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76097A - 车辆用座椅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76097A
CN1576097A CN 200410062442 CN200410062442A CN1576097A CN 1576097 A CN1576097 A CN 1576097A CN 200410062442 CN200410062442 CN 200410062442 CN 200410062442 A CN200410062442 A CN 200410062442A CN 1576097 A CN1576097 A CN 15760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mentioned
row
plate
fl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41006244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64808C (zh
Inventor
粥见哲也
今村雅宏
大槻润
石川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19366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76849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760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760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6480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6480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能容易地收容座椅,且在此状态下能形成具有刚性的货厢底壁。在第3地板(7)上形成的凹部(10)的前部上,配置有使其座席部(4c)的后部倾斜地坐落在上述凹部内的第3排座椅(4),该第3排座椅是在使其背部(4b)倒向前侧并与上述座席部重叠的状态下、通过以座席部后部的支承轴(22)为中心向后侧转动的收容动作能收容在上述凹部中的折叠座椅,其特征为,在上述第3排座椅的下侧设有板(27),该板与上述收容动作连动、并变位至上述第3排座椅的上侧,在上述第3排座椅收容状态下,被架设在上述第3排座椅的座席部背面和上述凹部前方的板托架(32)上。

Description

车辆用座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装置,特别涉及在收容时能作为货厢而具有适当的刚性且又能实现所谓完全平面化的车辆用座椅装置。
背景技术
历来,公知有这样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即,在车辆的地板上形成凹部,能将座椅收容在该凹部中。对于配置在车辆的地板的凹部的前部上的座椅,在使其背部倒向前侧并与上述座席部重叠的状态下,通过以设置在座席部后部的支承轴为中心向后侧转动的收容动作,将其收容于上述凹部中(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1-63421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通过转动座椅以与平面状态将其收容在地板的凹部中,能由凹部前方的底板和收容后的座椅的座席部的背面确保形成平坦的货厢底面,但是,在收容后的座椅的座席部的背面的前部和凹部的前端之间形成空间部的场合下,在该空间部存在货厢底壁刚性不足的问题。
然而,若不构成上述空间部,就要考虑改变凹部和座椅的位置,考虑到在多种制约下进行车厢室内布局的现状时,如果对于凹部的位置和座椅的位置增加更多的限制后,会出现车厢内备件的配置变得更加困难的问题。
发明内容
在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在能容易地收容座椅的同时,在座椅收容后的状态下形成呈平面且具有刚性的货厢底壁。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中所述的发明为,在车辆的地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3地板7)上形成的凹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凹部10)的前部上,配置有其座席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座席部4c)的后部倾斜地落入上述凹部内的座椅(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3排座椅4),该座椅是在使其背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背部4b)倒向前侧并与上述座席部重叠的状态下、通过以座席部后部的支承轴(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支承轴22)为中心向后侧翻转的收容动作能收容在上述凹部的折叠座椅,其特征为,在上述座椅的下侧设有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板27),该板与上述收容动作连动、并变位至上述座椅的上侧,在上述座椅收容状态下,则被架设在上述座椅的座席部背面和上述凹部前方的地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板托架32)上。
由于采用这种构成,座椅的支承轴位于地板以下(低位)的位置上,能实现乘坐性能的改善和低顶棚化。而且,当使已折叠的座椅向后翻转时,板与其连动并变位至座椅的上侧,在架设在收容在凹部中的座椅的座席部背面和上述凹部前方的地板上的状态下,能关闭二者之间的空间部。此外,由于可将支承轴直接设置在座椅上,而且能直接支承在支承轴的两端侧的侧支架上,因此,可不使用连接座椅和支承轴的托架。
技术方案2中所述的发明,其特征为,在上述地板的上述座椅(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3排座椅4)前方上,形成向后方立起的阶梯(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阶梯d2)。
由于采用这种构成,因此,能保证具有乘坐姿势的乘员的膝盖高度。
技术方案3中所述的发明,其特征为,将上述板的前部以容许翻转的状态支承在上述座椅的前部下方的地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板托架32)上,与此同时,使上述板的后部沿上述座椅的座席部的背面一直伸出至上述支承轴的附近,上述板在上述座椅作收容动作时会与上述座椅的一部分(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后端部K)发生干涉,上述板的后部提升至上述座椅的上侧。
由于采用这种构成,由于能利用作收容动作时翻转座椅的转动力,座椅的一部分经由座椅的后部使板以其前部为中心翻转并靠压上,因此,使此时处于座椅的下侧位置上的板提升至上述座椅的上侧,能关闭收容在凹部内的座椅的座席部背面和上述凹部前方的地板之间的空间部。
技术方案4中所述的发明,其特征为,上述板的后端部在进行收容动作的初期不会妨碍座椅的收容动作,但在进行收容动作的后期将被配置在会与翻转着的上述座椅的座席部的后端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后端部K)发生干涉的位置上。
由于采用这种构成,当为收容而翻转座椅时,以支承轴为中心翻转的座席部背面不会与板发生干涉而能确保座椅的平顺的翻转,座椅的后端部与板的后端部产生干涉之后,伴随由座椅的自重而产生的转动,板的后端部能以板的前部为中心转动并变位至上侧。
技术方案5中所述的发明,其特征为,在上述板的上面和上述座椅座席部的背面上,设置有具有挠性的片状构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片状构件S)。
由于采用这种构成,当收容座椅时,能用片状构件将从板的上面至座椅的座席部背面的部位覆盖。
技术方案6中所述的发明,其特征为,在车辆的地板上(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3地板7)、在车的宽度的方向上架设有横向构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座椅横向构件30),在该座椅横向构件的后方处、设有折叠座椅(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3排座椅4),该座椅在使背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背部4b)倒向前侧与座席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座席部4c)重叠的状态下、通过以座席部后部的支承轴(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支承轴22)为中心向后侧翻转的收容动作能收容在在地板上形成的凹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凹部10)中,在上述横向构件和上述支承轴之间,形成物品收容凹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物品收容凹部50),将在关闭上述物品收容凹部的收容座椅时可开关自如且能兼作地板的板盖构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板盖构件51)配置在乘坐时的上述座椅的下方,伴随着上述收容动作,可使上述板盖构件形成地板。
由于采用这种构成,物品能收容在上述板盖构件的下方的物品收容凹部中。
技术方案7中所述的发明,其特征为,上述板盖构件和上述座椅的座席部背面一体构成,并备有折弯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折弯部55)。
由于采用这种构成,板盖构件通过折弯部能顺利地弯曲。
技术方案8中所述的发明,其特征为,上述板盖构件由具有刚性的芯材(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芯材52)和地毯表层(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地毯表层53)构成。
由于采用这种构成,在座椅收容时,能装载重量大的物品并能提高外观质量。
技术方案9中所述的发明,在配置在上述座椅(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3排座椅4)的前侧上的前方的座椅(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2排座椅3)的背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背部3b)背面上,设有能形成地板的背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背板27A)。
由于采用这种构成,通过将背板放倒,能确保在背板之下形成物品收容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座椅的未收容状态的车辆侧面说明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座椅的收容状态的车辆侧面说明图。
图3是从与图1对应的车厢室内前部看的立体图。
图4是从与图2对应的车厢室内后部看的立体图。
图5是第2排座椅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第2排座椅的折叠过程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第2排座椅折叠状况的侧视图。
图8是第2排座椅的背部的立体图。
图9是锁紧旋钮周围的正视图。
图10是沿图8的Y-Y剖线的剖视图。
图11是第3排座椅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第3排座椅的折叠状况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第3排座椅的折叠状况的侧视图。
图14是沿图11的X-X剖线的剖视图。
图15是相当于第2实施方式的图2的车辆的侧视说明图。
图16是表示相当于第2实施方式的图7的折叠状况的侧视图。
图17是从相当于第2实施方式的图4的车厢室内后部看的立体图。
图18是相当于第2实施方式的图11的侧视图。
图19是相当于第2实施方式的图12的侧视图。
图20是相当于第2实施方式的图13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图1和图2中,1表示2厢式车辆。该车辆1的座椅配置构造如下,在地板F上自前向后排列3排座椅,即,第1排座椅2,第2排座椅3,和第3排座椅4。
具体地说,承载第1排座椅2的第1地板5连接于在比其高出高度差d1的位置上的第2地板6,在该第2地板6上载置有第2排座椅3。此外,第2地板6连接于在比其高出高度差d2的位置上的第3地板7,在该第3地板7上载置有第3排座椅4。这样一来,对于第3排座椅4,由于在其前方形成的高度差d2,能确保处于坐乘姿势的乘员的膝盖高度,因此,能获得舒适的乘坐感。再者,第3地板7在较高的位置上形成两肋部分。此外,第1地板5的前缘连接于驾驶室和机舱之间隔板8的下缘,在第3地板7的立起面上以自前向后变深的方式向车厢的后部、向下方凹陷地形成备用轮胎9的凹部10。
在第3地板7的前部上面,具体地说,在从第3地板7的两侧部分凹陷的第3地板7的高度较低的前部上,以下方开放的状态在车的宽度的方向上架设有座椅横向构件30,在该座椅横向构件30的上方,从座椅横向构件30跨过凹部10的前部配置有第3排座椅4。
这样,上述地板F按各排的座椅自前向后立起,使第1地板5、第2地板6和第3地板7形成阶梯状。再者,各高度差d1、d2按以下方式进行设定,即,同样身高的乘员的视线(图1中以长箭头线表示)不会被坐在前面的乘员的头部遮挡。P为臀部位置点。
此处,在车辆1的前部配置有发动机11,与发动机11连结的传动轴12的后部的差速齿轮13配置在第3地板7下的空间部14中。此外,燃料箱16配置在第2地板6下的空间部15中。这些燃料箱16、差速齿轮13、以及备用轮胎9的凹部10的下部被设定在大致同一位置上。
因此,在能充分保证由燃料箱16、差速齿轮13、和凹部10的下部所决定的最低离地高度H的同时,也能充分确保从第1地板5开始的车辆室内空间(高度h1)和从第2地板6开始的车辆室内空间(高度h2)。
如图3所示,各排座椅2、3、4基本上具有各座席部2c、3c、4c和能放倒、立起地被支承的背部2b、3b、4b,第1排座椅2和第2排座椅3为左右独立的座椅,第3排座椅4为所谓的长凳式座椅。再有,在各排座椅2、3、4的背部2b、3b、4b上安装有头枕2r、3r、4r。
第2排座椅3由座席部3c和背部3b构成,座席部3c由在能前侧立起的同时向前方放倒背部3b而能保持水平状态的折叠椅构成。
具体地说,如图5~图7所示,在第2地板6上沿前后方向上安装有一对滑轨17。连杆18的基端经由托架20能在前后方向上滑动且能转动地支承在滑轨17上,座席部3c的前部下面经由托架21能转动地支承在连杆18的转动端上。
此外,对于背部3b,其下端经由铰链托架19能倾倒地支承在滑轨17的后部,设置在座席部3c上端上的头枕3r能向前侧弯曲地被支承。此处,27A表示背板,该背板27A经由背板托架31能转动地安装在第2排座椅3的背部3b的背面下部上,并具由此架设在下述的板托架32的上面而具有足够的长度。此外,背板27A的材料可为树脂,也可以用金属成形而成。
具体地说,如图8、图9、图10所示,背板27A在下缘经由背板托架31能转动地支承在第2排座椅3的背部3b上,而在上部设有可锁住、解锁地固定在第2排座椅3的背部3b的锁旋钮40上的结合部41。如图10所示,锁旋钮40由能转动自如地支承在第2排座椅3的背部3b上的轴部42和安装在该轴部42的前端上的棒状固定柄43构成,并在固定柄43的上述第2排座椅3侧形成凸起44。
另一方面,在上述背板27A上设有凹部45,该凹部45位于固定柄43的转动范围的作为与锁旋钮40的固定柄43相对应的位置上,在该凹部45的底壁上沿上下方向形成能将上述锁旋钮40的固定柄43收入的开口部46。此处,凹部45的底壁的厚度尺寸设定为比上述锁旋钮40的轴部42的长度尺寸稍小的尺寸。
此外,在上述凹部45上形成***部48,在锁旋钮40的固定柄43转动的场合下,该***部48在凸起44的轨迹上具有环状槽47。因此,在上述背板27A抵接于第2排座椅3的背部3b接触而闭合,锁旋钮40的固定柄43从上述开口部46凸出的状态下,使固定柄43转动后,固定柄43的凸起44固定在槽47中而位于上述***部48上,因此,在将背板27A按压在第2排座椅3的背部3b上的状态下,以通过锁旋钮40的固定柄43防止背板27A脱落的状态将其固定。
通过上述背板27A的连接部41和第2排座椅3的背部3b的锁旋钮40,背板27A以既能转动又能固定在2排座椅3的背部3b上方式构成。
这样,上述第2排座椅3的座席部3c向前方滑动(图5的箭头(1)的指向),进而经由连杆18转动至处于在前侧立起的状态(图6的箭头(2)的指向),头枕3r倾倒至前侧(图6的箭头(3)的指向),在这样的状态下,经由铰链托架19使背部3b转动至前侧(图7的箭头(4)的指向),使背板27A以背板托架31为中心向后侧转动,而使转动端载置于上述板托架32的上面后,背部3b的头枕3r收容在一对连杆18、18之间,背部3b的背面折叠成与第3地板7的面构成一个平面的状态。
此外,在与后方的板托架3 2的上面之间由背板27A构成平坦状态。在此,滑轨17的尺寸与背部3b的厚度之和与高度差d2大致相等,更准确地应设定为大致等于应高度差d2与座椅横向构件30的高度之和的尺寸。
此外,座席部3c的前端与头枕3r的前端部向下方凸出于第2地板6的表面,但被在第1地板5和第2地板6之间形成的高度差d1所吸收,因此,不会对背部3b的折叠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第3排座椅4由座席部4c和背部4b构成,使座席部4c的前部位于在上述凹部10的前侧的座椅横向构件30的上方,而使座席部4c的后部以落入上述凹部10中的方式倾斜配置。该第3排座椅4为这样一种折叠座椅,即,在使背部4b向前侧放倒而使其与座席部4c重叠的状态下,该第3排座椅4向后翻转进行收容动作,通过该收容动作使其收容在位于地板F下的上述备用轮胎9的凹部中,并能保持水平状态。
具体地说,如图11、图12、图13所示,在第3排座椅4的座席部4c上,在其侧壁的后部设有向水平方向凸出的支承轴22,第3排座椅4能以该支承轴22为中心可转动地支承在凹部10的侧方的车身构件上。
即,如图14所示,支承轴22贯通地设置在第3排座椅4的座席部4c上,该支承轴22贯通凹部10的侧壁10c,并经由轴承托架可转动地支承在沿前后方向设置在车身侧部上的侧框架35、35上。此外,36a表示固定螺栓,36b表示焊接螺母。因此,对于第3排座椅4,座席部4c的前部位于在上述凹部10的前侧的座椅横向构件30的上方,而座席部4c以落入上述凹部10中的方式倾斜配置,因此,能直接将支承轴22支承在侧框架35、35上。这样,为了使第3排座椅4的座席部4c的后部的落入量较小,要使支承轴22的位置变高,与为了连接第3排座椅4和支承轴22必须采用较大的托架的场合相比,能实现车身的轻重量化。
此外,如图11~图13所示,向下开放的固定托架23安装在座席部4c的侧壁4的前部,从未图示的车身侧壁凸出的固定销25固定在该固定托架23的固定部24上,由此,限制第3排座椅4的转动。对于第3排座椅4的背部4b,其下端经由铰链托架28可倾倒地支承在座席部4c的后部,设在座席部4c地上端的头枕4r可弯曲地设置在前侧。
此处,备用轮胎9和未图示的工具类物品被收容在上述凹部10的底壁上,隔板26以覆盖该备用轮胎9的上部且能开关的方式落入并配置于凹部10。该隔板26的前缘26a从凹部10的前壁10a伸延至第3地板7的表面并固定在第3地板7上,如图11所示,后缘26b架设在凹部10的后壁10b上并固定在后壁10b的上缘上。
此外,金属制或树脂制的板托架32固定在上述座椅横向构件30的前部斜面30A上。该板托架32为以覆盖座椅横向构件30的上部的方式配置的构件,平坦形状的板27以允许其前端部转动的状态承载(支承)在后部斜面32A上。
板27为沿第3排座椅4的座席部4c的背面的、从其前部向后部伸出至支承轴22附近的金属制或树脂制的板状构件。另一方面,由具有挠性的树脂等形成的片状构件S安装在板托架32的上面,该片状构件S折弯而贴附在第3排座椅4的座席部4c的背面,板27安装并支承在该片状构件S的下面。此外,33表示支承构件,该托架构件33配置在凹部10的前侧,并支持板27的后部背面。
具体地说,板27的后端部配置在与第3排座椅4的座席部4c的后端部K的转动轨迹发生干涉的位置上,该板27与第3排座椅4的收容动作连动而移动至第3排座椅4的上侧,在第3排座椅4的收容状态下,其架设在第3排座椅4和板托架32上,在第3排座椅4的收容时,由第3排座椅4的座席部4c的背面、周围的第3地板7、以及板托架32的上面构成平坦的具有刚性的货厢底壁。此外,也可不用板托架32,而直接将板27的前部支承在上述座椅横向构件30的上面。此外,也可采用使板27的前部转动自如地支承在板托架32或座椅横向构件30的构造。
这样,第3排座椅4的背部4b以铰链托架28为中心倒向前方(图11的箭头(5)的指向),在使头枕4r能倒至前侧的状态(图12的状态)下,如果从座席部4c的固定托架23的固定部24将车身侧的固定销25的固定解除,使座席部4c和背部4b绕上述支承轴22向后转动(图11、图12的箭头(6)的指向),在进行第3排座椅4的收容动作时,第3排座椅4的座席部4c的后端部K与板27的后端部发生干涉而使板27的后端部被抬至第3排座椅4的上侧(图13的箭头(7)的指向),处于第3排座椅4下方位置上的板27成为载置在第3排座椅4的上侧的状态(收容动作的初期)。
此外,进一步使第3排座椅4转动,从立起状态开始,进而在自重的作用下,第3排座椅4转动(图13的箭头(6)的指向)后,如图13所示,以背部4b的背面处于与第3地板7的表面成为一个平面的状态使第3排座椅4被折叠收容,同时,备用轮胎9的凹部10、以及凹部10的前侧的空间部A被板27协调地封闭。此时,通过片状构件S以使板托架32的上面、板27的上面、以及第3排座椅4的座席部4c的被面没有阶梯且没有接头的方式进行覆盖(收容动作的后期)。
此处,座席部4c与背部4b的折叠厚度的尺寸按以下方式设定,即该折叠厚度大致等于从隔板26的底部到安装在第3地板7上的座椅横向构件30的上面的高度为止的深度尺寸D(参看图11)。这样,由板27、板27的两侧的第3地板7、和第3排座椅4的座席部4c的被面形成平坦的货厢底壁。此外,在图11中,29表示开关车身后部开口部的后车门。
如采用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第1排座椅2、第2排座椅3以及第3排座椅4在非收容状态下,即使同一身高的乘员乘坐在各排座椅2、3、4上,由于第1地板5、第2地板6、和第3地板7是以阶梯状形成的,因此,能确保乘坐在第2排座椅3、和第3排座椅4上的乘员的前方的视野而提高目视辨认性,由此,形成能确保视野的舒适的车辆室内空间。
此外,由于在第2地板6的下方能确保作为配置燃油箱16的空间部15,在第3地板7下方也能确保作为配置差速齿轮13的空间部14,因此,不会增加车身的总高,能确保第1地板5以上的车室内空间(高度h1)和第2地板6以上的车室内空间(高度h2),从而扩大车室内空间。
尤其是,按各位乘员的视线(图1中长线箭头所表示的)不会被坐在前一排的乘员的头部所遮挡的足够的高度尺寸,来设定第1地板5和第2地板6之间的高度差d1、以及第2地板6和第3地板7之间的高度差d2,能提高乘员的目视辨认性,因此,能使舒适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此外,如图2、图4所示,在折叠第2排座椅3的状态下,通过背部4b的背面和背板27A以与第3地板7的面构成一个平面的状态将其折叠,同时,在第3排座椅4处于收容在备胎9的凹部10的隔板26内的状态下,可保持背部4b的背面与第3地板7的面构成一个平面的水平状态。这样,至此被隐藏在第3排座椅4下而看不出来的板27的前端和后端以与板托架32和第3排座椅4的背面重合的方式被载置,并与板的两肋一起形成感觉协调的平坦面,能将凹部10封闭。
其结果,如图4所示,在从第1排座椅2的后方延伸至第3排座椅4的水平保持状态的后端的范围上,形成具有平坦的底壁的货厢室空间,能形成宽阔而平坦的全平面地板。因此,不仅作为储物空间而且作为多用途车厢的室内空间都能得以有效地利用,从而能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此外,由于地板F以在后方立起的方式形成阶梯状,因此,第3地板7距地面较高,这样,图未示的后轮的悬架装置、上述燃油箱16、以及图未示的排气管的配置自由度得以提高,因此,能设置复杂的悬架装置、大的燃油箱、和大的***。
尤其是,通过将第3排座椅4配置在凹部10的前部,采用既不将第3排座椅4本身精加工成倾斜的形状,又不对座椅的腿部进行精加工的简单的构造,就能使第3排座椅4的座席面倾斜,通过第3底板7的立起部分充分确保乘员的膝盖高度。
此外,在使用第3排座椅4时,在能保证乘员的视野的同时使乘员落座于较低的位置,因此,该效果能确保该处的乘员的头顶上有较大的空隙,与此同时,在将第3排座椅4收容在凹部10中的状态下,能确保十分宽阔而平坦的货厢空间。
这样,现有技术中,为使乘员确保视线地乘坐在第3排座椅4上,使乘员坐在较高的位置上而使车辆的全高增大,与此相比,本发明能使车辆的全高降低,还能提高造形上的自由度。
此外,第3排座椅4在折叠状态下向后侧转动后,板27与其连动而移动至第3排座椅4的上侧,以被架设在收容在凹部10中的第3排座椅4的座席部4c背面和上述凹部10前方的板托架32上的状态封闭二者之间的空间部A,由此,在上述板托架32、板27和第3排座椅4的座席部4c背面上能形成平坦且具有刚性的货厢底壁。
此外,由于板27架设在收容在凹部10中的第3排座椅4的座席部4c背面和上述凹部10前方的板托架32上,因此,仅采用具有能封闭凹部10和二者之间形成的空间部A的尺寸的板27即可实现全平板化,不会使车辆的车厢内部布局受到制约,也不会局限于特定车种的车辆,因此,提高了通用性。
此外,可利进行收容动作时的转动的第3排座椅4的转动力,使此时为止处于第3排座椅4的下侧的板27被抬起至上述第3排座椅4的上侧,并封闭收容在凹部10内的第3排座椅4的座席部4c背面和上述凹部10前方的板托架32之间的空间部A,因此,通过第3排座椅4的收容动作能使配置板27自动地完成配置。
此外,当为收容而转动第3排座椅4后,以支承轴22为中心转动的第3排座椅4的座席部4c背面不会与板27发生干涉,因此,可确保第3排座椅4的平滑的转动,从第3排座椅4的座席部4c的后端部K与板27的后端部发生干涉开始,因此,伴随附加有第3排座椅4的自重的转动,板27的后端部能以板27的前部为中心转动而移动至上侧,由此,在从第3排座椅4转动动作的初期至后期的过程中,不会对第3排座椅4的收容动作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能使板27平滑地进行姿势的变化。
以下,根据图15~图20就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予以说明。再者,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同一部分采用同一符号予以说明。
如图15所示,该实施方式为第1实施方式的架设有座椅横向构件30的第3排座椅4的前部,为在上述座椅横向构件30和上述支承轴22之间形成物品收容凹部50的方式。并且,在乘坐时的上述第3排座椅4的下方配置有板盖构件51,该板盖构件51能关闭该物品收容凹部50,并且在第3排座椅4收容时开关自如,而且还兼作第3地板7,伴随上述第3排座椅4的收容动作,上述板盖构件51形成为第3地板7。此处,上述板盖构件51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板27和片状构件S,但是构造不同。
如图18~图20所示,上述板盖构件51由树脂制或金属制等的具有刚性的芯材52和树脂制的地毯表层53构成。地毯表层53按以下方式贴附,即,地毯表层53从上述芯材52的背面的后端部附近铺至前端部,再从芯材52的表面铺向芯材52的后端部,从而包覆芯材52,该地毯表层53的后部末端从芯材52的表面的后端部沿第3排座椅4的座席部4c背面进行贴附。并且,在芯材52的后端部附近,在地毯表层53的末端处形成松弛部54,松弛部54的末端用卡具49固定在第3排座椅4的座席部4c背面上。此处,上述松弛部54设定成为这样的长度,即,在第3排座椅4收容时,在将板盖构件51从芯材52的前端部侧打开的场合,地毯表层53不会撑住。
再者,由于上述板盖构件51的地毯表层53贴附在第3排座椅4的座席部4c的背面,因此,板盖构件51和第3排座椅4的座席部4c背面构成为一体,但在横过上述芯材52的后端部和第3排座椅4的座席部4c背面的部位上,在上述地毯表层53上设有容许地毯表层53的向上方的弯曲的折弯部55。
此外,上述板盖构件51的芯材52的前端部附近架设在上述座椅横向构件30的上面的板托架32上,而具有足够的长度,同样,背板27A具有能承载于上述座椅横向构件30上的板托架32上的结构,在第3排座椅4收容时,上述板盖构件51的芯材52的前端部与背板27A的转动端部一起载置于座椅横向构件30上的板托架32上,二者成为能开关的状态(参看图15、图17)。再有,由于背板27A的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的相同,故不赘述。
因此,在使第3排座椅4的背部4b以铰链托架28为中心向前倾倒(图18的箭头(5)的指向),在头枕4r可向前倾倒(图19的状态)的状态下,从座席部4c的固定托架23的固定部24解除车身侧的固定销25的配合,使座席部4c和背部4b随支承轴22的回转向后转动(图18、图19的箭头(6)的指向),在第3排座椅4的收容动作的过程中,第3排座椅4的座席部4c的后端部K将干涉板盖构件51的芯材52的后端配置部,使上述芯材52的后端配置部位附近被抬至第3排座椅4的上侧(图20的箭头(7)的指向),位于第3排座椅4下方的板盖构件51成为承载于第3排座椅4的上侧的状态(收容动作的初期)。
此外,继续使第3排座椅4转动,从处于立起的状态开始,在进一步增加了自重的作用下第3排座椅4转动(图20的箭头(6)的指向)后,如图20所示,背部4b的背面与第3地板7的表面构成为一个平面,以这种状态使第3排座椅4被折叠收容,同时,备胎9的凹部10、以及凹部10的前侧的物品收容凹部50被板盖构件51协调地关闭。在此场合,板盖构件51通过上述折弯部55能进行姿势变化,从从折叠状态顺利地变为平面状态。此外,通过地毯表层53,使板托架32的上面、芯材52、以及第3排座椅4的座席部4c的背面没有阶梯、接头地被覆盖,由第3排座椅4和芯材52形成可确保刚性的地板F。(收容动作结束)。
此外,在该第3排座椅4的收容状态下,地毯表层53覆盖从第3排座椅4的背面至上述板托架32上的被架设的部位的表面,因此,能提高外观质量。
此处,在第3排座椅4的收容状态下,拉起架设在上述板托架32上的板盖构件51的前端部,则能使上述板盖构件51朝后侧开启,由于板盖构件51通过上述折弯部55能顺利地弯曲,因此,可平顺地进行操作。此外,随着板盖构件51的开度的增加,在芯材52的后端部的背侧上,虽然在地毯表层53上施加有使卡具49的固定部分拉开的力,但地毯表层53从上述松弛部54导出,因此,板盖构件51能平顺地进行开启动作。这样,在开启板盖构件51的状态下,能很容易将物品相对于物品收容凹部50的取出和收容。
此外,如图8所示,转动第2排座椅3的锁旋钮40的固定柄43而使其于固定部41的开口部46一致,则可使第2排座椅3的背部3b的背板27A以其下缘的背板托架31为中心转动,如图16所示,使上述背板27A的上缘部架设在后方的板托架32上,则也能在上述背板27A的下方与第2地板6之间形成物品收容部56,因此,也能将该部位作为收容空间进行有效利用。
如采用上述第2实施方式,伴随上述第3排座椅4的收容动作,上述板盖构件51形成地板F,由此,能使物品收容在上述板盖构件51的下方的物品收容凹部50中。这样,在收入第3排座椅4时,能将板盖构件51的下方作为物品收容部加以有效利用。
此外,上述板盖构件51与第3排座椅4的座席部4c背面构成为一体并备有折弯部55,因此,板盖构件51的地毯表层53通过折弯部55能顺利地弯曲,这样,在制造板盖构件51时的处理和安装作业都变得容易,此外,在收容第3排座椅4时,通过折弯部55能容易地开关板盖构件51。
上述板盖构件51由地毯表层53包覆具有刚性的芯材52的方式构成,因此,能装载重量大的物品,同时,表侧和背侧的外观都很好,从而能提高外观质量。
此外,在收容第3排座椅4时,在芯材52和第3排座椅4的座席部4c背面上能装载重量大的物品,同时,又能提高外观质量,因此,能保持收容第3排座椅4时的外观质量,又能提高作为货箱空间的使用价值。
此外,如图15~图17所示,按第1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顺序折叠第2排座椅3而转动其背板27A,并装载在后方的座椅横向构件30的板托架32上,因此,通过有选择地将该背板27A和第3排座椅4的板盖构件51打开(参看图15),可从第3排座椅4下的物品收容凹部50和背板27A下的物品收容部56中将物品取出,能自由地从上述收容部中将物品取出,在实现了全平面化的同时,又取保了刚性,还能实现物品的收容。
再有,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对于第2排座椅3和第3排座椅4,只要在折叠状态下形成从第1排座椅2的后方连接至车厢后端的呈同一平面的地板即可,而第2排座椅3的折叠方式、第3排座椅4的收容方式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折叠第2排座椅3时所使用的背板27A仅为一个例子,只要形成平坦的地板,也可采用从后方使背板27A延伸的构成。此外,在配置有前后2排座椅的车辆的后排座椅上,当然也能适用本实施方式的第3排座椅4和板27。
如上述说明那样,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1,当向后侧转动被折叠的座椅时,与其连动,板与其相连动移动至座椅的上侧,其以架设在收容于凹部中的座椅的座席部背面和上述凹部前方的地板上的状态,封闭了二者之间的空间部,因此,获得了由凹部的前侧的地板、板、以及座椅的座席部背面形成平坦且具有刚性的货箱底壁的效果。
此外,由于板架设在收容于凹部中的座椅的座席部背面和上述凹部前方的地板上,因此,仅采用能封闭二者之间形成的空间部的板就能容易地实现地板的全平面化,不会造成对车厢室内布局的制约,并且受特定车型的限制,具有提高通用性的效果。
此外,通过配置有座席部的后部倾斜地落入上述凹部内的座椅,能使座椅的支承轴比地板位于下方(低位),因此具有能实现提高乘坐性和低车顶化的效果。此外,由于将支承轴直接设置在座椅上,并直接支承在支承轴的两端侧的侧支架上,因此,无需采用连接座椅和支承轴的托架,具有能实现车身轻量化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2,由于能确保处于乘坐姿势的乘员的膝盖高度,因此,具有能增强舒适的乘坐感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3,利用作收容动作时转动着的座椅的转动力,座椅的一部分经由板的后部以板的前部为中心被抬起,由此,使到此时为止处于座椅的下侧位置上的板被抬至上述座椅的上侧,使收容于凹部内的座椅的座席部被面和上述凹部前方的地板之间的空间部被封闭,因此,具有通过座椅的收容动作能使板自动地进行配置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4,为收容而转动座椅后,以支承轴为中心转动的座椅的座席部背面不会与板发生干涉,由此可确保座椅的平滑转动,从座椅的后端部与板的后端部发生干涉开始,随着附加有座椅的自重的转动,板的后端部能以板的前部为中心转动而移动至上侧,因此,在座椅转动动作的初期至后期的过程中,不会对座椅的收容动作造成不良影响,并可使板平滑地进行姿势的变化。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5,当收容座椅时,由于能由片状构件覆盖从板的上面至座椅的座席部背面的范围上的部位,因此,在座椅收容状态下,可获得在座椅的收容状态下得到由由片状构件覆盖的连续的货厢底壁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6,由于物品能收容于上述板盖构件的下方的物品收容凹部中,因此,能获得在收容座椅时,能有效地将板的下方作为物品收容部加以利用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7,由于板盖构件通过折弯部能顺利地弯曲,因此,使板盖构件的制造和安装作业都变得容易,此外,在收容座椅时,通过折弯部能容易地开关板盖构件。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8,在收容座椅时,在能装载重量大的物品的同时,又能提高外观质量,因此,获得维持在收容座椅时的外观质量的同时,又能提高使用价值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9,由于通过将背板放倒,能确保在背板的下方形成物品收容空间,因此,能获得增加物品收容量的效果。

Claims (9)

1.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是这样一种折叠座椅,即,在形成于车辆的地板的凹部的前部上,配置将座席部的后部倾斜地落入上述凹部的座椅,该座椅以使其背部倒向前侧而与上述座席部重叠的状态,通过以座席部后部的支承轴为中心向后侧转动的收容动作,能被收容于上述凹部,其特征为,在上述座椅的下侧设有板,该板与上述座椅的收容动作相连动而移动至上述座椅的上侧,在上述座椅处于收容的状态下,上述板架设在上述座椅的座席部背面和上述凹部前方的地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为,在上述地板的上述座椅前方形成有向后方立起的高度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为,上述板的前部以容许转动的状态被支持在上述座椅的前部下方的地板上,并且,上述板的后部沿上述座椅的座席部的背面伸出至上述支承轴的附近,上述板在进行上述座椅的收容动作时,与上述座椅的一部分发生干涉,而使上述板的后部被抬升至上述座椅的上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为,上述板的后端部被配置于这样的位置,即,在进行收容动作的初期,上述板的后端部不会妨碍座椅的收容动作,而在进行收容动作的后期,与转动着的上述座椅的座席部的后端部发生干涉。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为,在上述板的上面和上述座椅的座席部的背面的范围上设有具有挠性的片状构件。
6.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为,在车辆的地板上沿车的宽度的方向架设有横向构件,在该横向构件的后方设有折叠座椅,该座椅通过以背部倒向前侧而与座席部重叠的状态,并以座席部后部的支承轴为中心向后侧转动的收容动作,能被收容于在地板上形成的凹部中;
并且,在上述横向构件和上述支承轴之间形成物品收容凹部,在落座时的上述座椅的下方配置有板盖构件,该板盖构件在封闭上述物品收容凹部的座椅收容时开闭自如且兼作底板,随着上述座椅的收容动作,使上述板盖构件形成地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为,上述板盖构件和上述座椅的座席部背面构成一体,并备有折弯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为,上述板盖构件由具有刚性的芯材和地毯表层构成。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为,在配置于上述座椅的前侧的、前方的座椅的背部的背面上,设有能形成地板的背板。
CNB2004100624425A 2003-07-08 2004-07-07 车辆用座椅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480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93663A JP3768494B2 (ja) 2003-01-15 2003-07-08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193663/2003 2003-07-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6097A true CN1576097A (zh) 2005-02-09
CN100364808C CN100364808C (zh) 2008-01-30

Family

ID=34587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6244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4808C (zh) 2003-07-08 2004-07-07 车辆用座椅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364808C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12700B (zh) * 2006-09-06 2012-10-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位置检测装置及车辆座椅位置检测装置
CN103373252A (zh) * 2012-04-13 2013-10-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装置
CN107635825A (zh) * 2015-06-12 2018-01-26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调整***
CN109693617A (zh) * 2017-10-24 2019-04-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头枕收纳构造
CN110316031A (zh) * 2018-03-29 2019-10-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的底板构造
CN110588804A (zh) * 2019-09-11 2019-12-20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基于suv车型实现mpv车型特性的方法
CN113844346A (zh) * 2020-06-25 2021-12-28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座椅收纳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826959A1 (de) * 1987-08-13 1989-02-23 Volkswagen Ag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hintersitzanordnung
JP4019456B2 (ja) * 1997-07-31 2007-12-1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GB2344282B (en) * 1998-12-05 2002-06-05 Rover Group A seat arrangement
AU2001285034A1 (en) * 2000-08-17 2002-02-25 Intier Automotive Inc. Stowable seat assembly having a center pivot
JP3972174B2 (ja) * 2001-01-22 2007-09-05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バックのカーペット構造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12700B (zh) * 2006-09-06 2012-10-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位置检测装置及车辆座椅位置检测装置
CN103373252A (zh) * 2012-04-13 2013-10-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装置
CN103373252B (zh) * 2012-04-13 2016-08-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装置
CN107635825A (zh) * 2015-06-12 2018-01-26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调整***
CN107635825B (zh) * 2015-06-12 2020-02-04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调整***
CN109693617A (zh) * 2017-10-24 2019-04-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头枕收纳构造
CN110316031A (zh) * 2018-03-29 2019-10-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的底板构造
CN110588804A (zh) * 2019-09-11 2019-12-20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基于suv车型实现mpv车型特性的方法
CN113844346A (zh) * 2020-06-25 2021-12-28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座椅收纳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364808C (zh) 2008-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84687C (zh) 车辆的座椅布置
CN1273328C (zh) 车座
CN1576106A (zh) 车辆的存储箱和中央座位的组合结构
CN1810550A (zh) 气囊和气囊装置
CN1251904C (zh) 车用座椅
CN1128075C (zh) 车辆用旋转座椅
CN1974298A (zh) 车辆下部车身结构
CN101028801A (zh) 带高度可调中间扶手的后座靠背
CN105377682A (zh) 车辆
CN1669865A (zh) 用于两轮或三轮车辆的可纵向滑动的座椅结构
CN105358418B (zh) 车辆
CN1651301A (zh) 机动两轮车的行李架安装构造
CN1923566A (zh) 儿童座椅
CN1751958A (zh) 跨骑式车辆
JP2010095106A (ja) 多目的車両
CN1576097A (zh) 车辆用座椅装置
CN1576096A (zh) 座位装置
CN1603158A (zh) 车辆的座位构造
CN1715091A (zh) 车体结构
CN101058323A (zh) 用于两轮或三轮车辆的可纵向滑动的座椅结构
CN1282581C (zh) 车辆的车体构造
JP451729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701990A (zh) 车辆
CN105644697B (zh) 鞍乘型车辆的储存箱构造
JP2007008258A (ja) 車両のアームレスト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130

Termination date: 2015070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