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68166A - 摄像模组 - Google Patents

摄像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68166A
CN115268166A CN202110482636.4A CN202110482636A CN115268166A CN 115268166 A CN115268166 A CN 115268166A CN 202110482636 A CN202110482636 A CN 202110482636A CN 115268166 A CN115268166 A CN 1152681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carrier
driving
friction
driving element
camera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8263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林敏
赵波杰
黄桢
方银丽
阙嘉耀
洪超
袁栋立
傅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8263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68166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86333 priority patent/WO2022228111A1/zh
Priority to EP22794582.1A priority patent/EP4318118A1/en
Priority to US18/288,707 priority patent/US20240210811A1/en
Priority to CN202280028966.9A priority patent/CN117501176A/zh
Publication of CN1152681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681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5/04Vertical adjustment of lens; Rising fro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其采用新型的压电致动器作为驱动元件来满足摄像模组的驱动要求,具体地,所述摄像模组采用新型的压电致动器作为驱动元件来移动光学镜头来进行光学防抖。并且,以合理的布设方案将所述压电致动器布设于所述摄像模组内,以同时摄像模组的结构设计要求和尺寸设计要求。

Description

摄像模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摄像模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摄像模组,其采用新型的压电 致动器作为驱动元件来满足摄像模组的驱动要求,具体地,所述摄像模组采 用新型的压电致动器作为驱动元件来移动光学镜头来进行光学防抖。并且, 以合理的布设方案将所述压电致动器布设于所述摄像模组内,以同时摄像模 组的结构设计要求和尺寸设计要求。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被用于移动电子设备的用于帮助使用者获取 影像(例如,视频或者图像)的摄像模组的相关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进 步,并且在近年来,摄像模组在诸如医疗、安防、工业生产等诸多的领域都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满足越来越广泛的市场需求,高像素、大芯片、小尺寸是现有摄像 模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随着感光芯片朝着高像素和大芯片的方向发展, 与感光芯片适配的光学部件(例如,滤光元件、光学镜头)的尺寸也逐渐增 大,这给用于驱动光学部件以进行光学性能调整(例如,光学对焦、光学防 抖等)的驱动元件带来的新的挑战。
具体地,现有的用于驱动光学部件的驱动元件为电磁式马达,例如,音 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VCM)、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器(Shape of Memory Alloy Actuator:SMA)等。然而,随着光学部件尺寸增加而导致的重量增加, 现有的电磁式马达已逐渐无法提供足够的驱动力来驱动光学部件移动。量化 来看,现有的音圈马达和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器仅适于驱动重量小于100mg 的光学部件,也就是,如果光学镜头的重量超过100mg,现有的驱动器将无 法满足摄像模组的应用需求。
此外,随着移动终端设备朝着小型化和薄型化的方向发展,驱动元件内 部的部件布设密度也随之提高。相应地,现有的音圈马达内部设有线圈和磁 铁,当两个磁铁距离过近,其内部磁场会产生相互影响,导致磁铁产生位移 或抖动,降低其驱动控制的稳定性。
因此,需要一种适配的用于摄像模组的新型驱动方案,且,新型的驱动 器不仅能满足摄像模组对于光学性能调整的驱动要求,且能够满足摄像模组 轻型化和薄型化的发展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其中,所述摄像模组采用新 型的压电致动器作为驱动元件以不仅能够提供足够大的驱动力,而且,能够 提供精度更高和行程更长的驱动性能,以满足所述摄像模组的光学性能调整 的需求,例如,光学防抖的需求。
本申请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压电致动器具 有相对较小的尺寸,以更好地适配于摄像模组轻型化和薄型化的发展趋势。
本申请的又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其中,采用合理的布设方 案将所述压电致动器布设于所述摄像模组中,以满足摄像模组的结构和尺寸 要求。
通过下面的描述,本申请的其它优势和特征将会变得显而易见,并可以 通过权利要求书中特别指出的手段和组合得到实现。
为实现上述至少一优势,本申请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其包括:
感光组件,包括:线路板和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的感光芯片;
被安装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框架载体组件,其中,所述框架载体组件包括 包括第一框架载体;
以被安装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内的方式被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 路径上的光学镜头,所述光学镜头设有一光轴;以及
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元件和第一预压部件,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被 实施为压电致动器,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通过所述第一预压部件被摩擦 地耦合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并被配置为在被驱动后以沿着两个方向弯曲振 动的方式在垂直于该光轴的平面内呈二维轨迹沿着运动,以此通过摩擦来驱 动所述第一框架载体以带动所述光学镜头在垂直于该光轴的第一方向上移 动。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所述框架组件进一步包括外设于所述第一 框架载体的第二框架载体和外设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的外框架载体,其中, 所述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二驱动元件和第二预压部件,所述第二驱动元件 被实施为所述压电致动器,其中,所述第二驱动元件通过所述第二预压部分 摩擦地耦合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并被配置为在被驱动后以沿着两个方向弯 曲振动的方式在垂直于该光轴的平面内呈二维轨迹沿着运动,以此通过摩擦 来驱动所述第二框架载体以带动所述第一框架载体进而带动所述光学镜头 在垂直于该光轴的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所述压电致动器,包括:致动***和驱动 电路***,其中,所述致动***在所述驱动电路***的控制下以沿着两个方 向弯曲振动的方式沿着预设方向呈二维轨迹运动。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所述致动***,包括:压电板结构和固定 于所述压电板结构的摩擦驱动部,所述摩擦驱动部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一框 架载体或所述第二框架载体。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所述压电板结构具有沿着其深度方向延伸 的第一侧表面和沿着其高度方向延伸的且与所述第一侧表面相邻的第二侧 表面,其中,所述压电板结构沿着其深度方向具有第一共振频率且沿着其高 度方向具有第二共振频率,其中,所述第二共振频率大于所述第一共振频率。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所述压电板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侧表 面的第一压电区域、第二压电区域和第三压电区域,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 侧表面的第四压电区域,其中,所述第二压电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压电区域和 所述第三压电区域区间,且所述第四压电区域与所述第二压电区域相邻的; 其中,所述压电板结构进一步包括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压电区域的第一电极 对、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压电区域的第二电极对、电连接于所述第三压电区域 的第三电极对和电连接于所述第四电连接区域的第四电极对。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和第 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对和所述第三电极 对,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极对和所述第四电极对;其中,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输出的电路振动信号振动频率等于 所述第一共振频率或所述第二共振频率。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当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输出的电路振动信号 的振动频率为所述第一共振频率时,所述压电板结构在其高度方向发生共振 且在其深度方向发生部分共振,以使得所述压电板结构以沿着两个方向弯曲 振动的方式沿着预设方向呈二维轨迹运动;其中,当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所输 入的电路振动信号的振动频率为所述第二共振频率时,所述压电板结构在其 深度方向发生共振且在其高度方向发生部分共振,以使得所述压电板结构以 沿着两个方向弯曲振动的方式沿着预设方向呈二维轨迹运动。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所述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一摩擦作动部 和第二摩擦作动部,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 的摩擦驱动部和所述第一框架载体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和所述 第一预压部件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被摩擦地耦合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所述第 二摩擦作动部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摩擦驱动部和所述第二 框架载体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二预压部件和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所述第二驱 动元件被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位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 的侧部。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位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 的上部。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位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 的下部。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二驱动元件通过所述第二预压部件 和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和所述外框架载 体之间,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二框架 载体,其中,所述第二驱动元件位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的侧部。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二驱动元件通过所述第二预压部件 和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和所述镜头载体 之间,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二框架载 体,其中,所述第二驱动元件位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的上部。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所述驱动组件进一步外设于所述第二框架 载体的外框架载体,其中,所述第二驱动元件通过所述第二预压部件和所述 第二摩擦作动部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和所述外框架载体之间, 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其 中,所述第二驱动元件位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的下部。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预压部件包括第一弹性元件,所 述第一弹性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压电板结构和所述第二框架 载体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弹力迫使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摩擦驱 动部抵向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一驱动元件摩擦地 耦接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所述第二预压元件包括第二弹性元件,所述第二 弹性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压电板结构和所述外框架载体之间, 以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弹力迫使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摩擦驱动部抵向 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二驱动元件摩擦地耦接于所 述第二框架载体。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预压部件包括第一弹性元件,所 述第一弹性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压电板结构和所述第二框架 载体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弹力迫使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摩擦驱 动部抵向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一驱动元件摩擦地 耦接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所述第二预压元件包括第二弹性元件,所述第二 弹性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压电板结构和所述镜头载体之间,以 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弹力迫使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摩擦驱动部抵向所 述第二摩擦作动部,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二驱动元件摩擦地耦接于所述 第二框架载体。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预压部件包括第一弹性元件,所 述第一弹性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压电板结构和所述第二框架 载体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弹力迫使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摩擦驱 动部抵向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一驱动元件摩擦地 耦接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所述第二预压元件包括第二弹性元件,所述第二 弹性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压电板结构和所述外框架载体之间, 以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弹力迫使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摩擦驱动部抵向 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二驱动元件摩擦地耦接于所 述第二框架载体。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和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被 实施为具有弹性的黏着剂。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和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 厚度尺寸为10um至50um之间。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预压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框 架载体的第一磁吸元件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且对应于所述第一磁吸 元件的第二磁吸元件,以通过所述第一磁吸元件和所述第二磁吸元件之间的 磁吸作用迫使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摩擦驱动部抵向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通 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一驱动元件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所述第 二预压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的第三磁吸元件和设置于所述外 框架载体且对应于所述第三磁吸元件的第四磁吸元件,以通过所述第三磁吸 元件和所述第四磁吸元件之间的磁吸作用迫使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摩擦驱 动部抵向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二驱动元件摩擦地 耦接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框架载体包括凹陷地形成于其表 面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其中,所述 第一凹槽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所述摩擦驱动部移动的引导槽。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二框架载体包括凹陷地形成于其表 面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被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其中,所述 第二凹槽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所述摩擦驱动部移动的引导槽。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凹槽具有减缩的口径,和/或,所 述第二凹槽具有减缩的口径。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所述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 框架载体和所述第二框架载体之间的第一导引机构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 载体和所述外框架载体之间的第二导引机构。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所述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 框架载体和所述第二框架载体之间的第一导引机构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 载体和所述外框架载体之间的第二导引机构。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申请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 分体现。
本申请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 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申请的上述以及其 他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 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 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或 步骤。
图1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
图2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感光组件的示意图。
图3A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光学镜头、框架载体 组件和驱动组件的示意图之一。
图3B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光学镜头、框架载体 组件和驱动组件的示意图之二。
图3C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光学镜头、框架载体 组件和驱动组件的示意图之三。
图4A图示了根据申请实施例的压电致动器的示意图。
图4B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压电致动器的压电板结构的示意 图。
图4C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压电致动器的驱动电路***的输 出信号的示意图。
图4D至图4F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压电致动器以第一模式运 动的示意图。
图4G至图4I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压电致动器以第二模式运 动的示意图。
图4J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压电致动器的压电板结构的另一 示意图。
图4K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压电致动器作用于被移动对象的 示意图。
图4L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压电致动器的移动示意图。
图5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 图。
图6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另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 图。
图7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又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 图。
图8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又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 图。
图9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又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 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实施例。显然,所描述 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申请的全部实施例,应理 解,本申请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
示例性摄像模组
如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被阐明,其包括:感光组件 10、被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10的感光路径上的光学镜头20、框架载体组件 30,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光学镜头20以进行光学防抖的驱动组件40。
如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感光组件10包括线路板11、电连接 于所述线路板11的感光芯片12和被保持于所述感光芯片12的感光路径上 的滤光元件13,其中,所述线路板11形成所述感光组件10的安装基板。所 述线路板可以被实施为印刷电路板(PrintedCircuit Board,PCB)、软件 结合板、或者被补强后的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Circuit,PFC)。 并且,在一些示例中,还可以在所述线路板11的下方设置补强板(未有图示意),例如,在所述线路板的下方设置钢片,以通过所述钢片来加强所述 线路板的强度且提高所述感光组件的散热性能。
进一步地,在如图2所示意的示例中,所述感光组件10,进一步包括设 置于所述线路板11的支架14,其中,所述滤光元件13被安装于所述支架 14上以被保持于所述感光芯片12的感光路径上。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 述滤光元件13被保持于所述感光芯片12的感光路径上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 为本申请所局限,例如,所述滤光元件13可被实施为滤波膜并涂覆于所述 光学镜头的某一光学透镜的表面,以起到滤光的效果,再如,所述感光组件 10可进一步包括安装于所述支架14的滤光元件支架(未有图示意),其中, 所述滤光元件13以被安装于所述滤光元件支架的方式被保持于所述感光芯 片12的感光路径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支架14可被实施为塑料支架, 其通过黏着剂附着于所述线路板11上。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其他示例中,所 述支架14还可以被实施为一体地成型于所述线路板11的一体式支架,例如 模塑支架,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框架载体组件30被安装于所述 感光组件10上,其中,所述框架载体组件30,包括安装于所述支架14上的 外框架载体33、被收容于所述外框架载体33内的第二框架载体32和被收容 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内的第一框架载体31。也就是,在该实施例中,所 述框架载体组件,包括第一框架载体31、外设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的第 二框架载体32和外设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的外框架载体33。
特别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20被安装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 31内,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光学镜头20被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10的感 光路径上。也就是,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形成所述光学镜 头的安装载体。
并且,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与所述外框架载体33 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之间存在间隙, 也就是,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与所述外框架载体33之间存在可用空间,其 中,该可用空间可用于安装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载体框32架移动的驱动器; 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之间存在可用空间,其中,该 可用空间可用于安装驱动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移动的驱动器。这里,关于驱动器的选择和安装会在后续的描述中更为详细地展开。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22包括镜筒21和被安 装于所述镜筒21内的至少一光学透镜22。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知晓,所 述光学镜头20的解像力在一定范围内与光学透镜22的数量成正比,也就是, 解像力越高,所述光学透镜22的数量越多。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光学镜头 20可被实施为一体式镜头,或者,分体式镜头,其中,当所述光学镜头20 被实施为一体式镜头时,所述光学镜头20包含一个镜筒21,所有的所述光 学透镜22被安装于所述镜筒21内;而当所述光学镜头20被实施为分体式 光学镜头,所述光学镜头20由至少两部分镜头单体组装而成。
如前所述,为了满足越来越广泛的市场需求,高像素、大芯片、小尺寸 是现有摄像模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随着感光芯片朝着高像素和大芯片的 方向发展,与感光芯片适配的光学部件(例如,滤光元件、光学镜头)的尺 寸也逐渐增大,这给用于驱动光学部件以进行光学性能调整(例如,光学对 焦、光学防抖等)的驱动元件带来的新的挑战。
具体地,现有的用于驱动光学部件的驱动元件为电磁式马达,例如,音 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VCM)、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器(Shape of Memory Alloy Actuator:SMA)等。然而,随着光学部件尺寸增加而导致的重量增 加,现有的电磁式马达已逐渐无法提供足够的驱动力来驱动光学部件移动。 量化来看,现有的音圈马达和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器仅适于驱动重量小于 100mg的光学部件,也就是,如果光学镜头的重量超过100mg,现有的驱动 器将无法满足摄像模组的应用需求。
此外,随着移动终端设备朝着小型化和薄型化的方向发展,驱动元件内 部的部件布设密度也随之提高。相应地,现有的音圈马达内部设有线圈和磁 铁,当两个磁铁距离过近(小于7mm),其内部磁场会产生相互影响,导致 磁铁产生位移或抖动,降低其驱动控制的稳定性。
因此,需要一种适配的用于摄像模组的新型驱动方案,且,新型的驱动 器不仅能满足摄像模组对于光学性能调整的驱动要求,且能够满足摄像模组 轻型化和薄型化的发展需求。
也就是,对于摄像模组模组而言,新型的驱动器需满足如下要求:相对 更大的驱动力,以及,更优的驱动性能(具体地包括:更高精度的驱动控制 和更长的驱动行程)。同时,除了需要寻找满足新技术要求的驱动器以外, 在选择新驱动器时还需要考虑所选择的驱动器能够适应于当下摄像模组轻 型化和薄型化的发展趋势。
经研究和试验,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压电致动器,该压电 致动器能够满足所述摄像模组对于驱动器的技术要求。并且,进一步地采用 合适的布置方式将所述压电致动器布置于所述摄像模组内,以使得其满足所 述摄像模组的结构设计要求和尺寸设计要求。
图4A至图4L图示了根据申请实施例的压电致动器的示意图。如图4A 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包括:致动***110和驱 动电路***120,其中,所述致动***110在所述驱动电路***120的控制 下以沿着两个方向弯曲振动的方式沿着预设方向呈二维轨迹运动。特别地,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压电致动器100是一种高效的半共振驱动***,在被导 通后,所述压电致动器100的致动***110以沿着两个方向弯曲振动的方式沿着预设方向呈二维轨迹运动,以摩擦地耦合并沿着该预设方向移动被作用 对象。
如图4A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致动***110包括压电板结构111 和固定于所述压电板结构111的摩擦驱动部112。这里,所述压电板结构111 可以是对称的,也可以是不对称的。所述压电板结构111具有沿着其深度方 向延伸的第一侧表面和沿着其高度方向延伸的且与所述第一侧表面相邻的 第二侧表面,其中,所述压电板结构111沿着其深度方向(例如,如图4A 中所示意的D)具有第一共振频率且沿着其高度方向(例如,如图4A中所 示意的H)具有第二共振频率。通常,所述压电板结构111的高度尺寸大于 其深度尺寸,也就是,所述第二共振频率大于所述第一共振频率。
如图4B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压电板结构111包括形成在一起的 至少一压电层。所述压电板结构111的厚度尺寸的范围为5um至40um。特 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压电层结构可以为单一压电层,也可 以包括多个叠置在一起的多个压电层(例如,是共烧在一起的多个平行压电 层)。这里,与单一压电层相比,多个压电层可以在施加较小的电压的前提 下就达到相近的效果。
如图4A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压电板结构111包括形成于所述第 二侧表面的第一压电区域1111、第二压电区域1112和第三压电区域1113, 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侧表面的第四压电区域1114,其中,所述第二压电区 域1112位于所述第一压电区域1111和所述第三压电区域1113区间,且所述 第四压电区域1114与所述第二压电区域1112相邻的。并且,所述压电板结 构111进一步包括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压电区域1111的第一电极对1115、电 连接于所述第二压电区域1112的第二电极对1116、电连接于所述第三压电 区域1113的第三电极对1117和电连接于所述第四压电区域1114的第四电极 对1118。也就是,在如图1所示意的示例中,所述压电板结构111包括4个 压电区域以及分别与所述4个压电区域电连接的四个电极对。当然,在本申 请其他示例中,所述压电板结构111可以包括其他数量的压电区域和电极对, 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并且,在本申请的其他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压电区域1111和所述第 三压电区域1113中的一个压电区域,和/或,所述第二压电区域1112和所述 第四压电区域1114中的一个可以是无源的,这可以降低驱动振幅,但不会 改变所述致动***110的运行。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电区域1111、所述第二压电 区域1112、所述第三压电区域1113和所述第四压电区域1114具有通过在制 造过程中极化而产生的极性,从而形成正极和负极。具体地,所述第一压电 区域1111在制造过程中极化,以使得对应于所述第一压电区域1111的第一 电极对1115中一个电极形成负极(例如,如图4A中所示意的A-),另一 个电极形成正极(例如,如图4A中所示意的A+);所述第三压电区域1113 在制造过程中极化,以使得对应于所述第三压电区域1113的第三电极对1117 中一个电极形成负极(例如,如图4A中所示意的B-),另一个电极形成正 极(例如,如图4A中所示意的B+);所述第二压电区域1112在制造过程 中极化,以使得对应于所述第二压电区域1112的第二电极对1116中一个电 极形成负极(例如,如图4A中所示意的C-),另一个电极形成正极(例如,如图4A中所示意的C+);所述第四压电区域1114在制造过程中极化,以 使得对应于所述第四压电区域1114的第四电极对1118中一个电极形成负极 (例如,如图4A中所示意的D-),另一个电极形成正极(例如,如图4A 中所示意的D+)。应注意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对1115和/或所述 第二电极对1116和/或所述第三电极对1117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对1116中各 个电极具有“L”型。
如图4A和图4B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对1115中一个电 极与所述第一压电区域1111的每个压电层的一个内部电极耦合并交错连接, 所述第一电极对1115中另外一个电极被交错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压电区域 1111的与每个压电层相对的内部电极,其中,在极化过程中所述第一电极对 1115的一个电极被确定为正极,另一个电极被确定为负极。所述第二电极对 1116中一个电极与所述第二压电区域1112的每个压电层的一个内部电极耦 合并交错连接,所述第二电极对1116中另外一个电极被交错地连接于所述 第二压电区域1112的与每个压电层相对的内部电极,其中,在极化过程中 所述第二电极对1116的一个电极被确定为正极,另一个电极被确定为负极。 所述第三电极对1117中一个电极与所述第三压电区域1113的每个压电层的 一个内部电极耦合并交错连接,所述第三电极对1117中另外一个电极被交 错地连接于所述第三压电区域1113的与每个压电层相对的内部电极,其中, 在极化过程中所述第三电极对1117的一个电极被确定为正极,另一个电极 被确定为负极。所述第三电极对1117中一个电极与所述第三压电区域1113 的每个压电层的一个内部电极耦合并交错连接,所述第三电极对1117中另 外一个电极被交错地连接于所述第三压电区域1113的与每个压电层相对的 内部电极,其中,在极化过程中所述第三电极对1117的一个电极被确定为 正极,另一个电极被确定为负极。
进一步参考图4A,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路***120包括第一驱 动电路121和第二驱动电路122,所述第一驱动电路121电连接于所述第一 电极对1115和所述第三电极对1117,所述第二驱动电路122电连接于所述 第二电极对1116和所述第四电极对1118,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电路121和 所述第二驱动电路122可以是全桥驱动电路,也可以是其他驱动电路。特别 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路***120具有4种输出电路振动信号:124(1)-124(4),其中,所述输出电路振动信号可以是如图4C所示出的超 声方波振动信号,也可以是其他信号,例如,正弦曲线状信号。
在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工作中,所述压电板结构111具有两种弯曲模式: 模式1和模式2,其中,模式1和模式2各自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所述压 电板结构111的弯曲模式的振动幅值取决于所述输出的电路振动信号的振动 频率。具体地,当所述驱动电路***120在对于两种弯曲模式中的一种的共 振频率下(例如,模式1的共振频率)施加电路振动信号至所述压电板结构 111时,对于在其共振频率下运行的弯曲模式的振动幅值全部放大,且对于 在部分共振运行的其他弯曲模式仅仅被部分放大。更明确地,当所述第一驱 动电路121输出的电路振动信号的振动频率为所述第一共振频率时,所述压 电板结构111在其高度方向发生共振且在其深度方向发生部分共振,以使得 所述压电板结构111以沿着两个方向弯曲振动的方式沿着预设方向呈二维轨 迹运动;其中,当所述第二驱动电路122所输入的电路振动信号的振动频率 为所述第二共振频率时,所述压电板结构111在其深度方向发生共振且在其 高度方向发生部分共振,以使得所述压电板结构111以沿着两个方向弯曲振动的方式沿着预设方向呈二维轨迹移动。
更具体地,在如图4A和图4C所示意的示例中,来自所述第一驱动电 路121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122能够输出4种电路振动信号:124(1)-124 (4)。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振动信号的电压为2.8V,4种振动信号各 自具有振动频率,该振动频率基本上等于所述压电板结构111的两种弯曲模 式中其中任意一种的共振频率,即,该振动频率基本上等于所述第一共振频 率或所述第二共振频率。另外,来自输出124(1)-124(2)的电路振动信号由所述驱动电路***120相对于来自输出124(3)-124(4)的电路振动信号相移约0 度至90度,从而以沿两种方向中的一种方向移动。当所述驱动电路***120 调节输出124(1)-124(2)相对于输出124(3)-124(4)相移到约-180度至-90度, 以沿相对方向(即两种方向中的相对的另一种方向)移动可移动构件。
图4D至图4F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压电致动器100以第一模 式运动的示意图。如图4D至图4F所示,该弯曲模式是由于来自不同阶段的 输出124(1)-124(2)的电路振动信号施加至具有相反极性的所述第一压电区域 1111和所述第三压电区域1113而产生的。当所有电极的压电为0时,图4D 示出了所述压电板结构111静止时的情况。当输出124(1)和124(2)之间的电 压差为正时,所述第一压电区域1111的长度增加,而所述第三压电区域1113 的长度减小,使得所述压电板如图4E所示弯曲。当输出124(1)和124(2)之 间的电压差是负时,所述第一压电区域1111的长度减小,而所述第三压电 区域1113的长度增加,使得所述压电板板结构如图4F所示弯曲。
图4G至图4I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压电致动器100以第二模 式运动的示意图。
如图4G至图4I所示,该弯曲模式是由于来自不同阶段的输出 124(3)-124(4)的振动信号施加至具有相反极性的所述第二压电区域1112和 所述第四压电区域1114而产生的。当所有电极的压电为0时,图4G示出了 所述压电板结构111静止时的情况。当输出124(3)和124(4)之间的电压差是 正时,所述第二压电区域1112的长度减小,而所述第四压电区域1114的长 度增加,使得所述压电板结构111如图4H所示弯曲。当输出124(3)和124(4)之间的电压差是负时,所述第二压电区域1112的长度增加,而所述第四压 电区域1114的长度减小,使得所述压电板板结构如图4I所示弯曲。
相应地,当将如图3中所示意的输出电路振动信号施加至所述致动*** 110时,所述致动***110形成椭圆轨道状的二维轨迹,也就是,所述驱动 电路***120能够根据相位差值控制所述致动***110在该椭圆轨道路径上 旋转的方向,使得所述致动***110能够以相对更小且更精确的步进速度驱 动被作用对象。
图4J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压电致动器100的压电板结构111 的另一示意图。如图4J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致动***110进一 步包括固定于所述压电板结构111的摩擦驱动部112,其中,所述摩擦驱动 部112适于可摩擦地耦合于被作用对象以通过摩擦来驱动该被作用对象沿着 预定方向移动。为了使得所述摩擦驱动部112能够摩擦地耦接于该被作用对 象,如图4K所示,在安装过程中,通常为所述压电致动器100配置预压部件43/46,所述预压部件43/46提供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和该被作用对象之 间的预压力,以使得所述压电致动器100的摩擦驱动部112能够可摩擦地耦 接于该被作用对象,以通过摩擦来驱动该被作用对象沿着预定方向移动,如 图4L所示。
特别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摩擦驱动部112包括至少一接触垫,其可 沿着深度方向固定于所述压电板结构111,也可以沿着高度方向固定于所述 压电板结构111。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接触垫可以具有半球形,当然, 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半圆柱形、台体、长方形等。优选地,所述至少 一接触垫由具有较佳摩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材料制成,例如,可以有金属氧 化物材料制成(例如,氧化锆、氧化铝等)。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传统的电磁式驱动器,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具有 体积小、推力大,精度高的优势。量化来看,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压电 致动器100能够提供的驱动力大小为0.6N至2N,其足以驱动重量大于100mg 的部件。
除了能够提供相对较大的驱动力以外,相较于传统的电磁式马达方案和 记忆合金马达方案,所述压电致动器100还具有其他优势,包括但不限于: 尺寸相对较小(具有细长状),响应精度更佳,结构相对更为简单,驱动控 制相对更为简单,产品一致性高,没有电磁干扰,具有相对更大的行程,稳 定时间短,重量相对较小等。
具体来说,所述摄像模组需要其所配置的驱动器具有驱动行程较长且需 要保证较好的对准精度等特征。在现有的音圈马达方案中,为了保证运动线 性度需要额外设计导杆或滚珠导轨,同时需要在镜头侧部适配大尺寸的驱动 磁铁/线圈等,同时需要设置滚珠、弹片、悬丝等辅助定位装置,为容纳较 多的部件、保障结构强度和预留结构间隙,往往导致模组横向尺寸偏大,且 结构设计复杂,模组重量较重。而记忆合金马达方案,受限于记忆合金方案 同比例能够提供的行程相对较少,同时存在潜在断线等可靠性风险。
而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具有相对较为简单的结构,组装结构更加简单, 另外其元件大小与所述压电致动器100的运动行程大小基本无关,因此在光 学防抖类产品中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可以实现大推力、小尺寸,小重量等优 势,同时匹配更大行程或更重器件重量进行设计,设计中的集成度也更高。
进一步地,所述压电致动器100以摩擦接触的方式推动待推动对象进行 微米级运动,其相较于电磁式方案非接触的方式驱动待推动对象需要依靠电 磁力抵消重力,摩擦力的方式,具有更大推力,更大位移和更低功耗的优势, 同时控制精度更高,可实现高精度光学防抖。而且在存在多个马达机构时, 所述压电致动器100不存在磁铁线圈结构,无磁干扰问题。另外,所述压电 致动器100可依靠部件之间的摩擦力自锁,因此可以降低所述摄像模组在进 行光学防抖时的晃动异响。
在选择以所述压电致动器100作为驱动器来驱动所述感光组件10以进 行光学防抖后,具体地,如图3和图7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 40,包括:第一驱动元件42、第一预压部件43、第二驱动元件45、第二预 压部件46,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被实施为压 电致动器100。
相应地,如图3和图7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20被安装 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通过所述第一预压部件43 被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并被配置为在被驱动后以沿着两个方 向弯曲振动的方式在垂直于该光轴的平面内呈二维轨迹沿着第一方向移动 以此通过摩擦来驱动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以带动所述光学镜头20在垂直于 所述光轴的平面内移动以进行在第一方向上的光学防抖。所述第二框架载体 32外设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其中,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通过所述第二 预压部件46被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并被配置为在被驱动后 以沿着两个方向弯曲振动的方式在垂直于该光轴的平面内呈二维轨迹沿着 第二方向移动以此通过摩擦来驱动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以带动第一框架载 体31进行带动所述光学镜头20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移动以进行在第 二方向上的光学防抖,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在一个示例中, 所述第一方向为X轴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Y轴方向。
这里,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包括: 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直接摩擦作用,以及,所述第 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之间间接摩擦作用(即,虽然所述第 一驱动元件42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摩擦力,但所述第 一驱动元件42所产生的摩擦驱动力能作用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相一 致地,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和所述外框 架载体33之间,包括: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直接 摩擦作用,以及,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和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之间间接摩 擦作用(即,虽然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之间不存在 直接的摩擦力,但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4所产生的摩擦驱动力能作用于所述 第二框架载体32)
更具体地,该实施例中,如图3A至图3C所示,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 通过所述第一预压部件43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和所述第二 框架载体32之间,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被摩擦地耦接于 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
相应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压部件43包括第一弹性元件431, 所述第一弹性元件431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压电板结构111和 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元件431的弹力迫使所述 第一驱动元件42被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在该实施例中,所 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摩擦驱动部112直接抵触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的外 侧壁的表面,相应地,所述第一弹性元件431所提供的弹力能够迫使所述第 一驱动元件42的所述摩擦驱动部112抵触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的外侧壁 的表面,以在两者之间形成摩擦接触的结合关系。这样,在所述第一驱动元 件42被导通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所述摩擦驱动部112能以摩擦驱动 的方式驱动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沿着第一方向移动,以带动所述光学镜头 20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进行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光学防抖。
在本申请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431被实施为具有弹性的 黏着剂,也就是,所述第一弹性元件431被实施为固化后具有弹性的胶水。 相应地,在安装过程中,可在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的内侧壁的表面和所述 第一驱动元件42的压电板结构111之间施加一层厚度为10um至50um的黏 着剂,以在所述黏着剂固化成型后形成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压电 板结构111和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之间的所述第一弹性元件431。应可以理 解,在该示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431在提供预压力的同时,还能够使得 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被固定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的内侧壁的表面。优选 地,所述第一弹性元件431具有相对较高的平整度,即,在施加所述黏着剂 时,尽可能地保证所施加的黏着剂具有相对较高的平整度且均匀度,采用厚 度为10um至50um的黏着剂即可以提升黏着剂的平整度,从而使得所述第 一驱动元件42能够平整地被固定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的内侧壁的表面, 进而提升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驱动的稳定性。
相应地,该实施例中,如图3A至图3C所示,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通 过所述第二预压部件46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和所述外框架 载体33之间,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被摩擦地耦接于所述 第二框架载体32。
进一步地,如图3A至图3C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预压部件 46包括第二弹性元件461,所述第二弹性元件461被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元 件45的压电板结构111和所述外框架载体33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元 件461的弹力迫使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被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 32。相应地,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的摩擦驱动部112直接抵 触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的外侧壁的表面,相应地,所述第二弹性元件461 所提供的弹力能够迫使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的所述摩擦驱动部112抵触于 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的外侧壁的表面,以在两者之间形成摩擦接触的结合 关系。这样,在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被导通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的所 述摩擦驱动部112能以摩擦驱动的方式驱动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沿着第二 方向移动,以带动所述光学镜头20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移动以进行在所述第 二方向上的光学防抖。
在本申请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二弹性元件461被实施为具有弹性的 黏着剂,也就是,所述第二弹性元件461被实施为固化后具有弹性的胶水。 相应地,在安装过程中,可在所述外框架载体33的内侧壁的表面和所述第 二驱动元件45的压电板结构111之间施加一层厚度为10um至50um的黏着 剂,以在所述黏着剂固化成型后形成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的压电板 结构111和所述外框架载体33之间的所述第二弹性元件461。应可以理解, 在该示例中,所述第二弹性元件461在提供预压力的同时,还能够使得所述 第二驱动元件45被固定于所述外框架载体33的内侧壁的表面。优选地,所 述第二弹性元件461具有相对较高的平整度,即,在施加所述黏着剂时,尽 可能地保证所施加的黏着剂具有相对较高的平整度且均匀度,采用厚度为 10um至50um的黏着剂即可以提升黏着剂的平整度,从而使得所述第二驱 动元件45能够平整地被固定于所述外框架载体33的内侧壁的表面,进而提 升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驱动的稳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431和所述 第二弹性元件461也可以被实施为不具有黏性的弹性元件,例如,材料自身 特征本身存在弹性的橡胶,或者,由于形变而产生弹性的弹簧、板簧等,对 此,同样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压部件43 和所述第二预压部件46的结构配置也可以做出调整。具体地,如图5所示, 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一预压部件43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 31的第一磁吸元件52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44且对应于所述第一磁吸 元件52的第二磁吸元件53,以通过所述第一磁吸元件52和所述第二磁吸元 件53之间的磁吸作用迫使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被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一框 架载体31。
相应地,在该变形实施中,所述第一磁吸元件52和所述第二磁吸元件 53是指能够相互吸引的磁吸组件,例如,所述第一磁吸元件52可被实施为 磁体,所述第二磁吸元件53可被实施为磁性部件,例如,由铁、镍、钴等 金属制成的材料;再如,所述第一磁吸元件52可被实施为磁体,所述第二 磁吸元件53也可被实施为磁体。
所述第二预压部件46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的第三磁吸元件 62和设置于所述外框架载体33且对应于所述第三磁吸元件62的第四磁吸元 件63,以通过所述第三磁吸元件62和所述第四磁吸元件63之间的磁吸作用 迫使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被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
在该变形实施中,所述第三磁吸元件62和所述第四磁吸元件63是指能 够相互吸引的磁吸组件,例如,所述第三磁吸元件62可被实施为磁体,所 述第四磁吸元件63可被实施为磁性部件,例如,由铁、镍、钴等金属制成 的材料;再如,所述第三磁吸元件62可被实施为磁体,所述第四磁吸元件 63也可被实施为磁体。
为了使得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能够更为平稳地 驱动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和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如图3A至图3C所示, 所述驱动组件40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和所述第二框架载 体32之间的第一导引机构48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和所述外框架载体 33之间的第二导引机构49,其中,所述第一导引机构48被配置为引导所述 第一框架载体31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导引机构49被配置为引 导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更具体地,如图3A至图3C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引机构48 和所述第二导引机构49被实施为导杆结构。相应地,所述第一导引机构48 包括被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的外侧壁且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 一导杆,其中,所述第一导杆的两端部被固定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的内 侧壁上。特别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杆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相 对地设置,这样,在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被导通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 被导引沿着所述第一导杆延伸的方向进行移动,以提高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 的移动稳定性。
相应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引机构49包括被设置于所述第二 框架载体32的外侧壁且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导杆,其中,所述第 二导杆的两端部被固定于所述外框架载体33的内侧壁上。特别地,在该实 施例中,所述第二导杆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相对地设置,这样,在所述 第二驱动元件45被导通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被导引沿着所述第二导杆 延伸的方向进行移动,以提高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的移动稳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引机构48和所述 第二导引机构49还能够基于其他原理实现,例如,通过滚珠-滚槽机构、滑 块-滑槽机构等,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为了优化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的驱动性能,在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3A至图3C所示,所述驱动组件40进一步包括第一 摩擦作动部131和第二摩擦作动部132,其中,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被 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之间并且所述第一驱动 元件42的摩擦驱动部112在所述第一预压部件43的作用下抵触于所述第一 摩擦作动部131,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抵触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的外 侧壁的表面,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所提供的摩擦驱动 力能够藉由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作用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以带动所 述第一框架载体31和所述光学镜头20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也就是,在 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摩擦驱动部112与所述第一框架 载体31之间的预压力是间接的预压力,即,虽然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摩 擦驱动部112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之间不直接接触,但两者之间仍存在预压力以使得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摩擦驱动部112能通过摩擦驱动的方 式来驱动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
相应地,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被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和所 述第二框架载体32之间并且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的摩擦驱动部112在所述 第二预压部件46的作用下抵触于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且所述第二摩擦 作动部132抵触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的外侧壁的表面,通过这样的方式, 使得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所提供的摩擦驱动力能够藉由所述第二摩擦作动 部132作用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以带动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所述第一 框架载体31和所述光学镜头20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移动,以进行在第二方向 上的光学防抖。
更具体地,如图3A至图3C,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 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其中,在所述第一预压部 件43的作用下,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的第一表面抵触于所述第一框架 载体31的外侧壁的表面,其第二表面抵触于所述多个摩擦驱动元件121中 至少一个所述摩擦驱动元件121的第二端的端面,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 一驱动元件42的摩擦驱动部112抵触于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且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抵触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所述第 一驱动元件42所提供的摩擦驱动力能够藉由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作用 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相应地,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具有第三表面和 与所述第三表面相对的第四表面,其中,在所述第二预压部件46的作用下, 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的第三表面抵触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的外侧壁 的表面,所述第四表面抵触于所述多个摩擦驱动元件121中至少一个所述摩擦驱动元件121的第二端的端面,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 的摩擦驱动部112抵触于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且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 132抵触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所述第二驱动元件 45所提供的摩擦驱动力能够藉由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作用于所述第二 框架载体32。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如图3A至图3C所示意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 摩擦作动部131和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作为一个单独的部件被分别设置 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之间,以及,所述第二驱动 元件45和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之间,例如,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被实 施为一个单独的部件并被贴附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的侧表面,或者,所 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被实施为一个单独的部件被贴附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 32的侧表面,再如,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被实施为一层涂覆于所述第一 框架载体31的侧表面的涂层,或者,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被实施为一 层涂覆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的侧表面的涂层。应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其 他示例中,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也可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 的外侧壁的表面,即,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与所述第一第一框架载体31 具有一体式结构。当然,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也可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的外侧壁的表面,即,所述第二摩擦作 动部132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具有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A至图3C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 一框架载体31具有凹陷地形成于其表面的第一凹槽310,所述第一摩擦作动 部131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310。优选地,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与所 述第一凹槽310的形状和尺寸相适配,以使得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能够 适配地嵌合于所述第一凹槽310内。同样地,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具有凹 陷地形成于其表面的第二凹槽320,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被设置于所述 第一凹槽320。优选地,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与所述第二凹槽320的形 状和尺寸相适配,以使得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能够适配地嵌合于所述第 二凹槽320内。
图6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 图。相较于图1所示意的示例,如图6所示,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 凹槽310具有相对更大的尺寸,以使得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能够被部分收 容于所述第一凹槽310内。更明确地,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310 的形状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形状相适配,并且,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 的压电板结构111适于至少部分地被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这样,当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在所述第一凹槽310内驱动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时,所述 第一凹槽310自身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移动的引导槽。也就 是,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310不仅为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 安装提供安装空间,同时,其自身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移动 (或者说,规范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运动)的导引结构。
相一致地,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320具有相对更大的尺寸, 以使得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能够被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320内。更明 确地,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320的形状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 的形状相适配,并且,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的压电板结构111适于至少部 分地被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这样,当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在所述第二 凹槽320内驱动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时,所述第二凹槽320自身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移动的引导槽。也就是,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 述第二凹槽320不仅为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的安装提供安装空间,同时, 其自身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移动(或者说,规范所述第二驱 动元件45的运动)的导引结构。
同样地,当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在所述第二凹槽320内驱动所述第二 框架载体32时,所述第二凹槽320自身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 移动的引导槽。也就是,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320不仅为所述 第二驱动元件45的安装提供安装空间,同时,其自身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 二框架载体32移动(或者说,规范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的运动)的导引结 构。
图7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又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 图。如图7所示,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具有凹陷地形 成于其侧表面且横向延伸的第一凹槽310,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具有凹陷地 形成于其侧表面且横向延伸的第二凹槽320。
特别地,相较于图1和图6所示意的示例,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 一凹槽310和所述第二凹槽320的形状和尺寸配置做出调整。具体地,所述 第一凹槽310的尺寸和形状配置使得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摩擦驱动部112 能够嵌合于所述第一凹槽310内。同时,所述第二凹槽320的尺寸和形状配 置使得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的摩擦驱动部112能够嵌合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451。也就是,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310不仅形成用于***述第 一摩擦作动部131的收容槽,还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摩擦 驱动部112的引导槽;所述第二凹槽320不仅形成用于***述第二摩擦作 动部132的收容槽,还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的摩擦驱动部112 的引导槽。
并且,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441具有减缩的口径,和/或, 所述第二凹槽320具有减缩的口径。也就是,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 凹槽310的口径尺寸沿着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的宽度方向,向远离所述第 一驱动元件42的方向逐渐减小,以及,所述第二凹槽45的口径尺寸沿着所 述第二框架载体32的宽度方向,向远离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的方向逐渐减 小。
应可以理解,在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工作一段 时间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的摩擦驱动部112可 能会发生磨损。相应地,在所述第一预压部件43和所述第二预压部件46的 作用下,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摩擦驱动部112会往所述第一凹槽310更 内处延伸,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的摩擦驱动部112会往所述第二凹槽320 更内处延伸,这样,由于所述第一凹槽310具有减缩的口径,和所述第二凹 槽320具有减缩的口径,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摩擦驱动部112能够重新 抵触于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310内的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所述第二驱 动元件45的摩擦驱动部112能够重新抵触于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320内的 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延长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 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的使用寿命,即,延长了所述摄像模组的使用寿命。
图8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又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 图。相较于图1所示意的示例,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 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的设置方式发生了调整。
具体地,在如图1所示意的示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位于所述第 一框架载体31的侧部,且,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位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 的侧部。相对地,如图8所示,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 位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的上部,且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位于所述第二框 架载体32的上部。
在该变形实施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通过所述第一 预压部件43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和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 上下之间,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被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 一框架载体31。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通过所述第二预压部件46被夹持地设 置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和所述外框架载体33上下之间,通过这样的方式, 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被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
相一致地,所述驱动组件40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和 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之间的第一导引机构48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和 所述外框架载体33之间的第二导引机构49。但与图3和图7所示意的示例 不同的是,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引机构48和所述第二导引机构 49被实施为滚珠-滚槽机构,如图8所示。
图9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又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 图。相较于图1所示意的示例,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 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的设置方式再次发生了调整。
具体地,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位于所述第一框架 载体31的下部,且,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位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的下 部。
在该变形实施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通过所述第一 预压部件43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和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 上下之间,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被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 一框架载体31。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通过所述第二预压部件46被夹持地设 置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和所述外框架载体33上下之间,通过这样的方式, 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5被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
相一致地,所述驱动组件40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31和 所述第二框架载体32之间的第一导引机构48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和 所述外框架载体33之间的第二导引机构49。但与如图3和图7所示意的示 例不同的是,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引机构48和所述第二导引机 构49被实施为滚珠-滚槽机构,如图9所示。
综上,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被阐明,其中,所述摄像模组 采用压电致动器100作为驱动器以不仅能满足摄像模组对于光学性能调整的 驱动要求,且能够满足摄像模组轻型化和薄型化的发展需求。
虽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所述摄像模组为传统的直立式摄像模组为 示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可以理解,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压电致动 器100也可以作为驱动器被应用于潜望式摄像模组中,对此,并不为本申请 所局限。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 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发明 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发 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25)

1.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感光组件,包括:线路板和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的感光芯片;
被安装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框架载体组件,其中,所述框架载体组件包括包括第一框架载体和外设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的第二框架载体;
以被安装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内的方式被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的光学镜头,所述光学镜头设有一光轴;以及
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元件和第一预压部件,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被实施为压电致动器,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通过所述第一预压部件被摩擦地耦合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并被配置为在被驱动后以沿着两个方向弯曲振动的方式在垂直于该光轴的平面内呈二维轨迹运动,以此通过摩擦来驱动所述第一框架载体以带动所述光学镜头在垂直于该光轴的第一方向上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框架组件进一步包括外设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的外框架载体,其中,所述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二驱动元件和第二预压部件,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实施为所述压电致动器,其中,所述第二驱动元件通过所述第二预压部分摩擦地耦合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并被配置为在被驱动后以沿着两个方向弯曲振动的方式在垂直于该光轴的平面内呈二维轨迹运动,以此通过摩擦来驱动所述第二框架载体以带动所述第一框架载体进而带动所述光学镜头在垂直于该光轴的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压电致动器,包括:致动***和驱动电路***,其中,所述致动***在所述驱动电路***的控制下以沿着两个方向弯曲振动的方式沿着预设方向呈二维轨迹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致动***,包括:压电板结构和固定于所述压电板结构的摩擦驱动部,所述摩擦驱动部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或所述第二框架载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压电板结构具有沿着其深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侧表面和沿着其高度方向延伸的且与所述第一侧表面相邻的第二侧表面,其中,所述压电板结构沿着其深度方向具有第一共振频率且沿着其高度方向具有第二共振频率,其中,所述第二共振频率大于所述第一共振频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压电板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侧表面的第一压电区域、第二压电区域和第三压电区域,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侧表面的第四压电区域,其中,所述第二压电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压电区域和所述第三压电区域区间,且所述第四压电区域与所述第二压电区域相邻的;其中,所述压电板结构进一步包括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压电区域的第一电极对、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压电区域的第二电极对、电连接于所述第三压电区域的第三电极对和电连接于所述第四电连接区域的第四电极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对和所述第三电极对,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极对和所述第四电极对;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输出的电路振动信号振动频率等于所述第一共振频率或所述第二共振频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当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输出的电路振动信号的振动频率为所述第一共振频率时,所述压电板结构在其高度方向发生共振且在其深度方向发生部分共振,以使得所述压电板结构以沿着两个方向弯曲振动的方式沿着预设方向呈二维轨迹运动;其中,当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所输入的电路振动信号的振动频率为所述第二共振频率时,所述压电板结构在其深度方向发生共振且在其高度方向发生部分共振,以使得所述压电板结构以沿着两个方向弯曲振动的方式沿着预设方向呈二维轨迹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一摩擦作动部和第二摩擦作动部,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摩擦驱动部和所述第一框架载体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和所述第一预压部件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被摩擦地耦合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摩擦驱动部和所述第二框架载体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二预压部件和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位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的侧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位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的上部。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位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的下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二驱动元件通过所述第二预压部件和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和所述外框架载体之间,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其中,所述第二驱动元件位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的侧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二驱动元件通过所述第二预压部件和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和所述外框架载体之间,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其中,所述第二驱动元件位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的上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驱动组件进一步外设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的外框架载体,其中,所述第二驱动元件通过所述第二预压部件和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和所述外框架载体之间,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其中,所述第二驱动元件位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的下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预压部件包括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压电板结构和所述第二框架载体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弹力迫使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摩擦驱动部抵向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一驱动元件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所述第二预压元件包括第二弹性元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压电板结构和所述外框架载体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弹力迫使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摩擦驱动部抵向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二驱动元件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预压部件包括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压电板结构和所述第二框架载体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弹力迫使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摩擦驱动部抵向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一驱动元件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所述第二预压元件包括第二弹性元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压电板结构和所述镜头载体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弹力迫使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摩擦驱动部抵向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二驱动元件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预压部件包括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压电板结构和所述第二框架载体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弹力迫使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摩擦驱动部抵向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一驱动元件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所述第二预压元件包括第二弹性元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压电板结构和所述外框架载体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弹力迫使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摩擦驱动部抵向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二驱动元件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
19.根据权利要求16至19任一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和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被实施为具有弹性的黏着剂。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和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厚度尺寸为10um至50um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任一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预压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的第一磁吸元件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且对应于所述第一磁吸元件的第二磁吸元件,以通过所述第一磁吸元件和所述第二磁吸元件之间的磁吸作用迫使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摩擦驱动部抵向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一驱动元件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所述第二预压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的第三磁吸元件和设置于所述外框架载体且对应于所述第三磁吸元件的第四磁吸元件,以通过所述第三磁吸元件和所述第四磁吸元件之间的磁吸作用迫使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摩擦驱动部抵向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二驱动元件摩擦地耦接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
2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框架载体包括凹陷地形成于其表面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其中,所述第一凹槽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引导槽。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二框架载体包括凹陷地形成于其表面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被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其中,所述第二凹槽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移动的引导槽。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凹槽具有减缩的口径,和/或,所述第二凹槽具有减缩的口径。
2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所述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载体和所述第二框架载体之间的第一导引机构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载体和所述外框架载体之间的第二导引机构。
CN202110482636.4A 2021-04-30 2021-04-30 摄像模组 Pending CN11526816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82636.4A CN115268166A (zh) 2021-04-30 2021-04-30 摄像模组
PCT/CN2022/086333 WO2022228111A1 (zh) 2021-04-30 2022-04-12 摄像模组
EP22794582.1A EP4318118A1 (en) 2021-04-30 2022-04-12 Camera module
US18/288,707 US20240210811A1 (en) 2021-04-30 2022-04-12 Camera module
CN202280028966.9A CN117501176A (zh) 2021-04-30 2022-04-12 摄像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82636.4A CN115268166A (zh) 2021-04-30 2021-04-30 摄像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68166A true CN115268166A (zh) 2022-11-01

Family

ID=83745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82636.4A Pending CN115268166A (zh) 2021-04-30 2021-04-30 摄像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68166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77597A (zh) * 2008-08-18 2011-09-07 新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半共振驱动***及其方法
CN111474671A (zh) * 2020-04-12 2020-07-31 睿恩光电有限责任公司 防抖及对焦用透镜驱动装置、相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880278A (zh) * 2020-06-30 2020-11-03 重庆睿恩光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防抖及对焦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相机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77597A (zh) * 2008-08-18 2011-09-07 新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半共振驱动***及其方法
CN111474671A (zh) * 2020-04-12 2020-07-31 睿恩光电有限责任公司 防抖及对焦用透镜驱动装置、相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880278A (zh) * 2020-06-30 2020-11-03 重庆睿恩光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防抖及对焦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相机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20102685A (ko) 렌즈 액추에이터 모듈
US7800651B2 (en) Image-stabilization driving device
US7978421B2 (en) Camera module
US20240210811A1 (en) Camera module
CN115268167A (zh) 摄像模组
WO2022214084A1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和可变焦摄像模组
CN115079486B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268166A (zh) 摄像模组
CN115379074B (zh) 光学致动器及相应的摄像模组
CN115268008B (zh) 可变焦摄像模组
CN114879336A (zh) 可变焦摄像模组
US20240205547A1 (en) Camera module
CN115334213A (zh) 摄像模组
CN115334212A (zh) 摄像模组
CN115499560A (zh) 摄像模组
CN115494677A (zh) 防抖机构和摄像模组
CN114942505B (zh) 可变焦摄像模组
WO2024087956A1 (zh) 驱动单元、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7508867U (zh) 一种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914783A (zh) 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CN115914782A (zh) 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CN115942116A (zh) 摄像模组的防抖方法
CN115914833A (zh) 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CN115942075A (zh) 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WO2022233289A1 (zh) 摄像模组、光学致动器、感光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