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37360A - 异构网络构建方法、基于异构网络的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异构网络构建方法、基于异构网络的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37360A
CN116437360A CN202310538998.XA CN202310538998A CN116437360A CN 116437360 A CN116437360 A CN 116437360A CN 202310538998 A CN202310538998 A CN 202310538998A CN 116437360 A CN116437360 A CN 1164373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terminal
access point
target
mode
net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3899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璇
宗佳颖
刘洋
邢燕霞
陈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Telecom Corp ltd
China Telecom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Telecom Corp ltd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Telecom Corp ltd, China Telecom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3899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3736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373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373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8Network planning to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异构网络构建方法、基于异构网络的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至少一个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根据每个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确定每个用户终端为静态用户终端或动态用户终端;当用户终端为静态用户终端时,为用户终端分配一个接入点,并将分配的接入点加入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当用户终端为动态用户终端时,为用户终端分配一个接入点簇,并将接入点簇加入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接入点簇包括:多个为用户终端提供网络服务的接入点。本公开通过构建一种混合异构网络,目的在于实现减少前传网络开销的同时降低越区切换频率。

Description

异构网络构建方法、基于异构网络的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异构网络构建方法、基于异构网络的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网络正朝着网络密集化的方向发展,而传统的蜂窝小区结构的应用带来了基站数量增加、建设成本增加、小区干扰与切换等诸多问题。
相关技术中为解决上述问题,无蜂窝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MIMO)***应运而生。无蜂窝大规模MIMO***利用分布在通信区域内的大量接入点(Access Point,AP)上的大量天线实现通信,并经由前传网络连接到基带单元(Base Band Unit,BBU)。尽管理论上所有AP均可为通信区域内用户终端(User Equipment,UE),但由于实际情况下需要考虑信道条件等相关因素,通常将有通信需求的UE与一组合适的AP簇集合进行关联以实现信息交互。但此时,AP间的协作与AP簇的实时更新会给前传网络带来较高的信令开销和处理延迟。
综上所述,相关技术无法满足在解决基站数量增加、建设成本增加、小区干扰与切换等问题的同时,还能降低前传网络的信令开销和处理延迟。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异构网络构建方法、基于异构网络的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相关技术中无法在接入点与用户终端的传输过程中同时满足减少小区干扰与切换频率和降低前传网络传输开销的问题。
本公开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异构网络构建方法,包括:获取至少一个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根据每个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确定每个用户终端为静态用户终端或动态用户终端;当用户终端为静态用户终端时,为所述用户终端分配一个接入点,并将分配的接入点加入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当用户终端为动态用户终端时,为所述用户终端分配一个接入点簇,并将所述接入点簇加入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所述接入点簇包括:多个为所述用户终端提供网络服务的接入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所述用户终端分配一个接入点,并将分配的接入点加入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包括:获取各个静态用户终端的优先级;获取至少一个待分配接入点的信道条件;根据各个静态用户终端的优先级和各个待分配接入点的信道条件,确定为各个静态用户终端分配的接入点;将为各个静态用户终端分配的接入点加入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所述用户终端分配一个接入点簇,并将所述接入点簇加入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包括:获取各个动态用户终端的优先级;获取至少一个待分配接入点的信道条件;根据各个动态用户终端的优先级和各个待分配接入点的信道条件,确定为各个用户终端分配的接入点簇;将为各个动态用户终端分配的接入点簇加入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判断第一信道增益与第二信道增益之比是否满足第一预设阈值,其中,所述第一信道增益为当前动态用户终端对应的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提供的信道增益,第二信道增益为当前动态用户终端对应的总信道增益;当所述第一信道增益与所述第二信道增益之比满足第一预设阈值时,则按照动态用户终端的优先级顺序为下一动态用户终端分配接入点;当所述第一信道增益与所述第二信道增益之比不满足第一预设阈值时,则继续为当前动态用户终端分配接入点来组成所述当前动态用户终端对应的接入点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前传网络的剩余带宽;获取当前用户终端的需求等级;判断所述剩余带宽是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判断所述需求等级是否大于预设等级;当所述剩余带宽大于第二预设阈值且所述需求等级大于预设等级时,确定接入点数据检测方式为完全集中式处理方式;当所述剩余带宽小于等于第二预设阈值和/或所述需求等级小于等于预设等级时,确定接入点数据检测方式为混合式处理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混合式处理方式包括分布式预处理和联合检测,其中,所述联合检测为大规模衰落检测或平均联合检测,所述确定接入点数据检测方式为混合式处理方式,包括:获取基带单元配置等级;获取基带单元占用等级;对所述基带单元配置等级和所述基带单元占用等级进行加权,得到基带单元等级;判断所述基带单元等级是否满足第三预设阈值;当所述基带单元等级满足第三预设阈值时,确定接入点数据检测方式为分布式预处理和大规模衰落检测;当所述基带单元等级不满足第三预设阈值时,确定接入点数据检测方式为分布式预处理和平均值检测。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异构网络的通信方法,包括:获取目标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根据目标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确定目标用户终端的静态用户终端或动态用户终端;当所述目标用户终端为静态用户终端时,从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中选择为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提供网络服务的目标接入点,并将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接入所述目标接入点;当所述目标用户终端为动态用户终端时,从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中选择为所述用户终端提供网络服务的目标接入点簇,所述目标接入点簇包括:多个为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提供网络服务的接入点。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异构网络构建装置,包括:位置信息获取装置,用于获取至少一个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终端状态判别装置,用于根据每个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确定每个用户终端为静态用户终端或动态用户终端;蜂窝网接入点分配装置,用于当用户终端为静态用户终端时,为所述用户终端分配一个接入点,并将分配的接入点加入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无蜂窝网接入点分配装置,用于当用户终端为动态用户终端时,为所述用户终端分配一个接入点簇,并将所述接入点簇加入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所述接入点簇包括:多个为所述用户终端提供网络服务的接入点。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异构网络的通信装置,包括:目标位置信息获取装置,用于获取目标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目标终端状态判别装置,用于根据目标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确定目标用户终端的静态用户终端或动态用户终端;目标蜂窝网接入点分配装置,用于当所述目标用户终端为静态用户终端时,从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中选择为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提供网络服务的目标接入点,并将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接入所述目标接入点;目标无蜂窝网接入点分配装置,用于当所述目标用户终端为动态用户终端时,从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中选择为所述用户终端提供网络服务的目标接入点簇,所述目标接入点簇包括:多个为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提供网络服务的接入点。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其中,所述处理器配置为经由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来执行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异构网络构建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异构网络构建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意一项的异构网络构建方法。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提供的异构网络构建方法、基于异构网络的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在获取到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后,确定每个用户终端对应的移动状态,并根据其移动状态为静态或动态,分配接入点来相应的组成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和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能够在接入点和用户终端的数据传输中,在降低小区间干扰和切换频率的同时,减少传输过程中前传网络的开销。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应用***架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异构网络构建方法流程图;
图3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基于异构网络的通信方法流程图;
图4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移动场景下基于蜂窝和无蜂窝MIMO的异构网络通信方法流程图;
图5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异构网络构建方法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异构网络构建装置示意图;
图7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基于异构网络的通信装置示意图;
图8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的框图;和
图9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
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为便于理解,在介绍本公开实施例之前,首先对本公开实施例中涉及到的几个名词进行解释如下:
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输入多输出;
AP(Access Point),接入点;
BBU(Base Band Unit),基带单元;
UE(User Equipment),用户终端;
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
CSI(Channel Statistical Information),信道统计信息;
LSFD(Large-Scale Fading Detection),大规模衰落检测;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应用***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架构可以包括终端设备、网络、网络侧设备以及接入点。
网络用以在接入点和网络侧设备之间提供通信链路的介质,可以是有线网络,也可以是无线网络。
可选地,上述的无线网络或有线网络使用标准通信技术和/或协议。网络通常为因特网、但也可以是任何网络,包括但不限于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移动、有线或者无线网络、专用网络或者虚拟专用网络的任何组合)。在一些实施例中,使用包括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HTML)、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MarkupLanguage,XML)等的技术和/或格式来代表通过网络交换的数据。此外还可以使用诸如安全套接字层(Secure Socket Layer,SSL)、传输层安全(Transport Layer Security,TLS)、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网际协议安全(InternetProtocolSecurity,IPsec)等常规加密技术来加密所有或者一些链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使用定制和/或专用数据通信技术取代或者补充上述数据通信技术。
终端设备可以是各种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膝上型便携计算机、台式计算机、可穿戴设备、增强现实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等。
可选地,不同的终端设备中安装的应用程序的客户端是相同的,或基于不同操作***的同一类型应用程序的客户端。基于终端平台的不同,该应用程序的客户端的具体形态也可以不同,比如,该应用程序客户端可以是手机客户端、PC客户端等。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包括静态用户终端UE1011和动态用户终端UE1012,网络可为前传网102,网络侧设备可为基带单元BBU103,接入点可为蜂窝MIMO模式接入点AP1041和无蜂窝MIMO模式接入点AP1042。
本公开实施例可针对当前5G以及未来B5G/6G网络,应用于移动密集化网络场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对BBU数量没有限制,可以是单BBU场景,也可以是多BBU场景。本公开实施例对UE和AP的天线数量也没有限制,可以是单天线,也可以是多天线。
每个AP均可通过前传网络与BBU进行信息交换,每个AP可根据不同UE接入情况动态的选择两种相应的AP模式,无蜂窝MIMO模式以及蜂窝MIMO模式。其中,无蜂窝MIMO模式指处于该模式下的AP之间相互协作,同一AP簇内的AP共同为UE提供服务;蜂窝MIMO模式指处于该模式下的AP无需与其余AP进行协作,在本地独立地处理UE信息即可,无需通过前传网络传输至BBU,一个AP单独为一个UE提供服务。
每个AP可部署在固定位置,但每个AP在各个时刻的模式可以是变化的,在每个AP模式更新的时刻,根据不同UE的接入情况进行AP模式的动态选择。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AP模式更新时刻可由BBU根据经验或AI训练模型等方式按需调整。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晓,图1中的终端设备、网络和网络侧设备的数量仅仅是示意性的,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具有任意数目的终端设备、网络和网络侧设备,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上述***架构下,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异构网络构建方法,该方法可以由任意具备计算处理能力的电子设备执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异构网络构建方法可以由上述***架构的终端设备执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异构网络构建方法可以由上述***架构中的网络侧设备执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异构网络构建方法可以由上述***架构中的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通过交互的方式来实现。
图2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异构网络构建方法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02,获取至少一个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
其中,位置信息可以是各个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可以是获取预设时间段内的位置信息,也可以是获取了多次上报的位置信息,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S204,根据每个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确定每个用户终端为静态用户终端或动态用户终端。
其中,静态用户终端可指移动状态为静态的用户终端,也可以指位置变化程度较小的用户终端,例如,居民家中的电脑设备,笔记本设备等;动态用户终端可指移动状态为动态的用户终端,也可以指位置变化程度较大的用户终端,例如,移动中的车辆等,本公开实施例对静态用户终端和动态用户终端的类型不做具体限定。
S206,当用户终端为静态用户终端时,为用户终端分配一个接入点,并将分配的接入点加入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
S208,当用户终端为动态用户终端时,为用户终端分配一个接入点簇,并将接入点簇加入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接入点簇包括:多个为用户终端提供网络服务的接入点。
由上述可知,本公开实施例中在获取到各个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后,确定每个用户终端对应的移动状态,并根据其移动状态为静态或动态,分配接入点来相应的组成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和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能够在接入点和用户终端的数据传输中,在降低小区间干扰和切换频率的同时,减少传输过程中前传网络的开销。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可先确定大尺度衰落增益。先通过各个UE向各个AP发送上行导频,AP接收数据并进行结果测算,在得到测量结果后确定各个UE和各个AP之间的大尺度衰落增益βkl,其中,k∈{1,2,…,K},l∈{1,2,…,L},其中,K为UE的数量,L为AP的数量。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各个UE周期性地向AP上报位置信息,根据最近M次UE的位置变化情况,将用户终端分为静态用户终端和动态用户终端。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M的取值可由BBU根据经验或AI训练模型等方式按需调整,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各个UE向AP上报位置信息的间隔时间为根据实际需求UE自行预配置得到,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对用户终端的索引合集进行初始化,静态用户终端的索引合集为
Figure BDA0004227512940000091
Figure BDA0004227512940000092
动态用户终端的索引合集为/>
Figure BDA0004227512940000093
对任意UE的具体分类判定方法如下,以UEk为例:
首先,计算最近M次UE位置的变化程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4227512940000094
其中,αk为UEk位置的变化程度,zm为第m次上报的UEk位置,m为当前上报的次数,m∈{1,2,…,M},M为上报UEk位置的总次数,k为当前UE的索引,k∈{1,2,…,K},K为UE的数量。
其次,更新UEk的位置,若其位置变化程度αk0,则将其确定为静态用户终端,并更新静态用户终端的索引集合Δ1=Δ1∪k;若其位置变化程度αk≥α0,则将其确定为动态用户终端,并更新动态用户终端的索引合集Δ2=Δ2∪k。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位置变化程度的判定阈值α0的取值可根据AP的配置按照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例如,当AP覆盖的范围较大时,可以通过增大α0以适配需求,当AP覆盖的范围较小时,可以通过减小α0以适配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是上述S206和S208可在每个AP模式进行更新的时刻进行,其中,AP模式的更新时刻可由BBU根据经验或AI训练模型等方式按需调整,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S206包括:获取各个静态用户终端的优先级;获取至少一个待分配接入点的信道条件;根据各个静态用户终端的优先级和各个待分配接入点的信道条件,确定为各个静态用户终端分配的接入点;将为各个静态用户终端分配的接入点加入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
按照各静态UE的优先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静态UE选择一个信道条件最好的AP为其提供服务。其中,静态UE的优先级是根据UE业务的紧急性进行判定的,例如,某UE业务的实时性更高,更加紧急,需要优先处理,该UE的优先级就更高;AP的信号条件经由AP的大尺度衰落增益进行判断。
初始化蜂窝MIMO模式的AP集合
Figure BDA0004227512940000101
后,以静态UEk为例,选择APi为其提供服务,其中i应满足如下选择规则:
Figure BDA0004227512940000102
其中,i为满足静态UEk选择AP规则的AP的索引,βkl为大尺度衰落增益,k为UE的索引,k∈Δ1,Δ1为静态用户终端的索引集合,l为AP的索引,l∈{1,2,…,L},L为AP的数量。
将APi标记为蜂窝MIMO模式AP,此时该AP将采用蜂窝MIMO为UEk提供服务。更新蜂窝MIMO模式AP集合γc=γc∪i,按照优先级从高到底的顺序跳转至下一静态UE,重新进行上述操作直至完成所有静态UE与蜂窝MIMO模式AP进行关联。本公开实施例可减小数据处理延迟,并降低前传网络压力。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S208包括:获取各个动态用户终端的优先级;获取至少一个待分配接入点的信道条件;根据各个动态用户终端的优先级和各个待分配接入点的信道条件,确定为各个用户终端分配的接入点簇;将为各个动态用户终端分配的接入点簇加入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判断第一信道增益与第二信道增益之比是否满足第一预设阈值,其中,第一信道增益为当前动态用户终端对应的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提供的信道增益,第二信道增益为当前动态用户终端对应的总信道增益;当第一信道增益与第二信道增益之比满足第一预设阈值时,则按照动态用户终端的优先级顺序为下一动态用户终端分配接入点;当第一信道增益与第二信道增益之比不满足第一预设阈值时,则继续为当前动态用户终端分配接入点来组成当前动态用户终端对应的接入点簇。
按照各动态UE的优先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动态UE选择AP簇集合为其提供服务。其中,动态UE的优先级是根据UE业务的紧急性进行判定的,例如,某UE业务的实时性更高,更加紧急,需要优先处理,该UE的优先级就更高。
初始化无蜂窝MIMO模式AP集合
Figure BDA0004227512940000111
后,以动态UEk为例,可选择AP集合Ω={1,2,…,L}-Υc为其提供服务,为动态UEk提供服务的无蜂窝MIMO模式AP簇Tk应满足如下选择规则:
初始化UEk关联的AP簇
Figure BDA0004227512940000112
在可用的AP集合Ω中,找到未向UEk提供服务的AP中大尺度衰落增益最大的APi,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Figure BDA0004227512940000113
其中,i为满足动态UEk选择AP规则的AP的索引,βkl为大尺度衰落增益,k为UE的索引,k∈{1,2,…,K},K为UE的数量,l为AP的索引,
Figure BDA0004227512940000116
Ω为可用的AP索引集合,Tk为UEk关联的AP簇的索引集。
更新Tk=Tk∪i,即为将APi加入UEk关联的AP簇中。需要说明的是,若APi为动态UEk提供服务后,其服务用户数达到正交导频序列个数τ时,则Ω=Ω-{i},其中,τ为每个AP同时服务UE的数量的最大值。
将APi标记为无蜂窝MIMO模式AP,此时该AP将采用无蜂窝MIMO为UEk提供服务。更新无蜂窝MIMO模式AP集合Υcf=Υcf∪i,判断AP簇为UEk提供的信道增益与总信道增益之比是否满足预设阈值δ,具体判断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4227512940000114
其中,δ为预设阈值,βkl为AP簇中第l个AP提供的大尺度衰落增益,
Figure BDA0004227512940000115
为总大尺度衰落增益,βkj为信道中第j个AP提供的大尺度衰落增益,l为与UEk关联的AP簇中AP的索引,l∈Tk,Tk为与UEk关联的AP簇的索引集,j为总信道中AP的索引,j∈{1,2,…,L},L为AP的总数。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预设阈值δ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预先设定,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当AP簇为UEk提供的信道增益与总信道增益之比大于等于预定阈值时,按照动态UE优先级从高到低的顺序跳转到下一动态UE;当AP簇为UEk提供的信道增益与总信道增益之比小于预定阈值时,重复上述步骤直至二者增益之比满足预设阈值。本公开实施例可避免频繁地越区切换。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获取前传网络的剩余带宽;获取当前用户终端的需求等级;判断剩余带宽是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判断需求等级是否大于预设等级;当剩余带宽大于第二预设阈值且需求等级大于预设等级时,确定接入点数据检测方式为完全集中式处理方式;当剩余带宽小于等于第二预设阈值和/或需求等级小于等于预设等级时,确定接入点数据检测方式为混合式处理方式。
根据UE业务QoS需求,确定业务等级Q,需要说明的是,业务对时延、传输速率、可靠性等要求越苛刻,Q越大。当前传网络剩余带宽大于预设阈值C0且Q高于预设阈值Q0时,选择完全集中式处理方式,无蜂窝MIMO模式的AP充当中继器,所有AP接收到的导频和数据信号通过前传网络转发到BBU处,在BBU处进行信道估计和UE数据检测;当前传网络剩余带宽小于等于预设阈值C0和/或Q小于等于预设阈值Q0时,选择混合式处理方式,即为分布式预处理和联合检测方式,无需在在BBU处进行信道估计。
其中,各个AP进行分布式预处理具体指,各个AP使用最大比合并或最小均方差的方式在本地进行信道估计,获得CSI;各个AP再基于CSI在本地处理来自UE的数据信号,以获得UE数据的本地初步估计,并将其发送至连接的BBU。BBU进行联合检测具体指,BBU接收来自各个AP的数据估计,对其进行联合检测。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获取基带单元配置等级;获取基带单元占用等级;对基带单元配置等级和基带单元占用等级进行加权,得到基带单元等级;判断基带单元等级是否满足第三预设阈值;当基带单元等级满足第三预设阈值时,确定接入点数据检测方式为分布式预处理和大规模衰落检测;当基带单元等级不满足第三预设阈值时,确定接入点数据检测方式为分布式预处理和平均值检测。
根据BBU的算力以及硬件能力等,设置BBU的配置等级Gm,需要说明的是,BBU的算力越强、硬件能力越好,Gm越大。根据BBU的可用内存,确定BBU的占用等级Gq,需要说明的是,BBU的可用内存越多,Gq越大。
需要说明的是,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其他BBU的能力等级,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将各个BBU的能力等级进行加权计算,得到BBU的等级,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G=α1Gm2Gq (5)
其中,G为BBU的等级,Gm为BBU的配置等级,Gq为BBU的占用等级,α1和α2为权重系数,0≤α1≤1,0≤α2≤1,α12=1。
当BBU的等级G大于等于预设阈值γ1时,此时BBU具有较好的性能,BBU基于接收到的来自各个AP的数据估计及信道统计信息,采用具有更高频谱效率的LSFD方法,通过线性处理进行联合检测;当BBU的等级G小于预设阈值γ1时,此时BBU具有较差的性能,BBU基于接收到的来自各个AP的数据估计而无需在前传网络传输信道统计信息,通过简单地获取本地估计值的平均值来执行联合检测,以获得UE信号的估计值。本公开实施例降低了前传网络的传输数据量以及BBU处计算的复杂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预设阈值、第二预设阈值与第三预设阈值均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本公开实施例对第一预设阈值、第二预设阈值与第三预设阈值的数值不做具体限定。
图3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基于异构网络的通信方法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302,获取目标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
其中,目标用户终端可以为任意一个用户终端,位置信息可以是实时上报的位置信息,也可以是预设时间段内上报的位置信息,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S304,根据目标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确定目标用户终端的静态用户终端或动态用户终端。
S306,当目标用户终端为静态用户终端时,从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中选择为目标用户终端提供网络服务的目标接入点,并将目标用户终端接入目标接入点。
S308,当目标用户终端为动态用户终端时,从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中选择为用户终端提供网络服务的目标接入点簇,目标接入点簇包括:多个为目标用户终端提供网络服务的接入点。
由上述可知,本公开实施例中在获取到目标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后,确定目标用户终端对应的移动状态,并根据其移动状态为静态或动态,分配接入点来相应的组成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和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能够在接入点和用户终端的数据传输中,在降低小区间干扰和切换频率的同时,减少传输过程中前传网络的开销。
图4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移动场景下基于蜂窝和无蜂窝MIMO的异构网络通信方法流程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402,确定各个UE和各个AP之间的大尺度衰落增益βkl
S404,根据各个UE上报的位置信息,计算最近M次各个UE的位置变化程度αk
S406,判定位置变化程度αk是否小于预设阈值α0,若位置变化程度αk大于等于预设阈值α0,则进行S408;若位置变化程度αk小于预设阈值α0,则进行S422。
S408,构建无蜂窝MIMO模式AP集合。
其中,S408包括,S4081,判定UE为动态用户终端。
S4082,初始化UEk关联的AP簇
Figure BDA0004227512940000141
S4083,在可用的AP集合Ω中,找到未向UEk提供服务的AP中大尺度衰落增益最大的APi
S4084,更新UEk关联的AP簇Tk=Tk∪i(其中i为被选择加入AP簇的AP的索引)及AP可用集合Ω。
S4085,将所选AP标记为无蜂窝MIMO模式AP,并加入无蜂窝MIMO模式AP集合Υcf=Υcf∪i。
S4086,判断AP簇为UEk提供的信道增益是否满足UEk的通信需求,若满足,则进行S410;若不满足,则进行S4083-S4085。
S410,遍历所有动态UE后,得到最终无蜂窝MIMO模式AP集合Υcf
S412,判断是否满足前传网络剩余带宽大于预设阈值G0且UE需求等级高于预设阈值Q0,若大于,则进行S414;若不大于,则进行S416。
S414,确定接入点数据估计处理方式为完全集中式处理方式。
S416,判断BBU的等级G是否满足预设阈值γ1,若满足,则进行S418;若不满足,则进行S420。
S418,确定接入点数据估计处理方式为分布式预处理和大规模衰落联合检测。
S420,确定接入点数据估计处理方式为分布式预处理和简单平均值联合检测。
S422,构建蜂窝MIMO模式AP集合。
其中,S422包括,S4221,判定UE为静态用户终端。
S4222,按照各个静态UE优先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选择一个信道条件最好的AP为其提供服务。
S4223,将所选AP标记为蜂窝MIMO模式AP,并加入蜂窝MIMO模式AP集合Υc=Υc∪i。
S4224,遍历所有静态UE后,得到最终蜂窝MIMO模式AP集合Υc
图5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异构网络构建方法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其中,BBU与AP1-AP15通过前传网络相连,为图中的UE1-UE15提供服务。
确定大尺度衰落增益。各个UE向各个AP发送上行导频,AP根据测量结果确定各个UE和各个AP间的大尺度衰落增益βkl,其中,k∈{1,2,…,5},l∈{1,2,…,15}。
确定UE的分类。各个UE周期性地向AP上报位置信息,根据最近5次UE的位置变化情况,将用户终端分为静态用户终端(UE1、UE3、UE5)和移动用户终端(UE2、UE4)。
构建异构网络。首先,构建蜂窝MIMO模式AP集合,按照各个静态UE的优先级从高到低的顺序(UE1→UE3→UE5)依次选择一个信道条件最好的AP为其提供服务。具体包括,为UE1选择信道条件最好的AP4,为UE3选择信道条件最好的AP8,为UE5选择信道条件最好的AP13,蜂窝MIMO模式AP集合Υc={4,8,13},将AP4、AP8、AP13标记为蜂窝MIMO模式AP,它们将采用蜂窝MIMO为UE提供服务。
再构建无蜂窝MIMO模式AP集合,按照各个动态UE优先级从高到低的顺序(UE2→UE4)依次为其选择AP簇集合为其提供服务。以UE2为例,可用AP集合Ω={1,2,3,5,6,7,9,10,11,12,14,15}为UE2提供服务的无蜂窝MIMO模式AP簇T2选择准则如下:
初始化UE2关联的AP簇
Figure BDA0004227512940000161
在可用AP集合Ω中,找到未向UE2提供服务的AP中大尺度衰落增益最大的APi,通过上述计算公式(3)可知,i=5。
更新AP簇T2=T2∪5={5},即将AP5加入UE2的AP簇中。
将AP5标记为无蜂窝MIMO模式AP,该AP将采用无蜂窝MIMO为UE2提供服务,更新蜂窝MIMO模式AP集合Υcf=Υcf∪5={5},判断AP簇为UE2提供的信道增益与总信道增益的比值未满足大于预定阈值75%,继续重复上述步骤。
最终得到为UE2提供服务的AP簇T2={1,2,3,5,6,7,9},为UE4提供服务的AP簇T4={7,9,10,11,12,14,15},蜂窝MIMO模式AP集合Υc={1,2,3,5,6,7,9,10,11,12,14,15}。将上述AP标记为无蜂窝MIMO模式AP,它们将采用无蜂窝MIMO为UE提供服务。
最后对采用无蜂窝MIMO的网络,进行处理方式的选择。BBU根据前传网络带宽占用情况和UE需求等级选择完全集中式处理和混合式处理方式。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前传网络剩余带宽小于预设阈值C0,选择混合式处理方式,即分布式预处理和联合检测方式。
首先对各个AP进行分布式预处理,具体地,各个AP使用最大比合并或最小均方差方法在本地进行信道估计,获得CSI;各个AP再基于CSI在本地处理来自UE的数据信号,以获得UE数据的本地初步估计,并将其发送至连接的BBU。
然后BBU接收来自各个AP的数据估计,并对其进行联合检测,具体地,在本公开实施例中,BBU等级G≥γ1,意味着BBU具有较好的性能,BBU基于接收到的来自各AP的数据估计及信道统计信息,采用具有更高频谱效率的LSFD方法,通过线性处理进行联合检测。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异构网络构建装置,如下面的实施例所述。由于该装置实施例解决问题的原理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相似,因此该装置实施例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6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异构网络构建装置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装置60包括:位置信息获取模块601、终端状态判别模块602、蜂窝网接入点分配模块603以及无蜂窝网接入点分配模块604。
其中,位置信息获取模块601,用于获取至少一个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终端状态判别模块602,用于根据每个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确定每个用户终端为静态用户终端或动态用户终端;蜂窝网接入点分配模块603,用于当用户终端为静态用户终端时,为用户终端分配一个接入点,并将分配的接入点加入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无蜂窝网接入点分配模块604,用于当用户终端为动态用户终端时,为用户终端分配一个接入点簇,并将接入点簇加入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接入点簇包括:多个为用户终端提供网络服务的接入点。
由上述可知,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可用于,在获取到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后,确定每个用户终端对应的移动状态,并根据其移动状态为静态或动态,分配接入点来相应的组成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和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能够在接入点和用户终端的数据传输中,在降低小区间干扰和切换频率的同时,减少传输过程中前传网络的开销。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蜂窝网接入点分配模块还可用于,获取各个静态用户终端的优先级;获取至少一个待分配接入点的信道条件;根据各个静态用户终端的优先级和各个待分配接入点的信道条件,确定为各个静态用户终端分配的接入点;将为各个静态用户终端分配的接入点加入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无蜂窝网接入点分配模块还可用于,获取各个动态用户终端的优先级;获取至少一个待分配接入点的信道条件;根据各个动态用户终端的优先级和各个待分配接入点的信道条件,确定为各个用户终端分配的接入点簇;将为各个动态用户终端分配的接入点簇加入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异构网络构建模块还可用于,判断第一信道增益与第二信道增益之比是否满足第一预设阈值,其中,第一信道增益为当前动态用户终端对应的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提供的信道增益,第二信道增益为当前动态用户终端对应的总信道增益;当第一信道增益与第二信道增益之比满足第一预设阈值时,则按照动态用户终端的优先级顺序为下一动态用户终端分配接入点;当第一信道增益与第二信道增益之比不满足第一预设阈值时,则继续为当前动态用户终端分配接入点来组成当前动态用户终端对应的接入点簇。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异构网络构建装置还可用于,获取前传网络的剩余带宽;获取当前用户终端的需求等级;判断剩余带宽是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判断需求等级是否大于预设等级;当剩余带宽大于第二预设阈值且需求等级大于预设等级时,确定接入点数据检测方式为完全集中式处理方式;当剩余带宽小于等于第二预设阈值和/或需求等级小于等于预设等级时,确定接入点数据检测方式为混合式处理方式。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异构网络构建装置还可用于,获取基带单元配置等级;获取基带单元占用等级;对基带单元配置等级和基带单元占用等级进行加权,得到基带单元等级;判断基带单元等级是否满足第三预设阈值;当基带单元等级满足第三预设阈值时,确定接入点数据检测方式为分布式预处理和大规模衰落检测;当基带单元等级不满足第三预设阈值时,确定接入点数据检测方式为分布式预处理和平均值检测。
本公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异构网络的通信装置,如下面的实施例所述。由于该装置实施例解决问题的原理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相似,因此该装置实施例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7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基于异构网络的通信装置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装置70包括:目标位置信息获取模块701、目标终端状态判别模块702、目标蜂窝网接入点分配模块703以及目标无蜂窝网接入点分配模块704。
其中,目标位置信息获取模块701,用于获取目标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目标终端状态判别模块702,用于根据目标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确定目标用户终端的静态用户终端或动态用户终端;目标蜂窝网接入点分配模块,用于当目标用户终端为静态用户终端时,从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中选择为目标用户终端提供网络服务的目标接入点,并将目标用户终端接入目标接入点;目标无蜂窝网接入点分配模块,用于当目标用户终端为动态用户终端时,从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中选择为用户终端提供网络服务的目标接入点簇,目标接入点簇包括:多个为目标用户终端提供网络服务的接入点。
由上述可知,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可用于,在获取到目标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后,确定目标用户终端对应的移动状态,并根据其移动状态为静态或动态,分配接入点来相应的组成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和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能够在接入点和用户终端的数据传输中,在降低小区间干扰和切换频率的同时,减少传输过程中前传网络的开销。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可以实现为***、方法或程序产品。因此,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可以具体实现为以下形式,即:完全的硬件实施方式、完全的软件实施方式(包括固件、微代码等),或硬件和软件方面结合的实施方式,这里可以统称为“电路”、“模块”或“***”。
下面参照图8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的这种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800。图8显示的电子设备800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图8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的框图。下面参照图8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的这种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800。图8显示的电子设备800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8所示,电子设备800以通用计算设备的形式表现。电子设备800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至少一个处理单元810、上述至少一个存储单元820、连接不同***组件(包括存储单元820和处理单元810)的总线830。
其中,所述存储单元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以被所述处理单元810执行,使得所述处理单元810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例如,所述处理单元810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如下步骤:获取至少一个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根据每个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确定每个用户终端为静态用户终端或动态用户终端;当用户终端为静态用户终端时,为用户终端分配一个接入点,并将分配的接入点加入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当用户终端为动态用户终端时,为用户终端分配一个接入点簇,并将接入点簇加入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接入点簇包括:多个为用户终端提供网络服务的接入点。
存储单元820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单元形式的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单元(RAM)8201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单元820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只读存储单元(ROM)8203。
存储单元820还可以包括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8205的程序/实用工具8204,这样的程序模块8205包括但不限于:操作***、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
总线830可以为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单元总线或者存储单元控制器、***总线、图形加速端口、处理单元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
电子设备800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840(例如键盘、指向设备、蓝牙设备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该电子设备800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电子设备800能与一个或多个其它计算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850进行。并且,电子设备800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860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所示,网络适配器860通过总线830与电子设备800的其它模块通信。应当明白,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电子设备800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单元、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等。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网络侧设备、终端装置、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方法。
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异构网络构建方法。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图9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能够实现本公开上述方法的程序产品900。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公开的各个方面还可以实现为一种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包括程序代码,当所述程序产品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所述程序代码用于使所述终端设备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
本公开中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在本公开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可读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可选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操作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网络侧设备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设备的情形中,远程计算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动作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此外,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公开中方法的各个步骤,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步骤,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步骤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的或备选的,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以及/或者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等。
通过以上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网络侧设备、移动终端、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1)

1.一种异构网络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至少一个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
根据每个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确定每个用户终端为静态用户终端或动态用户终端;
当用户终端为静态用户终端时,为所述用户终端分配一个接入点,并将分配的接入点加入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
当用户终端为动态用户终端时,为所述用户终端分配一个接入点簇,并将所述接入点簇加入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所述接入点簇包括:多个为所述用户终端提供网络服务的接入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构网络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为所述用户终端分配一个接入点,并将分配的接入点加入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包括:
获取各个静态用户终端的优先级;
获取至少一个待分配接入点的信道条件;
根据各个静态用户终端的优先级和各个待分配接入点的信道条件,确定为各个静态用户终端分配的接入点;
将为各个静态用户终端分配的接入点加入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构网络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为所述用户终端分配一个接入点簇,并将所述接入点簇加入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包括:
获取各个动态用户终端的优先级;
获取至少一个待分配接入点的信道条件;
根据各个动态用户终端的优先级和各个待分配接入点的信道条件,确定为各个用户终端分配的接入点簇;
将为各个动态用户终端分配的接入点簇加入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异构网络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第一信道增益与第二信道增益之比是否满足第一预设阈值,其中,所述第一信道增益为当前动态用户终端对应的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提供的信道增益,第二信道增益为当前动态用户终端对应的总信道增益;
当所述第一信道增益与所述第二信道增益之比满足第一预设阈值时,则按照动态用户终端的优先级顺序为下一动态用户终端分配接入点;
当所述第一信道增益与所述第二信道增益之比不满足第一预设阈值时,则继续为当前动态用户终端分配接入点来组成所述当前动态用户终端对应的接入点簇。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异构网络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前传网络的剩余带宽;
获取当前用户终端的需求等级;
判断所述剩余带宽是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
判断所述需求等级是否大于预设等级;
当所述剩余带宽大于第二预设阈值且所述需求等级大于预设等级时,确定接入点数据检测方式为完全集中式处理方式;
当所述剩余带宽小于等于第二预设阈值和/或所述需求等级小于等于预设等级时,确定接入点数据检测方式为混合式处理方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异构网络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式处理方式包括分布式预处理和联合检测,其中,所述联合检测为大规模衰落检测或平均联合检测,所述确定接入点数据检测方式为混合式处理方式,包括:
获取基带单元配置等级;
获取基带单元占用等级;
对所述基带单元配置等级和所述基带单元占用等级进行加权,得到基带单元等级;
判断所述基带单元等级是否满足第三预设阈值;
当所述基带单元等级满足第三预设阈值时,确定接入点数据检测方式为分布式预处理和大规模衰落检测;
当所述基带单元等级不满足第三预设阈值时,确定接入点数据检测方式为分布式预处理和平均值检测。
7.一种基于异构网络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目标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
根据目标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确定目标用户终端的静态用户终端或动态用户终端;
当所述目标用户终端为静态用户终端时,从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中选择为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提供网络服务的目标接入点,并将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接入所述目标接入点;
当所述目标用户终端为动态用户终端时,从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中选择为所述用户终端提供网络服务的目标接入点簇,所述目标接入点簇包括:多个为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提供网络服务的接入点。
8.一种异构网络构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位置信息获取装置,用于获取至少一个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
终端状态判别装置,用于根据每个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确定每个用户终端为静态用户终端或动态用户终端;
蜂窝网接入点分配装置,用于当用户终端为静态用户终端时,为所述用户终端分配一个接入点,并将分配的接入点加入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
无蜂窝网接入点分配装置,用于当用户终端为动态用户终端时,为所述用户终端分配一个接入点簇,并将所述接入点簇加入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所述接入点簇包:多个为所述用户终端提供网络服务的接入点。
9.一种基于异构网络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目标位置信息获取装置,用于获取目标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
目标终端状态判别装置,用于根据目标用户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确定目标用户终端的静态用户终端或动态用户终端;
目标蜂窝网接入点分配装置,用于当所述目标用户终端为静态用户终端时,从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中选择为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提供网络服务的目标接入点,并将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接入所述目标接入点;
目标无蜂窝网接入点分配装置,用于当所述目标用户终端为动态用户终端时,从无蜂窝网络模式的接入点集合中选择为所述用户终端提供网络服务的目标接入点簇,所述目标接入点簇包括:多个为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提供网络服务的接入点。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以及
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
其中,所述处理器配置为经由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来执行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异构网络构建方法,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异构网络的通信方法。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异构网络构建方法,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异构网络的通信方法。
CN202310538998.XA 2023-05-12 2023-05-12 异构网络构建方法、基于异构网络的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Pending CN11643736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38998.XA CN116437360A (zh) 2023-05-12 2023-05-12 异构网络构建方法、基于异构网络的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38998.XA CN116437360A (zh) 2023-05-12 2023-05-12 异构网络构建方法、基于异构网络的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37360A true CN116437360A (zh) 2023-07-14

Family

ID=87087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38998.XA Pending CN116437360A (zh) 2023-05-12 2023-05-12 异构网络构建方法、基于异构网络的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37360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1287A (zh) * 2015-06-30 2016-03-30 知鑫知识产权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蜂窝网络辅助的无线局域网用户透明切换方法
CN106131921A (zh) * 2016-07-19 2016-11-16 南京理工大学 异构网络的接入点选择方法
CN106131966A (zh) * 2016-06-20 2016-11-16 南通大学 基于密集分布式无线网络动态分簇的用户调度方法
WO2017028747A1 (zh) * 2015-08-14 2017-02-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资源选择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1818620A (zh) * 2020-06-05 2020-10-23 袁建涛 多模终端的网络选择方法和***
CN114245348A (zh) * 2021-12-15 2022-03-25 北京邮电大学 基于无蜂窝网络架构的多业务联合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5002884A (zh) * 2022-06-29 2022-09-02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面向无蜂窝网络的接入点关断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1287A (zh) * 2015-06-30 2016-03-30 知鑫知识产权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蜂窝网络辅助的无线局域网用户透明切换方法
WO2017028747A1 (zh) * 2015-08-14 2017-02-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资源选择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06131966A (zh) * 2016-06-20 2016-11-16 南通大学 基于密集分布式无线网络动态分簇的用户调度方法
CN106131921A (zh) * 2016-07-19 2016-11-16 南京理工大学 异构网络的接入点选择方法
CN111818620A (zh) * 2020-06-05 2020-10-23 袁建涛 多模终端的网络选择方法和***
CN114245348A (zh) * 2021-12-15 2022-03-25 北京邮电大学 基于无蜂窝网络架构的多业务联合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5002884A (zh) * 2022-06-29 2022-09-02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面向无蜂窝网络的接入点关断方法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87873B1 (ko) Ofdma 기반 네트워크를 지원하는 방법, 장치 및 시스템
EP3530049B1 (en) Method and appratus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for wireless networks
US10264592B2 (en) Method and radio network node for scheduling of wireless devices in a cellular network
TWI412293B (zh) 減少上行傳輸多基地台干擾的裝置及方法
CN105898757B (zh) 一种无线回程链路异构物联网中的频谱资源分配方法
CN117397180A (zh) 用于csi预测控制的装置
JP5558551B2 (ja) 分散セルラシステムのための無線通信リソース管理
KR20150008988A (ko) 가상 셀 네트워크 시스템에서 가상 셀 형성장치 및 방법
US8666424B2 (en) Systems, methods, and media for reducing femtocell interference
CN111741483B (zh) 移动通信***的中断概率性能预测方法
CN113766522B (zh) 基于室分***的vlc-rf异构网络部署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16437360A (zh) 异构网络构建方法、基于异构网络的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US20240056989A1 (en) Precoding and power allocation for access points in a cell-fre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3747458A (zh) D2d通信***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基站及可读存储介质
EP4346288A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service access point, and information sending method, communication node and storage medium
KR101393141B1 (ko) 이종 셀룰러 네트워크 환경에서의 다중 무선접속기술 선택 접속과 동시 접속 및 부하 분산하는 기법
US11510182B2 (en) Resource manag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user-centric wireless network
US11510101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networ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9052441A1 (zh) 一种用于生成扩展符号的方法及装置
Waswa Multiple resource reuse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future cellular networks
US11811475B2 (en) Method and access network node for beam control
WO2022100514A1 (zh) 决策方法和决策装置
CN116684056A (zh) 基于独立组网共享基站的终端接入调整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6782400A (zh) 资源分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528381A (zh) 资源分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