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18504A - 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 - Google Patents

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18504A
CN117318504A CN202311600025.0A CN202311600025A CN117318504A CN 117318504 A CN117318504 A CN 117318504A CN 202311600025 A CN202311600025 A CN 202311600025A CN 117318504 A CN117318504 A CN 1173185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port
input
phase
s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60002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318504B (zh
Inventor
陈小平
张凯旋
张海东
朱建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inlin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Winl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Winlin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Winl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60002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18504B/zh
Publication of CN1173185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185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3185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185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06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out control electro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 H02J7/04Regulation of 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6Regulation of 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67Converter structures employing plural converter units, other than for parallel operation of the units on a single load
    • H02M1/007Plural converter units in cascad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285Single converters with a plurality of output stages connected in paralle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20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通过三组开关进行不同线路的导通切换,实现三相输入线电压和相电压两种输入传能模式,解决了输入线电压较高时,半导体器件电压应力较高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输入线电压较低时,半导体器件导通损耗大转换效率下降的问题,并且由于本申请为单级隔离电路,相比双级隔离电路,不仅可以实现输入功率因数校正,具备电气隔离和直流输出升降压转换,还具有更高的转换效率。

Description

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供电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领域的迅猛发展,充电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多。目前充电设施中的充电模块对应的电路拓扑方案种类众多,如针对三相输入时,目前通常采用两级方案,但两级方案的整体的转换效率偏低。因此,针对充电模块对应的电路如何实现更高的转换效率是本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通过单级电路实现对输入电流的调节,同时实现调校功率因数校正、输入输出的隔离,且具有比两级电路更高的转换效率。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该电路包括:三相电路,其中,三相电路中的每相电路中包括开关电路、整流电路、单级传能电路以及滤波电路,单级传能电路包括变压器、变压器原边绕组的逆变电路以及变压器副边绕组的输出整流电路,逆变电路包括隔直电容、电感以及开关管;
针对每相电路,开关电路的第一不动端与输入电压源的第二端口连接,开关电路的第二不动端与该相电路之外的另一相电路中的输入电压源的第一端口连接,以使每相电路分别输入不同的线电压,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分别与输入电压源的第一端口以及开关电路的动端连接,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与单级传能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连接,单级传能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与滤波电路的两端连接,且三相电路中的三个滤波电路之间并联;
开关电路,用于当每相电路输入的线电压不大于第一预设电压,控制三相电路中的三个开关电路的第二不动端与第一动端之间导通;当每相电路输入的线电压大于第一预设电压,控制三个开关电路的第一不动端与第一动端之间导通;
整流电路,用于将输入的第一交流信号转换为第一直流信号;
逆变电路,用于将第一直流信号转换成第二交流信号,其中,第二交流信号的电流大小是通过逆变电路中的开关管控制的;
变压器,用于对第二交流信号的电压进行调整;输出整流电路,用于对变压器输出的交流信号进行整流,以输出第二直流信号;
滤波电路,用于对第二直流信号进行滤波;
其中,每相电路中的逆变电路的开关管根据控制信号控制,控制信号根据第一控制结果确定,第一控制结果根据每相电路的输入电流与对应的输入电流控制量之间的偏差进行环路控制后确定,输入电流控制量为根据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输出的电流或电压与外部的需求电流或需求电压之间的偏差进行环路控制后确定的控制结果确定。
可以看出,本申请提出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通过三组开关进行不同线路的导通切换,实现三相输入线电压和相电压两种输入传能模式,解决了输入线电压较高时,半导体器件电压应力较高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输入线电压较低时,半导体器件导通损耗大转换效率下降的问题,并且结合线电压与相电压智能输入切换策略,可以实现更大的输入电压范围,以及更大输出电压增益范围。同时,由于本申请为单级隔离电路,相比双级隔离电路,不仅可以实现输入功率因数校正,具备电气隔离和直流输出升降压转换,还具有更高的转换效率。
在一个可行的示例中,逆变电路包括隔直电容、电感、开关管,输出整流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针对每相电路,电感的第一端口与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电感的第二端口与开关管的输入端以及隔直电容的第一端口连接,隔直电容的第二端口与变压器的原边绕组的第一端口连接,变压器的原边绕组的第二端口与开关管的输出端以及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变压器的副边绕组的第一端口与第一二极管的第一端口连接,第一二极管的第二端口与滤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变压器的副边绕组的第二端口与滤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在本申请中,通过上述单级传能电路不仅可以实现隔离传能,通过对开关管的控制还可以实现功率因数校正功能。
在一个可行的示例中,三相电路中的三个单级传能电路中的开关管对应的控制信号驱动时间之间分别间隔三分之一开关周期。
在本申请中,将三相电路中的三个开关管对应的控制信号驱动时间之间分别间隔三分之一开关周期可以减小输出电流纹波。
在一个可行的示例中,每相电路中还包括一个单级传能电路,每相电路中的两个单级传能电路之间并联。
在本申请中,通过并联一个单级传能电路,不仅可以减小输出电流纹波,还可以提高输出的功率密度。
在一个可行的示例中,每相电路中的两个单级传能电路中的开关管对应的控制信号驱动时间之间隔半个开关周期。
在本申请中,将一相中的两个开关管对应的控制信号驱动时间之间隔半个开关周期,可以减小输出电流纹波。
在一个可行的示例中,输入电流控制量根据第二控制结果与第三控制结果之间的最小值确定,第二控制结果为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输出的电流与外部的需求电流进行环路控制后确定的控制结果,第三控制结果为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输出的电压与外部的需求电压进行环路控制后确定的控制结果。
在本申请中,通过输出电流环路控制和输出电压环路控制,可以分别实现对输出电流以及输出电压的控制。
在一个可行的示例中,输入电流控制量根据第二控制结果与第三控制结果之间的最小值,以及每相电路输入的电压的绝对值确定。
在本申请中,引入每相电路输入的电压的绝对值可以实现输入电流波形跟随输入电压波形控制。
在一个可行的示例中,控制信号为脉冲宽度调制信号。
在一个可行的示例中,整流电路包括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以及第一滤波电容;整流电路,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针对每相电路,第二二极管的第一端口与输入电压源的第一端口以及第三二极管的第二端口连接,第三二极管的第一端口作为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并与第五二极管的第一端口以及第一滤波电容的第二端口连接,第二二极管的第二端口作为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并与第四二极管的第二端口以及第一滤波电容的第一端口连接,第四二极管的第一端口与开关电路的动端以及第五二极管的第二端口连接。
在一个可行的示例中,滤波电路包括第二滤波电容;针对每相电路,第二滤波电容的第一端口作为滤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且分别与三相电路中的三个单级传能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滤波电容的第二端口作为滤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且分别与三相电路中的三个单级传能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拓扑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拓扑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拓扑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电流波形示意图;
图5为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的控制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拓扑图,如图1所示,包括三相分别对应的输入电压源Va、Vb和Vc,开关电路、整流电路101、102和103,单级传能电路111、112和113,以及滤波电路121、122和123,单级传能电路111、112和113都分别包括变压器、变压器原边绕组的逆变电路以及变压器副边绕组的输出整流电路,开关电路通过单刀双掷开关S1、S2和S3实现,开关S1、S2和S3包括动端和不动端,其不动端分别包括第一不动端和第二不动端,分别对应图中的端口1和端口2。
其中,开关S1的动端与的整流电路101的第二输入端连接,该整流电路101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入电压源Va的第一端口以及开关S3的第二不动端连接,开关S1的第一不动端与输入电压源Va的第二端口、输入电压源Vb的第二端口、开关S2的第一不动端、输入电压源Vc的第二端口以及开关S3的第一不动端连接,输入电压源Vb的第一端口与开关S1的第二不动端以及整流电路102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开关S2的动端与整流电路102的第二输入端连接、输入电压源Vc的第一端口与开关S2的第二不动端以及整流电路103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开关S3的动端与整流电路103的第二输入端连接。N为三相交流输入相电压的N点。
整流电路101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与单级传能电路111中的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连接,单级传能电路111中的输出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与滤波电路121的两端连接;整流电路102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与单级传能电路112中的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连接,单级传能电路112中的输出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与滤波电路122的两端连接;整流电路103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与单级传能电路113中的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连接,单级传能电路113中的输出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与滤波电路123的两端连接;且滤波电路121、滤波电路122、滤波电路123之间并联。
整流电路101、102和103,分别用于将每相输入的第一交流信号转换为第一直流信号,第一交流信号根据开关S1、S2和S3的导通状态确定。
具体地,在初始阶段,开关S1、S2和S3的动端都与第二不动端接触,实现第二不动端与动端之间的导通,此时电路输入的第一交流信号对应的电压信号为三相线电压Vab、Vbc和Vca;当每相电路输入的线电压大于第一预设电压时,开关S1、S2和S3的动端都与第一不动端接触,实现第一不动端与动端之间的导通,此时电路输入的第一交流信号对应的电压信号为三相相电压Van、Vbn、Vcn;同样的,当每相电路输入的线电压不大于第一预设电压后,开关S1、S2和S3的动端又都与第二不动端接触,实现第二不动端与动端之间的导通,此时电路输入的第一交流信号对应的电压信号为三相线电压Vab、Vbc和Vca。其中,线电压Vab=Van-Vbn,线电压Vbc= Vbn-Vcn,线电压Vca=Vcn-Van。
单级传能电路111、112和113中的逆变电路,分别用于将每相中整流电路101、102和103输入的第一直流信号转换成第二交流信号,其中,第二交流信号的电流大小是通过逆变电路中的开关管控制的。
单级传能电路111、112和113中的变压器,分别用于对每相中逆变电路输入的第二交流信号的电压进行调整;
单级传能电路111、112和113中的输出整流电路,分别用于对每相中变压器输出的交流信号进行整流,以输出第二直流信号。
滤波电路121、122和123,分别用于对每相中输出整流电路输出的第二直流信号进行滤波。
本电路通过相电压输入与线电压输入之间的切换,可以实现更宽的输入电压范围。并且通过控制逆变电路中的开关管的导通和断开,以调整每相电路的输入电流的大小,从而实现上述电路的功率因数校正。
下面对该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地,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拓扑图,如图2所示,包括三相分别对应的输入电压源Va、Vb和Vc,单刀双掷开关S1、S2和S3。
其中,整流电路101包括二极管D11、二极管D12、二极管D13、二极管D14以及滤波电容Cr1;整流电路102包括二极管D21、二极管D22、二极管D23、二极管D24以及滤波电容Cr2;整流电路103包括二极管D31、二极管D32、二极管D33、二极管D34以及滤波电容Cr3。且上述二极管为整流二极管。
单级传能电路111包括变压器T1、变压器T1原边绕组的第一逆变电路以及变压器T1副边绕组的第一输出整流电路,其中,第一逆变电路包括滤波电感Lf1、开关管Q1以及隔直电容C1,第一输出整流电路包括二极管D1。单级传能电路112包括变压器T3、变压器T3原边绕组的第二逆变电路以及变压器T3副边绕组的第二输出整流电路,其中,第二逆变电路包括滤波电感Lf3、开关管Q3以及隔直电容C3,第二输出整流电路包括二极管D3。单级传能电路113包括变压器T5、变压器T5原边绕组的第三逆变电路以及变压器T1副边绕组的第三输出整流电路,其中,第三逆变电路包括滤波电感Lf5、开关管Q5以及隔直电容C5,第三输出整流电路包括二极管D5。其中,滤波电感Lf1、Lf3、Lf5都为输入差模滤波电感,隔直电容C1、C3、C5都为高频隔直电容,二极管D1、D3、D5为副边输出整流二极管。
滤波电路121包括滤波电容Co1。滤波电路122包括滤波电容Co2。滤波电路123包括滤波电容Co3。滤波电路122的输出端作为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的输出。
下面介绍上述器件的连接关系:
针对第一相:二极管D11的第一端口与输入电压源Va的第一端口以及二极管D12的第二端口连接,二极管D12的第一端口与二极管D14的第一端口、滤波电容Cr1的第二端口、开关管Q1的输出端以及变压器T1的原边绕组的第二端口连接,二极管D11的第二端口与二极管D13的第二端口、滤波电容Cr1的第一端口以及滤波电感Lf1的第一端口连接,二极管D13的第一端口与开关S1的动端以及二极管D14的第二端口连接。滤波电感Lf1的第二端口与开关管Q1的输入端以及隔直电容C1的第一端口连接,隔直电容C1的第二端口与变压器T1的原边绕组的第一端口连接。变压器T1的副边绕组的第一端口与二极管D1的第一端口连接,二极管D1的第二端口与滤波电容Co1的第一端口连接,变压器T1的副边绕组的第二端口与滤波电容Co1的第二端口连接。
针对第二相:二极管D21的第一端口与输入电压源Vb的第一端口以及二极管D22的第二端口连接,二极管D22的第一端口与二极管D24的第一端口、滤波电容Cr2的第二端口、开关管Q3的输出端以及变压器T3的原边绕组的第二端口连接,二极管D21的第二端口与二极管D23的第二端口、滤波电容Cr2的第一端口以及滤波电感Lf3的第一端口连接,二极管D23的第一端口与开关S2的动端以及二极管D24的第二端口连接。滤波电感Lf3的第二端口与开关管Q3的输入端以及隔直电容C3的第一端口连接,隔直电容C3的第二端口与变压器T3的原边绕组的第一端口连接。变压器T3的副边绕组的第一端口与二极管D3的第一端口连接,二极管D3的第二端口与滤波电容Co2的第一端口连接,变压器T3的副边绕组的第二端口与滤波电容Co2的第二端口连接。
针对第三相:二极管D31的第一端口与输入电压源Vc的第一端口以及二极管D32的第二端口连接,二极管D32的第一端口与二极管D34的第一端口、滤波电容Cr3的第二端口、开关管Q5的输出端以及变压器T5的原边绕组的第二端口连接,二极管D31的第二端口与二极管D33的第二端口、滤波电容Cr3的第一端口以及滤波电感Lf5的第一端口连接,二极管D33的第一端口与开关S3的动端以及二极管D34的第二端口连接。滤波电感Lf5的第二端口与开关管Q5的输入端以及隔直电容C5的第一端口连接,隔直电容C5的第二端口与变压器T5的原边绕组的第一端口连接。变压器T5的副边绕组的第一端口与二极管D5的第一端口连接,二极管D5的第二端口与滤波电容Co3的第一端口连接,变压器T5的副边绕组的第二端口与滤波电容Co3的第二端口连接。
滤波电容Co1的第一端口与滤波电容Co2的第一端口以及滤波电容Co3的第一端口连接,滤波电容Co1的第二端口与滤波电容Co2的第二端口以及滤波电容Co3的第二端口连接。关于输入电压源Va、Vb和Vc,以及单刀双掷开关S1、S2和S3之间的连接关系在先已经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当每相电路输入的线电压不大于第一预设电压时,三个单刀双掷开关S1、S2和S3的动端与第二不动端接触,实现第二不动端与动端之间的导通,此时电路输入的电压对应三相线电压Vab、Vbc和Vca。开关管Q1、Q3、Q5以及二极管D1、D3、D5的电压应力取决于输入线电压峰值电压以及输出功率的大小,输入线电压的峰值电压越大,半导体器件应力越高;相同的输入线电压下,输出功率越大,开关管Q1、Q3、Q5的占空比越大,这时开关管Q1、Q3、Q5关断后,叠加在两端的电压应力也会越高。
因此,当输入线电压处于较大值时,智能将三个单刀双掷开关S1、S2和S3的动端都与第一不动端接触,实现第一不动端与动端之间的导通,此时电路输入的电压对应三相相电压Van、Vbn、Vcn;开关管Q1、Q3、Q5以及二极管D1、D3、D5的电压应力取决于输入相电压峰值电压以及输出功率的大小。由于输入相电压的峰值电压远小于输入线电压峰值,使得半导体器件应力较小,电源模块的开关损耗有所降低,即使输出功率增大,开关管Q1、Q3、Q5以及二极管D1、D3、D5的电压应力也会在安全范围内。
当电路输入的电压对应相电压时,输入的传输电能的电流同样为相电流,变压器原边绕组的主功率器件(如开关管Q1、Q3、Q5)流过的电流相应增大,导致器件的导通损耗增加。因此,在线电压(可以通过两相的电压之间的差值确定)较低时,电路在输入的电压为相电压时的转换效率偏低。因此,在线电压较低时,又智能将三个单刀双掷开关S1、S2和S3的动端都与第二不动端接触。
其中,第一预设电压可以根据主功率器件(如开关管Q1、Q3、Q5)的电压应力确定。
同时,上述电路通过控制单级传能电路中的开关管的导通和断开,以调整每相电路的输入电流的大小,从而实现上述电路的功率因数校正。当开关管Q1、Q3、Q5断开过程中,通过变压器T1、T3、T5向输出侧传能;当开关管Q1、Q3、Q5导通过程中,变压器原边绕组进行磁复位,原边绕组停止向副边绕组边传能。
开关管Q1、Q3、Q5通过控制信号控制导通和断开。该控制信号可以是一个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信号。该控制信号对应的占空比可以根据每相电路的输入电流与对应的输入电流控制量之间的偏差进行环路控制(电流环)后确定的控制结果确定。该输入电流控制量根据每相电路输入的电压的绝对值与第四控制结果确定,该第四控制结果为第二控制结果与第三控制结果,第二控制结果为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输出的电流与外部的需求电流进行环路控制(电流环)后确定的控制结果,第三控制结果为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输出的电压与外部的需求电压进行环路控制(电压环)后确定的控制结果。该环路控制包括比例积分(proportional integral controller,PI)控制或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PID)控制。
上述开关管可以是三极管或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 MOSFET)。示例性地,当上述开关管为N沟道的MOS管时,其中开关管的输入端对应MOS管的漏极,开关管的输出端对应MOS管的源极,控制信号通过MOS管的栅极对开关管进行控制。同时,开关管Q1、Q3、Q5对应的控制信号的开关周期相同,且驱动时间之间分别间隔三分之一开关周期,换言之,Q1、Q3、Q5对应的控制信号的发波相位交错120°。
此外,每相电路中还可以包括一个相同的单级传能电路,且每相电路中的两个单级传能电路之间并联。下面通过图3对其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拓扑图,如图3所示,该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与图2相比,还包括变压器T2、T4、T6,开关管Q2、Q4、Q6,滤波电感Lf2、Lf4、Lf6,隔直电容C2、C4、C6,二极管D2、D4、D6。
下面介绍上述器件的连接关系:
滤波电感Lf2的第一端口与滤波电感Lf1的第一端口连接,滤波电感Lf2的第二端口与开关管Q2的输入端以及隔直电容C2的第一端口连接,隔直电容C2的第二端口与变压器T2的原边绕组的第一端口连接,变压器T2的原边绕组的第二端口与开关管Q2的输出端以及变压器T1的原边绕组的第二端口连接,变压器T2的副边绕组的第一端口与二极管D2的第一端口连接,二极管D2的第二端口与二极管D1的第二端口以及滤波电容Co1的第一端口连接,变压器T2的副边绕组的第二端口与变压器T1的副边绕组的第二端口以及滤波电容Co1的第二端口连接。
滤波电感Lf4的第一端口与滤波电感Lf3的第一端口连接,滤波电感Lf4的第二端口与开关管Q4的输入端以及隔直电容C4的第一端口连接,隔直电容C4的第二端口与变压器T4的原边绕组的第一端口连接,变压器T4的原边绕组的第二端口与开关管Q4的输出端以及变压器T3的原边绕组的第二端口连接,变压器T4的副边绕组的第一端口与二极管D4的第一端口连接,二极管D4的第二端口与二极管D3的第二端口以及滤波电容Co2的第一端口连接,变压器T4的副边绕组的第二端口与变压器T3的副边绕组的第二端口以及滤波电容Co2的第二端口连接。
滤波电感Lf6的第一端口与滤波电感Lf5的第一端口连接,滤波电感Lf6的第二端口与开关管Q6的输入端以及隔直电容C6的第一端口连接,隔直电容C6的第二端口与变压器T6的原边绕组的第一端口连接,变压器T6的原边绕组的第二端口与开关管Q6的输出端以及变压器T5的原边绕组的第二端口连接,变压器T6的副边绕组的第一端口与二极管D6的第一端口连接,二极管D6的第二端口与二极管D5的第二端口以及滤波电容Co3的第一端口连接,变压器T6的副边绕组的第二端口与变压器T5的副边绕组的第二端口以及滤波电容Co3的第二端口连接。
下面结合图4对三相中其中一相的开关管的导通情况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电流波形示意图,如图4所示,包括开关管Q1的控制信号的波形Vgs1,开关管Q2的控制信号的波形Vgs2,电感Lf1的电流波形iLf1,电感Lf2的电流波形iLf2,电路整体输出电流波形io。开关管Q1的控制信号与开关管Q2的控制信号对应的开关周期相同,两者驱动时间之间隔半个开关周期,换言之,开关管Q1的控制信号和开关管Q2的控制信号的发波相位交错180°。
其中,当开关管Q1导通时,交流输入电压叠加在滤波电感Lf1两端,滤波电感Lf1上电流上升,并且此时隔直电容C1两端电压反向叠加在变压器T1原边绕组,在变压器T1进行磁复位的同时,隔直电容C1自身进行放电,此时二极管D1处于反向截止状态。在开关管Q1断开时,滤波电感Lf1上电流下降,并且电感电流通过隔直电容C1及变压器T1原边绕组,给变压器T1副边绕组传能,同时也给隔直电容C1电容进行充电,此时二极管D1处于正向导通传能状态。
同理,当开关管Q2导通时,交流输入电压叠加在滤波电感Lf2两端,滤波电感Lf2上电流上升,并且此时隔直电容C2两端电压反向叠加在变压器T2原边绕组,在变压器T2进行磁复位的同时,隔直电容C2自身进行放电,此时二极管D2处于反向截止状态。在开关管Q2断开时,滤波电感Lf2上电流下降,并且电感电流通过隔直电容C2及变压器T2原边绕组,给变压器T2副边绕组传能,同时也给隔直电容C2进行充电,此时二极管D2处于正向导通传能状态。
当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的控制信号驱动交错180°后,输出电流为两路二极管输出电流之和,如图4中所示,输出电流纹波周期为两倍开关频率周期,电流纹波的大小得到了明显减小。当三相电路中的开关管的控制信号的发波再分别错开120°后,输出的电流纹波将进一步减小,可以大幅减少输出滤波电容个数,提高模块功率密度,同时也提升模块的输出性能及模块使用寿命。
下面通过图5对上述开关管的控制信号的确定进行具体说明:
请参阅图5,图5为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的控制框图,如图5所示,对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Vo以及输出电流io进行采样,并根据外部负载需求,确定输出电压的设定值(需求电压)Voref,以及输出电流的设定值(需求电流)Ioref。将输出电压Vo与输出电压的设定值Voref输入输出电压环进行计算,得到输出电压环的输出结果Vpi;将输出电流io与输出电流的设定值Ioref输入输出电流环进行计算,得到输出电流环结果Ipi;将输出电压环结果与输出电流环结果进行取小,得到最终输出环路控制结果Minpi。这样可以分别实现对上述电路的电压控制和电流控制。
通过三相输入线电压大小切换开关S1、S2、S3的导通状态,当线电压处于较高值时,将开关S1、S2、S3切换为与动端与第一不动端之间导通,此时取三相相电压Van、Vbn、Vcn,得到三相输入相电压的电压采样的绝对值|Vac1|、|Vac2|、|Vac3|;当线电压处于较低值时,将开关S1、S2、S3切换为与动端与第二不动端之间导通,此时取三相线电压Vab、Vbc、Vca,得到三相输入线电压的电压采样的绝对值|Vac1|、|Vac2|、|Vac3|。
将采样得到三相输入交流电压信号的绝对值|Vac1|、|Vac2|、|Vac3|分别与环路输出结果Minpi相乘后分别得到各路的电流给定量Iac1ref、Iac2ref、Iac3ref。此时通过对第一相的输入电流进行采样得到第一相的输入电流Iac1,将第一相的输入电流Iac1与对应的第一相的电流给定量Iac1ref输入第一输入电流环进行计算,得到该相电路中的单级传能电路中的开关管的控制信号的占空比DR1。
通过对第二相的输入电流进行采样得到第二相的输入电流Iac2,将第二相的输入电流Iac2与对应的第二相的电流给定量Iac2ref输入第二输入电流环进行计算,得到该相电路中的单级传能电路中的开关管的控制信号的占空比DR2。通过对第三相的输入电流进行采样得到第三相的输入电流Iac3,将第三相的输入电流Iac3与对应的第三相的电流给定量Iac3ref输入第三输入电流环进行计算,得到该相电路中的单级传能电路中的开关管的控制信号的占空比DR3。
将占空比DR1、DR2、DR3输入PWM发波设计单元,得到开关管Q1、Q3、Q5分别对应的脉冲宽度调制信号PWM1、PWM2、PWM3。而针对每相存在两个单级传能电路时,将脉冲宽度调制信号PWM1、PWM2、PWM3进行六路交错发波设计,得到开关管Q1、Q2、Q3、Q4、Q5、Q6分别对应的控制信号SQ1、SQ2、SQ3、SQ4、SQ5、SQ6。其中,控制信号SQ1与控制信号SQ2之间的发波相位交错180°,控制信号SQ3与控制信号SQ4之间的发波相位交错180°,控制信号SQ5与控制信号SQ6之间的发波相位交错180°,再将控制信号SQ1、控制信号SQ3与控制信号SQ5三路的发波相位交错120°,这样可以从最大程度上减小输出电流纹波。
本申请提出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通过三组单刀双掷开关,实现三相输入线电压和相电压两种输入传能模式,解决了输入线电压较高时,半导体器件电压应力较高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输入线电压较低时,半导体器件导通损耗大转换效率下降的问题。同时,结合线电压与相电压智能输入切换策略,可以实现更大的输入电压范围,以及更大输出电压增益范围。同时,由于本申请为单级隔离电路,相比双级隔离电路,不仅可以实现输入功率因数校正,具备电气隔离和直流输出升降压转换,还具有更高的转换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 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上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包括三相电路,其中,所述三相电路中的每相电路中包括开关电路、整流电路、单级传能电路以及滤波电路,所述单级传能电路包括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原边绕组的逆变电路以及所述变压器副边绕组的输出整流电路;
针对所述每相电路,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不动端与输入电压源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不动端与该相电路之外的另一相电路中的输入电压源的第一端口连接,以使所述每相电路分别输入不同的线电压,所述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分别与所述输入电压源的第一端口以及所述开关电路的动端连接,所述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单级传能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单级传能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与所述滤波电路的两端连接,且所述三相电路中的三个所述滤波电路之间并联;
所述开关电路,用于当所述每相电路输入的线电压不大于第一预设电压,控制所述三相电路中的三个开关电路的第二不动端与第一动端之间导通;当所述每相电路输入的线电压大于所述第一预设电压,控制所述三个开关电路的第一不动端与第一动端之间导通;
所述整流电路,用于将输入的第一交流信号转换为第一直流信号;
所述逆变电路,用于将所述第一直流信号转换成第二交流信号,其中,所述第二交流信号的电流大小是通过所述逆变电路中的开关管控制的;
所述变压器,用于对所述第二交流信号的电压进行调整;
所述输出整流电路,用于对所述变压器输出的交流信号进行整流,以输出第二直流信号;
所述滤波电路,用于对所述第二直流信号进行滤波;
其中,所述每相电路中的所述逆变电路的开关管根据控制信号控制,所述控制信号根据第一控制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控制结果根据所述每相电路的输入电流与对应的输入电流控制量之间的偏差进行环路控制后确定,所述输入电流控制量为根据所述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输出的电流或电压与外部的需求电流或需求电压之间的偏差进行环路控制后确定的控制结果确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电路包括隔直电容、电感、开关管,所述输出整流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
针对所述每相电路,所述电感的第一端口与所述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感的第二端口与所述开关管的输入端以及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二端口与所述变压器的原边绕组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变压器的原边绕组的第二端口与所述开关管的输出端以及所述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变压器的副边绕组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第二端口与所述滤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变压器的副边绕组的第二端口与所述滤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电路中的三个单级传能电路中的开关管对应的控制信号驱动时间之间分别间隔三分之一开关周期。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相电路中还包括一个单级传能电路,所述每相电路中的两个单级传能电路之间并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相电路中的两个单级传能电路中的开关管对应的控制信号驱动时间之间隔半个开关周期。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电流控制量根据第二控制结果与第三控制结果之间的最小值确定,所述第二控制结果根据所述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输出的电流与所述外部的需求电流进行环路控制后确定,所述第三控制结果根据所述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输出的电压与外部的需求电压进行环路控制后确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电流控制量根据所述第二控制结果与所述第三控制结果之间的最小值,以及所述每相电路输入的电压的绝对值确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电路包括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以及第一滤波电容;
针对所述每相电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第一端口与所述输入电压源的第一端口以及所述第三二极管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第一端口作为所述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并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第一端口以及所述第一滤波电容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第二端口作为所述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并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第二端口以及所述第一滤波电容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第一端口与所述开关电路的动端以及所述第五二极管的第二端口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电路包括第二滤波电容;
针对所述每相电路,所述第二滤波电容的第一端口作为所述滤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且分别与所述三相电路中的三个单级传能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滤波电容的第二端口作为所述滤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且分别与所述三相电路中的三个单级传能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号为脉冲宽度调制信号。
CN202311600025.0A 2023-11-28 2023-11-28 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 Active CN1173185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00025.0A CN117318504B (zh) 2023-11-28 2023-11-28 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00025.0A CN117318504B (zh) 2023-11-28 2023-11-28 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18504A true CN117318504A (zh) 2023-12-29
CN117318504B CN117318504B (zh) 2024-02-09

Family

ID=89273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00025.0A Active CN117318504B (zh) 2023-11-28 2023-11-28 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18504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33782B1 (en) * 2006-11-21 2009-12-15 Edward Herbert 100% duty-cycle buck-derived and 0% duty-cycle boost-derived power factor corrected (PFC) 3-phase Ac-Dc power converters
CN102215024A (zh) * 2010-04-09 2011-10-12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一种带有选择器的差值电压空间矢量调制方法
CN102647097A (zh) * 2011-02-17 2012-08-22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源设备
CN106961102A (zh) * 2016-01-08 2017-07-18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选择输出电压的电源分配装置
CN108982949A (zh) * 2018-05-29 2018-12-11 南京工程学院 一种基于线电压、相电压大小获取其相量的方法
CN109842287A (zh) * 2019-01-07 2019-06-04 深圳陆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兼容单相和三相交流输入的pfc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JP2020014319A (ja) * 2018-07-18 2020-01-23 新電元工業株式会社 3相力率改善回路とそ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回路
CN217935450U (zh) * 2022-06-30 2022-11-29 深圳市优优绿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兼容单相、三相交流、直流输入的pfc电路
CN116260351A (zh) * 2022-11-25 2023-06-13 深圳腾睿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兼容单相和三相交流的ac-dc转换电路
CN116345920A (zh) * 2023-05-30 2023-06-27 深圳市永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单级隔离电能变换电路和电力设备
CN116995940A (zh) * 2023-07-20 2023-11-03 刘入铭 一种高效隔离acdc电路、控制器及控制方法、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33782B1 (en) * 2006-11-21 2009-12-15 Edward Herbert 100% duty-cycle buck-derived and 0% duty-cycle boost-derived power factor corrected (PFC) 3-phase Ac-Dc power converters
CN102215024A (zh) * 2010-04-09 2011-10-12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一种带有选择器的差值电压空间矢量调制方法
CN102647097A (zh) * 2011-02-17 2012-08-22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源设备
CN106961102A (zh) * 2016-01-08 2017-07-18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选择输出电压的电源分配装置
CN108982949A (zh) * 2018-05-29 2018-12-11 南京工程学院 一种基于线电压、相电压大小获取其相量的方法
JP2020014319A (ja) * 2018-07-18 2020-01-23 新電元工業株式会社 3相力率改善回路とそ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回路
CN109842287A (zh) * 2019-01-07 2019-06-04 深圳陆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兼容单相和三相交流输入的pfc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217935450U (zh) * 2022-06-30 2022-11-29 深圳市优优绿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兼容单相、三相交流、直流输入的pfc电路
CN116260351A (zh) * 2022-11-25 2023-06-13 深圳腾睿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兼容单相和三相交流的ac-dc转换电路
CN116345920A (zh) * 2023-05-30 2023-06-27 深圳市永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单级隔离电能变换电路和电力设备
CN116995940A (zh) * 2023-07-20 2023-11-03 刘入铭 一种高效隔离acdc电路、控制器及控制方法、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贲洪奇, 等: "基于脉冲宽度调制控制策略的零电流开关高功率因数AC/DC变换器",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vol. 23, no. 09, pages 48 - 5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18504B (zh) 2024-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ang et al. Hybrid switched-inductor converters for high step-up conversion
CN109167524B (zh) 一种三相交直流升降压变换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13261191B (zh) 双向多端口功率转换***及方法
EP2571154B1 (en) PV inverter with input parallel output series connected flyback converters feeding a fullbridge grid converter
EP2884646B1 (en) Multiple-output DC/DC converter and power supply having the same
US20180337610A1 (en) PWM Controlled Resonant Converter
CN112970182A (zh) 具有高频中间交流和两个独立输出的交流-直流三电平转换***
US10840814B2 (en)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EP2949035B1 (en) Ac-ac converter device
US7495935B2 (en) DC/AC power converter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US11296607B2 (en) DC-DC converter
CN115694203A (zh) 一种可双向变换的直流隔离型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2564080A (zh) 带有低损耗lc-pbu的新型iios变换器
KR20190115364A (ko) 단상 및 3상 겸용 충전기
CN109842182B (zh) 供电***
TWI794329B (zh) Dc轉ac功率轉換器及適合被使用在dc轉ac功率轉換器之隔絕dc轉dc轉換器
EP4113813A1 (en) Power electronic apparatus for converting input ac into dc
CN117318504B (zh) 单级多路交直流转换电路
US2024006372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partial power transfer between two dc sources
CN117375445B (zh) 单级无桥交直流转换电路
KR101548528B1 (ko) Dc/dc 컨버터
Liivik et al. Efficiency improvement from topology modification of the single-switch isolated quasi-Z-source DC-DC converter
EP1787182A2 (en) Direct amplitude modulation for switch power supplies
KR20210064958A (ko) Dc-dc 컨버터
EP4300798A1 (en) Resonant power convert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