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25119A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25119A
CN1725119A CNA200510051026XA CN200510051026A CN1725119A CN 1725119 A CN1725119 A CN 1725119A CN A200510051026X A CNA200510051026X A CN A200510051026XA CN 200510051026 A CN200510051026 A CN 200510051026A CN 1725119 A CN1725119 A CN 17251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ation unit
imaging device
heat insulating
insulating member
toner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05102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03188C (zh
Inventor
石野正浩
齐木干夫
石田正美
谷冈由康
大胡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251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251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0318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03188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其中,定影装置布置在打印机主体的壳体内部,且该成像装置构成为无风扇通风结构。该成像装置设有:定影单元安装部分,该定影单元安装部分位于壳体的上部,并由隔壁和隔热部件包围,该隔热部件从隔壁的侧面伸出,定影装置布置在该隔热部件上,且定影单元安装部分被隔离,这样,热空气不会流向壳体内部的设备;盖部件,用于覆盖定影单元安装部分;通风部分,该通风部分包括通风孔,该通风孔穿过盖部件形成;以及用于记录介质的传送部分。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备有定影装置的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用于复印机、打印机等中,且该成像装置构成为用作电子照相***。
背景技术
通常,在使用电子照相***的成像装置例如复印机、打印机等中,例如使形成鼓形的感光体均匀充电,感光体通过根据图像信息进行控制的光来曝光,且静电潜像形成于感光体上。因此,该静电潜像通过调色剂而可视化(调色剂图像),且该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上,并通过定影装置来进行定影而成像。
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有形成全色图像的彩色图像成像装置。广义地说,这些彩色图像成像装置有使用中间转印体的类型以及不使用中间转印体的类型。因为形成于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图像暂时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因此,使用中间转印体的成像装置的优点是能够在不涉及记录介质材料的情况下进行一次转印,从而提高了全色图像的图像质量。
而且,在使用中间转印体的彩色图像成像装置中,有“四循环”***的装置和“串联(tandem)”***的装置。四色***的彩色图像成像装置在使得调色剂图像彼此交叠的状态下将各颜色(例如黄色、洋红色、青色和黑色等)的调色剂图像(它们顺序形成于单个感光体上)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然后,该装置通过二次转印辊而将已经交叠地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的黄色、洋红色、青色和黑色(或任意颜色)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从而形成彩色图像。
另一方面,串联***的彩色图像成像装置在多个(例如四个)感光体上形成彼此不同颜色(例如黄色、洋红色、青色和黑色等)的调色剂图像,并在调色剂图像彼此交叠的状态下将这些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然后,该装置通过二次转印辊而将已经交叠地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的黄色、洋红色、青色和黑色(或任意颜色)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从而,该结构形成了彩色图像。
在上述各种***的成像装置中使用的定影装置使得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张在例如定影辊和压辊之间通过,并通过向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加热和加压而使得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张上。
对于该电子照相***的定影装置,希望能够提高定影速度,通过防止出现定影不均匀和纸张褶皱来提高图像质量,减小定影装置的尺寸,并缩短定影装置的预热时间(从室温至能够进行定影处理的状态)。
因此,根据这些要求,已经试图使用称为自由带隙定影器(free beltnip fuser)的定影装置。自由带隙定影器为这样的结构,其中,定影带可滑动地布置在固定就位的压垫表面上,带隙宽度加宽,且定影带由加热辊进行按压,这样,纸张的出口侧局部形成为弹性变形的定影表面。
在具有该结构的自由带隙定影器中,已经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夹在定影带和被驱动旋转的加热辊之间,并操作为与定影带一起转动。同时,当纸张通过定影表面时,调色剂图像通过加热和加压操作来定影。然后,纸张从定影带上剥离并排出。
通过该自由带隙定影器,可以增加带的夹紧宽度、增加定影处理的速度并降低定影装置的尺寸。还可以减小从加热辊向定影带和压垫侧损失的热量,减小在带的夹紧区域处的温度降低,增加在熔化调色剂时的热量利用效率,提高调色剂的定影特征,并缩短预热时间(例如见日本专利No.3,298,354)。
在该定影装置中,为了通过加热和加压纸张(当纸张由夹紧区域进行传送时,调色剂图像已经转印到该纸张上)来进行定影处理,加热辊被加热至定影所需的高温。因此,来自已经加热至高温的加热辊的热量向周围传播,热空气通过成像装置壳体的内部(定影装置布置在该壳体内)从而会有使得壳体内部的显影装置、曝光装置等被加热至较高温度并受到不利影响的危险。因此,配备有这些定影装置的成像装置通常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排气风扇布置在定影装置附近,且排气风扇强制热空气从穿过壳体形成的排出口而排出。
不过,当强制热空气通过这样布置在定影装置附近的排气风扇而从排出口排出时,会有这样的问题,即沿特定方向从排出口中连续排出的热空气带有臭味。因此,靠近成像装置的定影装置并处于排出口附近的人以及从附近通过的人等都会闻到难闻的气味。而且,还会有这样的问题,即,当布置在定影装置附近的排气风扇连续工作以便从排出口强制排出热空气时,排气风扇的排气操作伴随着发出连续噪音。而且,排气风扇连续工作所消耗的能量也较大,从而成像装置增加了与排气风扇相对应量的成本。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成像装置,利用该成像装置,通过在定影装置附近并不使用排气风扇的情况下将定影装置产生的热空气排出至壳体外部并释放,可以消除噪音的产生,例如空气排出噪音等。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成像装置是这样一种成像装置,其中,对载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和加压以便定影调色剂图像的定影装置布置在打印机主体的壳体内部,并设置成无风扇通风结构,该成像装置包括:定影单元安装部分,该定影单元安装部分构成在沿所述壳体的上部一侧的拐角部分的内侧,并由隔壁和隔热部件包围,该隔热部件定向成从所述隔壁的侧面伸出,所述定影装置布置在所述隔热部件上,且该定影装置被隔离,从而,热空气不能流向壳体内部的设备;盖部件,用于覆盖定影单元安装部分,该盖部件构成与沿壳体上部一侧的拐角部分相对应的外部形状;通风孔,所述通风孔至少穿过盖部件的上部和底部而形成,以便跨过与定影装置沿其长度方向的整个长度相对应的范围布置;以及用于记录介质的传送通路,该传送通路布置在传送通路辅助部分附近,该传送通路辅助部分作为隔热部件的一侧的一部分。
在如上述构成的无风扇通风结构成像装置中,利用了热空气上升的特性。由通过在盖部件底部的所有通风孔进入的空气而冷却该定影装置,该盖部件在定影装置的整个长度方向长度上进行换热。因此,变热的空气上升,并从形成于盖部件上部的所有通风孔中均匀排出。因此,在由隔壁、隔热部件和盖部件包围的内部部分中的空气进行自然通风,从而能够实现空气流的高效率。此外,在该无风扇交换结构成像装置中,根据要由定影装置进行定影处理的记录介质沿传送通路的传送操作,跨过记录介质的整个宽度方向而产生的气流将跨过定影装置的长度方向与该定影装置接触并对其冷却。因此,变热的空气上升,并均匀地从跨过定影装置的长度方向形成于盖部件上部中的全部通风孔而高效排出。因此,在成像装置中可以不需要设置排气风扇,从而不会产生噪音例如排气噪音等,并省略了与排气风扇相关的多个部件,从而使得产品成本降低与排气风扇成本相应的量。而且,当用于冷却布置在由隔壁、隔热部件和盖部件包围的内部部分中的定影装置的空气进行通风时,从内部排出的空气被加热,并在该空气中包括在加热和定影调色剂的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成分。不过,该空气从跨过定影装置长度方向布置的所有通风孔中均匀发散和排出。因此,该空气与盖部件外部的空气快速混合,且有害成分快速扩散和稀释。因此,可以避免在该成像装置附近感觉到难闻的气味。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成像装置是这样一种成像装置,其中,对载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和加压以便定影调色剂图像的定影装置作为可从打印机主体上拆卸的定影单元而布置在打印机主体的壳体内部,该成像装置包括:盖部件,该盖部件构成为壳体的一部分,并覆盖定影单元的上侧面和定影单元的一侧侧面;孔,所述孔分别形成于盖部件的上侧面和盖部件的一侧侧面中,以便跨过定影单元的长度方向布置;屏蔽部分,该屏蔽部分形成为从定影单元的底侧面横跨至定影单元的、与该一侧侧面相反的另一侧侧面,并形成打印机主体的壳体内部的隔壁;以及通道部分,该通道部分使得记录介质能够从下向上通过定影单元。
通过上述结构,因为定影装置构成为单元,从定影装置发散的热空气的方向通过单元自身的外部部件而限制为预定方向,且形成为从定影单元的底侧面延伸至定影单元的另一侧侧面的屏蔽部分进一步限制从定影装置发散的热空气的方向。因此,可以限制由定影单元发散的热空气的方向。而且,所述孔在定影单元的上侧面处和定影单元的一侧侧面(该侧面与屏蔽部分相反)处形成于盖部件中。此外,因为记录介质从下向上通过定影单元,因此,热空气通过屏蔽部分而转动的方向、热空气通过自然对流而发散的方向以及记录介质沿传送方向拉紧的方向都是相同的方向。因此,可以在定影装置附近不使用排气风扇的情况下高效向壳体外部释放热空气。而且,可以进行完全无风扇通风,其中,打印机主体中完全没有排气风扇。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成像装置包括:壳体,该壳体构成打印机主体的外部形状;定影单元安装部分,该定影单元安装部分构成为在沿壳体上部一侧的拐角部分的内侧,该定影单元安装部分包括隔壁和隔热部件,该隔热部件从隔壁的侧面伸出;可拆卸的定影单元,该定影单元布置在壳体内部的隔热部件上,该定影单元对载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部件进行加热和加压,以便定影调色剂图像;盖部件,该盖部件构成壳体的一部分,并覆盖定影单元的上侧面和定影单元的一侧侧面;通风部分,该通风部分包括多个孔,这些孔分别形成于盖部件的上侧面和一侧侧面中,以便跨过定影单元的长度方向布置;以及通道部分,该通道部分使得记录介质能够从下向上通过定影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因为从定影装置发散的热空气分散和释放到壳体外部,且在定影装置附近不采用排气风扇,因此,优点是能够消除噪音例如排气噪音等,并能够提供低成本的成像装置。
附图说明
下面将根据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中:
图1是关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示意结构的侧剖图;
图2是主要部件的局部剖立体图,它以取出状态表示了定影装置的主要部件,该定影装置用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中;
图3是定影装置的分解立体图,该定影装置用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中;
图4是定影装置的主要部件的分解立体图,该定影装置用于本发明
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中;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定影单元安装部分的主要部件的分解的立体图;以及
图6是主要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它以取出状态表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定影单元安装部分和定影装置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根据图1至6介绍本发明成像装置的实施例。
四循环***全色打印机作为设置有定影装置的成像装置,该定影装置用于本实施例的电子照相***。在该全色打印机中,如图1的示意侧剖结构图所示,用作图像承载体的感光体鼓12可旋转地布置在全色打印机主体10内部,并在相对于图1的中部稍微靠右上侧的部分处。全色打印机主体10构成为无风扇结构(意思是在成像装置主体中根本没有配备任何排气风扇的完全无风扇通风结构,或者没有配备用于定影单元的排气风扇的无风扇通风结构,其中,没有提供用于冷却定影单元的排气风扇,但是例如在远离定影单元的位置处单独提供了电源冷却风扇)。感光体鼓12例如由直径为大约47mm的导电柱形体构成,它的表面涂覆有由OPC等形成的感光层。感光体鼓12由未示出的驱动装置驱动成以大约150mm/秒的特定处理速度沿与箭头A相反的方向旋转。
这种感光体鼓12的表面通过与作为充电装置的静电充电辊14接触旋转而充电至预定电势。然后,通过来自ROS(光栅输出扫描器)16的激光束(LB)而进行图像曝光,该ROS 16作为曝光装置,且布置在与感光体鼓12分开的位置,并直接在该感光体鼓12下面。这样,根据图像信息而形成静电潜像。
已经形成于感光体鼓12表面上的静电潜像通过旋转型显影装置15来显影,其中,用于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显影器15Y、15M、15C和15K沿圆周方向布置。这样,静电潜像变成预定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这里,充电、曝光和显影的各个步骤根据要在感光体鼓12表面上形成的图像的颜色而重复预定次数。
显影装置15在预定的时间被驱动旋转,而与要显影的颜色相对应的显影器15Y、15M、15C或15K运动至对着感光体鼓12的显影位置。例如,当要形成全色图像时,在感光体鼓12表面上进行充电、曝光和显影的各步骤重复四次,这对应于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各颜色。因此,与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各颜色相对应的调色剂图像顺序形成于感光体鼓12的表面上。
与这样形成调色剂图像相对应的感光体鼓12的旋转次数将根据图像尺寸而变化。例如,当图像为A4尺寸时,感光体鼓12在形成一个颜色图像时旋转三次。这样,对应于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调色剂图像顺序形成于感光体鼓12的表面上,每个颜色使感光体鼓12旋转三圈。而且,当顺序形成于感光体鼓12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位置时,调色剂图像在它们彼此交叠的状态下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8上。
顺序形成于感光体鼓12上的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调色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20而在它们彼此交叠的状态下在一次转印位置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8上。在一次转印位置,作为带形图像承载体(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18缠绕在感光体鼓12的外周上。交叠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8上的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调色剂图像一起通过二次转印辊22而二次转印到记录纸张24上。记录纸张24作为记录介质,并在预定的时间供给。
该二次转印辊22通过齿轮而由未示出的驱动源驱动旋转。记录纸张24通过拾取辊28而从布置在全色打印机主体10底部的供给部分26中送出,并通过供纸辊30和延迟辊32而在各纸张单独处理的状态下进行供给。记录纸张24通过对齐辊34而与已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8上的调色剂图像同步。在这种状态中,记录纸张24传送到中间转印带18的二次转印位置。二次转印辊22构成为在预定时间朝着中间转印带18的表面运动和离开该中间转印带18的表面运动。
该中间转印带18通过多个辊子进行张紧拉伸,并操作成以与感光体鼓12的旋转同步的特定处理速度(大约150mm/秒)而转动。具体地说,中间转印带18通过绕入辊36、一次转印辊20、绕出辊38、支持辊40、第一清洁支持辊44和第二清洁支持辊46而以预定张力进行张紧。绕入辊36限定了中间转印带18在感光体鼓12的转动方向上游侧的卷绕位置。一次转印辊20将已经形成于感光体鼓12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8上。绕出辊38限定了在绕入辊36的卷绕位置下游侧的二次转印辊22的卷绕位置。支持辊40抵靠二次转印辊22,且中间转印带18布置在它们之间。第一清洁支持辊44和第二清洁支持辊46对着用于清洁中间转印带18的清洁装置42。
而且,在全色打印机主体10中,中间转印带18成一体构成于成像单元48中,该成像单元48包括感光体鼓12、静电充电辊14和二次转印辊22,以便实现减小装置尺寸,同时提高中间转印带18、旋转型显影装置15(其占据较大空间)等的维护特性等等。成像单元48构成为可这样拆下,即通过打开全色打印机主体10的上部的盖部分以便将整个成像单元48取出至全色打印机主体10的外面。
用于中间转印带18的清洁装置42设有刮刀和清洁刷(未示出),它们安装成可控制地在需要时从退回位置运动,从而在需要的时间与中间转印带18的表面进行摩擦。通过该刮刀和清洁刷除去的多余调色剂和纸屑被收集到清洁装置42的内部。
现在,在这种全色打印机主体10中,在完成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24上的处理之后,感光体鼓12旋转一圈,多余调色剂等通过斜向布置在感光体鼓12下面的清洁装置35的清洁刀片而从感光体鼓12的表面上除去,以便使感光体鼓12准备进行随后的成像处理。
记录纸张24沿传送通路从二次转印辊22传送至定影装置50,该记录纸张24作为记录介质,调色剂图像已经如上所述从中间转印带18转印到它上面。记录纸张24传送至定影装置50中,且调色剂图像通过加压和加热而定影在记录纸张24上。
引导部件82(其引导表面弯曲成圆弧状的凹形形状)布置在从二次转印辊22至定影装置50的该传送通路上,用于主要通过滑动抵靠该记录介质的前端部分来引导记录介质的一面(没有形成调色剂图像的一面)。而且,该引导部件82布置成这样,即引导表面相对于直线L布置在外侧,该直线L连接由支持辊40(该支持辊40对着二次转印辊22,且中间转印带18布置在它们之间)夹紧记录纸张24的位置以及夹紧区域的入口(该直线L由图1中的虚线表示)。夹紧区域由压垫56构成,该压垫56对着加热辊52,且定影带54布置在它们之间。
当加热辊52被驱动旋转时,记录纸张24通过夹紧区域来传送,该夹紧区域由面对着加热辊52的压垫56构成,且定影带54布置在它们之间。引导部件82的引导表面如上述布置,并构成为这样,即在记录纸张24的前端部分侧开始通过夹紧区域传送开始之后,记录纸张24将不会滑动抵靠引导部件82。因此,引导部件82消除了记录纸张24滑动抵靠引导部件82的滑动噪音。
具体地说,在该结构中,在传送通路的整个部分,由加热辊52(该加热辊52夹紧和传送记录纸张24的前端部分侧)和压垫56(该压垫56面对着加热辊52,且定影带54在它们之间)构成的夹紧区域的传送速度设置成比二次转印辊22和支持辊40(该支持辊40面对着二次转印辊22,且中间转印带18在它们之间)的传送速度更大,该二次转印辊22和支持辊40一起夹紧和传送记录纸张24的后端部分侧。
在这样构成的、离开二次转印辊22至加热辊52的传送通路中,离开二次转印辊22被传送的记录纸张24的前端部分在滑动抵靠引导部件82的引导表面时在加热辊52处被夹紧并朝着夹紧区域传送。然后,因为在加热辊52处的夹紧区域的传送速度比所需速度更快,并且记录纸张24的前端侧的供给速度比它的后端侧更快,因此记录纸张24逐渐进入松弛消除和记录纸张24被线性拉伸的状态,且在被传送时,记录纸张24离开引导部件82的引导表面,并进入不发出滑动噪音的状态。
这里,需要使得在加热辊52处的夹紧区域的传送速度为这样,即不会在前端和后端之间施加过大张紧力,该前端在加热辊52侧夹紧区域处被夹紧,而该后端从二次转印辊22侧被取出。
定影装置
如图1至4中所示,定影装置50构成为自由带隙定影器型装置,且它的主要部分由加热辊52和压垫56构成,该加热辊52作为由马达驱动旋转的旋转部件,而该压垫56是由加热辊52通过定影带54按压的加压部件。
尽管未示出,加热辊52通过层叠环绕由金属形成的芯(柱形芯部件)的耐热弹性体层和分离层而构成,该芯形成为具有预定长度的管形。加热辊52的芯由柱形体构成,该柱形体由具有高导热性的金属制造,例如铁、铝、SUS等(这里使用薄壁、高伸缩的钢管)。其中,在该定影装置50中的压垫56的压力较小。因此,对于芯的外部形状和壁厚,可以减小直径和减小壁厚。
加热辊52的耐热弹性体层可以采用作为具有很高热稳定性的弹性体的任意材料。特别是,优选可以采用橡胶硬度为大约25至40度(JIS A)的弹性体例如橡胶、弹性体等。具体地说,可以使用硅橡胶、氟橡胶等。
加热辊52的分离层可以使用作为耐热树脂的任意树脂。例如可以使用硅树脂、氟树脂等。考虑到分离层相对于调色剂的分离特征和耐磨特征,氟树脂很合适。对于氟树脂,可以使用PFA、PTFE(聚四氟乙烯)、FEP(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等。分离层的厚度优选是10至50μm,更优选是10至30μm。当分离层的厚度小于10μm时,很可能由于加热辊52的翘曲而在记录纸张24上产生褶皱。另一方面,当厚度超过30μm时,分离层将更硬,产生缺陷例如不规则图像亮度等的可能性增大。因此,这些情况并不优选。
卤素灯布置在加热辊52内部,以作为热源。
加热辊52的表面与温度传感器接触。根据该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测量值,成像装置的控制部分控制卤素灯的发光,并调节加热辊52的表面温度,以便使表面温度保持在170℃的预设温度。当使用普通调色剂时,加热辊52的该表面温度必须设置为相对较高温度,即185℃。不过,本成像装置使用“EA调色剂”(乳剂聚合调色剂),因此,加热辊52的表面温度可以降低15℃,至170℃。因为在本成像装置中,加热辊52的表面温度降低了15℃,因此从加热辊52发散的热量降低,这有助于使得不需要用于定影装置50的专用排气风扇。
JP-A No.2001-255703通过引用结合于此,用于全色打印机主体10(该全色打印机主体10作为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中的静电显影成像调色剂(该调色剂是EA调色剂,即乳剂聚合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的详细说明。特别是,在JP-A No.2001-255703的说明书中,对于静电显影成像调色剂(该调色剂是本实施例的EA调色剂,即乳剂聚合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的详情,参考在段落0026至0150中所详细公开的。
在该定影装置50中,定影带54(环形带)形成环形环的形式(具有预定长度的管形),该定影带54操作成与加热辊52同步转动,同时压靠该加热辊52。
该定影带54构成为环形带,并由基层和分离层构成,该分离层覆盖基层的加热辊52的面或覆盖基层的两面。基层由聚合物(例如聚酰亚胺、聚酰胺、聚酰亚胺酰胺等)、金属(例如SUS、镍、铜等)等形成。基层的厚度为大约30至200μm,优选是50至125μm,更优选是75至100μm。覆盖基层表面的分离层由氟树脂形成,例如PFA、PTFE或FEP,且分离层的厚度为大约5至100μm,优选是10至30μm。
在定影带54的内周面上,为了减小在定影带54和压垫56之间的摩擦阻力,表面粗糙度Ra(算术平均粗糙度)设置成不超过0.4μm。而且,在定影带54的外周表面上,表面粗糙度Ra设置成1.2至2.0μm,以便于传递加热辊52的驱动力。
这样构成的定影带54(环形带)由压垫56和各边缘引导件58支撑而可转动(自由操作转动),该压垫56滑动抵靠定影带54的内周面,而该边缘引导件58通过可滑动摩擦地抵靠定影带54的内周面的两端部分而支承定影带54。因此,定影带54安装成与夹紧区域一起转动,该夹紧区域与压垫56相对应,该压垫56以预定压力与加热辊52接触。
压垫56在定影带54的内侧,并形成为通过定影带54而以预定分配的按压力来压靠加热辊52,且构成在压垫56和加热辊52之间的夹紧区域。这里,夹紧区域的意思是定影带54与加热辊52接触且同时弹性变形的区域,意味着这样的区域,该区域具有沿定影带54和加热辊52的旋转方向(记录纸张24的传送方向)的预定长度,横跨定影带54和加热辊52的纵向方向,并在平面图中具有大体矩形的形状。
压垫56由作为加压部件的软垫部件60以及同样作为加压部件的硬垫部件62而构成。软垫部件60布置在夹紧区域的传送方向入口侧,保证相对记录纸张24(作为记录介质)传送方向的较宽夹紧区域,并构成为使得记录纸张24加热达到预定温度并受到所需压力。软垫部件60例如可以由弹性材料(例如硅橡胶、氟橡胶等)或板簧等构成。
在该全色打印机中,如图3所示,软垫部件60通过将增强部件60B(由金属制成的较长板件而形成)固定在弹性材料60A的底表面(该弹性材料60A形成为正方形柱的形状)上而构成。其中,弹性材料60A的上表面形成有基本上与加热辊52的外周面匹配的凹形形状。
压垫56的硬垫部件62布置在夹紧区域的传送方向出口侧,并构成为用力压靠加热辊52,并使得环绕加热辊52的芯部布置的耐热弹性体层和分离层弹性变形,从而使得记录纸张24与加热辊52的外表面分离。
该硬垫部件62例如利用具有热稳定性的树脂(例如PPS(聚苯硫醚)、聚酰亚胺、聚酯、聚酰胺等)或金属(例如铁、铝、SUS等)作为材料而形成。硬垫部件62的形状形成为使得在夹紧区域处的外表面形状为具有特定曲率半径的凸形弯曲表面形状(“锅底(kamaboko)”形状)。
如图3所示,用于软垫部件60(该软垫部件60在传送方向上游侧与该硬垫部件连接)的安装部分62A沿硬垫部件62的长度方向成一体形成于该硬垫部件62上。具体地说,矩形条形状的硬垫部件62形成垫部件主体63的一部分,且用于软垫部件60的安装部分62A在硬垫部件62的、靠近垫部件主体63的位置处形成矩形槽道形状。
因此,软垫部件60的底侧配合装入安装部分62A中,并成一体装配在该安装部分62A上。因此,软垫部件60和硬垫部件62沿它们各自的长度方向连接,以便形成单个压垫56。
较小矩形凸起形状的接合件64分别设置成,在垫部件主体63位于记录纸张24传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处从垫部件主体63的底面凸出,并布置在沿垫部件主体63的长度方向以预定间距间隔的多个位置处。接合件64用于锚固作为滑动部件的低摩擦板部件66。
如图2和3所示,该低摩擦板部件66布置成充分覆盖压垫56的软垫部件60和硬垫部件62的、与夹紧区域相对应的表面。当在施加较大按压力的状态下使得压垫56滑动抵靠定影带54的内周面(低摩擦板部件66布置在它们之间)时,该低摩擦板部件66用于减小滑动阻力(摩擦阻力)。因此,低摩擦板部件66由具有较小摩擦系数以及良好的耐磨性和耐热性的材料而形成矩形形状(例如由多孔氟树脂织物形成的板)。其中,当低摩擦板部件66构成为具有隔热特性时,从加热辊52向压垫56逸出的热量将降低,且由定影装置50散发的热量将减小,这能够有助于使得不需要用于定影装置50的专用排气风扇。
而且,低摩擦板部件66的定影带54侧的表面形成有凹坑和凸起,这样,施加在定影带54的内周面上的润滑剂将进入低摩擦板部件66的、滑动抵靠定影带54的部分中。这些凹坑和凸起形成为具有例如5至30μm的粗糙度Ra(算术平均粗糙度)。这是因为当凹坑和凸起的粗糙度小于Ra=5μm时,将很难有足够的润滑剂进入滑动抵靠定影带54的部分中,而这是不合适的;而另一方面,当粗糙度大于Ra=30μm时,在OHP纸、铜版纸等进行定影时,由于不规则光泽,凹坑和凸起的轨迹都很明显,这也是不合适的。而且,低摩擦板部件66构成为使得润滑剂不可透过(难以通过),这样,润滑剂不能透入低摩擦板部件66的后表面且不能从该后表面向外泄漏。而且,对于该低摩擦板部件66,它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板,其中由氟树脂形成的多孔树脂纤维织物作为基层,而该基层的加热辊52侧的表面包在PET树脂板中;烧结形成的PTFE树脂板;浸入特氟隆(TEFLON,注册商标)中的玻璃纤维板等。
接合孔68分别在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一端部分附近处穿过该低摩擦板部件66而形成于与各接合件64相对应的位置处。低摩擦板部件66的该长度方向端部以直线形式延伸,并构成为这样,即凹槽、凹坑等并不形成于该部分中。而且,当低摩擦板部件66由织物构成时,优选是编织该织物的一根线(经纱或纬纱)布置成与低摩擦板部件66的长度方向重合,这样,沿与该线相交的方向的负载将在该线的整个长度方向上被承载。
穿过低摩擦板部件66形成的接合孔68形成为由平滑弯曲线限定的通孔,且它的两端为半圆形形状、规则圆形或椭圆形、或者没有尖锐拐角和凹槽的其它形状,这样,低摩擦板部件66将不会由于应力集中而撕裂。而且,在低摩擦板部件66上,从接合孔68到低摩擦板部件66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分的距离设置为所需长度,并作为增强结构,以便防止低摩擦板部件66从接合孔68部分朝着长度方向一端部分撕裂。其中,还可以通过在从接合孔68区域延伸至长度方向一端部分的低摩擦板部件66区域中增加低摩擦板部件66的厚度或采用两层结构等而提供增强结构。
垫部件主体63的接合件64穿过各相应接合孔68,且低摩擦板部件66安装成卷绕在软垫部件60和硬垫部件62上。这里,结构还可以这样,即当垫部件主体63装配在组件部分74内部时,如后面所述,已经这样安装在垫部件主体63上的低摩擦板部件66部分(该部分靠近长度方向一端部分,接合孔68形成于该长度方向一端部分处)与接合结构进行接合,该接合结构将低摩擦板部件66保持在释放槽74A的垂直壁和垫部件主体63的垂直壁之间,从而施加所需压力,这样,负载不会只集中在低摩擦板部件66的接合孔68区域处。
垫部件主体63(软垫部件60和低摩擦板部件66已经这样装配在该垫部件主体63上)装配到保持器部件70上。
如图2至4所示,该保持器部件70由金属例如铝等制造,并形成变形管形状,在剖视图中,较小的圆弧形从基本矩形形状的一个拐角部分处凸出。
该保持器部件70布置有朝向记录纸张24的传送方向上游侧的引导拐角部分72,较小圆弧形在该引导拐角部分72处凸出。因此,该引导拐角部分72的外周面滑动抵靠定影带54的内周面,并引导它的转动动作。
用于垫部件主体63等的装配部分74形成于该保持器部件70的、靠近引导拐角部分72的侧表面部分处。该装配部分74形成为较浅的矩形槽道。释放槽74A形成于装配部分74中,这样,接合件64可以带有游隙地***其中,以便沿着释放槽靠近引导拐角部分72。
弹性板部件76布置在该装配部分74的平坦布置表面(在装配部分74的底面处的平坦表面,不包括释放槽74A)上。该弹性板部件76由具有耐热性的弹性材料形成,例如耐热橡胶材料等。弹性板部件76由弹性材料的长板形(条形)构成,即使吸油它也不膨胀,并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够承受大约100℃,且它的弹性材料的橡胶硬度为大约30度硬度(JIS A)。
该弹性板部件76形成为形状与装配部分74的平坦布置表面相同,有特定厚度,并布置在装配部分74的平坦布置表面上。
弹性板部件76可以布置成与硬垫部件62局部受到压力的区域相对应。这样,弹性板部件76构成为形状与硬垫部件62局部受到压力的区域相对应的一个或多个部件,且各部件布置在装配部分74的平坦布置表面的区域内,在该区域,硬垫部件62局部受到压力。
而且,弹性板部件76可以只布置在装配部分74的平坦布置表面的、将直接在硬垫部件62下面的底面部分处。再有,弹性板部件76可以只布置在装配部分74的平坦布置表面的、将直接在硬垫部件62和软垫部件60下面的底面部分处。应当知道,弹性板部件76还可以布置成横跨装配部分74的整个表面。
在以下结构的情况下,其中弹性板部件76布置成在垫部件主体63和保持器部件70之间进行隔热,从加热辊52通过垫部件主体63朝着保持器部件70逸出的热量将降低,从定影装置50发散的热量将减小,这有助于使得不需要用于定影装置50的专用排气风扇。
如图2至4所示,润滑剂施加部件78布置在保持器部件70中,跨过保持器部件70的、与装配部分74相反的侧部的外侧表面79的纵向方向。润滑剂施加部件78由耐热毛毡条构成,并在润滑剂中浸渍成大约3g,该润滑剂例如粘度为300cs的氨基变性的硅油等。而且,润滑剂施加部件78布置成与定影带54的内周面接触,并构成为通过渗透而从耐热毛毡连续向定影带54的内周面供给合适量的润滑剂。这里,润滑剂施加部件78希望是形成为这样,即只有耐热毛毡的边缘部分与定影带54的内周面接触,这样,从耐热毛毡供给的润滑剂不会过多。因此,润滑剂施加到定影带54和低摩擦板部件66之间滑动的部分,在压垫56和定影带54之间的滑动阻力通过低摩擦板部件66而进一步降低,且定影带54将平滑工作。
这样在压垫56上滑动的定影带54内周面的两端部分通过相应边缘引导件58而可旋转(可自由操作转动)地支承。在剖视图中,这些边缘引导件58布置在带运行引导部件59的外侧,该带运行引导部件59形成为基本“C”形。为了大大减小滑动阻力和降低热损害,带运行引导部件59由低导热率的材料形成,该材料的静摩擦系数较小。而且,凸缘部分61形成于带运行引导部件59上。这些凸缘部分61凸出地布置成比定影带54的内径更远地朝着边缘引导件58的外侧伸出。
通过使得带运行引导部件59的各螺纹部分67配合装入形成于保持器部件70的管形孔内部的螺纹孔65中,带运行引导部件59封闭保持器部件70的两端部分。
在定影装置50中,在带运行引导部件59(所述带运行引导部件59已经分别装配到保持器部件70的两端部分上)的凸缘部分61的相对内侧面之间的间隙设置成基本与定影带54的宽度匹配,以便调节定影带54沿它的宽度方向的移动(带摆动)。
在该定影装置50中,用于记录纸张24的引导部件110(该引导部件110作为外部部件)布置在相对于夹紧区域的传送方向下游侧,该夹紧区域形成于加热辊52和定影带54之间。此外,用于传送已经进行定影处理的记录纸张24的传送辊112布置在该引导部件110的传送方向下游侧附近的出口位置处。
如图6所示,定影装置50设置成单独的装置单元,它可安装在全色打印机主体10上和从该全色打印机主体10上拆卸。为了构成具有无风扇通风结构(其中没有提供用于方便从全色打印机主体10内部除去热空气的排气风扇)的全色打印机主体10,构成为单独装置单元的该定影装置50沿壳体114上部的一个边缘布置在拐角区域中,该壳体114构成全色打印机主体10的外部。通过该全色打印机主体10,因为它能够在没有排气风扇的情况下冷却定影装置50(其释放最多热量),因此可以不需要排气风扇来冷却布置在壳体114中的其它设备。因此,可以通过完全无风扇的通风结构来构成全色打印机主体10,其中,在整个全色打印机主体10中根本没有提供排气风扇。
在该全色打印机主体10中,打印机主体形成有基本矩形的外形,且构成为单独装置单元的定影装置50可拆卸地安装在定影单元安装部分中,该定影单元安装部分沿打印机主体上部的后端侧布置在拐角部分的内侧。
如图1、5和6所示,该定影单元安装部分由隔壁80A和隔热部件116构成,以便限定朝着上面和后面(壳体114的一个垂直面)开口的基本“L”形,以便能够隔离成使得热空气不会流向壳体114内部的设备。隔壁80A布置成沿垂直方向定位在全色打印机主体10的壳体114内部。隔热部件116与隔壁80A的底端部分紧密接触并连接,以便从该处水平伸出。
在该全色打印机主体10中,隔壁80A构成为也起到后部板(该后部板成一体地形成为从排出盘80的底面垂直竖立)的作用,它由塑料制成。
而且,隔热部件116布置成从隔壁80A的侧面伸出的状态,并构成为也起到用于支承定影装置50的支承部件的作用,该定影装置50构成为单独的装置单元,以便可拆卸。该隔热部件116由金属制成,并在平面图中形成为基本“U”形,并且有在其两端处的凸出侧部116B。接合孔118和定位孔120分别穿过凸出侧部116B而形成。
在隔热部件116中,边缘部分116A沿隔壁80A弯曲,以转向斜向上。定向成斜向上的该边缘部分定位成抵靠隔壁80A的侧面。这样,隔热部件116构成为这样,从而防止热空气在隔壁80A和边缘部分116A之间往回流入壳体114内。而且,在隔热部件116中,两个凸出侧部116B的各外侧边缘部分垂直地弯曲,以便形成垂直竖立的垂直壁部分116C。因此,隔热部件116构成为防止热空气在隔热部件116的垂直壁部分116C和壳体114的两侧部分之间往回流入壳体114内。
还有,在隔热部件116中,传送通路辅助部分116D被切除,以便在凸出侧部116B之间凹入成平坦表面部分。传送通路辅助部分116D布置在记录纸张24的垂直传送通路附近,该垂直传送通路沿垂直方向离开二次转印辊22伸向加热辊52。该垂直传送通路作为通道部分,它使得记录介质能够从下往上通过定影单元。
构成为单独装置单元的定影装置50安装在定影单元安装部分处,并安装在如上述构成的隔热部件116上。挂钩部件122分别安装在定影装置50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分处,这些挂钩部件122的远端钩状部分与各相应接合孔118接合,以便可拆卸地安装该定影装置50。而且,两个定位销124布置成从定影装置50的两端的预定位置凸出。定影装置50通过使定位销124配合装入隔热部件116的各定位孔120中而定位成布置在隔热部件116上的预定位置处。
换句话说,在定影单元安装部分处构成的屏蔽部分形成为从定影单元的底侧面横跨至定影单元的另一侧侧面(其与定影单元的一侧侧面相对),且屏蔽部分构成为形成在打印机主体的壳体内部的隔壁。
在这样安装于定影单元安装部分上的定影装置50中,它的后面(该后面是定影装置50的一个垂直面)和上面由盖部件126来覆盖。该盖部件126对应于壳体114的后侧面的拐角部分,并通过将侧面部分126A和水平面部分126B结合为一体而形成,并在侧视图中成弯曲形状,该侧面部分126A覆盖后侧面部分,该水平面部分126B覆盖上面。因此,盖部件126构成为与沿壳体114的一个上部边缘的拐角部分相对应的形状。
而且,多个通风孔128分别穿过至少侧面部分126A(盖部件的下部)和水平面部分126B(盖部件的上部)而形成于盖部件126中,以便作为形成于各预定矩形范围内的孔,它们限定成与定影装置50的整个长度方向长度相对应。形成于侧面部分126A和水平面部分126B中的这些通风孔128利用热空气上升的特征来使得由隔壁80A、隔热部件116和盖部件126包围的空腔内部实现自然通风。也就是,通过使得从侧面部分126A中的所有通风孔128进入的空气沿定影装置50的整个长度方向长度与该定影装置50接触并进行热交换,而冷却该定影装置50。这样变热的空气上升并从形成于水平面部分126B中的所有通风孔128中均匀排出,这些通风孔跨过定影装置50的长度方向布置。因此,该结构能够产生高效空气流。
此外,在由隔壁80A、隔热部件116和盖部件126包围的空腔内部中的空气通过利用记录纸张24(该记录纸张24将由定影装置50进行定影处理)的动作而强制通风。也就是,当记录纸张24从二次转印辊22传送至定影装置50中时,随着记录纸张24沿垂直传送通路上升的动作而产生的上升气流将在记录纸张24的整个宽度方向长度上产生。该气流在定影装置50的整个长度方向上与该定影装置50接触,并冷却该定影装置50。已经这样变热的空气上升,并从形成于水平面部分126B中的所有通风孔128均匀排出,这些通风孔跨过定影装置50的长度方向布置。因此,该结构产生很高效率的空气流。应当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变热空气可以通过形成于侧面部分126A中的通风孔128而均匀排出,这些通风孔128跨过定影装置50的长度方向布置。
因为在由隔壁80A、隔热部件116和盖部件126包围的空腔内部中的空气能够如上所述通过自然对流和通过强制对流(该强制对流伴随着记录纸张24的传送操作而产生)而有效通风,因此,布置在该空腔内部中的定影装置50能够充分通风。因此,在全色打印机状主体10中可以不需要设置排气风扇,从而省略了与排气风扇相关的多个部件,且使得产品成本相应降低。
当对已经用于冷却定影装置50的空气进行通风时,该定影装置50布置在由隔壁80A、隔热部件116和盖部件126包围的空腔内部中,从空腔内部排出的加热空气包括在调色剂的加热和定影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成分。该空气从跨过定影装置50的长度方向布置的所有通风孔128中均匀发散和排出,并与盖部件126外部的空气快速混合,有害成分快速发散和稀释。因此,可以避免在该全色打印机主体10附近感觉到难闻气味。
下面将介绍本实施例的全色打印机的基本成像过程,该全色打印机是配备有用于电子照相***的定影装置的成像装置。
在图1所示的全色打印机中,图像数据从未示出的图像获取装置(IIT)、未示出的个人计算机(PC)等中输出。通过未示出的图像处理***(IPS)对图像数据进行预定图像处理,然后,通过显影装置15(显影器15Y、15M、15C和15K)进行图像产生操作。在该图像处理***(IPS)中,对输入的反射率数据进行预定图像处理,例如黑斑校正、微小位置校正、亮度/彩色空间变换、图像灰度校正、帧删除、各种图像编辑(例如彩色编辑、运动编辑等)等。进行了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转变成四种颜色Y、M、C和K的彩色信号电平数据,并输出至作为激光曝光装置的ROS 16。
在ROS 16处,例如由半导体激光器根据输入的彩色信号电平数据而发出的激光束LB照射在成像单元48的感光体鼓12上。在感光体鼓12处,在表面通过静电充电辊14而充电之后,该表面通过ROS 16进行扫描和曝光,以便形成静电潜像。
形成于感光体鼓12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通过旋转型显影装置15而显影,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显影器15Y、15M、15C和15K沿周向方向布置在该显影装置15上。因此,对应于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调色剂图像顺序形成。当这样顺序形成于感光体鼓12上的调色剂图像中的一个通过一次转印位置时,调色剂图像在使得调色剂图像彼此交叠的情况下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8上。
然后,已经交叠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8上的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调色剂图像都通过二次转印辊22而同时二次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纸张24上。
记录纸张24(调色剂图像已经从中间转印带18转印到该记录纸张24上)传送至定影装置50中。
当记录纸张24(调色剂图像已经这样从中间转印带18转印到该记录纸张24上)传送至定影装置50中时,记录纸张24的前端侧的供给速度比后端侧更快,因此松弛消除,且记录纸张24逐渐进入在传送时线性拉紧的状态。在记录纸张24与引导部件82的引导表面分离且不发出滑动噪音的状态下,记录纸张24沿垂直传送通路在合适情况下(以至少预定量或无松弛地拉伸)传送。这时,记录纸张24周围的空气上升,以便与定影装置50接触,从而当传送记录纸张24时冷却定影装置50。
在定影装置50中,加热辊52通过未示出的驱动马达而沿箭头B的方向旋转。定影带54也随着该旋转而转动,且已经静电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张24传送至位于加热辊52和压垫56之间的夹紧区域中。然后,当记录纸张24通过该夹紧区域时,在记录纸张24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作用在该夹紧区域中的压力以及由加热辊52提供的热量而进行定影。
在该定影装置50中,在由隔壁80A、隔热部件116和盖部件126包围的空腔内部中的空气通过自然对流以及随着记录纸张24的传送操作产生的强制对流而进行适当冷却。
而且,在该定影装置50中,因为在结构中可以通过凹口形软垫部件60(该软垫部件60基本与加热辊52的外周表面匹配)来加宽夹紧区域,因此可以保证一致的定影功能。此外,在该定影装置50中,加热辊52的表面层的翘曲将在夹紧区域的出口区域(分离夹紧部分)处通过硬垫部件62而局部增加,该硬垫部件62凸出成***加热辊52的外周面内。因此,当已经进行了定影处理的记录纸张24通过分离夹紧部分时,记录纸张24通过该局部形成为较大的翘曲,且记录纸张24将可靠地进行分离,而不是卷绕在加热辊52上。也就是,可以通过硬垫部件62而局部增加加热辊52的翘曲,从而通过较小翘曲量来提供很高的剥离功能。因此,即使当耐热树脂薄膜用作加热辊52的分离层时,也可以抑制记录纸张24产生褶皱。而且,耐热弹性体层与分离层之间的分离很少出现,且它能够长期保持剥离功能并提高部件特征长期的可靠性。
还有,因为加热辊52的翘曲量可以形成为较小,因此,加热辊52的耐热弹性体层可以制成为更薄。因此,加热辊52可以构成为有更小热容,预热时间可以缩短,并能够降低耗电量。还有,因为具有较低导热率的耐热弹性体层能够制成为更薄,因此,在加热辊52的内侧面和外侧面之间的热阻能够减小,并能够提高热响应性,这适于提高成像装置的速度。
而且,在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50中,垫部件主体63安装在保持器部件70的装配部分74上,且弹性板部件76布置在它们之间。因此,在该定影装置50中,当较大负载局部施加在硬垫部件62上时,垫部件主体63的一部分在受到较大负载的硬垫部件62区域处局部弹性变形(即局部变形以便挤压弹性板部件76),且该负载被分散,而不会集中。
因此,在厚度局部较厚的记录介质(例如信封等)通过该定影装置50进行定影处理的情况下,当记录介质的局部较厚部分通过在加热辊52和硬垫部件62之间的位置处的夹紧区域时,在记录介质的局部较厚部分通过硬垫部件62时施加较大负载。因此,硬垫部件62使得弹性板部件76在施加该较大负载的区域弹性变形,并通过局部翘曲而弹性变形离开负载,以便沿离开加热辊52的方向凹入。因此,硬垫部件62在施加负载的区域的整个长度(沿硬垫部件62的长度方向)上均匀施加负载,且负载沿硬垫部件62长度方向的分布保持在容许范围内。因此,能够进行正确的定影处理(即,例如在没有记录纸张24变皱、加热辊52表面由于塑性变形而变皱等的情况下进行定影处理)。
在该定影装置50中,通过使得已经静电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张24如上所述通过夹紧区域,可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张24上。当记录纸张24通过夹紧区域时的传送力由加热辊52在驱动侧接收。更具体地说,记录纸张24由根据加热辊52的旋转而受到的、来自该加热辊52的摩擦力进行传送。因此,当记录纸张24通过该夹紧区域时,记录纸张24受到来自加热辊52的传送力,并受到来自定影带54的、沿与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反传送力)。
这里,因为定影带54在夹紧区域压靠在硬垫部件62上,因此,定影带54沿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受到来自压垫56的力,该力作为摩擦阻力。因此如前所述,低摩擦板部件66布置在定影带54和硬垫部件62之间,且润滑剂从润滑剂施加部件78施加到定影带54的内周面上。通过该结构,大大减小了在定影带54和硬垫部件62之间的摩擦阻力。
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定影带54受到的来自硬垫部件62的摩擦阻力大大降低,且定影带54能够平滑转动。因此,定影带54能够以与记录纸张24相等的速度转动。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记录纸张24受到的反传送力是由硬垫部件62通过定影带54施加的摩擦阻力,因此,反传送力处于较低水平,从而可以忽略该反传送力。因此,记录纸张24在与加热辊52转动接触时被传送。
这里,润滑剂施加部件78布置成与定影带54的内周面接触,并向定影带54的内周面连续施加润滑剂例如氨基变性的硅油等。应当知道,润滑剂并不局限于此。通常使用且具有所需粘性(例如从100cs粘度至350cs粘度)的任意润滑油等都可以被适当地使用。
而且,还包括当定影带54转动返回布置润滑剂施加部件78的位置时回收已经施加在定影带54的内周面上的润滑剂的功能。这样,因为润滑剂施加部件78同时在定影带54内周面上进行润滑剂回收和供给,因此润滑剂以恒定量连续施加,且在润滑剂施加部件78上保持的润滑剂量保持恒定。
通过该润滑剂施加部件78而涂覆有润滑剂的定影带54旋转并传送至夹紧区域。在该夹紧区域处在硬垫部件62和定影带54之间的压力作用下,因为在低摩擦板部件66的定影带54一侧的面形成微小凹坑和凸起,所以已经施加在定影带54上的大部分润滑剂进入低摩擦板部件66的凹坑部分中,并供给在低摩擦板部件66和定影带54之间滑动的部分。因此,可以保持循环利用施加在定影带54的内周面上的润滑剂,且定影带54能够长时间平滑转动。因此,定影装置50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并能够防止出现纸张褶皱、卡纸等。
调色剂图像已经如上所述进行定影且在定影装置50处完成成像的记录纸张24从定影装置50向外传送,如图1所示,并排出和收集在排出盘80上,该排出盘80布置在全色打印机主体10的上部处。
显然,本发明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范围内采用各种其它结构。
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隔热部件可以由金属制成。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由金属制成的隔热部件,可以进一步提高防止热量从定影单元安装部分中的定影装置向壳体中的其它设备传递的隔热效果。
而且,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定影在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可以是乳剂聚合类型调色剂。
通过上述结构,除了上述本发明的操作和效果,当载有乳剂聚合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和加压,以便进行定影处理时,定影装置的加热温度可以设置得较低。因此,由定影装置发散的热量能够减小,且定影装置即使在没有排气风扇的情况下也能进行充分冷却。
而且,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屏蔽部分可以形成具有隔热部件,该隔热部件将定影单元支承在打印机主体上,并阻挡从定影单元发散的热空气。
而且,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屏蔽部分可以形成有:隔热部件,该隔热部件将定影单元支承在打印机主体上,并阻挡从定影单元发散的热空气;以及隔壁,该隔壁构成排出盘的一部分,调色剂图像已经定影的记录介质将排出至该排出盘。
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隔热部件优选是包括传送通路辅助部分,载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通过该传送通路辅助部分。

Claims (13)

1.一种成像装置,其中,对载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和加压以便定影调色剂图像的定影装置布置在打印机主体的壳体内部,并设置成无风扇通风结构,该成像装置包括:
定影单元安装部分,该定影单元安装部分构成为在沿所述壳体的上部一侧的拐角部分的内侧,并由隔壁和隔热部件包围,该隔热部件定向成从所述隔壁的侧面伸出,该定影装置布置在所述隔热部件上,且该定影单元安装部分被隔离,这样,热空气不能流向壳体内部的其它设备;
盖部件,用于覆盖所述定影单元安装部分,该盖部件构成与沿壳体上部一侧的拐角部分相对应的外部形状;
通风部分,该通风部分包括通风孔,所述通风孔至少穿过盖部件的上部和底部而形成,以便跨过与定影装置沿它的长度方向的整个长度相对应的范围布置;以及
用于记录介质的传送通路,该传送通路布置在传送通路辅助部分附近,该传送通路辅助部分作为所述隔热部件的一侧的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部件由金属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要定影在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包括乳剂聚合调色剂。
4.一种成像装置,其中,对载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和加压以便定影调色剂图像的定影装置作为可从打印机主体上拆卸的定影单元而布置在打印机主体的壳体内部,该成像装置包括:
盖部件,该盖部件构成为壳体的一部分,并覆盖所述定影单元的上侧面和定影单元的一侧侧面;
通风部分,该通风部分包括孔,所述孔分别形成于盖部件的上侧面和盖部件的一侧侧面中,以便跨过定影单元的长度方向布置;
屏蔽部分,该屏蔽部分形成为从定影单元的底侧面横跨至定影单元的、与该一侧侧面相反的另一侧侧面,并形成打印机主体的壳体内部的隔壁;以及
通道部分,该通道部分使得记录介质能够从下向上通过定影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部分包括隔热部件,该隔热部件将所述定影单元支承在打印机主体上,并阻挡从定影单元发散的热空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部分包括:隔热部件,该隔热部件将所述定影单元支承在打印机主体上,并阻挡从定影单元发散的热空气;以及隔壁,该隔壁构成排出盘的一部分,调色剂图像已经定影的记录介质将排出至该排出盘。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部件包括传送通路辅助部分,载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通过该传送通路辅助部分。
8.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壳体,该壳体构成打印机主体的外部形状;
定影单元安装部分,该定影单元安装部分构成为在沿壳体上部一侧的拐角部分的内侧,该定影单元安装部分包括隔壁和隔热部件,该隔热部件从隔壁的侧面伸出;
可拆卸的定影单元,该定影单元布置在壳体内部的隔热部件上,该定影单元对载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部件进行加热和加压,以便定影调色剂图像;
盖部件,该盖部件构成壳体的一部分,并包括覆盖定影单元的上侧面的上侧面以及覆盖定影单元的一侧侧面的侧面;
通风部分,该通风部分包括多个孔,这些孔分别形成于盖部件的上侧面和一侧侧面中,以便跨过定影单元的长度方向布置;以及
通道部分,该通道部分使得记录介质能够从下向上通过定影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定影单元包括:
旋转部件,该旋转部件被驱动旋转;
定影带,该定影带与旋转部件同步旋转;以及
加压部件,该加压部件通过定影带压靠旋转部件;以及
其中,当载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通过由加压部件构成的夹紧区域时,调色剂图像通过定影带定影在记录介质上,该加压部件与所述旋转部件相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影单元包括低摩擦板部件,该低摩擦板部件具有隔热特性,且该低摩擦板部件布置成覆盖加压部件的、与夹紧区域相对应的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影单元包括金属管形的保持器部件和弹性板部件,该弹性板部件布置在保持器部件和加压部件之间,且该弹性板部件提供在保持部件和加压部件之间的隔热。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部件沿所述隔壁的一端侧部分弯曲,以便定向成斜向上,且该斜向上的端侧部分的端部抵靠隔壁的侧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热部件两侧的端侧部分垂直向上弯曲,以便形成垂直端部,该端侧部分靠近沿隔壁的一侧;以及
通过该垂直端部而防止热空气在隔热部件的垂直端部和壳体之间流动。
CNB200510051026XA 2004-07-20 2005-02-25 用于电子照相***的成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318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11943A JP2006030790A (ja) 2004-07-20 2004-07-20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11943 2004-07-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25119A true CN1725119A (zh) 2006-01-25
CN100403188C CN100403188C (zh) 2008-07-16

Family

ID=35657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5102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3188C (zh) 2004-07-20 2005-02-25 用于电子照相***的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236716B2 (zh)
JP (1) JP2006030790A (zh)
KR (1) KR100635299B1 (zh)
CN (1) CN100403188C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00115B2 (en) 2007-06-11 2012-06-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external air circulation chamber
CN102540830A (zh) * 2010-12-14 2012-07-04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454891A (zh) * 2012-06-04 2013-12-18 佳能株式会社 更换用带单元和带更换方法
CN103770476A (zh) * 2012-10-22 2014-05-07 苏州辛瑞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便捷式一体式打印机
CN112305885A (zh) * 2019-07-31 2021-02-02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12580A (ja) * 2006-02-07 2007-08-23 Sharp Corp 転写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22471A (ja) * 2006-05-30 2007-12-1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ベルト、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24919B2 (ja) * 2006-05-30 2012-04-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定着装置、及び定着ユニット
US8903505B2 (en) 2006-06-08 2014-12-02 Greatbatch Ltd. Implantable lead bandstop filter employing an inductive coil with parasitic capacitance to enhance MRI compatibility of active medical devices
KR100873909B1 (ko) * 2007-06-12 2008-12-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JP5047314B2 (ja) * 2010-01-15 2012-10-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5573432B2 (ja) 2010-07-05 2014-08-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803374B2 (ja) * 2011-07-21 2015-11-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14178595A (ja) * 2013-03-15 2014-09-25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用摺動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28090B2 (ja) * 2019-09-05 2023-08-16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880151B1 (en) * 2022-09-13 2024-01-23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95543A (ja) * 1992-09-11 1994-04-08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3298354B2 (ja) 1995-03-24 2002-07-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定着装置
JPH08314360A (ja) * 1995-05-18 1996-11-29 Tec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3880122B2 (ja) * 1996-07-31 2007-0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275202B2 (ja) * 1997-06-04 2009-06-10 桂川電機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H11143262A (ja) * 1997-11-13 1999-05-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02581A (ja) * 1998-01-19 1999-07-30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
KR100341807B1 (ko) * 1998-12-30 2002-10-3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프린터의정착부열차단구조
US6415118B1 (en) * 1999-09-28 2002-07-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nclined guide for sheet material
JP4141078B2 (ja) 2000-03-14 2008-08-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静電荷像現像用現像剤、並びに画像形成方法
JP3926542B2 (ja) * 2000-07-10 2007-06-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49263A (ja) * 2000-08-02 2002-02-15 Konica Corp 画像定着装置
JP3567868B2 (ja) * 2000-08-21 2004-09-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子写真装置
JP2002287465A (ja) * 2001-03-28 2002-10-03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759161B2 (ja) * 2001-04-25 2011-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445892B1 (en) * 2001-07-17 2002-09-03 Hewlett-Packard Company Printer/scanner employing passive heat shield
JP4542729B2 (ja) * 2001-09-17 2010-09-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08046A (ja) * 2002-01-15 2003-07-25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
EP1367454A1 (en) * 2002-05-27 2003-12-0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a corona charger with conductive shield and ventilation duct
JP2003345155A (ja) * 2002-05-29 2003-12-03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45604A (ja) * 2002-07-10 2004-02-12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40988A (ja) * 2003-05-13 2004-12-02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00115B2 (en) 2007-06-11 2012-06-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external air circulation chamber
CN101324778B (zh) * 2007-06-11 2013-05-0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外部空气循环室的成像设备
CN102540830A (zh) * 2010-12-14 2012-07-04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725038B2 (en) 2010-12-14 2014-05-13 Ricoh Company, Ltd. Belt assembly,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CN102540830B (zh) * 2010-12-14 2015-03-04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454891A (zh) * 2012-06-04 2013-12-18 佳能株式会社 更换用带单元和带更换方法
US9102472B2 (en) 2012-06-04 2015-08-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placement belt unit and belt replacing method
CN103454891B (zh) * 2012-06-04 2016-04-06 佳能株式会社 更换用带单元和带更换方法
CN103770476A (zh) * 2012-10-22 2014-05-07 苏州辛瑞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便捷式一体式打印机
CN112305885A (zh) * 2019-07-31 2021-02-02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CN112305885B (zh) * 2019-07-31 2023-10-27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60018679A1 (en) 2006-01-26
KR100635299B1 (ko) 2006-10-19
KR20060043172A (ko) 2006-05-15
US7236716B2 (en) 2007-06-26
JP2006030790A (ja) 2006-02-02
CN100403188C (zh) 2008-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25119A (zh) 成像装置
CN1287236C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9098024B2 (en) Cool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JP5850391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280795B2 (en) Cooling transpor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677272A (zh) 图像加热装置及其内使用的传送辊
JP4656258B2 (ja) 電子写真システム用の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US8774692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5891764B2 (ja) 光沢付与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924729A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7062413B2 (ja) 画像加熱装置
JP2009258203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262895C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定影装置
JP2006078965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86163A (ja) 排熱構造、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76883B2 (ja) 電子写真システム用の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19243A (ja) 定着装置
JP2010164999A (ja) 電子写真システム用の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4539252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35408A (ja) 加熱装置
JP4576882B2 (ja) 電子写真システム用の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45621A (ja) 記録媒体冷却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78754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32415A (ja) 記録材冷却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032751B2 (ja) 加熱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716

Termination date: 20150225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