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79604B - 一种轨道车辆用内外双效复合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轨道车辆用内外双效复合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79604B
CN116279604B CN202310570251.2A CN202310570251A CN116279604B CN 116279604 B CN116279604 B CN 116279604B CN 202310570251 A CN202310570251 A CN 202310570251A CN 116279604 B CN116279604 B CN 1162796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x
heat dissipation
pipe
chambe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7025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279604A (zh
Inventor
郝春成
谢建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xiang Dingsheng Radi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xiang Dingsheng Radi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xiang Dingsheng Radi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xiang Dingsheng Radi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7025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79604B/zh
Publication of CN1162796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796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2796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796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CLOCOMOTIVES; MOTOR RAILCARS
    • B61C17/00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e of control gear and control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60K1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adiators, radiator shutters, or radiator bli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6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air cool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用内外双效复合散热装置,包括第一箱体、第二箱体和双效散热箱,第一箱体的内部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冷风室Ⅰ、均风室和散热室,双效散热箱设置在散热室中,双效散热箱的内部腔体设置为冷却腔,冷却腔中设置有风管和双效散热管,风管水平设置,双效散热管垂直设置,且风管与双效散热管交错分布,双效散热箱的中心设置有中心通道,中心通道中设置有旋转轴,该旋转轴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离心风机和第二离心风机,双效散热箱的顶部设置有上箱体;该装置设计紧凑,采用一个双效散热箱即可实现变矩器油散热器、液压油散热器和中冷器三种散热器的散热功能,并采用内外双效的散热方式进行散热,散热效果更好。

Description

一种轨道车辆用内外双效复合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散热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轨道车辆用内外双效复合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轨道车是铁路设备维修、大修、基建等施工部门执行任务的主要运输工具;随着动车和高铁的发展,对铁路轨道车承载能力和牵引力急剧增大,所以良好的散热性能是保证轨道车安全稳定运行前提,以柴油机为动力的轨道车,是通过液力变速箱或液力变矩器完成动力输出,中冷器是降低发动机的进气温度,避免发动机温度过高,所以必须采用大功率的变矩器油散热器、 液压油散热器和中冷器。
以前轨道车的散热装置都是单个设置,在需要散热的地方,设置相应的散热器,这中不合理的设置,导致占用轨道车的多个空间,目前的散热装置是将变矩器油散热器、液压油散热器和中冷器装配的在一起,采用上下布置、水平布置或者V形布置,这样可以避免占用多个空间,但是每个散热器还是单独工作,而且整体尺寸较大,只能安装在轨道车的顶部或者尾部,给安装也带来一定的困难;中国专利申请号202023191257.X公开了一种液力传动轨道车用复合散热装置,油水热交换器、水散热器、液压油散热器、中冷器并联排列,各自还是单独散热,通过简单焊接拼装支撑框架上,采用两台风机驱动散热,该并排设置,导致整机尺寸较长,安装不便,而且只是通过高速气流将翅片导出的热散发出去,这种常规的散热方式效率不高;中国专利申请号201320669226.1、201922089181.0、201410121207.4;也存在上述问题,中国专利201320669226.1中虽然采用一台风机驱动,但是实际中一台风机驱动散热效率较低,无法满足散热需求,而且上述散热装置只能安装在轨道车的外部,无法在封闭的环境下实现散热。
随着科技的进步,轨道车所需的散热装置性能越来越高,常规的散热装置采用的还是翅片散热器,依靠外部风机将热量吹走,散热结构单一,如何将多种散热器集合在一起,在有效的降低尺寸的情况下,保证良好的散性能一直是研发人员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轨道车辆用内外双效复合散热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用内外双效复合散热装置,该装置设计紧凑,采用一个双效散热箱即可实现变矩器油散热器、液压油散热器和中冷器三种散热器的散热功能,并采用内外双效的散热方式进行散热,散热效果更好,在不增加电机的情况下,实现双效散热箱和水散热器的同步散热,同时该装置安装位置灵活,不受位置限制,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轨道车辆用内外双效复合散热装置,包括第一箱体、第二箱体和双效散热箱,第一箱体的内部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冷风室Ⅰ、均风室和散热室,双效散热箱设置在散热室中,双效散热箱的内部腔体设置为冷却腔,冷却腔中设置有风管和双效散热管,风管水平设置,双效散热管垂直设置,且风管与双效散热管交错分布,双效散热箱的中心设置有中心通道,中心通道中设置有旋转轴,该旋转轴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离心风机和第二离心风机,双效散热箱的顶部设置有上箱体,双效散热箱的底部设置有下箱体,双效散热管上下两端分别与上箱体和下箱体连通,双效散热管的内部设置有芯管,芯管的中心设置有内通道,内通道中设置有内螺旋叶片,芯管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外螺旋叶片,外螺旋叶片的顶面沿圆周方向开设有导流孔,第二箱体的内部设置有冷风室Ⅱ,冷风室Ⅱ的右侧设置有设置有水冷散热器,第一箱体的外侧设置有冷风聚集箱和热风聚集箱。
进一步的,第二离心风机设置在冷风室Ⅱ中,冷风室Ⅱ与冷风室Ⅰ通过冷风通道连通,冷风室Ⅰ与冷风聚集箱连通,冷风聚集箱上设置有冷风进口,第二离心风机包括离心叶轮Ⅱ,离心叶轮Ⅱ安装在旋转轴上,离心叶轮Ⅱ的外侧设置有叶轮罩Ⅱ。
进一步的,水冷散热器包括水散热箱、上水室和下水室,水散热箱中设置有连通上水室和下水室的导流管,导流管的外侧设置有翅片,水散热箱的左右两侧板上设置有等间距分布的通孔,水散热箱左侧腔体设置为进风腔体,进风腔体与离心叶轮Ⅱ之间设置有导风罩Ⅱ,水散热箱右侧腔体设置为排风腔体,排风腔体通过排风通道与热风聚集箱连通,热风聚集箱上设置有热风出口。
进一步的,所述内通道的上端与双效散热管外侧的上支管连通,上支管与上水室连通,内通道的下端与双效散热管外侧的下支管连通,下支管与下水室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上箱体和下箱体的内部分别设置有隔板,隔板将箱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第一冷却室、第二冷却室和第三冷却室,所述上箱体与下箱体外侧之间设置有保护机构,该保护机构设置为三组,且分别与第一冷却室、第二冷却室和第三冷却室对应,保护机构包括保护连通管、温控阀和单向阀,保护连通管将上箱体与下箱体连通,温控阀串在保护连通管上,温控阀的进口上连接有散热进管,单向阀安装在散热进管与保护连通管连通的管路上,保护连通管的下部连接有散热出管。
进一步的,所述风管中设置有均风板,风管的内壁上设置有散热筋,散热筋沿风管的圆周方向均匀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离心风机设置在冷风室Ⅰ中,第一离心风机包括离心叶轮Ⅰ和叶轮罩Ⅰ,离心叶轮Ⅰ安装在旋转轴上,叶轮罩Ⅰ设置在离心叶轮Ⅰ的外侧,所述离心叶轮Ⅰ与均风室之间设置有导风罩Ⅰ,均风室的右侧墙板上设置有均分布的均风孔。
进一步的,还包括底部框架,所述底部框架上设置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箱体安装在第一支架上,第二箱体安装在第二支架上,所述底部框架上安装有循环水泵,该循环水泵的进出口串接在水冷散热器的下水室进口所在管路上,第一支架的左侧面上设置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旋转轴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该装置设计紧凑,采用一个双效散热箱即可实现变矩器油散热器、液压油散热器和中冷器三种散热器的散热功能,并采用内外双效的散热方式进行散热,散热效果更好,在不增加电机的情况下,实现双效散热箱和水散热器的同步散热,同时该装置安装位置灵活,不受位置限制。
2、该装置真正意义上将多种散热器整合在一起,并实现高效散热,相比传统的散热装置,体积小,散热效率高,并设置保护装置,确保本装置运行安全可靠。
3、设置的双效散热管,从螺旋散热通道的内部和外部分别进行散热,大大的提高了单位面积的散热面积,均风板对冷气阻挡,防止风管中风速过快,增加与散热筋和风管内壁的接触时间,从而提高热传导效率,同时散热筋还起到增加风管的结构强度,防止发生变形。
4、设置的中心通道用于旋转轴的安装,将双效散热箱两侧的离心风机安装在同一个旋转轴上,实现一个电机的驱动,两个离心风机共用热风聚集箱和冷风聚集箱,起到节省空间作用,降低设备整体尺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剖面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图2的轴测图;
图4为本发明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顶面去除盖板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双效散热箱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芯管轴测图;
图8为本发明芯管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散热出管、2第一支架、3冷风进口、4底部框架、5下箱体、6热风出口、7循环水泵、8第二支架、9热风聚集箱、10第二箱体、11冷风聚集箱、12上箱体、13散热进管、14温控阀、15单向阀、16保护连通管、17第一箱体、18电机、19冷风室Ⅰ、20均风室、21双效散热箱、22风管、23旋转轴、24散热室、25中心通道、26冷风室Ⅱ、27下水室、28排风腔体、29水散热箱、30上水室、31进风腔体、32导风罩Ⅱ、33叶轮罩Ⅱ、34离心叶轮Ⅱ、35导风罩Ⅰ、36叶轮罩Ⅰ、37离心叶轮Ⅰ、38导流管、39翅片、40通孔、41散热筋、42下支管、43均风板、44隔板、45第一冷却室、46第二冷却室、47第三冷却室、48冷风通道、49排风通道、50双效散热管、51外螺旋叶片、52芯管、53内通道、54内螺旋叶片、55导流孔、56上支管。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请参阅图1-8,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轨道车辆用内外双效复合散热装置,包括第一箱体17、第二箱体10和双效散热箱21,第一箱体17的内部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冷风室Ⅰ19、均风室20和散热室24,双效散热箱21设置在散热室24中,双效散热箱21的内部腔体设置为冷却腔,该冷却腔中装有水、蒸馏水或导热油,双效散热箱21上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方便更换液体和添加液体,冷却腔中设置有风管22和双效散热管50,风管22水平设置,双效散热管50垂直设置,且风管22与双效散热管50交错分布,该冷却腔中的液体用于吸收双效散热管50外表面的热量,并传递给风管22,双效散热箱21的中心设置有中心通道25,中心通道25中设置有旋转轴23,该旋转轴23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离心风机和第二离心风机,采用一个旋转轴23同时驱动第一离心风机和第二离心风机,只需一个电机18驱动即可,相比多个电机18节省能源,减少体积,采用内外双效的散热方式进行散热,散热效果更好,在不增加电机的情况下,实现双效散热箱21和水散热器的同步散热,双效散热箱21的顶部设置有上箱体12,双效散热箱21的底部设置有下箱体5,双效散热管50上下两端分别与上箱体12和下箱体5连通,双效散热管50的内部设置有芯管52,芯管52的中心设置有内通道53,内通道53中设置有内螺旋叶片54,螺旋叶片54与内通道53之间形成内散热螺旋通道,液体在内散热螺旋通道中流动,带动热量实现循环,芯管5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外螺旋叶片51,外螺旋叶片51的顶面沿圆周方向开设有导流孔55,导流孔55将液体倒入至螺旋散热通道中,外螺旋叶片51与双效散热管50内壁之间形成外螺旋散热通道,延长液体的散热通道长度,增加与冷却腔热交换的时间,双效散热管50对液体进行内外散热,提高散热效果和散热面积,在单位散热面积散热效率更高,第二箱体10的内部设置有冷风室Ⅱ26,冷风室Ⅱ26的右侧设置有设置有水冷散热器,水冷散热器用于对循环的液体进行散热,第一箱体17的外侧设置有冷风聚集箱11和热风聚集箱9,第二离心风机设置在冷风室Ⅱ26中,冷风室Ⅱ26与冷风室Ⅰ19通过冷风通道48连通,冷风室Ⅰ19与冷风聚集箱11连通,冷风聚集箱11上设置有冷风进口3,第二离心风机包括离心叶轮Ⅱ34,离心叶轮Ⅱ34安装在旋转轴23上,离心叶轮Ⅱ34的外侧设置有叶轮罩Ⅱ33,该冷风聚集箱11用于冷气收集,第一离心风机和第二离心风机共用一个冷风聚集箱11和热风聚集箱9,冷风聚集箱11通过冷风进口3与外部冷风管连通,热风聚集箱9通过热风出口6与外部的热风排出管连通,即可实现冷风与热风的进出,从而使得本装置能够安装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使得安装位置不受限,更好的便于设计人员对轨道车辆进行设计。
水冷散热器包括水散热箱29、上水室30和下水室27,水散热箱29中设置有连通上水室30和下水室27的导流管38,导流管38的外侧设置有翅片39,水散热箱29的左右两侧板上设置有等间距分布的通孔40,水散热箱29左侧腔体设置为进风腔体31,进风腔体31与离心叶轮Ⅱ34之间设置有导风罩Ⅱ32,导风罩Ⅱ32将冷风导向进风腔体31中,通孔40起到均风的作用,然后对水散热箱29散热,散热的更加均匀,水散热箱29右侧腔体设置为排风腔体28,排风腔体28通过排风通道49与热风聚集箱9连通,热风聚集箱9上设置有热风出口6,排风腔体28中的热风通过排风通道49进入到热风聚集箱9中,通过热风出口6排出。
内通道53的上端与双效散热管50外侧的上支管56连通,上支管56与上水室30连通,内通道53的下端与双效散热管50外侧的下支管42连通,下支管42与下水室27连通,上水室30上设置有进口,下水室27上设置有出口,用于对液体更换,上水室30中的水经过导流管38流至下水室27中,然后经过下支管42进入到内散热螺旋通道,然后经过上支管56进入到上水室30中,形成一个循环的散热***。
上箱体12和下箱体5的内部分别设置有隔板44,隔板44将箱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第一冷却室45、第二冷却室46和第三冷却室47,上箱体12和下箱体5通过隔板44隔开的三个冷却室相当于变矩器油散热器、液压油散热器和中冷器,实现对三种不同介质的散热,上箱体12与下箱体5外侧之间设置有保护机构,该保护机构设置为三组,且分别与第一冷却室45、第二冷却室46和第三冷却室47对应,即上箱体12的第一冷却室45与下箱体5的第一冷却室45通过保护机构连接,上箱体12的第二冷却室46与下箱体5的第二冷却室46通过保护机构连接,上箱体12的第三冷却室47与下箱体5的第三冷却室47通过保护机构连接,保护机构包括保护连通管16、温控阀14和单向阀15,保护连通管16将上箱体12与下箱体5连通,温控阀14串在保护连通管16上,温控阀14的进口上连接有散热进管13,单向阀15安装在散热进管13与保护连通管16连通的管路上,保护连通管16的下部连接有散热出管1,当温度低于温控阀14的设定温度时,需要散热介质不流经双效散热箱21,直接从散热出管1流出,可以减少热机时间;当温度高于温控阀14设定温度时,需要散热介质经双效散热箱21,循环冷却后进入到下箱体5,从散热出管1排出;当散热进管13的介质压力低于单向阀15设定压力时,单向阀15闭合,此回路关闭,当双效散热箱21的内部压力过高超过单向阀15设定压力时,单向阀15打开,介质直接从散热出管1排出,从而保护了双效散热箱21。
风管22中设置有均风板43,均风板43对冷气阻挡,防止风管22中风速过快,增加与散热筋41和风管22内壁的接触时间,从而提高热传导效率,然后通过均风板43上的孔吹出,经过排风通道49进入到热风聚集箱9,风管22的内壁上设置有散热筋41,散热筋41沿风管22的圆周方向均匀设置,同时散热筋41还起到增加风管22的结构强度,防止发生变形。
第一离心风机设置在冷风室Ⅰ19中,第一离心风机包括离心叶轮Ⅰ37和叶轮罩Ⅰ36,离心叶轮Ⅰ37安装在旋转轴23上,叶轮罩Ⅰ36设置在离心叶轮Ⅰ37的外侧,离心叶轮Ⅰ37与均风室20之间设置有导风罩Ⅰ35,均风室20的右侧墙板上设置有均分布的均风孔,导风罩Ⅰ35将冷风导入均风室20中,经均风室20的风,进入到风管22中进行冷热交换。
底部框架4上设置有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8,第一箱体17安装在第一支架2上,第一支架2起到对第一箱体17整体支撑的作用,同时对旋转轴23支撑,旋转轴23与第一支架2之间设置有支撑轴承,该结构为公知常识,这里不在介绍,第二箱体10安装在第二支架8上,底部框架4上安装有循环水泵7,该循环水泵7的进出口串接在水冷散热器的下水室27进口所在管路上,第一支架2的左侧面上设置有电机18,电机18的输出轴与旋转轴23连接。
工作原理:散热液体通过散热进管13进入到上箱体12,上箱体12中的散热液体经过双效散热管50中的散热通道进入到下箱体5中,然后通过保护连通管16上的散热出管1排出,散热液在经过双效散热箱21中,冷却腔中的散热介质实现热传导,将双效散热管50外表面的热传递给散热介质,散热介质将热量传递给风管22,此时电机18通过旋转轴23带动第一离心风机和第二离心风机转动,外部的冷气通过冷风进口3进入到冷风聚集箱11,然后经过叶轮罩Ⅰ36进入到离心叶轮Ⅰ37,通过导风罩Ⅰ35将冷风导入均风室20中,经均风室20的风,进入到风管22中进行冷热交换,实现双效散热管50的外表面散热;上水室30上设置有进口,下水室27上设置有出口,用于对液体更换,上水室30中的水经过导流管38流至下水室27中,然后经过下支管42进入到内散热螺旋通道,然后经过上支管56进入到上水室30中,形成一个循环的散热***,内散热螺旋通道对双效散热管50内部散热,同样在此过程中,导风罩Ⅱ32将冷风导向进风腔体31中,通孔40起到均风的作用,然后对水散热箱29散热,排风腔体28中的热风通过排风通道49进入到热风聚集箱9,最后通过热风出口6排出。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轨道车辆用内外双效复合散热装置,包括第一箱体(17)、第二箱体(10)和双效散热箱(21),其特征在于:第一箱体(17)的内部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冷风室Ⅰ(19)、均风室(20)和散热室(24),双效散热箱(21)设置在散热室(24)中,双效散热箱(21)的内部腔体设置为冷却腔,冷却腔中设置有风管(22)和双效散热管(50),风管(22)水平设置,双效散热管(50)垂直设置,且风管(22)与双效散热管(50)交错分布,双效散热箱(21)的中心设置有中心通道(25),中心通道(25)中设置有旋转轴(23),该旋转轴(23)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离心风机和第二离心风机,双效散热箱(21)的顶部设置有上箱体(12),双效散热箱(21)的底部设置有下箱体(5),双效散热管(50)上下两端分别与上箱体(12)和下箱体(5)连通,双效散热管(50)的内部设置有芯管(52),芯管(52)的中心设置有内通道(53),内通道(53)中设置有内螺旋叶片(54),芯管(5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外螺旋叶片(51),外螺旋叶片(51)的顶面沿圆周方向开设有导流孔(55),第二箱体(10)的内部设置有冷风室Ⅱ(26),冷风室Ⅱ(26)的右侧设置有设置有水冷散热器,第一箱体(17)的外侧设置有冷风聚集箱(11)和热风聚集箱(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用内外双效复合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离心风机设置在冷风室Ⅱ(26)中,冷风室Ⅱ(26)与冷风室Ⅰ(19)通过冷风通道(48)连通,冷风室Ⅰ(19)与冷风聚集箱(11)连通,冷风聚集箱(11)上设置有冷风进口(3),第二离心风机包括离心叶轮Ⅱ(34),离心叶轮Ⅱ(34)安装在旋转轴(23)上,离心叶轮Ⅱ(34)的外侧设置有叶轮罩Ⅱ(3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用内外双效复合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水冷散热器包括水散热箱(29)、上水室(30)和下水室(27),水散热箱(29)中设置有连通上水室(30)和下水室(27)的导流管(38),导流管(38)的外侧设置有翅片(39),水散热箱(29)的左右两侧板上设置有等间距分布的通孔(40),水散热箱(29)左侧腔体设置为进风腔体(31),进风腔体(31)与离心叶轮Ⅱ(34)之间设置有导风罩Ⅱ(32),水散热箱(29)右侧腔体设置为排风腔体(28),排风腔体(28)通过排风通道(49)与热风聚集箱(9)连通,热风聚集箱(9)上设置有热风出口(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用内外双效复合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通道(53)的上端与双效散热管(50)外侧的上支管(56)连通,上支管(56)与上水室(30)连通,内通道(53)的下端与双效散热管(50)外侧的下支管(42)连通,下支管(42)与下水室(27)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用内外双效复合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箱体(12)和下箱体(5)的内部分别设置有隔板(44),隔板(44)将箱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第一冷却室(45)、第二冷却室(46)和第三冷却室(47),所述上箱体(12)与下箱体(5)外侧之间设置有保护机构,该保护机构设置为三组,且分别与第一冷却室(45)、第二冷却室(46)和第三冷却室(47)对应,保护机构包括保护连通管(16)、温控阀(14)和单向阀(15),保护连通管(16)将上箱体(12)与下箱体(5)连通,温控阀(14)串在保护连通管(16)上,温控阀(14)的进口上连接有散热进管(13),单向阀(15)安装在散热进管(13)与保护连通管(16)连通的管路上,保护连通管(16)的下部连接有散热出管(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用内外双效复合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22)中设置有均风板(43),风管(22)的内壁上设置有散热筋(41),散热筋(41)沿风管(22)的圆周方向均匀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用内外双效复合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心风机设置在冷风室Ⅰ(19)中,第一离心风机包括离心叶轮Ⅰ(37)和叶轮罩Ⅰ(36),离心叶轮Ⅰ(37)安装在旋转轴(23)上,叶轮罩Ⅰ(36)设置在离心叶轮Ⅰ(37)的外侧,所述离心叶轮Ⅰ(37)与均风室(20)之间设置有导风罩Ⅰ(35),均风室(20)的右侧墙板上设置有均分布的均风孔。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用内外双效复合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部框架(4),所述底部框架(4)上设置有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8),第一箱体(17)安装在第一支架(2)上,第二箱体(10)安装在第二支架(8)上,所述底部框架(4)上安装有循环水泵(7),该循环水泵(7)的进出口串接在水冷散热器的下水室(27)进口所在管路上,第一支架(2)的左侧面上设置有电机(18),电机(18)的输出轴与旋转轴(23)连接。
CN202310570251.2A 2023-05-19 2023-05-19 一种轨道车辆用内外双效复合散热装置 Active CN1162796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70251.2A CN116279604B (zh) 2023-05-19 2023-05-19 一种轨道车辆用内外双效复合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70251.2A CN116279604B (zh) 2023-05-19 2023-05-19 一种轨道车辆用内外双效复合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79604A CN116279604A (zh) 2023-06-23
CN116279604B true CN116279604B (zh) 2023-07-21

Family

ID=86780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70251.2A Active CN116279604B (zh) 2023-05-19 2023-05-19 一种轨道车辆用内外双效复合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796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02279B (zh) * 2023-11-30 2024-01-26 新乡市鼎盛散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双向多通道散热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62587A (ja) * 1997-08-28 1999-03-05 Calsonic Corp オイルクーラ内蔵型ラジエータ
CN202817141U (zh) * 2012-09-13 2013-03-20 微宏动力***(湖州)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
CN203332126U (zh) * 2013-07-08 2013-12-11 新乡市鼎盛散热器有限公司 铁路轨道车用复合散热装置
CN103440960A (zh) * 2013-08-30 2013-12-11 浙江江山特种变压器有限公司 用于变压器的散热装置
CN203496912U (zh) * 2013-10-23 2014-03-26 新乡市鼎盛散热器有限公司 铁路轨道车辆箱形复合散热装置
WO2017041379A1 (zh) * 2015-09-11 2017-03-16 中车大连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动力分散式内燃动车组用顶部安装水冷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62587A (ja) * 1997-08-28 1999-03-05 Calsonic Corp オイルクーラ内蔵型ラジエータ
CN202817141U (zh) * 2012-09-13 2013-03-20 微宏动力***(湖州)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
CN203332126U (zh) * 2013-07-08 2013-12-11 新乡市鼎盛散热器有限公司 铁路轨道车用复合散热装置
CN103440960A (zh) * 2013-08-30 2013-12-11 浙江江山特种变压器有限公司 用于变压器的散热装置
CN203496912U (zh) * 2013-10-23 2014-03-26 新乡市鼎盛散热器有限公司 铁路轨道车辆箱形复合散热装置
WO2017041379A1 (zh) * 2015-09-11 2017-03-16 中车大连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动力分散式内燃动车组用顶部安装水冷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79604A (zh) 2023-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279604B (zh) 一种轨道车辆用内外双效复合散热装置
CN110667864A (zh) 混合动力多旋翼无人机水冷却***及其应用方法
CN216015500U (zh) 一种风冷带动液冷耦合电池包结构
CN212131259U (zh) 一种高效散热型变速箱
CN214204561U (zh) 一种组合式内循环散热配电柜
WO2021134480A1 (zh) 一种冷却装置
CN212716860U (zh) 一种gcy-1000型重型轨道车用冷却装置
CN214164975U (zh) 一种液力传动轨道车用复合散热装置
CN117302279B (zh) 一种轨道车双向多通道散热装置
CN214836608U (zh) 一种柴油机用机油冷却装置
CN2483812Y (zh) 电力机车主变压器复合冷却器
CN212796851U (zh) 一种内燃机车冷却***
CN210350956U (zh) 一种液冷电机的外壳冷却组件
CN221427503U (zh) 一种干式变压器水冷式散热降温装置
CN221075053U (zh) 一种刹车盘散热装置
CN216588799U (zh) 一种用于高海拔轨道车的复合散热装置
CN212163198U (zh) 一种带有换热结构的多合一电机控制器
CN221151841U (zh) 散热装置及曳引机
CN220896467U (zh) 一种卷帘门电机的双向散热装置
CN220173686U (zh) 一种新型动力站节能装置
CN115224880B (zh) 一种内置驱动ipm电机
CN221144580U (zh) 柴油机水气冷却器总成
CN219995960U (zh) 一种冷却塔换热器
CN219304599U (zh) 一种新型风力发电机用降温装置
CN220527023U (zh) 储能装置的热管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