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41542A - 一种动力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动力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41542A
CN117341542A CN202311553866.0A CN202311553866A CN117341542A CN 117341542 A CN117341542 A CN 117341542A CN 202311553866 A CN202311553866 A CN 202311553866A CN 117341542 A CN117341542 A CN 1173415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harging
vehicle
time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5386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功亮
谢众玉
张武学
伊海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55386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41542A/zh
Publication of CN1173415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415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24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 B60L58/27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by he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60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62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in response to charging parameters, e.g. current, voltage or electrical char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40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54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related to batte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40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54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related to batteries
    • B60L2240/545Tempera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60Navigation input
    • B60L2240/66Ambient conditions
    • B60L2240/662Tempera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动力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该方法中,在充电过程中,当电池处于充满状态时,根据电池温度、环境温度、充电剩余时间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判断是否满足保温条件,并在满足时,控制加热器停止工作后,请求电池管理***断开高压继电器,以及控制车载充电机进入充电模式,并控制充电桩保持零输出,等待电池管理***反馈高压继电器的状态为断开时,再控制加热器进入加热模式,并根据加热器的工作挡位控制充电桩输出的充电电流值。如此,在保温的过程中,高压继电器处于断开的状态,加热器需要的能量全部由充电桩来提供,从而防止加热器和充电桩输出波动可能导致的电池过充和过流问题,保证电池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动力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保温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动力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在低温条件下可用电量会下降,导致续航里程大幅缩短,因此,为了避免冬季行驶时续航缩短,行业上多对电池采取一定保温措施。目前的保温措施可以分为被动保温和主动保温两类,其中,被动保温是在动力电池的内部、外部布置保温材料,主动保温是通过对电池加热的方式来维持电池的温度。
当前,电动汽车的主动保温过程中,通常是由动力电池给车载加热器提供电能,当电池温度低于目标下限值后开启加热器进入加热,当电池温度高于目标上限值后关闭加热器退出加热,当电池温度又下降到目标下限值以下时重新开启加热器,如此循环。在此过程中,若动力电池消耗超过一定值,电池会重新进入充电,当充电和加热同时进行时,由于加热器和充电桩输出电流存在波动的特性,容易导致电池过充或者过流的情况出现,不利于电池安全。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动力电池主动保温方式存在的容易导致电池过充或者过流的情况出现,不利于电池安全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动力电池保温控制方法,包括:在动力电池的充电过程中,当所述动力电池处于充满状态时,根据当前的电池温度、环境温度、充电剩余时间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判断是否满足保温条件;所述充电剩余时间基于用户提交的用车时间和当前时间确定;若判断结果为是,控制车载加热器停止工作后,请求电池管理***断开高压继电器,以及控制车载充电机进入充电模式,并控制充电桩保持零输出;所述电池管理***通过所述高压继电器控制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车载加热器之间回路的通断,以及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车载充电机之间回路的通断;当所述电池管理***反馈高压继电器的状态为断开时,控制所述车载加热器进入加热模式,并根据所述车载加热器的工作挡位控制所述充电桩输出的充电电流值。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动力电池的充电过程中,当动力电池处于充满状态时,根据电池温度、环境温度、充电剩余时间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判断是否满足保温条件,并在满足时,控制加热器停止工作后,请求电池管理***断开高压继电器,以及控制车载充电机进入充电模式,并控制充电桩保持零输出,等待电池管理***反馈高压继电器的状态为断开时,控制加热器进入加热模式,并根据加热器的工作挡位控制充电桩输出的充电电流值。如此,在保温的过程中,高压继电器处于断开的状态,加热器需要的能量全部由充电桩来提供,从而防止加热器和充电桩输出波动可能导致动力电池出现过充和过流问题,保证电池安全。
进一步地,在一些例子中,所述根据当前的电池温度、环境温度、充电剩余时间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判断是否满足保温条件之前,包括:当电池最大驱动功率低于第一功率值,且电池温度低于第一温度值时,向用户终端发送保温提醒信息,以使用户根据所述保温提醒信息,在所述用户终端上提交用车时间;基于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用户时间和当前时间之间的差值,确定充电剩余时间。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提供一种获取充电剩余时间的具体方式。
进一步地,在一些例子中,所述根据当前的电池温度、环境温度、充电剩余时间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判断是否满足保温条件,包括:根据当前的电池温度、环境温度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确定将所述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加热到第二功率值所需要的时间,将确定的时间记为加热需求时间;比较充电剩余时间与所述加热需求时间,根据比较结果、当前的电池温度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判断是否满足保温条件。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提供一种判断车辆是否需要进入保温模式的具体方式,即先确定加热需求时间,再结合电池温度、电池最大驱动功率以及充电剩余时间来判断。
进一步地,在一些例子中,所述根据比较结果、当前的电池温度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判断是否满足保温条件,包括:当比较结果显示所述充电剩余时间小于等于所述加热需求时间,且所述电池温度低于第一温度值,且所述电池最大驱动功率低于第一功率值时,判断满足保温条件。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保温条件可以是充电剩余时间小于等于加热需求时间,且电池温度低于第一温度值,且电池最大驱动功率低于第一功率值,这样,既能够满足电池的保温需求,也尽可能使得保温过程中只出现一次加热,从而降低因多次加热导致的电量额外消耗。
进一步地,在一些例子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根据所述车载加热器的工作挡位控制所述充电桩输出的充电电流值后,根据重新获取的电池温度、充电剩余时间、加热需求时间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判断是否满足退出条件;当满足退出条件时,请求所述车载加热器退出加热模式,请求所述电池管理***断开所述高压继电器,并请求所述车载充电机进入待机模式。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保温过程中,VCU可实时或周期性获取电池温度、充电剩余时间、加热需求时间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这些参数,以此判断是否满足退出条件,并在判断结果为是时,控制车辆退出保温模式,从而提升车辆控制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在一些例子中,所述退出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充电剩余时间大于所述加热需求时间;所述电池最大驱动功率高于所述第二功率值;所述电池温度高于第二温度值。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当充电剩余时间大于加热需求时间,或电池最大驱动功率高于第二功率值,或电池温度高于第二温度值时,VCU控制车辆退出保温模式,这样,既可以降低保温过程中因多次加热导致的电量额外消耗,也可以保证电池加热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在一些例子中,所述第一温度值为0℃;所述第二温度值为15℃;所述第一功率值为30kW;所述第二功率值为50kW。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提供第一温度值、第二温度值、第一功率值和第二功率值的可选设置值。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动力电池保温控制装置,包括:判断模块,用于在动力电池的充电过程中,当所述动力电池处于充满状态时,根据当前的电池温度、环境温度、充电剩余时间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判断是否满足保温条件;所述充电剩余时间基于用户提交的用车时间和当前时间确定;请求模块,用于若判断结果为是,控制车载加热器停止工作后,请求电池管理***断开高压继电器,以及控制车载充电机进入充电模式,并控制充电桩保持零输出;所述电池管理***通过所述高压继电器控制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车载加热器之间回路的通断,以及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车载充电机之间回路的通断;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电池管理***反馈高压继电器的状态为断开时,控制所述车载加热器进入加热模式,并根据所述车载加热器的工作挡位控制所述充电桩输出的充电电流值。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或者,部分特征和优点可以从说明书推知或毫无疑义地确定,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公开的上述技术即可得知。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电池保温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上实现充电功能和加热功能的电路***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交流充电动力电池保温控制方案的工作流程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电池保温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背景技术记载,相关技术中的动力电池主动保温方式存在着容易导致电池过充或者过流的情况出现,不利于电池安全的问题。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动力电池保温控制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接下来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介绍:
如图1所示,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电池保温控制方法的流程图。所述方法应用于电动汽车的整车控制器(Vehicle Control Unit,VCU)。
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01、在动力电池的充电过程中,当所述动力电池处于充满状态时,根据当前的电池温度、环境温度、充电剩余时间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判断是否满足保温条件;所述充电剩余时间基于用户提交的用车时间和当前时间确定;
本实施例方案中,动力电池可以是锂离子电池,其可以使用交流充电桩进行充电。用户将充电枪和车辆连接,并在充电桩上刷卡后,VCU判断车辆是否存在故障,以及电池是否充满,在判断结果为否时,VCU控制车辆进入充电流程。在充电过程中,VCU可以获取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实时采集的电池温度,以及温度传感器模块,如ITS(Infrared Temperature Sensor,红外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的环境温度,以此判断电池是否需要进行加热,以及在BMS上报充满标志位时,确定电池处于充满状态,进而根据电池温度、环境温度、充电剩余时间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判断是否需要进入保温模式。
本步骤中提到的电池最大驱动功率也称电池最大输出功率,其可以是由BMS根据电池容量和电池单体电压计算得到并上报到VCU的。本步骤中提到的充电剩余时间是基于用户提交的用车时间和当前时间确定的,这里的用车时间可以认为是用户断开充电枪和车辆之间的连接的时间。该用车时间可以是VCU控制车辆进入充电流程时请求用户提交的。考虑到用户的用车需求可能在充电过程中发现变化,因此,为了获取到更为准确的充电剩余时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步骤提到的根据当前的电池温度、环境温度、充电剩余时间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判断是否满足保温条件之前,可以包括:当电池最大驱动功率低于第一功率值,且电池温度低于第一温度值时,向用户终端发送保温提醒信息,以使用户根据所述保温提醒信息,在所述用户终端上提交用车时间;基于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用户时间和当前时间之间的差值,确定充电剩余时间。也就是说,当BMS上报的电池最大驱动功率低于第一功率值,且电池温度低于第一温度值时,VCU将保温提醒推送给用户手机APP,用户根据提示在手机APP提交用车时间和保温请求,这样,VCU可以根据该用车时间和当前时间之间的差值来计算得到充电剩余时间,例如,用户提交的用车时间是14:30,而当前时间是14:10,则可以计算得到充电剩余时间为20分钟。如此,提升对车辆是否满足保温条件的判断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步骤中提到的根据当前的电池温度、环境温度、充电剩余时间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判断是否满足保温条件,包括:根据当前的电池温度、环境温度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确定将所述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加热到第二功率值所需要的时间,将确定的时间记为加热需求时间;比较充电剩余时间与所述加热需求时间,根据比较结果、当前的电池温度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判断是否满足保温条件。也就是说,VCU可以根据当前的电池温度、环境温度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确定将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加热到第二功率值所需要的时间,即加热需求时间,以此结合充电剩余时间、电池温度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来判断是否需要进入保温模式。其中,动力电池的最大驱动功率受电池温度影响,当对电池进行加热时,电池温度上升,电池最大驱动功率也会随着上升,通过实车标定或环境仓实验室标定,可以得到不同环境温度、不同电池温度以及不同电池最大驱动功率组成的工况下,将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加热到第二功率值所需要的时间,这样,在判断是否满足保温条件时,可以根据实际的电池温度、环境温度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来确定加热需求时间。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前面提到的根据比较结果、当前的电池温度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判断是否满足保温条件可以包括:当比较结果显示所述充电剩余时间小于等于所述加热需求时间,且所述电池温度低于第一温度值,且所述电池最大驱动功率低于第一功率值时,判断满足保温条件。也就是说,保温条件可以是充电剩余时间小于等于加热需求时间,且电池温度低于第一温度值,且电池最大驱动功率低于第一功率值,这样,既能够满足电池的保温需求,也尽可能使得保温过程中只出现一次加热,从而降低因多次加热导致的电量额外消耗。
步骤102、若判断结果为是,控制车载加热器停止工作后,请求电池管理***断开高压继电器,以及控制车载充电机进入充电模式,并控制充电桩保持零输出;所述电池管理***通过所述高压继电器控制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车载加热器之间回路的通断,以及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车载充电机之间回路的通断。
本步骤中提到的车载加热器是一种用于汽车内部加热的装置,目前,电动汽车一般通过HVH(High Voltage Heater,高压电加热器)作为车载加热器来对驾驶舱进行加热。HVH通常由鼓风机、加热器、控制电路三部分组成。本步骤中提到的车载充电机(On BoardCharge,OBC)是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上的充电机,其可以为汽车的电池直接进行充电。
本实施例方案中,VCU在判断得车辆满足保温条件时,通过对HVH、BMS、OBC以及充电桩进行发送相应的请求,从而使得车辆进入保温模式。参见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上实现充电功能和加热功能的电路***的示意图,其中,该电路***包括OBC21、HVH22、动力电池23和高压继电器24(实际应用中,电池的正负极可各自连接一个高压继电器,图中仅示出其中一个),该OBC21通过S2开关25与交流充电桩26连接,该S2开关25是交流充电桩26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控制充电过程的开始和结束,当OBC21进入充电模式时,S2开关25闭合。在该电路***中,OBC21分别与HVH22和动力电池23连接,高压继电器24处于HVH22和动力电池23之间的电路上,其状态受BMS控制。当车辆进入充电流程时,VCU请求BMS闭合高压继电器24,请求OBC21进入充电模式。
本步骤是指:在满足保温条件时,VCU请求HVH先退出加热模式,并限制HVH功率消耗为0;等HVH停止工作后,VCU请求BMS断开高压继电器,同时请求OBC进入充电模式,且控制充电桩电流输出为0A。这样,实现对各个部件的保护,提升车辆在充电过程中进入保温模式的安全性。
步骤103、当所述电池管理***反馈高压继电器的状态为断开时,控制所述车载加热器进入加热模式,并根据所述车载加热器的工作挡位控制所述充电桩输出的充电电流值。
本步骤是指:当BMS发出高压继电器状态为断开的信息时,VCU请求HVH进入加热模式,并按照HVH加热工作挡位计算充电电流值,以此请求充电桩输出。此时,在保温的过程中,高压继电器处于断开的状态,HVH需要的能量全部由充电桩来提供,这样可以避免动力电池在保温过程中处于充电状态,防止HVH和充电桩输出波动可能导致动力电池出现过充和过流问题,保证电池充电安全。
还有,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在根据所述车载加热器的工作挡位控制所述充电桩输出的充电电流值后,根据重新获取的电池温度、充电剩余时间、加热需求时间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判断是否满足退出条件;当满足退出条件时,请求所述车载加热器退出加热模式,请求所述电池管理***断开所述高压继电器,并请求所述车载充电机进入待机模式。也就是说,在保温过程中,VCU可实时或周期性获取前面的几种参数,以此判断是否满足退出条件,当判断得满足退出条件时,VCU请求HVH退出加热模式,请求BMS断开高压继电器,请求OBC退出工作模式并进入待机模式。这样,在保温过程中,若用户的用车需求发生变动,或者电池的温度和最大驱动功率在加热时出现增长过快的情况,车辆可以判断是否满足退出条件,并在满足退出条件时退出保温模式,从而提升车辆控制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前面提到的退出条件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充电剩余时间大于加热需求时间;所述充电剩余时间大于所述加热需求时间;所述电池最大驱动功率高于所述第二功率值;所述电池温度高于第二温度值。也就是说,当充电剩余时间大于加热需求时间,或电池最大驱动功率高于第二功率值,或电池温度高于第二温度值时,VCU控制车辆退出保温模式。这样,既可以降低保温过程中因多次加热导致的电量额外消耗,也可以保证电池加热的安全性。
其中,前面提到的第一温度值可以为0℃;第二温度值可以为15℃;第一功率值可以为30kW;第二功率值可以为50kW。经试验确定,通过这样设置,可以充分满足用户对车辆的续航里程、动力性以及用电成本等方面的需求。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这几个值也可以根据具体场景的需求进行不同的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在动力电池的充电过程中,当动力电池处于充满状态时,根据电池温度、环境温度、充电剩余时间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判断是否满足保温条件,并在满足时,控制加热器停止工作后,请求电池管理***断开高压继电器,以及控制车载充电机进入充电模式,并控制充电桩保持零输出,等待电池管理***反馈高压继电器的状态为断开时,控制加热器进入加热模式,并根据加热器的工作挡位控制充电桩输出的充电电流值。如此,在保温的过程中,高压继电器处于断开的状态,加热器需要的能量全部由充电桩来提供,从而防止加热器和充电桩输出波动可能导致动力电池出现过充和过流问题,保证电池安全。
为了对本申请的方案做更为详细的说明,接下来介绍一具体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汽车交流充电动力电池保温控制方案。在本实施例方案之前,相关技术中的动力电池保温技术存在以下缺点:第一、保温过程中存在一边充电一边加热的情况,当电池处于接近充满状态,充电和加热同时进行时,加热器和充电桩输出电流存在波动的特性,容易导致电池过充或者过流的情况出现,不利于电池安全;第二、保温过程中会消耗电池电量,保温过程中或者保温结束时,电池电量会出现非满电的情况,容易影响整车的续驶里程;第三、保温过程中存在加热-静置冷却-加热的循环情况,多次加热会消耗更多的电量。而本实施例方案旨在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施例方案的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包括:
S301、用户将充电枪和车辆连接,并在充电桩上刷卡后,VCU判断是否满足充电条件,是则执行S302,否则;
其中,该充电条件包括车辆不存在故障,以及电池处于未充满状态;
S302、进入充电流程,VCU请求BMS闭合高压继电器,请求OBC进入充电模式;
S303、VCU获取BMS实时采集的电池温度和ITS实时采集的环境温度;
S304、VCU根据电池温度和环境温度,判断电池是否需要加热,是则执行S305,否则返回S303;
S305、VCU请求HVH进入加热模式;
S306、当电池处于充满状态时,VCU接收到BMS上报的充满标志位;
S307、VCU根据电池温度和环境温度,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判断是否需要进入保温模式,是则执行S308,否则执行S310;
其中,保温模式进入判断条件如下:当BMS上报电池最大驱动功率低于P1且电池温度低于T1时,VCU将保温提醒推送给用户手机APP,以获取用户根据提示在手机APP提交的用车时间和保温请求,VCU计算用车时间和当前时间的差值t1,另外,VCU根据当前的环境温度、电池温度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确定将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加热到P2所需要的时间t2,该时间可以通过实车或者电池包在环境仓实验室标定得到;当t1≤t2,且电池最大驱动功率低于P1,且电池温度低于T1时,判断满足保温条件,进入保温模式;另外,该用车时间也可以由用户在手机APP端主动开启保温功能时进行预先设置;
S308、VCU请求HVH先退出加热模式,并限制HVH功率消耗为0,等HVH停止工作后,VCU请求BMS断开高压继电器,同时请求OBC进入充电模式,且控制充电桩电流输出为0A;等BMS发出高压继电器状态为断开时,VCU请求HVH进入加热模式,并按照HVH加热工作挡位计算充电电流值,以此请求充电桩输出;
S309、在保温过程中,判断是否满足退出条件,是则执行S310,否则执行S311;
其中,当t1>t2,或电池最大驱动功率高于P2,或电池温度高于T2时,判断满足退出条件;
S310、VCU请求HVH退出加热模式,请求BMS断开高压继电器,请求OBC退出工作模式进入待机模式;
S311、等待预设时间后,返回S309;
S312、向用户手机APP发送指示充电失败的消息。
本实施例方案,在保温的过程中,维持高压继电器处于断开的状态,HVH需要的能量全部由充电桩来提供。这样可以避免动力电池在保温过程中处于充电状态,防止HVH和充电桩输出波动可能导致动力电池出现过充和过流问题,保证电池充电安全。另外,由于保温过程中不需要电池输出能量,保温过程也不存在多余的加热过程浪费电能,因此可以保证保温过程和保温结束时电池处于满电状态,这样,电池的输出功率也不会受限,可以保证车辆满足用户续驶里程,动力性和节省用电成本的需求。
与前述方法的实施例相对应,本申请还提供动力电池保温控制装置及其应用的终端的实施例:
如图4所示,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电池保温控制装置的框图,所述装置包括:
判断模块41,用于在动力电池的充电过程中,当所述动力电池处于充满状态时,根据当前的电池温度、环境温度、充电剩余时间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判断是否满足保温条件;所述充电剩余时间基于用户提交的用车时间和当前时间确定;
控制模块42,用于若判断结果为是,控制车载加热器停止工作后,请求电池管理***断开高压继电器,以及控制车载充电机进入充电模式,并控制充电桩保持零输出;所述电池管理***通过所述高压继电器控制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车载加热器之间回路的通断,以及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车载充电机之间回路的通断;
所述控制模块42,还用于当所述电池管理***反馈高压继电器的状态为断开时,控制所述车载加热器进入加热模式,并根据所述车载加热器的工作挡位控制所述充电桩输出的充电电流值。
上述装置中各个模块的功能和作用的实现过程具体详见上述方法中对应步骤的实现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请参见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510、通信接口520、存储器530和至少一个通信总线540。其中,通信总线540用于实现这些组件直接的连接通信。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通信接口520用于与其他节点设备进行信令或数据的通信。处理器510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
上述的处理器510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网络处理器(NP,Network Processor)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510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存储器530可以是,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Programmable Read-OnlyMemory),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等。存储器530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可读取指令由所述处理器510执行时,电子设备可以执行上述图1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个步骤。
可选地,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控制器、输入输出单元。
所述存储器530、存储控制器、处理器510、外设接口、输入输出单元各元件相互之间直接或间接地电性连接,以实现数据的传输或交互。例如,这些元件相互之间可通过一条或多条通信总线540实现电性连接。所述处理器510用于执行存储器530中存储的可执行模块,例如电子设备包括的软件功能模块或计算机程序。
输入输出单元用于提供给用户创建任务以及为该任务创建启动可选时段或预设执行时间以实现用户与服务器的交互。所述输入输出单元可以是,但不限于,鼠标和键盘等。
可以理解,图5所示的结构仅为示意,所述电子设备还可包括比图5中所示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或者具有与图5所示不同的配置。图5中所示的各组件可以采用硬件、软件或其组合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方法实施例所述的方法,为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方法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申请的多个实施例的装置、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方式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Claims (10)

1.一种动力电池保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动力电池的充电过程中,当所述动力电池处于充满状态时,根据当前的电池温度、环境温度、充电剩余时间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判断是否满足保温条件;所述充电剩余时间基于用户提交的用车时间和当前时间确定;
若判断结果为是,控制车载加热器停止工作后,请求电池管理***断开高压继电器,以及控制车载充电机进入充电模式,并控制充电桩保持零输出;所述电池管理***通过所述高压继电器控制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车载加热器之间回路的通断,以及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车载充电机之间回路的通断;
当所述电池管理***反馈高压继电器的状态为断开时,控制所述车载加热器进入加热模式,并根据所述车载加热器的工作挡位控制所述充电桩输出的充电电流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当前的电池温度、环境温度、充电剩余时间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判断是否满足保温条件之前,包括:
当电池最大驱动功率低于第一功率值,且电池温度低于第一温度值时,向用户终端发送保温提醒信息,以使用户根据所述保温提醒信息,在所述用户终端上提交用车时间;
基于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用户时间和当前时间之间的差值,确定充电剩余时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当前的电池温度、环境温度、充电剩余时间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判断是否满足保温条件,包括:
根据当前的电池温度、环境温度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确定将所述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加热到第二功率值所需要的时间,将确定的时间记为加热需求时间;
比较充电剩余时间与所述加热需求时间,根据比较结果、当前的电池温度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判断是否满足保温条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比较结果、当前的电池温度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判断是否满足保温条件,包括:
当比较结果显示所述充电剩余时间小于等于所述加热需求时间,且所述电池温度低于第一温度值,且所述电池最大驱动功率低于第一功率值时,判断满足保温条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根据所述车载加热器的工作挡位控制所述充电桩输出的充电电流值后,根据重新获取的电池温度、充电剩余时间、加热需求时间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判断是否满足退出条件;
当满足退出条件时,请求所述车载加热器退出加热模式,请求所述电池管理***断开所述高压继电器,并请求所述车载充电机进入待机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退出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充电剩余时间大于所述加热需求时间;
所述电池最大驱动功率高于所述第二功率值;
所述电池温度高于第二温度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值为0℃;所述第二温度值为15℃;所述第一功率值为30kW;所述第二功率值为50kW。
8.一种动力电池保温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判断模块,用于在动力电池的充电过程中,当所述动力电池处于充满状态时,根据当前的电池温度、环境温度、充电剩余时间以及电池最大驱动功率,判断是否满足保温条件;所述充电剩余时间基于用户提交的用车时间和当前时间确定;
控制模块,用于若判断结果为是,控制车载加热器停止工作后,请求电池管理***断开高压继电器,以及控制车载充电机进入充电模式,并控制充电桩保持零输出;所述电池管理***通过所述高压继电器控制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车载加热器之间回路的通断,以及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车载充电机之间回路的通断;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电池管理***反馈高压继电器的状态为断开时,控制所述车载加热器进入加热模式,并根据所述车载加热器的工作挡位控制所述充电桩输出的充电电流值。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311553866.0A 2023-11-20 2023-11-20 一种动力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 Pending CN11734154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53866.0A CN117341542A (zh) 2023-11-20 2023-11-20 一种动力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53866.0A CN117341542A (zh) 2023-11-20 2023-11-20 一种动力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41542A true CN117341542A (zh) 2024-01-05

Family

ID=89359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53866.0A Pending CN117341542A (zh) 2023-11-20 2023-11-20 一种动力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4154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79514B2 (en) Battery charging system and battery charging method for electrically driven vehicle
CN106160065B (zh) 维护车辆电池
US10191459B2 (en) Control devic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nd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CN112297950A (zh) 一种充放电人机交互控制方法、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
US20210078431A1 (en) Charge control device, transportation device,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13043914B (zh) 电池加热方法、装置及电动汽车
CN114217233A (zh) 一种车辆剩余充电时间估算方法及装置、车辆、存储介质
CN112026684A (zh) 一种车载电池管理***及方法
CN111532176A (zh) 充电加热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844335A (zh) 车载电池的充电方法、车辆和可读存储介质
KR101628564B1 (ko) 하이브리드 차량의 배터리 soc 리셋 방법
CN114030384B (zh) 电池组的充电控制方法、电池管理***、装置及车辆
CN112970167A (zh) 通过充电站为蓄电池充电的方法
WO2023207444A1 (zh) 用电装置及其加热的控制方法、装置及介质
CN109326851B (zh) 预热***、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7341542A (zh) 一种动力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
CN115742878A (zh) 电池的动态低温启动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车辆
CN113942402B (zh) 车辆和车辆控制方法
CN115742882A (zh) 电池的能量管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车辆
CN115782695A (zh) 电动车辆动力电池的加热装置以及相关设备
CN115339284A (zh) 一种应用于车辆中的空调远程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848201A (zh) 车辆及车辆的充电方法
CN112937374A (zh) 燃料电池汽车及其的启动控制方法、启动控制装置
US11745623B2 (en) Vehicle and control method of adjusting preheating temperature of battery
US20240095013A1 (en) Control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