JP2008216817A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1587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21

Termination date: 202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