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43299A - 红外线吸收粒子、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 - Google Patents

红外线吸收粒子、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43299A
CN117043299A CN202280022950.7A CN202280022950A CN117043299A CN 117043299 A CN117043299 A CN 117043299A CN 202280022950 A CN202280022950 A CN 202280022950A CN 117043299 A CN117043299 A CN 1170432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rared absorbing
particle dispersion
particles
resin
transparent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295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野下昭也
长南武
伊藤孝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2/01062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2209712A1/ja
Publication of CN1170432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432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Inorganic Compounds Of Heavy Metal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红外线吸收粒子,其为含有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红外线吸收粒子,上述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具有六方晶的晶体结构,为由通式MxWyOz(其中,M为选自Cs、Rb、K、Tl、Ba、Ca、Sr、Fe中的1种以上的元素,W为钨,O为氧,0.25≤x/y≤0.39,2.70≤z/y≤2.90)表述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粒子。

Description

红外线吸收粒子、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红外线吸收粒子分 散体、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红外线吸收粒子、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
背景技术
作为从太阳光、灯泡等外部光源除去、减少热成分的方法,一直以来,进行了形成由对于玻璃表面反射红外线的材料形成的被膜而制成热射线反射玻璃。而且,其材料使用了FeOx、CoOx、CrOx、TiOx等金属氧化物、Ag、Au、Cu、Ni、Al等金属材料。
然而,这些金属氧化物、金属材料具有除了对于热效果作出大幅贡献的红外线以外,可见光也同时反射或吸收的性质,因此存在该热射线反射玻璃的可见光透射率会降低的问题。特别是,建材、交通工具、电话箱等所使用的基材中,需要在可见光区域的高透射率,因此在利用上述金属氧化物等材料的情况下,其膜厚必须非常薄。因此,采用使用喷射烧结、CVD法,或溅射法、真空蒸镀法等物理成膜法,使用膜厚10nm水平的薄膜进行成膜的方法。
然而,这些成膜方法需要大型装置、真空设备,生产性、大面积化具有难点,存在膜的制造成本升高的缺点。此外,如果使用这些材料以提高日照遮蔽特性,则有可见光区域的光的反射率也会同时变高的倾向,还具有赋予镜那样的耀眼的外观,会损伤美观的缺点。
为了改善这样的问题,认为需要作为膜的物理特性的可见光区域的光的反射率低,红外线区域的反射率高的膜。
作为可见光透射率高,而且具有优异的日照遮蔽功能的材料,已知锑锡氧化物(以下,简称为ATO)、铟锡氧化物(以下,简称为ITO)。这些材料由于可见光反射率比较低,因此不会赋予耀眼的外观。然而,等离子体频数处于近红外线区域,因此对于与可见光区域更接近的近红外线区域的光,反射、吸收效果仍不充分。进一步,这些材料每单位重量的日照遮蔽力低,因此具有为了获得高遮蔽功能,使用量增多而成本升高这样的问题。
进一步,作为具有日照遮蔽功能的红外线遮蔽膜材料,可举出将氧化钨、氧化钼、氧化钒进行了略微还原的膜。这些膜为作为所谓电致变色材料使用的材料,但是在被充分地氧化的状态下是透明的,如果以电化学方法进行还原,则从长波长的可见光区域直至近红外线区域产生吸收。
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热射线遮断玻璃,其特征在于,在透明的玻璃基板上设置靠基板侧的作为第1层的第1介电体膜,在该第1层上设置作为第2层的含有选自由周期表的IIIa族、IVa族、Vb族、VIb族和VIIb族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金属元素的复合氧化钨膜,在该第2层上设置有作为第3层的第2介电体膜。
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紫外线热射线遮断玻璃,其特征在于,在透明的玻璃基板上,设置靠基板侧的作为第1层的第1透明介电体膜,所述第1透明介电体膜含有:将选自由锌、铈、钛和镉形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作为成分的具有紫外线遮断性能的氧化物,它们的复合氧化物或它们的氧化物中添加有微量的金属元素的复合氧化物,在上述第1层上设置作为第2层的第2透明介电体膜,在该第2层上设置作为第3层的含有选自由周期表的IIIa族、IVa族、Vb族、VIb族和VIIb族形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金属元素的复合氧化钨膜,在上述第3层上设置有作为第4层的第3透明介电体膜。
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一种热射线遮断玻璃,其特征在于,在透明的基板上设置靠基板侧的作为第1层的含有选自由周期表的IIIa族、IVa族、Vb族、VIb族和VIIb族形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金属元素的复合氧化钨膜,在上述第1层上设置有作为第2层的透明介电体膜。
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一种氧化钨膜的成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体上成膜氧化钨膜的方法,使用由钨形成的靶标,在包含二氧化碳的气氛中进行溅射。根据这样的成膜方法,公开了能够稳定地生产具有高遮热性,面内的光学特性均匀的氧化钨膜。
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4所记载那样,一直以来,作为包含钨化合物的红外线遮蔽层的制造方法,使用了溅射法。然而,这样的物理成膜法中,需要大规模的装置、真空设备,从生产性的观点考虑有问题,进行大面积化即使在技术上可能,也具有膜的制造成本变高这样的课题。
因此申请人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可见光区域的光透过,红外线区域的光吸收的由通式WyOx表述的钨氧化物微粒、由通式MxWyOz表述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分散于介质中而成的红外线遮蔽材料微粒分散体、红外线遮蔽体和红外线遮蔽材料微粒的制造方法、以及红外线遮蔽材料微粒。
此外,本申请人在专利文献6中公开了,可见光区域的光透过,红外线区域的光吸收的作为由通式WyOx表述的钨氧化物微粒、由通式MxWyOz表述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日照遮蔽体形成用钨氧化物微粒的制造方法、和日照遮蔽体形成用钨氧化物微粒。
如专利文献5和专利文献6所公开那样,包含钨氧化物微粒等的日照遮蔽体不需要物理成膜法那样的大规模的装置、真空设备,生产性也高,能够低成本地生产。此外,从作为日照遮蔽体的特性的观点考虑,包含钨氧化物微粒等的日照遮蔽体能够不降低红外线遮蔽性能,进一步提高可见光区域中的光透过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237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5930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8-28304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0-18333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许第4096205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许第46262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包含一直以来所使用的由通式WyOx表述的钨氧化物微粒、由通式MxWyOz表述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光学构件(膜、树脂片等)呈现出钨氧化物特有的蓝色。因此,根据用途而要求更浅的颜色。
此外,红外线吸收材料在使用时,有时置于由太阳光线等带来的热、由大气中的湿气带来的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因此,还要求红外线吸收材料即使在置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的情况下,也抑制红外线吸收特性(日照遮蔽特性)的降低,即耐候性优异。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一侧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为浅蓝色,耐候性和红外线吸收特性优异的红外线吸收粒子。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一侧面中,提供一种红外线吸收粒子,其为含有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红外线吸收粒子,
上述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具有六方晶的晶体结构,为由通式MxWyOz(其中,M为选自Cs、Rb、K、Tl、Ba、Ca、Sr、Fe中的1种以上的元素,W为钨,O为氧,0.25≤x/y≤0.39,2.70≤z/y≤2.90)表述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粒子。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一侧面中,能够提供为浅蓝色,耐候性和红外线吸收特性优异的红外线吸收粒子。
附图说明
图1为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的示意图。
图2为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的示意图。
图3为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的断面示意图。
图4为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的断面示意图。
图5为由实施例3获得的红外线吸收粒子的XRD图案。
图6为由比较例1、2获得的红外线吸收粒子的XRD图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以下记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红外线吸收粒子、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的具体例。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表示通过权利要求而表示的,与权利要求均等的含义和范围内的全部变更也包含在内。
以下,对于本具体实施方式,以1.红外线吸收粒子、2.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制造方法、3.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4.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5.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6.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7.物性的顺序进行说明。
1.红外线吸收粒子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红外线吸收粒子能够含有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也能够仅由复合钨氧化物粒子构成,但是即使在该情况下,也没有排除含有不可避免的杂质。
复合钨氧化物粒子能够采用由通式MxWyOz表述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粒子。
能够是上述通式中的M元素为选自Cs、Rb、K、Tl、Ba、Ca、Sr、Fe中的1种以上的元素,W为钨,O为氧。x,y,z能够满足0.25≤x/y≤0.39,2.70≤z/y≤2.90。
上述复合钨氧化物粒子能够具有六方晶的晶体结构。
(关于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组成、结晶、晶格常数)
在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上述通式中,表示元素M的添加量的x/y的值优选为0.25以上0.39以下,更优选为0.25以上0.32以下。这是因为如果x的值为0.25以上0.39以下,则易于获得六方晶的结晶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红外线吸收效果充分地表现。红外线吸收粒子中,除了六方晶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粒子以外,有时含有正方晶、M0.36WO3.18(Cs4W11O35等)所示的斜方晶的析出物,这些析出物没有影响红外线吸收效果。认为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在理论上,x/y的值为0.33,从而添加的M元素配置于六方形的空隙的全部。
此外,上述通式中的z/y的值优选为2.70≤z/y≤2.90。通过使z/y的值为2.70以上,从而能够制成浅蓝色,并且耐候性和红外线吸收特性优异的红外线吸收粒子。此外,通过使z/y的值为2.70以上,从而也能够提高例如波长850nm时的光线透射率。伴随着汽车的高功能化,使用红外线通信波而进行控制等的车载设备、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为了提高这样的各种车载设备的控制的精度、传感器的检测精度,还要求将波长850nm时的光线透射率设计得高。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如上述那样,波长850nm时的光线透射率优异,因此在使用了该红外线吸收粒子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等配置于窗等开口部的汽车等中,对于车载设备的控制、传感器的检测,提高精度。
通过使z/y的值为2.90以下,从而提高红外线区域的吸收反射特性,因此能够生成特别充分的量的自由电子而效率良好地形成红外线吸收粒子。
另外,复合钨氧化物粒子中,氧的一部分被其它元素取代也没有关系。作为该其它元素,可举出例如,氮、硫、卤素等。
复合钨氧化物粒子优选具有六方晶的晶体结构。这是因为在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具有六方晶的晶体结构的情况下,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包含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可见光区域的光的透射率、和近红外线区域的光的吸收特别地提高。
而且,如果M元素使用选自Cs、Rb、K、Tl、Ba、Ca、Sr、Fe中的1种以上的元素,则易于形成六方晶。因此,M元素优选包含选自Cs、Rb、K、Tl、Ba、Ca、Sr、Fe中的1种以上的元素。
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晶格常数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a轴为以上以下,c轴为/>以上/>以下。包含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如后述那样为了形成所期望的粒径,也能够粉碎等,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粉碎前后的晶格常数优选满足上述范围。
(关于粒径)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的粒径能够根据该红外线吸收粒子、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的使用目的等进行选择,没有特别限定。
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平均分散粒径优选为例如1nm以上800nm以下,更优选为1nm以上400nm以下。这是因为如果平均分散粒径为800nm以下,则能够发挥由红外线吸收粒子带来的强劲的红外线吸收能,此外,如果平均分散粒径为1nm以上,则工业上的制造容易。
特别是在平均分散粒径为400nm以下的情况下,红外线吸收膜、成型体(板、片)能够避免成为单调地透射率减少的灰色系。此外,通过使平均分散粒径为400nm以下,从而在使用该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制成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等的情况下,特别是能够抑制起雾,提高可见光透射率。
在将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等用于要求可见光区域的光的透明性的用途的情况下,红外线吸收粒子优选具有40nm以下的平均分散粒径。这里,平均分散粒径为使用将动态光散射法作为原理的大冢电子株式会社制DLS-8000而测定得到的50%体积累积粒度。这是因为如果该红外线吸收粒子具有小于40nm的平均分散粒径,则能够充分地抑制由红外线吸收粒子的米氏散射和瑞利散射带来的光的散射,将可见光区域的光的可见性保持得高,同时效率良好地保持透明性。在用于汽车的防风等特别要求透明性的用途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抑制散射,使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平均分散粒径更优选为3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nm以下。
已经描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涉及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粒径能够根据该复合钨氧化物粒子、使用该分散液而制造的红外线吸收膜、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的使用目的适当选定,没有特别限定。这样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粒径优选为1nm以上800nm以下。此外,重视透明性时,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粒径优选为200nm以下,更优选为100nm以下。这是因为如果粒径大,则通过几何学散射或米氏散射,波长380nm~780nm的可见光区域的光被散射,红外线吸收材的外观成为模糊玻璃那样,难以获得鲜明的透明性。如果粒径为200nm以下,则上述散射降低,成为瑞利散射区域。瑞利散射区域中,散射光与粒径的6次方成比例而降低,因此伴随着粒径的减少,散射降低,透明性提高。进一步,如果粒径为100nm以下,则散射光变得非常地少,是优选的。如上述那样,如果粒径为800nm以下,则能够发挥由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带来的优异的红外线吸收特性,此外,这是因为如果粒径为1nm以上,则工业上的制造容易。
这里的粒径例如能够在使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分散的状态下,使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等,测定多个粒子的粒径,算出。另外,复合钨氧化物粒子通常为不定形,因此能够使与该粒子外接的最小的圆的直径成为该粒子的粒径。例如在使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如上述那样,每个粒子测定多个粒子的粒径的情况下,全部粒子的粒径优选满足上述范围。测定的粒子的数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10个以上50个以下。
(关于颜色)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算出仅由该红外线吸收粒子带来的光吸收时的色调优选在Lab表色系中满足b>0。
这是因为算出仅由红外线吸收粒子带来的光吸收时的色调通过在Lab表色系中满足b>0,而能够成为浅蓝色。
算出仅由红外线吸收粒子带来的光吸收,是指进行评价时,也进行空白的测定,通过从红外线吸收粒子的评价结果减去空白的评价结果,从而除去由进行测定时所使用的单元等带来的光的反射的影响。
(关于被覆)
红外线吸收粒子基于表面保护、耐久性提高、防止氧化、耐水性提高等目的,也能够实施表面处理。表面处理的具体的内容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能够将红外线吸收粒子的表面用包含选自Si、Ti、Zr、Al中的1种以上的原子的化合物进行被覆。即,红外线吸收粒子能够具有利用上述化合物的被覆。此时作为包含选自Si、Ti、Zr、Al中的1种以上的原子的化合物,可举出选自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等中的1种以上。
2.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制造方法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已经描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因此,对于已经说明的事项省略说明。
本发明的发明人对于浅蓝色,耐候性和红外线吸收特性优异的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制造方法进行了研究。
另外,这里所谓耐候性,是指例如制成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置于高温、高湿度的环境的情况下的日照遮蔽特性的降低能够被抑制。
其结果发现对于规定的原料,通过实施以下第1热处理工序和第2热处理工序,从而获得能够解决上述课题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完成本发明。
第1热处理工序(氧化性气体热处理工序)为在至少含有氧源的第1气体的气氛下进行热处理的工序。
第2热处理工序(非氧化性气体热处理工序)为在含有选自还原性气体和非活性气体中的1种以上的第2气体的气氛下进行热处理的工序。
另外,实施第1热处理工序和第2热处理工序的顺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在实施第1热处理工序之后实施第2热处理工序,也可以在实施第2热处理工序之后实施第1热处理工序。
这里对于供给于热处理的原料粉末进行说明之后,对于热处理条件进行详述。
(1)原料粉末
这里,所谓原料粉末,为选自钨酸(H2WO4)或钨酸混合物与含有M元素的化合物的混合粉,和钨酸(H2WO4)或钨酸混合物与含有M元素的溶液的混合溶液的干燥粉中的1种以上。
上述钨酸混合物为钨酸(H2WO4)与氧化钨的混合物。
对于上述混合粉和干燥粉进行说明。
(混合粉)
作为原料粉末,如上述那样,能够使用混合粉。混合粉能够使用例如钨酸与含有M元素的化合物的混合粉、钨酸混合物与含有M元素的化合物的混合粉。
这里,原料粉末所使用的钨酸(H2WO4)如果为通过烧成而成为氧化物的原料粉末,则没有特别限定。此外,钨酸混合物所使用的氧化钨可以使用W2O3、WO2、WO3的任一者。
此外,与钨酸或钨酸混合物混合,用于添加M元素的含有M元素的化合物优选为选自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碳酸盐中的1种以上。因此,含有M元素的化合物优选为选自M元素的氧化物、M元素的氢氧化物和M元素的碳酸盐中的1种以上。
另外,M元素优选为选自Cs、Rb、K、Tl、Ba、Ca、Sr、Fe中的1种以上的元素。
钨酸(H2WO4)或钨酸混合物与含有M元素的化合物的混合只要利用市售的擂溃机、捏合机、球磨机、砂磨机、油漆摇动器等进行即可(混合工序)。
(干燥粉)
此外,作为原料粉末,能够使用钨酸(H2WO4)或钨酸混合物与含有M元素的溶液的混合溶液的干燥粉。
对于钨酸和钨酸混合物,利用混合粉进行了说明,这里省略说明。
含有M元素的溶液优选为选自M元素的金属盐的水溶液、M元素的金属氧化物的胶体溶液和M元素的烷氧基溶液中的1种以上。
M元素的金属盐的水溶液所使用的金属盐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硝酸盐、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等。
此外,调制干燥粉时的干燥温度、时间不受特别限定。
原料粉末优选以目标组成相应的比例含有钨和M元素。原料粉末例如,优选以摩尔比计M/W为0.25以上0.39以下的方式含有原料粉末所含有的M元素(M)和钨(W)。
(2)热处理工序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制造方法如已经描述的那样,能够具有将原料粉末进行热处理的第1热处理工序,以及第2热处理工序。
(2-1)第1热处理工序
第1热处理工序(氧化性气体热处理工序)为在至少含有氧源的第1气体的气氛下进行热处理的工序。
氧源的气体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选自氧气、空气气体、水蒸气中的1种以上。
第1气体的氧源以外的气体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含有非活性气体。非活性气体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选自氮、氩、氦等中的1种以上的气体。
第1气体中的氧源的浓度只要根据热处理温度、热处理的物量进行适当选择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如果过度氧化,则有时红外线吸收功能降低,因此优选为仅将粒子的表面氧化的浓度。
热处理时的温度只要根据热处理的原料粉末的量等进行适当选择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400℃以上850℃以下。
通过利用第1热处理工序进行氧化处理,从而能够将例如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表面氧化,没有极化子吸收。通过实施第1热处理工序,从而红外线通信波的波长的透射率变高,获得浅蓝色,并且具有高耐候性(耐热性、耐湿热性)的红外线吸收粒子。
第1热处理工序可以以1个步骤来实施,可以采用在热处理中途使气氛、温度变化的多个步骤。例如,也能够在第1步骤中,非活性气体与氧源的气体的混合气体气氛下,在400℃以上850℃以下进行热处理,在第2步骤中在非活性气体气氛下,在400℃以上850℃以下进行热处理。这样通过将第1热处理工序以多个步骤实施,从而能够获得具有特别优异的红外线吸收功能的红外线吸收粒子。
(2-2)第2热处理工序
第2热处理工序(非氧化性气体热处理工序)为在含有选自还原性气体和非活性气体中的1种以上的第2气体的气氛下进行热处理的工序。
通过实施第2热处理工序,从而能够在红外线吸收粒子形成氧孔隙。
第2热处理工序中的热处理时的气氛如已经描述的那样,可以为单独非活性气体,可以为单独还原性气体,也可以为非活性气体与还原性气体的混合气体。
作为非活性气体,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选自氮、氩、氦等中的1种以上的气体。
对于还原性气体,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例如选自氢、醇等中的1种以上的气体。
在作为第2气体,使用非活性气体与还原性气体的混合气体的情况下,非活性气体中的还原性气体的浓度只要根据热处理温度、热处理的原料粉末的量等进行适当选择即可,没有特别限定。第2气体中的还原性气体的浓度优选为例如20体积%以下,更优选为10体积%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体积%以下。
这是因为通过使第2气体中的还原性气体的浓度为20体积%以下,从而能够避免由迅速的还原带来的不具有红外线遮蔽功能的WO2、W等的生成。
在作为第2气体使用混合气体的情况下,第2气体中的还原性气体的浓度,即含有比例的下限值没有特别限定,第2气体中的还原性气体的含有比例优选超过1体积%。这是因为,在第2气体中的还原性气体的含有比例超过1体积%的情况下,能够更确实地生成氧孔隙。
第2热处理工序中的热处理时的温度只要根据气氛、热处理的原料粉末的量等适当选择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在气氛为单独非活性气体的情况下,从结晶性、着色力的观点考虑优选为400℃以上1200℃以下,更优选为500℃以上10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0℃以上900℃以下。即使在第2气体包含还原性气体的情况下,第2热处理温度没有特别限定,也能够例如将与第2气体为单独非活性气体的情况相同的上述温度范围设为适合的范围。
第2热处理工序可以以1个步骤来实施,可以采用在热处理中途使气氛、温度变化的多个步骤。例如,也能够在第1步骤中,在非活性气体与还原性气体的混合气体气氛下,以400℃以上850℃以下进行热处理,在第2步骤中在非活性气体气氛下,以800℃以上1000℃以下进行热处理。这样通过将第2热处理工序以多个步骤实施,从而能够获得具有特别优异的红外线吸收功能的红外线吸收粒子。
第2热处理工序中的热处理时间也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根据热处理温度、气氛、热处理的原料粉末的量适当选择即可,例如可以为5分钟以上7小时以下。
通过实施直至以上的热处理工序,从而能够获得已经描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制造方法根据需要,为了形成所期望的粒径,也能够具有将红外线吸收粒子进行粉碎的粉碎工序、过筛工序等。
(3)修饰工序
如已经描述的那样,红外线吸收粒子可以将其表面利用包含选自Si、Ti、Zr、Al中的1种以上的原子的化合物来修饰。因此,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制造方法也能够进一步具有例如将红外线吸收粒子利用包含选自Si、Ti、Zr、Al中的1种以上的原子的化合物来修饰的修饰工序。
修饰工序中,修饰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具体的条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能够具有对于修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添加包含选自上述金属组中的1种以上的金属的醇盐等,在红外线吸收粒子的表面形成被膜的修饰工序。
3.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能够含有液状介质和已经描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具体而言例如,如图1示意性示出那样,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10能够具有液状介质12和已经描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11。优选已经描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11配置于液状介质12中,分散于液状介质12中。另外,图1为示意性表示的图,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形态。例如图1中,记载红外线吸收粒子11作为球状的粒子,红外线吸收粒子1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形态,能够具有任意的形状。如已经描述的那样,红外线吸收粒子11也能够例如表面具有被覆等。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10除了红外线吸收粒子11、液状介质12以外,根据需要也能够包含其它添加剂。
(1)关于含有的成分
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能够含有液状介质和已经描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对于红外线吸收粒子由于已经描述,省略说明。以下,对于液状介质和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根据需要能够含有分散剂等进行说明。
(1-1)关于液状介质
液状介质不受特别限定,能够使用各种液状介质,能够使用例如选自由水、有机溶剂、油脂、液状树脂和塑料用液状增塑剂组成的液状介质材料组中的1种,或选自液状介质材料组中的2种以上的混合物。
作为有机溶剂,能够选择醇系、酮系、酯系、酰胺系、烃系、二醇系等各种有机溶剂。具体而言,可举出甲醇、乙醇、1-丙醇、异丙醇(异丙基醇)、丁醇、戊醇、苄醇、双丙酮醇、1-甲氧基-2-丙醇等醇系溶剂;二甲基酮、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异佛尔酮等酮系溶剂;3-甲基-甲氧基-丙酸酯、乙酸丁酯等酯系溶剂;乙二醇单甲基醚、乙二醇单乙基醚、乙二醇异丙基醚、丙二醇单甲基醚、丙二醇单乙基醚、丙二醇甲基醚乙酸酯、丙二醇乙基醚乙酸酯等二醇诱导体;甲酰胺、N-甲基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2-吡咯烷酮等酰胺类;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类;乙烯氯化物、氯苯等卤代烃类等。这些之中优选为极性低的有机溶剂,特别是更优选为异丙基醇、乙醇、1-甲氧基-2-丙醇、二甲基酮、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甲苯、丙二醇单甲基醚乙酸酯、乙酸正丁酯等。这些溶剂能够使用1种或组合使用2种以上。此外,可以根据需要添加酸、碱进行pH调整。
作为油脂,例如,能够使用选自亚麻子油、葵花油、桐油等干性油、芝麻油、棉籽油、菜籽油、豆油、米糠油等半干性油、橄榄油、椰子油、棕榈油、脱水蓖麻油等不干性油、使植物油的脂肪酸与一元醇直接酯反应的脂肪酸单酯、醚类、ISOPER(注册商标)E、EXXSOL(注册商标)Hexane、Heptane、E、D30、D40、D60、D80、D95、D110、D130(以上,EXXON MOBIL制)等石油系溶剂中的1种以上。
作为液状树脂,能够使用将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等通过聚合等而固化的单体、低聚物、热塑性树脂等溶解于液状的介质的液状树脂。
作为塑料用的液状的增塑剂,可举出作为一元醇与有机酸酯的化合物的增塑剂、作为多元醇有机酸酯化合物等的酯系的增塑剂、作为有机磷酸系增塑剂等的磷酸系的增塑剂等作为优选例。其中三甘醇二-2-乙基己酸酯、三甘醇二-2-乙基丁酸酯、四甘醇二-2-乙基己酸酯的水解性低,因此进一步优选。
(1-2)分散剂、偶联剂、表面活性剂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也能够根据需要含有选自分散剂、偶联剂、表面活性剂中的1种以上。
分散剂、偶联剂、表面活性剂能够根据用途进行选择,能够适合使用具有含有胺的基团、羟基、羧基或环氧基作为官能团的材料。
上述官能团即使在吸着于红外线吸收粒子的表面,防止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凝集,例如制成红外线吸收膜等的情况下,也具有在该红外线吸收膜中使红外线吸收粒子特别均匀地分散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能够包含分散剂。这样的分散剂也包含作为分散剂起作用的偶联剂、表面活性剂。作为能够适合使用的分散剂,可举出选自磷酸酯化合物、高分子系分散剂、硅烷系偶联剂、钛酸酯系偶联剂、铝系偶联剂等中的1种以上,并不限定于此。
作为高分子系分散剂,可举出选自丙烯酸系高分子分散剂、氨基甲酸酯系高分子分散剂、丙烯酸-嵌段共聚物系高分子分散剂、聚醚类分散剂、聚酯系高分子分散剂等中的1种以上。
该分散剂的添加量相对于红外线吸收粒子100质量份,期望为10质量份以上1000质量份以下的范围,更优选为20质量份以上200质量份以下的范围。如果分散剂的添加量处于上述范围,则红外线吸收粒子在液状介质中没有引起凝集,特别是能够保持分散稳定性。
(2)关于红外线吸收粒子对于液状介质的添加方法
将红外线吸收粒子添加至液状介质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能够使红外线吸收粒子均匀地分散于液状介质中的方法。
可举出例如,选自珠磨机、球磨机、砂磨机、油漆摇动器、超声波均化器等中的1种以上。
通过使用了这些分散手段的分散处理,从而红外线吸收粒子向液状介质中的分散的同时,由红外线吸收粒子彼此的碰撞等带来的微粒化也进行,能够使红外线吸收粒子更微粒化并分散。即,进行分散处理时,能够进行粉碎、分散处理。
上述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中的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优选包含红外线粒子0.001质量%以上80.0质量%以下。如果为0.001质量%以上,则能够适合用于作为含有红外线吸收粒子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的1种的涂布层、塑料成型体等的制造,如果为80.0质量%以下,则工业上的生产容易。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的,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含量更优选为0.01质量%以上80.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质量%以上35质量%以下。
此外,在使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的可见光透射率为80%时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中的红外线吸收粒子的浓度优选为0.05质量%以上0.20质量%以下。
如果使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的可见光透射率为80%时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中的红外线吸收粒子的浓度为0.05质量%以上0.20质量%以下,则能够具有充分的近红外线吸收特性。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中的、将液状介质的光的透射率作为基线,算出仅由红外线吸收粒子带来的光吸收时的色调优选在Lab表色系中b>0。通过满足上述范围,从而意味着浅蓝色的红外线吸收粒子。
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的光的透射率能够将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放入适当的透明容器,使用分光亮度计,将光的透射率作为波长的函数来测定。
(3)关于平均分散粒径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的特征能够通过测定将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于液状介质中时的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分散状态来确认。例如,能够通过取样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利用市售的各种粒度分布计进行测定,从而确认该分散液内的红外线吸收粒子的状态。作为粒度分布计,例如,能够使用以动态光散射法作为原理的大冢电子株式会社制DLS-8000而测定。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中的红外线吸收粒子的粒径能够根据该红外线吸收分散液等的使用目的等进行选择,没有特别限定。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中,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平均分散粒径优选为例如1nm以上800nm以下,更优选为1nm以上400nm以下。这是因为如果平均分散粒径为800nm以下,则能够发挥由红外线吸收粒子带来的强劲的红外线吸收能,此外,如果平均分散粒径为1nm以上,则工业上的制造容易。
特别是平均分散粒径为400nm以下的情况下,能够避免红外线遮蔽膜、成型体(板、片)成为单调地透射率减少的灰色系。此外,通过使平均分散粒径为400nm以下,从而在使用该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制成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等的情况下,特别是能够抑制起雾,提高可见光透射率。
在将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等用于特别要求可见光区域的光的透明性的用途的情况下,该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中的红外线吸收粒子优选具有40nm以下的平均分散粒径。这里,平均分散粒径采用使用以动态光散射法作为原理的大冢电子株式会社制DLS-8000而测定的50%体积累积粒度。这是因为如果该红外线吸收粒子具有小于40nm的平均分散粒径,则能够充分地抑制由红外线吸收粒子的米氏散射和瑞利散射带来的光的散射,将可见光区域的光的可见性保持得高,同时效率良好地保持透明性。在用于汽车的防风等特别是要求透明性的用途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抑制散射,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平均分散粒径更优选为3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nm以下。
4.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
接下来,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能够包含固体介质和配置于固体介质中的已经描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具体而言例如,如图2示意性示出那样,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20能够具有固体介质22和已经描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21,红外线吸收粒子21能够配置于固体介质22中。红外线吸收粒子21优选分散于固体介质22中。另外,图2为示意性表示的图,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形态。例如图2中,记载红外线吸收粒子21作为球状的粒子,但是红外线吸收粒子2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形态,能够具有任意的形状。红外线吸收粒子21例如表面也能够具有被覆等。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20除了红外线吸收粒子21、固体介质22以外,也能够根据需要包含其它添加剂。
(1)关于含有的成分
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能够含有固体介质和已经描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对于红外线吸收粒子,已经描述,省略说明。以下,对于固体介质和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根据需要能够含有的成分进行说明。
(1-1)固体介质
首先,对于作为固体状的介质的固体介质进行说明。
作为固体介质,如果能够以分散红外线吸收粒子的状态进行固化,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将金属醇盐进行水解等而得的无机粘合剂、树脂等有机粘合剂。
特别是,固体介质优选包含热塑性树脂或UV固化性树脂(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另外,如果在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中,制造过程即使为液状也最终是固体,则能够为固体介质。
在固体介质包含热塑性树脂的情况下,作为热塑性树脂,没有特别限定,能够根据要求的透射率、强度等进行任意选择。作为热塑性树脂,能够优选使用例如选自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苯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乙烯树脂、氯乙烯树脂、烯烃树脂、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氟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体、和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组成的树脂组中的1种树脂、选自上述树脂组中的2种以上的树脂的混合物、或选自上述树脂组中的2种以上的树脂的共聚体的任一者。
另一方面,在固体状的介质包含UV固化性树脂的情况下,作为UV固化性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适合使用丙烯酸系UV固化性树脂。
(1-2)关于其它成分
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的制造方法中,如后述那样,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也能够含有分散剂、增塑剂等。
(2)关于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含量
对于分散于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中而包含的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能够根据用途等进行任意选择。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中的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含量例如,优选为0.001质量%以上80.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01质量%以上70.0质量%以下。
如果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中的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含量为0.001质量%以上,则能够抑制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为了获得必要的红外线吸收效果的、该分散体的厚度。因此,这是因为能够使用的用途变多,运输也容易。
此外,这是因为通过使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含量为80.0质量%以下,从而能够确保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中的固体介质的含有比例,强度能够变高。
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所包含的每单位投影面积的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含量优选为0.04g/m2以上10.0g/m2以下。另外,“每单位投影面积的含量”是指在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中,光通过的每单位面积(m2),其厚度方向所含有的红外线吸收粒子的重量(g)。
通过使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的每单位投影面积的含量为上述范围,从而能够保持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的强度的同时,将红外线吸收效果保持得高。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中的,算出仅由红外线吸收粒子带来的光吸收时的色调优选在Lab表色系中b>0。通过满足上述范围,从而意味着为浅蓝色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另外,对于后述的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也同样。
(3)关于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的形状
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能够根据用途成型为任意的形状,其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能够具备例如片形状、板形状或膜形状,能够适用于各种用途。
(4)关于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的制造方法
这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的制造方法。
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也能够例如通过将上述固体介质与已经描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进行混合,成型为所期望的形状之后,固化而制造。
此外,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也能够使用例如已经描述的红外线吸收分散液而制造。在该情况下,能够最初制造以下所说明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粉、增塑剂分散液、母料,接着,使用该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粉等,制造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以下具体地说明。
首先,能够实施将已经描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与热塑性树脂或增塑剂进行混合的混合工序。接着,能够实施除去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来源的溶剂成分(液状介质成分)的干燥工序。
通过除去溶剂成分,从而能够获得选自热塑性树脂和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来源的分散剂中的1种以上的材料中高浓度地分散有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分散体即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粉(以下,有时简称为“分散粉”)、增塑剂中高浓度地分散有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分散液(以下,有时简称为“增塑剂分散液”)。
作为从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与热塑性树脂等的混合物除去溶剂成分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使用将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与热塑性树脂等的混合物进行减压干燥的方法。具体而言,一边将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与热塑性树脂等的混合物进行搅拌一边减压干燥,分离为分散粉或增塑剂分散液与溶剂成分。作为该减压干燥所使用的装置,可举出真空搅拌型的干燥机,只要为具有上述功能的装置即可,没有特别限定。此外,干燥工序的减压时的压力值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任意选择。
通过除去溶剂成分时,使用减压干燥法,从而能够提高从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与热塑性树脂等的混合物的溶剂的除去效率。此外,在使用减压干燥法的情况下,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粉、增塑剂分散液没有长时间曝露于高温,因此分散粉中、增塑剂分散液中分散的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凝集没有发生,是优选的。进一步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粉、增塑剂分散液的生产性也提高,回收蒸发的溶剂也容易,从环境方面考虑是优选的。
此外,如上述那样,制造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时,也能够使用母料。
母料例如,能够使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粉分散于树脂中,将该树脂进行制粒而制造。
作为母料的其它制造方法,首先将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粉与热塑性树脂的粉粒体或颗粒和根据需要的其它添加剂均匀地混合。然后将该混合物利用排气式单轴或双轴的挤出机进行混炼,利用切割一般的被熔融挤出的线束的方法而加工成颗粒状,从而能够制造。在该情况下,作为其形状,可举出圆柱状、棱柱状的母料。此外,还能够采用将熔融挤出物进行直接切割的所谓热切割法。在该情况下,通常采用接近于球状的形状。
通过以上步骤,能够制造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粉、增塑剂分散液、母料。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能够将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粉、增塑剂分散液或母料均匀地混合于固体介质中,成型为所期望的形状而制造。此时,作为固体介质,如已经描述的那样,能够使用无机粘合剂、树脂等有机粘合剂。作为粘合剂,特别优选能够使用热塑性树脂、UV固化性树脂。对于特别能够适合使用的热塑性树脂和UV固化性树脂,已经描述,这里省略说明。
在作为固体介质使用热塑性树脂的情况下,能够将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粉、增塑剂分散液或母料、热塑性树脂和根据期望的增塑剂的其它添加剂首先混炼。而且,能够将该混炼物利用挤出成型法、注射成型法、压延机辊法、挤出法、流延法、吹胀法等各种成型方法,制造例如,成型为平面状、曲面状的片状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
另外,作为固体介质,在作为将使用了热塑性树脂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配置于例如透明基材等之间的中间层使用的情况下等,该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所包含的热塑性树脂没有充分具有柔软性、与透明基材等的密着性的情况下,能够在制造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时添加增塑剂。具体而言例如,在热塑性树脂为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的情况下,优选进一步添加增塑剂。
作为添加的增塑剂,没有特别限定,只要为对于使用的热塑性树脂作为增塑剂起作用的物质,就能够使用。例如作为热塑性树脂使用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的情况下,作为增塑剂,能够优选使用作为一元醇与有机酸酯的化合物的增塑剂、多元醇有机酸酯化合物等酯系的增塑剂、有机磷酸系增塑剂等磷酸系的增塑剂等。
增塑剂优选在室温下为液状,因此优选为由多元醇和脂肪酸合成的酯化合物。
而且,如已经描述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能够具有任意的形状,例如,能够具有片形状、板形状或膜形状。
5.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
接下来,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的一构成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能够具有多张的透明基材和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而且,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能够具有配置于多张的透明基材之间的层叠结构。
具体而言,如作为沿着透明基材与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的层叠方向的断面示意图的图3所示那样,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30能够具有多张的透明基材311、312以及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32。而且,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32能够配置于多张的透明基材311、312之间。图3中,显示出具有2张透明基材311、312的例子,但是不限定于这样的形态。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能够具有使用透明基材(透明基板)将作为中间层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从其两侧夹持的结构。
作为透明基材,没有特别限定,能够考虑可见光透射率等任意地选择。例如,作为透明基材,能够使用选自板玻璃、板状的塑料、板状的塑料、膜状的塑料等中的1种以上。另外,透明基材优选在可见光区域为透明的。
在使用塑料制的透明基材的情况下,塑料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能够根据用途来选择,能够使用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聚酰胺树脂、氯乙烯树脂、烯烃树脂、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氟树脂等。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能够使用2张以上的透明基材,在使用2张以上的透明基材的情况下,作为构成的透明基材,例如,也能够组合由不同的材料形成的透明基材而使用。此外,构成的透明基材的厚度不需要相同,也能够组合使用厚度不同的透明基材。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能够将已经描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用作中间层。对于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已经描述,这里省略说明。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所使用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不受特别限定,能够优选使用成型为片形状、板形状或膜形状的物质。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能够将夹入成型为片形状等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而存在的对置的多张的透明基材进行贴合并一体化而制造。
另外,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在具有3张以上的透明基材的情况下,透明基材之间位于2处以上,不需要在全部的透明基材之间配置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只要在至少1处配置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即可。
6.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能够具有透明基材以及配置于透明基材的至少一面上的红外线吸收层。而且,能够使红外线吸收层为已经描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具体而言,作为沿着透明基材与红外线吸收层的层叠方向的断面示意图的图4所示那样,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40能够具有透明基材41和红外线吸收层42。红外线吸收层42能够配置于透明基材41的至少一面41A。
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上述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在选自膜基材和玻璃基材中的透明基材(透明基板)上,形成作为含有红外线吸收粒子的红外线吸收层的涂布层。通过这样的操作,能够制造作为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的红外线吸收膜或红外线吸收玻璃。
涂布层能够使用混合有例如已经描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和塑料或单体的涂布液而制作。
例如,红外线吸收膜能够如下制作。
在上述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中添加固化后成为固体介质的介质树脂,获得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布于膜基材表面之后,使含有涂布液的液状介质蒸发。而且,通过利用与使用的介质树脂相应的方法使介质树脂固化,从而能够形成该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于固体介质中的涂布层(涂膜),制成红外线吸收膜。
另外,通过使透明基材为玻璃基材,从而红外线吸收玻璃也能够同样地制作。
上述涂布层的介质树脂能够根据目的从例如,UV固化性树脂、热固性树脂、电子射线固化性树脂、常温固化性树脂、热塑性树脂等中选择。介质树脂具体而言可举出例如,聚乙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偏1,1-二氯乙烯树脂、聚乙烯醇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体、聚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氟树脂、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等。
这些介质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在该涂布层用的介质树脂中,从生产性、装置成本等的观点考虑,最特别优选使用UV固化性树脂粘合剂。
此外,还能够利用使用了金属醇盐的粘合剂。作为该金属醇盐,Si、Ti、Al、Zr等的醇盐是代表性的。使用了这些金属醇盐的粘合剂通过加热等而水解、缩聚,从而固体介质能够形成由氧化物膜形成的涂布层。
作为上述膜基材的材料,能够根据各种目的使用例如聚酯树脂、丙烯酸系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乙烯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体、氯乙烯树脂、氟树脂等。作为红外线吸收膜的膜基材,优选为聚酯膜,最更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膜基材是指作为合成树脂的塑料制的基材,厚度、形状不受限定。
此外,为了实现涂布层对于膜基材的接着的容易性,膜基材的表面优选被表面处理。此外,为了提高玻璃基材或膜基材与涂布层的接着性,在玻璃基材上或膜基材上形成中间层,在中间层上形成涂布层也是优选的构成。中间层的构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通过聚合物膜、金属层、无机层(例如,二氧化硅、二氧化钛、氧化锆等的无机氧化物层)、有机/无机复合层等而构成。
为了在膜基材上或玻璃基材上设置涂布层,涂布包含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等的涂布液的方法只要为能够向该基材表面均匀地涂布包含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等的涂布液的方法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例如,棒涂法、凹版涂布法、喷涂法、浸渍涂布法等。
例如在使用了UV固化性树脂的棒涂法的情况下,如以下那样操作,能够制作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
能够以具有适度的流平性的方式调整液浓度,使用适当添加有添加剂的涂布液,通过根据涂布层的厚度和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含量等而选择的棒编号的丝棒,在膜基材或玻璃基材上形成涂膜。而且,通过将涂布液中所包含的液状介质利用干燥除去之后,照射紫外线,使固体介质固化,从而能够在膜基材或玻璃基材上形成涂布层。此时,作为涂膜的干燥条件,根据各成分、液状介质的种类、使用比例而不同,通常为在60℃以上140℃以下的温度20秒以上10分钟以下左右。紫外线的照射没有特别限制,能够适合使用例如超高压水银灯等UV曝光机。
此外在涂布层的形成的前工序或后工序中,也能够调整透明基材与涂布层的密着性、涂布时的涂膜的平滑性、有机溶剂的干燥性等。作为前工序,具有例如透明基材的表面处理工序、预烘烤(基材的前加热)工序等,作为后工序,可举出后烘烤(基材的后加热)工序等,能够适当选择。优选预烘烤工序、后烘烤工序中的加热温度80℃以上200℃以下,加热时间为30秒以上240秒以下。
膜基材上或玻璃基材上的涂布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实用上优选为10μm以下,更优选为6μm以下。这是因为如果涂布层的厚度为10μm以下,则发挥充分的铅笔硬度而具有耐摩蹭性,此外,涂布层中的液状介质的挥发和固体介质的固化时,能够防止膜基材发生翘曲产生等。
涂布层的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涂布层的单位投影面积的含量优选为0.1g/m2以上10.0g/m2以下。这是因为,如果单位投影面积的含量为0.1g/m2以上,则对于红外线吸收粒子能够发挥特别高的红外线吸收特性。
此外,这是因为如果单位投影面积的含量为10.0g/m2以下,则能够充分保持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的可见光的透过性。
此外,为了对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的红外线吸收膜、红外线吸收玻璃进一步赋予紫外线吸收功能,可以将无机系的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铈等的粒子、有机系的二苯甲酮、苯并***等的至少1种以上添加至涂布层等。
7.关于物性
对于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归纳记载为“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等”)进行了说明,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等的光学特性能够根据用途等选择,没有特别限定。
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等的波长850nm的光线透射率优选为30%以上,更优选为35%以上。这是因为,通过使波长850nm的光线透射率为30%以上,从而能够提高移动电话、各种传感器的信号的透射率。
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等的可见光透射率优选为70%以上。这是因为通过使可见光透射率为70%以上,从而表明对于可见光的透明性优异,即使在用于乘用车的窗玻璃等的情况下,能够充分提高可见性。
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等的日照透射率优选为65%以下,更优选为60%以下。这是因为通过使日照透射率为65%以下,从而能够充分地抑制红外线对于室内等的侵入。
进一步,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等从有效地抑制火辣感的观点考虑,波长1550nm的光线透射率优选为25%以下。
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等的雾度值优选为2%以下,更优选为1%以下。通过使雾度值为2%以下,从而抑制模糊,能够提高用于窗玻璃等时的可见性。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粒子、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能够用于各种用途,其用途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用于车辆、大楼、事务所、一般住宅等的窗材、电话箱、展示窗、照明用灯、透明壳体等所使用的单板玻璃、夹层玻璃、塑料、纤维、其它红外线吸收功能作为必要的广泛的领域。
实施例
以下,对于本发明,举出实施例具体地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实施例。
首先,对于以下的实施例、比较例中的试样的评价方法进行说明。
(1)化学分析
获得的红外线吸收粒子所含有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化学分析为对于Cs,通过原子吸收分析(AAS),对于W通过ICP发射光谱分析(ICP-OES)来进行。对于氧,通过轻元素分析装置(LECO公司制类型:ON-836)在He气体中熔化试样,将利用与分析坩埚的碳的反应而生成的CO气体用IR吸收分光法进行定量的方法来分析。
(2)晶体结构、晶格常数
进行由以下的实施例、比较例获得的红外线吸收粒子所含有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晶体结构、晶格常数的测定、算出。
首先,将该红外线吸收粒子的X射线衍射图案使用粉末X射线衍射装置(Spectris株式会社PANalytical制X‘Pert-PRO/MPD),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法(θ-2θ法)进行测定。由所得的X射线衍射图案特定该粒子所包含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晶体结构,进一步通过Rietveld解析算出晶格常数。另外,Rietveld解析采用外部标准法。最初进行相同时期测定的Si标准粉末(NIST640c)的X射线衍射图案的Rietveld解析,将此时获得的零偏移值和半价宽参数设为装置参数,将作为目的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Rietveld解析精密化。
(3)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的分光透射率、表色系
以下的实施例、比较例中,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的透射率为在分光亮度计用单元(GL Sciences株式会社制,型号:S10-SQ-1,材质:合成石英,光路长:1mm)中保持分散液,使用日立制作所(株)制的分光亮度计U-4100来测定。
该测定时,将分散液的液状介质(甲基异丁基酮等,以下简称为MIBK。)以充满上述单元的状态测定透射率,求出透射率测定的基线。其结果,以下所说明的分光透射率和可见光透射率中,由分光亮度计用单元表面的光反射、液状介质的光吸收带来的贡献被除外,算出仅由红外线吸收粒子带来的光吸收。
可见光透射率和日照透射率在波长200nm以上2600nm以下的范围内以5nm的间隔测定透过光图谱,基于JIS A 5759(2016),在波长300nm以上2100nm以下的范围内算出。
而且,表色系使用基于JIS Z 8701(1999)的Lab表色系(D65光源/10度视场),测定L、a、b的值。
(4)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的分光透射率、表色系
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的透射率也使用日立制作所(株)制的分光亮度计U-4100来测定。另外,日照透射率、可见光透射率以与以下耐热试验等的前后的评价的情况同样的条件来测定,算出。对于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进行波长850nm的光线透射率的测定。
而且,表色系使用基于JIS Z 8701(1999)的Lab表色系(D65光源/10度视场),测定L、a、b的值。
此外,对于后述的耐热试验、耐湿热试验的前后的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在波长200nm以上2600nm以下的范围内以5nm的间隔测定透过光图谱,基于JIS A 5759(2016),在波长300nm以上2100nm以下的范围内,算出可见光透射率、日照透射率。耐热试验、耐湿热试验对于各试验,提供从由各实施例、比较例所制作的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切出的试验体。
另外,对于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同样地操作,实施耐热试验、耐湿热试验,算出耐热试验、耐湿热试验前后的日照透射率。对于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各实施例、比较例中分别制作实施分光透射率、耐热性试验、耐湿热试验的试样,进行各评价。
(5)耐热性评价
将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在大气中在120℃保持125小时,评价在上述气氛的暴露前后的可见光透射率、日照透射率的变化。将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中的暴露前后的日照透射率的变化量为1.0%以下的情况判断为耐热性良好,将变化量超过1.0%的情况判断为耐热性不足。
对于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也以同样的条件进行耐热性评价。
(6)耐湿热性评价
将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在85℃,湿度95%的气氛保持94小时,评价在上述气氛的暴露前后的可见光透射率、日照透射率的变化。将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中的暴露前后的日照透射率的变化量小于2.0%的情况判断为耐湿热性良好,将变化量为2.0%以上的情况判断为耐湿热性不足。
对于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以同样的条件进行耐湿热性评价。
以下,对于实施例、比较例的试样的制作条件等进行说明。
[实施例1]
(1)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制造
将钨酸(H2WO4)和碳酸铯(Cs2CO3)的各粉末以成为Cs/W(摩尔比)=0.29/1.00相当的比例称量之后,利用擂溃机充分混合以制成混合粉(混合工序)。
将该混合粉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3体积%H2气体供给下,在570℃的温度进行1小时还原处理(第2热处理工序)。
接着,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1体积%压缩空气供给下,在820℃的温度烧成0.5小时(第1热处理工序,第1步骤),进一步,在N2气体气氛下,在820℃的温度烧成0.5小时(第1热处理工序,第2步骤)。
通过以上操作,获得了具有六方晶的铯钨合金(bronze),即由铯钨氧化物的粒子形成的红外线吸收粒子(以下简称为“粉末A1”。)。
粉末A1的化学分析的结果,Cs/W(摩尔比)=0.29/1。其它成分的组成比显示于表1的化学分析组成比的栏。此外,将作为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铯钨氧化物粒子的晶体结构、晶格常数显示于表1。
(2)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
称量粉末A1的23.0质量%,作为官能团具有含有胺的基团的丙烯酸系高分子分散剂(胺价48mgKOH/g,分解温度250℃的丙烯酸系分散剂)的18.4质量%,作为液状的介质的MIBK的58.6质量%。将它们装填于加入有0.3mmφZrO2珠的油漆摇动器,进行4小时粉碎、分散处理,获得了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以下简称为“分散液B1”)。
将获得的分散液B1以使可见光透射率成为80%的方式适当利用MIBK进行稀释并放入分光亮度计用单元,测定分光透射率。另外,将此时的红外线吸收粒子的浓度作为红外线吸收粒子浓度显示于表2。由以使可见光透射率成为80%的方式调整稀释率并测定时的透过光图谱,测定表色系。将日照透射率和上述表色系的评价结果显示于表2。
(3)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
通过以下的步骤,制作红外线吸收玻璃、红外线吸收膜,进行评价。红外线吸收玻璃、红外线吸收膜为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的一例,作为红外线吸收层(红外线吸收粒子层)的涂布层为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
(3-1)红外线吸收玻璃的制作
将获得的分散液B1的100质量%,作为硬涂层用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东亚合成制Aronix UV-3701(以下,记载为UV-3701。)的50质量%进行混合,制成红外线吸收粒子涂布液(以下,设为“涂布液C1”)。将涂布液C1在厚度3mm的蓝板玻璃(帝人制HPE-50)上使用棒式涂布机(No.16)进行涂布,形成涂布膜。另外,其它实施例、比较例中制造红外线吸收玻璃时,使用了同样的玻璃。
将设置有涂布膜的玻璃在70℃干燥60秒,使作为液状介质的溶剂蒸发之后,利用高压水银灯使其固化。由此,制作在玻璃基材的一方的表面上,设置含有红外线吸收粒子的涂布层的红外线吸收玻璃。
(3-2)红外线吸收膜的制作
此外,将涂布液C1在厚度50μm的PET膜基材上使用棒式涂布机(No.8)进行涂布,形成涂布膜。另外,其它实施例、比较例中制造红外线吸收膜时,使用了同样的PET膜。
将设置有涂布膜的PET膜在70℃干燥60秒,使作为液状介质的溶剂蒸发之后,利用高压水银灯使其固化。由此,制作在PET膜基材的一方的表面上,设置含有红外线吸收粒子的涂布层的红外线吸收膜。
评价获得的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的光学特性。将评价结果显示于表3。另外,表3中,基材的种类为玻璃的情况下,成为红外线吸收玻璃的评价结果,基材的种类为PET的情况下,成为红外线吸收膜的评价结果。
(3-3)耐热性、耐湿热性的评价
进行实施例1涉及的红外线吸收玻璃的耐热性和红外线吸收膜的耐湿热性的评价。
(3-3-1)耐热性评价
评价实施例1涉及的红外线吸收玻璃中的暴露前后的可见光透射率和日照透射率。
将该评价结果显示于表4。
(3-3-2)耐湿热性评价
评价实施例1涉及的红外线吸收膜中的暴露前后的可见光透射率和日照透射率。
将该评价结果显示于表5。
(4)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
此外,向实施例1涉及的作为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的分散液B1,进一步添加分散剂a,分散剂a与红外线吸收粒子的质量比成为[分散剂a/红外线吸收粒子]=3的方式进行调整。接下来,使用喷雾干燥器,从调整的分散液除去甲基异丁基酮,获得了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粉(以下有时记载为“分散粉”。)。
相对于作为热塑性树脂的聚碳酸酯树脂,以制造的红外线吸收片(1.0mm厚)的可见光透射率成为80%的方式,添加规定量的分散粉,调制红外线吸收片的制造用组合物。
将该红外线吸收片的制造用组合物使用双轴挤出机在280℃进行混炼,由T模头挤出,通过压延机辊法制成1.0mm厚的片材,获得了实施例1涉及的红外线吸收片。另外,红外线吸收片为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的一例。
将获得的红外线吸收片夹持于100mm×100mm×约2mm厚的绿玻璃基材2张之间,加热至80℃进行临时接着之后,在140℃,14kg/cm2的条件下,通过高压釜进行正式接着,制作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
评价获得的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的光学特性、耐热性、耐湿热性。将评价结果显示于表6、表7、表8。
[实施例2]
调制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时,使粉碎、分散时间为10小时。除了以上方面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获得了实施例2涉及的粉末A2、分散液B2、红外线吸收玻璃、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将该评价结果显示于表1~表3、表6。
[实施例3]
将钨酸(H2WO4)和碳酸铯(Cs2CO3)的各粉末以成为Cs/W(摩尔比)=0.27/1.00相当的比例进行称量,混合(混合工序)。
将该混合粉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5体积%H2气体供给下进行加热,在570℃的温度进行1小时还原处理(第2热处理工序)。
接着,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1体积%压缩空气供给下,进行加热,在820℃的温度烧成0.5小时(第1热处理工序,第1步骤)。
进一步,在N2气体气氛下,在820℃的温度烧成0.5小时(第1热处理工序,第2步骤)。使粉碎、分散时间为8小时。
除了变更以上的点,具体而言,为制造红外线吸收粒子时的混合工序、热处理工序的条件和调制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时的粉碎、分散时间的条件的点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制造实施例3涉及的粉末A3、分散液B3、红外线吸收玻璃、红外线吸收膜、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显示于表1~表8。
以下所说明的实施例4~15、比较例1~比较例6中,将制造红外线吸收粒子时的混合工序、热处理工序的条件和调制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时的粉碎、分散时间的条件的一部分或全部对于后述的点进行变更。
将获得的粉末A3的X射线衍射图案显示于图5。图5所示那样,粉末A3鉴定为六方晶Cs0.3(WO3)(ICDD 01-081-1244)单相,为由六方晶的铯氧化钨的粒子形成的红外线吸收粒子。
[实施例4]
调制红外线吸收粒子时,将混合粉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1体积%压缩空气供给下进行加热,在820℃的温度烧成0.5小时(第1热处理工序)。接着,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5体积%H2气体供给下进行加热,在570℃的温度进行1小时烧成(第2热处理工序,第1步骤)。进一步,在N2气体气氛下,在820℃的温度烧成0.5小时(第2热处理工序,第2步骤)。
此外,调制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时,使粉碎、分散时间为8小时。
除了以上方面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制造实施例4涉及的粉末A4、分散液B4、红外线吸收玻璃、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进行评价。
另外,粉末A4如表1所示那样,为由具有六方晶的晶体结构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粒子形成的红外线吸收粒子。
将评价结果显示于表1~表3、表6。
[实施例5]
将钨酸(H2WO4)和碳酸铯(Cs2CO3)的各粉末以Cs/W(摩尔比)=0.33/1.00相当的比例进行称量,混合(混合工序)。
将该混合粉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5体积%H2气体供给下进行加热,在570℃的温度进行1小时还原处理(第2热处理工序)。
接着,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1体积%压缩空气供给下进行加热,在820℃的温度进行0.5小时烧成(第1热处理工序,第1步骤),进一步,在N2气体气氛下,在820℃的温度烧成0.5小时(第1热处理工序,第2步骤)。
调制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时,使粉碎、分散时间为5小时。
除了以上方面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制造实施例5涉及的粉末A5、分散液B5、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进行评价。
另外,粉末A5如表1所示那样,为由具有六方晶的晶体结构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粒子形成的红外线吸收粒子。
将评价结果显示于表1、表2、表6。
[实施例6]
将钨酸(H2WO4)和碳酸铯(Cs2CO3)的各粉末以Cs/W(摩尔比)=0.32/1.00相当的比例进行称量,混合(混合工序)。
将该混合粉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5体积%H2气体供给下进行加热,在570℃的温度进行1小时还原处理(第2热处理工序)。
接着,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1体积%压缩空气供给下进行加热,在820℃的温度进行0.5小时烧成(第1热处理工序,第1步骤),进一步,在N2气体气氛下在820℃的温度烧成0.5小时(第1热处理工序,第2步骤)。
调制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时,使粉碎、分散时间为5小时。
除了以上方面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制造实施例6涉及的粉末A6、分散液B6、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进行评价。
另外,粉末A6如表1所示那样,为由具有六方晶的晶体结构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粒子形成的红外线吸收粒子。
将评价结果显示于表1、表2、表6。
[实施例7]
将钨酸(H2WO4)和碳酸铯(Cs2CO3)的各粉末以Cs/W(摩尔比)=0.31/1.00相当的比例进行称量,混合(混合工序)。
将该混合粉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5体积%H2气体供给下进行加热,在570℃的温度进行1小时还原处理(第2热处理工序)。
接着,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1体积%压缩空气供给下进行加热,在820℃的温度进行0.5小时烧成(第1热处理工序,第1步骤),进一步,在N2气体气氛下,在820℃的温度烧成0.5小时(第1热处理工序,第2步骤)。
调制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时,使粉碎、分散时间为5小时。
除了以上方面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制造实施例7涉及的粉末A7、分散液B7、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进行评价。
另外,粉末A7如表1所示那样,为由具有六方晶的晶体结构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粒子形成的红外线吸收粒子。
将评价结果显示于表1、表2、表6。
[实施例8]
将钨酸(H2WO4)和碳酸铯(Cs2CO3)的各粉末以Cs/W(摩尔比)=0.30/1.00相当的比例进行称量,混合(混合工序)。
将该混合粉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5体积%H2气体供给下进行加热,在570℃的温度进行1小时还原处理(第2热处理工序)。
接着,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1体积%压缩空气供给下进行加热,在820℃的温度进行0.5小时烧成(第1热处理工序,第1步骤),进一步,在N2气体气氛下,在820℃的温度烧成0.5小时(第1热处理工序,第2步骤)。
调制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时,使粉碎、分散时间为5小时。
除了以上方面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制造实施例8涉及的粉末A8、分散液B8、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进行评价。
另外,粉末A8如表1所示那样,为由具有六方晶的晶体结构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粒子形成的红外线吸收粒子。
将评价结果显示于表1、表2、表6。
[实施例9]
将钨酸(H2WO4)和碳酸铯(Cs2CO3)的各粉末以Cs/W(摩尔比)=0.29/1.00相当的比例进行称量,混合(混合工序)。
将该混合粉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5体积%H2气体供给下进行加热,在570℃的温度进行1小时还原处理(第2热处理工序)。
接着,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1体积%压缩空气供给下进行加热,在820℃的温度进行0.5小时烧成(第1热处理工序,第1步骤),进一步,在N2气体气氛下在820℃的温度烧成0.5小时(第1热处理工序,第2步骤)。
调制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时,使粉碎、分散时间为5小时。
除了以上方面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制造实施例9涉及的粉末A9、分散液B9、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进行评价。另外,混合工序为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为了确认,进行了记载。
另外,粉末A9如表1所示那样,为由具有六方晶的晶体结构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粒子形成的红外线吸收粒子。
将评价结果显示于表1、表2、表6。
[实施例10]
将钨酸(H2WO4)和碳酸铯(Cs2CO3)的各粉末以Cs/W(摩尔比)=0.28/1.00相当的比例进行称量,混合(混合工序)。
将该混合粉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5体积%H2气体供给下进行加热,在570℃的温度进行1小时还原处理(第2热处理工序)。
接着,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1体积%压缩空气供给下进行加热,在820℃的温度进行0.5小时烧成(第1热处理工序,第1步骤),进一步,在N2气体气氛下,在820℃的温度烧成0.5小时(第1热处理工序,第2步骤)。
调制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时,使粉碎、分散时间为5小时。
除了以上方面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制造实施例10涉及的粉末A10、分散液B10、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进行评价。
另外,粉末A10如表1所示那样,为由具有六方晶的晶体结构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粒子形成的红外线吸收粒子。
将评价结果显示于表1、表2、表6。
[实施例11]
将钨酸(H2WO4)和碳酸铯(Cs2CO3)的各粉末以Cs/W(摩尔比)=0.26/1.00相当的比例进行称量,混合(混合工序)。
将该混合粉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5体积%H2气体供给下进行加热,在570℃的温度进行1小时还原处理(第2热处理工序)。
接着,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1体积%压缩空气供给下进行加热,在820℃的温度进行0.5小时烧成(第1热处理工序,第1步骤),进一步,在N2气体气氛下,在820℃的温度烧成0.5小时(第1热处理工序,第2步骤)。
调制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时,使粉碎、分散时间为5小时。
除了以上方面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制造实施例11涉及的粉末A11、分散液B11、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进行评价。
另外,粉末A11如表1所示那样,为由具有六方晶的晶体结构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粒子形成的红外线吸收粒子。
将评价结果显示于表1、表2、表6。
[实施例12]
将钨酸(H2WO4)和碳酸铯(Cs2CO3)的各粉末以Cs/W(摩尔比)=0.27/1相当的比例进行称量,混合(混合工序)。
将该混合粉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5体积%H2气体供给下进行加热,在570℃的温度进行1小时还原处理(第2热处理工序)。
接着,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1体积%压缩空气供给下进行加热,在820℃的温度烧成1小时(第1热处理工序,第1步骤)。
进一步,在N2气体气氛下,在820℃的温度烧成0.5小时(第1热处理工序,第2步骤)。
调制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时,使粉碎、分散时间为8小时。
除了以上方面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制造实施例12涉及的粉末A12、分散液B12,进行评价。
另外,粉末A12如表1所示那样,为由具有六方晶的晶体结构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粒子形成的红外线吸收粒子。
将评价结果显示于表1、表2。
[实施例13]
将钨酸(H2WO4)和碳酸铯(Cs2CO3)的各粉末以Cs/W(摩尔比)=0.27/1相当的比例进行称量,混合(混合工序)。
将该混合粉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5体积%H2气体供给下进行加热,在570℃的温度进行1小时还原处理(第2热处理工序)。
接着,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1体积%压缩空气供给下进行加热,在820℃的温度烧成1.5小时(第1热处理工序,第1步骤)。
进一步,在N2气体气氛下,在820℃的温度烧成0.5小时(第1热处理工序,第2步骤)。
调制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时,使粉碎、分散时间为8小时。
除了以上方面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制造实施例13涉及的粉末A13、分散液B13,进行评价。
另外,粉末A13如表1所示那样,为由具有六方晶的晶体结构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粒子形成的红外线吸收粒子。
将评价结果显示于表1、表2。
[实施例14]
将钨酸(H2WO4)和碳酸铯(Cs2CO3)的各粉末以Cs/W(摩尔比)=0.27/1相当的比例进行称量,混合(混合工序)。
将该混合粉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5体积%H2气体供给下进行加热,在570℃的温度进行1小时还原处理(第2热处理工序)。
接着,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1体积%压缩空气供给下进行加热,在820℃的温度烧成45分钟(第1热处理工序,第1步骤)。
进一步,在N2气体气氛下,在820℃的温度烧成15分钟(第1热处理工序,第2步骤)。
调制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时,使粉碎、分散时间为8小时。
除了以上方面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制造实施例14涉及的粉末A14、分散液B14,进行评价。
另外,粉末A14如表1所示那样,为由具有六方晶的晶体结构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粒子形成的红外线吸收粒子。
将评价结果显示于表1、表2。
[实施例15]
将钨酸(H2WO4)和碳酸铯(Cs2CO3)的各粉末以Cs/W(摩尔比)=0.27/1相当的比例进行称量,混合(混合工序)。
将该混合粉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5体积%H2气体供给下进行加热,在570℃的温度进行1小时还原处理(第2热处理工序)。
接着,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1体积%压缩空气供给下进行加热,在820℃的温度烧成2小时(第1热处理工序,第1步骤)。
调制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时,使粉碎、分散时间为8小时。
除了以上方面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制造实施例15涉及的粉末A15、分散液B15,进行评价。
另外,粉末A15如表1所示那样,为由具有六方晶的晶体结构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粒子形成的红外线吸收粒子。
将评价结果显示于表1、表2。
[实施例16]
使用实施例3涉及的分散液B3,调制由作为红外线吸收粒子的铯钨氧化物粒子0.15质量%,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PVB)73.0质量%,作为增塑剂的三甘醇二-2-乙基己酸酯(3GO)26.85质量%形成的组合物。而且,将该组合物利用双轴挤出机进行混炼,由T模头挤出,通过压延机辊法制成0.16mm厚的片材,获得了实施例16涉及的红外线吸收片。
将获得的红外线吸收片夹入100mm×100mm×3mm厚的玻璃基材2张之间,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获得了实施例16涉及的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
将获得的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的评价结果显示于表9。
[比较例1]
将钨酸(H2WO4)和碳酸铯(Cs2CO3)的各粉末以Cs/W(摩尔比)=0.33/1.00相当的比例进行称量,混合(混合工序)。
将由混合工序获得的混合粉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5体积%H2气体供给下进行加热,在570℃的温度进行1小时还原处理。
接着,在N2气体气氛下,在820℃的温度烧成1小时。另外,没有实施实施例1中的第1热处理工序第1步骤相当的工序。
调制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时,使粉碎、分散时间为10小时。
除了以上方面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获得了比较例1涉及的粉末A21、分散液B21、红外线吸收玻璃、红外线吸收膜、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此外,对于所得的粉末A21,进行XRD图案的测定。将评价结果显示于图6、表1~表8。
[比较例2]
调制红外线吸收粒子时,对于混合粉,在使N2气体为载气的1体积%压缩空气供给下进行加热,在820℃的温度烧成0.5小时。另外,没有实施实施例1中的第2热处理工序和第1热处理工序第2步骤相当的工序。
调制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时,使粉碎、分散时间为8小时。
除了以上方面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获得了比较例2涉及的粉末A22、分散液B22、红外线吸收玻璃。此外,对于所得的粉末A22,进行XRD图案的测定。将该评价结果显示于图6、表1~表3。
[比较例3]
将钨酸(H2WO4)和碳酸铯(Cs2CO3)的各粉末以Cs/W(摩尔比)=0.27/1.00相当的比例进行称量,混合。除了以上方面以外,进行与比较例1同样的操作,获得了比较例3涉及的粉末A23、分散液B23。将评价结果显示于表1、表2。
[比较例4]
将钨酸(H2WO4)和碳酸铯(Cs2CO3)的各粉末以Cs/W(摩尔比)=0.26/1.00相当的比例进行称量,混合。除了以上之外,进行与比较例1同样的操作,获得了比较例4涉及的粉末A24、分散液B24。将评价结果显示于表1、表2。
[比较例5]
将钨酸(H2WO4)和碳酸铯(Cs2CO3)的各粉末以Cs/W(摩尔比)=0.25/1.00相当的比例进行称量,混合。除了以上方面以外,进行与比较例1同样的操作,获得了比较例5涉及的粉末A25、分散液B25。将评价结果显示于表1、表2。
[比较例6]
将钨酸(H2WO4)和碳酸铯(Cs2CO3)的各粉末以Cs/W(摩尔比)=0.20/1.00相当的比例进行称量,混合。除了以上方面以外,进行与比较例1同样的操作,获得了比较例6涉及的粉末A26、分散液B26。将评价结果显示于表1、表2。
[比较例7]
使用了比较例1涉及的分散液B21,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6同样地操作,获得了比较例7涉及的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
将获得的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的评价结果显示于表9。
[参考例1]
代替粉末A1,使用了NYACOL公司制的锡掺杂氧化铟粉末,制成粉末A30。
此外,使用了这样的粉末A30,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获得了参考例1涉及的分散液B30。将评价结果显示于表1、表2。
[表1]
[表2]
[表3]
[表4]
[表5]
[表6]
[表7]
[表8]
[表9]
[归纳]
由各评价结果明确能够确认,实施例1~实施例15涉及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具有六方晶的晶体结构,为具有规定的组成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粒子。
此外,使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中的可见光透射率的基准为80%时的红外线吸收粒子浓度为0.05质量%以上0.20质量%以下。而且,实施例1~实施例15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的b比0大,因此能够确认该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所含有的红外线吸收粒子为浅蓝色。进一步,能够确认实施例1~3、16的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在850nm的光线透射率高达30%以上,比比较例1和比较例7高。即,能够确认移动电话、各种传感器的信号的透射率高,提高了各种传感器的检测精度。
对于进行了表色系的评价的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能够确认Lab表色系中b>0。进一步,能够确认评价了耐候性的实施例1、实施例3的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的耐热性的Δ日照透射率为1.0%以下,耐湿热性的Δ日照透射率小于2.0%,与比较例1的红外线透明基材相比耐候性优异。
另外,对于没有显示评价结果的其它实施例的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对于耐候性评价也显示同样的倾向。
即,实施例1~实施例15中,能够确认获得浅蓝色,耐候性和红外线吸收特性优异的红外线吸收粒子。
另一方面,比较例1、3~6涉及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具有六方晶的晶体结构,但是算出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中的仅由红外线吸收粒子带来的光吸收时的色调在Lab表色系中b<0。此外,比较例2涉及的红外线吸收粒子为具有六方晶以外的晶体结构的材料的混合物,由表2所示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的评价结果明确那样,可以说日照透射率高,红外线吸收特性差。
本申请主张基于于2021年3月31日日本特许厅申请的特愿2021-060997号,和2021年8月30日日本特许厅申请的特愿2021-140530号的优先权,将特愿2021-060997号和特愿2021-140530号的全部内容援用至本国际申请。
符号的说明
10 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
11、21 红外线吸收粒子
12 液状介质
20、32 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
22 固体介质
30 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
311、312、41 透明基材
40 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
41A 一面
42 红外线吸收层

Claims (18)

1.一种红外线吸收粒子,其为含有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红外线吸收粒子,
所述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具有六方晶的晶体结构,为由通式MxWyOz表述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粒子,其中,M为选自Cs、Rb、K、Tl、Ba、Ca、Sr、Fe中的1种以上的元素,W为钨,O为氧,0.25≤x/y≤0.39,2.70≤z/y≤2.9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表面被包含选自Si、Ti、Zr、Al中的1种以上的原子的化合物所被覆。
3.一种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其含有:
液状介质,以及
配置于所述液状介质中的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
所述红外线吸收粒子的平均分散粒径为1nm以上800n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
所述液状介质为选自由水、有机溶剂、油脂、液状树脂和塑料用液状增塑剂组成的液状介质材料组中的1种,或选自所述液状介质材料组中的2种以上的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
所述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包含分散剂。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
其包含0.001质量%以上80.0质量%以下的所述红外线吸收粒子。
8.根据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
算出仅由所述红外线吸收粒子带来的光吸收时的色调在Lab表色系中b>0。
9.根据权利要求3~8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
在使可见光透射率为80%时,
所述红外线吸收粒子的浓度为0.05质量%以上0.20质量%以下。
10.一种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其具有:
固体介质,以及
配置于所述固体介质中的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
算出仅由所述红外线吸收粒子带来的光吸收时的色调在Lab表色系中b>0。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
所述固体介质包含热塑性树脂或UV固化性树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
所述热塑性树脂为选自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苯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乙烯树脂、氯乙烯树脂、烯烃树脂、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氟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体、和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组成的树脂组中的1种树脂,选自所述树脂组中的2种以上的树脂的混合物,或选自所述树脂组中的2种以上的树脂的共聚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0~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
其具备片形状、板形状或膜形状。
15.一种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其具有:
多张的透明基材,以及
权利要求10~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
所述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具有配置于多张的所述透明基材之间的层叠结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
波长850nm的光线透射率为30%以上。
17.一种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其具备:
透明基材,以及
配置于所述透明基材的至少一面上的红外线吸收层,
所述红外线吸收层为权利要求10~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
波长850nm的光线透射率为30%以上。
CN202280022950.7A 2021-03-31 2022-03-10 红外线吸收粒子、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 Pending CN1170432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60997 2021-03-31
JP2021140530 2021-08-30
JP2021-140530 2021-08-30
PCT/JP2022/010625 WO2022209712A1 (ja) 2021-03-31 2022-03-10 赤外線吸収粒子、赤外線吸収粒子分散液、赤外線吸収粒子分散体、赤外線吸収合わせ透明基材、赤外線吸収透明基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43299A true CN117043299A (zh) 2023-11-10

Family

ID=886341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2950.7A Pending CN117043299A (zh) 2021-03-31 2022-03-10 红外线吸收粒子、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4329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79381B (zh) 近红外线屏蔽超微粒子分散体、日照屏蔽用中间膜、红外线屏蔽夹层结构体及近红外线屏蔽超微粒子分散体的制造方法
US11345607B2 (en) Near-infrared absorbing fine particle dispersion liquid, near-infrared absorbing fine particle dispersion body, near-infrared absorbing transparent substrate, near-infrared absorbing laminated transparent substrate
JP2022041986A (ja) 赤外線吸収粒子の製造方法
JP6879127B2 (ja) 熱線遮蔽粒子、熱線遮蔽粒子の製造方法、熱線遮蔽粒子分散液、熱線遮蔽粒子分散液の製造方法、熱線遮蔽粒子分散体、熱線遮蔽合わせ透明基材、熱線遮蔽透明基材
EP4098620A1 (en)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bing particle dispersion,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bing laminate, and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bing transparent substrate
CN113316560B (zh) 表面处理红外线吸收微粒、粉末、分散液、分散体及基材
JP2011184522A (ja) 近赤外線遮蔽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体、並びに、その積層体
KR102553348B1 (ko) 적외선 흡수 미립자 및 이를 사용한 분산액, 분산체, 적층된 투명 기재, 필름, 유리,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11987520B2 (en) Surface-treated infrared absorbing fine particle dispersion liquid and infrared absorbing transparent substrate
US10823891B2 (en) Infrared-absorbing material, liquid dispersion of infrared-absorbing material, object including dispersed infrared-absorbing material, transparent base laminated with object including dispersed infrared-absorbing material, and infrared-absorbing transparent base
CN117043299A (zh) 红外线吸收粒子、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液、红外线吸收粒子分散体、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
WO2022209712A1 (ja) 赤外線吸収粒子、赤外線吸収粒子分散液、赤外線吸収粒子分散体、赤外線吸収合わせ透明基材、赤外線吸収透明基材
JP6575443B2 (ja) 熱線遮蔽フィルムおよび熱線遮蔽ガラス
TWI666352B (zh) 熱射線遮蔽微粒子、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熱射線遮蔽薄膜、熱射線遮蔽玻璃、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及熱射線遮蔽用夾層透明基材
JP2012082109A (ja) 高耐熱性熱線遮蔽体形成用タングステン酸化物微粒子の製造方法、高耐熱性熱線遮蔽体形成用タングステン酸化物微粒子および高耐熱性熱線遮蔽体形成用分散液、並びに高耐熱性熱線遮蔽体
JP7338237B2 (ja) 赤外線吸収ランプおよび赤外線吸収ランプカバー
JP7282326B2 (ja) 光吸収透明基材、光吸収粒子分散体、および光吸収合わせ透明基材
WO2022080420A1 (ja) 近赤外線吸収粒子、近赤外線吸収粒子の製造方法、近赤外線吸収粒子分散体、近赤外線吸収積層体、近赤外線吸収透明基材
JP2022081400A (ja) 赤外線吸収粒子の製造方法
WO2024106139A1 (ja) 赤外線吸収材料微粒子分散液と赤外線吸収材料微粒子分散体
WO2024106140A1 (ja) 赤外線吸収材料微粒子分散液と赤外線吸収材料微粒子分散体
CN116783146A (zh) 电磁波吸收粒子、电磁波吸收粒子分散液、电磁波吸收粒子分散体、电磁波吸收层叠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