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23241A - 高强度连杆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高强度连杆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23241A
CN1523241A CNA2004100054794A CN200410005479A CN1523241A CN 1523241 A CN1523241 A CN 1523241A CN A2004100054794 A CNA2004100054794 A CN A2004100054794A CN 200410005479 A CN200410005479 A CN 200410005479A CN 1523241 A CN1523241 A CN 15232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tie
beam part
cross
anastomos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0547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22576C (zh
Inventor
小川隼平
宫泽智则
冈田义夫
池内淳
山口雅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08250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87638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14673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25434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232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232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2257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2257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9/00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 C21D9/0068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not mentioned belo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37/00Tools as parts of machin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B21D37/16Heating or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53/00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1D53/84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other parts for engines, e.g. connecting-ro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02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silic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04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manganes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18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 C22C38/24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with vanadiu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7/00Connecting-rods or like links pivoted at both ends; Construction of connecting-rod heads
    • F16C7/02Constructions of connecting-rods with constant length
    • F16C7/023Constructions of connecting-rods with constant length for piston engines, pumps or the lik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1/00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 C21D1/18Hardening; Quenching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temper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1/00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 C21D1/34Methods of heating
    • C21D1/42Induction hea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2211/00Microstructure comprising significant phases
    • C21D2211/008Martensi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2221/00Treating localised areas of an articl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7/00Modify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iron or steel by deformation
    • C21D7/02Modify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iron or steel by deformation by cold working
    • C21D7/10Modify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iron or steel by deformation by cold working of the whole cross-section, e.g. of concrete reinforcing ba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229Prime mover or fluid pump making
    • Y10T29/49288Connecting rod mak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1Elements
    • Y10T74/2142Pitmans and connecting ro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1Elements
    • Y10T74/2142Pitmans and connecting rods
    • Y10T74/2159Section coupl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1Elements
    • Y10T74/2142Pitmans and connecting rods
    • Y10T74/2162Engine typ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Shafts, Cranks, Connecting Bars, And Related Bearings (AREA)
  • Forg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内燃机的连杆,该连杆包括连接梁部分,该连接梁部分用作连杆的主体。大端和小端位于连接梁部分的相对端上。第一接合部分位于连接梁部分和大端之间以连接该连接梁部分和大端。第二接合部分位于连接梁部分和小端之间,以连接该连接梁部分和小端。在这种连杆中,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积向着连接梁部分逐渐地、连续地减少,并且具有这样的强度分布:在这种分布中,强度随着横截面积的减少而增大。

Description

高强度连杆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杆和一种制造连杆方法的改进。
在传统的连杆制造方法中,首先,使工件形成为具有不大于300的布氏硬度,以提高机加工性能和耐疲劳性。之后,使不进行机加工的部分进行硬化从而具有不低于300的布氏硬度。这个公开在日本专利No.59-89720中。
发明内容
但是,强度在位于硬化部分和未硬化部分之间的接合部分处急剧改变,因此难以得到足够的弯曲强度。另一方面,在工件区域的整个宽度范围内进行硬化以得到所需要弯曲强度的情况下,产生了一个问题,即机加工性能在要进行机加工的部分上下降了。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连杆和改进的连杆制造方法,借助这些可以克服传统技术中所遇到的缺点。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连杆和改进的连杆制造方法,这些可以提供一种高强度的连杆,这种连杆具有较好的机加工性能和弯曲强度。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连杆和改进的连杆制造方法,这些提供了一种高强度连杆,这种连杆具有较高的疲劳强度,同时可以减轻连杆的重量。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于一种连杆,该连杆包括连接梁部分,它用作连杆的主体。大端位于连接梁部分的第一端侧上。小端位于连接梁部分的第二端侧上,第二端侧与第一端侧轴向相对。第一接合部分位于连接梁部分和大端之间以连接该连接梁部分和大端。第二接合部分位于连接梁部分和小端之间,以连接该连接梁部分和小端。在这种连杆中,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积向着连接梁部分逐渐地、连续地减少,并且具有这样的强度分布:在这种分布中,强度随着横截面积的减少而增大。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于一种制造连杆的方法,该连杆包括:连接梁部分,它用作连杆的主体;大端,它位于连接梁部分的第一端侧上;小端,它位于连接梁部分的第二端侧上,第二端侧与第一端侧轴向相对;第一接合部分,它位于连接梁部分和大端之间,以连接该连接梁部分和大端;及第二接合部分,它位于连接梁部分和小端之间,以连接该连接梁部分和小端。该制造方法包括:(a)向着连接梁部分逐渐地、连续地减少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积;及(b)给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提供一种这样的强度分布:在这种分布中,强度随着横截面积的减少而增大。
本发明第三方面在于一种高强度连杆,该连杆包括连接梁部分,它用作连杆的主体,该连接梁部分具有在整个连杆中横截面积最小的部分。大端位于连接梁部分的第一端侧上。小端位于连接梁部分的第二端侧上,第二端侧与第一端侧轴向相对。第一接合部分位于连接梁部分和大端之间以连接该连接梁部分和大端。第二接合部分位于连接梁部分和小端之间,以连接该连接梁部分和小端。在这种连杆中,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积向着连接梁部分逐渐地、连续地减少。此外,疲劳强度最小的部分存在于大端和小端中的至少一个中,并且疲劳强度改变的部分存在于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和连接梁部分中。此外,接合部分和连接梁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处的横截面积与疲劳强度的乘积等于或者大于连接梁部分中的最小横截面积部分处的横截面积与疲劳强度的乘积。
本发明第四方面在于一种高强度连杆,该连杆包括连接梁部分,它用作连杆的主体,该连接梁部分具有在整个连杆中横截面积最小的部分。大端位于连接梁部分的第一端侧上。小端位于连接梁部分的第二端侧上,第二端侧与第一端侧轴向相对。第一接合部分位于连接梁部分和大端之间以连接该连接梁部分和大端。第二接合部分位于连接梁部分和小端之间,以连接该连接梁部分和小端。在这种连杆中,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积向着连接梁部分逐渐地、连续地减少。此外,连接梁部分及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包括马氏体结构和铁素体-珠光体结构中的至少一个,并且满足下面公式:
S/D≥1/{(1-β)Ms/100+β}…公式(1)
这里,S是连接梁部分及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任何部分的横截面积;D是连接梁部分的最小横截面积部分的横截面积;β是未硬化结构/回火马氏体结构的疲劳结构的疲劳强度;Ms是回火马氏体结构在截面积为S的部分处的面积比率。此外,最小横截面积部分的整个横截面由回火马氏体结构形成。
本发明第五方面在于一种制造高强度连杆的方法,该连杆包括:连接梁部分,它用作连杆的主体,该连接梁部分具有在整个连杆中横截面积最小的部分;大端,它位于连接梁部分的第一端侧上;小端,它位于连接梁部分的第二端侧上,第二端侧与第一端侧轴向相对;第一接合部分,它位于连接梁部分和大端之间以连接该连接梁部分和大端;第二接合部分,它位于连接梁部分和小端之间,以连接该连接梁部分和小端;其中,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积向着连接梁部分逐渐地、连续地减少;其中,疲劳强度最小的部分存在于大端和小端中的至少一个中,并且疲劳强度改变的部分存在于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和连接梁部分中;其中,接合部分和连接梁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处的横截面积与疲劳强度的乘积等于或者大于连接梁部分中的最小横截面积部分处的横截面积与疲劳强度的乘积。该制造方法包括:(a)把材料钢形成连杆形状;(b)借助使用感应电流使具有连杆形状的材料钢进行硬化;及(c)使硬化过的材料钢在200到650度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回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连杆的第一实施例的平面视图;
图2是图1的连杆的侧正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线III-III所截取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1的线IV-IV所截取的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1的线V-V所截取的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1的线VI-VI所截取的剖视图;
图7是曲线图,它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连杆的横截面积和弯曲强度之间的关系;
图8是曲线图,它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连杆的马氏体的比率和弯曲强度之间的关系;
图9是曲线图,它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连杆的横截面积和进行硬化时的马氏体的比率之间的关系;
图10是流程图,它解释了第一实施例的连杆的制造方法;
图11是平面视图,它解释了使用感应加热线圈来进行高频硬化,该线圈应用到图10的硬化步骤中;
图12是流程图,它解释了连杆的第二实施例的制造方法;
图13是曲线图,它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连杆的横截面积和应变平均值之间的关系,其中该应变由图12所示的“冷锻”所加入的;
图14是曲线图,它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连杆的应变平均值和弯曲强度之间的关系;
图15是剖视图,它解释了与第二实施例的连杆相关的、冷锻压机的模子;
图16是沿着图15的线XVI-XVI所截取的剖视图,它示出了冷锻前和冷锻后的形状变化;
图17是沿着图15的线XVII-XVII所截取的剖视图,它示出了冷锻前和冷锻后的形状变化;
图18是沿着图15的线XVIII-XVIII所截取的剖视图,它示出了冷锻前和冷锻后的形状变化;
图19是曲线图,它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连杆的拉伸强度和压碎比率之间的关系;
图20是本发明连杆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性前视图;
图21是示意图,它示出了在图20的连杆的制造方法中的硬化方式;
图22是曲线图,它示出了第三实施例的连杆的疲劳强度和S/D值之间的关系;及
图23是曲线图,它示出了第三实施例的连杆的疲劳强度和回火温度之间的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19来讨论本发明连杆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
属于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本发明原理在于连杆,该连杆包括用作连杆主体的连接梁部分。连杆大端位于连接梁部分的第一端侧上。连杆小端位于连接梁部分的第二端侧上,第二端侧与第一端侧沿轴向相反。第一接合部分设置在连接梁部分和大端之间,从而连接连接梁部分和大端。第二接合部分设置在连接梁部分和小端之间,从而连接连接梁部分和小端。在这种连杆中,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积向着连接梁部分逐渐地、连续地减少,并且具有这样强度分布:在这种强度分布中,强度随着横截面积的减少而增大。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杆的顶部平面视图。第一实施例的连杆10用来连接内燃机中的活塞和曲轴,并且把活塞的往复运动传递到曲轴中。
连杆10例如由碳钢形成,并且具有:形成主体的连接梁部分40;大端20,它位于连接梁部分40的一端上;及小端60,它位于连接梁部分40的另一端上。连接梁部分40具有I形横截面并且它的形状基本上是均匀的。
大端20属于分开型,并且具有通常是半圆柱形的部分21,借助例如螺栓使连杆盖(未示出)与部分21装配起来,从而与曲轴销(或者曲轴的连杆轴颈)连接起来(未示出)。小端60具有孔61,以连接活塞销(未示出)。接合部分30和50各自形成在大头20和连接梁部分40之间及在连接梁部分40和小端60之间。
图2是图1所示的连杆的侧正视图,图3是沿着图1的线III-III所截取的剖视图,图4是沿着图1的线IV-IV所截取的剖视图,图5是沿着图1的线V-V所截取的剖视图,及图6是沿着图1的线VI-VI所截取的剖视图。
接合部分30的横截面积向着连接梁部分40的方向连续地减少。例如,通过位于大端20和接合部分30之间(参见图3)的界面P2的横截面积大约为通过位于接合部分30和连接梁部分40之间(参见图3)的界面P3的横截面积的1.5倍。
接合部分30在凹入部分31处的厚度大于比较例子(传统连杆)中的厚度,如图3和6所示。邻接接合部分30的一部分大端20也大于比较例子的形状,如图2所示,因此从大端20到接合部分30的过渡部分具有逐渐改变的横截面积。
由于连接梁部分40的形状基本上是均匀的,因此通过位于接合部分30和连接梁部分40之间的界面P3的横截面积(参见图4)等于通过位于连接梁部分40和接合部分50之间的界面P4的横截面积(参见图5)。
接合部分50的横截面积向着连接梁部分40的方向连续地减少,如同接合部分30一样。例如,通过位于接合部分50和小端60之间(参见图6)的界面P5的横截面积大约为通过位于连接梁部分40和接合部分50之间(参见图5)的界面P4的横截面积的1.5倍。
接合部分50在凹入部分51处的厚度大于比较例子的形状中的厚度。邻接接合部分50的一部分小端60也大于比较例子的形状,如图2清楚地所示,因此从小端60到接合部分40的过渡部分具有逐渐改变的横截面积。
连接梁部分40的强度基本上是均匀的。另一方面,接合部分30和50具有向着连接梁部分40增大的、逐渐改变的强度。换句话说,接合部分30和50具有这样的强度分布:在这种强度分布中,它们的强度随着横截面积的减少而增大。
图7是这样的图,它示出了连杆10相对于它的横截面积的弯曲强度。如这里所示,连杆10的横截面积从位于大端20的半圆形部分21和界面P2之间的界面P1向着界面P3减少,在连接梁部分40处是均匀的,并且从界面P4向着界面P6增加,而界面P4设置成靠近小端60的开口61。
另一方面,它的弯曲强度向着界面P2基本上是均匀的,从界面P2到界面P3增大,在连接梁部分40处是均匀的,从界面P4向着界面P5减少,及从界面P5开始基本上是均匀的。
换句话说,它的弯曲强度与接合部分30和50的强度相一致地进行改变,并且在具有较小横截面积的部分处较大。另一方面,它的大端和小端20和60的强度相对较小,因此机加工性能不低。
因此,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高强度连杆,该连杆具有较好的机加工性能和较好的弯曲强度。
接合部分的强度分布借助例如控制热处理的硬化来形成,因此在接合部分的淬火期间,在硬化温度和/或回火时间时可以形成分布。在这种连接中,从机加工性能和弯曲强度的观点来看,优选的是,连接梁部分40完全被硬化,而大端和小端20和60基本上没有被硬化。
马氏体的比率与弯曲强度相对应,如图8所示。因此,当接合部分的马氏体Ms的比率(%)随着接合部分的横截面积D的改变而连续地改变,从而满足关系D/Dmin≥1/((1-α)×Ms/100+α)时,可以确保实现强度分布与横截面积的变化相一致。
在公式中,Dmin是接合部分的横截面积的最小值,α是通过下面方法得到的值:把没有进行硬化的弯曲应力除以进行硬化的弯曲应力。
现在描述用来制造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连杆的方法。用来制造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连杆的方法包括这些步骤:热锻、硬化、喷丸处理、冲制和机加工,如图10所示。
在热锻步骤期间,在不低于它的再结晶温度(例如800-1200度)的温度下,钢材料被形成连杆形状,以形成半成品(或者未完全精加工)的连杆。例如,该钢材料是碳钢(例如,根据日本工业标准(JIS)的S40C到S50C)。
当半成品连杆的连接梁和接合部分在硬化步骤期间进行硬化时,在接合部分的硬化温度下形成分布(例如梯度分布),从而控制它们的硬化效果。
例如,借助在接合部分的硬化温度下形成分布,与横截面积变化相一致的强度(硬度)分布形成在接合部分中,因此接合部分中的马氏体Ms的比率(%)随着接合部分的横截面积D的改变而连续地改变,从而满足关系D/Dmin≥1/((1-α)×Ms/100+α)。
现在参照图11,描述硬化方法,在该方法中,借助使用感应加热线圈90来进行高频硬化。
半成品连杆10A被设置成绕着它的纵向轴线S可以旋转。加热线圈90设置在半成品连杆10A的附近处,并且设置在这样的位置上:在该位置上,它不会妨碍半成品连杆10A进行旋转。
感应加热线圈90具有基本上是矩形的结构,并且具有:长侧部分92和94,它们沿着接合部分30和50及连接梁部分40进行延伸;及短侧部分91和93,它们各自在大端和小端20和60上进行延伸。
半成品连杆10A的大端和小端20和60在形状上大于连接梁部分40,连接梁部分40(及接合部分30和50)设置在大端和小端20和60之间。
因此,考虑到大端和小端20和60的热容量及在大端和小端20和60和连接梁部分40(和接合部分30和50)之间的热量传递,感应加热线圈的长侧部分92和94和半成品连杆之间的间隙随着它们接近大端和小端20和60而稍稍减小。
因此,连接梁部分40获得完全硬化所需要的硬化温度,并且接合部分30和50具有硬化温度的分布。换句话说,感应加热线圈90沿着接合部分30和50进行设置,并且感应加热线圈90和接合部分30和50之间的间隙如此设置,以致产生了硬化温度的适当分布。
例如,借助把高频电流(30kHz)供给到感应加热线圈90上五秒钟来实现硬化,同时以150rpm来旋转半成品连杆10A。例如,输出功率是25KW并且连接梁部分40的硬化温度为920度。
其结果是,与横截面积变化相一致的强度分布形成在接合部分30和50上。半成品连杆10A的旋转速度最好不小于例如60rpm,从而防止任何不均匀的加热,因为高频硬化通过短暂的快速加热时间来实现。
在喷丸处理步骤期间,从半成品连杆的表面上除去氧化皮。在冲制步骤期间,例如,半成品连杆的厚度借助冷锻的轻度来加以改进。
在机加工步骤期间,进行机加工以便例如精加工大端和小端的滑动部分,并且在大端和小端上形成油孔,从而形成作为精加工零件的连杆。
大端和小端具有较小的硬度、较好的机加工性能和容易进行机加工,因为它们基本上没有被硬化。连杆的接合部分由于具有下面这样的强度分布而具有满意的弯曲强度:在这种强度分布中,它们的强度随着横截面积的减少而增大。
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因此可以提供一种制造具有较好的机加工性能和弯曲强度的高强度连杆的方法。
在冲制和机加工的步骤之间进行喷丸处理,从而提高疲劳强度。
尽管接合部分的强度分布借助产生硬化温度的分布来形成,但是它也可以借助下面方法来形成:例如,在加热到一个硬化温度之后,借助控制冷却速度来产生回火时间的分布。
对于高频硬化而言,可以改变这些条件如供给高频电流和输出功率的时间,并且可以用感应加热线圈来多次连续或者不连续地进行加热。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例如局部热传递或者散热或者热容量而可以高度准确地控制硬化温度的分布。
而且,借助沿着接合部分安装若干独立控制的感应加热线圈和改变高频电流所供给的时间,可以产生硬化温度的分布。
借助把感应加热线圈缠绕在半成品连杆上并且沿着接合部分改变线圈的间距,也可以产生硬化温度的分布。
图12是流程图,它解释了制造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连杆的方法。第二实施例总体上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取代硬化步骤的冷锻和时效的步骤。
因此,制造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连杆的方法具有热锻、冷锻、时效、喷丸处理、冲制和机加工的步骤。
在热锻步骤期间,在不低于它的再结晶温度(例如800-1200度)的温度下,钢材料基本上形成连杆形状,因此,得到了粗制的连杆。例如,该钢材料是碳钢(例如,根据JIS的S40C到S50C)。粗制的连杆不局限于借助热锻由该钢材料所形成的那种。
在冷锻步骤期间,在不高于它的再结晶温度(例如正常环境温度)的温度下,粗制连杆被形成连杆的形状,因此加入了应变。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使用在各种截面上所取得的应变平均值。
应变通过下面方法来得到:例如,应用FEM(有限元方法)模拟,把粗制连杆的部分分成若干区域,并且找到应变的算术平均值以作为由这些区域所计算出的值。因此,冷锻被如此实现,以致应变的平均值可以随着接合部分的横截面积的变化而连续地改变,如图13所示。
应变的平均值与弯曲强度相一致,如图14所示,因此可以得到半成品连杆,这种连杆具有这样的强度分布:在这种分布中,它的强度随着横截面积的减少而增大,如图7所示,(它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强度分布相同)。
相应地,接合部分具有这样的强度分布:在这种分布中,它们的强度随着横截面积的减少而增大,因此具有较小横截面积的任何部分具有较高的弯曲强度。另一方面,大端和小端的强度相对较小,因此它们的机加工性能不低。
借助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锻步骤所得到的连杆形状现在借助热锻和冷锻步骤来得到。因此,借助热锻步骤所得到的形状不同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到第二实施例。
时效步骤通过下面方法来实现:例如在400度下保持30分钟。及,如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在喷丸处理、冲制和机加工的步骤之后,使半成品连杆变成了作为精加工零件的连杆。
现在描述借助冷锻形成应变分布的方法。图5是剖视图,它解释了冷锻压机的模子,图16到18是用来解释在冷锻前和冷锻后之间在形状上所发现的不同的视图,图16是沿着图15的线XVI-XVI所截取的剖视图,图17是沿着图15的线XVII-XVII所截取的剖视图,及图18是沿着图15的线XVIII-XVIII所截取的剖视图。
用来加入应变的冷锻压机具有模子100,该模子被分成上部模子101和下部模子102。基本上具有借助热锻形成的连杆形状的粗制连杆110被定位在上部模子101和下部模子102之间。
粗制连杆110借助冷锻来形成以承受塑性变形,并且使它的高度H减少(从H0减少到H1),并且使它的宽度W增大(从W0增大到W1),因此在那里加入应变。冷锻压机中的滑动冲程例如可以是148mm,并且每分钟的冲程数目例如可以是30。
根据冷锻之后所得到的形状和冷锻所加入的应变来设定粗制连杆110的形状。粗制连杆110的形状最好被最佳化以均匀地加入应变并且抑制金属材料进行流动,及防止由于金属材料的阻力(pulling-back)而产生任何缺陷。
肋部分131借助上部模子101和下部模子102来压制,以加入应变。只选择肋部分131是优选的,从而减少冷锻的负荷并且使得冷锻更加有效率。但是,也可以改变上部模子101和下部模子102的形状,并且如此设定负荷,以致它可以支承在接合部分132上,而这些接合部分132在肋部分131之间进行延伸,并且在它们之间也形成凹口。
上部模子101和下部模子102的形状如此设定,以致肋部分131的压制比率随着接合部分的横截面积的改变而连续地进行改变。压制的比率与肋部分131在冷锻前和冷锻后之间的高度H(=(H0-H1)×100/H0)的减少比率相一致,并且与应变相一致。
压制的比率与抗拉强度成比例,如图19所示,并且压制比率的改变使得能够得到这样的强度分布:在这种强度分布中,强度随着横截面积的减少而增大。
相应地,借助由上部模子101和下部模子102冷锻粗制连杆110所得到的半成品连杆的接合部分具有这样的强度分布:在这种强度分布中,它们的强度随着横截面积的减少而增大,具有较小横截面积的任何部分具有较大的弯曲强度。另一方面,大端和小端的强度相对较小,因此机械加工性能不低。
因此,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也可以提供一种高强度连杆,该连杆具有较好的机加工性能和弯曲强度,并且还提供了一种制造它的方法。
应变控制不局限于以肋部分的压制比率为基础的控制,而是也可以根据与应变相一致的任何参数,如接合部分的横截面积的减少。
下面这些也是优选的,根据要冷锻的粗制连杆的厚度不同,改变冷锻条件,从而控制借助冷锻所加入的应变。
借助例如激光测量来探测粗制连杆的厚度改变。冷锻条件包括例如关闭高度的设定,而该关闭高度是滑动装置和台架之间的距离。
接下来,参照图20-23来讨论本发明(高强度)连杆的第三实施例。应该注意到,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表示按“重量%(以质量为基础的%)”。
第一实施例的发明原理在于高强度连杆包括连接梁部分,该连接梁部分用作连杆的主体,连接梁部分具有这样的部分:该部分的横截面积在整个连杆中是最小的。大端位于连接梁部分的第一端侧上。小端位于连接梁部分的第二端侧上,第二端侧与第一端侧轴向相对。第一接合部分设置在连接梁部分和大端之间,从而连接该连接梁部分和大端。第二接合部分位于连接梁部分和小端之间以连接该连接梁部分和小端。在这种连杆中,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积向着连接梁部分逐渐地、连续地减少。此外,疲劳强度最小的部分存在于大端和小端中的至少一个中,疲劳强度发生改变的部分存在于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中并且存在于连接梁部分中。此外,横截面积与接合部分和连接梁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处的疲劳强度的乘积等于或者大于横截面积和连接梁部分中的最小横截面积部分中的疲劳强度的乘积。“横截面”是垂直于连杆轴线的横截面,因此“横截面积”是垂直于连杆轴线的横截面处的横截面积。
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个发明原理存在于高强度连杆包括连接梁部分,该连接梁部分用作连杆的主体,连接梁部分具有在整个连杆中横截面积最小的部分。大端位于连接梁部分的第一端侧上。小端位于连杆梁部分的第二端侧上,第二端侧与第一端侧轴向相对。第一接合部分设置在连接梁部分和大端之间,以连接该连接梁部分和大端。第二接合部分设置在连接梁部分和小端之间,以连接该连接梁部分和小端。在这种连杆中,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积向着连接梁部分逐渐地、连续地减少。此外,每个连接梁部分及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包括马氏体结构和铁素体-珠光体结构中的至少一个,并且满足下面公式:
S/D≥1/{(1-β)Ms/100+β}…公式(1)
这里,S是每个连接梁部分及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任何部分的横截面积;D是连接梁部分的最小横截面积部分的横截面积;β是未硬化结构/回火马氏体结构的疲劳结构的疲劳强度;Ms是回火马氏体结构在截面积为S的部分处的面积比率。此外,最小横截面积部分的整个横截面由回火马氏体结构形成。
本发明的高强度连杆是这样的连杆,该连杆如此成形,以致如上述那样具有连接梁部分、大端、小端和接合部分。连杆在它的连接梁部分处具有一部分最小的横截面积,在它的大端或者小端处具有一部分最小的疲劳强度,并且在它的接合和连接梁部分处具有一部分改变的疲劳强度。连杆如此形成,以致它的横截面积和在它的接合部分和连接梁部分的横截面上的疲劳强度的乘积等于或者大于它的横截面积和在连接梁部分的最小横截面积部分处的疲劳强度的乘积。连杆按质量(即按重量%)含有0.73%或者更小的C,并且如此形成,以致连接梁部分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包括回火马氏体结构或者铁素体-珠光体结构、或者满足上述关系公式或者等式(1)的这些结构的混合物。连接梁部分中的最小横截面积部分的至少整个横截面可以是回火马氏体结构。因此,在完全硬化过的部分和它的硬化界面中可以减少残余应力,提高了连杆的疲劳强度并且减少了该部分的重量。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疲劳强度表示疲劳极限。存在于接合部分和连接梁部分中的、改变疲劳强度的部分最好具有连续改变的疲劳强度,这种疲劳强度没有任何急剧降低。
至于本发明的高强度连杆的化学成分或者它的钢材料的成分,可以使用C含量为0.73%或者更小(不包括0)的钢,优选的是,使用C为0.20-0.43%、Si为0.05-2.0%、Mn为0.30-1.40%、P为小于0.07%(但不包括0)、Cr为2.5%或者更小(但不包括0)、Al为0.05%或者更小(不包括0)及N为0.005-0.03%的合金钢,该合金钢还含有0.03-0.5%V、0.005-0.5%Nb或者0.005-0.5%Ti或者这些元素(V、Nb、Ti)的任何结合,其余为Fe和杂质,因此任何没有硬化过的部分的疲劳强度被提高了。
也可以使用C为0.20-0.43%、Si为0.05-2.0%、Mn为0.30-1.40%、P为0.07-0.15%、Cr为2.5%或者更小(但不包括0)、Al为0.05%或者更小(不包括0)及N为0.005-0.03%的合金钢,该合金钢还含有0.03-0.5%V、0.005-0.5%Nb或者0.005-0.5%Ti或者这些元素(V、Nb、Ti)的任何结合,其余为Fe和杂质,因此使用这种合金钢或者具有高P含量的合金钢不仅可以同样地提高任何没有硬化过的部分的疲劳强度,而且还较好地改进了破裂,从而在借助任何破裂(这些破裂开始于借助工作所进行的切割)使大端分开(或者压碎)期间,基本上不会产生破裂表面的任何塑性变形,但是允许在破裂表面之间产生高度紧密的接触,因此可以以比机械切割还低的费用来制造连杆。
也可以把2.0%或者更少的Ni、1.0%或者更少的Mo或者0.0010-0.0030%的B或者这些元素(Ni、Mo、B)的任何组合加入到该合金中,从而提高了它的硬化能力。
还可以加入0.2%或者更少的S、0.3%或者更少的Pb、或者0.1%或者更少的Ca、或者0.3%或者更少的Bi、或者这些元素(Pb、Ca、Bi)的任何组合,从而提高了材料的机加工性能并且有利于它的机加工。
上述的本发明高强度连杆可以借助下面方法来形成:把钢材料形成上述的连杆形状,借助使用感应电流来硬化它,及在200到650度的温度下使它进行回火,而在200到650度的温度中,在350度到550度范围内的回火温度更加优选,因为能够进一步提高疲劳强度。
对于借助感应电流来进行硬化而言,优选的是,使用频率为5-200kHz的电流,或者更加优选的是,使用频率为7-50kHz的电流。尽管针对表面硬化的普通高频硬化在大约为200kHz的高频下进行,但是根据本发明,最好是施加相对较小的或者如上所述的中频来均匀地硬化连接梁部分的内部,从而使得连杆能够更大地抗来自活塞的燃烧压力。相同范围的频率基本上可以用来通过感应电流进行回火,以使整个连杆均匀地进行回火。
尽管电炉中的回火处理例如可以用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但是也可以如在硬化情况下一样采用感应电流的加热来进行回火处理,以缩短该处理的时间。
现在简短地解释在本发明的高强度连杆中限制钢成分的原因。
C:0.73%或者更少
碳是确保钢的强度(硬度)所必需的元素,最多加入0.73%,优选的是,加入0.20-0.43%的碳,因为太少会使得任何没有硬化的部分的疲劳强度和淬透性不足,但是太多同样会产生较小的易切割性能。
Si:0.05-2.0%
硅是有效提高疲劳强度的元素,并且优选的是,加入0.05-2.0%的硅,因为少于0.05%不足以得到任何这样的效果,但是加入量大于2.0%同样会产生较小的易切割性能。
Mn:0.30-1.40%
锰是作为钢制造时的脱氧剂来加入的元素,并且可以有效地提高淬透性,及如同Si一样可以提高疲劳强度,优选的是,加入0.30-1.40%的锰,因为少于0.30%不足以明显地产生任何这样的效果,但是加入量大于1.40%同样会产生较小的易切割性能。
P:少于0.07%或者0.07-0.15%
磷是常常被认为是杂质的元素,但是钢中的少量磷可以提高它的疲劳强度。尽管它可能降低热加工性,但是相对大量磷的存在减少了连杆在压碎破裂期间在大端处的塑性变形,并且有利于它的分离。
当为了提高疲劳强度而不牺牲热加工性时,理想的是,确保含量小于0.07%,并且有利于大端的破裂和分离,理想的是,加入0.07-0.15%的磷。磷含量超过0.15%不仅产生较小的热加工性,而且同样地产生硬化裂缝。
Cr:2.5%或者更少
铬是有效提高硬化性能和疲劳强度的元素,但是优选的是,至多加入2.5%的铬,因为加入更大的量同样会降低加工性能和硬化稳定性。
Al:0.05%或者更少
铝是作为钢制造时的脱氧剂来加入的元素并且在硬化(硬化破裂)期间用来抑制裂缝,但是优选的是,所加入的上限为0.05%,因为加入量更大同样增大了非金属杂质,并且降低了韧性。
N:0.005-0.03%
氮是产生AlN以形成精细分开的奥氏体晶粒并且用来提高疲劳强度的元素,但是优选的是,加入0.005-0.03%的氮,因为加入量更大同样可以降低加工性。
V:0.03-0.5%
Nb:0.005-0.5%
Ti:0.005-0.5%
这些元素单独加入或者两种或者更多种一起加入,以提高疲劳强度,上面所示出的这些范围是理想的,因为,如果V小于0.3%,或者如果Nb或者Ti小于0.005%,那么难以提高疲劳强度,但是,它们中的任何一种的加入量超过0.5%同样可以导致较差的易切割性能。
Ni:2.0%或者更少
Mo:1.0%或者更少
B:0.0010-0.0030%
它们是有效提高淬透性的元素,尽管除非加入0.0010%或者更多,否则单独加入B不会得到明显的结果,但是它们中的任何一种的单独加入或者两种或者更多种一起的加入可以提高淬透性和疲劳强度。另一方面,Ni和Mo的加入量各自超过2.0%和1.0%同样可以导致加工性能降低。B的加入量超过0.0030%也同样可以导致加工性能降低,因为在热锻期间,产生了晶界氧化作用。
S:0.2%或者更少
Pb:0.3%或者更少
Ca:0.1%或者更小
Bi:0.3%或者更小
这些元素全部可以有效地提高易切割性能和,它们中的任何一种的单独加入或者两种或者更多种一起的加入可以提高材料的机加工性能并使它的机加工更加容易。上面所示出的范围是理想的,因为同样地,S含量超过0.2%可以导致疲劳强度降低,Pb或者Bi含量超过0.3%可以导致加工性能变坏,及Ca含量超过0.1%可以导致韧性降低。
就只提及上限的这些成分而言,应该知道这种成分没有0%的情况,因为它绝对被加入。
例子
现在,借助例子来更加具体地描述本发明。
例子1
从表1所示的四种钢中采用钢A和D,并且把钢A和D热锻成与图1所示相同的连杆形状,该连杆具有小端A、连接梁部分B、大端C和接合部分D和E,把具有30kHz高频的电流施加到绕着图2所示的每个连杆的连接梁部分B而设置的线圈上,从而借助感应电流把它加热到920度,并且在保持10秒之后,在水中进行淬火。
表1所示的所有四种钢借助加入S来提高它们的机加工性能。表中所示的淬透性由测试钢的淬透性的方法(Jomimy one end hardeningmethod)来确定,而该方法由JIS(日本工业标准)G0561来具体规定,并且所测得的JHRC45的值借助相对值来表示,而这些相对值是在钢A的值被定为1时所得到的值。
表1
  钢                                            化学成分(%)   淬透性
    C     Si     Mn     P     S     Cr   B     V
  A     0.40     0.25     0.73     0.014     0.021     0.16   -     0.1     1
  B     0.40     0.60     0.79     0.098     0.049     0.17   -     0.1     1.6
  C     0.32     0.80     1.00     0.014     0.051     0.20   0.0020     0.2     2.9
  D     0.40     0.24     0.75     0.016     0.030     0.20   -     -     0.9
然后,在电炉中在460度下回火30分钟之后,用钢丸来进行喷丸处理,从而使得弧高为02mmA及覆盖率为300%。
观察两个部分的结构,即连接梁部分B的最小横截面积的部分P和部分Q的结构,而部分Q的横截面积比最小横截面积的部分P的面积大1.5倍并且与部分P相比,部分Q设置成更加邻近大端C。若干连杆如此形成,以致每个连杆的任何其它部分可以与部分P和Q具有相同的结构和硬度。在每个连杆上进行拉伸和压缩疲劳实验,其中这些连杆的小端和大端A和C被夹紧来测量它的疲劳强度(疲劳极限),并且检验部分P和Q的疲劳强度的关系。这些结果示出在表2中。
在表2中,借助与定为1的连杆No.1的值的相对值来表示两个连杆No.1和2的疲劳强度(疲劳极限)。借助使用下面这样的值来估计部分P和Q的局部疲劳强度或者疲劳强度:在类似拉伸和压缩疲劳实验在连杆(该连杆全部具有与部分P和Q相同的结构和硬度)上进行时得到这些值。部分P和Q的疲劳强度用与定为1的部分P的值的相对值来表示。
表2
                   标号     1     2
                  材料钢     A     D
硬化   加热时间(秒)            5
  硬化温度(℃)            920
  保持时间(秒)            10
回火   装置         保持时间
  回火温度(℃)            460
  保持时间            1800
最小横截面积的部分(部分P)   横截面积     1     1
  结构*1)     Ms     Ms
  疲劳强度     1     1
  横截面积×疲劳强度     1     1
部分Q   横截面积     1.5     1.5
  结构*1)     F-P     F-P
  疲劳强度     0.71     0.62
  横截面积×疲劳强度     1.065     0.93
Fatigue test   疲劳强度(疲劳极限)     1     0.93
  疲劳失效的位置     部分P     部分Q
*1)Ms:回火马氏体结构;F-P:铁素体-珠光体结构
其结果是,可以确定连杆No.1的疲劳强度大于连杆No.2的疲劳强度,其中连杆No.1在它的部分Q上具有这样的横截面积与疲劳强度的乘积,该乘积大于在最小横截面积的部分P处的横截面积和疲劳强度的乘积,而连杆No.2在它的部分Q上具有这样的横截面积与疲劳强度的乘积,该乘积小于在最小横截面积的部分P处的横截面积和疲劳强度的乘积。
例子2
从表1所示的四种钢中采用钢A,并且把钢A热锻成与图1所示相同的连杆形状,该连杆具有小端A、连接梁部分B、大端C和接合部分D和E,把具有30kHz高频的电流施加到绕着图2所示的每个连杆的连接梁部分B而设置的线圈上,从而借助感应电流把它加热到920度,并且在特定的保持时间之后,在水中进行淬火。借助改变电流供给时间来调整加热和保持时间。
然后,以与例子1相类似的方式,在电炉中在460度下进行相同的回火处理30分钟之后,进行相同的喷丸处理。
进一步测量连接梁部分B的最小横截面积的部分P的横截面积D,并且在连接梁部分B和接合部分D和E中确定最小横截面积S0,该横截面积S0的回火马氏体减少到0%(即只剩下铁素体-珠光体结构)。
然后,在若干连杆上进行拉伸和压缩疲劳强度实验,而在这些连杆在与例子1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从而确定它们的疲劳强度(疲劳极限)。
硬化部分的疲劳强度Fq和非硬化部分的疲劳强度Fn被确定来计算出值β(=Fn/Fq),并且计算出的1/β作为具有0%回火马氏体(Ms=0)的最小横截面积(S0)的部分中的1/{(1-β)Ms/100+β}的值。这些结果示出在表3和图3中。
在表3中,硬化部分的疲劳强度用下面这样的疲劳强度的值来表示:当连接梁部分B在它的整个横截面上具有由回火马氏体结构所组成的部分并且那个回火马氏体部分产生了疲劳失效时,确定该值,非硬化部分的疲劳强度用没有被硬化的连杆的疲劳强度的值来表示。这些疲劳强度的值是以定为1的非硬化部分的值为基础的相对值,并且回火马氏体减少到0%的最小横截面积用以定为1的连接梁部分B的最小横截面积D为基础的相对值来表示。在表3中,“I-第二部分(或者…部分)”表示具有I形横截面的部分“或者…部分”。
表3
                 No.     3     4     5   6   7   8   9
               材料钢                                                     A
硬化     加热时间(秒)     -                                                 5
    硬化温度(℃)     -                                                920
    保持时间(秒)     -     10     30   50   80   99   100
回火     装置     -                                                电炉
    回火温度(℃)     -                                                460
    保持时间(秒)     -                                                1800
最小横截面积的部分     结构*1)     F-P     Ms     Ms   Ms   Ms   Ms   Ms
    横截面积D                                                     1
    硬度(HRC)     24     42     42   42   42   42   42
局部疲劳强度     硬化部分:Fq     -     1.59     1.59   1.59   1.59   1.59   1.59
    非硬化部分:Fn                                                     1
    β(=Fn/Fq)     -     0.63   0.63   0.63   0.63   0.63   0.63
     Ms减少到0%的最小横截面积:So     1     1.15   1.30   1.40   1.62   1.69   1.80
                So/D     1     1.15   1.30   1.40   1.62   1.69   1.80
         1/{(1-β)Ms/100+β}     -     1.59   1.59   1.59   1.59   1.59   1.59
疲劳实验     疲劳强度(疲劳极限)     1     1.20   1.31   1.35   1.56   1.60   1.58
    疲劳失效的位置     I-第二部分     靠近小端的硬化界面   靠近小端的硬化界面   靠近小端的硬化界面   I-第二完全硬化过的部分   I-第二完全硬化过的部分   I-第二完全硬化过的部分
               备注     未硬化
*1)F-P:铁素体-珠光体结构;Ms:回火马氏体结构
其结果是,可以确定,如果S0/D等于或者大于作为1/{(1-β)Ms/100+β}的值的1.59,或者满足公式或者等式(1),那么连杆具有急剧增大的疲劳强度,因为具有较小疲劳强度的硬化界面具有足够大的横截面积,以避免从那里产生任何疲劳失效。
例子3
采用表1所示的钢A、B和C,从而与上面的例子1和2一样借助热锻来制造连杆,具有30kHz高频的电流同样被施加到绕着每个连杆的连接梁部分B而设置的线圈上,从而借助感应电流把它加热到920度,并且在保持99秒之后,在水中进行淬火。使用电炉和感应电流在各种条件下进行回火处理之后,进行与例子1相类似的喷丸处理,并且进行与例子1相类似的实验。这些结果示出在表4和图4中。如硬化处理的情况一样,具有30kHz高频的电流被用来进行使用感应电流的回火处理。
在表4中,疲劳强度的值是以定为1的非硬化部分的值为基础的相对值,并且回火马氏体减少到0%的最小横截面积S0借助以定为1的连接梁部分B的最小横截面积D为基础的相对值来表示。
表4
                    No.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材料钢 A B C
    硬化   加热时间(秒)                                                              5
  硬化温度(℃)                                                              920
  保持时间(秒)                                                              99
    回火   装置    -    电炉    电炉    电炉    电炉    电炉    电流    电流    电流
  回火温度(℃)    -    800    200    400    460    650    460    460    460
  保持时间(秒)    -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15    15    15
最小横截面积的部分   结构*1)    M    F-P    Ms    Ms    Ms    Ms    Ms    Ms    Ms
  横截面积D                                                            1
  硬度(HRC)    57    17    55    44    42    32    46    47    44
局部疲劳强度   硬化部分:Fq    1.11    0.61    1.34    1.63    1.59    1.34    1.64    1.62    1.41
  非硬化部分:Fn                                                            1
  β(=Fn/Fq)    0.90    1.64    0.75    0.61    0.63    0.75    0.61    0.62    0.71
      Ms减少到0%的最小横截面积:So    -    -    1.69    1.69    1.69    1.69    1.69    1.69    1.72
                  So/D    -    -    1.69    1.69    1.69    1.69    1.69    1.69    1.72
            1/{(1-β)Ms/100+β}    1.11    0.61    1.34    1.63    1.59    1.34    1.64    1.62    1.41
疲劳实验   疲劳强度(疲劳极限)    1.10    0.59    1.37    1.62    1.60    1.38    1.56    1.63    1.45
  疲劳失效的位置    I-第2完全硬化部分    I-第2完全硬化部分    I-第2完全硬化部分    I-第2完全硬化部分    I-第2完全硬化部分    I-第2完全硬化部分    I-第2完全硬化部分    I-第2完全硬化部分    I-第2完全硬化部分
                   备注    没有硬化
*1)F-P:铁素体-珠光体结构;Ms:回火马氏体结构;M:马氏体结构
其结果是,已发现,随着回火温度从室温升高到200到460度的范围,连杆的疲劳强度增大了,因为,在硬化之后,所有内部应力消失了,可以确定,回火温度的进一步升高可以引起疲劳强度开始下降,超过Al的变形点(大约726度)可以导致疲劳强度急剧下降,因为该结构的奥氏体化使得不能得到硬化过的和回火过的结构(回火过的马氏体)。
如图23中所显示的一样,借助使回火温度处于200到650度的范围内来得到高疲劳强度的连杆,并且在350度到550度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回火是优选的,从而可以提高连杆疲劳强度的效果。
还可以确定,借助使用感应电流来调节到均匀温度的连杆的疲劳强度与借助使用电流来得到的相差不大,并且借助感应电流来进行回火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处理。
还发现,相同大小的疲劳强度可以借助使用下面这样的合金钢(表1所示的钢B)和合金钢(表1所示的钢C)来得到:该合金钢(表1所示的钢B)具有大量的磷(P),从而借助压碎破裂来方便地分离,而合金钢(表1所示的钢C)具有硼(B),从而提高了淬透性。
上述例子的结果仅是解释性,最佳硬化条件等随着材料和加热设备可以改变。
更加具体地说,需要提出低频来进行硬化,从而在想得到较大深度硬化的情况下避免表面过热。在使用淬透性较小的任何钢时,需要提高淬火的冷却速度。
将讨论连杆第三实施例的优点。
本发明的高强度连杆具有极好的优点,例如,在它的完全硬化过的部分和硬化界面中减少了残余应力,并且提高了疲劳强度,及减少了重量,这是由于它的上述结构所导致的,尤其是这样的结构所导致的:连杆具有连接梁部分、大端和小端、及它们之间的接合部分,并且在它的连接梁部分中具有最小横截面积的一部分,在该部分中,它的横截面积与它的接合部分和连接梁部分的任何横截面上的疲劳强度的乘积等于或者大于它的横截面积与最小横截面积的部分中的疲劳强度的乘积。连杆具有0.73%或者更少的C,并且如此形成,以致它的连接梁部分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可以由回火马氏体结构、或者铁素体-珠光体结构、或者满足上面给出的关系表达式或者等式(1)的上述结构的混合体来组成。至少最小横截面积部分的整个横截面可以是回火马氏体结构。
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容易得到一种具有上述结构的连杆,因为在制造上述的高强度连杆时,在借助使用感应电流来进行硬化之后,优选地使用感应电流,在200度到650度的温度范围内、优选地在350到550度内进行回火。
本申请是以2003年2月19日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No.P2003-041360、2003年3月25日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No.P2003-082505和2003年5月23日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No.P2003-146734为基础的。这些日本专利申请No.P2003-041360、P2003-082585和P2003-146734的全部内容在这里引入以作参考。
尽管在上面参照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的这些实施例。根据上面教导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产生上述实施例的变形和改进。本发明的范围参照下面的权利要求来进行限定。

Claims (28)

1.一种连杆,该连杆包括:
连接梁部分,它用作连杆的主体;
大端,它位于连接梁部分的第一端侧上;
小端,它位于连接梁部分的第二端侧上,第二端侧与第一端侧轴向相对;
第一接合部分,它位于连接梁部分和大端之间以连接该连接梁部分和大端;及
第二接合部分,它位于连接梁部分和小端之间,以连接该连接梁部分和小端;
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积向着连接梁部分逐渐地、连续地减少,并且具有这样的强度分布:在这种分布中,强度随着横截面积的减少而增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杆,其特征在于,该强度分布是以马氏体的比率(%)为基础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杆,其特征在于,根据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积的变化,马氏体的比率(%)以满足下面公式所示关系的方式进行改变:
D/Dmin≥1/((1-α)×Ms/100+α)
这里,Dmin是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积的最小值;及α是通过下面方法得到的值:将没有进行硬化的弯曲应力除以进行硬化的弯曲应力。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杆,其特征在于,根据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硬化温度和回火时间中的至少一个的分布来形成强度分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杆,其特征在于,根据借助冷锻加入到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中的应变来形成强度分布。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杆,其特征在于,应变随着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积的变化而逐渐地、连续地改变。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杆,其特征在于,根据作为连杆的材料沿着粗制连杆厚度的差量(dispersion)来调整该应变。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杆,其特征在于,在冷锻之后,使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进行时效处理。
9.一种制造连杆的方法,该连杆包括:
连接梁部分,它用作连杆的主体;
大端,它位于连接梁部分的第一端侧上;
小端,它位于连接梁部分的第二端侧上,第二端侧与第一端侧轴向相对;
第一接合部分,它位于连接梁部分和大端之间,以连接该连接梁部分和大端;及
第二接合部分,它位于连接梁部分和小端之间,以连接该连接梁部分和小端,
该制造方法包括:
向着连接梁部分逐渐地、连续地减少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积;及
给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提供一种这样的强度分布:在这种分布中,强度随着横截面积的减少而增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强度分布是以马氏体的比率(%)为基础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积的变化,马氏体的比率(%)以满足下面公式所示关系的方式进行改变:
D/Dmin≥1/((1-α)×Ms/100+α)
这里,Dmin是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积的最小值;及α是通过下面方法得到的值:将没有进行硬化的弯曲应力除以进行硬化的弯曲应力。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硬化温度和回火时间中的至少一个的分布来形成强度分布。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硬化是使用感应加热线圈的高频硬化,该硬化通过下面方法来实现:沿着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来设置感应加热线圈,在感应加热线圈与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之间以形成硬化温度分布的方式设定一距离。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借助冷锻加入到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中的应变来形成强度分布。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应变随着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积的变化而逐渐地、连续地改变。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应变是以压扁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肋部分为基础的。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作为连杆的材料沿着粗制连杆厚度的差量来调整该应变。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冷锻之后,使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进行时效处理。
19.一种高强度连杆,该连杆包括:
连接梁部分,它用作连杆的主体,该连接梁部分具有在整个连杆中横截面积最小的部分;
大端,它位于连接梁部分的第一端侧上;
小端,它位于连接梁部分的第二端侧上,第二端侧与第一端侧轴向相对;
第一接合部分,它位于连接梁部分和大端之间以连接该连接梁部分和大端;及
第二接合部分,它位于连接梁部分和小端之间,以连接该连接梁部分和小端;
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积向着连接梁部分逐渐地、连续地减少;
疲劳强度最小的部分存在于大端和小端中的至少一个中,并且疲劳强度改变的部分存在于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和连接梁部分中;
接合部分和连接梁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处的横截面积与疲劳强度的乘积等于或者大于连接梁部分中的最小横截面积部分处的横截面积与疲劳强度的乘积。
20.一种高强度连杆,该连杆包括:
连接梁部分,它用作连杆的主体,该连接梁部分具有在整个连杆中横截面积最小的部分;
大端,它位于连接梁部分的第一端侧上;
小端,它位于连接梁部分的第二端侧上,第二端侧与第一端侧轴向相对;
第一接合部分,它位于连接梁部分和大端之间以连接该连接梁部分和大端;及
第二接合部分,它位于连接梁部分和小端之间,以连接该连接梁部分和小端;
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积向着连接梁部分逐渐地、连续地减少;
连接梁部分及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包括马氏体结构和铁素体-珠光体结构中的至少一种,并且满足下面公式:
S/D≥1/{(1-β)Ms/100+β}…公式(1)
这里,S是连接梁部分及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的任何部分的横截面积;D是连接梁部分的最小横截面积部分的横截面积;β是未硬化结构/回火马氏体结构的疲劳结构的疲劳强度;Ms是回火马氏体结构在截面积为S的部分处的面积比率;
最小横截面积部分的整个横截面由回火马氏体结构形成。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高强度连杆,其特征在于,高强度连杆由钢形成,该钢按照质量基础包括:C为0.20-0.43%、Si为0.05-2.0%、Mn为0.30-1.40%、P为小于0.07%、Cr为2.5%或者更小、Al为0.05%或者更小、N为0.005-0.03%和从下面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该组包括0.03-0.5%的V、0.005-0.5%的Nb和0.005-0.5%的Ti,其余为Fe和杂质。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高强度连杆,其特征在于,高强度连杆由钢形成,该钢按照质量基础包括:C为0.20-0.43%、Si为0.05-2.0%、Mn为0.30-1.40%、P为0.07-0.15%、Cr为2.5%或者更小、Al为0.05%或者更小、N为0.005-0.03%和从下面组中选择出的至少一种,该组包括0.03-0.5%的V、0.005-0.5%的Nb和0.005-0.5%的Ti,其余为Fe和杂质。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高强度连杆,其特征在于,该钢按照质量基础还包括从下面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该组包括2.0%或者更小的Ni、1.0%或者更小的Mo和0.0010-0.0030%的B。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高强度连杆,其特征在于,该钢按照质量还包括从下面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该组包括0.2%或者更小的S、0.3%或者更小的Pb、0.1%或者更小的Ca和0.3%或者更小的Bi。
25.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高强度连杆,其特征在于,使高强度连杆进行喷丸处理。
26.一种制造如权利要求19所述高强度连杆的方法,该制造方法包括:
把材料钢形成连杆形状;
借助使用感应电流使具有连杆形状的材料钢进行硬化;及
使硬化过的材料钢在200到65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回火。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350℃到55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回火。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借助使用感应电流来进行回火。
CNB2004100054794A 2003-02-19 2004-02-19 高强度连杆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257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041360 2003-02-19
JP041360/2003 2003-02-19
JP2003082505A JP3876384B2 (ja) 2003-03-25 2003-03-25 高強度コンロッ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082505/2003 2003-03-25
JP2003146734A JP4254345B2 (ja) 2003-02-19 2003-05-23 高強度コンロッ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146734/2003 2003-05-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23241A true CN1523241A (zh) 2004-08-25
CN100422576C CN100422576C (zh) 2008-10-01

Family

ID=32738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0547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2576C (zh) 2003-02-19 2004-02-19 高强度连杆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500417B2 (zh)
EP (1) EP1450056B1 (zh)
CN (1) CN100422576C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92817A (zh) * 2011-12-15 2012-06-13 浙江跃进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节约能源的时效处理方法
CN104203459A (zh) * 2012-01-30 2014-12-10 麦加戴恩国际有限公司 连杆及其制造方法
CN104265756A (zh) * 2014-09-03 2015-01-07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柴油机连杆及其制造方法
CN105568162A (zh) * 2015-12-23 2016-05-11 宝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船用低速大功率柴油机连杆锻件及制造工艺
CN105568147A (zh) * 2015-12-31 2016-05-11 南阳汉冶特钢有限公司 一种铝板带拉伸机钳口用q550特厚板及其生产方法
CN106246709A (zh) * 2016-08-18 2016-12-21 安徽天利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柴油机用连杆装置
CN109468446A (zh) * 2018-11-30 2019-03-15 安庆中船动力配套有限公司 一种连杆喷丸工艺
CN110343954A (zh) * 2019-07-10 2019-10-18 宝钢特钢韶关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发动机连杆用钢及其制造方法
CN111408681A (zh) * 2020-04-13 2020-07-14 南宫市精强连杆有限公司 发动机非调质钢连杆锻后余热回火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08189A (ja) * 2004-04-26 2005-11-04 Honda Motor Co Ltd コネクティングロッ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801432A3 (en) 2005-12-20 2009-07-22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Connecting rod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JP5175470B2 (ja) * 2006-11-30 2013-04-03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マグネシウム合金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9009723A2 (en) * 2007-07-11 2009-01-15 Gkn Sinter Metals, Llc Functionally graded powder metal components
US8074355B1 (en) * 2007-11-08 2011-12-13 Brunswick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connecting rod for an engine
US9943934B2 (en) * 2008-10-08 2018-04-17 Snap-On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tool product of differential heat treatment process
US20130192564A1 (en) * 2012-01-26 2013-08-01 Cummins Inc. Laser shock peening applied to fuel system pump head
CN102758836B (zh) * 2012-07-16 2014-12-03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硬基软结构内燃机连杆
MX2015009787A (es) * 2014-07-30 2016-03-31 Sundram Fasteners Ltd Artículo que tiene una pluralidad de regiones funcionalmente graduadas y método de fabricación del mismo.
US10161439B2 (en) 2015-04-16 2018-12-25 Honda Motor Co., Ltd. Connecting ro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E102015215553A1 (de) 2015-08-14 2017-02-16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Pleuel
USD801151S1 (en) 2016-07-08 2017-10-31 Race Winning Brands, Inc. I-beam connecting rod
US10197091B1 (en) * 2017-08-07 2019-02-0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Connecting-rod with one or more recess in the stem to reduce mass, optimize the balancing between rotating and reciprocating masses, and optimize the connecting-rod bearings minimum oil film thickness
DE102018123426A1 (de) * 2018-01-23 2019-07-25 ECO Holding 1 GmbH Pleuel für eine Brennkraftmaschine mit variabler Verdichtung
US10578150B2 (en) * 2018-07-24 2020-03-0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Combustion engine connecting rod
USD895402S1 (en) * 2019-01-28 2020-09-08 Bestrod Co., Ltd Connecting r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89720A (ja) * 1982-11-12 1984-05-24 Mitsubishi Motors Corp 硬化方法
JPS61261404A (ja) * 1985-05-13 1986-11-19 Toyota Motor Corp 高強度焼結コネクテイングロツドの製造方法
JPS6271415U (zh) * 1985-10-24 1987-05-07
US4691590A (en) * 1986-01-06 1987-09-08 Tecumseh Products Company Connecting rod design with voids
JPH0668134B2 (ja) * 1986-09-01 1994-08-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高強度コネクテイングロツドの製造法
US5048368A (en) * 1989-07-31 1991-09-17 Ford Motor Company Hollow connecting rod
DE4114488C1 (zh) * 1991-05-03 1992-09-24 Mercedes-Benz Aktiengesellschaft, 7000 Stuttgart, De
JPH06264816A (ja) 1993-03-15 1994-09-20 Nissan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US5485765A (en) * 1994-01-19 1996-01-23 Khatiblou; Mohsen A. Connecting rod with improved fatigue life
WO1995021275A1 (en) * 1994-02-08 1995-08-10 Stackpole Limited Hi-density sintered alloy
GB9423196D0 (en) * 1994-11-17 1995-01-04 Carey Charles O B A connecting rod
JPH08312632A (ja) * 1995-05-17 1996-11-26 Outboard Marine Corp コネクティングロッド及びクランクシャフト組立体
JP3694963B2 (ja) 1996-03-21 2005-09-1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直接筒内噴射式火花点火エンジン
JP3757537B2 (ja) * 1997-05-01 2006-03-22 大同特殊鋼株式会社 コネクティングロッドの製造方法
CN2315345Y (zh) 1997-12-11 1999-04-21 四川绵竹长城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内燃机连杆
DE19803867A1 (de) 1998-01-31 1999-08-05 Volkswagen Ag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Zylinderkopfes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US6055884A (en) * 1998-11-03 2000-05-02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utomobile connecting rod
JP4198268B2 (ja) * 1999-05-12 2008-12-1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鉄合金部品
US20040154578A1 (en) * 2002-02-20 2004-08-12 Weaver Robert R. Engine connecting rod for high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92817A (zh) * 2011-12-15 2012-06-13 浙江跃进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节约能源的时效处理方法
CN104203459A (zh) * 2012-01-30 2014-12-10 麦加戴恩国际有限公司 连杆及其制造方法
CN104265756A (zh) * 2014-09-03 2015-01-07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柴油机连杆及其制造方法
CN105568162A (zh) * 2015-12-23 2016-05-11 宝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船用低速大功率柴油机连杆锻件及制造工艺
CN105568147A (zh) * 2015-12-31 2016-05-11 南阳汉冶特钢有限公司 一种铝板带拉伸机钳口用q550特厚板及其生产方法
CN106246709A (zh) * 2016-08-18 2016-12-21 安徽天利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柴油机用连杆装置
CN109468446A (zh) * 2018-11-30 2019-03-15 安庆中船动力配套有限公司 一种连杆喷丸工艺
CN110343954A (zh) * 2019-07-10 2019-10-18 宝钢特钢韶关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发动机连杆用钢及其制造方法
CN111408681A (zh) * 2020-04-13 2020-07-14 南宫市精强连杆有限公司 发动机非调质钢连杆锻后余热回火的方法
CN111408681B (zh) * 2020-04-13 2022-04-12 南宫市精强连杆有限公司 发动机非调质钢连杆锻后余热回火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450056B1 (en) 2017-06-07
US20040159180A1 (en) 2004-08-19
EP1450056A2 (en) 2004-08-25
EP1450056A3 (en) 2009-11-04
US7500417B2 (en) 2009-03-10
CN100422576C (zh) 2008-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523241A (zh) 高强度连杆及其制造方法
CN100335670C (zh) 高强度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44826C (zh) 耐磨性优良的珠光体类钢轨及其制造方法
CN102459678B (zh) 渗碳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788103A (zh) 用作导管的无缝钢管和获得所述钢管的方法
CN1646717A (zh) 用于制造塑性材料注塑成型用的模具或用于制造金属加工部件的钢锭
CN1914343A (zh) 耐硫化物应力裂纹性优异的油井用无缝钢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195708A (zh) 用于制造由冷塑性变形成形的钢件的钢及其方法
JP5585758B2 (ja) クランクシャフトの製造方法
CN1119429C (zh) 热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957100A (zh) 耐疲劳裂纹扩展性优异的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1061245A (zh) 马氏体系不锈钢
CN1966755A (zh) 酸洗性优异的弹簧用钢丝材
JP2007146232A (ja) 鋼製軟窒化機械部品の製造方法
KR101333307B1 (ko) 가공성 및 담금질 후의 피로 특성이 우수한 전봉 강관
CN1616850A (zh) 齿轮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303244C (zh) 高碳热轧钢板、冷轧钢板和它们的制造方法
CN1039725C (zh) 高强度、高韧性弹簧钢及其生产工艺
CN1806062A (zh) 低屈服比高强度高韧性的厚钢板和焊接钢管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CN1019030B (zh) 空冷高淬透性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
CN1934280A (zh) 具有高强度和烘焙硬化性的冷轧钢板和热浸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668768A (zh) 马氏体不锈钢无缝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00336930C (zh) 容器用的薄钢板及其生产方法
CN1846010A (zh) 软氮化用非调质钢
CN1840726A (zh) 具有优异强度与韧性的钢材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01

Termination date: 201802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