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70244A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70244A
CN112470244A CN201980048794.XA CN201980048794A CN112470244A CN 112470244 A CN112470244 A CN 112470244A CN 201980048794 A CN201980048794 A CN 201980048794A CN 112470244 A CN112470244 A CN 1124702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fixed
movable
movable contact
fixed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879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塚航平
箕轮亮太
岩坂博之
林田靖雄
森真吾
川口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4702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702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20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60Contact arrangements moving contact being rigidly combined with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22Polarised relays
    • H01H51/2209Polarised relays with rectilinearly movable arma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电磁继电器具备固定端子、可动接触片、第1触点和第2触点。固定端子包括第1面。可动接触片包括与第1面对置配置的第2面。第1触点以与第1面或第2面中的任一方共面的方式埋入固定端子或可动接触片中的任一方。第2触点在固定端子或可动接触片中的任意另一方与第1触点对置配置。第2触点包括接触面,该接触面从第1面或第2面中的任意另一方朝向第1触点突出,并且从与第1触点相对的方向观察时比第1触点小。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对电路进行开闭的电磁继电器。例如专利文献1的电磁继电器具备固定端子、配置于固定端子的固定触点、可动接触片以及配置于可动接触片的可动触点。可动触点能够与固定触点接触,通过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或从固定触点离开来对电路进行开闭。另外,在电磁继电器中设置有永久磁铁,该永久磁铁用于使在可动触点从固定触点离开时产生的电弧伸长(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2813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的电磁继电器中,固定触点从固定端子朝向可动触点突出。另外,可动触点从可动接触片朝向固定触点突出。因此,在固定触点与固定端子之间、以及可动触点与可动接触片之间产生阶梯差。
若在固定触点与固定端子之间、以及可动触点与可动接触片之间存在阶梯差,则在产生电弧时电弧胶着于阶梯部,阻碍电弧的伸长。因此,为了使电弧伸长而需要使用更强的强磁铁。另外,若电弧胶着,则电弧切断时间变长,因此触点的损耗变大,电磁继电器的寿命有可能降低。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抑制可动接触件从固定触点分离时的电弧的胶着。
(1)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具备固定端子、可动接触片、第1触点、第2触点、驱动轴以及电磁驱动装置。固定端子包括第1面。可动接触片包括与第1面对置配置的第2面。第1触点以与第1面或第2面中的任一方共面的方式埋入固定端子或可动接触片中的任一方。第2触点在固定端子或可动接触片中的任意另一方与第1触点对置配置。第2触点包括接触面,该接触面从第1面或第2面中的任意另一方朝向第1触点突出,从与第1触点相对的方向观察时比第1触点小。驱动轴与可动接触片能够一体移动地连结。电磁驱动装置使驱动轴向第1触点与第2触点接触的接触方向和第1触点与第2触点分离的分离方向上移动。
在该电磁继电器中,第1触点以与第1面或第2面中的任一方共面的方式埋入固定端子或可动接触片中的任一方。例如,在将第1触点以与固定端子的第2面共面的方式埋入固定端子的情况下,在第1触点与固定端子之间不产生阶梯差,因此在产生电弧时,能够抑制电弧胶着于第1触点与固定端子之间。另外,第2触点能够以比第1触点小的接触面与第1触点接触,因此即使在可动接触片移动时可动接触片的位置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第1触点与第2触点可靠地接触。由此,例如,在将第1触点配置于固定端子,并将第2触点配置于可动接触片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第2触点与固定端子接触。
(2)优选固定端子的第1面具有沿着与驱动轴正交的方向的平坦的形状,第1触点以与第1面共面的方式埋入固定端子,第2触点从可动接触片的所述第2面朝向所述第1触点突出。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电弧胶着在第1触点与固定端子之间。另外,由于第1面是沿着与驱动轴正交的方向的平坦的形状,因此能够使第1触点和第2触点稳定地接触。
(3)优选固定端子包括从第1面向接触方向凹陷而形成的凹部,第1触点配置于固定端子的凹部。在该情况下,在将固定触点焊接于固定端子时的固定触点的定位变得容易。
(4)优选可动接触片的第2面具有沿着与驱动轴正交的方向的平坦的形状,第1触点以与第2面共面的方式埋入可动接触片,第2触点从固定端子的第1面朝向所述第2触点突出。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电弧在第1触点与可动接触片之间胶着。另外,由于第1面是沿着与驱动轴正交的方向的平坦的形状,因此能够使第1触点和第2触点稳定地接触。
(5)优选可动接触片包括从第2面向分离方向凹陷而形成的凹部,第2触点配置于可动接触片的凹部。在该情况下,在可动接触片上焊接可动触点时的可动触点的定位变得容易。
(6)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具备第1固定端子、第2固定端子、可动接触片、第1固定触点、第2固定触点、第1可动触点、第2可动触点、驱动轴以及电磁驱动装置。第1固定端子包括第1面。第2固定端子包括第2面,与第1固定端子隔开间隔地配置。可动接触片包括与第1面及第2面对置配置的第3面。第1固定触点是阴极触点,以与第1面共面的方式埋入第1固定端子。第2固定触点从第2固定端子的第2面朝向第3面突出。第1可动触点与第1固定触点对置配置,能够与第1固定触点接触,从第3面朝向第1面突出。第2可动触点与第2固定触点对置配置,能够与第2固定触点接触,以与第3面共面的方式埋入可动接触片。驱动轴能够一体移动地与可动接触片连结。电磁驱动装置使驱动轴在第1固定触点与第1可动触点接触以及第2固定触点与第2可动触点接触的方向、和第1固定触点与第1可动触点分离以及第2固定触点与第2可动触点分离的方向上移动。第1可动触点包括从与第1固定触点相对的方向观察时比第1固定触点小的第1接触面。第2固定触点包括从与第2可动触点相对的方向观察时比第2可动触点小的第2接触面。第1固定触点和第2可动触点是阴极触点。
在该电磁继电器中,例如,在电磁继电器具有极性的情况下,通过在电弧难以伸展的阴极侧的触点处消除阶梯差,能够有效地抑制电弧胶着。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可动接触件从固定触点分离时的电弧的胶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2是可动接触片周边的剖视放大图。
图3是从分离方向侧观察第1固定触点周边的图。
图4是向线圈施加电压时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5是第1变形例的可动接触片周边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第2变形例的可动接触片周边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第3变形例的可动接触片周边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第4变形例的可动接触片周边的放大示意图。
符号说明:4…驱动轴;5…电磁驱动装置;14…第1固定端子;14a…第1面;14b…凹部;15…第2固定端子;15a…第1面;15b…凹部;16…第1固定触点;17…第2固定触点;20…可动接触片;20a…第2面;20b…凹部;26…第1可动触点;27…第2可动触点;100…电磁继电器;A1…接触面;A2…接触面;Z1…接触方向;Z2…分离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电磁继电器100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电磁继电器100具备外壳2、触点装置3、驱动轴4以及电磁驱动装置5。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驱动轴4的轴线Ax延伸的方向称为“轴向”。另外,在参照附图时,为了使说明容易理解,将图1中的上侧设为“上”,将下侧设为“下”,将左侧设为“左”,将右侧设为“右”来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中的下方是接触方向Z1。另外,图1中的上方是分离方向Z2。另外,关于接触方向Z1以及分离方向Z2的详细情况在后面说明。
外壳2包括壳体2a和盖2b。壳体2a是大致四边形的箱型,上方敞开。罩2b覆盖壳体2a的上方。外壳2通过壳体2a以及罩2b将内部密闭。壳体2a和盖2b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在外壳2的内部收容有触点装置3、驱动轴4以及电磁驱动装置5。
在外壳2内配置有收容有触点装置3的触点壳体11和覆盖触点壳体11的上方的触点罩12。触点壳体11和触点罩12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
触点壳体11包括底部11a、圆筒部11b、第1触点支承部11c和第2触点支承部11d。底部11a形成为矩形并呈板状。底部11a的长度方向与图1中的左右方向一致。
圆筒部11b在轴向上呈筒状延伸。圆筒部11b从底部11a的中心向下方突出,并且从底部11a的中心向上方突出。圆筒部11b包括沿轴向贯通底部11a的贯通孔18。贯通孔18沿轴向贯通底部11a的中心。贯通孔18供驱动轴4在轴向上贯通。
第1触点支承部11c配置在比长度方向上的底部11a的中心靠左侧的位置。第1触点支承部11c形成为从底部11a呈矩形状地向上方突出。第2触点支承部11d配置在比长度方向上的底部11a的中心靠右侧的位置。第2触点支承部11d形成为从底部11a呈矩形状地向上方突出。
触点罩12覆盖触点壳体11的上方。触点罩12包括朝向底部11a延伸的电弧伸长壁12a。电弧伸长壁12a例如由树脂或氧化铝等陶瓷材料等形成。
触点装置3包括第1固定端子14、第2固定端子15、第1固定触点16、第2固定触点17、可动接触片20、第1可动触点26、第2可动触点27以及接触片保持部30。第1固定端子14、第2固定端子15、第1固定触点16、第2固定触点17、可动接触片20、第1可动触点26以及第2可动触点27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
第1固定端子14沿左右方向延伸,在外壳2内被触点壳体11的第1触点支承部11c支承。图2是图1中的可动接触片20周边的放大图。图3是从分离方向Z2侧观察第1固定触点16周边的图。如图1至图3所示,第1固定端子14包括第1面14a、凹部14b以及外部连接部14c。
第1面14a设置于外壳2内的靠分离方向Z2侧的表面的一部分。第1面14a具有沿着与驱动轴4正交的方向的平坦的形状。第1面14a在轴向上至少一部分与可动接触片20重叠。凹部14b形成为从第1面14a向接触方向Z1凹陷。如图3所示,当从分离方向Z2侧观察时,对于凹部14b而言,其周围被第1面14a包围。外部连接部14c从壳体2a向左右方向突出。
第2固定端子15沿左右方向延伸,在外壳2内被触点壳体11的第2触点支承部11d支承。第2固定端子15包括第1面15a、凹部15b以及外部连接部15c。如图1所示,第2固定端子15隔着驱动轴4的轴线Ax与第1固定端子14为左右对称形状,因此省略说明。
第1固定触点16与第1固定端子14连接。第1固定触点16以与第1固定端子14的第1面14a共面的方式埋入于第1固定端子14。第1固定触点16的靠分离方向Z2侧的表面具有沿着与驱动轴4正交的方向的平坦的形状。第1固定触点16配置于凹部14b,靠分离方向Z2侧的表面与第1面14a没有阶梯差地连接。通过将第1固定触点16配置于凹部14b,在将第1固定触点16焊接于第1固定端子14时,第1固定触点16的定位变得容易。
第2固定触点17与第2固定端子15连接。第2固定触点17隔着驱动轴4的轴线Ax与第1固定触点16为左右对称形状。第2固定触点17以与第2固定端子15的第1面15a共面的方式埋入第2固定端子15。第2固定触点17配置于凹部15b,分离方向Z2侧的表面与第1面15a没有阶梯差地连接。
可动接触片20在触点壳体11内沿左右方向延伸。可动接触片20与第1固定端子14以及第2固定端子15对置配置。可动接触片20包括第2面20a。第2面20a配置在可动接触片20的两端。详细而言,第2面20a与第1固定端子14的第1面14a以及第2固定端子15的第1面15a对置配置。第2面20a具有沿着与驱动轴4正交的方向的平坦的形状。另外,第2面20a没有必要一定是平坦的形状。
可动接触片20能够向与第1固定触点16及第2固定触点17接触的接触方向Z1及从第1固定触点16及第2固定触点17离开的分离方向Z2移动。
接触方向Z1是第1可动触点26以及第2可动触点27与第1固定触点16以及第2固定触点17接触的方向(图1中的下方)。分离方向Z2是第1可动触点26及第2可动触点27从第1固定触点16及第2固定触点17离开的方向(图1中的上方)。接触方向Z1和分离方向Z2与轴向一致。
第1可动触点26与可动接触片20连接。第1可动触点26与第1固定触点16对置配置,能够与第1固定触点16接触。第1可动触点26从可动接触片20的第2面20a朝向第1固定触点16突出。第1可动触点26的靠接触方向Z1侧的表面具有沿着与驱动轴4正交的方向的平坦的形状。另外,第1可动触点26可以安装于第2面20a,也可以一部分埋入可动接触片20。
如图3所示,从与第1固定触点16相对的方向观察,第1可动触点26与第1固定触点16完全重叠。换言之,第1可动触点26在轴向上与第1固定触点16整体重叠。另外,从与第1固定触点16相对的方向观察,第1可动触点26包括比第1固定触点16的接触面A2小的接触面A1。
接触面A1是第1可动触点26能够与第1固定触点16接触的表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面A1是第1可动触点26的在接触方向Z1侧的表面积。
接触面A2是第1固定触点16能够与第1可动触点26接触的表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面A2是第1固定触点16的在分离方向Z2侧的表面积。
如图3所示,在可动接触片20的长度方向上,第1可动触点26的尺寸比第1固定触点16的尺寸小。另外,在可动接触片20的短边方向上,第1可动触点26的尺寸比第1固定触点16的尺寸小。在轴向观察时,第1可动触点26的外缘配置于比第1固定触点16的外缘靠内侧的位置。由此,能够使第1固定触点16与第1可动触点26可靠地接触。
第2可动触点27与可动接触片20连接。第2可动触点27与第2固定触点17对置配置,能够与第2固定触点17接触。第2可动触点27隔着驱动轴4的轴线Ax与第1可动触点26为左右对称形状,因此省略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可动触点26以及第1固定触点16在轴向观察时为矩形,但例如也可以是圆形,第1可动触点26与第1固定触点16具有不同的形状也可以。
接触片保持部30经由驱动轴4保持可动接触片20。接触片保持部30将可动接触片20与驱动轴4连结。接触片保持部30包括支架24和触点弹簧25。可动接触片20在轴向上被支架24的上部和驱动轴4的凸缘部4a夹持。触点弹簧25配置在支架24的底部与驱动轴4的凸缘部4a之间,朝向分离方向Z2侧对驱动轴4和可动接触片20施力。
驱动轴4沿着接触方向Z1和分离方向Z2延伸。驱动轴4经由接触片保持部30与可动接触片20连结。驱动轴4能够与可动接触片20一起在接触方向Z1以及分离方向上Z2移动。
电磁驱动装置5通过电磁力使驱动轴4向接触方向Z1移动。电磁驱动装置5在外壳2内配置于触点壳体11的下方。
电磁驱动装置5包括线圈32、绕线架33、可动铁芯34、固定铁芯35、施力部件36和磁轭37。
线圈32安装于绕线架33的外周。绕线架33包括收容部33a。收容部33a设置于绕线架33的内周部。收容部33a为圆筒状,沿着轴向延伸。
可动铁芯34配置在收容部33a内。可动铁芯34为圆柱状,驱动轴4在轴向上贯通其中心,并以能够一体移动的方式与驱动轴4连结。可动铁芯34能够与驱动轴4一起沿轴向移动。
固定铁芯35在收容部33a内的可动铁芯34的接触方向Z1侧与可动铁芯34对置地配置。固定铁芯35固定于磁轭37。
施力部件36例如是螺旋弹簧,配置在可动铁芯34与固定铁芯35之间。施力部件36朝向分离方向Z2对可动铁芯34施力。因此,施力部件36在被压缩的状态下配置于可动铁芯34与固定铁芯35之间。
磁轭37包括第1磁轭37a和第2磁轭37b。第1磁轭37a为板状,配置在触点壳体11的底部11a与绕线架33之间。第1磁轭37a在左右方向上与圆筒部11b的下部重叠。第1磁轭37a与环状铁芯38连接。第2磁轭37b为大致U字形状,底部配置于绕线架33的下方。第2磁轭37b的两侧部的上端与第1磁轭37a连接。
接着,对电磁继电器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表示未对线圈32施加电压的状态。在未对线圈32施加电压的情况下,通过施力部件36阻止可动铁芯34向分离方向Z2的移动。因此,第1可动触点26及第2可动触点27成为从第1固定触点16及第2固定触点17离开的状态。
图4表示对线圈32施加电压的状态。若对线圈32施加电压而进行励磁,则可动铁芯34通过线圈32的电磁力来克服施力部件36的弹性力而向接触方向Z1移动。随着可动铁芯34的移动,驱动轴4以及可动接触片20向接触方向Z1移动,从而第1可动触点26以及第2可动触点27与第1固定触点16以及第2固定触点17接触。
若停止向线圈32施加电压,则可动铁芯34通过施力部件36的弹性力向分离方向Z2移动,成为第1可动触点26以及第2可动触点27从第1固定触点16以及第2固定触点17离开的状态。
在此,如图1及图4所示,在触点壳体11内设置有1对电弧消弧用的永久磁铁40。永久磁铁40在第1固定触点16与第1可动触点26之间的位置产生朝向左右方向的磁通。若电流在第1固定触点16与第1可动触点26之间沿上下方向流动,则朝向可动接触片20的宽度方向的洛伦兹力作用于电弧,电弧被拉伸至电弧伸长壁12a。此时,例如,若在第1固定触点16与第1固定端子14之间存在阶梯差,则电弧胶着于阶梯部而阻碍电弧的伸长。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由于第1固定触点16以与第1固定端子14的第1面14a共面的方式埋入第1固定端子14,因此能够抑制电弧在第1固定触点16与第1固定端子14之间胶着。由此,能够迅速地对电弧进行消弧。此外,即使在第2固定触点17与第2可动触点27之间产生电弧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另外,由于第1可动触点26的接触面A1比第1固定触点16的接触面A2小,因此即使在可动接触片20移动时可动接触片20的位置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第1可动触点26与第1固定触点16可靠地接触。即,能够防止第1固定端子14与第1可动触点26接触。另外,在第2可动触点27和第2固定触点17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也可以变更电磁驱动装置5的结构。也可以变更线圈32、绕线架33、可动铁芯34、施力部件36、磁轭37的形状或者配置。也可以变更外壳2、触点装置3、触点壳体11、触点罩12的形状或配置。
图5是第1变形例的可动接触片20周边的放大图。如图5所示,第1变形例是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1固定触点16与第1可动触点26的形状相互调换的实施例。详细而言,第1可动触点26以与可动接触片20的第2面20a共面的方式埋入可动接触片20。第1可动触点26配置于从第2面20a向分离方向Z2凹陷而形成的凹部20b。
第1固定触点16从第1固定端子14的第1面14a朝向第1可动触点26突出。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电弧在可动接触片20与第1可动触点26之间胶着。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能够使第1可动触点26与第1固定触点16可靠地接触。另外,第2固定触点17及第2可动触点27隔着驱动轴4的轴线Ax与第1固定触点16及第1可动触点26为左右对称形状。
图6是第2变形例的可动接触片20周边的放大图。第2变形例是在电磁继电器100具有极性的情况下,在电弧难以伸长的阴极侧的触点消除了阶梯差的实施例。阳极侧的触点朝向阴极侧的触点突出。例如,在图6中,第1固定触点16和第2可动触点27是阴极侧的触点,第2固定触点17和第1可动触点26是阳极侧的触点。
第1固定触点16以与第1固定端子14的第1面14a共面的方式配置于第1固定端子14的凹部14b。第1可动触点26从可动接触片20的第2面20a朝向第1固定触点16突出。从与第1固定触点16相对的方向观察,第1可动触点26包括比第1固定触点16小的接触面A1。在第2变形例中,可动接触片20的第2面20a是第3面的一例。
第2固定触点17从第2固定端子15的第1面15a朝向第2可动触点27突出。从与第2可动触点27相对的方向观察,第2固定触点17包括比第2可动触点27小的接触面A2。在第2变形例中,第2固定端子15的第1面15a是第2面的一例。第2可动触点27以与可动接触片20的第2面20a共面的方式配置于可动接触片20的凹部20b。
图7是第3变形例的可动接触片120周边的放大示意图。在第3变形例中,接触方向Z1和分离方向Z2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第1固定端子114及第2固定端子115由沿轴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的端子构成。
如图7所示,第1固定触点116从第1固定端子114的第1面114a朝向第1可动触点126突出。第2固定触点117从第2固定端子115的第1面115a朝向第2可动触点127突出。第1可动触点126以及第2可动触点127分别以与可动接触片120的第2面120a共面的方式配置于可动接触片120的凹部120b。
图8是第4变形例的可动接触片120周边的放大示意图。如图8所示,第4变形例是将第3变形例中的第1固定触点116与第1可动触点126、第2固定触点117与第2可动触点127的形状相互调换的实施例。第1固定触点116以与第1固定端子114的第1面114a共面的方式配置于第1固定端子114的凹部114b。第2固定触点117以与第2固定端子115的第1面115a共面的方式配置于第2固定端子115的凹部115b。第1可动触点126从可动接触片120的第2面120a朝向第1固定触点116突出。第2可动触点127从可动接触片120的第2面120a朝向第2固定触点117突出。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可动接触件从固定触点分离时的电弧的胶着。

Claims (6)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固定端子,其包括第1面;
可动接触片,其包括与所述第1面对置配置的第2面;
第1触点,其以与所述第1面或所述第2面中的任一方共面的方式埋入到所述固定端子或所述可动接触片中的任一方;
第2触点,其与所述第1触点对置配置于所述固定端子或所述可动接触片中的任意另一方,从所述第1面或所述第2面中的任意另一方朝向所述第1触点突出,并且包括从与所述第1触点相对的方向观察时比所述第1触点小的接触面;
驱动轴,其能够一体移动地与所述可动接触片连结;以及
电磁驱动装置,其使所述驱动轴向所述第1触点与所述第2触点接触的接触方向和所述第1触点与所述第2触点分离的分离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端子的所述第1面具有沿着与所述驱动轴正交的方向的平坦的形状,
所述第1触点以与所述第1面共面的方式埋入所述固定端子,
所述第2触点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所述第2面朝向所述第1触点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端子包括从所述第1面向所述接触方向凹陷而形成的凹部,
所述第1触点配置于所述固定端子的所述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接触片的所述第2面具有沿着与所述驱动轴正交的方向的平坦的形状,
所述第1触点以与所述第2面共面的方式埋入所述可动接触片,
所述第2触点从所述固定端子的所述第1面朝向所述第2触点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接触片包括从所述第2面向所述分离方向凹陷而形成的凹部,
所述第2触点配置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所述凹部。
6.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固定端子,其包括第1面;
第2固定端子,其包括第2面,与所述第1固定端子隔开间隔地配置;
可动接触片,其包括与所述第1面以及所述第2面对置配置的第3面;
第1固定触点,其以与所述第1面共面的方式埋入所述第1固定端子;
第2固定触点,其从所述第2固定端子的所述第2面朝向所述第3面突出;
第1可动触点,其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对置配置,能够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接触,从所述第3面朝向所述第1面突出,
第2可动触点,其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对置配置,能够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接触,以与所述第3面共面的方式埋入所述可动接触片;
驱动轴,其能够一体移动地与所述可动接触片连结;以及
电磁驱动装置,其使所述驱动轴在所述第1固定触点与所述第1可动触点接触以及所述第2固定触点与所述第2可动触点接触的方向、和所述第1固定触点与所述第1可动触点分离以及所述第2固定触点与所述第2可动触点分离的方向上移动,
所述第1可动触点包括在从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相对的方向观察时比所述第1固定触点小的第1接触面,
所述第2固定触点包括在从与所述第2可动触点相对的方向观察时比所述第2可动触点小的第2接触面,
所述第1固定触点以及所述第2可动触点是阴极触点。
CN201980048794.XA 2018-08-28 2019-02-18 电磁继电器 Pending CN11247024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58999 2018-08-28
JP2018158999A JP7135590B2 (ja) 2018-08-28 2018-08-28 電磁継電器
PCT/JP2019/005933 WO2020044607A1 (ja) 2018-08-28 2019-02-18 電磁継電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70244A true CN112470244A (zh) 2021-03-09

Family

ID=69644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8794.XA Pending CN112470244A (zh) 2018-08-28 2019-02-18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55302B2 (zh)
JP (1) JP7135590B2 (zh)
CN (1) CN112470244A (zh)
DE (1) DE112019004332T5 (zh)
WO (1) WO20200446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23944B2 (ja) * 2019-09-13 2024-01-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380455B2 (ja) * 2020-07-02 2023-11-1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468412B2 (ja) 2021-03-12 2024-04-1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34644A (ja) * 2001-05-10 2002-11-22 Toyota Motor Corp 電磁継電器
JP4470911B2 (ja) 2006-06-09 2010-06-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直流電磁継電器
KR101004465B1 (ko) * 2008-09-05 2010-12-31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계전기
JP6071376B2 (ja) 2012-09-21 2017-02-01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171320B2 (ja) 2012-12-12 2017-08-02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5610045B2 (ja) 2013-07-18 2014-10-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接点開閉器
JP6281301B2 (ja) 2013-07-31 2018-02-21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CN105531783B (zh) * 2013-08-29 2019-01-0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接触装置
JP6300153B2 (ja) 2014-03-07 2018-03-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WO2015194169A1 (ja) 2014-06-19 2015-12-2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磁継電器、および接点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380893B2 (ja) * 2014-06-19 2018-08-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電磁継電器
US20210027964A1 (en) * 2018-03-23 2021-01-28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Electromagnetic rela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35590B2 (ja) 2022-09-13
WO2020044607A1 (ja) 2020-03-05
US20210304991A1 (en) 2021-09-30
US11955302B2 (en) 2024-04-09
JP2020035561A (ja) 2020-03-05
DE112019004332T5 (de) 2021-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91532B2 (en)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mounted with same
KR101890848B1 (ko) 접점 장치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전자 접촉기
US8937518B2 (en) Electromagnetic switch
WO2011115057A1 (ja) 接点開閉装置
EP3139396B1 (en) Contact switching device
KR101625726B1 (ko) 전자 접촉기
US20140014622A1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KR20140025458A (ko) 전자 접촉기
KR20140019826A (ko) 전자 접촉기
KR20150016487A (ko) 전자 접촉기
KR102087468B1 (ko) 전자 접촉기
CN112470244A (zh) 电磁继电器
KR20150084776A (ko) 전자 개폐기
CN109741995B (zh) 触点装置
KR101698421B1 (ko) 접점 장치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전자 개폐기
JP2009199894A (ja) 電磁継電器
CN112509871A (zh) 继电器
JP4645659B2 (ja) 電磁継電器
JP7143679B2 (ja) 電磁継電器
WO2020022231A1 (ja) 電磁石装置、電磁継電器
JP2015176810A (ja) 電磁接触器
JP2012104363A (ja) 接点装置
US11636992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including fixed terminal having chamfered shape or movable contact piece having chamfered shape
CN112530749A (zh) 电磁接触器
CN112447450A (zh) 触点装置和电磁接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