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03105A - 车辆用充电***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充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03105A
CN115303105A CN202210481728.5A CN202210481728A CN115303105A CN 115303105 A CN115303105 A CN 115303105A CN 202210481728 A CN202210481728 A CN 202210481728A CN 115303105 A CN115303105 A CN 1153031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receiving
power
power supply
fitting body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8172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池谷浩二
白木孝
长西幸成
坂本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3031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031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5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5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 B60L53/37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using optical position determination, e.g. using camera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6Connectors, e.g. plugs or sock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1Charging colum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3/00Control of position or direction
    • G05D3/12Control of position or direction using feedback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成本的车辆用充电***。供电装置(4)具有:移动部(5),其使供电嵌合体(40)向插拔方向X、上下方向Z、以及与插拔方向X和上下方向Z正交的横向Y移动;以及控制部(10),其对利用移动部(5)实现的供电嵌合体(40)的移动进行控制。位置检测装置(6)与利用移动部(5)实现的供电嵌合体(40)的移动联动地移动。受电嵌合体(3)具有沿着横向Y延伸的第一结构物(37Y1、37Y2)和与受电嵌合体(3)的横向Y的中央位置关联的第二结构物(37X1、37X2、37Y3、37Y4)。第一结构物和第二结构物相对于顶面(36F)向上下方向Z的任一侧突出地形成。第二结构物(37X1、37X2、37Y3、37Y4)预先设定插拔方向X上的与第一结构物(37Y1、37Y2)的距离。

Description

车辆用充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充电***。
背景技术
搭载电池的例如电动汽车等车辆利用充电至电池的电力驱动驱动用马达而行驶。并且,作为对电池进行充电的装置之一,存在车辆用充电***。
在车辆用充电***中,有一种车辆用充电***,其具备:供电装置,其具有供电嵌合体,并设置于车辆的停车空间;以及受电嵌合体,其设置于车辆的底部,能够***和拔出供电嵌合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受电嵌合体具有受电端子,供电嵌合体具有在供电嵌合体与受电嵌合体嵌合的状态下与受电端子接触的供电端子,将受电端子与供电端子电连接,从设置于车外的充电装置向电池供给电力来进行电池的充电。
另外,在以往的车辆用充电装置中,具备将供电嵌合体向插拔方向、横向以及上下方向移动的移动部,通过移动部使供电嵌合体移动,将供电嵌合体***受电嵌合体,将受电端子与供电端子电连接,从设置于车外的充电装置向电池供给电力而进行电池的充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2097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以往的车辆用充电***中,也可以在供电装置设置多个摄像机等摄像装置,并且通过设置对由多个摄像装置拍摄到的图像进行处理的图像处理装置,由此使供电嵌合体移动,使该供电嵌合体能够***受电嵌合体。然而,在这样构成车辆用充电***的情况下,由于摄像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装置价格高,因此存在成本变高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成本的车辆用充电***。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的特征在于,具备: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具有供电嵌合体,所述供电装置设置于车辆的停车空间;以及受电嵌合体,所述受电嵌合体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底部,能够在插拔方向上***和拔出所述供电嵌合体,所述受电嵌合体具有:受电端子,所述受电端子与设置于所述车辆的电池电连接;受电端子保持部,所述受电端子保持部保持所述受电端子;和具有顶面的受电顶部,所述受电顶部在所述插拔方向上与所述受电端子保持部相邻地配置,所述供电嵌合体具备供电端子,所述供电端子与设置于车外的充电装置电连接,所述供电装置具有:移动部,所述移动部使所述供电嵌合体向所述插拔方向、上下方向、以及与所述插拔方向和所述上下方向正交的横向移动;以及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对利用所述移动部实现的所述供电嵌合体的移动进行控制,所述受电嵌合体具有:第一结构物,所述第一结构物沿着所述横向延伸;和第二结构物,所述第二结构物与所述受电嵌合体的所述横向的中央位置关联,所述第一结构物和所述第二结构物相对于所述顶面向所述上下方向的任一侧突出地形成,所述第二结构物预先设定所述插拔方向上的与所述第一结构物的距离,所述供电装置具备位置检测装置,所述位置检测装置具有: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朝向所述上下方向的上方向射出检测光;和受光元件,所述受光元件接收被所述受电嵌合体反射的检测光,所述位置检测装置与利用所述移动部实现的所述供电嵌合体的移动联动地移动,所述控制部通过驱动所述移动部从而进行使所述供电嵌合体与所述受电嵌合体嵌合的嵌合动作,在由所述发光元件射出所述检测光的同时,利用所述移动部使所述位置检测装置向所述插拔方向移动,由此使所述检测光向所述插拔方向扫描来检测第一结构物,根据检测出的所述第一结构物计算所述第二结构物在所述插拔方向上的位置,利用所述移动部,使所述位置检测装置向计算出的所述插拔方向上的所述第二结构物的位置移动,在由所述发光元件射出所述检测光的同时,利用所述移动部使所述位置检测装置向所述横向移动,由此使所述检测光向所述横向扫描来检测出第二结构物,根据检测出的所述第二结构物计算所述受电嵌合体的所述横向的所述中央位置,通过驱动所述移动部,使所述供电嵌合体的所述横向的中央位置与计算出的所述受电嵌合体的所述横向的中央位置一致,通过驱动所述移动部,使所述供电嵌合体向上方向移动,且向***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供电嵌合体与所述受电嵌合体嵌合。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具有上述结构,因此能够提供低成本的车辆用充电***。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的侧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车辆用充电***所具备的移动部的俯视图。
图3是车辆用充电***所具备的受电嵌合体的立体图。
图4是车辆用充电***所具备的供电嵌合体的俯视图。
图5是移动部的立体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受电嵌合体和供电嵌合体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受电嵌合体的顶面的仰视图。
图8是依次说明由控制部进行的嵌合动作的俯视图。
图9是依次说明由控制部进行的嵌合动作的俯视图。
图10是依次说明由控制部进行的嵌合动作的俯视图。
图11是依次说明由控制部进行的嵌合动作的俯视图。
图12是依次说明由控制部进行的嵌合动作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在插拔方向上,受电嵌合体与供电嵌合体对置的对置状态的俯视图。
图14是依次说明由控制部进行的嵌合动作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在插拔方向上,受电嵌合体与供电嵌合体嵌合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的立体图。
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的侧视图。
图18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嵌合体的立体图。
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所具备的移动部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1A 车辆用充电***
10 控制部
2 车辆
21 停车空间
22 电池
25 底部
3、3A 受电嵌合体
31b 受电电力端子(受电端子)
34 受电端子保持部
34A 受电端子保持部(第一结构物)
34F1、34F2 受电嵌合体两侧面
34i 内表面
36 受电顶部
36F 顶面
37X1 第一插拔方向延伸槽(第二结构物)
37X2 第二插拔方向延伸槽(第二结构物)
37Y1 第一横向延伸槽(第一结构物)
37Y2 第二横向延伸槽(第一结构物)
37Y3 第三横向延伸槽(第二结构物)
37Y4 第四横向延伸槽(第二结构物)
4 供电装置
40、40A 供电嵌合体
40o 外表面
40F1、40F2 供电嵌合体两侧面
41b 供电电力端子(供电端子)
441F 上表面
49 充电装置
5 移动部
52a 插拔方向用驱动源
54 俯仰用摆头机构
55 偏航用摆头机构
6 位置检测装置
61 发光元件
62 受光元件
7 引导机构
71 引导用凸部(第二结构物)
72 引导用槽部
8 传感器
X 插拔方向
X1 ***方向
Y 横向方向
Z 上下方向
Z1 上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另外,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中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要素或者实质上相同的要素。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的侧视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车辆用充电***1所具备的移动部5的俯视图。图3是车辆用充电***1所具备的受电嵌合体3的立体图。图4是车辆用充电***1所具备的供电嵌合体40的俯视图。图5是移动部5的立体图。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受电嵌合体3和供电嵌合体40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受电嵌合体3的顶面36F的仰视图。
在图1~图7中,X表示车辆用充电***1的插拔方向,X1是插拔方向X上的一个方向即嵌合方向,X2是插拔方向X上的另一个方向即拔出方向。即,拔出方向X2是在插拔方向X上与***方向X1相反的方向。Y表示与车辆用充电***1的插拔方向X正交的正交方向。Z表示车辆用充电***1的上下方向Z,Z1为上下方向Z上的一个方向即上方向,Z2是上下方向Z上的另一个方向即下方向。即,下方向Z2是在上下方向Z上与上方向Z1相反的方向。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的插拔方向X、横向Y、上下方向Z相互正交。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中,如图1所示,车辆用充电***1的插拔方向X与停车的车辆2的前后方向一致,车辆用充电***1的横向Y与停车的车辆2的车宽方向一致。
(第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1、图2所示的车辆用充电***1具备受电嵌合体(受电装置)3和供电装置4。供电装置4具有供电嵌合体40,例如设置于车辆2的停车空间21。
车辆2利用从作为能够充放电的蓄电池的蓄电池22供给的电力,驱动电动机(马达),由此将该电动机作为动力源的一部分或全部而行驶。车辆2例如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2在使前轮24与设置有供电装置4的停车空间21的车挡23接触的状态下停车。通过供电嵌合体40与受电嵌合体3嵌合,电池22与连结于供电装置4的充电装置49电连接,通过从该充电装置49供给的电力而对电池22充电。在供电嵌合体40与受电嵌合体3嵌合的情况下,供电电力端子41b与受电电力端子31b电连接。车辆2在该车辆2的上下方向Z上,在该车辆2的底部25与地表面26之间具有所谓的最低地面高度H。底部25是在车辆2的前轮24与后轮28之间的上下方向Z上的车辆2的最低的部分。最低地面高度H在道路运输车辆安全标准中被确定为9cm以上。另外,使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的车辆2通过搭乘者的驾驶操作而行驶以及停车。
受电嵌合体3是所谓的入口,设置于车辆2的底部25,能够嵌合以及拔出供电嵌合体40。本实施方式的受电嵌合体3例如设置于车辆2的横向Y的中央部,且配置于相对于车身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受电嵌合体3的全部配置在凹部的内部。如图3所示,受电嵌合体3具有受电电力端子(受电端子)31b、受电信号端子31a、受电端子保持部34、对置空间形成部35、受电顶部36。
受电电力端子31b由导电性的金属形成为圆筒状,沿着插拔方向X延伸。受电电力端子31b与设置于车辆2的电池22电连接。受电电力端子31b的径向的粗细比受电信号端子31a的径向的粗细粗。受电电力端子31b例如具有第一受电电力端子31b1和第二受电电力端子31b2。即,本实施方式的受电嵌合体3具有两个受电电力端子31b。各受电电力端子31b与受电电力电线32b的末端电连接。受电电力电线32b具有第一受电电力电线32b1和第二受电电力电线32b2。第一受电电力端子31b1与第一受电电力电线32b1的末端电连接。第二受电电力端子31b2与第二受电电力电线32b2的末端电连接。
受电电力端子31b和受电电力电线32b设置在从充电装置49向电池22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线的中途。
在第一受电电力端子31b1的末端形成有卡合凹部31b11。卡合凹部31b11从第一受电电力端子31b1的末端在***方向X1上延伸。在第二受电电力端子31b2的末端形成有卡合凹部31b21。卡合凹部31b21从第二受电电力端子31b2的末端在***方向X1上延伸。
受电信号端子31a由导电性的金属形成为圆柱状,沿着插拔方向X延伸。受电信号端子31a例如具有第一受电信号端子31a1和第二受电信号端子31a2。即,本实施方式的受电嵌合体3具有两个受电信号端子31a。各受电信号端子31a与受电信号电线32a的末端电连接。受电信号电线32a具有第一受电信号电线32a1和第二受电信号电线32a2。第一受电信号端子31a1与第一受电信号电线32a1的末端电连接。第二受电信号端子31a2与第二受电信号电线32a2的末端电连接。
受电信号端子31a和受电信号电线32a设置于在充电装置49与电池22之间收发信号的信号线的中途。信号例如与电池22的充电率等电池22的状态有关。
受电嵌合体3将多个(两个)受电电力端子31b在横向Y上排列配置。而且,受电嵌合体3除了多个(两个)受电电力端子31b以外,在这些多个受电电力端子31b的横向Y的两侧沿着横向Y排列配置多个(两个)受电信号端子31a。即,本实施方式的受电嵌合体3将两个受电电力端子31b相邻地沿着横向Y排列配置,并且在这些受电电力端子31b的横向Y的两侧相邻地排列配置两个受电信号端子31a。
受电端子保持部34由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受电端子保持部34容纳并保持受电电力端子31b和受电信号端子31a。受电端子保持部34具有在上下方向Z上对置的一对第一受电对置部341、342和在横向Y上对置的一对第二受电对置部343、344而形成为方筒状。另外,受电端子保持部34具有由一对第一受电对置部341、342以及一对第二受电对置部343、344形成的内部空间34s。受电端子保持部34在拔出方向X2侧的端部具有第一保持部开口34o1。第一保持部开口34o1将受电端子保持部34的内部空间34s与后述的对置空间35s连通。而且,第一保持部开口34o1供电嵌合体40沿着插拔方向X插拔。此外,受电端子保持部34在受电电力端子31b的***方向X1侧的端部具有第二保持部开口34o2。第二保持部开口34o2将受电端子保持部34的内部空间34s与外部连通。并且,第二保持部开口34o2插通有受电电力电线32b和受电信号电线32a。
对置空间形成部35由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受电嵌合体3一体地形成受电端子保持部34和对置空间形成部35。对置空间形成部35在插拔方向X上与受电端子保持部34相邻地配置,且形成与受电电力端子31b对置的对置空间35s。对置空间形成部35具有:在横向Y上对置的一对第三受电对置部351a、351b;在横向Y上对置的一对第四对置部353a、353b;以及将一对第三受电对置部351a、351b的上端部之间连结并且将一对第四对置部353a、353b的上端部之间连结的受电顶部36。而且,对置空间形成部35通过一对第三受电对置部351a、351b、一对第四对置部353a、353b、受电顶部36,而在受电电力端子31b的拔出方向X2侧形成对置空间35s。此外,对置空间形成部35具有形成部开口35o2,该形成部开口35o2通过一对第三受电对置部351a、351b的下方向Z2的端部和一对第四对置部353a、353b的下方向Z2的端部而将对置空间35s与外部连通。
一对第三受电对置部351a、351b相对于插拔方向X以及横向Y倾斜,相对于插拔方向X上的拔出方向X2侧的端部的间隔,插拔方向X上的***方向X1侧的端部的间隔窄。即,一对第三受电对置部351a、351b随着朝向拔出方向X2侧,横向Y上的间隔变宽。
在一对第三受电对置部351a、351b的对置空间35s(内表面)侧配置有引导面351f。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面351f配置在受电端子保持部34的拔出方向X2侧。引导面351f在横向Y上隔着受电端子保持部34配置有一对。一对引导面351f1、351f2的横向Y上的间隔随着朝向插拔方向X中的***方向X1侧而变窄。一对第四对置部353a、353b在横向Y上平行地配置。
受电顶部36在插拔方向X上与受电端子保持部34相邻地配置。并且,受电顶部36形成为薄板状,具有:第一顶部36a,其在横向Y上位于一对第四对置部353a、353b之间;和第二顶部36b,其在横向Y上位于一对第三受电对置部351a、351b之间。在从上下方向Z观察的情况下,第一顶部36a形成为矩形。在从上下方向Z观察的情况下,第一顶部36a形成为长方形状。在从上下方向Z观察的情况下,第二顶部36b形成为等腰梯形。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充电***1例如在以自动驾驶方式进行行驶的车辆2停车的情况下,通过后述的控制部10使移动部5驱动,从而使供电嵌合体40与受电顶部36接触。
图6、图7所示的受电顶部36在上下方向Z上的下表面即顶面36F具有多个槽37。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多个槽37配置于受电顶部36的第一顶部36a的顶面36F。受电顶部36的顶面36F除了多个槽37之外平坦地形成。各槽37的底部的相对于顶面36F的深度为顶面36F的上下方向Z上的厚度以下。即,多个槽37相对于顶面36F向上下方向Z的上方向Z1突出地形成。
多个槽37具有沿横向Y延伸的横向延伸槽37Y和沿插拔方向X延伸的插拔方向延伸槽37X。横向延伸槽37Y具有第一横向延伸槽37Y1、第二横向延伸槽37Y2、第三横向延伸槽37Y3以及第四横向延伸槽37Y4。插拔方向延伸槽37X包括第一插拔方向延伸槽37X1和第二插拔方向延伸槽37X2。
第一横向延伸槽37Y1在插拔方向X上配置于多个槽37中的最靠拔出方向X2侧的位置。第一横向延伸槽37Y1与未形成多个槽37的第一槽非形成区域37N1的***方向X1侧相邻地配置。另外,第一横向延伸槽37Y1从一对第四对置部353a、353b中的一个第四对置部353a延伸至另一个第四对置部353b。而且,第一横向延伸槽37Y1跨越在横向Y上将受电顶部36二等分的轴线36L且相对于轴线36L对称地形成。轴线36L是受电嵌合体3的横向Y的中央位置。
第二横向延伸槽37Y2在插拔方向X上在多个槽37之中配置于第一横向延伸槽37Y1之后的拔出方向X2侧。第二横向延伸槽37Y2与未形成有多个槽37的第二槽非形成区域37N2的***方向X1侧相邻地配置,且与未形成有多个槽37的第三槽非形成区域37N3的拔出方向X2侧相邻地配置。另外,换言之,第二横向延伸槽37Y2在插拔方向X上配置于第一横向延伸槽37Y1与第三横向延伸槽37Y3、第四横向延伸槽37Y4、第一插拔方向延伸槽37X1以及第二插拔方向延伸槽37X2之间。并且,第二横向延伸槽37Y2的宽度与第一横向延伸槽37Y1的宽度相同。第二横向延伸槽37Y2从一对第四对置部353a、353b中的一个第四对置部353a延伸至另一个第四对置部353b。而且,第二横向延伸槽37Y2跨越在横向Y上将受电顶部36二等分的轴线36L且相对于轴线36L对称地形成。
第三横向延伸槽37Y3、第四横向延伸槽37Y4、第一插拔方向延伸槽37X1以及第二插拔方向延伸槽37X2沿着横向Y呈直线状配置。而且,第三横向延伸槽37Y3、第四横向延伸槽37Y4、第一插拔方向延伸槽37X1、第二插拔方向延伸槽37X2在插拔方向X上配置于多个槽37中的最靠***方向X1侧。第三横向延伸槽37Y3、第四横向延伸槽37Y4、第一插拔方向延伸槽37X1以及第二插拔方向延伸槽37X2与第三槽非形成区域37N3的***方向X1侧相邻地配置。而且,第三横向延伸槽37Y3、第四横向延伸槽37Y4、第一插拔方向延伸槽37X1以及第二插拔方向延伸槽37X2与未形成多个槽37的第四槽非形成区域37N4的拔出方向X2侧相邻地配置。而且,第三横向延伸槽37Y3的宽度与第四横向延伸槽37Y4的宽度相同。另外,第三横向延伸槽37Y3的宽度比第二横向延伸槽37Y2的宽度宽。
第三横向延伸槽37Y3和第四横向延伸槽37Y4相对于轴线36L对称地配置。另外,第一插拔方向延伸槽37X1以及第二插拔方向延伸槽37X2相对于轴线36L对称地配置。
第三横向延伸槽37Y3和第一插拔方向延伸槽37X1配置于轴线36L与一个第四对置部353a之间。在第三横向延伸槽37Y3以及第一插拔方向延伸槽37X1中,在横向Y上,第三横向延伸槽37Y3与轴线36L分离地配置,另一方面,第一插拔方向延伸槽37X1与轴线36L接近地配置。
第四横向延伸槽37Y4和第二插拔方向延伸槽37X2配置于轴线36L与另一个第四对置部353b之间。在第四横向延伸槽37Y4和第二插拔方向延伸槽37X2中,在横向Y上,第四横向延伸槽37Y4与轴线36L分离地配置,另一方面,第二插拔方向延伸槽37X2与轴线36L接近地配置。
第一顶部36a的顶面36F在横向Y上在第一插拔方向延伸槽37X1与第二插拔方向延伸槽37X2之间具有未形成多个槽37的第五槽非形成区域37N5。并且,第五槽非形成区域37N5包含轴线36L的一部分。
第一顶部36a的顶面36F在横向Y上在第一插拔方向延伸槽37X1与第三横向延伸槽37Y3之间具有未形成多个槽37的第六槽非形成区域37N6。
第一顶部36a的顶面36F在横向Y上在第二插拔方向延伸槽37X2与第四横向延伸槽37Y4之间具有未形成多个槽37的第七槽非形成区域37N7。
第一顶部36a的顶面36F在插拔方向X上在第二顶部36b与第三横向延伸槽37Y3、第四横向延伸槽37Y4、第一插拔方向延伸槽37X1、第二插拔方向延伸槽37X2、第五槽非形成区域37N5、第六槽非形成区域37N6、以及第七槽非形成区域37N7之间具有不形成多个槽37的第四槽非形成区域37N4。
第一横向延伸槽37Y1和第二横向延伸槽37Y2是沿着横向Y延伸的第一结构物。第一插拔方向延伸槽37X1、第二插拔方向延伸槽37X2、第三横向延伸槽37Y3以及第四横向延伸槽37Y4是与受电嵌合体3的中央位置关联的第二结构物。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结构物中,横向Y的长度相同的第一插拔方向延伸槽37X1和第二插拔方向延伸槽37X2相对于轴线36L线对称地配置,且横向Y的长度相同的第三横向延伸槽37Y3和第四横向延伸槽37Y4相对于轴线36L线对称地配置。而且,轴线36L是受电嵌合体3在横向Y上的中央位置。另外,第二结构部预先设定插拔方向X上的与第一结构物的距离。另外,配置于顶面36F的第一横向延伸槽37Y1、第二横向延伸槽37Y2、第三横向延伸槽37Y3、第四横向延伸槽37Y4、第一插拔方向延伸槽37X1以及第二插拔方向延伸槽37X2所造成的凹凸形状除了顶面36F之外不在车辆2的底部25形成。
第一横向延伸槽37Y1的横向Y的长度以及第二横向延伸槽37Y2的横向Y的长度相同,它们的长度为w9。
第一槽非形成区域37N1的横向Y的长度、第二槽非形成区域37N2的横向Y的长度、第三槽非形成区域37N3的横向Y的长度、第四槽非形成区域37N4的横向Y的长度以及第八槽非形成区域37N8的横向Y的长度相同,它们的长度为w9。w9例如为260mm。
第三横向延伸槽37Y3的横向Y的长度为w8,且第四横向延伸槽37Y4的横向Y的长度为w1,长度w1和长度w8相同。
第六槽非形成区域37N6的横向Y的长度为w7,且第七槽非形成区域37N7的横向Y的长度为w2,长度w2和长度w7相同。
第一插拔方向延伸槽37X1的横向Y的长度为w6,且第二插拔方向延伸槽37X2的横向Y的长度为w3,长度w3与长度w6相同。
第一插拔方向延伸槽37X1与轴线36L在横向Y上的距离为w5,且第二插拔方向延伸槽37X2与轴线36L在横向Y上的距离为w4,距离w4与距离w5相同。
第一横向延伸槽37Y1的插拔方向X的长度为l2,且第二横向延伸槽37Y2的插拔方向X的长度为l4,长度l2与长度l4相同。
第一槽非形成区域37N1的插拔方向X的长度为l1,且长度l1比长度l2短。
第二槽非形成区域37N2的插拔方向的长度为l3,且第三槽非形成区域37N3的插拔方向X的长度为l5,长度l3与长度l5相同。并且,长度l3比长度l2短。
第三横向延伸槽37Y3的插拔方向X的长度与第四横向延伸槽37Y4的插拔方向X的长度相同,它们的长度为l6。
第一插拔方向延伸槽37X1的插拔方向X的长度与第二插拔方向延伸槽37X2的插拔方向X的长度相同,它们的长度为l6。
第五槽非形成区域37N5的插拔方向X的长度、第六槽非形成区域37N6的插拔方向X的长度以及第七槽非形成区域37N7的插拔方向X的长度相同,它们的长度相同。它们的长度为l6。
第四槽非形成区域37N4的插拔方向X的长度为l7,l7比l1~l6中的任一个都长。
第一顶部36a的插拔方向X的长度为l9-l8,第二顶部36b的插拔方向X的长度为l8。l8例如为105~125mm,l9例如为155~175mm。
第一横向延伸槽37Y1的沿着横向Y的长度以及第二横向延伸槽37Y2的沿着横向Y的长度即长度w9比第一插拔方向延伸槽37X1的沿着插拔方向的长度以及第二插拔方向延伸槽37X2的沿着插拔方向的长度即长度l6长。并且,第一横向延伸槽37Y1的沿着横向Y的长度以及第二横向延伸槽37Y2的沿着横向Y的长度即长度w9比第三横向延伸槽37Y3的沿着插拔方向的长度以及第四横向延伸槽37Y4的沿着插拔方向的长度即长度l6长。即,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的第一结构物的沿着插拔方向X的长度比第二结构物的沿着插拔方向的长度长。并且,如后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先通过位置检测装置6检测第一结构物,之后通过位置检测装置6检测第二结构物。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结构物在顶面36F中沿着插拔方向X配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结构物在顶面36F中沿横向Y配置有多个。
如图1、图2所示,供电装置4设置于车辆2的停车空间21。供电装置4具有供电嵌合体40、充电装置49、移动部5以及位置检测装置6(参照图5)。充电装置49例如设置于停车空间21的地面上。移动部5例如沿着停车空间21的地表面26设置。
图4所示的供电嵌合体40是所谓的耦合器。供电嵌合体40能够通过***受电嵌合体3的内部空间34s而与受电嵌合体3嵌合。另外,供电嵌合体40能够通过从该嵌合状态向拔出方向X2移动而相对于受电嵌合体3拔出。如图4、图5所示,供电嵌合体40具有供电电力端子(供电端子)41b、供电信号端子41a、供电端子保持部43。
供电电力端子41b与在车外的停车空间21的附近设置的充电装置49电连接。供电电力端子41b的径向的粗细比供电信号端子41a的径向的粗细粗。供电电力端子41b例如具有第一供电电力端子41b1和第二供电电力端子41b2。即,本实施方式的供电嵌合体40具有两个供电电力端子41b。各供电电力端子41b与供电电力电线42b的末端电连接。供电电力电线42b具有第一供电电力电线42b1和第二供电电力电线42b2。第一供电电力端子41b1与第一供电电力电线42b1的末端电连接。第二供电电力端子41b2与第二供电电力电线42b2的末端电连接。
供电电力端子41b和供电电力电线42b设置在从充电装置49向电池22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线的中途。电力供给线由受电电力端子31b、受电电力电线32、供电端子41b和供电线42构成。
在第一供电电力端子41b1的末端形成有卡合凸部41b11。卡合凸部41b11从第一供电电力端子41b1的末端向***方向X1侧突出,且在***方向X1上延伸,能够与卡合凹部31b11卡合。在第二供电电力端子41b2的末端形成有卡合凸部41b21。卡合凸部41b21从第二供电电力端子41b2的末端向***方向X1侧突出,且在***方向X1上延伸,能够与卡合凹部31b21卡合。
供电信号端子41a由导电性的金属形成为圆柱状,沿着插拔方向X延伸。供电信号端子41a例如具有第一供电信号端子41a1和第二供电信号端子41a2。即,本实施方式的供电嵌合体40具有两个供电信号端子41a。各供电信号端子41a与供电信号电线42a的末端电连接。供电信号电线42a具有第一供电信号电线42a1和第二供电信号电线42a2。第一供电信号端子41a1与第一供电信号电线42a1的末端电连接。第二供电信号端子41a2与第二供电信号电线42a2的末端电连接。
供电信号端子41a和供电信号电线42a在充电装置49与电池22之间设置于收发信号的信号线的中途。信号线由受电信号端子31a、受电信号电线32a、供电信号端子41a和供电信号电线42a构成。
供电嵌合体40将多个(两个)供电电力端子41b沿横向Y排列配置。而且,供电嵌合体40除了多个(两个)供电电力端子41b以外,在这些多个供电电力端子41b的横向Y的两侧沿着横向Y排列配置有多个(两个)供电信号端子41a。即,本实施方式的供电嵌合体40将两个供电端子41b相邻地沿着横向Y排列配置,且在多个供电电力端子41b的横向Y的两侧相邻地排列配置两个供电信号端子41a。
供电端子保持部43由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容纳并保持供电电力端子41b及供电信号端子41a。供电端子保持部43具有在上下方向Z上对置的一对第一供电对置部441、442和在横向Y上对置的一对第二供电对置部443、444,且形成为方筒状。而且,供电端子保持部43具有由一对第一供电相向部441、442和一对第二供电相向部443、444形成的供电内部空间44s。
供电端子保持部43在供电电力端子41b的***方向X1侧的端部具有供电端子第一开口44o1。供电端子第一开口44o1将供电内部空间44s与外部连通。并且,在受电嵌合体3与供电嵌合体40嵌合的嵌合状态下,供电端子第一开口44o1插通有受电电力端子31b以及受电信号端子31a。另外,供电端子保持部43在供电端子41b的拔出方向X2侧的端部具有供电端子第二开口44o2。供电端子第二开口44o2将供电端子保持部43的供电内部空间44s与外部连通。并且,供电端子第二开口44o2插通有供电电力电线42b和供电信号电线42a。
本实施方式的供电嵌合体40经由固定部件54c安装于移动部5中的后述的一对支承臂53c1、53c2的末端部(参照图5)。
图1所示的充电装置49经由各供电电力电线42b与各供电电力端子41b电连接。充电装置49与外部电源连接,将从外部电源供给的交流电力变换为直流电流,经由供电电力电线42b、供电电力端子41b、受电电力端子31b以及受电电力电线32向电池22供给电力,对该电池22进行充电。
如图5、图6所示的移动部5如后所述,使供电嵌合体40向插拔方向X、横向Y以及上下方向Z移动。如图2、图5所示,移动部5具备第一移动机构51、第二移动机构52、第三移动机构53以及俯仰用摆头机构54。
第一移动机构51具有宽度方向用驱动源51a、第一旋转轴51b、第一驱动传递部件51c、第一载置台51d以及一对第一引导部件51e1、51e2。
宽度方向用驱动源51a例如是电动马达,具有基于来自控制部10的指令进行旋转驱动的第一驱动轴51a1。
第一旋转轴51b为圆柱状,且沿横向Y延伸而形成。另外,在第一旋转轴51b的周面形成有第一阳螺纹。而且,第一旋转轴51b的横向Y的一个端部固定于第一驱动轴51a1。
第一驱动传递部件51c经由第一旋转轴51b将宽度方向用驱动源51a的驱动力传递到第一载置台51d。第一驱动传递部件51c具有:第一驱动传递部件主体51c1,其沿插拔方向X延伸且形成为板状;和第一筒状部件51c2,其形成有与第一阳螺纹螺合的第一阴螺纹。第一驱动传递部件主体51c1在拔出方向X2侧的端部配置有第一筒状部件51c2,且***方向X1侧的端部固定于第一载置台51d。
第一载置台51d形成为具有与上下方向Z正交的平面的板状。即,第一载置台51d形成为沿着插拔方向X延伸且沿着横向Y延伸的板状。并且,在第一载置台51d固定有第二移动机构52。
一对第一引导部件51e1、51e2在上下方向Z上设置于第一载置台51d与地表面26之间,引导基于宽度方向用驱动源51a的驱动的第一载置台51d向横向Y的移动。各第一引导部件51e1、51e2形成为沿着横向Y延伸的四棱柱状。并且,一个第一引导部件51e1和另一个第一引导部件51e2在插拔方向X上分离地配置。
并且,第一移动机构51若基于控制部10的指令驱动宽度方向用驱动源51a,则第一驱动轴51a1旋转驱动,通过该第一驱动轴51a1的旋转驱动,第一驱动传递部件51c和第一载置台51d向横向Y的一侧移动。另外,若第一移动机构51基于控制部10的指令停止宽度方向用驱动源51a的驱动,则第一驱动传递部件51c和第一载置台51d向横向Y的移动停止。而且,若第一移动机构51基于控制部10的指令反向驱动宽度方向用驱动源51a,则第一驱动轴51a1旋转驱动,通过该第一驱动轴51a1的旋转驱动,第一驱动传递部件51c和第一载置台51d向横向Y的另一侧移动。即,第一移动机构51是使供电嵌合体40在横向Y上移动的机构。
第二移动机构52具有插拔方向用驱动源52a、第二旋转轴52b、第二驱动传递部件52c、第二载置台52d以及一对第二引导部件52e1、52e2。
插拔方向用驱动源52a例如是电动马达,具有基于来自控制部10的指令进行旋转驱动的第二驱动轴52a1。
第二旋转轴52b为圆柱状,且沿插拔方向X延伸而形成。另外,在第二旋转轴52b的周面形成有第二阳螺纹。而且,第二旋转轴52b的插拔方向X的一个端部固定于第二驱动轴52a1。
第二驱动传递部件52c经由第二旋转轴52b将插拔方向用驱动源52a的驱动力传递到第二载置台52d。第二驱动传递部件52c具有:第二驱动传递部件主体52c1,其沿着横向Y延伸且形成为板状;和第二筒状部件52c2,其形成有与第二阳螺纹螺合的第二阴螺纹。第二驱动传递部件主体52c1在横向Y的一侧的端部配置第二筒状部件52c2,且横向Y的另一侧的端部固定于第二载置台52d。
第二载置台52d形成为具有与上下方向Z正交的平面的板状。即,第二载置台52d形成为沿着插拔方向X延伸且沿着横向Y延伸的板状。并且,在第二载置台52d固定有第三移动机构53。
一对第二引导部件52e1、52e2在上下方向Z上设置于第二载置台52d与第一载置台51d之间,引导基于插拔方向用驱动源52a的驱动的第二载置台52d向插拔方向X的移动。各第二引导部件52e1、52e2形成为沿着插拔方向X延伸的四棱柱状。并且,一个第二引导部件52e1和另一个第二引导部件52e2在横向Y上分离地配置。
并且,第二移动机构52若基于控制部10的指令驱动插拔方向用驱动源52a,则第二驱动轴52a1旋转驱动,通过该第二驱动轴52a1的旋转驱动,第二驱动传递部件52c和第二载置台52d向***方向X1侧移动。另外,第二移动机构52若基于控制部10的指令停止插拔方向用驱动源52a的驱动,则第二驱动传递部件52c和第二载置台52d向插拔方向X的移动停止。而且,第二移动机构52若基于控制部10的指令反向驱动插拔方向用驱动源52a,则第二驱动轴52a1旋转驱动,通过该第二驱动轴52a1的旋转驱动,第二驱动传递部件52c和第二载置台52d向拔出方向X2侧移动。即,第二移动机构52是使供电嵌合体40在插拔方向X上移动的机构。
第三移动机构53具有插拔方向和上下方向用驱动源53a、传递插拔方向和上下方向用驱动源53a的驱动力的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的第三驱动传递部件53b、及在第三驱动传递部件53b的旋转轴的两端设置的一对支承臂53c1、53c2。
插拔方向和上下方向用驱动源53a例如是电动马达,具有基于来自控制部10的指令进行旋转驱动的第三驱动轴。
第三驱动传递部件53b具有:第三驱动传递部件主体53b1,其具有沿着横向Y延伸的轴芯53x,在对插拔方向和上下方向用驱动源53a进行驱动的情况下,以轴芯53x为中心旋转;和从第三驱动传递部件主体53b1的横向Y的两端突出的轴部件。
各支承臂53c1、53c2分别固定于第三驱动传递部件53b的轴部件,在驱动插拔方向和上下方向用驱动源53a的情况下,以轴芯53x为中心使各支承臂53c1、53c2摆动。
并且,第三移动机构53若基于控制部10的指令驱动插拔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用驱动源53a,则第三驱动传递部件主体53b1以轴芯53x为中心向轴芯53x的周向的一个方向旋转,并且各支承臂53c1、53c2以轴芯53x为中心向图5中的箭头R1侧摆动。另外,若第三移动机构53基于控制部10的指令对插拔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用驱动源53a进行反向驱动,则第三驱动传递部件主体53b1以轴芯53x为中心向轴芯53x的周向的另一方向旋转,且各支承臂53c1、53c2以轴芯53x为中心向图5中的箭头R2侧摆动。
第三移动机构53通过驱动插拔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用驱动源53a,从而在支承臂53c1、53c2沿插拔方向X延伸的横卧姿势与支承臂53c1、53c2相对于插拔方向X倾斜地延伸的立起姿势之间进行改变。在第三移动机构53使支承臂53c1、53c2为横卧姿势的情况下,供电嵌合体40配置于最接近地表面26的位置,另一方面,若从该状态起以轴芯53x为中心使支承臂53c1、53c2向图5所示的箭头R1方向摆动,则供电嵌合体40向上下方向Z的上方向Z1移动,并且向拔出方向X2移动。即,第三移动机构53是使供电嵌合体40在上下方向Z和插拔方向X上移动的机构。
俯仰用摆头机构54是以与横向Y平行的轴芯54x为中心进行供电嵌合体40的摆头动作的摆头机构。俯仰用摆头机构54具有:俯仰用摆头驱动源;第四驱动传递部件54b,其由传递俯仰用摆头驱动源的驱动力的多个齿轮54a构成;以及固定部件54c,其固定于多个齿轮54a中的、在相对于轴芯53x最靠周向的外侧配置的齿轮54a1。
俯仰用摆头驱动源例如是电动马达,基于来自控制部10的指令进行旋转驱动。
构成第四驱动传递部件的各齿轮54a具有沿着横向Y延伸的轴芯,各齿轮54a的轴部件的两端旋转自如地安装于一对支承臂53c1、53c2。并且,多个齿轮54a相互螺合。固定部件54c经由弹簧等弹性部件固定于供电嵌合体40。
而且,若俯仰用摆头机构54基于控制部10的指令而驱动俯仰用摆头驱动源,则齿轮54a2利用该俯仰用摆头驱动源的驱动力而旋转。而且,俯仰用摆头驱动源的驱动力经由多个齿轮54a传递,相对于轴芯53x配置于最靠周向的外侧的齿轮54a1以自身的轴芯54x为中心旋转。
并且,在该齿轮54a1以轴芯54x为中心向图5中箭头R3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进行以供电电力端子41b的末端朝向上方向Z1的方式变更供电嵌合体40的姿势的摆头动作。另外,在该齿轮54a1以轴芯54x为中心向图5中箭头R4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进行以供电电力端子41b的末端朝向下方向Z2的方式变更供电嵌合体40的姿势的摆头动作。
通过上述的移动部5,供电嵌合体40在停车空间21中,通过向最靠拔出方向X2侧移动的位置、向最靠***方向X1侧移动的位置、向最靠横向Y的一侧移动的位置、以及向最靠横向Y的另一侧移动的位置,设定矩形的移动区域29(参照图2)。
位置检测装置6例如具有:发光元件61,其朝向上下方向Z的上方向Z1照射检测光;以及受光元件62,其接收从发光元件61照射出的检测光被受电顶部36反射后的反射光。发光元件61和受光元件62例如设置于固定部件54c。即,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位置检测装置6与利用移动部5实现的供电嵌合体40的移动联动地移动。另外,发光元件61和受光元件62例如在横向Y上相邻配置。并且,位置检测装置6预先设定到供电嵌合体40为止的插拔方向X上的距离,且预先设定到供电嵌合体40为止的横向Y上的距离。即,位置检测装置6预先分别设定到供电嵌合体40为止的插拔方向X上的距离和横向Y上的距离。位置检测装置6例如具有发光元件61和从该发光元件61射出激光并接收反射后的激光的受光元件62。另外,作为位置检测装置6,也可以使用LIDAR(Light Detectionand Ranging:光探测和测距)或毫米波雷达。位置检测装置6根据从发光元件61射出的检测光被顶面36F反射,并利用受光元件62检测出被该顶面36F反射后的检测光的情况、和该检测光被槽37的底部反射并利用受光元件62检测出被该槽37的底部反射后的检测光的情况的时间差,来检测出顶面36F以及槽37。
控制部10统一控制供电装置4的各部。然后,控制部10通过驱动移动部5来进行使供电嵌合体40与受电嵌合体3嵌合的嵌合动作。
以下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车辆用充电***1的作用。最开始,停车空间21未停有车辆2。另外,车辆用充电***1的移动部5处于在移动区域29中,使供电嵌合体40以及位置检测装置6移动到最靠拔出方向X2侧且横向Y的一侧的起始位置的状态。另外,车辆用充电***1的移动部5使支承臂53c1、53c2向图5中的箭头R2侧移动,使支承臂53c1、53c2沿着插拔方向X延伸。在该状态下,如图1所示,车辆2通过搭乘者的驾驶操作而在停车空间21停车。
若通过未图示的传感器检测到在停车空间21停车的车辆2,则如图8所示,车辆用充电***1的控制部10在利用发光元件61射出检测光的同时利用移动部5使位置检测装置6向插拔方向X上的***方向X1侧移动,由此使检测光向插拔方向X扫描。
并且,控制部10在上述扫描中,若利用受光元件62检测到规定的检测光(检测到第一结构物),则根据检测出的第一结构物计算第二结构物的插拔方向X的位置。即,控制部10若利用受光元件62的检测光检测出第一横向延伸槽37Y1、第二横向延伸槽37Y2,则计算第一插拔方向延伸槽37X1、第二插拔方向延伸槽37X2、第三横向延伸槽37Y3以及第四横向延伸槽37Y4的插拔方向X的位置。假设控制部10在无法检测到第一结构物的情况下,使位置检测装置6向横向Y的一侧移动,再次进行上述的扫描。
接着,如图9所示,控制部10通过移动部5使位置检测装置6向计算出的第二结构物的插拔方向X上的位置移动。即,控制部10通过移动部5使位置检测装置6向计算出的第一插拔方向延伸槽37X1、第二插拔方向延伸槽37X2、第三横向延伸槽37Y3以及第四横向延伸槽37Y4的位置移动。
接着,控制部10在利用发光元件61射出检测光同时,利用移动部5使位置检测装置6从横向Y上的一侧向另一侧移动,由此使检测光向横向Y扫描。
并且,控制部10在上述扫描中,如图10所示,若由受光元件62检测到规定的检测光(检测到第二结构物),则根据检测出的第二结构物计算受电嵌合体3中的横向Y的中央位置。即,若控制部10在利用受光元件62检测到规定的检测光,检测到第一插拔方向延伸槽37X1、第二插拔方向延伸槽37X2、第三横向延伸槽37Y3及第四横向延伸槽37Y4,则根据检测出的这些延伸槽37X1、37X2、37Y3、37Y4计算受电嵌合体3的横向Y的中央位置。
接着,控制部10通过驱动移动部5来使供电嵌合体40的横向Y的中央位置与计算出的受电嵌合体3的横向Y的中央位置一致。
接着,如图11所示,控制部10通过驱动第三移动机构53,从而使供电嵌合体40向上方向Z1移动,并且向拔出方向X2侧移动,并且驱动俯仰用摆头机构54,从而改变供电嵌合体40的姿势,以使供电嵌合体40的上表面与顶面36F平行。
接着,如图12所示,在未图示的传感器检测到供电嵌合体40的上表面与顶面36F接触的情况下,控制部10停止驱动第三移动机构53和俯仰用摆头机构54。在该状态下,如图13所示,在插拔方向X上,受电嵌合体3的受电端子保持部34与供电嵌合体40成为对置的对置状态。即,在该状态下,在插拔方向X上,各受电电力端子31b与各供电电力端子41b对置,并且各受电信号端子31a与各供电信号端子41a对置。
接着,控制部10通过驱动第二移动机构52,使供电嵌合体40向***方向X1侧移动,如图14所示,向受电嵌合体3***供电嵌合体40,成为使供电嵌合体40与受电嵌合体3嵌合的嵌合状态。在该嵌合状态下,各受电电力端子31b与各供电电力端子41b电连接,并且各受电信号端子31a与各供电信号端子41a电连接,电池22被充电。
并且,在电池22充满电时,控制部10进行与上述的动作相反的动作。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具有以下的结构。供电装置4具有:移动部5,其使供电嵌合体40向插拔方向X、上下方向Z、以及与插拔方向X和上下方向Z正交的横向Y移动;以及控制部10,其对利用移动部5实现的供电嵌合体40的移动进行控制。位置检测装置6与利用移动部5实现的供电嵌合体40的移动联动地移动。受电嵌合体3具有沿着横向Y延伸的第一结构物37Y1、37Y2和与受电嵌合体3的横向Y的中央位置关联的第二结构物37X1、37X2、37Y3、37Y4。第一结构物37Y1、37Y2和第二结构物37X1、37X2、37Y3、37Y4相对于顶面36F向上下方向Z的任一者突出地形成。第二结构物37X1、37X2、37Y3、37Y4预先设定在插拔方向X上的与第一结构物37Y1、37Y2的距离。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能够使用使供电嵌合体40向插拔方向X、横向Y以及上下方向Z移动的移动部5来使位置检测装置6移动。其结果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无需昂贵的摄像装置,且无需设置用于使位置检测装置6移动的另外的马达。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能够使成本降低。进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能够正确地计算受电嵌合体3的横向Y上的中央位置,因此能够适当且可靠地使受电嵌合体3与供电嵌合体40嵌合。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具有以下的结构。在顶面36F沿着插拔方向X配置有多个作为第一结构物的延伸槽37Y1、37Y2。在顶面36F沿着横向Y配置有多个作为第二结构物的延伸槽37X1、37X2、37Y3、37Y4。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位置检测装置6能够可靠地检测第一结构物和第二结构物。
另外,说明了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结构物和第二结构物由相对于顶面36F向上下方向Z的上方向Z1突出地形成的多个槽37构成的结构。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不限于此。例如,第一结构物和第二结构物也可以由相对于顶面36F向上下方向Z的下方向Z2突出而形成的多个凸部构成。进而,也可以由槽构成第一结构物和第二结构物中的任意一者,由凸部构成另一者。
另外,在上述的车辆用充电***1中,也可以设置维持该嵌合状态的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在供电嵌合体40被***受电嵌合体3且已使供电嵌合体40A与受电嵌合体3A嵌合的嵌合状态下维持该嵌合状态。并且,控制部10在驱动锁定机构的状态下,停止移动部5的宽度方向用驱动源51a、插拔方向用驱动源52a、插拔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用驱动源53a以及俯仰用摆头驱动源的驱动。并且,在使这些驱动源停止的状态下,允许供电嵌合体40在插拔方向X、横向Y以及上下方向Z上的移动。因此,在利用充电装置49对电池22进行充电期间,即使在车辆2中的搭乘者增减,车辆2相对于地表面26的高度发生变化,设置于车辆2的受电嵌合体3在插拔方向X、横向Y以及上下方向Z上位置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供电嵌合体40也追随该受电嵌合体3而移动。在由充电装置49进行的电池22的充电结束的情况下,控制部10解除锁定机构的驱动,使驱动移动部5而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第二实施方式]
图16~图19是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A中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3A的图。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3A的立体图。图17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3A的侧视图。图18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嵌合体40A的立体图。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A所具备的移动部5A的俯视图。
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3A不具备一对第三受电对置部351a、351b和一对第四对置部353a、353b,具备受电顶部36A和将受电嵌合体3A安装于车辆2的底部25的安装部件38a、38b。安装部件38a、38b配置在受电嵌合体3A的横向Y的两端。
受电端子保持部34A形成为方筒状,受电顶部36A形成为薄板状。并且,受电端子保持部34A是第一结构物。更具体地说明,如图17所示,受电端子保持部34A相对于顶面36F向上下方向Z的下方向Z2突出地形成。并且,在上下方向Z上,顶面36F与位于受电端子保持部34A的下方向Z2的第一受电对置部342的下表面的高度之差例如为50mm以上。具有这样的高度差的突出部不存在于车辆2的底部25。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A设置有引导机构7,引导机构7具有向插拔方向X延伸的引导用槽部72和与引导用槽部72卡合的引导用凸部71。在供电嵌合体40A的上表面441F与顶面36F接触时,引导机构7的引导用凸部71***引导用槽部72。并且,在引导用凸部71***到引导用槽部72的状态下,引导机构7限制供电嵌合体40A相对于受电嵌合体3向横向Y移动,另一方面,引导机构7允许供电嵌合体40A相对于受电嵌合体3向插拔方向X移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引导机构7中,引导用槽部72设置于供电嵌合体40A,引导用凸部71设置于顶面36F。并且,引导机构7中的引导用凸部71是形成于顶面36F的第二结构物。引导用凸部71相对于顶面36F向上下方向Z的下方向Z2突出地形成。另外,引导用凸部71沿着受电嵌合体3A的横向Y的中央位置即轴线36L延伸。另外,在上下方向Z上,在从下方向Z2侧观察的情况下,作为第一结构部的受电端子保持部34A与作为第二结构物的引导用凸部71的一部分重叠。
引导用槽部72形成为,***方向X1侧的宽度较宽,随着朝向拔出方向X2侧而宽度变窄。引导用凸部71以拔出方向X2侧的末端变细的方式形成,除了末端以外的部分以横向Y的宽度恒定的方式形成。
在图18所示的供电嵌合体40A的上表面441F(更具体而言,第一供电对置部441的上表面)的四角分别设置有传感器8,该传感器8检测供电嵌合体40A的上表面441F与顶面36F接触的情况。传感器8由第一传感器81a、第二传感器81b、第三传感器81c以及第四传感器81d构成。各传感器8例如由触摸传感器等构成。
另外,与上述的移动部5同样地,移动部5A具备俯仰用摆头机构54,该俯仰用摆头机构54以与横向Y平行的轴芯(旋转轴)54x为中心使供电嵌合体40A进行摆头动作。
然后,控制部10根据传感器8的检测结果驱动俯仰用摆头机构54,使供电嵌合体40A中的第一供电对置部441的上表面441F的四角与顶面36F接触。
另外,如上所述,移动部5具备插拔方向用驱动源52a,该插拔方向用驱动源52a使供电嵌合体40A向插拔方向X移动。并且,在插拔方向用驱动源52a的输出超过预先设定的阈值的情况下,控制部10判断为受电电力端子31b与供电电力端子41b已电连接,并停止驱动插拔方向用驱动源52a。
另外,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A的移动部5A具备偏航用摆头机构55,该偏航用摆头机构55以与上下方向Z平行的轴芯55x为中心进行供电嵌合体40A的摆头动作。
在偏航用摆头机构55中,设置于供电嵌合体40A的轴55a以轴芯55x为中心可旋转地安装于设置于固定部件54c的轴55b。而且,偏航用摆头机构55不具备驱动源。
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A,在车辆2因搭乘者的驾驶操作而停车时,若从上下方向Z观察车辆2,则如图19所示,存在车辆2相对于停车空间21的横向Y偏移的情况。在该情况下,车辆用充电***1A中,在插拔方向X上,图19中的受电嵌合体3A的一侧即右侧与供电嵌合体4A远离,另一方面,图19中的受电嵌合体3A的另一侧即左侧接近供电嵌合体4A。
与此相对,在供电嵌合体40A的外表面40o的横向Y上对置的一对供电嵌合体两侧面40F1、40F2与在受电嵌合体3A的内表面34i的横向Y上对置的一对受电嵌合体两侧面34F1、34F2接触的情况下,通过由该接触产生的外力,供电嵌合体40A如以下那样移动。
即,通过偏航用摆头机构55,供电嵌合体40A以轴芯55x为中心旋转,以使得供电嵌合体40A的***方向X1侧的端面与受电嵌合体3A的拔出方向X2侧的端面成为对置的对置状态。
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A在插拔方向X上,即使在车辆2以使得供电嵌合体40A的***方向X1侧的端面与受电嵌合体3A的拔出方向X2侧的端面成为非对置状态的方式停车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偏航用摆头机构55使供电嵌合体40A与受电嵌合体3A嵌合。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具有以下的结构。受电端子保持部34是第一结构物。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所涉及车辆用充电***1利用受电端子保持部34的形状以及受电顶部36的形状而将受电端子保持部34设为第一结构物,因此能够减少用于形成第一结构物的材料。其结果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充电***1能够使成本降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具有以下的结构。形成于顶面36F的引导用槽部72和引导用凸部71中的任一者是第二结构物。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利用引导机构7的引导用槽部72或引导用凸部71的形状,将引导用槽部72或引导用凸部71设为第二结构物,因此能够减少用于形成第二结构物的材料。其结果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能够使成本更低廉。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具有以下的结构。移动部5具备俯仰用摆头机构54,该俯仰用摆头机构54以与横向Y平行的轴芯54x为中心进行供电嵌合体40A的摆头动作,在供电嵌合体40A的上表面441F设置有传感器8,该传感器8对供电嵌合体40A的上表面441F与顶面36F接触的情况进行检测,控制部10根据传感器81的检测结果使供电嵌合体40A的上表面441F与顶面36F接触。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能够使供电嵌合体40A的上表面441F与顶面36F接触。其结果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能够适当地控制供电嵌合体40A相对于受电嵌合体3的姿势,能够使供电嵌合体40A可靠地嵌合于受电嵌合体3。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具有以下的结构。移动部5具备插拔方向用驱动源52a,该插拔方向用驱动源52a使供电嵌合体40A向插拔方向X移动,控制部10在插拔方向用驱动源52a的输出超过预先设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断为受电电力端子31b与供电电力端子41b已电连接而停止插拔方向用驱动源52a的驱动。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能够抑制供电嵌合体40A相对于受电嵌合体3的***不完全,抑制受电电力端子31b与供电电力端子41b未电连接的半嵌合状态。其结果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能够可靠地进行受电电力端子31b与供电电力端子41b的电连接。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具有以下的结构。移动部5具备偏航用摆头机构55,该偏航用摆头机构55以与上下方向Z平行的轴芯55x为中心进行供电嵌合体40的摆头动作。在供电嵌合体40的外表面40o的横向Y上对置的一对供电嵌合体两侧面40F1、40F2中的任一者的供电嵌合体两侧面40F1、40F2与在受电嵌合体3A的内表面34i的横向Y上对置的一对受电嵌合体两侧面34F1、34F2接触的情况下,通过偏航用摆头机构55,在横向Y上使供电嵌合体两侧面40F1、40F2与受电嵌合体两侧面34F1、34F2对置,使受电嵌合体3A与供电嵌合体40嵌合,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A通过偏航用摆头机构55,以供电嵌合体40A的***方向X1侧的端面与受电嵌合体3A的拔出方向X2侧的端面对置的方式,使供电嵌合体40A以轴芯55x为中心旋转。其结果是,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A,即使在车辆2以使得在插拔方向X上供电嵌合体40A的***方向X1侧的端面成为相对于受电嵌合体3A的拔出方向X2侧的端面稍微倾斜的非对置状态停车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偏航用摆头机构55使供电嵌合体40A的***方向X1侧的端面与受电嵌合体3A的拔出方向X2侧的端面对置,使供电嵌合体40A与受电嵌合体3A嵌合。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A的受电嵌合体3A被设置于车辆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A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的受电嵌合体3设置于车辆2。在该情况下,在受电嵌合体两侧面34F1、34F2中包括一对第二受电对置部343、344的内表面和一对第三受电对置部351a、351b的内表面(引导面351f1、351f2)。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A中,对传感器8分别设置于供电嵌合体40A的上表面441F的四角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A不限于此,设置于供电嵌合体40A的上表面441F的传感器8的数量既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4个以外的多个。另外,设置的位置不限于供电嵌合体40A的上表面441F的四角,可以适当地进行修正。另一方面,若在供电嵌合体40A的上表面441F的四角分别设置传感器8,则能够使供电嵌合体40A的上表面441F的四角与顶面36F接触,能够更准确地控制供电嵌合体40A相对于受电嵌合体3的姿势。
另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将一部分的结构与其他的一部分的结构组合来应用。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1A对从设置于车外的充电装置49向搭载于车辆2的蓄电池22供给电力而对蓄电池22进行充电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1A不限于此,也可以从搭载于车辆2的蓄电池22向设置于车外(例如居民)的充电装置49的蓄电池供给电力,对蓄电池进行充电。
进而,说明了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1A在通过搭乘者的驾驶操作而行驶及停车的车辆2上使用的车辆用充电***。但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1、1A不限于此,也可以用于不需要搭乘者的驾驶操作而行驶以及停车的自动驾驶车辆。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3、3A以相对于与上下方向Z正交的水平面平行的方式设置于车辆2。但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3、3A能够相对于该水平面倾斜地配置。这是由受电嵌合体3、3A相对于车辆2的搭载条件、对车辆2的组装公差引起的偏差、对车辆2的停车空间21中的路面状态、针对车辆2的乘客的配置或者装载物的配置状况等导致的。

Claims (7)

1.一种车辆用充电***,其特征在于,具备:
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具有供电嵌合体,所述供电装置设置于车辆的停车空间;以及
受电嵌合体,所述受电嵌合体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底部,能够在插拔方向上将所述供电嵌合体***所述受电嵌合体中和从所述受电嵌合体拔出所述供电嵌合体,
所述受电嵌合体具有:受电端子,所述受电端子与设置于所述车辆的电池电连接;受电端子保持部,所述受电端子保持部保持所述受电端子;和具有顶面的受电顶部,所述受电顶部在所述插拔方向上与所述受电端子保持部相邻地配置,
所述供电嵌合体具备供电端子,所述供电端子与设置于车外的充电装置电连接,
所述供电装置具有:移动部,所述移动部使所述供电嵌合体向所述插拔方向、上下方向以及与所述插拔方向和所述上下方向正交的横向移动;以及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对利用所述移动部实现的所述供电嵌合体的移动进行控制,
所述受电嵌合体具有:第一结构物,所述第一结构物沿着所述横向延伸;和第二结构物,所述第二结构物与所述受电嵌合体的所述横向的中央位置关联,
所述第一结构物和所述第二结构物相对于所述顶面向所述上下方向的任一侧突出地形成,
所述第二结构物预先设定所述插拔方向上的与所述第一结构物的距离,
所述供电装置具备位置检测装置,所述位置检测装置具有: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朝向所述上下方向的上方向射出检测光;和受光元件,所述受光元件接收被所述受电嵌合体反射的检测光,
所述位置检测装置与利用所述移动部实现的所述供电嵌合体的移动联动地移动,
所述控制部通过驱动所述移动部,进行使所述供电嵌合体与所述受电嵌合体嵌合的嵌合动作,
在由所述发光元件射出所述检测光的同时,所述控制部利用所述移动部使所述位置检测装置向所述插拔方向移动,由此使所述检测光向所述插拔方向扫描来检测所述第一结构物,
所述控制部根据检测出的所述第一结构物计算所述第二结构物在所述插拔方向上的位置,
所述控制部利用所述移动部,使所述位置检测装置向计算出的所述插拔方向上的所述第二结构物的位置移动,
在由所述发光元件射出所述检测光的同时,所述控制部利用所述移动部使所述位置检测装置向所述横向移动,由此使所述检测光向所述横向扫描来检测出所述第二结构物,
所述控制部根据检测出的所述第二结构物计算所述受电嵌合体的所述横向的所述中央位置,
所述控制部通过驱动所述移动部,使所述供电嵌合体的所述横向的中央位置与计算出的所述受电嵌合体的所述横向的中央位置一致,
所述控制部通过驱动所述移动部,使所述供电嵌合体向上方向移动,且向***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供电嵌合体与所述受电嵌合体嵌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充电***,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顶面,沿着所述插拔方向配置有多个所述第一结构物,
在所述顶面,沿着所述横向配置有多个所述第二结构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充电***,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电端子保持部形成为方筒状,
所述受电顶部形成为薄板状,
将所述受电端子保持部设为所述第一结构物。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充电***,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引导机构,所述引导机构具有向插拔方向延伸的引导用槽部和与所述引导用槽部卡合的引导用凸部,在所述供电嵌合体的上端面与所述顶面接触时,所述引导用凸部被***到所述引导用槽部,在所述引导用凸部被***到所述引导用槽部的状态下,限制所述供电嵌合体相对于所述受电嵌合体向所述横向的移动,而允许所述供电嵌合体相对于所述受电嵌合体向所述插拔方向的移动,
所述引导用槽部设置于所述顶面和所述供电嵌合体中的一者,
所述引导用凸部设置于所述顶面和所述供电嵌合体中的另一者,
在所述顶面形成的所述引导用槽部和所述引导用凸部中的一者是所述第二结构物。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充电***,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部具备俯仰用摆头机构,所述俯仰用摆头机构以与所述横向平行的轴芯为中心进行所述供电嵌合体的摆头动作,
在所述供电嵌合体的上表面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对所述供电嵌合体的所述上表面与所述顶面接触的情况进行检测,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传感器的检测结果驱动所述俯仰用摆头机构,使所述供电嵌合体的所述上表面与所述顶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充电***,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部具备偏航用摆头机构,所述偏航用摆头机构以与所述上下方向平行的轴芯为中心进行所述供电嵌合体的摆头动作,
在所述供电嵌合体的外表面的所述横向上对置的一对供电嵌合体两侧面中的任一者的所述供电嵌合体两侧面与在所述受电嵌合体的内表面的所述横向上对置的一对受电嵌合体两侧面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偏航用摆头机构,在所述横向上使所述供电嵌合体两侧面与所述受电嵌合体两侧面对置,使所述受电嵌合体与所述供电嵌合体嵌合。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充电***,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部具备插拔方向用驱动源,所述插拔方向用驱动源将所述供电嵌合体向所述插拔方向移动,
在所述插拔方向用驱动源的输出超过了预先设定的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判断为所述受电端子与所述供电端子已电连接并停止所述插拔方向用驱动源。
CN202210481728.5A 2021-05-06 2022-05-05 车辆用充电*** Pending CN11530310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78260A JP7289872B2 (ja) 2021-05-06 2021-05-06 車両用充電システム
JP2021-078260 2021-05-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03105A true CN115303105A (zh) 2022-11-08

Family

ID=83692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81728.5A Pending CN115303105A (zh) 2021-05-06 2022-05-05 车辆用充电***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55693A1 (zh)
JP (1) JP7289872B2 (zh)
CN (1) CN115303105A (zh)
DE (1) DE1020221108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25168B2 (ja) * 2020-07-31 2023-02-2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充電システム、及び、受電嵌合体
CN116402499B (zh) * 2023-06-06 2023-08-15 湖南昌茂电能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生物识别技术的智能充电桩结算***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88316B2 (ja) * 2010-08-04 2014-05-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充電装置
JP2015027130A (ja) * 2013-07-24 2015-02-0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送電機器及び受電機器
JP2019209729A (ja) * 2018-05-31 2019-12-12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給電装置
US11691529B2 (en) * 2019-09-23 2023-07-04 Abb Schweiz Ag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om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positioning for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89872B2 (ja) 2023-06-12
US20220355693A1 (en) 2022-11-10
DE102022110854A1 (de) 2022-11-10
JP2022172489A (ja) 2022-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303105A (zh) 车辆用充电***
US9033075B2 (en) Auto-seek electrical connection for a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EP3552862B1 (en) Charger plug for supplying electric energy to an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tation comprising said charger plug, charging receiver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said charging receiver and said charger plug
JP7225168B2 (ja) 車両用充電システム、及び、受電嵌合体
US11041956B2 (en) Lidar module and portable lidar scanner unit
KR102019285B1 (ko) 전기자동차 충전용 충전 커넥터, 도킹 소켓 및 도킹 어셈블리
CN110997398A (zh) 停车载具、用于停放电动车辆和给电动车辆的蓄电池充电的方法和停车位***
US20200001734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connecting a cable to a parked vehicle
US20200112127A1 (en) Device for automatically decoupling a connector inserted in a socket of an electric vehicle
JP2011050177A (ja) 電動車両自動充電装置
JP2000152512A (ja) 充電装置
US20200139820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 Connector Coupling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CN110323613A (zh) 连接器及端子零件
JPH09172743A (ja) 充電装置のカプラ結合装置
CN112736527B (zh) 一种充电连接结构及充电***
KR102635922B1 (ko) 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 배터리 결합 구조
EP0797274B1 (en) Connector connecting structure
CN217553717U (zh) 一种电动汽车自动充电agv小车
US20230191926A1 (en) Charge port and system for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
US20180316140A1 (en) Connector device
KR102380007B1 (ko) 충전모듈과 충전모듈을 장착한 자율주행로봇 및 이를 이용한 자율주행로봇 충전시스템
JP7094628B2 (ja) 車両用充電システム
JP2006268652A (ja) 自律走行体システム
CN210225019U (zh) 自动充电装置及插接式充电公头组件
CN102365569A (zh) 光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