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66329A - 翻身辅助垫及翻身辅助床垫 - Google Patents

翻身辅助垫及翻身辅助床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66329A
CN115666329A CN202180000472.5A CN202180000472A CN115666329A CN 115666329 A CN115666329 A CN 115666329A CN 202180000472 A CN202180000472 A CN 202180000472A CN 115666329 A CN115666329 A CN 1156663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d
turning
over
user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0047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丰岛直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c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aic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ca Corp filed Critical Taic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6663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663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27/00Spring, stuffed or 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irs, beds or sofas
    • A47C27/14Spring, stuffed or 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irs, beds or sofas with foamed material inlay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27/00Spring, stuffed or 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irs, beds or sofa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27/00Spring, stuffed or 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irs, beds or sofas
    • A47C27/14Spring, stuffed or 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irs, beds or sofas with foamed material inlays
    • A47C27/15Spring, stuffed or 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irs, beds or sofas with foamed material inlays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lay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7/00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 A61G7/05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beds
    • A61G7/065Rest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G7/07Rest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for the head or torso, e.g. special back-res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urs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翻身辅助用具及床垫,对于肌肉力量低下的使用者,能使得翻身的一系列动作容易,能支援自力翻身的实现。翻身辅助垫载置于床垫、褥子或铺的东西上使用,翻身辅助垫至少包括:第1垫,配设于身高方向,载置使用者的上半身侧;以及第2垫,至少载置使用者的下半身侧的腰臀部。第1垫由规定厚度的缓冲材料形成,构成为支持仰卧姿势使用者的后背的至少一部分,第2垫由规定厚度的缓冲材料形成,在第2垫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设有以比使用者的骨盆宽度窄的宽度形成的第2支持面,在第2垫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设有一对第2倾斜部,其从第2支持面的端部向着外方,以斜面状或阶梯状向下倾斜,设置于第2支持面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第2支持面构成为支持仰卧姿势使用者的腰臀部的至少一部分,第2倾斜部支持进行翻身动作时的使用者的大腿骨的大转子。

Description

翻身辅助垫及翻身辅助床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翻身辅助垫及翻身辅助床垫,特别涉及用于促进需护理者的自力,用于使得需护理者等使用者能通过自身的力量翻身的翻身辅助垫及翻身辅助床垫。
背景技术
近年来进入超老龄社会,促进需护理者自力的自力支援护理受到重视。作为需护理者的自力支援程序,大致分为从仰卧的状态翻身、经过坐起直到站起的起床动作(起居动作),及离床后的动作(康复训练、日常动作),进行实施。
其中,因为起床动作是最重要的基本动作,是自力的开始,因此,关于用于顺畅进行起床动作的支援方法及支援用具,有各种提案及研究。例如,从仰卧状态到站起的起床动作中,首先,从仰卧体姿(仰卧位)改变姿势为侧卧体姿(侧卧位),即翻身,成为必要。
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具备易于翻身的结构的床垫,该床垫基于以下知识:通过选择性地使得翻身方向的肩部或上臂部沉入床垫,沉入床垫的肩部成为翻身的旋转轴,从而促进翻身。该床垫包括:配置于床垫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支持仰卧姿势的使用者的背部及腰部的中央区块,以及配置于床垫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支持仰卧姿势的使用者的肩部的端部区块,中央区块形成为比端部区块的外缘部柔软,在端部区块,面向与中央区块相接触的方向,设置有硬度调整手段,调整其表观硬度形成为逐渐变低的硬度梯度,同时,调整使得与仰卧姿势的使用者肩部接触位置的表观硬度比中央区块的表观硬度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577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作为从仰卧位改变姿势为侧卧位时的翻身动作,大致分为:由头部旋转→上半身旋转→骨盆旋转→下肢部旋转的动作形成的弯曲旋转型,以及由下肢部旋转→下肢部旋转同时或其后的骨盆旋转→上半身旋转→头部旋转的动作形成的伸展旋转型。其中,在上半身旋转中,特别是肩部的旋转动作是翻身动作中负荷最重的动作。因此,通过设为不妨碍肩部的旋转动作、易于旋转的状态,在任意旋转型中,都能易于翻身。这一点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床垫中,通过设置于端部区块的硬度调整手段,使用者的肩部、上腕部易于选择性地沉入端部区块的调整为低硬度的部分,沉入该部分的肩部成为翻身的旋转轴,促进翻身。
但是,本申请发明者们发现:一般来说下半身及腹部缺乏肌肉力量的需护理者的情况,大多进行以上半身为动作起点的弯曲旋转型的翻身动作,即使能实现上半身的旋转动作,也存在骨盆的旋转动作困难的倾向。具体来说,发现:尝试翻身的时候,用手抓床边的栅栏等能使得上半身侧向,但是其后下半身无法侧向,从而放弃,成为使得上半身回到开始的仰卧的动作,因此,翻身无法完成。如此可知,用于旋转下半身的肌肉力量低下的使用者自力尝试翻身时,骨盆的旋转动作成为大跨栏动作。这一点,上述专利文献1的床垫仅着眼于肩部的旋转动作,没有进行着眼于骨盆的旋转动作使得翻身完成的研究。
另一方面,一般来说为了健康必须通过睡眠恢复时,近年来关注提高“睡眠质量”,睡眠中的自然翻身作为提高睡眠质量的要素之一受到关注。该场合,即在睡眠中,不仅以上半身为动作起点的弯曲旋转型的翻身,以下半身为动作起点的伸展旋转型的翻身,以及未分类于此的各种类型的翻身动作,在无意识下进行,这为人们所公知。因此,需要能促进各种类型的翻身动作,能实现更顺畅的翻身的用具或床垫。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状况而研究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翻身辅助用具及床垫,使得对于肌肉力量低下的使用者来说困难的骨盆旋转动作容易进行,能支援靠自身力量实现翻身。
又,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在于:提供翻身辅助用具及床垫,使得对于肌肉力量低下的使用者来说,翻身的一系列动作容易,能支援自力翻身的实现。
又,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翻身辅助用具及床垫,用于提高睡眠质量,能促进各种类型的翻身动作,能更顺畅进行自然地翻身。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翻身辅助垫是放置于床垫、褥子或铺的东西上使用的翻身辅助垫,翻身辅助垫至少包括:配设于身高方向、载置使用者上半身侧的第1垫,以及至少载置使用者的下半身侧的腰臀部的第2垫,第1垫由规定厚度的缓冲材料形成,构成为支持仰卧姿势使用者的后背的至少一部分,第2垫由规定厚度的缓冲材料形成,构成为在第2垫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设有以比使用者的骨盆宽度窄的宽度形成的第2支持面,在第2垫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设有一对第2倾斜部,其从第2支持面的端部朝外方,以斜面状或阶梯状向下倾斜,设置于第2支持面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第2支持面支持仰卧姿势使用者的腰臀部的至少一部分,第2倾斜部支持进行翻身动作时的使用者的大腿骨的大转子。
在仰卧睡觉的姿势中,以第1垫支持使用者的上半身侧,以第2垫支持下半身侧。其中,第1垫稳定地支持以头部与脊柱为中心的背部部分,第2垫的第2支持面稳定地支持下半身的以骶骨为中心的腰臀部部分。并且,在进行以上半身为动作起点的弯曲旋转型翻身的场合,旋转上半身后,进行骨盆的旋转,在旋转该骨盆时,以第2倾斜部支持在翻身方向旋转动作中最需要力量的大腿骨的大转子及位于其附近的髂骨等的骨盆周边部。第2倾斜部从第2支持面的端部向下倾斜,因此,位于翻身方向的大腿骨的大转子等的骨盆周边部与第2倾斜部接触的点,和使用者的体轴的距离变近,骨盆旋转需要的力(扭矩)变小,能使得从骨盆的旋转到下肢部的旋转联动的下半身侧的旋转容易。由此,降低下半身旋转的负荷,因此,即使是与下半身旋转相关的肌肉力量低下的使用者,也能容易地自力翻身。
又,在进行以下半身为动作起点的伸展旋转型翻身的场合,从下半身侧开始旋转时,旋转骨盆时,以第2倾斜部支持位于翻身方向的大腿骨的大转子及位于其附近的髂骨等的骨盆周边部。第2倾斜部从第2支持面的端部向下倾斜,因此,位于翻身方向的大腿骨的大转子等的骨盆周边部与第2倾斜部接触的点,和使用者的体轴的距离变近,骨盆旋转需要的力(扭矩)变小,使得下半身侧的旋转变容易。
又,本发明的翻身辅助垫也可优选构成为:在第1垫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设置以使用者的肩宽以下的宽度形成的第1支持面,在第1垫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一对第1倾斜部,其从第1支持面的端部朝外方,以斜面状或阶梯状向下倾斜,设置于第1支持面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第1支持面支持仰卧姿势使用者的背部的至少一部分,第1倾斜部支持进行翻身动作时的使用者的肩部。
在仰卧姿势中,以第1垫支持使用者的上半身侧,以第2垫支持下半身侧。其中,第1支持面稳定地支持以头部和脊柱为中心的背部部分,第2支持面稳定地支持下半身的以骶骨为中心的臀部部分。并且,在进行以上半身为动作起点的弯曲旋转型翻身的场合,旋转上半身时,第1倾斜部支持在翻身方向旋转动作中最需要力量的肩部。第1倾斜部从第1支持面的端部向下倾斜,因此,肩部与第1倾斜部接触的点,和使用者的体轴的距离变近,上半身侧旋转需要的力(扭矩)变小,能使得上半身侧的旋转容易。又,上半身侧的旋转后,接着旋转骨盆时,第2倾斜部支持在翻身方向旋转动作中最需要力量的大腿骨的大转子及位于其附近的髂骨等骨盆周边部。第2倾斜部也从第2支持面的端部向下倾斜,因此,位于翻身方向的大腿骨的大转子等的骨盆周边部与第2倾斜部接触的点,和使用者的体轴的距离变近,骨盆旋转需要的力(扭矩)变小,能使得从骨盆的旋转到下肢部的旋转联动的下半身侧的旋转容易。由此,不仅上半身,也降低下半身旋转的负荷,因此,能使得自力翻身容易。
又,在进行以下半身为动作起点的伸展旋转型翻身的场合,从下半身侧开始旋转时,旋转骨盆时,第2倾斜部支持位于翻身方向的大腿骨的大转子及位于其附近的髂骨等的骨盆周边部。第2倾斜部从第2支持面的端部向下倾斜,因此,位于翻身方向的大腿骨的大转子等的骨盆周边部与第2倾斜部接触的点,和使用者的体轴的距离变近,骨盆旋转需要的力(扭矩)变小,使得下半身侧的旋转变容易。并且,若与下半身侧的旋转联动,转移为上半身的旋转,则第1支持部支持旋转动作中最需要力量的位于翻身方向的肩部。第1倾斜部从第1支持面的端部向下倾斜,因此,肩部与第1倾斜部接触的点,和使用者的体轴的距离变近,上半身侧旋转需要的力(扭矩)变小,能使得上半身侧的旋转容易。由此,在伸展旋转型翻身中,也不仅上半身,还降低下半身旋转的负荷,因此,能使得自力翻身容易。
又,本发明的翻身辅助垫,优选第1倾斜部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1与第2倾斜部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2不同。通过使得上半身侧的第1垫的倾斜部与下半身侧的第2垫的倾斜部的倾斜角度θ不同,能在上半身侧与下半身侧适当调整与翻身相关的旋转时刻、负荷的降低作用。因此,能得到一种与使用者的肌肉力量或所期望的翻身类型等相应的翻身辅助垫。
在此,在本发明中,第1倾斜部不由平面形成,形成为阶梯状的场合,所谓该场合的倾斜角度θ1是指这样的角度:将截面视图中的第1支持面的端部作为倾斜起点,以最短直线连接该倾斜起点和构成第1倾斜部的最下段阶梯部的顶端,将包含所述最短直线的平面作为倾斜面,该倾斜面的相对水平面的角度。同样地,在本发明中,所谓第2倾斜部形成为阶梯状场合的倾斜角度θ2是指这样的角度:将截面视图中的第2支持面的端部作为倾斜起点,以最短直线连接该倾斜起点和构成第2倾斜部的最下段阶梯部的顶端,将包含所述最短直线的平面作为倾斜面,该倾斜面的相对水平面的角度。又,在本发明中,第1倾斜部不由平面形成,形成为曲面状的场合,所谓该场合的倾斜角度θ1是指这样的角度:以最短直线连接截面视图中的第1支持面的端部的倾斜起点和第1垫的底面端部(第1倾斜部的底面端部)的倾斜终点,将包含所述最短直线的平面作为倾斜面,该倾斜面的相对水平面的角度。同样地,所谓第2倾斜部形成为曲面状场合的倾斜角度θ2是指这样的角度:以最短直线连接截面视图中的第2支持面的端部的倾斜起点和第2垫的底面端部(第2倾斜部的底面端部)的倾斜终点,将包含所述最短直线的平面作为倾斜面,该倾斜面的相对水平面的角度。
又,本发明的翻身辅助垫也可以优选第1倾斜部的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1比第2倾斜部的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2大(θ1>θ2)。由此,能得到提高促进上半身侧旋转作用的同时,能使得下半身侧缓慢旋转翻身的翻身辅助垫。
又,也可以优选,本发明的翻身辅助垫的第1支持面的宽度W1比第2支持面的宽度W2宽(W1>W2)。由此,比起上半身侧的第1垫,下半身侧的第2垫,其倾斜部位于翻身辅助垫的宽度方向靠近中央,因此,若要旋转骨盆时,翻身方向的骨盆周边部迅速与该第2倾斜部接触而得到支持,提前设定以低扭矩开始旋转骨盆的时刻。因此,在使用者进行弯曲旋转型翻身时,促进上半身侧旋转后的骨盆旋转动作的开始。又,在进行伸展旋转型的翻身时,顺畅地开始骨盆的旋转,易于与上半身侧的旋转联动。如此,骨盆的旋转动作及下肢部的旋转动作的组合形成的下半身侧的旋转动作(以下亦称为下半身侧的旋转动作)与上半身的旋转动作以更低的扭矩联动,因此,能使得自力翻身更容易。
又,也可以优选,本发明的翻身辅助垫的第1支持面的高度H1比第2支持面的高度H2高(H1>H2)。由此,上半身侧的第1垫与下半身侧的第2垫之间产生高低差,因此,该高低差沿着从使用者的臀部至腰椎部的身体曲线并予以支持,从而能得到自然的睡姿,同时,使用者进行翻身时,通过该高低差促进骨盆旋转动作的开始。因此,不论在弯曲旋转型及伸展旋转型的任意的翻身动作中,上半身的旋转动作与下半身侧的旋转动作更自然地联动,因此能使得自力翻身更容易。
又,也可以优选,本发明的翻身辅助垫的第1支持面的宽度W1比第2支持面的宽度W2宽(W1>W2),第1倾斜部的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1与第2倾斜部的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2大致相等(θ1=θ2)。由此,比起上半身侧的第1垫,下半身侧的第2垫的倾斜部位于翻身辅助垫的宽度方向靠近中央,因此,若要旋转骨盆时,翻身方向的骨盆周边部迅速与该第2倾斜部接触并得到支持,因此,在使用者进行弯曲旋转型翻身时,促进上半身侧旋转后的骨盆旋转动作的开始。另一方面,在进行伸展旋转型的翻身时,顺畅地开始下半身侧的旋转,易于与上半身侧的旋转联动。又,通过使得两倾斜部的倾斜角度大致相等(θ1=θ2),能将上半身侧与下半身侧的旋转力设定得接近。由此,上半身的旋转动作与下半身侧的旋转动作联动的同时,能使得上半身侧与下半身侧的旋转扭矩保持良好平衡,使得自力翻身容易。
又,也可以优选,本发明的翻身辅助垫的第1支持面的宽度W1比第2支持面的宽度W2宽(W1>W2),第1倾斜部的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1与第2倾斜部的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2大致相等(θ1=θ2),同时,第1支持面的高度H1比第2支持面的高度H2高(H1>H2)。由此,上半身侧的第1垫与下半身侧的第2垫之间产生高低差,因此,该高低差沿着从使用者的臀部至腰椎部的身体曲线并予以支持,从而能得到自然的睡姿,同时,使用者进行翻身时,通过该高低差促进骨盆旋转动作的开始。又,通过使得第1支持面的宽度W1比第2支持面的宽度W2宽(W1>W2),在使用者进行弯曲旋转型的翻身时,促进上半身侧旋转后的骨盆旋转动作的开始,在进行伸展旋转型的翻身时,顺畅地开始骨盆的旋转,使得从下半身侧向上半身侧的旋转的联动易于进行。又,通过使得两倾斜部的倾斜角度大致相等(θ1=θ2),能统一设定上半身侧与下半身侧的旋转力。由此,上半身的旋转动作与下半身侧的旋转动作联动的同时,能使得上半身侧与下半身侧的旋转扭矩保持良好平衡,使得自力翻身容易。
又,也可以优选,本发明的翻身辅助垫的第1支持面的宽度W1与第2支持面的宽度W2大致相等(W1=W2),第1倾斜部的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1与第2倾斜部的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2大致相等(θ1=θ2),第1支持面的高度H1比第2支持面的高度H2高(H1>H2)。由此,上半身侧的第1垫与下半身侧的第2垫之间产生高低差,因此,该高低差沿着从使用者的臀部至腰椎部的身体曲线并予以支持,同时,使用者进行翻身时,通过该高低差促进骨盆旋转动作的开始。因此,上半身的旋转动作与下半身侧的旋转动作联动,因此能以简单的构造使得自力翻身容易。
又,也可以优选,本发明的翻身辅助垫在第1垫与第2垫之间,至少配置由规定厚度的缓冲材料形成的第3垫。由此,能与使用者的体格、身体活动难易度等一致进行调整,形成翻身辅助垫。
又,也可以优选,本发明的翻身辅助垫在第2垫的脚侧,配置具有规定厚度的缓冲材料形成的第3垫,该第3垫与第1垫构造相同。由此,相对于翻身辅助垫的长度方向,能得到在第2垫的两侧配置第1垫的形态的翻身辅助垫,因此,使用者在使用时,无论朝哪个方向睡,都能得到本发明的作用效果。
又,本发明的翻身辅助床垫是具备上述翻身辅助垫的床垫,该翻身辅助垫配置于由缓冲材料形成的基体层的上面。由此,能得到组装有翻身辅助垫的床垫。
又,也可以优选,本发明的翻身辅助床垫的第1垫与第2垫间隔配置在基体层上。由此,在基体层上,可以选择合适的位置配置翻身辅助垫。
又,也可以优选,本发明的翻身辅助床垫的基体层的宽度比第1垫及第2垫的宽度宽,在基体层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端,在基体层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配置向高度方向突出的端部区块。通过设置端部区块,能防止使用者在翻身时从基体层掉落,能在床垫上更安全地进行翻身动作。
又,也可以优选,本发明的翻身辅助床垫在翻身辅助垫上,至少层叠1层以上由缓冲材料形成的上层,构成上层的缓冲材料的硬度比构成第1垫的缓冲材料的硬度低。通过选择比第1垫的缓冲材料硬度低的缓冲材料作为上层的缓冲材料,维持翻身辅助垫功能的同时,因为使用者的身体与柔软的上层接触,因此能提高床垫的睡眠舒适度。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具有以下优异效果的翻身辅助垫及包括该翻身辅助垫的床垫。
(1)下半身的旋转涉及的负荷,特别是骨盆的旋转涉及的负荷降低,因此,即使对于下半身旋转相关的肌肉力量低下的使用者,也能使得自力翻身容易。
(2)采取使得上半身的旋转动作与骨盆的旋转动作联动的构成,因此,对于肌肉力量低下的使用者,能使得自力翻身更容易。
(3)能促进各种类型的翻身动作,因此,能促进睡眠中自然的翻身,提高睡眠质量。
(4)在仰卧姿势(仰卧位)中,起到打开胸椎的作用,因此,能使得睡眠时呼吸顺畅,提高睡眠质量。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第1实施形态涉及的翻身辅助垫,(a)是立体图,(b)是图1(a)的A-A’线截面图,(c)是图1(a)的B-B’线截面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翻身辅助垫中与仰卧姿势使用者的肩部及骨盆接触的位置的图。
图3是表示仰卧姿势的上半身旋转时的扭矩(T=F×L)的说明图,(a)表示使用第1实施形态涉及的翻身辅助垫时的扭矩的说明图,(b)作为比较例,表示使用普通床垫时的扭矩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形态涉及的其他翻身辅助垫例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形态涉及的其他翻身辅助垫例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翻身辅助垫的使用状态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第2实施形态涉及的翻身辅助垫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2实施形态涉及的其他翻身辅助垫例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3实施形态涉及的翻身辅助垫的立体图。
图10表示第4实施形态涉及的翻身辅助垫,(a)是立体图,(b)是图10(a)的C-C’线截面图,(c)是图10(a)的D-D’线截面图。
图11表示第4实施形态涉及的其他翻身辅助垫例,(a)是立体图,(b)是图11(a)的E-E’线截面图,(c)是图11(a)的F-F’线截面图。
图12表示第5实施形态涉及的翻身辅助垫,(a)是立体图,(b)是图12(a)的G-G’线截面图。
图13表示组装有翻身辅助垫的翻身辅助床垫的一实施形态,(a)是分解立体图,(b)是图13(a)的从第1垫的头侧看到的侧视图,(c)是图13(a)的从第2垫的脚侧看到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其他实施形态涉及的翻身辅助床垫的立体图。
图15表示用于将翻身动作的负荷定量,(a)是模拟器,(b)是说明使用该模拟器的关于翻身动作的扭矩的测定方法的图。
图16是表示实施例1涉及的翻身辅助垫的倾斜面的倾斜角度与扭矩的关系的图线。
图17是表示实施例2涉及的翻身辅助垫的倾斜结构与扭矩的关系的图线。
图18是表示在实施例3中试验的5个翻身辅助垫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在比较例1~4中试验的4个翻身辅助垫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在实施例4中试验的3个翻身辅助床垫的结构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形态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涉及的翻身辅助垫2由载置使用者的上半身侧的第1垫3,以及载置使用者的下半身侧的第2垫4组成,构成为第1垫3与第2垫4在身高方向成一列配置。在本说明书中,上下是指将翻身辅助垫2设置于床垫或褥子等使用状态下的上下方向,即,图1中所说的上下方向。又,本说明书中的宽度方向是指,使用翻身辅助垫2的状态下的宽度方向,即,图2中所说的左右方向;所谓长度方向是指使用翻身辅助垫2的状态下的长度方向(身高方向),即,图2中所说的上下方向。
首先,关于载置使用者的上半身侧的第1垫3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第1垫3包括:第1支持面31,在其宽度方向中央部向长度方向(身高方向)延伸,形成为大致平坦的面;以及第1倾斜部32,从该第1支持面3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向着外方朝下倾斜,形成一对倾斜面。
能设定第1垫3中的第1支持面3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1与第1倾斜部32的倾斜角度θ1,使得对第1垫3带来所期望的作用。通过适当设定第1支持面3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1,能调整上半身侧的旋转开始时刻或旋转开始扭矩、仰卧位中的背部支持稳定性,通过与第1倾斜部31的倾斜角度θ1协同,调整旋转动作中的扭矩,能适当设定作为目的的上半身侧的低负荷的旋转动作。具体而言,第1支持面3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1在能确保使用者上半身侧的支持稳定性范围内,在该范围内第1支持面3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1设定得越小,上半身侧的旋转需要的力(扭矩)越小,旋转动作越早开始。又,第1倾斜部32的倾斜角度θ1设定得越大,上半身侧的旋转需要的扭矩越小。因此,通过组合第1支持面3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1与第1倾斜部32的倾斜角度θ1的各种设定值,能根据翻身模式或使用者的体型等,调整上半身侧的旋转难易度。下面,关于第1支持面31及第1倾斜部32,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第1垫3的第1支持面31构成为,至少支持仰卧姿势的使用者B的身体中的背部的一部分。本实施形态中的第1支持面31的大小为:宽度方向的长度W1为25cm,长度方向(身高方向)的长度为90cm,高度H1(第1支持面31部分的缓冲材料的厚度)为3cm,设计为能支持以仰卧姿势使用者B的头部及脊柱为中心的背部。第1支持面3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1需配置为,如下所述,使得仰卧姿势的使用者B的肩部S与第1支持面31的外方的第1倾斜部32对向,因此,第1支持面3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1形成为使用者B的肩宽SW以下的宽度,最好是从使用者B一侧的肩峰到另一侧的肩峰的长度(肩峰宽度)以下。所谓使用者B的肩部S是指肩峰附近,至少包括从肩峰到上臂骨的大结节的区域。又,所谓使用者B的肩宽SW是指从一侧的肩到另一侧肩的长度,更具体而言,在三角肌部的轮廓最向外侧突出的位置,与矢状面垂直测量的身体的最大横径。第1支持面3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1设为使用者的肩宽以下的宽度,最好设为肩峰宽度以下,同时,从能稳定支持使用者B的上半身的观点来看,最好设为使用者B的左右肩胛骨下角间的长度以上,更具体而言,优选15cm~40cm,更优选15cm~35cm,特别优选20cm~30cm。如下所述,第1支持面3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1与第2支持面4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2相等构成(W1=W2)的场合,第1支持面3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1设定为第2支持面4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2的最大设定值,使用者B的骨盆宽度PW以下。又,第1支持面31的长度方向(身高方向)的长度适当设定为能从使用者B的头部开始支持背部。再有,为能降低上半身旋转所需力量,进行适度翻身,与下述的倾斜角度θ1一致,适当设定第1支持面31的高度H1。又,在本实施形态中,第1支持面31形成为大致平坦的面,但只要能支持仰卧姿势的使用者B的身体的背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形成为任意形状,其形状并不限定于平坦的面。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形态中的第1垫3的一对第1倾斜部32设为横跨第1支持面31的长度方向整体,形成为支持进行翻身动作时的使用者B的肩及上臂整体。通过第1垫3的第1支持面31支持使用者B的背部时,第1支持面31未支持的、肩部S及与该肩部S连接的背侧部分形成的区域(下面称为肩周边部SA),位于从第1支持面31的端部向下方倾斜的第1倾斜部32对向的位置。因此,使用者B旋转上半身时,由第1倾斜部32支持位于翻身方向的肩周边部SA。如图3(a)所示,使用者B进行翻身动作时,包括位于翻身方向的使用者的肩部S的肩周边部SA与第1倾斜部32的接触点G,和使用者体轴X之间的距离变近,上半身旋转需要的力量变小,因此,促进上半身侧的旋转。在此,所谓肩周边部SA是指至少包括使用者B的肩部S(从肩峰到上臂骨的大结节的区域)的部分,是第1支持面31未支持的部分,因此,通过第1支持面3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1的设定,包括从使用者B的上臂骨大结节至背部侧的肩胛骨下角的区域。又,本实施形态中的第1倾斜部32由平面形成,但也可以是曲面结构或下述实施形态所示的阶梯状结构。在此,阶梯状结构的场合,倾斜部也可以包括大致垂直的倾斜面,例如阶梯状结构,或者从第1支持面31的端部连续的最初的倾斜面形成为垂直,之后变化为锐角的倾斜面的结构等。如此,通过使得第1倾斜部32为阶梯状的倾斜面,能根据翻身模式或使用者的体型等,更细微地调整上半身侧的旋转难易度。又,第1倾斜部32的倾斜角度也包含朝向第1垫3的长度方向,逐渐(连续或非连续的)变化的那样的结构。第1倾斜部32可形成为,至少支持仰卧姿势的使用者B的身体的肩周边部SA,因此,也可不设为横跨第1支持面31的长度方向,也可以构成为仅在使用者B的肩周边部SA设置第1倾斜部。
关于该第1垫3的第1倾斜部32的作用,参照图3,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图3是表示仰卧姿势的使用者上半身旋转时的扭矩(T=F×L)的图,在图3(a)中,表示使用本实施形态涉及的翻身辅助垫时的扭矩,在图3(b)中,表示使用普通平坦的床垫时的扭矩。在该图中,翻身动作需要的力表示为旋转中心(体轴)X的扭矩(扭转强度)。扭矩T表示为在旋转圆的切线方向作用的力F与接触点G和旋转中心X的距离L的积(T=F×L)。因此,通过缩短接触点G与旋转中心X的距离L,降低扭矩T的值。在图3(b)中,表示的是普通的(未设置倾斜部)床垫的例,根据该例,使用者B的肩周边部SA与床垫接触的位置G为肩部S的较外侧。另一方面,如图3(a)所示,通过在第1垫3设置第1倾斜部32,使用者B的肩周边部SA与第1垫3接触的位置G比图3(b)向内侧移动,因此,接触点G接近旋转中心X,接触点G与旋转中心X的距离L变短,扭矩T降低。因此,上半身侧的旋转的负荷变小,因此,能以小的力进行上半身侧的旋转。
第1垫3的第1倾斜部32的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1,若角度θ1变大,则肩周边部SA的接触点G与旋转中心X的距离L变短,因此,上半身侧的旋转需要的力降低,但是另一方面,若旋转动作过于容易则仰卧位的使用者B的身体会变得不稳定。因此,最好设定倾斜角度θ1,能兼得有助于睡眠舒适度的仰卧位稳定性与翻身(旋转)容易性。具体而言,倾斜角度θ1如本实施形态,第1倾斜部32由平面状的倾斜面形成的场合,优选不足40度,更优选不足30度,进一步优选5~20度,特别优选10~15度。第1倾斜部32不由本实施形态那样的平面形成,由阶梯状结构形成的场合,倾斜角度θ1设为以下这样的角度:将截面视图中的第1支持面31的端部作为倾斜起点,以最短直线连接该倾斜起点和构成第1倾斜部32的最下段阶梯部的顶端,将包含所述最短直线的平面作为倾斜面,将该倾斜面的相对水平面的角度设为倾斜角度θ1。又,第1倾斜部32由曲面结构形成的场合,倾斜角度θ1设为以下这样的角度:将截面视图中的第1支持面31的端部作为倾斜起点,以最短直线连接该倾斜起点和第1垫3的底面端部(第1倾斜部32的底面端部)的倾斜终点,将包含所述最短直线的平面作为倾斜面,将该倾斜面的相对水平面的角度设为倾斜角度θ1。又,第1倾斜部32的倾斜角度形成为向着第1垫3的长度方向,逐渐(连续或非连续的)变化的结构的场合,倾斜角度θ1是支持使用者B的肩周边部SA的部分的倾斜面的角度。
下面,关于载置使用者的下半身侧的第2垫4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第2垫4包括:第2支持面41,在其宽度方向中央部,向长度方向(身高方向)延伸形成为大致平坦的面;以及第2倾斜部42,形成为一对从该第2支持面4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向着外方朝下倾斜的倾斜面。
能设定第2垫4中的第2支持面4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2和第2倾斜部42的倾斜角度θ2,使得对第2垫4带来所期望的作用。通过适当设定第2支持面4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2,能调整下半身侧(骨盆)的旋转开始时刻或旋转开始扭矩、仰卧位中的骨盆部支持稳定性,通过与第2倾斜部42的倾斜角度θ2协同,能调整旋转动作中的扭矩,能适当设定作为目的的下半身侧的低负荷的旋转动作。具体而言,第2支持面4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2设为确保使用者下半身侧的支持稳定性的范围时,在该范围内,第2支持面4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2设定得越小,下半身侧的旋转需要的力(扭矩)越小,旋转动作也越早开始。又,倾斜角度θ2设定得越大,下半身侧的旋转需要的扭矩越小。因此,通过组合第2支持面4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2与第2倾斜部42的倾斜角度θ2的各种设定值,能根据翻身模式或使用者的体型等,调整下半身侧的旋转难易度。下面,关于第2支持面41及第2倾斜部42,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第2垫4的第2支持面41构成为,至少支持仰卧姿势的使用者B的身体中的腰臀部的一部分。本实施形态中的第2支持面41的大小为:宽度方向的长度W2为13cm,长度方向(身高方向)的长度为90cm,高度H2(第2支持面41部分的缓冲材料的厚度)为3cm,设计为能支持以仰卧姿势使用者B的骶骨为中心的腰臀部。第2支持面4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2如后所述需配置为使得仰卧姿势的使用者B的大腿骨的大转子与第2支持面41的外方的第2倾斜部42对向,因此,第2支持面4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2形成为使用者B的骨盆宽度PW以下的宽度,在此,所谓使用者B的骨盆宽度PW是指从一侧的髂前上棘P至另一侧的髂前上棘P的长度。所谓髂前上棘P是指位于构成骨盆的髂骨的髂骨棱前缘的突起部。具体而言,第2支持面4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2设为使用者B的骨盆宽度PW以下的宽度,同时,从能稳定支持使用者B的下半身的观点来看,最好设为使用者B的身体的至少髂后上棘(位于骨盆的髂骨棱后缘的突起部)间的宽度以上,更具体而言,优选5cm~30cm,更优选10cm~25cm,进一步优选10cm~20cm。又,第2支持面41的长度方向(身高方向)的长度适当设定为能支持使用者B的下半身。再有,为能降低下半身旋转所需力量,第2支持面41的高度H2与后述的倾斜角度θ2一致,适当设定。又,在本实施形态中,第2支持面41形成为大致平坦的面,但只要能支持仰卧姿势的使用者B的身体的背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形成为任意形状,其形状并不限定于平坦的面。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形态中的第2垫4的一对第2倾斜部42设为横跨第2支持面41的长度方向整体,形成为至少支持进行翻身动作时的使用者B的大腿骨的大转子。以第2垫4的第2支持面41支持使用者B的以髂后上棘间为中心的腰臀部时,第2支持面41未支持的、大腿骨的大转子及骨盆的髂前上棘P及与该髂前上棘P连续的臀部侧部分形成的区域(以下称为骨盆周边部PA),位于从第2支持面41的端部向下方倾斜的第2倾斜部42对向的位置。因此,当使用者B旋转下半身时,由第2倾斜部42支持位于翻身方向的骨盆周边部PA。如此,使用者B进行翻身动作时,包括位于翻身方向的使用者的大腿骨的大转子的骨盆周边部PA与第2倾斜部42的接触点G,和使用者体轴X之间的距离变近,骨盆旋转需要的力变小,因此,促进下半身侧的旋转。关于促进该下半身侧旋转的作用,与在图3的图3(a)所示的第1垫3的第1倾斜部32的作用相同。在此,所谓骨盆周边部PA是至少包括使用者B的大腿骨的大转子及骨盆的髂前上棘P的部分,是第2支持面41未支持的部分,因此,通过第2支持面4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2的设定,包括从使用者B的骨盆的髂前上棘P至臀部侧的髂后上棘的区域。又,本实施形态中的第2倾斜部42由平面形成,但也可以是曲面结构或下述实施形态所示的阶梯状结构。在此,阶梯状结构的场合,倾斜面也可以包含大致垂直的倾斜面,例如阶梯状结构,或者从第2支持面41的端部连续的最初的倾斜面形成为垂直,之后变化为锐角的倾斜面的结构等。如此,通过使得第2倾斜部42为阶梯状的倾斜面,能根据翻身模式或使用者的体型等,更细微地调整下半身侧的旋转难易度。又,第2倾斜部42的倾斜角度也包含向着第2垫4的长度方向,逐渐(连续或非连续的)变化的结构。第2倾斜部42可形成为,至少支持仰卧姿势的使用者B的身体的骨盆周边部PA,因此,也可不设为横跨第2支持面41的长度方向,也可以构成为仅在使用者B的骨盆周边部PA设置第2倾斜部。
第2垫4的第2倾斜部42的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2,若角度θ2变大,则骨盆周边部PA的接触点G与旋转中心X的距离L变短,因此,骨盆旋转扭矩降低,其结果,下半身侧的旋转需要的力降低,但是另一方面,若骨盆旋转动作过于容易,则仰卧位的使用者B的身体会变得不稳定。因此,最好设定倾斜角度θ2,能兼得仰卧位稳定性与翻身(旋转)容易性。具体而言,倾斜角度θ2如本实施形态那样,第2倾斜部42由平面状的倾斜面形成的场合,优选不足35度,更优选5~20度,特别优选10~15度。第2倾斜部42不由本实施形态这样的平面形成,由阶梯状结构形成的场合,倾斜角度θ2设为以下这样的角度:将截面视图中的第2支持面41的端部作为倾斜起点,以最短直线连接该倾斜起点和构成第2倾斜部42的最下段阶梯部的顶端,将包含所述最短直线的平面作为倾斜面,将该倾斜面的相对水平面的角度设为倾斜角度θ2。又,第2倾斜部42由曲面结构形成的场合,倾斜角度θ2设为以下这样的角度:以最短直线连接截面视图中的第2支持面41的端部的倾斜起点和第2垫4的底面端部(第2倾斜部42的底面端部)的倾斜终点,将包含所述最短直线的平面作为倾斜面,将该倾斜面的相对水平面的角度设为倾斜角度θ2。又,第2倾斜部42的倾斜角度形成为向着第2垫4的长度方向逐渐(连续或非连续的)变化的结构的场合,倾斜角度θ2是支持使用者B的骨盆周边部PA的部分的倾斜面的角度。
本实施形态的翻身辅助垫2,通过组合第1垫3的第1支持面3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1及第1倾斜部32的倾斜角度θ1,以及第2垫4的第2支持面4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2及第2倾斜部42的倾斜角度θ2的各设定值,设计为使得根据作为目的的翻身类型的翻身变得容易。因此,下面,关于本实施形态的翻身辅助垫2,关于第1垫3与第2垫4涉及的各构成的关系,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形态的翻身辅助垫2中,构成为第1垫3的第1倾斜部32的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1与第2垫4的第2倾斜部42的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2不同。通过使得各垫的倾斜部的倾斜角度θ不同,能在上半身侧与下半身侧适当调整翻身负荷的降低作用,能得到根据使用者B的肌肉力量或体型、翻身类型等的翻身辅助垫2。再有,主要从促进弯曲旋转型翻身的观点看,优选构成为第1垫3的第1倾斜部32的倾斜角度θ1比第2垫4的第2倾斜部42的倾斜角度θ2大(θ1>θ2)。由此,提高促进作为翻身动作起点的上半身旋转的作用,同时,提高仰卧姿势的下半身的稳定性,能促进使得骨盆旋转缓慢地联动的翻身动作。具体而言,并不特别限定,关于如图1所示的翻身辅助垫2,形成为第1倾斜部32的倾斜角度θ1为15度,第2倾斜部42的倾斜角度θ2为10度。
在本实施形态的翻身辅助垫2中,第1垫3的第1支持面3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1与第2垫4的第2支持面4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2,可能形成为如图4所示的翻身辅助垫2大致相同的长度,但优选形成为第1支持面的宽度W1比第2支持面的宽度W2宽(W1>W2)。由此,比起上半身侧的第1垫3,下半身侧的第2垫4的倾斜部位于翻身辅助垫2的宽度方向靠近中央位置,骨盆的旋转开始时刻变早,因此,以更低的扭矩联动上半身的旋转动作与下半身侧的旋转动作,自力翻身变得更加容易。具体而言,并不特别限定,关于图1所示的翻身辅助垫2形成为第1支持面31的宽度W1为25cm,第2支持面41的宽度W2为13cm。根据应促进的翻身的类型等,也可能构成为使得第1支持面的宽度W1比第2支持面的宽度W2窄(W1<W2)。
又,在图4中表示的是,第1垫3的第1倾斜部32的倾斜角度θ1与第2垫4的第2倾斜部42的倾斜角度θ2不同(θ1≠θ2)的本实施形态的翻身辅助垫2的其他形态的例子。在如图4所示的翻身辅助垫2中,第1垫3的第1支持面31的宽度W1与第2垫4的第2支持面41的宽度W2形成为大致相同的长度(W1=W2)时,使得第1倾斜部32的倾斜角度θ1与第2倾斜部42的倾斜角度θ2不同,因此,形成为第1支持面31的高度H1比第2支持面41的高度H2高(H1>H2)。其结果,构成为第1垫3的第1倾斜部32的倾斜角度θ1比第2垫4的第2倾斜部42的倾斜角度θ2大(θ1>θ2)。由此,上半身侧的第1垫3的第1支持面31与下半身侧的第2垫4的第2支持面41之间产生高低差,因此,沿着该高低差支持从使用者B的臀部至腰椎部的部分,从而易于得到自然的睡姿,同时,使用者B进行翻身时,通过该高低差,骨盆的旋转变容易,促进下半身侧旋转动作的开始。因此,上半身的旋转动作与下半身侧的旋转动作易于联动,因此能使得自力翻身变容易。在图4中,显示了第1支持面31的宽度W1与第2支持面41的宽度W2为大致相同长度的场合(W1=W2)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可以形成为第1支持面的宽度W1比第2支持面的宽度W2宽(W1>W2),当然也可能反过来形成为窄(W1<W2)。
构成本发明涉及的翻身辅助垫2的第1垫3及第2垫4,各自由上述的规定厚度(高度)的缓冲材料形成。作为形成第1垫3的第1缓冲材料,适当选择具有以下程度硬度者:使用者在仰卧位睡眠的状态下显著向厚度方向变形,而第1倾斜部32的倾斜没有大幅度变形。又,也可以使得构成第1垫3的第1支持面31与第1倾斜部32分别以不同硬度的缓冲材料形成,将它们组合得到第1垫3。该场合,作为形成第1支持面31的缓冲材料,最好选择比形成第1倾斜部32的缓冲材料柔软的缓冲材料,由此,第1支持面31的体压分散性好,能柔软地支持与第1支持面31接触的使用者B的身体,同时,第1倾斜部32不会使得使用者的肩S过分沉入,将接触点G与旋转中心X间的距离L保持为较短,促进上半身的旋转动作。再有,关于第1支持面31及第1倾斜部32的任意一方,也可能组合多个不同的缓冲材料,得到各自相当的部分,例如,也可能层叠多个缓冲材料,得到与第1支持面31相当的部分,或者与第1倾斜部32相当的部分中,也可以在肩周边部SA与其他部分组合不同的缓冲材料形成。用相同的缓冲材料形成构成第1垫3的第1支持面31与第1倾斜部32的场合,也可能对第1支持面31实施狭缝加工等,降低表观硬度,使其柔软化。
作为形成第2垫4的第2缓冲材料,适当选择具有以下程度硬度者:使用者仰卧位睡眠的状态下显著向厚度方向变形,而第2倾斜部42的倾斜没有大幅度变形。又,也可以使得构成第2垫4的第2支持面41与第2倾斜部42分别以不同硬度的缓冲材料形成,能通过组合它们得到第2垫4。该场合,作为形成第2支持面41的缓冲材料,最好选择比形成第2倾斜部42的缓冲材料柔软的缓冲材料,由此,第2支持面41的体压分散性好,能柔软支持与第2支持面41接触的使用者B的身体,同时,骨盆旋转动作时,第2倾斜部42不会使得与使用者的骨盆周边部PA接触的部分过分沉入,将接触点G与旋转中心X间的距离L保持在较短,促进下半身的旋转动作。再有,关于第2支持面41及第2倾斜部42的任意一方,也可能组合多个不同的缓冲材料,得到各自相当的部分。例如,也可能层叠多个缓冲材料,得到与第2支持面41相当的部分,或者与第2倾斜部42相当的部分中,在骨盆周边部PA与其他部分组合不同的缓冲材料形成。再有,用相同的缓冲材料形成构成第2垫4的第2支持面41与第2倾斜部42的场合,也可能对第2支持面41实施狭缝加工等,降低表观硬度,使其柔软化。
作为上述第1及第2缓冲材料,只要有上述硬度,具有缓冲性,并不特别限定,可以合适地使用树脂泡沫体、三维网状结构体及棉成形体,从处理及加工的难易度的观点出发,更优选树脂泡沫体。作为树脂泡沫体,具体而言,可列举泡沫聚氨酯、泡沫聚烯烃或泡沫有机硅等。又,第1及第2缓冲材料可以是相同的素材,也可以是不同的素材。
在本实施形态中,如上所述,第1垫3与第2垫4由不同的缓冲材料形成。因此,第1垫3与第2垫4,为使两者的配置无偏移,在两者的邻接面,可以用面接合件等的卡合手段装卸自如地固定,也可以用粘合剂等固定。又,载置翻身辅助垫2的床垫或褥子也可以用卡合手段或粘合剂使得第1垫3和第2垫4分别固定于下述的基体层6,此时,第1垫3与第2垫4也可以间隔配置为有规定的空隙。再有,第1垫3与第2垫4由相同的缓冲材料形成的场合,第1垫3与第2垫4也可以形成为一体。
又,本实施形态中的翻身辅助垫2由第1垫3与第2垫4构成,也可以在第1垫3与第2垫4之间,或第1垫3的头侧、第2垫4的脚侧至少设置1个由具有规定厚度的缓冲材料形成的第3垫。主要通过设置另外支持使用者B的头部、腰部或脚部的第3垫,能根据使用者B的睡眠舒适度的喜好或体型等,另外选定支持头部、腰部或脚部的缓冲材料,因此,能得到提高睡眠舒适度的翻身辅助垫2。
上述第3垫设置于第2垫4的脚侧的本实施形态的翻身辅助垫2的其他形态的例子在图5中表示。该翻身辅助垫2的设置于第2垫4的脚侧的第3垫支持下肢部时,第3垫形成为与第1垫3相同的结构。即,第3垫具备第1垫3所具备的第1支持面31与第1倾斜部32。如此,通过使得第1垫3与第3垫的结构相同,相对于翻身辅助垫2的长度方向,使用者在使用时,无论朝哪个方向睡,都能得到本发明的作用效果。
下面,参照图6,说明本实施形态涉及的翻身辅助垫2的使用方法。首先,如图6(a)所示,使用者B在翻身辅助垫2上采取仰卧睡觉姿势。此时,用第1垫3支持使用者B的上半身侧,用第2垫4支持下半身侧,使得使用者B的包括肩S的肩周边部SA位于与第1垫3的第1倾斜部32对向的位置,使得使用者B的包括大腿骨的大转子的骨盆周边部PA位于与第2垫4的第2倾斜部42对向的位置,调整使用者B的躺下的位置。在该状态下,第1支持面31稳定支持以头部和脊柱为中心的背部部分,第1支持面32稳定支持下半身的以骶骨为中心的臀部部分。
下面,进行弯曲旋转型翻身的场合,如图6(b)至图6(d)所示,使用者B尝试向翻身方向旋转上半身时,肩周边部SA由第1倾斜部32支持。如此,使用者B在进行翻身动作时,位于翻身方向的使用者的肩周边部SA与第1倾斜部32的接触点G离使用者的体轴X的距离变近,因此,上半身旋转需要的力变小,使得上半身的旋转变得容易。接着继续,如图6(c)至图6(e)所示,与上半身的旋转动作联动,进行下半身侧的旋转动作。详细而言,本实施形态涉及的翻身辅助垫2构成为,第2支持面41的宽度W2比第1支持面31的宽度W1窄,因此,下半身侧的第2垫4的第2倾斜部42,位于翻身辅助垫2的宽度方向靠近中央的位置,在较早的时刻,骨盆的旋转以低扭矩开始。因此,如图6(c)所示,进行使用者B的上半身侧的旋转动作时,使得与该翻身辅助垫2的第2倾斜部42的接触的骨盆的旋转动作开始,进行在第2倾斜部42上的旋转动作。由此,上半身的旋转动作与下半身侧的旋转动作联动,因此自力翻身变得容易。并且,如图6(d)所示,使用者B向翻身方向旋转骨盆时,朝向在旋转中最需要力量的使用者B的大腿骨的大转子,骨盆周边部PA由第2倾斜部42支持,因此,位于翻身方向的使用者的骨盆周边部PA与第2倾斜部42的接触点G离使用者的体轴X的距离变近。由此,骨盆旋转需要的力变小,下半身侧的旋转也变得容易,如图6(e)所示,完成翻身。在伸展旋转型翻身的场合,下半身与上半身的联动顺序相反,但第1垫3对上半身旋转的作用与第2垫4对下半身旋转的作用,与上述弯曲旋转型的场合相同。
下面,说明第2实施形态涉及的翻身辅助垫20。如图7所示,本实施形态涉及的翻身辅助垫20由载置使用者的上半身侧的第1垫30,以及载置使用者的下半身侧的第2垫40组成,构成为第1垫30与第2垫40在身高方向成一列配置。载置使用者的上半身侧的第1垫30包括:第1支持面310,在其宽度方向中央部向长度方向(身高方向)延伸,形成为大致平坦的面;以及第1倾斜部320,从该第1支持面3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向着外方朝下倾斜,形成一对倾斜面。又,第2垫40包括:第2支持面410,在其宽度方向中央部向长度方向(身高方向)延伸,形成为大致平坦的面;以及第2倾斜部420,从该第2支持面4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向着外方朝下倾斜,形成一对倾斜面。
下面,关于本实施形态的翻身辅助垫20,关于第1垫30与第2垫40涉及的各构成的关系,参照图7进行说明。在本实施形态的翻身辅助垫20中,第1垫30的第1倾斜部320的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10与第2垫40的第2倾斜部420的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20,构成为大致相等的角度。再有,第1垫30的第1支持面310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10与第2垫40的第2支持面410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20构成为使得第1支持面的宽度W1比第2支持面的宽度W2宽(W1>W2)。由此,比起上半身侧的第1垫30,下半身侧的第2垫40的倾斜部位于翻身辅助垫20的宽度方向靠近中央,想要旋转骨盆时,翻身方向的骨盆周边部迅速与该第2倾斜部420接触并得到支持,提前设定下半身以低扭矩开始旋转的时刻。因此,在使用者B进行弯曲旋转型的翻身动作时,促进上半身侧旋转后的骨盆旋转动作的开始。又,在进行伸展旋转型的翻身动作时,顺畅地开始骨盆的旋转,易于与上半身侧的旋转联动。由此,上半身的旋转动作与下半身侧的旋转动作顺畅联动的同时,能使得上半身侧与下半身侧的旋转动作的扭矩保持良好平衡,使得自力翻身容易。
又,本实施形态的翻身辅助垫20的其他形态的例子如图8所示。在图7所示的翻身辅助垫20中,第1垫30的第1支持面310的高度H10与第2垫40的第2支持面410的高度H20形成为大致相同的高度(H10=H20)时,在如图8所示的其他例中,形成为第1支持面310的高度H10比第2支持面410的高度H20高(H1>H2)。由此,上半身侧的第1垫30的第1支持面310与下半身侧的第2垫40的第2支持面410之间产生高低差,因此,沿着该高低差支持从使用者B的臀部至腰椎部的部分,从而能易于得到自然的睡姿,同时,使用者B进行翻身动作时,上半身侧旋转后,通过该高低差和在第1垫30的第1倾斜部320与第2垫40的第2倾斜部420间形成的高低差的协同,进一步促进骨盆旋转动作的开始。因此,上半身的旋转动作与下半身侧的旋转动作联动,因此能使得自力翻身容易。
构成本实施形态中的翻身辅助垫20的第1垫30及第2垫40相关的其他说明及关于第3垫等的其他构成的说明,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的第1垫3及第2垫4等相同,其作用效果也相同。
下面,关于第3实施形态涉及的翻身辅助垫21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本实施形态涉及的翻身辅助垫21由载置使用者的上半身侧的第1垫301以及载置使用者的下半身侧的第2垫401组成,构成为第1垫301与第2垫401在身高方向成一列配置。载置使用者的上半身侧的第1垫301包括:第1支持面311,在其宽度方向中央部向长度方向(身高方向)延伸,形成为大致平坦的面;以及第1倾斜部321,从该第1支持面31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向着外方朝下倾斜,形成一对倾斜面。又,第2垫401包括:第2支持面411,在其宽度方向中央部向长度方向(身高方向)延伸,形成为大致平坦的面;以及第2倾斜部421,从该第2支持面41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向着外方朝下倾斜,形成一对倾斜面。
下面,关于本实施形态的翻身辅助垫21,关于第1垫301与第2垫401涉及的各构成的关系,参照图9进行说明。在本实施形态的翻身辅助垫21中,第1垫301的第1倾斜部321的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11与第2垫401的第2倾斜部421的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21,构成为大致相等的角度。第1垫301的第1支持面311的宽度W11与第2垫401的第2支持面411的宽度W21构成为大致相同的宽度。并且,关于第1垫301的第1支持面311的高度H11与第2垫401的第2支持面411的高度H21,构成为第1支持面311的高度H11比第2支持面411的高度H21高(H1>H2)。由此,上半身侧的第1垫301的第1支持面311与下半身侧的第2垫401的第2支持面411之间产生高低差,因此,沿着该高低差支持从使用者B的臀部至腰椎部的部分,从而能易于得到自然的睡姿,同时,使用者B进行翻身动作时,上半身侧旋转后,通过该高低差和在第1垫301的第1倾斜部321与第2垫401的第2倾斜部421间形成的高低差的协同,促进骨盆旋转动作的开始。因此,上半身的旋转动作与下半身侧的旋转动作联动,因此能使得自力翻身容易。
构成本实施形态中的翻身辅助垫21的第1垫301及第2垫401相关的其他说明及关于其他构成的说明,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的第1垫3及第2垫4等相同,其作用效果也相同。
下面,关于第4实施形态涉及的翻身辅助垫22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本实施形态涉及的翻身辅助垫22由2个第1垫302及1个第2垫402组成,构成为以第1垫302、第2垫402、第1垫302的顺序,在身高方向成一列配置。载置使用者的上半身侧或脚部的第1垫302包括:第1支持面312,在其宽度方向中央部向长度方向(身高方向)延伸,形成为大致平坦的面;以及第1倾斜部322,从该第1支持面312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朝外方以阶梯状向下倾斜,形成一对阶梯部。又,载置使用者的腰臀部的第2垫402包括:第2支持面412,在其宽度方向中央部向长度方向(身高方向)延伸,形成为大致平坦的面;以及第2倾斜部422,从该第2支持面412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朝外方以阶梯状向下倾斜,形成一对阶梯部。
本实施形态的第1垫302的第1支持面312构成为支持仰卧姿势的使用者B的身体中的背部的至少一部分。本实施形态中的第1支持面312的大小形成为:宽度方向长度W12为39cm,长度方向(身高方向)的长度为65cm,高度H12(第1支持面312部分的缓冲材料的厚度)为4cm,设计为能支持以仰卧姿势使用者B的头部及脊柱为中心的背部。第1支持面31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12如上所述需配置为使得仰卧姿势的使用者B的肩部S与第1支持面312的外侧的第1倾斜部322对向,因此,第1支持面31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12形成为使用者B的肩宽SW以下的宽度,最好是形成为肩峰宽度以下。本实施形态的第1垫302配置于第2垫402的长度方向端部的两侧,因此使用者无论朝向哪边也能使用翻身辅助垫22,第1垫302的第1支持面312支持使用者B的身体的头、以脊柱为中心的背部、以及使用者B的脚部。
如图10所示,本实施形态中的第1垫302的一对第1倾斜部322设计为横跨第1支持面312的长度方向整体,形成为支持进行翻身动作时的使用者B的肩及上臂整体。本实施形态中的第1倾斜部322由1个阶梯部形成,但也可以是由2个以上阶梯部形成的多阶梯构造,也可能是各阶梯部的宽度或梯度分别变化的构造。通过调整这些阶梯部的宽度或梯度、阶梯部的数量等,能将下述第1倾斜部322的倾斜角度θ12调整为适当的角度,同时,能根据翻身模式或使用者的体型等,更细微地调整上半身侧的旋转难易度。
本实施形态中的第1垫302的第1倾斜部322的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12是指以下这样的角度:如图10(b)所示,以最短直线连接截面视图中的第1支持面312的端部的倾斜起点和构成第1倾斜部322的最下段阶梯部的顶端,将包含所述最短直线的平面作为倾斜面,将该倾斜面的相对水平面的角度设为倾斜角度θ12。若倾斜角度θ12变大,则使用者B的肩周边部SA的接触点G与旋转中心X的距离L变短,因此,上半身侧的旋转需要的力降低,但是另一方面,若旋转动作过于容易,则仰卧位的使用者B的身体会变得不稳定。因此,最好设定倾斜角度θ12能兼得有助于睡眠舒适度的仰卧位稳定性与翻身(旋转)容易性。具体而言,倾斜角度θ12如本实施形态那样,第1倾斜部322由阶梯状倾斜面形成的场合,优选不足40度,更优选5~30度,特别优选10~20度。即使构成第1倾斜部322的各阶梯部的高度、宽度不一定的场合,倾斜角度θ12也设为以下这样的角度:以最短直线连接截面视图中的第1支持面312的端部的倾斜起点和构成第1倾斜部322的最下段阶梯部的顶端,将包含所述最短直线的平面作为倾斜面,将该倾斜面的相对水平面的角度设为倾斜角度θ12。
本实施形态的第2垫402的第2支持面412构成为支持仰卧姿势的使用者B的身体中的腰臀部的至少一部分。本实施形态中的第2支持面412的大小为:宽度方向的长度W22为27cm,长度方向(身高方向)的长度为55cm,高度H22(第2支持面412部分的缓冲材料的厚度)为4cm,设计为能支持以仰卧姿势使用者B的骶骨为中心的腰臀部。第2支持面41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22如上所述需配置为使得仰卧姿势的使用者B的大腿骨的大转子与第2支持面412的外侧的第2倾斜部422对向,因此,第2支持面41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22形成为使用者B的骨盆宽度PW以下的宽度。
如图10所示,本实施形态中的第2垫402的一对第2倾斜部422设计为横跨第2支持面412的长度方向整体,形成为至少支持进行翻身动作时的使用者B的大腿骨的大转子。本实施形态中的第2倾斜部422由1个阶梯部形成,但也可以是由2个以上阶梯部形成的多阶梯构造,也可能是各阶梯部的宽度或梯度分别变化的构造。通过调整这些阶梯部的宽度或梯度、阶梯部的数量等,能将下述第2倾斜部422的倾斜角度θ22调整为适当的角度,同时能根据翻身模式或使用者的体型等,更细微地调整下半身侧的旋转难易度。
本实施形态中的第2垫402的第2倾斜部422的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22是指以下这样的角度:如图10(c)所示,以最短直线连接截面视图中的第2支持面412的端部的倾斜起点和构成第2倾斜部422的最下段阶梯部的顶端,将包含所述最短直线的平面作为倾斜面,将该倾斜面的相对水平面的角度设为倾斜角度θ22。若倾斜角度θ22变大,则骨盆周边部PA的接触点G与旋转中心X的距离L变短,因此,骨盆的旋转扭矩降低,其结果,下半身侧的旋转需要的力降低,但是另一方面,若骨盆的旋转动作过于容易,则仰卧位的使用者B的身体会变得不稳定。因此,最好设定倾斜角度θ22能兼得仰卧位稳定性与翻身(旋转)容易性。具体而言,倾斜角度θ22如本实施形态,第2倾斜部422由阶梯状倾斜面形成的场合,优选不足30度,更优选4~20度,特别优选4~10度。即使构成第2倾斜部422的各阶梯部的高度、宽度不一定的场合,倾斜角度θ22也设为以下这样的角度:以最短直线连接截面视图中的第2支持面412的端部的倾斜起点和构成第2倾斜部422的最下段阶梯部的顶端,将包含所述最短直线的平面作为倾斜面,将该倾斜面的相对水平面的角度设为倾斜角度θ22。
又,在图11中,作为本实施形态的翻身辅助垫22的其他形态的例,表示使得第2倾斜部422的构成变化的例。在该图11所示翻身辅助垫22中,通过将第2倾斜部42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缩短,设计为使得第2倾斜部422的倾斜角度θ22比图10所示的翻身辅助垫22的实施形态大。通过进行如此调整,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下半身侧的翻身难易度的翻身辅助垫22。
本实施形态的翻身辅助垫22,主要从促进弯曲旋转型翻身的观点出发,形成为第1垫302的第1倾斜部322的倾斜角度θ12比第2垫402的第2倾斜部422的倾斜角度θ22大(θ12>θ22)。由此,提高促进作为翻身动作起点的上半身旋转的作用,同时,提高仰卧姿势的下半身的稳定性,能促进使得骨盆旋转缓慢地联动的翻身动作。具体而言,并不特别限定,关于如图10、图11所示的翻身辅助垫22,形成为第1倾斜部322的倾斜角度θ12为10~20度,第2倾斜部422的倾斜角度θ22为5~15度。
又,本实施形态的翻身辅助垫22如图10所示,形成为第1支持面的宽度W12比第2支持面的宽度W22宽(W1>W2)。由此,与上半身侧的第1垫302相比,腰臀部侧的第2垫402的倾斜部位于翻身辅助垫22的宽度方向靠近中央位置,骨盆的旋转开始时刻变早,因此,以更低的扭矩联动上半身的旋转动作与下半身侧的旋转动作,自力翻身变得更加容易。具体而言,并不特别限定,关于图10、图11所示的翻身辅助垫22,形成为第1支持面312的宽度W12为39cm,第2支持面412的宽度W22为27cm。
构成本发明涉及的翻身辅助垫22的第1垫302及第2垫402由具有规定厚度(高度)的缓冲材料形成。构成第1垫302的第1支持面312与第1倾斜部322可以由相同的缓冲材料形成,但优选分别由不同硬度的缓冲材料形成,通过组合得到第1垫302。在图10中,表示构成第1垫302的第1支持面312与第1倾斜部322由相同的缓冲材料一体形成的例子,在图11中,表示构成第1垫302的第1支持面312与第1倾斜部322由不同缓冲材料形成的例子。再有,即使关于第1支持面312及第1倾斜部322的任意一方,也可能组合多个不同的缓冲材料,得到各自相当的部分,例如,也可能层叠多个缓冲材料,得到与第1支持面312相当的部分,或者也可能阶梯状层叠多个缓冲材料,形成第1倾斜部322。在图11中,表示层叠多个缓冲材料形成第1支持面312的例子。
关于第2垫402,与第1垫302同样,第2支持面412与第2倾斜部422可以由相同的缓冲材料形成,也可以分别由不同硬度的缓冲材料形成,通过组合得到第2垫402。在图10中,表示构成第2垫402的第2支持面412与第2倾斜部422由相同的缓冲材料一体形成的例子,在图11中,表示构成第2垫402的第2支持面412与第2倾斜部422由不同缓冲材料形成的例子。再有,关于第2支持面412及第2倾斜部422的任意一方,也可能组合多个不同的缓冲材料,得到各自相当的部分。例如,也可能层叠多个缓冲材料,得到与第2支持面412相当的部分,或者也可能阶梯状层叠多个缓冲材料,形成第2倾斜部422。在图11中,表示层叠多个缓冲材料,得到第2支持面412的例子。
第1垫302与第2垫402根据旋转动作的操作难易度或体压分散性等要求的物性,可以由相同的缓冲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不同的缓冲材料形成。在图10中,表示第1垫302与第2垫402作为异体,由不同的缓冲材料形成的例子。又,在图11中,表示使用相同的多个缓冲材料一体形成第1垫302与第2垫402的例子,具体而言,通过上下层叠形成为规定形状的2种缓冲材料,一体形成翻身辅助垫22。
构成本实施形态中的翻身辅助垫22的第1垫302及第2垫402相关的其他说明,及关于第3垫等的其他构成的说明,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的第1垫3及第2垫4等相同,其作用效果也相同。
下面,关于第5实施形态涉及的翻身辅助垫23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本实施形态涉及的翻身辅助垫23由2个第1垫303及1个第2垫403组成,构成为以第1垫303、第2垫403、第1垫303的顺序,在身高方向成一列配置。载置使用者的上半身侧及脚部的第1垫303包括第1支持面313,在其宽度方向中央部向长度方向(身高方向)延伸,形成为大致平坦的面。又,载置使用者的腰臀部的第2垫403包括:第2支持面413,在其宽度方向中央部向长度方向(身高方向)延伸,形成为大致平坦的面;以及第2倾斜部423,从该第2支持面413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向着外方以阶梯状向下倾斜,形成一对阶梯部。在本实施形态中,具备2个第1垫303,但也可能使其由上半身用的1个第1垫303与下半身用的1个第2垫403构成。
本实施形态的第1垫303的第1支持面313构成为支持仰卧姿势的使用者B的身体中的背部的至少一部分。本实施形态中的第1支持面313的大小形成为:宽度方向的长度W13为39cm,长度方向(身高方向)的长度为65cm,高度H13(第1支持面313部分的缓冲材料的厚度)为3cm,设计为能支持以仰卧姿势使用者B的头及以脊柱为中心的背部。第1支持面313在本实施形态中形成为大致平坦的面,但只要能支持仰卧姿势的使用者B的身体的背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形成为任意形状,其形状并不限定于平坦的面。
本实施形态的第2垫403的第2支持面413构成为支持仰卧姿势的使用者B的身体中的腰臀部的至少一部分。本实施形态中的第2支持面413的大小形成为:宽度方向的长度W23为27cm,长度方向(身高方向)的长度为55cm,高度H23(第2支持面413部分的缓冲材料的厚度)为3cm,设计为能支持仰卧姿势使用者B的以骶骨为中心的腰臀部。第2支持面41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23需配置为使得仰卧姿势的使用者B的大腿骨的大转子与第2支持面413的外侧的第2倾斜部423对向,因此,第2支持面41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23形成为使用者B的骨盆宽度PW以下的宽度。
如图12所示,本实施形态中的第2垫403的一对第2倾斜部423设计为横跨第2支持面413的长度方向整体,形成为至少支持进行翻身动作时的使用者B的大腿骨的大转子。本实施形态中的第2倾斜部423由1个阶梯部形成,但也可以是由2个以上阶梯部形成的多阶梯构造,也可能是各阶梯部的宽度或梯度分别变化的构造。通过调整这些阶梯部的宽度或梯度、阶梯部的数量等,能将下述第2倾斜部423的倾斜角度θ23调整为适当的角度,同时能根据翻身模式或使用者的体型等,更细微地调整下半身侧的旋转难易度。再有,第2倾斜部423不限定于阶梯状结构,也可以是上述实施形态中说明的平面或曲面等斜面状结构。
本实施形态中的第2垫403的第2倾斜部423的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23是指以下这样的角度:如图12(b)所示,以最短直线连接截面视图中的第2支持面413的端部的倾斜起点和构成第2倾斜部423的最下段阶梯部的顶端,将包含所述最短直线的平面作为倾斜面,将该倾斜面的相对水平面的角度设为倾斜角度θ23。若倾斜角度θ23变大,则骨盆周边部PA的接触点G与旋转中心X的距离L变短,因此,骨盆的旋转扭矩降低,其结果,下半身侧的旋转需要的力降低,但是另一方面,若骨盆的旋转动作过于容易,则仰卧位的使用者B的身体会变得不稳定。因此,最好设定能兼得仰卧位稳定性与翻身(旋转)容易性的倾斜角度θ23。具体而言,倾斜角度θ23如本实施形态,第2倾斜部423由阶梯状倾斜面形成的场合,优选不足30度,更优选5~25度,特别优选10~20度。
说明与本实施形态涉及的翻身辅助垫23的使用相关的作用,使用者B在仰卧睡觉的姿势中,第1垫303稳定支持使用者B的头部和以脊柱为中心的背部部分,第2垫的第2支持面413稳定支持下半身的以骶骨为中心的腰臀部部分。并且,在进行以上半身为动作起点的弯曲旋转型翻身的场合,旋转上半身后,进行骨盆的旋转,在旋转该骨盆时,第2倾斜部423支持在翻身方向旋转动作中最需要力量的大腿骨的大转子及位于其附近的髂骨等骨盆周边部PA。第2倾斜部423从第2支持面413的端部向下倾斜,因此,位于翻身方向的大腿骨的大转子等的骨盆周边部PA与第2倾斜部接触的点,和使用者的体轴的距离变近,骨盆旋转需要的力量变小,能使得从骨盆的旋转到下肢部的旋转联动的下半身侧的旋转容易。由此,降低下半身旋转的负荷,因此使得翻身容易。又,在进行以下半身为动作起点的伸展旋转型翻身的场合,从下半身侧开始旋转时,旋转骨盆时,第2倾斜部423支持位于翻身方向的大腿骨的大转子及位于其附近的髂骨等的骨盆周边部PA。第2倾斜部423从第2支持面413的端部向下倾斜,因此,位于翻身方向的大腿骨的大转子等的骨盆周边部与第2倾斜部423接触的点,和使用者的体轴的距离变近,骨盆旋转需要的力量变小,使得下半身侧的旋转变容易。
构成本发明涉及的翻身辅助垫23的第1垫303及第2垫403由具有规定厚度(高度)的缓冲材料形成。构成第2垫403的第2支持面413与第2倾斜部423可以由相同的缓冲材料形成,也可以分别由不同硬度的缓冲材料形成,通过组合得到第2垫403。再有,关于第2支持面413及第2倾斜部423的任意一方,也可能组合多个不同的缓冲材料,得到各自相当的部分。例如,也可能层叠多个缓冲材料,得到与第2支持面413相当的部分,或者也可能阶梯状层叠多个缓冲材料,形成第2倾斜部423。又,第1垫303与第2垫403根据旋转动作的操作难易度或体压分散性等要求的物性,可以由相同的缓冲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不同的缓冲材料形成。在图12中,表示第1垫303与第2垫403由不同的缓冲材料形成的例,第1垫303与第2垫403也可以由相同的多个缓冲材料一体形成,作为一例,也可以通过上下层叠形成为规定形状的2种片状缓冲材料,形成翻身辅助垫23。
构成本实施形态中的翻身辅助垫23的第1垫303及第2垫403相关的其他说明,及关于第3垫等的其他构成的说明,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的第1垫3及第2垫4等,以及第5实施形态的第1垫302及第2垫402等相同,其作用效果也相同。
下面,参照图13,说明组装有上述翻身辅助垫2的本发明的翻身辅助床垫1。本发明的翻身辅助床垫1大致构成为按照从下侧到上侧的顺序,层叠基体层6、翻身辅助垫2及端部区块7、上层5。翻身辅助垫2载置于基体层6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端部区块7在基体层6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与翻身辅助垫2空开规定的间隔,横跨载置于基体层6的长度方向。为使得各个配置无偏移,基体层6、翻身辅助垫2及端部区块7、上层5这些构成翻身辅助床垫1的部件,也可以在各构成部件相接的面用卡合手段或粘合剂等固定。
首先,关于基体层6进行说明。翻身辅助床垫1的基体层6由比较硬质的能稳定支持使用者身体的缓冲材料形成。本实施形态中的基体层6,作为一例,其大小形成为:宽度方向的长度91cm,长度方向的长度195cm,高度2cm。作为基体层6的缓冲材料,其硬度优选与构成第1垫31及第2垫41的缓冲材料同等以上。作为基体层6的缓冲材料,只要具有上述硬度,具有缓冲性即可,并不特别限定,可以合适地使用树脂泡沫体、三维网状结构体及棉成形体,从处理及加工的难易度的观点出发,更优选树脂泡沫体。作为树脂泡沫体,具体而言,可列举泡沫聚氨酯、泡沫聚烯烃或泡沫有机硅等。
下面,关于翻身辅助垫2进行说明。关于组装在本发明涉及的翻身辅助床垫1的翻身辅助垫2,并不限定于上述第1实施形态涉及的翻身辅助垫2,当然也包括第2~第5实施形态,另外能使用上述所有实施形态涉及的翻身辅助垫。
下面,关于端部区块7进行说明。通过设置端部区块7,能防止使用者B在翻身时从翻身辅助垫2翻滚过头,从基体层6掉落,能安全地在床垫上进行翻身动作。本实施形态中的端部区块7,作为一例,其大小形成为:宽度方向的长度10cm,长度方向的长度195cm,高度3cm。又,通过使得端部区块7的材料由比较硬质的缓冲材料形成,使用者手抓端部区块7的部分时,能有效地使劲抓住,坐在端部区块7的部分时,由各垫的倾斜部32、42与端部区块7形成的凹部支持臀部,同时,端部区块7支持大腿内侧附近,因此,易于保持座位的平衡,具有端坐位稳定性及起立稳定性。具体而言,作为端部区块7的缓冲材料,优选根据JIS K6401“耐负荷用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测定的硬度为180~440N的材料,更优选200~300N的材料,特别优选210~250N的材料。作为端部区块7的缓冲材料,只要具有上述硬度,具有缓冲性即可,并不特别限定,可以合适地使用树脂泡沫体、三维网状结构体及棉成形体,从处理及加工的难易度的观点出发,更优选树脂泡沫体。作为树脂泡沫体,具体而言,可列举泡沫聚氨酯、泡沫聚烯烃或泡沫有机硅等。
又,在本实施形态中,端部区块7以载置于基体层6的状态配置,但端部区块7也可以不配置于基体层6,以与基体层6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相接的状态配置。在该场合,端部区块7的上面需要比基体层6的上面突出,因此,端部区块7的高度(厚度)形成为至少比基体层6的高度高。
再有,在本实施形态中,端部区块7设置于基体层6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但也可以只设置于任意一侧的端部。又,在本实施形态中,端部区块7横跨基体层6的长度方向设置,但是也可以设置于基体层6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例如,只设置于长度方向的中央周边。再有,以提高翻身辅助床垫1的保形性为目的,也可以将端部区块7设置于基体层6的宽度方向的端部。
下面,关于上层5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上层5是覆盖上述翻身辅助垫2、端部区块7及基体层6的上面的层,由比翻身辅助垫2、端部区块7及基体层6柔软的缓冲材料形成。本实施形态中的上层5形成为:宽度方向的长度91cm,长度方向的长度195cm,从翻身辅助垫2的上面起算的高度6cm。作为上层5的缓冲材料,从维持翻身辅助垫2的作用效果的同时,且提高使用者B的睡眠舒适度、体压分散性的观点出发,优选根据JIS K6401“耐负荷用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测定的硬度为50~160N的材料,更优选70~150N的材料,特别优选90~140N的材料。作为上层5的缓冲材料,只要具有上述硬度,具有缓冲性即可,并不特别限定,可以合适地使用树脂泡沫体、三维网状结构体及棉成形体,从处理及加工的难易度的观点出发,更优选树脂泡沫体。作为树脂泡沫体,具体而言,可列举泡沫聚氨酯、泡沫聚烯烃或泡沫有机硅等。
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图13(b)及图13(c)所示,上层5形成为具有一定厚度的平坦的片材形状,在上层5与基体层6之间,形成由端部区块7与翻身辅助垫2的第1倾斜部32及第2倾斜部42围成的空间。通过形成该空间,能调整第1倾斜部32及第2倾斜部42的上半身侧与下半身侧的各自的旋转力。该场合的上层5优选由能拉伸变形的材料形成,以便不显著阻碍使用者B的肩周边部SA或骨盆周边部PA的旋转动作。上层5的形状之中,关于其下面侧,也可以形成与上述空间、即由基体层6、端部区块7、翻身辅助垫2的第1倾斜部32及第2倾斜部42围成的空间大致嵌合的形状。再有,由基体层6、端部区块7、翻身辅助垫2的第1倾斜部32及第2倾斜部42围成的空间之中,也可以形成为仅留一部分空间的形状。又,也可以在该空间(由基体层6、端部区块7、翻身辅助垫2的第1倾斜部32及第2倾斜部42围成的空间)配置与上层5不同的缓冲材料,在该场合,优选与上层5的缓冲材料相同程度或比其柔软的缓冲材料。通过上层5的层叠、或配置于上述空间的缓冲材料,覆盖翻身辅助垫2的各倾斜部32、42,在各倾斜部32、42所起作用效果低下的场合,也可以大幅度设计调整第1垫3的第1倾斜部32或第2垫4的第2倾斜部42的各倾斜角度。
又,在如图13所示的本实施形态中,上层5覆盖翻身辅助垫2、端部区块7及基体层6的上面,但也可以构成为不覆盖翻身辅助垫2的第1支持面31及第2支持面41,这些支持面露出,覆盖第1倾斜部32及第2倾斜部42。该场合,上层5配置为至少分割为2个。又,作为其他的形态,也可以构成为上层5只覆盖第1支持面31及/或第2支持面41。
本实施形态中的翻身辅助床垫1构成为在基体层6上层叠翻身辅助垫2、端部区块7,再层叠上层5,但也可以构成为省去端部区块7或上层5。又,也可以构成为省去端部区块7及上层5,只在基体层6上层叠翻身辅助垫2。
又,在图14中表示其他实施形态涉及的翻身辅助床垫10。本实施形态涉及的翻身辅助床垫10大致构成为在基体层60上层叠翻身辅助垫2。如图14所示,本实施形态中的基体层60由配置第1垫3的第1基体部60a和配置第2垫4的第2基体部60b构成,形成为各自厚度(高度)不同。具体而言,形成为第1基体部60a厚(高),第2基体部60b薄(低),因此,在第1垫3与第2垫4的边界生成高低差60c。配置于该高低差的低的部分的第2垫4,仅由该高低差,到第2垫4的第2支持面41上面的高度增加,因此,第2倾斜部42的下降长度变长,能使得使用者B的下半身侧的旋转容易。但是,若高低差60c过高,则使得翻身势头过大,不合适,因此,优选根据第2垫4的倾斜角度θ2等的条件,设定高低差60c的大小。在图14中,基体层60构成为使得配置第2垫4的第2基体部60b比第1基体部60a低,但也可以构成为配置第1垫3的第1基体部60a比第2基体部60b低,可以设为根据倾斜角度θ1等的条件的大的高低差。又,在改变第1垫3的第1支持面31及第2垫4的第2支持面41的宽度或高度的场合,也能适用本实施形态。本实施形态中的翻身辅助床垫10仅构成为在基体层60上面层叠翻身辅助垫2,当然也可以构成为进一步层叠上述端部区块7及/或上层5。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
实施例1
1.翻身辅助垫的倾斜部的倾斜角度和扭矩值的研究
发明人如图3所示,将翻身动作视为旋转运动,尝试用扭矩T定量翻身动作需要的力。扭矩T用在旋转圆的切线方向作用的力F与接触点G和旋转中心X的距离L的积(T=F×L)表示。于是,制作图15(a)所示的模拟人体的模拟器。该模拟器由具备旋转轴的腰部连接模拟肩部及胸部的上半身部分和模拟臀部的下半身部分。腰部的旋转轴相对于静置的下半身部分,只旋转上半身部分直至旋转角度40度,若旋转角度超过40度,则构成为下半身部的旋转与上半身部的旋转联动。在肩部与臀部分别搭载11kg及16kg的重物,在旋转中心X的前端,安装扭矩计(WISRETEC公司制,型号:WRG3-135)。首先,为确认该模拟器的有效性,将该模拟器放置于平坦的面上,在扭矩计的一端***棘轮手柄,使其转动测定扭矩时,由模拟器的扭矩生成的翻身完成为止的图线与由作为生物数据的肌电位生成的翻身完成为止的图线,表示类似的形状。从该结果能确认该模拟器的有效性,于是,使得该模拟器如图15(b)所示,模拟使用者的仰卧状态,放置于测定对象的翻身辅助垫的规定位置,在扭矩计的一端***棘轮手柄,使其转动测定扭矩。测定模拟器的上半身部分及下半身部分成为侧卧为止、即翻身完成为止的扭矩,同时,调查模拟器的动作。测定对象的翻身辅助垫的第1垫3的第1支持面31的宽度W1与第2垫4的第2支持面41的宽度W2分别设定为25cm,第1垫3的第1支持面31的高度H1(第1支持面31部分的缓冲材料的厚度)与第2垫4的第2支持面41的高度H2(第2支持面41部分的缓冲材料的厚度)分别设定为3cm,仅仅改变第1倾斜部32与第2倾斜部42的倾斜角度,第1倾斜部32的倾斜角度θ1与第2倾斜部42的倾斜角度θ2设为相同的角度(θ1=θ2)。第1倾斜部32与第2倾斜部42形成为由平面构成的斜面。第1垫3及第2垫4的各倾斜部的斜面的倾斜角度设为0°(平坦面)、5°、10°、及15°。结果如图16的图线所示。
在图16中,纵轴是扭矩计测定的扭矩(Nm)的值,横轴是经过时间。空心圆形标记表示倾斜角度0°,三角形标记表示倾斜角度5°,空心四角形标记表示倾斜角度10°及圆形标记表示倾斜角度15°。又,该图横轴下侧所示的插图是模式地表示与各时间中的模拟器的动作对应的使用者B的翻身状态。根据该图线,通过在使得模拟器旋转的方向设定倾斜角度,表示模拟器旋转时(翻身时)的扭矩值降低,通过将倾斜角度设为10°以上,明确具有显著的降低扭矩的效果。
实施例2
2.翻身辅助垫的倾斜结构与扭矩值的研究
使用上述实施例1中使用的模拟器,测定由图1所示的第1实施形态所示的翻身辅助垫2(复合倾斜结构)、以及由第1垫和第2垫形成、各支持面的宽度及各倾斜部的倾斜角度分别一致形成的翻身辅助垫(单纯倾斜结构)的翻身动作相关的扭矩。第1倾斜部32与第2倾斜部42的任意一方,各倾斜部形成为由平面构成的斜面。第1实施形态所示的翻身辅助垫2由第1垫3和第2垫4构成,形成为各支持面的宽度及各倾斜部的倾斜角度θ分别不同(复合倾斜结构)。为了比较,也测定不具备第1倾斜部32及第2倾斜部42的平坦的翻身辅助垫(无倾斜)的翻身动作相关的扭矩。构成各翻身辅助垫的缓冲材料全部相同,使用东洋佳嘉(宁波)海绵制品有限公司的聚氨酯泡沫塑料(产品编号M3200)。结果如图17的图线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2975901530000321
在图17中,纵轴是用扭矩计测定的扭矩(Nm)的值,横轴是经过时间。圆形标记表示复合倾斜结构,空心圆形标记表示单纯倾斜结构,空心四角形标记表示比较例(无倾斜)。又,该图横轴下侧所示的插图是模式地表示与各时间中的模拟器的动作对应的使用者B的翻身状态。根据该图线,本发明的翻身辅助垫与无倾斜面的比较例的平坦的翻身辅助垫相比,表示翻身动作中的扭矩的最大值大幅度降低。再有,通过将翻身辅助垫设为个别调整上半身的旋转动作和下半身的旋转动作使其联动的结构(复合倾斜结构),即,通过设为使得第1支持面的宽度W1>第2支持面的宽度W2,第1倾斜部的倾斜角度θ1>第2倾斜部的倾斜角度θ2,不仅上半身侧的旋转,而且直至下半身侧的旋转,翻身动作中的扭矩值进一步大幅度整体降低,翻身变得容易。
实施例3
3.本发明涉及的翻身辅助垫的评价
用以下表2及图18(a)~(e)所示规格,分别制作5种类的翻身辅助垫3a~3e,进行作为翻身辅助垫使用时的翻身容易性及睡眠舒适度相关的感官试验。在此,如图18(a)所示的实施例3a的翻身辅助垫是上述实施例2中试验的复合倾斜结构(第1实施形态)的翻身辅助垫2,如图18(b)所示的实施例3b的翻身辅助垫与上述实施例2中试验的单纯倾斜结构的翻身辅助垫相同。又,如图18(c)所示的实施例3c的翻身辅助垫与作为第3实施形态详述的翻身辅助垫21对应,如图18(d)所示的实施例3d的翻身辅助垫与作为第4实施形态详述的翻身辅助垫22对应,如图18(e)所示的实施例3e的翻身辅助垫与作为第5实施形态详述的翻身辅助垫23对应。构成实施例3a~3e的各翻身辅助垫的缓冲材料全部相同,使用东洋佳嘉(宁波)海绵制品有限公司的聚氨酯泡沫塑料(产品编号M3200)。
将制作的垫放置于地面,以下表3所示的40~50岁的5名男性为受试者,进行与以下项目相关的试验。试验方法及评价方法如下所述。
(1)翻身性
使得翻身辅助垫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对齐脊柱位置,从受试者的上半身侧由第1垫支持、下半身侧由第2垫支持的仰卧位(仰面)的状态,以弯曲旋转动作(头部旋转→上半身旋转→骨盆旋转→下肢部旋转的动作)进行翻身,评价翻身的难易度。在上述实施例2中,将作为比较例使用的无倾斜部的平坦的垫(与下述的比较例1相同)的翻身难易度为基准,与该平坦的垫相比较,对每个受试者进行评价,翻身非常容易的场合评价为“◎”,翻身容易的场合评价为“○”,翻身稍容易的场合评价为“△”,相同程度的场合评价为“×”。5名受试者的评价中,将最多数的评价作为翻身性的评价结果。最多数的评价有多个的场合,将优秀方的评价作为评价结果。同样地,也进行伸展旋转动作(下肢部旋转→下肢部旋转同时或其后的骨盆旋转→上半身旋转→头部旋转的动作)进行翻身,同样进行翻身难易度的评价。
(2)睡眠舒适度
使得翻身辅助垫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对齐脊柱位置,关于受试者的上半身侧由第1垫支持、下半身侧由第2垫支持的仰卧位(仰面)睡眠状态的睡眠姿势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对每个受试者进行评价,睡眠姿势稳定的场合评价为“○”,稍不稳定的场合评价为“△”,不稳定的场合评价为“×”。5名受试者的评价中,将最多数的评价作为睡眠舒适度的评价结果。最多数的评价有多个的场合,将优秀方的评价作为评价结果。
本实施例的翻身垫3a~3e的评价结果如图2所示。
表2
Figure BDA0002975901530000351
表3
受试者 年代 性别 身高[cm] 体重[kg] BMI
A 50~59岁 男性 174 65 21.5
B 50~59岁 男性 173 67 22.4
C 50~59岁 男性 168 72 25.5
D 50~59岁 男性 170 65 22.5
E 40~49岁 男性 172 63 21.3
根据实施例3的评价结果可知,本发明的翻身辅助垫维持稳定的睡眠舒适度的同时,提高翻身性。又,根据实施例3a与实施例3d的评价结果可知,无论倾斜部的形态是斜面状或阶梯状的任意场合,都能提高翻身性,睡眠舒适度的稳定性也没有差异。又,从实施例3b与实施例3a、3c及3d的比较显示,通过第1垫的倾斜角度θ1>第2垫的倾斜角度θ2,或第1垫的支持面高度H1>第2垫的支持面高度H2,提高翻身性。
比较例
4.其他翻身辅助垫的评价
用以下表4及图19(a)~(d)所示规格,分别制作4种类的比较例1~4的垫,进行与作为翻身辅助垫使用时的翻身容易性及睡眠舒适度相关的感官试验。5名受试者及试验方法及评价方法与上述实施例3相同。在此,如图19(a)所示比较例1的垫与上述实施例2中作为比较例使用的无倾斜部的平坦的垫相同,是现有产品的平坦的床垫。如图19(b)所示的比较例2的垫是第1垫3具有倾斜部、第2垫没有倾斜部的平坦的垫,第2垫的宽度长超过骨盆的宽度。又,图19(c)及图19(d)所示的比较例3、4的垫任意一个都完全没有倾斜部。构成比较例1~4各垫的缓冲材料全部相同,使用东洋佳嘉(宁波)海绵制品有限公司的聚氨酯泡沫(产品编号M3200)。比较例1~4的评价结果如图4所示。
表4
Figure BDA0002975901530000371
看实施例3及比较例1~4的评价结果,表示通过具备本发明的构成,维持稳定的睡眠舒适度的同时,提高翻身性。又,比较实施例3和比较例2的结果可知,即使在对上半身侧的旋转动作起作用的第1垫具有倾斜部,若在对下半身侧的旋转动作起作用的第2垫没有倾斜部,则翻身性降低。又,如比较例3或比较例4可知,没有倾斜部的垫,从各垫的支持面的端部附近及端部对外方的身体的保持稳定性降低,睡眠舒适度变差。
实施例4
5.本发明涉及的翻身辅助床垫的评价
用以下表5及图20(a)~(c)所示规格,分别制作3种类的翻身辅助床垫4a~4c,将制作的床垫置于地面,进行与作为翻身辅助床垫使用时的翻身容易性及睡眠舒适度相关的感官试验。5名受试者及试验方法及评价方法与上述实施例3相同。
图20(a)所示的实施例4a的翻身辅助床垫使用作为上述实施例3a制作的翻身辅助垫,图20(b)所示的实施例4b的翻身辅助床垫使用作为上述实施例3d制作的翻身辅助垫,图20(c)所示的实施例4c的翻身辅助床垫使用作为上述实施例3e制作的翻身辅助垫。任意一个翻身辅助床垫都按照从下侧到上侧的顺序,通过层叠基体层6、各翻身辅助垫及端部区块7、上层5制作,翻身辅助垫2载置于基体层6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端部区块7在基体层6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与翻身辅助垫2空开规定的间隔,横跨基体层6的长度方向载置制作。作为构成上层5的缓冲材料,使用大小为宽度91cm、身高方向长度185cm、厚度7cm的聚氨酯泡沫(产品编号MF-20,INOAC公司制品),作为构成基体层6的缓冲材料,使用大小为宽度91cm、身高方向长度185cm、厚度2cm的聚氨酯泡沫(产品编号MF-50,INOAC公司制品)。又,作为构成端部区块7的缓冲材料,关于实施例4a,使用大小为宽度10cm、身高方向长度185cm、厚度3cm的聚氨酯泡沫(产品编号MF-55,INOAC公司制品),关于实施例4b及4c,使用大小为宽度10cm、身高方向长度185cm、厚度4cm的聚氨酯泡沫(产品编号MF-55,INOAC公司制品)。实施例4a~4c的评价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Figure BDA0002975901530000381
看实施例4a~4c的评价结果可知,适用本发明的翻身辅助垫的床垫具备稳定的睡眠舒适度,同时,翻身性也优异。这样,即使在翻身辅助垫的上面层叠比较有厚度的上层5的场合,也不会失去提高翻身性相关的效果。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形态,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主旨的范围内的各种、设计变更的形态也包含在技术范围内。
符号说明
1、10-翻身辅助床垫
2、20、21、22、23-翻身辅助垫
3、30、301、302、303-第1垫
31、310、311、312、313-第1支持面
32、320、321、322-第1倾斜部
4、40、401、402、403、4′-第2垫
41、410、411、412、413-第2支持面
42、420、421、422、423-第2倾斜部
5-上层
6、60-基体层
60a-第1基体部
60b-第2基体部
60c-高低差
7-端部区块
W1、W10、W11、W12、W13-第1支持面的宽度
W2、W20、W21、W22、W23-第2支持面的宽度
H1、H10、H11、H12、H13-第1支持面的高度
H2、H20、H21、H22、H23-第2支持面的高度
θ1、θ10、θ11、θ12-第1倾斜部的倾斜角度
θ2、θ20、θ21、θ22、θ23-第2倾斜部的倾斜角度
B-使用者
S-使用者的肩
SW-肩宽
SA-肩周边部
P-使用者的骨盆的髂前上棘
PW-骨盆的宽度
PA-骨盆周边部
F-在旋转圆的切线方向作用的力
L-接触点与旋转中心的距离
G-接触点
X-旋转中心(体轴)

Claims (15)

1.一种翻身辅助垫,载置于床垫、褥子或铺的东西上使用,上述翻身辅助垫的特征在于:
所述翻身辅助垫至少包括:
第1垫,配设于身高方向,载置使用者的上半身侧;以及
第2垫,至少载置使用者的下半身侧的腰臀部,
所述第1垫由规定厚度的缓冲材料形成,构成为支持仰卧姿势使用者的后背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第2垫由规定厚度的缓冲材料形成,
在该第2垫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设有以比使用者的骨盆宽度窄的宽度形成的第2支持面,
在该第2垫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设有一对第2倾斜部,其从所述第2支持面的端部向着外方,以斜面状或阶梯状向下倾斜,设置于所述第2支持面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第2支持面构成为支持仰卧姿势使用者的腰臀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2倾斜部支持进行翻身动作时的使用者的大腿骨的大转子。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翻身辅助垫,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垫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设有以使用者的肩宽以下的宽度形成的第1支持面;
在所述第1垫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设有一对第1倾斜部,其从所述第1支持面的端部向着外方,以斜面状或阶梯状向下倾斜,设置于所述第1支持面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第1支持面支持仰卧姿势使用者的背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1倾斜部支持进行翻身动作时的使用者的肩部。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翻身辅助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倾斜部的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1与所述第2倾斜部的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2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翻身辅助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倾斜部的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1比所述第2倾斜部的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2大(θ1>θ2)。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中所述的翻身辅助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支持面的宽度W1比所述第2支持面的宽度W2宽(W1>W2)。
6.根据权利要求3~5的任意一项中所述的翻身辅助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支持面的高度H1比所述第2支持面的高度H2高(H1>H2)。
7.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翻身辅助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支持面的宽度W1比所述第2支持面的宽度W2宽(W1>W2);
所述第1倾斜部的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1与所述第2倾斜部的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2大致相等(θ1=θ2)。
8.根据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翻身辅助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支持面的高度H1比所述第2支持面的高度H2高(H1>H2)。
9.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翻身辅助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支持面的宽度W1与所述第2支持面的宽度W2大致相等(W1=W2);
所述第1倾斜部的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1与所述第2倾斜部的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2大致相等(θ1=θ2);
所述第1支持面的高度H1比所述第2支持面的高度H2高(H1>H2)。
10.根据权利要求1~9的任意一项中所述的翻身辅助垫,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垫与所述第2垫之间,至少配置由具有规定厚度的缓冲材料构成的第3垫。
11.根据权利要求1~9的任意一项中所述的翻身辅助垫,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垫的脚侧,配置由具有规定厚度的缓冲材料构成的第3垫,该第3垫与所述第1垫具有相同的构成。
12.一种翻身辅助床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翻身辅助床垫设有权利要求1~11的任意一项中所述的翻身辅助
垫;
所述翻身辅助垫配置于由缓冲材料形成的基体层的上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中所述的翻身辅助床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垫与所述第2垫在所述基体层上间隔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中所述的翻身辅助床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层的宽度比所述第1垫及所述第2垫的宽度宽;
在所述基体层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端,朝高度方向突出的端部区块配置在所述基体层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12~14的任意一项中所述的翻身辅助床垫,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翻身辅助垫上,至少层叠1层以上由缓冲材料形成的上层;
构成所述上层的缓冲材料的硬度比构成所述第1垫的缓冲材料的硬度低。
CN202180000472.5A 2020-03-02 2021-02-08 翻身辅助垫及翻身辅助床垫 Pending CN1156663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34582 2020-03-02
JP2020-034582 2020-03-02
JP2020149249 2020-09-04
JP2020-149249 2020-09-04
PCT/JP2021/004551 WO2021176956A1 (ja) 2020-03-02 2021-02-08 寝返り補助パッド及び寝返り補助マットレ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66329A true CN115666329A (zh) 2023-01-31

Family

ID=776142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00472.5A Pending CN115666329A (zh) 2020-03-02 2021-02-08 翻身辅助垫及翻身辅助床垫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1176956A1 (zh)
KR (1) KR20220146309A (zh)
CN (1) CN115666329A (zh)
TW (1) TW202139952A (zh)
WO (1) WO20211769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40823B (zh) * 2021-11-24 2023-02-28 韦波 一种重症患者的辅助翻身装置
CN115337154B (zh) * 2022-09-07 2023-09-22 衡阳市中心医院 一种防压疮让位式侧翻身辅助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52847B2 (ja) * 1995-11-30 1999-09-27 和彦 中川 健康クッション
JP2003024185A (ja) * 2001-07-17 2003-01-28 Masazumi Ishida 寝返り補助手段を有する床擦れ予防マットレス
JP2003325591A (ja) * 2002-05-08 2003-11-18 Paramount Bed Co Ltd 褥瘡予防用オーバーレイマットレス
JP6383771B2 (ja) 2016-10-07 2018-08-29 株式会社タイカ マットレ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9952A (zh) 2021-11-01
JPWO2021176956A1 (zh) 2021-09-10
WO2021176956A1 (ja) 2021-09-10
KR20220146309A (ko) 202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17049B1 (en) Therapeutic pillow
US8931837B2 (en) Thoracic back support
US4696516A (en) Contoured aircraft and car seat
KR101590068B1 (ko) 자세 교정용 기능성 취침구
WO2002078494A1 (en) A mattress
CN115666329A (zh) 翻身辅助垫及翻身辅助床垫
WO2015113132A1 (en) Body support and alignment pillow
KR101577903B1 (ko) 교정 및 치료 효과를 가지는 베개
CN111065297A (zh) 缓解颈痛的头枕垫子组
US20140144451A1 (en) Therapeutic Pillow
US11369532B2 (en) Adjustable anatomical support and seat cushion apparatus for wheelchairs
JP6535229B2 (ja) 仰側臥位対応ベッド
KR100685801B1 (ko) 종합 베개
JP2015107207A (ja) マットレス
JP4517241B2 (ja) 仰側臥対応三層構造マットレス
JP2022067342A (ja) 寝返り補助パッド及び寝返り補助マットレス
KR200387395Y1 (ko) 종합 베개
US20220226174A1 (en) Adjustable anatomical support and seat cusion apparatus for wheeling chairs
EP4257101A1 (en) An adjustable anatomical support and seat cushion apparatus for wheelchairs
JP3136330U (ja) システム枕の高さ調整用シート
WO2020201805A2 (en) An adjustable wheelchair seat cushion apparatus
TWM520362U (zh) 脊柱復健用矯正輔助結構裝置
JPH0975176A (ja) マットレス装置
JP2004215798A (ja) 褥瘡防止効果のある寝具マット
GB2417897A (en) Support or pillow for a lying pers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9020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