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34859A - 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34859A
CN117134859A CN202210550053.5A CN202210550053A CN117134859A CN 117134859 A CN117134859 A CN 117134859A CN 202210550053 A CN202210550053 A CN 202210550053A CN 117134859 A CN117134859 A CN 1171348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coding
network
data packet
coding mode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500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巍
许进
李立广
梁楚龙
薛妍
谢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055005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3485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89309 priority patent/WO202322172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1348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348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4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source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其中,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在获取到至少一个源数据包的情况下,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对于源数据包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根据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对源数据包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包;向第一接收端发送第一编码数据包,使得第一接收端对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处理。本申请实施例中,能够在使用较少物理资源开销的情况下,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与吞吐量,从而可以弥补相关方法中的技术空白。

Description

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根据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的5G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TS),新空口(New Radio,NR)的L2中有两级重传机制,分别为媒体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和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中的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reQuest,ARQ)。为了提升数据传输可靠性,在L2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应用PDCP重复使得数据包重复发送,虽然PDCP重复可以在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ltra Reliable and Low LatencyCommunication,uRLLC)场景下达到提高可靠性的目的,但受限于物理资源开销,使得数据包重复发送且仅能够应用于较小的数据包,将导致物理资源消耗过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能够在使用较少物理资源开销的情况下,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与吞吐量。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所述数据处理方法包括:
在获取到至少一个源数据包的情况下,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对于所述源数据包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根据所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对所述源数据包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包;
向第一接收端发送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使得所述第一接收端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处理。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所述数据处理方法包括:
接收由发送端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为所述发送端在获取到至少一个源数据包的情况下,根据对于所述源数据包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对所述源数据包进行编码得到,所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由所述发送端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
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处理。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至少一个存储器,用于存储至少一个程序;当至少一个所述程序被至少一个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面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存储有处理器可执行的程序,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如前面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端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对于源数据包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进而基于所确定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对源数据包进行网络编码而生成编码数据,并将编码数据传输至第一接收端,使得第一接收端接收到足够的编码数据以进行处理,也就是说,由于发送端仅通过向第一接收端发送相应的编码数据,即可便于第一接收端有效完成解码,因此可以避免重复发送数据包带来的延迟,从而能够在使用较少物理资源开销的情况下,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与吞吐量,从而可以弥补相关方法中的技术空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执行数据处理方法的实施环境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执行数据处理方法的实施环境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中的步骤S1200至S1202的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步骤S1200至S1202的原理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中的步骤S1203至S1204的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步骤S1203至S1204的原理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步骤S1205的原理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步骤S1205的原理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步骤S1206的原理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中的步骤S1207至S1208的流程图;
图1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步骤S1207至S1208的原理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中的步骤S1209至S1210的流程图;
图1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步骤S1209至S1210的原理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步骤S1101的原理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步骤S1105的原理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中,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码率和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时的原理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中,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码率和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时的原理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步骤S1108的原理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步骤S1109的原理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步骤S1110的原理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中的步骤S1111至S1112的流程图;
图2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中,当源数据包为PDCP层的SDU数据包时的原理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中,当源数据包为PDCP层的SDU数据包时的原理示意图;
图25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中,当源数据包为PDCP层的SDU数据包时的原理示意图;
图2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中,当源数据包为PDCP层的PDU数据包时的原理示意图;
图27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中,当源数据包为RLC层的SDU数据包时的原理示意图;
图28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中,当源数据包为RLC层的SDU数据包时的原理示意图;
图29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中,当源数据包为RLC层的PDU数据包时的原理示意图;
图30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中,当源数据包为MAC层的SDU数据包时的原理示意图;
图3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中,当源数据包为MAC层的PDU数据包时的原理示意图;
图32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3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中,对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处理的流程图;
图3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法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流程图中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发送端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对于源数据包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进而基于所确定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对源数据包进行网络编码而生成编码数据,并将编码数据传输至第一接收端,使得第一接收端接收到足够的编码数据以进行处理,也就是说,由于发送端仅通过向第一接收端发送相应的编码数据,即可便于第一接收端有效完成解码,因此可以避免重复发送数据包带来的延迟,从而能够在使用较少物理资源开销的情况下,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与吞吐量,从而可以弥补相关方法中的技术空白。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所示,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执行数据处理方法的实施环境的示意图。
在图1的示例中,该实施环境包括但不限于发送端110和第一接收端120,其中,第一接收端120和发送端110之间可以进行无线信号的发送、接收及相关交互等。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接收端120和发送端110的相对位置、数量等可以在具体应用场景中相应设置,例如,发送端110能够向外辐射信号,第一接收端120可以沿着发送端110在对外辐射信号时所形成的轨迹进行移动,可以理解地是,若存在多个第一接收端120且不同的第一接收端120按照上述方式进行设置,从而可以在不同空间位置接收发送端110所发送的无线信号,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空间位置可以为不同的地域条件。
在图2的示例中,该实施环境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第二接收端130,其中,第一接收端120和第二接收端130之间可以进行无线信号的发送、接收及相关交互等。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接收端130的数量不限制,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具体可以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实际应用场景需求进行设置,也就是说,第一接收端120可以与一个第二接收端130单独交互或者与多个第二接收端130分别进行交互,这并不影响到第一接收端120的功能应用。
在一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发送端110、第一接收端120或第二接收端130可以但不限于包括以下设备之一:基站(Base Station,BS)、接入点(Access Point,AP)、节点B(nodeB)、g节点B(g node B,generalized node B)、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Controller,RNC)、演进型Node B(Evolved Node B,e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收发机功能体(Transceiver Function,TF)、无线电路由器、无线电收发机、基本服务单元(BasicService Set,BSS)、扩展服务单元(Extended Service Set,ESS)或无线电基站(RadioBase Station,RBS),本实施例对此并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发送端110、第一接收端120或第二接收端130可以称为接入终端、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例如,发送端110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5G网络或者未来5G以上网络中的终端设备等,本实施例对此并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用于执行数据处理方法的实施环境可以但不限于应用于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的5G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TS),但可以理解地是,在未来6G(6th Generation)通信技术发展中,对数据传输率、传输时延以及数据传输可靠性有更高的要求,不同应用行业对通信的可靠性、时延、速率也有更精细化的需求,无线接口协议栈的组件化设计可能成为一个重点研究方向,企业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在无线接口协议栈允许的框架下对组件进行选用,搭建满足企业要求的通信网络,而网络编码同样能够以组件的形式作为一种6G技术中的可选项,在提升数据传输可靠性与吞吐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用于执行数据处理方法的实施环境也可以但不限于应用于6G(6th Generation)通信乃至更多级次的通信网络中。
发送端110至少具有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对于源数据包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并根据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对源数据包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包,以及向第一接收端120发送第一编码数据包等功能。
第一接收端120至少具有接收由发送端110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包,并对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处理等功能,其中,第一编码数据包为发送端110根据对于源数据包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对源数据包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由发送端110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
第二接收端130至少具有接收由第一接收端120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包或者接收由第一接收端120发送的第三编码数据包等功能,其中,第三编码数据包由第一接收端120对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源数据包并对源数据包进行编码而得到。
在一实施例中,发送端110、第一接收端120或第二接收端130所具有的上述功能,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中,此处并未限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该实施环境可以应用于5G、6G通信网络***以及后续演进的移动通信网络***等,本实施例对此并不作具体限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图1、图2中示出的实施环境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基于上述实施环境,下面提出本申请的数据处理方法的各个实施例。
如图3所示,图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该数据处理方法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110至步骤S130。
步骤S110:在获取到至少一个源数据包的情况下,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对于源数据包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但不限于为图1或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发送端110,或者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设置相应的执行主体,本实施例不做限制。为了更方便地描述本申请的应用场景及原理,以下各相关实施例中相应处以发送端作为数据处理方法的执行主体进行描述,但不应将其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本步骤中,发送端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对于源数据包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以便于在后续步骤中通过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对源数据包进行网络编码而生成编码数据。
在一实施例中,源数据包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无线接口协议栈中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子层的数据包;
无线接口协议栈中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子层的数据包;
无线接口协议栈中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子层的数据包;
无线接口协议栈中的物理层的数据包。
可以理解地是,源数据包还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来进行选择设置,这在本实施例中并未限制;由于获取源数据包的方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例如从无线接口协议栈中获取等,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当网络编码存在于多个无线接口协议栈,任意两个无线接口协议栈中的源数据包对应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不同,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无线接口协议栈中的源数据包,其对应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是可以进行区分的,因此可以将该特性作为判别条件以检测网络空间中的源数据包的来源,例如根据源数据包的来源进一步确定其所属的无线接口协议栈等,此处并未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包括并不限于如下至少之一:
卢比变换(Luby transform,LT)编码;
速龙(Rapid tornado,Raptor)编码;
速龙(Rapid tornado Q,Raptor Q)编码;
里德所罗门(Reed-Solomon,RS)编码;
线性网络(Linear Network Coding,LNC)编码;
随机线性网络(Random Linear Network Coding,RLNC)编码;
支点网络(Fulcrum Network Coding,FNC)编码。
可以理解地是,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还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来进行选择设置,此处并未限制;关于上述网络编码方式的具体应用原理将在下述各个实施例中逐步进行说明,此处不作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并不限于如下至少之一:
编码方式指示信息;
源数据包的传输方向;
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
源数据包的大小信息;
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信息;
冗余数据包的数量信息;
码率;
吞吐量;
可靠性要求;
擦除率;
编码矩阵;
第一编码数据包的索引信息;
无线接口协议栈层信息;
用户类型信息;
信道状态信息;
应用场景;
网络频率范围;
用户设备能力信息;
网络带宽。
其中,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的具体配置内容可以为:
数据传输方向包括上行传输方向和下行传输方向;
源数据包的数量k为大于0的整数;
源数据包的大小T为大于0的整数;
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n为大于0且大于k的整数;
冗余数据包的数量r为大于0的整数,其值为n与k的差值;
码率R为大于0且小于1的实数;
吞吐量Tp用于指示要求的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信道的实际数据量;
可靠性Pr为一个大于0且小于等于1的实数;
擦除率Pe为一个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1的实数;
用户类型可以是无线移动通信***中定义的各种用户类型,可以由一组参数集合进行确定不同的用户类型,该参数集合包括如下至少之一:上行峰值数据速率、最大天线数目、下行峰值数据速率、最大调制阶数。
基于上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与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可以确定具体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与一个或多个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存在映射关系,所述映射关系包括但不限于:映射公式、映射表格、映射图以及其他具有对应关系的表述等,针对该映射关系将在下述各实施例中逐步说明。
可以理解地是,第一网络编码参数还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来进行选择设置,此处并未限制;关于上述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的具体应用原理将在下述各个实施例中逐步进行说明,此处不作赘述。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对步骤S110之前的步骤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步骤S110之前的步骤还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获取通过高层信令发送的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
获取通过源数据包的包头信息发送的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
本步骤中,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可以由更高层的信令所发送,也可以由源数据包所承载,例如通过其包头信息进行承载发送,可以确保能够稳定可靠地获取到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的配置方式,此处不作限定。
步骤S120:根据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对源数据包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包。
本步骤中,由于在步骤S110中已经确定对于源数据包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因此在步骤S120中可以根据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对源数据包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包,以便于在后续步骤中将所得到的第一编码数据包发送到第一接收端,使得第一接收端能够对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处理。
以下给出具体示例以说明各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及流程。
示例一:
对于步骤S120,输入k个源数据包D=[D0;D1;…;Dk-1],第i个源数据包为i=0,1,…,k-1,其大小为T个字节。
经过对源数据包进行编码,输出n个第一编码数据包R=[R0;R1;…;Rn-1],其中第j个第一编码数据包为j=0,1,…,n-1,其大小为T个字节,k为大于0的整数,T为大于0的整数。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对源数据包进行编码的方式可以为多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场景来进行选择,以下将给出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当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包括LT编码时,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第一随机种子;
第二随机种子;
第一度分布指示。
在一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第一随机种子时,第一随机种子由第一编码数据包的索引信息、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或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信息中的至少一个而确定。
在另一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第二随机种子时,第二随机种子由第一编码数据包的索引信息、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或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信息中的至少一个而确定。
在另一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第一随机种子和第二随机种子时,第一随机种子和第二随机种子由第一编码数据包的索引信息、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或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信息中的至少一个而确定。
如图4所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在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第一随机种子、第二随机种子和第一度分布指示的情况下,对步骤S12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步骤S12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1200至S1202。
步骤S1200:基于第一随机种子根据第一度分布随机生成其中一个第一编码数据包的度,其中,所述第一度分布根据第一度分布指示确定;
步骤S1201:基于第二随机种子从各个源数据包中选择出目标数量的源数据包,其中,目标数量为生成的一个第一编码数据包的度;
步骤S1202:对目标数量的源数据包以及与目标数量的源数据包对应的编码矩阵进行编码计算,得到一个第一编码数据包。
本步骤中,通过第一随机种子、第二随机种子和第一度分布指示进行配合处理,能够对目标数量的源数据包以及与目标数量的源数据包对应的编码矩阵进行编码计算而得到第一编码数据包,以便于在后续步骤中进一步向外发送第一编码数据包。
可以理解地是,第一随机种子、第二随机种子和第一度分布指示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内容,故在此不作赘述,其具体应用场景将在下述示例中进行说明。
示例二:
如图5所示,基于LT编码包括如下执行步骤。
步骤一:将原始数据均分为k个源数据包,第i个源数据包为Di,其中i=0,1,...,k-1,k是正整数;
步骤二:由第一随机种子根据度分布随机生成第j个编码数据包Rj的度d,其中j是非负整数,d是正整数,度分布为依据第一度分布指示确定;
步骤三:由第二随机种子从0到k-1中随机且均匀地选择d个整数:n1,n2,…nd;
步骤四:对索引为n1,n2,…nd的d个源数据包通过以下异或计算公式获得第j个编码数据包Rj
重复上述步骤二、步骤三及步骤四,生成编码数据包。可采用矩阵乘法表示如上的骤二、步骤三及步骤四的编码过程为:
R=G·D;
式中G为编码矩阵,大小为n行k列,其中n是步骤二、步骤三及步骤四的重复产生LT码编码数据包的次数。该编码矩阵的第j行向量中索引为步骤三产生为n1,n2,…nd对应的元素等于1,其余元素等于0。可以看出,图5示出的LT码编码示例中,k为大于0的整数,一示例中k等于5,包括5个源数据包202,其中一个编码数据包R0206对应的度为3,此编码数据包对应编码矩阵G中的204。
在一实施例中,由于本实施例及以下相关实施例中均针对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统一描述,因此为免冗余,除特殊指明外,所提出的“编码数据包”即为步骤S120所示的“第一编码数据包”,即两者含义一致,以下不再申明。
当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包括Raptor编码时,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第三随机种子;
第四随机种子;
第二度分布指示;
第三度分布指示。
在一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所述第三随机种子时,第三随机种子由第一编码数据包的索引信息、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或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信息中的至少一个而确定。
在另一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第四随机种子时,第四随机种子由第一编码数据包的索引信息、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或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信息中的至少一个而确定。
在另一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第三随机种子和第四随机种子时,第三随机种子和第四随机种子由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的索引信息、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或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信息中的至少一个而确定。
如图6所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在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第三随机种子、第四随机种子、第二度分布指示和第三度分布指示的情况下,对步骤S12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步骤S12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1203至S1204。
步骤S1203:基于第三随机种子根据第二度分布对各个源数据包进行预编码得到中间编码数据包,其中,第二度分布根据第二度分布指示确定;
步骤S1204:基于第四随机种子根据第三度分布对中间编码数据包进行LT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包,其中,第三度分布根据第三度分布指示确定。
本步骤中,通过第三随机种子、第四随机种子、第二度分布指示和第三度分布指示进行配合处理,能够对中间编码数据包进行LT编码而得到第一编码数据包,以便于在后续步骤中进一步向外发送第一编码数据包。
示例三:
如图7所示,相比于LT编码,在接收同样数量的冗余编码数据包时,Raptor编码的性能优于LT编码但具有更高的编译码复杂度。
Raptor编码过程由预编码和LT编码组成,也被称为快速旋风编码。其中,由第三随机数种子根据度分布将k个302源数据包进行预编码,预编码包括并不仅限于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LDPC编码,k为大于0的整数,一示例中k=5,预编码矩阵308大小为n0行k列。经过预编码获得n0个中间编码数据包304,n0是大于k的整数,一示例中n0=7。然后第四随机数种子根据度分布将中间编码数据包进行LT码编码获得编码数据包,该度分布根据第三度分布指示确定,n是大于n0的整数,一示例中n=8,LT编码矩阵310大小n行n0列,预编码矩阵与编码矩阵由元素{0,1}构成。
当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包括Raptor Q编码时,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第五随机种子;
第四度分布指示。
在一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第五随机种子时,第五随机种子由第一编码数据包的索引信息、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或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信息中的至少一个而确定。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在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第五随机种子和第四度分布指示的情况下,对步骤S12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步骤S12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1205。
步骤S1205:当确定与各个源数据包对应的中间符号,基于第五随机种子根据第四度分布对中间符号进行LT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包,其中,第四度分布根据第四度分布指示确定。
本步骤中,通过确定与各个源数据包对应的中间符号,以便于基于第五随机种子和第四度分布的配合对中间符号进行LT编码,从而能够得到第一编码数据包,以便于后续步骤中将第一编码数据包向外发送。
示例四:
如图8和图9所示,Raptor Q编码是Raptor码的进一步发展,其性能优于Raptor码但编译码复杂度更高。
如图8所示,402是Raptor Q的构造矩阵G,由多个子矩阵构成,其中GLDPC1与GLDPC2是有限域中元素{0,1}构成的低密度奇偶校验矩阵,GHDPC是有限域下的高密度奇偶校验矩阵,IS与IH是阶数分别为S与H的单位矩阵,GLT是LT编码矩阵,S、H、B、U、K’表示对应子矩阵的大小,都是正整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S、H、B、U、K’由k的数值确定。404是中间符号I(Intermediate Symbol),其大小为L,L由k的数值确定;D’经过两次零填充(Padding)获得,其中406A包含S+H个元素“0”(第一次填充),406B包含k个所述源数据包D=[D0;D1;…;Dk-1],且后K’-k个元素为“0”(第二次填充);若构造矩阵G是可逆的,则可得到与D’对应的中间符号I,此时对中间符号I进行LT编码,则可得到所述编码数据包R=[R0;R1;…;Rn-1];。
如图9所示,示出了由中间符号I进行Raptor Q编码的示例,编码矩阵502与中间符号504在有限域下进行矩阵运算得到数据506,数据506包含第二次填充的K’-k个“0”元素和n个编码数据包R=[R0;R1;…;Rn-1],n是大于k的整数,其中,GLT_r为生成冗余编码符号的LT编码矩阵,由第五随机数种子根据度分布得到GLT_r,度分布根据第四度分布指示确定。
在一实施例中,Raptor Q编码支持源数据包的数量最大可至56403,编码数据包的大小最大可至224个字节,而Raptor编码的源数据包的数量最大为8192,编码数据包的数量最大至216个字节。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当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包括RS编码时,对步骤S12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步骤S12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1206。
步骤S1206:在确定编码矩阵的情况下,在有限域内对编码矩阵和源数据包进行矩阵计算得到第一编码数据包。
本步骤中,通过在有限域内对编码矩阵和源数据包进行矩阵计算,可以得到第一编码数据包,以便于后续步骤中将第一编码数据包向外发送。
示例五:
RS编码是基于有限域的一种编码算法,在同一有限域和接收同样数量的冗余编码数据包时,RS编码的性能与解码复杂度高于Raptor Q编码。图10示出了一种RS编码实现过程,如图10所示:
首先确定编码矩阵,编码矩阵G的上部602A为一个单位矩阵,下部602B是一个m*k的矩阵,其中m=n-k,编码矩阵与604所述输入源数据包D=[D0;D1;…;Dk-1]在有限域下进行矩阵运算得到606编码数据包R=[R0;R1;…;Rn-1]。
在一实施例中,下部602B可以选择范德蒙矩阵VM,如下所示,其中式中的ai j表示有限域中元素ai的j次幂,j是非负整数。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下部602B可以选择柯西矩阵CM,如下所示,其中式中的ai和bi都表示有限域中的元素。
当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包括RLNC编码时,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第六随机种子。
在一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所述第六随机种子时,所述第六随机种子由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的索引信息、所述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或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信息中的至少一个而确定。
如图11所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在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第六随机种子的情况下,对步骤S12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步骤S12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1207至S1208。
步骤S1207:基于第六随机种子在有限域中随机选择元素得到编码矩阵;
步骤S1208:对编码矩阵和源数据包进行矩阵计算得到第一编码数据包。
本步骤中,通过第六随机种子选择得到编码矩阵,并且对编码矩阵和源数据包进行矩阵计算,可以得到第一编码数据包,以便于后续步骤中将第一编码数据包向外发送。
示例六:
RLNC编码是一个可定义在有限域上的编码方式,编码矩阵在有限域中随机选择,根据编码矩阵,在编码过程中对输入源数据包进行线性组合。一示例中,RLNC所述有限域为GF(2),在接收同样数量的冗余编码数据包时,RLNC编码的性能低于Raptor Q编码与RS编码,但灵活性更高。
图12示出了基于RLNC编码的示例,其中,702编码矩阵G的维数为n行k列,由第六随机种子在有限域中随机选择元素得到编码矩阵G,704输入k个编码数据包D=[D0;D1;…;Dk-1],编码后得到706编码数据包R=[R0;R1;…;Rn-1],k是大于0的整数,n是大于k的整数。
在一实施例中,图10中的编码矩阵G的第i行由第六随机种子Seedi确定,所述i是大于0且小于等于n的整数,随机数种子Seedi为大于0且小于232的整数,且任意两个随机数种子不同,由随机种子Seedi在有限域中随机选择元素。
在一实施例中,图12中的编码矩阵G由1个第六随机种子Seed1产生,随机种子为大于0小于232的整数,由随机种子Seed1在有限域中随机选择元素,得到编码矩阵G。
当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包括FNC编码时,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第七随机种子;
第八随机种子。
在一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第七随机种子时,第七随机种子由第一编码数据包的索引信息、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或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信息中的至少一个而确定。
在另一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第八随机种子时,第八随机种子由第一编码数据包的索引信息、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或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信息中的至少一个而确定。
在另一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所述第七随机种子和第八随机种子时,第七随机种子和第八随机种子由第一编码数据包的索引信息、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或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信息中的至少一个而确定。
如图13所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在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第七随机种子和第八随机种子的情况下,对步骤S12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步骤S12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1209至S1210。
步骤S1209:基于第七随机种子在有限域中随机选择元素得到第一编码矩阵,以及基于第八随机种子在有限域中随机选择元素得到第二编码矩阵;
步骤S1210:根据第一编码矩阵和第二编码矩阵得到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
本步骤中,通过第七随机种子和第八随机种子分别选择得到相应的编码矩阵,从而根据相应的编码矩阵可以得到第一编码数据包,以便于后续步骤中将第一编码数据包向外发送。
示例七:
FNC编码是RLNC编码的一种扩展,其外码为有限域的RLNC编码,内码为二元域的RLNC编码。
图14示出了FNC编码的示例,其中外码为***码,802外编码系数矩阵G1的维数为k+m行k列,G1上部802A为单位矩阵,下部802B的任一元素g′i,j由第七随机种子从有限域中随机选择,804为输入k个编码数据包D=[D0;D1;…;Dk-1],806为外编码数据包O,内码为非***码,808内编码系数矩阵G2中元素gi,j由第八随机种子从有限域元素{0,1}中随机选择,FNC编码后得到8010所述的编码数据包R=[R0;R1;…;Rn-1],其中m=n-k。相比于二元RLNC编码,FNC增加了编译码复杂度,但具有更高的解码成功率。
在一实施例中,图14外编码矩阵G1下部802A的第j行由第七随机种子Seed2j确定,所述j是大于0且小于等于m的整数,其中m=n-k,随机种子Seed2j为大于0且小于232的整数,且任意两个随机种子不同,由随机种子Seed2j在有限域中随机选择元素;图14内编码矩阵G2的第q行/>由第八随机种子Seed3q确定,所述q是大于0且小于等于n的整数,随机种子为大于0且小于232的整数,且任意两个随机数种子不同,由随机种子Seed3q在有限域元素{0,1}中随机选择元素。
在一实施例中,图14的外编码矩阵G1下部802A由1个第七随机种子Seed4确定,所述随机种子Seed4为大于0小于232的整数,由所述随机种子在有限域中随机选择元素,得到编码矩阵G1;图8内编码矩阵G2由1个第八随机种子Seed5确定,所述随机种子Seed5为大于0小于232的整数,由所述随机种子在有限域元素{0,1}中随机选择元素,得到编码矩阵G2。
在一实施例中,以上实施例中所述的有限域元素的阶数可以是以下之一:256、65536、16、32、64、1024、或4096。
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编码方式指示信息时,编码方式指示信息包括如下之一:
用于指示是否采用网络编码方式的第一编码方式指示信息;
用于指示采用至少一种网络编码方式的第二编码方式指示信息;
用于指示是否采用网络编码方式和指示使用至少一种网络编码方式的第三编码方式指示信息。
也就是说,编码方式指示信息可以设置为多维度的指示以达到良好可靠的编码方式指示效果。
示例八:
在本示例中,编码方式指示信息至少包括以下之一:
1个比特指示是否使用网络编码;
p个比特指示使用哪一种网络编码方式。
其中,p是大于0的整数,p个比特最多指示2p种编码方式,例如,参照如下表1所示,p等于2时有四种编码方式可选择,“00”指示RLNC编码,“01”指示RS编码,“10”指示Raptor Q编码,“11”指示FNC编码,可以理解地是,网络编码方式不仅限于RLNC编码、RS编码、RaptorQ编码和FNC编码,还可以是其它网络编码方式。
表1指示使用网络编码方式后,p=2时的一种网络编码方式配置示例表
S1 S0 Method
0 0 RLNC
0 1 RS
1 0 Raptor Q
1 1 FNC
在一实施例中,p个比特指示是否使用网络编码方式及使用哪一种网络编码方式,其中,p是大于0的整数,p个比特最多指示2p-1种网络编码方式,其中p个比特的某一种组合指示不使用网络编码,例如,参照如下表2所示,p等于2时有三种编码方式可选择,“00”指示不使用网络编码,“01”指示RS编码,“10”指示Raptor Q编码,“11”指示FNC编码,可以理解地是,本示例中的网络编码方式不仅限于RS编码、Raptor Q编码和FNC编码,还可以是其它网络编码方式。
表2指示使用网络编码方式后,p=2时的另一种网络编码方式配置示例表
S1 S0 Method
0 0 NULL
0 1 RS
1 0 Raptor Q
1 1 FNC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源数据包的传输方向时,对步骤S11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步骤S11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至少之一:
当源数据包的传输方向为上行传输方向时,确定RS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当源数据包的传输方向为下行传输方向时,确定Raptor Q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本步骤中,通过确定源数据包的传输方向,进而可以根据所确定的源数据包的传输方向选择对应适配的网络编码方式。
示例九:
上行数据传输方向至少包括:用户设备向基站发送数据或者用户设备向中继发送数据,所述下行数据传输至少包括:基站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或者中继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
在一实施例中,网络编码方式包括:Raptor Q编码和RS编码,由数据传输方向确定使用一种网络编码方式;例如,至少包括:如果数据传输方向为上行数据传输,则网络编码方式为RS编码,如果数据传输方向为下行数据传输,则网络编码方式为Raptor Q编码。
在一实施例中,下行数据传输的数据量一般大于上行数据传输的数据量,RaptorQ编码支持的最大源数据包大小一般大于RS编码,所以在下行数据传输时较适用于RaptorQ编码,上行数据传输时应采用RS编码。
在一实施例中,本示例的网络编码方式不仅限于Raptor Q编码和RS编码,可以包括并不限于以下至少两种:LT编码、Raptor编码、Raptor Q编码、RS编码、LNC编码、RLNC编码、FNC编码。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应用场景时,对步骤S11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步骤S11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至少之一:
当应用场景为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时,确定RS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当应用场景为增强移动宽带时,确定Raptor Q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当应用场景为海量机器类通信时,确定FNC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本步骤中,通过确定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而可以根据所确定的具体的应用场景选择对应适配的网络编码方式。
示例十:
应用场景包括: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增强移动宽带和海量机器类通信。一示例中,应用场景中至少存在两种应用场景的网络编码方式不同。
网络编码方式包括:FNC编码、Raptor Q编码和RS编码,由应用场景确定使用一种网络编码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如果应用场景为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则网络编码方式为RS编码,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果所述应用场景为增强移动宽带,则网络编码方式为Raptor Q编码,Raptor Q编码支持更多数量的编码数据包,可以满足高数据速率要求。
在一实施例中,如果应用场景为海量机器类通信,则网络编码方式为FNC编码,FNC编码具有灵活的编码方式,可以满足对海量终端数据进行编码处理。
在一实施例中,本示例的网络编码方式不仅限于RS编码、Raptor Q编码和FNC编码,可以包括并不限于以下至少三种:LT编码、Raptor编码、Raptor Q编码、RS编码、LNC编码、RLNC编码、FNC编码。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网络频率范围时,对步骤S11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步骤S11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至少之一:
当网络频率范围包括第一网络频率范围和第二网络频率范围时,确定RS编码为在第一网络频率范围内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确定Raptor Q编码为在第二网络频率范围内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第一网络频率范围小于第二网络频率范围;
当网络频率范围包括第一网络频率范围和第二网络频率范围时,确定RS编码为在第一网络频率范围内第一网络编码方式,确定FNC为在第二网络频率范围内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第一网络频率范围小于第二网络频率范围。
本步骤中,通过确定具体的网络频率范围,进而可以根据所确定的具体的网络频率范围选择对应适配的网络编码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网络频率范围和第二网络频率范围的具体数值不限定,也就是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以设置第一网络频率范围和第二网络频率范围的数值,此处不作限定。
示例十一:
网络频率范围包括:FR1、FR2,FR1的网络编码方式和FR2的网络编码方式不同。
在一实施例中,FR1的网络编码方式为RS编码,FR2的网络编码方式为Raptor Q编码。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FR1的网络编码方式为RS编码,所述FR2的网络编码方式为FNC编码。
在一具体示例中,小于6G Hz的频率范围称为FR1,处于毫米波的频率范围称为FR2,具体的,在450MHz到6000MHz的频率范围称为FR1,在24250MHz到52600MHz的频率范围称为FR2。
在一实施例中,本示例的网络编码方式不仅限于RS编码、Raptor Q编码和FNC编码,可以包括并不限于以下至少两种:LT编码、Raptor编码、Raptor Q编码、RS编码、LNC编码、RLNC编码、FNC编码。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用户设备能力信息时,对步骤S11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步骤S11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至少之一:
当用户设备能力信息包括最大支持的天线数且最大支持的天线数大于第一阈值时,确定Raptor Q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第一阈值为如下之一:4、6、8、12、或16;
当用户设备能力信息包括最大支持的天线数且最大支持的天线数不大于第一阈值时,确定RS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第一阈值为如下之一:4、6、8、12、或16;
当用户设备能力信息包括最大支持的调制阶数且最大支持的调制阶数大于第二阈值时,确定Raptor Q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第二阈值为如下之一:4、6、8、或10;
当用户设备能力信息包括最大支持的调制阶数且最大支持的调制阶数不大于第二阈值时,确定RS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第二阈值为如下之一:4、6、8、或10;
当用户设备能力信息包括最大支持的数据速率且最大支持的数据速率大于第三阈值时,确定Raptor Q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第三阈值为如下之一:500Mbps、1Gbps、或10Gbps;
当用户设备能力信息包括最大支持的数据速率且最大支持的数据速率不大于第三阈值时,确定RS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第三阈值为如下之一:500Mbps、1Gbps、或10Gbps。
本步骤中,通过确定具体的用户设备能力信息,进而可以根据所确定的具体的用户设备能力信息所处阈值范围选择对应适配的网络编码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阈值、第二阈值和第三阈值的具体数值不限定,也就是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以设置第一阈值、第二阈值和第三阈值的数值,此处不作限定。
示例十二:
一示例中,如果UE支持的最大支持的天线数大于w1,则采用Raptor Q编码,否则采用RS编码,其中w1等于以下之一:4、6、8、12、或16。
一示例中,如果UE支持的最大支持的调制阶数大于w2,则采用Raptor Q编码,否则采用RS编码,其中w2等于以下之一:4、6、8、或10。
一示例中,如果UE支持的最大支持的数据率大于w3,则采用Raptor Q编码,否则采用RS编码,其中w3等于以下之一:500Mbps、1Gbps、或10Gbps。
在一实施例中,本示例的网络编码方式不仅限于RS编码和Raptor Q编码,可以包括并不限于以下至少两种:LT编码、Raptor编码、Raptor Q编码、RS编码、LNC编码、RLNC编码、FNC编码。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网络带宽时,对步骤S11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步骤S11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至少之一:
当网络带宽配置为第一网络带宽时,确定LT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当网络带宽配置为第二网络带宽时,确定Raptor Q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当网络带宽配置为第三网络带宽时,确定RS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当网络带宽配置为第四网络带宽时,确定FNC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本步骤中,通过确定具体的网络带宽,进而可以根据所确定的具体的网络带宽选择对应适配的网络编码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网络带宽、第二网络带宽、第三网络带宽和第四网络带宽的具体数值不限定,也就是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以设置第一网络带宽、第二网络带宽、第三网络带宽和第四网络带宽的数值,例如设置各个带宽之间的大小关系等,此处不作限定。
示例十三:
在上行或下行方向的每个单元载波上,一个UE最多可配置4个BWP(记为BWP0,BWP1,BWP2,BWP3),某个时刻只有其中一个处于激活态。网络编码方式包括:LT编码、RaptorQ编码、RS编码、FNC编码,由BWP带宽确定使用一种网络编码方式。
一示例中,BWP配置为BWP0,则网络编码方式为LT编码;BWP配置为BWP1,则网络编码方式为Raptor Q编码;BWP配置为BWP2,则网络编码方式为RS编码;BWP配置为BWP3,则网络编码方式为FNC编码。
在一实施例中,本示例的网络编码方式不仅限于LT编码、Raptor Q编码、RS编码和FNC编码,可以包括并不限于以下至少四种:LT编码、Raptor编码、Raptor Q编码、RS编码、LNC编码、RLNC编码、FNC编码。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时,对步骤S11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步骤S11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1101。
步骤S1101:在确定至少两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的第一映射关系的情况下,根据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和第一映射关系从各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映射关系用于表征预设网络编码方式支持的源数据包的数量。
本步骤中,通过确定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的第一映射关系,进而可以根据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和第一映射关系从各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这样得到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能够与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较好地关联,准确度较高。
示例十四:
源数据包的数量存在多段取值范围,其中任意2段取值范围之间无交集,并且任意2段取值范围所使用的网络编码方式不同,多段取值范围至少包括2段取值范围。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源数据包的数量k值确定网络编码方式,即网络编码方式与k存在映射关系g:k→Method,网络编码方式是RLNC编码,其支持的源数据包的数量为k1;网络编码方式是FNC编码,其支持的源数据包的数量为k2;网络编码方式是RS编码,其支持的源数据包的数量为k3;网络编码方式是Raptor Q编码,其支持的源数据包的数量为k4。
一示例中,k1小于k2;一示例中,k2小于k3;一示例中,k3小于k4;一示例中,k1小于k2,k2小于k3;一示例中,k1小于k2,k2小于k3,k3小于k4;一示例中,k1的最大值等于12到20之间的一个整数,k2的最大值等于56到72之间的一个整数,k3的最大值等于240到270之间的一个整数。
如图15所示,当网络编码方式包括:RLNC编码、FNC编码、RS编码、Raptor Q编码,k1的最大值等于16,k2的最大值等于64,k3的最大值等于256。其中,RLNC编码对应的k取值范围902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16,所述范围内RLNC编码具有更高的编译码吞吐量,此外只需增加冗余的编码数据包可满足可靠性要求;FNC编码对应的k取值范围904为大于16且小于等于64,所述范围内FNC编码具有比RLNC编码更高的可靠性,并且FNC编码具有比RS更低的编译码复杂度;RS编码对应的k取值范围906为大于64且小于等于256,所述范围内RS编码具有更高的可靠性,Raptor Q编码对应的k取值范围908为大于256,所述范围内Raptor Q编码支持更多数量的源数据包。
可以理解地是,多段取值范围不限于以上所述的取值,可以为其他取值。
在一实施例中,本示例的网络编码方式不仅限于RLNC编码、FNC编码、RS编码和Raptor Q编码,可以包括并不限于以下至少两种:LT编码、Raptor编码、Raptor Q编码、RS编码、LNC编码、RLNC编码、FNC编码。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源数据包的大小信息时,对步骤S11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步骤S11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1102。
步骤S1102:在确定至少两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源数据包的大小信息的第二映射关系的情况下,根据源数据包的大小信息和第二映射关系从各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映射关系用于表征预设网络编码方式支持的源数据包的大小。
本步骤中,通过确定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源数据包的大小信息的第二映射关系,进而可以根据源数据包的大小信息和第二映射关系从各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这样得到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能够与源数据包的大小信息较好地关联,准确度较高。
示例十五:
源数据包的大小存在多段取值范围,其中任意2段取值范围之间无交集,并且任意2段取值范围所使用的网络编码方式不同,多段取值范围至少包括2段取值范围。在一实施例中,根据源数据包的大小T值确定网络编码方式,即网络编码方式与T存在映射关系g:T→Method,网络编码方式是FNC编码,其支持的源数据包的大小为k5;网络编码方式是RS编码,其支持的源数据包的大小为k6;网络编码方式是Raptor Q编码,其支持的源数据包的大小为k7。
一示例中,所述k5小于k6;一示例中,所述k6小于k7;一示例中,所述k5小于k6,所述k6小于k7;一示例中,k5的最大值等于12到20之间的一个整数,k6的最大值等于240到270之间的一个整数。
一具体示例中,网络编码方式包括:FNC编码、RS编码、Raptor Q编码,k5的最大值等于16,k6的最大值等于256。其中,FNC编码对应的T的取值范围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16,所述范围内FNC编码具有更低的编译码复杂度;RS编码对应的T的取值范围为大于16小于等于256,所述范围内RS具有更高的可靠性;Raptor Q编码对应的T的取值范围为大于256,所述范围内RaptorQ码支持更大数量的编码数据包大小。多段取值范围不限于以上所述的取值,可以等于其他取值。
在一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网络编码方式不仅限于FNC编码、RS编码和Raptor Q编码,可以包括并不限于以下至少两种:LT编码、Raptor编码、Raptor Q编码、RS编码、LNC编码、RLNC编码、FNC编码。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信息时,对步骤S11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步骤S11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1103。
步骤S1103:在确定至少两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信息的第三映射关系的情况下,根据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和第三映射关系从各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映射关系用于表征预设网络编码方式支持的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
本步骤中,通过确定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信息的第三映射关系,进而可以根据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和第三映射关系从各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这样得到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能够与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信息较好地关联,准确度较高。
示例十六:
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存在多段取值范围,其中任意2段取值范围之间无交集,并且任意2段取值范围所使用的网络编码方式不同,多段取值范围至少包括2段取值范围。在一实施例中,根据网络编码数据包的数量n值确定网络编码方式,即网络编码方式与n存在映射关系g:n→Method,所述网络编码方式是RLNC编码,其支持的网络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为k8;所述网络编码方式是RS编码,其支持的网络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为k9;所述网络编码方式是Raptor Q编码,其支持的网络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为k10。
一示例中,所述k8小于k9;一示例中,所述k9小于k10;一示例中,所述k8小于k9,所述k9小于k10;一示例中,k8的最大值等于24到40之间的一个整数,k9的最大值等于240到270之间的一个整数。
一具体示例中,所述网络编码方式包括:RLNC编码、RS编码、Raptor Q编码,k8的最大值等于32,k9的最大值等于256。其中,RLNC编码对应的n的取值范围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32,所述范围内RLNC编码具有更高的编译码吞吐量;RS编码对应的n的取值范围为大于32小于等于256,所述范围内RS编码具有更高的可靠性;Raptor Q编码对应的n的取值范围为大于256,所述范围内Raptor Q编码支持更多数量的编码数据包。多段取值范围不限于以上所述的取值,可以等于其他取值。
在一实施例中,本示例的网络编码方式不仅限于RLNC编码、RS编码和Raptor Q编码,可以包括并不限于以下至少两种:LT编码、Raptor编码、Raptor Q编码、RS编码、LNC编码、RLNC编码、FNC编码。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冗余数据包的数量信息时,对步骤S11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步骤S11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1104。
步骤S1104:在确定至少两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冗余数据包的数量信息的第四映射关系的情况下,根据冗余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和第四映射关系从各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第四映射关系用于表征预设网络编码方式支持的冗余数据包的数量。
在一实施例中,第四映射关系用于表征预设网络编码方式支持的冗余数据包的数量。
本步骤中,通过确定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冗余数据包的数量信息的第四映射关系,进而可以根据冗余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和第四映射关系从各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这样得到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能够与冗余数据包的数量信息较好地关联,准确度较高。
示例十七:
冗余数据包的数量存在多段取值范围,其中任意2段取值范围之间无交集,并且任意2段取值范围所使用的网络编码方式不同,多段取值范围至少包括2段取值范围。在一实施例中,根据冗余数据包的数量r值确定网络编码方式,即网络编码方式与r存在映射关系g:r→Method,所述网络编码方式是Raptor Q编码,其支持的冗余数据包的数量为k11;所述网络编码方式是FNC编码,其支持的冗余数据包的数量为k12。一示例中,所述k11小于k12;一示例中,k11的最大值等于16到48之间的一个整数。
一具体示例中,所述网络编码方式包括:Raptor Q编码、FNC编码,k11的最大值等于32。在发送k个源数据包,可靠性要求不低于Pr情况下,相比于FNC编码,Raptor Q编码接收更少的冗余数据包即可满足可靠性要求,则其中Raptor Q编码对应的r的取值范围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32,FNC编码对应的r的取值范围为大于32。多段取值范围不限于以上所述的取值,可以等于其他取值。
在一实施例中,本示例的网络编码方式不仅限于Raptor Q编码和FNC编码,可以包括并不限于以下至少两种:LT编码、Raptor编码、Raptor Q编码、RS编码、LNC编码、RLNC编码、FNC编码。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码率时,对步骤S11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步骤S11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1105。
步骤S1105:在确定至少两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码率的第五映射关系的情况下,根据码率和第五映射关系从各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第五映射关系用于表征预设网络编码方式支持的码率。
本步骤中,通过确定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码率的第五映射关系,进而可以根据码率和第五映射关系从各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这样得到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能够与码率较好地关联,准确度较高。
示例十八:
其中码率R是大于0小于1的实数。所述码率是一个码率集合CoderateSet中的一个元素,其中码率集合CoderateSet中包括A1个码率Coderatei,i是0到A1-1之间的整数,A1是大于0的整数。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码率值确定网络编码方式,即网络编码方式与码率R存在映射关系g:R→Method,所述网络编码方式是RLNC编码,其支持的码率为k13;所述网络编码方式是FNC编码,其支持的码率为k14;所述网络编码方式是Raptor Q编码,其支持的码率为k15;所述网络编码方式是RS编码,其支持的码率为k16。一示例中,所述k13小于k14;一示例中,所述k14小于k15;一示例中,所述k15小于k16;一示例中,所述k13小于k14,所述k14小于k15;一示例中,所述k13小于k14,所述k14小于k15,所述k15小于k16;一示例中,k13的最大值等于3/16到5/16之间的一个实数,k14的最大值等于7/16到9/16之间的一个实数,k15的最大值等于11/16到13/16之间的一个实数。
一具体示例如图16所示,所述网络编码方式包括:RLNC编码、FNC编码、Raptor Q编码、RS编码,k13的最大值等于1/4,k14的最大值等于1/2,k15的最大值等于3/4。其中RLNC编码对应的码率范围1002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1/4,所述范围内RLNC编码具有低码率、冗余编码数据包多的特点,确保满足可靠性要求;FNC编码对应的码率范围1004为大于1/4且小于等于1/2,所述范围内,相比于RLNC编码,FNC编码接收更少的冗余数据包即可满足可靠性要求,因此码率范围高于RLNC编码对应码率范围;Raptor Q编码对应的码率范围1006为大于1/2且小于等于3/4,所述范围内,相比于FNC编码,Raptor Q编码接收更少的冗余数据包即可满足可靠性要求,因此码率范围高于FNC编码对应码率范围;RS编码对应的码率范围1008为大于3/4,所述范围内,相比于Raptor Q编码,RS编码接收更少的冗余数据包即可满足可靠性要求,因此码率范围高于Raptor Q编码对应码率范围。多段取值范围不限于以上所述的取值,可以等于其他取值。
在一实施例中,本示例的网络编码方式不仅限于RLNC编码、FNC编码、Raptor Q编码和RS编码,可以包括并不限于以下至少两种:LT编码、Raptor编码、Raptor Q编码、RS编码、LNC编码、RLNC编码、FNC编码。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码率和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时,对步骤S11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步骤S11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至少之一:
在确定至少两个网络编码方式子集与码率的第六映射关系的情况下,根据码率和第六映射关系从各个网络编码方式子集中选择得到目标网络编码方式子集,并且根据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从目标网络编码方式子集中选择其中一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作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第六映射关系用于表征网络编码方式子集支持的码率的范围,网络编码方式子集包括多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
在确定至少两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码率、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的第七映射关系的情况下,根据码率、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和第七映射关系从各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第七映射关系用于表征预设网络编码方式同时支持的码率的范围和源数据包的数量的范围。
本步骤中,通过确定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码率的第六映射关系或者确定网络编码方式与码率、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的第七映射关系,进而可以根据相应的映射关系从各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这样得到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能够与码率和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较好地关联,准确度较高。
示例十九:
对于码率和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存在多个二维取值范围空间,其中任意2个取值空间之间无交集,并且任意2个取值空间所使用的网络编码方式不同,所述多个取值空间至少包括2个,其中R是大于0小于1的实数,k是正整数。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源数据包的数量k值和码率R值确定网络编码方式,即网络编码方式与k和R的组合存在映射关系g:(k,R)→Method。
一具体示例如图17所示,码率R是大于0小于1的实数,k是正整数。当码率范围大于0且小于等于1/2时,对应网络编码方式子集{RLNC、FNC},当码率范围大于1/2且小于1时,对应网络编码方式子集{Raptor Q、RS},然后根据源数据包数量k从所述子集合中确定网络编码方式,其中1102区域对应FNC码,1104区域对应RLNC码,1106区域对应Raptor Q码,1108区域对应RS码。根据网络编码方式特性,以发送更少的冗余编码数据包保证可靠性要求,平衡可靠性、吞吐量与复杂度。多段取值范围不限于以上所述的取值,可以等于其它取值。
一具体示例如图18所示,所述网络编码方式包括:FNC编码、RS编码、Raptor Q编码,FNC对应码率大于0且小于等于1/4、源数据包数量大于0且小于等于32构成的二维取值空间1202,所述范围内FNC编码具有低码率、冗余编码数据包多的特点,确保满足可靠性要求;RS对应“码率大于1/4或源数据包数量大于32”且“码率小于等于3/4或源数据包数量小于等于256”构成的二维取值空间1204,所述范围内RS编码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可以适应更高的擦除率;Raptor Q对应码率大于3/4且小于1或源数据包数量大于256构成的二维取值空间1206,所述范围内Raptor Q支持更多数量的源数据包,大于3/4的码率可以生成更多编码数据包,提升可靠性。多段取值范围不限于以上所述的取值,可以等于其他取值。
在一实施例中,本示例的网络编码方式不仅限于RLNC编码、FNC编码、Raptor Q编码和RS编码,可以包括并不限于以下至少两种:LT编码、Raptor编码、Raptor Q编码、RS编码、LNC编码、RLNC编码、FNC编码。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吞吐量时,对步骤S11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步骤S11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1106。
步骤S1106:在确定至少两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吞吐量的第八映射关系的情况下,根据吞吐量和第八映射关系从各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第八映射关系用于表征预设网络编码方式支持的吞吐量。
本步骤中,通过确定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吞吐量的第八映射关系,进而可以根据吞吐量和第八映射关系从各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这样得到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能够与吞吐量较好地关联,准确度较高。
示例二十:
吞吐量存在多段取值范围,其中任意2段取值范围之间无交集,并且任意2段取值范围所使用的网络编码方式不同,多段取值范围至少包括2段取值范围。在一实施例中,根据吞吐量要求值所在的范围确定网络编码方式,即网络编码方式与吞吐量要求TP存在映射关系g:TP→Method,所述网络编码方式是RS编码,其支持的吞吐量要求为k17;所述网络编码方式是Raptor Q编码,其支持的吞吐量要求为k18;所述网络编码方式是RLNC编码,其支持的吞吐量要求为k19。一示例中,所述k17小于k18;一示例中,所述k18小于k19;一示例中,所述k17小于k18,所述k18小于k19;一示例中,k17的最大值等于500Mbps到2Gbps之间的一个实数,k18的最大值等于5Gbps到20Gbps之间的一个实数。
一具体示例中,网络编码方式包括:RS编码、Raptor Q编码、RLNC编码,k17的最大值等于1Gbps,k18的最大值等于10Gbps。其中RS编码对应的TP取值范围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1Gbps,Raptor Q编码对应的TP取值范围为大于1Gbps且小于等于10Gbps,RLNC编码编译码复杂度低,能够满足更高吞吐量要求,其对应TP的取值范围为大于10Gbps。多段取值范围不限于以上所述的取值,可以等于其他取值。
在一实施例中,本示例的网络编码方式不仅限于RS编码、Raptor Q编码和RLNC编码,可以包括并不限于以下至少两种:LT编码、Raptor编码、Raptor Q编码、RS编码、LNC编码、RLNC编码、FNC编码。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可靠性要求时,对步骤S11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步骤S11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1107。
步骤S1107:在确定至少两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可靠性要求的第九映射关系的情况下,根据可靠性要求和第九映射关系从各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第九映射关系用于表征预设网络编码方式支持的可靠性要求。
本步骤中,通过确定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可靠性要求的第九映射关系,进而可以根据可靠性要求和第九映射关系从各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这样得到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能够与可靠性要求较好地关联,准确度较高。
示例二十一:
可靠性要求存在多段取值范围,其中任意2段取值范围之间无交集,并且任意2段取值范围所使用的网络编码方式不同,多段取值范围至少包括2段取值范围。在一实施例中,根据可靠性要求值所在的范围确定网络编码方式,即网络编码方式与可靠性要求Pr存在映射关系g:Pr→Method,所述网络编码方式是RLNC编码,其支持的可靠性要求为k20;所述网络编码方式是Raptor Q编码,其支持的可靠性要求为k21;所述网络编码方式是RS编码,其支持的可靠性要求为k22。一示例中,所述k20小于k21;一示例中,所述k21小于k22;一示例中,所述k20小于k21,所述k21小于k22;一示例中,k20的最大值等于0.9到0.995之间的一个实数,k21的最大值等于0.999到0.99995之间的一个实数。
一具体示例中,所述网络编码方式包括:RLNC编码、Raptor Q编码、RS编码,k20的最大值等于0.99,k21的最大值等于0.9999。在接收相同数量的冗余编码数据包时,RS编码的译码成功概率最高,RLNC编码的译码成功概率最低,则一示例中,RLNC编码对应的Pr的取值范围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0.99,Raptor Q编码对应的Pr的取值范围为大于0.99且小于等于0.9999,RS编码对应的Pr的取值范围为大于0.9999。多段取值范围不限于以上所述的取值,可以等于其他取值。
在一实施例中,本示例的网络编码方式不仅限于RLNC编码、Raptor Q编码和RS编码,可以包括并不限于以下至少两种:LT编码、Raptor编码、Raptor Q编码、RS编码、LNC编码、RLNC编码、FNC编码。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擦除率时,对步骤S11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步骤S11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1108。
步骤S1108:在确定至少两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擦除率的第十映射关系的情况下,根据擦除率和第十映射关系从各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第十映射关系用于表征预设网络编码方式支持的擦除率。
本步骤中,通过确定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擦除率的第十映射关系,进而可以根据擦除率和第十映射关系从各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这样得到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能够与擦除率较好地关联,准确度较高。
示例二十二:
擦除率存在多段取值范围,其中任意2段取值范围之间无交集,并且任意2段取值范围所使用的网络编码方式不同,多段取值范围至少包括2段取值范围。在一实施例中,根据擦除率值所在的范围确定网络编码方式,即网络编码方式与擦除率Pe存在映射关系g:Pe→Method,所述网络编码方式是RS编码,其支持的擦除率为k23;所述网络编码方式是FNC编码,其支持的擦除率为k24;所述网络编码方式是Raptor码,其支持的擦除率为k25;所述网络编码方式是Raptor Q编码,其支持的擦除率为k26。一示例中,所述k23小于k24;一示例中,所述k24小于k25;一示例中,所述k25小于k26;一示例中,所述k23小于k24,所述k24小于k25;一示例中,所述k23小于k24,所述k24小于k25,所述k25小于k26;一示例中,k23的最大值等于0.005到0.02之间的一个实数,k24的最大值等于0.05到0.2之间的一个实数,k25的最大值等于0.3到0.5之间的一个实数。
一具体示例如图19所示,所述网络编码方式包括:RS编码、FNC编码、Raptor码、Raptor Q编码,k23的最大值等于0.01,k24的最大值等于0.1,k25的最大值等于0.4。其中RS编码对应的Pe的取值范围1302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0.01,FNC编码对应的Pe的取值范围1304为大于0.01且小于等于0.1,Raptor码对应的Pe的取值范围1306为大于0.1且小于等于0.4,Raptor Q编码对应的Pe的取值范围1308为大于0.4且小于1。所述范围划分在擦除率高的情况下,生成更多的编码数据包以此满足可靠性要求,擦除率低的情况下,生成更少的编码数据包,在满足可靠性要求下,降低资源消耗,多段取值范围不限于以上所述的取值,可以等于其他取值。
在一实施例中,本示例的网络编码方式不仅限于RS编码、FNC编码、Raptor码和Raptor Q编码,可以包括并不限于以下至少两种:LT编码、Raptor编码、Raptor Q编码、RS编码、LNC编码、RLNC编码、FNC编码。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源数据包的大小信息和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时,对步骤S11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步骤S11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1109。
步骤S1109:在确定至少两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源数据包的大小信息、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的第十一映射关系的情况下,根据源数据包的大小信息、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和第十一映射关系从各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第十一映射关系用于表征预设网络编码方式同时支持的源数据包的大小的范围和源数据包的数量的范围。
本步骤中,通过确定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源数据包的大小信息、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的第十一映射关系,进而可以根据源数据包的大小信息、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和第十一映射关系从各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这样得到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能够与源数据包的大小信息、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较好地关联,准确度较高。
示例二十三:
对于源数据包的大小信息和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存在多个二维取值范围空间,其中任意2个取值空间之间无交集,并且任意2个取值空间所使用的网络编码方式不同,所述多个取值空间至少包括2个。在一实施例中,根据源数据包的数量k值和码率T值确定网络编码方式,即网络编码方式与k和T的组合存在映射关系g:(k,T)→Method。
一个具体示例如图20所示,所述网络编码方式包括:FNC编码、RS编码、Raptor Q编码,FNC编码对应“源数据包的大小大于0且小于等于16”且“源数据包数量大于0且小于等于32”所构成的二维取值空间1402,RS编码对应“源数据包的大小大于16或源数据包数量大于32”且“源数据包的大小小于等于256或源数据包数量小于等于256”构成的二维取值空间1404,Raptor Q编码对应“源数据包的大小大于256”、“源数据包数量大于256”构成的二维取值空间1406。所述范围划分可以满足在源数据量少的情况下,具有更高的编译码吞吐量,在源数据量多的情况下,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多段取值范围不限于以上所述的取值,可以等于其他取值。
在一实施例中,本示例的网络编码方式不仅限于FNC编码、RS编码和Raptor Q编码,可以包括并不限于以下至少两种:LT编码、Raptor编码、Raptor Q编码、RS编码、LNC编码、RLNC编码、FNC编码。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冗余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和可靠性要求时,对步骤S11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步骤S11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1110。
步骤S1110:在确定至少两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冗余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可靠性要求的第十二映射关系的情况下,根据冗余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可靠性要求和第十二映射关系从各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第十二映射关系用于表征预设网络编码方式同时支持的冗余数据包的数量和可靠性要求。
本步骤中,通过确定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冗余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可靠性要求的第十二映射关系,进而可以根据冗余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可靠性要求和第十二映射关系从各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这样得到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能够与冗余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可靠性要求较好地关联,准确度较高。
示例二十四:
对于冗余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和可靠性要求,存在多个二维取值范围空间,其中任意2个取值空间之间无交集,并且任意2个取值空间所使用的网络编码方式不同,所述多个取值空间至少包括2个。在一实施例中,根据冗余数据包的数量r值和可靠性Pr值确定网络编码方式,即网络编码方式与r和Pr的组合存在映射关系g:(r,Pr)→Method。一具体示例如图21所示,所述网络编码方式包括:RS编码、Raptor Q编码、FNC编码,RS编码对应二维取值空间1502(即Line 1以上二维取值空间),Raptor Q编码对应二维取值空间1504(即Line 1和Line 2之间的二维取值空间),FNC编码对应二维取值空间1506(即Line 2以下二维取值空间)。所述范围划分可以满足以更少的冗余数据包满足可靠性要求,减少传输资源消耗。多段取值范围不限于以上所述的取值,可以等于其他取值。
在一实施例中,本示例的网络编码方式不仅限于RS编码、Raptor Q编码和FNC编码,可以包括并不限于以下至少两种:LT编码、Raptor编码、Raptor Q编码、RS编码、LNC编码、RLNC编码、FNC编码。
如图22所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码率、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和可靠性要求时,对步骤S11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步骤S11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1111至S1112。
步骤S1111:在确定至少两个网络编码方式子集与码率的第六映射关系的情况下,根据码率和第六映射关系从各个网络编码方式子集中选择得到目标网络编码方式子集,其中,第六映射关系用于表征网络编码方式子集支持的码率的范围,网络编码方式子集包括多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
步骤S1112:根据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和可靠性要求,从目标网络编码方式子集中选择其中一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作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本步骤中,通过确定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码率的第六映射关系可以选择得到目标网络编码方式子集,进而可以通过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和可靠性要求从目标网络编码方式子集中选择其中一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作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这样得到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能够与码率、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和可靠性要求较好地关联,准确度较高。
示例二十五:
即网络编码方式与R、k、Pr的组合存在映射关系。一具体示例如表1所示,码率大于0且小于等于1/2时对应网络编码方式FNC、RLNC,码率大于1/2且小于1时对应网络编码方式RS、Raptor Q,进而通过Pr与k值确定网络编码方式。所述范围划分可在可靠性要求下,减少冗余编码包的生成,较少传输资源消耗。所述多段取值范围不限于以上所述的取值,可以等于其他取值。
在一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网络编码方式不仅限于FNC编码、RLNC编码、RS编码和Raptor编码,可以包括并不限于以下至少两种:LT编码、Raptor编码、Raptor Q编码、RS编码、LNC编码、RLNC编码、FNC编码。
表3码率R、源数据包的数量k以及可靠性Pr的组合与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的示例表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当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信道状态信息时,对步骤S11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步骤S11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至少之一:
当信道状态信息包括信道质量指示信息时,根据信道质量指示信息的索引值确定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当信道状态信息包括秩指示信息时,根据秩指示信息的值确定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当信道状态信息包括预编码矩阵指示信息时,根据预编码矩阵指示信息的索引值确定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本步骤中,通过确定具体的信道状态信息,进而可以根据所确定的具体的信道状态信息选择对应适配的网络编码方式。
示例二十六:
在一实施例中,依据信道质量指示确定所述网络编码的方法,对应的网络编码方式包括:RS编码、Raptor Q编码、RLNC编码,由信道质量指示确定使用一种网络编码方式,例如:信道质量指示索引值为1~5的整数时所述网络编码方式为RS编码,信道质量指示索引值为6~10的整数时所述网络编码方式为Raptor Q编码,信道质量指示索引值为11~15的整数时所述网络编码方式为RLNC编码,在信道质量差时使用性能更高的RS编码,提高可靠性,在信道质量好时使用编译码复杂度低的RLNC编码,提高吞吐量。
在一实施例中,依据秩指示确定所述网络编码的方法,对应的网络编码方式包括:RS编码、Raptor Q编码、RLNC编码,由秩指示确定使用一种网络编码方式,例如:秩指示等于1或2时所述网络编码方式为RS编码,秩指示等于3时所述网络编码方式为Raptor Q编码,秩等于4时所述网络编码方式为RLNC编码,在秩指示值低时,使用性能更高的RS编码,提高可靠性,在秩指示高时使用RLNC编码,提高吞吐量。
在一实施例中,依据预编码矩阵指示确定所述网络编码的方法,对应的网络编码方式包括:RS编码、Raptor Q编码、RLNC编码,由预编码矩阵指示确定使用一种网络编码方式。例如,对于具有变换预编码的四个天线端口的单层传输,发送预编码矩阵指示(TPMI)索引值为0~7的整数时所述网络编码方式为RS编码,TPMI索引值为8~15的整数时所述网络编码方式为Raptor Q编码,TPMI索引值为16~27的整数时所述网络编码方式为RLNC编码。
在一实施例中,本示例的网络编码方式不仅限于RS编码、Raptor Q编码和RLNC编码,可以包括并不限于以下至少两种:LT编码、Raptor编码、Raptor Q编码、RS编码、LNC编码、RLNC编码、FNC编码。
示例二十七:
对源数据包进行网络编码生成第一编码数据包,其中的源数据包可以是无线接口协议栈中如下子层之一的数据包:PDCP层、RLC层、MAC层或物理层,第一传输节点作为发送端,第二传输节点作为第一接收端。
在一实施例中,网络编码方式至少是以下无线接口协议栈子层之一的一个功能模块:PDCP层、RLC层、MAC层或物理层。以及,具体地,所述PDCP层、RLC层、MAC层或物理层等无线接口协议栈子层中地任意2层的网络编码方式不同。具体示例,如PDCP层中采用Raptor Q编码,在MAC层中采用RS编码,并且在PDCP层中是否进行Raptor Q编码由高层信令进行控制,以及在MAC层中是否进行RS编码由高层信令进行控制。
在一实施例中,源数据包是PDCP层的业务数据单元(Service Data Unit,SDU)数据包,网络编码方式作为PDCP层中的一个功能模块,对SDU数据包进行编码。
具体场景1:
如图23所示,网络编码作为1608第一传输节点PDCP层中的一个功能模块,对1602的PDCP SDU进行网络编码,所述源数据包为k个,k为大于0的整数,示例中k=4,通过所述网络编码得到1604的n个编码数据包,所述n为大于k的整数,示例中n=6,然后对编码数据包加PDCP包头后得到1606的PDCP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经RLC信道传输至RLC层,示例中,1610第二传输节点接收到数据包1、3、4、6,第2、5个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被擦除,在第二传输节点的PDCP层去PDCP包头,并解码恢复源数据包;其中1602白色框线部分代表源数据包,1606灰色部分代表数据包包头,1604与1606左下斜线部分代表冗余数据包;
具体场景2:
如图24所示,网络编码作为1708第一传输节点PDCP层中的一个功能模块,对1702的PDCP SDU进行网络编码,所述源数据包为k个,k为大于0的整数,示例中k=4,通过所述网络编码,得到1704的n个编码数据包,所述n为大于k的整数,示例中n=6,然后对编码数据包加PDCP包头后得到PDCP PDU,DC场景下,依据CSI-RS、DCI及其它信道状态信息,对编码后的PDCP PDU进行分流,信道质量好或空闲的小区承载更多数据包,示例中1702的4个PDCP SDU经网络编码后得到6个1704编码数据包,然后对编码数据包添加PDCP包头后得到的6个PDCPPDU,主小区传输1706A的3个PDCP PDU,辅小区传输1706B的3个PDCP PDU;第二传输节点接收到经主小区传输的数据包1,以及接收到经辅小区传输的数据包4、5、6,在第二传输节点的PDCP层去PDCP包头,并解码恢复源数据包;
具体场景3:
网络编码作为第一传输节点PDCP层中的一个功能模块,对PDCP SDU进行网络编码,所述源数据包为k个,k为大于0的整数,示例中k=4,通过所述网络编码,得到n个编码数据包,所述n为大于k的整数,示例中n=6,然后对编码数据包加PDCP包头后得到PDCP PDU,DC场景下,每个小区传输PDCP重复后的PDCP PDU;具体的,若4个PDCP SDU经网络编码后得到6个编码数据包,添加PDCP包头后得到6个PDCP PDU,经过PDCP重复,主小区传输6个PDCPPDU,辅小区传输与主小区相同的6个PDCP PDU;
具体场景4:
如图25所示,网络编码作为1808第一传输节点PDCP层中的一个功能模块,对1802的PDCP SDU进行网络编码,所述源数据包为k个,k为大于0的整数,示例中k=4,通过所述网络编码,得到1804的n个编码数据包,所述n为大于k的整数,示例中n=6,然后对编码数据包加PDCP包头后得到PDCP PDU,CA场景下,依据CSI-RS、DCI及其它信道状态信息,将编码后的PDCP PDU分流,通过不同的载波发送。图中1802,4个PDCP SDU经网络编码后得到6个1804编码数据包,然后对编码数据包添加PDCP包头后得到6个PDCP PDU,第一载波传输1806A的3个PDCP PDU,第二载波传输1806B的3的PDCP PDU,所述第一载波、第二载波仅为不同载波的表述,没有次序关系;第二传输节点接收到经第一载波传输的数据包1,以及接收到经第二载波传输的数据包4、5、6,在第二传输节点的PDCP层去PDCP包头,并解码恢复源数据包;
具体场景5:
网络编码作为第一传输节点PDCP层中的一个功能模块,对PDCP SDU进行网络编码,所述源数据包为k个,k为大于0的整数,示例中k=4,通过所述网络编码,得到n个编码数据包,所述n为大于k的整数,示例中n=6,然后对编码数据包加PDCP包头后得到PDCP PDU,CA场景下,每个载波传输PDCP重复后的PDCP PDU数据;具体的,若4个PDCP SDU经网络编码后得到6个编码数据包,添加PDCP包头后得到6个PDCP PDU,经过PDCP重复,第一载波传输6个PDCP PDU,第二载波传输与第一载波相同的6个PDCP PDU;
在一实施例中,源数据包是PDCP层的PDU数据包,如图26所示,网络编码作为1906第一传输节点PDCP层与RLC层之间的子层,对1902的PDCP PDU进行网络编码,所述源数据包为k个,k为大于0的整数,示例中k=4,通过所述网络编码,得到1904的n个编码数据包,所述n为大于k的整数,示例中n=6,1908第二传输节点接收到数据包1、3、4、6,第2、5个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被擦除,在第二传输节点的NC子层解码恢复源数据包。
在一实施例中,源数据包是RLC层的SDU数据包,网络编码为RLC层中的一个功能模块,对SDU数据包进行网络编码。
具体场景1:
网络编码作为2008第一传输节点RLC层中的一个功能模块,如图27所示,对2002的RLC SDU进行网络编码,所述源数据包为k个,k为大于0的整数,示例中k=4,通过所述网络编码,得到2004的n个编码数据包,所述n为大于k的整数,示例中n=6,然后对编码数据包加RLC包头后得到2006的RLC PDU,2010第二传输节点接收到数据包1、3、4、6,第2、5个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被擦除,在第二传输节点的RLC层去RLC包头,并解码恢复源数据包;
具体场景2:
网络编码作为2110第一传输节点RLC层中的一个功能模块,如图28所示,首先对2102的RLC SDU进行分段,得到k个大小相同的源数据包2104,k为大于0的整数,示例中k=3,然后对所述源数据包进行网络编码得到n个编码数据包2106,所述n为大于k的整数,示例中n=4,填加RLC包头后得到2108的RLC PDU,2112第二传输节点接收到数据包a、c、d,数据包b在传输过程中被擦除,在第二传输节点的RLC层去RLC包头,并解码恢复源数据包;
在一实施例中,源数据包是RLC层的PDU数据包,如图29所示,网络编码作为2206第一传输节点RLC层与MAC层之间的子层,对2202的RLC PDU进行网络编码,所述源数据包为k个,k为大于0的整数,示例中k=4,通过所述网络编码,得到2204的n个编码数据包,所述n为大于k的整数,示例中n=6,2208第二传输节点接收到数据包1、3、4、6,第2、5个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被擦除,在第二传输节点的NC子层解码恢复源数据包。
在一实施例中,源数据包是MAC层的SDU数据包,如图30所示,网络编码作为2308第一传输节点MAC层中的一个功能模块,对2302的MAC SDU进行网络编码,所述源数据包为k个,k为大于0的整数,示例中k=4,通过所述网络编码,得到2304的n个编码数据包,所述n为大于k的整数,示例中n=6,然后对编码数据包加MAC包头后得到2306的MAC PDU,2310第二传输节点接收到数据包1、3、4、6,第2、5个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被擦除,在第二传输节点的MAC层去MAC包头,并解码恢复源数据包;
在一实施例中,源数据包是MAC层的PDU数据,如图31所示,网络编码作为2408第一传输节点MAC层与PHY层之间的子层,对2402的MAC PDU进行均匀分段,得到2404所述k个源数据包,k为大于0的整数,一示例中k等于4,对所述源数据包进行网络编码得到n个编码数据包2406,n为大于k的整数,一示例中n等于6,2410第二传输节点接收到编码数据包1、3、4、6,编码数据包2、5在传输过程中被擦除,在第二传输节点的NC子层解码恢复源数据包。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网络编码参数中的第一编码数据包的索引的特征在于:从i递增的非负整数,其中i是大于等于0的整数,对于k个源数据包,编码后得到n个第一编码数据包,其编码索引号依次为{i,i+1,...,i+k-1,i+k,i+k+1,...,i+n-1}。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网络编码参数中的源数据包的大小的特征在于:其大小由非负整数个数据单元(Data Unit,DU)或/和一个DU的一部分确定,如图28所示,源数据包2104中的a由2102中的数据包1和数据包2的一部分组成;所述DU包括为以下之一:PDCP层SDU、PDCP层PDU、RLC层SDU、RLC层PDU、MAC层SDU、MAC层PDU。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网络编码参数中的编码矩阵G可以但不限于根据网络编码方式、源数据包的数量k、网络编码数据包的数量n确定,源数据包的包头信息中不包含编码矩阵。例如,所述网络编码方式为基于柯西矩阵的RS编码,如下式所示,编码矩阵的上半部分Ik为k*k的单位矩阵,下半部分为(n-k)*k的柯西矩阵,根据k和n值可在第一传输节点、第二传输节点处确定编码矩阵。
可选地,所述网络编码数据的控制信息中,编码矩阵G根据网络编码方式、随机种子确定,源数据包的包头信息中不包含编码矩阵。例如,所述网络编码方式为RLNC码,编码系数矩阵的每行或每列通过随机种子确定,任意两个随机数种子不相等,随机数种子由以下至少参数之一确定:编码数据包的索引、源数据包的数量、编码数据包的数量。第一传输节点与第二传输节点由相同的随机种子确定编码矩阵。
步骤S130:向第一接收端发送第一编码数据包,使得第一接收端对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处理。
本步骤中,发送端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对于源数据包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进而基于所确定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对源数据包进行网络编码而生成编码数据,并将编码数据传输至第一接收端,使得第一接收端接收到足够的编码数据以进行处理,也就是说,由于发送端仅通过向第一接收端发送相应的编码数据,即可便于第一接收端有效完成解码,因此可以避免重复发送数据包带来的延迟,从而能够在使用较少物理资源开销的情况下,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与吞吐量,从而可以弥补相关方法中的技术空白。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接收端对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处理包括但不限于对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解码、发送或编码等操作,对于第一接收端对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处理的方式,将在下述相关实施例中进行详细说明,此处不展开描述。
如图32所示,图32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该数据处理方法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210至步骤S220。
步骤S210:接收由发送端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包;
步骤S220:对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处理。
其中,第一编码数据包为发送端在获取到至少一个源数据包的情况下,根据对于源数据包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对源数据包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由发送端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
在一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但不限于为图1或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第一接收端120,或者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设置相应的执行主体,本实施例不做限制。为了更方便地描述本申请的应用场景及原理,以下各相关实施例中相应处以第一接收端作为数据处理方法的执行主体进行描述,但不应将其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本步骤中,第一接收端接收到由发送端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对于源数据包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进而基于所确定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对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处理,也就是说,由于发送端仅通过向第一接收端发送相应的编码数据,即可便于第一接收端有效完成解码,因此可以避免重复发送数据包带来的延迟,从而能够在使用较少物理资源开销的情况下,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与吞吐量,从而可以弥补相关方法中的技术空白。
在一实施例中,由于源数据包的类型、第一网络编码方式的类型以及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的类型等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详细阐述,且上述实施例与本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执行主体的不同,即一个为发送端,另一个为第一接收端,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相关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的相对应,为免冗余,对于源数据包的类型、第一网络编码方式的类型以及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的类型等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当网络编码存在于多个无线接口协议栈,任意两个无线接口协议栈中的源数据包对应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不同,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无线接口协议栈中的源数据包,其对应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是可以进行区分的,因此可以将该特性作为判别条件以检测网络空间中的源数据包的来源,例如根据源数据包的来源进一步确定其所属的无线接口协议栈等,此处并未限定。
如图33所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对步骤S22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步骤S22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2201至S2202。
步骤S2201:根据预配置的第二网络编码参数确定对于第一编码数据包的第二网络编码方式;
步骤S2202:根据第二网络编码方式对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处理。
本步骤中,通过预配置的第二网络编码参数确定对于第一编码数据包的第二网络编码方式,从而可以根据第二网络编码方式对所接受到的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处理,以进一步应用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数据处理,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与吞吐量。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对步骤S2202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步骤S220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至少之一:
根据第二网络编码方式向第二接收端发送第一编码数据包;
根据第二网络编码方式对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源数据包;
根据第二网络编码方式对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数据包,并向第二接收端发送第二编码数据包;
根据第二网络编码方式对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源数据包,并对源数据包进行编码得到第三编码数据包,向第二接收端发送第三编码数据包。
本步骤中,若根据第二网络编码方式向第二接收端发送第一编码数据包,则可以实现第一编码数据包的转发,也就是说,从发送端输出的第一编码数据包可以按链按需转发,以使第一编码数据包得到利用;若根据第二网络编码方式对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源数据包,则可以实现对于源数据包的解码还原,以达到恢复源数据包的目的;若根据第二网络编码方式对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数据包,并向第二接收端发送第二编码数据包,则可以进行二次编码以实现多次编码并将编码数据进行转发;若根据第二网络编码方式对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源数据包,并对源数据包进行编码得到第三编码数据包,向第二接收端发送第三编码数据包,则可以实现对于源数据包的解码还原,并且基于还原的源数据包进行二次编码,体现数据编码的多样性。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网络编码方式包括并不限于如下至少之一:
LT编码;
Raptor编码;
Raptor Q编码;
RS编码;
LNC编码;
RLNC编码;
FNC编码。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网络编码参数包括并不限于如下至少之一:
编码方式指示信息;
源数据包的传输方向;
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
源数据包的大小信息;
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信息;
冗余数据包的数量信息;
码率;
吞吐量;
可靠性要求;
擦除率;
编码矩阵;
第一编码数据包的索引信息;
无线接口协议栈层信息;
用户类型信息;
信道状态信息;
应用场景;
网络频率范围;
用户设备能力信息;
网络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网络编码方式与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具有类似的实施方式,第二网络编码参数与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具有类似的实施方式,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该数据处理方法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2100至步骤S2300。
步骤S2100:在获取到至少一个源数据包的情况下,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从网络编码方式集合中确定对于源数据包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步骤S2200:根据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对源数据包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包。
步骤S2300:向第一接收端发送第一编码数据包,使得第一接收端对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处理。
在一实施例中,步骤2200根据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对源数据包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包与步骤220的方式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步骤210、步骤220以及相关步骤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详细阐述,且上述实施例与本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步骤2100网络编码方式集合的不同,即步骤2100所述网络编码方式集合包括如下至少两种编码方式:卢比变换编码、速龙编码、速龙Q编码、里德所罗门编码、线性网络编码、随机线性网络编码、支点网络编码。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相关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的相对应,为免冗余,步骤2100、步骤2200以及步骤2300的具体实施方式不再赘述。另外,如图34所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2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210;至少一个存储器220,用于存储至少一个程序;当至少一个程序被至少一个处理器210执行时实现如前面任意实施例中的数据处理方法。
另外,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如前面任意实施例中的数据处理方法。
此外,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使得计算机设备执行如前面任意实施例中的数据处理方法。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Claims (36)

1.一种数据处理方法,所述数据处理方法包括:
在获取到至少一个源数据包的情况下,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对于所述源数据包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根据所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对所述源数据包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包;
向第一接收端发送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使得所述第一接收端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卢比变换编码;
速龙编码;
速龙Q编码;
里德所罗门编码;
线性网络编码;
随机线性网络编码;
支点网络编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编码方式指示信息;
所述源数据包的传输方向;
所述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
所述源数据包的大小信息;
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信息;
冗余数据包的数量信息;
码率;
吞吐量;
可靠性要求;
擦除率;
编码矩阵;
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的索引信息;
无线接口协议栈层信息;
用户类型信息;
信道状态信息;
应用场景;
网络频率范围;
用户设备能力信息;
网络带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源数据包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无线接口协议栈中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子层的数据包;
无线接口协议栈中的无线链路控制子层的数据包;
无线接口协议栈中的媒体访问控制子层的数据包;
无线接口协议栈中的物理层的数据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编码方式指示信息时,所述编码方式指示信息包括如下之一:
用于指示是否采用网络编码方式的第一编码方式指示信息;
用于指示采用至少一种网络编码方式的第二编码方式指示信息;
用于指示是否采用网络编码方式和指示使用至少一种网络编码方式的第三编码方式指示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所述源数据包的传输方向时,所述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当所述源数据包的传输方向为上行传输方向时,确定里德所罗门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当所述源数据包的传输方向为下行传输方向时,确定速龙Q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应用场景时,所述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当所述应用场景为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时,确定里德所罗门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当所述应用场景为增强移动宽带时,确定速龙Q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当所述应用场景为海量机器类通信时,确定支点网络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网络频率范围时,所述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当所述网络频率范围包括第一网络频率范围和第二网络频率范围时,确定里德所罗门编码为在所述第一网络频率范围内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确定速龙Q编码为在所述第二网络频率范围内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所述第一网络频率范围小于所述第二网络频率范围;
当所述网络频率范围包括第一网络频率范围和第二网络频率范围时,确定里德所罗门编码为在所述第一网络频率范围内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确定支点网络编码为在所述第二网络频率范围内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所述第一网络频率范围小于所述第二网络频率范围。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用户设备能力信息时,所述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当所述用户设备能力信息包括最大支持的天线数且所述最大支持的天线数大于第一阈值时,确定速龙Q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所述第一阈值为如下之一:4、6、8、12、或16;
当所述用户设备能力信息包括最大支持的天线数且所述最大支持的天线数不大于第一阈值时,确定里德所罗门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所述第一阈值为如下之一:4、6、8、12、或16;
当所述用户设备能力信息包括最大支持的调制阶数且所述最大支持的调制阶数大于第二阈值时,确定速龙Q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所述第二阈值为如下之一:4、6、8、或10;
当所述用户设备能力信息包括最大支持的调制阶数且所述最大支持的调制阶数不大于第二阈值时,确定里德所罗门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所述第二阈值为如下之一:4、6、8、或10;
当所述用户设备能力信息包括最大支持的数据速率且所述最大支持的数据速率大于第三阈值时,确定速龙Q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所述第三阈值为如下之一:500Mbps、1Gbps、或10Gbps;
当所述用户设备能力信息包括最大支持的数据速率且所述最大支持的数据速率不大于第三阈值时,确定里德所罗门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所述第三阈值为如下之一:500Mbps、1Gbps、或10Gbps。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网络带宽时,所述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当所述网络带宽配置为第一网络带宽时,确定卢比变换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当所述网络带宽配置为第二网络带宽时,确定速龙Q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当所述网络带宽配置为第三网络带宽时,确定里德所罗门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当所述网络带宽配置为第四网络带宽时,确定支点网络编码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所述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时,所述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包括:
在确定至少两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所述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的第一映射关系的情况下,根据所述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和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从各个所述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用于表征所述预设网络编码方式支持的所述源数据包的数量。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所述源数据包的大小信息时,所述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包括:
在确定至少两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所述源数据包的大小信息的第二映射关系的情况下,根据所述源数据包的大小信息和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从各个所述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所述第二映射关系用于表征所述预设网络编码方式支持的所述源数据包的大小。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信息时,所述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包括:
在确定至少两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信息的第三映射关系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和所述第三映射关系从各个所述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所述第三映射关系用于表征所述预设网络编码方式支持的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冗余数据包的数量信息时,所述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包括:
在确定至少两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所述冗余数据包的数量信息的第四映射关系的情况下,根据所述冗余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和所述第四映射关系从各个所述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所述第四映射关系用于表征所述预设网络编码方式支持的所述冗余数据包的数量。
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码率时,所述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包括:
在确定至少两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所述码率的第五映射关系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码率和所述第五映射关系从各个所述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所述第五映射关系用于表征所述预设网络编码方式支持的所述码率。
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码率和所述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时,所述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在确定至少两个网络编码方式子集与所述码率的第六映射关系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码率和所述第六映射关系从各个所述网络编码方式子集中选择得到目标网络编码方式子集,并且根据所述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从所述目标网络编码方式子集中选择其中一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作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所述第六映射关系用于表征所述网络编码方式子集支持的所述码率的范围,所述网络编码方式子集包括多个所述预设网络编码方式;
在确定至少两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所述码率、所述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的第七映射关系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码率、所述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和所述第七映射关系从各个所述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所述第七映射关系用于表征所述预设网络编码方式同时支持的所述码率的范围和所述源数据包的数量的范围。
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吞吐量时,所述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包括:
在确定至少两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所述吞吐量的第八映射关系的情况下,根据所述吞吐量和所述第八映射关系从各个所述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所述第八映射关系用于表征所述预设网络编码方式支持的所述吞吐量。
1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可靠性要求时,所述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包括:
在确定至少两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所述可靠性要求的第九映射关系的情况下,根据所述可靠性要求和所述第九映射关系从各个所述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所述第九映射关系用于表征所述预设网络编码方式支持的所述可靠性要求。
1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擦除率时,所述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包括:
在确定至少两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所述擦除率的第十映射关系的情况下,根据所述擦除率和所述第十映射关系从各个所述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所述第十映射关系用于表征所述预设网络编码方式支持的所述擦除率。
2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所述源数据包的大小信息和所述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时,所述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包括:
在确定至少两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所述源数据包的大小信息、所述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的第十一映射关系的情况下,根据所述源数据包的大小信息、所述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和所述第十一映射关系从各个所述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所述第十一映射关系用于表征所述预设网络编码方式同时支持的所述源数据包的大小的范围和所述源数据包的数量的范围。
2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冗余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和可靠性要求时,所述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包括:
在确定至少两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与所述冗余数据包的数量信息、所述可靠性要求的第十二映射关系的情况下,根据所述冗余数据包的数量信息、所述可靠性要求和所述第十二映射关系从各个所述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中选择得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其中,所述第十二映射关系用于表征所述预设网络编码方式同时支持的所述冗余数据包的数量和所述可靠性要求。
2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码率、所述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和可靠性要求时,所述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包括:
在确定至少两个网络编码方式子集与所述码率的第六映射关系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码率和所述第六映射关系从各个所述网络编码方式子集中选择得到目标网络编码方式子集,其中,所述第六映射关系用于表征所述网络编码方式子集支持的所述码率的范围,所述网络编码方式子集包括多个预设网络编码方式;
根据所述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和所述可靠性要求,从所述目标网络编码方式子集中选择其中一个所述预设网络编码方式作为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2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信道状态信息时,所述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当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包括信道质量指示信息时,根据所述信道质量指示信息的索引值确定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当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包括秩指示信息时,根据所述秩指示信息的值确定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当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包括预编码矩阵指示信息时,根据所述预编码矩阵指示信息的索引值确定第一网络编码方式。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第一网络编码方式之前,还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获取通过高层信令发送的预配置的所述第一网络编码参数;
获取通过所述源数据包的包头信息发送的预配置的所述第一网络编码参数。
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网络编码存在于多个所述无线接口协议栈,任意两个所述无线接口协议栈中的所述源数据包对应的所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不同。
26.一种数据处理方法,所述数据处理方法包括:
接收由发送端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为所述发送端在获取到至少一个源数据包的情况下,根据对于所述源数据包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对所述源数据包进行编码得到,所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由所述发送端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网络编码参数确定;
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处理。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编码方式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卢比变换编码;
速龙编码;
速龙Q编码;
里德所罗门编码;
线性网络编码;
随机线性网络编码;
支点网络编码。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编码参数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编码方式指示信息;
所述源数据包的传输方向;
所述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
所述源数据包的大小信息;
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信息;
冗余数据包的数量信息;
码率;
吞吐量;
可靠性要求;
擦除率;
编码矩阵;
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的索引信息;
无线接口协议栈层信息;
用户类型信息;
信道状态信息;
应用场景;
网络频率范围;
用户设备能力信息;
网络带宽。
2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源数据包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无线接口协议栈中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子层的数据包;
无线接口协议栈中的无线链路控制子层的数据包;
无线接口协议栈中的媒体访问控制子层的数据包;
无线接口协议栈中的物理层的数据包。
30.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处理,包括:
根据预配置的第二网络编码参数确定对于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的第二网络编码方式;
根据所述第二网络编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处理。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二网络编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处理,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根据所述第二网络编码方式向第二接收端发送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
根据所述第二网络编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所述源数据包;
根据所述第二网络编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数据包,并向第二接收端发送所述第二编码数据包;
根据所述第二网络编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所述源数据包,并对所述源数据包进行编码得到第三编码数据包,向第二接收端发送所述第三编码数据包。
32.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络编码方式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卢比变换编码;
速龙编码;
速龙Q编码;
里德所罗门编码;
线性网络编码;
随机线性网络编码;
支点网络编码。
33.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络编码参数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编码方式指示信息;
所述源数据包的传输方向;
所述源数据包的数量信息;
所述源数据包的大小信息;
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的数量信息;
冗余数据包的数量信息;
码率;
吞吐量;
可靠性要求;
擦除率;
编码矩阵;
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的索引信息;
无线接口协议栈层信息;
用户类型信息;
信道状态信息;
应用场景;
网络频率范围;
用户设备能力信息;
网络带宽。
34.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网络编码存在于多个所述无线接口协议栈,任意两个所述无线接口协议栈中的所述源数据包对应的第一网络编码方式不同。
3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
至少一个存储器,用于存储至少一个程序;
当至少一个所述程序被至少一个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34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
3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中存储有处理器可执行的程序,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34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
CN202210550053.5A 2022-05-20 2022-05-20 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71348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50053.5A CN117134859A (zh) 2022-05-20 2022-05-20 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CT/CN2023/089309 WO2023221725A1 (zh) 2022-05-20 2023-04-19 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50053.5A CN117134859A (zh) 2022-05-20 2022-05-20 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34859A true CN117134859A (zh) 2023-11-28

Family

ID=88834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50053.5A Pending CN117134859A (zh) 2022-05-20 2022-05-20 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34859A (zh)
WO (1) WO202322172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2480B (zh) * 2020-03-31 2022-09-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13746592A (zh) * 2020-05-27 2021-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2000230A1 (en) * 2020-06-30 2022-01-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Adaptive coded packet determination for network coding
CN114598333A (zh) * 2020-12-03 2022-06-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编译码方法及相关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21725A1 (zh) 2023-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83125B2 (en) Polar coding systems, procedures, and signaling
US10868567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encoding and decoding for LDPC codes
US10574401B2 (en) Polar code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7835063B (zh) 信息传输的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CN109039344B (zh) 编码输入数据为极性码的方法及设备、解码方法及其设备
CN110166167B (zh) 编码的方法、译码的方法、编码设备和译码设备
JP7114689B2 (ja) 3gppニューラジオのベースグラフ選択
CN110663205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数据处理装置
CN110391870B (zh) 速率匹配的方法和装置,以及解速率匹配的方法和装置
US10455607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employing rateless codes
JP2021184638A (ja) 方法及び装置
CN110289933A (zh)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
US20170359834A1 (en)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0572245A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11418160A (zh) 用于极化码的crc交织模式
JP2020521350A (ja) ポーラーコードレートマッチング方法および装置
US10547330B2 (en) Method and device in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14826478A (zh) 编码调制与解调解码方法及装置
CN109150378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数据处理装置
EP4311141A1 (en) Modulation method, demodul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1451244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encoding and decoding using polar cod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4351028A1 (en)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19098689A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부호화 및 복호화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17134859A (zh) 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230036520A1 (e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d on a network coding (nc) sche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