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82381A - 一种气囊缝制加强结构和座椅远端气囊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囊缝制加强结构和座椅远端气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82381A
CN118182381A CN202410317918.2A CN202410317918A CN118182381A CN 118182381 A CN118182381 A CN 118182381A CN 202410317918 A CN202410317918 A CN 202410317918A CN 118182381 A CN118182381 A CN 1181823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ture
cloth piece
airbag
folding
fold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31791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史文宇
朱隽玮
赵轶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Junsheng Automobile Safety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Junsheng Automobile Safety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Junsheng Automobile Safety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Junsheng Automobile Safety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31791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182381A/zh
Publication of CN1181823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823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囊缝制加强结构和座椅远端气囊,气囊缝制加强结构缝制于至少由第一布片和第二布片形成的囊袋上,第一布片局部形成有折叠部,并通过外周线与第二布片缝制固定,气囊缝制加强结构包括第一缝线部,第一缝线部为弧形结构的连续性缝线,第一缝线部的中部跨越折叠部,其两端自第一缝线部的中部分别延伸至外周线,第一缝线部用于固定第一布片和第二布片;其中,在囊袋被充气导致折叠部展开时,第一缝线部先于折叠部对应的外周线受到气体冲击,以避免气体直接冲击折叠部对应的外周线。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气囊座椅安全气囊膨胀后受力会集中于折叠位置导致折叠位置处外周线崩断或布片破损的问题,避免囊袋折叠处外周线发生崩断。

Description

一种气囊缝制加强结构和座椅远端气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全气囊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囊缝制加强结构和座椅远端气囊。
背景技术
座椅安全气囊是一种提高汽车安全性的保护***,其与座椅安全带配合使用,以为成员提供有效的防撞保护。座椅安全气囊通常由长布片和短布片和形成,在使用长布片和短布片形成座椅安全气囊时,需要将长布片折叠后匹配短布片,然后对长布片和短布片的外周进行缝线以形成囊袋,如将长布片进行Z型折叠后与短布片匹配。
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在座椅安全气囊被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冲击展开时,长布片与短布片连接处的折叠位置呈不规则形状,所以座椅安全气囊膨胀后受力会集中于该折叠位置,从而导致该折叠位置处发生囊袋缝线崩断或布片破损等问题。
基于此,需要一种新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气囊缝制加强结构和座椅远端气囊,以至少解决现有的气囊座椅安全气囊膨胀后受力会集中于折叠位置导致折叠位置处外周线崩断或布片破损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气囊缝制加强结构,所述气囊缝制加强结构缝制于至少由第一布片和第二布片形成的囊袋上,所述第一布片局部形成有折叠部,并通过外周线与所述第二布片缝制固定,所述气囊缝制加强结构包括:
第一缝线部,所述第一缝线部为弧形结构的连续性缝线,所述第一缝线部的中部跨越所述折叠部,其两端自所述第一缝线部的中部分别延伸至所述外周线,所述第一缝线部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布片和所述第二布片;
其中,在所述囊袋被充气导致所述折叠部展开时,所述第一缝线部先于所述第一布片和所述第二布片连接处受到气体冲击,以避免气体直接冲击折叠部对应的所述外周线。
进一步地,所述折叠部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布片沿第一折叠线、第二折叠线翻折后形成的层叠部分;
所述折叠部还包括位于外侧的第一折返部和位于内侧的第二折返部;
其中,所述第一缝线部跨过所述第一折返部、所述第二折返部将所述第一布片固定在所述第二布片上。
进一步地,所述折叠部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布片沿第一折叠线、第二折叠线进行Z字形翻折后形成的层叠部分。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缝线部的中部与所述外周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缝线部的中部到所述外周线的距离为5~10mm。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
第二缝线部,所述第二缝线部为弧形结构的连续性缝线,所述第二缝线部的中部跨越所述第一折返部设置,其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缝线部和/或外周线,以进一步固定所述第一布片和所述第二布片;
其中,在第一交叉点为所述第二缝线部与所述第一折返部的交叉点,第二交叉点为所述第一缝线部与所述第一折返部交叉点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交叉点到所述外周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交叉点到所述外周线的距离,在所述囊袋被充气导致所述折叠部被冲击展开时,所述第二缝线部先于所述第一缝线部受到冲击。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缝线部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缝线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缝线部的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二缝线部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缝线部的第二端远离所述第一折返部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缝线部的第一端为靠近所述第二折返部的一端,所述第一缝线部的第二端为靠近所述第一折返部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缝线部的断裂韧性小于所述第一缝线部的断裂韧性,在所述囊袋被充气导致所述折叠部被冲击展开时,所述第二缝线部被撕裂,以为所述第一缝线部减缓冲击。
进一步地,所述缝制加强结构还包括加强布片,所述加强布片在所述第一布片折叠前平铺地缝制于所述第一布片上,并能够随所述折叠部同步设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椅远端气囊,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骨架侧部,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第一布片、第二布片以及气囊缝制加强结构,所述第一布片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布片的长度,在所述第一布片局部折叠后与所述第二布片轮廓相匹配,通过外周线缝制边缘轮廓形成囊袋;
所述座椅远端气囊在充气展开时向座椅乘员侧部延伸,所述第一布片位于远离所述乘员的一侧,所述第二布片位于靠近乘员的一侧。
进一步地,在所述座椅远端气囊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骨架侧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布片的第一折返部位于第二折返部的下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发明的一种气囊缝制加强结构,通过使用第一缝线部跨越折叠部设置,以将折叠部与第一布片和第二布片固定在一起,并将第一缝线部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外周线,以使得在气囊被充气展开时,第一缝线部先于外周线受到气体冲击,从而避免折叠部的外周线直接受到冲击,解决了现有的气囊座椅安全气囊膨胀后受力会集中于折叠位置导致折叠位置处外周线崩断或布片破损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车辆座椅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气囊缝制加强结构缝制于气囊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布片和第二布片被缝制第一缝线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布片和第二布片被缝制第一缝线部和第二缝线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A截面的截面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加强布片缝制于第一布片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的附图标记如下:
10、第一布片;
20、第二布片;
30、折叠部;31、第一折返部;32、第二折返部;
40、外周线;
50、第一缝线部;
60、第二缝线部;
70、加强布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申请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申请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要说明的是,下文描述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实施例的各种方面。应显而易见,本文中所描述的方面可体现于广泛多种形式中,且本文中所描述的任何特定结构及/或功能仅为说明性的。基于本申请,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了解,本文中所描述的一个方面可与任何其它方面独立地实施,且可以各种方式组合这些方面中的两者或两者以上。举例来说,可使用本文中所阐述的任何数目和方面来实施设备及/或实践方法。另外,可使用除了本文中所阐述的方面中的一或多者之外的其它结构及/或功能性实施此设备及/或实践此方法。
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申请的基本构想,图式中仅显示与本申请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另外,在以下描述中,提供具体细节是为了便于透彻理解实例。然而,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可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实践。
现有座椅在Z折叠结构的气囊中,在气囊展开后,由于Z形折叠不规则的位置,所以囊袋膨胀后受力会集中在这个位置,从而发生囊袋缝线崩断和布片破损等失效问题。
基于此,本说明书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处理方案:如图2~3所示,本发明通过将气囊缝制加强结构缝制于第一布片10和第二布片20形成的囊袋上,并使用第一缝线部50的中部对囊袋的折叠部30进行缝制,同时使得第一缝线部50的两端延伸至外周线40,从而第一缝线部50能够固定第一布片10和第二布片20,且由于第一缝线部50位于外周线40靠近囊袋中心的一侧,在囊袋内被充气时,第一缝线部50先于折叠部30部分对应的外周线40受到气体冲击,从而避免折叠部30部分对应的外周线40受到气体冲击,解决了现有的气囊座椅安全气囊膨胀后受力会集中于折叠位置导致折叠位置处外周线崩断或布片破损的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如图2~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囊缝制加强结构,气囊缝制加强结构缝制于至少由第一布片10和第二布片20形成的囊袋上,第一布片10局部形成有折叠部30,并通过外周线40与第二布片20缝制固定。
其中,本发明的气囊缝制加强结构可以应用于不同数量布片制成的囊袋中,如可以应用于只有两个主布片形成囊袋的折叠部分处,也可以应用于多个布片形成的立体囊袋的折叠部分处。
其中,折叠部30的折叠方式包括但不限于Z字型折叠。
其中,通过外周线40缝制第一布片10和第二布片20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5~6所示,气囊缝制加强结构包括第一缝线部50,第一缝线部50为弧形结构的连续性缝线,第一缝线部50的中部跨越折叠部30,其两端自第一缝线部50的中部分别延伸至外周线40,第一缝线部50用于固定第一布片10和第二布片20;其中,在囊袋被充气导致折叠部30展开时,第一缝线部50先于折叠部30对应的外周线受到气体冲击,以避免气体直接冲击折叠部30对应的外周线40。
其中,第一缝线部50的中部位于外周线40靠近囊袋中心的一侧。
其中,第一缝线部50的中部跨越折叠部30时,第一缝线部50的中部同时穿过第一布片10、折叠部30和第二布片20设置,从而使得折叠部30展开时,减少折叠部30对应的部分外周线40受到的冲击。
其中,第一缝线部50的两端在跨越折叠部30之后,第一缝线部50的两端像外周线40延伸,从而在囊袋被气体冲击展开时,使得折叠部30对应的外周线40晚于第一缝线部50受到冲击,从而避免折叠部30周围或折叠部30对应的外周线40被撕裂或崩断。
优选地,第一缝线部50的两端像外周线40延伸之后,与外周线40相交并延伸至第一布片10的外缘。
进一步地,折叠部30被配置为将第一布片10沿第一折叠线、第二折叠线翻折后形成的层叠部分。
其中,第一折叠线和第二折叠线间隔设置,其并非为实体线条,其在本发明中仅是为了体现处折叠部30的折叠方式。
其中,折叠部30还包括位于外部的第一折返部31和位于内侧的第二折返部32。外侧为折叠部30的外侧,内侧为折叠部30的内侧。
其中,第一折返部31可以为第一布片10沿第一折叠线形成的折返部分,第二折返部32可以为第一布片10沿第二折叠线形成的折返部分。
其中,第一缝线部50跨过第一折返部31、第二折返部32将第一布片10固定在第二布片20上。
具体地,由于第一缝线部50为连续性缝线,因此,第一缝线部50在跨过第一折返部31和第二折返部32时,也完全覆盖折叠部30。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折叠部30被配置为将第一布片10沿第一折叠线和第二折叠线进行翻折时,第一布片10可以沿第一折叠线和第二折叠线进行Z字形翻折。
例如,在折叠部30沿第二折叠线翻折形成第二折返部32之后,将第一布片10沿第一折叠线向远离第一布片10的方向翻折,以形成第一折返部31,并最终形成Z字翻折。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缝线部50的中部与外周线40平行设置,第一缝线部50的中部到外周线40的距离为5~1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缝线部50的中部设置为弧形,如C型、“(”、U型等结构,此时第一缝线部50的中部距离外周线40的最远距离为5~1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气囊缝制加强结构还包括第二缝线部60,第二缝线部60为弧形结构的连续性缝线,第二缝线部60的中部跨越第一折返部31设置,其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缝线部50和/或外周线40,以进一步固定第一布片10和第二布片20。
其中,在第一交叉点为第二缝线部60与第一折返部31的交叉点,第二交叉点为第一缝线部50与第一折返部31交叉点的情况下,第一交叉点到外周线40的距离大于第二交叉点到外周线40的距离,在囊袋被充气导致折叠部30被冲击展开时,第二缝线部60先于第一缝线部50受到冲击。
其中,第二缝线部60用于起缓冲作用,用于在气体进入囊袋中时,先于第一缝线部50受到气体的冲击,以进行缓冲,从而降低第一缝线部50受到的冲击。
优选地,第二缝线部60的第一端位于第一缝线部50的第一端和第一缝线部50的第二端之间,第二缝线部60的第二端位于第一缝线部50的第二端远离第一折返部31的一侧;
其中,第一缝线部50的第一端为靠近第二折返部32的一端,第一缝线部50的第二端为靠近第一折返部31的一端。
更为优选地,第二缝线部60的断裂韧性小于第一缝线部50的断裂韧性,在囊袋被充气导致折叠部30被冲击展开时,第二缝线部60被撕裂,以为第一缝线部50减缓冲击。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缝线部60的缝线强度可以低于第一缝线部50的缝线,以使得第二缝线部60的断裂韧性小于第一缝线部50的断裂韧性。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缝线部60的缝纫针距大于第一缝线部50的缝纫针距,以使得第二缝线部60的断裂韧性小于第一缝线部50的断裂韧性。
具体地,在气体发生器释放的气体进入囊袋内之后,由于第二缝线部60相对于第一缝线部50更靠近气体发生器,此时气体先冲击第二缝线部60,由于第二缝线部60的断裂韧性小于第一缝线部50的断裂韧性,第二缝线部60会先于第一缝线部50断裂,以减小第一缝线部50受到的气体冲击。若在气体崩断第二缝线部60之后,气体仍具有较大的冲击力,第一缝线部50先于折叠部30对应的外周线40受到气体冲击,以进一步缓冲气体,从而实现保护外周线40被崩断。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气囊缝制加强结构还包括加强布片70,加强布片70在第一布片10折叠前平铺地缝制于第一布片10上,并能够随折叠部30同步设置。
其中,加强布片70用于在第一缝线部50、第二缝线部60被崩断时,保护第一布片10,避免第一布片10被撕裂。
其中,加强布片70通过第一缝线部50固定在第一布片10宽度方向的两侧。
其中,加强布片70由布料制成。
本发明的气囊缝制加强结构的缝纫步骤如下:
在第一布片10的折叠部30左右边缘各缝纫一块加强布片70,以增加第一布片10折叠部分的强度;
将第一布片10和第二布片20叠起来,以形成第一折返部31和第二折返部32,并在第一布片10和加强布片70进行折叠之后与第二布片20对齐,并缝纫外周线40以形成囊袋;
缝纫第一缝线部50,并使第一缝线部50的上下位置覆盖折叠部30,且第一缝线部50的两端末尾处与外周线40相交并延伸至第一布片10的外缘。
经过以上步骤得到的气囊缝制加强结构能够应对气体冲击不是特别恶劣的工况,并且能够保证囊袋的完整性。
进一步地,在缝纫第一缝线部50之后,缝纫第二缝线部60;
第二缝线部60呈U型,第二缝线部60的两端从第一布片10的边缘起,且其中部最远端超过第一缝线部50,以将加强布片70、第一布片10和第二布片20缝纫在一起,第二缝线部60的下部超过第一缝线部50的下端部分。
由于第二缝线部60的断裂韧性小于第一缝线部50的断裂韧性,从而在气囊膨胀展开时,第二缝线部60首先受到冲击并通过崩断吸能,这样传递到第一缝线部50的能量就会减弱,即使第一缝线部50再次断裂,剩下的气体能量也不会对囊袋外周线40造成破损威胁。
本发明的气囊缝制加强结构,目的在于吸能,加强囊袋,保证囊袋的展开。
实施例2
侮辱2、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椅远端气囊,安装于座椅靠背骨架侧部,包括如实施例1中任一项所述的第一布片10、第二布片20以及气囊缝制加强结构,第一布片10的长度大于第二布片20的长度,在第一布片10局部折叠后与第二布片20轮廓相匹配,通过外周线40缝制边缘轮廓形成囊袋。
座椅远端气囊在充气展开时向座椅乘员侧部延伸,第一布片10位于远离乘员的一侧,第二布片20位于靠近乘员的一侧。
进一步地,在座椅远端气囊安装于座椅靠背骨架侧部的情况下,第一布片10的第一折返部31位于第二折返部32的下方,以使得气囊被充气时,第一布片10向靠近乘员的一侧倾斜。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侧重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后面说明的产品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是对应的,描述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气囊缝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缝制加强结构缝制于至少由第一布片和第二布片形成的囊袋上,所述第一布片局部形成有折叠部,并通过外周线与所述第二布片缝制固定,所述气囊缝制加强结构包括:
第一缝线部,所述第一缝线部为弧形结构的连续性缝线,所述第一缝线部的中部跨越所述折叠部,其两端自所述第一缝线部的中部分别延伸至所述外周线,所述第一缝线部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布片和所述第二布片;
其中,在所述囊袋被充气导致所述折叠部展开时,所述第一缝线部先于折叠部对应的外周线受到气体冲击,以避免气体直接冲击折叠部对应的所述外周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缝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部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布片沿第一折叠线、第二折叠线翻折后形成的层叠部分;
所述折叠部还包括位于外侧的第一折返部和位于内侧的第二折返部;
其中,所述第一缝线部跨过所述第一折返部、所述第二折返部将所述第一布片固定在所述第二布片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缝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部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布片沿第一折叠线、第二折叠线进行Z字形翻折后形成的层叠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缝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缝线部的中部与所述外周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缝线部的中部到所述外周线的距离为5~10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缝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
第二缝线部,所述第二缝线部为弧形结构的连续性缝线,所述第二缝线部的中部跨越所述第一折返部设置,其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缝线部和/或外周线,以进一步固定所述第一布片和所述第二布片;
其中,在第一交叉点为所述第二缝线部与所述第一折返部的交叉点,第二交叉点为所述第一缝线部与所述第一折返部交叉点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交叉点到所述外周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交叉点到所述外周线的距离,在所述囊袋被充气导致所述折叠部被冲击展开时,所述第二缝线部先于所述第一缝线部受到冲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囊缝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缝线部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缝线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缝线部的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二缝线部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缝线部的第二端远离所述第一折返部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缝线部的第一端为靠近所述第二折返部的一端,所述第一缝线部的第二端为靠近所述第一折返部的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囊缝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缝线部的断裂韧性小于所述第一缝线部的断裂韧性,在所述囊袋被充气导致所述折叠部被冲击展开时,所述第二缝线部被撕裂,以为所述第一缝线部减缓冲击。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气囊缝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制加强结构还包括加强布片,所述加强布片在所述第一布片折叠前平铺地缝制于所述第一布片上,并能够随所述折叠部同步设置。
9.一种座椅远端气囊,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骨架侧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第一布片、第二布片以及气囊缝制加强结构,所述第一布片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布片的长度,在所述第一布片局部折叠后与所述第二布片轮廓相匹配,通过外周线缝制边缘轮廓形成囊袋;
所述座椅远端气囊在充气展开时向座椅乘员侧部延伸,所述第一布片位于远离所述乘员的一侧,所述第二布片位于靠近乘员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座椅远端气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椅远端气囊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骨架侧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布片的第一折返部位于第二折返部的下方。
CN202410317918.2A 2024-03-19 2024-03-19 一种气囊缝制加强结构和座椅远端气囊 Pending CN1181823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317918.2A CN118182381A (zh) 2024-03-19 2024-03-19 一种气囊缝制加强结构和座椅远端气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317918.2A CN118182381A (zh) 2024-03-19 2024-03-19 一种气囊缝制加强结构和座椅远端气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82381A true CN118182381A (zh) 2024-06-14

Family

ID=91407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317918.2A Pending CN118182381A (zh) 2024-03-19 2024-03-19 一种气囊缝制加强结构和座椅远端气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18238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22193B2 (en) Airbag device
CN105793119B (zh) 用于帘式气囊的一体编织织物的有成本效益的使用
US8328229B2 (en) Airbag module
KR101000260B1 (ko) 다중챔버를 가지는 에어백쿠션 구조
EP0975492B1 (en) Airbag
JP6383297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KR20130045058A (ko) 자동차용 무릎 에어백
JP6236092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0036162A1 (en) Airbag and method of forming an airbag
CN118182381A (zh) 一种气囊缝制加强结构和座椅远端气囊
EP2272726B1 (en) An air-bag for a motor vehicle
EP1820702B1 (en) Deployment force concentrating system for a car seat mounted airbag
WO2016132780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218966871U (zh) 一种用于保护车辆乘员侧或驾驶员侧的顶置气囊气袋结构
JP2002067848A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052611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エアバッグ本体
JP6465610B2 (ja) エアバッグ
WO2024014424A1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221393385U (zh) 安全气囊
JPH08207684A (ja)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
JP4186996B2 (ja) 車両側部のエネルギ吸収装置
KR100503321B1 (ko) 벤트홀이 형성된 에어백
CN114435295A (zh) 一种安装在座椅靠背上的全包裹安全气囊
JP2023130850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20229242A1 (en) Vehicle seat arrange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