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03385A - 具有优异的填料分散性的聚酰亚胺类薄膜和包括该聚酰亚胺类薄膜的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优异的填料分散性的聚酰亚胺类薄膜和包括该聚酰亚胺类薄膜的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03385A
CN115803385A CN202180048975.XA CN202180048975A CN115803385A CN 115803385 A CN115803385 A CN 115803385A CN 202180048975 A CN202180048975 A CN 202180048975A CN 115803385 A CN115803385 A CN 1158033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imide
based film
density
filler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4897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朴晓准
郑鹤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lon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lon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lon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Kolon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1009003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20007548A/ko
Publication of CN1158033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033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3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3/36Silic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9/00Use of pretreated ingredients
    • C08K9/04Ingredients treated with organic substanc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79/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only,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J2361/00 - C08J2377/00
    • C08J2379/04Polycondensates having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ic rings in the main chain; Polyhydrazides; Polyamide acids or similar polyimide precursors
    • C08J2379/08Polyimides; Polyester-imides; Polyamide-imides; Polyamide acids or similar polyimide precurs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2201/00Specific properties of additives
    • C08K2201/002Physical properties
    • C08K2201/005Additives being defined by their particle size in general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聚酰亚胺类薄膜,其包括聚酰亚胺类基质和分散在所述聚酰亚胺类基质中的填料,并且所述聚酰亚胺类薄膜的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密度比(DR)为1.10以下;和包括所述聚酰亚胺类薄膜的显示装置。

Description

具有优异的填料分散性的聚酰亚胺类薄膜和包括该聚酰亚胺 类薄膜的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具有优异的填料分散性的聚酰亚胺类薄膜,并且涉及一种包括所述聚酰亚胺类薄膜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聚酰亚胺(PI)树脂由于优异的不溶性、耐化学性、耐热性、耐辐射性、低温特性等被用作汽车材料、航空材料、航天器材料、绝缘涂料、绝缘膜、保护膜等。
近来,为了降低显示装置的厚度和重量并增加柔韧性的目的,已经考虑使用聚酰亚胺类薄膜代替玻璃作为显示装置的覆盖窗。为了将聚酰亚胺类薄膜用作显示装置的覆盖窗,聚酰亚胺类薄膜需要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如硬度、耐磨性和柔韧性,以及光学性能如可见度和透光率。为了赋予聚酰亚胺类薄膜期望的性能,可以将填料加入到聚酰亚胺类薄膜中。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因此,鉴于上述问题做出了本公开,并且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均匀分散在聚酰亚胺类树脂中的填料的聚酰亚胺类薄膜。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密度比(density ratio)(DR,定义为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比例)为1.10以下的聚酰亚胺类薄膜。
本公开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粒子体积浓度(particle volume concentration)(PVC)为5%至38%的聚酰亚胺类薄膜。
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上述和其它的目的可以通过提供一种包括聚酰亚胺类基质和分散在所述聚酰亚胺类基质中的填料的聚酰亚胺类薄膜来实现,所述聚酰亚胺类薄膜的密度比(DR,定义为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比例)为1.10以下,
其中,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密度比根据下面公式1计算:
<公式1>
密度比(DR)=真密度/密度梯度管密度
所述聚酰亚胺类薄膜的粒子体积浓度(PVC)可以为5%至38%。
所述粒子体积浓度(PVC)可以根据以下面公式2计算:
<公式2>
PVC(%)=[V1/(V1+V2)]*100
其中,V1是填料的体积,并且V2是基质的体积。
所述填料可以包括二氧化硅(SiO2)。
二氧化硅(SiO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用具有烷氧基的有机化合物进行表面处理。
所述填料可以具有5nm至50nm的平均粒度。
基于聚酰亚胺类薄膜的总重量,所述填料可以以5重量%至50重量%的量存在。
所述聚酰亚胺类薄膜可以具有5.0GPa以上的杨氏模量。
所述聚酰亚胺类薄膜可以具有15%以上的伸长率。
所述聚酰亚胺类薄膜可以具有45以上的压痕硬度。
所述聚酰亚胺类薄膜可以具有3以下的黄度(黄色指数,Y.I.)。
所述聚酰亚胺类薄膜可以具有1%以下的雾度。
所述聚酰亚胺类薄膜可以具有85%以上的透光率。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聚酰亚胺类薄膜。
有益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可以制备具有优异的填料分散性的聚酰亚胺类薄膜。
通常,当填料分散在聚酰亚胺类薄膜中时,聚酰亚胺类薄膜的雾度会加重。相比之下,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由于所述聚酰亚胺类薄膜的优异的填料分散性,所述聚酰亚胺类薄膜可以被赋予1.10以下的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密度比。作为结果,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聚酰亚胺类薄膜可以表现出优异的光学和机械性能。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聚酰亚胺类薄膜可以表现出优异的光学和机械性能,由此,当用作显示装置的覆盖窗时可以有效地保护显示装置的显示表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聚酰亚胺类薄膜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密度比(DR,定义为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比例)的聚酰亚胺类薄膜内部的孔隙的差异;
图3示出了根据聚酰亚胺类薄膜的粒子体积浓度(PVC)的聚酰亚胺类薄膜内部的孔隙的差异;
图4是示出填料分散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聚酰亚胺类薄膜中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案的显示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图5的“P”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方案。然而,示例性地提供下面的实施方案仅是为了清楚地理解本公开,而不是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用于描述本公开的实施方案的附图中公开的形状、尺寸、比例、角度和数目仅是实例,本公开不限于图示的细节。在整个本说明书中,相似的参考数字表示相似的要素。在下面的描述中,当相关已知功能或配置的详细描述被确定为不必要地模糊本公开的要点时,将省略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中使用如“包含”、“具有”或“包括”的术语的情况下,也可以存在其它部分,除非使用“仅”。除非相反地说明,否则单数形式的术语可以包括复数含义。此外,在解释要素时,即使没有明确描述,该要素也理解为包括误差范围。
在描述位置关系时,例如,当描述位置关系为“上”、“之上”、“之下”或“接着”时,可以包括它们之间没有接触的情况,除非使用“恰好”或“直接”。
本文中可以使用如“之下”、“下方”、“下部”、“之上”和“上部”的空间相关术语来描述如图中所示的装置或要素与另一装置或另一要素的关系。应当理解的是,除了图中描述的定向之外,空间相关术语旨在包括在装置的使用或操作过程中装置的不同定向。例如,如果将一个附图中的装置倒置,则描述为在其它要素“之下”或“下方”的要素将位于该其它要素“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之下”或“下方”可以包括“之下”或“之上”两者的含义。以相同的方式,示例性术语“上方”或“上部”可以包括“之上”和“之下”两者的含义。
在描述时间关系时,例如,当使用“之后”、“随后”、“接下来”或“之前”来描述时间顺序时,可以包括非连续关系的情况,除非使用“刚刚”或“直接”。
将理解的是,尽管本文中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要素,但这些要素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要素与另一要素区分开来。因此,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内,第一要素可以被称为第二要素。
应当理解的是,术语“至少一个”包括与任意一项相关的所有组合。例如,“第一要素、第二要素和第三要素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从第一、第二和第三元素中选择的两个或更多个要素的所有组合,以及第一、第二和第三要素中的每一个。
本公开的各个实施方案的特征可以部分地或完全地彼此结合或组合,并且可以在技术上以各种方式相互操作和驱动,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容易理解的。本公开的实施方案可以彼此独立地进行,或者可以以相互关联的方式一起进行。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图。
如图1中所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聚酰亚胺类薄膜100包括聚酰亚胺类基质110和分散在聚酰亚胺类基质110中的填料120。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聚酰亚胺类薄膜的被称为“密度比”(DR)的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比例为1.10以下。
所述密度比(DR,定义为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比例)可以根据下面公式1计算:
<公式1>
密度比(DR)=真密度/密度梯度管密度
术语“真密度”是指固体密度,表示不包括粒子之间的孔隙而仅是被材料完全填充的部分的密度。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真密度是指不包括孔隙而仅是填充有聚酰亚胺类基体110和填料120的部分的密度。
在测量过程中,真密度可以根据待测量的薄膜100的试样的尺寸而变化。因此,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薄膜100的真密度可以通过粉末化分析得到。
具体地,将薄膜100的试样(10×10cm2)精细地切割成尺寸为1×1em2以下的片段,并与铁珠(粉碎剂)一起装入样品架中。低温破碎机(Japan Analytical Industry,JFC-300)用液氮充满超过2/3,并将装有切割试样的样品架安装在低温破碎机上,然后关闭腔室。在预冷15分钟后,使用低温破碎机经15分钟以上的运行时间将试样粉碎。使用Micromeritics Co.,Ltd.生产的AccuPyc1340比重计(使用氦气)测量薄膜100的粉末试样的真密度七次。从测量的粉末薄膜100的真密度中除去最高值和最低值后剩余的真密度值的平均值对应于本公开中的薄膜100的真密度。
术语“密度梯度管密度”是指使用密度梯度管测量的密度。所述密度梯度管是用来测量密度的一种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可以使用符合ASTM D1505标准的密度梯度管得到薄膜100的密度梯度管密度。
具体地,所述密度梯度管具有在设置在玻璃柱下部的比重大的一种液体和设置在其上部的比重小的另一液体之间产生的密度梯度。当将薄膜100的试样放置在这种密度梯度管中时,其悬挂和悬浮在与其密度对应的位置处,并且薄膜100的试样的密度梯度管密度可以基于所述位置对应的密度来确定。密度梯度管密度的梯度通过:放置具有已知比重的球形玻璃浮子的方法;包括预先测量各种浓度的氯化锌水溶液的比重,然后将其固定在密度梯度管中的方法;或者通过使用仅溶解在密度梯度管的具有不同比重的多种液体中的一种中的染料的比色法来确定。
下文中,将参照图2详细地描述薄膜100的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密度比(DR)。图2示出了根据薄膜100的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密度比(DR)的薄膜100内部的孔隙的差异。
基于薄膜100的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比例,薄膜100的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密度比(DR)表示薄膜100中存在的孔隙的量(换言之,其孔隙率)。真密度是指薄膜100中不包括孔隙的基质110和填料120的密度,密度梯度管密度表示包括孔隙的薄膜100的密度,并且薄膜100的孔隙率可以用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比例来表示。
如图2中所示,随着薄膜100的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密度比(DR)增加,薄膜100中的孔隙增加,反之,随着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密度比(DR)降低,薄膜100中的孔隙减少。
通常,当薄膜100包括填料120时,根据填料120的分散程度,薄膜100中的孔隙会出现差异。当由于填料120的低分散性而填料120的粒子聚集时,填料粒子之间的空间不能被基质110充分填充,因此,在其中会形成孔隙。反之,当填料120的粒子分散良好时,在基质110与填料120充分地良好混合的状态下,基质110可以充分填充填料120的粒子之间的空间,因此,孔隙减少。
随着薄膜100中的孔隙减少,薄膜100的拉伸强度、杨氏模量、伸长率、压痕硬度和透光率增加,并且黄度(黄色指数,Y.I.)和雾度降低。作为结果,薄膜100的机械性能如耐磨性和柔韧性以及薄膜100的光学性能如透光率和可见度优异。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薄膜100的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密度比(DR)为1.10以下。
当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密度比(DR)大于1.10时,填料120填充薄膜100的效果降低并且改善薄膜100的硬度和杨氏模量的效果降低。此外,由于填料120的聚集引起的薄膜100中的孔隙增加不利地引起薄膜100的伸长率和压痕硬度的降低。此外,填料120的聚集引起薄膜100的雾度增加。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聚酰亚胺类薄膜100具有5%至38%的粒子体积浓度(PVC)。
所述粒子体积浓度(PVC)可以根据下面公式2计算:
<公式2>
PVC(%)=[V1/(V1+V2)]*100
其中,V1是填料的体积,V2是基质的体积。
下文中,将参照图3详细地描述粒子体积浓度(PVC)。图3示出了根据薄膜100的粒子体积浓度(PVC)的薄膜100内部的孔隙的差异。
粒子体积浓度(PVC)表示由填料120占据的体积与薄膜100中基质110与填料120的总体积的作为百分比(%)的比例。
如图3中所示,当薄膜100的粒子体积浓度(PVC)降低时,薄膜100的孔隙减少,当粒子体积浓度(PVC)增加时,薄膜100的孔隙增加。
随着薄膜100的粒子体积浓度(PVC)增加,薄膜100中被填料120占据的体积增加,并且填料粒子之间的平均距离减小。当填料粒子之间的平均距离缩短时,基质110难以填充填料粒子之间的空间,因此,孔隙增加。
填料的体积(V1)可以通过将填料的质量除以密度来计算。具体地,填料的体积(V1)可以通过测量包括在薄膜100中的填料的质量和密度来计算。例如,填料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在制备薄膜100时加入的填料的重量来确定。填料的密度可以使用测量真密度的方法或测量密度梯度管密度的方法来测量。
基质的体积(V2)可以通过将基质的质量除以其密度来计算。具体地,基质的体积(V2)可以通过测量包括在薄膜100中的基质的质量和密度来计算。例如,基质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在制备薄膜100时加入的基质的重量来确定。基质的密度可以使用测量真密度的方法或测量密度梯度管密度的方法来测量。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薄膜100的粒子体积浓度(PVC)为5%至38%。
当粒子体积浓度(PVC)小于5%时,通过填料120改善薄膜100的机械性能的效果不足。另外,当粒子体积浓度(PVC)大于38%时,在填料120与基质110的接触表面之间出现不连续性,因此,伸长率和压痕硬度降低。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聚酰亚胺类基质110是透光的。此外,聚酰亚胺类基质110是柔韧性的。例如,聚酰亚胺类基质110可以是可弯曲的、可折叠的和可卷曲的。
聚酰亚胺类基质110包括聚酰亚胺类树脂。例如,聚酰亚胺类基质110可以包括聚酰亚胺类树脂。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聚酰亚胺类基质110可以由包含二酸酐和二胺的单体组分来制备。
更具体地,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聚酰亚胺类基质110可以具有由二酸酐和二胺形成的酰亚胺重复单元。
然而,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聚酰亚胺类基质110不限于此。此外,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聚酰亚胺类基质110可以由除了二酸酐和二胺之外还包含二羰基化合物的单体组分制备。因此,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聚酰亚胺类基质110可以具有酰亚胺重复单元和酰胺重复单元。例如,具有酰亚胺重复单元和酰胺重复单元的聚酰亚胺类基质110是聚酰胺-酰亚胺树脂。
因此,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聚酰亚胺类基质110可以包括聚酰亚胺树脂或聚酰胺-酰亚胺树脂。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用作聚酰亚胺类基质110的聚酰亚胺类树脂可以具有优异的机械和光学性能。
聚酰亚胺类基质110可以具有使聚酰亚胺类薄膜100能够保护显示面板的厚度。例如,聚酰亚胺类基质110可以具有10μm至100μm的厚度。
基于10μm至100μm的厚度,使用UV分光光度计测量的聚酰亚胺类基质110的平均透光率可以为85%以上,并且在可见光区域中的黄度(黄色指数,Y.I.)可以为5以下。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填料120可以是无机材料或有机材料。填料120可以具有粒子形状。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例如,可以使用无机填料。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填料120可以包括二氧化硅(SiO2)、氧化锆(ZrO2)、氧化铝(Al2O3)、二氧化钛(TiO2)、苯乙烯或丙烯酸中的至少一种。例如,无机二氧化硅(SiO2)粒子可以被用作填料120。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可以对用作填料120的二氧化硅(SiO2)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表面处理。更具体地,可以使用表面处理过的二氧化硅(SiO2)粒子作为填料120。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可以用具有烷氧基的有机化合物对用作填料120的二氧化硅(SiO2)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表面处理。例如,用被取代或未被取代的烷基烷氧基硅烷或苯基烷氧基硅烷中的至少一种进行表面处理的二氧化硅(SiO2)粒子可以被用作填料120。
具体地,可以使用用甲基烷氧基硅烷、乙基烷氧基硅烷或苯基烷氧基硅烷表面处理的二氧化硅(SiO2)粒子作为填料120。更具体地,可以使用用三甲氧基(甲基)硅烷和苯基三甲氧基硅烷表面处理的二氧化硅(SiO2)粒子作为填料120。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填料120可以具有由下面化学式1至化学式6表示的单元结构:
[化学式1]
Figure BDA0004045097860000091
[化学式2]
Figure BDA0004045097860000092
[化学式3]
Figure BDA0004045097860000101
[化学式4]
Figure BDA0004045097860000102
[化学式5]
Figure BDA0004045097860000103
[化学式6]
Figure BDA0004045097860000111
其中,R各自独立地是具有1至10个碳原子的烷基、具有1至10个碳原子的烷氧基、具有3至10个碳原子的环烷基或具有6至18个碳原子的苯基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聚酰亚胺类薄膜100具有优异的机械和光学性能。
关于光学性能,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聚酰亚胺类薄膜100可以具有3以下的黄度(黄色指数,Y.I.)。此外,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聚酰亚胺类薄膜100可以具有1%以下的雾度。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聚酰亚胺类薄膜100可以具有85%以上的透光率。
此外,关于机械性能,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聚酰亚胺类薄膜100可以具有5.0GPa以上的杨氏模量。此外,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聚酰亚胺类薄膜100可以具有15%以上的伸长率。此外,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聚酰亚胺类薄膜100可以具有45以上的压痕硬度。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为了使聚酰亚胺类薄膜100具有优异的光学和机械性能,可以控制填料120的粒径、填料120的含量和填料120的粒子间距。
此外,为了使填料120均匀地混合在聚酰亚胺类基质110中以使得聚酰亚胺类薄膜100表现出优异的光学和机械性能,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提供一种将构成聚酰亚胺类基质110的聚酰亚胺类聚合物与填料120混合的新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填料120可以具有5nm至50nm的平均粒径。当填料120的平均粒径小于5nm时,填料120的分散性会劣化并且填料120的粒子会聚集。另一方面,当填料120的平均粒径大于50nm时,包括填料120的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光学性能会劣化。例如,当过量地包括平均粒径大于50nm的填料120时,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雾度会增加。
此外,当填料120的平均粒径小于5nm时,由于填料120聚集,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机械强度在填料120发生聚集的部分中劣化,因此,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拉伸强度、杨氏模量和压痕硬度会劣化。当填料120的平均粒径大于50nm时,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伸长率可以小于15%。
此外,当填料120的平均粒径小于5nm时,填料120的分散性会降低,当填料120的平均粒径大于50nm时,不能确保填料120的粒子之间的足够的空间。因此,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密度比(DR)会高于1.10。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案,填料120可以具有10nm至20nm的平均粒径,或者可以具有10nm至15nm的平均粒径。
当聚酰亚胺类薄膜100包括具有纳米级粒径的填料120时,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光学性能可以通过填料120的光散射被改善。此外,当聚酰亚胺类薄膜100包括填料120时,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机械性能可以被改善。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基于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总重量,填料120的含量可以在5重量%至50重量%的范围内。
当基于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总重量,填料120的含量小于5重量%时,基于填料120的光散射效果不足,并且几乎没有得到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透光率改善效果。此外,当基于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总重量,填料120的含量小于5重量%时,改善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拉伸强度、杨氏模量、伸长率和硬度的效果可能不足。
另一方面,当基于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总重量,填料120的含量高于50重量%时,填料120的分散性会劣化,并且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雾度会加重,由此,过量的填料120阻挡光,因此,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透光率会劣化。
图4是示出填料120分散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聚酰亚胺类薄膜100中的状态的图。
如图4中所示,填料120的一些粒子彼此间隔开并分散,而其余部分形成聚集体。在图4中,“A组”表示形成聚集体的填料120的粒子。除了存在于“A组”中的填料的粒子以外的填料120的粒子不聚集而是分散(A组以外的部分)。随着形成如图4的“A组”中的聚集体的填料120的粒子的数目减少,分散在聚酰亚胺类薄膜100中的填料120的粒子的均匀性增加。
当形成聚集体,如图4的“A组”的填料120的量少时,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密度比(DR)为1.10以下,因此,聚酰亚胺类薄膜100可以表现出优异的拉伸强度、杨氏模量、伸长率和压痕硬度。此外,当形成聚集体如“A组”的填料120的量少时,粒子体积浓度(PVC)在5%至38%的范围内,并且聚酰亚胺类薄膜100可以表现出优异的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
通常,在包括填料120的情况下,当填料120没有充分地均匀分散时,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机械性能和光学性能会劣化;例如,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拉伸强度、杨氏模量、伸长率、压痕硬度和透光率劣化,并且黄度(黄色指数,Y.I.)和雾度增加。然而,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通过将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密度比(DR)调节至1.10以下,可以防止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拉伸强度、杨氏模量、伸长率和压痕硬度的劣化,并且可以防止黄度(黄色指数,Y.I)和雾度的增加。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通过将粒子体积浓度(PVC)调节至5%至38%,可以防止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的劣化。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通过将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密度比(DR)调节至1.10以下,可以赋予聚酰亚胺类薄膜1005.0GPa以上的杨氏模量。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聚酰亚胺类薄膜100可以具有15%以上的伸长率。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聚酰亚胺类薄膜100可以具有45以上的压痕硬度。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聚酰亚胺类薄膜100可以具有85%以上的透光率。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聚酰亚胺类薄膜100可以具有1%以下的雾度。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聚酰亚胺类薄膜100可以具有3.0以下的黄度(黄色指数,Y.I.)。
图5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方案的显示装置200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并且图6是图5中的“P”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参照图5,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案的显示装置200包括显示面板501和在显示面板501上的聚酰亚胺类薄膜100。
参照图5和图6,显示面板501包括基底510、在基底510上的薄膜晶体管TFT和与薄膜晶体管TFT连接的有机发光器件570。有机发光器件570包括第一电极571、在第一电极571上的有机发光层572和在有机发光层572上的第二电极573。在图5和图6中所示的显示装置200是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基底510可以由玻璃或塑料形成。具体地,基底510可以由塑料如聚酰亚胺类树脂或聚酰亚胺类薄膜形成。尽管没有示出,但缓冲层可以设置在基底510上。
薄膜晶体管TFT设置在基底510上。薄膜晶体管TFT包括半导体层520、与半导体层520绝缘并与半导体层520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栅电极530、与半导体层520连接的源电极541和与源电极541间隔开并与半导体层520连接的漏电极542。
参照图6,栅极绝缘层535设置在栅电极530和半导体层520之间。层间绝缘层551可以设置在栅电极530上,源电极541和漏电极542可以设置在层间绝缘层551上。
平坦化层552设置在薄膜晶体管TFT上,以使薄膜晶体管TFT的顶部平坦化。
第一电极571设置在平坦化层552上。第一电极571通过设置在平坦化层552中的接触孔连接至薄膜晶体管TFT。
堤层580设置在第一电极571的一部分中的平坦化层552上,以限定像素区域或发光区域。例如,堤层580以矩阵的形式设置在多个像素之间的边界处以限定各个像素区域。
有机发光层572设置在第一电极571上。有机发光层572也可以设置在堤层580上。有机发光层572可以包括一个发光层或在垂直方向堆叠的两个发光层。可以从有机发光层572发出红色、绿色和蓝色中的任意一种颜色的光,并且可以从其发出白光。
第二电极573设置在有机发光层572上。
第一电极571、有机发光层572和第二电极573可以堆叠以构成有机发光器件570。
尽管没有示出,但是当有机发光层572发射白光时,每个像素可以包括基于特定波长过滤从有机发光层572发射的白光的滤色器。所述滤色器形成在光路中。
薄膜封装层590可以设置在第二电极573上。薄膜封装层59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有机层和至少一个无机层,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有机层和所述至少一个无机层可以交替地设置。
聚酰亚胺类薄膜100设置在具有上述堆叠结构的显示面板501上。聚酰亚胺类薄膜100包括聚酰亚胺类基质110和分散在聚酰亚胺类基质110中的填料120。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聚酰亚胺类薄膜100可以使用溶液-溶液混合和溶液-粉末混合的组合通过复合混合方法来制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制备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方法包括:制备聚酰亚胺类树脂粉末;将第一量的聚酰亚胺类树脂粉末溶解在第一溶剂中以制备聚酰亚胺类树脂溶液;将填料分散在第二溶剂中以制备填料分散体;将所述填料分散体与所述聚酰亚胺类树脂溶液混合以制备第一混合溶液;和将第二量的聚酰亚胺类树脂粉末加入到所述第一混合溶液中,然后溶解,以制备第二混合溶液。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将聚酰亚胺类树脂粉末分成至少两等分并与填料分散体混合。
具体地,将第一量的聚酰亚胺类树脂粉末溶解在第一溶剂中并且以聚酰亚胺类树脂溶液的形式与填料分散体混合。所述第一量可以是填料的重量的0.5%至10%,优选地是其1%至5%。
此外,将第二量的聚酰亚胺类树脂粉末以粉末的形式加入。具体地,可以将第二量的聚酰亚胺类树脂粉末以粉末形式加入到通过将填料分散体与聚酰亚胺类树脂溶液混合而制备的第一混合溶液中。
聚酰亚胺类树脂粉末的第二量可以是第一量的10倍至200倍。更具体地,聚酰亚胺类树脂粉末的第二量可以是第一量的60倍至200倍。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在将第二量的聚酰亚胺类树脂粉末加入到第一混合溶液中之前,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将第三溶剂加入到第一混合溶液中。第三溶剂可以与第一溶剂相同或不同。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第三溶剂可以与第一溶剂相同。
DMAc(N,N-二甲基乙酰胺)可以用作第一溶剂。DMAc(N,N-二甲基乙酰胺)或甲乙酮(MEK)可以用作第二溶剂。DMAc(N,N-二甲基乙酰胺)可以用作第三溶剂。然而,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不限于此,并且其它已知的溶剂可以用作第一溶剂、第二溶剂和第三溶剂。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首先,将聚酰亚胺类树脂粉末的一部分(第一量)溶解在溶剂中,然后与填料分散体混合。作为结果,填料的分散性得到改善。
作为参照,当将聚酰亚胺类树脂粉末直接注入到其中分散有填料的填料分散体中时,溶剂立刻从粉末的表面渗透到粉末的内部,此时粉末的表面周围的浓度立即增加,由此,填料的粒子会聚集。
另一方面,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通过首先将通过溶解聚酰亚胺类树脂粉末制备的聚酰亚胺类树脂溶液加入到包含溶剂的填料分散体中,分散在填料粒子之间的聚酰亚胺类树脂的聚合物链可以防止填料粒子的聚集。然后,即使也加入第二量的聚酰亚胺类树脂粉末,填料粒子之间也不发生聚集。作为结果,可以防止填料的聚集,并且可以改善填料的分散性。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包括均匀分散在其中的填料120的聚酰亚胺类薄膜100可以使用其中结合了溶液-溶液混合和溶液-粉末混合的复合混合方法来制备。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可以保持填料120和透光树脂的高自由度,因此,可以创造有利于分散的环境。作为结果,填料120可以以高自由度与透光树脂结合,并且可以制备其中填料120均匀分散在由透光树脂形成的基质110中的聚酰亚胺类薄膜100。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二氧化硅粒子可以用作填料120。例如,二氧化硅粒子可以由四乙基三乙氧基硅烷来制备。
具体地,平均粒径为20nm的二氧化硅粒子(SiO2)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制备:将乙醇和四乙基三乙氧基硅烷(TEOS,Si(OC2H5)4)注射到反应器中,在室温下搅拌组分,向其中加入NH4OH,搅拌组分,过滤得到的反应产物,用乙醇洗涤滤出物,并在减压下干燥残余物。
二氧化硅分散体可以用作填料120的分散体。二氧化硅分散体可以,例如,通过将二甲基乙酰胺(DMAc)和二氧化硅粒子注射到反应器中,随后搅拌来制备。
下文中,将参照制备例和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然而,制备例和实施例不应理解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制备例1:制备聚酰亚胺类聚合物固体>
将776.655g的N,N-二甲基乙酰胺(DMAc)装入配备有搅拌器、氮气注射器、滴液漏斗、温度控制器和冷却器的1L的反应器中,同时使氮气通过反应器。将反应器的温度调节至25℃,将54.439g(0.17mol)的TFDB溶解于其中,并将得到的溶液保持在25℃。将15.005g(0.051mol)的BPDA加入其中,随后搅拌3小时,使BPDA完全溶解,然后将22.657g(0.051mol)的6FDA加入其中,使其完全溶解。将反应器温度降低至10℃,将13.805g(0.068mol)的TPC加入其中,使反应在25℃下进行12小时以得到固体浓度为12重量%的聚合物溶液。
将17.75g的吡啶和22.92g的乙酸酐加入到得到的聚合物溶液中,随后搅拌30分钟,然后进一步在70℃下搅拌1小时。将所得物冷却至室温,将20L的甲醇加入到得到的聚合物溶液中以使固体析出,并将析出的固体过滤、粉碎,用2L的甲醇再次洗涤,然后在100℃下在真空中干燥处理6小时,以得到粉末状聚酰亚胺类聚合物固体。在此制备的聚酰亚胺类聚合物固体是聚酰胺-酰亚胺聚合物固体。
<实施例1>
将35.42重量份的N,N-二甲基乙酰胺(DMAc)(第一溶剂)加入到1L的反应器中,随后在将反应器的温度保持在10℃的同时搅拌预定的时间。然后,将0.36重量份(第一量)的在制备例1中制备的作为固体粉末(聚酰亚胺类树脂粉末)的聚酰胺-酰亚胺加入其中,随后搅拌1小时,然后升温至25℃,以制备作为液体的聚酰亚胺类树脂溶液。
将23.85重量份的其中平均粒径为10nm的二氧化硅粒子以30重量%的量分散在DMAc(N,N-二甲基乙酰胺)溶液(第二溶剂)中的二氧化硅分散体A(SSD-330T,Ranco)装入另一个1L的反应器中,并且在将反应器的温度保持在25℃的同时使用柱形泵将制备的液体聚酰亚胺类树脂溶液缓慢注射1小时,以制备其中二氧化硅分散体与聚酰亚胺类树脂溶液混合的第一混合溶液。
将348.23重量份的DMAc作为第三溶剂加入到第一混合溶液中,随后搅拌。然后,将64.04重量份(第二量)的在制备例1中制备的作为固体粉末(聚酰亚胺类树脂粉末)的聚酰胺-酰亚胺加入其中,随后搅拌,以制备第二混合溶液。第二混合溶液是其中分散有二氧化硅粒子的聚酰亚胺类树脂溶液。
将得到的第二混合溶液浇铸。使用浇铸基板用于浇铸。对浇铸基板的类型没有特别地限制。浇铸基板可以是玻璃基板、不锈钢(SUS)基板、特氟龙基板等。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浇铸基板可以是,例如,玻璃基板。
具体地,将得到的第二混合液涂布到玻璃基板上,浇铸,并且用120℃的热风干燥30分钟,以制备薄膜,然后将制备的薄膜从玻璃基板上剥离下来,并用销子固定在框架上。
将固定有薄膜的框架放置在真空烘箱中,经2小时从100℃至280℃缓慢加热,缓慢冷却,然后与框架分离,以得到聚酰亚胺类薄膜。将聚酰亚胺类薄膜在250℃下进一步热处理5分钟。
作为结果,完成了厚度为50μm并且包括聚酰亚胺类基质110和分散在聚酰亚胺类基质110中的二氧化硅基填料120的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制备。
<实施例2至实施例7>
通过仅改变二氧化硅分散体的类型、总量、聚酰胺-酰亚胺的第一量和第二量、第一溶剂的量和第三溶剂的量,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实施例2至实施例7的聚酰亚胺类薄膜。
实施例1至实施例7的二氧化硅分散体的详细情况、总量、聚酰胺-酰亚胺的第一量和第二量、第一溶剂的量和第三溶剂的量如下表1所示。
<比较例1>
通过仅改变二氧化硅分散体的类型、总量、聚酰胺-酰亚胺的第一量和第二量、第一溶剂的量和第三溶剂的量,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聚酰亚胺类薄膜100。
比较例1的二氧化硅分散体的详细情况、总量、聚酰胺-酰亚胺的第一量和第二量、第一溶剂的量和第三溶剂的量如下表1所示。
<比较例2>
将35.80重量份的其中平均粒径为50nm的二氧化硅粒子以20重量%的量分散在DMAc(NlN-二甲基乙酰胺)溶液(第二溶剂)中的二氧化硅分散体C(50nmSP-AD1,Admatechs)装入另一个1L的反应器中,将371.73重量份的DMAc(第三溶剂)加入其中,随后搅拌。然后,将64.40重量份(第二量)的在制备例1中制备的作为固体粉末的聚酰胺-酰亚胺(聚酰亚胺类树脂粉末)加入到所述搅拌的溶液中,随后进一步搅拌,以制备其中二氧化硅分散体与聚酰亚胺类树脂混合的混合溶液。该混合溶液是其中分散有二氧化硅粒子的聚酰亚胺类树脂溶液。
将得到的混合溶液浇铸。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进行浇铸和后续工艺,以制备聚酰亚胺类薄膜100。
<比较例3>
将35.80重量份的其中平均粒径为70nm的二氧化硅粒子以20重量%的量分散在DMAc(N,N-二甲基乙酰胺)溶液(第二溶剂)中的二氧化硅分散体D(DMAc-ST-ZL,Nissan)装入另一个1L的反应器中,将371.06重量份的DMAc(第三溶剂)加入其中,随后搅拌。然后,将64.40重量份(第二量)的在制备例1中制备的作为固体粉末的聚酰胺-酰亚胺(聚酰亚胺类树脂粉末)加入到所述搅拌的溶液中,随后进一步搅拌,以制备其中二氧化硅分散体与聚酰亚胺类树脂混合的混合溶液。该混合溶液是其中分散有二氧化硅粒子的聚酰亚胺类树脂溶液。
将得到的混合溶液浇铸。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进行浇铸和后续工艺,以制备聚酰亚胺类薄膜100。
<比较例4至比较例7>
通过仅改变二氧化硅分散体的类型、总量、聚酰胺-酰亚胺的第一量和第二量、第一溶剂的量和第三溶剂的量,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比较例4至比较例7的聚酰亚胺类薄膜100。
比较例4至比较例7的二氧化硅分散体的详细情况、总量、聚酰胺-酰亚胺的第一量和第二量、第一溶剂的量和第三溶剂的量如下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4045097860000201
Figure BDA0004045097860000211
Figure BDA0004045097860000221
<测量例>
对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7和比较例1至比较例7中制备的聚酰亚胺类薄膜进行下面的测量。
1)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密度比(DR)的测量
聚酰亚胺类薄膜的真密度和密度梯度管密度如下测量,使用测得的真密度和密度梯度管密度,根据下面公式计算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密度比(DR)。
<公式1>
DR=真密度/密度梯度管密度
(1)真密度的测量
具体地,将薄膜100的试样(10×10cm2)精细地切割成尺寸为1×1cm2以下的片段,并与铁珠(粉碎剂)一起装入样品架中。将低温破碎机(Japan Analytical Industry,JFC-300)用液氮填充大于2/3,将包含切割试样的样品架安装在低温破碎机上,然后关闭腔室。在预冷15分钟后,使用低温破碎机以15分钟以上的运行时间将试样粉碎。使用Micromeritics Co.,Ltd.生产的AccuPyc 1340比重计(使用氦气)测量薄膜100的粉末化试样的真密度七次。将从测得的粉末化薄膜100的真密度中除去最高值和最低值后剩余的真密度值的平均值作为薄膜100的真密度。
(2)密度梯度管密度的测量
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密度梯度管密度可以根据ASTM D1505标准使用密度梯度管得到。
2)粒子体积浓度(PVC)的测量
聚酰亚胺类薄膜的填料的体积(V1)和基质的体积(V2),以及聚酰亚胺类薄膜的粒子体积浓度(PVC)根据下面公式2计算:
<公式2>
PVC(%)=[V1/(V1+V2)]*100
其中,V1是填料的体积,V2是基质的体积。
填料的体积(V1)可以通过用填料的质量除以其密度来计算。具体地,填料的体积(V1)可以通过测量膜100中包括的填料的质量和密度来计算。例如,填料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在制备薄膜100时加入的填料的重量来确定。填料的密度可以使用测量真密度的方法或测量密度梯度管密度的方法来测量。
基质的体积(V2)可以通过将基质的质量除以其密度来计算。具体地,基质的体积(V2)可以通过测量膜100中包括的基质的质量和密度来计算。例如,基质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在制备薄膜100时加入的基质的重量来确定。基质的密度可以使用测量真密度的方法或测量密度梯度管密度的方法来测量。
3)杨氏模量和伸长率:聚酰亚胺类薄膜的杨氏模量和伸长率使用Instron生产的万能拉伸试验机根据ASTM D885标准进行测量。
4)压痕硬度:将制备的聚酰亚胺类薄膜切成尺寸为2cm×10cm的片段,使用HM2000Fischerscope(Helmut Fischer)测量其的HV值(测量条件:F=12.000mN/12秒,C=5.0秒)。总共测量7次HV值,并且计算从7个HV值中排除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后剩余的HV值的平均值,以得到聚酰亚胺类薄膜的压痕硬度。
5)透光率(%):根据ASTM E313标准,使用分光光度计(CM-3700D,KONICAMINOLTA)测量波长为360nm至740nm处的平均透光率。
6)黄度(黄色指数,Y.I.):根据ASTM E313标准,使用分光光度计(CM-3700D,KONICA MINOLTA)测量黄度(黄色指数,Y.I.)。
7)雾度:将制备的聚酰亚胺类薄膜切成50mm×50mm的片段,根据ASTM D1003标准使用Murakami Color Research Laboratory生产的雾度计(型号名称:HM-150)测量5次,并将其平均值作为雾度。
测量结果示于下表2和表3中。
[表2]
Figure BDA0004045097860000231
Figure BDA0004045097860000241
[表3]
Figure BDA0004045097860000242
从表2和表3所示的测量结果可以看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案的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密度比(DR)为1.10以下,从而表现出优异的机械性能如杨氏模量、伸长率和压痕硬度,以及优异的光学性能如优异的透光率、低黄度(黄色指数,Y.I.)和低雾度。
然而,根据其中基于聚酰亚胺类薄膜的总重量,填料的量高于50重量%的比较例1的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密度比(DR)大于1.10,粒子体积浓度(PVC)大于38%,杨氏模量小于5.0GPa,伸长率小于15%,压痕硬度小于45%,黄度(黄色指数,Y.I.)大于3.0。
根据其中在聚酰亚胺类树脂粉末未分离成第一量和第二量的状态下将聚酰亚胺类树脂粉末与填料分散体混合的比较例2的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密度比(DR)大于1.10,杨氏模量小于5.0GPa,伸长率小于15%,压痕硬度小于45%,黄度(黄色指数,Y.I.)大于3.0。
根据其中在聚酰亚胺类树脂粉末未分离成第一量和第二量且填料的平均粒径大于50nm的状态下将聚酰亚胺类树脂粉末与填料分散体混合的比较例3的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密度比(DR)大于1.10,杨氏模量小于5.0GPa,伸长率小于15%,压痕硬度小于45%,黄度(黄色指数,Y.I.)大于3.0,雾度大于1%。
根据其中填料的平均粒径大于50nm的比较例4的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密度比(DR)大于1.10,杨氏模量小于5.0GPa,伸长率小于15%,压痕硬度小于45%,黄度(黄色指数,Y.I.)大于3.0,雾度大于1%。
根据其中基于填料的重量,聚酰亚胺类树脂粉末的第一量小于0.5%的比较例5的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密度比(DR)大于1.10,杨氏模量小于5.0GPa,伸长率小于15%,压痕硬度小于45%,并且黄度(黄色指数,Y.I.)大于3.0。
根据其中基于填料的重量,聚酰亚胺类树脂粉末的第一量高于10%的比较例6的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密度比(DR)大于1.10,杨氏模量小于5.0GPa,伸长率小于15%,压痕硬度小于45%,并且黄度(黄色指数,Y.I.)大于3.0。
根据其中基于聚酰亚胺类薄膜的总重量,填料的量小于5重量%的比较例7的聚酰亚胺类薄膜100的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密度比(DR)大于1.10,杨氏模量小于5.0GPa,伸长率小于15%,压痕硬度小于45%,并且黄度(黄色指数,Y.I.)大于3.0。
[附图标记说明]
100:聚酰亚胺类薄膜
110:聚酰亚胺类基质
120:填料
200:显示装置
501:显示面板

Claims (13)

1.一种聚酰亚胺类薄膜,包括:
聚酰亚胺类基质;和
分散在所述聚酰亚胺类基质中的填料,
其中,所述聚酰亚胺类薄膜的真密度与密度梯度管密度的密度比(DR)为1.10以下,
其中,所述密度比根据下面公式1计算:
<公式1>
密度比(DR)=真密度/密度梯度管密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亚胺类薄膜,其中,所述聚酰亚胺类薄膜的粒子体积浓度即PVC为5%至38%,
其中,所述粒子体积浓度即PVC根据下面公式2计算:
<公式2>
PVC(%)=[V1/(V1+V2)]*100
其中,V1是所述填料的体积,V2是所述基质的体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亚胺类薄膜,其中,所述填料包括二氧化硅(SiO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酰亚胺类薄膜,其中,所述二氧化硅(SiO2)的至少一部分用具有烷氧基的有机化合物进行表面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酰亚胺类薄膜,其中,所述填料的平均粒径为5nm至50n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亚胺类薄膜,其中,基于所述聚酰亚胺类薄膜的总重量,所述填料以5重量%至50重量%的量存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亚胺类薄膜,其中,所述聚酰亚胺类薄膜的杨氏模量为5.0GPa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亚胺类薄膜,其中,所述聚酰亚胺类薄膜的伸长率为15%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亚胺类薄膜,其中,所述聚酰亚胺类薄膜的压痕硬度为45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亚胺类薄膜,其中,所述聚酰亚胺类薄膜的黄度,即黄色指数Y.I.为3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亚胺类薄膜,其中,所述聚酰亚胺类薄膜的雾度为1%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亚胺类薄膜,其中,所述聚酰亚胺类薄膜的透光率为85%以上。
13.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和
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酰亚胺类薄膜。
CN202180048975.XA 2020-07-10 2021-07-09 具有优异的填料分散性的聚酰亚胺类薄膜和包括该聚酰亚胺类薄膜的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80338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085591 2020-07-10
KR20200085591 2020-07-10
PCT/KR2021/008763 WO2022010298A1 (ko) 2020-07-10 2021-07-09 우수한 필러 분산성을 갖는 폴리이미드계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KR1020210090033A KR20220007548A (ko) 2020-07-10 2021-07-09 우수한 필러 분산성을 갖는 폴리이미드계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KR10-2021-0090033 2021-07-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03385A true CN115803385A (zh) 2023-03-14

Family

ID=79553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48975.XA Pending CN115803385A (zh) 2020-07-10 2021-07-09 具有优异的填料分散性的聚酰亚胺类薄膜和包括该聚酰亚胺类薄膜的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57532A1 (zh)
JP (1) JP2023533275A (zh)
CN (1) CN115803385A (zh)
TW (1) TWI795837B (zh)
WO (1) WO20220102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28683A1 (ko) * 2022-12-14 2024-06-20 코오롱인더스트리 주식회사 우수한 내눌림성을 갖는 광학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10222A (zh) * 2015-06-26 2018-03-16 可隆工业株式会社 聚酰胺‑酰亚胺前体、聚酰胺‑酰亚胺薄膜和包括该聚酰胺‑酰亚胺薄膜的显示装置
JP6530125B1 (ja) * 2018-04-27 2019-06-12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
CN111161634A (zh) * 2018-11-08 2020-05-1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膜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97836B2 (ja) * 2013-08-27 2017-03-15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ハードコート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728100B1 (ko) * 2015-01-21 2017-04-18 에스케이씨코오롱피아이 주식회사 기공을 갖는 입자를 이용한 폴리이미드 필름의 제조방법 및 저유전율의 폴리이미드 필름
JP6724474B2 (ja) * 2016-03-29 2020-07-15 味の素株式会社 樹脂シート
JP6541855B1 (ja) * 2018-10-02 2019-07-1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フレキシブル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10222A (zh) * 2015-06-26 2018-03-16 可隆工业株式会社 聚酰胺‑酰亚胺前体、聚酰胺‑酰亚胺薄膜和包括该聚酰胺‑酰亚胺薄膜的显示装置
JP6530125B1 (ja) * 2018-04-27 2019-06-12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
CN111161634A (zh) * 2018-11-08 2020-05-1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533275A (ja) 2023-08-02
WO2022010298A1 (ko) 2022-01-13
TWI795837B (zh) 2023-03-11
TW202204504A (zh) 2022-02-01
US20230257532A1 (en) 2023-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u et al. Optical diffusers with enhanced properties based on novel polysiloxane@ CeO 2@ PMMA fillers
EP0653663A1 (en) Organic-inorganic composite particles and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for
CN106854368A (zh) 无机颗粒‑聚硅氧烷复合物、包含复合物的分散体和固体材料、以及制备方法
KR20170067658A (ko) 실리콘 고무 조성물 및 그 경화물
CN115803385A (zh) 具有优异的填料分散性的聚酰亚胺类薄膜和包括该聚酰亚胺类薄膜的显示装置
TW201714929A (zh) 聚醯亞胺系膜
KR20100058491A (ko) 광학용 수지 재료 및 광학 소자
JP4067900B2 (ja) 透明複合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素子用基板
TWI779712B (zh) 透光膜、其製造方法以及包括其之顯示元件
KR20220007532A (ko) 광투과성 필름,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KR20220007548A (ko) 우수한 필러 분산성을 갖는 폴리이미드계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TWI832356B (zh) 具有多層結構之光學膜以及包括其之顯示裝置
Zhou et al.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waterborne polyurethane/antimony doped tin oxide nanocomposite coatings via sol–gel reactions
TWI792404B (zh) 透光膜、包含其的顯示元件以及量測填料的平均二維分散性的方法
KR101656679B1 (ko) 분산성이 향상된 고굴절 유무기 복합체의 제조 방법
JP4055869B2 (ja) 黒色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CN110475810B (zh) 聚酰亚胺系膜及显示装置
KR20230046633A (ko) 우수한 필러 분산성을 갖는 광학 필름,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2006328110A (ja) 樹脂組成物、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及び樹脂組成物用複合酸化物粒子
KR20220007533A (ko) 광투과성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KR20220007549A (ko) 광투과성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Huang 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imide/pure silica zeolite hybrid films
CN115836105A (zh) 透光膜、其制造方法和包含其的显示设备
JP2024094355A (ja) 光透過性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含む表示装置
TW202413491A (zh) 光學膜、顯示裝置以及製造光學膜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