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41007A - 断路器、安全电路以及二次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断路器、安全电路以及二次电池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41007A
CN116941007A CN202280018555.1A CN202280018555A CN116941007A CN 116941007 A CN116941007 A CN 116941007A CN 202280018555 A CN202280018555 A CN 202280018555A CN 116941007 A CN116941007 A CN 1169410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reaker
movable
piece
contact
movable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1855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本恒平
佐中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rnes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ernes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rnese Corp filed Critical Bernes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9410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410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9/00Safety arrangements
    • G05B9/02Safety arrangements electr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7/00Thermally-actuated switches
    • H01H37/02Details
    • H01H37/32Thermally-sensitive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7/00Thermally-actuated switches
    • H01H37/02Details
    • H01H37/32Thermally-sensitive members
    • H01H37/52Thermally-sensitive members actuated due to deflection of bimetallic element
    • H01H37/54Thermally-sensitive members actuated due to deflection of bimetallic element wherein the bimetallic element is inherently snap ac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H01M50/58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in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5/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directly responsive to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non-electric working conditions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reconnection
    • H02H5/04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directly responsive to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non-electric working conditions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reconnection responsive to abnormal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ly Actuated Switch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afety Devices In Control Systems (AREA)

Abstract

断路器(1)具备:固定片(2),其具有固定触点(21);可动片(4),其具有可动触点(41);热致动元件(5),其随温度变化而变形,从而使可动片(4)从导通状态向断开状态转移;正特性热敏电阻(6),其在可动片(4)处于断开状态时使固定片(2)与可动片(4)导通;以及壳体(10),其对固定片(2)、可动片(4)、热致动元件(5)和正特性热敏电阻(6)进行容纳。热致动元件(5)配置于可动片(4)与正特性热敏电阻(6)之间。壳体(10)具有底面(72)。在可动片(4)的长边方向上将可动触点(41)的那侧作为前侧时,正特性热敏电阻(6)相对于底面(72)以后倾姿势容纳于壳体(10)。

Description

断路器、安全电路以及二次电池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置于电气设备的二次电池组等的小型的断路器等。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具备可动片、热致动元件、正特性热敏电阻以及壳体的断路器,该可动片具有固定触点、可动触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4984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伴随近年的电气设备的小型化,期望断路器的小型化尤其是低高度化。断路器的低高度化例如通过将可动触点的附近的可动片与热致动元件之间的间隙设定得较小来实现。
然而,在减小了上述间隙的情况下,有可能在热致动元件的热变形开始前,热致动元件与可动片接触而受到可动片的弹力的影响,从而妨碍热致动元件的快速(snap)变形。其结果,断路器的动作温度有可能发生波动。
本发明鉴于上述事实而提出,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断路器,既实现可动片与热致动元件之间的间隙小的紧凑化设计,也容易确保稳定的动作温度。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断路器,具备:固定片,其具有固定触点;可动片,其具有可动触点,且将所述可动触点向所述固定触点按压而使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热致动元件,其随温度变化而变形,从而使所述可动片从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的导通状态向所述可动触点从所述固定触点分离的断开状态转移;正特性热敏电阻,在所述可动片处于所述断开状态时,所述正特性热敏电阻使所述固定片与所述可动片导通;以及壳体,其对所述固定片、所述可动片、所述热致动元件和所述正特性热敏电阻进行容纳,所述热致动元件配置于所述可动片与所述正特性热敏电阻之间,所述壳体具有底面,在所述可动片的长边方向上将所述可动触点的那侧作为前侧时,所述正特性热敏电阻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以后倾姿势进行配置。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断路器的基础上,所述固定片具有支承面,所述支承面与所述正特性热敏电阻的底面抵接,且用于支承所述正特性热敏电阻,所述支承面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以后倾姿势进行配置。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断路器的基础上,所述支承面包含向所述正特性热敏电阻的那侧突出的第一突起。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断路器的基础上,所述支承面在比所述第一突起靠后侧的位置处包含向所述正特性热敏电阻的那侧突出的第二突起,所述第一突起的突出高度大于所述第二突起的突出高度。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断路器的基础上,所述固定片具有支承部,所述支承部包含所述支承面,且沿所述可动片的长边方向延伸,所述固定片以所述支承部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呈后倾姿势的方式埋设于所述壳体。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断路器的基础上,所述固定片具有支承部,所述支承部包含所述支承面,且沿所述可动片的长边方向延伸,所述支承部的厚度越往所述后侧越减小。
本发明的电气设备用的安全电路具备所述断路器。
本发明的电气设备用的二次电池组具备所述断路器。
(发明效果)
关于本发明的断路器,热致动元件配置于可动片与正特性热敏电阻之间,且在可动片的长边方向上将可动触点的那侧作为前侧时,正特性热敏电阻相对于底面以后倾姿势容纳于壳体。由此,能够在不妨碍断路器的小型化的前提下使在可动片的后侧的热致动元件与可动片之间的间隙易于增大。因此,在热致动元件的温度上升的过程中,热致动元件与可动片的接触会推迟。由此,能够在不受可动片的弹力的影响的前提下使热致动元件发生快速变形,断路器的动作温度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通过本发明制造的断路器的组装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通常的充电或放电状态下的上述断路器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过充电状态或异常时等的上述断路器的剖视图。
图4是将图1至3的断路器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1至3的固定片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6是作为图1至3的断路器的变形例的断路器的剖视图。
图7是作为图1至3的断路器的另一变形例的断路器的剖视图。
图8是作为图1至3的断路器的又一变形例的断路器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上述断路器的二次电池组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0是具备本发明的上述断路器的安全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断路器的制造方法。图1至图3示出了由本发明制造的断路器1的构成。断路器1安装于电气设备等,保护电气设备不受过度的温度上升或过电流的损害。
断路器1由具有固定触点21的固定片2、在一端部具有可动触点41的可动片4、随温度变化而变形的热致动元件5、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热敏电阻6、以及对固定片2、可动片4、热致动元件5和PTC热敏电阻6进行容纳的壳体10等构成。壳体10由壳体主体(第一壳体)7和安装于壳体主体7的上表面的盖构件(第二壳体)8等构成。
固定片2例如是通过对以铜等为主成分的金属板(此外,铜-钛合金、铜镍锌合金、黄铜等的金属板)进行压制加工而形成的,且通过注塑成形而嵌入壳体主体7内。在固定片2的一端侧形成有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的端子22,且在另一端侧形成有对PTC热敏电阻6进行支承的支承部23。PTC热敏电阻6载置于在固定片2的支承部23形成有3处的凸状的突起(凸起)24之上,由突起24支承。固定片2弯曲为阶梯状,从而固定触点21与支承部23具有高低差地进行配置,易于确保对PTC热敏电阻6进行收纳的空间。
固定触点21除了银、镍、镍-银合金以外,还利用铜-银合金、金-银合金等导电性好的材料的包层,通过镀敷或涂敷等形成于与可动触点41对置的位置,从形成于壳体主体7的内部的开口73a的一部分露出。端子22从壳体主体7的端缘伸出至外侧。支承部23从形成于壳体主体7的内部的开口73d露出。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说明,将固定片2的形成有固定触点21的那侧的面(即在图1中为上侧的面)作为顶面、且将其相反侧的面作为底面来进行了说明。关于其他部件,例如,端子片3、可动片4以及热致动元件5、PTC热敏电阻6、壳体10等也同样。
端子片3与固定片2同样,由以铜等为主成分的金属板形成。在端子片3的一端侧形成有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的端子32,且在另一端侧形成有与可动片4电连接的连接部33。端子32从壳体主体7的端缘伸出至外侧。连接部33与可动片4电连接。
可动片4通过对以铜等为主成分的板状的金属材料进行压制加工,形成为相对于长边方向的中心线对称的臂状。
在可动片4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形成有可动触点41。可动触点41例如由与固定触点21同等的材料形成,除了焊接以外,还通过包层、铆接(crimping)等手法与可动片4的一端部接合。
在可动片4的另一端部,形成有与端子片3的连接部33电连接的连接部42。端子片3的连接部33的顶面与可动片4的连接部42的底面例如通过焊接进行固接。连接部33的底面与壳体主体7接触,连接部42的顶面与盖构件8接触。由此,可动片4以及端子片3由壳体主体7和盖构件8包夹而固定。
可动片4在可动触点41与连接部42之间具有弹性部43。弹性部43从连接部42向可动触点41的那侧延伸出来。可动片4在弹性部43的基端侧的连接部42处由壳体10以及端子片3悬臂支承,在此状态下弹性部43弹性变形,从而形成于弹性部43的前端部的可动触点41朝固定触点21的那侧被按压而与之接触,由此固定片2与可动片4能通电。由于可动片4与端子片3电连接,因此固定片2与端子片3能通电。
可动片4优选在弹性部43通过压制加工而弯曲或屈曲。关于弯曲或屈曲的程度,只要能收纳热致动元件5,就无特别限定,考虑动作温度以及恢复温度下的弹力、触点的按压力等来适当设定即可。另外,在弹性部43的底面,与热致动元件5对置而形成有一对突起(接触部)44a、44b。突起44a、44b与热致动元件5接触,热致动元件5的变形经由突起44a、44b而传递至弹性部43(参照图1、图2以及图3)。
热致动元件5配置于可动片4与PTC热敏电阻6之间。即,热致动元件5载置于后述的PTC热敏电阻6的顶面61上。热致动元件5使可动片4的状态从可动触点41与固定触点21接触的导通状态向可动触点41从固定触点21分离的断开状态转移。热致动元件5通过对热膨胀率不同的薄板材进行层叠而形成为板状,截面呈弯曲为圆弧状的初始形状。若因过热而达到反转动作温度,则热致动元件5的弯曲形状伴随着快速运动而反向翘曲,若因冷却而低于正转恢复温度,则复原。热致动元件5的初始形状能通过压制加工而形成。只要在希望的温度下基于热致动元件5的反向翘曲变形,可动片4的弹性部43被顶起,且基于弹性部43的弹力而复原,则热致动元件5的材料以及形状就不作特别限定,但从生产率以及反向翘曲变形的效率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矩形形状。
作为热致动元件5的材料,将由铜镍锌合金、黄铜、不锈钢等各种合金组成的热膨胀率不同的2种材料层叠后的产物根据所需条件组合使用。例如,作为获得稳定的反转动作温度以及正转恢复温度的热致动元件5的材料,优选在高膨胀侧将铜-镍-锰合金进行组合,在低膨胀侧将铁-镍合金进行组合后的材料。另外,从化学的稳定性的观点出发,作为更优选的材料,列举在高膨胀侧将铁-镍-铬合金进行组合,在低膨胀侧将铁-镍合金进行组合后的材料。进而,另外,从化学的稳定性以及加工性的观点出发,作为更优选的材料,列举在高膨胀侧将铁-镍-铬合金进行组合,在低膨胀侧将铁-镍-钴合金进行组合后的材料。
在可动片4处于断开状态时,PTC热敏电阻6经由热致动元件5使固定片2与可动片4导通。PTC热敏电阻6配置于固定片2与热致动元件5之间。即,固定片2的支承部23位于热致动元件5的正下方以包夹PTC热敏电阻6。在基于热致动元件5的反向翘曲变形而固定片2与可动片4的通电被断开时,在PTC热敏电阻6中流动的电流增大。PTC热敏电阻6只要是电阻值随温度上升而增大来对电流进行限制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就能根据工作电流、工作电压、工作温度、恢复温度等的需要来选择种类,且只要不有损这些诸特性,其材料以及形状就不作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包含钛酸钡、钛酸锶或钛酸钙的陶瓷烧结体。除了陶瓷烧结体以外,还可以使用使聚合物含有碳等导电性颗粒的所谓的聚合物PTC。
构成壳体10的壳体主体7以及盖构件8由具有阻燃性的聚酰胺、耐热性优异的聚苯硫醚(PPS)、液晶聚合物(LCP)、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等热塑性树脂成形。若能得到与上述树脂同等以上的特性,则还可以应用树脂以外的材料。
壳体主体7具有顶面71和底面72。在顶面71装配盖构件8。底面72相对于顶面71而设置于相反侧。底面72实质上形成为平面状。断路器1通常以底面72朝向下方的方式进行配置而与接合导线连接,但根据二次电池等的安装形态,底面72也可以配置为朝向上方或者侧方。
在壳体主体7的顶面71侧,形成有用于对可动片4、热致动元件5和PTC热敏电阻6等进行容纳的内部空间即凹部73。凹部73具有用于容纳可动片4的开口73a、73b、用于容纳可动片4和热致动元件5的开口73c、以及用于容纳PTC热敏电阻6的开口73d等。此外,嵌入壳体主体7的可动片4、热致动元件5的端缘被构成凹部73的框分别抵接,在热致动元件5的反向翘曲变形时被导向。
盖构件8构成为覆盖凹部73。盖构件8可以是对凹部73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覆盖的形态。以铜等为主成分的金属板或不锈钢等的罩片81可以通过注塑成形而嵌入于盖构件8。罩片81不仅与可动片4的顶面适当抵接来对可动片4的移动进行限制,而且在提高盖构件8的乃至作为框体的壳体10的刚性和强度的同时对断路器1的小型化作出贡献。
在本断路器1,可动片4与端子片3通过焊接等而一体化,从而形成复合片9。端子片3在配置于壳体主体7内之前,与可动片4一体化,来构成复合片9。复合片9在PTC热敏电阻6以及热致动元件5依次容纳于壳体主体7后,容纳于壳体主体7。复合片9从形成于壳体主体7的开口73a、73b、73c配置于壳体主体7内而容纳于凹部73。复合片9例如能与WO2011/105175号公报等所公开的可动片同样地配置于壳体主体7。
如图1所示,盖构件8装配于壳体主体7,以对容纳有固定片2、端子片3、可动片4、热致动元件5以及PTC热敏电阻6等的壳体主体7的开口73a、73b、73c等进行封闭。壳体主体7与盖构件8例如通过超声波熔接进行接合。
图2以及图3示出了断路器1的动作的概略。图2示出了通常的充电或放电状态下的断路器1的动作。在通常的充电或放电状态下,热致动元件5维持反向翘曲前的初始形状。弹性部43将可动触点41向固定触点21的那侧按压,从而可动触点41与固定触点21接触,断路器1的固定片2与端子片3经由可动片4的弹性部43成为能导通的状态。
在图2所示的导通状态下,热致动元件5与导通状态的可动片4的突起44a以及突起44b分离。由此,可动触点41与固定触点21的接触压力得以提高,两者间的接触电阻得以降低。
可动片4的弹性部43可以与热致动元件5接触。在此情况下,端子片3、可动片4、热致动元件5、PTC热敏电阻6以及固定片2作为电路而导通。然而,PTC热敏电阻6的电阻压倒性地大于可动片4的电阻,因此在PTC热敏电阻6中流动的电流与在固定触点21以及可动触点41流动的量相比,实质上处于能忽略的程度。
图3示出了过充电状态或异常时等的断路器1的动作。热膨胀率不同的薄板材层叠后的构造的热致动元件5随着温度上升而变形,以修正图2所示的弯曲的初始形状。然后,达到动作温度的热致动元件5如图3所示,快速变形为反向翘曲形状。由此,热致动元件5与可动片4的弹性部43接触,弹性部43被热致动元件5顶起,固定触点21与可动触点41分离。此时,在固定触点21与可动触点41之间流动的电流中断。另一方面,热致动元件5与可动片4接触,热致动元件5和PTC热敏电阻6中会有少量泄漏电流流过。即,PTC热敏电阻6经由使可动片4转移至断开状态的热致动元件5,使固定片2与可动片4导通。只要这样的泄漏电流流动,PTC热敏电阻6就会持续发热,在使热致动元件5维持反向翘曲状态的同时使电阻值激增,因此电流不在固定触点21与可动触点41之间的路径上流动,仅存在上述的少量的泄漏电流(构成自保持电路)。该泄漏电流能用于安全装置的其他功能。
若解除过充电状态或消除异常状态,则PTC热敏电阻6的发热也消退,热致动元件5回到正转恢复温度,复原至原始的初始形状。然后,基于可动片4的弹性部43的弹力,可动触点41与固定触点21再次接触,电路解除断开状态,返回至图2所示的导通状态。
图4将图2的断路器1放大表示。在可动片4的长边方向上将可动触点41的那侧作为前侧、且将连接部42的那侧作为后侧时,PTC热敏电阻6相对于底面72以后倾姿势容纳于壳体10。
在此,PTC热敏电阻6相对于底面72以后倾姿势容纳于壳体10旨在以从底面72起至PTC热敏电阻6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线6C为止的距离D随着从可动片4的可动触点41的那侧去往连接部42的那侧减小的方式配置PTC热敏电阻6。
如前所述,朝可动片4凸的初始形状的热致动元件5随温度上升而逐渐变形。而且,为了使热致动元件5在高精度设定的动作温度下快速变形,优选维持热致动元件5与可动片4之间的间隙S(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突起44a与热致动元件5之间的距离),使得即使在刚要达到动作温度之前也不受可动片4的弹力的影响。
在本断路器1,PTC热敏电阻6的姿势相对于底面72后倾,从而能够在不妨碍断路器1的小型化的前提下使在可动片4的后侧的热致动元件5与可动片4之间的间隙S易于增大。因此,在热致动元件5的温度上升的过程中,热致动元件5与可动片4的接触会推迟。由此,能够在不受可动片4的弹力的影响的前提下使热致动元件5发生快速变形,断路器1的动作温度稳定。
图5是表示固定片2的构成的立体图。固定片2含有第一突起24a和第二突起24b,作为在支承部23向PTC热敏电阻6的那侧突出的突起24。第一突起24a设置有一对,且均配置于固定触点21的那侧(前侧)。第二突起24b配置于端子的连接部33的那侧(后侧)。
如图4所示,PTC热敏电阻6的主体部60的顶面61以及底面62实质上形成为平面状。顶面61与底面62优选为平行地形成。本实施方式的PTC热敏电阻6在主体部60的外侧形成有凸缘部63。也可以省略凸缘部63。在此情况下,由主体部60来构成圆柱状的PTC热敏电阻6。
PTC热敏电阻6的底面62与固定片2的一对第一突起24a以及第二突起24b的各自的顶部抵接。即,PTC热敏电阻6由一对第一突起24a以及第二突起24b进行三点支承。一对第一突起24a以及第二突起24b的各自的顶部构成用于支承PTC热敏电阻6的支承面25。
突起24可以由第一突起24a以及一对第二突起24b构成。在(未图示)这样的形态下,PTC热敏电阻6由第一突起24a以及一对第二突起24b进行三点支承。第一突起24a以及一对第二突起24b的各自的顶部构成用于支承PTC热敏电阻6的支承面25。
第一突起24a的突出高度H1大于第二突起24b的突出高度H2。由此,支承面25相对于底面72以后倾姿势进行配置。而且,由支承面25支承的PTC热敏电阻6也相对于底面72以后倾姿势进行配置。因此,能够在不妨碍断路器1的小型化的前提下使在可动片4的后侧的热致动元件5与可动片4之间的间隙S易于增大,断路器1的动作温度稳定。
图6是作为图4的断路器1的变形例的断路器1A的剖视图。针对断路器1A当中的以下未说明的部分,能采用上述断路器1的构成。
在断路器1A,取消了固定片2A的第二突起24b。因此,支承部23在一对第一突起24a以及底面62的后端所接触的接触处26与PTC热敏电阻6的底面62抵接。由此,PTC热敏电阻6的底面62在一对第一突起24a以及接触处26与固定片2抵接而被三点支承。一对第一突起24a的各自的顶部以及接触处26构成用于支承PTC热敏电阻6的支承面25A。
在断路器1A的固定片2A,取消了图4、5所示的第二突起24b,因此支承面25A相对于底面72以后倾姿势进行配置。而且,由支承面25A支承的PTC热敏电阻6也相对于底面72以后倾姿势进行配置。因此,能够在不妨碍断路器1A的小型化的前提下使在可动片4的后侧的热致动元件5与可动片4之间的间隙S易于增大,断路器1A的动作温度稳定。
在断路器1A的固定片2A,取消了图4、5所示的第二突起24b,因此通过将第一突起24a的突出高度H1设定得相对于固定片2进一步低,能够将PTC热敏电阻6相对于底面72搭载得低。因此,断路器1A的小型化进一步变得更加容易。
图7是作为图4的断路器1的另一变形例的断路器1B的剖视图。针对断路器1B当中的以下未说明的部分,能采用上述断路器1等的构成。
在断路器1B,固定片2B以支承部23B相对于底面72呈后倾姿势的方式埋设于壳体10。这样的构成例如通过在对壳体主体7进行成形时将固定片2B以呈后倾姿势的方式相对于模具倾斜地进行支承而能够易于实现。
在断路器1B,与PTC热敏电阻6对置的支承部23B的顶面构成支承面25B。即,支承部23B含有支承面25B。
固定片2B以支承面25B相对于底面72呈后倾姿势的方式埋设于壳体10。由此,在支承面25B由支承部23B支承的PTC热敏电阻6也相对于底面72以后倾姿势进行配置。因此,能够在不妨碍断路器1B的小型化的前提下使在可动片4的后侧的热致动元件5与可动片4之间的间隙S易于增大,断路器1B的动作温度稳定。
图8是作为图4的断路器1的又一变形例的断路器1C的剖视图。针对断路器1C当中的以下未说明的部分,能采用上述断路器1等的构成。
在断路器1C的固定片2C,支承部23C的厚度形成为越往后侧越减小。固定片2B整体的厚度也可以构成为越往后侧越减小。这样的固定片2C通过压制加工等易于成形。
与PTC热敏电阻6对置的支承部23C的顶面构成支承面25C。即,支承部23B含有支承面25B。
在固定片2C,支承部23C的厚度越往后侧越减小,因此支承面25B易于相对于底面72呈后倾姿势。由此,由支承面25B支承的PTC热敏电阻6也相对于底面72以后倾姿势进行配置。因此,能够在不妨碍断路器1C的小型化的前提下使在可动片4的后侧的热致动元件5与可动片4之间的间隙S易于增大,断路器1C的动作温度稳定。
虽然在断路器1B、1C中省略了第一突起24a以及第二突起24b,但与现有的断路器同等的突起也可以形成于固定片2的支承部23。另外,也可以与断路器1同样,形成突出高度比第一突起24a以及第一突起24a小的第二突起24b。进而,也可以与断路器1A同样,仅形成有第一突起24a。
尽管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断路器1等,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能变更为各种形态予以实施。即,本发明的断路器1等只要符合如下构成即可,即至少具备:固定片2,其具有固定触点21;可动片4,其具有可动触点41,将可动触点41向固定触点21按压而与之接触;热致动元件5,其随温度变化而变形,从而使可动片4从可动触点41与固定触点21接触的导通状态向可动触点41从固定触点21分离的断开状态转移;PTC热敏电阻6,其在可动片4处于断开状态时使固定片2与可动片4导通;以及壳体10,其对固定片2、可动片4、热致动元件5和PTC热敏电阻6进行容纳,热致动元件5配置于可动片4与PTC热敏电阻6之间,壳体10具有底面72,在可动片4的长边方向上将可动触点41的那侧作为前侧时,PTC热敏电阻6相对于底面72以后倾姿势容纳于壳体10。
因此,在本发明的断路器1等中,可动片4与端子片3可以通过压制加工而一体成形。
另外,本发明的断路器1等还能广泛适用于二次电池组、电气设备用的安全电路等。图9示出二次电池组500。二次电池组500具备二次电池501、以及在二次电池501的输出电路中设置的断路器1。图10示出电气设备用的安全电路502。安全电路502在二次电池501的输出电路中串联地具备断路器1。根据具备断路器1的二次电池组500或安全电路502,能够制造能在维持导通时的电阻的同时易于实现小型化的二次电池组500或安全电路502。
(标号说明)
1断路器
1A断路器
1B断路器
1C断路器
2固定片
2A固定片
2B固定片
2C固定片
4可动片
5热致动元件
6PTC热敏电阻(正特性热敏电阻)
10壳体
21固定触点
23支承部
23B支承部
23C支承部
24突起
24a第一突起
24b第二突起
25支承面
25A支承面
25B支承面
25C支承面
41可动触点
44a突起
44b突起
62底面
72底面
500二次电池组
502安全电路
H1突出高度
H2突出高度。

Claims (8)

1.一种断路器,具备:
固定片,其具有固定触点;
可动片,其具有可动触点,且将所述可动触点向所述固定触点按压而使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
热致动元件,其随温度变化而变形,从而使所述可动片从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的导通状态向所述可动触点从所述固定触点分离的断开状态转移;
正特性热敏电阻,在所述可动片处于所述断开状态时,所述正特性热敏电阻使所述固定片与所述可动片导通;以及
壳体,其对所述固定片、所述可动片、所述热致动元件和所述正特性热敏电阻进行容纳,
所述热致动元件配置于所述可动片与所述正特性热敏电阻之间,
所述壳体具有底面,
在所述可动片的长边方向上将所述可动触点的那侧作为前侧时,
所述正特性热敏电阻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以后倾姿势容纳于所述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中,
所述固定片具有支承面,所述支承面与所述正特性热敏电阻的底面抵接,且用于支承所述正特性热敏电阻,
所述支承面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以后倾姿势进行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器,其中,
所述支承面包含向所述正特性热敏电阻的那侧突出的第一突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断路器,其中,
所述支承面在比所述第一突起靠后侧的位置处包含向所述正特性热敏电阻的那侧突出的第二突起,所述第一突起的突出高度大于所述第二突起的突出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断路器,其中,
所述固定片具有支承部,所述支承部包含所述支承面,且沿所述可动片的长边方向延伸,
所述固定片以所述支承部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呈后倾姿势的方式埋设于所述壳体。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断路器,其中,
所述固定片具有支承部,所述支承部包含所述支承面,且沿所述可动片的长边方向延伸,
所述支承部的厚度越往所述后侧越减小。
7.一种电气设备用的安全电路,具备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断路器。
8.一种二次电池组,具备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断路器。
CN202280018555.1A 2021-05-26 2022-03-29 断路器、安全电路以及二次电池组 Pending CN11694100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88396A JP7425768B2 (ja) 2021-05-26 2021-05-26 ブレーカー、安全回路及び2次電池パック
JP2021-088396 2021-05-26
PCT/JP2022/015382 WO2022249732A1 (ja) 2021-05-26 2022-03-29 ブレーカー、安全回路及び2次電池パッ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41007A true CN116941007A (zh) 2023-10-24

Family

ID=84228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18555.1A Pending CN116941007A (zh) 2021-05-26 2022-03-29 断路器、安全电路以及二次电池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425768B2 (zh)
CN (1) CN116941007A (zh)
WO (1) WO202224973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50055967A (ko) * 2003-12-09 2005-06-14 이건테크놀로지 주식회사 배터리의 이상온도 감지 차단기
DE102008048554B3 (de) 2008-09-16 2010-02-04 Hofsaess, Marcel P. Temperaturabhängiger Schalter
CN102568958B (zh) 2011-12-31 2016-09-28 上海长园维安电子线路保护有限公司 自保持型过电流保护装置
JP7017922B2 (ja) 2017-12-21 2022-02-09 ボーンズ株式会社 ブレーカー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安全回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49732A1 (ja) 2022-12-01
JP2022181450A (ja) 2022-12-08
JP7425768B2 (ja) 2024-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184298A1 (ja) ブレーカーの製造方法
JP7017922B2 (ja) ブレーカー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安全回路
CN112534537B (zh) 断路器、安全电路以及二次电池组
JP6967878B2 (ja) ブレーカー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安全回路。
JP6967932B2 (ja) ブレーカー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安全回路。
JP7083742B2 (ja) 熱応動素子、ブレーカー、安全回路及び2次電池パック
CN116941007A (zh) 断路器、安全电路以及二次电池组
JP6204721B2 (ja) ブレーカー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安全回路並びに2次電池回路
WO2021187129A1 (ja) ブレーカー、安全回路及び2次電池パック
WO2023120197A1 (ja) ブレーカー、安全回路及び2次電池パック
JP6777438B2 (ja) ブレーカー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安全回路並びにコネクタ。
WO2023084944A1 (ja) ブレーカー、安全回路及び2次電池パック
JP7425710B2 (ja) ブレーカー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安全回路、2次電池パック
WO2023058379A1 (ja) ブレーカー、安全回路及び2次電池パック
WO2023119887A1 (ja) ブレーカー、安全回路及び2次電池パック
WO2024034323A1 (ja) 電流遮断装置及び充放電制御回路
WO2024069853A1 (ja) ブレーカー及びそれを備えた二次電池パック
JP2017208358A (ja) ブレーカー並びにそれを備えた安全回路及び2次電池回路
WO2020095694A1 (ja) 熱応動素子、ブレーカー、安全回路及び2次電池パック
JPWO2019230751A1 (ja) ブレーカー、安全回路及び2次電池パッ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