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96838A - 成像单元 - Google Patents

成像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96838A
CN1696838A CNA2005100084065A CN200510008406A CN1696838A CN 1696838 A CN1696838 A CN 1696838A CN A2005100084065 A CNA2005100084065 A CN A2005100084065A CN 200510008406 A CN200510008406 A CN 200510008406A CN 1696838 A CN1696838 A CN 16968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roller
intermediate transfer
generating unit
transfer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00840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28075C (zh
Inventor
稻叶雄一郎
海老原满
筱田庆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968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968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2807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2807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transfer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单元包括:图像承载体,潜像形成于该图像承载体上;中间转印带,通过显影在图像承载体上的潜像而获得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上;多个辊子,中间转印带缠绕在这些辊子周围并被拉伸;以及一对侧框架,用于可旋转地支承多个辊子。各侧框架包括引导槽,用于引导多个辊子中的至少一个的轴通过开口,该开口的开口方向垂直于多个辊子的轴向方向。

Description

成像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装置的成像单元,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该成像单元上以便形成图像。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成像装置中,成像单元为已知,通过采用包括图像承载体(感光部件)、一次转印辊、中间转印带等的转印部分而形成该成像单元,且该成像单元形成为可安装在成像装置主体上和从该成像装置主体上拆卸(例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报特开2003-195729)。这种成像单元包括可旋转地支承一次转印辊和其它辊子的一对侧框架,且中间转印带以预定张紧力缠绕在辊子周围。
因此,当布置中间转印带时,需要在以预定力拉动最后被装配(支承)的辊子的同时,将该最后辊子装配(或可旋转地支承)在侧框架上,该操作非常麻烦。因此,通常希望能够更容易装配成像单元。
发明内容
考虑到前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成像单元,它能够更容易地布置中间转印带,从而更容易装配。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单元,它包括:图像承载体,潜像形成于该图像承载体上;中间转印带,通过显影在图像承载体上的潜像而获得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上;多个辊子,中间转印带缠绕在这些辊子周围并被拉伸;以及一对侧框架,用于可旋转地支承多个辊子,其中,各侧框架包括引导槽,用于引导多个辊子中的至少一个的轴通过开口,该开口的开口方向垂直于多个辊子的轴向方向。
由于在上述结构中,各侧框架包括形成于其上的引导槽,用于引导多个辊子中的至少一个的轴通过开口,该开口的开口方向垂直于多个辊子的轴向方向,因此,通过引导槽将便于至少一个辊子的装配。因此,能够容易地布置中间转印带,从而能够更容易地装配成像单元。
此外,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装配成像单元的方法,该成像单元包括:图像承载体,潜像形成于该图像承载体上;中间转印带,通过显影在图像承载体上的潜像而获得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上;多个辊子,中间转印带缠绕在这些辊子周围并被拉伸;以及一对侧框架,用于可旋转地支承多个辊子,其中,各侧框架包括引导槽,用于引导多个辊子中的至少一个的轴通过开口,该开口的开口方向垂直于多个辊子的轴向方向,该方法包括:使中间转印带缠绕在多个辊子周围;以及将多个辊子中的至少一个的轴导向所述引导槽,从而使得该轴与所述引导槽接合并由其支承。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是表示包括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单元的成像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成像单元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的成像单元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4A是表示布置图1的成像单元的中间转印带的方法的解释图;
图4B是表示布置图1的成像单元的中间转印带的方法的解释图;
图4C是表示布置图1的成像单元的中间转印带的方法的解释图;
图5是表示图1的成像单元的接触端子的解释图;
图6是表示布置图4A的成像单元的中间转印带的方法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安装图4B的成像单元的拉直辊的方法的示意性立体图;和
图8是表示安装图4C的成像单元的拉直辊时的状态的示意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根据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成像装置10包括成像装置主体12。打开/关闭盖16布置在成像装置主体12的上部,以便能够绕支点14枢转。例如具有单个盒的供纸单元18布置在成像装置主体12的下部。
供纸单元18包括供纸单元主体20以及用于容纳记录纸张P的供纸盒22。供纸辊24和延迟辊26布置在供纸盒22的上部并在供纸盒22的最内侧部分附近,其中该供纸辊24用于从供纸盒22供给记录纸张P,而该延迟辊26用于将记录纸张P一张张送出。
传送通路28是用于将记录纸张P从供纸辊24传送到排出口30的通路。传送通路28位于成像装置主体12的后侧面(图1中的右侧表面)附近,并从供纸单元18至定影装置90(后面将介绍)基本垂直地形成。二次转印辊80和二次转印支持辊72(后面将介绍)沿传送通路28布置在定影装置90的上游,而阻挡辊32布置在二次转印辊80和二次转印支持辊72的上游。而且,排出辊34沿传送通路28布置在排出口30附近。
因此,通过供给辊24从供纸单元18的供纸盒22供给的记录纸张P通过延迟辊26来送出,从而只有最上层的记录纸张P引向传送通路28。然后,记录纸张P通过阻挡辊32而暂时停止,并在预定定时传送至二次转印辊80和二次转印支持辊72之间,以便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转印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定影装置90来定影,然后通过排出辊34从排出口30排出至布置在打开/关闭盖16顶部处的排出部分36。排出部分36倾斜以使其在排出口附近的部分较低,且其高度朝着前侧(在图1中的左侧)逐渐增加。
旋转显影装置38例如布置在成像装置主体12的基本中心部分处。而且,用于控制构成成像装置10的各部分的控制单元39布置在旋转显影装置38的前面(图1中的左侧)。旋转显影装置38包括在旋转部件40内的显影装置42A至42D,显影装置42A至42D分别形成四种颜色(包括黄色、洋红色、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图像。旋转显影装置38绕旋转轴44沿左手方向(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显影装置42A至42D分别包括一个相应的显影辊46A至46D,并分别由弹性部件(例如,盘簧)48A至48D沿与旋转部件40垂直的方向被按压。
由感光部件形成的图像承载体50布置成抵靠在旋转显影装置38上,并绕例如支承轴49旋转。在不抵靠图像承载体50的情况下,显影辊46A至46D的外圆周部分局部沿径向超过旋转部件40的外圆周凸出例如2mm。而且,显影辊46A至46D的各相对端设置有跟踪辊(未示出),该跟踪辊的直径稍微大于显影辊46A至46D的直径,并与相应的一个显影辊46A至46D同轴旋转。
换句话说,显影装置42A至42D沿旋转部件40的外圆周以90°间隔环绕旋转轴44布置,且显影辊46A至46D的跟踪辊抵靠在布置于图像承载体50的相对端处的凸缘(未示出)上,这样,在通过各颜色的显影剂来显影图像承载体50上的潜像的同时,在各显影辊46A至46D和图像承载体50之间形成预定间隙。
充电装置52布置在图像承载体50的下方,该充电装置例如包括用于使图像承载体50均匀充电的充电辊。图像承载体50设置有图像承载体清洁器54,该图像承载体清洁器54布置成悬挂在支承轴49上。图像承载体50和图像承载体清洁器54结合在一起。
图像承载体清洁器54包括:清洁刀片56,用于刮除在例如一次转印后残留在图像承载体50上的废调色剂;和调色剂收集瓶58,用于收集由清洁刀片56刮除的废调色剂。应当知道,调色剂收集瓶58的背侧(图1中的右侧)设置有形成于其上的肋等,并且弯曲从而可平滑地传送记录纸张P,且形成传送通路28的一部分。
曝光装置60布置在旋转显影装置38的后下方,用于通过光束(例如,激光束)将潜像写在已经由充电装置52充电的图像承载体50上。中间转印装置62布置在旋转显影装置38的上方,用于将已经通过旋转显影装置38可视化的调色剂图像从一次转印位置传送至二次转印位置。
中间转印装置62包括用作中间转印部件的中间转印带64、一次转印辊66、绕入辊68、绕出辊70、二次转印支持辊72、刮刀支持辊74以及刷支持辊76。中间转印带64例如具有弹性,并拉伸成基本扁平,以在旋转显影装置38上方具有长边和短边。
中间转印带64的上部长边拉伸成与排出部分36基本平行,该排出部分36例如布置在成像装置主体12上部处。而且,中间转印带64包括一次转印区域(图像承载体缠绕区域),该一次转印区域与图像承载体50接触,以便在中间转印带64的下部长边处在绕入辊68和绕出辊70之间缠绕图像承载体50,其中该绕入辊68布置在一次转印辊66的上游,而该绕出辊70布置在一次转印辊66的下游。一次转印区域缠绕图像承载体50的预定范围,并随图像承载体50的旋转而运动。
因此,在图像承载体50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66而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4上,从而例如以黄色、洋红色、青色和黑色的顺序叠置。然后,一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传送给二次转印辊80(如后面所述)。应当知道,这时,绕入辊68和绕出辊70与图像承载体50间隔开。
这样,中间转印带64环绕包括绕入辊68、绕出辊70、二次转印支持辊72、刮刀支持辊74和刷支持辊的五个辊子拉伸(布置),且通过一次转印辊66将图像承载体50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4上。
而且,扁平部分(即,短边)通过绕出辊70和二次转印支持辊72而形成于中间转印带64的背侧(图1中的右侧表面)处。该扁平部分形成为用作二次转印区域,并对着传送通路28。应当知道,绕出辊70布置成使得在二次转印区域,在中间转印带64和传送通路28之间形成例如12度的角。
刮刀支持辊74帮助刮刀84(如后面所述)刮除在二次转印后仍然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4上的废调色剂。刷支持辊76帮助刷辊86(如后面所述)刮除在二次转印后仍然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4上的废调色剂。
传感器78(例如,反射类型光传感器)通过固定在打开/关闭盖16的背面(内侧)上而布置在中间转印带64的上部长边上方。传感器78读取形成于中间转印带64上的调色剂块,从而检测中间转印带64沿其旋转方向的位置,并检测调色剂浓度。
中间转印装置62的二次转印支持辊72通过传送通路28而对着二次转印辊80。换句话说,在二次转印区域处在二次转印辊80和二次转印支持辊72之间的位置是二次转印位置。借助于二次转印支持辊72,二次转印辊80,在二次转印位置处将已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4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
当中间转印带64旋转三周,即传送了包括黄色、洋红色和青色三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时,二次转印辊80与中间转印带64间隔开,且当已经转印黑色调色剂图像时,二次转印辊80抵靠在中间转印带64上。应当知道,二次转印辊80和二次转印支持辊72形成为在它们之间具有预定电位差,例如当将二次转印辊80设为高电压时,二次转印支持辊72接地(GND)等。
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器82布置成抵靠中间转印带64的短边的一端(与靠近图像承载体50的另一端相对)。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器82包括刮刀84、刷辊86、调色剂收集瓶88和支承轴89。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器82可绕支承轴89枢转。刮刀84刮除并清洁在例如二次转印后仍然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4上的废调色剂。刷辊86进一步刮除在由刮刀84清洁后仍然残留的废调色剂。调色剂收集瓶88收集由刮刀84和刷辊86刮除的调色剂。
刮刀84例如由不锈钢薄板制成,并对其施加极性与调色剂相反的电压。刷辊86包括丙烯刷等,例如已经对其进行了增加导电性的处理。当中间转印带64传送调色剂图像时,刮刀84和刷辊86与中间转印带64间隔开,且在预定定时,它们一起抵靠在中间转印带64上。应当知道,中间转印装置62、图像承载体50、充电装置52、图像承载体清洁器54和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器82结合以形成成像单元96(如后面所述)的一部分。
定影装置90布置在二次转印位置的上方。定影装置90包括加热辊92和加压辊94,并将已经通过二次转印辊80和二次转印支持辊72而二次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张P上,并且将记录纸张P朝着排出辊34传送。
如图2和图3所示,通过将布置在右侧和左侧(由箭头L和箭头R表示)的一对侧框架100A和100B、布置在上侧和下侧(由箭头U和箭头D表示)的一对保护盖102A和102B、中间转印装置62、图像承载体50、充电装置52、图像承载体清洁器54以及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器82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成像单元96。
应当知道,侧框架100A和100B、保护盖102A和102B、中间转印装置62以及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器82结合在一起,以便形成中间转印组件97。而且,图像承载体50、充电装置52和图像承载体清洁器54结合在一起,以便形成图像承载体单元98。图像承载体单元98通过轴承111和132而装配在中间转印组件97上,以便形成成像单元96。
而且,图像承载体单元98形成为可安装在中间转印组件97上和从该中间转印组件97上拆卸。当图像承载体单元98安装在中间转印组件97上时,中间转印带64在绕入辊68和绕出辊70之间的部分缠绕图像承载体50的预定范围。这将向中间转印带64施加预定张力,且一次转印区域形成在中间转印带64和图像承载体50之间。
中间转印带64由5个辊子(包括二次转印支持辊72、绕入辊68、绕出辊70、刮刀支持辊74和刷支持辊76)可旋转地支承。由图像承载体50承载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66而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4上。
各一次转印辊66、绕入辊68、绕出辊70、刮刀支持辊74和刷支持辊76在其相对端处设置有轴承104,且它们通过轴承104而由侧框架100A和100B来支承。二次转印支持辊72包括轴106以及绕该轴106旋转的旋转部分108。旋转部分108在其相对端处设置有轴承105(未示出)。二次转印支持辊72的轴106在其相对端处通过固定部件110(例如,螺钉)而固定到侧框架100A和100B上。
侧框架100A包括:孔112,图像承载体50的支承轴49穿过该孔,并且该孔通过轴承111而支承该支承轴49的一端;和孔114,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器82的支承轴89穿过该孔。支承轴49和支承轴89从侧框架100A横向凸出。
侧框架100A在其上部并靠近图像承载体50设置有凹口116,且保护盖102A的凸起140与该凹口116接合。侧框架100A还在其上部并靠近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器82设置有孔120,且保护盖102A的固定部分(未示出)通过固定部件110而固定在该孔120中。侧框架100A还在其下部并靠近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器82设置有凹口122,且保护盖102B的凸起(未示出)与该凹口122接合。侧框架100A还在其下部并靠近图像承载体50设置有孔126,且保护盖102B的固定部分(未示出)通过固定部件110来固定。
此外,侧框架100A设置有固定部分128,二次转印支持辊72的轴106的一端通过固定部件110而固定在该固定部分128上。侧框架100A在其内侧还设置有接收部分130,该接收部分130通过轴承104而横向支承绕入辊68、绕出辊70、刮刀支持辊74和刷支持辊76的一端。应当知道,一次转印辊66的一端由侧框架100A通过轴承104和保持器(未示出)来支承。
侧框架100B包括:切口134,图像承载体50的支承轴49穿过该切口,并且该切口通过轴承132而支承该支承轴49的一端;和孔114,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器82的支承轴89穿过该孔。支承轴49和支承轴89从侧框架100B横向凸出。应当知道,切口134形成为使其支承轴49所通过的部分比其安装轴承132的部分更窄。轴承132通过诸如螺钉的固定部件(未示出)而固定在侧框架100B上。
侧框架100B在其上部并靠近图像承载体50设置有凹口116,且保护盖102A的凸起140与该凹口116接合。侧框架100B还在其上部并靠近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器82设置有孔120,且保护盖102A的固定部分(未示出)通过固定部件110而固定在该孔120中。侧框架100B还在其下部并靠近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器82设置有凹口122,且保护盖102B的凸起(未示出)与该凹口122接合。侧框架100B还在其下部并靠近图像承载体50设置有孔126,且保护盖102B的固定部分(未示出)通过固定部件110来固定。
此外,侧框架100B设置有固定部分128,二次转印支持辊72的轴106的一端通过固定部件110而固定在该固定部分128上。侧框架100B还在其内侧设置有接收部分130,该接收部分130通过轴承104而横向支承绕入辊68、绕出辊70、刮刀支持辊74和刷支持辊76的一端。应当知道,一次转印辊66的一端由侧框架100B通过轴承104和保持器(未示出)来支承。
保护盖102A包括盖主体135、把手136、凸出部分138、凸起140和固定部分(未示出)。盖主体135例如由ABS树脂制成,且具有弹性,并从上方覆盖中间转印带64和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器82。把手136例如由柔性部件构成,并布置在盖主体135的顶表面上,这样,操作人员能够握持成像单元96。
凸出部分138例如与盖主体135形成一体,并朝向定影装置90凸出,以便防止在盖主体135上的外来物质(如果存在的话)进入成像装置主体12中。各凸起140与侧框架100A和100B的相应一个凹口116接合。各固定部分通过固定部件110而固定在侧框架100A和100B的相应一个孔120中。
侧框架100A和100B布置成基本平行于图像承载体50和中间转印带64的旋转方向,且通过保护盖102A和102B以及二次转印支持辊72的轴106而在三点处彼此接合,该保护盖102A和102B分别从上部和底部覆盖中间转印带64。这样,形成成像单元96的部分相对于彼此定位,并覆盖图像承载体50、中间转印装置62和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器82的侧部。
在成像单元96中,二次转印支持辊72的轴106的相对端固定在框架100A和100B上,因此,中间转印带64的二次转印位置附近的区域可以以稳定状态暴露。因此,定位部分118形成于侧框架100A和100B的、在二次转印部分附近的区域处,而在二次转印辊80的轴的相对端处松弛配合的抵靠部件(未示出),抵靠在该定位部分118上,从而可适当地接收来自二次转印辊80的按压力。这可稳定在二次转印辊80和二次转印支持辊72之间的辊隙压力。
当装配成像单元96时,手动布置中间转印带64。这时,刮刀支持辊74最后得以可旋转支承。即,如图3和图4所示,各侧框架100A和100B包括引导肋148,该引导肋148的宽度基本与轴承104的厚度相同,并平行于各框架的上端面,且形成于各框架的上端附近。而且,在各框架的、支承刮刀支持辊74的区域中,引导槽150形成为与引导肋148连续,该引导槽150为基本“U”形,它的开口方向垂直于刮刀支持辊74的轴向方向。
而且,以预定角度倾斜的引导壁149形成于引导槽150的开口150A的、靠近引导肋148的端部处,即,在连接引导肋148和引导槽150的部分处。因此,当刮刀支持辊74的轴承104沿箭头A(见图4A)的方向在引导肋148上滑动,同时从二次转印支持辊72侧拉动中间转印带64时,轴承104平滑导入引导槽150中。
换句话说,刮刀支持辊74的轴承104通过引导壁149而平滑地从开口150A导入引导槽150中,与该引导槽150接合并由其支承。应当知道,引导槽150的开口150A形成为方向与通过中间转印带64的张紧力而施加在刮刀支持辊74(轴承104)上的力的矢量方向(图4C中的箭头B的方向)不同。
而且,如图5所示,用于向刮刀支持辊74供电的接触端子124布置在引导槽150中。通过使金属板123的预定部位在其端部附近相对于成像单元96凸出预定高度而形成接触端子124。
如图6至图8所示,在轴承104与引导槽150接合并由其支承后,包括拉直辊152的安装部件154通过螺钉等而安装在各侧框架100A和100B的上端并在引导槽150内,该拉直辊152防止中间转印带64弯曲。
拉直辊152由托架156(该托架156以预定角度安装在安装部件154上)可旋转地支承,并抵靠在中间转印带64的各边缘附近的区域上,以防止中间转印带64沿其轴向方向弯曲。应当知道,当从侧向看时,安装部件154的下表面形成为具有圆弧形状,从而与轴承104的形状相符。而且,用于通过螺钉来固定安装部件154的螺钉孔158形成于各侧框架100A和100B的上端并在引导槽150内。安装部件154还设置有螺钉孔154A。
下面,将介绍具有所述结构的成像装置10的操作。当将成像信号传送给成像装置10时,图像承载体50通过充电装置52而均匀充电,然后,由曝光装置60根据该图像信号而向充电的图像承载体50上发射光束。来自曝光装置60的光束使得图像承载体50的表面曝光,从而形成潜像。
已经通过曝光装置60形成于图像承载体50上的潜像通过旋转显影装置38来显影,以分别形成黄色、洋红色、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图像。然后,各显影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4上并顺序地叠置。在一次转印后仍然残留在图像承载体50上的废调色剂由图像承载体清洁器54刮除并回收。
这时,装在供纸盒22中的记录纸张P响应于供纸信号等而由供纸辊24来供给,通过延迟辊26送出,从而一张张地导向传送通路28,并通过阻挡辊32而暂时停止。然后,在预定定时,将记录纸张P引导进入二次转印辊80和二次转印支持辊72之间。
当已经将记录纸张P引导进入二次转印辊80和二次转印支持辊72之间时,已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4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辊80和二次转印支持辊72而二次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在二次转印后仍然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4上的废调色剂由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器82刮除并回收。
将承载有转印的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引向定影装置90,在该定影装置90处,调色剂图像通过由加热辊92和加压辊94施加的热量和压力而得以定影。然后,承载有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通过排出辊34而从排出口30排向排出部分36。
下面,将介绍安装和拆卸成像单元96的方法。为了从成像装置主体12上拆卸成像单元96,成像装置10的成像装置主体12的打开/关闭盖16绕支点14枢转,以便打开成像装置主体12的上部。
成像单元96定位成使得中间转印装置62和图像承载体50位于定影装置90和旋转显影装置38之间。成像单元96通过在定影装置90和旋转显影装置38之间的空间沿斜向前方向从成像装置主体12上拆卸(图1中斜向上和向左方向)。这样,可以在不打开传送通路28的情况下拆卸成像单元96。
此外,成像单元96形成为通过操作人员握住把手136而相对于成像装置主体12沿预定方向进行安装和拆卸。把手136形成为这样,即当操作人员例如从上面握住把手136时,成像单元96采取适于***成像装置主体12内的位置。换句话说,当操作人员握住把手136并提起成像单元96时,成像单元96倾斜成使得图像承载体清洁器54处于较低位置。
如上所述,成像单元96可安装在成像装置主体12上和从该成像装置主体12上拆卸。当将成像单元96安装在成像装置主体12上时,打开/关闭盖16打开。而且,在成像单元96已经从成像装置主体12上拆卸的状态下,图像承载体单元98安装在中间转印组件97上或从该中间转印组件97上拆卸。
下面,将介绍环绕成像单元96中的辊子68至76来布置中间转印带64的方法。为了布置中间转印带64,首先将中间转印带64布置在多个辊子(即,绕入辊68、绕出辊70、二次转印支持辊72和刷支持辊76)的周围。
最后,将中间转印带64布置在刮刀支持辊74上,且操作人员握住刮刀支持辊74的轴承104(轴),以使该轴承104沿箭头A的方向沿引导肋148运动,如图4A和图6所示。应当知道,这时,张紧力施加在中间转印带64上,不过,因为该张紧力小于由于图像承载体50与中间转印带64接触而施加的预定张紧力,所以操作人员通过手动足以拉动中间转印带64。
随后,如图4B所示,轴承104沿引导壁149引导,且如图4C所示,轴承104与引导槽150接合,并由引导槽150支承。这样,完成了中间转印带64的布置。因为以预定角度倾斜的引导壁149形成于引导肋148和引导槽150之间,所以即使在拉紧中间转印带64的状态下,刮刀支持辊74的轴承104也可以容易地导入引导槽150中。
这有利于中间转印带64的布置,并使得整个成像单元96的装配更容易。应当知道,引导槽150的开口150A定向成使得方向与通过中间转印带64的张紧力施加在轴承104上的力(当刮刀支持辊74由引导槽150支承时施加该力)的矢量方向(箭头B的方向)不同,例如沿与箭头B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最佳方向)。因此,不会产生例如轴承104脱离引导槽150这样的问题。因此,不需要单独设置用于保持轴承104以防止脱离的保持机构,并能够降低成像单元96的成本。
而且,如图5和图6所示,由金属板123制成的接触端子124布置在引导槽150中,该接触端子用于使得能够从成像装置主体12向成像单元96供电。刮刀支持辊74的轴承104的侧端表面只抵靠在接触端子124上。即,接触端子124形成为相对于成像单元96向内凸出预定高度。
因此,当刮刀支持辊74的轴承104与引导槽150接合并由其支承时,轴承104的侧端表面并不接触金属板123的、除了接触端子124之外的区域。因此,不会产生例如刮刀支持辊74使得金属板123变形这样的问题,并使得刮刀支持辊74具有良好的装配特性。
在轴承104与引导槽150接合并由其支承后,如图6至图8所示,包括用于防止中间转印带64弯曲的拉直辊152的安装部件154通过螺钉等而安装在各侧框架100A和100B的上端,以便关闭开口150A。因此,即使当成像单元96跌落时,也可确实地防止轴承104脱离引导槽150。因为刮刀支持辊74的轴承104不会脱离引导槽150,所以可以提高成像单元96的可靠性。
应当知道,这种槽150并不形成在用于支承二次转印支持辊72的部位处。这是因为,由于二次转印辊80向二次转印支持辊72施加较高的按压力,因此如果用于方便装配的引导槽150形成于那个部位,则不能确保引导槽的刚性。因此,优选地引导槽150形成在用于支承除了二次转印支持辊72之外的辊子的部位处。
优选地,引导槽150形成在用于支承刮刀支持辊74的部位处。刮刀支持辊74可旋转地支承在侧框架100A和100B的上端,且中间转印带64相对于刮刀支持辊74的缠绕角度(缠绕长度)比相对于其它辊子(包括绕入辊68、绕出辊70、二次转印支持辊72和刷支持辊76)的缠绕角度更大(最大)。因此,通过将刮刀支持辊74设置为在最后进行装配的最终装配辊子,操作人员能够很容易地手动拉动中间转印带64。
此外,当中间转印带64缠绕在除了刮刀支持辊74之外的辊子(即,缠绕在绕入辊68、绕出辊70、二次转印支持辊72和刷支持辊76)上时,该中间转印带64的实际长度小于该中间转印带64的自然长度。因此,当通过拉动刮刀支持辊74来布置中间转印带64时施加的张紧力相对较小。通过该结构,在布置中间转印带64过程中施加的张紧力相对于传统的结构减小,且因此,便于手动布置中间转印带64。
总之,如上所述,用于引导和支承刮刀支持辊74的轴承104的引导槽150,形成于用于支承刮刀支持辊74(该刮刀支持辊74是除了二次转印支持辊72之外的辊子中的一个)的部位处并在各侧框架100A和100B的上端处,便于手动布置中间转印带64。因此,可实现更容易地装配成像单元96。
而且,在本发明的成像单元中,引导槽形成于各侧框架的上端处。因为引导槽形成于各侧框架的上端处,所以能够实现容易地布置中间转印带。因此,能够更容易装配成像装置。
而且,引导槽形成为用于最终装配辊子的轴,该最终装配辊子在至少拉动中间转印带时装配在侧框架上。因为形成用于最终装配辊子的轴的引导槽,该最终装配辊子在至少拉动中间转印带时装配在侧框架上,所以能够容易地布置中间转印带。因此,能够更容易地装配成像装置。
而且,中间转印带相对于最终装配辊子的缠绕角度是所有辊子中最大的。因为中间转印带相对于最终装配辊子的缠绕角度是所有辊子中最大的,所以能够适当地拉动中间转印带。因此,能够很容易地布置中间转印带,且因此能够实现更容易地装配成像装置。
此外,当从侧向看时引导槽形成为具有基本“U”形形状,且它的开口定向成方向与由于中间转印带施加在最终装配辊子上的张紧力而施加在轴上的力的方向不同。因为引导槽的开口定向成方向与由于中间转印带施加在最终装配辊子上的张紧力而施加在其轴上的力的方向不同,所以最终装配辊子不会脱离引导槽。因此,不需要单独设置保持机构等,从而可降低成本。
而且,用于引导最终装配辊子的轴的引导壁形成于引导槽的开口的端部,并在最终装配辊子进入侧。因为用于引导最终装配辊子的轴的引导壁形成于引导槽的开口的端部并在最终装配辊子进入侧,所以最终装配辊子能够通过引导壁而平滑地引导到引导槽。因此,能够非常容易地布置中间转印带,从而能够更容易地装配成像单元。
而且,引导槽的开口通过包括用于防止中间转印带弯曲的拉直辊的部件来关闭。因为引导槽的开口通过包括用于防止中间转印带弯曲的拉直辊的部件来关闭,所以即使当成像单元跌落时,也能够确实地防止最终装配辊子脱离引导槽。因此,能够提高成像单元的可靠性。
而且,用于向最终装配辊子供电的接触部分布置在引导槽中。因为用于向最终装配辊子供电的接触部分布置在引导槽中,所以能够更容易地装配成像单元。
此外,最终装配辊子选自除了二次转印支持辊之外的辊子。因为最终装配辊子并不用作二次转印支持辊,所以能够稳定在二次转印区域处的辊隙压力。换句话说,因为由二次转印辊向二次转印支持辊施加较高的压力,所以如果引导槽布置在该部位处以便于装配,则不能确保引导槽的刚性。因此,二次转印支持辊并不选择为最终装配辊子。
而且,缠绕在除了最终装配辊子之外的辊子上的中间转印带的实际长度小于中间转印带的自然长度。因为缠绕在除了最终装配辊子之外的辊子上的中间转印带的实际长度小于中间转印带的自然长度,所以能够降低中间转印带的张紧力。因此,能够便于中间转印带的布置,从而使得成像单元的装配更容易。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像单元,其中,能够便于中间转印带的布置,从而能够更容易地装配成像单元。

Claims (17)

1.一种成像单元,包括:
图像承载体,潜像形成于该图像承载体上;
中间转印带,通过显影在图像承载体上的潜像而获得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上;
多个辊子,中间转印带缠绕在这些辊子周围并被拉伸;和
一对侧框架,用于可旋转地支承所述多个辊子,
其中,各侧框架包括引导槽,用于引导多个辊子中的至少一个的轴通过开口,该开口的开口方向垂直于所述多个辊子的轴向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槽形成于各侧框架的上端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单元,其特征在于:各侧框架包括与所述引导槽连续的引导肋,该引导肋引导多个辊子中的至少一个进入所述引导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槽形成为用于最终装配辊子的轴,该最终装配辊子在拉动中间转印带时装配在侧框架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相对于最终装配辊子的缠绕角度是相对于多个辊子的缠绕角度中最大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单元,其特征在于:当从侧向看时,所述引导槽形成为具有基本“U”形形状,且所述开口定向成方向与由于中间转印带施加在最终装配辊子上的张紧力而施加在轴上的力的方向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槽的开口通过包括用于防止中间转印带弯曲的拉直辊的部件来关闭。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单元,其特征在于:用于引导最终装配辊子的轴的一引导壁形成于引导槽的开口的端部处,并在该开口的、最终装配辊子进入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壁相对于最终装配辊子的轴以预定角度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单元,其特征在于:用于向最终装配辊子供电的一接触部分布置在所述引导槽中。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最终装配辊子选自除了二次转印支持辊之外的辊子。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缠绕在除了最终装配辊子之外的辊子上的实际长度小于中间转印带的自然长度。
13.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单元。
14.一种装配成像单元的方法,该成像单元包括:图像承载体,潜像形成于该图像承载体上;中间转印带,通过显影在图像承载体上的潜像而获得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上;多个辊子,中间转印带缠绕在这些辊子周围并被拉伸;以及一对侧框架,用于可旋转地支承所述多个辊子,其中,各侧框架包括引导槽,用于引导多个辊子中的至少一个的轴通过开口,该开口的开口方向垂直于所述多个辊子的轴向方向,该方法包括:
将中间转印带缠绕在所述多个辊子周围;以及
将多个辊子中的至少一个的轴导向所述引导槽中,从而使得该轴与所述引导槽接合并由其支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配成像单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槽包括在其开口端部处的引导壁,该引导壁相对于多个辊子中的至少一个的轴以预定角度倾斜,且所述引导壁引导所述轴进入所述引导槽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配成像单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各侧框架包括与所述引导壁连续的引导肋,且多个辊子中的至少一个沿所述引导肋引导,以便与所述引导槽接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配成像单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辊子至少包括绕入辊、绕出辊、二次转印支持辊和刷支持辊,并且最后装配至所述引导槽中的辊子选自除了二次转印支持辊之外的辊子。
CNB2005100084065A 2004-05-14 2005-02-17 成像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807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44548 2004-05-14
JP2004144548A JP2005326619A (ja) 2004-05-14 2004-05-14 像形成ユニット
JP2004144548 2004-05-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96838A true CN1696838A (zh) 2005-11-16
CN100428075C CN100428075C (zh) 2008-10-22

Family

ID=35309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0840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8075C (zh) 2004-05-14 2005-02-17 成像单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313345B2 (zh)
JP (1) JP2005326619A (zh)
KR (1) KR100635298B1 (zh)
CN (1) CN100428075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55917A (ja) * 2005-12-01 2007-06-2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983063B (zh) * 2005-12-07 2010-12-01 株式会社理光 能够提供带单元中稳定带移动的成像装置
JP2007240834A (ja) * 2006-03-08 2007-09-20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5326286B2 (ja) * 2008-01-25 2013-10-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27353A (ja) * 2013-08-22 2016-02-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7399379B2 (ja) * 2019-10-30 2023-12-18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帯駆動装置、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32632A (en) * 1981-01-13 1984-02-21 Ricoh Company, Ltd. Apparatus for holding a recording member in the form of an endless belt in a recording system using the same
US4952989A (en) * 1985-04-16 1990-08-2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Photoreceptor attachment device for an electrophotographic copying machine
JPH02170176A (ja) * 1988-12-23 1990-06-29 Minolta Camera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5802432A (en) 1996-12-20 1998-09-01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Toner cartridge with housing and pin construction
JP4125409B2 (ja) * 1998-01-16 2008-07-30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ベルト搬送装置
US6615006B2 (en) * 1998-06-30 2003-09-02 Steven Bruce Michlin Electrical contact device for a developer roller
JP2001343843A (ja) * 2000-03-30 2001-12-1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用ベルト装置
JP3848066B2 (ja) * 2000-08-21 2006-11-22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ベルトユニットと該ベルトユニットが装着される装置
JP2003195729A (ja) 2001-12-28 2003-07-09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67580A (ja) * 2002-03-15 2003-09-25 Fuji Xerox Co Ltd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50254855A1 (en) 2005-11-17
KR20060042019A (ko) 2006-05-12
US7313345B2 (en) 2007-12-25
KR100635298B1 (ko) 2006-10-19
JP2005326619A (ja) 2005-11-24
CN100428075C (zh) 2008-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727C (zh) 连接件、处理卡盒和处理卡盒的装配方法
CN1317610C (zh) 处理盒及用于处理盒上的隔离件
CN1214299C (zh) 处理盒、成像设备和使显影元件与感光鼓分离的分离机构
CN1056931C (zh) 成像设备及可装于其内的处理暗盒
CN1154884C (zh) 图象形成装置、彩色图象形成装置以及传送带组件
CN2836058Y (zh) 成像装置和盒
CN1696838A (zh) 成像单元
CN2682454Y (zh) 包括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154887C (zh) 处理卡盒的再加工方法
CN101034272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648789A (zh) 可拆卸地装在电摄影成像设备上的装置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CN2881727Y (zh) 处理盒及成像设备
CN1755533A (zh) 记录介质传送装置、成像设备与盒
CN1940743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处理盒
CN1932678A (zh) 图像形成装置用的显影剂盒
CN1696839A (zh) 电摄影感光鼓、处理盒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CN1959559A (zh) 能够减少调色剂散落在记录介质上的成像设备及其引导件
CN1940761A (zh) 显影装置
CN1990260A (zh) 片材输送装置
US2011027446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248066C (zh) 定影装置
CN1694014A (zh) 成像单元
CN1885196A (zh) 成像装置
US10412245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ght-transmitting member, light-transmitting member an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CN2842497Y (zh) 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22

Termination date: 2015021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