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98848A - 反射屏幕、反射屏幕单元以及影像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反射屏幕、反射屏幕单元以及影像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98848A
CN115698848A CN202180040669.1A CN202180040669A CN115698848A CN 115698848 A CN115698848 A CN 115698848A CN 202180040669 A CN202180040669 A CN 202180040669A CN 115698848 A CN115698848 A CN 1156988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reflective screen
screen
unit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4066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口直
弘光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6988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988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54Accessories
    • G03B21/56Projection screens
    • G03B21/60Projection scree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surface
    • G03B21/602Lenticular scre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8Reflectors in projection bea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54Accessories
    • G03B21/56Projection screens
    • G03B21/60Projection scree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surfa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54Accessories
    • G03B21/56Projection screens
    • G03B21/60Projection scree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surface
    • G03B21/62Translucent scre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54Accessories
    • G03B21/56Projection screens
    • G03B21/60Projection scree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surface
    • G03B21/62Translucent screens
    • G03B21/625Lenticular translucent scree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4Projection arrangements for image reproduction, e.g. using eidopho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verhead Projectors And Projection Screen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了与支承板的紧密贴合性的反射屏幕。反射屏幕(10)使从影像源投射的影像光反射而以能够被观察到的方式显示,其具备:透镜层(11),其具有排列有多个单位透镜(111)的菲涅耳透镜形状;以及对光进行反射的反射层(12),其形成于透镜层(11)的单位透镜(111),单位透镜(111)在透镜层(11)的厚度方向上从影像源侧朝向背面侧凸出,透镜层(11)至少在一个端缘形成有背面侧的一部分成为平坦面(114f)的平坦部(114),在透镜层(11)的厚度方向上,从透镜层(11)的最靠影像源侧的位置到单位透镜(111)的最靠背面侧的位置的距离即高度(h1)中的最小的高度h1min、和从平坦部(114)的平坦面(114f)到单位透镜(111)的最靠背面侧的位置的距离即高度h2满足h1min‑h2>0。

Description

反射屏幕、反射屏幕单元以及影像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投射的影像光进行反射并显示的反射屏幕、具备该反射屏幕的反射屏幕单元、以及具备该反射屏幕单元的影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良好地显示从短焦点型的影像源投射的影像光,开发了在具有排列有多个单位透镜的菲涅耳透镜形状的透镜层上形成有反射层的反射屏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711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反射屏幕在影像源侧接合有边框,在背面侧接合有支承板。反射屏幕与边框及支承板通过接合层(粘合剂、粘接剂等)接合。但是,由于在反射屏幕的背面侧露出有截面形状为大致三角形状的单位透镜,因此在层叠于反射屏幕的背面侧的接合层的背面侧会形成由单位透镜的凹凸形状引起的凹凸。因此,由于接合层的背面侧的凹凸,无法使反射屏幕与支承板充分地紧密贴合,有时两者会剥离。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提高了与支承板的紧密贴合性的反射屏幕、具备该反射屏幕的反射屏幕单元以及影像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通过以下的解决手段来解决课题。此外,为了容易理解,标注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应的标号来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另外,对于标注标号而说明的结构,可以适当地改良,另外,也可以将至少一部分代替为其他结构物。
第一发明涉及一种反射屏幕,其使从影像源投射的影像光反射而以能够被观察到的方式显示,其中,所述反射屏幕具备:透镜层(11),其具有排列有多个单位透镜(111)的菲涅耳透镜形状;和对光进行反射的反射层(12),其形成于所述透镜层的所述单位透镜,所述单位透镜在所述透镜层的厚度方向上从影像源侧朝向背面侧凸出,所述透镜层至少在一个端缘形成有背面侧的一部分成为平坦面(114f)的平坦部(114),在所述透镜层的厚度方向上,高度h1中的最小的高度h1min和高度h2满足h1min-h2>0,其中,所述高度h1是从所述透镜层的最靠影像源侧的位置到所述单位透镜的最靠背面侧的位置的距离,所述高度h2是从所述平坦部的所述平坦面到所述单位透镜的最靠背面侧的位置的距离。
第二发明涉及一种反射屏幕,在第一发明的反射屏幕中,在所述平坦部的所述平坦面形成于从所述单位透镜的最靠背面侧的位置到所述单位透镜的最靠影像源侧的位置的近前之间的所述透镜层中,h1min-h2=10~90μm。
第三发明涉及一种反射屏幕,在第一发明的反射屏幕,在所述平坦部的所述平坦面形成于从所述单位透镜的最靠影像源侧的位置到所述透镜层的最靠影像源侧的位置的近前之间的所述透镜层中,h1min-h2=20~60μm。
第四发明涉及一种反射屏幕,在第一发明的反射屏幕中,所述透镜层在从影像源侧观察时为横长的四边形,所述平坦部形成于所述透镜层的长边侧的至少一个端缘。
第五发明涉及一种反射屏幕,在第四发明的反射屏幕中,所述透镜层具有在所述单位透镜的排列方向上比非透镜面靠透镜面侧的第一长边侧、和在所述单位透镜的排列方向上比所述透镜面靠所述非透镜面侧的第二长边侧,所述平坦部形成于所述第一长边侧的一个端缘。
第六发明涉及一种反射屏幕,在第四发明的反射屏幕中,所述平坦部形成于所述透镜层的离菲涅耳透镜形状的光学中心远的一侧的端缘。
第七发明涉及一种反射屏幕,在第一发明的反射屏幕中,所述透镜层在从影像源侧观察时为横长的四边形,所述平坦部形成于所述透镜层的长边侧的至少一个端缘和短边侧的至少一个端边。
第八发明涉及一种反射屏幕单元,其中,所述反射屏幕单元具备:第一至第七发明中的任一发明的反射屏幕;边框(20),其设置于所述反射屏幕的影像源侧,至少覆盖所述平坦部;支承板(30),其设置于所述反射屏幕的背面侧,维持所述反射屏幕的画面的平坦性;以及接合层(40),其设置于所述反射屏幕与所述支承板之间,将所述反射屏幕与所述支承板接合。
第九发明涉及一种影像显示装置,其具备第八发明的反射屏幕单元和向所述反射屏幕单元投射影像光的影像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支承板与反射屏幕的紧密贴合性,因此能够抑制两者的剥离。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图。
图2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反射屏幕单元1及反射屏幕10的层结构的图。
图3是从背面侧(-Z侧)观察反射屏幕10的透镜层11的图。
图4是反射屏幕单元1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辊版50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6的(A)、(B)是说明辊版50中的模制版52的粘贴方向的图。
图7的(A)~(C)是说明透镜层11的成型的图。
图8是说明使用了辊版50的透镜片11a的制造过程的图。
图9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反射屏幕单元1及反射屏幕10的层结构的图。
图10的(A)~(C)是说明变形方式的透镜层11的成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等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包括图1在内,以下所示的各图是示意性地进行示出的图,为了容易理解,对各部分的大小、形状进行了适当夸张。
在本说明书中,关于确定形状、几何学条件的用语(例如平行、正交等用语),除了严格的意义之外,还包括起到同样的光学功能、且具有可视为平行或正交的程度的误差的状态。
在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各部件的尺寸等数值及材料名等是实施方式的一例,并不限定于此,可以适当选择使用。
在本说明书中,屏幕面表示作为屏幕整体观察时的成为屏幕的平面方向的面,其与屏幕的画面(显示面)平行。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图。图1的(A)是影像显示装置100的立体图。图1的(B)是从侧面观察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图。
如图1所示,影像显示装置100具备反射屏幕单元1、影像源2等。反射屏幕单元1具备反射屏幕10(后述)等,反射从影像源2投射的影像光L,从而在影像源侧的画面(显示面)上显示影像。关于反射屏幕单元1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此外,在反射屏幕单元1和反射屏幕10中,上下左右没有特别规定,但在除了图5和图6以外的各图中,适当地示出了XYZ的正交坐标系。在该坐标系中,将反射屏幕单元1(反射屏幕10)的画面左右方向(水平方向)设为X方向,将画面上下方向(铅垂方向)设为Y方向,将反射屏幕单元1的厚度方向设为Z方向。反射屏幕单元1的画面与XY面平行,反射屏幕单元1的厚度方向(Z方向)与反射屏幕单元1的画面正交。
另外,从位于反射屏幕单元1的影像源侧的正面方向的观察者O1观察,将朝向画面左右方向的右侧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朝向左侧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朝向画面上下方向的上侧的方向设为+Y方向,将朝向下侧的方向设为-Y方向。在厚度方向上,将从背面侧(背侧)朝向影像源侧的方向设为+Z方向,将从影像源侧朝向背面侧的方向设为-Z方向。
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画面上下方向、画面左右方向、厚度方向相当于反射屏幕单元1的使用状态下的画面上下方向(铅垂方向)、画面左右方向(水平方向)、厚度方向(进深方向)。这些各方向分别与Y方向、X方向、Z方向平行。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也将“~方向”称为“~侧”。
影像源2是将影像光L向反射屏幕单元1投射的影像投射装置(投影仪)。本实施方式的影像源2是短焦点型的投影仪。
在影像显示装置100的使用状态下,在从影像源侧(+Z侧)的正面方向(屏幕面的法线方向)观察反射屏幕单元1的画面(显示区域)的情况下,影像源2被设置于反射屏幕单元1的画面左右方向的中央且比反射屏幕单元1的画面靠铅垂方向下方侧(-Y侧)处。
影像源2能够从在进深方向(Z方向)上距反射屏幕单元1的影像源侧(+Z侧)的表面的距离比以往的通用投影仪大幅接近的位置斜着投射影像光L。因此,与以往的通用投影仪相比,影像源2到反射屏幕单元1的投射距离短,投射的影像光入射到反射屏幕单元1的入射角度大,入射角度的变化量(从最小值到最大值的变化量)也大。
反射屏幕单元1将影像源2投射的影像光L朝向位于影像源侧(+Z侧)的观察者O1侧反射而显示影像。
在使用状态下,从影像源侧(+Z侧)的观察者O1侧观察,反射屏幕单元1的画面(显示区域)是长边方向为画面左右方向(X方向)的矩形状。即,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屏幕单元1(反射屏幕10)的画面在从影像源侧观察时为横长的四边形。
图2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反射屏幕单元1及反射屏幕10的层结构的图。图2放大示出了反射屏幕单元1的下侧(-Y侧)的区域、即如下截面(Y-Z平面)的一部分,该截面通过反射屏幕10的几何学中心A(参照图3),与单位透镜111(后述)的排列方向平行且与厚度方向(Z方向)平行。图3是从背面侧(-Z侧)观察反射屏幕10的透镜层11的图。此外,在图3中,省略了设置于透镜层11的背面侧的反射层12的图示。图4是反射屏幕单元1的分解立体图。在图4中,是从背面侧(-Z侧)观察反射屏幕单元1的图,简化了各部的外观、形状等。
如图2以及图4所示,反射屏幕单元1从影像源侧(+Z侧)起依次具备边框20、反射屏幕10、接合层40以及支承板30。
<反射屏幕10>
反射屏幕10是使从影像源2投射的影像光反射并以能够被观察到的方式显示的片部件(层叠体)。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屏幕10具备透镜层11、反射层12及光扩散层13。另外,作为反射屏幕10,只要至少具备透镜层11及反射层12即可。
<透镜层11>
透镜层11是形成于光扩散层13的背面侧(-Z侧)的具有透光性的片材。如图3所示,透镜层11具有以点C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地排列有多个单位透镜111的圆形菲涅耳透镜形状。在圆形菲涅耳透镜形状中,成为光学中心(菲涅耳中心)的点C位于反射屏幕10的画面(显示区域)的区域外,且位于反射屏幕10的下侧(-Y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光学中心C设置在通过反射屏幕10的几何学中心A的与画面上下方向(Y方向)平行的线(图3中的单点划线)上,圆形菲涅耳透镜形状形成为相对于该线(图3中的单点划线)线对称。
如图2所示,单位透镜111在与正交于屏幕面的厚度方向(Z方向)平行且与单位透镜111的排列方向(Y方向)平行的截面中的形状为大致三角形状。单位透镜111形成为从影像源侧(+Z侧)朝向背面侧(-Z侧)凸出。单位透镜111具备:透镜面112;和在单位透镜111的排列方向上与透镜面112对置(相邻)的非透镜面113。在反射屏幕单元1的使用状态下,单位透镜111的透镜面112夹着顶点t位于比非透镜面113靠铅垂方向的上侧(+Y侧)的位置。顶点t表示成为单位透镜111的最背面侧(-Z侧)的位置。
如图2所示,在单位透镜111中,透镜面112与平行于屏幕面的面(在图中,为虚线(X-Y平面))所成的角度为α。非透镜面113与平行于屏幕面的面所成的角度为β(β>α)。单位透镜111的排列间距为P。另外,单位透镜111的透镜高度为h0。透镜高度h0是从单位透镜111的最靠影像源侧的点v到顶点t的距离。点v表示从反射屏幕10在厚度方向上的顶点t变成单位透镜111间的谷底的位置。
另外,在图2中,单位透镜111的排列间距P、角度α、β以在单位透镜111的排列方向上固定的方式示出。但是,单位透镜111实际上构成为:排列间距P等是固定的,但角度α在单位透镜111的排列方向上随着远离成为菲涅耳中心的点C(参照图3)而逐渐变大。即,单位透镜111的透镜高度h0在单位透镜111的排列方向上随着远离成为菲涅耳中心的点C而逐渐变大。
另外,不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采用排列间距P沿着单位透镜111的排列方向逐渐变化的结构。即,排列间距P能够根据投射影像光的影像源2的像素(pixel)的大小、影像源2的投射角度(影像光向反射屏幕10的屏幕面入射的入射角度)、反射屏幕10的画面尺寸、各层的折射率等适当地变更。
如图3所示,在透镜层11(反射屏幕10)的画面左右方向(X方向)及画面上下方向(Y方向)各自的端缘,形成有背面侧成为平坦面(114f)的平坦部114。平坦部114以包围所排列的单位透镜111的方式设置,由与单位透镜111相同的材料形成。即,在反射屏幕10中,单位透镜111和平坦部114形成为一体。
图3所示的透镜层11在单位透镜111的排列方向上具有比非透镜面113(参照图2)靠透镜面112(参照图2)侧的第一长边侧的端缘LS1和比透镜面112靠非透镜面113侧的第二长边侧的端缘LS2。在图2所示的截面形状的单位透镜111沿画面上下方向(Y方向)排列的透镜层11中,平坦部114优选至少形成于第一长边侧的端缘LS1。即,平坦部114优选形成于远离成为透镜层11的光学中心的点C的一侧的端缘。
在第一长边侧的端缘LS1形成平坦部114,在将透镜层11从成型模具剥离时,通过将形成于透镜层11的+Y侧的端缘LS1的平坦部114作为剥离开始部,能够更容易且顺利地将透镜层11从成型模具剥离。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反射屏幕10中,如图2所示,平坦部114的平坦面114f在透镜层11的厚度方向(Z方向)上形成于从成为单位透镜111的最靠背面侧的顶点t到成为单位透镜111的最靠影像源侧的点v的近前之间。“点v的近前”是指:在透镜层11的厚度方向上,平坦部114的平坦面114f形成于比单位透镜111的最靠影像源侧的点v靠背面侧(-Z侧)的位置。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反射屏幕10中,在透镜层11的厚度方向上,从透镜层11的最靠影像源侧的位置11e到单位透镜111的最靠背面侧的顶点t的距离即高度h1中的最小的高度h1min、和从平坦面114f到单位透镜111的最靠背面侧的顶点t的距离即h2满足h1min-h2>0。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层11中,h1min-h2优选为10~90μm,更优选为30~70μm。
平坦部114的宽度w(参照图2)虽然也取决于反射屏幕10的画面尺寸,但优选为10mm以内。
另外,上述尺寸、范围只不过是一例,并不限定于此。
此外,如上所述,单位透镜111的角度α构成为随着远离成为菲涅耳中心的点C而逐渐变大,因此透镜高度h0也随之逐渐变大。另外,随着透镜高度h0变大,从透镜层11的位置11e到单位透镜111的顶点t的距离即高度h1也变大。因此,平坦部114形成为相对于最小的高度h1min满足h1min-h2>0的关系。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画面的各方向的端缘,将规定平坦部114的位置的h1min-h2设为相同的值,但如后所述,h1min-h2的值也可以在画面的各方向上为不同的值。关于平坦部114的作用、功能,在后面叙述。
透镜层11例如由透光性高的聚氨酯丙烯酸酯系、聚酯丙烯酸酯系、环氧丙烯酸酯系、聚醚丙烯酸酯系、聚硫醇系、聚二烯丙烯酸酯系等紫外线固化型树脂形成。
关于透镜层11,通过使用辊版(后述),能够成型为连续的透镜片。
在使用辊版成型的透镜层11中,多个单位透镜111排列成同心圆状,形成如下这样的圆形菲涅耳透镜形状:其在与正交于屏幕面的方向(厚度方向)平行且与单位透镜111的排列方向平行的截面中的形状为大致三角形状。另外,在辊版中,通过在与透镜层11的画面左右方向(X方向)及画面上下方向(Y方向)各自的端缘对置的部分设置不形成用于对单位透镜111赋形的凹凸形状的平坦面52a(后述),能够在透镜层11的上述端缘的位置形成平坦部114。
如后所述,透镜层11可以由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也可以由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等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形成。另外,透镜层11也可以根据菲涅耳透镜形状通过冲压成型法等制作。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隔着未图示的接合层在影像源侧层叠光扩散层13等。另外,在能够进行挤出成型法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将透镜层11和光扩散层13层叠为一体的状态下进行成型。关于透镜层11(透镜片11a)的成型,在后面叙述。
<反射层12>
反射层12是具有对光进行反射的作用的层。反射层12具有足以反射光的厚度,并且形成在单位透镜111的至少透镜面112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反射层12形成于透镜面112,但未形成于非透镜面113。此外,反射层12只要是不反射光的程度的薄度,则也可以形成于非透镜面113的至少一部分。
反射层12能够通过在成型为透镜片的透镜层11的透镜面112上蒸镀铝、银、镍等光反射性高的金属而形成。另外,反射层12例如也可以通过溅镀铝、银、铬等光反射性高的金属、或转印它们的金属箔而形成。反射层12只要能够确保足以反射光的厚度,则也可以根据材料等适当地设定厚度。
<光扩散层13>
光扩散层13是以具有透光性的树脂为母材并含有使光扩散的扩散剂的层。光扩散层13具有扩大视角、提高亮度的面内均匀性的功能。作为成为光扩散层13的母材的树脂,例如可举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C(聚碳酸酯)树脂、MS(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树脂、MBS(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树脂、TAC(三乙酰纤维素)树脂、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丙烯酸系树脂。
作为光扩散层13中所含的扩散剂,例如可列举出丙烯酸系树脂、环氧树脂等、硅系等的树脂制的颗粒、无机颗粒等。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扩散剂,可以组合使用无机系扩散剂和有机系扩散剂。扩散剂优选使用大致球形且平均粒径为约1~50μm左右的扩散剂。光扩散层13的厚度也取决于反射屏幕10的画面尺寸,但是,例如优选为100~2000μm左右。此外,虽未图示,但也可以在光扩散层13的影像源侧(+Z侧)设置着色层、表面层等。
<边框20>
边框20是配置于反射屏幕单元1的影像源侧(+Z侧)的部件。如图4所示,边框20以覆盖反射屏幕10的与平坦部114(在图中为虚线的外侧的区域)对应的区域的方式构成为框形。以下,在反射屏幕10中,将未被边框20覆盖的部分也称为“有效区域”。边框20例如由塑料、金属、木材等构成。此外,边框20也可以是不仅覆盖反射屏幕10的平坦部114、还覆盖反射屏幕单元1的侧面整体的箱框形的形状。
<支承板30>
支承板30是在反射屏幕单元1中配置于反射屏幕10的背面侧(-Z侧)的部件。反射屏幕10与支承板30经由接合层40(后述)而接合。
支承板30只要是具有足以支承反射屏幕10的刚性的部件即可,其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作为支承板30,例如能够使用铝等金属制的板材、丙烯酸系树脂等树脂制的板材。另外,作为支承板30,也可以使用正反面为铝等的薄板、芯材由铝等的薄板构成的具备蜂窝结构的金属制的板材(例如蜂窝板)。从抑制外部光的映入、由外部光引起的对比度的降低等的观点出发,支承板30优选为不具有透光性的部件。
<接合层40>
接合层40是具有将反射屏幕10与支承板30接合成一体的功能的层。接合层40由粘合剂、粘接剂等形成。作为接合层40,例如能够使用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热固化树脂等。接合层40优选为黑色或透光性低的接合层。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中,将接合层40表示为片状,但成为接合层40的粘合剂、粘接剂等被涂覆于反射屏幕10的背面侧(-Z侧)。若在反射屏幕10的背面侧(-Z侧)涂覆接合层40,则如图2所示,在反射屏幕10的有效区域内,在接合层40的背面侧(-Z侧)的表面形成由单位透镜111的截面形状(大致三角形状)引起的凹凸。
如图3所示,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反射屏幕10在透镜层11的背面侧(在图中为近前侧)且在画面左右方向(X方向)以及画面上下方向(Y方向)各自的端缘形成有平坦部114。因此,在经由接合层40将支承板30接合于反射屏幕10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即使在设置于反射屏幕10的背面侧(-Z侧)的接合层40的背面形成有与透镜层11的单位透镜111对应的凹凸形状,在形成于各端缘的平坦部114处,也能够使反射屏幕10与支承板30更充分地紧密贴合于接合层40。这样,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反射屏幕10,通过平坦部114的平坦面114f,能够提高与支承板30的紧密贴合性,因此能够抑制贴合后的两者的剥离。
<辊版50>
接着,对用于成型透镜层11(参照图2)的辊版50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辊版5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6的(A)、(B)是说明辊版50中的模制版52的粘贴方向的图。
图6的(A)、(B)所示的模制版52的画面上下方向(Y方向)及画面左右方向(X方向)与图3所示的透镜层11(反射屏幕10)的画面上下方向(Y方向)及画面左右方向(X方向)一致。
如图5所示,辊版50具备辊51和模制版(成型模具)52。辊51具备圆柱状的辊主体51a和从辊主体51a的端面沿着轴线突出的旋转轴51b。辊51能够以旋转轴51b为中心转动。辊主体51a是卷绕有模制版52的部分。辊主体51a需要确保刚性,因此优选由机械结构用的铁系材料构成。另外,从确保必要的刚性并且实现轻量化的观点出发,辊主体51a也可以是两侧有底的圆筒状。另外,为了能够调节辊主体51a的表面的温度,也可以在辊主体内部设置冷水、温水、蒸汽或高温的油的循环机构(未图示)。另外,辊主体51a的直径例如为300~650mm左右。辊主体51a的辊长(横宽)例如为1650~1850mm左右。
模制版52是对后述的树脂组合物转印与透镜层11的圆形菲涅耳透镜形状对应的凹凸形状的片状的模具。在图5中,省略作为模具的凹凸形状52b的具体的图示。图6的(A)所示的模制版52以画面上下方向(Y方向)与辊主体51a的周向C平行的方式粘贴于辊主体51a。另一方面,图6的(B)所示的模制版52以画面上下方向(Y方向)与辊主体51a的周向C正交的方式粘贴于辊主体51a。
若将模制版52在图6的(A)所示的方向上粘贴于辊主体51a,则模制版52的画面上下方向(Y方向)的长边端彼此成为相对的形状。因此,关于由图6的(A)所示的辊版50成型的透镜片11a(后述),如图6的(A)的右侧的图所示,朝向卷取辊(未图示)的卷取方向T与画面上下方向(Y方向)一致。
另外,若将模制版52在图6的(B)所示的方向上粘贴于辊主体51a,则模制版52的画面左右方向(X方向)的短边端彼此成为相对的形状。因此,关于由图6的(B)所示的辊版50成型的透镜片11a,如图6的(B)的右侧的图所示,朝向卷取辊的卷取方向T与画面左右方向(X方向)一致。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及图6中,示出了在辊51上卷绕有1张模制版52的形态,但也可以是在辊51上卷绕有多张模制版52的形态。
模制版52粘贴于辊主体51a的表面,如图5所示,端部彼此的接缝的间隙被树脂53填埋。在模制版52设置有不形成用于对单位透镜111进行赋形的凹凸形状52b的平坦面52a。通过在模制版52设置平坦面52a,能够在使用辊版50成型出的透镜层11的画面左右方向及画面上下方向各自的端缘的位置形成平坦部114(参照图2)。
图7的(A)~(C)是说明透镜层11的成型的图。
图7的(A)~(C)是用于说明形成于模制版52的平坦面52a及凹凸形状52b、和由模制版52成型的透镜层11的表面形状的图,因此,使用图7的(A)~(C)的说明的一部分与使用了辊版50的透镜层11的制造方法(后述)的说明重复。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透镜层11由卷绕于辊主体51a的大致圆筒状的模制版52成型,但在图7的(A)~(C)中,平面地图示了成型时的模制版52及透镜片11a。
如图7的(A)所示,在透镜层11的成型所使用的模制版52上形成有与单位透镜111的形状对应的凹凸形状52b。模制版52在包围凹凸形状52b的外周缘、即与透镜层11的画面上下方向及画面左右方向各自的端缘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未形成凹凸形状52b的平坦面52a(参照图5)。
如图7的(B)所示,在模制版52的平坦面52a及凹凸形状52b的表面填充熔融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64。热塑性树脂组合物64通过冷却而固化。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64固化后,从模制版52的表面剥离出成型物,由此如图7的(C)所示,能够得到在画面上下方向和画面左右方向的各端缘(在该图中仅图示一部分端缘)形成有平坦部114(平坦面114f)的透镜片11a。
<透镜层11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使用了辊版50的透镜层1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8是说明使用了辊版50的透镜片11a(透镜层11)的制造过程的图。
如图8所示,使熔融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64从喷嘴65流入第一辊61和相对于该第一辊61以规定的间隔配置的辊版50之间。流入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64优选是具有与辊版50的宽度方向大小相同程度的大小(宽度)的带状。由此,能够在辊版50的宽度方向上均匀地供给材料。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64以规定的压力流入第一辊61与辊版50之间。由此,热塑性树脂组合物64被填充到形成于辊版50的表面的凹凸(未图示)中,并通过辊版50和大气(外部空气、制造装置的作业环境等)冷却而固化,成为沿着辊版50的凹凸的形状。然后,热塑性树脂组合物64经过第二辊62和第三辊63被进一步冷却,最终形状被固定。由此,能够得到形成有多个单位透镜111排列成同心圆状的圆形菲涅耳透镜形状(参照图3)的透镜片11a。在透镜片11a上,例如,如图6的(A)、(B)的右侧的图所示,连续地形成有多个透镜层11。
这样连续地形成的透镜片11a被卷取辊(未图示)卷取。然后,通过对透镜片11a实施冲裁、切断等加工,能够得到单独分离的透镜层11。
在图6的(A)所示的透镜片11a的情况下,卷取方向为画面上下方向(Y方向)。另外,在图6的(B)所示的透镜片11a的情况下,卷取方向为画面左右方向(X方向)。也可以根据透镜片11a的卷绕方向来改变平坦部114的高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了辊版50的透镜层11的制造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追加其他过程,也可以将制造过程的一部分置换为其他过程。
如图3所示,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反射屏幕10在透镜层11的背面侧(在图中为近前侧)且在画面左右方向(X方向)和画面上下方向(Y方向)各自的端缘形成有平坦部114,因此在透镜层11的制造过程中,通过将平坦部114作为剥离开始部,能够容易地将成型后的透镜层11从成型模具剥离。
在由辊版50成型的透镜片11a中,假设单位透镜111形成至平坦部114的区域(在透镜层11未形成平坦部114),则难以使透镜片11a从成型模具(辊版50)脱模。在该情况下,若将透镜片11a从成型模具强行剥离,则在脱模时会对透镜片11a施加过剩的力,因此存在透镜层11白化、或在单位透镜111产生裂纹的可能性。
与此相对,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屏幕10在透镜层11的各端缘形成有平坦部114(平坦面114f),因此通过将平坦部114作为剥离开始部,容易从成型模具脱模。若容易从辊版50脱模,则在脱模时不会对透镜片11a施加过剩的力,因此能够抑制透镜层11白化或在单位透镜111产生裂纹的不良情况。
在成型于透镜片11a的透镜层11中,平坦部114(平坦面114f)优选形成于透镜层11的端缘中的、特别是比单位透镜111的非透镜面113靠透镜面112侧的端缘LS1(参照图3)。即,在图2所示的单位透镜111中,在画面上下方向(Y方向)的+Y侧的端缘LS1,非透镜面113与平坦部114的平坦面114f相邻。因此,平坦部114优选形成于+Y侧的端缘LS1。
通过形成为上述那样的结构,在透镜层11的制造过程中,在将透镜层11(透镜片11a)从成型模具剥离的情况下,通过将该形成于+Y侧的端缘LS1的平坦部114作为剥离开始部,能够更容易且顺利地将透镜层11从成型模具剥离。
另外,在基于辊版50的透镜片11a的成型中,如图5所示,模制版52的端部彼此的接缝的间隙被树脂53填埋。在透镜片11a中,假设使单位透镜111形成至平坦部114的区域,则填埋在端部彼此的接缝的间隙中的树脂53有时会由于毛细管现象而流入用于成型单位透镜111的凹凸侧。在该情况下,接缝的间隙处的树脂53变薄,从而存在如下担忧:在成型时,模制版52的一部分从辊51剥离。另外,用于成型单位透镜111的凹凸的一部分被树脂填埋,有可能发生成型不良等。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模制版52在各端缘形成有平坦面52a,因此填埋在端部彼此的接缝的间隙中的树脂53不易因毛细管现象而流入用于成型单位透镜111的凹凸侧。因此,能够抑制如下不良情况:在成型时模制版52的一部分从辊51剥离,或者,用于成型单位透镜111的凹凸的一部分被树脂填埋而发生成型不良等。
[第二实施方式]
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反射屏幕10,在透镜层11的厚度方向上,形成平坦部114的范围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反射屏幕10中,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图9中,仅图示反射屏幕10,省略影像显示装置100整体的图示。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以及附图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等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9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反射屏幕单元1及反射屏幕10的层结构的图。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反射屏幕10中,如图9所示,平坦部114的平坦面114f在透镜层11的厚度方向(Z方向)上形成于从单位透镜111的最靠影像源侧的点v到透镜层11的最靠影像源侧的位置11e之间。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反射屏幕10中,在透镜层11的厚度方向上,从透镜层11的最靠影像源侧的位置11e到成为单位透镜的最靠背面侧的顶点t的距离即高度h1中的最小的高度h1min、和从平坦面114f到成为单位透镜111的最靠背面侧的顶点t的距离即h2满足h1min-h2>0。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透镜层11中,h1min-h2优选为10~90μm,更优选为30~70μm。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反射屏幕10中,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反射屏幕10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通过平坦部114的平坦面114f提高与支承板30的紧密贴合性,因此能够抑制贴合后的两者的剥离。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透镜层11中,在制造过程中,在将透镜层11(透镜片11a)从成型模具剥离的情况下,通过将形成于+Y侧的端缘LS1的平坦部114作为剥离开始部,能够更容易且顺利地将透镜层11从成型模具剥离。
进而,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反射屏幕10,能够使成型透镜层11的树脂的量比第一实施方式少。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前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如后述的变形方式那样进行各种变形、变更,它们也包含于本公开的技术范围内。另外,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效果只不过是列举了从本公开产生的最优选的效果,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效果。此外,也能够将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后述的变形方式适当地组合起来使用,但省略详细的说明。
(变形方式)
图10的(A)~(C)是说明变形方式的透镜层11的成型的图。
在变形方式的反射屏幕10中,平坦部114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变形方式的反射屏幕10中,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以及附图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等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图10的(A)~(C)中,也平面地图示了成型时的模制版52和透镜片11a。
如图10的(A)所示,变形方式的模制版52具备平坦面52a、突起部52c及堤部52d。突起部52c是截面形状为大致三角形的部分。堤部52d是截面形状为大致梯形的部分。突起部52c和堤部52d均是从平坦面52a向外侧突出的部分。虽未图示,但在变形方式的模制版52中,在与包围凹凸形状52b的外周缘、即透镜层11的画面上下方向及画面左右方向各自的端缘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平坦面52a、突起部52c及堤部52d。突起部52c和堤部52d沿着各端缘延伸。
使用本方式的模制版52,如图10的(B)所示,在模制版52的平坦面52a、凹凸形状52b、突起部52c及堤部52d的表面填充熔融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64。然后,若在硬化后从模制版52的表面剥离成型物,则如图10的(C)所示,能够得到在画面上下方向及画面左右方向的各端缘(在该图中仅图示一部分的端缘)形成有平坦部114的透镜片11a(透镜层11),其中,该平坦部114具有平坦面114f、凹部114g及台阶部114h。如本方式这样,只要在设置于透镜层11的平坦部114上、在至少一部分形成有平坦面114f即可,并不限定于全部为平坦面114f的方式。
若使用从该透镜片11a分别分离的透镜层11制作反射屏幕10,并经由接合层40接合支承板30,则在形成于平坦部114的凹部114g及台阶部114h与支承板30(参照图2、图9)之间,与平坦面114f的部分相比,树脂填充得更多。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反射屏幕10与支承板30的紧密贴合性。
另外,若将本方式的模制版52粘贴于辊主体51a(参照图5)的表面,则填埋于端部彼此的接缝的间隙处的树脂53的移动被突起部52c以及堤部52d遮挡,因此难以向用于成型单位透镜111的凹凸侧流入。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如下不良情况:在成型时模制版52的一部分从辊51剥离,或者成型单位透镜111的凹凸的一部分被树脂填埋而发生成型不良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平坦部114形成于透镜层11的所有4个端缘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透镜层11的平坦部114也可以形成于画面左右方向(X方向)和画面上下方向(Y方向)的任一端缘。另外,平坦部114也可以在画面左右方向和/或画面上下方向上形成于任一方(+X方向或-X方向、+Y方向或-Y方向)的端缘。而且,关于形成平坦部114的端缘的位置,也可以是上述的组合。
在透镜层11的厚度方向上,规定平坦部114的平坦面f的位置的h1min-h2(参照图2)在1个反射屏幕10中可以全部相同,也可以根据端缘的位置而不同。例如,也可以对应于形成于透镜层11的单位透镜111的透镜高度h0的变化而使平坦部114倾斜。具体而言,在单位透镜111的透镜高度h0从画面的上方向(+Y方向)朝向下方向(-Y方向)逐渐变低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形成于画面左右方向(X方向)的两端的平坦部114的平坦面f以从画面的上方向朝向下方向变低的方式倾斜。
在反射屏幕10中,也可以在形成有单位透镜111的区域和形成有平坦部114的区域分别采用不同形态的接合层40。例如,可以在形成有单位透镜111的区域涂覆粘合剂来形成接合层40,在形成有平坦部114的区域将双面胶带以边框状粘贴来形成接合层40。
反射屏幕10的透镜层11不限于圆形菲涅耳透镜形状,也可以是如下的形态:其具有单位透镜111沿着屏幕面在画面上下方向等上排列的线性菲涅耳透镜形状。
光扩散层13不限于在成为母材的树脂中含有光的扩散剂的形态,也可以是对成为母材的树脂的影像源侧(+Z侧)的表面实施消光加工的形态。另外,也可以是对透镜层11的影像源侧的表面实施消光加工的方式。在该情况下,能够省略作为单体层的光扩散层13。
接合层40不限于将粘合剂、粘接剂等涂敷在反射屏幕10的背面侧的例子,例如,也可以是:将在表面涂敷有粘合剂、粘接剂等的片材粘贴在反射屏幕10的背面侧,通过剥离片材而使接合层40形成在反射屏幕10的背面侧。
反射屏幕单元1的画面(显示区域)也可以是如下这样的矩形状:在使用状态下,在从影像源侧(+Z侧)的观察者O1侧(参照图1)观察的情况下,长边方向为画面上下方向(Y方向)。
另外,反射屏幕单元1的画面也可以是如下这样的正方形:在从影像源侧的观察者O1侧观察的情况下,各边在画面左右方向和画面上下方向上相等。
标号说明
1:反射屏幕单元;
2:影像源;
10:反射屏幕;
11:透镜层;
12:反射层;
13:光扩散层;
20:边框;
30:支承板;
40:接合层;
50:辊版;
52:模制版;
100:影像显示装置;
111:单位透镜;
112:透镜面;
113:非透镜面;
114:平坦部;
114f:平坦面;
114g:凹部;
114h:台阶部。

Claims (9)

1.一种反射屏幕,其使从影像源投射的影像光反射而以能够被观察到的方式显示,其中,
所述反射屏幕具备:
透镜层,其具有排列有多个单位透镜的菲涅耳透镜形状;和
对光进行反射的反射层,其形成于所述透镜层的所述单位透镜,
所述单位透镜在所述透镜层的厚度方向上从影像源侧朝向背面侧凸出,
所述透镜层至少在一个端缘形成有背面侧的一部分成为平坦面的平坦部,
在所述透镜层的厚度方向上,高度h1中的最小的高度h1min和高度h2满足h1min-h2>0,其中,所述高度h1是从所述透镜层的最靠影像源侧的位置到所述单位透镜的最靠背面侧的位置的距离,所述高度h2是从所述平坦部的所述平坦面到所述单位透镜的最靠背面侧的位置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屏幕,其中,
在所述平坦部的所述平坦面形成于从所述单位透镜的最靠背面侧的位置到所述单位透镜的最靠影像源侧的位置的近前之间的所述透镜层中,h1min-h2=10μm~9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屏幕,其中,
在所述平坦部的所述平坦面形成于从所述单位透镜的最靠影像源侧的位置到所述透镜层的最靠影像源侧的位置的近前之间的所述透镜层中,h1min-h2=20μm~6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屏幕,其中,
所述透镜层在从影像源侧观察时为横长的四边形,
所述平坦部形成于所述透镜层的长边侧的至少一个端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射屏幕,其中,
所述透镜层具有:在所述单位透镜的排列方向上比非透镜面靠透镜面侧的第一长边侧;和在所述单位透镜的排列方向上比所述透镜面靠所述非透镜面侧的第二长边侧,
所述平坦部形成于所述第一长边侧的一个端缘。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射屏幕,其中,
所述平坦部形成于所述透镜层的离菲涅耳透镜形状的光学中心远的一侧的端缘。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屏幕,其中,
所述透镜层在从影像源侧观察时为横长的四边形,
所述平坦部形成于所述透镜层的长边侧的至少一个端缘和短边侧的至少一个端边。
8.一种反射屏幕单元,其中,
所述反射屏幕单元具备:
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反射屏幕;
边框,其设置于所述反射屏幕的影像源侧,至少覆盖所述平坦部;
支承板,其设置于所述反射屏幕的背面侧,维持所述反射屏幕的画面的平坦性;以及
接合层,其设置于所述反射屏幕与所述支承板之间,将所述反射屏幕与所述支承板接合在一起。
9.一种影像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影像显示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8所述的反射屏幕单元;和
影像源,其朝向所述反射屏幕单元投射影像光。
CN202180040669.1A 2020-04-07 2021-03-26 反射屏幕、反射屏幕单元以及影像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69884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68852A JP7468094B2 (ja) 2020-04-07 2020-04-07 反射スクリーン、反射スクリーンユニット及び映像表示装置
JP2020-068852 2020-04-07
PCT/JP2021/012931 WO2021205907A1 (ja) 2020-04-07 2021-03-26 反射スクリーン、反射スクリーンユニット及び映像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98848A true CN115698848A (zh) 2023-02-03

Family

ID=78022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40669.1A Pending CN115698848A (zh) 2020-04-07 2021-03-26 反射屏幕、反射屏幕单元以及影像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66655A1 (zh)
JP (1) JP7468094B2 (zh)
CN (1) CN115698848A (zh)
WO (1) WO202120590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22202A (ja) * 1991-04-22 1992-11-1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フレネルレンズ
AU2001292313A1 (en) 2000-09-29 2002-04-0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Fresnel lens, screen, image display device, lens mold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lens manufacturing method
JP4581491B2 (ja) 2004-06-04 2010-11-1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スクリーン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フレネルレンズシート、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US20100079861A1 (en) 2008-09-29 2010-04-01 Microvision, Inc. Exit Pupil Forming Scanned Beam Projection Display Having Higher Uniformity
JP5971300B2 (ja) 2014-10-01 2016-08-1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リニアフレネルレンズシート及びリニアフレネルレンズシートを製造するためのロール状の型
CN106569383B (zh) 2016-10-31 2018-07-20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背投影显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266655A1 (en) 2023-08-24
JP2021165792A (ja) 2021-10-14
JP7468094B2 (ja) 2024-04-16
WO2021205907A1 (ja) 2021-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3152288A (ja) 反射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JP6492597B2 (ja) 反射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JP2015060193A (ja) 反射型スクリーン、およ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JP2006267778A (ja) 光拡散シート及び透過型スクリーン
JP2013171114A (ja) 反射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TWI484261B (zh) 背光單元用之多層片及其製造方法
JP2016024227A (ja) 反射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反射スクリーンの製造方法
JP6476812B2 (ja) 反射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CN115698848A (zh) 反射屏幕、反射屏幕单元以及影像显示装置
JP7435095B2 (ja) 反射スクリーン、反射スクリーンユニット及び映像表示装置
JP7480633B2 (ja) 反射型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装置
JP2014153427A (ja) 反射スクリーン、反射スクリーンユニット、映像表示システム、反射スクリーンの製造方法
JP3827747B2 (ja) フィルム状レンズ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64000B2 (ja) 透過型スクリーン、およ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JP4810839B2 (ja) 透過型スクリーン
JP2017103009A (ja)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透過型表示装置、導光板の製造方法
JP6421571B2 (ja) 反射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JP2015152891A (ja) フレネルレンズシート、透過型スクリーン、背面投射型表示装置
JP6536003B2 (ja) 反射スクリーンの製造方法
JP6507563B2 (ja) 反射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JP6398517B2 (ja) 反射型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JP2013182264A (ja) 透過型スクリーンの製造方法
JP2010204572A (ja) 反射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JP2006215165A (ja) 透過型スクリーンおよび投射型ディスプレイ
JP2006301589A (ja) 光拡散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透過型スクリー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