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84744A - 包边总成、车辆及包边总成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包边总成、车辆及包边总成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84744A
CN117984744A CN202410137797.3A CN202410137797A CN117984744A CN 117984744 A CN117984744 A CN 117984744A CN 202410137797 A CN202410137797 A CN 202410137797A CN 117984744 A CN117984744 A CN 1179847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light
framework
frame
transmitt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13779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伟填
欧秀勇
陈华
高耕
林启明
邱武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13779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84744A/zh
Publication of CN1179847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847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包边总成、车辆及包边总成的制造方法,包边总成包括透光本体、包边、骨架和外饰板,外饰板包括边缘部和主体,边缘部连接于主体的周缘,主体与透光本体相对且间隔设置,骨架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沿骨架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第一表面与外饰板的表面相对设置且连接,第二表面与透光本体的表面相对设置且连接,包边包括边框,边框环绕骨架设置,且连接于边缘部和透光本体之间;沿包边总成的厚度方向,骨架在透光本体上的投影完全位于透光本体内。

Description

包边总成、车辆及包边总成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包边总成、车辆及包边总成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的侧窗一般是先将包边通过注塑的方式与玻璃连接后,再安装外饰板以形成包边总成。然而,当外饰板的面积较大,且在厚度方向上,外饰板与玻璃之间间隙较大时,包边总成容易出现受压塌陷的现象,影响车辆的外观和使用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包边总成、车辆及包边总成的制造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汽车的包边总成塌陷变形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包边总成,包括透光本体、包边、骨架和外饰板,所述外饰板包括边缘部和主体,所述边缘部连接于所述主体的周缘,所述主体与所述透光本体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骨架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沿所述骨架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外饰板的表面相对设置且连接,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透光本体的表面相对设置且连接,所述包边包括边框,所述边框环绕所述骨架设置,且连接于所述边缘部和所述透光本体之间;沿所述包边总成的厚度方向,所述骨架在所述透光本体上的投影完全位于所述透光本体内。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骨架还包括两个侧面,两个所述侧面均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沿所述透光本体的宽度方向,所述侧面与所述边框的内侧相对设置;
所述骨架具有第一槽,所述第一槽开设于所述第二表面,且延伸至贯通两个所述侧面;所述包边还包括连接条,所述连接条连接于所述边框的内侧;所述连接条连接于所述第一槽的槽壁面与所述透光本体的表面之间。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骨架还具有第一筋条和第一孔,所述第一筋条连接于所述第一槽的沿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个槽侧壁面之间,所述第一筋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槽的槽底壁面,所述第一筋条将所述第一槽分为两个第一子槽;
所述第一孔开设于所述第一子槽的槽底壁面,并沿所述骨架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骨架,所述第一孔邻近所述第一筋条设置;
位于一个所述第一槽内的所述连接条包括两个子连接条,一个所述子连接条连接于一个所述第一子槽的槽壁面与所述透光本体的表面之间。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骨架还具有第二孔,所述第二孔开设于所述第一槽的槽底壁面,并沿所述骨架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骨架;
所述包边还包括凸台,所述凸台连接于所述连接条朝向所述骨架的表面,所述凸台穿过所述第二孔,且与所述第二孔周围的所述骨架卡持。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骨架还包括第二槽,所述第二槽开设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槽与所述第一槽间隔设置,所述骨架还具有第二筋条,所述第二筋条连接于所述第二槽沿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个槽侧壁面之间,所述第二筋条与所述透光本体间隔设置。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槽的数量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槽并排且间隔设置;
所述骨架还包括多个第二槽,多个所述第二槽与多个所述第一槽交替且间隔设置;
所述连接条的数量有多个,每一个所述连接条连接于一个所述第一槽的槽壁面与所述透光本体的表面之间。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骨架还具有多个第三槽,所述第三槽开设于所述第一表面,多个所述第三槽和多个所述第二槽交替且间隔设置。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骨架还具有第三筋条和第四筋条,所述第三筋条设于所述第二槽的槽底壁面,且沿所述第二槽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第四筋条设于所述第三槽的槽底壁面,且沿所述第三槽的延伸方向延伸。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边框背离所述透光本体的表面与所述边缘部朝向所述透光本体的表面接触且固定连接。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包边总成包括第一粘接件和/或第二粘接件,所述第一粘接件连接于所述边框与所述边缘部之间,所述第二粘接件连接于所述骨架和所述主体之间。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包边总成包括第三粘接件,所述第三粘接件连接于所述骨架和所述透光本体之间。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骨架还具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沿所述骨架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骨架,所述外饰板还具有卡钩,所述卡钩连接于所述主体朝向所述骨架的表面,所述卡钩穿过所述安装孔并卡接于所述骨架。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和所述包边总成,所述包边总成安装于所述车身一侧的开口部。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包边总成的制造方法,包括:
提供骨架和透光本体,所述骨架具有第一槽和第一筋条,所述第一槽开设于所述骨架的表面,且延伸至贯通所述骨架的侧面,所述第一筋条连接于所述第一槽的相对两槽侧壁面之间,将所述第一槽分为两个第一子槽,所述第一子槽的开口位于所述骨架的侧面;
将所述骨架和所述透光本体固定于模具;
向模具内注入熔化状态下的塑料,所述塑料自所述第一子槽的开口流入所述第一子槽,并朝向所述第一筋条流动在所述第一子槽内形成所述子连接条,并形成与所述骨架连接的边框;
将外饰板安装于所述骨架背离所述透光本体一侧,所述外饰板与所述骨架、所述包边均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包边总成中,通过在外饰板和透光本体之间增设骨架,并利用骨架填充外饰板与透光本体之间的间隙空间。在外饰板面积较大以及外饰板距离透光本体较远时,外饰板也能够得到骨架自外饰板的内表面对外饰板的支撑,从而避免外饰板在受到外力按压后产生塌陷变形的现象。
此外,在本申请提供的包边总成中,骨架沿厚度方向的正投影完全位于透光本体内,即骨架不存在超出透光本体的悬臂结构,骨架能够完全支撑于透光本体上进而对外饰板进行支撑,骨架对外饰板的支撑面积大且受力均匀,避免了悬臂结构对外饰板支撑不足而导致外饰板角部翘曲的风险。
而且,在本申请提供的包边总成中,骨架连接于透光本体和外饰板之间,且透光本体的面积大于骨架的面积,透光本体能够通过骨架给予外饰板充足的支撑,以保证包边总成的强度,而且透光本体的面积足够大,能够为车辆中的驾驶员或乘客提供更好的视野,提升乘客的使用体验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从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包边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包边总成的分解结构图;
图4为图2所示的包边总成沿A-A方向的一种剖面结构图;
图5为图3所示的骨架在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的骨架在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所示的包边总成沿A-A方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图;
图8为图3所示的包边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3所示的骨架、包边和透光本体的组装结构图;
图10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包边总成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图;
图11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包边总成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包边总成的分解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方便理解,首先对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进行解释。
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A与B连接,可以是A与B直接相连,也可以是A与B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辆1000的结构示意图。
车辆1000包括包边总成100和车身200,包边总成100安装于车身200一侧的开口部。包边总成100可以是前侧窗包边总成100,也可以是后侧窗包边总成100,也可以同时是两者。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后侧窗包边总成100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内”和“外”等方位用词是参考附图1所示的方位进行的描述,以朝向车辆1000内部为“内”,以朝向车辆1000外部为“外”,其并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请一并参阅图2、图3和图4,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包边总成100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包边总成100的分解结构图,图4为图2所示的包边总成100沿A-A方向的一种剖面结构图。
包边总成100包括透光本体10、骨架20、包边30和外饰板40,如图3所示,透光本体10包括背面12和正面11,背面12和正面11相背设置,正面11朝向车辆1000的外部,背面12朝向车辆1000的内部。透光本体10用于使车辆1000外部的光线射入车辆1000内部,为车辆1000内部的乘客或驾驶员提供视野。一些实施例中,透光本体10还可以使车辆1000内部的光线射出车辆1000外部,以方便用户从车辆1000外部获知车辆1000内的信息。示例性的,透光本体10的材料可以为透明的玻璃,如钢化玻璃、夹层玻璃、半钢化组合玻璃以及钢化玻璃等,还可以是透明或半透明的塑料。
请参阅图5和图6,图5为图3所示的骨架20在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3所示的骨架20在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骨架20连接于透光本体10的正面11。沿包边总成100的厚度方向,骨架20在透光本体10上的投影完全位于透光本体10内。骨架20包括第一表面21、第二表面22和两个侧面23,第一表面21和第二表面22沿骨架20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两个侧面23沿透光本体10的宽度方向相背设置且均连接于第一表面21和第二表面22之间。第一表面21朝向车辆1000的外部,第二表面22朝向透光本体10。示例性的,骨架20可以由塑料材料制成,例如,PP(Polypropylene,聚丙烯)或者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或者多种塑料的混合物,例如70%的PA6(Polyamide,聚酰胺树脂)加30%的GF(Glass Fiber,玻璃纤维);骨架20也可以由金属材料通过冲压或者增材制造等方式制备而成。
请继续参阅图3和图4,包边30包括边框31,边框31连接于透光本体10的正面11,且环绕骨架20设置。包边30可以由PVC(Polyvinyl Chloride,聚氯乙烯)或者TPE(Thermoplastic Elastomer,热塑性弹性体)等树脂材料制成。
外饰板40位于透光本体10的正面11一侧。外饰板40包括外表面41和内表面42,外表面41和内表面42相背设置,外表面41朝向车辆1000的外部,内表面42朝向透光本体10。外饰板40包括边缘部43和主体45,边缘部43连接于主体45的周缘。外饰板40罩设于骨架20上,边缘部43连接于包边30的边框31,主体45连接于骨架20。
示例性的,主体45包括装饰区域Q,装饰区域Q用于实现装饰效果。示例性的,装饰区域Q可以通过装饰图案,或者装饰文字以及LOGO等实现装饰效果,提升车辆1000的外观美观度;装饰区域Q可以通过喷漆、喷粉或者贴膜此三种工艺的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以实现对装饰区域Q的上色。
请参阅图4和图7,图7为图2所示的包边总成100沿A-A方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图。其中,外饰板40为金属材料制成。
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外饰板40可以由塑料制成,例如PMMA(Polymethyl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者PMMA与ABS的混合物,或者多种塑料的混合物。塑料制成的外饰板40一般较厚,外饰板40的厚度大于等于2mm且小于等于3mm。其中,塑料制成的外饰板40可以通过烫金工艺在装饰区域Q形成艺术文字或艺术图案,以美化车辆1000的外观。如图7所示,外饰板40可以由金属制成,例如铝合金,不锈钢等金属。金属制成的外饰板40一般较薄,不锈钢制成的外饰板40的厚度大约为0.5mm,铝合金制成的外饰板40的厚度大约为1.2mm。
本申请提供的包边总成100中,通过在外饰板40和透光本体10之间增设骨架20,并利用骨架20填充外饰板40与透光本体10之间的间隙空间。在外饰板40面积较大以及外饰板40距离透光本体10较远时,例如外饰板40的内表面42与透光本体10的正面11之间的距离大于10mm时,外饰板40也能够得到骨架20自外饰板40的内表面42对外饰板40的支撑,从而避免外饰板40在受到外力按压后产生塌陷变形的现象。
此外,在本申请提供的包边总成100中,骨架20沿厚度方向的正投影完全位于透光本体10内,即骨架20不存在超出透光本体10的悬臂结构,骨架20能够完全支撑于透光本体10上进而对外饰板40进行支撑,骨架20对外饰板40的支撑面积大且受力均匀,避免了悬臂结构对外饰板40支撑不足而导致外饰板40角部翘曲的风险。
而且,在本申请提供的包边总成100中,骨架20连接于透光本体10和外饰板40之间,且透光本体10的面积大于骨架20的面积,透光本体10能够通过骨架20给予外饰板40充足的支撑,以保证包边总成100的强度,而且透光本体10的面积足够大,能够为车辆1000中的驾驶员或乘客提供更好的视野,提升乘客的使用体验感。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包边总成100还可以包括第一粘接件51和第二粘接件52。第一粘接件51连接于包边30的边框31背离透光本体10的表面与外饰板40的边缘部43的内表面42之间,以连接外饰板40和包边30,第二粘接件52连接于骨架20的第一表面21与外饰板40的主体45的内表面42之间,以连接外饰板40和骨架20。其中,第一粘接件51和第二粘接件52可以为双面胶带,以在外饰板40与骨架20之间起到缓冲的作用,防止骨架20压伤外饰板40。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包边总成100还可以包括钉柱(图未示),钉柱连接于包边30背离外饰板40的一侧,且用于使包边总成100安装于车身200的钣金件。示例性的,钉柱可以由塑料制成,或者与包边30一体注塑成型。钉柱可以长有翅膀结构,且能够与车身200卡接,以使包边总成100固定于车身200。钉柱还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钉柱的周面设有螺纹,且能够与车身200螺接,以使包边总成100固定于车身200。
如下将通过多个不同的实施例来对包边总成100的结构可能性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4、图5、图6、图8和图9,图8为图3所示的包边30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3所示的骨架20、包边30和透光本体10的组装结构图。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骨架20具有第一槽241,第一槽241开设于第二表面22,且第一槽241自第二表面22向骨架20内部凹陷。第一槽241延伸至贯通两个侧面23。如图4和图8所示,包边30还包括连接条32,连接条32连接于边框31的内侧;连接条32连接于第一槽241的槽壁面与透光本体10的表面之间。具体的,连接条32包括第一面321和第二面322,第一面321和第二面322沿连接条32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第一面321连接于第一槽241的槽底壁面,第二面322连接于透光本体10的正面11。
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9所示,骨架20、透光本体10和包边30可以通过一体注塑的方式集成,即将骨架20和透光本体10均固定于注塑模具中,使骨架20的第二表面22与透光本体10的正面11接触,再注入塑料,塑料填充于模具、骨架20、透光本体10之间,塑料固化后形成包边30。具体的,在注入塑料时,塑料先填充于骨架20、透光本体10的边缘与模具之间,再通过骨架20的第一槽241在侧面23的开口注入并填充第一槽241。骨架20、透光本体10的边缘与模具之间填充的塑料固化后形成包边30的边框31,填充于第一槽241内的塑料固化后形成包边30的连接条32。骨架20、透光本体10和包边30通过一体注塑的方式集成后,外饰板40安装于骨架20和包边30背离透光本体10的一侧。外饰板40的边缘部43连接于包边30的边框31背离透光本体10的一侧,外饰板40的主体45连接于骨架20背离透光本体10的一侧。
本实施例提供的包边总成100,通过在骨架20上设置第一槽241,在包边30上设置连接条32,连接条32连接于骨架20的第一槽241和透光本体10之间,增加了骨架20与透光本体10的连接强度,提升了包边总成100的强度。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骨架20还具有第一筋条251和第一孔261,第一筋条251连接于第一槽241沿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个槽侧壁面之间,第一筋条25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槽241的槽底壁面,第一筋条251的另一端的端面与第二表面22平齐。其中,平齐是指第一筋条251远离第一表面21的端面与第二表面22共面。第一筋条251将第一槽241分为两个第一子槽241A,两个第一子槽241A沿第一槽241的延伸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
第一孔261开设于第一子槽241A的槽底壁面,并沿骨架20的厚度方向贯穿骨架20。本实施例中,第一孔261贯穿第一槽241的槽底壁面和第一表面21。第一孔261邻近第一筋条251设置。
如图8所示,位于一个第一槽241内的连接条32包括两个子连接条32A,两个子连接条32A沿连接条32的长度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每个子连接条32A分别位于一个第一子槽241A内,一个子连接条32A连接于一个第一子槽241A的槽壁面与透光本体10的表面之间。其中,槽壁面包括槽底壁面和槽侧壁面。以第一槽241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槽241的槽底壁面即为第一槽241背离其开口的壁面,第一槽241的槽侧壁面即为围绕于槽底壁面设置的壁面,第一槽241的槽底壁面和槽侧壁面围绕形成第一槽241。可以理解,子连接条32A连接于第一子槽241A的槽壁面,即子连接条32A可以连接于第一子槽241A的槽底壁面和/或第一子槽241A的槽侧壁面。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9,骨架20、透光本体10和包边30通过一体注塑的方式集成时,塑料自第一子槽241A在侧面23的开口注入,并朝向第一筋条251方向流动以填充第一子槽241A。塑料注入以及固化过程中残留以及产生的气体均可以通过第一孔261排出。第一筋条251将第一槽241分隔为两个第一子槽241A,减短了塑料流动的路径,降低了塑料的填充难度,避免了出现塑料固化后收缩不均的现象。同时,第一子槽241A的槽底壁面开设有第一孔261,塑料注入以及固化过程中残留以及产生的气体均可以通过第一孔261排出,避免气体困于第一子槽241A和透光本体10之间,影响塑料固化后形成的连接条32与骨架20、透光本体10之间的连接强度。而且,第一孔261邻近第一筋条251设置,有利于排出注塑全过程中残留以及产生的气体,直到塑料流动至第一筋条251,即塑料大致充满第一子槽241A。另外,第一筋条251的另一端的端面与第二表面22平齐,能够将注入一个第一子槽241A内的塑料封堵于该第一子槽241A和透光本体10之间,避免塑料逸出至外部,例如相邻的第一子槽241A内,提升了包边总成100注塑成型过程的稳定性,也增强了包边总成100的使用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骨架20还具有第二孔262,第二孔262开设于第一槽241的槽底壁面,并沿骨架20的厚度方向贯穿骨架20。本实施例中,第二孔262贯穿第一槽241的槽底壁面和第一表面21。其中,第二孔262的数量可以有多个,多个第二孔262均设置于第一孔261背离第一筋条251的一侧,且沿第一子槽241A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9,骨架20、透光本体10和包边30通过一体注塑的方式集成时,塑料自侧面23向第一筋条251流动的同时,将依次填充并逸出设于第一子槽241A底壁的第二孔262和第一孔261。塑料注入以及固化过程中残留以及产生的气体也可以通过多个第二孔262及时排出。另外,工作人员通过观察第一子槽241A上所设置的第二孔262以及第一孔261内塑料的填充情况即可判断塑料的注入进度,显著简化了一体注塑的制备工序,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例如,当工作人员观察到塑料已经将全部第二孔262和第一孔261填充时,这说明塑料已经流动至第一筋条251附近,即塑料基本充满第一子槽241A,注塑流程基本完成。
如图8所示,包边30还包括凸台33,凸台33连接于连接条32的第一面321。其中,设置于一个子连接条32A的凸台33的数量可以有多个,多个凸台33沿子连接条32A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如图4和图9所示,凸台33穿过第二孔262,且与骨架20卡持。本实施例中,凸台33由第二孔262内的塑料固化后形成,凸台33一端设于子连接条32A,另一端与第一子槽241A的背面12卡接,进一步提升了骨架20与包边30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槽241的数量可以有多个,多个第一槽241并排且间隔设置。骨架20还具有多个第二槽242,第二槽242的开口位于第二表面22,第二槽242自第二表面22向骨架20内部凹陷。多个第二槽242与多个第一槽241交替且间隔设置。可以理解,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槽242之间均设有第一槽241,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槽241之间均设有第二槽242。连接条32的数量有多个,每一个连接条32连接于一个第一槽241的槽壁面与透光本体10的表面之间。
本实施例的包边总成100通过设置多个第一槽241和多个连接条32,增强了包边30与骨架20、玻璃本体的连接强度。而且本实施例的包边总成100通过设置多个第二槽242,减少了骨架20自身的重量,促进了包边总成100的轻量化,同时使多个第二槽242与多个第一槽241交替且间隔设置,避免了骨架20在制备过程中因为厚薄不均而出现材料收缩不同步的现象,进一步避免了产生材料收缩不均导致的应力集中,骨架20强度降低的风险,保证了骨架20的均匀收缩和使用强度。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骨架20还可以具有第二筋条252,第二筋条252连接于第二槽242沿宽度方向相对的两槽侧壁面之间。第二筋条252与透光本体10间隔设置,即第二筋条252远离第一表面21的端面低于第二表面22。其中,第二筋条252的端面低于第二表面22是指,第二筋条252的端面与第一表面21的距离,小于第二表面22到第一表面21的距离,即第二筋条252的端面位于骨架20内部。本实施例中,第二筋条252有多个,多个第二筋条252沿第二槽242的延伸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的包边总成100通过设置第二筋条252连接于第二槽242的相对两槽侧壁面之间,增强了骨架20的使用强度,提升了包边总成100的使用稳定性。此外,第二筋条252与透光本体10间隔设置,在骨架20的第二表面22与透光本体10的正面11接触时,第二筋条252与透光本体10的正面11间隔设置,防止骨架20与透光本体10的接触面积过大将透光本体10压伤,保证了包边总成100的使用稳定性。
其中,如图4和图5所示,骨架20还可以具有第三筋条253,第三筋条253连接于第二槽242沿延伸方向相对的两个槽侧壁面之间。当第二槽242内同时设有第二筋条252和第三筋条253时,第三筋条253可以贯穿第二筋条252。通过在第二槽242内设置第三筋条253,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了骨架20的使用强度,提升了包边总成100的使用稳定性。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骨架20还可以具有多个第三槽243,第三槽243开设于第一表面21,多个第三槽243并排且间隔设置,多个第三槽243和多个第二槽242交替且间隔设置。其中,多个第三槽243和多个第二槽242交替且间隔设置是指,沿骨架20的厚度方向,第三槽243在第二表面22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槽242在第二表面22上的正投影交替且间隔设置。
其中,骨架20还可以具有第四筋条254,第四筋条254设于第三槽243的槽底壁面,且沿第三槽243的延伸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设于一个第三槽243的槽底壁面的第四筋条254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四筋条254沿第三槽243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两个第四筋条254均一端连接于第三槽243沿延伸方向的一侧槽侧壁面,另一端延伸至第一孔261附近。其中,第四筋条254可以是T形筋条,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的筋条,具体形状不做限制。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6所示,骨架20还可以具有安装孔27,安装孔27沿骨架20的厚度方向贯穿骨架20。本实施例中,安装孔27贯穿第一表面21和第二槽242的槽底壁面。外饰板40还可以包括卡钩44,卡钩44凸设于主体45的内表面42。卡钩44沿朝向车辆1000内部的方向穿过骨架20的安装孔27,并卡持于第二槽242的槽底壁面,以实现外饰板40与骨架20的卡接,提升了外饰板40与骨架20的连接强度。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6所示,骨架20还可以具有定位孔28,定位孔28沿骨架20的厚度方向贯穿骨架20。本实施例中,定位孔28位于骨架20一端部,且贯穿第一表面21和第二槽242的槽底壁面。定位孔28有两个,两个定位孔28沿第二槽242的延伸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在骨架20、透光本体10和包边30通过一体注塑的方式集成时,骨架20通过定位孔28固定于模具的圆柱上,两个定位孔28保证了骨架20在模具上的定位精度。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透光本体10的第一表面21可以涂有底涂(图未示),在注塑形成包边30时,底涂能够提高包边30与透光本体10之间的连接强度;骨架20的第一槽241的槽壁面也可以涂有底涂(图未示),在注塑形成包边30时,底涂能够提高包边30与骨架20的第一槽241的槽壁面之间的连接强度。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骨架20为免底涂材料制成,且与包边30的材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骨架20与包边30的连接强度高。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边框31可以具有卡槽311,卡槽311的开口朝向车辆1000的外部。外饰板40的边缘部43相对于外饰板40的主体45朝向车辆1000内部的方向弯曲一定角度形成卡爪结构,外饰板40的边缘部43与包边30的边框31的卡槽311卡接,以固定外饰板40与包边30。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包边总成100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图。
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内容不再赘述。本实施例所示的包边总成100与上述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包边总成100的不同之处在于,包边30的边框31远离透光本体10的表面与外饰板40的边缘部43朝向透光本体10的表面接触且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外饰板40、骨架20、透光本体10和包边30通过一体注塑的方式集成,即将外饰板40、骨架20和透光本体10均固定于注塑模具中,再注入塑料,塑料填充于模具、外饰板40、骨架20和透光本体10之间,塑料固化后形成包边30。具体的,在注入塑料时,塑料先填充于外饰板40的边缘部43、透光本体10的边缘与模具之间,再通过骨架20的第一槽241在侧面23的开口注入并填充第一槽241。外饰板40的边缘部43、透光本体10的边缘与模具之间填充的塑料固化后形成包边30的边框31,填充于第一槽241内的塑料固化后形成包边30的连接条32。本实施例中,包边30的边框31连接于外饰板40的边缘部43和透光本体10之间。本实施例提供包边总成100通过一体注塑的方式集成,节省了人工后装配外饰板40的工序,降低了人工装配成本,提升了包边总成100的制备效率。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所示的包边总成100与上述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包边总成100的不同之处还可以在于,骨架20不具有第二孔262。由于本实施例中,外饰板40、骨架20、透光本体10和包边30通过一体注塑的方式集成,外饰板40位于骨架20背离透光本体10一侧,且在包边总成100的厚度方向上完全覆盖骨架20。因此,工作人员无法观察到骨架20上所设置的第二孔262以及第一孔261内塑料的填充情况,更无法依此来判断塑料的注入进度。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骨架20与外饰板40固定为一体,再固定于注塑模具内。示例性的,可以利用第二粘接件52连接于骨架20的第一表面21与外饰板40的主体45的内表面42之间,以使得外饰板40和骨架20固定连接为一体。其中,第二粘接件52可以是双面胶带,用以在骨架20和外饰板40之间起到缓冲的作用,防止骨架20在一体注塑过程中压伤外饰板40。
第三实施例:
请参阅图11和图12,图11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包边总成100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图,图12为图11所示的包边总成100的分解结构图。
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内容不再赘述。本实施例所示的包边总成100与上述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包边总成100的不同之处在于,包边30不包括连接条32。
本实施例中,包边30和透光本体10通过一体注塑的方式集成后,再将骨架20安装于透光本体10的第一表面21,且位于包边30的边框31之内,再将外饰板40安装于骨架20和包边30背离透光本体10的一侧。具体的,将透光本体10固定于注塑模具中,注入塑料,塑料填充于模具与透光本体10之间,塑料固化后形成固定连接于透光本体10的包边30,即形成边框31。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包边总成100还包括第三粘接件53,第三粘接件53连接于骨架20与透光本体10之间。示例性的,第三粘接件53可以连接于透光本体10的第一表面21和骨架20的第一槽241的槽底壁面之间,以固定骨架20和透光本体10。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4)

1.一种包边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透光本体、包边、骨架和外饰板,所述外饰板包括边缘部和主体,所述边缘部连接于所述主体的周缘,所述主体与所述透光本体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骨架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沿所述骨架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外饰板的表面相对设置且连接,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透光本体的表面相对设置且连接,所述包边包括边框,所述边框环绕所述骨架设置,且连接于所述边缘部和所述透光本体之间;沿所述包边总成的厚度方向,所述骨架在所述透光本体上的投影完全位于所述透光本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边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还包括两个侧面,两个所述侧面均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沿所述透光本体的宽度方向,所述侧面与所述边框的内侧相对设置;
所述骨架具有第一槽,所述第一槽开设于所述第二表面,且延伸至贯通两个所述侧面;所述包边还包括连接条,所述连接条连接于所述边框的内侧;所述连接条连接于所述第一槽的槽壁面与所述透光本体的表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边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还具有第一筋条和第一孔,所述第一筋条连接于所述第一槽沿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个槽侧壁面之间,所述第一筋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槽的槽底壁面,所述第一筋条将所述第一槽分为两个第一子槽;
所述第一孔开设于所述第一子槽的槽底壁面,并沿所述骨架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骨架,所述第一孔邻近所述第一筋条设置;
位于一个所述第一槽内的所述连接条包括两个子连接条,一个所述子连接条连接于一个所述第一子槽的槽壁面与所述透光本体的表面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边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还具有第二孔,所述第二孔开设于所述第一槽的槽底壁面,并沿所述骨架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骨架;
所述包边还包括凸台,所述凸台连接于所述连接条朝向所述骨架的表面,所述凸台穿过所述第二孔,且与所述第二孔周围的所述骨架卡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边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还包括第二槽,所述第二槽开设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槽与所述第一槽间隔设置,所述骨架还具有第二筋条,所述第二筋条连接于所述第二槽沿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个槽侧壁面之间,所述第二筋条与所述透光本体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包边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的数量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槽并排且间隔设置;
所述骨架还包括多个第二槽,多个所述第二槽与多个所述第一槽交替且间隔设置;
所述连接条的数量有多个,每一个所述连接条连接于一个所述第一槽的槽壁面与所述透光本体的表面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包边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还具有多个第三槽,所述第三槽开设于所述第一表面,多个所述第三槽和多个所述第二槽交替且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包边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还具有第三筋条和第四筋条,所述第三筋条设于所述第二槽的槽底壁面,且沿所述第二槽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第四筋条设于所述第三槽的槽底壁面,且沿所述第三槽的延伸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边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背离所述透光本体的表面与所述边缘部朝向所述透光本体的表面接触且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包边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边总成包括第一粘接件和/或第二粘接件,所述第一粘接件连接于所述边框与所述边缘部之间,所述第二粘接件连接于所述骨架和所述主体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边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边总成包括第三粘接件,所述第三粘接件连接于所述骨架和所述透光本体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包边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还具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沿所述骨架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骨架,所述外饰板还具有卡钩,所述卡钩连接于所述主体朝向所述骨架的表面,所述卡钩穿过所述安装孔并卡接于所述骨架。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和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包边总成,所述包边总成安装于所述车身一侧的开口部。
14.一种包边总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骨架和透光本体,所述骨架具有第一槽和第一筋条,所述第一槽开设于所述骨架的表面,且延伸至贯通所述骨架的侧面,所述第一筋条连接于所述第一槽的相对两槽侧壁面之间,将所述第一槽分为两个第一子槽,所述第一子槽的开口位于所述骨架的侧面;
将所述骨架和所述透光本体固定于模具;
向模具内注入熔化状态下的塑料,所述塑料自所述第一子槽的开口流入所述第一子槽,并朝向所述第一筋条流动在所述第一子槽内形成所述子连接条,并形成与所述骨架连接的边框;
将外饰板安装于所述骨架背离所述透光本体一侧,所述外饰板与所述骨架、所述包边均连接。
CN202410137797.3A 2024-01-31 2024-01-31 包边总成、车辆及包边总成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79847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37797.3A CN117984744A (zh) 2024-01-31 2024-01-31 包边总成、车辆及包边总成的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37797.3A CN117984744A (zh) 2024-01-31 2024-01-31 包边总成、车辆及包边总成的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84744A true CN117984744A (zh) 2024-05-07

Family

ID=90896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137797.3A Pending CN117984744A (zh) 2024-01-31 2024-01-31 包边总成、车辆及包边总成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8474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10151B1 (ko) 장식 프로파일 섹션을 성형 밴드에 고정시키기 위한 장치
KR100892694B1 (ko) 차량용 도어 프레임
EP2167336B1 (en) Quarter window
US8479449B2 (en) Sealing, trimming and guiding strip
EP1872070B1 (en) Door for refrigerator
EP1733907B1 (en) Visor for an automobile
US20070262607A1 (en) Method of assembling door parts on automobile door
BRPI0900920A2 (pt) parte decorativa para um veìculo motor
US20170274742A1 (en) Vehicle door
JP2002046465A (ja) 車両用樹脂窓および車両用ドアパネル
US8151520B2 (en) Vehicle sash door and protector and center channel for the same
US20070262608A1 (en) Mounting structure of glass run
KR101002223B1 (ko) 장식용 브레이드가 제공된 차량용 창유리 생산 방법 및장식용 브레이드가 제공된 차량용 창유리
CN117984744A (zh) 包边总成、车辆及包边总成的制造方法
JP6065338B2 (ja) 枠体付き車両窓用板状体及び枠体付き車両窓用板状体の組付方法
JP4995000B2 (ja) 自動車用バイザ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94730B2 (ja) サンシェードのノブ
JP2004268707A (ja) モ−ル付き窓ガラ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843639B2 (en) Pillar garnish
CN218805630U (zh) 一种b柱总成及车辆
JPH0872554A (ja) 自動車用ドアガラスランのアッシー構造
JP2006131223A (ja) 自動車用バイザ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取付構造
CN219523646U (zh) 密封条接角及车辆
JP6976832B2 (ja) 見切りシール取付構造
JPH08244452A (ja) 樹脂一体クォータガラ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