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61986A - 环形带、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环形带、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61986A
CN117761986A CN202310292614.0A CN202310292614A CN117761986A CN 117761986 A CN117761986 A CN 117761986A CN 202310292614 A CN202310292614 A CN 202310292614A CN 117761986 A CN117761986 A CN 1177619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less belt
resin
conductive particles
belt
intermediate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926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久保阳祐
田中宏晃
福田茂
种村大辅
小野雅人
古川雅士
瀬古真路
松本晃一
西村伊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7619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619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2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horizont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环形带、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所述环形带包含树脂和导电性粒子,所述导电性粒子相对于环形带的含量以体积比计为5体积%以上且20体积%以下,杨氏模量为3,000MPa以上且基于由JIS P8115:2001规定的MIT试验的耐弯曲次数为10,000次以上。

Description

环形带、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形带、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使用了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中,将形成在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像转印到记录媒体的表面上,并定影于记录媒体上而形成图像。另外,在这种色调剂像向记录媒体的转印中,例如使用中间转印带。并不限定用于图像形成装置,在其他装置中,也使用输送带等各种环形带。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用圆筒状部件,其具有含有聚酰胺酰亚胺树脂和尿素类溶剂的聚酰胺酰亚胺树脂层,使用MIT试验机,通过依据JIS-P8115(2001)的方法,在从仅使折弯夹具的曲率半径改变为0.38mm、1.0mm及2.0mm时测定的抗折次数获取的SN线图中,应力为100MPa时的抗折次数为2500次以上。”。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聚酰亚胺管状成型体,其为含有聚酰亚胺树脂而成的筒状成型体,其特征在于,厚度为60~100μm,并且基于由JIS P8115规定的MIT试验的耐弯曲次数为5.0×103次以上。”。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682850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0757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环形带,其与在包含树脂和导电性粒子且导电性粒子相对于环形带的含量以体积比计为5体积%以上且20体积%以下的环形带中,杨氏模量小于3,000MPa、或基于由JIS P8115:2001规定的MIT试验的耐弯曲次数小于10,000次的情况相比,满足电特性且耐久性优异。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包括以下方式。
<1>一种环形带,其包含树脂和导电性粒子,
所述导电性粒子相对于环形带的含量以体积比计为5体积%以上且20体积%以下,
杨氏模量为3,000MPa以上且基于由JIS P8115:2001规定的MIT试验的耐弯曲次数为10,000次以上。
<2>根据<1>所述的环形带,其中,
所述树脂是聚酰亚胺树脂。
<3>根据<1>或<2>所述的环形带,其中,
所述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125,000以上。
<4>根据<3>所述的环形带,其中,
所述重均分子量为125,000以上的树脂是聚酰亚胺树脂。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形带,其中,
所述导电性粒子是球状导电性粒子。
<6>根据<5>所述的环形带,其中,
所述球状导电性粒子的纵横比为2以下。
<7>根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形带,其中,
所述导电性粒子是炭黑。
<8>根据<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形带,其中,
所述导电性粒子的一次平均粒径为8nm以上且25nm以下。
<9>根据<8>所述的环形带,其中,
所述一次平均粒径为8nm以上且25nm以下的导电性粒子是炭黑。
<10>一种转印装置,其具备:
中间转印带,在外周面上被转印色调剂像,具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形带;
一次转印装置,具有将形成在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像一次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上的一次转印部件;及
二次转印装置,具有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接触配置,并将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上的所述色调剂像二次转印到记录媒体的表面上的二次转印部件。
<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
色调剂像形成装置,具有图像保持体,在所述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形成色调剂像;及
转印装置,将形成在所述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所述色调剂像转印到记录媒体的表面上,其为<10>所述的转印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1>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环形带,其与在包含树脂和导电性粒子且导电性粒子相对于环形带的含量以体积比计为5体积%以上且20体积%以下的环形带中,杨氏模量小于3,000MPa、或基于由JIS P8115:2001规定的MIT试验的耐弯曲次数小于10,000次的情况相比,满足电特性且耐久性优异。
根据<2>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环形带,其与树脂是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的情况相比,满足电特性且耐久性优异。
根据<3>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环形带,其与树脂的重均分子量小于125,000的情况相比,满足电特性且耐久性优异的环形带。
根据<4>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环形带,其与聚酰亚胺树脂的重均分子量小于125,000的情况相比,满足电特性且耐久性优异。
根据<5>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环形带,其与导电性粒子是针状导电性粒子的情况相比,满足电特性且耐久性优异。
根据<6>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环形带,其与球状导电性粒子的纵横比超过2的情况相比,满足电特性且耐久性优异。
根据<7>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环形带,其与导电性粒子是金属粒子的情况相比,满足电特性且耐久性优异。
根据<8>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环形带,其与导电性粒子的一次平均粒径小于8nm或超过25nm的情况相比,满足电特性且耐久性优异。
根据<9>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环形带,其与炭黑的一次平均粒径小于8nm或超过25nm的情况相比,满足电特性且耐久性优异。
根据<10>或<11>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具备中间转印带的转印装置或图像形成装置,其与在包含树脂和导电性粒子且导电性粒子相对于环形带的含量以体积比计为5体积%以上且20体积%以下的环形带中,将杨氏模量小于3,000MPa或基于由JIS P8115:2001规定的MIT试验的耐弯曲次数小于10,000次的环形带作为中间转印带而适用的情况相比,满足电特性且耐久性优异。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叙述。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另一例中的二次转印部周边的概略结构图。
符号说明
1Y、1M、1C、1K-图像形成单元,10-一次转印部,11-感光体,12-充电器,13-激光曝光器,14-显影器,15-中间转印带,16-一次转印辊,17-感光体清洁器,20-二次转印部,22-二次转印辊,22A-二次转印辊清洁部件,25-背面辊,26-供电辊,31-驱动辊,32-支撑辊,33-张力赋予辊,34-清洁背面辊,35-中间转印带清洁部件,40-控制部,42-基准传感器,43-图像浓度传感器,50-纸张容纳部,51-供纸辊,52-输送辊,53-输送引导件,55-输送带,56-定影入口引导件,60-定影装置,100-图像形成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例的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些说明及实施例例示出实施方式,并不限制实施方式的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阶段性地记载的数值范围中,在一个数值范围内记载的上限值或下限值可以替换为其他阶段性记载的数值范围的上限值或下限值。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数值范围中,该数值范围的上限值或下限值可以替换为实施例中所示出的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工序”一词不仅包括独立的工序,而且即使在无法与其它工序明确区分的情况下,若达到该工序的所期望的目的,则也包括在该术语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参考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情况下,该实施方式的结构并不限定于附图中所示出的结构。并且,各图中的部件的大小是概念性大小,部件之间的大小的相对关系并不限定于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成分可以包含多种对应的物质。在本实施方式中提及组合物中的各成分的量的情况下,在组合物中存在多种与各成分对应的物质的情况下,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是指存在于组合物中的该多种物质的总量。
[环形带]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环形带包含树脂和导电性粒子,所述导电性粒子相对于环形带的含量以体积比计为5体积%以上且20体积%以下。
然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环形带的杨氏模量为3,000MPa以上,并且基于由JISP8115:2001规定的MIT试验的耐弯曲次数为10,000次以上。
在此,以往,以环形带的电特性(例如,放电抑制等)为目的,使导电性粒子高分散化,使导电性粒子相对于环形带的含量增加到以体积比计为5体积%以上且20体积%以下。
由此,虽热环形带的电特性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导电性粒子的含量增加,因此韧性降低,抗折性降低。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环形带中,即使使导电性粒子的含量增加到以体积比计为5体积%以上且20体积%以下,使杨氏模量及基于MIT试验的耐弯曲次数在上述范围内。由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环形带成为满足电特性且耐久性优异的环形带。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环形带进行详细说明。
(杨氏模量)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环形带的杨氏模量为3,000MPa以上,但从耐久性提高的观点考虑,例如,优选为3100MPa以上,更优选为3300MPa以上。
环形带的杨氏模量例如由树脂的种类及树脂的重均分子量来调整。
环形带的杨氏模量的测定方法如下。
使用拉伸试验机(MODEL-1605N,Aikoh Engineering Co.,Ltd.制造),以环形带的周向成为长边的方式切割成80mm×5mm,进而,将卡盘夹具间的试验片长度设为40mm,以拉伸速度20mm/min实施试验。杨氏模量由S-S曲线成为直线的区域(Strain(应变)为10N-38N)的斜率算出。
(基于MIT试验的耐弯曲次数)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环形带的基于MIT试验的耐弯曲次数为10,000次以上,但从提高耐久性的观点考虑,例如,优选为11000次以上,更优选为13000次以上。
环形带的基于MIT试验的耐弯曲次数例如由树脂的种类及树脂的重均分子量来调整。
环形带的基于MIT试验的耐弯曲次数的测定方法如下。
MIT试验使用依据JIS P8115:2001的MIT试验机。
从测定对象的环形带沿周向切取为宽度为15mm、长度为200mm的长条状试样。固定试样的两端并施加1kgf的拉伸张力,以使试样以曲率形状R0.38的端子为支点向左右90°方向重复弯曲(折弯)。此时,将直至试样断裂为止的次数设为耐弯曲次数。
(环形带的组成)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环形带包含树脂和导电性粒子。具体而言,环形带由包含树脂和导电性粒子的树脂层的单层体构成。根据需要,环形带(构成环形带的树脂层)可以包含公知的其他成分。
作为树脂,例如可以举出聚酰亚胺树脂(PI树脂)、聚醚酮(PEK)、聚醚醚酮(PEEK)等。
其中,从提高耐久性的观点考虑,作为树脂,例如,优选为聚酰亚胺树脂。若适用聚酰亚胺树脂,则环形带的杨氏模量及基于MIT试验的耐弯曲次数容易控制在上述范围内。
作为聚酰亚胺树脂,例如可以举出作为四羧酸二酐与二胺化合物的聚合物的聚酰胺酸(聚酰亚胺树脂的前体)的酰亚胺化物。
作为聚酰亚胺树脂,例如可以举出具有由下述通式(I)表示的结构单元的树脂。
[化学式1]
在通式(I)中,R1表示4价有机基团,R2表示2价有机基团。
作为由R1表示的4价有机基团,可以举出芳香族基团、脂肪族基团、环状脂肪族基团、芳香族基团与脂肪族基团组合而成的基团、或者这些基团被取代的基团。作为4价有机基团,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举出后述四羧酸二酐的残基。
作为由R2表示的2价有机基团,可以举出芳香族基团、脂肪族基团、环状脂肪族基团、芳香族基团与脂肪族基团组合而成的基团、或者这些基团被取代的基团。作为2价有机基团,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举出后述二胺化合物的残基。
作为用作聚酰亚胺树脂原料的四羧酸二酐,具体而言,可以举出均苯四甲酸二酐、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2,3,3',4-联苯四羧酸二酐、2,3,6,7-萘四羧酸二酐、1,2,5,6-萘四羧酸二酐、1,4,5,8-萘四羧酸二酐、2,2'-双(3,4-二羧基苯基)磺酸二酐、苝-3,4,9,10-四羧酸二酐、双(3,4-二羧基苯基)醚二酐、乙烯四羧酸二酐等。
作为用作聚酰亚胺树脂原料的二胺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以举出4,4'-二氨基二苯醚、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3,3'-二氨基二苯基甲烷、3,3'-二氯联苯胺、4,4'-二氨基二苯硫醚、3,3'-二氨基二苯砜、1,5-二氨基萘、间苯二胺、对苯二胺、3,3'-二甲基-4,4'-联苯二胺、联苯胺、3,3'-二甲基联苯胺、3,3'-二甲氧基联苯胺、4,4'-二氨基二苯砜、4,4'-二氨基二苯基丙烷、2,4-双(氨基第三丁基)甲苯、双(对-β-氨基-叔丁基苯基)醚、双(对-β-甲基-δ-氨基苯基)苯、双-对-(1,1-二甲基-5-氨基-戊基)苯、1-异丙基-2,4-间苯二胺、间苯二甲胺、对苯二甲胺、二(对氨基环己基)甲烷、六亚甲基二胺、七亚甲基二胺、八亚甲基二胺、九亚甲基二胺、十亚甲基二胺、二氨基丙基四亚甲基二胺、3-甲基庚二甲胺、4,4-二甲基庚二甲胺、2,11-二氨基十二烷、1,2-双-3-氨基丙氧基乙烷、2,2-二甲基丙烯二胺、3-甲氧基六亚甲基二胺、2,5-二甲基庚二甲胺、3-甲基庚二甲胺、5-甲基壬亚甲基二胺、2,17-二氨基乙基十六烷、1,4-二氨基环己烷、1,10-二氨基-1,10-二甲基癸烷、12-二氨基十八烷、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哌嗪、H2N(CH2)3O(CH2)2O(CH2)NH2、H2N(CH2)3S(CH2)3NH2、H2N(CH2)3N(CH3)2(CH2)3NH2等。
作为聚酰胺酰亚胺树脂,可以举出在重复单元中具有酰亚胺键和酰胺键的树脂。
更具体而言,聚酰胺酰亚胺树脂可以举出具有酸酐基的3价羧酸化合物(也称为三羧酸)和二异氰酸酯化合物或二胺化合物的聚合物。
作为三羧酸,例如,优选为偏苯三酸酐及其衍生物。除了三羧酸以外,可以并用四羧酸二酐、脂肪族二羧酸、芳香族二羧酸等。
作为二异氰酸酯化合物,可以举出3,3'-二甲基联苯-4,4'-二异氰酸酯、2,2'-二甲基联苯-4,4'-二异氰酸酯、联苯-4,4'-二异氰酸酯、联苯-3,3'-二异氰酸酯、联苯-3,4'-二异氰酸酯、3,3'-二乙基联苯-4,4'-二异氰酸酯、2,2'-二乙基联苯-4,4'-二异氰酸酯、3,3'-二甲氧基联苯-4,4'-二异氰酸酯、2,2'-二甲氧基联苯-4,4'-二异氰酸酯、萘-1,5-二异氰酸酯、萘-2,6-二异氰酸酯等。
作为二胺化合物,可以举出具有与上述异氰酸酯相同的结构,并具有氨基来代替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
-树脂的重均分子量-
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例如优选为125,000以上,更优选为130,00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35,000以上。
若将树脂的重均分子量设在上述范围内,则在提高环形带的电特性的同时,环形带的杨氏模量及基于MIT试验的耐弯曲次数容易控制在上述范围内,耐久性提高。推测为其理由是,通过树脂的重均分子量提高,微观的破坏频率减少,因此耐久性提高。
树脂的重均分子量的测定方法如下。
在将树脂溶解在强碱性溶剂中之后,使用溶解液通过下述测定条件的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法来测定。
·管柱:TosohTSKgelα-M(7.8mm I.D×30cm)
·洗脱液:DMF(二甲基甲酰胺)/30mMLiBr/60mM磷酸
·流速:0.6mL/min
·注入量:60μL
·检测器:RI(示差折射率检测器)
-树脂的含量-
从提高电特性及通过耐久性的观点考虑,树脂相对于环形带(构成环形带的树脂层)的含量例如以体积比计优选为60体积%以上且95体积%以下,更优选为70体积%以上且90体积%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5体积%以上且90体积%以下。
作为导电性粒子,例如可以举出导电性碳粒子、金属氧化物粒子等。
作为导电性碳粒子,例如可以举出炭黑。
作为炭黑,例如可以举出科琴黑、油炉黑、槽法炭黑、乙炔黑等。作为炭黑,可以使用表面被处理的炭黑(以下,也称为“表面处理炭黑”)。
表面处理炭黑是通过在对其表面赋予例如羧基、醌基、内酯基、羟基等而得到的。作为表面处理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在高温气氛下与空气接触而反应的空气氧化法、在常温(例如,22℃)下与氮氧化物或臭氧反应的方法、在高温气氛下的空气氧化后,在低温下由臭氧氧化的方法等。
作为金属氧化物粒子,可以举出氧化锡粒子、氧化钛粒子、氧化锌粒子、氧化锆粒子等。
作为导电性粒子,也可以举出金属粒子(例如,铝粒子、镍粒子等)、离子导电性粒子(例如,钛酸钾粒子、LiCl粒子等)等。
其中,从提高电特性的观点考虑,导电性粒子例如优选为炭黑。
导电性粒子例如优选为球状导电性粒子。
具体而言,导电性粒子的纵横比例如优选为2以下,更优选为1.8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下。
若导电性粒子的形状为球状,则若适用球状导电性粒子,则与适用了针状导电性粒子的情况相比,在提高环形带的电特性的同时,环形带的基于杨氏模量及MIT试验的耐弯曲次数容易控制在上述范围捏,耐久性提高。推测为其理由是,由于是球状,因此粒子的聚集被抑制,断裂的起点减少。
导电性粒子的纵横比是指长轴长度与短轴长度之比(长轴长度/短轴长度)。
导电性粒子的长轴长度是指导电性粒子的最大长度。
导电性粒子的短轴长度是指与导电性粒子的长轴的延长线正交方向的长度中的最大长度。
导电性粒子的纵横比设为由扫描电子显微镜求出100个导电性粒子的纵横比的平均值。
导电性粒子的一次平均粒径例如优选为8nm以上且25nm以下,更优选为8nm以上且13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nm以上且11nm以下。
若导电性粒子的一次平均粒径在上述范围内,则在提高环形带的电特性的同时,环形带的杨氏模量及基于MIT试验的耐弯曲次数容易控制在上述范围内,耐久性提高。其理由如下推测。通过减小粒径,即使减少添加量,电特性的控制性也提高。并且,通过小直径化,树脂中的分散性提高。树脂中的分散性提高,并且相对于树脂硬质的填料成分减少,由此耐弯曲性提高。
导电性粒子的一次平均粒径的测定方法如下。
首先,从环形带(构成环形带的树脂层),由切片机采集100nm厚度的测定样品,由TEM(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该测定样品。然后,将与导电性粒子的一次粒子50个各自的投影面积相等的圆的直径(即,当量圆直径)设为粒径,并将其平均值设为导电性粒子的一次平均粒径。
导电性粒子的含量相对于环形带(构成环形带树脂层)以体积比计为5体积%以上且20体积%以下,但从提高电特性及提高耐久性的观点考虑,例如,优选为5体积%以上且15体积%以下,更优选为5体积%以上且12体积%以下。
-其他成分-
作为其他成分,例如可以举出用于提高机械强度的填料、用于防止带的热劣化的抗氧化剂、用于提高流动性的表面活性剂、耐热抗老化剂等。
在包含其他成分的情况下,其他成分的含量例如相对于树脂层优选为超过0质量%且1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超过0质量%且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超过0质量%且1质量%以下。
(环形带的厚度)
环形带(构成环形带的树脂层)的厚度例如优选为60μm以上且120μm以下,更优选为60μm以上且110μm以下。
另外,环形带的厚度如下测定。
即,由光学显微镜或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环形带的厚度方向的截面,在10个部位测定测定对象的环形带的厚度,将其平均值设为厚度。
(环形带的制造方法)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环形带的制造方法例如具有:将包含树脂或其前体和导电性粒子的树脂溶液涂布在模具表面上而形成涂膜的工序;
加热干燥涂膜,根据需要,使前体反应(例如,在聚酰亚胺树脂的前体的情况下进行酰亚胺化)而形成树脂皮膜的工序;
使树脂皮膜从模具脱模的工序;及
在使树脂皮膜从模具脱模之前或之后,对树脂皮膜的表面(即,外周面)实施紫外线照射处理或准分子激光照射处理的工序。
然后,使树脂皮膜从模具脱模并设为环形带。
在此,模具不受特别的限定,但优选使用圆筒状模具。基材可以是金属基材。并且,模具可以使用树脂制、玻璃制、陶瓷制等其他材料的模具来代替金属制。并且,可以在模具的表面上设置玻璃涂层、陶瓷涂层等,也可以涂布硅酮类、氟类等剥离剂。
并且,作为树脂溶液的涂布方法,例如可以举出刮刀涂布法、线棒涂布法、喷涂法、浸涂法、珠涂法、气刀涂布法、帘式涂布法等通常的方法。
(环形带的用途)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环形带例如可以用作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用环形带。作为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用环形带,例如可以举出中间转印带、转印带(即,记录媒体输送带)、定影带(加热带、加压带等)、输送带(即,记录媒体输送带)等。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环形带除了图像形成装置用环形带以外,例如,还可以利用于输送带、驱动带、层压带、电绝缘材料、配管包覆材料、电磁波绝缘材料、热源绝缘体、电磁波吸收膜等带状部件。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环形带根据用途可以在外周面侧、内周面侧设置功能层。然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环形带例如可以作为树脂基材层而适用。
[转印装置]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装置具备:中间转印带,在外周面上被转印色调剂像;一次转印装置,具有将形成在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上的一次转印部件;及二次转印装置,具有与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接触配置,并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上的色调剂像二次转印到记录媒体的表面上的二次转印部件。
然后,作为中间转印带,适用具有上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环形带的中间转印带。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装置可以具备具有清洁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的清洁部件的清洁装置等公知的装置。
(中间转印带)
中间转印带具有上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环形带。
中间转印带可以是环形带的单层体,也可以是将环形带设为树脂基材层的层叠体。作为层叠体,例如,可以是具有树脂基材层、设置在树脂基材层上的弹性层、设置在弹性层上的脱模层的层叠体、或者具有树脂基材层和设置在树脂基材层上的脱模层的层叠体。
对弹性层进行说明。
弹性层包含耐热性弹性材料而构成。
作为耐热性弹性材料,例如可以举出硅酮橡胶、氟橡胶等。
作为硅酮橡胶,例如可以举出RTV(RoomTemperature Vulcanizing:室温硫化)硅酮橡胶、HTV(HighTemperature Vulcanizing:高温硫化)硅酮橡胶、液态硅酮橡胶等,具体而言,可以举出聚二甲基硅酮橡胶、甲基乙烯基硅酮橡胶、甲基苯基硅酮橡胶、氟硅酮橡胶等。
作为氟橡胶,可以举出偏二氟乙烯类橡胶、四氟乙烯/丙烯类橡胶、四氟乙烯/全氟甲基乙烯基醚橡胶、磷腈类橡胶、氟聚醚等。
弹性层可以包含其他成分。作为其他成分,例如可以举出填充材料、导电剂、软化剂(石蜡类等)、加工助剂(硬脂酸等)、抗老化剂(胺类等)、硫化剂(硫、金属氧化物、过氧化物等)、功能性填充材料(氧化铝等)等。
对脱模层进行说明。
脱模层例如包含耐热性脱模材料。
作为耐热性脱模材料,可以举出氟橡胶、氟树脂、硅酮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
其中,作为耐热性脱模材料,例如优选为氟树脂。作为氟树脂,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举出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聚四氟乙烯(PTFE)、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聚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聚偏氟乙烯(PVDF)、聚三氟氯乙烯(PCTFE)、氟乙烯(PVF)等。
另外,中间转印带除了上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环形带以外,采用公知的结构。
-中间转印带的体积电阻率-
中间转印带的施加了10秒钟100V电压时的体积电阻率的常用对数值例如优选为8.0(logΩ·cm)以上且13.5(logΩ·cm)以下,更优选为8.5(logΩ·cm)以上且13.2(logΩ·cm)以下。
中间转印带中的施加了10秒钟100V电压时的体积电阻率的测定通过如下方法进行。
作为电阻测定机而使用微电流计(ADVANTEST CORPORATION制造的R8430A),作为探针而使用UR探针(Nittoseiko Analytech Co.,Ltd.制造),关于体积电阻率(logΩ·cm),对中间转印带沿周向以等间隔在6个点上,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及两端部的3个点共计18个点上,以电压100V、施加时间10秒钟、加压1kgf进行测定,并算出平均值。并且,在温度22℃、湿度55%RH的环境下进行测定。
(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电阻率)
中间转印带的对外周面施加了10秒钟100V电压时的表面电阻率的常用对数值例如优选为9.5(logΩ/suq.)以上且15.0(logΩ/suq.)以下,更优选为10.5(logΩ/suq.)以上且14.0(logΩ/suq.)以下,尤其优选为11.0(logΩ/suq.)以上且13.5(logΩ/suq.)以下。
另外,所述表面电阻率的单位logΩ/suq.由每单位面积的电阻值的对数值表示表面电阻率的单位,也表述为log(Ω/suq.)、logΩ/suquare、logΩ/γ等。
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上的施加了10秒钟100V电压时的表面电阻率的测定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作为电阻测定机而使用微电流计(ADVANTEST CORPORATION制造的R8430A),作为探针而使用UR探针(Nittoseiko Analytech Co.,Ltd.制造),关于中间转印带外周面的表面电阻率(logΩ/suq.),对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沿周向以等间隔在6个点上,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及两端部的3个点共计18个点上,以电压100V、施加时间10秒钟、加压1kgf进行测定,并算出平均值。并且,在温度22℃、湿度55%RH的环境下进行测定。
(一次转印装置)
在一次转印装置中,一次转印部件隔着中间转印带与图像保持体对置配置。在一次转印装置中,通过由上述一次转印部件对中间转印带赋予与色调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电压,色调剂像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上。
(二次转印装置)
在二次转印装置中,二次转印部件配置在中间转印带的色调剂像保持侧。并且,二次转印装置例如具备二次转印部件和在中间转印带的与色调剂像保持侧相反的一侧配置的背面部件。在二次转印装置中,通过由二次转印部件和背面部件夹持中间转印带及记录媒体而形成转印电场,由此中间转印带上的色调剂像二次转印到记录媒体上。
二次转印部件可以是二次转印辊,也可以是二次转印带。
另外,背面部件例如适用背面辊。
(清洁装置)
在清洁装置中,清洁部件配置在中间转印带的色调剂像保持侧。然后,清洁装置例如具备清洁部件和配置在中间转印带的与色调剂像保持侧相反的一侧的背面部件。在清洁装置中,例如,在由清洁部件与背面部件夹持中间转印带的同时,由清洁部件清洁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
另外,作为清洁部件,能够例示清洁刮板、清洁刷。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装置可以是经由多个中间转印体将色调剂像转印到记录媒体的表面上的转印装置。即,转印装置例如可以是将色调剂像从图像保持体一次转印到第1中间转印体上,此外,将色调剂像从第1中间转印体二次转印到第2中间转印体上,然后,将色调剂像从第二中间转印体三次转印到记录媒体上的转印装置。
转印装置将具有上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环形带的中间转印带适用于多个中间转印体中的至少一个。
[图像形成装置]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色调剂像形成装置,在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形成色调剂像;及转印装置,将形成在所述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所述色调剂像转印到记录媒体的表面上。然后,转印装置适用上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装置。
色调剂像形成装置例如例示出如下装置,其具备图像保持体、对图像保持体的表面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在充电后的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的静电潜像形成装置、由包含色调剂的显影剂对形成在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而形成色调剂像的显影装置。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适用公知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具备将转印到记录媒体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像进行定影的定影单元的装置;具备在转印色调剂像之后,对充电前的图像保持体的表面进行清洁的清洁单元的装置;具备在转印色调剂像之后,在充电前,对图像保持体的表面照射静电光而消除静电的静电消除单元的装置;及具备用于使图像保持体的温度上升并降低相对温度的图像保持体加热部件的装置等。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是干式显影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湿式显影方式(利用液体显影剂的显影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任一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具备图像保持体的部分可以是装卸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盒结构(处理盒)。作为处理盒,例如,优选适用具备色调剂像形成装置和转印装置的处理盒。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进行说明。然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并不限定于此。另外,对图中所示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其他省略其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结构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例如为通常被称为串联型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多个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色调剂像形成装置的一例),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形成各色成分的色调剂像;一次转印部10,使由各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形成的各色成分色调剂像依次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二次转印部20,使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的重叠色调剂像一并转印(二次转印)到作为记录媒体的纸张K上;及定影装置60,使二次转印的图像定影在纸张K上。并且,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控制各装置(各部)的动作的控制部40。
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具备保持形成在表面上的色调剂像的向箭头A方向旋转的感光体11(图像保持体的一例)。
在感光体11的周围,作为充电单元的一例,设置有使感光体11充电的充电器12,作为潜像形成单元的一例,设置有在感光体11上写入静电潜像的激光曝光器13(图中用符号Bm表示曝光光束)。
并且,在感光体11的周围,作为显影单元的一例,设置有容纳各色成分色调剂并由色调剂将感光体11上的静电潜像可视化的显影器14,并设置有通过一次转印部10将形成在感光体11上的各色成分色调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的一次转印辊16。
此外,在感光体11的周围设置有感光体11上的残留色调剂被去除的感光体清洁器17,充电器12、激光曝光器13、显影器14、一次转印辊16及感光体清洁器17的电子照相用器件沿着感光体11的旋转方向依次配设。这些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从中间转印带15的上游侧以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顺序配置成大致直线状。
中间转印带15通过各种辊在图1所示的B方向上以符合目的的速度被循环驱动(旋转)。作为该各种辊,具有使由恒速性优异的马达(未图示)驱动的中间转印带15旋转的驱动辊31、支撑沿着各感光体11的排列方向以大致直线状延伸的中间转印带15的支撑辊32、作为对中间转印带15赋予张力并且防止中间转印带15的蛇行的校正辊发挥作用的张力赋予辊33、设置在二次转印部20上的背面辊25、以及在刮取中间转印带15上残留色调剂的清洁部上设置的清洁背面辊34。
一次转印部10由隔着中间转印带15与感光体11对置配置的一次转印辊16构成。并且,一次转印辊16隔着中间转印带15与感光体11压接配置,此外,在一次转印辊16上被施加与色调剂的带电极性(设为负极性。下同。)相反极性的电压(一次转印偏压)。由此,各感光体11上的色调剂像依次被静电吸附到中间转印带15上,在中间转印带15上形成重叠的色调剂像。
二次转印部20构成为具备背面辊25和配置在中间转印带15的色调剂像保持面侧的二次转印辊22。
背面辊25形成为表面电阻率为1×107Ω/γ以上且1×1010Ω/γ以下,硬度例如设定为70°(Asker C:KOBUNSHI KEIKI CO.,LTD.制造,下同。)。该背面辊25配置在中间转印带15的背面侧而构成二次转印辊22的对置电极,接触配置有稳定地施加二次转印偏压的金属制供电辊26。
另一方面,二次转印辊22是体积电阻率为107.5Ωcm以上且108.5Ωcm以下的圆筒辊。并且,二次转印辊22隔着中间转印带15压接配置在背面辊25上,此外,二次转印辊22被接地而在与背面辊25之间形成二次转印偏压,色调剂像二次转印到输送到二次转印部20的纸张K上。
并且,在中间转印带15的二次转印部20的下游侧,接触分离自如地设置有去除二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15上的残留色调剂或纸粉并清洁中间转印带15的外周面的中间转印带清洁部件35。
并且,在二次转印辊22的二次转印部20的下游侧,设置有去除二次转印后的二次转印辊22上的残留色调剂或纸粉并清洁中间转印带15的外周面的二次转印辊清洁部件22A。二次转印辊清洁部件22A例示出清洁刮板。然而,也可以是清洁辊。
另外,中间转印带15、一次转印辊16、二次转印辊22及中间转印带清洁部件35对应于转印装置的一例。
在此,图像形成装置100可以构成为具备二次转印带(二次转印部件的一例)来代替二次转印辊22。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二次转印装置,该二次转印装置具备二次转印带23、经由中间转印带15及二次转印带23与背面辊25对置配置的驱动辊23A、以驱动辊23A一同架设二次转印带23的惰辊23B。
另一方面,在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Y的上游侧配设有基准传感器(原位置传感器)42,该基准传感器产生成为用于获取该各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中的图像形成时刻的基准的基准信号。并且,在黑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K的下游侧配设有用于进行画质调整的图像浓度传感器43。该基准传感器42构成为识别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5的背面侧的标记并产生基准信号,根据基于该基准信号的识别的来自控制部40的指示,各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开始图像形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输送纸张K的输送单元,具备容纳纸张K的纸张容纳部50、将堆叠在该纸张容纳部50中的纸张K在预先确定的时刻取出并输送的供纸辊51、输送由供纸辊51送出的纸张K的输送辊52、将由输送辊52输送的纸张K送入到二次转印部20的输送引导件53、将由二次转印辊22二次转印之后被输送的纸张K输送到定影装置60的输送带55、以及将纸张K引导到定影装置60的定影入口引导件56。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成像过程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从未图示的图像读取装置或未图示的个人电脑(PC)等输出的图像数据在由未图示的图像处理装置实施图像处理之后,通过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执行成像作业。
在图像处理装置中,对所输入的图像数据实施阴影校正、位置偏移校正、明度/颜色空间转换、伽马校正、边框消除或颜色编辑、移动编辑等各种图像编辑等图像处理。实施了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转换为Y、M、C、K四种颜色的色料灰度数据,并输出到激光曝光器13。
在激光曝光器13中,根据所输入的色料灰度数据,例如,将从半导体激光器射出的曝光光束Bm照射到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每一个的感光体11。在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的各感光体11中,在表面通过充电器12被充电之后,表面通过该激光曝光器13被扫描曝光,形成静电潜像。所形成的静电潜像通过各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显影为Y、M、C、K各色的色调剂像。
在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的感光体11上形成的色调剂像在各感光体11与中间转印带15接触的一次转印部10中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更具体而言,在一次转印部10中,由一次转印辊16对中间转印带15的基材附加与色调剂的带电极性(负极性)相反极性的电压(一次转印偏压),将色调剂像依次重合在中间转印带15的外周面上而进行一次转印。
在色调剂像依次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的外周面之后,中间转印带15移动,色调剂像输出到二次转印部20。若色调剂像输送到二次转印部20,则在输送单元中,供纸辊51与色调剂像输送到二次转印部20的时刻一致地进行旋转,从纸张容纳部50供给目标尺寸的纸张K。由供纸辊51供给的纸张K由输送辊52输送,并经过输送引导件53到达二次转印部20。在到达该二次转印部20之前,纸张K暂且停止,对位辊(未图示)与保持有色调剂像的中间转印带15的移动时刻一致地旋转,由此进行纸张K的位置与色调剂像的位置的对位。
在二次转印部20中,经由中间转印带15将二次转印辊22加压到背面辊25上。此时,在准确时间被输送的纸张K被夹持在中间转印带15与二次转印辊22之间。此时,若从供电辊26施加与色调剂的带电极性(负极性)相同极性的电压(二次转印偏压),则在二次转印辊22与背面辊25之间形成转印电场。并且,保持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未定影色调剂像在通过二次转印辊22和背面辊25被加压的二次转印部20中一并静电转印到纸张K上。
然后,静电转印有色调剂像的纸张K在通过二次转印辊22从中间转印带15剥离的状态下被原样输送,并输送到在二次转印辊22的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设置的输送带55。在输送带55上,与定影装置60中的最佳输送速度一致地将纸张K输送至定影装置60。输送到定影装置60的纸张K上的未定影色调剂像通过由定影装置60以热及压力来接受定影处理而被定影在纸张K上。然后,形成有定影图像的纸张K输送到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排出部设置的排纸容纳部(未图示)。
另一方面,在对纸张K的转印结束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残留色调剂随着中间转印带15的旋转而被输送至清洁部,并通过清洁背面辊34及中间转印带清洁部件35从中间转印带15上被去除。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解释为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变更及改进。
实施例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实施例。另外,在以下说明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份”及“%”均为质量基准。
<实施例1>
如下制备了包含树脂或树脂前体和导电性粒子的溶液(以下,也称为特定溶液)。作为包含树脂或树脂前体的溶液,将由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与4,4'-二氨基二苯醚组成的聚酰胺酸的N-甲基-2-吡咯烷酮溶液(酰亚胺转化后的固体成分浓度为18质量%)和作为导电性粒子的炭黑(Cabot Corporation.制造,FW200)由高压碰撞型分散机分散而得到分散液。将该分散液和聚酰亚胺清漆(JFEChemical Corporation制造,JIV300H)进行混炼,以炭黑的量称相对于树脂固体成分100质量份成为24质量份的方式进行调整,从而准备了特定溶液。
作为圆筒状模具,准备了外径为366mm、长度为600mm的铝制圆筒体。经由点胶机,以500mm宽度将涂布液(即,特定溶液)吐出到圆筒体的外周面,以使厚度成为80μm。
将形成有涂膜的圆筒体保持水平,在140℃下,加热干燥了30分钟涂膜。将干燥的涂膜120分钟以使最高温度成为320℃,由此形成了树脂皮膜。
通过用手拉出模具,从模具剥离了树脂皮膜。将树脂皮膜的轴方向中央部切割成363mm的宽度,得到环形带。
<实施例2>
将实施例1中的炭黑变更为Cabot Corporation.制造的SpecialBlack4(SB4),并将炭黑的量调整为相对于树脂固体成分100质量份成为11质量份。除了该操作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环形带。
<实施例3>
将实施例1中的炭黑的量调整为相对于树脂固体成分100质量份成为6质量份。除了该操作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环形带。
<实施例4>
将实施例1中的炭黑的量调整为相对于树脂固体成分100质量份成为30质量份。除了该操作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环形带。
<实施例5>
将实施例1中的炭黑变更为掺杂Sb的导电性氧化锡(金属氧化物,ISHIHARASANGYO KAISHA,LTD.制造,SN-100P),将导电性氧化锡量调整为相对于树脂固体成分100质量份成为13质量份。并且,以涂膜的厚度成为70μm的方式实施了涂布。除了该操作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环形带。
<实施例6>
将实施例1中的炭黑变更为掺杂Sb的导电性氧化锡(金属氧化物,ISHIHARASANGYO KAISHA,LTD.制造,FS-10P),将导电性氧化锡量调整为相对于树脂固体成分100质量份成为13质量份。并且,以涂膜的厚度成为70μm的方式实施了涂布。除了该操作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环形带。
<实施例7>
在实施例1中,将炭黑变更为Cabot Corporation.制造的Emperor2000,将炭黑量调整为相对于树脂固体成分100质量份成为10质量份。并且,以涂膜的厚度成为80μm的方式实施了涂布。除了该操作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环形带。
<实施例8>
在实施例1中,将炭黑变更为Cabot Corporation.制造的SpecialBlack350,将炭黑量调整为相对于树脂固体成分100质量份成为10质量份。并且,以涂膜的厚度成为80μm的方式实施了涂布。除了该操作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环形带。
<实施例9>
作为树脂,使用PEEK(Solvay公司制造的Ketaspire KT-850),以相对于树脂100质量份成为21质量份的方式秤量炭黑量,将树脂和炭黑混炼。使用所得到的混炼物,通过在前端部具备圆筒模的挤出成型机成型了膜厚为65μm的环形带。
<实施例10>
在实施例1中,以环形带的膜厚成为85μm的方式实施了涂布液(即,特定溶液)的涂布。除了该操作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环形带。
<实施例11>
在实施例1中,以环形带的膜厚成为60μm的方式实施了涂布液(即,特定溶液)的涂布。除了该操作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环形带。
<比较例1>
将实施例1中的包含树脂前体的溶液变更为聚酰亚胺清漆(JFEChemicalCorporation制造,JIV300R,固体成分比率为18质量%)。除了该操作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环形带。
<比较例2>
将实施例2中的包含树脂前体的溶液变更为聚酰亚胺清漆(JFEChemicalCorporation制造,JIV300R,固体成分比率为18质量%)。除了该操作以外,以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式得到环形带。
<比较例3>
将实施例2中的包含树脂前体的溶液变更为作为包含树脂的溶液的聚酰胺酰亚胺清漆(Hitachi Chemical Company,Ltd.制造,HPC-9000F-8L,固体成分比率为13质量%)。除了该操作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环形带。
<评价>
(特性评价)
对各例的环形带的特性,按照所述方法而测定。
·杨氏模量
·基于由JIS P8115:2001规定的MIT试验的耐弯曲次数(表中,表述为“耐弯曲次数”)。
(电特性评价)
对电特性,如下进行了评价。
在环形带中,在与带外周面设有60μm间隔的位置上配置电极,对所述电极施加电压,在电压达到1300V之后,测定了1秒钟的累计放电量(以下,也简称为“放电量”)。根据下述评价基准,进行了局部放电抑制效果的评价。评价基准如下。在对环形带施加了电压的情况下,在电流流过与环形带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隔的电极时,来自环形带的局部放电成为原因。因此,所测定的电流值的值越低,表示来自环形带的局部放电越被抑制。
A:放电量小于110μC。
B:放电量为110μC以上且小于150μC。
C:放电量为150μC以上且小于300μC。
D:放电量为300μC以上。
(耐久性评价)
对耐弯曲性,如下进行了评价。依据JIS P8115:2001,用曲率R=0.38的夹具固定样品之后,由作为重复施加弯曲的方法的MIT试验机实施了评价。
评价基准如下。
A:耐弯曲次数为15000次以上
B:耐弯曲次数为10000次以上
C:耐弯曲次数为3000次以上且小于10000次
D:耐弯曲次数为3000次以下
将结果示于表1中。表1中的缩写等详细内容如下。
PI:聚酰亚胺树脂
PAI:聚酰胺酰亚胺树脂
CB:炭黑
SnO2:掺杂Sb的导电性氧化锡Mw:重均分子量粒径:一次平均粒径
由上述结果可知,与比较例的环形带相比,本实施例的环形带满足电特性且耐久性优异。
本实施方式包括以下方式。
(1)
一种环形带,其包含树脂和导电性粒子,
所述导电性粒子相对于环形带的含量以体积比计为5体积%以上且20体积%以下,
杨氏模量为3,000MPa以上且基于由JIS P8115:2001规定的MIT试验的耐弯曲次数为10,000次以上。
(2)
根据(1)所述的环形带,其中,
所述树脂是聚酰亚胺树脂。
(3)
根据(1)或(2)所述的环形带,其中,
所述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125,000以上。
(4)
根据(3)所述的环形带,其中,
所述重均分子量为125,000以上的树脂是聚酰亚胺树脂。
(5)
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形带,其中,
所述导电性粒子是球状导电性粒子。
(6)
根据(5)所述的环形带,其中,
所述球状导电性粒子的纵横比为2以下。
(7)
根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形带,其中,
所述导电性粒子是炭黑。
(8)
根据(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形带,其中,
所述导电性粒子的一次平均粒径为8nm以上且25nm以下。
(9)
根据(8)所述的环形带,其中,
所述一次平均粒径为8nm以上且25nm以下的导电性粒子是炭黑。
(10)
一种转印装置,其具备:
中间转印带,在外周面上被转印色调剂像,具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形带;
一次转印装置,具有将形成在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像一次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上的一次转印部件;及
二次转印装置,具有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接触配置,并将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上的所述色调剂像二次转印到记录媒体的表面上的二次转印部件。
(11)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
色调剂像形成装置,具有图像保持体,在所述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形成色调剂像;及
转印装置,将形成在所述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所述色调剂像转印到记录媒体的表面上,其为(10)所述的转印装置。
上述方式的效果如下。
根据(1)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环形带,其与在包含树脂和导电性粒子且导电性粒子相对于环形带的含量以体积比计为5体积%以上且20体积%以下的环形带中,杨氏模量小于3,000MPa、或基于由JIS P8115:2001规定的MIT试验的耐弯曲次数小于10,000次的情况相比,满足电特性且耐久性优异。
根据(2)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环形带,其与树脂是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的情况相比,满足电特性且耐久性优异。
根据(3)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环形带,其与树脂的重均分子量小于125,000的情况相比,满足电特性且耐久性优异的环形带。
根据(4)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环形带,其与聚酰亚胺树脂的重均分子量小于125,000的情况相比,满足电特性且耐久性优异。
根据(5)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环形带,其与导电性粒子是针状导电性粒子的情况相比,满足电特性且耐久性优异。
根据(6)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环形带,其与球状导电性粒子的纵横比超过2的情况相比,满足电特性且耐久性优异。
根据(7)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环形带,其与导电性粒子是金属粒子的情况相比,满足电特性且耐久性优异。
根据(8)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环形带,其与导电性粒子的一次平均粒径小于8nm或超过25nm的情况相比,满足电特性且耐久性优异。
根据(9)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环形带,其与炭黑的一次平均粒径小于8nm或超过25nm的情况相比,满足电特性且耐久性优异。
根据(10)或(11)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具备中间转印带的转印装置或图像形成装置,其与在包含树脂和导电性粒子且导电性粒子相对于环形带的含量以体积比计为5体积%以上且20体积%以下的环形带中,将杨氏模量小于3,000MPa或基于由JIS P8115:2001规定的MIT试验的耐弯曲次数小于10,000次的环形带作为中间转印带而适用的情况相比,满足电特性且耐久性优异。
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以例示及说明为目的而提供的。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全面详尽地包括本发明,并且并不将本发明限定于所公开的方式。很显然,对本发明所属的领域中的技术人员而言,各种变形及变更是自知之明的。本实施方式是为了最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应用而选择并说明的。由此,本技术领域中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通过对假定为各种实施方式的特定使用最优化的各种变形例来理解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由以上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来定义。

Claims (11)

1.一种环形带,其包含树脂和导电性粒子,
所述导电性粒子相对于环形带的含量以体积比计为5体积%以上且20体积%以下,
杨氏模量为3,000MPa以上且基于由JIS P8115:2001规定的MIT试验的耐弯曲次数为10,000次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形带,其中,
所述树脂是聚酰亚胺树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环形带,其中,
所述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125,000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环形带,其中,
所述重均分子量为125,000以上的树脂是聚酰亚胺树脂。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形带,其中,
所述导电性粒子是球状导电性粒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环形带,其中,
所述球状导电性粒子的纵横比为2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形带,其中,
所述导电性粒子是炭黑。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形带,其中,
所述导电性粒子的一次平均粒径为8nm以上且25nm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环形带,其中,
所述一次平均粒径为8nm以上且25nm以下的导电性粒子是炭黑。
10.一种转印装置,其具备:
中间转印带,在外周面上被转印色调剂像,具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形带;
一次转印装置,具有将形成在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像一次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上的一次转印部件;及
二次转印装置,具有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接触配置,并将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上的所述色调剂像二次转印到记录媒体的表面上的二次转印部件。
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
色调剂像形成装置,具有图像保持体,在所述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形成色调剂像;及
转印装置,将形成在所述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所述色调剂像转印到记录媒体的表面上,其为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印装置。
CN202310292614.0A 2022-09-26 2023-03-23 环形带、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1776198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53019A JP2024047415A (ja) 2022-09-26 2022-09-26 無端ベルト、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53019 2022-09-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61986A true CN117761986A (zh) 2024-03-26

Family

ID=90320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92614.0A Pending CN117761986A (zh) 2022-09-26 2023-03-23 环形带、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988981B2 (zh)
JP (1) JP2024047415A (zh)
CN (1) CN117761986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75753A (ja) 2002-08-13 2004-03-11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ポリイミド管状成形体
JP2010231182A (ja) * 2009-03-06 2010-10-1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電子写真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6828504B2 (ja) 2017-02-23 2021-02-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用の円筒状部材、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円筒状部材ユニット
JP2020052159A (ja) * 2018-09-26 2020-04-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83323B2 (ja) * 2019-09-18 2023-05-3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体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988981B2 (en) 2024-05-21
US20240118647A1 (en) 2024-04-11
JP2024047415A (ja) 2024-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13376B (zh) 带、中间转印带和图像形成设备
JP5095133B2 (ja) 転写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9139657A (ja) ベルト部材、転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ベルト部材仕様決定評価方法
CN107515518B (zh) 环带、图像形成装置和环带单元
JP7070077B2 (ja) ベルト、無端ベルト、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537073B2 (en) Fixing belt,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0955134A (zh) 定影带、定影装置、处理盒、图像形成装置、及定影带用基材
CN117761986A (zh) 环形带、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3031417A (zh) 环形带、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044944B2 (ja) 半導電性ポリアミドイミドベルト、半導電性ポリアミドイミドベルト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40094663A1 (en)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298253B2 (ja) 転写ベルト、転写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40094664A1 (en) Fixing device having reduced increase in rotational torque of second rotatable member providing an image with reduced unevenness in gloss to be forme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11874617B2 (en) Endless belt,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859664B2 (ja) ベルト部材、ベルト部材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6774551A (zh) 中间转印带、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7126017A (ja) 樹脂ベル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CN117784556A (zh) 环形带、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23107611A (ja) 無端ベルト、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1983908A (zh) 带、中间转印带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7590719A (zh) 中间转印带清洁***、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6643473A (zh) 环形带、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24048181A (ja) 記録媒体搬送転写ベルト、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4442455A (zh) 转印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环形带
CN115437229A (zh) 带、定影带、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