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97755A - 输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输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97755A
CN117597755A CN202280045586.6A CN202280045586A CN117597755A CN 117597755 A CN117597755 A CN 117597755A CN 202280045586 A CN202280045586 A CN 202280045586A CN 117597755 A CN117597755 A CN 1175977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put device
cam member
switch
operation knob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4558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土谷智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5977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977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18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1/22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 H01H21/24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biased to return to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5/00Switches with compound movement of handle or other operating part
    • H01H25/04Operating part movable angularly in more than one plane, e.g. joystic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Tumbler or rocker switches, i.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operated by rocking an operating member in the form of a rocker button
    • H01H23/003Tumbler or rocker switches, i.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operated by rocking an operating member in the form of a rocker button with more than one electrically distinguishable condition in one or both posi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Tumbler or rocker switches, i.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operated by rocking an operating member in the form of a rocker button
    • H01H23/28Tumbler or rocker switches, i.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operated by rocking an operating member in the form of a rocker button with three operating positions
    • H01H23/30Tumbler or rocker switches, i.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operated by rocking an operating member in the form of a rocker button with three operating positions with stable centre positions and one or both end positions unst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18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1/22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 H01H2021/225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with push-pull operation, e.g. which can be pivoted in both directions by pushing or pulling on the same extremity of the operating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7/00Mechanism between key and laykey
    • H01H2237/006Guided plunger or ba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00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or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covered by H01H
    • H01H2300/01Application power window

Landscapes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Abstract

输入装置具备:框体;操作钮;凸轮构件,其设置为能够在与操作钮的转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摆动,当操作钮在第一角度范围转动时以摆动的方式进行第一动作,当操作钮在第二角度范围转动时以摆动的方式进行接续第一动作的第二动作;基板;第一开关,其设置在基板上,相应于凸轮构件的第一动作而被接通;以及第二开关,其设置在基板上,相应于凸轮构件的第二动作而被接通,在从操作力释放时,操作钮借助来自第一开关及第二开关的恢复力而自动恢复,其中,所述输入装置具有:第一致动器,其相应于凸轮构件的第一动作而滑动,将第一开关沿相对于基板垂直的方向按压;以及第二致动器,其相应于凸轮构件的第二动作而滑动,将第二开关沿相对于基板垂直的方向按压。

Description

输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动车窗操作用的两级操作开关装置,其能够根据操作钮的转动操作位置,以两个阶段使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接通。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8109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是通过推杆倾斜而将橡胶片的复位单元(圆顶部)斜向按压的结构,因此,圆顶部被朝向斜下方按压,一边扭转一边发生弹性变形。因此,与圆顶部被向下方笔直地按压的结构相比,在圆顶部的一部分容易累积疲劳。另外,圆顶部因累积的疲劳而局部地破坏,因此橡胶片的寿命有可能变短。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具备:框体;操作钮,其支承于所述框体,接受来自操作者的操作力而转动;凸轮构件,其设置为能够在相对于所述操作钮转动的转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摆动,并且当所述操作钮在第一角度范围转动时以摆动的方式进行第一动作,当所述操作钮在接续所述第一角度范围的第二角度范围转动时以摆动的方式进行接续所述第一动作的第二动作;基板,其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内部;第一开关,其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相应于所述凸轮构件的所述第一动作而被接通;以及第二开关,其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相应于所述凸轮构件的所述第二动作而被接通,当从所述操作力释放时,所述操作钮借助来自所述第一开关及所述第二开关的恢复力而自动恢复,所述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装置具有:第一致动器,其相应于所述凸轮构件的所述第一动作而滑动,将所述第一开关沿相对于所述基板垂直的方向按压;以及第二致动器,其相应于所述凸轮构件的所述第二动作而滑动,将所述第二开关沿相对于所述基板垂直的方向按压。
发明效果
根据一实施方式,能够实现改善了橡胶片的寿命的开关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所具备的框体的外观立体图。
图5A是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所具备的框体的外观立体图。
图5B是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所具备的框体的仰视图。
图5C是将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所具备的框体在图5B所示的切割线E-E处剖切得到的剖视图。
图5D是将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所具备的框体在图5B所示的切割线F-F处剖切得到的剖视图。
图6是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所具备的操作钮的外观立体图。
图7A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基于图2所示的A-A剖面线的剖面的剖视立体图。
图7B是图7A所示的P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基于图2所示的B-B剖面线的剖面的剖视立体图。
图9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基于图2所示的C-C剖面线的剖面的剖视立体图。
图10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基于图2所示的D-D剖面线的剖面的剖视立体图。
图11A是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所具备的凸轮构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11B是从操作钮转动的转动方向(X轴方向)观察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所具备的凸轮构件而得到的图。
图11C是从相对于转动方向交叉的方向(Y轴方向)观察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所具备的凸轮构件而得到的图。
图11D是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所具备的凸轮构件的俯视图。
图11E是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所具备的凸轮构件的仰视图。
图12A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组装方法的步骤的图。
图12B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组装方法的步骤的图。
图12C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组装方法的步骤的图。
图12D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组装方法的步骤的图。
图12E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组装方法的步骤的图。
图12F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组装方法的步骤的图。
图12G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组装方法的步骤的图。
图13是非操作状态下的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侧视图。
图14是操作钮转动到第一角度范围的终点的状态下的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侧视图。
图15是操作钮转动到第二角度范围的终点的状态下的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侧视图。
图16是示出非操作状态下的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卡止部及摆动支点部的配置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操作钮转动到第一角度范围的终点的状态下的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卡止部及摆动支点部的配置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操作钮转动到第二角度范围的终点的状态下的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卡止部及摆动支点部的配置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基于J-J剖面线的剖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起见,将X轴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将Y轴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将Z轴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其中,将X轴正方向设为前方向,将Y轴正方向设为右方向,将Z轴正方向设为上方向。
(输入装置100的概要)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的俯视图。
图1所示的输入装置100例如能够作为用于进行设置于机动车等车辆并被电驱动的车载装置(例如,电动车窗)的操作的输入装置来利用。输入装置100具备框体110、以及与框体110的上侧连接且被支承为能够进行转动操作的操作钮120。例如,输入装置100在操作钮120被转动操作时生成检测信号,向与输入装置100分开设置的电动车窗的驱动部(未图示)发送该检测信号。接收到该检测信号的该驱动部驱动而使车辆的窗开闭。
(输入装置100的结构)
图3是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的分解立体图。图4及图5A是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所具备的框体110的外观立体图。图5B是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所具备的框体110的仰视图。图5C是将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所具备的框体110在图5A所示的切割线E-E处剖切得到的剖视图。图5D是将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所具备的框体110在图5A所示的切割线F-F处剖切得到的剖视图。图6是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所具备的操作钮120的外观立体图。
如图3所示,输入装置100具备操作钮120、框体110、两个凸轮构件170-1、170-2、四个致动器140-1~140-4、橡胶片150、基板160以及罩130。
<操作钮120>
操作钮120是接受来自操作者的输入而转动的构件。操作钮120配置于框体110的上方,通过与框体110的上侧(Z轴正侧)连接而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框体110转动。操作钮120是接受来自操作者的操作力的树脂制的构件。图6所示的轴承孔121A与图3所示的框体110的突起部111A连接,由此操作钮120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框体110向前方(X轴正方向)及后方(X轴负方向)转动。如图6所示,操作钮120具有下部开口的中空结构。另外,如图6所示,在操作钮120的内部空间120A中,左右一对的肋部121以从该内部空间120A的顶面垂下的方式设置。在一对肋部121分别形成有具有圆形且沿左右方向贯通该肋部121的轴承孔121A。
如图6所示,在操作钮120的内部空间120A中,在比一对肋部121靠前侧(X轴正侧)处,从内部空间120A的顶面向下方突出地设置有按压部122-1。在进行了操作钮120的向前方(X轴正方向)的转动操作时,按压部122-1按压配置于该按压部122-1的下侧的凸轮构件170-1。按压部122-1以比操作钮12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向左侧偏移的方式设置。按压部122-1是在操作钮120转动时按压凸轮构件170-1而传递操作力的部位。
如图6所示,在操作钮120的内部空间120A中,在比一对肋部121靠后侧(X轴负侧)处,从内部空间120A的顶面向下方突出地设置有按压部122-2。在进行了操作钮120的向后方(X轴负方向)的转动操作时,按压部122-2按压配置于该按压部122-2的下侧的凸轮构件170-2。按压部122-2以比操作钮12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向右侧偏移的方式设置。按压部122-2是在操作钮120转动时按压凸轮构件170-2而传递操作力的部位。
<框体110>
框体110是具有中空结构的容器状且树脂制的构件。在框体110的内部收容有橡胶片150、基板160及罩130。在框体110的上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具有大致四方筒状的外形的壁部111。壁部111具有上部开口111B。上部开口111B在组装后***作钮120覆盖。壁部111具有从左右两方的内壁面突出设置的一对突起部111A。突起部111A具有与操作钮120的轴承孔121A对应的形状,并设置于与轴承孔121A对应的位置。通过一对突起部111A各自与一对轴承孔121A分别卡合,壁部111将操作钮120支承为能够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转动。
如图4及图5所示,框体110在壁部111的内侧具有两个梁部115(115-1、115-2)。梁部115-1设置于前侧(X轴正侧),由支承操作钮120的壁部支承,沿左右方向(Y轴方向)延伸设置。梁部115-2设置于后侧(X轴负侧),由支承操作钮120的壁部支承,沿左右方向(Y轴方向)延伸设置。两个梁部115-1、115-2均具有板形形状,以能够在X轴方向上弹性变形的方式设置。
框体110在壁部111的内侧具有两个第一支承孔112-1、112-2。两个第一支承孔112-1、112-2分别具有以上下方向为筒方向的大致四方筒状。前侧的第一支承孔112-1的一部分由梁部115-1构成,能够与梁部115-1的弹性变形相应地暂时变更前后方向(X轴方向)的尺寸。另外,凸轮构件170-1设置为卡合突起172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的尺寸比弹性变形前的第一支承孔112-1的尺寸大,并且比弹性变形后的第一支承孔112-1的尺寸小。第一支承孔112-1是在将凸轮构件170-1与框体110组装时供前侧的凸轮构件170-1的卡合突起172从上方嵌入的孔。如图4所示,在构成第一支承孔112-1的入口部分的梁部115-1的上部前方侧的端部,设置有倒角的形状(***(snap in)倾斜部117),以使卡合突起172容易从上方嵌入。后侧的第一支承孔112-2的一部分由梁部115-2构成,能够与梁部115-2的弹性变形相应地暂时变更前后方向(X轴方向)的尺寸。后侧的第一支承孔112-2是供后侧的凸轮构件170-2的卡合突起172从上方嵌入的孔。在构成第一支承孔112-2的入口部分的梁部115-2的上部后方侧的端部,设置有倒角的形状(***倾斜部117),以使卡合突起172容易从上方嵌入。
框体110在壁部111的内侧具有四个第二支承孔113-1~113-4。四个第二支承孔113-1~113-4分别具有以上下方向为筒方向的大致圆筒状。前侧的两个第二支承孔113-1、113-2设置于梁部115-1,将第一支承孔112-1夹在中间而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前侧的两个第二支承孔113-1、113-2各自通过供前侧的两个致动器140-1、140-2各自的轴部141从下侧贯穿而分别支承前侧的两个致动器140-1、140-2。后侧的两个第二支承孔113-3、113-4设置于梁部115-2,将第一支承孔112-2夹在中间而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后侧的两个第二支承孔113-3、113-4各自通过供后侧的两个致动器140-3、140-4各自的轴部141从下侧贯穿而分别支承后侧的两个致动器140-3、140-4。第二支承孔113的一部分由图4所示的引导部118构成。引导部118是将致动器140的轴部141支承为能够上下滑动的形状,并且是在框体110与凸轮构件170组装之后配置于凸轮构件170的主体部171的下方的部位。
<致动器140-1~140-4>
四个致动器140-1~140-4被框体110支承为能够在相对于基板垂直的方向(上下方向)上滑动。四个致动器140-1~140-4分别配置于橡胶片150的四个圆顶部152-1~152-4各自的上侧。四个致动器140-1~140-4分别是具有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的轴部141和水平的圆板状的按压部142的树脂制的构件。按压部142设置于轴部141的下端部。在进行了基于操作钮120的旋转操作时,四个致动器140-1~140-4分别被凸轮构件170-1或凸轮构件170-2按下。由此,四个致动器140-1~140-4分别向下方滑动,通过按压部142的底面按压设置于按压部142的下方的橡胶片150的圆顶部152。
需要说明的是,致动器140-1相应于凸轮构件170-1的第一动作而朝向第一开关(圆顶部152-1及固定触点161-1)滑动,按压第一开关。致动器140-1是“第一致动器”的一例。
另外,在凸轮构件170-1的第一动作完成后且进一步施加了操作力时,致动器140-2相应于附加于第一动作而进行的第二动作而朝向第二开关(圆顶部152-2及固定触点161-2)滑动,按压第二开关。致动器140-2是“第二致动器”的一例。
另外,在凸轮构件170-2的第一动作完成后且进一步施加了操作力时,致动器140-3相应于附加于第一动作而进行的第二动作而朝向第二开关(圆顶部152-3及固定触点161-3)滑动,按压第二开关。致动器140-3是“第二致动器”的一例。
另外,致动器140-4相应于凸轮构件170-2的第一动作而朝向第一开关(圆顶部152-4及固定触点161-4)滑动,按压第一开关。致动器140-4是“第一致动器”的一例。
<凸轮构件170-1>
凸轮构件170-1是配置于框体110的内部的前侧(X轴正侧)、并被框体110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且能够沿左右方向摆动的树脂制的构件。凸轮构件170-1具有主体部171,该主体部171具有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长的形状。主体部171配置于前侧的两个致动器140-1、140-2的上方。主体部171配置为悬架于两个致动器140-1、140-2的各顶部。在主体部171的底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向下方突出地设置有卡合突起172。
通过从上方将卡合突起172嵌入设置于框体110的前侧的第一支承孔112-1,凸轮构件170-1被框体110支承。在进行了操作钮120向前方(X轴正方向)的转动操作时,凸轮构件170-1***作钮120的前侧的按压部122-1的下端部按压该凸轮构件170-1的主体部171的上表面的偏向左方向的位置。
在操作钮120向前方(X轴正方向)的转动操作的操作量处于规定的第一角度范围时,作为第一动作,凸轮构件170-1向左侧摆动,按下左侧的致动器140-1。被凸轮构件170-1按下的致动器140-1按下左侧的圆顶部152-1而使其弹性变形。由此,左侧的固定触点161-1成为导通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角度范围是指,以图13所示的自动恢复完成的非操作状态下的操作钮120的角度(0°)[deg]为基准,比该角度大且为图14所示的操作钮120的角度(7°)[deg]以下的角度范围。第一角度范围是0°[deg]<θ≤7°[deg],在操作钮120向前方(X轴正方向)转动了7°[deg]转动时,如图17所示,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的两个固定触点161中的左侧的固定触点161-1成为导通状态。
在操作钮120向前方(X轴正方向)的转动操作的操作量处于规定的第二角度范围(>第一角度范围)时,作为第二动作,凸轮构件170-1在保持按下了左侧的致动器140-1的状态下向右侧摆动,从而成为水平状态,并进一步将右侧的致动器140-2按下。被凸轮构件170-1按下的致动器140-2按下右侧的圆顶部152-2而使其弹性变形。由此,右侧的固定触点161-2成为导通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角度范围是指,比图14所示的操作钮120的角度(7°)[deg]大且为图15所示的操作钮120的角度(14°)[deg]以下的角度范围。第二角度范围是7°[deg]<θ≤14°[deg],在操作钮120向前方(X轴正方向)转动了14°[deg]时,如图18所示,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的两个固定触点161-1、161-2双方成为导通状态。
在此,致动器140-1、140-2被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因此,通过使致动器140-1、140-2被凸轮构件170-1按下,能够将圆顶部152-1、152-2向下方笔直地按下。
当操作钮120向前方(X轴正方向)的转动操作被解除时,借助来自两个圆顶部152-1、圆顶部152-2的恢复力,凸轮构件170-1及操作钮120恢复至中立状态。
<凸轮构件170-2>
凸轮构件170-2是配置于框体110的内部的后侧(X轴负侧)、并被框体110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且能够沿左右方向摆动的树脂制的构件。凸轮构件170-2具有主体部171,该主体部171具有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长的形状。主体部171配置于后侧的两个致动器140-3、140-4的上方。主体部171配置为悬架于两个致动器140-3、140-4的各顶部。在主体部171的底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向下方突出地设置有卡合突起172。
通过从上方将卡合突起172嵌入设置于框体110的后侧的第一支承孔112-2,凸轮构件170-2被框体110支承。在进行了操作钮120向后方(X轴负方向)的转动操作时,凸轮构件170-2***作钮120的后侧的按压部122-2的下端部按压该凸轮构件170-2的主体部171的上表面的偏向右方向的位置。
在操作钮120向后方(X轴负方向)的转动操作的操作量处于规定的第一角度范围时,作为第一动作,凸轮构件170-2向右侧摆动,按下右侧的致动器140-4。被凸轮构件170-2按下的致动器140-4按下右侧的圆顶部152-4而使其弹性变形。由此,右侧的固定触点161-4成为导通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角度范围是0°[deg]<θ≤7°[deg],在操作钮120向后方(X轴负方向)转动了7°[deg]时,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的两个固定触点161中的右侧的固定触点161-4成为导通状态。
在操作钮120向后方(X轴负方向)的转动操作的操作量处于规定的第二角度范围(>第一角度范围)时,作为第二动作,凸轮构件170-2在保持按下了右侧的致动器140-4的状态下向左侧摆动,从而成为水平状态,并进一步将左侧的致动器140-3按下。被凸轮构件170-2按下的致动器140-3按下左侧的圆顶部152-3而使其弹性变形。由此,左侧的固定触点161-3成为导通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角度范围是7°[deg]<θ≤14°[deg],在操作钮120向后方(X轴负方向)转动了14°[deg]时,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的两个固定触点161-3、161-4双方成为导通状态。
在此,致动器140-3、140-4被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因此,通过使致动器140-3、140-4被凸轮构件170-2按下,能够将圆顶部152-3、152-4向下方笔直地按下。
当操作钮120向后方(X轴负方向)的转动操作被解除时,借助来自两个圆顶部152-3、圆顶部152-4的恢复力,凸轮构件170-2及操作钮120恢复至中立状态。
<基板160>
基板160是硬质树脂制且平板状的构件。基板160在框体110的内部载置于罩130的上表面130A,并且与XY平面方向平行地设置。作为基板160,例如使用PWB(Printed WiringBoard)。
在基板160的上表面160A以2×2的矩阵状配设有四个固定触点161-1~161-4。四个固定触点161-1~161-4均在从Z轴方向的俯视观察下具有大致圆形形状。四个固定触点161-1~161-4分别使用具有导电性的薄板状的金属材料(例如,铜膜)而形成。
<橡胶片150>
橡胶片150是使用弹性材料(例如硅、橡胶等)而形成的平板状的构件。橡胶片150在框体110的内部覆盖基板160,并且与XY平面方向平行地设置。橡胶片150保护基板160免受水滴等的影响。橡胶片150具有基部151和四个圆顶部152-1~152-4。
基部151是水平的平板状的部分,在从Z轴方向的俯视观察下具有矩形形状。基部151支承四个圆顶部152-1~152-4。
四个圆顶部152-1~152-4具有比基部151的上表面151A向上方突出而设置的圆顶状。四个圆顶部152-1~152-4各自设置于在俯视观察下与设置于基板160的四个固定触点161-1~161-4分别重叠的位置。即,四个圆顶部152-1~152-4以2×2的矩阵状配设于橡胶片150。
在四个圆顶部152-1~152-4各自的下侧(Z轴负侧)的面设置有可动触点(省略图示)。在进行了操作钮120的转动操作时,四个圆顶部152-1~152-4分别被配置于该圆顶部152的上侧(Z轴正侧)的致动器140按下,从而向下方(Z轴负方向)弯曲(弹性变形)而与配置于该圆顶部152的下侧(Z轴负侧)的固定触点161接触。由此,该固定触点161与可动触点152A接触而成为导通状态。圆顶部152具有恢复力,当从操作力释放时恢复至初始状态。
圆顶部152-1与固定触点161-1一起构成相应于凸轮构件170-1的第一动作而接通的“第一开关”及“橡胶圆顶开关”。圆顶部152-2与固定触点161-2一起构成相应于凸轮构件170-1的第二动作而接通的“第二开关”及“橡胶圆顶开关”。
圆顶部152-3与固定触点161-3一起构成相应于凸轮构件170-2的第二动作而接通的“第二开关”及“橡胶圆顶开关”。圆顶部152-4与固定触点161-4一起构成相应于凸轮构件170-2的第一动作而接通的“第一开关”及“橡胶圆顶开关”。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开关”及“第二开关”不限于“橡胶圆顶开关”,也可以是其他开关(例如,金属触点开关(Metal contact switch)等)。
<罩130>
罩130是通过嵌入框体110的下侧开口部110A而将下侧开口部110A封闭的树脂制的构件。罩130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在罩130的上表面130A载置有基板160。在罩130的侧面设置有多个卡合爪131。通过使多个卡合爪131与形成于框体110的侧面的多个开口部114分别卡合,从而使罩130固定于框体110。
(凸轮构件170-1、170-2的详细结构)
图7A及图7B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的基于A-A剖面线(参照图2)的剖面的剖视立体图。图8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的基于B-B剖面线(参照图2)的剖面的剖视立体图。图9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的基于C-C剖面线(参照图2)的剖面的剖视立体图。图10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的基于D-D剖面线(参照图2)的剖面的剖视立体图。图11A是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所具备的凸轮构件170-1、170-2的外观立体图。图11B是从操作钮120转动的转动方向(X轴方向)观察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所具备的凸轮构件170的图。图11C是从相对于转动方向交叉的方向(Y轴方向)观察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所具备的凸轮构件170的图。图11D是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所具备的凸轮构件170的俯视图。图11E是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所具备的凸轮构件170的仰视图。图13是非操作状态下的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的侧视图。图14是操作钮120转动到第一角度范围的终点的状态下的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的侧视图。图15是操作钮120转动到第二角度范围的终点的状态下的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侧视图。图16是示出非操作状态下的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的卡止部(顶部172Aa)及摆动支点部(顶部115Aa)的配置的剖视图。图17是示出操作钮120转动到第一角度范围的终点的状态下的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的卡止部(顶部172Aa)及摆动支点部(顶部115Aa)的配置的剖视图。图18是操作钮120转动到第二角度范围的终点的状态下的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的卡止部(顶部172Aa)及摆动支点部(顶部115Aa)的配置的剖视图。图19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基于J-J剖面线的剖面的剖视图。
如图11所示,凸轮构件170-1及凸轮构件170-2分别从主体部171的底面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的中央向下方突出地设置有卡合突起172。
如图11所示,卡合突起172在前方(X轴正方向)及后方(X轴负方向)分别具有比主体部171向前方(X轴正方向)及后方(X轴负方向)伸出的伸出部172A。由此,卡合突起172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的宽度比主体部171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的宽度大。
伸出部172A在从X轴方向的俯视观察下,具有上端部成为顶部172Aa的(即,朝向上方变尖的形状的)等腰三角形形状。即,伸出部172A的顶部172Aa设置于凸轮构件170-1及凸轮构件170-2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的中央。
凸轮构件170-1的卡合突起172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的宽度比第一支承孔112-1的上部开口(设置有后述的限制壁115A的部分)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的宽度大。
因此,在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中,通过将凸轮构件170-1的卡合突起172从第一支承孔112-1的上部开口推入第一支承孔112-1内,能够使梁部115-1弹性变形而扩展第一支承孔112-1的上部开口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并且容易将凸轮构件170-1的卡合突起172嵌入第一支承孔112-1。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中,嵌入第一支承孔112-1的凸轮构件170-1的卡合突起172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的宽度比第一支承孔112-1的上部开口大。因此,在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中,能够通过使凸轮构件170-1的伸出部172A的顶部172Aa与设置于第一支承孔112-1的上部开口的限制壁115A的下表面抵接,而使凸轮构件170-1向上方的移动被卡止,从而使凸轮构件170-1不容易从第一支承孔112-1脱落。
即,凸轮构件170-1的卡合突起172的顶部172Aa构成“能够进行***卡止的卡止部”。
如图11A~图11E及图19所示,凸轮构件170-1具有设置于主体部171的X轴正方向侧及主体部171的X轴负方向侧的被滑动部173。被滑动部173是相对于引导面116滑动的形状,引导面116的详细情况后述。被滑动部173具有与YZ平面平行的平面形状。框体110包括具有与YZ平面平行的平面形状且与被滑动部173对置设置的引导面116。在卡合突起172嵌入第一支承孔112-1后,凸轮构件170-1通过被滑动部173被引导面116引导而在YZ平面方向上被引导。由此,凸轮构件170-1在梁部115-1的前侧(X轴正侧)的壁部与梁部115-1的后侧(X轴负侧)的壁部之间被支承为能够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摆动。需要说明的是,凸轮构件170-1的主体部171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的宽度和梁部115-1的前侧(X轴正侧)的内壁面与梁部115-1的后侧(X轴负侧)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隔大致相等。由此,凸轮构件170-1能够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摆动的同时抑制向前后方向(X轴方向)的晃动。
同样地,凸轮构件170-2的卡合突起172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的宽度比第一支承孔112-2的上部开口(设置有后述的限制壁115A的部分)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的宽度大。
因此,在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中,通过将凸轮构件170-2的卡合突起172从第一支承孔112-2的上部开口推入第一支承孔112-2内,能够使梁部115-2弹性变形而扩展第一支承孔112-2的上部开口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并且容易将凸轮构件170-2的卡合突起172嵌入第一支承孔112-2。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中,嵌入第一支承孔112-2的凸轮构件170-2的卡合突起172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的宽度比第一支承孔112-2的上部开口大。因此,在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中,能够通过使凸轮构件170-2的伸出部172A的顶部172Aa与设置于第一支承孔112-2的上部开口的限制壁115A的下表面抵接,而使向上方的移动被卡止,从而使凸轮构件170-2不容易从第一支承孔112-2脱落。
即,凸轮构件170-2的卡合突起172及第一支承孔112-2的限制壁115A是***卡止的形状。卡合突起172的顶部172Aa是“卡止部”的一例。限制壁115A的顶部115Aa是“摆动支点部”的一例。
凸轮构件170-2具有设置于主体部171的X轴正方向侧及主体部171的X轴负方向侧的被滑动部173。被滑动部173具有与YZ平面平行的平面形状。框体110包括具有与YZ平面平行的平面形状且与被滑动部173对置设置的引导面116。在卡合突起172嵌入第一支承孔112-2后,凸轮构件170-2通过被滑动部173被引导面116引导而在YZ平面方向上被引导。由此,凸轮构件170-2在梁部115-2的前侧(X轴正侧)的壁部与梁部115-2的后侧(X轴负侧)的壁部之间被支承为能够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摆动。需要说明的是,凸轮构件170-2的主体部171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的宽度和梁部115-2的前侧(X轴正侧)的内壁面与梁部115-2的后侧(X轴负侧)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隔大致相等。由此,凸轮构件170-2能够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摆动的同时抑制向前后方向(X轴方向)的晃动。
需要说明的是,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如图7B、图11A~图11C及图11E所示,凸轮构件170-1及凸轮构件170-2各自的卡合突起172具有前后方向(X轴方向)的宽度朝向下方逐渐变窄的锥形形状(***倾斜部174)。另外,凸轮构件170-1及凸轮构件170-2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的宽度在下端部比第一支承孔112-1的上部开口及第一支承孔112-2的上部开口小。因此,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在进行凸轮构件170-1及凸轮构件170-2向第一支承孔112-1及第一支承孔112-2的嵌入时,能够容易地进行定位。另外,如图4及图5C所示,在构成第一支承孔112-1的梁部115-1及构成第一支承孔112-2的梁部115-2设置有与***倾斜部174大致平行地设置的锥形形状(***倾斜部117)。因此,在定位后,能够容易地使梁部115-1及梁部115-2弹性变形而进行将凸轮构件170-1及凸轮构件170-2嵌入第一支承孔112-1及第一支承孔112-2的组装操作。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在凸轮构件170的主体部171的下方,在Z轴方向上与主体部171重叠的位置设置有构成第二支承孔113-1~113-4的引导部118。因此,在***连接后,即使假设在凸轮构件170未受到来自圆顶部152的恢复力的状态下,由于主体部171与引导部118抵接而被支承,也不会从框体110脱落。
如图5A~图5B、图7B、图9、图16~图18所示,在第一支承孔112-1的上部开口的后侧(X轴负侧)的缘部,以向第一支承孔112-1内突出的方式设置有限制壁115A。限制壁115A的下表面具有朝向上方变尖的等腰三角形形状的槽状。凸轮构件170-1的伸出部172A的顶部172Aa具有曲面形状,从下侧与设置于限制壁115A的下表面的、具有曲率比顶部172Aa大的曲面形状的顶部115Aa抵接(面接触)。由此,凸轮构件170-1在框体110的壁部111的内侧被准确地定位于左右方向(Y轴方向)的中央。另外,通过顶部172Aa与限制壁115A的下表面的顶部115Aa抵接,凸轮构件170-1能够以顶部115Aa为“摆动支点部”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摆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摆动支点部”及“卡止部”面接触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摆动支点部”及“卡止部”只要是在凸轮构件170的摆动开始时产生的摩擦力小的结构即可,也可以不是曲面形状彼此面接触的结构。即,“摆动支点部”及“卡止部”也可以是点接触或线接触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X轴方向观察时,构成限制壁115A的顶部115Aa及第一锥形部115Ab具有凹角的顶部的形状,该凹角的顶部的形状以顶部115Aa为凹角的顶点并在其两侧具备第一锥形部115Ab。第一锥形部115Ab在Y轴方向上以将顶部115Aa夹在其间的方式设置于顶部115Aa的两侧。另外,在从X轴方向观察时,构成卡合突起172的伸出部172A的顶部172Aa及第二锥形部172Ab具有凸角的顶部的形状,该凸角的顶部的形状以顶部172Aa为凸角的顶点并在其两侧具备第二锥形部172Ab。第二锥形部172Ab在Y轴方向上以将顶部172Aa夹在其间的方式设置于顶部172Aa的两侧。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一对第一锥形部115Ab所成的凹角的角度形成为90°[deg],一对第二锥形部172Ab所成的凸角的角度形成为70°[deg]。因此,在操作钮120从***作者操作的状态释放并受到来自圆顶部152的恢复力而返回初始状态时,凸轮构件170的顶部172Aa与限制壁115A接触。然后,凸轮构件170在第一锥形部115Ab上滑动位移直到顶部172Aa与顶部115Aa抵接,从而恢复到初始位置。
同样地,在第一支承孔112-2的上部开口的前侧(X轴正侧)的缘部,向第一支承孔112-2内突出地设置有限制壁115A。限制壁115A的下表面具有朝向上方变尖的等腰三角形形状的槽状。凸轮构件170-2的伸出部172A的顶部172Aa从下侧与限制壁115A的下表面的顶部115Aa抵接(面接触)。由此,凸轮构件170-2在框体110的壁部111的内侧被准确地定位于左右方向(Y轴方向)的中央。另外,通过顶部172Aa与限制壁115A的下表面的顶部115Aa抵接,顶部172Aa和顶部115Aa成为支点,从而凸轮构件170-2能够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摆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中,当被转动操作后的操作钮120从操作力释放时,凸轮构件170-1及凸轮构件170-2被左右两个圆顶部152的恢复力左右均等地向上方施力,由此能够恢复为水平状态。此时,由于顶部172Aa被压抵于限制壁115A的下表面的顶部115Aa,因此凸轮构件170-1及凸轮构件170-2能够维持准确地定位于左右方向(Y轴方向)的中央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中,通过将凸轮构件170-1及凸轮构件170-2准确地定位于左右方向(Y轴方向)的中央,例如能够抑制凸轮构件170-1及凸轮构件170-2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的侧面在摆动动作时与框体110的壁部111的内壁面抵接而被磨削或成为阻力。
(输入装置100的组装方法)
以下,参照图12A~图12G,对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的组装方法的步骤进行说明。图12A~图12G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的组装方法的步骤的图。
首先,如图12A及图12B所示,将基板160载置于罩130的上表面130A。接着,如图12C所示,在基板160的上表面重叠橡胶片150。
接着,如图12D所示,在橡胶片150的四个圆顶部152-1~152-4各自的上表面分别载置四个致动器140-1~140-4。
接着,如图12E所示,将框体110的下侧开口部110A相对于罩130从上方嵌入。
接着,如图12F所示,通过将凸轮构件170-1、170-2各自的卡合突起172相对于框体110的第一支承孔112-1、112-2的各支承孔从上方***而嵌入,从而将凸轮构件170-1、170-2组装于框体110。
最后,如图12G所示,通过将操作钮120的一对轴承孔121A各自相对于框体110的一对突起部111A分别从上方嵌入,从而将操作钮120安装于框体110。
这样,在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中,能够通过依次叠放多个部件而完成该输入装置100的组装。即,在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中,无需使任何部件上下反转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完成该输入装置100的组装。
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具备:框体110;操作钮120,其支承于框体110,接受来自操作者的操作力而转动;凸轮构件170-1、170-2,其被设置为能够在相对于操作钮120转动的转动方向交叉的摆动方向上摆动,并且当操作钮120在第一角度范围转动时以摆动的方式进行第一动作,当操作钮120在接续第一角度范围的第二角度范围转动时以摆动的方式进行第二动作;第一开关,其相应于第一动作而被接通;以及第二开关,其相应于第二动作而被接通,输入装置100在从操作力释放时借助来自第一开关及第二开关的恢复力而自动恢复,其中,所述输入装置100具有:致动器140-1、140-4,其相应于第一动作而朝向第一开关滑动;以及致动器140-2、140-3,其相应于第二动作而朝向第二开关滑动。
由此,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能够通过致动器140-1、140-4及致动器140-2、140-3向下方笔直地按压第一开关及第二开关,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开关及第二开关的不良情况的发生。
在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中,凸轮构件170-1、170-2和框体110具有能够进行***卡止的卡止部(顶部172Aa),该卡止部具有凸角的顶点的形状。
由此,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能够容易地进行凸轮构件170-1、170-2向框体110的组装。另外,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能够在将凸轮构件170-1、170-2向框体110组装后,防止凸轮构件170-1、170-2从框体110脱落。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中,在非操作状态下,卡止部(顶部172Aa)维持能够摆动的状态,并且与具有凹角的顶点的形状的摆动支点部(顶部115Aa)抵接。
由此,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的卡止部具有实现能够***卡止的功能性和作为操作钮120摆动时的支点的功能性这双方的功能的形状。由此,能够简化这两个功能性的结构。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中,框体110具有:壁部111,其支承操作钮120;以及梁部115-1、115-2,其支承于壁部111,并沿与操作钮120的转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设置,框体110的摆动支点部(顶部115Aa)设置于梁部115-1、115-2。
由此,在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中,通过使梁部115-1、115-2弹性变形,能够容易地进行凸轮构件170-1、170-2向框体110的组装。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中,梁部115-1、115-2具有板形形状且设置为能够弹性变形。
由此,在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中,通过使梁部115-1、115-2弹性变形,能够容易地进行凸轮构件170-1、170-2向框体110的组装。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中,在从Z轴方向的俯视观察下,第一开关及第二开关设置于比操作钮120的外缘部靠内侧的位置且配置为与操作钮120重叠。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中,在从Z轴方向的俯视观察下,摆动支点部设置于比操作钮120的外缘部靠内侧的位置且配置为与操作钮120重叠。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中,第一开关及第二开关是橡胶圆顶开关。
由此,对于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能够通过致动器140-1、140-4及致动器140-2、140-3向下方笔直地按压均为橡胶圆顶开关的第一开关及第二开关,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开关及第二开关中的橡胶圆顶开关特有的不良情况的发生。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在专利请求的范围所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或变更。
本国际申请主张基于2021年7月27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1-122184号的优先权,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援引于本国际申请中。
附图标记说明:
100 输入装置
110 框体
111 壁部
111A 突起部
111B 上部开口
112-1、112-2 第一支承孔
113-1~113-4 第二支承孔
114 开口部
115-1、115-2 梁部
115A 限制壁
115Aa 顶部
115Ab 第一锥形部
116 引导面
117 ***倾斜部
118 引导部
120 操作钮
120A 内部空间
121 肋部
121A 轴承孔
122-1、122-2 按压部
130 罩
130A 上表面
131 卡合爪
140-1~140-4 致动器
141 轴部
142 按压部
150 橡胶片
151 基部
152-1~152-4 圆顶部
160 基板
161-1~161-4 固定触点
170-1、170-2 凸轮构件
171 主体部
172 卡合突起
172A 伸出部
172Aa 顶部
172Ab 第二锥形部
173 被滑动部
174 ***倾斜部
P 部分。

Claims (11)

1.一种输入装置,具备:
框体;
操作钮,其支承于所述框体,接受来自操作者的操作力而转动;
凸轮构件,其设置为能够在相对于所述操作钮转动的转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摆动,并且当所述操作钮在第一角度范围转动时以摆动的方式进行第一动作,当所述操作钮在接续所述第一角度范围的第二角度范围转动时以摆动的方式进行接续所述第一动作的第二动作;
基板,其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内部;
第一开关,其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相应于所述凸轮构件的所述第一动作而被接通;以及
第二开关,其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相应于所述凸轮构件的所述第二动作而被接通,
当从所述操作力释放时,所述操作钮借助来自所述第一开关及所述第二开关的恢复力而自动恢复,
所述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装置具有:
第一致动器,其相应于所述凸轮构件的所述第一动作而滑动,将所述第一开关沿相对于所述基板垂直的方向按压;以及
第二致动器,其相应于所述凸轮构件的所述第二动作而滑动,将所述第二开关沿相对于所述基板垂直的方向按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构件具有能够相对于所述框体进行***卡止的卡止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具有摆动支点部,在所述自动恢复完成的非操作状态下,所述摆动支点部与所述凸轮构件的所述卡止部抵接,并支承所述卡止部,
在从与所述凸轮构件的所述摆动的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卡止部为凸角的顶点,所述摆动支点部为凹角的顶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具有:
壁部,其支承所述操作钮;以及
梁部,其支承于所述壁部,并沿与所述转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框体的所述摆动支点部设置于所述梁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梁部具有板形形状,并设置为能够弹性变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相对于所述基板垂直的方向观察的俯视下,所述摆动支点部以与所述操作钮重叠的方式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构件具有一对第一锥形部,所述一对第一锥形部在所述凸轮构件摆动的方向上,以将所述卡止部夹在其间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卡止部的两侧,
所述框体具有一对第二锥形部,所述一对第二锥形部在所述凸轮构件摆动的方向上,以将所述摆动支点部夹在其间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摆动支点部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角的角度比所述凹角的角度小。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具有引导面,所述引导面具有与所述凸轮构件摆动的方向平行的平面形状,
所述凸轮构件具有被滑动部,所述被滑动部与所述引导面抵接,在所述凸轮构件摆动时相对于所述引导面进行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相对于所述基板垂直的方向观察的俯视下,所述第一开关及所述第二开关以与所述操作钮重叠的方式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关及所述第二开关为橡胶圆顶开关。
CN202280045586.6A 2021-07-27 2022-03-10 输入装置 Pending CN1175977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22184 2021-07-27
JP2021122184 2021-07-27
PCT/JP2022/010659 WO2023007815A1 (ja) 2021-07-27 2022-03-10 入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97755A true CN117597755A (zh) 2024-02-23

Family

ID=85087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45586.6A Pending CN117597755A (zh) 2021-07-27 2022-03-10 输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96572A1 (zh)
JP (1) JP7467779B2 (zh)
CN (1) CN117597755A (zh)
DE (1) DE112022003711T5 (zh)
WO (1) WO202300781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27935U (ja) * 1991-05-16 1992-11-2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パワーウインド操作スイツチ
JP4127935B2 (ja) 1999-07-29 2008-07-3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信号及び電源伝送装置並びにロータリージョイント
JP4390686B2 (ja) * 2004-11-12 2009-12-2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JP2013225390A (ja) * 2012-04-20 2013-10-31 Omron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シーソースイッチ装置
KR101368981B1 (ko) * 2012-07-19 2014-03-03 한국알프스 주식회사 슬라이드 스위치 유닛
WO2017217027A1 (ja) * 2016-06-17 2017-12-2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車両用入力装置
JP7261753B2 (ja) 2020-01-31 2023-04-20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魚釣用リー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96572A1 (en) 2024-03-21
JPWO2023007815A1 (zh) 2023-02-02
DE112022003711T5 (de) 2024-05-16
JP7467779B2 (ja) 2024-04-15
WO2023007815A1 (ja) 2023-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362C (zh) 按键开关
US20090170367A1 (en) Connector
EP147805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mechanism for supplementing spring characteristics of a contact
JP4508957B2 (ja) 押釦スイッチ
JPH10106403A (ja) スイッチ装置
CN117597755A (zh) 输入装置
JP5611742B2 (ja) 多方向入力装置
CN115552351A (zh) 操作装置
CN113168988B (zh) 操作装置
WO2011037029A1 (ja) マイクロスイッチ
KR20070061380A (ko) 스위치 장치
CN111712895B (zh) 开关装置
JP2016213120A (ja) 回動式スイッチ装置
US7041919B2 (en) Switch having resilient operating section
JP4692404B2 (ja) マイクロスイッチ
JP2006085946A (ja) 揺動操作型電気部品
JP2024049404A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3819677B2 (ja) 入力装置
WO2021117378A1 (ja) スイッチ
JP4186612B2 (ja) 複合操作型電子部品
JP4528697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4507979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2009235682A (ja) 車両用ドア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JPH07245041A (ja) シーソー型スイッチ
JP2004281275A (ja) 2方向操作スイッ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