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24201A - 车用驱动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用驱动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24201A
CN116324201A CN202180070692.5A CN202180070692A CN116324201A CN 116324201 A CN116324201 A CN 116324201A CN 202180070692 A CN202180070692 A CN 202180070692A CN 116324201 A CN116324201 A CN 1163242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agement device
phase
shift drum
engagement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7069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栗林史明
羽原祐树
贵田英治
石田贤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3242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242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3/087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 F16H3/089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all of the meshing gears being supported by a pair of parallel shafts, one being the input shaft and the other the output shaft, there being no countershaft involv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1/00Clutches in which the members have interengaging parts
    • F16D11/02Clutches in which the members have interengaging parts disengaged by a contact of a part mounted on the clutch with a stationarily-mounted member
    • F16D11/04Clutches in which the members have interengaging parts disengaged by a contact of a part mounted on the clutch with a stationarily-mounted member with clutching members movable only axi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1/00Clutches in which the members have interengaging parts
    • F16D11/08Clutches in which the members have interengaging parts actuated by moving a non-rotating part axially
    • F16D11/10Clutches in which the members have interengaging parts actuated by moving a non-rotating part axially with clutching members movable only axial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22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 F16D13/38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with flat clutching surfaces, e.g. discs
    • F16D13/52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Clutches in which three or more axially moveable members are fixed alternately to the shafts to be coupled and are pressed from one side towards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00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 F16D21/02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00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 F16D21/08Serially-arranged clutches interconnecting two shafts only when all the clutches are engag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Details of mechanically-actuated clutches not specific for one distinct type
    • F16D23/12Mechanical clutch-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d outside the clutch as such
    • F16D23/14Clutch-actuating sleeves or bearings; Actuating members directly connected to clutch-actuating sleeves or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7/00Systems of clutches, or clutches and couplings, comprising devices of types grouped under at least two of the preceding guide head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0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0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16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successively actuated by progressiv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1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successively actuated by progressiv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comprising ca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comprising elements moved by electrical or magnetic force
    • F16H63/3043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comprising elements moved by electrical or magnetic force comprising friction clutches or brak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69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or mor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1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ne motor mounted on a propulsion axle for rotating right and left wheels of this ax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1/00Clutches in which the members have interengaging parts
    • F16D2011/002Clutches in which the members have interengaging parts using an external and axially slidable sleeve for coupling the teeth of both coupling components toge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Details of mechanically-actuated clutches not specific for one distinct type
    • F16D23/12Mechanical clutch-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d outside the clutch as such
    • F16D23/14Clutch-actuating sleeves or bearings; Actuating members directly connected to clutch-actuating sleeves or bearings
    • F16D2023/141Clutch-actuating sleeves or bearings; Actuating members directly connected to clutch-actuating sleeves or bearings characterised by using a fork; Details of for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06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 F16D25/062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 F16D25/063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with clutch members exclusively moving axially
    • F16D25/0635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with clutch members exclusively moving axially with flat friction surfaces, e.g. discs
    • F16D25/0638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with clutch members exclusively moving axially with flat friction surfaces, e.g. discs with more than two discs, e.g. multiple lamella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2003/081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omprising means for power-shif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comprising elements moved by electrical or magnetic force
    • F16H2063/305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comprising elements moved by electrical or magnetic force using cam or crank gea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69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or mor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2063/3073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or mor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mounted on a single shaf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2063/3089Spring assisted shift, e.g. springs for accumulating energy of shift movement and release it when clutch teeth are align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21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 F16H2200/0034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two forward spee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26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 F16H61/28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with at least on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being caused by a non-mechanical force, e.g. power-assisted
    • F16H61/32Electric motors actuators or related electrical control mean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用驱动传递装置。在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中,变速器(TM)具备啮合式的第一卡合装置(1)、摩擦式的第二卡合装置(2)、驱动第一卡合装置(1)的第一驱动装置(3)以及驱动第二卡合装置(2)的第二驱动装置(4),第一驱动装置(3)具备第一换档鼓(31)、将其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第一凸轮机构(32)、以及进行该直线运动的第一传递机构(33),第二驱动装置(4)具备第二换档鼓(41)、将其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第二凸轮机构(42)、以及进行该直线运动的第二传递机构(43),第一换档鼓(31)和第二换档鼓(41)以一体旋转的方式经由驱动轴(40a)而连结,具备对驱动轴(40a)进行驱动的鼓驱动源(40)。

Description

车用驱动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与车轮的驱动力源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与车轮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以及将从输入部件侧传递的旋转变速并向输出部件侧传递的变速器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公开了这样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的一个例子。以下在“背景技术”以及“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的说明中,在括弧内引用专利文献1的附图标记。
在专利文献1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中,变速器构成为能够形成第一变速挡(i1)、和变速比小于该第一变速挡的第二变速挡(i2)。该变速器具备用于切换第一变速挡(i1)和第二变速挡(i2)的啮合式的卡合装置(5)、以及在变速挡的切换时用于维持输入部件(2)与输出部件之间的动力传递的摩擦式卡合装置(6)。
在上述车用驱动传递装置中,在将变速器的变速挡从第一变速挡(i1)切换为第二变速挡(i2)时,即使在啮合式的卡合装置(5)成为空挡状态的情况下,摩擦式卡合装置(6)也维持输入部件(2)与输出部件之间的动力传递。这样,减少将变速器的变速挡从第一变速挡(i1)切换为第二变速挡(i2)时产生的冲击。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6-516161号公报
然而,虽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示出,但在上述那样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中,由于啮合式的卡合装置(5)和摩擦式卡合装置(6)作为卡合装置的形式不同,所以对于用于进行各个卡合装置的卡合以及分离的驱动的驱动装置,通常也以相互不同的结构而独立地设置。然而,在这样的结构中,独立地具备两个驱动装置,相应地作为车用驱动传递装置的整体的部件个数容易变多,容易成为装置的大型化、高成本化的原因。
发明内容
因此,期望实现在具备啮合式的卡合装置和摩擦式卡合装置的构成中,能够实现部件个数的减少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的实现。
鉴于上述情况,车用驱动传递装置的特征结构是以下方面,
该车用驱动传递装置具备:
输入部件,其与车轮的驱动力源驱动连结;
输出部件,其与上述车轮驱动连结;以及
变速器,其构成为能够形成包含第一变速挡、以及变速比小于该第一变速挡的第二变速挡的多个变速挡,并将从上述输入部件侧传递的旋转以与多个上述变速挡中的已形成的变速挡对应的变速比进行变速并向上述输出部件侧传递,
上述变速器具备:啮合式的第一卡合装置、摩擦式的第二卡合装置、驱动上述第一卡合装置的第一驱动装置、以及驱动上述第二卡合装置的第二驱动装置,
在上述第一卡合装置为卡合状态并且上述第二卡合装置为分离状态下,形成上述第一变速挡,在上述第一卡合装置为分离状态并且上述第二卡合装置为卡合状态下,形成上述第二变速挡,
上述第一驱动装置具备: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一换档鼓、将上述第一换档鼓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第一凸轮机构、以及通过上述第一凸轮机构进行直线运动的第一传递机构,
上述第二驱动装置具备: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二换档鼓、将上述第二换档鼓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第二凸轮机构、以及通过上述第二凸轮机构进行直线运动的第二传递机构,
上述第一换档鼓和上述第二换档鼓经由驱动轴一体旋转地连结,
上述车用驱动传递装置具备鼓驱动源,其通过驱动上述驱动轴,使上述第一换档鼓以及上述第二换档鼓旋转。
另外,上述鉴于,车用驱动传递装置的其它的特征结构是以下方面,
该车用驱动传递装置具备:
输入部件,其与车轮的驱动力源驱动连结;
输出部件,其与上述车轮驱动连结;以及
变速器,其构成为能够形成包含第一变速挡、以及变速比小于该第一变速挡的第二变速挡的多个变速挡,并将从上述输入部件侧传递的旋转以与多个上述变速挡中的已形成的变速挡对应的变速比进行变速并向上述输出部件侧传递,
上述变速器具备:啮合式的第一卡合装置、摩擦式的第二卡合装置、啮合式的第三卡合装置、驱动上述第一卡合装置的第一驱动装置、以及驱动上述第二卡合装置的第二驱动装置,
在上述第一卡合装置为卡合状态并且上述第二卡合装置以及上述第三卡合装置双方为分离状态下,形成上述第一变速挡,在上述第一卡合装置为分离状态并且上述第二卡合装置以及上述第三卡合装置的至少一方为卡合状态下,形成上述第二变速挡,
上述第一驱动装置具备: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一换档鼓、将上述第一换档鼓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第一凸轮机构、以及通过上述第一凸轮机构进行直线运动的第一传递机构,
上述第二驱动装置具备: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二换档鼓、将上述第二换档鼓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第二凸轮机构、以及通过上述第二凸轮机构进行直线运动的第二传递机构,
上述第一换档鼓和上述第二换档鼓经由驱动轴一体旋转地连结,
上述车用驱动传递装置具备鼓驱动源,其通过驱动上述驱动轴,使上述第一换档鼓以及上述第二换档鼓旋转。
根据上述特征结构,驱动第一卡合装置的第一驱动装置的第一换档鼓、和驱动第二卡合装置的第二驱动装置的第二换档鼓经由被鼓驱动源驱动的驱动轴一体旋转地被连结。由此,能够通过一个鼓驱动源的驱动实现用于进行变速器的变速挡的形成以及切换的形式不同的两个卡合装置的驱动。因此,与对啮合式的第一卡合装置和摩擦式的第二卡合装置的各个独立地设置驱动装置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部件个数的减少。其结果是,容易抑制车用驱动传递装置的大型化、高成本化。
另外,根据本特征结构,在将变速器的变速挡从第一变速挡向第二变速挡切换时,通过将摩擦式的第二卡合装置设为卡合状态,能够避免伴随着啮合式的第一卡合装置从卡合状态成为分离状态而在输入部件与输出部件之间动力传递被切断的情况。因此,能够将在将变速器的变速挡从第一变速挡向第二变速挡切换时产生的车轮驱动力的变动抑制得较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的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的变速器的图。
图3是表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的轴向正交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凸轮路径以及第二凸轮路径的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器的动作的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器的动作的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器的动作的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器的动作的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器的动作的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器的动作的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的变速器的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凸轮路径以及第二凸轮路径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如图1所示,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具备输入部件I、输出部件O以及变速器TM。在本实施方式中,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还具备差动齿轮机构DF。
输入部件I与车轮(省略图示)的驱动力源驱动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MG相当于“驱动力源”。此外,在本申请中“旋转电机”作为包含马达(电动机)、发电机(发电机)、以及根据需要发挥马达和发电机双方的功能的马达/发电机中的任一个的概念而使用。
旋转电机MG具备定子ST和转子RT。定子ST固定于非旋转部件(例如,收纳旋转电机MG等的壳体)。转子RT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定子ST旋转。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着旋转电机MG(转子RT)的旋转轴心亦即第一轴X1的方向设为“轴向L”。而且,将轴向L的一侧设为“轴向第一侧L1”,将另一侧设为“轴向第二侧L2”。另外,将与转子RT等旋转部件的旋转轴心正交的方向设为以各旋转轴心为基准的“径向R”。此外,在不需要区别以哪个旋转轴心为基准的情况下、明确了以哪个旋转轴心为基准的情况下,有时仅记载为“径向R”。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部件I是沿着轴向L延伸的第一轴部件10。第一轴部件10配置在第一轴X1。即、第一轴部件10与旋转电机MG的转子RT同轴地配置。第一轴部件10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转子RT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部件10相对于转子RT配置在轴向第二侧L2。
变速器TM构成为能够形成包含第一变速挡、以及变速比小于该第一变速挡的第二变速挡的多个变速挡。而且,变速器TM将从输入部件I侧传递的旋转、以与多个变速挡中的已形成的变速挡对应的变速比进行变速并向输出部件O侧传递。在本实施方式中,变速器TM构成为能够形成第一变速挡以及第二变速挡这两个变速挡。
变速器TM具备啮合式的第一卡合装置1、摩擦式的第二卡合装置2、驱动第一卡合装置1的第一驱动装置3、以及驱动第二卡合装置2的第二驱动装置4。在本实施方式中,变速器TM还具备啮合式的第三卡合装置5、第一齿轮G1、第二齿轮G2、第三齿轮G3、第四齿轮G4以及变速输出齿轮Gt。
在变速器TM中,在第一卡合装置1为卡合状态并且第二卡合装置2为分离状态下,形成第一变速挡。另外,在第一卡合装置1为分离状态并且第二卡合装置2为卡合状态下,形成第二变速挡。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卡合装置1为卡合状态并且第二卡合装置2以及第三卡合装置5双方为分离状态下,形成第一变速挡。另外,在第一卡合装置1为分离状态并且是第二卡合装置2为直接连结卡合状态以及第三卡合装置5为卡合状态中的至少一方的状态下,形成第二变速挡。此外,摩擦式的第二卡合装置2的“直接连结卡合状态”是在第二卡合装置2的输入构件与输出构件之间没有转速差(滑动)的卡合状态。另外,在第二卡合装置2的“卡合状态”中除了直接连结卡合状态之外,还包含滑动卡合状态。这里,“滑动卡合状态”是在第二卡合装置2的输入构件与输出构件之间存在转速差(滑动)的卡合状态。
第一齿轮G1以及第二齿轮G2配置在第一轴X1。即、第一齿轮G1以及第二齿轮G2配置为以第一轴X1为旋转轴心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G1以及第二齿轮G2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一轴部件10连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G1配置在比第二齿轮G2靠轴向第一侧L1。
第三齿轮G3、第四齿轮G4以及变速输出齿轮Gt配置在与第一轴X1不同的第二轴X2。即、第三齿轮G3、第四齿轮G4以及变速输出齿轮Gt配置为以第二轴X2为旋转轴心旋转。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轴X2与第一轴X1平行地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轴X2沿着轴向L而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齿轮G3以及第四齿轮G4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配置在第二轴X2的第二轴部件20相对旋转。另外,变速输出齿轮Gt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二轴部件20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齿轮G3配置在比第四齿轮G4靠轴向第一侧L1。而且,变速输出齿轮Gt配置在比第三齿轮G3靠轴向第一侧L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轴向第二侧L2朝向轴向第一侧L1,以第四齿轮G4、第三齿轮G3、变速输出齿轮Gt的顺序来配置它们。
第一齿轮G1和第三齿轮G3配置为相互啮合。而且,第二齿轮G2和第四齿轮G4配置为相互啮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G1的直径形成为比第二齿轮G2的直径小。另外,第三齿轮G3的直径形成为比第四齿轮G4的直径大。这里,如上所述,第一齿轮G1和第二齿轮G2同轴地配置,并且第三齿轮G3和第四齿轮G4同轴地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齿轮G3相对于第一齿轮G1的传动比大于第四齿轮G4相对于第二齿轮G2的传动比。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卡合装置1成为卡合状态时,第三齿轮G3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二轴部件20连结。另一方面,在第一卡合装置1成为分离状态时,以第三齿轮G3相对于第二轴部件20相对旋转的方式,解除它们的连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无论第二卡合装置2的卡合状态如何,但第三卡合装置5成为卡合状态时,第四齿轮G4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二轴部件20连结。而且,在第二卡合装置2以及第三卡合装置5双方成为分离状态时,以第四齿轮G4相对于第二轴部件20相对旋转的方式,解除它们的连结。另外,在第三卡合装置5为分离状态下,当第二卡合装置2成为卡合状态时,随着第二卡合装置2的卡合力的增加,第四齿轮G4与第二轴部件20的转速差变小。第四齿轮G4与第二轴部件20之间存在转速差的状态是第二卡合装置2的滑动卡合状态。而且,当第二卡合装置2的卡合力为一定以上时,第二卡合装置2成为直接连结卡合状态,第四齿轮G4与第二轴部件20一体旋转。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齿轮G3相对于第一齿轮G1的传动比大于第四齿轮G4相对于第二齿轮G2的传动比。因此,在第四齿轮G4没有与第二轴部件20连结的状态下,在第一卡合装置1使第三齿轮G3与第二轴部件20连结的情况下,形成作为变速比比较大的低档的第一变速挡。另一方面,在第三齿轮G3没有与第二轴部件20连结的状态下,在第二卡合装置2以及第三卡合装置5的至少一方使第四齿轮G4与第二轴部件20连结的情况下,形成作为变速比比较小的高档的第二变速挡。
差动齿轮机构DF具备作为该差动齿轮机构DF的输入构件的差动输入齿轮30。差动齿轮机构DF将差动输入齿轮30的旋转分别向与车轮(省略图示)驱动连结的一对驱动轴DS分配。
差动输入齿轮30与变速器TM的变速输出齿轮Gt啮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输入齿轮30作为与车轮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O发挥功能。差动输入齿轮30配置在与第一轴X1以及第二轴X2不同的第三轴X3。即、差动输入齿轮30以第三轴X3为旋转轴心旋转。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轴X3与第一轴X1以及第二轴X2平行地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轴X3沿着轴向L而配置。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装置1是构成为能够通过切换部件SL切换卡合状态和分离状态的啮合式的卡合装置(牙嵌式离合器)。此外,图2是表示变速器TM的结构的图。在图2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一部分的构件(变速输出齿轮Gt等)的图示(关于图5~图10也同样)。
切换部件SL构成为通过第一驱动装置3向第一方向D1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换部件SL形成为覆盖第二轴部件20的径向R的外侧的筒状。而且,切换部件SL通过第一驱动装置3沿轴向L相对于第二轴部件20相对移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1与轴向L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切换部件SL的内周面形成有与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三齿轮G3连结的多个第一卡合齿T1卡合的多个第一槽部(省略图示)。多个第一卡合齿T1形成为从第三齿轮G3向轴向第二侧L2突出。而且,多个第一卡合齿T1形成为能够相对于多个第一槽部沿轴向L相对移动,并且在周向上不能相对旋转地卡合。因此,通过切换部件SL相对于第二轴部件20沿第一方向D1(这里是轴向L)相对移动,多个第一卡合齿T1与切换部件SL中的多个第一槽部卡合,而第一卡合装置1成为卡合状态,通过多个第一卡合齿T1从多个第一槽部分离而第一卡合装置1成为分离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卡合装置5也是构成为能够通过切换部件SL切换卡合状态和分离状态的啮合式的卡合装置(牙嵌式离合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卡合装置5在第一方向D1(这里为轴向L)上与第一卡合装置1邻接配置。而且,第三卡合装置5由驱动第一卡合装置1的第一驱动装置3驱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切换部件SL的内周面除了上述第一槽部之外,还形成有与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四齿轮G4连结的多个第二卡合齿T2卡合的多个第二槽部(省略图示)。多个第二卡合齿T2形成为从第四齿轮G4向轴向第一侧L1突出。而且,多个第二卡合齿T2形成为能够相对于多个第二槽部沿轴向L相对移动,并且在周向上不能相对旋转地卡合。因此,通过切换部件SL相对于第二轴部件20沿第一方向D1(这里为轴向L)相对移动,多个第二卡合齿T2与切换部件SL的多个第二槽部卡合,而第三卡合装置5成为卡合状态,通过多个第二卡合齿T2从多个第二槽部分离而第三卡合装置5成为分离状态。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卡合装置1和第三卡合装置5中共用切换部件SL。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装置1和第三卡合装置5构成具备切换部件SL的啮合式的卡合装置DC。在啮合式的卡合装置DC中,当多个第一卡合齿T1与切换部件SL的多个第一槽部卡合而第一卡合装置1成为卡合状态时,多个第二卡合齿T2从切换部件SL的多个第二槽部分离而第三卡合装置5成为分离状态。另一方面,当多个第二卡合齿T2与切换部件SL的多个第二槽部卡合而第三卡合装置5成为卡合状态时,多个第一卡合齿T1从切换部件SL的多个第一槽部分离而第一卡合装置1成为分离状态。另外,啮合式的卡合装置DC构成为能够切换为第一卡合装置1以及第三卡合装置5双方成为分离状态的空挡状态。在啮合式的卡合装置DC为空挡状态的情况下,只要第二卡合装置2不成为卡合状态,就不会在变速器TM形成任何变速挡,成为在旋转电机MG与差动齿轮机构DF之间不进行旋转的传递的状态,即成为不进行旋转电机MG与车轮之间的驱动力的传递的状态。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变速器TM还具备啮合式的第三卡合装置5,
第三卡合装置5在第一方向D1上与第一卡合装置1邻接配置,并且由第一驱动装置3驱动,
在第一卡合装置1为卡合状态并且第二卡合装置2以及第三卡合装置5双方为分离状态下,形成第一变速挡,在第一卡合装置1为分离状态并且第二卡合装置2以及第三卡合装置5的至少一方为卡合状态下,形成第二变速挡。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第三卡合装置5设为卡合状态,能够维持形成了第二变速挡的状态并且能够将第二卡合装置2设为分离状态。由此,在摩擦式的第二卡合装置2为了维持卡合状态而需要使驱动力持续作用的情况下,能够不需要该驱动力。因此,能够提高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的能量效率。
另外,根据本结构,第一卡合装置1以及第三卡合装置5相互沿第一方向D1邻接配置,并且由共同的第一驱动装置3驱动。由此,容易设为共用第一卡合装置1和第三卡合装置5的一部分的结构。因此,与相互独立地设置第一卡合装置1和第三卡合装置5的结构相比,容易使第一卡合装置1以及第三卡合装置5整体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卡合装置2具备摩擦部件21、以及按压该摩擦部件21的活塞22。
摩擦部件21包含内侧摩擦件211以及外侧摩擦件212。内侧摩擦件211以及外侧摩擦件212都形成为圆环板状,相互同轴地配置。另外,内侧摩擦件211以及外侧摩擦件212多个多个地设置,它们沿着轴向L交替配置。能够将内侧摩擦件211以及外侧摩擦件212中的任一方设为摩擦板,将另一方设为分隔板。
内侧摩擦件211由内侧支承部件23从径向R的内侧支承。内侧支承部件23形成为具有沿轴向L的轴心的筒状。内侧支承部件23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四齿轮G4连结。在图示的例子中,内侧支承部件23形成为以覆盖第二轴部件20的径向R的外侧的方式,从第四齿轮G4向轴向第二侧L2延伸,并从此处向径向R的外侧延伸,进而向轴向第二侧L2延伸。
在本例中,在内侧摩擦件211的内周部沿周向分散形成有沿轴向L延伸的多个花键槽。另一方面,在内侧支承部件23的外周部也沿周向分散形成有相同的花键槽。而且,通过使这些花键槽彼此卡合,而内侧摩擦件211由内侧支承部件23从径向R的内侧支承。这样,内侧摩擦件211在相对于内侧支承部件23的相对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被支承为能够沿轴向L滑动。
外侧摩擦件212由外侧支承部24从径向R的外侧支承。外侧支承部24形成为具有沿着轴向L的轴心的筒状。外侧支承部24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二轴部件20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支承部24经由形成为具有沿着轴向L的轴心的筒状的筒状部件25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二轴部件20连结。筒状部件25形成为覆盖第二轴部件20的外周面,并且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二轴部件20连结。在图示的例子中,外侧支承部24形成为从筒状部件25向径向R的外侧延伸,并且从此处向轴向第一侧L1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活塞22由弹簧等施力部件22a朝向轴向第二侧L2施力。若以克服施力部件22a的作用力的方式从轴向第二侧L2按压活塞22,则活塞22沿轴向第一侧L1滑动而按压摩擦部件21。
第一驱动装置3具备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一换档鼓31、将该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第一凸轮机构32、以及通过该第一凸轮机构32进行直线运动的第一传递机构33。另外,第二驱动装置4具备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二换档鼓41、将该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第二凸轮机构42、以及通过该第二凸轮机构42进行直线运动的第二传递机构43。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换档鼓31以及第二换档鼓41配置在与第一轴X1~第三轴X3不同的第四轴X4。即、第一换档鼓31以及第二换档鼓41同轴地配置,以第四轴X4为旋转轴心旋转。第一换档鼓31以及第二换档鼓41的各个形成为以第四轴X4为轴心的圆筒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轴X4与第一轴X1~第三轴X3平行地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轴X4沿着轴向L而配置。
如图1所示,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具备驱动驱动轴40a的鼓驱动源40。驱动轴40a是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一换档鼓31和第二换档鼓41连结的轴部件。驱动轴40a配置在第四轴X4,并且形成为沿着第四轴X4延伸。这样,第一换档鼓31和第二换档鼓41经由驱动轴40a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此外,作为鼓驱动源40能够采用各种马达,例如能够采用由多相交流电驱动的交流旋转电机。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轮机构32具备第一凸轮路径34和第一凸轮从动件35。
第一凸轮路径34沿着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轮路径34由在第一换档鼓31的外周面沿着周向连续地形成的槽部构成。第一凸轮路径34形成为相位根据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而变化。这里,第一凸轮路径34的“相位”是沿着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轴心的方向(这里为轴向L)上的第一凸轮路径34的位置。此外,关于第一凸轮路径34的详细结构将在后述。
第一凸轮从动件35根据第一凸轮路径34的相位的变化进行直线运动。第一凸轮从动件35具备被第一凸轮路径34引导的第一被引导部351、以及以一体移动的方式与该第一被引导部351连结的一对第一滑动部35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被引导部351形成为沿着特定的径向R(图2的上下方向)延伸。而且,第一被引导部351的延伸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图2的上端部)配置在构成第一凸轮路径34的槽部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第一滑动部352的各个形成为表面朝向轴向L的板状。而且,一对第一滑动部352以相互沿轴向L维持一定的间隔的方式,与第一被引导部351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传递机构33通过相应于第一凸轮路径34的相位进行直线运动,来驱动第一卡合装置1和第三卡合装置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传递机构33具备第一传递轴36、换挡拨叉37、第一弹性部件38以及第一支承部件39。
第一传递轴36是沿着第一方向D1(这里为轴向L)延伸的轴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传递轴36配置为沿轴向L贯通一对第一滑动部352。而且,第一传递轴36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一对第一滑动部352沿轴向L相对移动。
换挡拨叉37是能够切换啮合式的卡合装置DC的卡合状态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换挡拨叉37以一体移动的方式与第一传递轴36连结。而且,换挡拨叉37在相对于啮合式的卡合装置DC的切换部件SL的向第一方向D1(这里为轴向L)的相对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保持切换部件SL。这样,换挡拨叉37与第一传递轴36一体地向第一方向D1(这里为轴向L)移动,伴随于此,使切换部件SL向第一方向D1(这里为轴向L)移动。然而,换挡拨叉37的移动方向以及切换部件SL的移动方向均是第一方向D1(这里为轴向L)。因此,也可以说第一方向D1是沿着第一传递机构33的直线运动的方向。
第一弹性部件38是在第一方向D1(这里为轴向L)上具有弹性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部件38配置为覆盖第一传递轴36的径向R的外侧。在本例中,第一弹性部件38是压缩螺旋弹簧,供第一传递轴36插通。
第一支承部件39是与第一凸轮从动件35具备的支承部353一起支承第一弹性部件38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承部件39配置为从轴向第二侧L2与第一弹性部件38抵接。另一方面,支承部353配置为从轴向第一侧L1与第一弹性部件38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承部件39以及支承部353配置在第一凸轮从动件35的一对第一滑动部352之间。而且,配置为第一支承部件39与轴向第二侧L2的第一滑动部352抵接,并且支承部353与轴向第一侧L1的第一滑动部352抵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承部件39形成为覆盖第一传递轴36的外周面的筒状。而且,第一支承部件39被支承为能够在第一方向D1(这里为轴向L)上相对于第一传递轴36相对滑动。另外,通过设置于第一传递轴36的第一限制部36a,限制第一支承部件39相对于第一传递轴36的向轴向第二侧L2的相对移动。在本例中,第一限制部36a是与形成在第一传递轴36的外周面的槽部嵌合的卡环。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353形成为覆盖第一传递轴36的外周面的筒状。而且,支承部353被支承为能够在第一方向D1(这里为轴向L)上相对于第一传递轴36相对滑动。另外,通过设置于第一传递轴36的第二限制部36b,限制支承部353相对于第一传递轴36的向轴向第一侧L1的相对移动。在本例中,第二限制部36b是与形成在第一传递轴36的外周面的槽部嵌合的卡环。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轮机构32的第一凸轮从动件35经由第一弹性部件38与第一传递轴36连结。而且,第一传递轴36以一体移动的方式与使第一卡合装置1以及第三卡合装置5构成的啮合式的卡合装置DC的切换部件SL移动的换挡拨叉37连结。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传递机构33将来自第一凸轮机构32的驱动力经由第一弹性部件38向第一卡合装置1传递。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传递机构43通过相应于第二凸轮路径44的相位进行直线运动,来驱动第二卡合装置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凸轮机构42具备第二凸轮路径44和第二凸轮从动件45。
第二凸轮路径44沿着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凸轮路径44由在第二换档鼓41的外周面沿着周向连续形成的槽部构成。第二凸轮路径44形成为相位根据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而变化。这里,第二凸轮路径44的“相位”是沿着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轴心的方向(这里为轴向L)的第二凸轮路径44的位置。此外,第二凸轮路径44的详细结构将在后述。
第二凸轮从动件45根据第二凸轮路径44的相位的变化进行直线运动。第二凸轮从动件45具备被第二凸轮路径44引导的第二被引导部451、以及以一体移动的方式与该第二被引导部451连结的第二滑动部45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被引导部451形成为沿着特定的径向R(图2的上下方向)延伸。而且,第二被引导部451的延伸方向的一个端部(图2的上端部)配置在构成第二凸轮路径44的槽部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传递机构43具备第二传递轴46、活塞驱动部件47、第二弹性部件48、第二支承部件49以及轴承50。
第二传递轴46是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的轴部件,该第二方向D2是沿着第二传递机构43的直线运动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方向D2与轴向L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传递轴46配置为沿轴向L贯通第二滑动部452。而且,第二传递轴46被支承为能够沿轴向L相对于第二滑动部452相对移动。
第二弹性部件48是在第二方向D2(这里为轴向L)上具有弹性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弹性部件48配置为覆盖第二传递轴46的径向R的外侧。在本例中,第二弹性部件48是压缩螺旋弹簧,供第二传递轴46插通。
第二支承部件49是与第二凸轮从动件45的第二滑动部452一起支承第二弹性部件48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承部件49配置为从轴向第二侧L2与第二弹性部件48抵接。另一方面,第二滑动部452配置为从轴向第一侧L1与第二弹性部件48抵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承部件49形成为覆盖第二传递轴46的外周面的筒状。而且,第二支承部件49被支承为能够在第二方向D2(这里为轴向L)上相对于第二传递轴46相对滑动。另外,通过设置在第二传递轴46的限制部46a,限制第二支承部件49相对于第二传递轴46的向轴向第二侧L2的相对移动。在本例中,限制部46a是与形成在第二传递轴46的外周面的槽部嵌合的卡环。
轴承50是配置在第二方向D2(这里为轴向L)的第二卡合装置2的活塞22与活塞驱动部件47之间的推力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50由从轴向第二侧L2按压活塞22的按压部件60和活塞驱动部件47从轴向L的两侧支承。按压部件60形成为具有沿着轴向L的轴心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50以及按压部件60以沿轴向L在筒状部件25的外周面上滑动的方式,插通在筒状部件25。此外,在本例中,轴承50是推力滚子轴承。
活塞驱动部件47是驱动活塞22的部件。活塞驱动部件47形成为沿着特定的径向R(图2的上下方向)延伸。而且,在活塞驱动部件47的延伸方向的一个端部(图2的上端部)设置有通过第二传递轴46保持为能够转动的被保持部471。另一方面,在活塞驱动部件47的延伸方向上的与被保持部471相反的一侧的部分设置有与轴承50抵接的抵接部472。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部472从轴向第二侧L2与轴承50抵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活塞驱动部件47被支承为以与固定在非旋转部件(例如,收纳变速器TM等的壳体)的摆动支承部P抵接的部分为支点摆动自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摆动支承部P从轴向第二侧L2与活塞驱动部件47的延伸方向上的比中间部分更靠近抵接部472的部分抵接。由此,利用杠杆原理,能够使比从第二传递轴46作用于被保持部471的力大的力从抵接部472作用于轴承50以及按压部件6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活塞驱动部件47沿着径向R的姿势下,若第二传递轴46向轴向第二侧L2移动,则被第二传递轴46保持的被保持部471向轴向第二侧L2移动,相对于此,抵接部472向轴向第一侧L1移动。这样,活塞驱动部件47相对于径向R倾斜,抵接部472从轴向第二侧L2按压轴承50。伴随于此,按压部件60也与轴承50一起在筒状部件25上向轴向第一侧L1滑动,克服施力部件22a的作用力而向轴向第一侧L1按压活塞22。其结果是,通过活塞22按压摩擦部件21,第二卡合装置2成为卡合状态。此时,如上所述,由于轴承50是推力轴承,因此以从轴向L的两侧支承轴承50的按压部件60和活塞驱动部件47相对旋转的方式,沿轴向L支承它们。即、轴承50以活塞22和活塞驱动部件47相对旋转的方式,在第二方向D2(这里为轴向L)上相对地支承活塞22和活塞驱动部件47。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卡合装置2具备摩擦部件21以及按压该摩擦部件21的活塞22,
将沿着第二传递机构43的直线运动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D2,
第二传递机构43具备驱动活塞22的活塞驱动部件47、以及配置在第二方向D2的活塞22与活塞驱动部件47之间的轴承50,
轴承50在第二卡合装置2为卡合状态的情况下,以活塞22和活塞驱动部件47相对旋转的方式,在第二方向D2上相对地支承活塞22和活塞驱动部件47。
根据该结构,在活塞22和活塞驱动部件47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下,能够通过活塞驱动部件47驱动活塞22。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适当地改变第二卡合装置2的卡合状态。
另一方面,若从抵接部472按压轴承50的状态,第二传递轴46向轴向第一侧L1移动,则被第二传递轴46保持的被保持部471向轴向第一侧L1移动。与此相对,抵接部472通过被施力部件22a向轴向第二侧L2施力的活塞22,经由按压部件60以及轴承50而被按压,向轴向第二侧L2移动。其结果是,活塞驱动部件47成为沿着径向R的姿势,第二卡合装置2成为分离状态。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凸轮机构42的第二凸轮从动件45经由第二弹性部件48与第二传递轴46连结。而且,第二传递轴46按照以活塞驱动部件47与摆动支承部P抵接的部分为支点摆动的方式连结驱动第二卡合装置2的活塞22的活塞驱动部件47。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传递机构43将来自第二凸轮机构42的驱动力经由第二弹性部件48向第二卡合装置2传递。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传递机构33具备在该第一传递机构33的直线运动的方向亦即第一方向D1上具有弹性的第一弹性部件38,将来自第一凸轮机构32的驱动力经由第一弹性部件38向第一卡合装置1传递,
第二传递机构43具备在该第二传递机构43的直线运动的方向亦即第二方向D2上具有弹性的第二弹性部件48,将来自第二凸轮机构42的驱动力经由第二弹性部件48向第二卡合装置2传递。
根据该结构,由第一凸轮机构32的动作产生的振动在到达第一卡合装置1之前,在第一弹性部件38中被衰减。由此,能够将从第一驱动装置3向第一卡合装置1传递的振动抑制得较小。另外,由第二凸轮机构42的动作产生的振动在到达第二卡合装置2之前,在第二弹性部件48中被衰减。由此,能够将从第二驱动装置4向第二卡合装置2传递的振动抑制得较小。
另外,关于啮合式的第一卡合装置1,由于车辆的行驶状态等,也可能产生由于啮合部的相位不一致而不会立刻成为卡合状态的情况。然而,根据本结构,即使在第一卡合装置1没有立刻成为卡合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将来自第一凸轮机构32的驱动力作为第一弹性部件38的弹力而作用于第一卡合装置1的状态下,在车辆的行驶状态等变化而第一卡合装置1卡合之前待机。因此,容易使啮合式的第一卡合装置1适当地卡合。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部472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观察下,形成为以夹着筒状部件25的外周面的方式形成的双叉状。而且,摆动支承部P与抵接部472的各叉的基部抵接。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一对摆动支承部P。
以下,参照图4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凸轮路径34以及第二凸轮路径44的结构。图4是沿着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在平面上展开第一凸轮路径34,并且沿着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在平面上展开第二凸轮路径44的图。在图4中,将第一凸轮路径34和第二凸轮路径44的位置关系、表示为使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上的第一凸轮机构32的作用位置与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上的第二凸轮机构42的作用位置一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轮机构32的“作用位置”是配置在构成第一凸轮路径34的槽部内的、第一凸轮从动件35的第一被引导部351的位置。另外,第二凸轮机构42的“作用位置”是配置在构成第二凸轮路径44的槽部内的、第一凸轮从动件35的第一被引导部351的位置。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轮路径34遍及第一换档鼓31的整周而配置。另外,第二凸轮路径44遍及第二换档鼓41的整周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换档鼓31以及第二换档鼓41以第一凸轮机构32的作用位置以及第二凸轮机构42的作用位置的各个以记载的顺序经由位置θ0~θ9的方式,沿一个方向旋转驱动。
第一凸轮路径34具备:保持中立相位P0的第一保持部34a、从中立相位P0向第一相位P1迁移的第一迁移部34b、保持第一相位P1的第二保持部34c、从第一相位P1向中立相位P0迁移的第二迁移部34d、保持中立相位P0的第三保持部34e、从中立相位P0向第二相位P2迁移的第三迁移部34f、保持第二相位P2的第四保持部34g、以及从第二相位P2向中立相位P0迁移的第四迁移部34h。第一保持部34a、第一迁移部34b、第二保持部34c、第二迁移部34d、第三保持部34e、第三迁移部34f、第四保持部34g以及第四迁移部34h按以记载的顺序排列的方式,沿着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连续配置。
中立相位P0、第一相位P1以及第二相位P2是用于切换第一卡合装置1以及第三卡合装置5的卡合状态的相位。在中立相位P0中,第一传递机构33将第一卡合装置1以及第三卡合装置5双方设为分离状态。在第一相位P1中,第一传递机构33将第一卡合装置1设为卡合状态,并且将第三卡合装置5设为分离状态。在第二相位P2中,第一传递机构33将第一卡合装置1设为分离状态,并且将第三卡合装置5设为卡合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保持部34a形成在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位置θ0到位置θ1。第一迁移部34b形成在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位置θ1到位置θ2。第二保持部34c形成在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位置θ2到位置θ3。第二迁移部34d形成在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位置θ3到位置θ4。第三保持部34e形成在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位置θ4到位置θ5。第三迁移部34f形成在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位置θ5到位置θ6。第四保持部34g形成在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位置θ6到位置θ9。第四迁移部34h形成在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位置θ9到位置θ0。
第二凸轮路径44具备保持分离相位Poff的第五保持部44a、从分离相位Poff向卡合相位Pon迁移的第五迁移部44b、保持卡合相位Pon的第六保持部44c、以及从卡合相位Pon向分离相位Poff迁移的第六迁移部44d。第五保持部44a、第五迁移部44b、第六保持部44c以及第六迁移部44d按照以记载的顺序排列的方式,沿着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连续配置。
卡合相位Pon以及分离相位Poff是用于切换第二卡合装置2的卡合状态的相位。在卡合相位Pon中,第二传递机构43将第二卡合装置2设为卡合状态。在分离相位Poff中,第二传递机构43将第二卡合装置2设为分离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保持部44a形成在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位置θ0到位置θ4以及从位置θ8到位置θ0。第五迁移部44b形成在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位置θ4到位置θ5。第六保持部44c形成在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位置θ5到位置θ7。第六迁移部44d形成在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位置θ7到位置θ8。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轮路径34的第三保持部34e和第二凸轮路径44的第五迁移部44b配置在从位置θ4到位置θ5。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上的第一凸轮机构32的作用位置、与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上的第二凸轮机构42的作用位置一致时的第一凸轮路径34和第二凸轮路径44的位置关系中,重叠配置第三保持部34e和第五迁移部44b。这里,“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上的第一凸轮机构32的作用位置、与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上的第二凸轮机构42的作用位置一致”并不限于第一凸轮从动件35的第一被引导部351的位置、和第二凸轮从动件45的第二被引导部451的位置在以第四轴X4为基准的周向的位置上一致。即使在第一凸轮从动件35的第一被引导部351的位置、和第二凸轮从动件45的第二被引导部451的位置的周向的位置不同的情况下,当在假设使它们的周向的位置一致的状态下观察第一凸轮路径34和第二凸轮路径44的位置关系时,只要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关系成立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轮路径34的第三迁移部34f的全部以及第四保持部34g的包含开始点的一部分、和第二凸轮路径44的第六保持部44c配置在从位置θ5到位置θ7。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上的第一凸轮机构32的作用位置、与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上的第二凸轮机构42的作用位置一致时的第一凸轮路径34和第二凸轮路径44的位置关系中,重叠配置第三迁移部34f的全部及第四保持部34g的包含开始点的一部分与第六保持部44c。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轮机构32具备第一凸轮路径34,其沿着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而设置,且相位根据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而变化,
第二凸轮机构42具备第二凸轮路径44,其沿着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而设置,且相位根据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而变化,
第一传递机构33通过根据第一凸轮路径34的相位进行直线运动,来驱动第一卡合装置1以及第三卡合装置5,
第二传递机构43通过根据第二凸轮路径44的相位进行直线运动,来驱动第二卡合装置2,
第一凸轮路径34沿着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以下面记载的顺序具备:保持中立相位P0的第一保持部34a、从中立相位P0向第一相位P1迁移的第一迁移部34b、保持第一相位P1的第二保持部34c、从第一相位P1向中立相位P0迁移的第二迁移部34d、保持中立相位P0的第三保持部34e、从中立相位P0向第二相位P2迁移的第三迁移部34f、保持第二相位P2的第四保持部34g以及从第二相位P2向中立相位P0迁移的第四迁移部34h,
在中立相位P0中,第一传递机构33使第一卡合装置1以及第三卡合装置5双方成为分离状态,
在第一相位P1中,第一传递机构33使第一卡合装置1成为卡合状态并且使第三卡合装置5成为分离状态,
在第二相位P2中,第一传递机构33使第一卡合装置1成为分离状态并且是第三卡合装置5成为卡合状态,
第二凸轮路径44沿着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以下面记载的顺序具备:保持分离相位Poff的第五保持部44a、从分离相位Poff向卡合相位Pon迁移的第五迁移部44b、保持卡合相位Pon的第六保持部44c、以及从卡合相位Pon向分离相位Poff迁移的第六迁移部44d,
在卡合相位Pon中,第二传递机构43使第二卡合装置2成为卡合状态,
在分离相位Poff中,第二传递机构43使第二卡合装置2成为分离状态,
在使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上的第一凸轮机构32的作用位置、与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上的第二凸轮机构42的作用位置一致时的第一凸轮路径34和第二凸轮路径44的位置关系中,重叠配置第三保持部34e和第五迁移部44b,重叠配置第三迁移部34f的全部及第四保持部34g的包含开始点的一部分与第六保持部44c。
根据该结构,第一凸轮路径34沿着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以下面记载的顺序具备:第一保持部34a、第一迁移部34b、第二保持部34c、第二迁移部34d、第三保持部34e、第三迁移部34f、第四保持部34g以及第四迁移部34h。而且,第二凸轮路径44沿着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以下面记载的顺序具备第五保持部44a、第五迁移部44b、第六保持部44c以及第六迁移部44d。由此,通过仅使驱动轴40a向一个方向旋转,就能够在第一变速挡与第二变速挡之间适当地切换变速器TM的变速挡。
这里,在啮合式的第一卡合装置1中,在该第一卡合装置1在输入部件I与输出部件O之间传递行驶驱动力传递的状态下,即使欲通过第一驱动装置3将第一卡合装置1设为分离状态,有时也无法解除第一卡合装置1的啮合而不能成为分离状态。然而,根据本结构,在使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上的第一凸轮机构32的作用位置、与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上的第二凸轮机构42的作用位置一致时的第一凸轮路径34和第二凸轮路径44的位置关系中,重叠配置第一凸轮路径34的第三保持部34e和第二凸轮路径44的第五迁移部44b。因此,能够在通过第一凸轮机构32使驱动力作用于使第一卡合装置1成为分离状态的方向的状态下进行待机,并且使摩擦式的第二卡合装置2的卡合力逐渐上升,能够使输入部件I与输出部件O之间的行驶驱动力的传递路径从经由第一卡合装置1的路径逐渐向经由第二卡合装置2的路径转移。而且,在第二卡合装置2的行驶驱动力的传递比例成为一定以上,且经由第一卡合装置1传递的行驶驱动力降低的情况下,第一卡合装置1自动地成为分离状态。由此,能够避免输入部件I与输出部件O之间的动力传递被切断并且能够顺利地进行从第一变速挡向第二变速挡的转移。
另外,根据本结构,在使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上的第一凸轮机构32的作用位置、与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上的第二凸轮机构42的作用位置一致时的第一凸轮路径34和第二凸轮路径44的位置关系中,重叠配置第一凸轮路径34的第三迁移部34f的全部及第四保持部34g的包含开始点的一部分与第二凸轮路径44的第六保持部44c。因此,在第一凸轮路径34的相位成为用于使第三卡合装置5成为卡合状态的第二相位P2之后,在规定的期间,也将第二凸轮路径44的相位保持为用于使第二卡合装置2成为卡合状态的卡合相位Pon。由此,在啮合式的第三卡合装置5中,即使在由于啮合部的相位不一致而无法立刻成为卡合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第二卡合装置2的卡合状态下,所以能够避免在输入部件I与输出部件O之间动力传递被切断的情况。另外,在第一凸轮路径34的相位成为第二相位P2之后,在第二凸轮路径44的相位被保持为卡合相位Pon的期间中,也能够进行第三卡合装置5是否适当地成为卡合状态的判定。该判定例如能够使用检测第一传递轴36、换挡拨叉37等的第一方向D1的位置的传感器来进行。
以下,参照图5~图10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TM的动作的一个例子。此外,在上述说明中使用的图2示出了第一凸轮机构32的作用位置(第一凸轮路径34中的第一被引导部351的位置)位于第一凸轮路径34的第一保持部34a,并且第二凸轮机构42的作用位置(第二凸轮路径44中的第二被引导部451的位置)位于第二凸轮路径44的第五保持部44a的状态(第一凸轮机构32的作用位置以及第二凸轮机构42的作用位置位于位置θ0与位置θ1之间的状态)的变速器TM。
图5示出了从图2所示的状态第一换档鼓31以及第二换档鼓41进一步旋转的状态的变速器TM。具体而言,在图5中,成为第一凸轮机构32的作用位置位于第一凸轮路径34的第二保持部34c,并且第二凸轮机构42的作用位置位于第二凸轮路径44的第五保持部44a的状态(第一凸轮机构32的作用位置以及第二凸轮机构42的作用位置位于位置θ2与位置θ3之间的状态)。
如图5所示,随着第一换档鼓31旋转而第一凸轮路径34的相位从中立相位P0向第一相位P1变化,第一凸轮从动件35向轴向第一侧L1移动。伴随于此,经由第一弹性部件38被第一支承部件39向轴向第一侧L1按压的支承部353经由第二限制部36b将第一传递轴36向轴向第一侧L1按压。由此,与第一传递轴36连结的换挡拨叉37向轴向第一侧L1移动,使切换部件SL向轴向第一侧L1移动。其结果是,第三卡合装置5维持分离状态并且第一卡合装置1成为卡合状态。此外,此时由于第二凸轮路径44的相位被保持为分离相位Poff,所以第二卡合装置2维持分离状态。这样,第一卡合装置1成为在输入部件I与输出部件O之间传递行驶驱动力的状态,使变速器TM形成第一变速挡。此外,图5的卡合装置上所示的箭头示出了行驶驱动力的传递路径,关于图6~图10也同样。
图6示出了第一换档鼓31以及第二换档鼓41从图5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旋转的状态的变速器TM。具体而言,在图6中,成为第一凸轮机构32的作用位置位于第一凸轮路径34的第二迁移部34d,并且第二凸轮机构42的作用位置位于第二凸轮路径44的第五保持部44a的状态(第一凸轮机构32的作用位置以及第二凸轮机构42的作用位置位于位置θ3位置θ4之间的状态)。
如图6所示,随着第一换档鼓31旋转而第一凸轮路径34的相位从第一相位P1向中立相位P0变化,第一凸轮从动件35向轴向第二侧L2移动。伴随于此,经由第一弹性部件38被支承部353向轴向第二侧L2按压的第一支承部件39,经由第一限制部36a将第一传递轴36向轴向第二侧L2按压。然而,在本例中,假设从旋转电机MG向输出部件O传递驱动力而车辆行驶的状态,第一卡合装置1经由切换部件SL与第一卡合齿T1的啮合部传递了比较大的驱动力。因此,第一弹性部件38的作用力不能解除第一卡合装置1的啮合,第一传递轴36不向轴向第二侧L2移动。因此,由第一限制部36a限制了向轴向第二侧L2的移动的第一支承部件39也不向轴向第二侧L2移动。此时,伴随着支承部353相对于第一支承部件39沿轴向第二侧L2移动,第一弹性部件38成为沿轴向L被压缩的状态。这样,在本例中,随着第一凸轮路径34的相位从第一相位P1向中立相位P0变化,即使第一凸轮从动件35向轴向第二侧L2移动,也维持了第一卡合装置1的卡合状态。
图7示出了第一换档鼓31以及第二换档鼓41从图6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旋转了的状态的变速器TM。具体而言,在图7中,成为第一凸轮机构32的作用位置位于第一凸轮路径34的第三保持部34e,并且第二凸轮机构42的作用位置位于第二凸轮路径44的第五迁移部44b的状态(第一凸轮机构32的作用位置以及第二凸轮机构42的作用位置位于位置θ4与位置θ5之间的状态)。
如图7所示,随着第二换档鼓41旋转,第二凸轮路径44的相位从分离相位Poff向卡合相位Pon变化,第二凸轮从动件45向轴向第二侧L2移动。伴随于此,经由第二弹性部件48被第二滑动部452向轴向第二侧L2按压的第二支承部件49,经由限制部46a将第二传递轴46向轴向第二侧L2按压。由此,以被第二传递轴46保持的被保持部471向轴向第二侧L2移动,并且抵接部472向轴向第一侧L1移动的方式,活塞驱动部件47以被摆动支承部P支承的部分为支点摆动。其结果是,活塞驱动部件47的抵接部472经由轴承50以及按压部件60将第二卡合装置2的活塞22向轴向第一侧L1按压,由此第二卡合装置2成为卡合状态。这里,如图4所示,第五迁移部44b形成为伴随着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而相位从分离相位Poff朝向卡合相位Pon逐渐地变化。因此,由活塞22按压摩擦部件21的力随着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而逐渐上升,第二卡合装置2在滑动卡合状态下卡合力逐渐上升。
此时,第一凸轮路径34的相位虽被保持在中立相位P0,但如上所述,第一卡合装置1的啮合未被解除。因此,伴随着第二凸轮从动件45向轴向第二侧L2移动,如上述那样若摩擦式的第二卡合装置2的卡合力逐渐上升,则输入部件I与输出部件O之间的行驶驱动力的传递路径从经由第一卡合装置1的路径向经由第二卡合装置2的路径逐渐转移。而且,在第二卡合装置2的行驶驱动力的传递比例成为一定以上,且经由第一卡合装置1传递的行驶驱动力降低的情况下,利用第一弹性部件38的作用力,保持切换部件SL的换挡拨叉37向轴向第二侧L2移动,第一卡合装置1自动地成为分离状态。这样,第二卡合装置2成为在输入部件I与输出部件O之间传递行驶驱动力的状态,使变速器TM形成第二变速挡。
图8示出了第一换档鼓31以及第二换档鼓41从图7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旋转了的态的变速器TM。具体而言,在图8中,成为第一凸轮机构32的作用位置位于第一凸轮路径34的第三迁移部34f,并且第二凸轮机构42的作用位置位于第二凸轮路径44的第六保持部44c的状态(第一凸轮机构32的作用位置以及第二凸轮机构42的作用位置位于位置θ5与位置θ6之间的状态)。
如图8所示,随着第一换档鼓31旋转,第一凸轮路径34的相位从中立相位P0向第二相位P2变化,第一凸轮从动件35向轴向第二侧L2移动。伴随于此,经由第一弹性部件38被支承部353向轴向第二侧L2按压的第一支承部件39,经由第一限制部36a将第一传递轴36向轴向第二侧L2按压。由此,与第一传递轴36连结的换挡拨叉37向轴向第二侧L2移动,使切换部件SL向轴向第二侧L2移动。其结果是,第一卡合装置1维持分离状态并且第三卡合装置5成为卡合状态。此外,此时由于第二凸轮路径44的相位被保持在卡合相位Pon,所以第二卡合装置2维持了卡合状态。这样,第二卡合装置2以及第三卡合装置5成为在输入部件I与输出部件O之间传递行驶驱动力的状态,变速器TM的第二变速挡被维持。
然而,如图9所示,即使在随着第一凸轮路径34的相位从中立相位P0向第二相位P2变化,而第一凸轮从动件35向轴向第二侧L2移动的情况下,有时啮合式的第三卡合装置5的啮合部(切换部件SL与第二卡合齿T2的啮合部)也没有适当地啮合而不成为卡合状态。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第二卡合装置2的卡合状态被维持,所以在第三卡合装置5适当地啮合而成为卡合状态之前,能够维持第二变速挡而适当地行驶。
图10示出了第一换档鼓31以及第二换档鼓41从图8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旋转了的状态的变速器TM。具体而言,在图10中,成为第一凸轮机构32的作用位置位于第一凸轮路径34的第四保持部34g,并且第二凸轮机构42的作用位置位于第二凸轮路径44的第五保持部44a的状态(第一凸轮机构32的作用位置以及第二凸轮机构42的作用位置位于位置θ8与位置θ9之间的状态)。
如图10所示,随着第二换档鼓41旋转,第二凸轮路径44的相位从卡合相位Pon向分离相位Poff变化,第二凸轮从动件45向轴向第一侧L1移动。伴随于此,经由第二弹性部件48被第二滑动部452向轴向第二侧L2按压的第二支承部件49,不经由限制部46a将第二传递轴46向轴向第二侧L2按压。由此,由第二卡合装置2的活塞22经由轴承50以及按压部件60将活塞驱动部件47的抵接部472向轴向第二侧L2按压。其结果是,以被第二传递轴46保持的被保持部471向轴向第二侧L2移动,并且抵接部472向轴向第一侧L1移动的方式,活塞驱动部件47以被摆动支承部P支承的部分为支点摆动。而且,通过活塞22向轴向第二侧L2移动,第二卡合装置2成为分离状态。此外,此时由于第一凸轮路径34的相位被保持在第二相位P2,所以第三卡合装置5维持了卡合状态。这样,第三卡合装置5成为在输入部件I与输出部件O之间传递行驶驱动力的状态,变速器TM的第二变速挡被维持。
若第一换档鼓31以及第二换档鼓41从图10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旋转,则变速器TM返回图2所示的状态。
2.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1以及图12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装置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轮路径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关于没有特别说明的方面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设置第三卡合装置5。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卡合装置1为分离状态并且第二卡合装置2为卡合状态下,形成第二变速挡。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使用啮合式的第三卡合装置5而形成第二变速挡。因此,在形成第二变速挡的过程中,需要总是维持摩擦式的第二卡合装置2的卡合力。这样的第二卡合装置2的卡合力通过第二凸轮机构42和第二弹性部件48施加给按压部件60。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第二变速挡时,没有第三卡合装置5未适当地啮合而不成为卡合状态的情况。另外,在从第二变速挡向第一变速挡切换时,能够省去将第三卡合装置5从卡合状态设为分离状态的工序,所以能够缩短该变速所需的时间。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在第一卡合装置1为卡合状态并且第二卡合装置2为分离状态下,形成第一变速挡。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轮路径34配置在第一换档鼓31的周向的一部分的区域。另外,第二凸轮路径44配置在第二换档鼓41的周向的一部分的区域。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轮路径34以及第二凸轮路径44的各个具有始端部和终端部。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换档鼓31以及第二换档鼓41以第一凸轮机构32的作用位置以及第二凸轮机构42的作用位置的各个按记载的顺序经由位置θ0~θ6并且按记载的顺序经由位置θ6~θ0的方式,被向两个方向旋转驱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凸轮路径34不具备第三迁移部34f、第四保持部34g以及第四迁移部34h这一点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保持部34a形成在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位置θ0到位置θ1。第一迁移部34b形成在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位置θ1到位置θ2。第二保持部34c形成在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位置θ2到位置θ3。第二迁移部34d形成在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位置θ3到位置θ4。第三保持部34e形成在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位置θ4到位置θ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凸轮路径44在不具备第六迁移部44d这一点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保持部44a形成在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位置θ0到位置θ4。第五迁移部44b形成在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位置θ4到位置θ5。第六保持部44c形成在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位置θ5到位置θ6。
3.其它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第一传递机构33具备第一弹性部件38,第二传递机构43具备第二弹性部件48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也可以是第一传递机构33以及第二传递机构43中的至少一方不具备弹性部件的结构。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以第一弹性部件38以及第二弹性部件48的各个是压缩螺旋弹簧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例如,作为弹性部件,除了压缩螺旋弹簧以外,还可以采用拉伸螺旋弹簧、碟形弹簧、橡胶或者合成树脂制的垫片等各种弹性部件。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以活塞驱动部件47的抵接部472经由轴承50以及按压部件60按压第二卡合装置2的活塞22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不设置轴承50,活塞驱动部件47的抵接部472经由按压部件60按压活塞22的结构。或也可以是活塞驱动部件47的抵接部472直接按压活塞22的结构。
(4)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图4以及图12说明的第一凸轮路径34以及第二凸轮路径44的结构只不过是一个例子。能够相应于通过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要实现的行驶模式、该行驶模式的转移顺序等,适当地改变各凸轮路径的结构。
(5)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所公开的结构只要不产生矛盾,就能够与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组合来应用。关于其它的结构,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方面只不过是例示。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各种改变。
〔上述实施方式的概要〕
以下,对上述中说明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的概要进行说明。
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具备:
输入部件(I),其与车轮的驱动力源(MG)驱动连结;
输出部件(O),其与上述车轮驱动连结;以及
变速器(TM),其构成为能够形成包含第一变速挡、以及变速比小于该第一变速挡的第二变速挡的多个变速挡,将从上述输入部件(I)侧传递的旋转、以与多个上述变速挡中所形成的变速挡对应的变速比变速并向上述输出部件(O)侧传递,
上述变速器(TM)具备:啮合式的第一卡合装置(1)、摩擦式的第二卡合装置(2)、驱动上述第一卡合装置(1)的第一驱动装置(3)以及驱动上述第二卡合装置(2)的第二驱动装置(4),
在上述第一卡合装置(1)为卡合状态并且上述第二卡合装置(2)为分离状态下,形成上述第一变速挡,在上述第一卡合装置(1)为分离状态并且上述第二卡合装置(2)为卡合状态下,形成上述第二变速挡,
上述第一驱动装置(3)具备: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一换档鼓(31)、将上述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第一凸轮机构(32)、以及通过上述第一凸轮机构(32)进行直线运动的第一传递机构(33),
上述第二驱动装置(4)具备: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二换档鼓(41)、将上述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第二凸轮机构(42)、以及通过上述第二凸轮机构(42)进行直线运动的第二传递机构(43),
上述第一换档鼓(31)和上述第二换档鼓(41)经由驱动轴(40a)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而连结,
具备鼓驱动源(40),其通过驱动上述驱动轴(40a),使上述第一换档鼓(31)以及上述第二换档鼓(41)旋转。
另外,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具备:
输入部件(I),其与车轮的驱动力源(MG)驱动连结;
输出部件(O),其与上述车轮驱动连结;以及
变速器(TM),其构成为能够形成包含第一变速挡、以及变速比小于该第一变速挡的第二变速挡的多个变速挡,将从上述输入部件(I)侧传递的旋转、以与多个上述变速挡中所形成的变速挡对应的变速比变速并向上述输出部件(O)侧传递,
上述变速器(TM)具备:啮合式的第一卡合装置(1)、摩擦式的第二卡合装置(2)、啮合式的第三卡合装置(5)、驱动上述第一卡合装置(1)的第一驱动装置(3)以及驱动上述第二卡合装置(2)的第二驱动装置(4),
在上述第一卡合装置(1)为卡合状态并且上述第二卡合装置(2)以及上述第三卡合装置(5)双方为分离状态下,形成上述第一变速挡,在上述第一卡合装置(1)为分离状态并且上述第二卡合装置(2)以及上述第三卡合装置(5)的至少一方为卡合状态下,形成上述第二变速挡,
上述第一驱动装置(3)具备: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一换档鼓(31)、将上述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第一凸轮机构(32)、以及通过上述第一凸轮机构(32)进行直线运动的第一传递机构(33),
上述第二驱动装置(4)具备: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二换档鼓(41)、将上述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第二凸轮机构(42)、以及通过上述第二凸轮机构(42)进行直线运动的第二传递机构(43),
上述第一换档鼓(31)和上述第二换档鼓(41)经由驱动轴(40a)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而连结,
具备鼓驱动源(40),其通过驱动上述驱动轴(40a),使上述第一换档鼓(31)以及上述第二换档鼓(41)旋转。
根据上述结构,驱动第一卡合装置(1)的第一驱动装置(3)的第一换档鼓(31)、和驱动第二卡合装置(2)的第二驱动装置(4)的第二换档鼓(41)经由由鼓驱动源(40)驱动的驱动轴(40a)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由此,能够通过一个鼓驱动源(40)的驱动实现用于进行变速器(TM)中的变速挡的形成以及切换的、形式不同的两个卡合装置(1、2)的驱动。因此,与对啮合式的第一卡合装置(1)和摩擦式的第二卡合装置(2)的各个独立地设置驱动装置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部件个数的减少。其结果是,容易抑制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的大型化、高成本化。
另外,根据本结构,在将变速器(TM)的变速挡从第一变速挡向第二变速挡切换时,通过将摩擦式的第二卡合装置(2)设为卡合状态,能够避免伴随着啮合式的第一卡合装置(1)从卡合状态成为分离状态而输入部件(I)与输出部件(O)之间动力传递被切断的情况。因此,能够将在将变速器(TM)的变速挡从第一变速挡向第二变速挡切换时产生的车轮驱动力的变动抑制得较小。
这里,优选上述第一传递机构(33)具备在该第一传递机构(33)的直线运动的方向上具有弹性的第一弹性部件(38),将来自上述第一凸轮机构(32)的驱动力经由上述第一弹性部件(38)向上述第一卡合装置(1)传递,
上述第二传递机构(43)具备在该第二传递机构(43)的直线运动的方向上具有弹性的第二弹性部件(48),将来自上述第二凸轮机构(42)的驱动力经由上述第二弹性部件(48)向上述第二卡合装置(2)传递。
根据该结构,由第一凸轮机构(32)的动作产生的振动在到达第一卡合装置(1)之前,在第一弹性部件(38)中被衰减。由此,能够将从第一驱动装置(3)向第一卡合装置(1)传递的振动抑制得较小。另外,由第二凸轮机构(42)的动作产生的振动在达到第二卡合装置(2)之前,在第二弹性部件(48)中被衰减。由此,能够将从第二驱动装置(4)向第二卡合装置(2)传递的振动抑制得较小。
另外,关于啮合式的第一卡合装置(1),由于车辆的行驶状态等,可能产生因啮合部的相位不一致而没有立刻成为卡合状态的情况。然而,根据本结构,即使在第一卡合装置(1)没有立刻成为卡合状态的情况下,在将来自第一凸轮机构(32)的驱动力作为第一弹性部件(38)的弹力而作用于第一卡合装置(1)的状态下,能够在车辆的行驶状态等变化而第一卡合装置(1)卡合之前进行待机。因此,容易适当地使啮合式的第一卡合装置(1)卡合。
另外,优选上述变速器(TM)还具备啮合式的第三卡合装置(5),
将沿着上述第一传递机构(33)的直线运动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D1),
上述第三卡合装置(5)在上述第一方向(D1)上与上述第一卡合装置(1)邻接配置,并且由上述第一驱动装置(3)驱动,
在上述第一卡合装置(1)为卡合状态并且上述第二卡合装置(2)以及上述第三卡合装置(5)双方为分离状态下,形成上述第一变速挡,在上述第一卡合装置(1)为分离状态并且上述第二卡合装置(2)以及上述第三卡合装置(5)的至少一方为卡合状态下,形成上述第二变速挡。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第三卡合装置(5)设为卡合状态,能够维持形成了第二变速挡的状态并且将第二卡合装置(2)设为分离状态。由此,在摩擦式的第二卡合装置(2)为了维持卡合状态而需要持续作用驱动力的情况下,能够不需要该驱动力。因此,能够提高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的能量效率。
另外,根据本结构,第一卡合装置(1)以及第三卡合装置(5)相互沿第一方向(D1)邻接配置,并且由共同的第一驱动装置(3)驱动。由此,容易设为共用第一卡合装置(1)和第三卡合装置(5)的一部分的结构。因此,与相互独立地设置第一卡合装置(1)和第三卡合装置(5)的结构相比,容易使第一卡合装置(1)以及第三卡合装置(5)整体小型化。
在上述变速器(TM)具备上述第三卡合装置(5)的结构中,优选上述第一凸轮机构(32)具备沿着上述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而设置,相位根据上述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而变化的第一凸轮路径(34),
上述第二凸轮机构(42)具备沿着上述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而设置,相位根据上述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而变化的第二凸轮路径(44),
上述第一传递机构(33)通过根据上述第一凸轮路径(34)的相位进行直线运动,来驱动上述第一卡合装置(1)以及上述第三卡合装置(5),
上述第二传递机构(43)通过根据上述第二凸轮路径(44)的相位进行直线运动,来驱动上述第二卡合装置(2),
上述第一凸轮路径(34)沿着上述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以记载的顺序具备:保持中立相位(P0)的第一保持部(34a)、从上述中立相位(P0)向第一相位(P1)迁移的第一迁移部(34b)、保持上述第一相位(P1)的第二保持部(34c)、从上述第一相位(P1)向上述中立相位(P0)迁移的第二迁移部(34d)、保持上述中立相位(P0)的第三保持部(34e)、从上述中立相位(P0)向第二相位(P2)迁移的第三迁移部(34f)、保持上述第二相位(P2)的第四保持部(34g)、以及从上述第二相位(P2)向上述中立相位(P0)迁移的第四迁移部(34h),
在上述中立相位(P0)中,上述第一传递机构(33)使上述第一卡合装置(1)以及上述第三卡合装置(5)双方成为分离状态,
在上述第一相位(P1)中,上述第一传递机构(33)使上述第一卡合装置(1)成为卡合状态并且使上述第三卡合装置(5)成为分离状态,
在上述第二相位(P2)中,上述第一传递机构(33)使上述第一卡合装置(1)成为分离状态,并且使上述第三卡合装置(5)成为卡合状态,
上述第二凸轮路径(44)沿着上述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以记载的顺序具备:保持分离相位(Poff)的第五保持部(44a)、从上述分离相位(Poff)向卡合相位(Pon)迁移的第五迁移部(44b)、保持上述卡合相位(Pon)的第六保持部(44c)、以及从上述卡合相位(Pon)向上述分离相位(Poff)迁移的第六迁移部(44d),
在上述卡合相位(Pon)中,上述第二传递机构(43)使上述第二卡合装置(2)成为卡合状态,
在上述分离相位(Poff)中,上述第二传递机构(43)使上述第二卡合装置(2)成为分离状态,
在使上述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上的上述第一凸轮机构(32)的作用位置、与上述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上的上述第二凸轮机构(42)的作用位置一致时的上述第一凸轮路径(34)和上述第二凸轮路径(44)的位置关系中,重叠配置上述第三保持部(34e)和上述第五迁移部(44b),重叠配置上述第三迁移部(34f)的全部及上述第四保持部(34g)的包含开始点的一部分与上述第六保持部(44c)。
根据该结构,第一凸轮路径(34)沿着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以记载的顺序具备:第一保持部(34a)、第一迁移部(34b)、第二保持部(34c)、第二迁移部(34d)、第三保持部(34e)、第三迁移部(34f)、第四保持部(34g)、以及第四迁移部(34h)。而且,第二凸轮路径(44)沿着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以记载的顺序具备:第五保持部(44a)、第五迁移部(44b)、第六保持部(44c)以及第六迁移部(44d)。由此,仅通过使驱动轴(40a)向一个方向旋转,就能够在第一变速挡与第二变速挡之间适当地切换变速器(TM)的变速挡。
这里,在啮合式的第一卡合装置(1)中,在该第一卡合装置(1)在输入部件(I)与输出部件(O)之间传递行驶驱动力传递的状态下,即使欲通过第一驱动装置(3)将第一卡合装置(1)设为分离状态,有时也无法解除第一卡合装置(1)的啮合,而不成为分离状态。然而,根据本结构,在使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上的第一凸轮机构(32)的作用位置与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上的第二凸轮机构(42)的作用位置一致时的第一凸轮路径(34)和第二凸轮路径(44)的位置关系中,重叠配置第一凸轮路径(34)的第三保持部(34e)和第二凸轮路径(44)的第五迁移部(44b)。因此,能够在通过第一凸轮机构(32)使驱动力作用于将第一卡合装置(1)设为分离状态的方向的状态下进行待机,并且使摩擦式的第二卡合装置(2)的卡合力逐渐上升,将输入部件(I)与输出部件(O)之间的行驶驱动力的传递路径从经由第一卡合装置(1)的路径向经由第二卡合装置(2)的路径逐渐转移。而且,在第二卡合装置(2)的行驶驱动力的传递比例成为一定以上,且经由第一卡合装置(1)传递的行驶驱动力降低的情况下,第一卡合装置(1)自动地成为分离状态。由此,能够避免输入部件(I)与输出部件(O)之间的动力传递被切断的情况,并且能够顺利地进行从第一变速挡向第二变速挡的转移。
另外,根据本结构,在使第一换档鼓(31)的旋转方向上的第一凸轮机构(32)的作用位置、与第二换档鼓(41)的旋转方向上的第二凸轮机构(42)的作用位置一致时的第一凸轮路径(34)和第二凸轮路径(44)的位置关系中,重叠配置第一凸轮路径(34)的第三迁移部(34f)的全部及第四保持部(34g)的包含开始点的一部分、与第二凸轮路径(44)的第六保持部(44c)。因此,在第一凸轮路径(34)的相位成为用于将第三卡合装置(5)设为卡合状态的第二相位(P2)之后,在规定的期间,第二凸轮路径(44)的相位被保持为用于将第二卡合装置(2)设为卡合状态的卡合相位(Pon)。由此,在啮合式的第三卡合装置(5)中,即使在由于啮合部的相位不一致而没有立刻成为卡合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第二卡合装置(2)的卡合状态下,所以能够避免输入部件(I)与输出部件(O)之间动力传递被切断的情况。另外,在第一凸轮路径(34)的相位成为第二相位(P2)之后,且第二凸轮路径(44)的相位被保持在卡合相位(Pon)保持的期间中,能够进行第三卡合装置(5)是否适当地成为卡合状态的判定。
另外,优选上述第二卡合装置(2)具备摩擦部件(21)、以及按压上述摩擦部件(21)的活塞(22),
将沿着上述第二传递机构(43)的直线运动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D2),
上述第二传递机构(43)具备:驱动上述活塞(22)的活塞驱动部件(47)、以及配置在上述第二方向(D2)上的上述活塞(22)与上述活塞驱动部件(47)之间的轴承(50),
上述轴承(50)在上述第二卡合装置(2)为卡合状态的情况下,以上述活塞(22)和上述活塞驱动部件(47)相对旋转的方式,在上述第二方向(D2)上相对地支承上述活塞(22)和上述活塞驱动部件(47)。
根据该结构,在活塞(22)和活塞驱动部件(47)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下,能够通过活塞驱动部件(47)驱动活塞(22)。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适当改变第二卡合装置(2)的卡合状态。
工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技术能够用于具备与车轮的驱动力源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与车轮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以及将从输入部件侧传递的旋转变速并向输出部件侧传递的变速器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第一卡合装置,2:第二卡合装置,3:第一驱动装置,31:第一换档鼓,32:第一凸轮机构,33:第一传递机构,4:第二驱动装置,41:第二换档鼓,42:第二凸轮机构,43:第二传递机构,40:鼓驱动源,40a:驱动轴,I:输入部件,O:输出部件,TM:变速器,MG:旋转电机(驱动力源)。

Claims (6)

1.一种车用驱动传递装置,其具备:
输入部件,其与车轮的驱动力源驱动连结;
输出部件,其与上述车轮驱动连结;以及
变速器,其构成为能够形成包含第一变速挡、以及变速比小于该第一变速挡的第二变速挡的多个变速挡,并将从上述输入部件侧传递的旋转以与多个上述变速挡中的已形成的变速挡对应的变速比进行变速并向上述输出部件侧传递,
上述变速器具备:啮合式的第一卡合装置、摩擦式的第二卡合装置、驱动上述第一卡合装置的第一驱动装置、以及驱动上述第二卡合装置的第二驱动装置,
在上述第一卡合装置为卡合状态并且上述第二卡合装置为分离状态下,形成上述第一变速挡,在上述第一卡合装置为分离状态并且上述第二卡合装置为卡合状态下,形成上述第二变速挡,
上述第一驱动装置具备: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一换档鼓、将上述第一换档鼓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第一凸轮机构、以及通过上述第一凸轮机构进行直线运动的第一传递机构,
上述第二驱动装置具备: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二换档鼓、将上述第二换档鼓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第二凸轮机构、以及通过上述第二凸轮机构进行直线运动的第二传递机构,
上述第一换档鼓和上述第二换档鼓经由驱动轴一体旋转地连结,
上述车用驱动传递装置具备鼓驱动源,其通过驱动上述驱动轴,使上述第一换档鼓以及上述第二换档鼓旋转。
2.一种车用驱动传递装置,其具备:
输入部件,其与车轮的驱动力源驱动连结;
输出部件,其与上述车轮驱动连结;以及
变速器,其构成为能够形成包含第一变速挡、以及变速比小于该第一变速挡的第二变速挡的多个变速挡,并将从上述输入部件侧传递的旋转以与多个上述变速挡中的已形成的变速挡对应的变速比进行变速并向上述输出部件侧传递,
上述变速器具备:啮合式的第一卡合装置、摩擦式的第二卡合装置、啮合式的第三卡合装置、驱动上述第一卡合装置的第一驱动装置、以及驱动上述第二卡合装置的第二驱动装置,
在上述第一卡合装置为卡合状态并且上述第二卡合装置以及上述第三卡合装置双方为分离状态下,形成上述第一变速挡,在上述第一卡合装置为分离状态并且上述第二卡合装置以及上述第三卡合装置的至少一方为卡合状态下,形成上述第二变速挡,
上述第一驱动装置具备: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一换档鼓、将上述第一换档鼓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第一凸轮机构、以及通过上述第一凸轮机构进行直线运动的第一传递机构,
上述第二驱动装置具备: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二换档鼓、将上述第二换档鼓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第二凸轮机构、以及通过上述第二凸轮机构进行直线运动的第二传递机构,
上述第一换档鼓和上述第二换档鼓经由驱动轴一体旋转地连结,
上述车用驱动传递装置具备鼓驱动源,其通过驱动上述驱动轴,使上述第一换档鼓以及上述第二换档鼓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其中,
上述第一传递机构具备在该第一传递机构的直线运动的方向上具有弹性的第一弹性部件,将来自上述第一凸轮机构的驱动力经由上述第一弹性部件向上述第一卡合装置传递,
上述第二传递机构具备在该第二传递机构的直线运动的方向上具有弹性的第二弹性部件,将来自上述第二凸轮机构的驱动力经由上述第二弹性部件向上述第二卡合装置传递。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其中,
上述变速器还具备啮合式的第三卡合装置,
将沿着上述第一传递机构的直线运动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
上述第三卡合装置在上述第一方向上与上述第一卡合装置邻接配置,并且由上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
在上述第一卡合装置为卡合状态并且上述第二卡合装置以及上述第三卡合装置双方为分离状态下,形成上述第一变速挡,在上述第一卡合装置为分离状态并且上述第二卡合装置以及上述第三卡合装置的至少一方为卡合状态下,形成上述第二变速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其中,
上述第一凸轮机构具备:沿着上述第一换档鼓的旋转方向而设置,且相位根据上述第一换档鼓的旋转而变化的第一凸轮路径,
上述第二凸轮机构具备:沿着上述第二换档鼓的旋转方向而设置,且相位根据上述第二换档鼓的旋转而变化的第二凸轮路径,
上述第一传递机构通过根据上述第一凸轮路径的相位进行直线运动,来驱动上述第一卡合装置以及上述第三卡合装置,
上述第二传递机构通过根据上述第二凸轮路径的相位进行直线运动,来驱动上述第二卡合装置,
上述第一凸轮路径沿着上述第一换档鼓的旋转方向以记载的顺序具备:保持中立相位的第一保持部、从上述中立相位向第一相位迁移的第一迁移部、保持上述第一相位的第二保持部、从上述第一相位向上述中立相位迁移的第二迁移部、保持上述中立相位的第三保持部、从上述中立相位向第二相位迁移的第三迁移部、保持上述第二相位的第四保持部、以及从上述第二相位向上述中立相位迁移的第四迁移部,
在上述中立相位中,上述第一传递机构使上述第一卡合装置以及上述第三卡合装置双方成为分离状态,
在上述第一相位中,上述第一传递机构使上述第一卡合装置成为卡合状态,并且使上述第三卡合装置成为分离状态,
在上述第二相位中,上述第一传递机构使上述第一卡合装置成为分离状态,并且使上述第三卡合装置成为卡合状态,
上述第二凸轮路径沿着上述第二换档鼓的旋转方向以记载的顺序具备:保持分离相位的第五保持部、从上述分离相位向卡合相位迁移的第五迁移部、保持上述卡合相位的第六保持部、以及从上述卡合相位向上述分离相位迁移的第六迁移部,
在上述卡合相位中,上述第二传递机构使上述第二卡合装置成为卡合状态,
在上述分离相位中,上述第二传递机构使上述第二卡合装置成为分离状态,
在使上述第一换档鼓的旋转方向上的上述第一凸轮机构的作用位置、与上述第二换档鼓的旋转方向上的上述第二凸轮机构的作用位置一致时的上述第一凸轮路径和上述第二凸轮路径的位置关系中,重叠配置上述第三保持部和上述第五迁移部,重叠配置上述第三迁移部的全部及上述第四保持部的包含开始点的一部分与上述第六保持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其中,
上述第二卡合装置具备:摩擦部件、以及按压上述摩擦部件的活塞,
将沿着上述第二传递机构的直线运动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
上述第二传递机构具备:驱动上述活塞的活塞驱动部件、以及配置在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上述活塞与上述活塞驱动部件之间的轴承,
上述轴承在上述第二卡合装置为卡合状态的情况下,以上述活塞和上述活塞驱动部件相对旋转的方式,在上述第二方向上相对地支承上述活塞和上述活塞驱动部件。
CN202180070692.5A 2020-11-10 2021-10-19 车用驱动传递装置 Pending CN1163242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87451 2020-11-10
JP2020-187451 2020-11-10
PCT/JP2021/038572 WO2022102354A1 (ja) 2020-11-10 2021-10-19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24201A true CN116324201A (zh) 2023-06-23

Family

ID=81602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70692.5A Pending CN116324201A (zh) 2020-11-10 2021-10-19 车用驱动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75075A1 (zh)
EP (1) EP4215774A4 (zh)
JP (1) JP7501659B2 (zh)
CN (1) CN116324201A (zh)
WO (1) WO20221023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05679A (ja) * 2021-06-29 2023-01-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96340A (ja) * 1986-10-08 1988-04-27 Honda Motor Co Ltd ヘリカルギヤ変速装置
US8070638B2 (en) * 2009-03-30 2011-12-0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Dual input planetary final drive
DE112010005738B4 (de) * 2010-07-13 2022-01-13 Gkn Automotive Limited Elektroantrieb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3204227A1 (de) 2013-03-12 2014-09-18 Zf Friedrichshafen Ag Antriebsstrang für ein 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m Durchführen eines Lastwechsels
JP6594312B2 (ja) * 2013-12-09 2019-10-23 シェフラ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アー・ゲー ウント コー. カー・ゲー Cvtパワートレーン
JP6438292B2 (ja) * 2014-12-18 2018-12-12 アイシン・エーアイ株式会社 車両用変速機
JP6245245B2 (ja) * 2015-11-26 2017-12-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トランスファ
FR3053007B1 (fr) * 2016-06-28 2019-08-23 France Reducteurs Transmission, notamment pour engin roulant, et engin roulant equipe d'une telle transmission
JP6991450B2 (ja) * 2017-09-13 2022-01-12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691162B2 (ja) * 2018-03-29 2020-04-28 株式会社ユニバンス 変速機構
JP2019178741A (ja) * 2018-03-30 2019-10-1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DE102019130357B4 (de) * 2019-11-11 2022-03-10 Gkn Automotive Limited Aktuatoranordnung und Getriebeanordnung mit einer solchen Aktuatoranordn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02354A1 (ja) 2022-05-19
JPWO2022102354A1 (zh) 2022-05-19
JP7501659B2 (ja) 2024-06-18
EP4215774A4 (en) 2024-04-17
EP4215774A1 (en) 2023-07-26
US20230375075A1 (en) 2023-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90351751A1 (en)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with dynamo- electric machine
US7900762B2 (en) Twin clutch device
CN102452315B (zh) 驱动力分配装置
WO2011037023A1 (ja) 車両用電動モータ駆動装置
US20200347916A1 (en) Apparatus for driving electric vehicl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US10557506B2 (en) Dog clutch
CN116324201A (zh) 车用驱动传递装置
JP4135345B2 (ja) 自動クラッチレリーズ装置及びクラッチ装置
KR102284192B1 (ko) 차량용 전동 구동 장치의 더블 클러치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동 구동 장치
JP5474456B2 (ja) 車両用モータ駆動装置および自動車
JP7263401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7141239B2 (ja)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
CN113412379A (zh) 电驱动车用二级变速器
WO2019135331A1 (ja) 変速機構
KR102284199B1 (ko) 차량용 전동 구동 장치의 더블 클러치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동 구동 장치
JP2008151327A (ja) 回転伝達装置
US7032732B2 (en) Two-way clutch
JP2021014198A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型駆動ユニット
CN112204271B (zh) 电动汽车用二级变速器
JP2022108425A (ja) 駆動装置
JP2022076839A (ja) カム駆動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
JP4848978B2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EP4253801A1 (en) Double clutch assembly of electric driving device for vehicle, and electric driving device including same
US20240117847A1 (en) Speed shift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 driv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and electric driv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WO2023238316A1 (ja) 変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