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95795A - 芯片、芯片堆叠结构、芯片封装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芯片、芯片堆叠结构、芯片封装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95795A
CN117995795A CN202211345283.4A CN202211345283A CN117995795A CN 117995795 A CN117995795 A CN 117995795A CN 202211345283 A CN202211345283 A CN 202211345283A CN 117995795 A CN117995795 A CN 1179957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p
dielectric layer
wafer
metal
electrical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4528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金文
朱继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4528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9579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03154 priority patent/WO202409328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9957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957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Making of isolation regions between components
    • H01L21/762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28Encapsulations, e.g. encapsulating layers, coatings, e.g. for protection
    • H01L23/31Encapsulations, e.g. encapsulating layers, coatings, e.g. for protec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4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3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the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between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chips being formed on, or in, insulating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0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 H01L25/04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芯片堆叠结构、芯片封装结构以及电子设备,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该芯片中的过孔,例如可以是硅通孔(through silicon via,TSV)在通过交流信号时,产生的寄生电容较小,进而使得该芯片的信号传输性能提高。该芯片包括晶片;晶片中设置有过孔,过孔中设置有金属线路,在金属线路和晶片之间设置有第一介质层,晶片中还包括环绕过孔的第一隔离环,第一隔离环的介电常数小于第一介质层的材料的介电常数。

Description

芯片、芯片堆叠结构、芯片封装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芯片、芯片堆叠结构、芯片封装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设备向着尺寸更小、功能更强的趋势发展,电子设备的尺寸取决于电子设备中的芯片的尺寸。近年来,芯片的平面尺寸已经缩减到极限,三维(threedimensional,3D)堆叠封装技术为芯片的尺寸缩减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其中,3D堆叠封装技术之一是使用硅通孔(through silicon via,TSV)构造芯片堆叠结构,该芯片堆叠结构中包括两个或多个垂直堆叠的芯片,该两个或多个垂直堆叠的芯片中的任意两个芯片之间可以通过硅通孔电连接,例如可以将硅通孔设置于第一芯片中,第二芯片与硅通孔电连接,那么信号通过硅通孔可以在第一芯片与第二芯片之间传输。
但是,当硅通孔中通过交流信号时,硅通孔与第一芯片中设置的其他电子元器件之间会产生较大的寄生电容,寄生电容将使得第一芯片的电阻电容延迟(resistancecapacitance delay,RC delay)增加,进而降低第一芯片的信号传输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芯片堆叠结构、芯片封装结构以及电子设备,该芯片中的过孔,例如可以是硅通孔(through silicon via,TSV)在通过交流信号时,产生的寄生电容较小,进而使得该芯片的信号传输性能提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包括晶片;晶片中设置有过孔,过孔中设置有金属线路,在金属线路和晶片之间设置有第一介质层;晶片中还包括环绕过孔的第一隔离环,第一隔离环的介电常数小于第一介质层的材料的介电常数。在该芯片中,过孔通过信号使得芯片与其他芯片实现信号互通时,由于过孔中的金属线路与晶片之间设置有第一介质层,因此过孔中的金属线路、晶片以及第一介质层将构成一个电容器C1,其中,电容器C1的一个电极为过孔中的金属线路,电容器C1的另一个电极为晶片,电容器C1两个电极之间的介电材料为第一介质层,另外,由于第一隔离环环绕过孔,因此,第一隔离环、以及第一隔离环两侧的晶片也将构成一个电容器C2,其中,电容器C2的一个电极为第一隔离环一侧的晶片,电容器C2的另一个电极为第一隔离环另一侧的晶片,电容器C2两个电极之间的介电材料为第一隔离环,其中,由于第一隔离环的介电常数小于第一介质层的材料的介电常数小,因此,电容器C2的电容值将小于电容器C1的电容值小,那么,在信号通过过孔传输时,相当于在过孔与芯片中的晶片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之间串联了电容器C1与电容器C2,该串联后的等效电容为C,C=(C1*C2)/(C1+C2),即1/C=(1/C1)+(1/C2),可见,在串联电容器C1与电容器C2以后,可以使得过孔与芯片中的晶片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之间的寄生电容减小,进而使得该芯片的信号传输性能提高。
可选的,第一隔离环中包括空气隙。在该可选方案中,在第一隔离环中包括空气隙时,空气隙的介电常数更低,进而使得电容器C2的电容值进一步降低,使得过孔与芯片中的晶片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之间的寄生电容也进一步降低,进而使得该芯片的信号传输性能提高。
可选的,晶片中还包括环绕第一个隔离环的第二隔离环,第二隔离环的介电常数小于第一介质层的材料的介电常数。在该可选方式中,由于第二隔离环环绕第一隔离环,因此,第二隔离环、以及第二隔离环两侧的晶片也将构成一个电容器C3,其中,电容器C3的一个电极为第二隔离环一侧的晶片,电容器C3的另一个电极为第二隔离环另一侧的晶片,电容器C3两个电极之间的介电材料为第二隔离环,其中,由于第二隔离环的介电常数小于第一介质层的材料的介电常数,因此,电容器C3的电容值将会小于电容器C1的电容值,那么,在信号通过过孔传输时,相当于在过孔与芯片中的晶片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之间串联了电容器C1、电容器C2与电容器C3,该串联后的等效电容将再次减小,使得过孔与芯片中的晶片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之间的寄生电容也再次降低,以使得该芯片的信号传输性能更高。
可选的,第二隔离环中包括空气隙。在该可选方案中,在第二隔离环中包括空气隙时,空气隙的介电常数更低,进而使得电容器C3的电容值进一步降低,使得过孔与芯片中的晶片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之间的寄生电容也进一步降低,进而使得该芯片的信号传输性能提高。
可选的,第一隔离环与过孔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0.5微米。
可选的,第一隔离环的环宽大于等于0.1微米,小于等于1微米。
可选的,第一过孔的直径大于等于1微米。
可选的,金属线路的材料包括铜、钨。
可选的,芯片还包括第二介质层,第二介质层设置于晶片的一侧,金属线路与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电连接。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堆叠结构,芯片堆叠结构中包括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中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芯片。
可选的,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包括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均包括设置于晶片一侧的第二介质层;在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中,第一芯片的晶片设置于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与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之间,且,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设置于第一芯片的晶片与第二芯片的晶片之间;第一芯片的金属线路的一端与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电连接,第一芯片的金属线路的另一端与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电连接。在该可选方式中,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金属布线,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与第一芯片中的晶片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电连接形成电路结构,那么,第一芯片的有源面位于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远离第一芯片的晶片的一面;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金属布线,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与第二芯片中的晶片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电连接形成电路结构,那么,第二芯片的有源面位于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远离第二芯片的晶片的一面。另外,第一芯片的晶片设置于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与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之间,且,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设置于第一芯片的晶片与第二芯片的晶片之间,因此,第二芯片的有源面与第一芯片的无源面键合,该键合方式也被称为face-to-back键合。其中,第一芯片的金属线路的一端与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电连接,第一芯片的金属线路的另一端与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电连接,因此第一芯片的有源面接收的信号可以通过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的金属布线、第一芯片的过孔中的金属线路传输至第二芯片的有源面,进而通过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的金属布线传输至第二芯片的晶片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中;或者,第二芯片的有源面接收的信号可以通过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的金属布线、第一芯片的过孔中的金属线路传输至第一芯片的有源面,进而通过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的金属布线传输至第一芯片的晶片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中。也就表示,通过设置第一芯片的过孔中的金属线路,可以使得第二芯片与第一芯片之间实现信号互通。
可选的,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包括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均包括设置于晶片一侧的第二介质层;在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中,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以及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设置于第一芯片的晶片与第二芯片的晶片之间;第一芯片的金属线路的一端与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电连接,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与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电连接。在该可选方式中,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金属布线,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与第一芯片中的晶片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电连接形成电路结构,那么,第一芯片的有源面位于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远离第一芯片的晶片的一面;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金属布线,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与第二芯片中的晶片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电连接形成电路结构,那么,第二芯片的有源面位于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远离第二芯片的晶片的一面。另外,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以及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设置于第一芯片的晶片与第二芯片的晶片之间,因此,第二芯片的有源面与第一芯片的有源面键合,该键合方式也被称为face-to-face键合。其中,第一芯片的金属线路的一端与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电连接,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与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电连接,因此第一芯片的有源面接收的信号可以通过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的金属布线传输至第二芯片的有源面,进而通过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的金属布线传输至第二芯片的晶片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中;或者,第二芯片的有源面接收的信号可以通过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的金属布线传输至第一芯片的有源面,进而通过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的金属布线传输至第一芯片的晶片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中,也就表示,第二芯片与第一芯片之间可以实现信号互通。其中,在一些信号是通过第一芯片的无源面传输至第一芯片的有源面时,该信号通过第一芯片的过孔中的金属线路传输至第一芯片的有源面,进而通过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传输至第一芯片的晶片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中,由于第一芯片与第二芯片之间可以实现信号互通,因此通过第一芯片的无源面传输至第一芯片的有源面的信号也可以传输至第二芯片的有源面。
可选的,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包括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均包括设置于晶片一侧的第二介质层;在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中,第二芯片的晶片以及第一芯片的晶片设置于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与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之间;第一芯片的金属线路的一端与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电连接,第二芯片的金属线路的一端与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电连接,第一芯片的金属线路的另一端与第二芯片的金属线路的另一端电连接。在该可选方式中,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金属布线,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与第一芯片中的晶片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电连接形成电路结构,那么,第一芯片的有源面位于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远离第一芯片的晶片的一面;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金属布线,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与第二芯片中的晶片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电连接形成电路结构,那么,第二芯片的有源面位于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远离第二芯片的晶片的一面。另外,第二芯片的晶片以及第一芯片的晶片设置于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与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之间,因此,第二芯片的无源面与第一芯片的无源面键合,该键合方式也被称为back-to-back键合。其中,第一芯片的金属线路的一端与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电连接,第二芯片的金属线路的一端与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电连接,第一芯片的金属线路的另一端与第二芯片的金属线路的另一端电连接,因此第一芯片的有源面接收的信号可以通过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的金属布线、第一芯片的过孔中的金属线路、第二芯片的过孔中的金属线路传输至第二芯片的有源面,进而通过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的金属布线传输至第二芯片的晶片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中;或者,第二芯片的有源面接收的信号可以通过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的金属布线、第二芯片的过孔中的金属线路、第一芯片的过孔中的金属线路传输至第一芯片的有源面,进而通过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的金属布线传输至第一芯片的晶片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形成的电路结构中,也就表示,通过设置第一芯片的过孔中的金属线路以及第二芯片的过孔中的金属线路,可以使得第二芯片与第一芯片之间实现信号互通。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封装结构,包括封装基板以及如上述第二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芯片堆叠结构;芯片堆叠结构与封装基板电连接。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印刷电路板以及如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芯片封装结构;芯片封装结构中的封装基板与印刷电路板电连接。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的制作方法,包括:在晶片中形成过孔,在过孔中形成金属线路和第一介质层,其中,第一介质层位于金属线路与晶片之间;形成第一隔离环,其中第一隔离环绕过孔,第一隔离环的介电常数小于第一介质层的材料的介电常数。
其中,第三方面以及第四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上述第二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不同的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第五方面中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上述第一方面不同的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芯片封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芯片堆叠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芯片堆叠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芯片堆叠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芯片堆叠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芯片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12是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芯片的制作方法中的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3是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芯片的制作方法中的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4是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芯片的制作方法中的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5是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芯片的制作方法中的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16是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芯片的制作方法中的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五;
图17是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芯片的制作方法中的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8是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芯片的制作方法中的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9是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芯片的制作方法中的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20是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芯片的制作方法中的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21是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芯片的制作方法中的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2是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芯片的制作方法中的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23是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芯片的制作方法中的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24是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芯片的制作方法中的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25是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芯片的制作方法中的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五;
图26是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芯片的制作方法中的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六。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除非另有定义,否则本文所用的所有科技术语都具有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含义相同的含义。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b和c,其中a、b和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另外,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次序进行限定。
此外,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下”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电视、智能穿戴产品(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虚拟现实(vitual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电子设备的具体形式不做特殊限制。
示例性的,参照图1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上述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电子设备10包括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12和芯片封装结构11,芯片封装结构11与PCB12电连接,因此,芯片封装结构11能够与PCB12上的其他芯片或者其他模块实现互连。示例性的,参照图1所示,芯片封装结构11与PCB12之间还设置有电连接结构c1,该电连接结构c1可以是球阵列(ball grid array,BGA),其中,芯片封装结构11具体是通过电连接结构c1与PCB12电连接。
参照图2所示,其中,图2所示的是一种芯片封装结构11,该芯片封装结构11包括封装基板30和基于三维(three dimensional,3D)堆叠封装技术构造的芯片堆叠结构20,芯片封装结构11与PCB12电连接,具体是芯片封装结构11中的封装基板30与PCB12电连接,其中,该芯片堆叠结构20中包括两个或多个垂直堆叠的芯片,其中,芯片堆叠结构20与封装基板30电连接。示例性的,参照图2所示,芯片堆叠结构20与封装基板30之间还设置有电连接结构c2,该电连接结构c2可以是微凸点(micro bump,uBump),也可以是可控塌陷芯片连接焊点(controlled collapse chip connection,简称C4),芯片堆叠结构20具体是通过电连接结构c2与封装基板30电连接。
示例性的,参照图3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的芯片堆叠结构20的剖面图,参照图3所示,该芯片堆叠结构20包括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中包括芯片21以及芯片22,按照图3所示的芯片堆叠结构20的摆放位置,芯片22设置于芯片21上方,芯片21中包括晶片210以及设置于晶片210的一侧的介质层211,具体的,介质层211设置于晶片210的下方。芯片22中包括晶片220以及设置于晶片220的一侧的介质层221,具体的,介质层221设置于晶片220的下方,晶片210设置于介质层211与介质层221之间,且,介质层221设置于晶片210与晶片220之间。其中,晶片210中还设置有硅通孔(through siliconvia,TSV)213,硅通孔213中设置有金属线路214以及设置于金属线路214与晶片210之间的介质层215,金属线路214的一端与芯片21的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212电连接,金属线路214的另一端与芯片22的介质层221中的金属布线222电连接。
示例性的,以芯片21为例进行说明,芯片21中的晶片210中通常会设置一些电子元器件,例如在图3中示出了一个电子元器件EC,其中,晶片21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包括电容、电阻、二极管(diode)、三极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MOSFET)等。其中,晶片210的一侧设置的介质层211中,往往会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金属布线,该一个或多个金属布线与芯片21中的晶片21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电连接形成电路结构,通常,芯片21的有源面为芯片21的介质层211远离晶片210的一面,芯片21的无源面为芯片21的晶片210远离介质层211的一面。在一些实施例中,芯片21的介质层211以及设置于介质层211中的一个或多个金属布线也被称为重布线层(redistribution layer,RDL)。
示例性的,参照图3所示,按照图3所示的芯片堆叠结构20的摆放位置,其中,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212与芯片21中的晶片21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电连接,且介质层211位于晶片210的下方,那么芯片21的有源面位于介质层211的下面,芯片21的无源面位于晶片210的上面;由于介质层221中的金属布线与芯片22中的晶片22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电连接,且介质层221位于晶片220的下方,那么芯片22的有源面位于介质层211的下面,芯片22的无源面位于晶片210的上面。另外,晶片210设置于介质层211与介质层221之间,且,介质层221设置于晶片210与晶片220之间,因此,芯片22的有源面与芯片21的无源面键合,该键合方式也被称为face-to-back键合。由于在晶片210中还设置有贯穿晶片210的硅通孔213,且硅通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的一端与芯片21的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212电连接,硅通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的另一端与芯片22的介质层221中的金属布线222电连接,因此芯片21的有源面接收的信号可以通过金属布线212、硅通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传输至芯片22的有源面,进而通过芯片22的介质层221中的金属布线222传输至芯片22的晶片22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中,或者,芯片22的有源面接收的信号可以通过金属布线222、硅通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传输至芯片21的有源面,进而通过芯片21的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212传输至芯片21的晶片21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形成的电路结构中。也就表示,通过设置硅通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使得芯片21可以与芯片22之间实现信号互通。
其中,在图3所示的芯片堆叠结构20中,当硅通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通过信号使得芯片21可以与芯片22之间实现信号互通时,由于金属线路214与晶片210之间还设置有介质层215,因此,晶片210、金属线路214以及介质层215,会构成一个电容器C,该电容器C的一个电极为金属线路214,该电容器C的另一个电极为晶片210,该电容器C的介电材料为介质层215。该电容器C的存在使得硅通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与芯片21的晶片21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EC之间产生较大的寄生电容,该寄生电容会对电子元器件EC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其中,寄生电容将使得芯片21的电阻电容延迟(resistance capacitance delay,RCdelay)增加,进而影响芯片21的信号传输性能。
因此,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参照图4所示,该芯片21中的过孔在通过交流信号时,过孔中的金属线路与芯片21的晶片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较小,进而使得该芯片21的信号传输性能提高。其中,图4中的(a)为芯片21的俯视图,图4中的(b)为芯片21沿图4中的(a)所示的AA’的剖面图。
在图4所示的芯片21中,包括晶片210。示例性的,芯片21还包括设置于晶片210的一侧的介质层211,其中,介质层211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金属布线,图4中仅示出一个金属布线212,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与芯片21的晶片21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电连接形成电路结构,芯片21的有源面为芯片21的介质层211远离晶片210的一面,芯片21的无源面为芯片21的晶片210远离介质层211的一面。具体的,按照图4所示的芯片21的摆放位置,介质层211位于晶片210的下方,因此芯片21的有源面位于介质层211的下面。
晶片210中设置有过孔213,过孔213中设置有金属线路214,金属线路214与晶片210之间设置有介质层215。示例性的,参照图4所示,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与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212电连接,过孔213贯穿晶片210,在此情况下,当图4所示的芯片21与图3所示的芯片22按照face-to-back键合方式键合时,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的一端与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212电连接,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的另一端与介质层221中的金属布线222电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图4所示的过孔213可以不贯穿晶片210,示例性的,在晶片210中设置有一个电子元器件时,可以是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的一端与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212电连接,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的另一端与设置于晶片210中的电子元器件电连接。
示例性的,金属线路214的材料包括铜、钨,金属线路214的材料是导电材料,只有在金属线路214的材料为导电材料时,信号才能通过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传输。其中,过孔213通常会设置为圆柱形,该圆柱形的过孔213的直径大于等于1微米。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过孔213还可以设置为棱柱形,设置为棱柱形的过孔213的底面可以是任意多边形,该任意多边形的边长可以大于等于1微米。在一些实施例中,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的底面为圆形。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的底面为环形。
示例性的,当晶片210的材料包括硅时,过孔213通常也被称为硅通孔。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晶片210的材料还可以包括:氮化镓(GaN)、碳化硅(SiC)、砷化镓(GaAs)、磷化铟(InP),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晶片210的材料不做限定。示例性的,介质层215通常使用绝缘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介质层215的材料包括二氧化硅、氮化硅等,在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通过信号时,介质层215可以使得金属线路214与晶片210之间绝缘。
晶片210中还包括环绕过孔213的隔离环216,隔离环216的介电常数小于介质层215的材料的介电常数。示例性的,参照图4所示,隔离环216的底面为环形,例如可以是圆环形或者多边环形,隔离环216环绕过孔213,并且,隔离环216与过孔213不接触。
示例性的,参照图4所示,当过孔213贯穿晶片210时,隔离环216环绕过孔213,并且,隔离环216也贯穿晶片210,其中,通过设置隔离环216,可以将晶片210分隔为晶片区域210a与晶片区域210b,其中,晶片区域210a中设置有过孔213,晶片区域210b中设置有电子元器件,示例性的,图4中以电子元器件EC为例进行说明,其中,通过设置隔离环216,可以将电子元器件EC与过孔213分隔开。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环216与过孔213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0.5微米,隔离环216的底面的环宽大于等于0.1微米,小于等于1微米。即晶片区域210a在隔离环216与过孔213之间的宽度足够小时,可以确保晶片区域210a中不具有电子元器件EC,并且尽量减少对晶片的有效面积的浪费。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晶片210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过孔213时,那么晶片中也包括多个隔离环,一个隔离环环绕一个过孔21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晶片210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过孔213时,那么晶片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隔离环,其中,一个隔离环环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过孔213。
在一些实施例中,介质层215的材料为二氧化硅或氮化硅,其中二氧化硅的介电常数约等于3.9。隔离环216的介电常数小于介质层215的材料的介电常数,其中隔离环216可以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材料制备:SiLK、碳掺杂氧化硅、hydrogen silses quioxane(HSQ)、methyl silses quioxane(MSQ)和Nanoglass。其中,SiLK是一种低介电常数材料,目前广泛用于芯片生产中,SiLK是一种高分子材料,介电常数为2.6;碳掺杂氧化硅的介电常数约为2.4至2.7;HSQ的介电常数可以达到2.9;MSQ是一种硅基高分子材料,介电常数可以达到2.2;Nanoglass的介电常数可以达到1.3。
其中,在图4所示的芯片21中的过孔通过交流信号时,由于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与晶片210之间设置有介质层215,因此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晶片210以及介质层215将构成一个电容器C1,其中,电容器C1的一个电极为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电容器C1的另一个电极为晶片210,具体是晶片区域210a,电容器C1两个电极之间的介电材料为介质层215,另外,由于隔离环216环绕过孔213,因此,隔离环216、以及隔离环216两侧的晶片210也将构成一个电容器C2,其中,电容器C2的一个电极为隔离环216一侧的晶片210,具体是晶片区域210a,电容器C2的另一个电极为隔离环216另一侧的晶片210,具体是晶片区域210b,电容器C2两个电极之间的介电材料为隔离环216,其中,由于隔离环216的介电常数小于介质层215的材料的介电常数,因此,电容器C2的电容值将小于电容器C1的电容值小,那么,在信号通过过孔213传输时,相当于在过孔213的金属线路214与芯片21的晶片21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EC之间串联了电容器C1与电容器C2,该串联后的等效电容为C,C=(C1*C2)/(C1+C2),即1/C=(1/C1)+(1/C2),可见,在串联电容器C1与电容器C2以后,可以使得过孔213的金属线路214与芯片21的晶片21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EC之间的寄生电容减小,进而使得该芯片21的信号传输性能提高。
参照图5所示,基于图4所示的芯片21的基础上,图5所示的芯片21中,隔离环216中还包括空气隙217,其中,示例性的,当制作隔离环时,先通过刻蚀工艺刻蚀出隔离环沟槽,在隔离环中沟槽中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的方式沉积隔离环材料,由于隔离环216的底面为圆环形,该圆环的环宽大于等于0.1微米,小于等于1微米,因此,隔离环沟槽的环宽大于等于0.1微米,小于等于1微米,在这样的尺寸大小的隔离环沟槽中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沉积隔离环材料时,会使得沉积的隔离环材料附着于隔离环沟槽的底部以及侧壁,且在隔离环沟槽的开口处会先封口,因此形成的隔离环216中会包括空气隙217。其中,空气隙217中的空气的介电常数为1,因此,该电容器C2的电容值将会更小,进一步降低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与芯片21的晶片21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EC之间的寄生电容。
在隔离环216中还包括空气隙217时,隔离环216也可以采用二氧化硅或氮化硅制备。由于采用二氧化硅或氮化硅制备的隔离环216中形成有空气隙217,因此隔离环216的介电常数也会低于二氧化硅或氮化硅的介电常数。
示例性的,介质层211的材料包括二氧化硅、氮化硅。介质层215的材料包括二氧化硅、氮化。其中,介质层211的材料可以与介质层215的材料相同,或者,介质层211的材料也可以与介质层215的材料不同,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隔离环216的材料、介质层215的材料、介质层211的材料可以都相同使用二氧化硅,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参照图6所示,在图5所示的芯片21的基础上,在图6所示的芯片21中,晶片210还包括:环绕隔离环216的隔离环218,隔离环218的介电常数小于介质层215的材料的介电常数。示例性的,参照图6所示,当过孔213贯穿晶片210时,隔离环216环绕过孔213,并且,隔离环216也贯穿晶片210,隔离环218环绕隔离环216,并且,隔离环218也贯穿晶片210,其中,通过设置隔离环216以及隔离环218,可以将电子元器件EC与过孔213分隔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介质层215的材料为二氧化硅,二氧化硅的介电常数约等于3.9。隔离环218的介电常数小于介质层215的材料的介电常数,其中隔离环218可以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材料制备:SiLK、碳掺杂氧化硅、hydrogen silses quioxane(HSQ)、methylsilses quioxane(MSQ)和Nanoglass。
其中,由于隔离环218环绕隔离环216,因此,隔离环218、以及隔离环218两侧的晶片210也将构成一个电容器C3,其中,电容器C3的一个电极为隔离环218一侧的晶片210,电容器C3的另一个电极为隔离环218另一侧的晶片210,电容器C3两个电极之间的介电材料为隔离环218,其中,由于隔离环218的介电常数小于介质层215的材料的介电常数因此,电容器C3的电容值将小于电容器C1的电容值,那么,在信号通过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传输时,相当于在过孔213的金属线路214与芯片21的晶片21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EC之间串联了电容器C1、电容器C2与电容器C3,该串联后的等效电容将再次减小,使得过孔213的金属线路214与芯片21中的晶片21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EC之间的寄生电容减小,以使得该芯片21的信号传输性能更高。
参照图7所示,基于图6所示的芯片21的基础上,图7所示的芯片21中,隔离环218中还包括空气隙219,其中,示例性的,当制作隔离环时,先通过刻蚀工艺刻蚀出隔离环沟槽,在隔离环中沟槽中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的方式沉积隔离环材料,由于隔离环218的底面为圆环形,该圆环的环宽大于等于0.1微米,小于等于1微米,因此,隔离环沟槽的环宽大于等于0.1微米,小于等于1微米,在这样的尺寸大小的隔离环沟槽中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沉积隔离环材料时,会使得沉积的隔离环材料附着于隔离环沟槽的底部以及侧壁,且在隔离环沟槽的开口处会先封口,因此形成的隔离环218中会包括空气隙219。其中,空气隙219中的空气的介电常数为1,因此,该电容器C3的电容值将会更小,进一步降低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与芯片21的晶片21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EC之间的等效电容。
在隔离环218中还包括空气隙219时,隔离环218也可以采用二氧化硅或氮化硅制备。由于采用二氧化硅或氮化硅制备的隔离环218中形成有空气隙219,因此隔离环218的介电常数也会低于二氧化硅或氮化硅的介电常数。
示例性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堆叠结构,例如可以是图3所示的芯片堆叠结构20,其中,芯片堆叠结构20中包括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中包括图4-图7任一幅图中所示的芯片21,例如可以将图3所示的芯片堆叠结构20中的芯片21替换为图4-图7任一幅图中所示的芯片21。
示例性的,参照图8所示的芯片堆叠结构20,其中,图8所示的芯片堆叠结构20中,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包括芯片21和芯片22;芯片21包括设置于晶片210一侧的介质层211;芯片22包括设置于晶片220一侧的介质层221;在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中,芯片21的晶片210设置于芯片21的介质层211与芯片22的介质层221之间,且,芯片21的介质层211设置于芯片21的晶片210与芯片22的晶片220之间;芯片21的金属线路214的一端与芯片21的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212电连接,芯片21的金属线路214的另一端与芯片22的介质层221中的金属布线222电连接。
示例性的,将图8所示的芯片堆叠结构20具体可以应用于高带宽存储器(highbandwidth memory,HBM),或者应用于动态随机访问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memory,DRAM),或者应用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CMOS)图像传感器(CMOS image sensor,CIS),或者应用于NAND闪存(NANDFlash)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图8所示的芯片21以图5所示的芯片21为例进行说明,当然图8所示的芯片堆叠结构20中的芯片21也可以是图4或图6或图7所示的芯片21,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图8所示的芯片堆叠结构20中的芯片22也可以是图4-图7任一幅图中所示的芯片21,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参照图8所示,按照图8所示的芯片堆叠结构20的摆放位置,其中,介质层211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金属布线,图8中仅示出一个金属布线212,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与芯片21中的晶片21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电连接形成电路结构,那么,在介质层211位于晶片210的下方时,芯片21的有源面位于介质层211的下方;介质层221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金属布线,图8中仅示出一个金属布线222,介质层221中的金属布线与芯片22中的晶片21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电连接形成电路结构,那么,在介质层221位于晶片220的下方时,芯片22的有源面位于介质层221的下方。另外,芯片21的晶片210设置于芯片21的介质层211与芯片22的介质层221之间,且,芯片21的介质层211设置于芯片21的晶片210与芯片22的晶片220之间,因此,芯片22的有源面与芯片21的无源面键合,该键合方式也被称为face-to-back键合。其中,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的一端与芯片21中的介质层中211中的金属布线212电连接,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的另一端与芯片22中的介质层中221中的金属布线222电连接,因此芯片21的有源面接收的信号可以通过金属布线212、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传输至芯片22的有源面,进而通过芯片22的介质层221中的金属布线222传输至芯片22的晶片22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中;或者,芯片22的有源面接收的信号可以通过金属布线222、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传输至芯片21的有源面,进而通过芯片21的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212传输至芯片21的晶片21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中。也就表示,通过设置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可以使得芯片21与芯片22之间实现信号互通。
示例性的,参照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芯片22与芯片21之间face-to-back键合,往往还会在芯片22的有源面与芯片21的无源面之间设置介电层100,介电层100作为熔融键合(fusion bonding)工艺的键合层,用于实现芯片22与芯片21的固定连接,其中,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贯穿介电层100与金属布线222电连接。
示例性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芯片21的无源面上也可以设置有介质层,该介质层用于保护芯片21的无源面上的晶片210,那么在芯片22的有源面与芯片21的无源面face-to-back键合时,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贯穿芯片21的无源面上设置的介质层与金属布线222电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芯片21的无源面上设置有介质层时,该介质层中也可以设置有金属布线,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可以与该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电连接,也可以不与该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电连接,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图8所示的芯片堆叠结构20中的芯片21可以是晶粒(也可以称为颗粒或裸芯片)(die),也可以是芯片晶圆;芯片堆叠结构20中的芯片22可以是晶粒(也可以称为颗粒或裸芯片)(die),也可以是芯片晶圆。示例性的,在晶圆(wafer)上生长外延层后,可以形成芯片晶圆,对芯片晶圆进行切割后得到裸芯片(die)。参照图8所示,芯片21可以为晶粒,芯片22也可以为晶粒,这样的结构可以称为晶粒与晶粒键合(die-to-die bonding,D2Dbonding);或者,参照图8所示,芯片21可以为芯片晶圆,芯片22可以为芯片晶圆,这样的结构可以称为晶圆与晶圆键合(wafer-to-wafer bonding,W2W bonding);或者,参照图8所示,芯片21可以为芯片晶圆,芯片22可以为晶粒,这样的结构可以称为晶粒与晶圆键合(die-to-wafer bonding,D2W bonding)。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所示,其中,图9所示的芯片堆叠结构20中,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包括芯片21和芯片22;芯片21包括设置于晶片210一侧的介质层211;芯片22包括设置于晶片220一侧的介质层221;在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中,芯片22的介质层221以及芯片21的介质层211设置于芯片21的晶片210与芯片22的晶片220之间;芯片21的金属线路214的一端与芯片21的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212电连接,芯片21的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212与芯片22的介质层221中的金属布线222电连接。
示例性的,图9所示的芯片21以图5所示的芯片21为例进行说明,当然图9所示的芯片堆叠结构20中的芯片21也可以是图4或图6或图7所示的芯片21,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图9所示的芯片堆叠结构20中的芯片22也可以是图4-图7任一幅图中所示的芯片21,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参照图9所示,按照图9所示的芯片堆叠结构20的摆放位置,其中,介质层211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金属布线,图9中仅示出一个金属布线212,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与芯片21中的晶片21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电连接形成电路结构,那么,在介质层211位于晶片210的上方时,芯片21的有源面位于介质层211的上面;介质层221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金属布线,图9中仅示出一个金属布线222,介质层221中的金属布线222与芯片22中的晶片22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电连接形成电路结构,那么,在介质层221位于晶片220的下方时,芯片22的有源面位于介质层221的下方。另外,芯片22的介质层221以及芯片21的介质层211设置于芯片21的晶片210与芯片22的晶片220之间,因此,芯片22的有源面与芯片21的有源面键合,该键合方式也被称为face-to-face键合。其中,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的一端与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212电连接,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212与介质层221中的金属布线222电连接,因此芯片21的有源面接收的信号可以通过金属布线212传输至芯片22的有源面,进而通过芯片22的介质层221中的金属布线222传输至芯片22的晶片22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中,或者,芯片22的有源面接收的信号可以通过金属布线222传输至芯片21的有源面,进而通过芯片21的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212传输至芯片21的晶片21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形成的电路结构中。也就表示,芯片21与芯片22之间可以实现信号互通。其中,在一些信号是通过芯片21的无源面传输至芯片21的有源面时,该信号通过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传输至芯片21的有源面,进而通过芯片21的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212传输至芯片21的晶片21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中,由于芯片21与芯片22之间可以实现信号互通,因此通过芯片21的无源面传输至芯片21的有源面的信号也可以传输至芯片22的有源面。
示例性的,参照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芯片22与芯片21之间face-to-face键合,往往还会在芯片22的有源面与芯片21的有源面之间设置介电层100,介电层100作为熔融键合(fusion bonding)工艺的键合层,用于实现芯片22与芯片21的固定连接,其中,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212与介质层221中的金属布线222通过介电层100电连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0所示,其中,图10所示的芯片堆叠结构20中,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包括芯片21a和芯片21b;芯片21a包括设置于晶片210一侧的介质层211;芯片22b包括设置于晶片210一侧的介质层211;在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中,芯片22的晶片220以及芯片21的晶片210设置于芯片21的介质层211与芯片22的介质层221之间;芯片21a的金属线路214的一端与芯片21a的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212电连接,芯片21b的金属线路214的一端与芯片21b的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212电连接,芯片21a的金属线路214的另一端与芯片21b的金属线路214的另一端电连接。
示例性的,图10所示的芯片21a以图5所示的芯片21为例进行说明,当然图10所示的芯片堆叠结构20中的芯片21a也可以是图4或图6或图7所示的芯片21,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图10所示的芯片21b以图5所示的芯片21为例进行说明,当然图10所示的芯片堆叠结构20中的芯片21b也可以是图4或图6或图7所示的芯片21,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参照图10所示,按照图10所示的芯片堆叠结构20的摆放位置,其中,芯片21a的介质层211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金属布线,图10中仅示出一个金属布线212,芯片21a的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212与芯片21a中的晶片21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电连接形成电路结构,那么,在芯片21a的介质层211位于芯片21a的晶片210的下方时,芯片21a的有源面位于芯片21a的介质层211的下面;芯片21b的介质层221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金属布线,图10中仅示出一个金属布线212,芯片21b的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与芯片21b的晶片21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电连接形成电路结构,那么,在芯片21b的介质层211位于芯片21b的晶片210的上方时,芯片21b的有源面位于芯片21b的介质层211的上方。另外,芯片22的晶片220以及芯片21的晶片210设置于芯片21的介质层211与芯片22的介质层221之间,因此,芯片21b的无源面与芯片21a的无源面键合,该键合方式也被称为back-to-back键合。其中,芯片21a的金属线路214的一端与芯片21a的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212电连接,芯片21b的金属线路214的一端与芯片21b的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212电连接,芯片21a的金属线路214的另一端与芯片21b的金属线路214的另一端电连接,因此芯片21a的有源面接收的信号可以通过芯片21a的金属布线212、芯片21a的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芯片21b的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传输至芯片21b的有源面,进而通过芯片21b的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212传输至芯片21b的晶片21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形成的电路结构中,或者,芯片21b的有源面接收的信号可以通过芯片21b的金属布线212、芯片21b的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芯片21a的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传输至芯片21a的有源面,进而通过芯片21a的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212传输至芯片21a的晶片21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形成的电路结构中。也就表示,通过芯片21a的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与芯片21b的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可以使得芯片21a与芯片21b之间实现信号互通。
示例性的,参照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芯片21a与芯片21b之间back-to-back键合,往往还会在芯片21b的无源面与芯片21a的无源面之间设置介电层100,介电层100作为熔融键合(fusion bonding)工艺的键合层,用于实现芯片21b与芯片21a的固定连接。其中,芯片21b的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贯穿介电层100与芯片21a的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电连接,和/或,芯片21a的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贯穿介电层100与芯片21b的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电连接。
示例性的,在图8至图10任一幅图所示的芯片堆叠结构20中,芯片堆叠结构20可以包括更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其中,更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中的相邻两个芯片之间可以是face-to-back键合,也可以是face-to-face键合,还可以是back-to-back键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参照图11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的制作方法,包括:
S101、在晶片中形成过孔。
示例性的,参照图12所示,可以先在晶片210的一侧形成介质层211,在介质层211中形成一个或多个金属布线,图12仅示出一个金属布线212,其中,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与芯片21的晶片21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电连接形成电路结构。具体的,芯片21的有源面为芯片21的介质层211远离晶片210的一面,芯片21的无源面为芯片21的晶片210远离介质层211的一面。
示例性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以芯片21的有源面为工作面,在芯片21的晶片210中形成过孔;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以芯片21的无源面为工作面,在芯片21的晶片210中形成过孔。其中,在明确芯片21与其他芯片堆叠时,芯片21与和芯片21相邻的芯片之间可以选择的键合方式有face-to-back键合、face-to-face键合或者back-to-back键合,在选定芯片21与和芯片21相邻的芯片之间的键合方式以后,即可确定是以芯片21的有源面为工作面,在芯片21的晶片210中形成过孔,还是以芯片21的无源面为工作面,在芯片21的晶片210中形成过孔。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先在芯片21上制作过孔,随后再确定芯片21与和芯片21相邻的芯片之间的键合方式,再进行芯片21与和芯片21相邻的芯片之间的键合步骤。示例性的,参照图12所示,其中,图12所示的是以芯片21的无源面为工作面,在芯片21的晶片210中形成过孔。
示例性的,在形成过孔时,首先需要将芯片21的无源面上暴露的芯片21的晶片210的衬底部分减薄到需求的厚度,便于后续的操作,其次,需要在芯片21的无源面上沉积介质层61,以保护芯片21的无源面上暴露的晶片210的衬底,避免后续沉积金属线路的材料时,将晶片210与金属线路电连接,或者,避免在刻蚀隔离环沟槽或过孔沟槽时,将晶片21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刻蚀穿,造成电子元器件失效。
再次,在芯片21的无源面上,制作覆盖芯片21的无源面的光刻胶62,该光刻胶62可以是正性光刻胶或负性光刻胶。具体的,在芯片21的无源面上沉积有介质层61时,就需要制作覆盖芯片21的无源面上的介质层61的光刻胶62。
随后,对光刻胶62进行光刻,形成过孔开窗63,其中,过孔开窗63具体为圆形。
如图13所示,通过图12所示过孔开窗63对芯片21进行刻蚀(etch),需要刻蚀穿介质层61、芯片21的晶片210以及部分介质层211,形成图13所示的过孔213,其中,过孔213与金属布线212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过孔213时往往会进行两步刻蚀工艺,第一步刻蚀工艺的刻蚀停止层为介质层211,第二步刻蚀工艺的刻蚀停止层为金属布线212,通过两步刻蚀工艺使得刻蚀出的过孔213与金属布线212接触。示例性的,刻蚀通常会采样各向同性的刻时方式,在第二步刻蚀工艺中,尤其要保障小于介质层61的厚度大于金属布线212上方的介质层211的厚度,依次避免刻蚀工艺对晶片210中的电子元器件造成影响。
示例性的,因为过孔开窗为圆形,因此形成的过孔213通常为圆柱形,且该圆柱形的过孔213的直径大于等于1微米。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过孔开窗设置为多边形,那么形成的过孔213将可以为棱柱形,本申请的实施例对过孔213的形状不做限定。
S102、在过孔中形成金属线路和第一介质层。
示例性的,在图13所示的过孔213中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chemical vapordeposition,CVD)沉积介质层材料,其中,介质层材料包括二氧化硅、氮化硅等,进而在过孔213的侧壁上形成介质层215(也就是上述的第一介质层)。
随后,在形成有介质层215的过孔213中沉积金属线路的材料,形成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也就是说,介质层215位于金属线路214与晶片210之间。如图14所示,在图14所示的形成有介质层215的过孔213中沉积金属线路的材料形成金属线路214,示例性的,金属线路的材料包括铜、钨等金属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的的底面为圆形。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的底面为圆环形。本申请的实施例对金属线路214的形状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形成金属线路214以后,还会在金属线路214的表面沉积介质层材料,以保护金属线路214表面的金属。后续还有可能再进行金属连接工艺,以使得金属线路214与其他的金属布线可以实现电连接。
S103、形成第一隔离环,其中第一隔离环绕过孔,第一隔离环的介电常数小于第一介质层的材料的介电常数。
示例性的,参照图15所示,以芯片21的无源面为工作面,在芯片21的无源面上再次制作覆盖芯片21的无源面的光刻胶65,该光刻胶65可以是正性光刻胶或负性光刻胶。具体的,在芯片21的无源面上沉积有介质层61时,就需要制作覆盖芯片21的无源面上的介质层61的光刻胶65。
随后,对光刻胶65进行光刻,形成隔离环开窗66,其中,隔离环开窗66具体为圆环形。
如图16所示,通过图15所示隔离环开窗66对芯片21进行刻蚀(etch),需要刻蚀穿介质层61以及晶片210,形成图16所示的隔离环沟槽67。在刻蚀形成隔离环沟槽67时,刻蚀工艺的刻蚀停止层为介质层211。
在图16所示的隔离环沟槽67中沉积隔离环材料形成隔离环216(也就是上述的第一隔离环)。示例性的,隔离环沟槽的环宽大于等于0.1微米小于等于1微米。
示例性的,在形成图4所示的隔离环216的结构时,可以在图16所示的隔离环沟槽67中沉积以下一种或多种材料制备隔离环216:SiLK、碳掺杂氧化硅、hydrogen silsesquioxane(HSQ)、methyl silses quioxane(MSQ)和Nanoglass。在形成图5所示的隔离环216的结构时,可以在图16所示的隔离环沟槽67中沉积二氧化硅或氮化硅制备隔离环216,并且,隔离环沟槽67的环宽为大于等于0.1微米,小于等于1微米,在这样的尺寸大小的隔离环沟槽67中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沉积二氧化硅或氮化硅时,会使得沉积的二氧化硅或氮化硅附着于隔离环沟槽67的底部以及侧壁,且在隔离环沟槽67的开口处会先封口,因此形成的隔离环216中会包括空气隙217。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再制作一个环绕隔离环216的隔离环218,例如形成如图6所示的芯片21,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选择步骤S101至步骤S103,制作出包含过孔的第二芯片,然后将第二芯片与芯片21键合,形成图10所示的芯片堆叠结构20。或者,制作出不包含过孔的第二芯片,然后将第二芯片与芯片21键合,形成图8或图9所示的芯片堆叠结构20。其中,两个芯片键合的具体步骤参照现有的芯片键合技术,例如在两个芯片之间设置介电层作为熔融键合工艺的键合层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在芯片堆叠结构包括更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其中,更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中的相邻两个芯片之间可以是face-to-back键合,也可以是face-to-face键合,还可以是back-to-back键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制作过孔的步骤可以在制作芯片21的晶片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之前进行,或者,在制作芯片21的晶片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时进行,或者,制作完芯片21的晶片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之后进行。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上述的芯片21的制造方法中,是先制作过孔,再制作隔离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7至图20所示,芯片21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是同时制作过孔213中的金属线路214与晶片210之间的介质层215以及隔离环216。
示例性的,参照图17所示,可以先在晶片210的一侧形成介质层211,在介质层211中形成一个或多个金属布线,图17仅示出一个金属布线212,其中,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与芯片的晶片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电连接形成电路结构。芯片21的有源面为介质层211远离晶片210的一面,芯片21的无源面为晶片210远离介质层211的一面。
其中,图17所示的是以芯片21的无源面为工作面,在芯片21的晶片210中形成过孔。
示例性的,在形成过孔时,首先需要将芯片21的无源面上暴露的芯片21的晶片210的衬底部分减薄到需求的厚度,便于后续的操作,其次,需要在芯片21的无源面上沉积介质层71,以保护芯片21的无源面上暴露的晶片210的衬底,避免后续沉积金属线路的材料时,将晶片210与金属线路电连接,或者,避免在刻蚀隔离环沟槽或过孔沟槽时,将晶片21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刻蚀穿,造成电子元器件失效。
再次,在芯片21的无源面上,制作覆盖芯片21的无源面的光刻胶72,该光刻胶72可以是正性光刻胶或负性光刻胶。具体的,在芯片21的无源面上沉积有介质层71时,就需要制作覆盖芯片21的无源面上的介质层71的光刻胶72。
随后,对光刻胶72进行光刻,形成过孔开窗73以及隔离环开窗74,其中,过孔开窗73具体为圆形,隔离环开窗74具体为圆环形,隔离环开窗74环绕过孔开窗73。
如图18所示,通过图17所示过孔开窗73对芯片21进行刻蚀(etch),需要刻蚀穿介质层71以及芯片21的晶片210,形成图18所示的过孔沟槽75,其中,过孔沟槽75与金属布线212不接触。如图18所示,通过图17所示隔离环开窗74对芯片21进行刻蚀(etch),需要刻蚀穿介质层71以及芯片21的晶片210,形成图18所示的隔离环沟槽76。示例性的,在刻蚀形成过孔沟槽75以及隔离环沟槽76时,刻蚀工艺的刻蚀停止层为介质层211。
示例性的,参照图19所示,在图18所示的过孔沟槽75以及隔离环沟槽76中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沉积二氧化硅或氮化硅等,进而在过孔沟槽75的侧壁上形成介质层215,在隔离环沟槽76中形成隔离环216,其中,隔离环沟槽的环宽大于等于0.1微米小于等于1微米,制作的过孔沟槽的直径大于等于1微米,基于过孔沟槽与隔离环沟槽的尺寸差,同一步化学气相沉积可以使得形成的隔离环216中包括空气隙217。
参照图20所示,在图19所示的侧壁上形成介质层215的过孔沟槽75中进行刻蚀,此次的刻蚀停止层为金属布线212,形成金属线路沟槽77,其中,金属线路沟槽77与金属布线212接触。
在图20所示的金属线路沟槽77中沉积金属线路材料形成金属线路214,即可形成图5所示的芯片21。示例性的,金属线路材料包括铜、钨等金属材料。
示例性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形成金属线路214后,还会在金属线路214的表面沉积介质层材料,以保护金属线路214表面的金属。后续还有可能再进行金属连接工艺,以使得金属线路214与其他的金属布线可以实现电连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1至图26所示,芯片21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是先制作隔离环,再制作过孔。
示例性的,可以先在晶片210的一侧形成介质层211,在介质层211中形成一个或多个金属布线,图21仅示出一个金属布线212,其中,介质层211中的金属布线与芯片的晶片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电连接形成电路结构。芯片21的有源面为介质层211远离晶片210的一面,芯片21的无源面为晶片210远离介质层211的一面。
其中,图21所示的是以芯片21的无源面为工作面,在芯片21的晶片210中形成过孔以及隔离环。
示例性的,在形成过孔以及隔离环时,首先需要将芯片21的无源面上暴露的芯片21的晶片210的衬底部分减薄到需求的厚度,便于后续的操作,其次,需要在芯片21的无源面上沉积介质层81,以保护芯片21的无源面上暴露的晶片210的衬底,避免后续沉积金属线路的材料时,将晶片210与金属线路电连接,或者,避免在刻蚀隔离环沟槽或过孔沟槽时,将晶片210中设置的电子元器件刻蚀穿,造成电子元器件失效。示例性的,在上述步骤中,介质层61、介质层71以及介质层81为不同的制作步骤下形成的相同的材料层。
再次,在芯片21的无源面上,制作覆盖芯片21的无源面的光刻胶82,该光刻胶82可以是正性光刻胶或负性光刻胶。具体的,在芯片21的无源面上沉积有介质层81时,就需要制作覆盖芯片21的无源面上的介质层81的光刻胶82。
随后,对光刻胶82进行光刻,形成隔离环开窗83,其中,隔离环开窗83具体为圆环形。
如图22所示,通过图21所示的隔离环开窗83对芯片21进行刻蚀(etch),需要刻蚀穿介质层81以及晶片210,形成图22所示的隔离环沟槽84。示例性的,在刻蚀形成隔离环沟槽84时,刻蚀工艺的刻蚀停止层为介质层211。
示例性的,参照图23所示,在图22所示的隔离环沟槽84中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沉积隔离环材料,形成隔离环216。
示例性的,在形成图4所示的隔离环216的结构时,可以在图22所示的隔离环沟槽84中沉积以下一种或多种材料制备隔离环216:SiLK、碳掺杂氧化硅、hydrogen silsesquioxane(HSQ)、methyl silses quioxane(MSQ)和Nanoglass。在形成图5所示的隔离环216的结构时,可以在图22所示的隔离环沟槽84中沉积二氧化硅或氮化硅,并且,隔离环沟槽84的环宽为大于等于0.1微米,小于等于1微米,在这样的尺寸大小的隔离环沟槽84中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沉积二氧化硅或氮化硅时,会使得沉积的二氧化硅或氮化硅附着于隔离环沟槽84的底部以及侧壁,且在隔离环沟槽的开口处会先封口,因此形成的隔离环216中会包括空气隙217。其中,图23所示的隔离环216中包括空气隙217。
示例性的,参照图24所示,在芯片21的无源面上,制作覆盖芯片21的无源面的光刻胶85,该光刻胶85可以是正性光刻胶或负性光刻胶。具体的,在芯片21的无源面上沉积有介质层81时,就需要制作覆盖芯片21的无源面上的介质层81的光刻胶85。
随后,对光刻胶85进行光刻,形成过孔开窗86,其中,过孔开窗86具体为圆形。
如图25所示,通过图24所示过孔开窗86对芯片21进行刻蚀(etch),需要刻蚀穿介质层81以及晶片210,形成图25所示的过孔沟槽87,其中,过孔沟槽87与金属布线212不接触。
示例性的,参照图26所示,在图25所示的过孔沟槽87中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沉积介质层材料,其中,介质层材料包括二氧化硅、氮化硅等,进而在过孔沟槽87的侧壁上形成介质层215(也就是上述的第一介质层)。
参照图26所示,侧壁上形成介质层215的过孔沟槽87中进行刻蚀,此次的刻蚀停止层为金属布线212,形成金属线路沟槽88,其中,金属线路沟槽88与金属布线212接触。
在图26所示的金属线路沟槽88中沉积金属线路的材料形成金属线路214,即可形成图5所示的芯片21。示例性的,金属线路材料包括铜、钨等金属材料。
示例性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形成金属线路214以后,还会在金属线路214的表面沉积介质层材料,以保护金属线路214表面的金属。后续还有可能再进行金属连接工艺,以使得金属线路214与其他的金属布线可以实现电连接。
尽管结合具体特征及其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显而易见的,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各种修改和组合。相应地,本说明书和附图仅仅是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本申请的示例性说明,且视为已覆盖本申请范围内的任意和所有修改、变化、组合或等同物。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6)

1.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晶片;
所述晶片中设置有过孔,所述过孔中设置有金属线路,在所述金属线路和所述晶片之间设置有第一介质层;
所述晶片中还包括环绕所述过孔的第一隔离环,所述第一隔离环的介电常数小于所述第一介质层的材料的介电常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隔离环中包括空气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晶片中还包括环绕所述第一隔离环的第二隔离环,所述第二隔离环的介电常数小于所述第一介质层的材料的介电常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隔离环中包括空气隙。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隔离环与所述过孔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0.5微米。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隔离环的环宽大于等于0.1微米,小于等于1微米。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孔的直径大于等于1微米。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线路的材料包括铜、钨。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还包括第二介质层,所述第二介质层设置于所述晶片的一侧,所述金属线路与所述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电连接。
10.一种芯片堆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堆叠结构中包括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所述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中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芯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芯片堆叠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包括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
所述第一芯片和所述第二芯片均包括设置于晶片一侧的第二介质层;
在所述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中,所述第一芯片的晶片设置于所述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与所述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之间,且,所述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芯片的晶片与所述第二芯片的晶片之间;
所述第一芯片的金属线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电连接,所述第一芯片的金属线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芯片堆叠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包括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
所述第一芯片和所述第二芯片均包括设置于晶片一侧的第二介质层;
在所述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中,所述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以及所述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芯片的晶片与所述第二芯片的晶片之间;
所述第一芯片的金属线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电连接,所述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与所述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芯片堆叠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包括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
所述第一芯片和所述第二芯片均包括设置于晶片一侧的第二介质层;
在所述多个堆叠设置的芯片中,所述第二芯片的晶片以及所述第一芯片的晶片设置于所述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与所述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之间;
所述第一芯片的金属线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电连接,所述第二芯片的金属线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芯片的第二介质层中的金属布线电连接,所述第一芯片的金属线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芯片的金属线路的另一端电连接。
14.一种芯片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封装基板以及如权利要求10-13任一项所述的芯片堆叠结构;所述芯片堆叠结构与所述封装基板电连接。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印刷电路板以及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芯片封装结构;所述芯片封装结构中的封装基板与所述印刷电路板电连接。
16.一种芯片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晶片中形成过孔;
在所述过孔中形成金属线路和第一介质层,其中,所述第一介质层位于所述金属线路与所述晶片之间;
形成第一隔离环,其中所述第一隔离环绕所述过孔,所述第一隔离环的介电常数小于所述第一介质层的材料的介电常数。
CN202211345283.4A 2022-10-31 2022-10-31 芯片、芯片堆叠结构、芯片封装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79957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45283.4A CN117995795A (zh) 2022-10-31 2022-10-31 芯片、芯片堆叠结构、芯片封装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PCT/CN2023/103154 WO2024093288A1 (zh) 2022-10-31 2023-06-28 芯片、芯片堆叠结构、芯片封装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45283.4A CN117995795A (zh) 2022-10-31 2022-10-31 芯片、芯片堆叠结构、芯片封装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95795A true CN117995795A (zh) 2024-05-07

Family

ID=90888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45283.4A Pending CN117995795A (zh) 2022-10-31 2022-10-31 芯片、芯片堆叠结构、芯片封装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95795A (zh)
WO (1) WO202409328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47920B2 (en) * 2010-07-16 2014-02-11 Imec Vzw Method for forming 3D-interconnect structures with airgaps
US8766409B2 (en) * 2011-06-24 2014-07-01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Method and structure for through-silicon via (TSV) with diffused isolation well
KR101880155B1 (ko) * 2011-12-22 2018-07-19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적층 반도체 패키지
CN104241249B (zh) * 2013-06-21 2017-03-22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硅通孔互连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111968954B (zh) * 2020-08-27 2022-07-01 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93288A1 (zh) 2024-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56346B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US8563403B1 (en) Three dimensional integrated circuit integration using alignment via/dielectric bonding first and through via formation last
US9748304B2 (en) Image sensor devices, method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s
US8158456B2 (en) Method of forming stacked dies
US8421193B2 (en)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having through via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KR101729378B1 (ko) 반도체 디바이스 및 반도체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US9406561B2 (en) Three dimensional integrated circuit integration using dielectric bonding first and through via formation last
US20120168935A1 (en)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US9559061B2 (en) Substrate-to-carrier adhesion without mechanical adhesion between abutting surfaces thereof
US9653381B2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s and die assemblies including conductive vias and thermally conductive element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such structures
US20200075550A1 (en) Multi-wafer bonding structure and bonding method
CN214672598U (zh) 三维半导体装置结构和三维半导体装置
US11081427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through silicon via structure
CN113611685B (zh) 半导体封装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US20120193809A1 (en)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TWI597803B (zh) 包含以三維堆疊配置接合之複數個積體電路裝置的電子封裝件及其形成之方法
WO2017091155A1 (en) Tsv embedded thyristor for short discharge path and reduced loading in stacked dies
CN117995795A (zh) 芯片、芯片堆叠结构、芯片封装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TWI775145B (zh) 多晶片封裝件及其製造方法
KR102533936B1 (ko) 적층형 이미지 센서 소자 및 그 형성 방법
CN114823621A (zh) 半导体封装体
US20230369292A1 (en) Chip stacking structur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chip stacking packag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20293552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8447838B (zh) 晶粒装置、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8213358A (zh) 芯片集成结构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