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35402A - 电力变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力变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35402A
CN1235402A CN99106708A CN99106708A CN1235402A CN 1235402 A CN1235402 A CN 1235402A CN 99106708 A CN99106708 A CN 99106708A CN 99106708 A CN99106708 A CN 99106708A CN 1235402 A CN1235402 A CN 12354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element
terminal
voltage source
direct voltage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91067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9283C (zh
Inventor
田中毅
石田达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2354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354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928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28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16Modifications for eliminating interference voltages or curr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力变换装置,目的在于谋求彻底减小主回路配线电感以便不设置缓冲器(snubber)电路,得到小型、低损耗、廉价而且可靠性高的电力变换装置。所采取的手段是配设各端子及各端子之间的连接手段,以使从交流输出端子7(AC)经开关元件SW2到电容器10的负极端子N的电流①的流路,以及从交流输出端子7(AC)经开关元件SW1到电容器10的正极端子P的电流②的流路一起形成其往路和复路相互靠近的往复流路。

Description

电力变换装置
本发明涉及直流电和2种电平的交流电之间进行电力变换的电力变换装置双电平逆变器和双电平变换器,特别是涉及降低其内部电感的技术。
图18是例如日本专利特开平6-225545号公报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表示了将直流电变换为三相交流电的2电平电力变换装置的主回路。在图中,10是直流电压源的电容器,1-6是桥式连接的开关元件SW1~SW6,分别由IGBT1A~6A和与其反向并联连接的惯性二极管1B~6B构成。7~9是交流输出端子。
这种电力变换装置的一般性电路动作是众所周知的,因此省略其说明,但是特别是随着各开关元件的关闭动作而发生的电流变化率di/dt和存在于电流配线中的电感的乘积引起的感应电压成了问题。也就是因为这些感应电压形成对开关元件的耐压的威胁。作为对策,通常是设置所谓缓冲器(snubber)电路,采用以这种缓冲器电路消耗电路的电感产生的电磁能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电感大,则构成缓冲器电路的电容器的电容量就要增大,就会导致装置变大,损耗变大等弊病。
对此,上述文献着眼于电路配线的电感,特别是电容器10的正极端子和开关元件SW1的阳极端子之间连接的配线的电感Lsa和电容器10的负极端子和开关元件SW2的阴极端子之间连接的配线的电感Lsb,以一对导电板和***设置于其间的高介电常数的材料制作的隔板构成该部分的配线,可以谋求减少其电感。
已有的电力变换装置使电感减少的方法如上所述,因此在要求开关元件大容量和要求增大开关频率等情况下未必能够得到充分的效果。详细情况将在下面加以叙述,但是也就是说,有必要对包括开关元件本身,以从直流电压源的正极端子P到负极端子N整个电流通路为对象探讨使其电感为最小的结构方式。
本发明是从上述观点出发作出的,目的是要得到回路配线的电感能够彻底减小的电力变换装置。
权利要求1的电力变换装置具备具有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直流电压源、阳极端子连接于上述直流电压源的正极端子上的第1开关元件、阳极端子连接于上述第1开关元件的阴极端子上,阴极端子连接于上述直流电压源的负极端子上的第2开关元件,以及从上述第1开关元件和第2开关元件的连接点引出的交流输出端子,
在该电力变换装置中,配设各端子及各端子之间的连接手段,以使从所述交流输出端子经所述第2开关元件到所述直流电压源的负极端子的第1电流通路形成往路和复路相互靠近的往复流路,并且从所述交流输出端子经所述第1开关元件到所述直流电压源的正极端子的第2电流通路形成往路和复路相互靠近的往复流路。
又,权利要求2的电力变换装置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而且配置其第1和第2开关元件,使该第1和第2开关元件的各端子大致在一直线上;配置上述直流电压源,使连接直流电压源的两个端子的方向与上述直线的方向大致平行,并将交流输出端子配置于上述直流电压源的两个端子的大约中间的位置。
又,权利要求3的电力变换装置是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而且配置上述直流电压源和第1及第2开关元件,并使从该直流电压源的正极端子到负极端子的方向与从第1开关元件的阳极端子到阴极端子,还有从第2开关元件的阳极端子到阴极端子的方向一致。
又,权利要求4的电力变换装置是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而且配置上述直流电压源和第1及第2开关元件,并使从该直流电压源的正极端子到负极端子的方向与从第1开关元件的阴极端子到阳极端子,还有从第2开关元件的阴极端子到阳极端子的方向一致。
又,权利要求5的电力变换装置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而且配置所述第1和第2开关元件,并使该第1和第2开关元件的各端子大致位于一直线上,配置所述直流电压源,使连结直流电压源两端子的方向与上述直线的方向大致垂直,将交流输出端子配置于所述直流电压源两个端子的大约中间的位置上。
又,权利要求6的电力变换装置是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而且,相对于该第2开关元件,将第1开关元件配置得较靠近直流电压源。
又,权利要求7的电力变换装置是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而且,相对于该第1开关元件,将第2开关元件配置得较靠近直流电压源。
又,权利要求8的电力变换装置是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并且连接直流电压源的正极端子与第1开关元件的阳极端子的连接手段、连接所述直流电压源的负极端子与第2开关元件的阴极端子的连接手段,以及连接所述第1开关元件阴极端子与所述第2开关元件的阳极端子及交流输出端子的连接手段采用隔着绝缘板相互平行地重叠配设的平板状配线板。
又,权利要求9的电力变换装置具备多个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采用输出相互具有相位差的多相电压的结构。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电力变换装置的机器、端子配置及连接的结构。
图2是将图1简化表示的电路图。
图3是用于说明换流动作的图。
图4是表示换流动作的各波形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减小主回路配线电感的原理的图。
图6是在图1上加画出电流①、②的通路的图。
图7是表示使用平板状配线板的情况下的连接结构的平面图。
图8是用于说明平板状配线板的组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电力变换装置的平面图。
图10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3的电力变换装置的机器、端子配置及连接的结构。
图11是在图10上加画出电流①、②的通路的图。
图12是表示使用平板状配线板的情况下的连接结构的平面图。
图13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4的电力变换装置的机器、端子配置及连接的结构。
图14是在图13上加画出电流①、②的通路的图。
图15是表示使用平板状配线板的情况下的连接结构的平面图。
图16是图15的电力变换装置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5的电力变换装置的平面图。
图18表示3相电力变换装置的主回路结构。
实施形态1
图1是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电力变换装置,表示其1个相的各结构零部件的配置、其端子的位置及连接要领。在图中,1是开关元件SW1,由IGBT1A和与此反向并联的惯性二极管1B构成,C1是开关元件SW1的阳极端子即集电极端子,E1是阴极端子即射极端子。2是开关元件SW2,由IGBT2A和与惯性二极管2B构成,C2是开关元件SW2的阳极端子即集电极端子,E2是阴极端子即射极端子。而开关元件1和2配置得使两者的各端子从图的右方向左方以C1、E1、C2、E2的顺序位于一直线上。
10是作为直流电压源的电容器,P是正极端子,N是负极端子。决定开关元件1、2及电容器10的相对配置位置,使连结正极端子P和负极端子N的方向与连结上述各端子C1~E2的方向平行。
这样,在本发明中,为了谋求进一步减少配线电感,当然各构成部件的相对位置是特别规定的,各端子的位置也是特定的。为了表示出采用这些配置的根据,首先对这种电力变换装置的代表性的换流动作详细加以说明。
图2是为了下面说明的方便将图1表示为通常的连接图。下面利用根据这图2画出的图3对具有代表性的换流动作加以说明。首先,图3(a)表示开关元件SW2导通、开关元件SW1截止的状态出发到开关元件SW2的IGBT2A断开时的换流动作。
也就是说,从IGBT2A导通、电流①以从电容器10的正极端子P→负载LL→交流输出端子7→IGBT2A→电容器10的负极端子的路径流动的状态出发,一旦IGBT2A断开的动作开始,负载LL的电流一边保持一定值,电流一边从先前的电流①换流为电流②,即电容器10的正极端子P→负载LL→交流输出动作7→惯性二极管1B→电容器10的正极端子P的路径的电流。这时的开关元件SW2的电压VSW2和电流①、②的波形示于图4。
进行这种换流时,电流①按照由IGBT2A决定的电流变化率di/dt减少,在主回路配线电感L2、L4上由上述di/dt分别在如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上产生VL2=L2×di/dt、VL4=L4×di/dt的感应电压。在这里,主回路配线电感L2是设想在电容器10的负极端子N与开关元件SW2的射极E2之间存在的电感,主回路配线电感L4是设想在开关元件SW2的射极E2与交流输出端子7(两个开关元件SW1、SW2的连接点比交流输出端子7处于更靠跟前的位置时,是该开关元件SW1、SW2的连接点)之间存在的电感。
另一方面,通过惯性二极管1B流动的电流②因di/dt反而增加了电流,在主回路配线电感L1、L3上由上述di/dt分别在如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上产生VL1=L1×di/dt、VL3=L3×di/dt的感应电压。在这里,主回路配线电感L1是设想在电容器10的正极端子P与开关元件SW1的集电极端子C1之间存在的电感,主回路配线电感L3是设想在开关元件SW1的集电极端子C1与交流输出端子7(两个开关元件SW1、SW2的连接点比交流输出端子7处于更靠跟前的位置时,是该开关元件SW1、SW2的连接点)之间存在的电感。
作为上述动作的结果,在开关元件SW2断开时,电容器10的电压E+VL1+VL2+VL3+VL4的电压VSW2作为断开浪涌电压被叠加。
下面参照图3(b)对开关元件SW1断开时的动作加以说明。
从IGBT1A导通,电流①以在电容器10的正极端子P→IGBT1A→交流输出端子7→负载LL→电容器10的负极端子N的流路流动的状态出发,一旦开始IGBT1A的断开动作,一边使负载LL的电流保持一定值,一边是电流从电流①换流为电流②,即换流为电容器10的负极端子N→惯性二极管2B→交流输出端子7→负载LL→电容器10的负极端子N的流路的电流。这时的开关元件SW1的电压VSW1和电流①、电流②的波形与前面以开关元件SW2说明的图4相同。
而在进行这样的换流时,电流①以由IGBT1A决定的电流变化率di/dt减少,由di/dt在主回路配线电感L1、L3上分别在如图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上诱发感应电压VL1=L1×di/dt和VL3=L3×di/dt。
另一方面,通过惯性二极管2B流动的电流②由于该di/dt反而增加,由di/dt在主回路配线电感L2、L4上分别在如图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上诱发感应电压VL2=L2×di/dt和VL4=L4×di/dt。
根据上述结果,在开关元件SW1断开时,电容器10的电压E+VL1+VL2+VL3+VL4的电压VSW1作为断开浪涌电压被叠加。
从以上说明可知,图3(a)和(b)的换流动作是对称的,下面的电感降低对策为了方便将以图3(a)、即开关元件SW2断开时的动作为对象加以说明。因此,在下面出现的电流①、电流②是图3(a)所记载的电流。
但是,主回路配线电感受到配线的长度,以及电流流入该配线时根据所谓右手定则发生的磁场的大小的影响。因此,要减小主回路配线电感,光缩短配线的长度还不够,使电流通过产生的磁场减小也是重要的。
图5关于例如电流①,对减小在该通电线路上发生的主电路配线电感L2、L4所依据的原理加以说明。也就是以往路和复路组成的往复线路构成电流①的通电流路,并且极力缩小该往路和复路的间距D。
如图5所示,往路电流产生的磁场和复路电流产生的磁场其方向相反,因此利用减小上述间距D的方法可以使两磁场相抵消的部分增大,结果就大大减小主回路配线电感的电感量。
在这里,根据图3,以上述往复流路为对象的范围,对于电流①设定为交流输出端子7→开关元件SW2→电容器10的负极端子N;对于电流②设定为交流输出端子7→开关元件SW1→电容器10的正极端子P就足够了。
图6是在先前的图1的结构图上添加描画所述电流①及电流①的路径的图。亦即,粗实线所表示的电流①的往复线路由交流输出端子7→开关元件SW2的集电极端子C2→开关元件SW2的射极端子E2→电容器10的负极端子N的流路构成,做成使其往路和复路非常靠近的结构。
又,粗点划线所示的电流②的往复线路由交流输出端子7→开关元件SW1的射极端子E1→开关元件SW1的集电极端子C1→电容器10的正极端子P的流路构成,同样做成其往路和复路非常靠近的结构。
上述措施的结果是,对断开浪涌电压产生影响的主回路配线电感L2、L4及L1、L3一起大幅度减小。
图7、图8表示采用平板状的配线板作为各端子之间的连接手段,以谋求进一步减小主回路配线电感的情况,图7为其平面图,图8是用于说明其组合状态的立体图。
在图中,11是配置于最上面一级的N配线板,是连接电容器10的负极端子N和开关元件SW2的射极端子E2的平板状配线板。而该N配线板11与开关元件SW2的射极端子E2的连接是使开关元件SW2上设置的柱状螺栓贯通到N配线板11再用螺帽拧紧实现的。因此N配线板以下的配线板12等为了确保与该柱状螺栓绝缘,如图所示开设了具有必要的直径的孔。又,在图7(a)中,11a所示的是,在N配线板11的一部分上形成一道狭缝,经电容器10的负极端子N与SW2的射极端子E2之间的电流线路尽量引向N配线板11的中央部分,以谋求前面说明的往复路径之间的实质上的距离的进一步缩短。
12是隔着绝缘板14配设于N配线板11下方的P配线板,是连接电容器10的正极端子P和开关元件SW1的集电极端子C1的平板状配线板。而12a是为了与已经说明过的狭缝11a相同的目的而形成于配线板12的一部分上的狭缝。
13是隔着绝缘板15配置于P配线板12下方的AC配线板,是连接交流输出端子7、开关元件SW1的射极端子E1以及SW2的集电极端子C2的平板状配线板。
如上所述,各配线板11~13分别具有较大的面积,由于这些配线板具有利用互相平行、以很小的间距重叠配设的结构,使上述的电流①的往复流路和电流②的往复流路形成在一起,因此各主回路配线电感大大减小,能够将断开浪涌电压抑制于较小数值,不再需要缓冲器(snubber)电路,装置得以小型、低损耗化、廉价化,而且由于零部件数目减少,装置的可靠性得以提高。
实施形态2
图9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电力变换装置,与前面的实施形态1的图7对应,特别是表示其各配线板11、12、13的平面图。与图7的结构的差别在于,图中左右排列完全相反。因此,各端子之间的连接结构也与图7完全左右对称,这些连接结构、连接配置的相对位置关系所决定的各主回路配线电感与图7的情况完全相同。
因此,与图7的情况相同,各主回路配线电感大幅度减少,为了避免重复,细节的说明从略。
实施形态3
图10是本发明实施形态3的电力变换装置,表示其1个相的各构成零部件的配置、其端子的位置以及连接要领。与前面的图1的装置不同的是两个开关元件SW1、SW2的端子的位置。亦即,在图1中,是从右方向左方、各端子以C1、E1、C2、E2的顺序并排在一条直线上,而在这图10中则与此不同,是从右方向左方、各端子以E1、C1、E2、C2的顺序并排在一条直线上。
图11是在图10的结构上再描画电流①和电流②的路径。亦即,粗实线所表示的电流①的往复线路由交流输出端子7→开关元件SW2的集电极端子C2→开关元件SW2的射极端子E2→电容器10的负极端子N的流路构成,并做成其往路和复路非常靠近的结构。
又,粗点划线所示的电流②的往复线路由交流输出端子7→开关元件SW1的射极端子E1→开关元件SW1的集电极端子C1→电容器10的正极端子P的流路构成,同样做成其往路和复路非常靠近的结构。
上述措施的结果与实施形态1的情况相同,对断开浪涌电压产生影响的主回路配线电感L2、L4及L1、L3一起大幅度减小。
图12表示采用平板状配线板作为图10、图11所表示的各端子之间的连接手段,以谋求进一步减小主回路配线电感的情况,与实施形态1的图7相对应。
在图中,16是配置于最上面一级的P配线板,是连接电容器10的正极端子P和开关元件SW1的集电极端子C1的平板状配线板(见其图(a))。16a是狭缝。
17是隔着未图示的绝缘板配设于P配线板16下方的N配线板,是连接电容器10的负极端子N和开关元件SW2的射极端子E2的平板状配线板(见其图(b))。而17a是狭缝。
18是隔着未图示的绝缘板配置于N配线板17下方的AC配线板,是连接交流输出端子7、开关元件SW1的射极端子E1以及SW2的集电极端子C2的平板状配线板。
在这种情况下,也和前面的图7所示的相同,各配线板16-18分别具有较大的面积,由于这些配线板具有利用互相平行、能以很小的间距重叠配设的结构,使上述的电流①的往复流路和电流②的往复流路形成在一起,因此各主回路配线电感大大减小,能够将断开浪涌电压抑制于较小数值,不再需要缓冲器(snubber)电路,装置得以小型、低损耗化、廉价化,而且由于零部件数目减少,装置的可靠性得以提高。
实施形态4
图13是本发明实施形态4的电力变换装置,表示出其1个相的各构成装置的配置,其端子的位置,以及连接要领。其配置与前面的各实施形态大不相同。也就是说,两开关元件SW1、SW2的各端子配置于一直线上,而该直线的方向与连接电容器10的端子P、N的方向成垂直。而与开关元件SW1相比,开关元件SW2配置得较靠近电容器10。在图13(在下面的图14也相同),各开关元件内的IGBT、惯性二极管的图示被省略。
图14是在图13的结构图上加画出图3(a)的电流①及电流②的流路的图。亦即,粗实线所示的电流①的往复流路以交流输出端子7→SW2的集电极端子C2→SW2的射极端子E2→电容器10的负极端子N的路径形成,做成其往路与复路总是接近的结构。
又,粗点划线所示的电流②的往复流路以交流输出端子7→SW1的射极端子E1→SW1的集电极端子C1→电容器10的正极端子P的路径形成,同样做成其往路与复路总是接近的结构。
上述措施的结果是,这种情况下也与实施形态1的情况相同,对断开浪涌电压产生影响的主回路配线电感L2、L4及L1、L3一起大幅度减小。
图15表示采用平板状的配线板作为图13、图14所示的各端子之间的连接手段,以谋求进一步减小主回路配线电感的情况,与实施形态1的图7对应。
在图中,19是配置于最上面一级的P配线板,是连接电容器10的正极端子P和开关元件SW1的集电极端子C1的平板状配线板(其图(a))。
20是隔着未图示的绝缘板配设于P配线板19下方的N配线板,是连接电容器10的负极端子N和开关元件SW2的射极端子E2的平板状配线板(其图(b))。
21是隔着未图示的绝缘板配置于N配线板20下方的AC配线板,是连接交流输出端子7、开关元件SW1的射极端子E1以及SW2的集电极端子C2的平板状配线板。
图16是表示使用图15的各配线板19~21组装的状态的侧面图。在该图16中,考虑到电容器10的形状,做成使各配线板及绝缘板在中途弯折成直角的结构,以谋求缩小整个装置的外形尺寸。
如上所述,这种情况也与前面的图7等所示的情况相同,各配线板19~21分别具有较大的面积,而且由于这些配线板具有利用互相平行、能以很小的间距重叠配设的结构,使上述电流①的往复流路和电流②的往复流路形成在一起,因此各主回路配线电感大大减小,能够将断开浪涌电压抑制于较小数值,不再需要缓冲器(snubber)电路,装置得以小型、低损耗化、廉价化,而且由于零部件数目减少,装置的可靠性得以提高。
实施形态5
图17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5的电力变换装置,与前面的实施形态4的图15相对应特别是表示其配线板的平面图。
在图中,22是配置于最上面一级的N配线板,是连接电容器10的负极端子N和开关元件SW2的射极端子E2的平板状配线板(其图(a))。
23是隔着未图示的绝缘板配设于N配线板22下方的P配线板,是连接电容器10的正极端子P和开关元件SW1的集电极端子C1的平板状配线板(其图(b))。
24是隔着未图示的绝缘板配置于P配线板23下方的AC配线板,是连接交流输出端子7、开关元件SW1的射极端子E1以及SW2的集电极端子C2的平板状配线板。
如上所述,这种情况也与前面的图15等所示的情况相同,各配线板22~24分别具有较大的面积,而且由于这些配线板具有利用互相平行、能以很小的尺寸重叠配设的结构,使前述电流①的往复流路和电流②的往复流路形成在一起,因此各主回路配线电感大大减小,能够将断开浪涌电压抑制于较小数值,不再需要缓冲器(snubber)电路,装置得以小型、低损耗化、廉价化,而且由于零部件数目减少,装置的可靠性得以提高。
还有,在上述各实施形态,都是以1个相进行说明,但是当然能够构成3相等的多相电力变换装置,而且各开关元件使用1个并联的IGBT模块,但是也可以使用2个以上的多个并联连接的IGBT模块。
而且,开关元件并不限于IGBT,当然也可以使用晶体管、智能功率模块,或FET、GCT(Gate Comunicated Thyristor)等各种类型的元件。
如上所述,权利要求1的电力变换装置具备具有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直流电压源、阳极端子连接于上述直流电压源的正极端子上的第1开关元件、阳极端子连接于上述第1开关元件的阴极端子上,阴极端子连接于上述直流电压源的负极端子上的第2开关元件,以及从上述第1开关元件和第2开关元件的连接点引出的交流输出端子,
在该电力变换装置中,配设各端子及各端子之间的连接手段,以使从所述交流输出端子经所述第2开关元件到所述直流电压源的负极端子的第1电流通路,以及形成往路和复路相互靠近的往复线路,并且从所述交流输出端子经所述第1开关元件到所述直流电压源的正极端子的第2电流通路形成往路和复路相互靠近的往复线路,因此,彻底减小了主回路配线电感,大大抑制了由于开关元件换流而加在开关元件上的断开浪涌电压。
又,权利要求2的电力变换装置将其第1和第2开关元件配置得使该第1和第2开关元件的各端子大致在一直线上,配置上述直流电压源以使连接直流电压源的两个端子的方向与上述直线的方向大致平行,将交流输出端子配置于上述直流电压源的两个端子的大致中间的位置,因此可以得到能确实减小主回路配线电感的机器配置。
又,权利要求3的电力变换装置将上述直流电压源和第1及第2开关元件配置得使从该直流电压源的正极端子到负极端子的方向与从第1开关元件的阳极端子到阴极端子,还有从第2开关元件的阳极端子到阴极端子的方向一致,因此可以得到能确实减小主回路配线电感的端子配置。
又,权利要求4的电力变换装置将上述直流电压源和第1及第2开关元件配置得使从该直流电压源的正极端子到负极端子的方向与从第1开关元件的阴极端子到阳极端子,还有从第2开关元件的阴极端子到阳极端子的方向一致,因此可以得到能确实减小主回路配线电感的端子配置。
又,权利要求5的电力变换装置将所述第1和第2开关元件配置得使该第1和第2开关元件的各端子大致位于一直线上,配置所述直流电压源,使连结直流电压源两端子的方向与上述直线的方向大致垂直,将交流输出端子配置于所述直流电压源两个端子的大致中间的位置上,因此可以得到能确实减小主回路配线电感的机器配置。
又,权利要求6的电力变换装置将第1开关元件配置得比该第2开关元件更加靠近直流电压源,因此可以得到能确实减小主回路配线电感的端子配置。
又,权利要求7的电力变换装置将第2开关元件配置得比该第1开关元件更加靠近直流电压源,因此可以得到能确实减小主回路配线电感的端子配置。
又,权利要求8的电力变换装置,其连接直流电压源的正极端子与第1开关元件的阳极端子的连接手段、连接所述直流电压源的负极端子与第2开关元件的阴极端子的连接手段,以及连接所述第1开关元件阴极端子与所述第2开关元件的阳极端子及交流输出端子的连接手段,采用隔着绝缘板相互平行地重叠配设的平板状配线板,因此更加减小主回路配线电感
又,权利要求9的电力变换装置具备多个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采用输出相互具有相位差的多相电压的结构,因此能够实现减小主回路配线电感的多相电力变换装置。

Claims (9)

1.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具备
具有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直流电压源、阳极端子连接于上述直流电压源的正极端子上的第1开关元件、阳极端子连接于上述第1开关元件的阴极端子上,阴极端子连接于上述直流电压源的负极端子上的第2开关元件,以及从上述第1开关元件和第2开关元件的连接点引出的交流输出端子,其特征在于,
配设各端子及各端子之间的连接手段,以使从所述交流输出端子经所述第2开关元件到所述直流电压源的负极端子的第1电流通路形成往路和复路相互靠近的往复流路,并且从所述交流输出端子经所述第1开关元件到所述直流电压源的正极端子的第2电流通路形成往路和复路相互靠近的往复流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配置第1和第2开关元件,使第1和第2开关元件的各端子大致在一直线上,配置上述直流电压源以使连接直流电压源的两个端子的方向与上述直线的方向大致平行,将交流输出端子配置于上述直流电压源的两个端子的大致中间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配置上述直流电压源和第1及第2开关元件,使从直流电压源的正极端子到负极端子的方向与从第1开关元件的阳极端子到阴极端子,还有从第2开关元件的阳极端子到阴极端子的方向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配置上述直流电压源和第1及第2开关元件,使从直流电压源的正极端子到负极端子的方向与从第1开关元件的阴极端子到阳极端子,还有从第2开关元件的阴极端子到阳极端子的方向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配置所述第1和第2开关元件,使第1和第2开关元件的各端子大致位于一直线上,配置所述直流电压源,使连结直流电压源两端子的方向与上述直线的方向大致垂直,将交流输出端子配置于所述直流电压源两个端子的大致中间的位置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将第1开关元件配置得比第2开关元件更加靠近直流电压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将第2开关元件配置得比第1开关元件更加靠近直流电压源。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直流电压源的正极端子与第1开关元件的阳极端子的连接手段、连接所述直流电压源的负极端子与第2开关元件的阴极端子的连接手段,以及连接所述第1开关元件阴极端子与所述第2开关元件的阳极端子及交流输出端子的连接手段,采用隔着绝缘板相互平行地重叠配设的平板状配线板。
9.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采用输出相互具有相位差的多相交流电压的结构。
CNB991067088A 1998-05-11 1999-05-11 电力变换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116928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0127622A JP3046276B2 (ja) 1998-05-11 1998-05-11 電力変換装置
JP127622/98 1998-05-11
JP127622/1998 1998-05-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35402A true CN1235402A (zh) 1999-11-17
CN1169283C CN1169283C (zh) 2004-09-29

Family

ID=14964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91067088A Expired - Lifetime CN1169283C (zh) 1998-05-11 1999-05-11 电力变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6021060A (zh)
JP (1) JP3046276B2 (zh)
KR (1) KR100324802B1 (zh)
CN (1) CN1169283C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7523B (zh) * 2008-03-07 2013-05-1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功率变换装置
CN104467456A (zh) * 2013-09-17 2015-03-25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电力转换装置
CN104604114A (zh) * 2012-08-29 2015-05-06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电力转换装置
CN107046372A (zh) * 2016-02-05 2017-08-1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力变换装置
CN108448917A (zh) * 2017-02-14 2018-08-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力变换装置、太阳能功率调节器***、蓄电***、不间断电源***、风力发电***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1031771A1 (fr) * 1999-10-27 2001-05-03 Hitachi, Ltd. Convertisseur d'energie electrique
JP4549469B2 (ja) * 2000-01-07 2010-09-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用インバータ装置
JP2001352767A (ja) * 2000-06-07 2001-12-21 Toshiba Corp 電力変換器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JP2002125381A (ja) * 2000-10-13 2002-04-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力変換装置
JPWO2008001413A1 (ja) * 2006-06-23 2009-11-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WO2008075418A1 (ja) 2006-12-20 2008-06-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3レベル電力変換装置
WO2011004450A1 (ja) 2009-07-06 2011-01-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6109630B2 (ja) * 2013-04-16 2017-04-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半導体素子及び電力変換装置の配線構造
JP6182021B2 (ja) * 2013-08-28 2017-08-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力変換装置
JP6272064B2 (ja) * 2014-02-07 2018-01-3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WO2019026339A1 (ja) * 2017-08-03 2019-02-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電力変換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
EP4340206A4 (en) * 2021-05-13 2024-03-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86101A (ja) * 1988-01-21 1989-07-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気車制御装置
EP0394966B1 (en) * 1989-04-25 1994-12-2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ower supply
US5673188A (en) * 1996-03-25 1997-09-30 Hughes Electronic Zero voltage switching series resonant half bridge VHF inverter
US5717585A (en) * 1996-07-24 1998-02-10 Sundstrand Corporation Power inverter with reduced switching frequency
JP3259652B2 (ja) * 1997-03-11 2002-02-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7523B (zh) * 2008-03-07 2013-05-1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功率变换装置
CN104604114A (zh) * 2012-08-29 2015-05-06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电力转换装置
CN104467456A (zh) * 2013-09-17 2015-03-25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电力转换装置
CN107046372A (zh) * 2016-02-05 2017-08-1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力变换装置
CN107046372B (zh) * 2016-02-05 2019-05-0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力变换装置
CN108448917A (zh) * 2017-02-14 2018-08-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力变换装置、太阳能功率调节器***、蓄电***、不间断电源***、风力发电***
CN108448917B (zh) * 2017-02-14 2020-12-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力变换装置、太阳能功率调节器***、蓄电***、不间断电源***、风力发电***及电动机驱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H11332253A (ja) 1999-11-30
US6021060A (en) 2000-02-01
KR19990088125A (ko) 1999-12-27
CN1169283C (zh) 2004-09-29
JP3046276B2 (ja) 2000-05-29
KR100324802B1 (ko) 2002-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9283C (zh) 电力变换装置
CN1108657C (zh) 功率逆变器装置
US9871465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positive, negative and intermediate potential conductor plates
US20110228508A1 (en)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JP5529347B2 (ja) 3レベル電力変換装置
US20110242860A1 (en)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using the device
CN1038009C (zh) 变换器装置
CN103973131A (zh) 半导体***
CN1276927A (zh) 三电平中性点箝位式反相电路
CN103715915B (zh) 三级整流半桥
KR101281281B1 (ko) 전력 변환 장치
CN1956312A (zh) 电力转换装置
CN101061629A (zh) 用于切换多个开关电压电平的变换器电路
US10164519B2 (en) Semiconductor stack for converter with snubber capacitors
CN111030477B (zh) 一种环形布局的模块化并联半桥集成组件
CN1326262A (zh) 电力组件
JP5571013B2 (ja) 半導体スイッチ、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CN109768039A (zh) 一种双面散热功率模块
TW200409445A (en) Snubber module and power converter
JP2017005808A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047483C (zh) 电力变流器及其制造方法
JP6206090B2 (ja) 3レベル電力変換装置
CN111710741A (zh) 一种光伏发电装置
CN110233581A (zh) 电力变换装置
JP2013236460A (ja) 3レベルインバ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