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14782A - 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 Google Patents

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14782A
CN115914782A CN202111158982.3A CN202111158982A CN115914782A CN 115914782 A CN115914782 A CN 115914782A CN 202111158982 A CN202111158982 A CN 202111158982A CN 115914782 A CN115914782 A CN 1159147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ke
piezoelectric actuator
axis
photosensitive
movable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5898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立锋
赵波杰
阙嘉耀
魏青云
郑程倡
傅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5898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14782A/zh
Priority to CN202280057570.7A priority patent/CN11798133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18779 priority patent/WO202304090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9147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147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防抖驱动组件包括具有收容腔的防抖固定部、被悬持地设置于所述防抖固定部的收容腔内的防抖可动部和设置于所述收容腔的下部的防抖驱动部,所述防抖驱动部适于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在X轴和Y轴所设定的XOY平面内移动或绕着垂直于所述X轴和所述Y轴的Z轴在所述XOY平面内旋转。特别地,所述防抖驱动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且用于引导所述防抖可动部进行移动的导引装置,其中,所述导引装置的导引元件被夹持于所述收容腔内以产生迫使所述防抖驱动部摩擦地耦接于所述防抖可动部的预压力,即,所述导引元件除了起到导引所述防抖可动部移动的作用外,还发挥着预压装置的作用。

Description

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摄像模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被用于移动电子设备的用于帮助使用者获取影像(例如,视频或者图像)的摄像模组的相关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在近年来,摄像模组在诸如医疗、安防、工业生产等诸多的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满足越来越广泛的市场需求,高像素、大芯片、小尺寸是现有摄像模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随着感光芯片朝着高像素和大芯片的方向发展,与感光芯片适配的光学部件(例如,滤光元件、光学镜头)的尺寸也逐渐增大,这给用于驱动光学部件以进行光学性能调整(例如,光学对焦、光学防抖等)的驱动元件带来的新的挑战。
具体地,现有的用于驱动光学部件的驱动元件为电磁式马达,例如,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VCM)、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器(Shape of Memory Alloy Actuator:SMA)等。然而,随着光学部件尺寸增加而导致的重量增加,现有的电磁式马达已逐渐无法提供足够的驱动力来驱动光学部件移动。量化来看,现有的音圈马达和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器仅适于驱动重量小于100mg的光学部件,也就是,如果光学部件的重量超过100mg,现有的驱动器将无法满足摄像模组的应用需求。
此外,随着移动终端设备朝着小型化和薄型化的方向发展,驱动元件内部的部件布设密度也随之提高。相应地,现有的音圈马达内部设有线圈和磁铁,当两个磁铁距离过近(小于7mm),其内部磁场会产生相互影响,导致磁铁产生位移或抖动,降低其驱动控制的稳定性。
因此,需要一种适配的用于摄像模组的新型驱动方案,且,新型的驱动器不仅能满足摄像模组对于光学性能调整的驱动要求,且能够满足摄像模组轻型化和薄型化的发展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摄像模组采用新型的压电致动器作为驱动元件以不仅能够提供足够大的驱动力,而且,能够提供精度更高和行程更长的驱动性能,以满足所述摄像模组的光学性能调整的需求,例如,光学防抖的需求。
本申请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其中,采用合理的布设方案将所述压电致动器布设于所述摄像模组中,以满足摄像模组的结构和尺寸要求。
本申请的又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防抖驱动组件仅配置一个防抖可动部来实现所述摄像模组在XOY平面内的防抖,也就是,所述防抖驱动组件具有相对简化的驱动配置。
本申请的又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防抖驱动组件的导引装置和防抖驱动部被相对地设置于所述防抖可动部的两侧且所述导引装置、所述防抖可动部和所述防抖驱动部都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防抖固定部所形成的收容腔内,这样,所述导引装置的导引元件除了在起到导引所述防抖可动部的移动外,还起到提供预压力以保持所述防抖驱动部摩擦耦接于所述防抖可动部。
通过下面的描述,本申请的其它优势和特征将会变得显而易见,并可以通过权利要求书中特别指出的手段和组合得到实现。
为实现上述至少一优势,本申请提供一种防抖驱动组件,其包括:
具有收容腔的防抖固定部;
被悬持地设置于所述防抖固定部的收容腔内的防抖可动部,以通过所述防抖可动部将所述收容腔分为上部和下部,其中,所述防抖可动部适于安装感光组件于其上;
设置于所述收容腔的下部的防抖驱动部,其中,所述防抖驱动部包括摩擦地耦接于所述防抖可动部的第一压电致动器和第二压电致动器,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适于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在X轴和Y轴所设定的XOY平面内移动或绕着垂直于所述X轴和所述Y轴的Z轴在所述XOY平面内旋转;以及
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收容腔的上部的导引元件,其中,被夹持的所述导引元件产生迫使所述防抖可动部抵触于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的预压力以通过所述预压力使得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摩擦地耦接于所述防抖可动部。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中,所述防抖固定部包括基底和与所述基底相扣合的上盖,所述收容腔的上部形成于所述上盖和所述防抖可动部之间,所述收容腔的下部形成于所述基底和所述防抖可动部之间。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中,所述防抖可动部与所述基底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防抖可动部与所述上盖之间具有间隙,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防抖可动部被悬持于所述防抖固定部的收容腔内。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中,所述防抖可动部被平稳地夹持于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导引元件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和所述导引元件之间。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中,所述防抖可动部包括载体主体和自所述载体主体向外延伸的载体延伸臂,其中,所述导引元件被夹持于所述上盖的下表面和所述载体延伸臂的上表面之间,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摩擦地耦接于所述载体延伸臂的下表面。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中,所述防抖可动部进一步包括形成于所述载体延伸臂的下表面的摩擦板,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摩擦地耦接于所述摩擦板。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中,所述防抖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凹陷地形成于所述载体延伸臂的上表面的第一导引槽,所述导引元件被收容于所述第一导引槽内,所述导引元件和所述第一导引槽形成用于导引所述防抖可动部和该感光组件进行移动的导引装置,其中,所述导引元件的至少一部分突出于所述凹槽并抵触于所述上盖的下表面,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导引元件被夹持于所述上盖的下表面和所述载体延伸臂的上表面之间。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中,所述导引元件为滚珠。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中,所述导引元件为滑块。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中,所述第一导引槽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方向延伸,所述导引装置进一步包括凹陷地形成于所述上盖的下表面的第二导引槽,所述第二导引槽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方向延伸。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中,所述第一导引槽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方向延伸,所述导引装置进一步包括凹陷地形成于所述上盖的下表面的第二导引槽,所述第二导引槽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方向延伸。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中,所述第一导引段和所述第二导引槽相对设置且相互交叉。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具有相同的高度尺寸。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的高度尺寸为0.7mm-0.9mm。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为行波式压电致动器,其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包括第一压电陶瓷板和突出于所述第一压电陶瓷板的第一摩擦驱动部,所述第一压电陶瓷板适于在被电驱动后发生形变以带动所述第一摩擦驱动部做单向偏摆往复运动;其中,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包括第二压电陶瓷板和突出于所述第二压电陶瓷板的第二摩擦驱动部,所述第二压电陶瓷板适于在被电驱动后发生形变以带动所述第二摩擦驱动部做单向偏摆往复运动。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中,所述第一压电陶瓷板被设置于所述防抖固定部,所述第一摩擦驱动部摩擦地耦接于所述防抖可动部、所述第二压电陶瓷板被设置于所述防抖固定部,所述第二摩擦驱动部摩擦地耦接于所述防抖可动部。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相互平行地布设于该感光组件的相对的两侧。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相对于该感光组件以所述X轴或者所述Y轴为对称轴对称地布置于该感光组件的相对的两侧。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适于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和该感光组件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且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适于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和该感光组件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以通过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和该感光组件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
其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适于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和该感光组件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且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适于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和该感光组件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以通过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和该感光组件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
其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适于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第一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和该感光组件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第一方向进行移动,且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适于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和该感光组件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第二方向进行移动,以通过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作动该感光组件绕所述Z轴在所述XOY平面内进行旋转;
其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适于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第一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和该感光组件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第一方向进行移动,且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适于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和该感光组件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第二方向进行移动,以通过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作动该感光组件绕所述Z轴在所述XOY平面内进行旋转。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中,所述防抖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防抖可动部和所述基底之间的驱动基板,所述驱动基板包括至少一导电端和自所述导电端往外延伸的连接端,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电连接于所述至少一电连接端。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中,所述至少一导电端包括第一导电端和第二导电端,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端,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电端。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中,所述防抖可动部具有形成于所述载体主体的侧壁的开槽,所述开槽被配置为允许该感光组件的线路板自所述开槽伸出所述安置槽。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中,所述基底具有形成于其侧壁的开口,其中,所述连接端子所述至少一导电端往外延伸并穿过所述开口。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中,所述开口和所述开槽具有高度差。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中,所述防抖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防抖驱动部和所述防抖固定部之间的预压力装置,以通过所述预压力装置所提供的预压力迫使所述防抖驱动部摩擦地耦接于所述防抖可动部。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中,所述预压力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基底和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的第一压电陶瓷板之间的第一弹性元件,以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自身的弹力产生所述预压力以迫使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的第一摩擦驱动部抵触于所述摩擦板,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的第一摩擦驱动部摩擦地耦接于所述摩擦板;所述预压力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底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的第二压电陶瓷板之间的第二弹性元件,以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自身的弹力产生的所述预压力迫使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的第二摩擦驱动部抵触于所述摩擦板,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的第二摩擦驱动部摩擦地耦接于所述摩擦板。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和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厚度尺寸为10um至50um。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其包括:
光学镜头;
感光组件,包括线路板和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的感光组件,其中,所述光学镜头被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以及
如上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其中,所述感光组件被安装于所述防抖驱动组件的防抖可动部。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申请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本申请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申请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或步骤。
图1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
图2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3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另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4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感光组件的示意图。
图5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防抖驱动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6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防抖驱动组件中防抖可动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7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防抖驱动组件中防抖固定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8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防抖驱动组件中防抖驱动部的示意图。
图9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防抖驱动部的压电致动器的示意图。
图10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压电致动器的变形作动示意图。
图11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防抖驱动组件的半剖示意图。
图12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防抖驱动组件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13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防抖驱动组件的又一立体示意图。
图14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防抖驱动组件的另一半剖示意图。
图15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防抖驱动部的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16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防抖驱动部的另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申请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申请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
示例性摄像模组
如图1至图16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被阐明,其包括感光组件30,被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30的感光路径上的光学镜头10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感光组件30进行移动以实现所述摄像模组的光学性能调整的防抖驱动组件2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感光组件30被安装于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内,例如,如图1至图16所示,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具有位于其中间区域的安置槽2110,所述感光组件30以被收容于所述安置槽2110的方式安装于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内,这样,当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被驱动时其能承载着所述感光组件30沿着预设方向进行移动以实现所述摄像模组的光学性能的调整,例如,进行光学防抖等。并且,所述光学镜头10被保持预所述感光组件30的感光路径上,例如,所述光学镜头10以被固定于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的顶面的方式被安装于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上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所述光学镜头10被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30的感光路径上,这样所述感光组件30可以接收从所述光学镜头10投射出的光线以进行成像。
更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光学镜头10包括镜筒11和被安装于所述镜筒11内的镜片组,其中,所述镜片组包括至少一光学镜片12,且所述至少一光学镜片12的数量并不受限。
在本申请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所述光学镜头10以直接安置于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的顶面的方式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30的感光路径上。在本申请的另一示例中,所述光学镜头10可通过一镜座13被安置于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的顶面上,其中,所述镜座13具有形成于其中间的一通孔,被所述光学镜头10折射的光线能够通过该通孔入射至所述感光组件30。
在本申请的又一示例中,所述光学镜头10可通过一镜头驱动部分14被安置于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的顶面上,其中,所述镜头驱动部分14具有形成于其中的安置空间,所述光学镜头10被安装于所述镜头驱动部分14的安置空间内,并且所述镜头驱动部分14能够驱动所述光学镜头10移动,以实现光学对焦和/或光学防抖功能。在该示例中,所述镜头驱动部分14可以是音圈镜头驱动部分14、压电镜头驱动部分14、SMA(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Alloy)镜头驱动部分14等类型的驱动镜头驱动部分14。进一步的,在本申请的一示例中,所述镜座13或所述镜头驱动部分14可以直接容纳所述光学镜头10的多个光学镜片12;在本申请的另一示例中,所述镜座13或镜头驱动部分14可以容纳所述光学镜头10的所述镜筒11和设置于所述镜筒11中的多个光学镜片12。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具体示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镜头驱动部分14还包括镜头对焦部,所述镜头对焦部适于驱动所述光学镜头10在Z轴方向平移,以调整所述光学镜头10相对所述感光组件30的距离,实现所述光学镜头10的对焦功能。并且,在该具体示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镜头驱动部分14还可以包括镜头防抖部,所述镜头防抖部适于驱动所述光学镜头10在X轴和Y轴方向上平移和/或绕Z轴方向旋转,以实现所述光学镜头10的平移防抖和/或旋转防抖;或者,所述镜头防抖部适于驱动所述光学镜头10在绕X轴方向和绕Y方向旋转,以实现所述光学镜头10的倾斜防抖。需指出的是,所述镜头驱动部分14可以仅包含所述镜头对焦部或者所述镜头防抖部;所述镜头驱动部分14还可以同时包括所述镜头对焦部和所述镜头防抖部,从而所述镜头驱动部分14不仅可以实现镜头对焦功能还可以实现镜头防抖功能。
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感光组件30包括线路板31、感光芯片32、电子元件33、底座34和滤光元件35。所述感光芯片32被设置于所述线路板31且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31,例如,所述感光芯片32被贴装于所述线路板31并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31,其中,所述底座34被设置于所述线路板31上且位于所述感光芯片32的周侧,所述滤光元件35以被安装于所述底座34的方式被保持于所述感光芯片32的感光路径上。所述感光芯片32包括感光区和围绕于所述感光区的非感光区,其中,所述感光区由像素阵列组成,用于接收并感应来自外界的成像光线并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所述感光芯片32通过黏着剂被安装于所述线路板31的上表面,并通过打金线的方式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31。当然,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感光芯片32还能以其他方式被设置于所述线路板31和/或其他方式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31,例如,以芯片倒装的方式贴附于所述线路板31的下表面,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应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感光芯片32的感光路径形成所述感光组件30的感光路径。
所述底座34被设置于所述线路板31上以封装位于所述线路板31上的电子元件33且用于支撑其他部件。在本申请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所述基座被实施为单独成型的塑料支架,其通过黏着剂附着于所述线路板31的表面,并用于支撑其他部件。当然,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基座还能以其他方式形成于所述线路板31,例如,所述基座被实施为模塑基座,其通过模塑工艺一体成型于所述线路板31的预设位置,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滤光元件35被保持于所述感光芯片32的感光路径上,用于对进入所述感光芯片32的成像光线进行过滤。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所述滤光元件35被安装于所述底座34上且对应于所述感光芯片32的至少感光区域,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滤光元件35被保持于所述感光芯片32的感光路径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滤光元件35还能够以其他方式被安装于所述底座34上,例如,先在所述底座34上设置滤光元件支架,进而将所述滤光元件35安装在所述滤光元件支架上,也就是,在该示例中,所述滤光元件35可通过其他支撑件被间接地安装于所述底座34上。并且,在本申请的其他示例中,所述滤光元件35还能够被安装于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其他位置,例如,所述滤光元件35形成于所述光学镜头10内(例如,作为一层滤光膜附着于所述变焦镜头组的某片光学透镜的表面),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如前所述,为了满足越来越广泛的市场需求,高像素、大芯片、小尺寸是现有摄像模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随着感光芯片32朝着高像素和大芯片的方向发展,与感光芯片32适配的光学部件(例如,滤光元件35、光学镜头10)的尺寸也逐渐增大,这给用于驱动光学部件以进行光学性能调整(例如,光学对焦、光学防抖等)的驱动元件带来的新的挑战。
具体地,现有的用于驱动光学部件的驱动元件为电磁式马达,例如,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VCM)、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器(Shape of Memory Alloy Actuator:SMA)等。然而,随着光学部件尺寸增加而导致的重量增加,现有的电磁式马达已逐渐无法提供足够的驱动力来驱动光学部件移动。量化来看,现有的音圈马达和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器仅适于驱动重量小于100mg的光学部件,也就是,如果光学部件的重量超过100mg,现有的驱动器将无法满足摄像模组的应用需求。
此外,随着移动终端设备朝着小型化和薄型化的方向发展,驱动元件内部的部件布设密度也随之提高。相应地,现有的音圈马达内部设有线圈和磁铁,当两个磁铁距离过近(小于7mm),其内部磁场会产生相互影响,导致磁铁产生位移或抖动,降低其驱动控制的稳定性。
因此,需要一种适配的用于摄像模组的新型驱动方案,且,新型的驱动器不仅能满足摄像模组对于光学性能调整的驱动要求,且能够满足摄像模组轻型化和薄型化的发展需求。
经研究和试验,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驱动器,不仅相对具有更大的驱动力和更优的驱动性能(具体地包括:更高精度的驱动控制和更长的驱动行程),还能够适应于当下摄像模组轻型化和薄型化的发展趋势。
特别地,该种新型的驱动器为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压电致动器,该压电致动器能够满足所述摄像模组对于驱动器的技术要求。并且,进一步地采用合适的布置方式将所述压电致动器布置于所述摄像模组内以形成用于驱动所述感光组件30进行位置调整的防抖驱动组件20,以使得其满足所述摄像模组的结构设计要求和尺寸设计要求。
如图5至图16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包括防抖可动部21、防抖驱动部22、防抖固定部23、预压力装置24、导引装置25及驱动基板26,其中,所述防抖可动部21适于安装所述感光组件30于其上,所述防抖可动部21相对于所述防抖固定部23可移动,所述防抖驱动部22被设置于所述防抖固定部23和所述防抖可动部21之间且所述防抖驱动部22摩擦地耦接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以通过所述防抖驱动部22提供的摩擦驱动力驱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相对于所述防抖固定部23进行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驱动所述感光组件30进行移动从而实现所述摄像模组的光学性能的调整。
相应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感光组件30可联动地安装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例如,在本申请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所述感光组件30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上,从而当所述防抖驱动部22驱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时,所述感光组件30也被所述防抖可动部21所带动。所述防抖驱动部22被设置于所述防抖固定部23和所述防抖可动部21之间,例如,在本申请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所述防抖驱动部22以分别连接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所述防抖固定部23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防抖固定部23和所述可动部之间。所述防抖驱动部22适于驱动所述感光组件30在X轴方向(即,X轴所设定的方向)和Y轴方向(即,Y轴所设定的方向)上平移和/或绕Z轴方向(即,Z轴所设定的方向)旋转,以实现所述感光组件30的平移防抖和/或旋转防抖,也就是,所述防抖驱动部22适于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在X轴和Y轴所设定的XOY平面内移动或绕着垂直于所述X轴和所述Y轴的Z轴在所述XOY平面内旋转。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X轴方向和所述Y轴方向相互垂直,所述Z轴方向垂直于所述X轴方向和所述Y轴方向所在平面,换言之,X轴、Y轴和Z轴构成了三维立体坐标系。
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防抖固定部23具有收容腔230,其中,所述防抖可动部21、所述防抖驱动部22、所述导引装置25、所述预压力装置24和所述驱动基板26被收容于所述防抖固定部23的收容腔230内,也就是说,所述防抖固定部23可以将所述防抖可动部21、所述防抖驱动部22、所述导引装置25、所述预压力装置24和所述驱动基板26容置于其中。更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防抖可动部21被悬持地设置于所述防抖固定部23的收容腔230内以将所述收容腔230分成两个部分(这里,为了便于说明,将所述收容腔230的两个部分定义为:上部2301和下部2302),其中,所述预压力装置24、所述驱动基板26和所述防抖驱动部22被设置于所述收容腔230的一个部分,而所述预压力装置24则被设置于所述收容腔230的另一个部分。
并且,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所述收容腔230的一个部分中,所述驱动基板26与所述防抖驱动部22电连接,用于实现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的电路导通,所述预压力装置24通过其所产生的预压力保持所述防抖驱动部22与所述防抖可动部21之间摩擦地耦接。在所述收容腔230的另外一个部分中,所述导引装置25用于导引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移动。
更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防抖可动部21为一动子,其能够在所述防抖驱动部22的驱动下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平移和/或绕Z轴方向旋转,以实现所述感光组件30的平移防抖和/或旋转防抖功能。本申请中,由于所述防抖驱动部22采用特殊的驱动器作为驱动元件,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数量为一,即仅需一个所述防抖可动部21可在所述防抖驱动部22的驱动下实现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平移和/或绕Z轴方向旋转的运动。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知晓,在传统的压电马达的驱动方案中,需要配置两个可动部(即,配置两个可动载体)方能实现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的平移运动,即一个可动载体在X方向压电马达的驱动下实现X轴方向的移动,另一个可动载体在Y方向压电马达的驱动下实现Y轴方向的移动。相对于传统的压电马达方案,本申请仅需要通过一个防抖可动部21(即,仅需要一个可动载体)就可以实现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的平移运动。相应地,通过减少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数量以降低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的高度,进而减少摄像模组的高度,且由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数量的减小,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的内部元件的布置会显得更为紧凑,以利于缩减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的长宽尺寸。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防抖可动部21包括载体主体211、载体延伸臂212以及摩擦板213。所述载体主体211形成用于安装所述感光组件30于其内的所述安置槽2110,其中,所述感光组件30被固定于所述安置槽2110内以使得所述感光组件30能够在所述芯片防抖可动部21的带动下进行移动。
优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载体主体211具有形成其侧壁的一开槽,以使得所述感光组件30的线路板31能够通过该开槽伸出并延伸至所述电子设备的主板。也就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载体主体211具有形成于其侧部的门,以通过所述门允许所述感光组件30的线路板31穿过并伸出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载体延伸臂212自所述载体主体211向外延伸,例如,所述载体延伸臂212一体地自所述载体主体211向外延伸。特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载体延伸臂212与所述载体主体211的底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高度差,也就是说,所述载体延伸臂212与所述载体主体211不在同一高度延伸。更明确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载体延伸臂212的高度高于所述载体主体211的高度,所述载体延伸臂212自所述载体主体211向上并向外延伸。这里,本申请中所指的“向上”表示指由像侧到物侧,“向外”表示远离光轴的方向。其中,具有高度差的所述载体延伸臂212与所述载体主体211与所述防抖固定部23相配合形成一沿Z轴方向的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可以用于安置所述防抖驱动部22,以使得所述摄像模组的结构更加紧凑。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摩擦板213设置于所述载体延伸臂212,例如,所述摩擦板213一体地形成于所述载体延伸臂212,当然所述摩擦板213与所述载体延伸臂212也可以为分体时结构,例如,所述摩擦板213为独立的部件,其通过黏着剂附着于所述载体延伸臂212。优选地,所述摩擦板213被设置于所述载体延伸臂212的朝向于所述防抖驱动部22的一侧,即,被设置于所述载体延伸臂212的下表面。相应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摩擦板213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与所述防抖驱动部22之间,以通过所述防抖驱动部22和所述预压力装置24使得所述防抖可动部21被摩擦地耦合于所述载体延伸臂212。应可以理解,所述摩擦板213的作用在于提高所述防抖驱动部22和所述防抖可动部21之间的摩擦力。
并且,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载体延伸臂212具有分别形成于相对的两边的两个U型槽,其中,在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安装过程中,可以通过该U型槽对所述防抖可动部21进行夹持,便于安装。
如图5至图7所示,在本申请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所述防抖固定部23包括相互扣合的上盖231和基底232,其中,所述上盖231与所述基底232之间形成一收容腔230,所述收容腔230用于将***述防抖可动部21、防抖驱动部22、预压力装置24、导引装置25及驱动基板26于其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保护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中的各个元件发生撞击损坏,也可以用于避免灰尘、脏污或杂散光进入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的内部。
更具体地,在该具体示例中,所述上盖231被套设于所述基底232的上方,并且所述上盖231具有与所述感光组件30相对应的开口,以使得经过物体反射的光线能够到达所述感光组件30。所述上盖231和基底232的材质可以为金属,例如冷轧碳素薄钢板(SPCC)或者不锈钢等导磁材料,不仅起到一定的导磁作用(即,加强磁场),而且能够有助于所述感光组件30的散热。应可以理解,在该具体示例中,所述上盖231与基底232均为定子,即在实现所述感光组件30的光学防抖功能时,所述上盖231与基底232保持不动,其中,所述光学镜头10固定设置于所述上盖231,并位于所述感光组件30的感光路径上。
当所述上盖231与基底232均为金属材质时,所述上盖231与基底232的四角处需设置有缺口,与所述缺口相邻的边可以进行弯折,以使得所述上盖231一基底232能够嵌套固定。由于在本申请中,所述感光组件30设置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安置槽2110内,因此即使通过所述防抖固定部23的缺口进入的灰尘也并不会进入到所述感光组件30,进而不会对成像效果造成影响。
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防抖固定部23具有收容腔230,所述防抖可动部21被悬持于所述防抖固定部23的收容腔230内。应注意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防抖可动部21与所述基底232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防抖可动部21与所述上盖231之间具有间隙,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防抖可动部21被悬持于所述防抖固定部23的收容腔230内。
应可以理解,所述防抖可动部21悬架于所述收容腔230内,以通过所述防抖可动部21将所述收容腔230分成上部2301和下部2302,其中,所述上部2301形成于所述上盖231和所述防抖可动部21之间,而所述下部2302则形成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所述基底232之间。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上盖231的底面与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载体延伸臂212的顶面之间具有一间隙,所述间隙可以用于容置所述导引装置25,以通过所述导引装置25使得所述防抖可动部21支撑与所述防抖固定部23的上盖231;且所述基底232的底面与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底面之间也具有一间隙,所述间隙可以用于容置所述防抖驱动部22、所述驱动基板26和所述预压力装置24。
进一步地,如图8至图14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防抖驱动部22设置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与所述防抖固定部23之间,优选地,所述防抖驱动部22设置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载体延伸臂212与所述防抖固定部23的基底232之间,即,所述防抖驱动部22被设置于所述收容腔230的下部2302。所述防抖驱动部22在被安装于所述防抖固定部23后,其与所述防抖可动部21摩擦接触,以通过所述防抖驱动部22驱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平移和/或绕Z轴方向旋转。应注意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防抖驱动部22被设置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载体主体211的侧部,即,所述防抖驱动部22被设置于所述载体延伸臂212和所述基底232所形成的容置空间内,以避免增加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的高度。
更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防抖驱动部22包括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第二压电致动器222,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与第二压电致动器222被分别设置于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的相对的两侧。优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相互平行地布设于该感光组件30的相对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适于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该感光组件30在X轴和Y轴所设定的XOY平面内移动或绕着垂直于所述X轴和所述Y轴的Z轴在所述XOY平面内旋转。
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与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具有相同的高度,以使得所述防抖可动部21设置于所述防抖驱动部22上不会产生倾斜,也就是,所述防抖可动部21被平稳地支持于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上。应可以理解,在本申请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高度尺寸也不可不相等,但优选地,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所形成的安装面始终为平整表面,这样,所述防抖可动部21能被平稳地支持于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所形成的安装面上。
更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与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沿X轴方向或Y轴方向相对平行设置,即,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相对于该感光组件30以所述X轴或者所述Y轴为对称轴被对称地布置于该感光组件30的相对的两侧。
进一步地,在本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载体延伸臂212自所述载体主体211向外延伸,因此所述载体延伸臂212与所述基底232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与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分别被设置该容置空间内,并且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第二压电致动器222固定于所述基底232,并沿高度方向摩擦地耦接于设置于所述载体延伸臂212的下表面的所述摩擦板213。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与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被实施为同一种压电致动器。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压电致动器为行波式压电致动器,所述行波式压电致动器具有纳米级的步级精度,能够达到更极致的光学***要求。并且,所述压电致动器推力较一般VCM马达(Voice coil Motor,音圈马达)推力大10倍,相对于一般VCM马达,所述压电致动器并不需要使用线圈磁铁等部件,避免了电磁干扰,降低可靠性风险。并且本申请中使用的压电致动器的移动分辨率为1nm,可达成超分0.5um高精度要求。所述压电致动器为一长方体结构,即在XOY平面上,所述压电致动器的截面为一长方形结构,包括沿长度方向的两条长边和沿宽度方向的两条短边。由于所述压电致动器本身的结构,所述压电致动器被相对平行地设置于感光组件30的两侧,即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与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以X轴或Y轴为对称轴相对平行地设置于所述防抖固定部23上。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可以使得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保持更好的一致性,从而所述感光组件30在被驱动时能够保持平稳的移动。
如图9所示,所述压电致动器包括压电陶瓷板223和摩擦驱动部224,在给所述压电致动器提供电源激励后,所述压电致动器的压电陶瓷板223生行波状态的两种面型变化,从而带动所述摩擦驱动部224产生沿X轴方向和/或Y轴方向的单向偏摆往复运动,由于所述摩擦驱动部224与摩擦板213之间的摩擦接触,进而带动所述摩擦板213移动。
具体地,当所述压电致动器被一种电源激励后,所述压电陶瓷板223会产生沿其长度方向波浪形运动形态,所述摩擦部在压电陶瓷片带动下沿其长度方向发生偏摆运动,从而带动所述摩擦板213沿所述压电致动器的长度方向移动;当所述压电致动器被另一种电源激励后,所述压电陶瓷板223会产生沿其宽度方向蛇形运动形态,所述摩擦部在带动下沿其宽度方向发生偏摆运动,从而带动所述摩擦板213沿所述压电致动器的宽度方向移动。
在本申请的一示例中,所述压电致动器可以分别实现沿其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的面型变化,也就是,所述压电致动器可以同时实现沿其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面型变化。当所述压电致动器沿X轴方向设置,其长度方向为沿X轴方向,宽度方向为沿Y轴方向;当所述压电致动器沿Y轴方向设置,其长度方向为沿Y轴方向,宽度方向为沿X轴方向。相对于现有的压电马达仅能实现一个方向的驱动,本申请中的压电致动器可以产生不同的波形以进行X、Y方向运动,并且利用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与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配合还能达成Z轴旋转运动。并且,本申请的所述压电致动器的高度为0.7mm~0.9mm,可隐藏于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中以降低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的高度。
因此,在所述压电致动器的驱动下,仅需要一个所述防抖可动部21就能够实现在XOY平面内的移动,从而带动所述感光组件30实现平移防抖和/或旋转防抖功能,相对于现有的压电马达减少了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数量,不仅简化了所述摄像模组的结构,并且有利于减小摄像模组的高度。
相应地,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包括第一压电陶瓷板2211和第一摩擦驱动部2212。所述第一压电陶瓷板2211由非常小的压电陶瓷组成,在给所述第一压电陶瓷板2211提供电源激励后,通过所述第一压电陶瓷板2211的逆压电效应,所述第一压电陶瓷板2211适于发生形变,从而所述第一压电陶瓷板2211上的第一摩擦驱动部2212随之运动。在本申请中,所述第一压电陶瓷板2211固定的设置于所述基底232,并且所述第一摩擦驱动部2212朝向所述防抖可动部21上的摩擦板213,并且所述第一摩擦驱动部2212与所述摩擦板213之间保持摩擦接触,以使得所述第一摩擦驱动部2212能够驱动所述摩擦板213发生移动。
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示例中,所述第一摩擦驱动部2212位于所述摩擦板213的下方并与所述摩擦板213摩擦接触。优选地,在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摩擦驱动部2212位于所述摩擦板213的中部位置,所述摩擦板213可以在所述防抖驱动部22的驱动下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平移和/或绕Z轴方向旋转移动。应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在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摩擦驱动部2212也可以位于所述摩擦板213的其他位置,例如,位于所述摩擦板213的端部,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并且,更优选地,所述摩擦板213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的驱动行程。
相应地,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包括第二压电陶瓷板2221和第二摩擦驱动部2222。所述第二压电陶瓷板2221由非常小的压电陶瓷组成,在给所述第二压电陶瓷板2221提供电源激励后,通过所述第二压电陶瓷板2221的逆压电效应,所述第二压电陶瓷板2221适于发生形变,从而所述第二压电陶瓷板2221上的第二摩擦驱动部2222随之运动。在本申请中,所述第二压电陶瓷板2221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基底232,并且所述第二摩擦驱动部2222朝向所述防抖可动部21上的摩擦板213,并且所述第二摩擦驱动部2222与所述摩擦板213之间保持摩擦接触,以使得所述第二摩擦驱动部2222能够驱动所述摩擦板213发生移动。
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示例中,所述第二摩擦驱动部2222位于所述摩擦板213的下方,并与所述摩擦板213摩擦接触。优选地,在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二摩擦驱动部2222位于所述摩擦板213的中部位置,所述摩擦板213可以在所述防抖驱动部22的驱动下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平移和/或绕Z轴方向旋转移动。当然,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在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二摩擦驱动部2222也可以位于所述摩擦板213的其他位置,例如,位于所述摩擦板213的端部,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更优选地,所述摩擦板213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的驱动行程。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与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沿X轴方向相对平行地设置,即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长度方向为沿X轴方向,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宽度方向为沿Y轴方向。相应地,在该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产生沿长度方向的形变,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产生沿长度方向的形变,所述防抖可动部21在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共同驱动下沿X轴方向移动。当然,在该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产生沿宽度方向的形变,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产生沿宽度方向的形变,所述防抖可动部21在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共同驱动下沿Y轴方向移动。
并且,在该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产生沿长度方向的形变,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产生沿长度方向与之相反方向的形变(即+X方向和-X方向),所述防抖可动部21在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与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驱动实现绕Z轴旋转运动。也就是说,在本申请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与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能够相互配合以驱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平移和/或绕Z轴方向旋转,以实现所述感光组件30的平移防抖和/或旋转防抖。
应可以理解,由于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既可以产生沿长度方向的形变,又可以产生沿宽度方向的形变,因此仅一个所述防抖可动部21即可在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驱动下实现XOY平面的平移防抖和绕Z轴方向的旋转防抖。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一示例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第二压电致动器222先产生沿长度方向的形变再产生沿宽度方向的形变,所述防抖可动部21在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与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驱动下先沿所述X轴方向移动,再沿所述Y轴方向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所述防抖可动部21能够在XOY所在的平面内进行移动。特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虽然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能够产生宽度或长度方向的形变以提供两个方向的驱动力,但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所提供的驱动力仅限于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即,仅限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因此,当需要驱动所述感光组件30沿着某个倾斜方向行进以进行光学防抖时,其必须先沿着所述X轴方向移动,而后在沿着所述Y轴方向移动(当然,也可以先沿着所述Y轴方向移动,而后沿着所述X轴方向移动)而不能直接沿着该倾斜方向进行移动,这也是其与传统的通过VCM马达来进行防抖的重要区别。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产生沿所述X轴方向的第一方向(例如,X轴方向的正方向)的形变,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产生沿所述X轴方向的第二方向(例如,X轴方向的负方向)的形变,即所述第一摩擦驱动部2212产生沿所述X轴方向的正方向的驱动力,所述第二摩擦驱动部2222产生沿所述X轴方向的负方向的驱动力,这样,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所述感光组件30在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与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驱动实现绕Z轴方向的旋转运动。
在本申请的另一示例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第二压电致动器222先产生沿宽度方向的形变,再产生沿长度方向的形变,所述防抖可动部21在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与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驱动下先沿所述Y轴方向移动,再沿所述X轴方向进行移动,使得所述防抖可动部21能够在XOY所在的平面内进行移动。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产生沿所述X轴方向的第一方向(例如,X轴方向的正方向)的形变,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产生沿所述X轴方向的第二方向(例如,X轴方向的负方向)的形变,即所述第一摩擦驱动部2212产生沿所述X轴方向的正方向的驱动力,所述第二摩擦驱动部2222产生沿所述X轴方向的负方向的驱动力,这样,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所述感光组件30在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与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驱动实现绕Z轴方向的旋转运动。
也就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适于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该感光组件30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且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适于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该感光组件30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以通过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该感光组件30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并且,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适于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该感光组件30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且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适于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该感光组件30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以通过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该感光组件30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并且,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适于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第一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该感光组件30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第一方向进行移动,且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适于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该感光组件30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第二方向进行移动,以通过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作动该感光组件30绕所述Z轴在所述XOY平面内进行旋转。还有,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适于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第一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该感光组件30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第一方向进行移动,且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适于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该感光组件30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第二方向进行移动,以通过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作动该感光组件30绕所述Z轴在所述XOY平面内进行旋转。
综上所述,在本申请中,所述防抖可动部21既可以先实现XOY平面的平移防抖,再实现绕Z轴方向的旋转防抖;也可以先现实绕Z轴方向的旋转防抖,再实现XOY平面的平移防抖。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防抖驱动部22沿高度方向被设置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下方,具体地,所述第一压电陶瓷板2211被设置于所述防抖固定部23,所述第一摩擦驱动部2212摩擦地耦接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所述第二压电陶瓷板2221被设置于所述防抖固定部23,所述第二摩擦驱动部2222摩擦地耦接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所述预压力装置24被夹持地固定于所述第一压电陶瓷板2211和所述基底232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压电陶瓷板2221和所述基底232之间,以通过所述预压力装置24提供的预压力使得所述第一摩擦驱动部2212和所述第二摩擦驱动部2222保持与所述载体延伸臂212的摩擦板213摩擦接触。
在本申请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第二压电致动器222可以形成一自锁结构,即在停止施加电压后,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第二压电致动器222在所述预压力装置24的作用下将所述防抖可动部21保持在当前位置,而不会随着外部的晃动而造成位置改变,进而使得所述摄像模组的光学***保持不变,进而避免了成像效果造成影响。也省去了在所述摄像模组中追加自锁装置,相对地减小了所述摄像模组的尺寸。由于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第二压电致动器222形成的自锁结构,因此无需保持压电致动器激活以保持其位置。
如图11和图14所示,在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中,所述预压力装置24提供所述防抖驱动部22和所述防抖可动部21之间的预压力,以使得所述防抖驱动部22的摩擦驱动部224能够可摩擦地耦接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以通过摩擦来驱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沿着驱动的方向移动。
具体地,如图11和图14所示,所述预压力装置24包括第一弹性元件241和第二弹性元件242。所述第一弹性元件241设置于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的第一压电陶瓷板2211与所述基底232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元件241的弹力提供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载体延伸臂212与所述防抖固定部23的基底232之间,即,使得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的第一摩擦驱动部2212抵触与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载体延伸臂212,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被摩擦地耦合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所述第二弹性元件242设置于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第二压电陶瓷板2221与所述基底232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元件242的弹力提供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载体延伸臂212与所述防抖固定部23的基底232之间,即,使得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第二摩擦驱动部2222抵触与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载体延伸臂212,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被摩擦地耦合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
在本申请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预压力装置24被实施为具有弹性的黏着剂,也就是,所述第一弹性元件241和所述第二弹性元件242被实施为固化后具有弹性的胶水。相应地,在安装过程中,可在所述基底232的内底面和所述第一压电陶瓷板2211以及在所述基底232的内底面和所述第二压电陶瓷板2221之间分别施加一层厚度为10um至50um的黏着剂,以在所述黏着剂固化成型后形成所述第一弹性元件241和所述第二弹性元件242。也就是,所述预压力装置24的第一弹性元件241和所述第二弹性元件242在提供预压力的同时,还能够使得所述防抖驱动部22被固定于所述基底232的内侧壁的底面。
优选地,所述预压力装置24具有相对较高的平整度,即,在施加所述黏着剂以形成所述第一弹性元件241和所述第二弹性元件242时,尽可能地保证所施加的黏着剂具有相对较高的平整度且均匀度,从而使得所述防抖驱动部22能够平整地被固定于所述基底232,进而提升所述防抖驱动部22的稳定性。当然,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预压力装置24的第一弹性元件241和第二弹性元件242也可以被实施为材料特性本身即存在弹性的橡胶,或者是由于形状而具有弹性的弹簧;也可以是具有粘性的弹性材质,例如粘合剂(硅胶、UV胶、热固胶、UV热固胶等)。
应可以理解,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预压力装置24被设置于所述基底232,所述预压力装置24产生沿Z轴方向向上的预压力,所述预压力能够保持所述防抖驱动部22的摩擦驱动部224与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摩擦板213保持摩擦接触,并且,所述预压力还能够保持所述导引装置25被夹持于所述上盖231与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载体延伸臂212之间,其中,所述预压力方向与所述驱动力的方向垂直。
如图12至图14所示,为了提高所述摄像模组在光学防抖过程中运动的稳定性,提高成像质量,在所述上盖231与防抖可动部21之间设置导引装置25,以在进行光学防抖时使得所述防抖可动部21相对于所述防抖固定部23移动的过程中始终对所述防抖可动部21形成支撑,使其能够平稳的滑动。也就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载体延伸臂212的上表面和所述上盖231之间的导引装置25,所述导引装置25适于导引所述防抖可动部21在所述X轴和所述Y轴所设定的所述XOY平面内移动。
在本申请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所述导引装置25包括凹陷地形成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第一导引槽252和被收容于所述第一导引槽252内的导引元件251,其中,如前所述,在所述预压力装置24的作用下,所述导引装置25能够在所述防抖可动部21相对所述防抖固定部23移动的过程中始终与所述防抖可动部21保持接触并导引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移动,以使得所述防抖可动部21能够平稳的移动。应可以理解,由于所述导引元件251置于所述第一导引槽252内,所述导引元件251的运动轨迹被限制在所述第一导引槽252内,所述导引元件251可以在所述第一导引槽252内沿垂直于所述光轴所在的平面内移动,以为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移动提供导向。
具体地,在该具体示例中,所述导引装置25形成于所述收容腔230的上部2301,其中,所述第一导引槽252凹陷地形成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载体延伸臂212的上表面,并且所述第一导引槽252的开口朝向于所述防抖固定部23的上盖231。也就是说,所述上盖231面对所述第一导引槽252的部分为一平面结构,所述载体延伸臂212面对所述滚珠的部分为一凹槽结构,即所述导引元件251被容置于所述载体延伸臂212的所述第一导引槽252内,所述导引元件251仅可以在所述所述第一导引槽252内移动,并且所述第一导引槽252对所述导引元件251的移动进行限位,防止所述导引元件251脱离其移动范围。
在本申请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所述导引元件251被实施为滚珠,例如,所述导引元件251被实施为由陶瓷材质形成的滚珠。优选地,在该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导引槽252的深度小于等于所述滚珠的直径,以使得所述滚珠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裸露于所述第一导引槽252的顶面,以使得所述滚珠能够与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载体延伸臂212摩擦接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导引装置25的数量至少为3,即,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至少包括3个所述导引装置25。优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导引装置25的数量为4,其可分别位于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的四角处,以为所述防抖可动部21提供平稳的支撑,并且可以充分利用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空余的角落空间,使得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的结构更加紧凑。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示例中,所述导引装置25也可以为滑块-滑槽结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也就是,所述导引元件251也可以被实施为滑槽,而所述第一导引槽252为滑槽。并且,在本申请的其他示例中,也可以在所述上盖231与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上表面之间设置具有方向的第二导引槽(未有图示意),将所述导引元件251设置于所述第二导引槽内,所述导引元件251的运动轨迹被限制在该轨道内,因此能够在感光组件30移动的过程中起到导向的作用。并且,由于当所述导引元件251为滚珠时,所述滚珠能够通过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进一步减小所述防抖可动部21与所述上盖231间的摩擦力。
例如,在本申请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可在所述上盖231的底面设置一沿x轴方向的第二导引槽,在所述载体延伸臂212的上表面设置一沿y轴方向的第二导引槽(底面和上表面是指沿光轴方向,从感光芯片32到光学镜头10的方向),所述x方向的第二导引槽与y方向的第二导引槽相对设置形成一“十”字形的容纳腔,将所述导引元件251容纳其中。优选地,所述导引元件251和容纳腔数量为4,以使得所述防抖可动部21能够保持稳定。在进行光学防抖时,通过所述导引元件251和所述第二导引槽作为导向机构,可以为感光组件30提供更大的OIS行程。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所述载体延伸臂212上表面既设置沿x轴方向的轨道也设置沿y轴方向的第二导引槽,并且两个同侧的轨道设置于载体延伸臂212的同一侧。与之相对的,在所述上盖231的下表面设置与所述载体延伸臂212上表面方向不同的第二导引槽,即在所述上盖231上与载体延伸臂212上x轴方向的第二导引槽相对的位置设置y轴方向的第二导引槽,在所述上盖231上与所述载体延伸臂212y轴方向的第二导引槽相对的位置设置x轴方向的第二导引槽,以避免出现干涉。
应注意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导引装置25的所述导引元件251被夹持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所述防抖固定部23的上盖231之间,即,所述导引装置25的所述导引元件251被夹持于所述收容腔230的上部2301,因此,所述导引元件251也能够提供一个使得所述防抖可动部21向下移动以使得所述防抖可动部21摩擦地耦接于所述防抖驱动部22的预压力。也就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导引装置25的导引元件251在实质上也发挥着预压力装置24的作用,即,所述导引元件251既可以作为导引装置25的一部分为所述防抖可动部21提供支撑,也可以作为预压力装置24为所述防抖驱动部22提供需要的预压力。
更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导引元件251被夹持于所述上盖231和所述防抖可动部21之间,因此,通过所述导引元件251自身的重力和所述上盖231所施加的作用力,所述导引元件251能够产生迫使所述防抖可动部21向下的预压力,而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下侧设有所述防抖驱动部22和所述预压力装置24,这样,所述导引元件251产生的预压力能够使得所述防抖可动部21抵触于所述防抖驱动部22,而另一方面,所述预压力装置24能够提供所述防抖驱动部22向上的预压力,这样在所述导引元件251和所述预压力装置24的协同作用下,能够确保所述防抖驱动部22始终与所述防抖可动部21摩擦接触。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电陶瓷板2211与所述第二压电陶瓷板2221分别相对平行地固定于所述基底232的内底表面,所述第一摩擦驱动部2212与所述第二摩擦驱动部2222固定于所述第一压电陶瓷板2211与第二压电陶瓷板2221上并朝向所述防抖可动部21,并且与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摩擦板213保持摩擦接触。即沿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与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分别设置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下方,所述导引元件251设置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与所述上盖231之间,即所述导引元件251设置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上方。也就是说,所述设置模组沿Z轴方向由上至下的顺序为上盖231、导引元件251、防抖可动部21、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第二压电致动器222、基底232,所述防抖可动部21被夹持与所述导引元件251与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第二压电致动器222之间,所述导引元件251可以在上盖231的作用下产生向下的预压力,通过所述预压力使得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能够保持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摩擦板213摩擦接触。
在本申请中,所述第一摩擦驱动部2212、第二摩擦驱动部2222分别与所述载体延伸臂212相对的两边摩擦接触,所述导引元件251分别与所述上盖231和载体延伸臂212的四角摩擦接触,所述摩擦驱动部与所述摩擦板213之间的摩擦是主动摩擦,所述导引元件251与所述上盖231之间的摩擦为被动摩擦,所述第一摩擦驱动部2212、第二摩擦驱动部2222与所述载体延伸臂212的摩擦板213之间的摩擦力大于所述导引元件251与所述上盖231之间的摩擦力。也就是,在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与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驱动下,所述第一摩擦驱动部2212、第二摩擦驱动部2222与所述载体延伸臂212的摩擦板213之间产生一较大的摩擦力,进而驱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发生移动。在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移动下,所述导引元件251与所述上盖231之间产生一较小的摩擦力,以避免对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移动产生阻碍,进而影响防抖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导引装置25也可以被设置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与所述基底232之间(即,设置于所述收容腔230的下部2302),而所述防抖驱动部22、所述预压力装置24和所述驱动基板26被设置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与所述上盖231之间(即,设置于所述收容腔230的上部2301),但不变的是,所述导引装置25的导引元件251被夹持于所述收容腔230的下部2302并提供使得所述防抖可动部21抵触于所述防抖驱动部22的预压力。也就是说,虽然所述导引装置25与所述防抖驱动部22相对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位置可做出调整,但所述导引装置25的导引元件251仍能够发挥双重效果:导引作用和预压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5至图15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基板26设置于所述防抖驱动部22与所述基底232之间。具体地,如图5所示,所述基底232的底面设置有一组定位点2321,所述驱动基板26通过所述基底232的定位点2321被固定于所述基底232上。
所述驱动基板26包括一连接端263和至少一导电端。优选地,所述导电端具有分体式结构且所述导电端的数量为2,即,所述至少一导电端包括第一导电端261和第二导电端262。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的所述第一压电陶瓷板2211与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所述第二压电陶瓷板2221被分别设置并电连接于所述驱动基板26的所述第一导电端261和所述第二导电端262上,以使得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通过所述驱动基板26实现电路导通。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导电端261与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同侧设置,所述第二导电端262与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同侧设置。所述连接端263设置于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不设置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与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一侧,例如,所述连接端263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端261和所述第二导电端262之间,并且所述连接端263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端261和所述第二导电端262,并通过所述连接端263将所述第一导电端261和所述第二导电端262与电子设备主板实现电路导通。在本申请中,将所述驱动基板26与所述线路板31分别与所述电子设备主板固定连接并实现电路导通,以减少所述驱动基板26对所述线路板31移动产生的阻力。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示例中,所述驱动基板26可以设置于所述基底232与所述预压力装置24之间,所述驱动基板26也可以设置于所述预压力装置24与所述防抖驱动部22之间。也就是说,所述驱动基板26可以直接设置于所述基底232上,也可以通过所述预压力装置24间接地设置于所述基底232上。
特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基底232具有形成于其侧壁的一开槽,所述连接端263通过该开槽伸出,并实现与电子设备主板的电路导通。优选的,所述线路板31与所述连接端263从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的同一侧面延伸,即所述基底232的开槽与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开口设置为同一侧,以使得所述线路板31与所述连接端263从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的同一侧电连接于电子设备的主板。所述防抖可动部21设置于所述基底232的上方,所述线路板31设置于所述驱动基板26的上方,所述线路板31与所述驱动基板26的连接端263沿高度方向具有一定间隙,所述间隙可以使得所述线路板31在移动过程中不会与所述驱动基板26接触,进而影响光学防抖的效果。所述间隙的范围为0.1mm-0.15mm。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示例中,也可以将所述驱动基板26与所述线路板31从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的不同侧延伸与电子设备的主板电连接,即所述基底232与所述防抖可动部21侧壁的开口可以设置于不同侧,如相对侧或相邻侧,以使得所述线路板31的移动不会受到影响。
图15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的一个变形实施例,其中,如图15所示,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与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也可以沿Y轴方向相对平行地设置,即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与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长度方向为沿Y轴方向,即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与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宽度方向为沿Y轴方向。
在本申请的一示例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产生沿长度方向的形变,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产生沿长度方向的形变,所述防抖可动部21在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共同驱动下沿Y轴方向移动;在本申请的另一示例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产生沿宽度方向的形变,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产生沿宽度方向的形变,所述防抖可动部21在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共同驱动下沿X轴方向移动;在本申请的另一示例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第二压电致动器222先产生沿长度方向的形变,再产生沿宽度方向的形变,所述防抖可动部21在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与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驱动下先沿Y轴方向移动,再沿X轴方向移动,即所述防抖可动部21能够在XOY所在的平面内移动;在本申请的另一示例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产生沿长度方向的形变,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产生沿长度方向与之相反方向的形变(即+Y方向和-Y方向),所述防抖可动部21在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与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驱动实现绕Z轴旋转运动。也就是说,在本申请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与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能够相互配合以驱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平移和/或绕Z轴方向旋转,以实现所述感光组件30的平移防抖和/或旋转防抖。
图16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的另一个变形实施例,其中,如图16所示,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与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相互垂直地设置,即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的长度方向沿X轴方向,宽度方向为沿Y轴方向;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长度方向为沿Y轴方向,宽度方向为沿X轴方向。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与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位于所述驱动组件20的相邻边。
在本申请的一示例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产生沿长度方向的形变,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产生沿宽度方向的形变,所述防抖可动部21在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共同驱动下沿X轴方向移动;在本申请的另一示例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产生沿宽度方向的形变,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产生沿长度方向的形变,所述防抖可动部21在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共同驱动下沿Y轴方向移动;在本申请的另一示例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先产生沿长度方向的形变,再产生沿宽度方向的形变,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先产生沿宽度方向的形变,再产生沿长度方向的形变,所述防抖可动部21在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与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驱动下先沿X轴方向移动,再沿Y轴方向移动,即所述防抖可动部21能够在XOY所在的平面内移动。也就是说,在本申请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与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能够相互配合以驱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平移。
综上,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被阐明,其中,所述摄像模组采用新型的压电致动器作为驱动元件以不仅能够提供足够大的驱动力,而且,能够提供精度更高和行程更长的驱动性能,以满足所述摄像模组的光学性能调整的需求,例如,光学防抖的需求。
示意性防抖驱动组件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防抖驱动组件20,其包括:具有收容腔230的防抖固定部23;被悬持地设置于所述防抖固定部23的收容腔230内的防抖可动部21,以通过所述防抖可动部21将所述收容腔230分为上部2301和下部2302,其中,所述防抖可动部21适于安装感光组件30于其上;设置于所述收容腔230的下部2302的防抖驱动部22,其中,所述防抖驱动部22包括摩擦地耦接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第二压电致动器222,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适于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在X轴和Y轴所设定的XOY平面内移动或绕着垂直于所述X轴和所述Y轴的Z轴在所述XOY平面内旋转;以及,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收容腔230的上部2301的导引元件251,其中,被夹持的所述导引元件251产生迫使所述防抖可动部21抵触于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预压力以通过所述预压力使得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摩擦地耦接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20中,所述防抖固定部23包括基底232和与所述基底232相扣合的上盖231,所述收容腔230的上部2301形成于所述上盖231和所述防抖可动部21之间,所述收容腔230的下部2302形成于所述基底232和所述防抖可动部21之间。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20中,所述防抖可动部21与所述基底232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防抖可动部21与所述上盖231之间具有间隙,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防抖可动部21被悬持于所述防抖固定部23的收容腔230内。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20中,所述防抖可动部21被平稳地夹持于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导引元件251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和所述导引元件251之间。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20中,所述防抖可动部21包括载体主体211和自所述载体主体211向外延伸的载体延伸臂212,其中,所述导引元件251被夹持于所述上盖231的下表面和所述载体延伸臂212的上表面之间,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摩擦地耦接于所述载体延伸臂212的下表面。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20中,所述防抖可动部21进一步包括形成于所述载体延伸臂212的下表面的摩擦板213,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摩擦地耦接于所述摩擦板213。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20中,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进一步包括凹陷地形成于所述载体延伸臂212的上表面的第一导引槽252,所述导引元件251被收容于所述第一导引槽252内,所述导引元件251和所述第一导引槽252形成用于导引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该感光组件30进行移动的导引装置25,其中,所述导引元件251的至少一部分突出于所述凹槽并抵触于所述上盖231的下表面,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导引元件251被夹持于所述上盖231的下表面和所述载体延伸臂212的上表面之间。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20中,所述导引元件251为导引元件251。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20中,所述导引元件251为滑块。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20中,所述第一导引槽252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方向延伸,所述导引装置25进一步包括凹陷地形成于所述上盖231的下表面的第二导引槽,所述第二导引槽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方向延伸。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20中,所述第一导引槽252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方向延伸,所述导引装置25进一步包括凹陷地形成于所述上盖231的下表面的第二导引槽,所述第二导引槽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方向延伸。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20中,所述第一导引段和所述第二导引槽相对设置且相互交叉。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20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具有相同的高度尺寸。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20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高度尺寸为0.7mm-0.9mm。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20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为行波式压电致动器,其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包括第一压电陶瓷板2211和突出于所述第一压电陶瓷板2211的第一摩擦驱动部2212,所述第一压电陶瓷板2211适于在被电驱动后发生形变以带动所述第一摩擦驱动部2212做单向偏摆往复运动;其中,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包括第二压电陶瓷板2221和突出于所述第二压电陶瓷板2221的第二摩擦驱动部2222,所述第二压电陶瓷板2221适于在被电驱动后发生形变以带动所述第二摩擦驱动部2222做单向偏摆往复运动。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20中,所述第一压电陶瓷板2211被设置于所述防抖固定部23,所述第一摩擦驱动部2212摩擦地耦接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所述第二压电陶瓷板2221被设置于所述防抖固定部23,所述第二摩擦驱动部2222摩擦地耦接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20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相互平行地布设于该感光组件30的相对的两侧。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20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相对于该感光组件30以所述X轴或者所述Y轴为对称轴对称地布置于该感光组件30的相对的两侧。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20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适于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该感光组件30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且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适于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该感光组件30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以通过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该感光组件30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
其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适于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该感光组件30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且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适于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该感光组件30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以通过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该感光组件30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
其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适于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第一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该感光组件30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第一方向进行移动,且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适于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该感光组件30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第二方向进行移动,以通过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作动该感光组件30绕所述Z轴在所述XOY平面内进行旋转;
其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适于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第一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该感光组件30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第一方向进行移动,且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适于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该感光组件30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第二方向进行移动,以通过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作动该感光组件30绕所述Z轴在所述XOY平面内进行旋转。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20中,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所述基底232之间的驱动基板26,所述驱动基板26包括至少一导电端和自所述导电端往外延伸的连接端263,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电连接于所述至少一电连接端263。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20中,所述至少一导电端包括第一导电端261和第二导电端262,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端261,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电端262。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20中,所述防抖可动部21具有形成于所述载体主体211的侧壁的开槽,所述开槽被配置为允许该感光组件30的线路板31自所述开槽伸出所述安置槽2110。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20中,所述基底232具有形成于其侧壁的开口,其中,所述连接端263子所述至少一导电端往外延伸并穿过所述开口。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20中,所述开口和所述开槽具有高度差。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20中,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防抖驱动部22和所述防抖固定部23之间的预压力装置24,以通过所述预压力装置24所提供的预压力迫使所述防抖驱动部22摩擦地耦接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20中,所述预压力装置24包括设置于所述基底232和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的第一压电陶瓷板2211之间的第一弹性元件241,以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元件241自身的弹力产生所述预压力以迫使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的第一摩擦驱动部2212抵触于所述摩擦板213,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221的第一摩擦驱动部2212摩擦地耦接于所述摩擦板213;所述预压力装置24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底232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第二压电陶瓷板2221之间的第二弹性元件242,以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元件242自身的弹力产生的所述预压力迫使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第二摩擦驱动部2222抵触于所述摩擦板213,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222的第二摩擦驱动部2222摩擦地耦接于所述摩擦板213。
在根据本申请的防抖驱动组件20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241和所述第二弹性元件242的厚度尺寸为10um至50um。
综上,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防抖驱动组件20被阐明,其中,所述防抖驱动组件20的导引装置25和防抖驱动部22被相对地设置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两侧且所述导引装置25、所述防抖可动部21和所述防抖驱动部22都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防抖固定部23所形成的收容腔230内,这样,所述导引装置25的导引元件251除了在起到导引所述防抖可动部21的移动外,还起到提供预压力以保持所述防抖驱动部22摩擦耦接于所述防抖可动部21。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28)

1.一种防抖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收容腔的防抖固定部;
被悬持地设置于所述防抖固定部的收容腔内的防抖可动部,以通过所述防抖可动部将所述收容腔分为上部和下部,其中,所述防抖可动部适于安装感光组件于其上;
设置于所述收容腔的下部的防抖驱动部,其中,所述防抖驱动部包括摩擦地耦接于所述防抖可动部的第一压电致动器和第二压电致动器,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适于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在X轴和Y轴所设定的XOY平面内移动或绕着垂直于所述X轴和所述Y轴的Z轴在所述XOY平面内旋转;以及
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收容腔的上部的导引元件,其中,被夹持的所述导引元件产生迫使所述防抖可动部抵触于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的预压力以通过所述预压力使得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摩擦地耦接于所述防抖可动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其中,所述防抖固定部包括基底和与所述基底相扣合的上盖,所述收容腔的上部形成于所述上盖和所述防抖可动部之间,所述收容腔的下部形成于所述基底和所述防抖可动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其中,所述防抖可动部与所述基底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防抖可动部与所述上盖之间具有间隙,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防抖可动部被悬持于所述防抖固定部的收容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其中,所述防抖可动部被平稳地夹持于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导引元件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和所述导引元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其中,所述防抖可动部包括载体主体和自所述载体主体向外延伸的载体延伸臂,其中,所述导引元件被夹持于所述上盖的下表面和所述载体延伸臂的上表面之间,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摩擦地耦接于所述载体延伸臂的下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其中,所述防抖可动部进一步包括形成于所述载体延伸臂的下表面的摩擦板,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摩擦地耦接于所述摩擦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凹陷地形成于所述载体延伸臂的上表面的第一导引槽,所述导引元件被收容于所述第一导引槽内,所述导引元件和所述第一导引槽形成用于导引所述防抖可动部和该感光组件进行移动的导引装置,其中,所述导引元件的至少一部分突出于所述凹槽并抵触于所述上盖的下表面,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导引元件被夹持于所述上盖的下表面和所述载体延伸臂的上表面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其中,所述导引元件为滚珠。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其中,所述导引元件为滑块。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导引槽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方向延伸,所述导引装置进一步包括凹陷地形成于所述上盖的下表面的第二导引槽,所述第二导引槽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方向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导引槽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方向延伸,所述导引装置进一步包括凹陷地形成于所述上盖的下表面的第二导引槽,所述第二导引槽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方向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导引段和所述第二导引槽相对设置且相互交叉。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具有相同的高度尺寸。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的高度尺寸为0.7mm-0.9mm。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为行波式压电致动器,其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包括第一压电陶瓷板和突出于所述第一压电陶瓷板的第一摩擦驱动部,所述第一压电陶瓷板适于在被电驱动后发生形变以带动所述第一摩擦驱动部做单向偏摆往复运动;其中,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包括第二压电陶瓷板和突出于所述第二压电陶瓷板的第二摩擦驱动部,所述第二压电陶瓷板适于在被电驱动后发生形变以带动所述第二摩擦驱动部做单向偏摆往复运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压电陶瓷板被设置于所述防抖固定部,所述第一摩擦驱动部摩擦地耦接于所述防抖可动部、所述第二压电陶瓷板被设置于所述防抖固定部,所述第二摩擦驱动部摩擦地耦接于所述防抖可动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相互平行地布设于该感光组件的相对的两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相对于该感光组件以所述X轴或者所述Y轴为对称轴对称地布置于该感光组件的相对的两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适于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和该感光组件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且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适于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和该感光组件沿着所述X 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以通过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和该感光组件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
其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适于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和该感光组件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且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适于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和该感光组件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以通过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和该感光组件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
其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适于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第一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和该感光组件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第一方向进行移动,且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适于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和该感光组件沿着所述X轴所设定的第二方向进行移动,以通过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作动该感光组件绕所述Z轴在所述XOY平面内进行旋转;
其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适于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第一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和该感光组件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第一方向进行移动,且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适于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形变以作动所述防抖可动部和该感光组件沿着所述Y轴所设定的第二方向进行移动,以通过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作动该感光组件绕所述Z轴在所述XOY平面内进行旋转。
2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防抖可动部和所述基底之间的驱动基板,所述驱动基板包括至少一导电端和自所述导电端往外延伸的连接端,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电连接于所述至少一电连接端。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其中,所述至少一导电端包括第一导电端和第二导电端,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端,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电端。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其中,所述防抖可动部具有形成于所述载体主体的侧壁的开槽,所述开槽被配置为允许该感光组件的线路板自所述开槽伸出所述安置槽。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其中,所述基底具有形成于其侧壁的开口,其中,所述连接端子所述至少一导电端往外延伸并穿过所述开口。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其中,所述开口和所述开槽具有高度差。
2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防抖驱动部和所述防抖固定部之间的预压力装置,以通过所述预压力装置所提供的预压力迫使所述防抖驱动部摩擦地耦接于所述防抖可动部。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其中,所述预压力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基底和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的第一压电陶瓷板之间的第一弹性元件,以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自身的弹力产生所述预压力以迫使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的第一摩擦驱动部抵触于所述摩擦板,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的第一摩擦驱动部摩擦地耦接于所述摩擦板;所述预压力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底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的第二压电陶瓷板之间的第二弹性元件,以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自身的弹力产生的所述预压力迫使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的第二摩擦驱动部抵触于所述摩擦板,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的第二摩擦驱动部摩擦地耦接于所述摩擦板。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和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厚度尺寸为10um至50um。
28.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学镜头;
感光组件,包括线路板和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的感光组件,其中,所述光学镜头被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27任一所述的防抖驱动组件,其中,所述感光组件被安装于所述防抖驱动组件的防抖可动部。
CN202111158982.3A 2021-09-15 2021-09-30 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Pending CN1159147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58982.3A CN115914782A (zh) 2021-09-30 2021-09-30 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CN202280057570.7A CN117981335A (zh) 2021-09-15 2022-09-14 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及防抖方法、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PCT/CN2022/118779 WO2023040904A1 (zh) 2021-09-15 2022-09-14 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及防抖方法、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58982.3A CN115914782A (zh) 2021-09-30 2021-09-30 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14782A true CN115914782A (zh) 2023-04-04

Family

ID=86493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58982.3A Pending CN115914782A (zh) 2021-09-15 2021-09-30 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1478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460708A (zh) 用于摄像模组的驱动装置和摄像模组
US20240210811A1 (en) Camera module
CN115914782A (zh) 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CN115914833A (zh) 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CN115914783A (zh) 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CN115942075A (zh) 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CN115942116A (zh) 摄像模组的防抖方法
CN115268167A (zh) 摄像模组
CN114879336A (zh) 可变焦摄像模组
WO2023093855A1 (zh) 驱动组件和可变焦摄像模组
WO2023040904A1 (zh) 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及防抖方法、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WO2022228112A1 (zh) 摄像模组
CN115494677A (zh) 防抖机构和摄像模组
CN115268166A (zh) 摄像模组
CN115268008B (zh) 可变焦摄像模组
WO2022166677A1 (zh) 摄像模组及其光学防抖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5334213A (zh) 摄像模组
CN115225780A (zh) 可变焦摄像模组
CN115334212A (zh) 摄像模组
CN114942504A (zh) 可变焦摄像模组
CN114942505A (zh) 可变焦摄像模组
CN115808766A (zh) 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CN115052083A (zh) 驱动集成式摄像模组
CN115808767A (zh) 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CN115808762A (zh) 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