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76693A - 发送设备和发送控制方法、以及接收设备和接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发送设备和发送控制方法、以及接收设备和接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76693A
CN1476693A CNA028031741A CN02803174A CN1476693A CN 1476693 A CN1476693 A CN 1476693A CN A028031741 A CNA028031741 A CN A028031741A CN 02803174 A CN02803174 A CN 02803174A CN 1476693 A CN1476693 A CN 14766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information
possibility
transmitting apparatus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280317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87543C (zh
Inventor
伊东克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766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766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8754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754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08Closed loop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7Scheduling of signalling, e.g. occurrenc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71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92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e.g. acknowledgement by energy burs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6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encoded,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54Signalisation aspects of the TPC commands, e.g. frame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节省了无线资源。基站101判定把数据发送至终端102的可能性,并把表明发送数据可能性的标识发送至终端102。终端102生成模式请求消息,用来判定基站101处的编码率和调制方式,并基于从基站101发送的标识,来设定模式请求消息的发送频率。于是,模式请求消息即以预定义的发送频率从终端102发送至基站101。

Description

发送设备和发送控制方法、以及接收设备和接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送设备和发送控制方法,并涉及接收设备和接收控制方法。更具体的讲,本发明涉及例如在便携电话***里的发送设备和发送控制方法,其能够节省无线资源和使便携电话机低功率消耗,并涉及接收设备和接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一个自适应性调制和编码率的通信***,根据传播路径的品质,通过改变纠错码的编码率和多级调制度,在牺牲抗噪特性的同时,显示一个高速率的通信给用户,该用户拥有了一个高品质的传播路径,以及在保持抗噪特性的同时,显示一个低速率的通信给用户,该用户就仅仅有了一个低品质的传播路径。
这种自适应性调制和编码率通信方式(以下称为自适应性编码调制方式),近来引入无线通信***,就示例而言,有GSM(全球移动通信***)、EDGE、HDR(高速数据)、1×TREAM等。进而,可以想到所述同样的通信***将被引入到使用W-CDMA(宽带码分多址)通信的情况。
在使用自适应性编码调制方式时,执行以下基本过程,从而在基站和终端之间的通信实现自适应性调制和编码率。
1.终端确定从基站发送来的信号的接收品质。
2.终端根据接收信号品质确定结果,将代表最合适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的信息通知给基站(以下称为模式请求消息)。
3.基站根据接收到的从终端发送的信号品质消息和基站拥有的资源状态,决定实际分配给终端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并把代表已确定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的信息(以下称为发送模式)发送至终端。
4.基站根据对应于发送模式的编码率和调制方式,对用户数据进行编码和调制,再发送至终端。
5.终端收到发送模式,并基于收到的发送模式进行数据接收处理。
6.在完成纠错后,若终端在接收的数据里检出任何错误,则终端发射一重新发射的请求,而若终端能够正确地接收数据,则终端把一新数据发送请求发回至基站。
7.周期地重复所述步骤1~6。
图1示出了所述处理顺序一种方式。如图所示,示出了下列之间的关系,即用来向终端通知来自基站的发送模式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用来发送来自基站的用户数据的下行链路数据信道,以及用来发送来自终端的发送模式请求消息的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在本图里示出了在预定义帧周期里重复所述步骤1直至6的例子。
即,如图1所示,终端在当前时刻的终端测定收信品质,并根据收信品质来确定向基站要求的发送模式。进而,终端把指明的该发送模式的模式请求消息通过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至基站。
基站基于发送模式请求消息和基站拥有的无线资源来确定发送模式,并把该发送模式通过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至终端。进而,基站根据与发送至终端的发送模式对应的编码率和调制方式来实行用户数据的编码和调制,并通过下行链路数据信道发送至终端。
接着,终端接收从基站先前发送的发送模式,并且终端籍此识别从基站发送的用户数据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终端进而接收此后从基站发送的用户数据,并根据与先前发送的发送模式所指明的调制方式对应的解调方式而进行解调。
终端进行对解调和解码所得用户数据检错,而若未检出错误,则终端例如把用于新的用户数据的请求消息和模式请求消息经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至基站。
另一方面,若在执行解调和解码所得用户数据里检出了错误,则终端将重发请求消息给基站,该重发请求消息请求基站应该通过上行链路控制信道重新发射相同的用户数据。当基站收到重发请求消息时,则基站把用户数据再次重发至终端。
终端从基站收到重发的用户数据,并进行检错。若终端在用户数据里检出任何错误,则终端再度把重发请求消息发送至基站,并重复类似的处理。另一方面,若终端在进行纠错处理后在用户数据里未检出错误,则如上所述,终端例如把用于新用户的数据的请求和模式请求消息经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至基站。
图1含有下行链路数据信道、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术语。“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一词分别表示信号从基站发送至终端的信道和信号从终端发送至基站的信道。即,“下行链路”一词由信号从基站发送至终端所经信道的名称所使用,而“上行链路”一词由信号从终端发送至基站所经信道的名称所使用。
进而,重发请求消息可采用例如一比特的标识符,在此场合里,其值为1代表要求重发,其值为0代表要求新的用户数据。
图2示出了传统基站的配置示例,其实现了利用自适应性调制和编码率的通信方式(自适应性编码及调制方式)。
基站由收发共用单元1、逆扩展单元2、功率控制位提取单元3、重发请求消息提取单元4、模式请求消息提取单元5、模式判定单元6、控制单元7、控制数据生成单元8、编码调制单元9、功率调整单元10、扩展单元11、重发缓冲器12、自适应性编码调制单元13、天线14构成。
基站凭收发共用单元1、逆扩展单元2对从用户发送的信号进行解调。
即,例如把进行频谱扩展的信号从便携电话机以及PDA(个人数字助理)等能够无线通信的终端发送至基站。该发送信号由天线14接收并提供给收发共用单元1。收发共用单元1收到来自天线14的发送信号并对信号施行必要的处理,再提供给逆扩展单元2。逆扩展单元2对从自适应性编码调制单元13供给的信号进行频谱逆扩展,并把所得信号提供给功率控制位提取单元3。
功率控制位提取单元3从逆扩展单元2所供给的信号里提取功率控制位。即,从终端发送至基站的发送信号含有比特功率控制标识,该标识指出了如图1所说述的通过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功率增加和减少的请求。功率控制位提取单元3从逆扩展单元2所供给的信号里提取这一功率控制位,并把该功率控制位传送至功率调整单元10。
功率控制位提取单元3从逆扩展单元2所供给的信号里提取功率控制位,并进而把该信号提供给重发请求消息提取单元4。重发请求消息提取单元4从功率控制位提取单元3所供给的信号里提取重发请求消息。
即,从终端发送至基站的发送信号含有重发请求消息、其表明有无要求用户数据重发,如图1所说明。重发请求消息提取单元4从功率控制位提取单元3所供给的信号里提取重发请求消息,并把该重发请求消息传送至控制单元7。
重发请求消息提取单元4从功率控制位提取单元3所供给的信号里提取重发请求消息,并也把该信号提供给模式请求消息提取单元5。模式请求消息提取单元5从重发请求消息提取单元4所供给的信号里提取模式请求消息。
即,从终端发送至基站的发送信号含有模式请求消息,其表明由终端处接收信号的品质决定发送模式,如图1所说明。模式请求消息提取单元5从重发请求消息提取单元4所供给的信号里提取模式请求消息,并将其传送至模式判定单元6。
这样,在终端和基站之间交换的信号由帧构成,其中各帧有一个预先确定的时间范围。进而,各帧皆由如N等数段时隙构成,每段为例如0.667毫秒的单位。所述功率控制位使其可在每段时隙处把功率控制位从终端发送至基站。从而,功率控制位提取单元3在每段时隙处提取功率控制位。进而,当终端发送信号时,在每帧处配置了重发请求消息和模式请求消息。从而,重发请求消息提取单元4和模式请求消息提取单元5在每帧处分别进行提取操作,以提取重发请求消息和模式请求消息。
模式判定单元6根据模式请求消息和基站拥有的资源的状态,决定最合适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并把编码资源和功率资源分配给用户(终端)。
即,若基站的资源十分富裕,则模式判定单元6决定把模式请求消息所代表的发送模式原样分配给发送模式(以下称为分配发送模式)。反之,若基站的资源没有富裕,则模式判定单元6决定把使用资源较少的发送模式,而非模式请求消息所代表的发送模式作为所分配的发送模式。
接着,在模式判定单元6决定所分配的发送模式后,再把分配发送模式提供给控制单元7。
最初,控制单元7确认来自重发请求消息提取单元4的重发请求消息,而若确有重发请求,则控制单元7把表明与最初发送用户数据时相同的发送模式的信息标识(即,在发送要求重发的用户数据时的发送模式)以及表明该发送是重发的重发标识发送至控制数据生成单元8和重发缓冲器12。进而,若没有重发请求,则控制单元7把模式判定单元6所决定的发送模式(分配发送模式)传送至控制数据生成单元8和自适应性编码调制单元13。
控制数据生成单元8生成控制数据,其含有从控制单元7供给的发送模式,并提供给编码调制单元9。若控制数据生成单元8除了被供给了来自控制单元7的发送模式信息标识外,还被供给了重发请求标识,则控制数据生成单元8使控制数据含有该重发请求标识。编码调制单元9对从控制数据生成单元8供给的控制数据在预定义的方式下进行编码和调制处理,并把结果所得的调制信号提供给功率调整单元10。
功率调整单元10根据从功率控制位提取单元3供给的功率控制位,决定发送功率的值,该发送功率通过如图1说明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而发送数据。即,如上所述,功率控制位例如是1位标识,当功率控制位为1时,功率调整单元10使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增加1dB。当功率控制位为0时,功率调整单元10使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下降1dB。于是,对来自编码调制单元的调制信号进行处理。这样就可能给出一种配置,其把最合适的功率通过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传送至终端。顺便提一句,在使用CDMA的通信里,这种在下行链路控制信道里的发送功率的控制得以普遍利用。
在功率调整单元10里调整发送功率的调制信号被提供给扩展单元11。
同时,包数据被提供给自适应性编码调制单元13,其中用户数据配置在包数据里,而用户数据是通过如图1说明的下行链路数据信道而发送的。自适应性编码调制单元13使用从控制单元7供给的发送模式信息所表明的编码率,对包数据进行编码处理。进而,自适应性编码调制单元13使用该发送模式所表明的调制方式对编码后的包数据施行调制处理,这样,包数据进行编码和调制后得到的调制信号被提供给重发缓冲器12。
此处,提供了R=1/2和R=3/4的编码率(编码方式),以及QPSK(四相相移键控)和16QAM(正交调幅)的调制方式,在此说明3种发送模式#0直至#2,此处,发送模式不限于这3种,还可通过组合编码率和调制方式,从而设有多种模式类型。
编码率为R=1/2意味着对每1位输入数据皆附加了1位冗余位,编码率为R=3/4意味着对每3位输入数据皆附加了1位冗余位。若编码率为R=1/2的编码数据,则与编码率为R=3/4的编码数据的情形比较,整个数据包含的冗余位数相对输入数据更多,因而纠错能力更强但仅能发送少量的数据。相反,若编码率为R=3/4的编码数据,则与编码率为R=1/2的编码数据的情形比较,整个数据包含的冗余位数相对输入数据较少,因而纠错能力不如编码率为R=1/2的情形但能发送大量数据。
进而,在QPSK调制方式里,如图3A所示,编码后的数据被转换成由2位组成的符号,而这些符号被映射至任一4符号组,以及在16QAM调制方式里,如图3B所示,编码后的数据被转换成由4位组成的符号,而这些符号被映射至任一16符号组。若设可能发送的符号速率是稳定的,则16QAM调制方式比QPSK调制方式能实际传送更多的数据。然而,由于16QAM调制方式符号间距比QPSK调制方式要短,故其噪声特性会更差。
现在,R=1/2编码率和QPSK调制方式的组合,R=1/2编码率和16QAM调制方式的组合,和R=3/4编码率和16QAM调制方式的组合被分别定义为发送模式#0、#1、#2,于是这些发送模式的数据传送速率的关系如下。即,发送模式#0(R=1/2,QPSK)<发送模式#1(R=1/2,16QAM)<发送模式#2(R=3/4,16QAM)。另一方面,这些发送模式的噪声耐久特性的关系如下。即,发送模式#0(R=1/2,QPSK)>发送模式#1(R=1/2,16QAM)>发送模式#2(R=3/4,16QAM)。
根据自适应性编码和调制方式,可依信号传播路径的性质而选择决定编码率和调制方式。即,若噪声等级低而传播路径良好(即终端处的收信品质良好),则选择数据传送速率高的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组合(发送模式)以进行有效的数据传送。反之,若噪声等级高,而传播路径差(即终端处的收信品质差),则选择噪声耐久特性高的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组合(发送模式),以进行压低数据传送速率,而纠错特性得以强化的数据传送。
图4示出了自适应性编码调制单元13的配置,其中使用了3种发送模式,即模式#0直至#2,如图2所示。
输入自适应性编码调制单元13的包数据被提供给电键21。
若从控制单元7供给的发送模式信息为发送模式#0,则电键21选择端子21a而电键24选择端子24a。
端子21a连接至编码单元22a。从而,若发送模式为#0,则包数据从电键21供给编码单元22a。编码单元22a对这样供给的包数据以编码率R=1/2进行编码,以把纠错码附加至数据。结果所得的编码数据被提供给QPSK调制单元23a。QPSK调制单元23a对从编码单元22a供给的编码数据进行QPSK调制,以对调制后的符号进行映射而形成合成体,结果所得的调制信号被提供给电键24的端子24a。当发送模式为#0时,如上所述,电键24选择端子24a。于是,从QPSK调制单元23a输出的调制信号经电键24提供给重发缓冲器12(图2)。
反之,若从控制单元7供给的发送模式信息表示为发送模式#1,则电键21选择端子21b而电键24选择端子24b,端子21b连接至编码单元22b。从而,若发送模式为#1,则包数据从电键21供给编码单元22b,编码单元22b对这样供给的包数据以编码率R=1/2进行编码,而结果所得的编码数据被提供给16QAM调制单元23b,16QAM调制单元23b对从编码单元22b供给的编码数据进行16QAM调制,而结果所得的调制信号被提供给电键24的端子24b。当发送模式为#1时,如上所述,电键24选择端子24b。于是,从16QAM调制单元23b输出的调制信号经电键24提供给重发缓冲器12(图2)。
进而,若从控制单元7供给的发送模式信息表示为发送模式#2,则电键21选择端子21c而电键24选择端子24c,端子21c连接至编码单元22c。从而,若发送模式为#2,则包数据从电键21供给编码单元22c,编码单元22c对这样供给的包数据以编码率R=3/4进行编码,而结果所得的编码数据被提供给16QAM调制单元23c,16QAM调制单元23c对从编码单元22c供给的编码数据进行16QAM调制,而结果所得的调制信号被提供给电键24的端子24c。当发送模式为#2时,如上所述,电键24选择端子24c。于是,从16QAM调制单元23c输出的调制信号经电键24提供给重发缓冲器12(图2)。
返回图2,重发缓冲器12对从自适应性编码调制单元13供给的编码和调制后的用户数据进行暂时存储,并也提供给扩展单元11,进而,当重发缓冲器12从控制单元7收到重发标识时,即把所存储的用户数据作为重发数据再度提供给扩展单元11。此外,当重发缓冲器12未从控制单元7收到重发标识时,即,当用户数据被终端正常接收时,重发缓冲器12从所存储的用户数据里消去(消除)正常接收的数据。
扩展单元11使用不同的扩展码对从功率调整单元10供给的调制信号和从重发缓冲器12供给的调制信号进行频谱扩展,并把这样获得的扩展信号提供给收发共用单元1。收发共用单元1对来自扩展单元11的扩展信号进行必要的处理,并作为来自天线14的电波而发送至终端。
此处,从功率调整单元10供给的调制信号是通过图1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的信号,以及从自适应性编码调制单元13供给的调制信号是通过图1的下行链路数据信道发送的信号。
接着,图5示出了传统终端的构成例,其实现了利用自适应性调制和编码率的通信方式(自适应性编码调制方式)。
终端(用户终端)由收发共用单元31、逆扩展单元32、控制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3、功率控制位生成单元34、数据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5、模式选择单元36、控制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7、控制单元38、用户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9、检错单元40、重发消息生成单元41、重发消息***单元42、模式请求消息***单元43、功率控制位***单元44、扩展单元45、天线46构成。
从基站发送的发送信号由天线46接收,在收发共用单元31里对所收信号施行必要的处理,再提供给逆扩展单元32,逆扩展单元32对从收发共用单元31供给的信号进行频谱逆扩展,以把信号分离成图1的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信号和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逆扩展单元32把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提供给控制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3和控制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7。进而,逆扩展单元32把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信号提供给数据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5和用户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9。
控制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3根据下行链路控制信道里时分复用而得的导频信号来推断信号对噪声比(SNR,信噪比)。即,尽管在图2里未予说明,但扩展单元11凭从功率调整单元10供给的解调信号对预定义的导频信号进行时分复用。此后,扩展单元11对该信号进行频谱扩展,从而通过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来的信号不仅含有从功率调整单元10供给的解调信号,还含有导频信号。控制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3推断从逆扩展单元32通过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供给的信号的SNR,这需要使用该信号里所含的导频信号。接着,控制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3把该推断SNR提供给功率控制位生成单元34。
功率控制位生成单元34为了响应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推断SNR,若推断SNR好于希望的SNR则把值为0的功率控制位输出至功率控制位***单元44、而若推断SNR差于希望的SNR则把值为1的功率控制位输出至功率控制位***单元44。此时,在每段时隙里皆实行控制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3处的SNR的推断和功率控制位生成单元34处的功率控制位的生成。接着,图2的基站基于功率控制位来控制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使得终端总能以一定的SNR收到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
控制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7对从逆扩展单元32通过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供给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从信号中分离出控制数据,并将其提供给控制单元38。
控制单元38检出在下行链路数据信道处适用的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等信息,即,发送模式信息,其被用于从控制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7供给的控制数据处。接着,控制单元38进行用户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9的模式设定(控制)。
即,如图6的流程图所示,控制单元38最初在步骤S1处从控制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7所供给的控制数据中检出发送模式,并前进至步骤S2。在步骤S2处,若判定:发送模式表明调制方式是QPSK调制,则前进至步骤S3。在步骤S3处,控制单元38对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信号进行QPSK解调,并控制用户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9以编码率R=1/2进行解码。此后,控制单元38等待从控制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7供给的下次的控制数据,接着处理从步骤S3返回S1,以下重复同样的处理。
在步骤S2处,若判定:发送模式表明调制方式不是QPSK调制,则前进至步骤S4。在步骤S4处,控制单元38判定发送模式所表明的调制方式是否16QAM,和发送模式所表明的编码率是否R=1/2。在步骤S4处,若判定:发送模式表明调制方式是16QAM,且发送模式表明编码率是R=1/2,则前进至步骤S5。在步骤S5处,控制单元38对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信号进行16QAM解调,并控制用户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9以编码率R=1/2进行解码。此后,控制单元38等待从控制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7供给的下次的控制数据,接着处理从步骤S5返回S1,以下重复同样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4处,若判定:发送模式信息没有表明调制方式是16QAM且编码率是R=1/2,则前进至步骤S6。在步骤S6处,控制单元38判定发送模式所表明的调制方式是否16QAM,和发送模式所表明的编码率是否R=3/4。在步骤S6处,若判定:发送模式表明调制方式是16QAM,而发送模式表明编码率是R=3/4,则前进至步骤S7。在步骤S7处,控制单元38对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信号以16QAM方式进行解调,并控制用户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9以便在编码率R=3/4对信号进行解码。此后,控制单元38等待从控制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7供给的下次的控制数据,接着处理从步骤S7返回S1,以下重复同样的处理。
在步骤S6处,若判定:发送模式信息没有表明调制方式是16QAM且编码率是R=3/4,则该判定意味着发送模式信息不是所述3种调制方式和编码率组合以内的。在此场合里,控制单元38判定该发送模式有误,因而控制单元38不对用户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9进行特别的控制。于是,控制单元38等待从控制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7供给的下次的控制数据,接着处理从步骤S6返回S1,以下重复同样的处理。
现在再返回图5,数据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5推断从逆扩展单元32供给的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信号的SNR。当数据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5推断SNR时,数据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5使用在下行链路数据信道上受到时分复用的导频符号,或使用与下行链路数据信道一起并列发送的导频信道符号。
尽管在图2里未予说明,但扩展单元11凭从自适应性编码调制单元13供给的解调信号对预定义的导频信号进行时分复用。此后,扩展单元11进行频谱扩展。从而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信号含有导频信号。进而,扩展单元11对别的导频信号进行频谱扩展,其扩展码异于对功率调整单元10或自适应性编码调制单元13所供给的调制信号的频谱扩展所用的扩展码。接着,该导频信号经收发共用单元1提供给天线14,并从天线14通过下行链路数据信道和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并列地发送。
数据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5推断从逆扩展单元32供给的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信号的SNR,这需使用该信号里所含的导频信号,或使用与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信号一起并列发送的导频信号。接着,该判断的SNR被提供给模式选择单元36。
模式选择单元36把数据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5所供给的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判定SNR作为终端处的收信品质,并相对该收信品质决定(选择)能够把用户数据的错误率设在预定义值以下的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组合,即发送模式。进而,模式选择单元36向基站要求该决定的发送模式,籍以生成表明该发送模式的模式请求消息,并提供给模式请求消息***单元43。
此处,数据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5在每帧皆实行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SNR的推断,而模式选择单元36也在每帧皆生成模式请求消息。
此时,根据数据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5所供给的收信品质,若推断发送路径的噪声较少,从而发送路径良好(收信品质良好的场合),则模式选择单元36选择由处理较高发送速率的数据的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组合而成的发送模式。反之,若判定发送路径的噪声较多,从而发送路径恶劣(收信品质恶劣的场合),则模式选择单元36选择由数据传送速率受压抑而纠错特性得以加固的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组合而成的发送模式。
具体地讲,模式选择单元36、例如图7所示,选择能够把用户数据的错误率设在预定义值以下或相等的发送模式。
即,图7示出了与所述3种发送模式#0(R=1/2,QPSK)、#1(R=1/2,16QAM)、#2(R=3/4,16QAM)有关的收信品质和用户数据的错误率(FER:帧误率)之间的关系。模式选择单元36例如相对收信品质选择能够把用户数据的错误率设在10%以下或相等的发送模式。在此场合里,根据图7,模式选择单元36在收信品质为-8dB以下的场合、大于-8dB小于-4dB的场合、和-4dB以上的场合分别选择发送模式#0(R=1/2,QPSK)、#1(R=1/2,16QAM)、#2(R=3/4,16QAM)。
另一方面,用户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9在图6说明的控制单元38的控制下,对从逆扩展单元32供给的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信号进行解码和解调,结果所得的用户数据被提供给检错单元40。当用户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9对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信号进行解码时,用户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9使用该信号所含的纠错码作为冗余位,进行用户数据的纠错。
检错单元40使用例如循环冗余校验(CRC)进行奇偶校验,即,检错单元40判定用户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9所解码的用户数据是否有误,并把该判定结果提供给重发请求消息生成单元41。
若重发请求消息生成单元41从检错单元40收到无误的判定结果,则重发请求消息生成单元41生成例如值为0的重发请求消息,并把该讯息提供给重发消息***单元42。反之,若重发请求消息生成单元41从检错单元40收到有误的判定结果,则重发请求消息生成单元41生成例如值为1的重发请求消息,并把该讯息提供给重发消息***单元42。
重发消息***单元42对从重发请求消息生成单元41供给的重发请求消息以图1说明的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进行组帧,并把结果信号提供给模式请求消息***单元43,模式请求消息***单元43对从模式选择单元36供给的模式请求消息以重发消息***单元42所供给的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进行组帧,该结果信号被提供给功率控制位***单元44,功率控制位***单元44对从功率控制位生成单元34供给的功率控制位以模式请求消息***单元43所供给的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进行组帧,该结果信号被提供给扩展单元45,扩展单元45对来自功率控制位***单元44的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进行频谱扩展,并把结果所得的扩展信号提供给收发共用单元31,收发共用单元31对来自扩展单元45的扩展信号施行必要的处理,并从天线46以电波发送。
如上所述,根据自适应性编码和调制方式,终端依收信品质向基站通知(要求)希望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的组合(发送模式),接着基站基于此即可选择实际分配的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的组合,从而可依终端的收信情况(收信品质)而变化数据传送速度,数据也就可以效率更好地传送至终端了。
不过,终端却不可能判断用户是何时发送的,因而有必要经常把模式请求消息发送至基站。当把模式请求消息发送至基站时,使用上行链路无线资源,因而当存在多个终端时干涉会变得很大。进而,在基站,即使不存在发送至终端的用户数据,从终端向基站发送模式请求消息也要造成无用的功率消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以上的方面而做出的。因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抑制不必要的模式请求消息等的发送,并实现上行链路无线资源的节省。
本发明的发送设备的特征包括:判定装置,用来判定把数据发送至接收设备的可能性;发送装置,用来把表明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可能性的可能性信息和指示预定义的信息的发送频率的频率信息发送至接收设备。
本发明的发送控制方法的特征包括:判定步骤,用来判定把数据发送至接收设备的可能性;发送控制步骤,用来发送表明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可能性的可能性信息和指示预定义的信息的发送频率的频率信息。
本发明的第1程序的特征包括:判定步骤,用来判定把数据发送至接收设备的可能性;发送控制步骤,用来发送表明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可能性的可能性信息和指示预定义的信息的发送频率的频率信息。
本发明的接收设备的特征包括:生成装置,用来生成在发送设备处决定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预定义的信息;设定装置,用来基于表明从发送设备发送数据可能性的可能性信息,设定预定义的信息的发送频率;和发送装置,用来以设定装置所设定的发送频率,把预定义的信息发送至发送设备。
本发明的接收控制方法的特征包括:生成步骤,用来生成在发送设备处决定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预定义的信息;设定步骤,用来基于表明从发送设备发送数据可能性的可能性信息,设定预定义的信息的发送频率;发送步骤,用来以设定步骤所设定的发送频率,把预定义的信息发送至发送设备。
本发明的第2程序的特征包括:生成步骤,用来生成在发送设备处决定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预定义的信息;设定步骤,用来基于表明从发送设备发送数据可能性的可能性信息,设定预定义的信息的发送频率;发送步骤,用来以设定步骤所设定的发送频率,把预定义的信息发送至发送设备。
本发明的通信***的特征包括:判定装置,用来判定把数据发送至接收设备的可能性;第1发送装置,用来把表明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可能性的可能性信息发送至接收设备;生成装置,用来生成在发送设备处决定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预定义的信息;设定装置,用来基于从发送设备发送的可能性信息设定预定义的信息的发送频率;第2发送装置,用来以设定装置所设定的发送频率,把预定义的信息发送至发送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发送设备和发送控制方法,以及第1程序,判定把数据发送至接收设备的可能性,并发送表明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可能性的可能性信息和指示预定义的信息的发送频率的频率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接收设备和接收控制方法,以及第2程序,生成在发送设备处决定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预定义的信息,并基于表明从发送设备发送数据可能性的可能性信息设定预定义的信息的发送频率。这样,以该设定的发送频率把预定义的信息发送至发送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通信***,判定把数据发送至接收设备的可能性,并把表明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可能性的可能性信息发送至接收设备。进而,生成在发送设备处决定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预定义的信息,并基于表明从发送设备发送数据可能性的可能性信息设定预定义的信息的发送频率。这样,以该设定的发送频率把预定义的信息发送至发送设备。
附图简述
图1是说明传统的数据传送的图。
图2是表示传统传统的基站的构成示例框图。
图3A是表示QPSK调制方式下的数据映射的图。
图3B是表示16QAM调制方式下的数据映射的图。
图4是表示自适应性编码调制单元13的构成传统示例框图。
图5是表示传统终端的构成示例框图。
图6是说明控制单元38的数据接收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收信品质和错误率之间的关系图。
图8是表示适用于本发明的通信***的实施方式的构成示例框图。
图9是表示基站101的构成示例框图。
图10是表示终端102的构成示例框图。
图11是说明基站101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说明终端102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说明终端102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是说明终端102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5是说明终端102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6是说明基站101和终端102之间通信图。
图17是表示适用于本发明的计算机示实施方式的构成示例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8示出了适用于本发明的通信***(***指的是由多个设备的集合所成之物,而不问设备的各结构是否处在同一筐体里)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构成例。
图8的通信***由基站101和例如移动电话机等的终端102构成,而数据以无线通信在基站101和终端102之间通信。
此处,在图8的实施方式里,仅分别描述了一个基站101和终端102,但通信***也可能由多个基站或终端构成。
图9示出了图8的基站101的构成示例。此处图中,对应图2的部分被赋以同一编号,以下酌情省略其说明。
如图9所示,基站由收发共用单元1、逆扩展单元2、功率控制位提取单元3、重发请求消息提取单元4、模式请求消息提取单元5、模式判定单元6、控制单元7、编码调制单元9、功率调整单元10、扩展单元11、重发缓冲器12、自适应性编码调制单元13、数据缓冲器111、控制数据生成单元112构成。
从而,图9的基站新设有数据缓冲器111,进而设有控制数据生成单元112以取代控制数据生成单元8。其他部分基本与图2的基站同样构成。
此处,在图9的实施方式里,仅图示了一个数据缓冲器111和重发缓冲器12,但对登录至基站101的各用户皆备有数据缓冲器111和重发缓冲器12。即,基站101例如在预定义的距离的范围内的区域(小区)里存在的终端之间担当通信,但在基站101担当的各终端处皆备有数据缓冲器111和重发缓冲器12。
数据缓冲器111暂时存储配置了用户数据并输入至基站101的包数据,并在必要时提供给自适应性编码调制单元13。
控制数据生成单元112把数据标识位包含在传统的控制数据里并发送。
即,控制数据生成单元112判定数据发送至终端102的可能性,并通过包含控制数据把数据标识位(以下酌情简单称为标识)发送至编码调制单元9。
具体地,控制数据生成单元112监视数据缓冲器111和重发缓冲器12,而若寄达终端102的用户数据被存入数据缓冲器111或重发缓冲器12,则生成表明把数据发送至终端102可能性的标识,即例如值为1的标识,并包含在控制数据里。进而,若寄达终端102的用户数据未被存入数据缓冲器111或重发缓冲器12,则生成表明把数据发送至终端102可能性的标识,即例如值为0的标识,并包含在控制数据里。
进而,在所述情况里,单纯地若寄达终端102的用户数据被存入数据缓冲器111或重发缓冲器12,则生成值为1的标识,表示有把数据发送至终端102的可能性。把标识设成1,即把数据发送至终端102的可能性可以这样判定:除了数据存在于数据缓冲器111或重发缓冲器12外,还考虑数据是否未在预定义时间内分配给终端102(寄达终端102、存入数据缓冲器111或重发缓冲器12的用户数据是否在预定义时间以上还未发送),或者是否有预定义位以上的寄达终端102的用户数据存在于数据缓冲器111或重发缓冲器12。
进而,如后述当模式请求消息的发送周期M不是M=∞,而是有限值时,即以每M帧把模式请求消息从终端102发回基站101,此时只要终端102处的平均收信品质在预定义阈值以上即可把标识设成1。
即,标识为1的场合表示现在存在把数据发送至终端102的可能性。
相反,基站101把无线资源分配给终端102以及含其它终端(未示出)的多数终端,此后,发送这些寄达各终端的数据。从而,尽管寄达终端102的用户数据存在于数据缓冲器111或重发缓冲器12,用户数据也不总是直接发送至终端102。
即,基站101基于例如存入数据缓冲器111或重发缓冲器12的各终端的用户数据的数据量,或存入数据缓冲器111或重发缓冲器12的各终端的用户数据的存而不发的时间长度,以及各终端处的平均收信品质,把无线资源分配给各终端。
具体地讲,基站101把无线资源优先地分配给例如存入数据缓冲器111或重发缓冲器12的用户数据的数据量更多的终端。进而,基站101把无线资源优先地分配给例如存入数据缓冲器111或重发缓冲器12的用户数据但不发送的时间更长的终端。进而,基站101把无线资源优先地分配给平均收信品质更高的终端。
从而,寄达终端102用户数据的优先发送不仅根据寄达终端102用户数据被存入数据缓冲器111或重发缓冲器12,还根据其数据量多,或其用户数据长时间未发送,进而在终端102处的平均收信品质高,从而现在把数据发送至终端102的可能性高。
接着,在寄达终端102用户数据被存入数据缓冲器111或重发缓冲器12,进而其数据量多的场合,或其用户数据长时间未发送的场合或在终端102处的平均收信品质高的场合,可把标识设成1,表示现在有把数据发送至终端102的可能性。
此外,在终端102处的平均收信品质例如可从模式请求消息提取单元5处所提取的模式请求消息求得。即,模式请求消息所表明的发送模式是在终端102处,基于与图5说明的场合同样的终端102处的收信品质而决定的。从而,基于模式请求消息所表明的发送模式即可推断收信品质,并根据该推断的收信品质求出终端102处的平均收信品质。
控制数据生成单元112如以上所述判定把数据发送至终端102的可能性,把表明该可能性的标识包含在控制数据里,并进而生成指示模式请求消息从终端102发送频率的频率信息,并包含在控制数据里。
即,控制数据生成单元112在例如标识为1而又有把数据发送至终端102的可能性的场合里,把发送频率设定成发送周期为K帧,进而在例如标识为0而又没有把数据发送至终端102的可能性的场合里,把发送频率设定成发送周期为大于K的M帧。可见,若控制数据生成单元112把标识为1的场合的发送频率作为基准,则当标识为0时把发送频率设定成比标识为1时要低。
具体地讲,控制数据生成单元112对应传送路径的通信量,即登录至基站101的终端数,在标识为0或1的场合自适应性地设定(控制)发送频率。
此时,若频率信息代表例如通过在帧处配置模式请求消息而发送的发送周期,则可能把该值设成有限值,但在标识为0的场合也可能把发送周期设成无限大。在此场合里,终端102不把模式请求消息发送至基站101。
进而,标识为1的场合的发送周期例如可设成1。此处,可在每帧皆把模式请求消息从终端102发送至基站101。
此时,在所述场合里,可在控制数据生成单元112处把标识为1的场合的频率信息K和标识为0的场合的频率信息M设定成任意值。反之,频率信息K或M可对应于值分别为1或0的标识而早已被决定为固定的值。如上所述,当频率信息K或M早已被确定时,不必要把频率信息K或M随标识一同包含在控制数据里。
即,在频率信息K或M对应于值分别为1或0的标识而早已被决定的场合里,模式请求消息的发送频率将由标识值唯一决定。从而,在此场合里,通过包含标识而等价于把频率信息K和M包含在控制数据里,即使未包含频率信息K和M。
又,图10示出了图8的终端102的构成例。此处图中,对应图5的部分被赋以同一编号,以下酌情省略其说明。
如图10所示,终端(用户终端)由收发共用单元31、逆扩展单元32、控制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3、功率控制位生成单元34、数据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5、模式选择单元36、控制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7、控制单元38、用户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9、检错单元40、重发消息生成单元41、重发消息***单元42、模式请求消息***单元43、功率控制位***单元44、扩展单元45、天线46和发送模式判定单元121构成。
从而,图10的终端新设有发送模式判定单元121。其他部分基本与图5的终端同样构成。
以控制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7解调和解码的控制数据被提供给发送模式判定单元121。发送模式判定单元121基于控制数据所含的标识和频率信息,对数据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5的动作进行控制。
即,设频率信息表明当标识为0或1时的发送频率被设成每M或K帧,则发送模式判定单元121当控制数据所含的标识为0时,每M帧即推断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收信品质,从而控制数据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5,进而,当控制数据所含的标识为1时,每K(K<M)帧即推断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收信品质,从而控制数据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5。
此时,当从数据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5供给收信品质时,模式选择单元36基于收信品质决定发送模式,并提供给模式请求消息***单元43。从而,当对数据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5进行控制,以每M或K帧推断收信品质时,发送模式以每M或K帧被发送至终端102。
此处,如上所述,当频率信息K或M对应于值为1或0的标识而早已被决定的时,发送模式判定单元121由控制数据所含的标识值唯一决定频率信息K或M,并对数据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5进行控制。
下面,参照图11的流程图来说明图9的基站101的处理。
最初,在步骤S11处,控制数据生成单元112参照例如数据缓冲器111和重发缓冲器12来判定寄达终端102的用户数据或重发数据发送的可能性。
在步骤S11处,若判定寄达终端102的用户数据或重发数据有发送的可能性,则前进至步骤S12,并把表明标识的变量ind设成1,并与在标识ind为1的场合指示模式请求消息的发送频率的频率信息K一同发送,接着前进至步骤S14。
即,在步骤S12处,控制数据生成单元112生成控制数据,其含值为1的标识ind和频率信息K。该控制数据从控制数据生成单元112经编码调制单元9、功率调整单元10、扩展单元11、以及收发共用单元1提供给天线14,并从天线14作为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发送。
另一方面,在步骤S12处,若判定寄达终端102的用户数据或重发数据没有发送的可能性,则前进至步骤S13,并把表明标识的变量ind设成0,并与在标识ind为0的场合指示模式请求消息的发送频率的频率信息M一同发送,接着前进至步骤S14。
即,在步骤S12处,控制数据生成单元112生成控制数据,其含值为1的标识ind和频率信息M。该控制数据从控制数据生成单元112经编码调制单元9、功率调整单元10、扩展单元11、以及收发共用单元1提供给天线14,并从天线14作为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发送。
在步骤S14处,收到从终端102发送的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
即,从终端102发送的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在天线14处接收,并经收发共用单元1和逆扩展单元2提供给功率控制位提取单元3。
接着,处理前进至步骤S15,功率控制位提取单元3从供给它的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中提取功率控制位,把该功率控制位提供给功率调整单元10,并进而把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提供给重发请求消息提取单元4,接着前进至步骤S16。
在步骤S16处,功率调整单元10对应来自功率控制位提取单元3的功率控制位,调整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并前进至步骤S17。在步骤S17处,重发请求消息提取单元4从供给它的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中提取重发请求消息,把重发请求消息提供给控制单元7,并进而把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提供给模式请求消息提取单元5。
接着,处理前进至步骤S18,控制单元7基于从重发请求消息提取单元4供给的重发请求消息,判定终端102能否正常接收用户数据。在步骤S18处,若判定终端102能正常接收用户数据,即重发请求消息不是要求重发而是要求发送新数据,则前进至步骤S19,而控制单元7控制重发缓冲器12以从存入此的重发数据中消去在终端102正常接收的用户数据,接着前进至步骤S20。
当在步骤S18处判定终端102不能正常接收用户数据,即重发请求消息是要求重发时,控制单元7识别该被要求重发的用户数据,接着跳过步骤S19而前进至步骤S20。从而,在此场合里,重发缓冲器12处于这样的状态,即存储了与被要求重发的用户数据对应的重发数据。
在步骤S20处,模式请求消息提取单元5从重发请求消息提取单元4所供给的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中提取模式请求消息,并提供给模式判定单元6,接着前进至步骤S21。
在步骤S21处,模式判定单元6基于从模式请求消息提取单元5供给的模式请求消息所代表的,从终端102要求的发送模式和基站101拥有的无线资源,决定在自适应性编码调制单元13处的编码率和调制方式(发送模式)。进而,在步骤S16处,模式判定单元6把决定后的发送模式提供给控制单元7,接着前进至步骤S22。
在步骤S22处,控制单元7判定寄达终端102的用户数据是否存入数据缓冲器111。在步骤S22处,若判定寄达终端102的用户数据是存入数据缓冲器111,则处理前进至步骤S23,而控制单元7把之前的步骤S21处从模式判定单元6供给的发送模式提供给控制数据生成单元8,而控制数据生成单元8生成含该发送模式的控制数据,该控制数据从控制数据生成单元8经编码调制单元9、功率调整单元10、扩展单元11、以及收发共用单元1提供给天线14,并从天线14作为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发送。
此后,处理前进至步骤S24,存入数据缓冲器111、寄达终端102的用户数据与模式判定单元6所决定的发送模式一起发送,并把用户数据作为重发数据而存入重发缓冲器12。
即,在步骤S24处,其中配置了存入数据缓冲器111、寄达终端102的用户数据的包数据被从数据缓冲器111传送至自适应性编码调制单元13,接着控制单元7以模式判定单元6所决定的发送模式对寄达终端102的用户数据(其中配置了用户数据的包数据)进行编码和调制,于是控制了自适应性编码调制单元13,自适应性编码调制单元13在控制单元7的控制下,对从数据缓冲器111供给的,寄达终端102的用户数据进行编码和调制,并经重发缓冲器12提供给扩展单元11,进而提供给重发缓冲器12以存储为重发数据。以下,在扩展单元11和收发共用单元1处,与图2说明的场合进行同样的处理,因而,用户数据从天线14作为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信号而发送至终端102。
如上所述,在发送了用户数据后,处理返回步骤S11,以下重复同样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22处,若判定寄达终端102的用户数据未存入数据缓冲器111,则处理前进至步骤S25直至步骤S27,并对存入重发缓冲器12的重发数据进行发送(重发)。
即,在步骤S25处,控制单元7判定寄达终端102的该重发数据是否存入重发缓冲器12,以及是否有对应于重发数据的用户数据的重发请求。
在步骤S25处,若判定寄达终端102的该重发数据未存入重发缓冲器12,或虽然存入了但没有重发数据的重发请求,则处理跳过步骤S26和步骤S27而返回步骤S11,以下重复同样的处理。
进而,在步骤S25处,若判定寄达终端102的该重发数据已存入重发缓冲器12并有对应于重发数据的用户数据的重发请求,则处理前进至步骤S27,而控制单元7把对应该重发数据的用户数据所使用的同一发送模式提供给控制数据生成单元8,而控制数据生成单元8生成含该发送模式的控制数据。该控制数据从控制数据生成单元8经编码调制单元9、功率调整单元10、扩展单元11、以及收发共用单元1提供给天线14,并从天线14作为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发送。
此后,处理前进至步骤S27,存入重发缓冲器12,且要求重发的重发数据被读出并提供给扩展单元11。以下,在扩展单元11和收发共用单元1处,与图2说明的场合进行同样的处理,因而,重发数据从天线14作为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信号而发送至终端102。
如上所述,在发送(重发)了重发数据后,处理返回步骤S11,以下重复同样的处理。
如上所述,基站101判定把数据发送至终端102的可能性,并把表明该判定结果的标识ind发送至终端102,从而终端102可能基于标识ind而变更至基站101的模式请求消息的发送频率。
进而,基站101可能发送代表模式请求消息的发送频率的频率信息,在此场合里,终端102可能对应于基站101的负荷状态、适应地控制至基站101的模式请求消息的发送频率。
下面说明图10的终端102的处理。
在终端102对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并取得标识ind。接下来,判断标识是“0”或“1”,若是0则把终端102的收信品质反馈至基站101的模式请求消息以每M帧被发送至基站101,以进行控制。
反之,若标识位是1,则对模式请求消息以每K帧被发送至基站101进行控制,其中K小于M。进而,终端102校检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所含的控制数据中的发送模式,并判定收到的数据是以何种编码率编码、以何种调制方式调制而发送的。即,在本实施例的方式里,判定发送模式分别是QPSK和R=1/2的组合、16QAM和R=1/2的组合、16QAM和R=3/4的组合组成的3种发送模式#0直至#2之中的一种。接着,对应该发送模式而进行所收数据的适当的解调和解码,以下重复同样的处理。
现在参照图12直至图15的流程图进一步说明图10的终端102的处理。
下面,参照图12的流程图,说明终端102所进行的处理,其有关对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和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信号进行处理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和下行链路数据信道。
最初,在步骤S31处,从基站101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和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被接收。即,在步骤S31处,由天线46接收来自基站101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和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信号,并在收发共用单元31处施行必要的处理后提供给逆扩展单元32。进而,在步骤S31处,逆扩展单元32对来自收发共用单元31的信号进行逆扩展,从而分离图1的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信号和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接着,逆扩展单元32把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提供给控制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3和控制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7。进而,逆扩展单元32把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信号提供给数据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5和用户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9。
此后,处理前进至步骤S32,控制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7对从逆扩展单元32供给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中的标识ind进行解调和解码,并提供给发送模式判定单元121,接着前进至步骤S33。
此处,若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含有频率信息,则控制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7也对该频率信息进行解调和解码,并提供给发送模式判定单元121。
在步骤S33处,发送模式判定单元121判定标识ind是否为1。
在步骤S33处,若判定标识ind不为1,即标识ind为0,代表寄达终端102的数据没有发送的可能性,则前进至步骤S34,接着模式判定部121把模式请求消息的发送频率P设定成M帧(把周期设定成每M帧),并提供给数据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5。
此后,处理返回步骤S31,以下重复同样的处理。
从而,在此场合里,不进行下行链路数据信道解调和解码。
另一方面,在步骤S33处,若判定标识ind为1,即标识ind为1,代表寄达终端102的数据有发送的可能性,则前进至步骤S35,接着模式判定单元121把模式请求消息的发送频率P设定成小于M的K帧(把周期设定成小于M的每K帧),并提供给数据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5。
从而,若标识ind为0则把发送频率P设定成模式请求消息的发送周期为M帧,而若标识ind为1则把发送频率P设定成模式请求消息的发送周期为K帧。于是,在本发明实施方式里,由于K和M的关系是所述的M>K,故若标识ind为0或1,则分别把模式请求消息的发送频率设定得少或多一些。
此后,处理前进至步骤S36,控制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7开始对从逆扩展单元32供给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中的发送模式进行解调和解码,并把结果所得的发送模式提供给控制单元38。
这里,控制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7平时不对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中的发送模式进行解调和解码,而是当标识ind为1,代表寄达终端102的数据有发送的可能性时方开始对通过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的发送模式进行解调和解码。即,控制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7当标识ind为1进行发送模式的解调和解码,当标识ind为0时却不进行。从而,标识ind是代表寄达终端102的数据有发送的可能性的信息,也是指示对通过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的发送模式进行解调和解码的信息。
如上所述,平时不对通过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的发送模式进行解调和解码,而是当标识ind为1时才进行,从而减轻了终端102的负荷,进而减低了功率损耗。
在步骤S36的处理后,前进至步骤S37,控制单元38判定从控制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7供给的发送模式是否发送模式#0。在步骤S37处,若判定从控制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7供给的发送模式是发送模式#0,则处理前进至步骤S38,而控制单元38控制用户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9,以对从逆扩展单元32供给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进行QPSK解调并进而以编码率R=1/2进行解码。进而,在步骤S38处,用户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9把对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所得的用户数据提供给检错单元40,接着处理返回步骤S31。
进而,在步骤S37处,若判定从控制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7供给的发送模式不是发送模式#0,则处理前进至步骤S39,而控制单元38判定从控制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7供给的发送模式是否发送模式#1。在步骤S39处,若判定从控制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7供给的发送模式是发送模式#1,则处理前进至步骤S40,而控制单元38控制用户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9,以对从逆扩展单元32供给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进行16QAM解调并进而以编码率R=1/2进行解码。进而,在步骤S40处,用户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9把对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所得的用户数据提供给检错单元40,接着处理返回步骤S31。
进而,在步骤S39处,若判定从控制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7供给的发送模式不是发送模式#1,则处理前进至步骤S41,而控制单元38判定从控制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7供给的发送模式是否发送模式#2。在步骤S41处,若判定从控制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7供给的发送模式不是发送模式#2,则处理跳过步骤S42而返回步骤S31。
进而,在步骤S41处,若判定从控制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7供给的发送模式是发送模式#2,则处理前进至步骤S42,而控制单元38控制用户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9,以对从逆扩展单元32供给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进行16QAM解调并进而以编码率R=3/4进行解码。进而,在步骤S42处,用户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9把对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所得的用户数据提供给检错单元40,接着处理返回步骤S31。
下面参照图13的流程图说明终端102所进行的发送重发请求消息的重发请求消息发送处理。
最初,在步骤S51处,检错单元40判定是否从用户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9供给了用户数据,而若判定没有供给,则处理返回步骤S51。
进而,在步骤S51处,若判定从用户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9供给了用户数据,则处理前进至步骤S52,而检错单元40判定从用户数据解调解码单元39供给的用户数据是否有误,并把该判定结果提供给重发请求消息生成单元41,接着处理前进至步骤S53。
在步骤S53处,当重发请求消息生成单元41从检错单元40收到表明无误的判定结果时,即生成例如值为0的重发请求消息,并提供给重发请求消息***单元42。进而,当重发请求消息生成单元41从检错单元40收到表明有误的判定结果时,即生成例如值为1的重发请求消息,并提供给重发请求消息***单元42。
提供给重发请求消息***单元42的重发请求消息经模式请求消息***单元43、功率控制位***单元44、扩展单元45、收发共用单元31、以及天线46、通过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至基站101,此后,处理返回步骤S51,以下重复同样的处理。
下面参照图14的流程图说明终端102所进行的发送模式请求消息的模式请求消息发送处理。
最初,在步骤S61处,数据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5把计算帧数的变量p设成初值例如为0,接着前进至步骤S62。在步骤S62处,数据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5把变量p加1,并前进至步骤S63。
在步骤S63处,数据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5判定变量p是否大于图12的步骤S34或S35处设定的发送频率P。在步骤S63处,若判定变量p不大于发送频率P,则处理返回步骤S62,以下重复同样的处理。
进而,在步骤S63处,若判定变量p大于发送频率P,即从上回的模式请求消息的发送后经过了P帧以上的时间,则处理前进至步骤S64,而数据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5推断从逆扩展单元32供给的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信号的SNR,即收信品质,并提供给模式选择单元36,接着处理前进至步骤S65。
在步骤S65处,模式选择单元36基于从数据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5供给的终端处收信品质而决定(选择)发送模式,并生成表明该发送模式的模式请求消息。该模式请求消息从模式选择单元36经模式请求消息***单元43、功率控制位***单元44、扩展单元45、收发共用单元31、以及天线46、通过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至基站101,此后,处理返回步骤S61,以下重复同样的处理。
从而,在图14的模式请求消息发送处理中,以图12的步骤S34或S35处设定的发送频率P所代表的每P帧发送。
即,若标识ind为0,则把发送频率P设定成模式请求消息的发送周期在每M帧,而若标识ind为1,则把发送频率P设定成模式请求消息的发送周期在每K帧。进而,在本发明实施方式里,由于K和M的关系是所述的M>K,故若标识ind为0或1,则模式请求消息的发送频率分别少或多一些。
具体地,例如K=1且M=∞,则当标识ind为0时不发送模式请求消息,而当标识ind为1时以每帧发送模式请求消息。
如上所述,终端102使用表标识据发送可能性的标识ind,仅当存在数据发送可能性时(例如这种状态,即,在基站101存在寄达终端102的数据,而当无线资源可得到时把数据发送至终端102)才发送模式请求消息,其是自适应性调制和编码率的决定所必要的,从而节约了无线资源成为可能。进而,若由标识ind判断:没有数据发送的可能性(标识ind为0的场合),则不必要接收控制数据里的标识ind(若发送了频率信息则包含频率信息)以外的信息,籍以简化终端102处的处理,并能实现低消耗功率***成为可能。
下面参照图15的流程图说明终端102所进行的发送功率控制位的功率控制位发送处理。
最初,在步骤S71处,控制信道收信品质评估单元33推断收信品质,即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的SNR,并把该推断收信品质提供给功率控制位生成单元34,接着处理前进至步骤S72。
在步骤S72处,功率控制位生成单元34判定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推断收信品质是否好于希望收信品质,即希望的SNR。在步骤S72处,若判定推断的收信品质不好于希望收信品质,则处理前进至步骤S73,而功率控制位生成单元34生成值为1的功率控制位。该功率控制位从功率控制位生成单元34经功率控制位***单元44、扩展单元45、收发共用单元31、以及天线46、通过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至基站101,此后,处理返回步骤S71,以下重复同样的处理。
在步骤S72处,若判定推断收信品质好于希望收信品质,则处理前进至步骤S74,而功率控制位生成单元34生成值为0的功率控制位。该功率控制位从功率控制位生成单元34经功率控制位***单元44、扩展单元45、收发共用单元31、以及天线46、通过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至基站101,此后,处理返回步骤S71,以下重复同样的处理。
接着,参照图16说明,当发送频率K和M分别为K=1和M=∞时,基站101和终端102之间的通信。此处,K=1意味着当标识为1时,模式请求消息以每帧发送,而M=∞意味着当标识为0时,根本不发送模式请求消息。
在基站101处,当没有把数据发送至终端102的可能性时,发送值为0的标识。此后,在基站101(图9)处,寄达终端102的用户数据被存入数据缓冲器111,值从0到1变化的标识经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至终端102。此处,在基站101处,在开始了值为1的标识的发送后,值为1的标识以每帧单位连续地发送,直到寄达终端102的用户数据在数据缓冲器111或重发缓冲器12处不存在了。接着,在基站101处,若寄达终端102的用户数据在数据缓冲器111和重发缓冲器12处皆不存在了,则把标识的值设成0。
在标识设成为1后,在基站101处,寄达终端102的用于发送用户数据的发送模式(D1)被存入数据缓冲器111,而该发送模式(D1)被发送至终端102。进而,在基站101处,存入数据缓冲器111,且寄达终端102的用户数据根据模式判定单元6所决定的发送模式(D1)由自适应性编码调制单元13进行编码和调制,而该编码和调制的用户数据(D2)的相应量通过下行链路数据信道发送至终端102。
此处,若用户数据(D2)的数据量以X表达,则当发送用户数据(D2)时,数据缓冲器111的数据量(图16里以粗阴影斜线描绘的部分)按所发送用户数据(D2)的数据量X减少。进而,在基站101处,由于编码和调制的用户数据(D2)为了重发而作为重发数据存入重发缓冲器12,故重发缓冲器12的数据量(图16里以细阴影斜线描绘的部分)按用户数据(D2)的数据量X增加。
在终端102(图10)处,从基站101发送的用户数据(D2)被收到、解调和解码。现在,若用户数据(D2)里有误,则从终端102把要求重发的重发请求消息,即NACK(D3)发回至基站101。此处,存在于基站101的重发缓冲器12中的数据量X所对应的重发数据(用户数据(D2))被连续存入重发缓冲器12,直到确认发送无误,即基站101从终端102收到作为不再要求重发的重发请求消息ACK(应答)。
在图16的实施方式里,此后,在基站101处,寄达终端102的决定发送下一用户数据的发送模式(D7)被存入数据缓冲器111,而该发送模式(D7)被发送至终端102。进而,在基站101处,存入数据缓冲器111,寄达终端102的下一用户数据,其根据模式判定单元6所决定的发送模式(D7)由自适应性编码和调制部13进行编码和调制,而该编码和调制的用户数据(D8)通过下行链路数据信道发送至终端102。
此处,若用户数据(D8)的数据量以Y表达,则当发送用户数据(D8)时,数据缓冲器111的数据量按用户数据(D8)的数据量Y减少。进而,在基站101处,由于编码和调制的用户数据(D8)为了重发而作为重发数据被存入重发缓冲器12,故重发缓冲器12的数据量按用户数据(D2)的数据量Y增加。
在终端102(图10)处,从基站101发送的用户数据(D8)被收到、解调和解码。现在,若用户数据(D8)里无误,且在终端102处正常接收,则从终端102把不要求重发的重发请求消息(重发请求消息,其代表正常接收已发送的用户数据并要求新用户数据)即ACK(D9)发回至基站101。
基站101当收到ACK(D9)时,由于用户数据(D8)的发送成功,故消去了重发数据,该重发数据存入重发缓冲器12,且数据量为Y的用户数据(D8)。
在图16的实施方式里,此后,在基站101处,寄达终端102的用于发送下一用户数据的发送模式(D10)被存入数据缓冲器111,而该发送模式(D10)被发送至终端102。进而,在基站101处,存入数据缓冲器111,且寄达终端102的下一用户数据根据模式判定单元6所决定的发送模式(D10)由自适应性编码和调制部13进行编码和调制,而该编码和调制的用户数据(D11)通过下行链路数据信道发送至终端102。
此处,若用户数据(D11)的数据量以Z表达,则当发送用户数据(D8)时,数据缓冲器111的数据量按用户数据(D11)的数据量Z减少。
进而,在基站101处,由于编码和调制的用户数据(D11)为了重发而作为重发数据存入重发缓冲器12,故重发缓冲器12的数据量按用户数据(D11)的数据量Z增加。此外,在图16的实施方式里,随着用户数据(D11)的发送,在数据缓冲器111里,寄达终端102的用户数据的数据量成为了0。
在终端102(图10)处,从基站101发送的用户数据(D11)被收到、解调和解码。现在,若用户数据(D11)与用户数据(D8)同样无误,且在终端102处正常接收,则从终端102把不要求重发的重发请求消息,即ACK(D12)发回至基站101。
基站101当收到ACK(D12)时,由于用户数据(D11)的发送成功,故消去了重发数据,该重发数据存入重发缓冲器12,且数据量为Z的用户数据(D11)。
在基站101处,当完成数据量为Z的用户数据(D11)的发送时,即开始了数据量为X的用户数据(D2)的重发动作。即,基站101决定发送重发数据的发送模式(D4)与最初发送用户数据(D2)的发送模式相同,该重发数据是存入重发缓冲器12的用户数据,而该发送模式(D4)被发送至终端102。进而,在基站101处,与存入重发缓冲器12的用户数据(D2)相同的重发数据(D5)通过下行链路数据信道发送至终端102。
在终端102(图10)处,从基站101发送的重发数据(D5)被收到、解调和解码。现在,若重发数据(D5)里无误,且在终端102处正常接收,则从终端102把不要求重发的重发请求消息即ACK(D6)发回至基站101。
基站101当收到ACK(D6)时,由于用户数据(D5)的发送成功,故消去了重发数据,该重发数据存入重发缓冲器12,且数据量为X的重发数据(D5)(与用户数据(D2)相同)。
如图16所示,当在数据缓冲器111或重发缓冲器12处存在寄达终端102的用户数据或重发数据时,基站101把标识设成1,而接收该标识的终端102以每K帧,即,在图16的实施方式里,由于发送频率K为K=1,故为每1帧把模式请求消息发回基站101。进而,当在数据缓冲器111或重发缓冲器12处无用户数据或重发数据时,基站101把含控制数据的标识设成0,而接收该标识的终端102以每M帧发回模式请求消息,即,在图16的实施方式里,由于发送频率M为M=∞,故禁止发回模式请求消息。
此处,在图16的实施方式里,由于发送频率M被设成M=∞,故当在数据缓冲器111或重发缓冲器12处不存在数据时,终端102不发回模式请求消息,但发送频率M可被设成有限值。在此场合里,当标识指示0时,在终端102处把模式请求消息以每M帧发回基站101。
如上所述,终端102基于从基站101发送的标识,仅当基站101有要求时、把决定发送模式的模式请求消息频繁地发送至终端102。从而,节省终端102的无线资源是可能的,并减低功率消耗。
下面将要说明:所述控制数据生成单元112和终端102的发送模式判定单元121的处理可由硬件或软件来实行。若由软件来实行一系列处理,则构成该软件的程序被安装于通用计算机等。
图17示出了安装有用来实行所述一系列处理程序的计算机实施例的布局。
该程序可预录入硬盘205或ROM203,其作为计算机内的记录媒质。
要么,该程序可暂时或永久地存储(记录)于可移动记录媒质211,例如软盘、CD-ROM(只读光盘存储器)、MO(磁光)盘、DVD(数字多用盘)、磁盘、或半导体内存等。这些可移动记录媒质211被提供作为包装软件。
该程序可从所述可移动记录媒质211装入电脑,要么,该程序可从下载网址经地球卫星,例如数字广播卫星,无线地传送至电脑。进而,该程序可从下载网址经任何网络,例如LAN(局域网)、因特网等网络,有线地传送至计算机。计算机可在通信单元208接收该传送来的程序,该程序可装入计算机内的硬盘205。
计算机有CPU(中央处理单元)202。CPU202经总线201连接至输入输出接口210。当用户操作由键盘、鼠标器、话筒等构成的输入单元207以键入指令,而指令经输入输出接口210输入CPU202时,即根据指令来实行存入ROM(只读存储器)203的程序。要么,CPU202把程序装入RAM(随机存取存储器)204并实行该程序。该程序可通过读取存储该程序的硬盘205,经卫星或网络传送并由通信单元208接收后装入硬盘205,或从驱动器209里所装的可移动记录媒质211读出而获得。这样,CPU202根据所述流程图而进行处理。要么,由所述框图的布置来进行处理。此后,CPU202经输入输出接口210在必要时把该处理结果输出至由LCD(液晶屏)和扬声器等构成的输出单元206。要么,处理结果从通信单元208发送,录入硬盘205或受到其他处理。
在本说明书里,处理步骤,其记述在计算机上进行各种处理的程序,未必沿着流程图里顺序的处理。本说明书还包含以并行的或分别的处理步骤而实行的处理(例如,并列处理或面向对象的处理)。
进而,程序可由1台计算机处理或由多台计算机分散处理。进而,程序可传送至通信***远方的计算机并在该计算机上执行。
进而,本发明可适用于各种通信***,其中基站基于来自终端的预定义的信息决定发送至终端的数据的编码率和调制方式。
例如,在HDR方式里,发送模式是在终端处基于其收信品质而决定的,而表明该发送模式的模式请求消息被发送至基站,因此本发明当然适用于这样的通信***:即把模式请求消息从终端发送至基站,并进而可适用于其他例如W-CDMA方式等的通信***。
即,例如,在W-CDMA方式里,把表明终端处收信品质的收信品质消息从终端发送至基站,并在基站基于收信品质消息所表明的收信品质而决定发送模式。本发明适用于这样的通信***:即在基站基于终端处的收信品质而决定发送模式。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里,发送模式和发送标识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不做特别的区别,但发送模式和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可能通过同一信道或相异的信道而发送。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有可能节省无线资源。

Claims (15)

1.一种发送设备,其基于从接收数据的接收设备发送的预定义的信息,自适应性地变化数据的调制速率和调制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设备包括:
判定装置,用来判定把数据发送至所述接收设备的可能性;和
发送装置,用来发送可能性信息和频率信息到所述接收设备,可能性信息指发送数据到所述接收设备的可能性,频率信息指定所述预先确定信息的发送频率。
2.如权利要求1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能性信息和所述频率信息相互对应;和
所述发送设备仅发送所述可能性信息,从而等价地发送所述可能性信息和对应于所述可能性信息的所述频率信息。
3.如权利要求1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存储装置,用来存储所述数据,其中
所述判定装置基于所述数据是否存入所述存储装置而判定把数据发送至接收设备的可能性。
4.如权利要求3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存入所述存储装置的所述数据被用来把数据重发至所述接收设备。
5.一种用于发送设备的发送控制方法,基于从用于接收数据的接收设备的所发送的预定义信息,发送设备自适应性地变化所述数据的调制速率和调制方式,该用于发送设备的发送控制方法包括:
判定步骤,用来判定把数据发送至所述接收设备的可能性;和
发送步骤,用来发送可能性信息和频率信息到所述接收设备,可能性信息指发送数据到所述接收设备的可能性,频率信息指定所述预先确定信息的发送频率。
6.一种计算机程序,其使计算机来执行发送设备的发送控制处理,其基于来自接收数据的接收设备的所发送的预定义的信息把所述数据发送至所述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
判定步骤,用来判定把数据发送至所述接收设备的可能性;和
发送步骤,用来发送可能性信息和频率信息到所述接收设备,可能性信息指发送数据到所述接收设备的可能性,频率信息指定所述预先确定信息的发送频率。
7.一种用来接收从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接收设备,该发送设备变化编码率和调制方式并发送所述数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包括:
生成装置,用来生成在所述发送设备处用于决定所述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预定义的信息;
设定装置,用来基于表明从所述发送设备发送数据可能性的可能性信息,设定所述预定义的信息的发送频率;和
发送装置,用来以所述设定装置所设定的发送频率,把所述预定义的信息发送至所述发送设备。
8.如权利要求7的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定装置当有从所述发送设备发送数据的可能性时设定第一发送频率,并当没有从所述发送设备发送数据的可能性时设定低于所述第一发送频率的第二发送频率。
9.如权利要求7的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能性信息对应于频率信息,其指示所述预定义的信息的发送频率,和
所述设定装置设定被所述可能性信息对应的频率信息所表示的发射频率。
10.如权利要求7的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设备发送所述可能性信息,并进一步包括:
接收装置,用来接收从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所述可能性信息。
11.如权利要求10的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设备发送指示预定义的信息的发送频率的频率信息;
所述接收装置也接收所述频率信息;和
所述设定装置基于所述可能性信息来设定所述频率信息所表明的发送频率。
12.如权利要求7的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设备发送指示所述数据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发送模式,并进一步包括:
解调解码装置,用来开始对对应于所述可能信息的所述发送模式的解调和解码。
13.一种用于接收设备的接收控制方法,该接收设备接收从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该发送设备自适应性地改变编码率和调制方式并发送所述数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控制方法包括:
生成步骤,用来生成在所述发送设备处确定所述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预定义的信息;
设定步骤,用来基于表明从所述发送设备发送数据可能性的可能性信息来设定所述预定义的信息的发送频率;和
发送步骤,用来以所述设定步骤所设定的发送频率,把所述预定义的信息发送至所述发送设备。
14.一种程序,使在计算机上进行接收设备的接收控制处理,所述接收设备接收发送设备发送来的数据,该发送设备使所述数据的编码率和调制方式自适应性地变化并发送所述数据,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包括:
生成步骤,用来生成所述发送设备中用于决定所述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预定义的信息;
设定步骤,根据显示从所述发送设备发送数据可能性的可能性信息,对所述预定义的信息的发送频率进行设定;
发送步骤,以所述设定步骤中设定的发送频率,将所述预定义的信息发送至所述发送设备。
15.一种通信***包括:
接收设备,用来接收数据;和
发送设备,其基于来自所述接收设备的所发送的预定义的信息,自适应性地变化所述数据的编码率和调制方式,并把所述数据发送至所述接收设备;所述通信***的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设备包括:
判定装置,用来判定把数据发送至所述接收设备的可能性;和
第一发送装置,用来把表明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可能性的可能性信息发送至所述接收设备;和
所述接收设备包括:
生成装置,用来生成在所述发送设备处决定所述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预定义的信息;
设定装置,用来基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所述可能性信息,设定预定义的信息的发送频率;和
第二发送装置,用来以所述设定装置所设定的发送频率,把所述预定义的信息发送至所述发送设备。
CNB028031741A 2001-08-28 2002-08-28 发送设备和发送控制方法、以及接收设备和接收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754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58696/2001 2001-08-28
JP2001258696 2001-08-28
JP258696/01 2001-08-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76693A true CN1476693A (zh) 2004-02-18
CN1287543C CN1287543C (zh) 2006-11-29

Family

ID=190861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80317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7543C (zh) 2001-08-28 2002-08-28 发送设备和发送控制方法、以及接收设备和接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277492B2 (zh)
EP (1) EP1422856B1 (zh)
JP (1) JP4038728B2 (zh)
KR (1) KR100925076B1 (zh)
CN (1) CN1287543C (zh)
WO (1) WO2003021855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7313A (zh) * 2005-04-26 2008-04-23 诺基亚公司 用于voip的固定hs-dsch或者e-dch分配
CN101835251A (zh) * 2010-05-04 2010-09-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功率控制方法及设备
CN101272370B (zh) * 2007-02-05 2015-05-13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及其数据发送方法、基站装置及移动站装置
CN113395382A (zh) * 2020-02-27 2021-09-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间数据交互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04539B (en) * 2003-07-31 2006-06-14 Fujitsu Ltd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KR20050019388A (ko) * 2003-08-19 2005-03-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멀티미디어 방송 및 멀티캐스트 서비스를 위한 패킷데이터와 관련 제어정보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US7397776B2 (en) * 2003-10-03 2008-07-08 Nvidia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onomously and dynamically optimizing transmission power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7643443B2 (en) * 2003-10-03 2010-01-05 Nvidia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onomously and dynamically optimizing transmission power in a wireless network
KR100634575B1 (ko) * 2004-05-12 2006-10-16 주식회사 케이티프리텔 업링크 성능 향상을 위한 적응변조코딩 방법 및 장치
GB0422394D0 (en) 2004-10-08 2004-11-10 Nokia Corp Coding selection method
US7751363B1 (en) * 2004-11-22 2010-07-06 Nextel Communication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llocating traffic and associated control channels
JP4457868B2 (ja) * 2004-11-25 2010-04-28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移動局
US7477622B2 (en) * 2005-01-28 2009-01-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uperposition cod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583611B1 (en) * 2005-08-01 2009-09-01 Rockwell Collins, Inc. System and method to support communication between non-cognitive radios and cognitive radios
US8743708B1 (en) 2005-08-01 2014-06-03 Rockwell Collins, Inc. Device and method supporting cognitive, dynamic media access control
JP4673778B2 (ja) * 2006-03-23 2011-04-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通信方法
EP2001257A4 (en) * 2006-03-29 2013-01-16 Nec Corp BASISSTATION DEVICE AN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HEREFOR
CN101415915B (zh) * 2006-04-07 2012-05-09 排放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操作减排***的方法和设备
US8085819B2 (en) * 2006-04-24 2011-12-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uperposition cod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023062B2 (ja) * 2006-06-19 2012-09-12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基地局及び方法
US20080021702A1 (en) * 2006-06-28 2008-01-24 Shaojie Ch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including a mechanism for suppressing uplink noise
US8125935B2 (en) * 2006-12-27 2012-02-28 Alcatel Lucent Methods for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at transmitters and receivers
US9413489B2 (en) 2007-04-27 2016-08-09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data-driven, variable-rate,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for LTE non-real-time bursty traffic
US8312310B2 (en) * 2007-05-01 2012-11-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hanging clock frequency and modulation method based on current state
WO2010005988A2 (en) * 2008-07-07 2010-01-14 Zte U.S.A.,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space-time power control for mimo transmissions
US9026123B2 (en) * 2008-07-09 2015-05-05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uplink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4693897B2 (ja) * 2008-12-24 2011-06-0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CN104038323B (zh) * 2009-04-21 2018-01-05 光学无线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终端、基站及在其中使用的方法
CN102461285B (zh) * 2009-06-12 2015-10-14 夏普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基站、移动站、基站的控制程序及移动站的控制程序
WO2011138979A1 (en) * 2010-05-03 2011-11-10 Pantech Co., Ltd. Method for feedback and receive channel information method, receiver and transmitter thereof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429249B1 (en) * 2010-09-14 2012-10-17 Alcatel Lucent Method for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 network element of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5720793B2 (ja) * 2011-09-20 2015-05-20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データ転送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るノード装置
US9794889B2 (en) * 2014-05-09 2017-10-17 Huawei Device Co., Ltd. Power adjust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DE102016101041B4 (de) * 2016-01-21 2018-11-22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Konzept für Car2X-Kommunik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93609A (en) * 1990-09-27 1996-02-20 Radish Communications Systems, Inc.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automatic switching between voice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JP2776094B2 (ja) * 1991-10-31 1998-07-1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可変変調通信方法
US6778558B2 (en) * 1998-02-23 2004-08-17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cremental redundancy transmiss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700881B1 (en) 1998-03-02 2004-03-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ate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for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BRPI9906339B1 (pt) * 1998-04-17 2016-09-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aparelho de controle de taxa de transmissão, aparelho de estação base e método de controle de taxa de transmissão
JP2000023240A (ja) * 1998-06-30 2000-01-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00201132A (ja) * 1998-11-06 2000-07-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送受信装置
JP3538098B2 (ja) 1999-07-23 2004-06-1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Ofdm変復調回路
US6330278B1 (en) * 1999-07-28 2001-12-11 Integrity Broadband Networks, Inc. Dynamic adaptive modulation negotiation for point-to-point terrestrial links
WO2001067702A1 (en) * 2000-03-07 2001-09-13 Vyyo, Ltd. Adaptive downstream modulation scheme for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systems
JP3821636B2 (ja) * 2000-08-21 2006-09-1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6760882B1 (en) * 2000-09-19 2004-07-06 Intel Corporation Mode selection for data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hannels based on statistical parameters
US7016296B2 (en) * 2000-10-16 2006-03-21 Broadcom Corporation Adaptive modulation for fixed wireless link in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
US6940915B2 (en) * 2000-11-30 2005-09-06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Adaptive learning method and system to adaptive modulation
US6549759B2 (en) * 2001-08-24 2003-04-15 Ensemble Communications, Inc. Asymmetric adaptive modul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30039226A1 (en) * 2001-08-24 2003-02-27 Kwak Joseph A. Physical layer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7313A (zh) * 2005-04-26 2008-04-23 诺基亚公司 用于voip的固定hs-dsch或者e-dch分配
CN105451266A (zh) * 2005-04-26 2016-03-30 核心无线许可有限公司 用于voip的固定hs-dsch或者e-dch分配
US9763231B2 (en) 2005-04-26 2017-09-12 Core Wireless Licensing S.A.R.L. Fixed HS-DSCH or E-DCH allocation for VOIP (or HS-DSCH without HS-SCCH/E-DCH without E-DPCCH)
US10244516B2 (en) 2005-04-26 2019-03-26 Conversant Wireless Licensing S.A R.L. Fixed HS-DSCH or E-DCH allocation for VoIP (or HS-DSCH without HS-SCCH/E-DCH without E-DPCCH)
US10548119B2 (en) 2005-04-26 2020-01-28 Conversant Wireless Licensing S.A R.L. Fixed HS-DSCH or E-DCH allocation for VoIP (or HS-DSCH without HS-SCCH/E-DCH without E-DPCCH)
US10952191B2 (en) 2005-04-26 2021-03-16 Conversant Wireless Licensing S.A R.L. Fixed HS-DSCH or E-DCH allocation for VoIP (or HS-DSCH without HS-SCCH/E-DCH without E-DPCCH)
CN101272370B (zh) * 2007-02-05 2015-05-13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及其数据发送方法、基站装置及移动站装置
CN101835251A (zh) * 2010-05-04 2010-09-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功率控制方法及设备
CN101835251B (zh) * 2010-05-04 2012-08-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功率控制方法及设备
CN113395382A (zh) * 2020-02-27 2021-09-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间数据交互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3395382B (zh) * 2020-02-27 2023-08-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间数据交互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038728B2 (ja) 2008-01-30
KR100925076B1 (ko) 2009-11-04
WO2003021855A1 (fr) 2003-03-13
EP1422856A4 (en) 2007-06-13
EP1422856A1 (en) 2004-05-26
US20040047425A1 (en) 2004-03-11
KR20040036675A (ko) 2004-04-30
EP1422856B1 (en) 2012-04-18
JPWO2003021855A1 (ja) 2004-12-24
CN1287543C (zh) 2006-11-29
US7277492B2 (en) 2007-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87543C (zh) 发送设备和发送控制方法、以及接收设备和接收控制方法
CN1228952C (zh) 发射机和发射控制方法
CN1310486C (zh) 无线通信装置
CN1227883C (zh) 自适应副载波加载方法和装置
CN1386388A (zh) 通信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310529C (zh) 发送/接收服务高速共享控制信道组信息的设备和方法
CN1243422C (zh) 正交频分复用发送接收装置及正交频分复用发送接收方法
CN101040559A (zh) 分组发送控制装置以及分组发送控制方法
CN1374811A (zh) 在移动无线***内管理处理资源的方法
CN101069375A (zh) 发送控制帧生成装置、发送控制帧处理装置、发送控制帧生成方法及发送控制帧处理方法
CN1914941A (zh) 移动台、基站、通信***及通信方法
CN1788444A (zh) 通信***中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和***
CN1771752A (zh) 基站装置和移动通信***
CN1582540A (zh) 多信道通信***内使用选择性信道逆处理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387328A (zh) 移动通信***,基站,移动站,阈值设置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572082A (zh) 发送/接收设备和发送/接收方法
CN1717888A (zh) 多个空间多路复用模式的mimo***
CN1791249A (zh) 无线基站和移动台
CN1296686A (zh) 发送接收装置
CN1241380C (zh) 传输装置和传输控制方法、接收装置和接收控制方法
CN1535552A (zh) 用于在数据通信***内选择服务扇区的方法和装置
CN1836391A (zh) 多载波发送设备、多载波接收设备和多载波通讯方法
CN1826745A (zh) 无线发送装置和调制方式的选择方法
CN1535508A (zh) 多信道通信***内使用选择性信道传输处理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716924A (zh) 用于无线信道的基于有效载荷的信道估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129

Termination date: 2015082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