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40103A - 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40103A
CN118140103A CN202180103641.8A CN202180103641A CN118140103A CN 118140103 A CN118140103 A CN 118140103A CN 202180103641 A CN202180103641 A CN 202180103641A CN 118140103 A CN118140103 A CN 1181401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compressor
refrigerating machine
pipe
refrigeration cy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10364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川智隆
西山拓未
佐藤洋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81401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401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2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for separating lubricants from the refrigera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具备:低压外壳型的压缩机,其贮存冷冻机油;储油部,其与压缩机通过排油管连接,贮存从压缩机排出的冷冻机油;储液器,其贮存从储油部排出的冷冻机油,并向压缩机供给冷冻机油;回油管,其与储油部连接,供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中包含的冷冻机油流动;以及回油阀,其对回油管进行开闭,在回油阀关闭的情况下,在压缩机中剩余的冷冻机油经由排油管被排出至储油部,在回油阀打开的情况下,排出的制冷剂中包含的冷冻机油从回油管流入储油部,贮存于储油部中的冷冻机油被排出至储液器。

Description

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制冷循环装置,尤其涉及具备低压外壳型的压缩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具备:储液器,其贮存剩余的制冷剂以及冷冻机油;以及油调节器,其调整贮存于低压外壳型的压缩机的冷冻机油量。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制冷循环装置构成为从储液器经由油调节器向压缩机供给适当量的冷冻机油。详细而言,在油调节器中内置有浮子阀,并设置为贮存于油调节器的冷冻机油的油面高度与贮存于压缩机的冷冻机油的油面高度相等。并且,当油调节器的冷冻机油的油面伴随着压缩机的冷冻机油量的减少而降低时,浮子降低而阀打开,来自储液器的冷冻机油被供给至压缩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0849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使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油调节器来进行贮存于压缩机的冷冻机油量的调整的情况下,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内置有浮子阀的油调节器成本较高,因此导致制冷循环装置的成本增加。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实现成本削减的同时进行贮存于压缩机的冷冻机油量的调整的制冷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低压外壳型的压缩机,其贮存冷冻机油;储油部,其与压缩机通过排油管连接,贮存从压缩机排出的冷冻机油;储液器,其贮存从储油部排出的冷冻机油,并向压缩机供给冷冻机油;回油管,其与储油部连接,供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中包含的冷冻机油流动;以及回油阀,其对回油管进行开闭,在回油阀关闭的情况下,在压缩机中剩余的冷冻机油经由排油管被排出至储油部,在回油阀打开的情况下,排出的制冷剂中包含的冷冻机油从回油管流入储油部,贮存于储油部中的冷冻机油被排出至储液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通过开闭回油阀来对回油管进行开闭,能够进行从压缩机向储油部的剩余油排出和从储油部向储液器的回油。由此,不需要以往的具备浮子阀的油调节器,能够在实现成本削减的同时调整贮存于压缩机的冷冻机油量。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4是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5是实施方式5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6是变形例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7是变形例2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标注相同的标号的部件是相同或与其相当的部件。此外,以下附图中有时各结构部件的大小关系和实际不同。而且,关于以下的说明中的温度及压力等的高低,并不是特别根据与绝对的值之间的关系来确定高低等,而是在***或装置等的状态或动作等中相对地确定的。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概略结构图。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0是进行仓库、陈列柜或冰箱等的冷却的冷冻装置。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0具备压缩机1、冷凝器2、膨胀阀3、蒸发器4、储液器5、储油部6、回油阀7、减压装置8以及控制装置50。由压缩机1、冷凝器2、膨胀阀3、蒸发器4、储液器5构成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
制冷循环装置100中使用的制冷剂例如是R410A、R407C、R404A或R32等HFC制冷剂、HFO-1234yf等HFO系、或者烃、氦或丙烷之类的自然制冷剂等。
压缩机1是外壳的内部成为低压的低压外壳型的变频压缩机。压缩机1具有排出被压缩后的制冷剂的排出口10a、以及吸入制冷剂的吸入口10b。压缩机1的排出口10a通过排出管11与冷凝器2连接。压缩机1的吸入口10b通过吸入管12与储液器5连接。在压缩机1的内部贮存有用于对滑动部进行润滑的冷冻机油。冷冻机油例如是聚亚烷基二醇、多元醇酯、聚乙烯醚、烷基苯或矿物油等,可以使用与制冷剂的相容性以及稳定性等较高的冷冻机油。
冷凝器2例如是翅片管式的热交换器。冷凝器2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风扇(未图示)吹送的空气之间的热交换,使制冷剂冷凝而液化。另外,冷凝器2例如也可以是在水或盐水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板式热交换器等。
膨胀阀3例如是能够控制开度的电子式膨胀阀。膨胀阀3对从冷凝器2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其膨胀。另外,膨胀阀3可以是感温式膨胀阀,也可以设置毛细管来代替膨胀阀3。
蒸发器4例如是翅片管式的热交换器。蒸发器4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风扇(未图示)吹送的空气之间的热交换,使制冷剂蒸发而气化。另外,蒸发器4例如也可以是在水或盐水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板式热交换器等。
储液器5是贮存剩余的制冷剂和冷冻机油的容器。储液器5与蒸发器4通过流入管17连接,将从蒸发器4流入的制冷剂分离为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贮存液体制冷剂,并使气体制冷剂从吸入管12流出。此外,从蒸发器4流入的制冷剂中包含的冷冻机油也被分离出,分离出的冷冻机油贮存于储液器5的底部。配置于储液器5内的吸入管12具有U字形状,在吸入管12的U字形状的底部设置有回油孔120,该回油孔120用于使贮存于储液器5的冷冻机油返回压缩机1。
储油部6是贮存在压缩机1中剩余的冷冻机油的容器。从压缩机1排出的冷冻机油贮存于储油部6的内部。储油部6通过均压管13以及排油管14与压缩机1连接。均压管13是用于将储油部6的内部和压缩机1的内部保持为均压的配管,连接于比排油管14靠上方的位置。另外,均压管13不是必须的,可以省略。
排油管14连接在压缩机1的标准油面高度H1。标准油面高度H1是压缩机1内的冷冻机油量处于没有过量或不足的标准油量的情况下的油面高度。由此,超过标准油面高度H1的冷冻机油作为剩余油而通过排油管14被排出至储油部6。此外,储油部6被设置为,贮存于储油部6内的冷冻机油的油面高度H2比压缩机1的标准油面高度H1低。由此,通过压头差,将剩余油从压缩机1排出至储油部6。
储油部6经由从排出管11分支出的第1回油管15与压缩机1的排出口10a连接。在第1回油管15设置有回油阀7和减压装置8。回油阀7是例如电磁阀等开闭阀,通过回油阀7的开闭对第1回油管15进行开闭。在回油阀7打开的情况下,在排出管11中流动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以及气体制冷剂中包含的冷冻机油的一部分被分流到第1回油管15,通过第1回油管15而流入储油部6。另外,第1回油管15与排出管11的重力方向的下部连接。由此,在排出管11的下部流动的冷冻机油比气体制冷剂更多地被分流到第1回油管15。在回油阀7关闭的情况下,在排出管11中流动的气体制冷剂和冷冻机油被回油阀7阻断而不会流入储油部6。
减压装置8例如是毛细管,对在第1回油管15中流动的气体制冷剂和冷冻机油进行减压并使其减速。通过在第1回油管15设置减压装置8,能够抑制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和冷冻机油猛烈地流入储油部6并经由排油管14向压缩机1逆流。另外,减压装置8不是必须的,可以省略。
此外,储油部6经由第2回油管16与储液器5连接。第2回油管16与流入管17连接。贮存于储油部6的冷冻机油在回油阀7打开的时刻流过第2回油管16而在流入管17汇合后返回储液器5。第2回油管16连接于储油部6的比油面高度H2靠下方的侧面或底面。
控制装置50对制冷循环装置100整体的动作进行控制。控制装置50由处理装置、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或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专用硬件或者它们两者构成,所述处理装置具备存储有控制所需的数据和程序的存储器、以及执行程序的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控制装置50根据来自制冷循环装置100所具备的各种传感器(未图示)的检测信号、从遥控器输入的设定信息以及经过时间等,对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膨胀阀3的开度、回油阀7的开闭以及风扇的转速进行控制。制冷循环装置100所具备的各种传感器是检测冷却对象空间的温度的室内温度传感器、检测外部空气温度的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以及检测在各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或压力的传感器等。
根据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的流动对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当指示了制冷循环装置100的运转开始时,压缩机1对制冷剂进行压缩,使其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状态并排出。压缩机1排出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排出管11而流入冷凝器2。冷凝器2在从风扇供给的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冷凝液化。
在冷凝器2中冷凝液化后的制冷剂通过膨胀阀3。膨胀阀3对冷凝液化后的制冷剂进行减压。膨胀阀3进行减压后的制冷剂流入蒸发器4。蒸发器4在从风扇供给的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蒸发气化。这时,制冷剂从空气吸热,由此,冷冻室被冷却。在蒸发器4中蒸发气化后的制冷剂通过流入管17而流入储液器5,从储液器5通过吸入管12而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0中的冷冻机油的流动进行说明。首先,在压缩机1吸入气体制冷剂时,贮存于储液器5的冷冻机油从吸入管12的回油孔120与气体制冷剂流混合而被吸入,被供给至压缩机1。此外,贮存于压缩机1的冷冻机油的一部分与制冷剂一起从压缩机1排出,通过冷凝器2、膨胀阀3以及蒸发器4而流入储液器5。
此外,在回油阀7关闭的情况下,压缩机1与储油部6通过均压管13而成为均压,压缩机1的剩余油经由排油管14被排出至储油部6。然后,当回油阀7打开时,在排出管11中流动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和冷冻机油的一部分通过第1回油管15而流入储油部6。通过这时的高压压力,贮存于储油部6内的冷冻机油与从第1回油管15流入的冷冻机油一起通过第2回油管16而被排出至储液器5。
控制装置50周期性地对回油阀7的开闭进行控制。具体而言,控制装置50在制冷循环装置100的运转开始时关闭回油阀7。然后,控制装置50在从制冷循环装置100的运转开始起经过了预先设定的第1时间的情况下打开回油阀7。在从打开回油阀7起经过了预先设定的第2时间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关闭回油阀7。然后,在从关闭回油阀7起再次经过了第1时间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再次打开回油阀7。这样,控制装置50每经过第1时间和第2时间就反复对回油阀7进行开闭,由此,反复进行来自压缩机1的剩余油的排出以及向储液器5的回油。第1时间是根据储油部6的容量来设定的。例如,第1时间被设定为使得贮存于储油部6的冷冻机油的油面高度H2不超过连接排油管14的高度。此外,第2时间被设定为不足1分钟的短时间。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0中,能够使用储油部6和设置于第1回油管15的回油阀7使压缩机1的剩余油返回储液器5。由此,不需要以往的具备浮子阀的油调节器,能够实现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成本削减。此外,能够防止向压缩机1过量地供给油,能够适当地调整贮存于低压外壳型的压缩机1的冷冻机油量。而且,能够利用压头差自动地进行压缩机1的剩余油的排出,并且能够通过使回油阀7周期性地开闭来使剩余油返回储液器5,因此也不需要伴随冷冻机油量检测等的控制。
实施方式2.
图2是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100A的概略结构图。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0A在具备油分离器70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不同。制冷循环装置100A的压缩机1、冷凝器2、膨胀阀3、蒸发器4、储液器5、储油部6、减压装置8以及控制装置50的结构及功能与实施方式1相同。
油分离器70例如是使用离心力将制冷剂与冷冻机油分离的离心方式的油分离器、或者通过利用网眼过滤冷冻机油而将制冷剂与冷冻机油分离的除雾器方式的油分离器。油分离器70通过排出管11与压缩机1的排出口10a连接。此外,油分离器70通过第1回油管15与储油部6连接。此外,油分离器70通过高压管18与冷凝器2连接。油分离器70将从排出管11流入的包含冷冻机油的制冷剂分离为制冷剂和冷冻机油。然后,油分离器70使分离出的制冷剂从高压管18流入冷凝器2,并将冷冻机油贮存于油分离器70的底部。
油分离器70具备回油阀7A。回油阀7A与实施方式1的回油阀7同样地对第1回油管15进行开闭。本实施方式的回油阀7A是与浮子联动的浮子阀。回油阀7A构成为,在贮存于油分离器70的冷冻机油的油面变为规定高度以上的情况下打开,并在贮存于油分离器70的冷冻机油的油面不足规定高度的情况下关闭。通过回油阀7A的打开,贮存于油分离器70的冷冻机油通过第1回油管15而流入储油部6。在回油阀7A关闭的情况下,冷冻机油贮存在油分离器70中而不流向第1回油管15。另外,回油阀7A不限于浮子阀,也可以是设置于油分离器70且能够对第1回油管15进行开闭的其他阀。
制冷循环装置100A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实质上大致相同。但是,在制冷循环装置100A中,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经由油分离器70流入冷凝器2。
接着,对制冷循环装置100A中的冷冻机油的流动进行说明。首先,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压缩机1吸入气体制冷剂时,贮存于储液器5的冷冻机油从吸入管12的回油孔120与气体制冷剂流混合而被吸入,被供给至压缩机1。此外,贮存于压缩机1的冷冻机油的一部分与制冷剂一起从压缩机1排出,在油分离器70中被分离出。在油分离器70中未被分离出的冷冻机油与制冷剂一起通过冷凝器2、膨胀阀3以及蒸发器4而流入储液器5。
此外,在贮存于油分离器70的冷冻机油的油面不足规定高度的情况下,回油阀7A关闭。这时,压缩机1与储油部6通过均压管13而成为均压,压缩机1的剩余油经由排油管14被排出至储油部6。然后,在贮存于油分离器70的冷冻机油的油面变为规定高度以上的情况下,回油阀7A打开,贮存于油分离器70的冷冻机油通过第1回油管15而流入储油部6。通过这时的高压压力,贮存于储油部6内的冷冻机油与从第1回油管15流入的冷冻机油一起通过第2回油管16被排出至储液器5。
在制冷循环装置100的运转中,根据贮存于油分离器70的冷冻机油的油面高度而反复进行回油阀7A的开闭,反复进行来自压缩机1的剩余油的排出以及向储液器5的回油。油分离器70中的冷冻机油的规定高度是根据储油部6的容量来设定的。例如,规定高度被设定为使得贮存于储油部6的冷冻机油的油面高度H2不超过连接排油管14的高度。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0A中,也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此外,通过将油分离器70的浮子阀用作回油阀7A,从而不需要新设置回油阀。而且,通过使在油分离器70中分离出的冷冻机油流入储油部6,使得流入储油部6的制冷剂的量减少,流入冷凝器2的制冷剂的量增加,因此制冷循环装置100A的性能也得以维持。
实施方式3.
图3是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100B的概略结构图。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0B在具备多个压缩机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不同。制冷循环装置100B的冷凝器2、膨胀阀3、蒸发器4、储液器5、储油部6、回油阀7、减压装置8以及控制装置50的结构及功能与实施方式1相同。
如图3所示,制冷循环装置100B具备并联连接的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是外壳的内部成为低压的低压外壳型的变频压缩机。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分别具有排出被压缩后的制冷剂的排出口10a、以及吸入制冷剂的吸入口10b。第1压缩机1A的排出口10a通过第1排出管11A与冷凝器2连接,第2压缩机1B的排出口10a通过第2排出管11B与冷凝器2连接。此外,第1压缩机1A的吸入口10b通过第1吸入管12A与储液器5连接,第2压缩机1B的吸入口10b通过第2吸入管12B与储液器5连接。在第1吸入管12A设置有第1回油孔120A,该第1回油孔120A用于使贮存于储液器5的冷冻机油返回第1压缩机1A。在第2吸入管12B设置有第2回油孔120B,该第2回油孔120B用于使贮存于储液器5的冷冻机油返回第2压缩机1B。在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的内部贮存有用于对滑动部进行润滑的冷冻机油。
储油部6由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共用,贮存在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中剩余的冷冻机油。储油部6通过第1均压管13A以及第1排油管14A与第1压缩机1A连接。此外,储油部6通过第2均压管13B以及第2排油管14B与第2压缩机1B连接。第2均压管13B与第1均压管13A连接,第2排油管14B与第1排油管14A连接。第1均压管13A和第2均压管13B是用于将储油部6的内部、第1压缩机1A的内部以及第2压缩机1B的内部保持为均压的配管,连接于比第1排油管14A和第2排油管14B靠上方的位置。另外,第1均压管13A和第2均压管13B不是必须的,可以省略。
第1排油管14A是用于排出第1压缩机1A的剩余油的配管,并且是用于使第2压缩机1B的剩余油流入第1压缩机1A的配管。第1排油管14A连接于第1压缩机1A的标准油面高度H1A。标准油面高度H1A是第1压缩机1A内的冷冻机油的量处于没有过量或不足的标准油量的情况下的油面高度。超过标准油面高度H1A的冷冻机油通过第1排油管14A而被排出至储油部6或第2压缩机1B。
第2排油管14B是用于排出第2压缩机1B的剩余油的配管,并且是用于使第1压缩机1A的剩余油流入第2压缩机1B的配管。第2排油管14B连接于第2压缩机1B的标准油面高度H1B。标准油面高度H1B是第2压缩机1B内的冷冻机油的量处于没有过量或不足的标准油量的情况下的油面高度。超过标准油面高度H1B的冷冻机油通过第2排油管14B而被排出至储油部6或第1压缩机1A。
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被设置为第1压缩机1A的标准油面高度H1A与第2压缩机1B的标准油面高度H1B相同。此外,储油部6被设置为,贮存于储油部6内的冷冻机油的油面高度H2比第1压缩机1A的标准油面高度H1A和第2压缩机1B的标准油面高度H1B中的各个标准油面高度低。由此,通过压头差,剩余油从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被排出至储油部6。此外,在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中的一方冷冻机油剩余,在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中的另一方冷冻机油不足的情况下,冷冻机油经由第1排油管14A和第2排油管14B从剩余的一方供给至不足的一方。
本实施方式的第1回油管15从第1压缩机1A的第1排出管11A与第2压缩机1B的第2排出管11B汇合后的高压管19分支设置。从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排出的包含冷冻机油的高压制冷剂被分流到高压管19以及第1回油管15。
制冷循环装置100B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实质上相同。但是,在制冷循环装置100B中,分别从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排出的制冷剂在高压管19处汇合后流入冷凝器2。
接着,对制冷循环装置100B中的冷冻机油的流动进行说明。首先,在第1压缩机1A吸入气体制冷剂时,贮存于储液器5的冷冻机油从第1吸入管12A的第1回油孔120A与气体制冷剂流混合而被吸入,被供给至第1压缩机1A。同样,在第2压缩机1B吸入气体制冷剂时,贮存于储液器5的冷冻机油从第2吸入管12B的第2回油孔120B与气体制冷剂流混合而被吸入,被供给至第2压缩机1B。贮存于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的冷冻机油的一部分与制冷剂一起从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排出,通过冷凝器2、膨胀阀3以及蒸发器4而流入储液器5。
此外,在回油阀7关闭的情况下,第1压缩机1A、第2压缩机1B以及储油部6成为均压,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的剩余油被排出至储油部6、或者冷冻机油不足的第1压缩机1A或第2压缩机1B。然后,当回油阀7打开时,在高压管19中流动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和冷冻机油的一部分通过第1回油管15而流入储油部6。通过这时的高压压力,贮存于储油部6内的冷冻机油与从第1回油管15流入的冷冻机油一起通过第2回油管16而被排出至储液器5。控制装置50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周期性地对回油阀7的开闭进行控制。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0B中,在具备多个压缩机的情况下,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不需要以往的具备浮子阀的油调节器,能够实现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成本削减。此外,能够防止向第1压缩机1A以及第2压缩机1B过量地供给油、以及实现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的均油,能够适当地调整贮存于压缩机1的冷冻机油量。
实施方式4.
图4是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100C的概略结构图。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0C在切换与储油部6连接的压缩机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3不同。制冷循环装置100C的第1压缩机1A、第2压缩机1B、冷凝器2、膨胀阀3、蒸发器4、储液器5、储油部6、回油阀7、减压装置8以及控制装置50的结构及功能与实施方式3相同。
如图4所示,制冷循环装置100C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具备并联连接的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此外,制冷循环装置100C具备:第1阀91,其设置于第1排油管14A;第2阀92,其设置于第2排油管14B;第3阀93,其设置于第1均压管13A;以及第4阀94,其设置于第2均压管13B。
第1阀91、第2阀92、第3阀93以及第4阀94是例如电磁阀等开闭阀,分别对第1排油管14A、第2排油管14B、第1均压管13A以及第2均压管13B进行开闭。控制装置50以等时间间隔使第1阀91和第3阀93与第2阀92和第4阀94交替地开闭,将与储油部6连接的压缩机切换为第1压缩机1A或第2压缩机1B。
具体而言,控制装置50在预先设定的第3时间的期间打开第1阀91和第3阀93,并关闭第2阀92和第4阀94。由此,在回油阀7关闭的情况下,第1压缩机1A和储油部6通过第1均压管13A而成为均压,第1压缩机1A的剩余油被排出至储油部6。这时,第2压缩机1B的剩余油不被排出至储油部6。
此外,控制装置50在经过第3时间后,在预先设定的第4时间的期间打开第2阀92和第4阀94,并关闭第1阀91和第3阀93。由此,在回油阀7关闭的情况下,第2压缩机1B和储油部6通过第2均压管13B而成为均压,第2压缩机1B的剩余油被排出至储油部6。这时,第1压缩机1A的剩余油不被排出至储油部6。
控制装置50在制冷循环装置100C的运转中,交替地反复进行第3时间和第4时间的各阀的控制。此外,第3时间和第4时间被设为相同的时间。由此,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交替地与储油部6连接,在第1压缩机1A或第2压缩机1B中均等地进行剩余油的排出。
制冷循环装置100C的动作以及制冷循环装置100C中的上述以外的冷冻机油的流动与实施方式3相同。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0C中,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效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将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设置为第1压缩机1A的标准油面高度H1A与第2压缩机1B的标准油面高度H1B相同。因此,压缩机的设置场所的自由度提高。
实施方式5.
图5是实施方式5的制冷循环装置100D的概略结构图。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0D在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的排油控制上与实施方式3不同。制冷循环装置100D的第1压缩机1A、第2压缩机1B、冷凝器2、膨胀阀3、蒸发器4、储液器5、储油部6、回油阀7、减压装置8以及控制装置50的结构及功能与实施方式3相同。
如图5所示,制冷循环装置100D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具备并联连接的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本实施方式的第1压缩机1A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通过第1均压管13A以及第1排油管14A与储油部6连接。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第2压缩机1B仅通过第2排油管14B与储油部6连接。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第2压缩机1B与储油部6未通过均压管连接。
此外,与第2压缩机1B连接的第2吸入管12B的第2回油孔120B比与第1压缩机1A连接的第1吸入管12A的第1回油孔120A大。由此,经由第2吸入管12B从储液器5吸入第2压缩机1B的冷冻机油的量比经由第1吸入管12A从储液器5吸入第1压缩机1A的冷冻机油的量多。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第2压缩机1B中的冷冻机油的不足。
控制装置50周期性地对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的运转频率进行控制,并对来自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的剩余油的排出进行控制。具体而言,控制装置50在预先设定的第5时间的期间使第2压缩机1B的运转频率降低。例如,控制装置50使第2压缩机1B的运转频率减少至最低频率(例如20Hz)。这时,控制装置50使第1压缩机1A的运转频率增加,使得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的运转频率的总和与第2压缩机1B的运转频率降低前的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的运转频率的总和相同。由此,能够维持制冷循环装置100D的能力。
在回油阀7关闭的情况下,第1压缩机1A和储油部6通过第1均压管13A而成为均压。另一方面,通过第2压缩机1B的运转频率的降低,使得第2吸入管12B中的压力损失变小,第2压缩机1B内部的压力变得比第1压缩机1A和储油部6的压力大。其结果是,第2压缩机1B的剩余油由于压力差而被排出至储油部6或第1压缩机1A。
此外,控制装置50在经过第5时间后,在预先设定的第6时间的期间使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的运转频率恢复到原来的运转频率。由此,在回油阀7关闭的情况下,第1压缩机1A和储油部6通过第1均压管13A而成为均压,第1压缩机1A的剩余油被排出至储油部6或第2压缩机1B。控制装置50交替地反复进行第5时间和第6时间的运转频率的控制。第5时间和第6时间可以是相同的时间,也可以是不同的时间。由此,从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交替地向储油部6排出剩余油。
制冷循环装置100D的动作、以及制冷循环装置100D中的上述以外的冷冻机油的流动与实施方式3相同。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0D中,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3和实施方式4相同的效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2压缩机1B的运转频率降低而促进第2压缩机1B的剩余油的排出,从而与实施方式3和实施方式4相比,能够省略第2均压管13B以及第1阀91~第4阀94。由此,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以及进一步的成本削减。
以上是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公开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例,以冷冻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制冷循环装置也可以是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的空调装置或供热水装置等。此外,在实施方式3~5中,制冷循环装置构成为具备两个压缩机,但也可以具备三个以上的并联连接的压缩机。
此外,图6是变形例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E的概略结构图。如图6所示,在实施方式3~5中,也可以在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的排出侧分别具备油分离器70,由设置于油分离器70的回油阀7A来代替回油阀7对第1回油管15进行开闭。变形例1的冷冻机油的流动与实施方式2相同。当在与各压缩机连接的油分离器70中贮存的冷冻机油的油面高度变为规定高度的情况下,回油阀7A打开,冷冻机油通过第1回油管15而流入储油部6,返回储液器5。
图7是变形例2的制冷循环装置100F的概略结构图。如图7所示,在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也可以在压缩机1的排出侧具备油分离器70。在该情况下,构成为,在油分离器70中从制冷剂分离出的冷冻机油直接返回压缩机1的吸入侧。此外,在实施方式3~5中,也可以在第1压缩机1A和第2压缩机1B的排出侧分别具备油分离器70。
标号说明
1:压缩机;1A:第1压缩机;1B:第2压缩机;2:冷凝器;3:膨胀阀;4:蒸发器;5:储液器;6:储油部;7、7A:回油阀;8:减压装置;10a:排出口;10b:吸入口;11:排出管;11A:第1排出管;11B:第2排出管;12:吸入管;12A:第1吸入管;12B:第2吸入管;13:均压管;13A:第1均压管;13B:第2均压管;14:排油管;14A:第1排油管;14B:第2排油管;15:第1回油管;16:第2回油管;17:流入管;18、19:高压管;50:控制装置;70:油分离器;91:第1阀;92:第2阀;93:第3阀;94:第4阀;100、100A、100B、100C、100D、100E:制冷循环装置;120:回油孔;120A:第1回油孔;120B:第2回油孔。

Claims (10)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低压外壳型的压缩机,其贮存冷冻机油;
储油部,其与所述压缩机通过排油管连接,贮存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冷冻机油;
储液器,其贮存从所述储油部排出的所述冷冻机油,并向所述压缩机供给所述冷冻机油;
回油管,其与所述储油部连接,供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中包含的所述冷冻机油流动;以及
回油阀,其对所述回油管进行开闭,
在所述回油阀关闭的情况下,在所述压缩机中剩余的所述冷冻机油经由所述排油管被排出至所述储油部,
在所述回油阀打开的情况下,所述排出的制冷剂中包含的所述冷冻机油从所述回油管流入所述储油部,贮存于所述储油部中的所述冷冻机油被排出至所述储液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储油部被设置为,贮存于所述储油部的所述冷冻机油的油面高度比贮存于所述压缩机的所述冷冻机油的标准油面高度低,
所述排油管连接于所述压缩机的所述标准油面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储油部通过均压管与所述压缩机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回油阀是设置于所述回油管的开闭阀。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油分离器,所述油分离器从由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中分离出所述冷冻机油,
所述回油管与所述油分离器连接,
所述回油阀是根据贮存于所述油分离器的所述冷冻机油的油面高度进行开闭的浮子阀。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压缩机包含并联连接的第1压缩机和第2压缩机,
所述第1压缩机通过第1排油管与所述储油部连接,
所述第2压缩机通过第2排油管与所述储油部连接,
所述储油部贮存从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冷冻机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
第1阀,其对所述第1排油管进行开闭;
第2阀,其对所述第2排油管进行开闭;以及
控制装置,其对所述第1阀和所述第2阀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装置使所述第1阀和所述第2阀交替地开闭,使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交替地与所述储油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第1压缩机和所述第2压缩机的运转频率进行控制,
所述第1压缩机通过第1均压管以及所述第1排油管与所述储油部连接,
所述第2压缩机仅通过所述第2排油管与所述储油部连接,
所述控制装置以预先设定的时间使所述第2压缩机的所述运转频率降低,并使贮存于所述第2压缩机的所述冷冻机油排出至所述储油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第1压缩机通过设置有第1回油孔的第1吸入管与所述储液器连接,
所述第2压缩机通过设置有第2回油孔的第2吸入管与所述储液器连接,
所述第2回油孔比所述第1回油孔大。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使所述回油阀周期性地开闭。
CN202180103641.8A 2021-11-01 2021-11-01 制冷循环装置 Pending CN1181401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40254 WO2023073989A1 (ja) 2021-11-01 2021-11-01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40103A true CN118140103A (zh) 2024-06-04

Family

ID=861596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103641.8A Pending CN118140103A (zh) 2021-11-01 2021-11-01 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3073989A1 (zh)
CN (1) CN118140103A (zh)
WO (1) WO202307398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24682U (ja) * 1982-02-17 1983-08-2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H0648292Y2 (ja) * 1990-07-31 1994-12-1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回収装置
CN102365508B (zh) * 2009-03-31 2014-07-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
WO2018116407A1 (ja) * 2016-12-21 2018-06-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73989A1 (ja) 2023-05-04
JPWO2023073989A1 (zh) 2023-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68650B1 (en) Oil management for micro booster supermarket refrigeration system
KR100846567B1 (ko) 냉동장치
JP3743861B2 (ja) 冷凍空調装置
KR100990782B1 (ko) 냉동장치
CN107208937A (zh) 空气调节装置
EP1120611A1 (en) Refrigerating device
JP3861913B1 (ja) 冷凍装置
CN105579787A (zh) 冷冻循环装置
JP2008249219A (ja) 冷凍空調装置
JP4920717B2 (ja) 冷凍装置
JP2012083010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3937884B2 (ja) 冷凍空調装置
CN114270113B (zh) 热源机组及制冷装置
US20100326125A1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JP5796619B2 (ja) 空気調和機
JP3731174B2 (ja) 冷凍サイクル
JP6005002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975742B2 (ja) 冷凍装置
KR100743753B1 (ko) 냉장고 및 냉장고의 제어 방법
JP2017116136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959373B2 (ja) 冷凍装置
CN118140103A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2012007864A (ja) 受液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4341571B (zh) 制冷装置
WO2017094172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