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95325A - 物品容纳容器 - Google Patents

物品容纳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95325A
CN116495325A CN202310529048.0A CN202310529048A CN116495325A CN 116495325 A CN116495325 A CN 116495325A CN 202310529048 A CN202310529048 A CN 202310529048A CN 116495325 A CN116495325 A CN 1164953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part
housing
container according
accommodating container
conve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2904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上严洋
小野翔平
国本崇志
太田幸雄
浅井宏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nd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nd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0899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50494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and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nda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4953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953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25/00Details of other kinds or types of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55/00Accessories for container clos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5D55/02Locking devices; Means for discourag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opening or removal of closure
    • B65D55/14Applications of locks, e.g. of permutation or key-controlled loc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 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AREA)
  • Packaging Frangible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新颖的处理性良好的物品容纳容器。物品容纳容器(1)具备呈球型形状的主体部(10),主体部(10)包括第1外壳部(11)和能够与第1外壳部(11)连结的第2外壳部(12),第1外壳部(11)和第2外壳部(12)构成为相同的样式。

Description

物品容纳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品容纳容器。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用于容纳物品(商品)而进行输送、展示、销售等的物品容纳容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公开有一种胶囊(物品容纳容器),该胶囊具备第一容纳部、第二容纳部、第一铰链部、铰链式的紧固件、以及能够卡定紧固件的第一卡定部。在该胶囊中,铰链式的紧固件具备突起部,该突起部在紧固件卡定于第一卡定部的状态下,朝向沿着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中的相对于设有该铰链式的紧固件的任一者而言的另一者的外表面的外侧突出。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中的另一者成为具备第二卡定部的构造,该第二卡定部在紧固件卡定于第一卡定部的状态下,容纳突起部,弹性地限制紧固件向从第一卡定部脱离的方向位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500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记载的物品容纳容器(胶囊)需要用于开闭的铰链构造、用于保持两个容纳部关闭的紧固件且构造复杂,而且,也不能分离两个容纳部。
此外,虽然在专利文献1没有特别记载,但是若考虑到弹性功能、铰链构造等则设想由合成树脂构成。因而,在废弃处理中,在处理性上存在有时必须与普通垃圾区分等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处理性良好的新颖的物品容纳容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物品容纳容器具备呈球型形状的主体部,主体部包括第1外壳部和能够与第1外壳部连结的第2外壳部,第1外壳部和第2外壳部构成为相同的样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处理性良好的新颖的物品容纳容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物品容纳容器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物品容纳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开口侧观察开口端部而得到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物品容纳容器的组装方法的说明图,图4的(a)是表示能够组装的对合方向的立体图,图4的(b)是表示不能组装的对合方向的立体图。
图5是在图4中组装有主体部的状态的沿着XI-XI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在图4中组装有主体部的状态的沿着XII-XII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在图4中组装有主体部的状态的沿着XIII-XIII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表示主体部分离时的操作的一例的放大立体图。
图9是用于说明进行图8所示的操作时的主体部的分离动作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图1所示的物品容纳容器的变形例的主体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变形例的主体部的组装状态的侧视图,图11的(a)是将图10所示的扁平的外壳部和与图2所示的构件相同形状的外壳部连结起来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1的(b)是表示将图10所示的扁平的外壳部彼此连结起来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主体部使用透光性的材料时的一例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物品容纳容器;10、主体部;10h、长孔;11、第1外壳部;12、第2外壳部;101、开口端部;107、引导部;110、第1连结部;120、第2连结部;130、第1凸部;131、孔;140、第1凹部;141、突起;150、第2凸部;160、第2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2对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物品容纳容器的一例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物品容纳容器1由呈球型形状的中空的主体部10构成。主体部10例如具有半球状的第1外壳部11和能够与该第1外壳部11连结而维持连结状态的第2外壳部12。此外,第1外壳部11和第2外壳部12构成为能够从其组合线BL分离(参照图2)的独立构件。如此,主体部10通过维持球型形状,而能够在内部容纳物品而保护该物品。此外,主体部10形成为在容纳物品的状态下能够滚动的形状,从而适于从物品供给装置供给物品。物品供给装置具备:容纳部,其能够将多个容纳了物品的物品容纳容器1以随机的配置容纳;供给部,其能够从容纳部一个一个随机地选择并供给物品容纳容器1;锁定部,其锁定供给部;操作部,其以支付代价作为条件解除锁定部的锁定,并能够进行使供给部旋转的操作;以及通路部,其使物品容纳容器1能够滚动地从容纳部向供给口穿过。
主体部10构成为含有纸的粉末等,例如作为其色彩,呈白色或白色系的颜色。此外,在主体部10含有的纸成分的含有率为第1外壳部11和第2外壳部12各51%以上。
图2是图1所示的物品容纳容器1的分解立体图。
第1外壳部11呈内部中空的半球型形状,在构成组合线BL的开口端部101形成有具备后述的多个凹凸构造的第1连结部110。此外,对于第2外壳部12,也呈内部中空的半球型形状,在该开口端部101形成有具备后述的多个凹凸构造的第2连结部120。
在第1外壳部11的第1连结部110设有具有矩形状的孔131的第1凸部130、具有钩状的顶端卡定部151的两个第2凸部150、以及两个平板状的引导部107作为形状不同的凸构造。此外,作为第1连结部110的凹构造,设有具有能够与孔131相对应的形状的突起141的第1凹部140、具有能够与顶端卡定部151相对应的形状的卡定端161的两个第2凹部160、以及两个能够与引导部107相对应的形状的内面凹陷部108。
对于第2外壳部12的第2连结部120,作为凸构造,也设有第1凸部130、两个第2凸部150、以及两个引导部107,作为凹构造,也设有第1凹部140、两个第2凹部160、以及两个内面凹陷部108。即,第1连结部110和第2连结部120成为完全相同的结构。而且,第1外壳部11和第2外壳部12均在外壳的顶部T附近从该顶部T以放射状(参照图1和图3)的方式设有四个长孔10h,对于其球形的鼓出形状(半球形状),也构成为相同大小的相同的样式。
另外,在此所说的“相同的样式”,不单是指形状、构造相同,还指能够连结的结构也相同。此外,第1外壳部11和第2外壳部12为完全相同的结构,但为了方便区分,标注不同的附图标记。
图3是从开口端部101的开口侧观察该开口端部101而得到的俯视图。
如图3所示,在开口端部101中,第1凸部130和第1凹部140位于开口端部101的第1对角线DL1上,引导部107和内面凹陷部108位于第2对角线上DL2上,第2凸部150和第2凹部160位于第3对角线DL3上,另一第2凸部150和另一第2凹部160位于第4对角线DL4上,另一引导部107和另一内面凹陷部108位于第5对角线DL5上。即,能够互相对应而嵌合的凹凸构造设置在开口端部101的最远的位置。通过如此构成,第1外壳部11和第2外壳部12构成为能够连结的相同的样式。因而,第1外壳部11例如能够与其他物品容纳容器1的第1外壳部11连结,第2外壳部12也能够与其他物品容纳容器1的第2外壳部12连结。
在此,第2凸部150和第2凹部160在第3对角线DL3上和第4对角线DL4上设有二对,且两个对角线以小角度相邻地配置,从而构成在开口端部101的圆周方向上相邻的第1对E1(图中下侧)和第2对E2(图中上侧)。如此,通过互相嵌合的部分靠近地设置,而在组装主体部10时考虑分离时的操作性。此外,两对E1、E2的配置相对于第1凸部130和第1凹部140的配置(第1对角线DL1)成90度的角度地配置。即,凹凸构造的连结部分在开口端部101的圆周方向上大致均等地分散,成为适于维持连结状态的位置。
图4是表示物品容纳容器1的组装方法的说明图,图4的(a)是表示能够组装的对合方向的立体图,图4的(b)是表示不能组装的对合方向的立体图。
在组合第1外壳部11和第2外壳部12时,如图4的(a)所示,例如,使第1外壳部11的第1凸部130和第2外壳部12的第1凹部140相对。通过以这样的方向使两开口端部101对合,而使相互的开口端部101彼此以对合的方式连结。此时,如后所述,第1凸部130和第1凹部140如图5所示那样嵌合,第2凸部150和第2凹部160如图6所示那样嵌合,而且,引导部107和内面凹陷部108如图7所示那样嵌合。另一方面,例如如图4的(b)所示,在与图4的(a)所示的位置不同的方向上,凹凸构造不同,不能嵌合,不能连结。
图5是在图4中组装有主体部10的状态的沿着XI-XI线的局部剖视图。
对于第1凸部130和第1凹部140的连结构造,如图5所示,孔131以从外侧嵌合的方式与主体部10的朝向外表面10us侧突出的突起141连结。在第1凸部130中,在进行组合操作时,若突出顶端面132例如在其厚度方向上成为倾斜面、弯曲面形状,则在与突起141抵接时,第1凸部130容易向主体部10的外侧变形。另一方面,在第1凹部140中,突起141设有随着从开口端部101侧朝向突出顶端侧而朝向自开口端部101后退的方向(图中下侧)的倾斜面142。通过如此构成,在组合第1外壳部11和第2外壳部12时,突出顶端面132一边与倾斜面142抵接一边沿着倾斜面142被推入,由此,以第1凸部130向主体部10的外侧变形的方式使孔131嵌在突起141上。
此外,孔131的卡定面133和突起141的卡定面143构成为大致平行。由此,在第1外壳部11和第2外壳部12组合的状态(图5所示的状态)下,由卡定面143和卡定面133的卡合来维持第1凸部130和第1凹部140的连结。
另外,突起141和孔131的卡合的解除不是使第1凸部130直接变形的那样的操作,而是如后所述那样,例如使远离第1凸部130的部位变形来进行。
图6是在图4中组装有主体部10的状态的沿着XII-XII线的局部剖视图。
对于第2凸部150和第2凹部160的连结构造,如图6所示,第2凹部160具有外表面10us朝向内表面10is凹陷的平坦的底面164,卡定端161以相对于该底面164空开规定间隔地相对的方式设置在开口端部101上。并且,第2凹部160向与开口端部101正交的方向开口,在从开口端部101的开口侧观察时(参照图3),为长孔状的开口构造。另一方面,第2凸部150从开口端部101朝向开口方向突出,其顶端卡定部151为朝向外表面10us侧(图中左侧)弯折的钩形状,该顶端卡定部151构成为勾挂于第2凹部160的卡定端161。对于第2凸部150的顶端卡定部151,开口端部101的开口方向的顶端面152(图中上侧的面)构成为倾斜面、弯曲面(在图示中为倾斜面)。
第2凸部150和第2凹部160如上述那样构成,从而在组合第1外壳部11和第2外壳部12时,例如,顶端面152一边与卡定端161抵接一边以向底面164侧弯曲的方式变形,最后,顶端卡定部151与卡定端161的背侧(图中上侧)以勾挂的方式卡合(图6所示的状态)。此外,卡定端161和底面164之间的间隔W设定为顶端卡定部151从卡定端161脱离时能够移动的尺寸。
另外,如后所述那样,顶端卡定部151和卡定端161的卡合的解除能够与第1凸部130和第1凹部140的卡合解除操作连动地进行。
图7是在图4中组装有主体部10的状态的沿着XIII-XIII线的局部截面立体图。
引导部107和内面凹陷部108的组合设置于在组合线BL上隔着第1凸部130和第1凹部140的连结部的位置(参照图3和图5)。此外,内面凹陷部108形成为在内表面10is侧,一端侧(图中上侧)在开口端部101开放的大致矩形状的平坦的凹陷。并且,引导部107构成为其引导侧面107a与内面凹陷部108的凹陷面108a面接触。
该引导部107和内面凹陷部108是在开口端部101中设于主体部10的内表面10is侧的唯一的凹凸嵌合构造。并且,引导部107和内面凹陷部108在组合第1外壳部11和第2外壳部12时具有引导功能。而且,后面叙述其详细内容,该引导部107和内面凹陷部108在分离两外壳部11、12时,也具有分离操作时的引导功能。
以下,说明第1外壳部11和第2外壳部12的分离操作的一例。
图8是用于表示主体部10分离时的操作的一例的放大立体图。
图9是用于说明在进行图8所示的操作时的主体部10的分离动作的侧视图。
在解除(拆开)第1外壳部11和第2外壳部12的组合时,例如,以第1凸部130的孔131从突起141向主体部10的外侧移动的方式使第1凸部130的孔131变形,但此时的操作并不是将第1凸部130捏住等而使其直接变形的操作。例如,如图8所示,该操作是在组合线BL的附近推压除了第1凸部130和第1凸部130的设有引导部107的周边区域A以外的部位。这是因为,在第2外壳部12中,第1凸部130的周边区域A沿着组合线BL由第1外壳部11侧的一对引导部107保持内表面10is(内面凹陷部108)而难以变形(相对于来自于外侧的推压具有对抗力)。因此,推压除了周边区域A以外的引导部107的外侧区域B(没有引导部107的区域)(推压图示的推压点P1)。
该推压点P1也存在于与图示相反的背侧。即,例如,由拇指、食指、中指等以握着的方式进行操作,因此,推压点P1位于一对引导部107的两旁。如此,通过按压推压点P1,而使推压点P1的部分以向主体部10的内侧凹陷的方式变形。通过该变形,第2外壳部12与引导部107相接触的部分也被向内侧按压,但由于与引导部107相接触的部位被该引导部107支承,因此,不会像推压点P1那样变形得那么大,与推压点P1隔着引导部107的相反侧成为产生向远离第1外壳部11的方向(箭头C方向)上移动的力的部分。
对第1凸部130向外侧移动的情况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如上所述,在按压推压点P1而使主体部10向内侧变形时,如图8和图9所示,在第2外壳部12的内表面10is(凹陷面108a)和引导部107(引导侧面107a)相接触的面上,产生引导部107的靠推压点P1的部分被强力按压的强接触点P2。推测该强接触点P2承担着将由推压引起的内侧变形变为外侧变形的较大的作用。即,以该强接触点P2为支点,第1凸部130与其周围的变形一起以顶端部130t向远离第1外壳部11的方向(箭头C方向)翘曲的方式移动。
此外,通过利用手指推压表背两个部位的推压点P1,而在组合线BL上,在与连结推压点P1的径向相差90度的方向上,作用有使主体部10在向外侧鼓出的方向上变形的力。此时,在推压点P1的图示中,第2凸部150和第2凹部160的嵌合的连结部位于左侧的位置,因此,推压所引起的变形力难以向图中左侧传递。其结果是,如图9所示,以一方侧(图示的右侧)的连结先被解除的方式进行动作。
此外,在按压推压点P1时的变形中,对于引导部107,例如,如图9所示,首先,在欲使第1凸部130从突起141脱离的状态下,如图示那样,在第2凸部150侧维持嵌合状态,由此,如上所述,产生开口端部101彼此倾斜地相对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引导部107的引导侧面107a由被推压侧的凹陷面108a按压而产生顶端侧向外壳内侧弹性变形的状态。其结果是,产生引导侧面107a相对于凹陷面108a向内侧倾斜的接触状态,从而引导第1外壳部11和第2外壳部12的开口端部101彼此向分离的方向(箭头D方向)滑动。由此,促进第1外壳部11和第2外壳部12的分离。
如此,随着第1外壳部11和第2外壳部12的开口端部101彼此的分离距离变大,而第2凸部150的顶端卡定部151和第2凹部160的卡定端161的卡合被解除。即,解除引导部107和内面凹陷部108的卡合,从而由第2外壳部12的推压所引起的内侧变形变大,其结果是,顶端卡定部151向能够从卡定端161脱离的底面164侧移动(参照图6)而解除卡合。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第1外壳部11和第2外壳部12通过各凹凸构造将其组合状态牢固地卡定,但如上所述,通过使主体部10的外表面10us变形,而构成为能够互相分离。
图10是表示本技术方案的变形例的主体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变形例的主体部的组装状态的侧视图,图11的(a)是将不同大小的外壳部连结起来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1的(b)是表示将在图10所示的外壳部中扁平的外壳部彼此连结起来的状态的侧视图。
在图10中,第1外壳部11是与上述的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的构造,是相同的形状。不过,在第2外壳部12中,开口端部101的构造是与第1外壳部11相同的构造,能够组合开口端部101彼此,但是,第2外壳部12的半球形状构成为扁平的半球。因而,在将图10所示的第1外壳部11和第2外壳部12连结起来的情况下,如图11的(a)所示,在侧视时,能够获得一侧的鼓出较小的单侧扁平的球形状的主体部10。此外,在将图10所示的第2外壳部12彼此连结起来的情况下,如图11的(b)所示,能够获得侧视时椭圆形的主体部10。
图12是表示主体部使用透光性的材料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2所示的物品容纳容器1构成为,第1外壳部11与上述相同,例如,含有51%以上的呈白色系的颜色的纸成分。另一方面,第2外壳部12呈具有透光性的透明色或半透明色,能够从外侧视觉观察在内部容纳的物品G。因而,在第2外壳部12不形成有长孔10h。
在本技术方案中,构成主体部10的第1外壳部11和第2外壳部12构成为第1连结部110和第2连结部120呈相同构造和相同形状的相同的样式,因此,能够不区别地制造第1外壳部11、第2外壳部12。此外,在形成主体部10的情况下,能够不区分两外壳部11、12地进行组装,操作性极佳。也就是说,以往以来,由于能够组合的外壳部的一方的外壳部和另一方的外壳部构成为不同的样式,因此,需要在有意识地选择外壳部的基础上进行组装,但在本技术方案中,由于即使组合哪个外壳部都能够进行组装,因此,即便是幼儿、小孩也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此外,由于主体部10构成为球形状,因此,能够容易滚动地从物品供给装置进行供给。
在本技术方案中,由于第1外壳部11和第2外壳部12能够互相可分离地组装,因此,在分离后再一次组装时,在同时分离了多个主体部10的情况下,只要选择两个外壳部就能够组装,所以,操作性良好。此外,第1外壳部11和第2外壳部12不连结,也没有设置铰链部、紧固件等,因此,避免成形模具的模腔的复杂化,成形性良好。
此外,在本技术方案中,第1连结部110和第2连结部120均采用具有有别于第1凸部130的第2凸部150和有别于第1凹部140的第2凹部160的两个不同的连结构造,从而能够谋求连结方向的特定化,并且能够谋求连结力的强化。此外,通过成为多个种类的凹凸嵌合构造,而能够使连结更加可靠。
在本技术方案中,在第1连结部110和第2连结部120设有多个相邻的第2凹部160和第2凸部150的对(第1对E1、第2对E2),从而能够做出凹凸嵌合的构造部分靠近的区域,能够容易地进行组合的嵌合操作和分离操作。
此外,在本技术方案中,第1对E1和第2对E2与其他部分相比集中地形成有多个连结构造,因此,能够增强连结力。其结果是,例如,在推压主体部10而进行分离的分离操作中,能够在组合线BL上产生变形、分离的容易度的差异,能够通过错开连结部位的分离顺序进行有效的分离动作。
在本技术方案中,在开口端部101设有在内表面10is侧突出的引导部107,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连结第1外壳部11和第2外壳部12时的定位。
此外,引导部107设为,相对于在组合线BL上位于外表面10us侧的位置的第1凸部130,与在左右方向上隔着第1凸部130的位置的内表面10is(内面凹陷部108)相接触,因此,在沿着组合线BL附近推压隔着引导部107与第1凸部130相反侧的部分(推压推压点P1)时,能够产生以引导部107为支点(强接触点P2)使第1凸部130向从第1凹部140脱离的方向移动的力,引导两外壳部11、12向分离方向打开。其结果是,在分离主体部10时,不需要进行利用指尖直接使凹凸连结部分脱离的操作,仅推压主体部10的外表面,就能够容易地分离主体部10。
在本技术方案中,形成为在第1外壳部11和第2外壳部12的分离操作中仅按压外壳部的外表面10us即可的结构,因此,不需要设置用于分离的特别的解除构件,能够简化结构。
在本技术方案中,从第1外壳部11和第2外壳部12的顶部T以放射状的方式形成有多个长孔10h,因此,即使长孔10h为小开口,也能够可掌握且有效地视觉识别所容纳的物品的大致整体情况。
在本技术方案中,主体部10构成为含有51%以上的纸的粉末,从而能够作为纸进行分类,容易废弃等处理性良好。此外,外壳部具有纸的成分而呈白色系的颜色,从而能够容易染色为其他颜色,享受色彩鲜艳的胶囊容器。
在本技术方案中,将第1外壳部11、第2外壳部12中的任一者构成为含有纸的粉末的纸基材料的外壳构件,另一方面,由能够视觉观察内部的透光性的材料构成另一者,在该情况下,能够享受具有有色的部分和透光性的部分的物品容纳容器1。此外,不需要在纸基材料的外壳构件侧形成窥视孔功能的长孔10h。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能够在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适当变更。例如,在本技术方案中,对于第1凸部130和第1凹部140、以及第2凸部150和第2凹部160的嵌合构造,不限制于图示的内容,能够适当变更。
如上所述,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了以下事项。
(1)
一种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该物品容纳容器具备呈球型形状的主体部,
上述主体部包括第1外壳部和能够与上述第1外壳部连结的第2外壳部,上述第1外壳部和上述第2外壳部构成为相同的样式。
(2)
根据(1)所记载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上述第1外壳部和上述第2外壳部构成为能够互相分离。
(3)
根据(1)或(2)所记载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上述第1外壳部呈内部中空的半球型形状,在其开口端部形成有第1连结部,
上述第2外壳部呈内部中空的半球型形状,在其开口端部形成有第2连结部。
(4)
根据(3)所记载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上述第1连结部和上述第2连结部呈相同构造和相同形状。
(5)
根据(3)或(4)所记载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上述第1外壳部构成为能够与其他上述物品容纳容器的上述第1外壳部连结,
上述第2外壳部构成为能够与其他上述物品容纳容器的上述第2外壳部连结。
(6)
根据(3)~(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上述第1外壳部和上述第2外壳部构成为,在仅在规定的方向上使相互的上述开口端部相对的状态下,能够互相连结。
(7)
根据(3)~(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上述第1连结部包括第1凸部和第1凹部,
上述第2连结部包括与上述第1连结部的上述第1凸部嵌合的第1凹部和与上述第1连结部的上述第1凹部嵌合的第1凸部,
在上述第1连结部中,上述第1凸部设置在距上述第1凹部最远的位置,在上述第2连结部中,上述第1凸部设置在距上述第1凹部最远的位置。
(8)
根据(7)所记载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在上述第1凸部形成有孔,在上述第1凹部形成有突起,
上述第1外壳部和上述第2外壳部构成为,通过使上述孔与上述突起嵌合,而能够互相连结。
(9)
根据(7)或(8)所记载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上述第1连结部包括第2凸部和第2凹部,
上述第2连结部包括与上述第1连结部的上述第2凸部嵌合的第2凹部和与上述第1连结部的上述第2凹部嵌合的第2凸部,
上述第1外壳部和上述第2外壳部构成为,通过上述第1连结部和上述第2连结部中的一者的上述第2凹部与上述第1连结部和上述第2连结部中的另一者的上述第2凸部嵌合,而能够互相连结。
(10)
根据(9)所记载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上述第1凸部和上述第2凸部构成为不同的形状的凸部,
上述第1凹部和上述第2凹部构成为不同的形状的凹部。
(11)
根据(9)或(10)所记载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上述第1连结部和上述第2连结部分别包括相邻地设置的上述第2凹部和上述第2凸部的第1对、以及相邻地设置的上述第2凹部和上述第2凸部的第2对。
(12)
根据(11)所记载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上述第1对设置在距上述第2对最远的位置。
(13)
根据(11)或(12)所记载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上述第1对的上述第2凹部和上述第2对的上述第2凸部设置在对角线上的位置,上述第1对的上述第2凸部和上述第2对的上述第2凹部设置在对角线上的位置。
(14)
根据(3)~(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在上述第1外壳部和上述第2外壳部,在上述开口端部形成有引导互相连结的引导部。
(15)
根据(1)~(1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上述第1外壳部和上述第2外壳部构成为,以至少任一者的变形作为条件,而能够互相分离。
(16)
根据(1)~(1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在上述第1外壳部和上述第2外壳部形成有多个长孔,以便能够视觉识别所容纳的物品。
(17)
根据(16)所记载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上述长孔从上述第1外壳部和上述第2外壳部的顶部以放射状的方式形成。
(18)
根据(1)~(1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上述主体部形成为在将物品容纳于内部的状态下能够滚动的形状,以便能够从物品供给装置进行供给。
(19)
根据(1)~(1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上述主体部构成为含有51%以上的纸的粉末。
(20)
根据(1)~(1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上述第1外壳部和上述第2外壳部呈白色系的颜色。
(21)
根据(1)~(1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上述第1外壳部呈白色系的颜色,上述第2外壳部呈具有透光性的透明色或半透明色。

Claims (21)

1.一种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该物品容纳容器具备呈球型形状的主体部,
所述主体部包括第1外壳部和能够与所述第1外壳部连结的第2外壳部,
所述第1外壳部和所述第2外壳部构成为相同的样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第1外壳部和所述第2外壳部构成为能够互相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第1外壳部呈内部中空的半球型形状,在其开口端部形成有第1连结部,
所述第2外壳部呈内部中空的半球型形状,在其开口端部形成有第2连结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第1连结部和所述第2连结部呈相同构造和相同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第1外壳部构成为能够与其他所述物品容纳容器的所述第1外壳部连结,
所述第2外壳部构成为能够与其他所述物品容纳容器的所述第2外壳部连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第1外壳部和所述第2外壳部构成为,在仅在规定的方向上使相互的所述开口端部相对的状态下,能够互相连结。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第1连结部包括第1凸部和第1凹部,
所述第2连结部包括与所述第1连结部的所述第1凸部嵌合的第1凹部和与所述第1连结部的所述第1凹部嵌合的第1凸部,
在所述第1连结部中,所述第1凸部设置在距所述第1凹部最远的位置,在所述第2连结部中,所述第1凸部设置在距所述第1凹部最远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在所述第1凸部形成有孔,在所述第1凹部形成有突起,
所述第1外壳部和所述第2外壳部构成为,通过使所述孔与所述突起嵌合,而能够互相连结。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第1连结部包括第2凸部和第2凹部,
所述第2连结部包括与所述第1连结部的所述第2凸部嵌合的第2凹部和与所述第1连结部的所述第2凹部嵌合的第2凸部,
所述第1外壳部和所述第2外壳部构成为,通过所述第1连结部和所述第2连结部中的一者的所述第2凹部与所述第1连结部和所述第2连结部中的另一者的所述第2凸部嵌合,而能够互相连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第1凸部和所述第2凸部构成为不同的形状的凸部,
所述第1凹部和所述第2凹部构成为不同的形状的凹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第1连结部和所述第2连结部分别包括相邻地设置的所述第2凹部和所述第2凸部的第1对、以及相邻地设置的所述第2凹部和所述第2凸部的第2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第1对设置在距所述第2对最远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第1对的所述第2凹部和所述第2对的所述第2凸部设置在对角线上的位置,所述第1对的所述第2凸部和所述第2对的所述第2凹部设置在对角线上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3~13中任一项所述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在所述第1外壳部和所述第2外壳部,在所述开口端部形成有引导互相连结的引导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第1外壳部和所述第2外壳部构成为,以至少任一者的变形作为条件,而能够互相分离。
16.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在所述第1外壳部和所述第2外壳部形成有多个长孔,以便能够视觉识别所容纳的物品。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长孔从所述第1外壳部和所述第2外壳部的顶部以放射状的方式形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主体部形成为在将物品容纳于内部的状态下能够滚动的形状,以便能够从物品供给装置进行供给。
19.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主体部构成为含有51%以上的纸的粉末。
20.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第1外壳部和所述第2外壳部呈白色系的颜色。
21.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物品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第1外壳部呈白色系的颜色,所述第2外壳部呈具有透光性的透明色或半透明色。
CN202310529048.0A 2022-06-01 2023-05-11 物品容纳容器 Pending CN1164953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89972A JP7504944B2 (ja) 2022-06-01 物品収容容器
JP2022-089972 2022-06-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95325A true CN116495325A (zh) 2023-07-28

Family

ID=87316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29048.0A Pending CN116495325A (zh) 2022-06-01 2023-05-11 物品容纳容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4077015A (zh)
CN (1) CN116495325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077015A (ja) 2024-06-06
JP2023177172A (ja) 2023-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20703B1 (en) Pill container
CA2226805C (en) High-security buckle
CN102906612B (zh) 锁定光学和/或电连接器以及电缆组件
JP6092810B2 (ja) 物品収容容器
US10995791B1 (en) Pull buckle
TWI524856B (zh) Link with
CN103144826A (zh) 物品收纳容器
CN116495325A (zh) 物品容纳容器
EP0386783A2 (en) Buckle
JP5732489B2 (ja) ボタン開閉装置
JP7504944B2 (ja) 物品収容容器
US4999886A (en) Plug and socket buckle assembly
JP6858598B2 (ja) カプセル
JP2012141392A (ja) 光コネクタ
JP3205037U (ja) バックル
US6273247B1 (en) Storing case with engaging pawl
WO2013164888A1 (ja) フロントリリースバックル
CN216416247U (zh) 一种一次性拉锁及拉链
JP2013242476A (ja) ロック解除機構付コネクタ
KR101415445B1 (ko) 버클
KR200176782Y1 (ko) 일체형 콤팩트 용기
JP3663138B2 (ja) テープ付きスナップファスナ
CN118183011A (zh) 物品收纳容器
KR200153529Y1 (ko) 쇼핑백용 손잡이 구조
JP6714418B2 (ja) ジッパー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