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28188B - 阿氏普里斯特氏菌及其微生物菌剂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阿氏普里斯特氏菌及其微生物菌剂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28188B
CN118028188B CN202410440339.7A CN202410440339A CN118028188B CN 118028188 B CN118028188 B CN 118028188B CN 202410440339 A CN202410440339 A CN 202410440339A CN 118028188 B CN118028188 B CN 1180281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il
microbial
albopictus
listeria
microbial ag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44033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8028188A (zh
Inventor
刘丙花
马胜国
杨秀苹
宿磊
丁延芹
刘方春
马海林
娄燕宏
诸葛玉平
杨宁
彭琳
刘幸红
孙铭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Academy of Forestry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Academy of Forestry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Academy of Forestry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Academy of Forestry
Priority to CN20241044033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28188B/zh
Publication of CN1180281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281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80281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281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土壤改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阿氏普里斯特氏菌及其微生物菌剂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该菌株保藏编号为CGMCC No.26111,该菌株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包括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提高蓄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肥力等作用,解决了现有的微生物菌剂往往功能单一,稳定性较差,对土壤尤其是砂质土壤的团聚效果不明显,改良效果较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阿氏普里斯特氏菌及其微生物菌剂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改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阿氏普里斯特氏菌及其微生物菌剂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发明相关的背景技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部分土壤存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差,蓄水保肥能力差的问题,植物定植困难,且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其中,砂质土壤含沙粒多,土壤颗粒间空隙较大,微生物活性低,缺乏粘粒和有机胶结物质,导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差,蓄水保肥能力差,因此,改善土壤的上述问题,提高其蓄水保肥能力,是提升贫瘠土壤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土壤改良剂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目前常用的砂质土壤改良剂一般为矿物类、有机质、高分子改良剂,虽对砂质土壤物理结构有明显的改良效果,但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矿物类改良剂、秸秆等有机质土壤改良剂存在改良效果不全面或有二次污染等问题;人工合成高分子类土壤改良剂价格昂贵,并不适用于大范围推广。
此外,土壤改良剂不是土壤的母体组成,存在施用过少效果不显著,施用过多不仅会破坏土壤结构,也增加了对地表和地下水的污染风险的问题。根际促生微生物(PGPM)是土壤生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影响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团聚体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生物因素,将PGPM生物制剂应用到土壤修复中,具有良好的改善土壤的作用,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然而现有的微生物菌剂往往功能单一,土壤团聚效果不明显,且稳定性较差,对砂质土壤的改良效果不明显。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阿氏普里斯特氏菌及其微生物菌剂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至少解决上述问题之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阿氏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aryabhattai)F1,该菌株已于2022年11月11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 26111。
第一方面所述阿氏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aryabhattai)F1的16S rDNA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上述阿氏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aryabhattai)F1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土壤为砂质土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应用包括如下任意一种或多种:
1)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
2)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
3)提高土壤肥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应用还包括分解有机物、增加土壤中胶结物质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微生物菌剂,包括上述阿氏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aryabhattai)F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微生物菌剂包括上述阿氏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aryabhattai)F1和褐绒盖牛肝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褐绒盖牛肝菌为外生菌根真菌褐绒盖牛肝菌(Xerocomus badius)。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微生物菌剂中阿氏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aryabhattai)F1和褐绒盖牛肝菌的活菌数的比值为(15000-40000):1。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述微生物菌剂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应用包括如下任意一种或多种:
1)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
2)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
3)提高土壤肥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土壤为砂质土壤。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微生物菌剂的使用方法,将上述阿氏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aryabhattai)F1和褐绒盖牛肝菌混合稀释后,喷洒到土壤表面,或浇灌到土壤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砂质土壤栽培农作物时,将上述微生物菌剂混合稀释后喷洒到土壤表面,1-3天内浇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砂质土壤种植经济林果树时,将上述微生物菌剂混合稀释后直接浇灌到树穴内。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阿氏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aryabhattai)F1,该菌株能够在土壤中快速生长繁殖,通过实验发现,且该菌株具有改良土壤的功能,能够改变土壤电荷移动,促进土壤胶结物质产生,提高土壤肥力;尤其针对砂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差、蓄水保肥能力差等问题,能够促进砂质土壤的团聚体的形成并提高团聚体的稳定性,提升砂质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利于植物生长。
2、本发明通过外生菌根真菌褐绒盖牛肝菌(Xerocomus badius)和阿氏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aryabhattai)F1之间的耦合作用,进一步提升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效果,通过两种菌剂联合使用,进一步提高了砂质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并进一步提高了砂质土壤的肥力和蓄水保肥能力,改变贫瘠砂质土壤的物理结构和提升其综合肥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的在LB培养基单菌落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革兰氏染色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芽孢染色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发明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发明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主要改良土壤的物理结构和性质,针对土壤尤其是砂质土壤存在团聚体稳定性差、蓄水保肥能力差等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促进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提高土壤的生物肥力,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进而促进植物生长,因而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阿氏普里斯特氏菌及其微生物菌剂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以下实施例中实验用土壤均取自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山口镇朱官庄村泰安市北方园艺科学研究院院内;
阿氏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aryabhattai)F1已于2022年11月11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 26111;
外生菌根真菌褐绒盖牛肝菌菌株(Xerocomus badius),该菌株已在专利号为ZL202110528256.X的专利中公开,为现有技术;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6’菌株(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该菌株已在专利号为ZL 202311746076.4的专利中公开,为现有技术;
蜡样芽孢杆菌L90菌株(Bacillus cereus),该菌株已在专利号为ZL201310654963.9的专利中公开,为现有技术;
枯草芽孢杆菌GE1菌株(Bacillus subtilis),该菌株已在专利号为ZL202210263233.5的专利中公开,为现有技术。
实施例1
单菌剂的分离和制备
1. 阿氏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aryabhattai)F1菌剂的制备和检测
1.1 阿氏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aryabhattai)F1的分离
土壤来源:山东省东营市。
阿氏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aryabhattai)F1分离自山东省东营市白榆万亩槐花林根际土壤。采用LB-苯胺蓝平板结合菌丝拉丝法进行初筛,然后将初筛获得的菌株从甘油管中接种到LB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离心调节菌悬液OD600为1.0,按照1%(v/v)分别接种到LB、PDA、NA和葡萄糖-酵母粉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同时测定胞外多糖含量,依据单位发酵液中胞外多糖含量高低筛选获得F1菌株,鉴定为阿氏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aryabhattai)F1。
将上述阿氏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aryabhattai)F1在PDA固体培养基进行三区划线培养24 h(28 ℃,180 rpm),进行活化。挑取活化的F1于LB液体培养基培养24 h(28℃,180 rpm),获得F1种子液。将1 %(v/v)F1种子液接种到PDA液体培养基,发酵24 h(28℃,180 rpm),得到F1微生物菌剂,活菌数>109CFU/mL。
1.2 阿氏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aryabhattai)F1菌株的鉴定
1.2.1 阿氏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aryabhattai)F1菌株初步鉴定
图1为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的在LB培养基单菌落图,表1为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在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形态。
表1 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在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形态
图2为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革兰氏染色图,图3为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芽孢染色图。可见,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呈短杆状,产芽孢,为革兰氏阳性菌。
1.2.2 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生理生化特性,如表2所示:
表2菌株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生理生化特性
提取该菌株中的DNA,进行特定片段的PCR扩增,获得阿氏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aryabhattai)F1的16S rDNA序列,记为SEQ ID NO:1:
TTGGGGGGGGTGCCTATACATGCAAGTCGAGCGAACTGATTAGAAGCTTGCTTCTATGACGTTAGCGGCGGACGGGTGAGTAACACGTGGGCAACCTGCCTGTAAGACTGGGATAACTTCGGGAAACCGAAGCTAATACCGGATAGGATCTTCTCCTTCATGGGAGATGATTGAAAGATGGTTTCGGCTATCACTTACAGATGGGCCCGCGGTGCATTAGCTAGTTGGTGAGGTAACGGCTCACCAAGGCAACGATGCATAGCCGACCTGAGAGGGTGATCGGCCACACTGGGACTGAGACACGGCCCAGACTCCTACGGGAGGCAGCAGTAGGGAATCTTCCGCAATGGACGAAAGTCTGACGGAGCAACGCCGCGTGAGTGATGAAGGCTTTCGGGTCGTAAAACTCTGTTGTTAGGGAAGAACAAGTACGAGAGTAACTGCTCGTACCTTGACGGTACCTAACCAGAAAGCCACGGCTAACTACGTGCCAGCAGCCGCGGTAATACGTAGGTGGCAAGCGTTATCCGGAATTATTGGGCGTAAAGCGCGCGCAGGCGGTTTCTTAAGTCTGATGTGAAAGCCCACGGCTCAACCGTGGAGGGTCATTGGAAACTGGGGAACTTGAGTGCAGAAGAGAAAAGCGGAATTCCACGTGTAGCGGTGAAATGCGTAGAGATGTGGAGGAACACCAGTGGCGAAGGCGGCTTTTTGGTCTGTAACTGACGCTGAGGCGCGAAAGCGTGGGGAGCAAACAGGATTAGATACCCTGGTAGTCCACGCCGTAAACGATGAGTGCTAAGTGTTAGAGGGTTTCCGCCCTTTAGTGCTGCAGCTAACGCATTAAGCACTCCGCCTGGGGAGTACGGTCGCAAGACTGAAACTCAAAGGAATTGACGGGGGCCCGCACAAGCGGTGGAGCATGTGGTTTAATTCGAAGCAACGCGAAGAACCTTACCAGGTCTTGACATCCTCTGACAACTCTAGAGATAGAGCGTTCCCCTTCGGGGGACAGAGTGACAGGTGGTGCATGGTTGTCGTCAGCTCGTGTCGTGAGATGTTGGGTTAAGTCCCGCAACGAGCGCAACCCTTGATCTTAGTTGCCAGCATTCAGTTGGGCACTCTAAGGTGACTGCCGGTGACAAACCGGAGGAAGGTGGGGATGACGTCAAATCATCATGCCCCTTATGACCTGGGCTACACACGTGCTACAATGGATGGTACAAAGGGCTGCAAGACCGCGAGGTCAAGCCAATCCCATAAAACCATTCTCAGTTCGGATTGTAGGCTGCAACTCGCCTACATGAAGCTGGAATCGCTAGTAATCGCGGATCAGCATGCCGCGGTGAATACGTTCCCGGGCCTTGTACACACCGCCCGTCACACCACGAGAGTTTGTAACACCCGAAGTCGGTGGAGTAACCGTAAGGAGCTAGCCGCCTAAGGTGGAACCG。
2.褐绒盖牛肝菌(Xerocomus badius)菌剂的制备
2.1 外生菌根真菌褐绒盖牛肝菌的活化培养
将褐绒盖牛肝菌(Xerocomus badius)母种接种到PDA固体培养基(pH=6.5)上,在黑暗条件下培养1周(25 ± 1℃,60.00 %),进行平板活化和增殖培养。用直径5 mm的无菌打孔器在活化的菌落边缘打孔,挑取菌丝块置于PDB液体培养基中,置于旋转培养箱中避光培养5~7天(25 ± 1℃,60.00 % RH,150~200转/分),得到褐绒盖牛肝菌(Xerocomus badius)液体菌剂,得到外生菌根真菌褐绒盖牛肝菌微生物菌剂,活菌数>105CFU/mL。
3.复合菌剂的制备
将6~8份上述阿氏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aryabhattai)F1菌剂和2~4份上述褐绒盖牛肝菌(Xerocomus badius)菌剂混合,获得复合菌剂。
其中,LB-苯胺蓝平板的组成为:蛋白胨10.0 g/L,酵母粉5.0 g/L,氯化钠10.0 g/L,苯胺蓝5.0 g/L,琼脂粉15.0 g/L;
LB液体培养基的组成为:蛋白胨10 g/L、酵母粉5 g/L、氯化钠10 g/L;
PDA固体培养基的组成为:马铃薯200 g/L,葡萄糖20 g/L,琼脂20 g/L;
NA液体培养基的组成为:蛋白胨10.0 g/L、牛肉膏3.0 g/L、氯化钠5.0 g/L;
葡萄糖-酵母粉液体培养基的组成为:葡萄糖50.0 g/L、酵母粉5.0 g/L、氯化钙3.0 g/L。
实施例2
不同菌剂对土壤的影响
本实施例实验设四个处理:(一)对照处理,不接种菌剂;(二)接种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加入实施例1制备的活菌数>109CFU/mL的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菌剂;(三)接种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6’,加入活菌数>109CFU/mL的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6’菌剂;(四)接种枯草芽孢杆菌GE1,加入活菌数>109CFU/mL的枯草芽孢杆菌GE1菌剂。
从同一地点取实验用土壤,将土壤混合均匀,该土壤>1 mm砾石含量为13.2 %,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为8.9、14.2和52.3 mg/kg。
土壤理化性质实验:
将土壤等量均分,分为四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为10个重复。
对上述处理组土壤分别进行上述四个处理,具体为:向土壤中分别进行如下四个处理:空白处理,添加3 %(v/w)的无菌水;添加3 %(v/w)的上述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菌剂;添加3 %(v/w)的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6’菌剂;添加3 %(v/w)的枯草芽孢杆菌GE1菌剂;向所有处理中添加无菌水至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3 %(v/w)为水或菌剂的体积与土壤的质量比。
然后,将处理组的土壤置于室温下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期补充无菌水,保持土壤相对湿润。培养40天后,取样,测定不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细菌数量、土壤团聚体和多糖含量的影响,其中土壤细菌数量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土壤团聚体含量采用湿筛法测定,土壤多糖含量采用硫酸-蒽酮比色法测定;同时进行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构计算胶结物质含量。可以看出,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处理的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说明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更适应本例土壤,能够生长繁殖。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处理土壤中≥0.25 mm土壤团聚体、多糖、胶结物质含量和细菌数量分别为37.84 %、717.20 mg/kg、69.71 %和11.4×106CFU/g,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表明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更适应本例土壤,更有利于≥0.25 mm土壤团聚体、多糖和胶结物质的形成。
土壤电位实验:
实验用土壤采用上述实验土壤,过60目筛。
设置四个处理,分别为空白处理、上述实施例1的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菌剂、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6’菌剂、枯草芽孢杆菌GE1菌剂。
本实验的具体操作为:
(1)称取适量过60目筛的土壤样品,加入0.001mol的氯化钠溶液,配置成0.25mg/ml的土壤悬液,土壤悬液分装到一系列离心管中,调节pH为4,温度为25℃,平衡24小时,作为对照组进行电位测定。
分别将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菌剂、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6’菌剂、枯草芽孢杆菌GE1液体菌剂,通过离心机分离细菌悬液,除去上清液,获得细菌沉淀。分别将不同菌株的细菌沉淀与过60目筛的土壤按照1:1的质量比混合。
(2)分别将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菌剂、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6’菌剂、枯草芽孢杆菌GE1菌剂,通过离心机分离细菌悬液,除去上清液,获得细菌沉淀。分别将不同菌株的细菌沉淀与过60目筛的土壤按照1:1的质量比混合,加入0.001mol的氯化钠溶液,配制土壤和细菌总浓度为0.25mg/ml的土壤+细菌悬液,分装到一系列离心管中,调节pH为4,温度为25℃,平衡24小时,分别进行电位测定。
由表3可以看出,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菌剂处理土壤的Zeta电位和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能够促进土壤Zeta电位向正值方向移动。
本发明的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还具有解有机磷、产细胞***素和胞外多糖等多种功能,在干旱贫瘠的环境中能够生长繁殖,减少土壤颗粒间的静电斥力,增加土壤中胶结物质含量,从而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表3微生物菌剂对土壤团聚体数量、多糖含量、胶结物质含量、细菌数量和Zeta电位的影响
实施例3
微生物菌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本实施例采集贫瘠的砂质土壤过0.25 mm筛,在121 ℃,20 min条件下灭菌2次,用于研究实施例1获得的根际促生微生物菌剂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
本实施例实验设四个处理,(一)F1处理:加入实施例1制备的活菌数>109CFU/mL的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菌剂;(二)X. badius:加入实施例1制备的活菌数>105CFU/mL褐绒盖牛肝菌菌剂;(三)X. badius×F1:以7:3的比例加入实施例1制备的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菌剂和褐绒盖牛肝菌菌剂;(四)对照处理,不接种菌剂。
对上述土壤中分别进行处理,具体为:分别添加3 %(v/w)的实施例1提供的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菌剂、褐绒盖牛肝菌菌剂和复合菌剂;对照处理不添加任何菌剂;同时向所有处理中添加无菌水至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
然后将上述处理的土壤置于室温下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期补充无菌水,保持土壤相对湿润。培养40天后,取样,测定所述微生物菌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土壤团聚体含量采用湿筛法测定,土壤pH值采用电位法测定,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速效氮含量分别采用钼锑抗比色法、火焰光度法和扩散法测定。
结果如表4所示,接种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接种褐绒盖牛肝菌、接种复合菌剂的三组处理的土壤,团聚体数量分别为15.84 %,13.39 %和23.21 %,结果表明菌剂处理有利于≥0.25 mm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其中复合菌剂的处理效果最为明显。此外。土壤N、P、K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菌剂处理有利于提高砂质土壤肥力,尤其复合菌剂的处理显著增加P、K的含量。
综上,菌剂处理有利于改善砂质土壤的理化性质,其中,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和褐绒盖牛肝菌复配菌剂比单一菌剂更有利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
表4所述微生物菌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实施例4
微生物菌剂对黑麦草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本实施例实验设四个处理,(一)F1处理:加入实施例1制备的活菌数>109CFU/mL的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菌剂;(二)X. badius:加入实施例1制备的活菌数>105CFU/mL褐绒盖牛肝菌菌剂;(三)X. badius×F1:以7:3的比例加入实施例1制备的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菌剂和褐绒盖牛肝菌菌剂;(四)对照处理,不接种菌剂。
以多年生黑麦草为试材,通过培养皿进行培养,以清水为对照,研究X. badius、F1和X. badius×F1(3:7)3种微生物菌剂对黑麦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从同一地点取实验用土壤,将土壤混合均匀,该土壤>1 mm砾石含量为13.2 %,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为8.9、14.2和52.3 mg/kg。
具体的,向土壤中分别进行上述四个处理:向不同处理组的土壤中分别添加3 %(v/w)的上述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菌剂、褐绒盖牛肝菌菌剂和复合菌剂;对照处理不添加任何菌剂;同时向所有处理中添加等量清水至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
结果如表5所示,X. badius、F1和X. badius×F1处理黑麦草种子萌芽率分别为42.67 %、40.00 %和60.00 %,均明显高于对照(28.00 %);X. badiusX. badius×F1处理促进了生物量的积累,且X. badius×F1处理根鲜重、地上部鲜重和总鲜重均最大;此外,与对照相比,X. badius×F1处理有利于根系的增长。综上,菌剂处理能够促进黑麦草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且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和褐绒盖牛肝菌复配菌剂相比单一菌剂,促生效果最为明显。
表5 微生物菌剂对黑麦草种子萌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实施例5
微生物菌剂对核桃幼苗和玉米生长的影响
本实施例实验对核桃幼苗和玉米幼苗均设四个处理,如下:(一)X. badius×F1:调节实施例1制备的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菌剂的有效活菌数为1×109CFU/mL,将上述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菌剂和实施例1制备的活菌数>105CFU/mL褐绒盖牛肝菌菌剂以7:3的比例加入进行处理;(二)X. badius×L90:将实施例1制备的活菌数>105CFU/mL褐绒盖牛肝菌菌剂与有效活菌数为1×109CFU/mL的蜡样芽孢杆菌L90菌剂,以7:3的比例加入进行处理;(三)X. badius×GE1:将实施例1制备的活菌数>105CFU/mL褐绒盖牛肝菌菌剂与有效活菌数为1×109CFU/mL的枯草芽孢杆菌GE1菌剂,以7:3的比例加入进行处理;(四)对照处理,不接种菌剂,加入等量清水。
1.微生物菌剂对核桃幼苗和玉米生长的影响:选取长势均匀一致的核桃幼苗,将其移栽在土壤相同的砂质土盆栽中,对四个处理组的盆栽分别进行上述四种处理:X. badius×F1、X. badius×L90、X. badius×GE1和清水处理,以单株为1个重复,每个处理设10个重复。每次在根际分别浇灌接种10 mL的上述菌剂,每隔10天接种1次,共接种3次。对照组每次在根际浇灌接种10 mL的清水,每隔10天浇灌1次,共浇灌3次。于第三次接种或浇灌完毕后第10天,测定不同处理的核桃幼苗生长情况。
2.微生物菌剂对核桃幼苗和玉米生长的影响:玉米盆栽实验设计与核桃苗实验相同,采取播种实验。种子出苗后,在种子苗周围浇灌接种10 mL菌剂或清水,之后每隔10天浇灌1次,共浇灌3次,测定不同处理的玉米幼苗生长情况。
核桃和玉米实验结果如表6所示,与清水对照相比,褐绒盖牛肝菌与3种细菌复配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核桃幼苗和玉米的株高和总生物量;其中,褐绒盖牛肝菌与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处理的总生物量和株高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果表明,本发明的阿氏普里斯特氏菌F1菌剂和褐绒盖牛肝菌菌剂复配对核桃幼苗和玉米的促生效果最为显著。
表6 微生物菌剂对核桃幼苗和玉米生长的影响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Claims (5)

1.一种阿氏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aryabhattai)F1,其特征在于,该菌株已于2022年11月11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No. 26111。
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阿氏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aryabhattai)F1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所述土壤为砂质土壤,所述应用包括如下任意一种或多种:
1)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
2)提高土壤肥力。
3.一种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阿氏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aryabhattai)F1。
4.一种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生物菌剂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所述土壤为砂质土壤,所述应用包括如下任意一种或多种:
1)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
2)提高土壤肥力。
5.一种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生物菌剂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阿氏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aryabhattai)F1稀释后,喷洒到土壤表面,或浇灌到土壤内。
CN202410440339.7A 2024-04-12 阿氏普里斯特氏菌及其微生物菌剂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Active CN1180281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440339.7A CN118028188B (zh) 2024-04-12 阿氏普里斯特氏菌及其微生物菌剂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440339.7A CN118028188B (zh) 2024-04-12 阿氏普里斯特氏菌及其微生物菌剂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28188A CN118028188A (zh) 2024-05-14
CN118028188B true CN118028188B (zh) 2024-06-25

Family

ID=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34650A (zh) * 2017-12-27 2018-05-15 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生物菌剂载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7701479A (zh) * 2024-02-06 2024-03-15 华南农业大学 一株能够降解苯腈类除草剂的菌株及其微生物菌剂和应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34650A (zh) * 2017-12-27 2018-05-15 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生物菌剂载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7701479A (zh) * 2024-02-06 2024-03-15 华南农业大学 一株能够降解苯腈类除草剂的菌株及其微生物菌剂和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77911B (zh) 一株短小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10438037B (zh) 一株具有溶磷作用的克雷伯氏菌p5及其应用
CN112410244B (zh) 一种阿氏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10564637B (zh) 一种促进小麦生长的复合菌剂及应用
CN109055267B (zh) 一株耐盐碱多粘类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10616171B (zh) 一株耐盐碱太平洋芽孢杆菌及其活菌制剂与应用
CN113621532B (zh) 含耐盐碱副地衣芽孢杆菌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117924B (zh) 复合菌剂及制备方法、肥料及防治根腐病的方法
CN114717155B (zh) 一种用于防治党参根腐病的多粘类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13321547A (zh) 一种根际促生型水溶性微生物菌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16676201B (zh) 一种波兰青霉cfp-2及其应用
CN108893421B (zh) 一种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及其在矿区复垦生态重建中的应用
CN115505536A (zh) 一种黑曲霉ca-5及其应用
CN113528398B (zh) 一种具有解磷解钾作用的枯草芽孢杆菌、微生物菌剂及其应用
CN117050913B (zh) 类芽孢杆菌cbp-2及其应用
CN110791459B (zh) 一株用于防控连作百合土传枯萎病的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10408567B (zh) 一株耐盐碱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及其活菌制剂与应用
CN109957535B (zh) 简单芽胞杆菌、利用其制备的微生物菌剂、生物肥及应用
CN110218666B (zh) 一种复合菌制备方法及其改良砒砂岩土壤的应用
CN118028188B (zh) 阿氏普里斯特氏菌及其微生物菌剂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CN115960766A (zh) 一种防治青枯病的微生物及其应用
CN111154668B (zh) 一株裂解亚氯酸假单胞菌及其应用
CN111117920B (zh) 一种产蛋白酶、产铁载体的蕈状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18028188A (zh) 阿氏普里斯特氏菌及其微生物菌剂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CN117535156B (zh) 一种篮状菌cft-1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