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78342A - 一种色纤维混合装置及抗菌保健色纺纱的生产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色纤维混合装置及抗菌保健色纺纱的生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78342A
CN115478342A CN202211265792.6A CN202211265792A CN115478342A CN 115478342 A CN115478342 A CN 115478342A CN 202211265792 A CN202211265792 A CN 202211265792A CN 115478342 A CN115478342 A CN 1154783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branch pipe
conveying
box
super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6579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78342B (zh
Inventor
张毅
张恒
侯帅
纪康
郑杨
施朝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Hanlian Colour Sp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Hanlian Colour Sp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Hanlian Colour Sp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Hanlian Colour Spi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6579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78342B/zh
Publication of CN1154783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783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783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783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GPRELIMINARY TREATMENT OF FIBRES, e.g. FOR SPINNING
    • D01G21/00Combinations of machine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e.g. for continuous processing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GPRELIMINARY TREATMENT OF FIBRES, e.g. FOR SPINNING
    • D01G13/00Mixing, e.g. blending, fibres; Mixing non-fibrous materials with fibre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GPRELIMINARY TREATMENT OF FIBRES, e.g. FOR SPINNING
    • D01G23/00Feeding fibres to machines; Conveying fibres between machines
    • D01G23/02Hoppers; Delivery shoot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GPRELIMINARY TREATMENT OF FIBRES, e.g. FOR SPINNING
    • D01G7/00Breaking or opening fibre bales
    • D01G7/02Breaking or opening fibre bales by means of beater arm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02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by the materials from which they are made
    • D02G3/04Blended or other yarns or threads containing components made from different materials
    • D02G3/045Blended or other yarns or threads containing components made from different materials all components being made from artificial or synthetic material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22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blending, filament/fibre
    • D02G3/34Yarns or threads having slubs, knops, spirals, loops, tufts, or other irregular or decorative effects, i.e. effect yarns
    • D02G3/346Yarns or threads having slubs, knops, spirals, loops, tufts, or other irregular or decorative effects, i.e. effect yarns with coloured effects, i.e. by differential dyeing proces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44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D02G3/449Yarns or threads with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201/00Cellulose-based fibres, e.g. vegetable fibres
    • D10B2201/20Cellulose-derived artificial fibres
    • D10B2201/22Cellulose-derived artificial fibres made from cellulose solutions
    • D10B2201/24Viscose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331/00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 D10B2331/04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polyesters, e.g.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1/00Physical properties
    • D10B2401/13Physical properties anti-allergenic or anti-bacteri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66Disintegrating fibre-containing textile articles to obtain fibres for re-u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reliminary Treatment Of Fi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色纤维混合装置,包括抓纤部、输纤部、分纤放纤部、纤维叠合部以及混纤部。本发明的色纤维混合装置实现了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与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在原料阶段的有效的均匀混合,从而实现了差别化功能纤维色纺纱的生产,使得所加工的色纺纱不仅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及自然的抑菌功能,而且实现了纺前染色,即纤维生产和染色同步进行,着色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减少了后续染色加工的污染,无水印染,能源消耗降低50%左右,并且对人体无害,不含APEO,属于环保型、健康型产品。

Description

一种色纤维混合装置及抗菌保健色纺纱的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纱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色纤维混合装置及抗菌保健色纺纱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人们对于服装面料的要求不断提高,目前纺织服装业处于一个追求时尚、多元化和高品质的时代。因此,对纺织原料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色纺纱、花式纱线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花式纱线是指在纺纱和制线过程中采用特种原料、特种设备或特种工艺对纤维或纱线进行加工而得到的具有特种结构和外观效应的纱线,是纱线产品中具有装饰作用的一种纱线。花式纱的结构独特、造型灵活,色彩表现丰富,原料的使用多元化,富有创造力,这些促使花式纱线产品容易推陈出新,生产出较多差异化纺织产品,在当今追求个性化消费的时代,市场赋予了花式纱线广阔的空间。色纺纱是先将纤维染成有色纤维,然后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纤维经过充分混合后,纺制成具有独特混色效果的纱线。色纺由于采用“先染色、后纺纱”的新工艺,缩短了后道加工企业的生产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具有较高的附加值,相对于采用“先纺纱后染色”的传统工艺,色纺纱产品性能优于其它纺织产品,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好的市场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色纤维混合装置及抗菌保健色纺纱的生产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它能够在原料阶段进行有效均匀的混合实现差别化功能纤维色纺纱的生产,使得所加工的色纺纱不仅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及自然的抑菌功能,而且实现纺前染色,减少了后续染色加工的污染,实现无水印染,降低能源消耗,并且对人体无害,继而实现环保、健康型后道织物的生产。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色纤维混合装置,包括抓纤部、输纤部、分纤放纤部、纤维叠合部以及混纤部;
所述抓纤部包括第一抓纤机和第二抓纤机,所述第一抓纤机和第二抓纤机结构相同,并且平行设于所述放纤部的两侧,所述第一抓纤机和第二抓纤机均包括放纤圆盘,所述放纤圆盘为内部中空、上端面开口下端面封闭的圆柱体形结构,在所述放纤圆盘的中心处设置有嵌入固定柱,所述嵌入固定柱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圆柱体形结构,所述嵌入固定柱的上端高于所述放纤圆盘的上端面开口,所述嵌入固定柱的下端面与所述放纤圆盘的下端面之间保持既定间距,所述嵌入固定柱通过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与所述放纤圆盘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嵌入固定柱内设有打手连接筒,所述打手连接筒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圆柱体形结构,所述嵌入固定柱的内侧面与所述打手连接筒的外侧面螺纹连接,所述打手连接筒的下端设有打手装置,所述打手装置包括抓纤筒和抓纤打手,所述抓纤打手设于所述抓纤筒内,所述抓纤筒沿着所述放纤圆盘的圆周方向设置,所述抓纤筒的长度方向与放纤圆盘的圆周的轴向保持一致,所述抓纤筒的面向运动方向的前侧面、面向运动方向的后侧面、朝向放纤圆盘的圆周外侧的外侧面、朝向放纤圆盘的圆周内侧的内侧面均为长方形,抓纤筒的上侧面为上凸的弧形结构,抓纤筒的下侧面为下凸的弧形结构,沿着所述抓纤筒的长度方向设有进纤槽,进纤槽沿着抓纤筒的宽度方向等弧度间隔设置,所述抓纤打手包括打手辊和抓纤刀,所述打手辊的两端分别与抓纤筒的前侧面和后侧面之间通过轴承连接,所述抓纤刀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抓纤刀设于所述打手辊的侧面,在所述抓纤筒的后侧面开有出纤口,在出纤口处设置有连接弯管,所述连接弯管的一端与所述出纤口互通连接,所述连接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打手连接筒的下端口互通连接;
所述输纤部包括第一输纤部和第二输纤部,所述第一输纤部与所述第二输纤部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抓纤机通过第一输纤部与所述分纤放纤部连接,所述第二抓纤机通过所述第二输纤部与所述分纤放纤部连接,所述第一输纤部和第二输纤部均包括向上输纤管和输纤支管,所述向上输纤管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向上输纤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打手连接筒的上端口通过轴承连接,所述输纤支管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和第四输纤支管,所述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和第四输纤支管的一端为椭圆形口,另一端为圆形口,所述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和第四输纤支管的圆形口与所述向上输纤管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分纤放纤部包括左分纤箱、右分纤箱、左送纤支管和右送纤支管,所述左分纤箱和右分纤箱结构相同且左右交错设置,所述左分纤箱包括左一放纤箱、左二放纤箱、左三放纤箱和左四放纤箱,所述右分纤箱包括右一放纤箱、右二放纤箱、右三放纤箱和右四放纤箱,所述左分纤箱和右分纤箱的每一个放纤箱朝向向上输纤管的一侧均设有纤维输入口,纤维输入口设置在各个放纤箱的靠上部,所述左一放纤箱、左二放纤箱、左三放纤箱和左四放纤箱的纤维输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输纤部的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和第四输纤支管的椭圆形口连接,所述右一放纤箱、右二放纤箱、右三放纤箱和右四放纤箱分别与所述第二输纤部的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和第四输纤支管的椭圆形口连接,所述纤维输入口内设置有纤维输入转移装置,所述纤维输入转移装置包括纤维输入筒,纤维输入筒为空心两端封闭的圆柱体形,在所述纤维输入筒的侧面设置有多个纤维吸附孔,纤维吸附孔为圆形孔,所述纤维输入筒的两端通过轴承与纤维输入口连接,在所述纤维输入口的下侧边上设置有刮纤刀,所述刮纤刀为长方形结构,刮纤刀的宽侧与纤维输入口的下侧边之间固定连接,刮纤刀的窄侧朝向纤维输入筒且与纤维输入筒之间保持预设间距;
所述纤维输入筒的位于各个放纤箱内的一侧构成纤维输入侧弧,位于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第四输纤支管内的一侧纤维输出侧弧,所述纤维输入筒内设置有纤维吸附装置,纤维吸附装置为空心的且封闭的弧形体结构,所述纤维吸附装置的弧面朝向纤维输入筒的纤维输入侧弧,所述纤维吸附装置的弧面与所述纤维输入筒的纤维输入侧弧的内侧面之间紧贴,在所述纤维吸附装置的弧面上设于负压吸附孔,负压吸附孔为圆形孔,所述负压吸附孔沿着所述纤维吸附装置的弧面均匀排布,所述负压吸附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纤维吸附孔的直径,各个放纤箱的纤维输入转移装置的纤维吸附装置分别通过负压支管与纤维吸附风机互通连接,所述负压支管与纤维吸附装置之间固定连接,所述负压支管穿过所述纤维输入筒的侧面而伸出纤维输入筒,所述负压支管与所述纤维输入筒之间通过轴承连接;
所述左分纤箱和右分纤箱的每一个放纤箱远离向上输纤管的一侧均设有纤维输出口,所述左送纤支管和右送纤支管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送纤支管、第二送纤支管、第三送纤支管和第四送纤支管,所述第一送纤支管、第二送纤支管、第三送纤支管和第四送纤支管的一端为椭圆形口,另一端为长方形口,所述左一放纤箱、左二放纤箱、左三放纤箱和左四放纤箱的纤维输出口分别与左送纤支管的第一送纤支管、第二送纤支管、第三送纤支管和第四送纤支管的椭圆形口连接,所述右一放纤箱、右二放纤箱、右三放纤箱和右四放纤箱的纤维输出口分别与右送纤支管的第一送纤支管、第二送纤支管、第三送纤支管和第四送纤支管的椭圆形口连接;
所述纤维输出口内设置有纤维输出转移装置,所述纤维输出转移装置包括纤维输出装置和纤维转移装置,所述纤维输出装置包括上聚拢辊对和下输出辊对,上聚拢辊对包括左上聚拢辊和右上聚拢辊,左上聚拢辊和右上聚拢辊呈左右平行排布,所述下输出辊对设于所述上聚拢辊对的正下方,所述下输出辊对包括左下输出辊和右下输出辊,左下输出辊和右下输出辊呈左右平行排布,所述左上聚拢辊、右上聚拢辊的直径大于所述左下输出辊、右下输出辊的直径;
所述纤维转移装置包括纤维转移辊,所述纤维转移辊设置在所述下输出辊对的下方且两者之间既定间距,所述纤维转移辊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上聚拢辊对和下输出辊对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所述纤维转移辊上设有数个纤维转移刀;
所述纤维叠合部位于所述左送纤支管和右送纤支管的下方,所述纤维叠合部包括叠合输出箱、叠合输出口、叠合输送装置以及叠合输送口,所述叠合输出箱为空心的且封闭的长方体形,在叠合输出箱的上侧面设置有结构相同的且沿着叠合输出箱长度方向由左往右等间距设置的第一送纤支管进口、第二送纤支管进口、第三送纤支管进口、第四送纤支管进口、第五送纤支管进口、第六送纤支管进口、第七送纤支管进口以及第八送纤支管进口,所述叠合输出口包括八个空心的且上侧面和下侧面均开口的长方体形结构,叠合输出口设置在第一送纤支管进口、第二送纤支管进口、第三送纤支管进口、第四送纤支管进口、第五送纤支管进口、第六送纤支管进口、第七送纤支管进口、第八送纤支管进口的下方,各叠合输出口上侧面的开口分别与第一送纤支管进口、第二送纤支管进口、第三送纤支管进口、第四送纤支管进口、第五送纤支管进口、第六送纤支管进口、第七送纤支管进口、第八送纤支管连接,左送纤支管的第一送纤支管的长方形口与第一送纤支管进口连接,右送纤支管的第一送纤支管的长方形口与第二送纤支管进口之间连接,左送纤支管的第二送纤支管的长方形口与第三送纤支管进口连接,右送纤支管的第二送纤支管的长方形口与第四送纤支管进口之间连接,左送纤支管的第三送纤支管的长方形口与第五送纤支管进口连接,右送纤支管的第三送纤支管的长方形口与第六送纤支管进口之间连接,左送纤支管的第四送纤支管的长方形口与第七送纤支管进口连接,右送纤支管的第四送纤支管的长方形口与第八送纤支管进口之间连接,所述纤维叠合输送装置位于叠合输出口的下方,所述纤维叠合输送装置包括左叠合输送辊和右叠合输送辊,在左叠合输送辊和右叠合输送辊之间设置有叠合输送带,在叠合输出箱的右侧面设置有叠合输送口;
所述混纤部包括混线输送管,所述混线输送管与所述叠合输送口连接。
如上所述的一种色纤维混合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固定杆是一端与所述嵌入固定杆侧面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放纤圆盘的内侧面之间固定连接,且第一固定杆与放纤圆盘的内侧面的连接点位于放纤圆盘的上端面开口的圆周上,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嵌入固定杆侧面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放纤圆盘的内侧面之间固定连接,且第二固定杆与放纤圆盘的内侧面的连接点位于放纤圆盘的上端面开口的圆周上,第一固定杆与放纤圆盘的内侧面的连接点和第二固定杆与放纤圆盘的内侧面的连接点的连线经过放纤圆盘的上端圆面的圆心。
如上所述的一种色纤维混合装置,其中,优选的是,若干个所述抓纤刀沿着打手辊的侧面的圆周方向设置构成多个抓纤刀环,各个抓纤刀环沿着打手辊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
如上所述的一种色纤维混合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连接弯管为90度弯管,所述连接弯管的转弯处为弧形结构。
如上所述的一种色纤维混合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左一放纤箱位于左二放纤箱的左下方、左二放纤箱位于左三放纤箱的左下方、左三放纤箱位于左四放纤箱的左下方,右一放纤箱位于右二放纤箱的右下方、右二放纤箱位于右三放纤箱的右下方、右三放纤箱位于右四放纤箱的右下方,右一放纤箱位于左一放纤箱和左二放纤箱的高度的中间,右二放纤箱位于左二放纤箱和左三放纤箱的高度的中间,右三放纤箱位于左三放纤箱和左四放纤箱的高度的中间,右四放纤箱位于左四放纤箱的高度的上方。
一种抗菌保健色纺纱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纤维混合,将所需加工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放置在第一抓纤机的放纤圆盘内、同时将所需加工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放置在第二抓纤机的放纤圆盘内,纤维放置过程中,设置打手辊保持静止状态,连接筒带动电机带动打手连接筒进行顺时针转动,而后连接筒带动电机带动打手连接筒进行逆时针转动,打手连接筒转动继而带动抓纤筒进行同步转动,且打手辊带动电机带动打手辊进行转动,继而带动打手辊上的抓纤刀进行同步转动,抓纤刀对伸入到抓纤筒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或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进行打击开松,在打击开松过程中将部分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或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抓取,抓取后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或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由打手辊转动后进行相应的转动,此时,左分纤箱、右分纤箱的纤维输入口的纤维输入转移装置的纤维吸附风机产生的负压经负压支管进入到纤维吸附装置内,再依次经负压吸附孔、与负压吸附孔紧贴的纤维输入侧弧上的纤维吸附孔,以及相应的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第四输纤支管后进入到输纤支管内,再经输纤支管进入到第一抓纤机的向上输纤管、第二抓纤机的向上输纤管,然后进入到打手连接筒内,而后经连接弯管、出纤口进入到抓纤筒内,从而在抓纤筒内产生对抓纤刀抓取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或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的吸附作用,在该吸附作用下使得抓取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依次经出纤口、连接弯管、打手连接筒、向上输纤管、以及相应的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第四输纤支管进入到左分纤箱的左一放纤箱、左二放纤箱、左三放纤箱和左四放纤箱内,同时使得抓取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依次经出纤口、连接弯管、打手连接筒、向上输纤管、以及相应的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第四输纤支管进入到右分纤箱的右一放纤箱、右二放纤箱、右三放纤箱和右四放纤箱内,此过程中,上聚拢辊对的左上聚拢辊和右上聚拢辊对沿着第一分纤箱的各放纤箱的宽度方向上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进行聚拢,下输出辊对的左下输出辊和右下输出辊对聚拢后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进行控制输出,输出后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下落至纤维转移辊上,此时转动的纤维转移辊上的纤维转移刀对下落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进行自由打击作用,自由开松后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经由相应的送纤支管进入到纤维叠合输出装置的叠合输出箱内,通过纤维输出传动***对左一放纤箱、左二放纤箱、左三放纤箱和左四放纤箱的下输出辊对的转速进行统一调节,同时上聚拢辊对的左上聚拢辊和右上聚拢辊对沿着第二分纤箱的各放纤箱的宽度方向上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进行聚拢,下输出辊对的左下输出辊和右下输出辊对聚拢后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进行控制输出,输出后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下落至纤维转移辊上,此时转动的纤维转移辊上的纤维转移刀对下落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进行自由打击作用,自由开松后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经由相应的送纤支管进入到纤维叠合输出装置的叠合输出箱内,通过纤维输出传动***对右一放纤箱、右二放纤箱、右三放纤箱和右四放纤箱的下输出辊对的转速进行统一调节;
此过程中左一放纤箱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经由第一送纤支管进口进入到其下方互通连接的叠合输出口并下落至纤维叠合输送装置的叠合输送带上,左二放纤箱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经由第三送纤支管进口进入到其下方互通连接的叠合输出口并下落至纤维叠合输送装置的叠合输送带上,左三放纤箱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经由第五送纤支管进口进入到其下方互通连接的叠合输出口并下落至纤维叠合输送装置的叠合输送带上,左四放纤箱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经由第七送纤支管进口进入到其下方互通连接的叠合输出口并下落至纤维叠合输送装置的叠合输送带上,右一放纤箱内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经由第二送纤支管进口进入到其下方互通连接的叠合输出口并下落至纤维叠合输送装置的叠合输送带上,右二放纤箱内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经由第四送纤支管进口进入到其下方互通连接的叠合输出口并下落至纤维叠合输送装置的叠合输送带上,右三放纤箱内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经由第六送纤支管进口进入到其下方互通连接的叠合输出口并下落至纤维叠合输送装置的叠合输送带上,右四放纤箱内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经由第八送纤支管进口进入到其下方互通连接的叠合输出口并下落至纤维叠合输送装置的叠合输送带上,第一送纤支管进口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首先下落至叠合输送带上,并由叠合输送带带动向前输送,当输送至第二送纤支管进口处时,第二送纤支管进口内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下落至叠合输送带上并与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上下叠层形成双铺层,双铺层由叠合输送带带动向前输送,当输送至第三送纤支管进口处时,第三送纤支管进口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下落至叠合输送带上并与双铺层上方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上下叠层形成三铺层,三铺层由叠合输送带带动向前输送,当输送至第四送纤支管进口处时,第四送纤支管进口内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下落至叠合输送带上并与三铺层上方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上下叠层形成四铺层,四铺层由叠合输送带带动向前输送,当输送至第五送纤支管进口处时,第五送纤支管进口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下落至叠合输送带上并与四铺层上方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上下叠层形成五铺层,五铺层由叠合输送带带动向前输送,当输送至第六送纤支管进口处时,第六送纤支管进口内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下落至叠合输送带上并与五铺层上方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上下叠层形成六铺层,六铺层由叠合输送带带动向前输送,当输送至第七送纤支管进口处时,第七送纤支管进口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下落至叠合输送带上并与六铺层上方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上下叠层形成七铺层,七铺层由叠合输送带带动向前输送,当输送至第八送纤支管进口处时,第八送纤支管进口内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下落至叠合输送带上并与七铺层上方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上下叠层形成八铺层,八铺层由叠合输送带带动向前输送,形成的八铺层纤维经由叠合输送口后由混纤输送管输送至前方的握持开棉机;
步骤二:混纤成条,步骤一得到的八铺层纤维经由握持开棉机进行握持开松和除杂后得到混合纤维丛,握持开松过程中,八铺层纤维直接被握持开松辊对握持输送,握持输送过程中八铺层纤维在一端被握持的情况下另一端开始接受下方的且逆时针转动的握持开松辊上的握持开松针布的打击,同时将开松过程中松散的纤维之间暴露出来的杂质分离清除,混合纤维丛经由管路连续的输送至梳棉机中,在梳棉机内依次经握持喂入后进行握持打击开松、自由转移分梳、转移凝聚成网、聚拢汇聚成条制得混纺纤维条;
步骤三:混纺成纱,将步骤二制得的混纺纤维条经两道并条制得混纺纤维熟条,第一道并条中采用8根混纺纤维条共同喂入,喂入后的8根混纺纤维条经并合后再经8倍的牵伸作用得到混纺纤维半熟条,第一道并条中采用6根混纺纤维半熟条共同喂入,喂入后的6根混纺纤维半熟条经并合后再经6倍的牵伸作用得到混纺纤维熟条;
混纺纤维熟条经粗纱制得混纺粗纱,粗纱过程中采用1根混纺纤维熟条喂入,喂入后的混纺纤维熟条经6-10倍的牵伸作用后得到混纺须条,混纺须条经80-100之间的捻系数进行加捻得到混纺粗纱;
混纺粗纱经细纱制得抗菌保健色纺纱,细纱过程中采用2根混纺粗纱共同喂入,喂入后的混纺粗纱经30-60倍的牵伸作用后得到混纺须条,混纺须条经320-360之间的捻系数进行加捻得到抗菌保健色纺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色纤维混合装置实现了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与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在原料阶段的有效的均匀混合,从而实现了差别化功能纤维色纺纱的生产,使得所加工的色纺纱不仅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及自然的抑菌功能,而且实现了纺前染色,即纤维生产和染色同步进行,着色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减少了后续染色加工的污染,无水印染,能源消耗降低50%左右,并且对人体无害,不含APEO,属于环保型、健康型产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色纤维混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抓纤机和第二抓纤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纤维输入转移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纤维输出转移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抓纤机,2-第二抓纤机,3-放纤圆盘,4-嵌入固定柱,5-打手连接筒,6-打手辊,7-抓纤刀,8-向上输纤管,9-第一固定杆,10-第二固定杆,11-抓纤筒,12-进纤槽,13-第一输纤支管,14-第二输纤支管,15-第三输纤支管,16-第四输纤支管,17-左分纤箱,18-右分纤箱,19-左一放纤箱,20-左二放纤箱,21-左三放纤箱,22-左四放纤箱,23-右一放纤箱,24-右二放纤箱,25-右三放纤箱,26-右四放纤箱,27-纤维输入口,28-纤维输入筒,29-纤维吸附孔,30-纤维吸附装置,31-负压吸附孔,32-刮纤刀,33-负压支管,34-纤维输出口,35-第一送纤支管,36-第二送纤支管,37-第三送纤支管,38-第四送纤支管,39-左上聚拢辊,40-右上聚拢辊,41-左下输出辊,42-右下输出辊,43-纤维转移辊,44-纤维转移刀,45-叠合输出口,46-叠合输出箱,47-纤维叠合输送装置,48-混纤输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一种色纤维混合装置,包括抓纤部、输纤部、分纤放纤部、纤维叠合部以及混纤部;
所述抓纤部包括第一抓纤机1和第二抓纤机2,所述第一抓纤机1和第二抓纤机2结构相同,并且平行设于所述放纤部的两侧,所述第一抓纤机1和第二抓纤机2均包括放纤圆盘3,所述放纤圆盘3为内部中空、上端面开口下端面封闭的圆柱体形结构,在所述放纤圆盘3的中心处设置有嵌入固定柱4,所述嵌入固定柱4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圆柱体形结构,所述嵌入固定柱4的上端高于所述放纤圆盘3的上端面开口,所述嵌入固定柱4的下端面与所述放纤圆盘3的下端面之间保持既定间距,所述嵌入固定柱4通过第一固定杆9和第二固定杆10与所述放纤圆盘3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嵌入固定柱4内设有打手连接筒5,所述打手连接筒5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圆柱体形结构,所述嵌入固定柱4的内侧面与所述打手连接筒5的外侧面螺纹连接,所述打手连接筒5的下端设有打手装置,所述打手装置包括抓纤筒11和抓纤打手,所述抓纤打手设于所述抓纤筒11内,所述抓纤筒11沿着所述放纤圆盘3的圆周方向设置,所述抓纤筒11的长度方向与放纤圆盘3的圆周的轴向保持一致,所述抓纤筒11的面向运动方向的前侧面、面向运动方向的后侧面、朝向放纤圆盘3的圆周外侧的外侧面、朝向放纤圆盘3的圆周内侧的内侧面均为长方形,抓纤筒11的上侧面为上凸的弧形结构,抓纤筒11的下侧面为下凸的弧形结构,沿着所述抓纤筒11的长度方向设有进纤槽12,进纤槽12沿着抓纤筒11的宽度方向等弧度间隔设置,所述抓纤打手包括打手辊6和抓纤刀7,所述打手辊6的两端分别与抓纤筒11的前侧面和后侧面之间通过轴承连接,所述抓纤刀7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抓纤刀7设于所述打手辊6的侧面,在所述抓纤筒11的后侧面开有出纤口,在出纤口处设置有连接弯管,所述连接弯管的一端与所述出纤口互通连接,所述连接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打手连接筒5的下端口互通连接;
所述输纤部包括第一输纤部和第二输纤部,所述第一输纤部与所述第二输纤部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抓纤机1通过第一输纤部与所述分纤放纤部连接,所述第二抓纤机2通过所述第二输纤部与所述分纤放纤部连接,所述第一输纤部和第二输纤部均包括向上输纤管8和输纤支管,所述向上输纤管8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向上输纤管8的第一端与所述打手连接筒5的上端口通过轴承连接,所述输纤支管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输纤支管13、第二输纤支管14、第三输纤支管15和第四输纤支管16,所述第一输纤支管13、第二输纤支管14、第三输纤支管15和第四输纤支管16的一端为椭圆形口,另一端为圆形口,所述第一输纤支管13、第二输纤支管14、第三输纤支管15和第四输纤支管16的圆形口与所述向上输纤管8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分纤放纤部包括左分纤箱17、右分纤箱18、左送纤支管和右送纤支管,所述左分纤箱17和右分纤箱18结构相同且左右交错设置,所述左分纤箱17包括左一放纤箱19、左二放纤箱20、左三放纤箱21和左四放纤箱22,所述右分纤箱18包括右一放纤箱23、右二放纤箱24、右三放纤箱25和右四放纤箱26,所述左分纤箱17和右分纤箱18的每一个放纤箱朝向向上输纤管8的一侧均设有纤维输入口27,纤维输入口27设置在各个放纤箱的靠上部,所述左一放纤箱19、左二放纤箱20、左三放纤箱21和左四放纤箱22的纤维输入口27分别与所述第一输纤部的第一输纤支管13、第二输纤支管14、第三输纤支管15和第四输纤支管16的椭圆形口连接,所述右一放纤箱23、右二放纤箱24、右三放纤箱25和右四放纤箱26分别与所述第二输纤部的第一输纤支管13、第二输纤支管14、第三输纤支管15和第四输纤支管16的椭圆形口连接,所述纤维输入口27内设置有纤维输入转移装置,所述纤维输入转移装置包括纤维输入筒28,纤维输入筒28为空心两端封闭的圆柱体形,在所述纤维输入筒28的侧面设置有多个纤维吸附孔29,纤维吸附孔29为圆形孔,所述纤维输入筒28的两端通过轴承与纤维输入口27连接,在所述纤维输入口27的下侧边上设置有刮纤刀32,所述刮纤刀32为长方形结构,刮纤刀32的宽侧与纤维输入口27的下侧边之间固定连接,刮纤刀32的窄侧朝向纤维输入筒28且与纤维输入筒28之间保持预设间距;
所述纤维输入筒28的位于各个放纤箱内的一侧构成纤维输入侧弧,位于第一输纤支管13、第二输纤支管14、第三输纤支管15、第四输纤支管16内的一侧纤维输出侧弧,所述纤维输入筒28内设置有纤维吸附装置30,纤维吸附装置30为空心的且封闭的弧形体结构,所述纤维吸附装置30的弧面朝向纤维输入筒28的纤维输入侧弧,所述纤维吸附装置30的弧面与所述纤维输入筒28的纤维输入侧弧的内侧面之间紧贴,在所述纤维吸附装置30的弧面上设于负压吸附孔31,负压吸附孔31为圆形孔,所述负压吸附孔31沿着所述纤维吸附装置30的弧面均匀排布,所述负压吸附孔31的直径大于所述纤维吸附孔29的直径,各个放纤箱的纤维输入转移装置的纤维吸附装置30分别通过负压支管33与纤维吸附风机互通连接,所述负压支管33与纤维吸附装置30之间固定连接,所述负压支管33穿过所述纤维输入筒28的侧面而伸出纤维输入筒28,所述负压支管33与所述纤维输入筒28之间通过轴承连接;
所述左分纤箱17和右分纤箱18的每一个放纤箱远离向上输纤管8的一侧均设有纤维输出口34,所述左送纤支管和右送纤支管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送纤支管35、第二送纤支管36、第三送纤支管37和第四送纤支管38,所述第一送纤支管35、第二送纤支管36、第三送纤支管37和第四送纤支管38的一端为椭圆形口,另一端为长方形口,所述左一放纤箱19、左二放纤箱20、左三放纤箱21和左四放纤箱22的纤维输出口34分别与左送纤支管的第一送纤支管35、第二送纤支管36、第三送纤支管37和第四送纤支管38的椭圆形口连接,所述右一放纤箱23、右二放纤箱24、右三放纤箱25和右四放纤箱26的纤维输出口34分别与右送纤支管的第一送纤支管35、第二送纤支管36、第三送纤支管37和第四送纤支管38的椭圆形口连接;
所述纤维输出口34内设置有纤维输出转移装置,所述纤维输出转移装置包括纤维输出装置和纤维转移装置,所述纤维输出装置包括上聚拢辊对和下输出辊对,上聚拢辊对包括左上聚拢辊39和右上聚拢辊40,左上聚拢辊39和右上聚拢辊40呈左右平行排布,所述下输出辊对设于所述上聚拢辊对的正下方,所述下输出辊对包括左下输出辊41和右下输出辊42,左下输出辊41和右下输出辊42呈左右平行排布,所述左上聚拢辊39、右上聚拢辊40的直径大于所述左下输出辊41、右下输出辊42的直径;
所述纤维转移装置包括纤维转移辊43,所述纤维转移辊43设置在所述下输出辊对的下方且两者之间既定间距,所述纤维转移辊43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上聚拢辊对和下输出辊对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所述纤维转移辊43上设有数个纤维转移刀44;
所述纤维叠合部位于所述左送纤支管和右送纤支管的下方,所述纤维叠合部包括叠合输出箱46、叠合输出口45、叠合输送装置以及叠合输送口,所述叠合输出箱46为空心的且封闭的长方体形,在叠合输出箱46的上侧面设置有结构相同的且沿着叠合输出箱46长度方向由左往右等间距设置的第一送纤支管35进口、第二送纤支管36进口、第三送纤支管37进口、第四送纤支管38进口、第五送纤支管进口、第六送纤支管进口、第七送纤支管进口以及第八送纤支管进口,所述叠合输出口45包括八个空心的且上侧面和下侧面均开口的长方体形结构,叠合输出口45设置在第一送纤支管35进口、第二送纤支管36进口、第三送纤支管37进口、第四送纤支管38进口、第五送纤支管进口、第六送纤支管进口、第七送纤支管进口、第八送纤支管进口的下方,各叠合输出口45上侧面的开口分别与第一送纤支管35进口、第二送纤支管36进口、第三送纤支管37进口、第四送纤支管38进口、第五送纤支管进口、第六送纤支管进口、第七送纤支管进口、第八送纤支管连接,左送纤支管的第一送纤支管35的长方形口与第一送纤支管35进口连接,右送纤支管的第一送纤支管35的长方形口与第二送纤支管36进口之间连接,左送纤支管的第二送纤支管36的长方形口与第三送纤支管37进口连接,右送纤支管的第二送纤支管36的长方形口与第四送纤支管38进口之间连接,左送纤支管的第三送纤支管37的长方形口与第五送纤支管进口连接,右送纤支管的第三送纤支管37的长方形口与第六送纤支管进口之间连接,左送纤支管的第四送纤支管38的长方形口与第七送纤支管进口连接,右送纤支管的第四送纤支管38的长方形口与第八送纤支管进口之间连接,所述纤维叠合输送装置47位于叠合输出口45的下方,所述纤维叠合输送装置47包括左叠合输送辊和右叠合输送辊,在左叠合输送辊和右叠合输送辊之间设置有叠合输送带,在叠合输出箱46的右侧面设置有叠合输送口;
所述混纤部包括混线输送管,所述混线输送管与所述叠合输送口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杆9是一端与所述嵌入固定杆侧面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9的另一端与所述放纤圆盘3的内侧面之间固定连接,且第一固定杆9与放纤圆盘3的内侧面的连接点位于放纤圆盘3的上端面开口的圆周上,所述第二固定杆10的一端与所述嵌入固定杆侧面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10的另一端与所述放纤圆盘3的内侧面之间固定连接,且第二固定杆10与放纤圆盘3的内侧面的连接点位于放纤圆盘3的上端面开口的圆周上,第一固定杆9与放纤圆盘3的内侧面的连接点和第二固定杆10与放纤圆盘3的内侧面的连接点的连线经过放纤圆盘3的上端圆面的圆心。
若干个所述抓纤刀7沿着打手辊6的侧面的圆周方向设置构成多个抓纤刀7环,各个抓纤刀7环沿着打手辊6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抓纤刀7沿着打手辊6的侧面的圆周方向设置从而构成抓纤刀7环,各抓纤刀7环上的抓纤刀7的结构完全相同,各抓纤刀7环沿着打手辊6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任意一个抓纤刀7环与其两侧相邻的抓纤刀7环之间的间距空间构成该抓纤刀7环的作用空间,各抓纤刀7环的作用空间互不重合且将打手辊6的长度范围完全覆盖,沿着打手辊6的长度方向由外往内的各抓纤刀7环内的抓纤刀7的数量逐渐减少,从而使得打手辊6在沿着放纤圆盘3的圆周方向转动过程中各抓纤刀7环内的抓纤刀7与放纤圆盘3的内的纤维的接触的线速度保持一致,各抓纤刀7环上的抓纤刀7等弧度间隔排布,各抓纤刀7环上的抓纤刀7的作用角互不相同从而将该抓纤刀7环的作用空间完全无重复的覆盖。
所述连接弯管为90度弯管,所述连接弯管的转弯处为弧形结构。
所述左一放纤箱19位于左二放纤箱20的左下方、左二放纤箱20位于左三放纤箱21的左下方、左三放纤箱21位于左四放纤箱22的左下方,右一放纤箱23位于右二放纤箱24的右下方、右二放纤箱24位于右三放纤箱25的右下方、右三放纤箱25位于右四放纤箱26的右下方,右一放纤箱23位于左一放纤箱19和左二放纤箱20的高度的中间,右二放纤箱24位于左二放纤箱20和左三放纤箱21的高度的中间,右三放纤箱25位于左三放纤箱21和左四放纤箱22的高度的中间,右四放纤箱26位于左四放纤箱22的高度的上方。
一种抗菌保健色纺纱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纤维混合,将所需加工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放置在第一抓纤机1的放纤圆盘3内、同时将所需加工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放置在第二抓纤机2的放纤圆盘3内,纤维放置过程中,设置打手辊6保持静止状态,连接筒带动电机带动打手连接筒5进行顺时针转动,继而带动打手连接筒5绕着嵌入固定柱4转动,从而使得打手连接筒5上的内螺旋纹不断的旋出嵌入固定柱4的外螺旋纹,从而使得打手连接筒5绕着嵌入固定柱4向上旋出,打手连接筒5转动继而带动抓纤筒11进行同步转动,从而使得抓纤筒11与放纤圆盘3内的纤维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加,且在抓纤筒11与放纤圆盘3内的纤维的接触过程中实现对不断放置的纤维的整平作用;而后连接筒带动电机带动打手连接筒5进行逆时针转动,继而带动打手连接筒5绕着嵌入固定柱4转动,从而使得打手连接筒5上的内螺旋纹不断的旋入到嵌入固定柱4的外螺旋纹,从而使得打手连接筒5绕着嵌入固定柱4向下旋入,从而使得抓纤筒11与放纤圆盘3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或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以一定的压力接触,从而使得处于放纤圆盘3上部的部分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或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通过抓纤筒11的下侧面的进纤槽12进入到抓纤筒11内,打手连接筒5转动继而带动抓纤筒11进行同步转动,且打手辊6带动电机带动打手辊6进行转动,继而带动打手辊6上的抓纤刀7进行同步转动,抓纤刀7对伸入到抓纤筒11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或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进行打击开松,在打击开松过程中将部分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或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抓取,抓取后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或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由打手辊6转动后进行相应的转动,此时,左分纤箱17、右分纤箱18的纤维输入口27的纤维输入转移装置的纤维吸附风机产生的负压经负压支管33进入到纤维吸附装置30内,再依次经负压吸附孔31、与负压吸附孔31紧贴的纤维输入侧弧上的纤维吸附孔29,以及相应的第一输纤支管13、第二输纤支管14、第三输纤支管15、第四输纤支管16后进入到输纤支管内,再经输纤支管进入到第一抓纤机1的向上输纤管8、第二抓纤机2的向上输纤管8,然后进入到打手连接筒5内,而后经连接弯管、出纤口进入到抓纤筒11内,从而在抓纤筒11内产生对抓纤刀7抓取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或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的吸附作用,在该吸附作用下使得抓取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依次经出纤口、连接弯管、打手连接筒5、向上输纤管8、以及相应的第一输纤支管13、第二输纤支管14、第三输纤支管15、第四输纤支管16进入到左分纤箱17的左一放纤箱19、左二放纤箱20、左三放纤箱21和左四放纤箱22内,同时使得抓取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依次经出纤口、连接弯管、打手连接筒5、向上输纤管8、以及相应的第一输纤支管13、第二输纤支管14、第三输纤支管15、第四输纤支管16进入到右分纤箱18的右一放纤箱23、右二放纤箱24、右三放纤箱25和右四放纤箱26内,在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或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进入左一放纤箱19、左二放纤箱20、左三放纤箱21、左四放纤箱22或右一放纤箱23、右二放纤箱24、右三放纤箱25、右四放纤箱26内的过程中,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或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首先被吸附在纤维输入筒28的纤维输入侧弧上,而后由纤维输入筒28转动从而带动所吸附的纤维经由纤维输入空隙进入到纤维输入筒28的纤维输出侧弧上,此时由于纤维输出侧弧部分没有负压的吸附作用,从而使得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或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落至左一放纤箱19、左二放纤箱20、左三放纤箱21、左四放纤箱22或右一放纤箱23、右二放纤箱24、右三放纤箱25、右四放纤箱26内,没有落下的纤维当转动至纤维输入口27部分时在刮纤刀32的作用下被完全的刮取下来,从而使得抓纤刀7每次抓取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或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全部的下落至左一放纤箱19、左二放纤箱20、左三放纤箱21、左四放纤箱22或右一放纤箱23、右二放纤箱24、右三放纤箱25、右四放纤箱26内,落入到左一放纤箱19、左二放纤箱20、左三放纤箱21、左四放纤箱22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经纤维输出口34的纤维输出转移装置转移输出,落入到右一放纤箱23、右二放纤箱24、右三放纤箱25、右四放纤箱26内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经纤维输出口34的纤维输出转移装置转移输出,此过程中,上聚拢辊对的左上聚拢辊39和右上聚拢辊40对沿着左分纤箱17的各放纤箱的宽度方向上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进行聚拢,下输出辊对的左下输出辊41和右下输出辊42对聚拢后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进行控制输出,输出后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下落至纤维转移辊43上,此时转动的纤维转移辊43上的纤维转移刀44对下落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进行自由打击作用,自由开松后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经由相应的送纤支管进入到纤维叠合输出装置的叠合输出箱46内,通过纤维输出传动***对左一放纤箱19、左二放纤箱20、左三放纤箱21和左四放纤箱22的下输出辊对的转速进行统一调节,同时上聚拢辊对的左上聚拢辊39和右上聚拢辊40对沿着第二分纤箱的各放纤箱的宽度方向上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进行聚拢,下输出辊对的左下输出辊41和右下输出辊42对聚拢后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进行控制输出,输出后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下落至纤维转移辊43上,此时转动的纤维转移辊43上的纤维转移刀44对下落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进行自由打击作用,自由开松后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经由相应的送纤支管进入到纤维叠合输出装置的叠合输出箱46内,通过纤维输出传动***对右一放纤箱23、右二放纤箱24、右三放纤箱25和右四放纤箱26的下输出辊对的转速进行统一调节;
此过程中左一放纤箱19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经由第一送纤支管35进口进入到其下方互通连接的叠合输出口45并下落至纤维叠合输送装置47的叠合输送带上,左二放纤箱20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经由第三送纤支管37进口进入到其下方互通连接的叠合输出口45并下落至纤维叠合输送装置47的叠合输送带上,左三放纤箱21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经由第五送纤支管进口进入到其下方互通连接的叠合输出口45并下落至纤维叠合输送装置47的叠合输送带上,左四放纤箱22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经由第七送纤支管进口进入到其下方互通连接的叠合输出口45并下落至纤维叠合输送装置47的叠合输送带上,右一放纤箱23内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经由第二送纤支管36进口进入到其下方互通连接的叠合输出口45并下落至纤维叠合输送装置47的叠合输送带上,右二放纤箱24内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经由第四送纤支管38进口进入到其下方互通连接的叠合输出口45并下落至纤维叠合输送装置47的叠合输送带上,右三放纤箱25内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经由第六送纤支管进口进入到其下方互通连接的叠合输出口45并下落至纤维叠合输送装置47的叠合输送带上,右四放纤箱26内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经由第八送纤支管进口进入到其下方互通连接的叠合输出口45并下落至纤维叠合输送装置47的叠合输送带上,第一送纤支管35进口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首先下落至叠合输送带上,并由叠合输送带带动向前输送,当输送至第二送纤支管36进口处时,第二送纤支管36进口内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下落至叠合输送带上并与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上下叠层形成双铺层,双铺层由叠合输送带带动向前输送,当输送至第三送纤支管37进口处时,第三送纤支管37进口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下落至叠合输送带上并与双铺层上方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上下叠层形成三铺层,三铺层由叠合输送带带动向前输送,当输送至第四送纤支管38进口处时,第四送纤支管38进口内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下落至叠合输送带上并与三铺层上方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上下叠层形成四铺层,四铺层由叠合输送带带动向前输送,当输送至第五送纤支管进口处时,第五送纤支管进口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下落至叠合输送带上并与四铺层上方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上下叠层形成五铺层,五铺层由叠合输送带带动向前输送,当输送至第六送纤支管进口处时,第六送纤支管进口内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下落至叠合输送带上并与五铺层上方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上下叠层形成六铺层,六铺层由叠合输送带带动向前输送,当输送至第七送纤支管进口处时,第七送纤支管进口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下落至叠合输送带上并与六铺层上方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上下叠层形成七铺层,七铺层由叠合输送带带动向前输送,当输送至第八送纤支管进口处时,第八送纤支管进口内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下落至叠合输送带上并与七铺层上方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上下叠层形成八铺层,八铺层由叠合输送带带动向前输送,形成的八铺层纤维经由叠合输送口后由混纤输送管48输送至前方的握持开棉机;
步骤二:混纤成条,步骤一得到的八铺层纤维经由握持开棉机进行握持开松和除杂后得到混合纤维丛,握持开松过程中,八铺层纤维直接被握持开松辊对握持输送,握持输送过程中八铺层纤维在一端被握持的情况下另一端开始接受下方的且逆时针转动的握持开松辊上的握持开松针布的打击,同时将开松过程中松散的纤维之间暴露出来的杂质分离清除,混合纤维丛经由管路连续的输送至梳棉机中,在梳棉机内依次经握持喂入后进行握持打击开松、自由转移分梳、转移凝聚成网、聚拢汇聚成条制得混纺纤维条;
步骤三:混纺成纱,将步骤二制得的混纺纤维条经两道并条制得混纺纤维熟条,第一道并条中采用8根混纺纤维条共同喂入,喂入后的8根混纺纤维条经并合后再经8倍的牵伸作用得到混纺纤维半熟条,第一道并条中采用6根混纺纤维半熟条共同喂入,喂入后的6根混纺纤维半熟条经并合后再经6倍的牵伸作用得到混纺纤维熟条;
混纺纤维熟条经粗纱制得混纺粗纱,粗纱过程中采用1根混纺纤维熟条喂入,喂入后的混纺纤维熟条经6-10倍的牵伸作用后得到混纺须条,混纺须条经80-100之间的捻系数进行加捻得到混纺粗纱;
混纺粗纱经细纱制得抗菌保健色纺纱,细纱过程中采用2根混纺粗纱共同喂入,喂入后的混纺粗纱经30-60倍的牵伸作用后得到混纺须条,混纺须条经320-360之间的捻系数进行加捻得到抗菌保健色纺纱。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发明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发明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色纤维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抓纤部、输纤部、分纤放纤部、纤维叠合部以及混纤部;
所述抓纤部包括第一抓纤机和第二抓纤机,所述第一抓纤机和第二抓纤机结构相同,并且平行设于所述放纤部的两侧,所述第一抓纤机和第二抓纤机均包括放纤圆盘,所述放纤圆盘为内部中空、上端面开口下端面封闭的圆柱体形结构,在所述放纤圆盘的中心处设置有嵌入固定柱,所述嵌入固定柱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圆柱体形结构,所述嵌入固定柱的上端高于所述放纤圆盘的上端面开口,所述嵌入固定柱的下端面与所述放纤圆盘的下端面之间保持既定间距,所述嵌入固定柱通过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与所述放纤圆盘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嵌入固定柱内设有打手连接筒,所述打手连接筒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圆柱体形结构,所述嵌入固定柱的内侧面与所述打手连接筒的外侧面螺纹连接,所述打手连接筒的下端设有打手装置,所述打手装置包括抓纤筒和抓纤打手,所述抓纤打手设于所述抓纤筒内,所述抓纤筒沿着所述放纤圆盘的圆周方向设置,所述抓纤筒的长度方向与放纤圆盘的圆周的轴向保持一致,所述抓纤筒的面向运动方向的前侧面、面向运动方向的后侧面、朝向放纤圆盘的圆周外侧的外侧面、朝向放纤圆盘的圆周内侧的内侧面均为长方形,抓纤筒的上侧面为上凸的弧形结构,抓纤筒的下侧面为下凸的弧形结构,沿着所述抓纤筒的长度方向设有进纤槽,进纤槽沿着抓纤筒的宽度方向等弧度间隔设置,所述抓纤打手包括打手辊和抓纤刀,所述打手辊的两端分别与抓纤筒的前侧面和后侧面之间通过轴承连接,所述抓纤刀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抓纤刀设于所述打手辊的侧面,在所述抓纤筒的后侧面开有出纤口,在出纤口处设置有连接弯管,所述连接弯管的一端与所述出纤口互通连接,所述连接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打手连接筒的下端口互通连接;
所述输纤部包括第一输纤部和第二输纤部,所述第一输纤部与所述第二输纤部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抓纤机通过第一输纤部与所述分纤放纤部连接,所述第二抓纤机通过所述第二输纤部与所述分纤放纤部连接,所述第一输纤部和第二输纤部均包括向上输纤管和输纤支管,所述向上输纤管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向上输纤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打手连接筒的上端口通过轴承连接,所述输纤支管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和第四输纤支管,所述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和第四输纤支管的一端为椭圆形口,另一端为圆形口,所述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和第四输纤支管的圆形口与所述向上输纤管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分纤放纤部包括左分纤箱、右分纤箱、左送纤支管和右送纤支管,所述左分纤箱和右分纤箱结构相同且左右交错设置,所述左分纤箱包括左一放纤箱、左二放纤箱、左三放纤箱和左四放纤箱,所述右分纤箱包括右一放纤箱、右二放纤箱、右三放纤箱和右四放纤箱,所述左分纤箱和右分纤箱的每一个放纤箱朝向向上输纤管的一侧均设有纤维输入口,纤维输入口设置在各个放纤箱的靠上部,所述左一放纤箱、左二放纤箱、左三放纤箱和左四放纤箱的纤维输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输纤部的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和第四输纤支管的椭圆形口连接,所述右一放纤箱、右二放纤箱、右三放纤箱和右四放纤箱分别与所述第二输纤部的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和第四输纤支管的椭圆形口连接,所述纤维输入口内设置有纤维输入转移装置,所述纤维输入转移装置包括纤维输入筒,纤维输入筒为空心两端封闭的圆柱体形,在所述纤维输入筒的侧面设置有多个纤维吸附孔,纤维吸附孔为圆形孔,所述纤维输入筒的两端通过轴承与纤维输入口连接,在所述纤维输入口的下侧边上设置有刮纤刀,所述刮纤刀为长方形结构,刮纤刀的宽侧与纤维输入口的下侧边之间固定连接,刮纤刀的窄侧朝向纤维输入筒且与纤维输入筒之间保持预设间距;
所述纤维输入筒的位于各个放纤箱内的一侧构成纤维输入侧弧,位于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第四输纤支管内的一侧纤维输出侧弧,所述纤维输入筒内设置有纤维吸附装置,纤维吸附装置为空心的且封闭的弧形体结构,所述纤维吸附装置的弧面朝向纤维输入筒的纤维输入侧弧,所述纤维吸附装置的弧面与所述纤维输入筒的纤维输入侧弧的内侧面之间紧贴,在所述纤维吸附装置的弧面上设于负压吸附孔,负压吸附孔为圆形孔,所述负压吸附孔沿着所述纤维吸附装置的弧面均匀排布,所述负压吸附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纤维吸附孔的直径,各个放纤箱的纤维输入转移装置的纤维吸附装置分别通过负压支管与纤维吸附风机互通连接,所述负压支管与纤维吸附装置之间固定连接,所述负压支管穿过所述纤维输入筒的侧面而伸出纤维输入筒,所述负压支管与所述纤维输入筒之间通过轴承连接;
所述左分纤箱和右分纤箱的每一个放纤箱远离向上输纤管的一侧均设有纤维输出口,所述左送纤支管和右送纤支管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送纤支管、第二送纤支管、第三送纤支管和第四送纤支管,所述第一送纤支管、第二送纤支管、第三送纤支管和第四送纤支管的一端为椭圆形口,另一端为长方形口,所述左一放纤箱、左二放纤箱、左三放纤箱和左四放纤箱的纤维输出口分别与左送纤支管的第一送纤支管、第二送纤支管、第三送纤支管和第四送纤支管的椭圆形口连接,所述右一放纤箱、右二放纤箱、右三放纤箱和右四放纤箱的纤维输出口分别与右送纤支管的第一送纤支管、第二送纤支管、第三送纤支管和第四送纤支管的椭圆形口连接;
所述纤维输出口内设置有纤维输出转移装置,所述纤维输出转移装置包括纤维输出装置和纤维转移装置,所述纤维输出装置包括上聚拢辊对和下输出辊对,上聚拢辊对包括左上聚拢辊和右上聚拢辊,左上聚拢辊和右上聚拢辊呈左右平行排布,所述下输出辊对设于所述上聚拢辊对的正下方,所述下输出辊对包括左下输出辊和右下输出辊,左下输出辊和右下输出辊呈左右平行排布,所述左上聚拢辊、右上聚拢辊的直径大于所述左下输出辊、右下输出辊的直径;
所述纤维转移装置包括纤维转移辊,所述纤维转移辊设置在所述下输出辊对的下方且两者之间既定间距,所述纤维转移辊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上聚拢辊对和下输出辊对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所述纤维转移辊上设有数个纤维转移刀;
所述纤维叠合部位于所述左送纤支管和右送纤支管的下方,所述纤维叠合部包括叠合输出箱、叠合输出口、叠合输送装置以及叠合输送口,所述叠合输出箱为空心的且封闭的长方体形,在叠合输出箱的上侧面设置有结构相同的且沿着叠合输出箱长度方向由左往右等间距设置的第一送纤支管进口、第二送纤支管进口、第三送纤支管进口、第四送纤支管进口、第五送纤支管进口、第六送纤支管进口、第七送纤支管进口以及第八送纤支管进口,所述叠合输出口包括八个空心的且上侧面和下侧面均开口的长方体形结构,叠合输出口设置在第一送纤支管进口、第二送纤支管进口、第三送纤支管进口、第四送纤支管进口、第五送纤支管进口、第六送纤支管进口、第七送纤支管进口、第八送纤支管进口的下方,各叠合输出口上侧面的开口分别与第一送纤支管进口、第二送纤支管进口、第三送纤支管进口、第四送纤支管进口、第五送纤支管进口、第六送纤支管进口、第七送纤支管进口、第八送纤支管连接,左送纤支管的第一送纤支管的长方形口与第一送纤支管进口连接,右送纤支管的第一送纤支管的长方形口与第二送纤支管进口之间连接,左送纤支管的第二送纤支管的长方形口与第三送纤支管进口连接,右送纤支管的第二送纤支管的长方形口与第四送纤支管进口之间连接,左送纤支管的第三送纤支管的长方形口与第五送纤支管进口连接,右送纤支管的第三送纤支管的长方形口与第六送纤支管进口之间连接,左送纤支管的第四送纤支管的长方形口与第七送纤支管进口连接,右送纤支管的第四送纤支管的长方形口与第八送纤支管进口之间连接,所述纤维叠合输送装置位于叠合输出口的下方,所述纤维叠合输送装置包括左叠合输送辊和右叠合输送辊,在左叠合输送辊和右叠合输送辊之间设置有叠合输送带,在叠合输出箱的右侧面设置有叠合输送口;
所述混纤部包括混线输送管,所述混线输送管与所述叠合输送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纤维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杆是一端与所述嵌入固定杆侧面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放纤圆盘的内侧面之间固定连接,且第一固定杆与放纤圆盘的内侧面的连接点位于放纤圆盘的上端面开口的圆周上,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嵌入固定杆侧面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放纤圆盘的内侧面之间固定连接,且第二固定杆与放纤圆盘的内侧面的连接点位于放纤圆盘的上端面开口的圆周上,第一固定杆与放纤圆盘的内侧面的连接点和第二固定杆与放纤圆盘的内侧面的连接点的连线经过放纤圆盘的上端圆面的圆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纤维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抓纤刀沿着打手辊的侧面的圆周方向设置构成多个抓纤刀环,各个抓纤刀环沿着打手辊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纤维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弯管为90度弯管,所述连接弯管的转弯处为弧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纤维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一放纤箱位于左二放纤箱的左下方、左二放纤箱位于左三放纤箱的左下方、左三放纤箱位于左四放纤箱的左下方,右一放纤箱位于右二放纤箱的右下方、右二放纤箱位于右三放纤箱的右下方、右三放纤箱位于右四放纤箱的右下方,右一放纤箱位于左一放纤箱和左二放纤箱的高度的中间,右二放纤箱位于左二放纤箱和左三放纤箱的高度的中间,右三放纤箱位于左三放纤箱和左四放纤箱的高度的中间,右四放纤箱位于左四放纤箱的高度的上方。
6.一种抗菌保健色纺纱的生产方法,利用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装置生产,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纤维混合,将所需加工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放置在第一抓纤机的放纤圆盘内、同时将所需加工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放置在第二抓纤机的放纤圆盘内,纤维放置过程中,设置打手辊保持静止状态,连接筒带动电机带动打手连接筒进行顺时针转动,而后连接筒带动电机带动打手连接筒进行逆时针转动,打手连接筒转动继而带动抓纤筒进行同步转动,且打手辊带动电机带动打手辊进行转动,继而带动打手辊上的抓纤刀进行同步转动,抓纤刀对伸入到抓纤筒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或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进行打击开松,在打击开松过程中将部分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或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抓取,抓取后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或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由打手辊转动后进行相应的转动,此时,左分纤箱、右分纤箱的纤维输入口的纤维输入转移装置的纤维吸附风机产生的负压经负压支管进入到纤维吸附装置内,再依次经负压吸附孔、与负压吸附孔紧贴的纤维输入侧弧上的纤维吸附孔,以及相应的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第四输纤支管后进入到输纤支管内,再经输纤支管进入到第一抓纤机的向上输纤管、第二抓纤机的向上输纤管,然后进入到打手连接筒内,而后经连接弯管、出纤口进入到抓纤筒内,从而在抓纤筒内产生对抓纤刀抓取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或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的吸附作用,在该吸附作用下使得抓取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依次经出纤口、连接弯管、打手连接筒、向上输纤管、以及相应的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第四输纤支管进入到左一放纤箱、左二放纤箱、左三放纤箱和左四放纤箱内,同时使得抓取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依次经出纤口、连接弯管、打手连接筒、向上输纤管、以及相应的第一输纤支管、第二输纤支管、第三输纤支管、第四输纤支管进入到右一放纤箱、右二放纤箱、右三放纤箱和右四放纤箱内,此过程中,上聚拢辊对的左上聚拢辊和右上聚拢辊对沿着左分纤箱的各放纤箱的宽度方向上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进行聚拢,下输出辊对的左下输出辊和右下输出辊对聚拢后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进行控制输出,输出后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下落至纤维转移辊上,此时转动的纤维转移辊上的纤维转移刀对下落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进行自由打击作用,自由开松后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经由相应的送纤支管进入到纤维叠合输出装置的叠合输出箱内,通过纤维输出传动***对左一放纤箱、左二放纤箱、左三放纤箱和左四放纤箱的下输出辊对的转速进行统一调节,同时上聚拢辊对的左上聚拢辊和右上聚拢辊对沿着第二分纤箱的各放纤箱的宽度方向上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进行聚拢,下输出辊对的左下输出辊和右下输出辊对聚拢后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进行控制输出,输出后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下落至纤维转移辊上,此时转动的纤维转移辊上的纤维转移刀对下落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进行自由打击作用,自由开松后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经由相应的送纤支管进入到纤维叠合输出装置的叠合输出箱内,通过纤维输出传动***对右一放纤箱、右二放纤箱、右三放纤箱和右四放纤箱的下输出辊对的转速进行统一调节;
此过程中左一放纤箱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经由第一送纤支管进口进入到其下方互通连接的叠合输出口并下落至纤维叠合输送装置的叠合输送带上,左二放纤箱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经由第三送纤支管进口进入到其下方互通连接的叠合输出口并下落至纤维叠合输送装置的叠合输送带上,左三放纤箱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经由第五送纤支管进口进入到其下方互通连接的叠合输出口并下落至纤维叠合输送装置的叠合输送带上,左四放纤箱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经由第七送纤支管进口进入到其下方互通连接的叠合输出口并下落至纤维叠合输送装置的叠合输送带上,右一放纤箱内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经由第二送纤支管进口进入到其下方互通连接的叠合输出口并下落至纤维叠合输送装置的叠合输送带上,右二放纤箱内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经由第四送纤支管进口进入到其下方互通连接的叠合输出口并下落至纤维叠合输送装置的叠合输送带上,右三放纤箱内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经由第六送纤支管进口进入到其下方互通连接的叠合输出口并下落至纤维叠合输送装置的叠合输送带上,右四放纤箱内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经由第八送纤支管进口进入到其下方互通连接的叠合输出口并下落至纤维叠合输送装置的叠合输送带上,第一送纤支管进口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首先下落至叠合输送带上,并由叠合输送带带动向前输送,当输送至第二送纤支管进口处时,第二送纤支管进口内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下落至叠合输送带上并与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上下叠层形成双铺层,双铺层由叠合输送带带动向前输送,当输送至第三送纤支管进口处时,第三送纤支管进口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下落至叠合输送带上并与双铺层上方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上下叠层形成三铺层,三铺层由叠合输送带带动向前输送,当输送至第四送纤支管进口处时,第四送纤支管进口内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下落至叠合输送带上并与三铺层上方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上下叠层形成四铺层,四铺层由叠合输送带带动向前输送,当输送至第五送纤支管进口处时,第五送纤支管进口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下落至叠合输送带上并与四铺层上方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上下叠层形成五铺层,五铺层由叠合输送带带动向前输送,当输送至第六送纤支管进口处时,第六送纤支管进口内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下落至叠合输送带上并与五铺层上方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上下叠层形成六铺层,六铺层由叠合输送带带动向前输送,当输送至第七送纤支管进口处时,第七送纤支管进口内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下落至叠合输送带上并与六铺层上方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上下叠层形成七铺层,七铺层由叠合输送带带动向前输送,当输送至第八送纤支管进口处时,第八送纤支管进口内的原液着色有色粘胶纤维下落至叠合输送带上并与七铺层上方的单羟基壳聚糖除臭抗菌聚酯纤维上下叠层形成八铺层,八铺层由叠合输送带带动向前输送,形成的八铺层纤维经由叠合输送口后由混纤输送管输送至前方的握持开棉机;
步骤二:混纤成条,步骤一得到的八铺层纤维经由握持开棉机进行握持开松和除杂后得到混合纤维丛,握持开松过程中,八铺层纤维直接被握持开松辊对握持输送,握持输送过程中八铺层纤维在一端被握持的情况下另一端开始接受下方的且逆时针转动的握持开松辊上的握持开松针布的打击,同时将开松过程中松散的纤维之间暴露出来的杂质分离清除,混合纤维丛经由管路连续的输送至梳棉机中,在梳棉机内依次经握持喂入后进行握持打击开松、自由转移分梳、转移凝聚成网、聚拢汇聚成条制得混纺纤维条;
步骤三:混纺成纱,将步骤二制得的混纺纤维条经两道并条制得混纺纤维熟条,第一道并条中采用8根混纺纤维条共同喂入,喂入后的8根混纺纤维条经并合后再经8倍的牵伸作用得到混纺纤维半熟条,第一道并条中采用6根混纺纤维半熟条共同喂入,喂入后的6根混纺纤维半熟条经并合后再经6倍的牵伸作用得到混纺纤维熟条;
混纺纤维熟条经粗纱制得混纺粗纱,粗纱过程中采用1根混纺纤维熟条喂入,喂入后的混纺纤维熟条经6-10倍的牵伸作用后得到混纺须条,混纺须条经80-100之间的捻系数进行加捻得到混纺粗纱;
混纺粗纱经细纱制得抗菌保健色纺纱,细纱过程中采用2根混纺粗纱共同喂入,喂入后的混纺粗纱经30-60倍的牵伸作用后得到混纺须条,混纺须条经320-360之间的捻系数进行加捻得到抗菌保健色纺纱。
CN202211265792.6A 2022-10-14 2022-10-14 一种色纤维混合装置及抗菌保健色纺纱的生产方法 Active CN1154783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65792.6A CN115478342B (zh) 2022-10-14 2022-10-14 一种色纤维混合装置及抗菌保健色纺纱的生产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65792.6A CN115478342B (zh) 2022-10-14 2022-10-14 一种色纤维混合装置及抗菌保健色纺纱的生产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78342A true CN115478342A (zh) 2022-12-16
CN115478342B CN115478342B (zh) 2023-05-26

Family

ID=84395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65792.6A Active CN115478342B (zh) 2022-10-14 2022-10-14 一种色纤维混合装置及抗菌保健色纺纱的生产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78342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18801A1 (de) * 1991-06-03 1992-12-16 Ferher, S.L. Verfahren und seine entsprechende Vorrichtung für die Vorbereitung der Lunten und ihr Spinnen nach dem Streichgarnspinnverfahren
CN107699996A (zh) * 2017-11-10 2018-02-16 安徽翰联纺织有限公司 功能性纤维纯纺或混纺成条机构
US20180179672A1 (en) * 2016-12-23 2018-06-28 Taylor Home & Fashions Limited Spinning Process of Waterless Colored Heather Yarns
CN110699806A (zh) * 2019-10-24 2020-01-17 无锡红豆居家服饰有限公司 一种柔暖亲肤型功能混纺纱线
CN113388925A (zh) * 2021-07-19 2021-09-14 宜城市天舒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多纤维开混一体装置及混纺纱的生产方法
CN113550035A (zh) * 2021-07-22 2021-10-26 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梳理机及抗菌混纺纱生产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18801A1 (de) * 1991-06-03 1992-12-16 Ferher, S.L. Verfahren und seine entsprechende Vorrichtung für die Vorbereitung der Lunten und ihr Spinnen nach dem Streichgarnspinnverfahren
US20180179672A1 (en) * 2016-12-23 2018-06-28 Taylor Home & Fashions Limited Spinning Process of Waterless Colored Heather Yarns
CN107699996A (zh) * 2017-11-10 2018-02-16 安徽翰联纺织有限公司 功能性纤维纯纺或混纺成条机构
CN110699806A (zh) * 2019-10-24 2020-01-17 无锡红豆居家服饰有限公司 一种柔暖亲肤型功能混纺纱线
CN113388925A (zh) * 2021-07-19 2021-09-14 宜城市天舒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多纤维开混一体装置及混纺纱的生产方法
CN113550035A (zh) * 2021-07-22 2021-10-26 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梳理机及抗菌混纺纱生产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78342B (zh) 2023-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50035B (zh) 一种混合梳理机及抗菌混纺纱生产方法
CN101597865A (zh) 一种真皮纤维革及其制造工艺
CN202247068U (zh) 一种新型开松机
CN106801279A (zh) 一种吸湿排汗涤纶/木棉混纺纱及其生产方法和应用
CN206433749U (zh) 麻丝剔除烟饼松散装置
CN214193567U (zh) 一种用于纺织品加工的纺纱设备
CN115478342A (zh) 一种色纤维混合装置及抗菌保健色纺纱的生产方法
CN102454074A (zh) 一种纤维自动加湿预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CN206337353U (zh) 一种以胶原纤维束作为皮层的包芯纱及制条梳理机
CN113403718B (zh) 一种混合成纱机及混纺纱的生产方法
CN108547033A (zh) 一种保健织物的生产方法
US2134160A (en)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staple fibers
US4824456A (en) Process and mechanism for the production of glass fiber products for example fleece, mats, yarns and rovings
CN109322016A (zh) 一种涤与瑛赛尔混纺的21支纱线的气流纺生产工艺
CN114808222B (zh) 石墨烯锦纶与涤纶涡流混纺纱的生产方法
CN211199510U (zh) 一种用于人造毛绒面料生产的和毛机
CN109457339A (zh) 一种针梳机
CN114836860B (zh) 一种粘胶高支涡流纱的生产方法
CN215209763U (zh) 一种作用于梳毛机胸锡林的风轮装置和梳毛机
CN115369523B (zh) 一种色纤维均匀混合装置和混合方法
CN219032488U (zh) 一种滚筒旋转梳理机构
CN109877035A (zh) 一种树韧皮的表层黑皮层分离机
CN110117852A (zh) 一种粘胶紧密赛络纺线方法
CN110067059A (zh) 复合混纺纱的生产方法
CN109137190A (zh) 一种涤与瑛赛尔混纺的32支纱线的生产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