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77134A - 密闭型电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密闭型电磁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77134A
CN115777134A CN202180047090.8A CN202180047090A CN115777134A CN 115777134 A CN115777134 A CN 115777134A CN 202180047090 A CN202180047090 A CN 202180047090A CN 115777134 A CN115777134 A CN 1157771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auxiliary
main
depth direction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4709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堤贵志
小西弘纯
足立日出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7771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771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3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1Auxiliary contac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3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 H01H2050/025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containing inert or dielectric gasses, e.g. SF6, for arc prevention or arc extin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01H50/041Details concerning assembly of relays
    • H01H50/045Details particular to conta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包括:沿着预先决定的开闭方向动作来使主电路的电流通断的主触点部(21);切换主触点部(21)的开闭的电磁体部(23);其在内部配置有主触点部(21)和电磁体部(23)的树脂制的容器主体(12);辅助触点部(22),其设置在容器主体(12)的与主触点部(21)相比更靠开闭方向的一侧的外侧,与主触点部(21)一起沿着开闭方向动作来使辅助电路的电流通断;和树脂制的辅助触点收纳部(13),其与容器主体(12)的内部连通,辅助触点部(22)配置在辅助触点收纳部的内部,在容器主体(12)和辅助触点收纳部(13)的内部封入有断路用气体。

Description

密闭型电磁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密闭型电磁接触器。
背景技术
引用文献1中示出的密闭型电磁接触器中,在用陶瓷形成盖的金属制的密闭容器内收纳触点部,通过在其中封入氢等加压后的断路用气体来提高触点的断路性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944333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使用用陶瓷形成盖的金属制的密闭容器的结构中,难以在确保电绝缘性的同时引出辅助端子,会导致部件个数增多和成本增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密闭型电磁接触器中,用更简单的结构廉价地设置辅助触点。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密闭型电磁接触器包括:沿着预先决定的开闭方向动作来使主电路的电流通断的主触点部;切换主触点部的开闭的电磁体部;在内部配置有主触点部和电磁体部的树脂制的容器主体;辅助触点部,其设置在容器主体的与主触点部相比更靠开闭方向的一侧的外侧,与主触点部一起沿着开闭方向动作来使辅助电路的电流通断;和树脂制的辅助触点收纳部,其与容器主体的内部连通,辅助触点部配置在该辅助触点收纳部的内部,在容器主体和辅助触点收纳部的内部封入有断路用气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容器主体和辅助触点收纳部成为树脂制的,能够在确保电绝缘性的同时在容器主体中的开闭方向的一侧容易地设置辅助触点收纳部。这样,能够用更简单的结构廉价地设置辅助触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密闭容器的外观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2是密闭容器的分解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3是密闭容器的截面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4是密闭容器的截面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5是线圈触头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线圈触头、支承弹簧和中继触头的图。
图7是密闭容器的外观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8是密闭容器的分解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9是密闭容器的截面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10是密闭容器的截面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11是辅助固定端子的截面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12是密闭型电磁接触器的外观图(第三实施方式)。
图13是密闭容器的外观图(第三实施方式)。
图14是密闭容器的分解图(第三实施方式)。
图15是密闭容器的截面图(第三实施方式)。
图16是密闭容器的截面图(第三实施方式)。
图17是线圈触头的截面图(第三实施方式)。
图18是表示线圈触头、支承弹簧和中继触头的图(第三实施方式)。
图19是辅助触点部的截面图(第三实施方式)。
图20是表示螺母部件的图(第三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各附图是示意性的,有时与现实的不同。另外,以下实施方式举例示出了用于使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装置和方法,并非将结构限定于下述。即,对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能够在要求的权利范围中记载的技术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第一实施方式》
《结构》
以下说明中,为了方便,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纵向、宽度方向和进深方向。
图1是密闭容器的外观图(第一实施方式)。
密闭容器11被收纳在未图示的密闭型电磁接触器的壳体中使用,使主电路的电流通断,并且与主电路的开闭联动地使辅助电路的电流通断。密闭容器11是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具有容器主体12和辅助触点收纳部13。容器主体12具有容器部14和盖部15。
容器部14是进深方向的里侧、纵向的两侧和宽度方向的两侧封闭、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开放的方形的箱形状。
盖部15与容器部14的开放端嵌合,将容器部14中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封闭。在容器部14和盖部15中,任意一者形成凸条部,在另一者形成凹条部,使双方嵌合。
辅助触点收纳部13设置在盖部15的中心,是进深方向跟前侧、纵向的两侧和宽度方向的两侧封闭、进深方向的里侧开放的方形的小箱形状,与容器主体12的内侧连通。
在密闭容器11中封入了氢或氮等加压后的断路用气体。因此,密闭容器11中,对于容器部14、盖部15和辅助触点收纳部13用环氧树脂系的粘合剂固定,并且对于包括边界部的整个外周面用粘土晶体的层叠膜形成了阻气涂层。具体而言,将精制后的蒙脱石的层间离子置换,用PVA(聚乙烯醇)或水溶性尼龙等有机粘结剂使其结合,由此产生迷宫效应,防止氢和氮等气体分子透过。层叠膜在厚度方向上层叠,厚度例如是2μm。阻气涂层例如采用使涂布液雾化并涂布在密闭容器11上的喷涂方式,例如是在150度以上的、将层间离子导入粘土晶体内的温度下烧结而完成的。优选在这样对于整个外周面都形成阻气涂层的关系下,使密闭容器11的外周形状成为凹凸尽可能少的由直线状的平面构成的多边形。
图2是密闭容器的分解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3是密闭容器的截面图(第一实施方式)。
此处,示出经过宽度方向的中心、沿着纵向和进深方向的截面。
图4是密闭容器的截面图(第一实施方式)。
此处,示出经过纵向的中心、沿着宽度方向和进深方向的截面。
在密闭容器11中收纳了主触点部21、辅助触点部22和电磁体部23。具体而言,在辅助触点收纳部13中配置了辅助触点部22,在容器主体12中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配置了主触点部21,在容器主体12中的进深方向的里侧配置了电磁体部23。在容器部14中,在底面的中心形成了用于封入断路用气体的气体封入结构16。
主触点部21经由压接端子与主电路连接,使主电路的电流通断,容器主体12中,具有一对主固定触头31和主可动触头32。
一对主固定触头31是具有导电性的带状的金属,在纵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主固定触头31具有侧板部33、上板部34和下板部35,从宽度方向观察时,形成向纵向的内侧开放的大致コ字状。侧板部33形成为在进深方向上延伸、在纵向的外侧沿着宽度方向和进深方向的板状,贯穿盖部15。上板部34形成为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板状,在容器主体12的外侧从侧板部33中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向纵向的内侧延伸。下板部35形成为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板状,在容器主体12的内侧从侧板部33中的进深方向的里侧向纵向的内侧延伸。
一对下板部35中,在纵向上相对的前端在容器主体12的内侧隔开间隔地设置,分别在进深方向上的跟前侧的面上形成了主固定触点36。一对上板部34中,在纵向上相对的前端在容器主体12的外侧隔开间隔地排列,以进深方向上的里侧的面与盖部15相接的方式设置。在一对上板部34上,形成在进深方向上贯通的螺孔,端子螺栓37与螺孔的内螺纹部嵌合。端子螺栓37是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是不具有头部且在进深方向的全长上形成了外螺纹部的双头螺栓。端子螺栓37中,进深方向的里侧埋入盖部15中,从上板部34突出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是主端子部。一对端子螺栓37中,一个与主电路的一次侧连接,另一个与主电路的二次侧连接。
一对主固定触头31和端子螺栓37通过嵌件成形而在侧板部33贯穿盖部15的状态下一体化。具体而言,预先在主固定触头31的表面和端子螺栓37的表面通过化学蚀刻形成微米大小的细小的凹凸形状,并进行嵌件成形。由此,熔解后的树脂进入凹凸形状的内部,树脂固化,由此金属与树脂以界面级别接合,成为因迷宫效应而实现的复杂的接合,防止氢或氮等气体分子的泄漏。作为金属表面处理技术,例如有MEC株式会社的“AMALPHA/アマルファ”(注册商标)。
主可动触头32是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是在纵向上延伸、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长条状的平板,与一对下板部35相比配置在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即,形成为大致コ字状的一对主固定触头31以大致コ字状的开放部沿着主可动触头32的长度方向相互相对的方式设置。在主可动触头32的两端侧,将主可动触点38硬钎焊于进深方向上的里侧的面。主可动触头32在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后退时,使主可动触点38分别相对于主固定触点36分离,在向进深方向的里侧前进时,使主可动触点38分别相对于主固定触点36接触。主触点部21由主固定触点36和主可动触点38形成。主可动触头32通过沿着进深方向动作而使主电路的电路开闭,因此进深方向是对于主触点部21而言的开闭方向。
辅助触点部22经由连接器端子与辅助电路连接,使辅助电路的电流通断,辅助触点收纳部13具有一对辅助固定触头41和辅助可动触头42(参考图4)。
一对辅助固定触头41是具有导电性的带状的金属,在纵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辅助固定触头41具有下板部43和侧板部44,形成为从纵向观察时成大致L字状。下板部43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延伸、沿着宽度方向和纵向的板状,贯穿辅助触点收纳部13的侧壁。侧板部44形成为沿着纵向和进深方向的板状,在辅助触点收纳部13的外侧,从下板部43中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延伸。
一对下板部43中,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的前端在辅助触点收纳部13的内侧隔开间隔地设置,分别将辅助固定触点46硬钎焊于进深方向上的里侧的面。在辅助触点收纳部13中,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外周面,各形成一个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凹陷的凹部47,侧板部44因凹部47而露出。因凹部47而露出的一对侧板部44是辅助端子部,一个与辅助电路的一次侧连接,另一个与辅助电路的二次侧连接。一对辅助固定触头41通过嵌件成形而在贯穿辅助触点收纳部13的侧壁的状态下一体化。关于嵌件成形的方法,与上述主固定触头31相同。
辅助可动触头42是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是在宽度方向上延伸、沿着宽度方向和纵向的长条状的平板,与一对辅助固定触头41相比配置在进深方向的里侧。即,从进深方向看来,主可动触头32和辅助可动触头42彼此的长边方向正交。辅助可动触头42的两端侧是分为两个分支的双触点,将辅助可动触点48硬钎焊于进深方向上的跟前侧的面。辅助可动触头42在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后退时,使辅助可动触点48分别相对于辅助固定触点46接触,在向进深方向的里侧前进时,使辅助可动触点48分别相对于辅助固定触点46分离。辅助触点部22由辅助固定触点46和辅助可动触点48形成。辅助可动触头42通过沿着进深方向动作而使辅助电路的电路开闭,因此进深方向是对于辅助触点部22而言的开闭方向。
主可动触头32和辅助可动触头42被触点支承件51支承。触点支承件51是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配置在一对主固定触头31之间。在盖部15上,在一对上板部34之间形成了在进深方向上贯通的开口部17。触点支承件51中,作为根端侧的进深方向的里侧在容器主体12的内侧经由主接触弹簧52弹性支承主可动触头32。主接触弹簧52通过对主可动触头32向进深方向的里侧施力而使主触点部21的接触压力保持一定。
触点支承件51中,作为前端侧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通过开口部17并在辅助触点收纳部13的内侧经由辅助接触弹簧53弹性支承辅助可动触头42。辅助接触弹簧53通过对辅助可动触头42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施力而使辅助触点部22的接触压力保持一定。
在盖部15上,在进深方向上的跟前侧的面中的一对上板部34之间,形成了向进深方向的里侧凹陷、能够将辅助触点收纳部13中的进深方向的里侧嵌合的凹部18。辅助触点收纳部13通过覆盖触点支承件51的前端侧并固定于凹部18,而使开口部17密闭。
容器主体12中,在触点支承件51的周围设置有分隔壁部件54。分隔壁部件54是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形成为包围纵向的两侧和宽度方向的两侧的方筒状。在分隔壁部件54上,在外周面中的纵向的两侧和宽度方向的两侧,各嵌入一个板状的永磁体55,进而在其周围设置了带状的轭56。在纵向的两侧配置的一对永磁体55中,纵向的内侧是S极,在宽度方向的两侧配置的一对永磁体55中,宽度方向的内侧是N极。由此,从进深方向观察时,形成从在纵向的两侧配置的各永磁体55通向在宽度方向的两侧配置的各永磁体55的磁通。轭56在纵向的中心被分割为两部分,分别形成为从进深方向观察时朝向纵向的内侧开放的大致コ字状,通过使这一对轭56从纵向的两侧嵌合,而包围从进深方向看来的分隔壁部件54的整周。
电磁体部23被收纳在容器部14中的进深方向的里侧,切换主触点部21的开闭和辅助触点部22的开闭。电磁体部23具有线轴61、柱塞62、上衔铁63、下衔铁64、轭65和复位弹簧66(参考图4)。
线轴61是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在进深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的卷绕轴71上卷绕了线圈72。柱塞62是在进深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的可动铁芯,插通在卷绕轴71中。柱塞62中,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经由板簧与触点支承件51连结。上衔铁63是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平板状的轭铁,被固定在柱塞62中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下衔铁64是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平板状的轭铁,被固定在柱塞62中的进深方向的里侧。
一对轭65是板状的轭铁,在线轴61中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各固定有一个。轭65具有侧片部73、上片部74和下片部75,从纵向看来,形成为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开放的大致コ字状。
侧片部73形成为沿着纵向和进深方向的板状,覆盖线轴61中的宽度方向的外侧。
上片部74形成为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板状,从侧片部73中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延伸。
下片部75形成为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板状,从侧片部73中的进深方向的里侧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延伸。
上片部74与下片部75的间隔距离和上衔铁63与下衔铁64的间隔距离相同。上片部74与上衔铁63相比位于进深方向的里侧,下片部75与下衔铁64相比位于进深方向的里侧。
复位弹簧66被夹在下衔铁64与容器部14的底面之间,对柱塞62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施力。
图5是线圈触头的截面图。
此处,示出经过线圈触头81、沿着纵向和进深方向的截面。
一对线圈触头81是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为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板状,沿着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并列排列(参考图6)。一方的线圈触头81中,纵向的内侧配置在容器主体12的内侧,纵向的外侧在容器主体12的外侧与控制电路的正极侧连接。另一方的线圈触头81中,纵向的内侧配置在容器主体12的内侧,纵向的外侧在容器主体12的外侧与控制电路的负极侧连接。一对线圈触头81通过嵌件成形在贯穿容器部14的侧壁的状态下一体化。关于嵌件成形的方法,与上述主固定触头31相同。
在容器部14的内周面上,在纵向的两端侧各形成了一个阶梯状的线轴支承部82。在各线轴支承部82上,在进深方向上的跟前侧的面上,各形成了两个向进深方向的里侧凹陷的深型凹部83。一对深型凹部83沿着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并列排列,在纵向的一侧,线圈触头81中的纵向的内侧因深型凹部83而露出。在纵向的一侧露出的线圈触头81的表面、与在纵向的另一侧形成的深型凹部83的底面的进深方向的位置相同。
在线轴61上,在进深方向的跟前侧且纵向的两侧,各形成了一个向纵向的外侧突出的臂片84(参考图3)。臂片84形成为沿着纵向和纵向的大致板状,是悬臂梁。在纵向的一侧,一对中继触头85嵌件成形在臂片84中(参考图6)。一对中继触头85是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为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板状。中继触头85并不是贯穿密闭容器11的部件,所以关于嵌件成形的方法,不需要如上述主固定触头31一般的特殊的金属表面处理技术。
在各臂片84上,在进深方向的里侧的面各形成了两个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凹陷的浅型凹部86。一对浅型凹部86沿着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并列排列,在纵向的一侧,中继触头85中的纵向的外侧因浅型凹部86而露出。在纵向的一侧露出的中继触头85的表面、与在纵向的另一侧形成的浅型凹部86的底面的进深方向的位置相同。在中继触头85上,形成了从纵向上的内侧的端部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87(参考图6)。突出部87从臂片84中的宽度方向的侧面突出,向进深方向的里侧倾斜。将线圈72中的绕组的一端软钎焊于一个突出部87,将线圈72中的绕组的另一端软钎焊于另一个突出部87。
在深型凹部83和浅型凹部86中,各收纳了一个支承弹簧88(弹簧部件)。支承弹簧88中,压缩方向上没有施加负荷时的自由高度比对深型凹部83的深度加上浅型凹部86的深度得到的尺寸大。将全部部件收纳在密闭容器11中时,对于支承弹簧88施加压缩方向的负荷,设定为此时臂片84也维持从线轴支承部82浮起的状态(参考图3)。从而,线轴61中,一对臂片84被在单侧各设置两个的支承弹簧88悬架。将盖部15固定于容器部14时,因支承弹簧88的斥力,线轴61经由分隔壁部件54被盖部15推压,由此抑制了松动。
图6是表示线圈触头、支承弹簧和中继触头的图。
此处,示出了仅提取线圈触头81、中继触头85和支承弹簧88、省略了容器部14、臂片84和线轴支承部82等的状态。支承弹簧88是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在纵向的一侧,支承弹簧88在被压缩的状态下被夹在线圈触头81与中继触头85之间,支承弹簧88与线圈触头81和中继触头85两者接触。由此,使线圈触头81与线圈72电连接。从而,在纵向的一侧,支承弹簧88兼进行线轴61的支承和线圈触头81的电连接。
根据以上所述,在不对线圈72通电的非励磁的状态下,柱塞62因复位弹簧66的斥力而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后退,触点支承件51也随此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后退。由此,主触点部21断开,并且辅助触点部22闭合。此时,上衔铁63相对于上片部74分离,下衔铁64相对于下片部75分离。
从该状态起,对线圈72通电而励磁时,上衔铁63吸附于上片部74,并且下衔铁64吸附于下片部75。从而,柱塞62抵抗复位弹簧66的斥力地向进深方向的里侧前进,触点支承件51也随此向进深方向的里侧前进。由此,主触点部21闭合,并且辅助触点部22断开。
《作用》
接着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作用进行说明。
收纳主触点部和辅助触点部的密闭容器以往是用陶瓷形成盖的金属制的,但难以在确保电绝缘性的同时引出辅助端子,会导致部件个数增多和成本增加。于是,本实施方式中,首先将主触点部21和电磁体部23配置在树脂制的容器主体12的内部。进而,在与主触点部21相比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的容器主体12的外侧设置辅助触点部22,将该辅助触点部22配置在与容器主体12的内部连通的树脂制的辅助触点收纳部13的内部。然后,在容器主体12和辅助触点收纳部13的内部封入断路用气体。这样,通过使容器主体12和辅助触点收纳部13成为树脂制的,能够在确保电绝缘性的同时在容器主体12中的开闭方向的一侧容易地设置辅助触点收纳部13。从而,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廉价地设置辅助触点。
容器主体12和辅助触点收纳部13中,用粘土晶体的层叠膜形成了阻气涂层。由此,能够抑制氢或氮等气体分子的透过,防止加压后的断路用气体的泄漏。
在容器主体12中,在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形成了开口部17。能够沿着进深方向进退的触点支承件51中,根端侧在容器主体12的内侧支承主触点部21的可动侧,前端部通过开口部17并在辅助触点收纳部13的内侧支承辅助触点部22的可动侧。这样,在触点支承件51进退的线上设置开口部17,使触点支承件51的前端侧经过开口部17进入辅助触点收纳部13的内侧,由此能够成为容易组装且廉价的结构。
辅助触点收纳部13覆盖触点支承件51的前端侧,使开口部17密闭。这样,使容器主体12和辅助触点收纳部13密闭,能够提高主触点部21和辅助触点部22的断路性能。从而,能够抑制消弧空间的大型化而实现小型轻量化。
辅助触点收纳部13通过环氧树脂系的粘合剂与盖部15的凹部18接合。这样,通过在盖部15与辅助触点收纳部13的接合中使用粘合剂,能够成为容易组装且廉价的结构。
主触点部21具有一对主固定触头31和主可动触头32。主固定触头31中,在一端具有主固定触点36,另一端的端子螺栓37是与主电路连接的主端子部。主可动触头32具有相对于主固定触点36接触分离的一对主可动触点38。辅助触点部22具有一对辅助固定触头41和辅助可动触头42。一对辅助固定触头41中,在一端具有辅助固定触点46,另一端的侧板部44是与辅助电路连接的辅助端子部。辅助可动触头42具有相对于辅助固定触点46接触和分离的一对辅助可动触点48。主可动触头32和辅助可动触头42是长条状的平板,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主可动触点38和辅助可动触点48。由此,能够容易地切换主触点部21的开闭和辅助触点部22的开闭。
一对辅助固定触头41中,一端侧在辅助触点收纳部13的内侧隔开间隔地排列,在各自的一端侧形成辅助固定触点46,各自的另一端侧在辅助触点收纳部13的外侧与辅助电路连接。辅助可动触头42中,在两端侧形成辅助可动触点48,使辅助可动触点48分别相对于辅助固定触点46接触和分离。辅助触点部22由辅助固定触点46和辅助可动触点48形成。对于一对辅助固定触头41,用化学蚀刻施加了表面处理,使其通过嵌件成形与辅助触点收纳部13一体化。由此,金属与树脂以界面级别接合,成为因迷宫效应而实现的复杂的接合,能够防止氢或氮等气体分子的泄漏。
一对主固定触头31中,一端侧在容器主体12的内侧隔开间隔地排列,在各自的一端侧形成主固定触点36,各自的另一端侧在容器主体12的外侧与主电路连接。主可动触头32中,在两端侧形成主可动触点38,使主可动触点38分别相对于主固定触点36接触和分离。主触点部21由主固定触点36和主可动触点38形成。对于一对主固定触头31,用化学蚀刻施加了表面处理,使其通过嵌件成形与盖部15一体化。由此,金属与树脂以界面级别接合,成为因迷宫效应而实现的复杂的接合,能够防止氢或氮等气体分子的泄漏。
一对主固定触头31形成为大致コ字状,设置为大致コ字状的开口沿着主可动触头32的长度方向相互相对。由此,能够防止密闭容器11在纵向上大型化。使主触点部21闭合时,主可动触头32将主固定触头31拉向进深方向的里侧,因此以使一对上板部34与盖部15的顶面相接的方式设置,确保了强度。从而,在盖部15的顶面,空间被一对上板部34使用,上板部34之间难以在纵向上确保充分的空间。于是,对于主可动触头32和辅助可动触头42,从进深方向上看来,使其长度方向彼此正交,使辅助可动触头42的长度方向与密闭容器11的宽度方向平行。由此,能够有效利用仅存在有限空间的上板部34之间,容易地配置辅助触点部22和辅助触点收纳部13。
线圈触头81中,一端侧配置在容器主体12的内侧,另一端侧在容器主体12的外侧与控制电路连接。中继触头85被固定于电磁体部23的线轴61,与电磁体部23的线圈72连接。支承弹簧88是金属制的,在容器主体12的内侧被夹在线圈触头81与中继触头85之间。由此,即使在承受振动的环境下,也能够通过支承弹簧88的伸缩而保持线圈触头81与中继触头85的良好的接触状态,产品的可靠性提高。对于线圈触头81,用化学蚀刻施加了表面处理,使其通过嵌件成形与容器部14一体化。由此,金属与树脂以界面级别接合,成为因迷宫效应而实现的复杂的接合,能够防止氢或氮等气体分子的泄漏。
支承弹簧88对于容器主体12推压电磁体部23。具体而言,将盖部15固定于容器部14时,因支承弹簧88的斥力,线轴61经由分隔壁部件54被盖部15的背面推压。由此,能够防止在容器主体12的内侧在电磁体部23和分隔壁部件54中发生松动。支承弹簧88在纵向的一侧有两个,在另一侧有两个,合计有四个,是以斥力均等地对线轴61中的纵向的两侧作用的方式配置的。由此,抑制了重心的偏移,稳定性提高。另外,也改善了组装容器主体12时的作业效率。
另外,与周期性地产生电流零点的交流不同,在不产生电流零点的直流的断路中,需要通过使主触点部21的触点之间发生的电弧电压提高至电源电压以上,而强制地生成电流零点,恢复触点之间的绝缘。于是,为了提高电弧电压,使用永磁体55使电弧拉长至消弧空间,由此能够提高断路性能。进而,通过将主触点部21和辅助触点部22配置在密闭容器11内,在该处封入提高断路性能的断路用气体,能够抑制消弧空间的大型化。
《变形例》
第一实施方式中,将辅助触点部22设为常闭型的b触点,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为常开型的a触点。
第一实施方式中,仅对于密闭容器11的外周面进行了阻气涂层的涂布,但不限定于此,可以对密闭容器11的内周面也进行阻气涂层的涂布。
第一实施方式中,支承弹簧88兼进行线轴61的支承和线圈触头81的电连接,但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设置支承线轴61的弹簧部件和将线圈触头81电连接的弹簧部件,使功能分离。
第一实施方式中,以在纵向的两侧配置的一对永磁体55中纵向的内侧是S极、在宽度方向的两侧配置的一对永磁体55中宽度方向的内侧是N极的方式配置,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以在纵向的两侧配置的一对永磁体55和在宽度方向的两侧配置的一对永磁体55都是内侧成为同极的方式配置。
《第二实施方式》
《结构》
第二实施方式变更了主固定触头的形状和辅助固定触头的形状,关于基本的结构和功能,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共通的部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7是密闭容器的外观图(第二实施方式)。
密闭容器111收纳在未图示的密闭型电磁接触器的壳体中使用,使主电路的电路开闭,并且与主电路的开闭联动地使辅助电路的电路开闭。密闭容器111是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具有容器主体112和辅助触点收纳部113。容器主体112具有容器部114和盖部115。
容器部114是进深方向的里侧、纵向的两侧和宽度方向的两侧封闭、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开放的方形的箱形状。
盖部115与容器部114的开放端嵌合,将容器部114中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封闭。在容器部114和盖部115上,在任一者上形成凸条部,在另一者上形成凹条部,使两者嵌合。
辅助触点收纳部113设置在盖部115的中心,是进深方向跟前侧、纵向的两侧和宽度方向的两侧封闭、进深方向的里侧开放的方形的小箱形状,与容器主体112的内侧连通。
在密闭容器111中,封入了氢等加压后的断路用气体。因此,密闭容器111对于容器部114、盖部115和辅助触点收纳部113用环氧树脂系的粘合剂固定,并且对于整个外周面用粘土晶体的层叠膜形成了阻气涂层。
图8是密闭容器的分解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9是密闭容器的截面图(第二实施方式)。
此处,示出经过宽度方向的中心、沿着纵向和进深方向的截面。
图10是密闭容器的截面图(第二实施方式)。
此处,示出经过纵向的中心、沿着宽度方向和进深方向的截面。
在密闭容器111中收纳了主触点部121、辅助触点部122和电磁体部23。具体而言,在辅助触点收纳部113中配置了辅助触点部122,在容器主体112中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配置了主触点部121,在容器主体112中的进深方向的里侧配置了电磁体部23。
主触点部121经由贯通螺栓与主电路连接,使主电路的电流通断,容器主体112具有一对主固定触头131和主可动触头132。
一对主固定触头131是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是在纵向上延伸、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长条状的平板,在纵向上隔开间隔直线地排列。作为相对的一侧的各自的一端侧配置在容器主体112的内侧,在进深方向上的里侧的面上形成了主固定触点136。作为背对的一侧的各自的另一端侧配置在容器主体112的外侧,是主端子部。一对主固定触头131中,一个与主电路的一次侧连接,另一个与主电路的二次侧连接。
一对主固定触头131通过嵌件成形而在贯穿盖部115的侧壁的状态下一体化。具体而言,预先在主固定触头131的表面通过化学蚀刻形成微米大小的细小的凹凸形状,并进行嵌件成形。由此,熔解后的树脂进入凹凸形状的内部,树脂固化,由此金属与树脂以界面级别接合,成为因迷宫效应而实现的复杂的接合,防止氢或氮等气体分子的泄漏。关于嵌件成形的方法,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主固定触头31相同。
主可动触头132是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是在纵向上延伸、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长条状的平板,与一对主固定触头131相比配置在进深方向的里侧。在主可动触头132的两端侧,将主可动触点138硬钎焊于进深方向上的跟前侧的面。主可动触头132在向进深方向的里侧后退时,使主可动触点138分别相对于主固定触点136分离,在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前进时,使主可动触点138分别相对于主固定触点136接触。主触点部121由主固定触点136和主可动触点138形成。主可动触头132通过沿着进深方向动作而使主电路的电流通断,因此进深方向是对于主触点部121而言的开闭方向。
辅助触点部122经由连接器端子与辅助电路连接,使辅助电路的电路开闭,辅助触点收纳部113具有一对辅助固定触头141和辅助可动触头142。
图11是辅助固定端子的截面图(第二实施方式)。
此处,示出经过辅助固定触头141、沿着纵向和进深方向的截面。
一对辅助固定触头141是具有导电性的带状的金属,在纵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辅助固定触头141具有上板部141a、内侧板部141b、下板部141c和外侧板部141d,从纵向看来形成为大致勺状。
上板部141a形成为沿着宽度方向和纵向的板状,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内侧板部141b形成为沿着纵向和进深方向的板状,从上板部141a中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向进深方向的里侧延伸。下板部141c形成为沿着宽度方向和纵向的板状,从内侧板部141b中的进深方向的里侧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外侧板部141d形成为沿着纵向和进深方向的板状,从下板部141c中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延伸。
在盖部115上,在进深方向上的跟前侧的面的中央,形成了为了支承辅助触点收纳部113而***的支承台部126。在支承台部126上,在纵向的两侧各形成了一个向进深方向的里侧凹陷的凹部127,上板部141a因凹部127而露出。将辅助固定触点146硬钎焊于因凹部127而露出的上板部141a。在支承台部126上,在宽度方向上的一个侧面中的纵向的两侧,各形成了一个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凹陷的凹部128,外侧板部141d因凹部128而露出。因凹部128而露出的外侧板部141d是辅助端子部,一者与辅助电路的一次侧连接,另一者与辅助电路的二次侧连接。一对辅助固定触头141通过嵌件成形而与支承台部126一体化。关于嵌件成形的方法,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主固定触头31相同。
辅助可动触头142是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是在纵向上延伸、沿着宽度方向和纵向的长条状的平板,与一对辅助固定触头141相比配置在进深方向的里侧(参考图9)。即,从进深方向看来,主可动触头132和辅助可动触头142中,彼此的长度方向相同。辅助可动触头142的两端侧是分为两个分支的双触点,将辅助可动触点148硬钎焊于进深方向上的跟前侧的面。辅助可动触头142在向进深方向的里侧后退时,使辅助可动触点148分别相对于辅助固定触点146接触,在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前进时,使辅助可动触点148分别相对于辅助固定触点146分离。辅助触点部122由辅助固定触点146和辅助可动触点148形成。辅助可动触头142通过沿着进深方向动作而使辅助电路的电流通断,因此进深方向是对于辅助触点部122而言的开闭方向。
主可动触头132和辅助可动触头142被触点支承件151支承。触点支承件151是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配置在一对主固定触头131之间。在盖部115上,在一对上板部141a之间形成了在进深方向上贯通的开口部117。触点支承件151中,作为根端侧的进深方向的里侧在容器主体112的内侧经由主接触弹簧152弹性支承主可动触头132。主接触弹簧152通过对主可动触头132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施力而使主触点部121的接触压力保持一定。
触点支承件151中,作为前端侧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通过开口部117并在辅助触点收纳部113的内侧经由辅助接触弹簧153弹性支承辅助可动触头142。辅助接触弹簧153通过对辅助可动触头142向进深方向的里侧施力而使辅助触点部122的接触压力保持一定。
在支承台部126上,在进深方向上的跟前侧的面中的从进深方向看来的外缘侧,形成了向进深方向的里侧凹陷的、能够将辅助触点收纳部113中的进深方向的里侧嵌合的凹条部118。辅助触点收纳部113覆盖触点支承件151的前端侧,并固定在支承台部126的凹条部118中,由此使开口部117密闭。
在容器主体112中,在触点支承件151的周围设置了分隔壁部件154。分隔壁部件154是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形成为包围纵向的两侧和宽度方向的两侧的方筒状。在分隔壁部件154上,在外周面中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各嵌入了一个板状的永磁体155(参考图10),进而在其周围设置了带状的轭156。在宽度方向的两侧配置的一对永磁体155中,宽度方向的内侧是S极。由此,各永磁体155中,形成从宽度方向的外侧起在纵向的外侧绕过并通向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磁通。轭156在纵向的中心被分割为两部分,分别形成为从进深方向看来朝向纵向的内侧开放的大致コ字状,通过使这一对轭156从纵向的两侧嵌合,而包围从进深方向看来的分隔壁部件154的整周。
根据以上所述,在不对线圈72通电的非励磁的状态下,柱塞62因复位弹簧66的斥力而向进深方向的里侧后退,触点支承件151也随此向进深方向的里侧后退。由此,主触点部121断开,并且辅助触点部122闭合。此时,上衔铁63相对于上片部74分离,下衔铁64相对于下片部75分离。
从该状态起,对线圈72通电而励磁时,上衔铁63吸附于上片部74,下衔铁64吸附于下片部75。从而,柱塞62抵抗复位弹簧66的斥力地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前进,触点支承件151也随此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前进。由此,主触点部121闭合且辅助触点部122断开。
《作用》
接着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要作用进行说明。
收纳主触点部和辅助触点部的密闭容器以往是用陶瓷形成盖的金属制的,但难以在确保电绝缘性的同时引出辅助端子,会导致部件个数增多和成本增加。于是,本实施方式中,首先将主触点部121和电磁体部23配置在树脂制的容器主体112的内部。进而,在与主触点部121相比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的容器主体112的外侧设置辅助触点部122,将该辅助触点部122配置在与容器主体112的内部连通的树脂制的辅助触点收纳部113的内部。然后,在容器主体112和辅助触点收纳部113的内部封入断路用气体。这样,通过使容器主体112和辅助触点收纳部113成为树脂制的,能够在确保电绝缘性的同时在容器主体112中的开闭方向的一侧容易地设置辅助触点收纳部113。从而,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廉价地设置辅助触点。
容器主体112和辅助触点收纳部113中,用粘土晶体的层叠膜形成了阻气涂层。由此,能够抑制氢或氮等气体分子的透过,防止加压后的断路用气体的泄漏。
在容器主体112中,在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形成了开口部117。能够沿着进深方向进退的触点支承件151中,根端侧在容器主体112的内侧支承主触点部121的可动侧,前端侧通过开口部117并在辅助触点收纳部113的内侧支承辅助触点部122的可动侧。这样,在触点支承件151进退的线上设置开口部117,使触点支承件151的前端侧经过开口部117进入辅助触点收纳部113的内侧,由此能够成为容易组装且廉价的结构。
辅助触点收纳部113覆盖触点支承件151的前端侧,使开口部117密闭。这样,使容器主体112和辅助触点收纳部113密闭,能够提高主触点部121和辅助触点部122的断路性能。从而,能够抑制消弧空间的大型化而实现小型轻量化。
辅助触点收纳部113通过环氧树脂系的粘合剂与盖部115的凹条部118接合。这样,通过在盖部115与辅助触点收纳部113的接合中使用粘合剂,能够成为容易组装且廉价的结构。凹条部118会成为粘合剂蓄积部,因此易于注入粘合剂,易于组装。
主触点部121具有一对主固定触头131和主可动触头132。主固定触头131中,在一端具有主固定触点136,另一端是与主电路连接的主端子部。主可动触头132具有相对于主固定触点136接触和分离的一对主可动触点138。辅助触点部122具有一对辅助固定触头141和辅助可动触头142。一对辅助固定触头141中,在一端具有辅助固定触点146,另一端的外侧板部141d是与辅助电路连接的辅助端子部。辅助可动触头142具有相对于辅助固定触点146接触分离的一对辅助可动触点148。主可动触头132和辅助可动触头142是长条状的平板,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主可动触点138和辅助可动触点148。由此,能够容易地切换主触点部121的开闭和辅助触点部122的开闭。
一对辅助固定触头141中,一端侧在辅助触点收纳部113的内侧隔开间隔地排列,在各自的一端侧形成辅助固定触点146,各自的另一端侧在辅助触点收纳部113的外侧与辅助电路连接。辅助可动触头142中,在两端侧形成辅助可动触点148,使辅助可动触点148分别相对于辅助固定触点146接触和分离。辅助触点部122由辅助固定触点146和辅助可动触点148形成。对于一对辅助固定触头141,用化学蚀刻施加了表面处理,通过嵌件成形与支承台部126一体化。由此,金属与树脂以界面级别接合,成为因迷宫效应而实现的复杂的接合,能够防止氢或氮等气体分子的泄漏。
一对主固定触头131中,一端侧在容器主体112的内侧隔开间隔地排列,在各自的一端侧形成主固定触点136,各自的另一端侧在容器主体112的外侧与主电路连接。主可动触头132中,在两端侧形成主可动触点138,使主可动触点138分别相对于主固定触点136接触和分离。主触点部121由主固定触点136和主可动触点138形成。对于一对主固定触头131,用化学蚀刻施加了表面处理,通过嵌件成形与盖部115一体化。由此,金属与树脂以界面级别接合,成为因迷宫效应而实现的复杂的接合,能够防止氢或氮等气体分子的泄漏。
一对主固定触头131是直线状的平板,在纵向上隔开间隔地直线地排列。由此,能够防止密闭容器111在进深方向上大型化。使主触点部121闭合时,主可动触头132将主固定触头131推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因此以使一对主固定触头131与盖部115的顶板面、即内周面相接的方式设置,而确保了强度。采用这样的布局时,能够在盖部115的顶面确保充分的空间。从而,从进深方向看来,主可动触头132和辅助可动触头142能够使彼此的长度方向相同,使辅助可动触头142的长度方向与密闭容器111的纵向平行。这样,通过采用简单的结构,能够抑制空间的竞争,容易地配置辅助触点部122和辅助触点收纳部113,也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加。
线圈触头81中,一端侧配置在容器主体112的内侧,另一端侧在容器主体112的外侧与控制电路连接。中继触头85被固定在电磁体部23的线轴61上,与电磁体部23的线圈72连接。支承弹簧88是金属制的,在容器主体112的内侧被夹在线圈触头81与中继触头85之间。由此,即使在承受振动的环境下,也能够通过支承弹簧88的伸缩而保持线圈触头81与中继触头85的良好的接触状态,产品的可靠性提高。对于线圈触头81,用化学蚀刻施加了表面处理,使其通过嵌件成形与容器部114一体化。由此,金属与树脂以界面级别接合,成为因迷宫效应而实现的复杂的接合,能够防止氢或氮等气体分子的泄漏。
支承弹簧88对于容器主体112推压电磁体部23。具体而言,将盖部115固定于容器部114时,因支承弹簧88的斥力,线轴61经由分隔壁部件154被一对主固定触头131推压。由此,能够防止在容器主体112的内侧在电磁体部23和分隔壁部件154中发生松动。支承弹簧88在纵向的一侧有两个,在另一侧有两个,合计有四个,是以斥力均等地对线轴61中的纵向的两侧作用的方式配置的。由此,抑制了重心的偏移,稳定性提高。另外,也改善了组装容器主体112时的作业效率。
关于其他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变形例》
第二实施方式中,将辅助触点部122设为常闭型的b触点,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为常开型的a触点。
第二实施方式中,仅对于密闭容器111的外周面进行了阻气涂层的涂布,但不限定于此,可以对密闭容器111的内周面也进行阻气涂层的涂布。
第二实施方式中,支承弹簧88兼进行线轴61的支承和线圈触头81的电连接,但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设置支承线轴61的弹簧部件和将线圈触头81电连接的弹簧部件,使功能分离。
《第三实施方式》
《结构》
第三实施方式是采用端子螺栓作为辅助端子部的结构。
图12是密闭型电磁接触器的外观图(第三实施方式)。
密闭型电磁接触器211是使主电路的电路开闭的单极型的,带有与主电路的开闭联动地使辅助电路的电路开闭的辅助触点。密闭型电磁接触器211具有壳体212、主端子罩213、辅助端子罩214和密闭容器215(容器主体)。
壳体212是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是经由在进深方向上的里侧的四角设置的安装孔安装的。
主端子罩213是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安装在壳体212上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通过防止主端子的露出,而提高作业人员进行维护、检查时的安全性。主端子罩213中,一次侧与二次侧是一体的,一次侧和二次侧都通过使树脂螺母216对于紧固在主端子上的贯通螺栓的端部嵌合而固定。树脂螺母216是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进深方向的跟前侧袋状地封闭,在头部形成了十字槽。
辅助端子罩214是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通过防止辅助端子露出而提高作业人员进行维护、检查时的安全性。辅助端子罩214中,一次侧与二次侧是分体的,对于密闭容器215嵌入固定。
密闭容器215是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被收纳固定于壳体212。
图13是密闭容器的外观图(第三实施方式)。
图14是密闭容器的分解图(第三实施方式)。
图15是密闭容器的截面图(第三实施方式)。
此处,示出经过宽度方向的中心、沿着纵向和进深方向的截面。
在密闭容器215中收纳了主触点部221、辅助触点部222和电磁体部223,进而封入了氢或氮等加压后的断路用气体。密闭容器215对于容器部224、盖部225和帽部226用环氧树脂系的粘合剂固定,并且对于包括边界部的整个外周面用粘土晶体的层叠膜形成了阻气涂层。具体而言,将精制后的蒙脱石的层间离子置换,用PVA(聚乙烯醇)或水溶性尼龙等有机粘结剂使其结合,由此产生迷宫效应,防止氢和氮等气体分子透过。层叠膜在厚度方向上层叠,厚度例如是2μm。阻气涂层例如采用使涂布液雾化并涂布在密闭容器215上的喷涂方式,例如是在150度以上的将层间离子导入粘土晶体内的温度下烧结而完成的。优选在这样对于整个外周面都形成了阻气涂层的关系下,使密闭容器215的外周形状成为凹凸尽可能少的由直线状的平面构成的多边形。
容器部224是进深方向的里侧、纵向的两侧和宽度方向的两侧封闭、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开放的方形的箱形状。
盖部225与容器部224的开放端嵌合,将容器部224中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封闭。在盖部225的中心,形成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突出的小筒部227从而形成为大致帽状。小筒部227是进深方向的里侧与容器部224的内侧连通、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开放的方形的筒形状。
帽部226与小筒部227的开放端嵌合,将小筒部227中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封闭。
主触点部221经由贯通螺栓与主电路连接,使主电路的电路开闭,密闭容器215具有一对主固定触头231和主可动触头232。
一对主固定触头231是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是在纵向上延伸、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长条状的平板,在密闭容器215的内侧沿着纵向隔开间隔地直线地排列。在作为相对的一侧的各自的一端侧,将主固定触点233硬钎焊在进深方向上的里侧的面上。在作为背对的一侧的各自的另一端侧,在密闭容器215的外侧形成主端子部,一者与主电路的一次侧连接,另一者与主电路的二次侧连接。
一对主固定触头231通过嵌件成形而在贯穿盖部225的侧壁的状态下一体化。具体而言,预先在主固定触头231的表面通过化学蚀刻形成微米大小的细小的凹凸形状,并进行嵌件成形。由此,熔解后的树脂进入凹凸形状的内部,树脂固化,由此金属与树脂以界面级别接合,成为因迷宫效应而实现的复杂的接合,防止氢或氮等气体分子的泄漏。作为金属表面处理技术,例如有MEC株式会社的“AMALPHA/アマルファ”(注册商标)。
主可动触头232是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是在纵向上延伸、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长条状的平板,与一对主固定触头231相比配置在进深方向的里侧。在主可动触头232的两端侧,将主可动触点234硬钎焊于进深方向上的跟前侧的面。主可动触头232在向进深方向的里侧后退时,使主可动触点234分别相对于主固定触点233分离,在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前进时,使主可动触点234分别相对于主固定触点233接触。主触点部221由主固定触点233和主可动触点234形成。
辅助触点部222经由端子螺栓与辅助电路连接,使辅助电路的电路开闭,密闭容器215具有一对辅助固定触头241和辅助可动触头242。
一对辅助固定触头241是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是在纵向上延伸、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长条状的平板,在密闭容器215的内侧沿着纵向隔开间隔地直线地排列。在作为相对的一侧的各自的一端侧,将辅助固定触点243硬钎焊于进深方向上的跟前侧的面。在作为背对的一侧的各自的另一端侧,在密闭容器215的外侧形成辅助端子部,一者与辅助电路的一次侧连接,另一者与辅助电路的二次侧连接。一对辅助固定触头241通过嵌件成形而在贯穿小筒部227的侧壁的状态下一体化。关于嵌件成形的方法,与上述主固定触头231相同。
辅助可动触头242是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是在纵向上延伸、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长条状的平板,与一对辅助固定触头241相比配置在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即,从进深方向看来,主可动触头232和辅助可动触头242中,彼此的长度方向相同。辅助可动触头242的两端侧是分为两个分支的双触点,将辅助可动触点244硬钎焊于进深方向上的里侧的面。辅助可动触头242在向进深方向的里侧后退时,使辅助可动触点244分别相对于辅助固定触点243接触,在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前进时,使辅助可动触点244分别相对于辅助固定触点243分离。辅助触点部222由辅助固定触点243和辅助可动触点244形成。
主可动触头232和辅助可动触头242被触点支承件251支承。触点支承件251是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从纵向看来,形成为大致凸字状,配置在一对主固定触头231之间。触点支承件251在与主固定触头231相比的进深方向的里侧,经由主接触弹簧252弹性支承主可动触头232。主接触弹簧252通过对主可动触头232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施力而使主触点部221的接触压力保持一定。触点支承件251在与辅助固定触头241相比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经由辅助接触弹簧253弹性支承辅助可动触头242。辅助接触弹簧253通过对辅助可动触头242向进深方向的里侧施力而使辅助触点部222的接触压力保持一定。触点支承件251被分隔壁部件254保持(参考图14)。分隔壁部件254是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被收纳在容器部224中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
图16是密闭容器的截面图(第三实施方式)。
此处,示出经过纵向的中心、沿着宽度方向和进深方向的截面。
电磁体部223被收纳在容器部224中的进深方向的里侧,切换主触点部221的开闭和辅助触点部222的开闭。电磁体部223具有线轴261、柱塞262、上衔铁263、下衔铁264、轭265和复位弹簧266。
线轴261是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在进深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的卷绕轴271上卷绕了线圈272。
柱塞262是在进深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的可动铁芯,插通在卷绕轴271中。柱塞262中,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经由板簧与触点支承件251连接。
上衔铁263是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平板状的轭铁,被固定在柱塞262中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
下衔铁264是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平板状的轭铁,被固定在柱塞262中的进深方向的里侧。
一对轭265是板状的轭铁,在线轴261中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各固定有一个。轭265具有侧片部273、上片部274和下片部275,从纵向看来,形成为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开放的大致コ字状。
侧片部273形成为沿着纵向和进深方向的板状,覆盖线轴261中的宽度方向的外侧。
上片部274形成为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板状,从侧片部273中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向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
下片部275形成为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板状,从侧片部273中的进深方向的里侧向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
上片部274与下片部275的间隔距离和上衔铁263与下衔铁264的间隔距离相同。上片部274与上衔铁263相比位于进深方向的跟前侧,下片部275与下衔铁264相比位于进深方向的跟前侧。
复位弹簧266在被夹在下衔铁264与下片部275之间的状态下,被柱塞262插通,相对于线轴261对柱塞262向进深方向的里侧施力。
图17是线圈触头的截面图(第三实施方式)。
此处,示出经过线圈触头281、沿着纵向和进深方向的截面。
一对线圈触头281是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为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板状,沿着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并列排列(参考图18)。一个线圈触头281中,纵向的内侧配置在密闭容器215的内侧,纵向的外侧在密闭容器215的外侧与控制电路的正极侧连接。另一个线圈触头281中,纵向的内侧配置在密闭容器215的内侧,纵向的外侧在密闭容器215的外侧与控制电路的负极侧连接。一对线圈触头281通过嵌件成形在贯穿容器部224的侧壁的状态下一体化。关于嵌件成形的方法,与上述主固定触头231相同。
在容器部224的内周面,在纵向的两端侧各形成了一个阶梯状的线轴支承部282。在各线轴支承部282上,在进深方向上的跟前侧的面上各形成了两个向进深方向的里侧凹陷的深型凹部283。一对深型凹部283沿着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并列排列,在纵向的一侧,线圈触头281中的纵向的内侧因深型凹部283而露出。在纵向的一侧露出的线圈触头281的表面与在纵向的另一侧形成的深型凹部283的底面的进深方向的位置相同。
在线轴261上,在进深方向的跟前侧且纵向的两侧,各形成了一个向纵向的外侧突出的臂片284(参考图14)。臂片284形成为沿着纵向和纵向的大致板状,是悬臂梁。在纵向的一侧,一对中继触头285嵌件成形在臂片284中(参考图18)。一对中继触头285是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为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板状。中继触头285并不是贯穿密闭容器215的部件,所以关于嵌件成形的方法,不需要如上述主固定触头231一般的特殊的金属表面处理技术。
在各臂片284上,在进深方向的里侧的面上,各形成了两个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凹陷的浅型凹部286。一对浅型凹部286沿着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并列排列,在纵向的一侧,中继触头285中的纵向的外侧因浅型凹部286而露出。在纵向的一侧露出的中继触头285的表面、与在纵向的另一侧形成的浅型凹部286的底面的进深方向的位置相同。在中继触头285上,形成了从纵向上的内侧的端部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287(参考图18)。突出部287从臂片284中的宽度方向的侧面突出,向进深方向的里侧倾斜。将线圈272中的绕组的一端软钎焊于一个突出部287,将线圈272中的绕组的另一端软钎焊于另一个突出部287。
在深型凹部283和浅型凹部286中,各收纳了一个支承弹簧288(弹簧部件)。支承弹簧288中,压缩方向上没有施加负荷时的自由高度比对深型凹部283的深度加上浅型凹部286的深度得到的尺寸大。将全部部件收纳在密闭容器215中时,对于支承弹簧288施加压缩方向的负荷,设定为此时臂片284也维持从线轴支承部282浮起的状态(参考图15)。从而,线轴261中,一对臂片284被在单侧各设置两个的支承弹簧288悬架。将盖部225固定于容器部224时,因支承弹簧288的斥力,线轴261经由分隔壁部件254被一对主固定触头231推压,由此抑制了松动。
图18是表示线圈触头、支承弹簧和中继触头的图(第三实施方式)。
此处,示出了仅提取线圈触头281、中继触头285和支承弹簧288、省略了容器部224、臂片284和线轴支承部282等的状态。支承弹簧288是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在纵向的一侧,支承弹簧288在被压缩的状态下被夹在线圈触头281与中继触头285之间,支承弹簧288与线圈触头281和中继触头285两者接触。由此,使线圈触头281与线圈272电连接。从而,在纵向的一侧,支承弹簧288兼进行线轴261的支承和线圈触头281的电连接。
根据以上所述,在不对线圈272通电的非励磁的状态下,柱塞262因复位弹簧266的斥力而向进深方向的里侧后退,触点支承件251也随此向进深方向的里侧后退。由此,主触点部221断开,并且辅助触点部222闭合。此时,上衔铁263相对于上片部274分离,下衔铁264相对于下片部275分离。
从该状态起,对线圈272通电而励磁时,上衔铁263吸附于上片部274,并且下衔铁264吸附于下片部275。从而,柱塞262抵抗复位弹簧266的斥力地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前进,触点支承件251也随此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前进。由此,主触点部221闭合,并且辅助触点部222断开。
图19是辅助触点部的截面图(第三实施方式)。
此处,示出经过宽度方向的中心、沿着纵向和进深方向的截面。
在小筒部227上,在位于小筒部227中的纵向的外侧的辅助固定触头241的背面侧、即进深方向的里侧,形成了端子承接部291。端子承接部291是从小筒部227的侧壁向纵向的外侧突出的部分,通过嵌件成形使螺母部件292一体化。螺母部件292是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为圆柱状,在进深方向的跟前侧,沿着进深方向形成了与端子螺栓293嵌合的有底的螺孔294。关于嵌件成形的方法,与上述主固定触头231相同。
图20是表示螺母部件的图(第三实施方式)。
图中的(a)表示螺母部件292与辅助固定触头241的嵌合,图中的(b)表示螺母部件292与端子螺栓293的嵌合。在辅助固定触头241上,在作为小筒部227的外侧的另一端侧,形成了比端子螺栓293中的外螺纹部295的外径大的圆孔296(插通孔),在螺母部件292上,在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形成了与圆孔296嵌合的小直径部297。小直径部297中的进深方向的高度与辅助固定触头241的板厚相同。端子螺栓293上带有作为线固定部的正方形方座和弹簧垫圈。
《作用》
接着对于第三实施方式的主要作用进行说明。
收纳主触点部和辅助触点部的密闭容器以往是用陶瓷形成盖的金属制的,但在小型轻量化和设计自由度方面存在限度。于是,本实施方式中,将主触点部221、辅助触点部222和电磁体部223配置在树脂制的密闭容器215的内部,并封入了加压后的断路用气体。这样,通过使用树脂制的密闭容器215,能够实现小型轻量化,同时提高设计自由度。另外,通过将主触点部221和辅助触点部222配置在密闭容器215的内部、并在该处封入提高断路性能的断路用气体,能够抑制消弧空间的大型化。
密闭容器215,用粘土晶体的层叠膜形成了阻气涂层。由此,能够抑制氢或氮等气体分子的透过,防止加压后的断路用气体的泄漏。
主触点部221具有一对主固定触头231和主可动触头232。主固定触头231中,在一端具有主固定触点233,另一端是与主电路连接的主端子部。主可动触头232具有相对于主固定触点233接触和分离的一对主可动触点234。辅助触点部222具有一对辅助固定触头241和辅助可动触头242。一对辅助固定触头241中,在一端具有辅助固定触点243,另一端侧是与辅助电路连接的辅助端子部。辅助可动触头242具有相对于辅助固定触点243接触和分离的一对辅助可动触点244。主可动触头232和辅助可动触头242是长条状的平板,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主可动触点234和辅助可动触点244。由此,能够容易地切换主触点部221的开闭和辅助触点部222的开闭。
一对辅助固定触头241中,一端侧在密闭容器215的内侧隔开间隔地排列,在各自的一端侧形成了辅助固定触点243,各自的另一端侧在密闭容器215的外侧与辅助电路连接。辅助可动触头242中,在两端侧形成了辅助可动触点244,使辅助可动触点244分别相对于辅助固定触点243接触和分离。辅助触点部222由辅助固定触点243和辅助可动触点244形成。对于一对辅助固定触头241,用化学蚀刻施加了表面处理,使其通过嵌件成形与密闭容器215一体化。由此,金属与树脂以界面级别接合,成为因迷宫效应而实现的复杂的接合,能够防止氢或氮等气体分子的泄漏。
一对辅助固定触头241是平板状的,在位于密闭容器215的外侧的另一端侧,形成了比端子螺栓293中的外螺纹部295的外径大的圆孔296。在密闭容器215上,在位于密闭容器215的外侧的辅助固定触头241的背面侧形成了端子承接部291,在端子承接部291设置有形成了与端子螺栓293嵌合的有底的螺孔294的金属制的螺母部件292。对于螺母部件292,用化学蚀刻施加了表面处理,使其通过嵌件成形与端子承接部291一体化。由此,金属与树脂以界面级别接合,成为因迷宫效应而实现的复杂的接合,能够防止氢或氮等气体分子的泄漏。
一对主固定触头231是直线状的平板,在纵向上隔开间隔地直线地排列。由此,能够防止密闭容器215在进深方向上大型化。使主触点部221闭合时,主可动触头232将主固定触头231推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因此以使一对主固定触头231与盖部225的顶板面、即内周面相接的方式设置,而确保了强度。采用这样的布局时,能够在盖部225的顶面确保充分的空间。从而,从进深方向看来,主可动触头232和辅助可动触头242能够使彼此的长度方向相同,使辅助可动触头242的长度方向与密闭容器215的纵向平行。这样,通过采用简单的结构,能够抑制空间的竞争,容易地配置辅助触点部222,也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加。
采用省略螺母部件292、在辅助固定触头241的圆孔296中形成内螺纹部、使端子螺栓293与该处嵌合的结构的情况下,在端子承接部291上形成端子螺栓293的外螺纹部295进入的螺孔。该螺孔与端子螺栓293的外螺纹部295相比直径大。密闭容器215中,需要对于整个外周面形成阻气涂层,因此对于端子承接部291上形成的螺孔的内周面也进行阻气涂层的涂布。但是,因为在螺孔的开放端存在辅助固定触头241,所以难以用喷涂方式对螺孔的内周面进行阻气涂层的涂布。于是,如上所述,通过使金属制的螺母部件292嵌件成形,而防止氢或氮等气体分子的泄漏。
一对主固定触头231中,一端侧在密闭容器215的内侧隔开间隔地排列,在各自的一端侧形成了主固定触点233,各自的另一端侧在密闭容器215的外侧与主电路连接。另外,主可动触头232中,在两端侧形成了主可动触点234,使主可动触点234分别相对于主固定触点233接触和分离。主触点部221由主固定触点233和主可动触点234形成。对于一对主固定触头231,用化学蚀刻施加了表面处理,使其通过嵌件成形与密闭容器215一体化。由此,金属与树脂以界面级别接合,成为因迷宫效应而实现的复杂的接合,能够防止氢或氮等气体分子的泄漏。
线圈触头281中,一端侧配置在密闭容器215的内侧,另一端侧在密闭容器215的外侧与控制电路连接。中继触头285被固定于电磁体部223的线轴261,与电磁体部223的线圈272连接。支承弹簧288是金属制的,在密闭容器215的内侧被夹在线圈触头281与中继触头285之间。由此,即使在承受振动的环境下,也能够通过支承弹簧288的伸缩而保持线圈触头281与中继触头285的良好的接触状态,产品的可靠性提高。对于线圈触头281,用化学蚀刻施加了表面处理,使其通过嵌件成形与密闭容器215一体化。由此,金属与树脂以界面级别接合,成为因迷宫效应而实现的复杂的接合,能够防止氢或氮等气体分子的泄漏。
支承弹簧288对于密闭容器215推压电磁体部223。具体而言,将盖部225固定于容器部224时,因支承弹簧288的斥力,线轴261经由分隔壁部件254被一对主固定触头231推压。由此,能够防止在密闭容器215的内侧在电磁体部223和分隔壁部件254中发生松动。支承弹簧288在纵向的一侧有两个,在另一侧有两个,合计有四个,是以斥力均等地对线轴261中的纵向的两侧作用的方式配置的。由此,抑制了重心的偏移,稳定性提高。另外,也改善了组装密闭容器215时的作业效率。
以上,参考有限数量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权利范围并不限定于此,基于上述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变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明了的。
附图标记说明
11…密闭容器,12…容器主体,13…辅助触点收纳部,14…容器部,15…盖部,16…气体封入结构,17…开口部,18…凹部,21…主触点部,22…辅助触点部,23…电磁体部,31…主固定触头,32…主可动触头,33…侧板部,34…上板部,35…下板部,36…主固定触点,37…端子螺栓,38…主可动触点,41…辅助固定触头,42…辅助可动触头,43…下板部,44…侧板部,46…辅助固定触点,47…凹部,48…辅助可动触点,51…触点支承件,52…主接触弹簧,53…辅助接触弹簧,54…分隔壁部件,55…永磁体,56…轭,61…线轴,62…柱塞,63…上衔铁,64…下衔铁,65…轭,66…复位弹簧,71…卷绕轴,72…线圈,73…侧片部,74…上片部,75…下片部,81…线圈触头,82…线轴支承部,83…深型凹部,84…臂片,85…中继触头,86…浅型凹部,87…突出部,88…支承弹簧
111…密闭容器,112…容器主体,113…辅助触点收纳部,114…容器部,115…盖部,117…开口部,118…凹条部,121…主触点部,122…辅助触点部,126…支承台部,127…凹部,128…凹部,131…主固定触头,132…主可动触头,136…主固定触点,138…主可动触点,141…辅助固定触头,141a…上板部,141b…内侧板部,141c…下板部,141d…外侧板部,142…辅助可动触头,146…辅助固定触点,148…辅助可动触点,151…触点支承件,152…主接触弹簧,153…辅助接触弹簧,154…分隔壁部件,155…永磁体,156…轭
211…密闭型电磁接触器,212…壳体,213…主端子罩,214…辅助端子罩,215…密闭容器,216…树脂螺母,221…主触点部,222…辅助触点部,223…电磁体部,224…容器部,225…盖部,226…帽部,227…小筒部,231…主固定触头,232…主可动触头,233…主固定触点,234…主可动触点,241…辅助固定触头,242…辅助可动触头,243…辅助固定触点,244…辅助可动触点,251…触点支承件,252…主接触弹簧,253…辅助接触弹簧,254…分隔壁部件,261…线轴,262…柱塞,263…上衔铁,264…下衔铁,265…轭,266…复位弹簧,271…卷绕轴,272…线圈,273…侧片部,274…上片部,275…下片部,281…线圈触头,282…线轴支承部,283…深型凹部,284…臂片,285…中继触头,286…浅型凹部,287…突出部,288…支承弹簧,291…端子承接部,292…螺母部件,293…端子螺栓,294…螺孔,295…外螺纹部,296…圆孔,297…小直径部。

Claims (12)

1.一种密闭型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着预先决定的开闭方向动作来使主电路的电流通断的主触点部;
切换所述主触点部的开闭的电磁体部;
在内部配置有所述主触点部和所述电磁体部的树脂制的容器主体;
辅助触点部,其设置在所述容器主体的与所述主触点部相比更靠所述开闭方向的一侧的外侧,与所述主触点部一起沿着所述开闭方向动作来使辅助电路的电流通断;和
树脂制的辅助触点收纳部,其与所述容器主体的内部连通,所述辅助触点部配置在该辅助触点收纳部的内部,
在所述容器主体和所述辅助触点收纳部的内部封入了断路用气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容器主体中,在所述开闭方向的一侧形成有开口部,
所述密闭型电磁接触器具有触点支承件,其根端侧在所述容器主体的内侧支承所述主触点部的可动侧,前端侧穿过所述开口部并在所述辅助触点收纳部的内侧支承所述辅助触点部的可动侧,所述触点支承件能够沿着所述开闭方向进退。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闭型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触点收纳部覆盖所述触点支承件的前端侧,使所述开口部密闭。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密闭型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触点收纳部通过粘合剂与所述容器主体接合。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密闭型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触点部包括:
一对主固定触头,其在一端具有主固定触点,在另一端具有与所述主电路连接的主端子部;和
主可动触头,其具有能够相对于所述主固定触点接触和分离的一对主可动触点,
所述辅助触点部包括:
一对辅助固定触头,其在一端具有辅助固定触点,在另一端具有与所述辅助电路连接的辅助端子部;和
辅助可动触头,其具有能够相对于所述辅助固定触点接触和分离的一对辅助可动触点,
所述主可动触头和所述辅助可动触头是长条状的平板,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所述主可动触点和所述辅助可动触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密闭型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一对所述主固定触头和一对所述辅助固定触头,分别被实施了基于化学蚀刻的表面处理,并通过嵌件成型而与所述辅助触点收纳部或所述容器主体形成为一体。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密闭型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可动触头和所述辅助可动触头彼此的长度方向相同。
8.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密闭型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形成为コ字状的一对所述主固定触头被设置成コ字状的开口沿着所述主可动触头的长度方向彼此相对,
所述主可动触头和所述辅助可动触头彼此的长度方向正交。
9.如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密闭型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端子部是端子螺栓,
一对所述辅助固定触头是平板状的,在位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外侧的另一端侧,形成比所述端子螺栓中的外螺纹部的外径大的插通孔,
所述容器主体,在位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外侧的所述辅助固定触头的背面侧形成端子承接部,
在所述端子承接部,设置形成有与所述端子螺栓配合的有底的螺孔的金属制的螺母部件,
所述螺母部件,被实施了基于化学蚀刻的表面处理,并通过嵌件成型而与所述端子承接部形成为一体。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密闭型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圈触头,其一端侧配置在所述容器主体的内侧,另一端侧在所述容器主体的外侧与控制电路连接;
中继触头,其固定在所述电磁体部的绕线架上,与所述电磁体部的线圈连接;和
金属制的弹簧部件,其在所述容器主体的内侧被夹在所述线圈触头与所述中继触头之间,
所述线圈触头,被实施了基于化学蚀刻的表面处理,并通过嵌件成型而与所述容器主体形成为一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密闭型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部件向所述容器主体推压所述电磁体部。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密闭型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主体和所述辅助触点收纳部,用粘土晶体的层叠膜形成了阻气涂层。
CN202180047090.8A 2021-01-22 2021-12-06 密闭型电磁接触器 Pending CN1157771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08372 2021-01-22
JP2021008372A JP7380608B2 (ja) 2021-01-22 2021-01-22 密閉型電磁接触器
PCT/JP2021/044678 WO2022158142A1 (ja) 2021-01-22 2021-12-06 密閉型電磁接触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77134A true CN115777134A (zh) 2023-03-10

Family

ID=825497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47090.8A Pending CN115777134A (zh) 2021-01-22 2021-12-06 密闭型电磁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70172A1 (zh)
EP (1) EP4160645A4 (zh)
JP (1) JP7380608B2 (zh)
CN (1) CN115777134A (zh)
WO (1) WO202215814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73255A (en) * 1969-09-11 1972-05-03 Midland Electric Mfg Co Ltd Electromagnetic switches
JP5727860B2 (ja) * 2011-05-19 2015-06-03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2013191498A (ja) * 2012-03-15 2013-09-26 Panasonic Corp 直流遮断器
JP5986421B2 (ja) * 2012-04-27 2016-09-06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開閉器及びその接点位置調整方法
FR2999778B1 (fr) 2012-12-18 2015-01-02 Schneider Electric Ind Sas Procede de reglage de la course d'ecrasement des contacts electriques d'un bloc de coupure, bloc pour la mise en oeuvre dudit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commutation comportant un tel bloc.
EP3002769B1 (de) * 2014-10-01 2017-06-14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Integriertes Schütz
JP5835451B1 (ja) 2014-11-14 2015-12-24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静音電磁接触器
JP6274229B2 (ja) 2016-01-27 2018-02-07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WO2017217045A1 (ja) * 2016-06-14 2017-12-21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利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JP6332480B1 (ja) * 2017-01-11 2018-05-30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70172A1 (en) 2023-06-01
JP2022112548A (ja) 2022-08-03
EP4160645A1 (en) 2023-04-05
JP7380608B2 (ja) 2023-11-15
WO2022158142A1 (ja) 2022-07-28
EP4160645A4 (en) 2023-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91532B2 (en)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mounted with same
KR102075185B1 (ko) 전자 접촉기
KR101625726B1 (ko) 전자 접촉기
KR101190853B1 (ko) 밀봉 접점의 제조방법
WO2017217045A1 (ja) 接点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利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KR101846224B1 (ko) 전자 개폐기
KR20140025458A (ko) 전자 접촉기
KR20140016936A (ko) 전자 접촉기
KR20140074916A (ko) 접점 장치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전자 접촉기
KR20140022055A (ko) 전자 접촉기
KR200488063Y1 (ko) 릴레이
KR20140027990A (ko) 전자 접촉기
KR20140012129A (ko) 전자 접촉기의 소호실 조립 방법
KR20140138591A (ko) 개폐기
KR101698421B1 (ko) 접점 장치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전자 개폐기
KR20150084777A (ko) 전자 접촉기
CN112470244A (zh) 电磁继电器
EP2442340A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magnetic switch
JP2012199122A (ja) リレー装置
CN115777134A (zh) 密闭型电磁接触器
CN115769326A (zh) 气体封入结构、密闭型电磁接触器和气体封入方法
CN115812243A (zh) 密闭型电磁接触器
CN111863537A (zh) 触点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CN210984639U (zh) 低厚度型高压直流继电器
CN112447450A (zh) 触点装置和电磁接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