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252054A - 一种油橄榄叶枯病的防治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油橄榄叶枯病的防治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252054A
CN118252054A CN202410144215.4A CN202410144215A CN118252054A CN 118252054 A CN118252054 A CN 118252054A CN 202410144215 A CN202410144215 A CN 202410144215A CN 118252054 A CN118252054 A CN 1182520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live
bactericide
pyraclostrobin
difenoconazole
leaf b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14421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丹春
林媛
齐昊
雷炜
李岩龙
付作霖
刘锦乾
张文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ansu Bailongjiang Forestry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Gansu Bailongjiang Forestry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ansu Bailongjiang Forestry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Gansu Bailongjiang Forestry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Publication of CN1182520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2520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植物病害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橄榄叶枯病的防治方法。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油橄榄叶枯病的防治方法,包括:采摘油橄榄果实后,去除油橄榄病枝病叶,施加波尔多液;翌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用杀菌剂;所述杀菌剂为吡唑醚菌酯杀菌剂或苯醚甲环唑杀菌剂。本发明通过对油橄榄病株施用吡唑醚菌酯或苯醚甲环唑,在物理去除病枝病叶的基础上结合施药措施,能有效抑制油橄榄叶枯病菌生长,降低油橄榄植株的病害指数,实现对油橄榄叶枯病的高效防治。

Description

一种油橄榄叶枯病的防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病害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一种油橄榄叶枯病的治疗方法。
背景技术
油橄榄(Olea europaea)属木犀科(Oleaceae)木犀榄属(Olea),是亚热带常绿乔木,为重要的油料树种,其广泛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国家。我国油橄榄种植区主要分布在甘肃、云南及四川等地,其中甘肃省陇南市是我国油橄榄主要优势产区,油橄榄栽培面积超过75万亩,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油橄榄叶枯病(Phomopsis olea-europaea)有性型为间座壳属Diaporthe,在甘肃陇南油橄榄种植区发病加重,主要危害叶片及叶柄,形成病斑,严重时造成树势衰弱,大量落叶,结果实率低,对当地油橄榄发展及种植户收入造成了严重影响。李丹春,曹秀文等(李丹春,曹秀文,苏瑾等.拟茎点霉一新种——油橄榄拟茎点霉[J].甘肃林业科技,2014,39(04):11~14+84.)描述了甘肃陇南油橄榄叶枯病的病原菌形态及危害特征。但是由于油橄榄果实采摘后,树体进入休整期,一部分树叶会掉落,病菌要么在未脱落的叶片中越冬,要么在掉落的叶片上形成病斑;此外,在果实期施用药剂也容易对橄榄果质造成影响。目前并未有关于油橄榄叶枯病的高效安全防治方法的记载,因此寻求一种有效防治油橄榄叶枯病的方法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橄榄叶枯病的防治方法,有效防治油橄榄叶枯病。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橄榄叶枯病的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采摘油橄榄果实后,去除油橄榄病枝病叶,施加波尔多液;
翌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加杀菌剂;所述杀菌剂为吡唑醚菌酯杀菌剂或苯醚甲环唑杀菌剂。
优选的,所述波尔多液的组成包括硫酸铜,生石灰和水;所述硫酸铜、生石灰和水的质量比为1:(1~3):200。
优选的,所述波尔多液的单次施用量为30~38L/亩。
优选的,所述施用波尔多液的次数为2~3次。
优选的,相邻2次施加所述波尔多液的时间间隔为10~15d。
优选的,所述施用杀菌剂的次数为2次。
优选的,相邻2次施加所述杀菌剂的时间间隔为7~10d。
优选的,所述吡唑醚菌酯杀菌剂为25wt.%吡唑醚菌酯800~1000倍液。
优选的,所述苯醚甲环唑杀菌剂为37wt.%苯醚甲环唑1200~1400倍液。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橄榄叶枯病的防治方法,包括采摘油橄榄果实后,去除油橄榄病枝病叶,施加波尔多液;翌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用杀菌剂;所述杀菌剂为吡唑醚菌酯杀菌剂或苯醚甲环唑杀菌剂。本发明在物理去除病枝病叶的基础上配合施加波尔多液和杀菌剂,能有效抑制油橄榄叶枯病菌生长,降低油橄榄植株的病害指数,实现对油橄榄叶枯病的高效防治。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橄榄叶枯病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采摘油橄榄果实后,去除油橄榄病枝病叶,施加波尔多液;
翌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加杀菌剂;所述杀菌剂为吡唑醚菌酯杀菌剂或苯醚甲环唑杀菌剂。
本发明采摘油橄榄果实后,去除油橄榄病枝病叶,施加波尔多液。
在本发明中,所述油橄榄果实的采摘时间优选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在本发明中,所述波尔多液的施加时间优选为11月中旬至下旬。本发明所述波尔多液的组成包括硫酸铜,生石灰和水;所述硫酸铜、生石灰和水的质量比为1:(1~3):200,更优选为1:2:200。本发明所述波尔多液的单次施用量优选为30~38L/亩,进一步优选为33L/亩;所述施用波尔多液的次数优选为2~3次,更优选为2次;相邻2次施加所述波尔多液的时间间隔优选为10~15d,更优选为12天。
波尔多液是一种常见的广谱性杀菌剂,不具有内吸和治疗作用,喷洒后,其逐渐释放的铜离子被萌发的孢子吸收,药液在病原菌孢子内逐渐积累,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就可以杀死孢子,从而起到杀菌作用;其次,波尔多液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被广泛使用的杀菌剂,对多种作物的真菌及细菌性病害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于不同的病害达不到最佳的防治效果,本发明在油橄榄果实采收后去除病枝病叶再喷施波尔多液,结合后期翌年油橄榄新叶长出时喷施吡唑醚菌酯杀菌剂或苯醚甲环唑杀菌剂,能有效降低油橄榄的病情指数。
施加波尔多液后,本发明于翌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对油橄榄植株施加杀菌剂。
在本发明中,所述施用杀菌剂的次数优选为2~4次,更优选为2次;相邻2次施加所述杀菌剂的时间间隔优选为7~10d,更优选为8天。
在本发明中,所述杀菌剂为吡唑醚菌酯杀菌剂或苯醚甲环唑杀菌剂,更优选为吡唑醚菌酯杀菌剂。本发明所述吡唑醚菌酯杀菌剂优选为25wt.%吡唑醚菌酯800~1000倍液,更优选为25wt.%吡唑醚菌酯1000倍液;所述吡唑醚菌酯杀菌剂的剂型优选为悬浮剂SE。本发明施用吡唑醚菌酯杀菌剂的方式优选为喷施;本发明对所述吡唑醚菌酯杀菌剂的施药量没有严格限定,在施用时,喷施至叶面充分湿润,但药液又不从叶片上滴落即可。吡唑醚菌酯杀菌剂具有良好的叶片渗透传导作用,施用后可以轻松进入作物叶片表面的蜡质层,快速被作物吸收,并通过渗透作用传输到叶片的背部,使作物得到全方位的保护;另一方面吡唑醚菌酯杀菌剂能够通过抑制细胞线粒体呼吸作用,干扰细胞能量供给,导致细胞死亡,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此外,吡唑醚菌酯杀菌剂具有高度选择性,可对作物、人、畜及有益生物安全,对环境基本无污染。
在本发明中,所述苯醚甲环唑杀菌剂优选为37wt.%苯醚甲环唑1200~1400倍液,更优选为37wt.%苯醚甲环唑1400倍液;所述苯醚甲环唑杀菌剂的剂型优选为水分散粒剂WG。本发明施用苯醚甲环唑杀菌剂的方式优选为喷施;本发明对所述苯醚甲环唑杀菌剂的施药量没有严格限定,在施用时,喷施至叶面充分湿润,但药液又不从叶片上滴落即可。苯醚甲环唑内吸性强,不易使作物产生抗药性,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能有效杀灭病菌,提高植物抗逆性。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油橄榄叶枯病的防治方法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使用的供试菌株为油橄榄叶枯病菌(Phomopsis olea-europaea),由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科所微生物室通过单孢分离获得(李丹春,曹秀文,苏瑾等.拟茎点霉一新种——油橄榄拟茎点霉[J].甘肃林业科技,2014,39(04):11~14+84.)。
供试药剂:
75wt.%百菌清可湿性粉剂:购自佛山市盈辉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80wt.%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购自陶氏益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37wt.%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购自山东海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50wt.%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购自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
25wt.%吡唑醚菌酯悬浮剂:购自佛山市盈辉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本发明实施例中均使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处理和图表绘制,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显著性分析,统计各处理平均数之间的差异。
实施例1
5种药剂对油橄榄叶枯病菌室内抑制活性测定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药剂对油橄榄叶枯病菌室内抑制活性:
(1)将PDA培养基经高温灭菌后分为吡唑醚菌酯组、苯醚甲环唑组、甲基硫菌灵组、百菌清组、代森锰锌组和空白对照组,除空白对照组外,每组设置5个重复,待PDA培养基冷却至50℃时按照下述方式分别加入药剂或水,经震荡使其充分混匀,倒入已灭菌的培养皿中。
吡唑醚菌酯组:将25wt.%吡唑醚菌酯稀释1000倍后,和PDA培养基按照体积比为1:1混匀;
苯醚甲环唑组:将37wt.%苯醚甲环唑稀释1400倍后,和PDA培养基按照体积比为1:1混匀;
甲基硫菌灵组:将50wt.%甲基硫菌灵稀释400倍后,和PDA培养基按照体积比为1:1混匀;
百菌清组:将75wt.%百菌清稀释500倍后,和PDA培养基按照体积比为1:1混匀;
代森锰锌组:将80wt.%代森锰锌稀释400倍后,和PDA培养基按照体积比为1:1混匀;
空白对照组:将无菌水和PDA培养基按照体积比为1:1混匀。
(2)活化培养
将油橄榄叶枯病菌放置在25℃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取出后在超净工作台上将菌丝接种至灭菌后的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琼脂15g,葡萄糖20g,水1000mL)上,将接菌后的PDA培养基放置在25℃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5d。用经75%的酒精消毒后的打孔器(孔径为0.5mm),对培养5d的培养基在菌丝边缘打取菌饼备用。
(3)分别将油橄榄叶枯病菌的菌饼(d=5mm)接种在步骤(1)所制备的各组培养皿中心,并置于25℃恒温光照培养箱中黑暗培养5d,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菌落直径,按照下述公式计算抑菌率。结果如下表1所示。
抑菌率(%)=[(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0.5)]×100。
表1不同药剂对油橄榄叶枯病菌的抑菌率
注:表中数据均为5个重复的平均值,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下同)。
由表1可知,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5种供试药剂均对油橄榄叶枯病菌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25%吡唑醚菌酯和37%苯醚甲环唑两种杀菌剂对油橄榄叶枯病菌的生长抑制作用显著,其抑菌率分别为92.75%和90.11%,80%的代森锰锌对油橄榄叶斑病菌生长抑制最差,抑菌率仅为55.65%。
实施例2
5种杀菌剂对油橄榄叶枯病立体叶片的的保护作用
选择品种、树势及树龄相同的油橄榄2年生幼苗,选取当年生健康的叶片用无菌水洗干净,再用75%酒精擦拭进行表面消毒,后用无菌水冲洗,自然晾干。分为吡唑醚菌酯组、苯醚甲环唑组、甲基硫菌灵组、百菌清组、代森锰锌组和空白对照组,除空白对照组外,每个组设置5个重复。
按照表2的记载对各组所使用的药剂进行稀释,然后分别用镊子将蘸有药剂的脱脂棉涂满油橄榄叶片正面,晾干后在叶片中部接种实施例1步骤(2)中制备的油橄榄叶枯病菌菌饼(d=5mm),处理3d后按照下述公式计算叶斑面积,结果如下表2所示。
病斑面积(mm2)=1/4×π×长径(mm)×短径(mm)
表2不同药剂对接种油橄榄叶枯病菌叶片的保护作用
由表2可知,5种药剂对接种油橄榄叶枯病菌的离体叶片均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中,25%吡唑醚菌酯对接种接种油橄榄叶枯病菌的离体叶片的保护作用最好,病斑扩展面积最小,为18.82mm2;其次为37%苯醚甲环唑、75%百菌清、50%甲基硫菌灵处理,80%代森锰锌处理后病斑扩展面积最大,其保护效果最差,为72.06mm2
实施例3
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在陇南市武都区两水镇、枣川镇和段河坝油橄榄种植区进行大田药剂试验,将室内抑制活性效果较佳及保护效果显著的25wt.%吡唑醚菌酯(记为25%吡唑醚菌酯)和37wt.%苯醚甲环唑(记为37%苯醚甲环唑)2种杀菌剂用于田间防效试验测定。
目前,在陇南地区5年以上的油橄榄种植区中,油橄榄叶枯病已成为常见病害,在5年以上的油橄榄种植区(病田)中选择品种、树势及树龄相同的25组油橄榄样地。采摘油橄榄果实后,每个试验区域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具体处理如下:
区域1:2022年10月25日采摘油橄榄果实后不做任何处理,2023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加800倍稀释的25%吡唑醚菌酯;喷施至叶面充分湿润,但药液又不从叶片上滴落;
区域2:2022年10月25日采摘油橄榄果实后,去除油橄榄病枝病叶;翌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加800倍稀释的25%吡唑醚菌酯;喷施至叶面充分湿润,但药液又不从叶片上滴落;
区域3:2022年10月25日采摘油橄榄果实后,去除油橄榄病枝病叶;分别于11月1日和11月13日各施加一次波尔多液(硫酸铜:生石灰:水的质量比1:2:200),每次施用33L/666.7m2;翌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加800倍稀释的25%吡唑醚菌酯;喷施至叶面充分湿润,但药液又不从叶片上滴落;
区域4:处理同区域1,唯一区别在于,2023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加1000倍稀释的25%吡唑醚菌酯;
区域5:处理同区域2,唯一区别在于,2023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加1000倍稀释的25%吡唑醚菌酯;
区域6:处理同区域3,唯一区别在于,2023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加1000倍稀释的25%吡唑醚菌酯;
区域7:处理同区域1,唯一区别在于,2023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加1200倍稀释的25%吡唑醚菌酯;
区域8:处理同区域2,唯一区别在于,2023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加1200倍稀释的25%吡唑醚菌酯;
区域9:处理同区域3,唯一区别在于,2023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加1200倍稀释的25%吡唑醚菌酯;
区域10:处理同区域1,唯一区别在于,2023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加1400倍稀释的25%吡唑醚菌酯;
区域11:处理同区域2,唯一区别在于,2023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加1400倍稀释的25%吡唑醚菌酯;
区域12:处理同区域3,唯一区别在于,2023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加1400倍稀释的25%吡唑醚菌酯;
区域13:处理同区域1,唯一区别在于,2023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加1000倍稀释的37%苯醚甲环唑;
区域14:处理同区域2,唯一区别在于,2023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加1000倍稀释的37%苯醚甲环唑;
区域15:处理同区域3,唯一区别在于,2023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加1000倍稀释的37%苯醚甲环唑;
区域16:处理同区域1,唯一区别在于,2023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加1200倍稀释的37%苯醚甲环唑;
区域17:处理同区域2,唯一区别在于,2023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加1200倍稀释的37%苯醚甲环唑;
区域18:处理同区域3,唯一区别在于,2023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加1200倍稀释的37%苯醚甲环唑;
区域19:处理同区域1,唯一区别在于,2023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加1400倍稀释的37%苯醚甲环唑;
区域20:处理同区域2,唯一区别在于,2023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加1400倍稀释的37%苯醚甲环唑;
区域21:处理同区域3,唯一区别在于,2023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加1400倍稀释的37%苯醚甲环唑;
区域22:处理同区域1,唯一区别在于,2023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加1600倍稀释的37%苯醚甲环唑;
区域23:处理同区域2,唯一区别在于,2023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加1600倍稀释的37%苯醚甲环唑;
区域24:处理同区域3,唯一区别在于,2023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加1600倍稀释的37%苯醚甲环唑;
区域25:记为对照组,采摘油橄榄果实后,不对油橄榄植株做任何处理。
按照表4的记载对不同样地分别进行清除油橄榄病枝落叶、喷雾波尔多液和药剂喷雾措施。根据现有橄榄园防护翌年4月开始按照下述公式计算处理组的病情指数。每个样地随机调查12株,每株分别从上下左右中各部位取叶片30片进行取样调查,对照不做处理,各处理重复5次,结果如表4所示。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100/(调查总叶数×最高级代表值);病害级别代表值按照表3所记载的标准进行判断。
表3油橄榄叶部病害分级标准
表4油橄榄叶枯病田间防治效果
结果表明(表4),在防治试验中,2种杀菌剂的不同浓度处理均对油橄榄叶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与不做处理的对照相比,均具有显著防治效果。其中,25%吡唑醚菌酯1000倍液配合清除病枝落叶+波尔多液的基础上,其防治效果最好,病情指数最低,为7.12。25%吡唑醚菌酯1400倍液不做田间处理的情况下,防治效果最差,病情指数最高,为29.04。37%苯醚甲环唑1400倍液配合清除病枝落叶+波尔多液的基础上,其防治效果最好,病情指数最低,为8.06。37%苯醚甲环唑1600倍液不做田间处理的情况下,防治效果最差,病情指数最高,为29.64。因此,采用“25%吡唑醚菌酯1000倍液+清除病枝落叶+波尔多液”或“37%苯醚甲环唑1400倍液清除病枝落叶+波尔多液”的处理方式均对油橄榄叶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25%吡唑醚菌酯及37%苯醚甲环唑2种杀菌剂在室内对油橄榄叶枯病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抑菌率分别为92.75%和90.11%。在田间,结合对油橄榄园清除病枝落叶和越冬前进行波尔多液预防的基础上,采用25%吡唑醚菌酯1000倍液或37%苯醚甲环唑1400倍液的综合防治方法对油橄榄叶枯病的防治效果最为显著。本试验的研究结果为油橄榄叶枯病菌的防治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并为进一步的田间应用提供了参考。
尽管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做出了详尽的描述,但它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人们还可以根据本实施例在不经创造性前提下获得其他实施例,这些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油橄榄叶枯病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采摘油橄榄果实后,去除油橄榄病枝病叶,施加波尔多液;
翌年油橄榄新叶长出后,施加杀菌剂;所述杀菌剂为吡唑醚菌酯杀菌剂或苯醚甲环唑杀菌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尔多液的组成包括硫酸铜,生石灰和水;所述硫酸铜、生石灰和水的质量比为1:(1~3):2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尔多液的单次施用量为30~38L/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用波尔多液的次数为2~3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邻2次施加所述波尔多液的时间间隔为10~15d。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用杀菌剂的次数为2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邻2次施加所述杀菌剂的时间间隔为7~10d。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吡唑醚菌酯杀菌剂为25wt.%吡唑醚菌酯800~1000倍液。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苯醚甲环唑杀菌剂为37wt.%苯醚甲环唑1200~1400倍液。
CN202410144215.4A 2024-02-01 一种油橄榄叶枯病的防治方法 Pending CN118252054A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252054A true CN118252054A (zh) 2024-06-28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75658B (zh) 一套评价杀菌剂对薯苗黑斑病防治效果的方法
CN113841707B (zh) 反式法尼醇作为增效剂在防治荔枝霜疫病中的应用
CN118252054A (zh) 一种油橄榄叶枯病的防治方法
CN106942284B (zh) 一种防治葡萄病害的复配生物杀菌剂及其应用
CN113575602B (zh) 一种抗白粉病的杀菌活性剂
CN114208566A (zh) 一种草果炭疽病的防治方法
CN115462386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1848295A (zh) 一种含亚磷酸钾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
CN106967656B (zh) 一种地衣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10800754A (zh) 一种防治桃细菌性穿孔病的复合制剂及用途
El‐Goorani The occurrence of citrus canker disease in United Arab Emirates (UAE)
CN113383797B (zh) 一种含四霉素的杀菌组合物
CN114403153B (zh) 一种含有氟嘧菌酯、噻霉酮和丙硫菌唑的种子处理剂及其应用
CN117941700B (zh) 一种防治三七黑斑病的植物源杀菌剂
CN113519517B (zh) 一种含叶菌唑和丁子香酚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668024B (zh) 一种含啶酰菌胺和金银花精油的杀菌组合物
CN115413655B (zh) 紫苏醛作为农业杀菌剂的用途
CN108184903A (zh) 一种鸡粪沼液和杀菌剂复配组合物及在防治苹果叶部病害中的应用
CN117678601B (zh) 苯甲地那铵在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中的应用
CN116019116B (zh) 一种农药粉剂及其使用方法
CN113861088B (zh) 一种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的化合物及应用
CN113826635B (zh) 一种增效型杀菌剂及其应用
Shahid et al.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toxicants against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itri (Hasse) Dows
CN113661987B (zh) 一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的防治荔枝霜疫病农药组合物
CN117426380A (zh) 防治青花菜黑腐病的植物源杀菌剂组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