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09018A - 加热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09018A
CN115309018A CN202210406966.XA CN202210406966A CN115309018A CN 115309018 A CN115309018 A CN 115309018A CN 202210406966 A CN202210406966 A CN 202210406966A CN 115309018 A CN115309018 A CN 1153090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positioning portion
longitudinal direction
heating
nip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0696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古市祐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3090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090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0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radiant heat, e.g. infrared lamps, microwave hea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抑制夹持形成部件及保持部件的变形的加热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定影装置(9)具备:环状的定影带(20)、与定影带对置的加压辊(21)、加热器(22)、设置在定影带的内侧并保持加热器的加热器保持件(23)以及从加压辊侧的相反侧来支撑加热器保持件的支撑件(24),其特征在于,加热器具有将加热器相对于加热器保持件在定影带的旋转方向上定位的多个加热器定位部(23b1、23b2、23b3),加热器保持件具有将加热器保持件相对于支撑件在定影带的旋转方向上定位的加热器保持件定位部(23c),在长度方向上,加热器保持件定位部配置成比第一加热器定位部(23b1)或第二加热器定位部(23b2)中的至少任一方更靠近中央位置(M1)。

Description

加热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作为加热装置的定影装置中,设置在定影带(带部件)内侧的夹持部形成部件通过经由定影带与加压辊(对置部件)的接触,由此在定影带和加压辊之间形成定影夹持部。夹持形成部件由保持部件从定影带的相反侧来保持。
在这种定影装置中,定影带通过加压辊的旋转而从动旋转。然后,通过定影带的从动旋转,与定影带的内侧接触的夹持形成部件受到旋转方向的力。由此,存在夹持形成部件产生挠曲等变形的问题。特别是在长度方向的两侧的两处将夹持形成部件相对于保持部件来定位的构成的情况下,存在着未被定位的夹持形成部件的中央侧向旋转方向的下游侧挠曲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72719号公报)中,加热器被保持在支撑保持件的凹部内。在支撑保持件的凹部内的上游侧,在两端设有抵碰部,在两抵碰部之间设有变形防止部。
如专利文献1所示,除了两端的两处以外,通过在其间设置第三处抵接部,能够抑制夹持形成部件的变形。
但是,若通过设置在保持部件上的定位部来对夹持形成部件进行定位时,则对保持部件会产生朝向上述定影带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加压力,从而存在保持部件向下游侧挠曲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727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抑制夹持形成部件及保持部件的变形。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其包括:环状的带部件;与所述带部件对置的对置部件;加热部件;设置在所述带部件的内侧,隔着所述带部件在与所述对置部件之间形成夹持部的夹持形成部件;保持所述夹持形成部件的保持部件,以及从所述对置部件侧的相反侧来支撑所述保持部件的支撑部件,所述加热部件和所述夹持形成部件是相同的部件或不同的部件,将所述加热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加热区域的中央位置作为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时,所述夹持形成部件或所述保持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将所述夹持形成部件相对于所述保持部件在所述带部件的旋转方向上定位的多个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作为所述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具有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分别配置在比所述中央位置更靠一端和另一端的第一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和第二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以及配置在比所述第一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更靠近所述中央位置的第三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所述保持部件和所述支撑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将所述保持部件相对于所述支撑部件在所述带部件的旋转方向上定位的保持部件定位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所述保持部件定位部被配置在比所述第一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中的至少任一方更靠近所述中央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加热装置,能够抑制夹持形成部件及保持部件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图2所示是定影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图3所示是定影装置的立体图。
图4所示是定影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所示是加热器等的立体图。
图6所示是加热器等的分解立体图。
图7所示是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8所示是加热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9所示是在加热器和加热器保持件上安装了连接器的状态的图。
图10所示是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定位部的构成图,(a)图所示是加热器未变形的状态的俯视图,(b)图所示是加热器变形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所示是加热器的位移的侧面剖视图。
图12所示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定位部的构成图,(a)图所示是加热器定位部的俯视图,(b)图所示是保持件定位部的俯视图,(c)图所示是加热器保持件的短边方向的挠曲量的长度方向的分布图。
图13所示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定位部的构成图,(a)图所示是加热器定位部的俯视图,(b)图所示是保持件定位部的俯视图。
图14所示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定位部的构成图,(a)图所示是加热器定位部的俯视图,(b)图所示是保持件定位部的俯视图。
图15所示是与图7不同的方式的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16所示是与图7不同的方式的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17所示是与图7不同的方式的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18所示是与图7不同的方式的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19所示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定位部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20所示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定位部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21所示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定位部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22所示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定位部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23所示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定位部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24所示是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定位部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25所示是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定位部的构成的侧面剖视图。
图26所示是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定位部的构成的侧面剖视图。
图27所示是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定位部的构成图。
图28所示是与图2不同的定影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图29所示是与图2不同的定影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的方式。还有,各图中,对于同一或相当的部分赋予同一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以下,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装置,来说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
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可以装卸的四个成像单元1Y、1M、1C、1Bk。各成像单元1Y、1M、1C、1Bk除了收容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不同颜色的显影剂之外,其他构成相同。这些颜色的显影剂对应于彩色图像的颜色分解成分。各成像单元1Y、1M、1C、1Bk包括作为图像载体的鼓状感光体2、充电装置3、显影装置4、清洁装置5。充电装置3使感光体2的表面带电。显影装置4向感光体2的表面供给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形成调色剂图像。清洁装置5对感光体2的表面进行清洁。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曝光装置6、供纸装置7、转印装置8、定影装置9、排纸装置10。曝光装置6对各感光体2的表面进行曝光,并在其表面形成静电潜像。供纸装置7将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P供给到纸张输送路径14。转印装置8将形成在各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定影装置9将转印到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P表面上。排纸装置10将纸张P排出到装置外。各成像单元1、感光体2、充电装置3、曝光装置6、转印装置8等构成了用于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机构。
转印装置8具有作为中间转印体的环状的中间转印带11、作为一次转印部件的四个一次转印辊12、作为二次转印部件的二次转印辊13。中间转印带11由多个辊张紧架设。一次转印辊12将各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二次转印辊13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多个的一次转印辊12分别经由中间转印带11与感光体2接触。由此,中间转印带11和各感光体2相互接触,并在它们的之间形成一次转印夹持部。另一方面,二次转印辊13经由中间转印带11与张紧架设中间转印带11的辊中的一个接触。由此,在二次转印辊13和中间转印带11之间形成了二次转印夹持部。
另外,在从该纸张输送路径14中的供纸装置7至二次转印夹持部(二次转印辊13)的途中,设置有一对时机辊15。
接着,参照图1来说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印刷动作。
当指示有印刷动作开始时,就在各成像单元1Y、1M、1C、1Bk中,感光体2沿图1的顺时针方向被旋转驱动,并通过充电装置3来使感光体2的表面带电为均匀的高电位。接着,曝光装置6根据由原稿读取装置读取的原稿的图像信息、或从终端来指示打印的打印信息,对各感光体2的表面进行曝光。由此,被曝光的部分的电位下降后形成静电潜像。然后,从显影装置4向该静电潜像供给调色剂,并在各感光体2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当形成在各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图像随着各感光体2的旋转而旋转,并到达一次转印夹持部(一次转印辊12的位置)。然后,与在图1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驱动的中间转印带11依次重叠地转印。然后,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随着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向二次转印夹持部(二次转印辊13的位置)输送。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的被输送来的纸张P上。该纸张P是从供纸装置7供给来的。从供纸装置7供给来的纸张P通过时机辊15被暂时停止后,与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到达二次转印夹持部的时机对准后向二次转印夹持部输送。如此一来,全彩色的调色剂图像就承载到纸张P上了。另外,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后,残留在各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通过各清洁装置5来除去。
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被输送去定影装置9,并通过定影装置9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P上。然后,纸张P通过排纸装置10被排出到装置外,一系列的印刷动作就完成了。
接着,对定影装置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9包括作为带部件或定影部件的定影带20、作为对置部件或加压部件的加压辊21、作为夹持形成部件或加热部件的面状加热器22、作为保持部件的加热器保持件23、作为支撑部件的支撑件24,以及作为温度检测部件的热敏电阻38等。定影带20由环状的带部件构成。加压辊21与定影带20的外周面接触,形成作为夹持部的定影夹持部N。加热器保持件23保持加热器22。支撑件24从加热器保持件23的背面侧沿整个长度方向支撑加热器保持件23。热敏电阻38与加热器22的背面侧抵接,检测加热器22的温度。与图2的纸面正交的方向(图3的双箭头X方向)是定影装置9、或者定影带20、加压辊21、加热器22、加热器保持件23、支撑件24等的长边方向,以下将该方向简称为长度方向。另外,该长度方向是被输送的纸张的宽度方向、定影带20的带宽度方向、以及加压辊21的轴向。
定影带20具有例如外径为25mm、厚度为40~120μm的聚酰亚胺(PI)制的筒状基体(基底层)。为了提高耐久性并确保脱模性,在定影带20的最表层形成由PFA或PTFE等氟素系树脂形成的厚度为5~50μm的脱模层。也可以在基体和脱模层之间设置由厚度为50~500μm的橡胶等构成的弹性层。另外,定影带20的基体并不限于聚酰亚胺,也可以是PEEK等耐热性树脂或镍(Ni)、SUS等的金属基体。也可以在定影带20的内周面上涂敷作为滑动移动层的聚酰亚胺或PTFE等。
加压辊21由例如外径为25mm的实心的铁制芯棒21a、形成于该芯棒21a表面上的弹性层21b以及形成于弹性层21b外侧的脱模层21c来构成。弹性层21b由硅橡胶形成,厚度例如为3.5mm。为了提高脱模性,优选的是弹性层21b的表面形成由厚度例如为40μm左右的氟素树脂层构成的脱模层21c。
加热器22以与定影带20的内周面接触的方式来配置。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22经由定影带20与加压辊21接触,起到在与加压辊21之间形成定影夹持部N的夹持部形成部件的作用。另外,定影带20是由加热器22加热的被加热部件。
加热器22相对于定影带20为非接触,也可以是通过低摩擦片等来间接地接触。使加热器22与定影带20直接接触时,向定影带20的热传递效率变好。
加热器22由基体材料50、在基体材料50的定影夹持部N一侧依次层叠的第1绝缘层51、具有阻抗发热体60的导体层52、第2绝缘层53、在基体材料50的相反侧层叠的第3绝缘层54构成。
加热器保持件23和支撑件24布置在定影带20的内周侧。支撑件24由金属制的通道材料构成,其两端部分被定影装置9的两侧壁部支撑。通过支撑件24来支撑加热器支撑件23的与加热器22一侧为相反一侧的面,加热器22及加热器支撑件23对于加压辊21的加压力被保持为没有大的弯曲。由此,能够在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之间稳定地形成定影夹持部N。
另外,支撑件24支撑加热器保持件23指的是,具有沿加压辊21的加压方向(图的左右方向)延伸的部分或具有厚度的部分的支撑件24相对于加热器保持件23从加压辊21的相反侧(图的左侧)来抵接。由此,能够抑制加压辊21的加压力所引起的加热器保持件23的挠曲(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长度方向的挠曲)。但是,上述抵接并不限定于支撑件24与加热器保持件23直接抵接的情况,也包括经由其他部件来抵接的情况。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支撑件24也能够与来自加压辊21的加压力相抗地抑制加热器保持件23的挠曲。
加热器支撑件23由于容易因加热器22的热而变成高温,所以优选由耐热性的材料来形成。例如,当加热器支撑件23由LCP或PEEK等低导热性的耐热性树脂来形成时,能够抑制从加热器22向加热器支撑件23的传热。由此,加热器22能够有效地加热定影带20。
加压辊21和定影带20通过作为施力部件的弹簧来相互压接。由此,就在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之间形成了定影夹持部N。另外,加压辊21的作用是作为驱动力从设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3(参照图1)中的驱动机构传递来后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辊。另一方面,定影带20的构成是随着加压辊21的旋转而从动旋转。当定影带20旋转时,定影带20相对于加热器22滑动移动。为了提高定影带20的滑动移动性,也可以使油或润滑脂等的润滑剂介于加热器22和定影带20之间。
当打印动作开始时,加压辊21被旋转驱动,并且定影带20开始从动旋转。另外,通过向加热器22供给电力,定影带20被加热。然后,在定影带20的温度达到规定的目标温度(定影温度)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承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向箭头A方向(纸张输送方向)输送,进入定影带20与加压辊21之间的定影夹持部N。由此,纸张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通过定影夹持部N来加热和加压,定影到纸张P上。
图3所示是定影装置的立体图,图4所示是其分解立体图。
如图3及图4所示,定影装置9的装置框体40包括由作为一对侧板的侧壁部件28和前壁部件27构成的第一装置框体25,和由后壁部件29构成的第二装置框体26。一对侧壁部28配置在定影带20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两个侧壁部28支撑加压辊21和设置在定影带20的两端侧的凸缘32。在各侧壁部28上设置有多个卡合突起28a。通过各卡合突起28a与设置在后壁部件29上的卡合孔29a的卡合,来组装第一装置框体25和第二装置框体26。
另外,各侧壁部件28具有用于插通加压辊21的旋转轴等的插通槽28b。插通槽28b在后壁部件29一侧开口,并且与之相反的一侧是不开口的抵碰部。在该抵碰部一侧的端部设有支撑加压辊21的旋转轴的轴承30。加压辊21的旋转轴的两端分别安装到轴承30上,由此通过两侧壁部件28被支撑为可以旋转。
另外,在加压辊21的旋转轴的一端侧中,设置有作为驱动传递部件的驱动传递齿轮31。在加压辊21被两侧壁部件28支撑的状态下,驱动传递齿轮31以比侧壁部件28更向外侧露出的状态来配置。由此,当定影装置9搭载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3(参照图1)里时,驱动传递齿轮31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3里的齿轮连接,成为能够向加压辊21传递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的状态。还有,作为向加压辊21传递驱动力的驱动传递部件,除了驱动传递齿轮31之外,也可以是张紧架设驱动传递带的带轮、联轴器等。
在定影带2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侧设置有作为支撑定影带20等的一对端部保持部件的凸缘32。该凸缘32是定影装置9的装置框体40的一部分。定影带20通过凸缘32在非旋转状态下以基本上不被施加圆周方向的张力的状态,即所谓的自由带方式来被支撑。另外,在各凸缘32上设置有导向槽32a。通过使该导向槽32a沿着侧壁部件28的插通槽28b的边缘进入,凸缘32就组装到侧壁部件28上了。
另外,在各凸缘32和后壁部件29之间设置有作为施力部件的一对弹簧33。通过各弹簧33将支撑件24及凸缘32向加压辊21一侧施力,定影带20被推压抵接到加压辊21上。由此,就在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之间形成了定影夹持部N。
另外,如图4所示,在构成第二装置框体26的后壁部件29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中,设置有作为定位部的孔部29b。孔部29b是定影装置主体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3来进行定位的部分。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3中设有作为定位部的突起101。将定影装置主体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3上时,通过将该突起101***定影装置9的孔部29b,使突起101与孔部29b嵌合,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来进行定影装置主体的长度方向的定位。另外,在后壁部件29的与设有孔部29b的端侧为相反的端侧中没有设置定位部。由此,伴随温度变化的定影装置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伸缩就不受限制了。
图5所示是由加热器22、加热器保持件23、凸缘32构成的加热器单元的立体图,图6所示是其分解立体图。另外,在图5及图6中,加热器保持件23的形状是为了方便而简化地表示的,关于其具体的形状将在后面叙述。
如图5及图6所示,在加热器支撑件23的定影带20一侧(定影夹持部N侧)的面中设有用于收容加热器22的矩形的收容凹部23a。加热器22在其被收容于收容凹部23a内的状态下,通过后述的连接器与加热器支撑件23一起被夹入并保持。
一对凸缘32具有带支承部32b、带限制部32c和支承凹部32d。带支承部32b是***到定影带20的内周以支承定影带20的C字形状的部分。带限制部32c是与定影带20的端面接触来限制长度方向的移动(偏靠)的凸缘状的部分。加热器保持件23和支撑件24的两端侧***支承凹部32d,并由支承凹部32d来支承。
另外,如图5及图6所示,在加热器支撑件23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中设置有作为定位部的定位凹部23e。通过图5及图6的左侧所示的凸缘32的嵌合部32e与该定位凹部23e的嵌合,来进行加热器支撑件23与凸缘32的长度方向的定位。还有,在图5及图6的右侧所示的凸缘32中,没有设置嵌合部32e,不与加热器支撑件23进行长度方向的定位。由此,伴随温度变化的加热器保持件23的长度方向的伸缩是不受限制的。
另外,如图4所示,通过使该导向槽32a沿着侧壁部件28的插通槽28b进入,凸缘32就组装到侧壁部件28上了。图4所示的两个凸缘32中,相对于加热器保持件23进行长度方向的定位的凸缘32是里侧的凸缘32。通过将该里侧的凸缘32组装在侧壁部28上,来进行加热器保持件23相对于侧壁部28的长度方向的定位。这样,侧壁部28和凸缘32作为进行加热器保持件23的长度方向的定位的定影装置主体的定位部来发挥功能。
支撑件24相对于凸缘32不进行长度方向的定位。如图6所示,支撑件24在其两端侧设置有限制相对于各凸缘32在长度方向上移动(脱落)的台阶部24a,各台阶部24a相对于各凸缘32的至少一方是隔着长度方向的间隙来配置的。即,支撑件24以长度方向的伸缩随着温度变化不受限制的方式,相对于两个凸缘32在长度方向上具有松动地来组装,相对于凸缘32的一方不是进行定位的构成。
图7所示是加热器22的俯视图,图8所示是其分解立体图。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对于加热器22的定影带20侧(定影夹持部N侧)称为″表面侧″,将加热器保持件23侧称为″背面侧″。
如图7和图8所示,加热器22由板状的基体材料50、设置在基体材料50的表面侧的第一绝缘层51、设置在第一绝缘层51的表面侧的导体层52、覆盖导体层52的表面侧的第二绝缘层53、设置在基体材料50的背面侧的第三绝缘层54等的多个构成层经层叠而构成的。导体层52由一对阻抗发热体60、一对作为供电部的电极部61和多根供电线62构成。电极部61设置在各阻抗发热体60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供电线62连接电极部61与阻抗发热体60的之间以及阻抗发热体60的彼此。另外,如图7所示,为了确保与后述的连接器的连接,各电极61的至少一部分未被第二绝缘层53覆盖而成为露出的状态。
各阻抗发热体60例如可以通过丝网印刷等将调和了银钯(AgPd)或玻璃粉末等的糊状物涂覆到基体材料50上,然后通过对该基体材料50进行烧结而形成的。作为阻抗发热体60的材料,除这些以外,还可以使用银合金(AgPt)或氧化钌(Ru02)的阻抗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阻抗发热体60以相互平行地沿基体材料5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来设置。各阻抗发热体60的一端部(图7中的右端部)彼此经由供电线62相互电连接,各阻抗发热体60的另一端部(图7中的左端部)分别经由不同的供电线62与电极部61电连接。供电线62由电阻值比阻抗发热体60小的导体构成。作为供电线62及电极61的材料,可以使用银(Ag)或银钯(AgPd)等,并通过对这样的材料进行丝网印刷等来形成供电线62及电极61。
图7所示的范围M是设置有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的阻抗发热体60的区域,是加热器22的主要的发热区域。以下,将该范围M称为加热器22的加热区域M。另外,加热区域M的中央是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M1。中央位置M1也是在定影装置9里通过纸张的纸张P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
基体材料50由不锈钢(SUS)、铁、铝等金属材料构成。另外,作为基体材料50的材料,除了金属材料之外,还可以使用陶瓷、玻璃等。在基体材料50使用陶瓷等绝缘材料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基体材料50和导体层52之间的第一绝缘层51。另一方面,由于金属材料对急速加热具有优异的耐久性并且加工容易,因此适合于实现低成本化。即使在金属材料中,特别是铝和铜,由于具有高导热性和难以发生温度不均,所以优选使用。另外,不锈钢与它们相比,具有可以廉价地制造的优点。
各绝缘层515354由耐热性玻璃构成。另外,作为这些材料,也可以使用陶瓷或聚酰亚胺(PI)等。
图9所示是将作为供电部件的连接器70安装到加热器22及加热器保持件23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9所示,连接器70具有树脂制的壳体71,和固定在壳体71上的板簧的接触端子72。接触端子72具有与加热器22的各电极部61接触的一对接点部72a。另外,在连接器70(接触端子72)中连接有供电用的线束73。
如图9所示,连接器70以从表面侧和背面侧一起夹住加热器22和加热器支撑件23的方式来安装。由此,接触端子72的各接点部72a相对于加热器22的电极部61弹性地接触(压接)。由此,阻抗发热体60和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电源部经由连接器70电连接,成为能够从电源部向阻抗发热体60供给电力的状态。
然而,在以上那样的定影装置9中,定影带20通过加压辊21的旋转而从动旋转,由此与定影带20的内侧接触的加热器22以及加热器保持件23就受到定影带20的旋转方向的力。由此,就在加热器22或加热器保持件23中产生挠曲等的变形(或位置偏移)。然后,设置在加热器22等里的阻抗发热体60等就因此而从规定的位置位移。
首先,使用图10对上述加热器的变形进行说明。另外,图10所示的加热器保持件23’与本实施方式的后述的加热器保持件23相比,除了加热器定位部的构成不同以外,其他构成都相同。图10(a)所示是加热器22未变形的状态,图10(b)所示是加热器22因与定影带20的摩擦力而弯曲的状态。另外,图10所示的双箭头Y方向是加热器22、加热器保持件23’等的短边方向。该短边方向是与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正交的方向),是与加热器22等的厚度方向为不同的方向。另外,短边方向也是与纸张输送方向相同的方向。
如图10(a)所示,加热器保持件23’具有朝着与定影带20侧相反的一侧(在图10a的纸面里侧为图2的左侧)凹陷的凹部23a。通过在该凹部23a安装加热器22,加热器22被保持在加热器保持件23’上。即,加热器22通过被加热器保持件23’和定影带20的内表面夹入而被保持在定影装置9内的规定位置里。
凹部23a在长度方向的两侧,在加热器22的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图10a的左右的上侧)分别具有第一加热器定位部23b1、第二加热器定位部23b2。加热器定位部23b1、23b2是在形成凹部23a的下游侧的壁面部之中,比其他壁面部更向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部分地突出的部分。以下,将加热器定位部23b1、23b2等也称为加热器定位部23b。
加热器22通过与定影带20的摩擦,来从定影带20受到与纸张输送方向为相同的方向即图10(a)的箭头A方向的力。由此,加热器22向箭头A方向移动,加热器22的下游侧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与加热器定位部23b1、23b2抵接。由此,加热器22相对于加热器保持件23’的短边方向的位置得到确定。
如此,通过以加热器保持件23’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的区域(即,加热器定位部23b1、23b2)来进行加热器22相对于加热器保持件23’的短边方向的定位,就能够提高加热器22相对于加热器保持件23’的定位的精度。例如,在使加热器22从长度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与加热器保持件23’抵接,来将加热器22定位到加热器保持件23’里的构成中,需要确保该加热器保持件23’的整个抵接面的尺寸精度。但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部分地设置加热器定位部23b1、23b2的构成,只要确保该部分的位置精度即可。因此,能够提高加热器22相对于加热器保持件23’的位置精度,并且加热器保持件23’的制造变得容易。
但是,在这样的仅在长度方向的两侧进行定位的构成中,如图10(b)所示,加热器22受到箭头A方向的力而导致长度方向中央部挠曲(参照图10(b)的虚线部)。
图11所示是图10(b)的B-B线剖面图,表示加热器22的产生了挠曲的部分的剖面图。通过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挠曲,如图11所示,加热器22相对于作为定影夹持部N的纸张输送方向中央位置的点划线NA向下游侧(图11的上侧)位移。
然而,加热器22的定影带20侧的端面与加热器保持件23’相比是配置在比定影带20更靠里的位置(图11的左侧位置)。由此,在靠近中央线NA的位置(即,加压辊21向定影带20或加热器22侧成为最凸出形状的位置)中,加热器22与定影带20紧密相接。另一方面,在远离中央线NA的位置,即加热器22的纸张输送方向的端部侧,加热器22难以与定影带20接触。由此,在加热器22被配置成不希望位移的配置(图10a的配置)的状态下,在纸张输送方向中央侧,阻抗发热体60与定影带20紧贴而有效地加热定影带20,同时在端部侧,抑制加热器22的角部与定影带20的接触,防止加热器22的角部与定影带20的滑动引起的定影带20的磨损。
但是,当加热器22如图10(b)所示那样弯曲而向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位移时,阻抗发热体60的下游侧部分就离开中央线NA,变得不与定影带20接触了。由此,阻抗发热体60的下游侧部分就会变成空烧(空加热)状态。然后,由于该空烧,加热器22过度升温,就会成为加热器22破损的原因。
另外,当加热器22向下游侧位移时,加热器22的上游侧的角部221接近中央线NA,定影带20就容易与角部221接触。由此,就会成为定影带20磨损的原因。
近年来,定影装置的小型化和高速化不断发展。由此,加热器22的刚性就相对地降低。另外,由于伴随高速化从加压辊21向定影带20的加压力增加,在定影带20和加热器22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也变大。由此,上述问题特别显著。
使用图12来说明解决上述问题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构成。图12(a)所示是从定影夹持部N侧(图2的右侧)来看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件23的图,图12(b)所示是从定影夹持部N侧的相反侧(图2的左侧)来看加热器保持件23和支撑件24的图。另外,图12(a)及图12(b)的上侧为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
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保持件23中,如图12(a)所示,除了长度方向两侧的第一加热器定位部(第一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23b1、第二加热器定位部(第二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23b2之外,还在长度方向中央侧具有第三加热器定位部(第三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23b3。第一加热器定位部23b1配置在比加热器22的加热区域M的中央位置M1(参照图7)更靠长度方向一端,第二加热器定位部23b2配置在比中央位置M1更靠长度方向另一端。另外,第三加热器定位部23b3设置在比这些加热器定位部23b1、23b2更靠近中央位置M1的位置里。另外,该接近的位置也包括加热器定位部23b3设置在中央位置M1里的情况。
通过第三加热器定位部23b3与加热器22抵接,能够抑制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中央侧中的挠曲。即,能够抑制加热器22的图11那样的挠曲(或者向下游侧的位置偏移)。由此,能够抑制加热器22的上述破损和磨损。另外,在图12(a)中,在凹部23a的上游侧的壁面部,也在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侧设置向加热器22侧突出的部分。
然而,通过加热器22与加热器定位部23b的这种接触,加热器保持件23就朝着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被加压了。然后,由于该加压,存在加热器保持件23向下游侧挠曲的情况。特别是在加热器保持件23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情况下,即使其为耐热性的材料,加热器保持件23的刚性也会因加热器22的发热而降低。因此,容易产生上述加热器保持件23的挠曲。
然后,当加热器保持件23向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变形时,加热器定位部23b1~23b3对加热器22进行定位的位置也相应地向下游侧位置偏移,进而成为加热器22挠曲(位移)的原因。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b)所示,加热器保持件23具有将加热器保持件23相对于支撑件24来定位的第一保持件定位部(第一保持部件定位部)23c1、第二保持件定位部(第二保持部件定位部)23c2。以下,将保持件定位部23c1、23c2等也称为保持件定位部23c。
通过第一保持件定位部23c1或第二保持件定位部23c2分别从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与支撑件24的抵接,加热器保持件23相对于支撑件24在纸张输送方向上就被定位了。由此,能够抑制由加热器22向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加压引起的加热器保持件23的挠曲,进而能够抑制加热器22的变形。因此,能够抑制上述加热器22的破损和磨损。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长度方向上,保持件定位部23c1、23c2配置在比加热器定位部23b1、23b2更靠长度方向中央侧。具体而言,保持件定位部23c1、23c2配置在比加热器定位部23b1、23b2更靠近加热器22的加热区域M的中央位置M1(参照图7)的位置里。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加热器保持件23、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中央侧的挠曲。另外,该接近的位置也包括保持件定位部23c1、23c2被设置在中央位置M1里的情况。另外,例如保持件定位部23c1比加热器定位部23b1更靠近中央位置M1是指保持件定位部23c1的最接近中央位置M1的部分被配置在比加热器定位部23b1更靠近中央位置M1的位置里。
另外,保持件定位部23c1、23c2的双方没必要一定配置在比加热器定位部23b1、23b2更靠长度方向中央侧。但是,通过在长度方向一端和另一端分别设置保持件定位部23c1、23c2,并将该保持件定位部23c1、23c2分别配置在比加热器定位部23b1、23b2更靠长度方向中央侧里,就能够有效地抑制加热器保持件23的挠曲。
图12(c)所示是相对于加热器保持件23的长度方向的挠曲量的分布图,横轴表示长度方向的各位置,纵轴表示加热器保持件23的短边方向的挠曲量(变形量)。图中实线所示是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的加热器保持件23的挠曲量,图中双点划线所示是比较例的定影装置,具体而言,是支撑件24不具有保持件定位部23c1、23c2的构成的定影装置中的加热器保持件23的挠曲量。
比较图12(c)的实线和双点划线可知,通过保持件定位部23c1、23c2来进行加热器保持件23的定位,就能够减小尤其是长度方向的保持件定位部23c1、23c2的位置及其周边的加热器保持件23的挠曲量。尤其是,通过将保持件定位部23c1、23c2配置在比加热器定位部23b1、2362更靠长度方向中央侧,能够有效地抑制挠曲量中变大部分的加热器保持件23的长度方向中央侧的挠曲。
另外,加热器定位部23b的长度方向的宽度E11、E12、E13大于保持件定位部23c的长度方向的宽度E21、E22。加热器22的厚度小,凹部23a的深度也小。因此,为了确保加热器定位部23b的强度,长度方向的宽度E11、E12、E13以大为好。然而,并非所有加热器定位部23b的长度方向的宽度都必须大于所有保持件定位部23c的长度方向的宽度。
另外,与此相反,也可以使加热器定位部23b的长度方向的宽度E11、E12、E13小于保持件定位部23c的长度方向的宽度E21、E22。通过减小加热器定位部23b的长度方向的宽度E11、E12、E13,能够抑制从加热器22向加热器保持件23的传热量,加热器22就能够高效地加热定影带20。然而,并非所有加热器定位部23b的长度方向的宽度都必须小于所有保持件定位部23c的长度方向的宽度。
如图12(b)所示,通过将保持件定位部23c分别设置在长度方向的一端和另一端(更详细地说,比图7的中央位置M1更靠一端和另一端),能够在长度方向的两侧将加热器保持件23相对于支撑件24来定位,加热器保持件23的姿势就会稳定。但是,保持件定位部23c的构成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从长度方向一端到另一端仅设置一个保持件定位部23c。
在图12(a)及图12(b)的实施方式中,加热器定位部23b及保持件定位部23c相对于加热器22的加热区域M的中央位置M1(参照图7)为左右对称地设置。由此,能够将加热器22或加热器保持件23在长度方向的一端和另一端均等地定位。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定影带20具有聚酰亚胺制的基体。由此,与具有金属制的基体的定影带相比,定影带20的柔软性优良。因此,如图11所示,即使是加热器22相对于定影带20在短边方向上位移的情况,定影带20也容易与加热器22抵接,并能够抑制加热器22的空烧。因此,通过与本实施方式的上述定位部的构成的组合,能够更切实地防止加热器22的空烧。另外,与此相反,在定影带20为具有金属制的基体的构成时,在发生了加热器22的短边方向的位移的情况下,定影带20和加热器22容易成为非接触,容易发生加热器22的空烧。因此,优选应用上述定位部的构成。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定影带20是不具有弹性层的无橡胶带。由此,与定影带20具有弹性层的构成相比,定影带20的柔软性优良。因此,如图11所示,即使是加热器22相对于定影带20在短边方向上位移的情况,定影带20也容易与加热器22抵接,并能够抑制加热器22的空烧。因此,通过与本实施方式的上述定位部的构成的组合,能够更切实地防止加热器22的空烧。具体而言,如上所述,定影带20由筒状基体和构成外周面的脱模层构成。
更进一步地,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加热器保持件23由树脂材料形成,支撑件24由比加热器保持件23刚性大的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金属材料)来形成的构成时,能够抑制从加热器22向加热器保持件23的传热,在提高定影装置9的节能性的同时,通过刚性高的支撑件24对加热器保持件23和加热器22的支撑,就能够提高加热器22的位置精度。
接着,对加热器定位部以及保持件定位部的变形例和配置例进行说明。
如图13(a)及图13(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器保持件23除了第一保持件定位部23c1、第二保持件定位部23c2之外,还在长度方向中央侧具有第三保持件定位部23c3。
在长度方向上,第三保持件定位部23c3与第三加热器定位部23b3一部分重叠。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加热器定位部23b的位置是加热器保持件23被加热器22加压后、加热器保持件23特别容易变形的位置。因此,通过在该位置设置保持件定位部23c,能够有效地抑制加热器保持件23的变形,进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加热器22的变形。
另外,在图13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三保持件定位部23c3与第三加热器定位部23b3重叠的情况,但其他的定位部的彼此的长度方向的位置也可以重叠。在该情况下也同样能够有效地抑制加热器保持件23的变形。
另外,优选将加热器定位部23b(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第三加热器定位部23b3)或保持件定位部23c(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第三保持件定位部23c3)配置在加热器22的发热区域M的中央位置M1(参照图7)。由此,能够在加热器22或加热器保持件23最容易产生挠曲的位置对加热器22或加热器保持件23进行定位,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加热器22或加热器保持件23的挠曲。
另外,在图14(a)及图14(b)所示的加热器保持件23中,第三保持件定位部23c3的长度方向中央位置与第三加热器定位部23b3的长度方向中央位置一致(参照图14的虚线部)。由此,尤其能够有效地抑制加热器保持件23的变形。更进一步地,优选该第三保持件定位部23c3及第三加热器定位部23b3的长度方向中央位置与中央位置M1为一致。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定位部的构成优选的是适用于具备阻抗发热体60的定影装置9,该阻抗发热体60具有在短边方向上通电的成分,并且具有PTC特性。
PTC特性是指温度变高时电阻值变高(在施加稳定电压时加热器输出功率下降)的特性。通过阻抗发热体60具有PTC特性,在低温时加热器22的输出变大,就能够使定影带20高速地升温。另外,由于在高温时加热器22的输出下降,所以能够抑制连续印刷小尺寸纸张时等的非通过纸张区域中的加热器22和定影带20的过度升温。
但是,在如此地阻抗发热体60具有PTC特性且在短边方向上具有通电的成分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当加热器22在短边方向上位移时,由于阻抗发热体60具有PTC特性,反而对加热器22的过度升温带来不良影响。即,仅纸张传送方向的一部分(仅图11的上侧的阻抗发热体60)与定影带20非接触时,在该部分的阻抗发热体60的温度上升,其电阻值上升。但是,相对于阻抗发热体60在短边方向(图11的上下方向)上通电时,由于在阻抗发热体60的上游侧部分中电阻值没有大的变化,所以流过阻抗发热体60的电流值也没有大的变化。然后,由于阻抗发热体60的发热量与电流值和电阻值的平方值成比例,当电流值几乎不变而仅电阻值上升时,阻抗发热体60的发热量由于电阻值的增加就会上升。
图15所示是具有这样的阻抗发热体60的加热器22的一个构成例。设置在图15的加热器22中的阻抗发热体60具有PTC特性。然后,流过该阻抗发热体60的电流具有在短边方向上通电的成分Iy。在这样的加热器22中,如上所述,因为在加热器22挠曲而位移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过度升温,因此特别优选的是通过本实施方式的上述定位部的构成来抑制加热器22的变形。
接着,对于将上述定位部的构成应用于与图7不同的方式的加热器22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在加热器22中,在长度方向上被分割成多个(在图16中为4个)的阻抗发热体60并列连接。在各阻抗发热体60的彼此之间设有阻抗发热体60彼此的分割区域C。分割区域C是在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上阻抗发热体60所占面积小(或者未配置阻抗发热体60)的部分,是加热器22的发热量变小的区域。例如图17所示,即使在具有矩形状的阻抗发热体60的加热器22中,在阻抗发热体60彼此的分割区域C中的发热量也变小。另外,在图16的加热器22中,发热区域M是设置有包含分割区域C的长度方向的阻抗发热体60的范围。分割区域C是包含阻抗发热体60彼此在长度方向上被分割的部分的整体的长度方向的区域。
可以使图16的各阻抗发热体60具有PTC特性。由此,在对小尺寸的纸张进行通过纸张时,当与非通过纸张区域对应的阻抗发热体60的温度上升,其电阻值就上升,从而能够只抑制与非通过纸张区域对应的阻抗发热体60的发热量。因此,能够抑制加热器22和定影带20的非通过纸张区域中的过度升温。
另外,如图18所示,也可以是具有由阻抗发热体60构成的多个发热部65A、65B的构成的加热器22。在基体材料50的长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阻抗发热体60中,由两端以外的各阻抗发热体60构成的中央侧发热部65A和由两端的各阻抗发热体60构成的端侧发热部65B构成为能够分别独立地进行发热控制。具体来说就是,构成中央侧发热部65A的两端以外的各阻抗发热体60分别经由第一供电线62A与设置在基体材料5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的第一电极61A连接。另外,构成中央侧发热部65A的各阻抗发热体60经由第二供电线62B与设置在第一电极61A一侧的相反的端侧的第二电极61B连接。另一方面,构成端侧发热部65B的两端的各阻抗发热体60经由第三供电线62C或第四供电线62D与设置在基体材料50的长度方向一端的(第一电极61A之外的)第三电极61C连接。另外,这些两端的各阻抗发热体60与中央侧发热部65A的各阻抗发热体60同样地经由第二供电线62B与第二电极61B连接。
在对第一电极61A及第二电极61B施加电压的情况下,通过使两端以外的各阻抗发热体60通电,仅中央侧发热部65A发热。另一方面,在对第二电极61B及第三电极61C施加电压的情况下,通过使两端的各阻抗发热体60通电,仅端侧发热部65B发热。另外,如果对所有的电极61A~61C都施加电压,就能够使中央侧发热部65A及端侧发热部65B双方的(全部)阻抗发热体60发热。例如,在对A4尺寸(通过纸张宽度:210mm)以下的比较小的宽度尺寸的纸张进行通过纸张时,仅使中央侧发热部65A发热,在对超过A4尺寸(通过纸张宽度:210mm)的比较大的宽度尺寸的纸张进行通过纸张时,通过在中央侧发热部65A之外使得端侧发热部65B也发热,就能够形成与纸张宽度对应的发热区域。
即使在这样的加热器22中,在阻抗发热体60彼此的分割区域C中的发热量也变小。另外,在图18中仅图示了图的左端及其相邻的阻抗发热体60之间的分割区域C,但实际上在全部的阻抗发热体60的彼此之间形成有分割区域C。
然后,在如此地将阻抗发热体60沿长度方向被分割成多个的加热器22中,能够在与长度方向的分割区域C对应的位置里设置上述定位部。具体而言,例如图19所示,加热器定位部23b3在长度方向上与分割区域C对应地配置。分割区域C是加热器22的发热量小、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件23的热膨胀引起的变形量小的部分。因此,通过与分割区域C对应地配置加热器定位部23b3,加热器定位部23b3能够将加热器22在短边方向上高精度地定位。另外,不限于加热器定位部23b,也可以与分割区域C对应地配置保持件定位部23c。由此,能够将加热器保持件23在短边方向上高精度地定位,进而能够将加热器22在短边方向上高精度地定位。
另外,与此相反,在阻抗发热体60沿长度方向被分割成多个的加热器22中,还能够在长度方向的分割区域C的外侧的位置里设置上述定位部。例如图20所示,加热器定位部23b1、23b2、23b3设置在长度方向的分割区域的外侧。在加热器定位部23b1、23b2、23b3与加热器22抵接的位置中,加热器22的热量向加热器保持件23流动,加热器22的温度就降低。因此,通过避开发热量小的分割区域C的位置来设置加热器定位部23b1、23b2、23b3,与图19所示的对应于分割区域C来设置定位部的构成相比,能够使加热器22和定影带20的温度在长度方向上均匀化。另外,不限于加热器定位部23b,也可以将保持件定位部23c配置在长度方向的分割区域C的外侧。即使在保持件定位部23c与加热器保持件23抵接的位置,加热器保持件23的热量也向支撑件24侧流动。由此,在长度方向的该位置,加热器22的热量也容易被加热器保持件23夺去。因此,通过将保持件定位部23c配置在长度方向的分割区域C的外侧,能够使加热器保持件23、进而是加热器22和定影带20的温度在长度方向上均匀化。
另外,在图18所示的加热器22中,当宽度与各发热部65A、65B的范围不同的纸张P在定影装置9通过纸张时,加热器22的发热区域的一部分成为非通过纸张区域。在非通过纸张区域,因为其热量不会被纸张P夺走,所以加热器22的温度容易升高,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件23与通过纸张区域相比容易热膨胀。因此,通过避开该非通过纸张区域来配置定位部,能够将加热器22等在短边方向上高精度地定位。
例如,图21所示的加热器22是以中央侧发热部65A的长度方向的宽度与纸张P2(例如A4纸张:210mm)对应的长度来设置的。然后,设置在加热器保持件23上的第三加热器定位部23b3设置在定影装置9的通过纸张的最小宽度的纸张P1的通过纸张区域D1内。由此,无论哪种纸张在定影装置9通过纸张,都能够将第三加热器定位部23b3配置在长度方向的通过纸张区域内。因此,能够在热膨胀小的部分进行加热器22的定位,能够将加热器22在短边方向上高精度地定位。
另外,在加热器保持件23中设置有第四加热器定位部23b4。第四加热器定位部23b4在长度方向上被设置在纸张P2的通过纸张区域D2外(即,中央侧发热部65A的区域外)且比纸张P2大一号的宽度的纸张P3(例如B4纸张:纸张宽度257mm)的通过纸张区域D3内。由此,在端侧发热部65B发热时,能够将第四加热器定位部23b4配置在通过纸张区域内。因此,能够在热膨胀小的部分进行加热器22的定位,能够将加热器22在短边方向上高精度地定位。
另外,也可以如图21的第三加热器定位部23b3或第四加热器定位部23b4那样来配置保持件定位部23c。由此,能够将加热器保持件23在短边方向上高精度地定位,进而能够将加热器22在短边方向上高精度地定位。
另外,也可以将定位部设置在与长度方向的非通过纸张区域对应的位置里。例如图22所示,中央侧发热部65A和端侧发热部65B的长度方向的发热区域以比在定影装置9里通过纸张的最大宽度的纸张P4(例如A3纸张:纸张宽度297mm)稍大的300mm的宽度来设置。然后,第四加热器定位部23b4在纸张P4的通过纸张区域D4内,被设置在宽度比纸张P4小一号的纸张P3的通过纸张区域D3的外侧。即,第四加热器定位部23b4设置在与纸张P4的通过纸张时的非通过纸张区域对应的位置里。由此,能够在加热器22的温度容易上升的区域使加热器保持件23与加热器22抵接。因此,能够使加热器22和定影带20的温度在长度方向上均匀化。
另外,也可以如图22的第四加热器定位部23b4那样地配置保持件定位部23c。由此,能够使加热器保持件23在短边方向上高精度地定位,能够使加热器保持件23、进而加热器22和定影带20的温度在长度方向上均匀化。
另外,也可以将加热器定位部23b设置在与加热器22的电极部61对应的位置里。具体而言,如图23所示,第四加热器定位部23b4设置在与长度方向的电极部61对应的位置里。由此,在设置有电极部61的位置,能够在短边方向上高精度地定位加热器22。因此,能够提高电极部61与连接器70的接触端子72的接点部72a(参照图9)的位置精度,能够防止因它们的位置偏移而引起的供电不良。
另外,如图24所示,在长度方向上,能够在与定位部23b对应的位置里配置热敏电阻38、作为温度检测部件的恒温器3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长度方向上,将热敏电阻38设置在与第三加热器定位部23b3对应的位置,将恒温器39设置在与第四加热器定位部23b4对应的位置里。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恒温器39是用于检测加热器22的异常升温并切断对加热器22的通电的电力切断部件。当恒温器39检测到的温度超过规定的阈值时,就切断对加热器22的通电。
通过在与定位部23b对应的位置里配置热敏电阻38或恒温器39,能够提高热敏电阻38或恒温器39与加热器22的位置精度。因此,热敏电阻38或恒温器39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加热器22的温度。
另外,在图12等中,示出了保持件定位部23c在比加热器22更靠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对加热器保持件23进行定位的情况,但也可以在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进行定位。例如如图25所示,在加热器保持件23上设置保持件定位部23c。保持件定位部23c从上游侧(从图25的下侧)与支撑件24的下游侧部分(比加热器22的下游侧的部分)抵接。由此,加热器保持件23相对于支撑件24来得到定位。
如前所述,通过加热器22与加热器保持件23的加热器定位部23b的抵接,加热器保持件23被推向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因此,通过在比加热器22更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将加热器保持件23相对于支撑件24来定位,就能够提高加热器22及加热器保持件23的短边方向(纸张输送方向)的位置精度。
另外,如图26所示,凸缘32的构成也可以是具有支撑件24抵接后将支撑件24在短边方向上定位的支撑件定位部(支撑部件定位部)32f。支撑件定位部32f由平面部构成。支撑件定位部32f在加热器22的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与支撑件24抵接,来对支撑件24进行定位。由此,支撑件24相对于凸缘32的定位也能够在加热器22的下游侧进行,因此能够提高支撑件24进而是加热器保持件23、加热器22的短边方向的位置精度。
另外,如图4所示,凸缘32是使得导向槽32a进入侧壁部28的插通槽28b的构成。即,如图27所示,形成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导向槽32a的下侧的壁面部32g与构成插通槽28b的壁面部的上表面抵接,进行凸缘32相对于侧壁部28的短边方向的定位。该壁面部32g相对于构成插通槽28b的壁面部的抵接位置被设置在比加热器22更靠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由此,能够提高凸缘32、进而加热器保持件23、加热器22的短边方向的位置精度。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就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不局限于图1所示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黑白图像形成装置或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它们的多功能***设备等。
作为记录介质,除了纸张P(普通纸)以外,还包括有厚纸、明信片、信封、薄纸、涂敷纸(涂层纸或铜版纸等)、描图纸、OHP片材等。
在以上的定影装置9中,对加热器22是与夹持形成部件为相同的部件的构成进行了示例,但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加热装置)不限于此。即,定影装置也可以具有加热部件和夹持形成部件为不同的部件。
例如图2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9在与定影带20的内表面接触的夹持形成部件41之外,还具有卤素加热器43。另外,定影装置9具有作为保持部件的定影垫42。另外,也可以在卤素加热器43与支撑件24之间设置反射部件。
夹持部形成部件41隔着定影带20与加压辊21之间形成定影夹持部N。
夹持形成部件41还起到使定影带20的温度在长度方向上均匀化的均热板的作用。夹持形成部件41由热传导率高于定影垫42的材料来形成。作为夹持形成部件41的材料,可以使用铝、SUS、以及铜类材质。
接着,对上述的热传导率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在计算热传导率时,首先,测量对象物体的热扩散率,并使用该热扩散率来计算热传导率。
热扩散率的测量使用热扩散率·热传导率测量装置(商品名:ai-PhaseMobilelu、株式会社Eye-Phase制)。
为了将上述热扩散率换算成热传导率,需要密度和比热容量的值。
密度的测量使用干式自动密度计(商品名:Accupyc1330、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制)。
另外,比热容计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测量装置(商品名:DSC-60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制),作为已知的基准物质,比热容使用蓝宝石来测量。在本实施例中进行5次热容量测量,并使用50℃时的平均值。将密度及比热容量分别设为ρ、C时,根据由上述热扩散率测量得到的热扩散率d,能够通过以下的数式1来得到热传导率λ。
λ=ρ×C×α数式1
定影垫42保持夹持形成部件41。另外,支撑件24从背面侧(定影夹持部N的相反侧)来支撑定影垫42。
卤素加热器43通过辐射热来加热定影带20的内表面。卤素加热器43具有在其长度方向上密集地卷绕有加热丝的密绕部和疏绕部。然后,卤素加热器43中的发热区域M(参照图7)是指卤素加热器43中的主要的发热区域,是包括密绕部整体的区域(密绕部在长度方向上断续地设置时,也包括其之间的区域)。
定影带20通过加压辊21的旋转朝着图28的箭头方向从动旋转。由此,与上述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件23相同,夹持形成部件41和定影垫42受到定影带20的旋转方向的摩擦力而弯曲。因此,通过将上述定位部的构成分别应用于夹持形成部件41和定影垫42,即,通过在定影垫42里设置对夹持形成部件41进行定位的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以及使定影垫42相对于支撑件24来定位的保持部件定位部,就能够抑制由定影带20的摩擦力引起的定影垫42的变形,进而能够抑制夹持形成部件41的变形。
另外,图29所示的定影装置9具有定影辊44和加压带45来代替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在定影辊44的内侧设置卤素加热器43。在加压带45的内侧设置有夹持形成部件41、定影垫42、支撑件24等。
卤素加热器43从定影辊44的内侧来加热定影辊44。夹持部形成部件41隔着加压带45和定影辊44一起形成定影夹持部N。定影垫42保持夹持形成部件41。另外,支撑件24从背面侧(定影夹持部N的相反侧)来支撑定影垫42。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加压带45的图29的箭头方向的旋转,夹持形成部件41和定影垫42受到加压带45的旋转方向的摩擦力而变形。因此,通过将上述定位部的构成分别应用于夹持形成部件41,就能够抑制由加压带45的摩擦力引起的定影垫42的变形,进而能够抑制夹持形成部件41的变形。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说明的定影装置,也可以适用于干燥涂敷在纸张上的墨水的干燥装置,更进一步地,还能够适用于将作为覆盖部件的膜材热压接到纸张等片材表面的层压机,及对包装材料的密封部进行热压接的热封机等的热压接装置那样的加热装置。由此,能够抑制保持部件及夹持形成部件(或加热部件)的变形。
在以上的说明中,示出了将夹持形成部件(加热器22或夹持形成部件41)相对于保持部件来定位的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设置在保持部件上的情况,但也可以设置在夹持形成部件侧。例如,在图12(a)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加热器22(的基体材料50)的短边方向下游侧,在长边方向的一部分里设置朝着加热器保持件23侧(图12(a)的上侧)突出的加热器定位部。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保持部件(加热器保持件23或定影垫42)相对于支撑件24来定位的保持部件定位部设置在保持部件上的情况,但也可以设置在支撑件24侧。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例如是将图7的左侧作为长度方向一端,将图7的右侧作为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但也可以是相反。

Claims (22)

1.一种加热装置,其包括:
环状的带部件;
导所述带部件对置的对置部件;
加热部件;
设置在所述带部件的内侧,隔着所述带部件在导所述对置部件之间形成夹持部的夹持形成部件;
保持所述夹持形成部件的保持部件,以及
从所述对置部件侧的相反侧来支撑所述保持部件的支撑部件,
所述加热部件和所述夹持形成部件是相同的部件或不同的部件,
将所述加热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加热区域的中央位置作为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时,所述夹持形成部件或所述保持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将所述夹持形成部件相对于所述保持部件在所述带部件的旋转方向上定位的多个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
作为所述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具有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分别配置在比所述中央位置更靠一端和另一端的第一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和第二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以及配置在比所述第一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更靠近所述中央位置的第三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
所述保持部件和所述支撑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将所述保持部件相对于所述支撑部件在所述带部件的旋转方向上定位的保持部件定位部,
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所述保持部件定位部被配置在比所述第一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中的至少任一方更靠近所述中央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个所述保持部件定位部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长度方向上,至少任一个的所述保持部件定位部导所述中央位置相比是被配置在一端,且被配置在比所述第一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更靠近所述中央位置,
至少任一个的所述保持部件定位部与所述中央位置相比是被配置在另一端,且被配置在比所述第二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更靠近所述中央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将所述第三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加热装置所对应的最小长度的记录介质通过的区域内。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将所述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配置在所述中央位置里。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将所述保持部件定位部配置在所述中央位置里。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所述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和所述保持部件定位部重叠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部件和所述夹持形成部件是同一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部件具备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排列配置的多个阻抗发热体,
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在导所述阻抗发热体彼此的分割区域对应的位置里,设置所述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或所述保持部件定位部中的至少任一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部件具备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排列配置的多个阻抗发热体,
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在所述阻抗发热体彼此的分割区域的外侧的位置里,设置所述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或所述保持部件定位部中的至少任一方。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部件由一个或多个阻抗发热体构成,并具备能够分别独立地通电的中央侧发热部和端侧发热部,
所述中央侧发热部设置在比所述端侧发热部更靠近所述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的位置里,
在所述长度方向中的所述中央侧发热部的外侧,在比所述中央侧发热部的宽度要小的记录介质中的最大宽度的记录介质的宽度大一号的记录介质的输送区域内的位置里,设置所述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或所述保持部件定位部中的至少任一个。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部件由一个或多个阻抗发热体构成,并具备能够分别独立地通电的中央侧发热部和端侧发热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侧发热部设置在比所述端侧发热部更靠近所述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的位置里,
在所述长度方向中,在所述加热装置对应的最大宽度的记录介质通过的区域内,在对应于比该记录介质宽度小一号的记录介质通过的区域的外侧的位置里,设置所述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或所述保持部件定位部中的至少任一个。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部件具备阻抗发热体和导所述供电部件抵接并向所述阻抗发热体供电的多个供电部,
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在导所述供电部对应的位置里设置所述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
13.根据权利要求7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温度检测部件,
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在导所述温度检测部件对应的位置里设置所述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
14.根据权利要求7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由树脂材料形成,所述支撑部件由刚性比所述保持部件大的材料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带部件的旋转方向上,所述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及所述保持部件定位部从所述夹持形成部件的下游侧对所述夹持形成部件或所述保持部件进行定位。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保持部件定位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宽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形成部件定位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保持部件定位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宽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部件具有由树脂材料构成的基底层。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部件是没有由橡胶构成的弹性层的无橡胶带。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是通过热来定影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的定影装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是通过热来干燥记录介质上的液体的干燥装置。
2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加热装置。
CN202210406966.XA 2021-05-07 2022-04-18 加热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1530901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79028 2021-05-07
JP2021079028A JP2022172802A (ja) 2021-05-07 2021-05-07 加熱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09018A true CN115309018A (zh) 2022-11-08

Family

ID=81307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06966.XA Pending CN115309018A (zh) 2021-05-07 2022-04-18 加热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40748B2 (zh)
EP (1) EP4086708A1 (zh)
JP (1) JP2022172802A (zh)
CN (1) CN115309018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72719A (ja) 2000-08-24 2002-03-12 Canon Inc 加熱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235761B1 (en) 2006-02-17 2007-06-26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Heating apparatus with mechanical attachment
US9501012B2 (en) 2014-10-01 2016-11-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apparatus for fixing a toner image to a recording medium
JP6452486B2 (ja) 2015-02-20 2019-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525762B2 (ja) 2015-06-25 2019-06-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EP3495893A1 (en) 2017-12-08 2019-06-12 Ricoh Company, Ltd.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3550373B1 (en) 2018-03-12 2022-05-04 Ricoh Company, Ltd. Heater,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678171B2 (en) 2018-03-14 2020-06-09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087501B2 (ja) 2018-03-19 2022-06-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824101B2 (en) 2018-03-19 2020-11-03 Ricoh Company, Ltd.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073165B2 (ja) * 2018-03-30 2022-05-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US10877407B2 (en) 2018-07-25 2020-12-29 Ricoh Company, Ltd.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3599512A1 (en) 2018-07-25 2020-01-29 Ricoh Company, Ltd. Heater,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809652B2 (en) 2018-07-27 2020-10-20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JP7185841B2 (ja) 2018-09-28 2022-12-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19416B2 (ja) 2018-09-28 2023-02-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57905B2 (ja) 2018-09-28 2022-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7219415B2 (ja) 2018-09-28 2023-02-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部材、ベルト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43710B2 (ja) 2018-09-28 2022-09-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ベルト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60676A (ja) 2018-10-10 2020-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60677A (ja) 2018-10-10 2020-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25012B2 (ja) 2018-11-29 2022-08-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86278A (ja) 2018-11-29 2020-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16906B2 (ja) 2018-12-07 2023-02-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温度検知部材、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53138B2 (ja) * 2019-01-31 2023-04-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40627B2 (ja) 2019-01-31 2023-03-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体、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69529B2 (ja) 2019-03-13 2023-05-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92607B2 (ja) 2019-06-10 2023-06-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57697A1 (en) 2022-11-10
US11940748B2 (en) 2024-03-26
EP4086708A1 (en) 2022-11-09
JP2022172802A (ja) 2022-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19415B2 (ja) 加熱部材、ベルト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16906B2 (ja) 温度検知部材、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43710B2 (ja) 加熱装置、ベルト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92607B2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2346318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热压接装置
JP7219416B2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85841B2 (ja) ベルト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2346320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热压接装置
US7801474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fixing device
CN115309018A (zh) 加热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JP7172349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65441B2 (ja) 加熱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熱圧着装置
US11906916B2 (en)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drying device, laminat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41527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熱圧着装置
JP7338763B2 (ja) 加熱装置、ベルト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4888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466843B2 (ja) 加熱部材、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501020B2 (ja)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30266699A1 (en) Conveyanc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465448B2 (ja) 加熱体、加熱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82142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31654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96450A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72602A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56819A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