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30547B - 座椅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座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30547B
CN115230547B CN202210415079.9A CN202210415079A CN115230547B CN 115230547 B CN115230547 B CN 115230547B CN 202210415079 A CN202210415079 A CN 202210415079A CN 115230547 B CN115230547 B CN 1152305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frame
width direction
cushion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1507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30547A (zh
Inventor
光冈尚树
杉浦由希规
坂口高志
斋藤崇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Bosho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Bosho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Boshoku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Boshok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2305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305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305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305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2Thigh-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2Attachment or adjustment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6Panel like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86Side-res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座椅装置,能够实现各分割垫的组装性的提高。座椅装置(1)具有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垫体(20)和支承垫体(20)的靠背框架(10)。垫体(20)由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分割而成的顶板主部(21)和各顶板侧部(22)构成。顶板主部(21)和各顶板侧部(22)分别具有座椅衬垫(主衬垫(21A)、侧衬垫(22A))、覆盖座椅衬垫的座椅罩(主罩(21B)、侧罩(22B))、及与座椅衬垫一体地结合的树脂构件(主面板(21C)、侧面板(22C))。树脂构件具备通过从座椅表侧向座椅背侧的***而相对于靠背框架(10)固定的卡扣构造(卡扣(CL))。

Description

座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座椅装置。详细而言,涉及具有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垫体和支承垫体的座椅框架的座椅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辆用座椅装置中,已知有由座椅衬垫和座椅罩构成的垫体由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分割而成的多个分割垫构成的结构(专利文献1)。各分割垫为相对于座椅框架单独地螺栓紧固而被固定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330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座椅装置中,由于各分割垫相对于座椅框架的组装伴随着从座椅宽度方向或座椅背侧进行的紧固作业,因此组装性差。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各分割垫的组装性的提高的座椅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座椅装置采用以下手段。
即,本发明的座椅装置是具有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垫体和支承垫体的座椅框架的座椅装置。垫体由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分割而成的多个分割垫构成。多个分割垫分别具有:座椅衬垫;座椅罩,单独地覆盖座椅衬垫;及树脂构件,通过与座椅罩和/或座椅衬垫的卡合而与由座椅罩覆盖的座椅衬垫单独地一体结合。树脂构件具备通过从座椅表侧向座椅背侧的***而相对于座椅框架固定的卡扣构造。
根据上述结构,各分割垫利用设置于各个树脂构件的卡扣构造,通过从座椅表侧向座椅背侧的***而相对于座椅框架固定。因此,能够使各分割垫相对于座椅框架的组装方向统一,由此能够实现各分割垫的组装性的提高。
另外,本发明的座椅装置还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座椅框架具有沿着座椅长度方向延伸的侧框架。卡扣构造沿着侧框架的延伸方向设有多个,形成为至少一个卡扣构造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错开的交错配置。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卡扣构造的交错配置,能够将具备该构造的分割垫相对于座椅框架组装成更不易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摇晃的状态。
另外,本发明的座椅装置还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树脂构件还具有侧抵接部,该侧抵接部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相对于座椅框架抵接。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侧抵接部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相对于座椅框架的抵接,能够将具备该构造的分割垫相对于座椅框架组装成更不易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摇晃的状态。
另外,本发明的座椅装置还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卡扣构造具有:卡扣,设置于树脂构件并***到形成于座椅框架的卡扣嵌合孔内而一体地卡扣嵌合;及钩挂部,配置于比卡扣靠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并以随着卡扣向卡扣嵌合孔的***而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钩挂于座椅框架的方式一体地卡扣嵌合。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由卡扣和钩挂部的组合构成卡扣构造,能够将具备该构造的分割垫相对于座椅框架组装成更不易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摇晃的状态。
另外,本发明的座椅装置还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树脂构件具有罩固定槽,该罩固定槽通过与座椅罩的末端结合的固定件从座椅背侧的***来固定该末端。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采用将座椅罩的末端固定于树脂构件的结构,能够实现具备该构造的分割垫的构造的合理化。
另外,本发明的座椅装置还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多个分割垫由座椅装置的座椅靠背和/或座垫中的、形成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的顶板主部和形成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分的各顶板侧部这三个分割要素构成。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各分割垫的分割线设置在顶板主部与其两侧的各顶板侧部之间,因此能够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适当地分割垫体,以使乘坐舒适度不易受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座椅靠背的主视图。
图3是座椅靠背的后视图。
图4是座椅靠背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背面侧观察图4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座椅靠背的垫体的后视图。
图7是将座椅靠背的内部可视化表示的主视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图9是座垫的俯视图。
图10是座垫的仰视图。
图11是座垫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从底面侧观察图11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座垫的垫体的仰视图。
图14是将座垫的内部可视化表示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4的XV-XV线剖视图。
图16是图14的XVI-XVI线剖视图。
图17是图14的XVII-XVII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座椅装置1的概略结构)
首先,使用图1~图17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表示前后上下左右等各方向的情况下,是指各图中所示的各个方向。另外,在“座椅宽度方向”等对各方向附加“座椅”来表示的情况下,是指以后述的座椅装置1的朝向为基准的方向。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没有示出具体的参照图的情况下、或者没有与参照图相当的标号的情况下,适当参照图1~图17中的任一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装置1构成为设置在汽车的地板F上的单人乘坐用的右侧坐席。上述座椅装置1具备形成就座者的靠背部的座椅靠背2、形成就座部的座垫3、及形成头枕部的头枕4。
座椅靠背2的左右两侧的下端部分别经由电动式的倾角调节机构5与座垫3的左右两侧的后端部连结。由此,座椅靠背2为能够随着各倾角调节机构5的动作而在座椅前后方向上自由地调节相对于座垫3的靠背角度的结构。
在上述座椅靠背2与座垫3的各连结部,分别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覆盖有树脂制的侧护罩6A、6B。右侧的侧护罩6A比左侧的侧护罩6B向前方延伸得更长,成为也覆盖座垫3的右侧部的结构。
座垫3为其左右两侧部分别经由电动式的升降机构7与地板F连结的结构。由此,座垫3为能够随着各升降机构7的动作而自由地调节座垫3相对于地板F的高度的结构。上述座垫3具备能够调节其前部的座面角度的俯仰机构8。
上述座椅靠背2和座垫3分别为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载荷的垫体20、40由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被分割成三个部分的三个分割要素构成的结构。具体而言,座椅靠背2为其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背部的垫体20由形成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的顶板主部21和形成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分的各顶板侧部22这三个分割要素构成的结构。在此,顶板主部21和各顶板侧部22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分割垫”。
顶板主部21为如下结构:其与就座者的背部接触的座椅表面由朝向前方的相对平坦的面形状构成,能够从后方笔直地弹性支承就座者的背部。各顶板侧部22为其与就座者的背部接触的座椅表面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向前方倾斜地伸出的堤坝状的伸出形状。由此,各顶板侧部22为能够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外斜后方弹性支承就座者的背部的结构。
座垫3也同样地为其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臀部的垫体40由形成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的顶板主部41和形成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分的各顶板侧部42这三个分割要素构成的结构。在此,顶板主部41和各顶板侧部42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分割垫”。
顶板主部41为如下结构:其与就座者的臀部接触的座椅表面由朝向上方的相对平坦的面形状构成,从下方笔直地弹性支承就座者的臀部。各顶板侧部42为其与就座者的臀部接触的座椅表面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向上方倾斜地伸出的堤坝状的伸出形状。由此,各顶板侧部42为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外斜下方弹性支承就座者的臀部的结构。
上述座椅靠背2的垫体20为将其顶板主部21和各顶板侧部22分别相对于形成座椅靠背2的骨架的靠背框架10仅通过从前方的接近而简便地组装的结构(参照图2~图8)。另外,座垫3的垫体40也同样地为将其顶板主部41和各顶板侧部42分别相对于形成座垫3的骨架的座垫框架30仅通过从上方的接近而简便地组装的结构(参照图9~图16)。
上述座椅装置1为即使形成为上述那样的组装构造,也能够将座椅靠背2的垫体20和座垫3的垫体40相对于靠背框架10和座垫框架30适当地固定的结构。以下,对座椅靠背2及座垫3的各部分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在此,靠背框架10和座垫框架30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座椅框架”。
(座椅靠背2)
首先,使用图2~图8对座椅靠背2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图3所示,座椅靠背2具有:金属制的靠背框架10,形成座椅靠背2的内部骨架;及垫体20,组装于靠背框架10并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载荷。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座椅靠背2具有覆盖其背面的树脂制的背板。如图4~图5所示,靠背框架10为组装成在主视下呈纵长的框形状的结构。
具体而言,靠背框架10具有形成沿着座椅靠背2的左右两侧部的纵长状的骨架的左右一对侧框架11。另外,靠背框架10具有形成沿着座椅靠背2的上侧部的横长状的骨架的上框架12。另外,靠背框架10具有形成沿着座椅靠背2的下侧部的横长状的骨架的下框架13。
各侧框架11分别由成型为在高度方向上呈长条状延伸的形状的金属板的冲压成型品构成。各侧框架11配设成相互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相对的朝向。各侧框架11分别为各自的前缘和后缘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折弯的横截面呈U字状的框架形状。
上框架12由成型为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呈长条状延伸的形状的金属板的冲压成型品构成。上框架12为向后开口的横截面呈U字状的框架形状。上框架12架设在各侧框架11的上端部之间并与它们一体地焊接。
下框架13由成型为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呈长条状延伸的形状的金属板的冲压成型品构成。下框架13为下端部向前方弯曲的横截面呈J字状的框架形状。下框架13架设在各侧框架11的下端部之间并与它们一体地焊接。详细而言,下框架13横跨并焊接在各侧框架11的下部后缘的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折弯而成的凸缘部与下部前缘的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折弯而成的凸缘部之间。
垫体20由形成座椅靠背2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的垫构造的顶板主部21和形成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分的垫构造的各顶板侧部22这三个分割要素构成。该顶板主部21和各顶板侧部22为相互完全分离的结构,并且为分别单独地从前方组装并固定于靠背框架10的结构。
(顶板主部21)
如图3、图5及图6所示,顶板主部21具有发泡聚氨酯制的主衬垫21A和覆盖于主衬垫21A的整个表面的织物制的主罩21B。另外,顶板主部21具有沿着主衬垫21A的上部背面(后表面)以层叠状设置的树脂制的主面板21C。
在此,主衬垫21A相当于本发明的“座椅衬垫”。另外,主罩21B相当于本发明的“座椅罩”。另外,主面板21C相当于本发明的“树脂构件”。另外,在图3、图5及图6中,主罩21B通过细线仅示出了外形线,由主罩21B覆盖的内部构造被可视化表示。
主衬垫21A形成为被设置成从前方横跨靠背框架10的上框架12和下框架13而覆盖的、在高度方向上较长的衬垫形状。详细而言,主衬垫21A形成为能够遍及座椅宽度方向的大部分区域从前方覆盖靠背框架10的各侧框架11之间的框内区域的宽幅的衬垫形状。
另外,主衬垫21A为其上缘部和下缘部分别以朝向后方呈檐状伸出的方式延伸的形状。上述主衬垫21A为其向后方伸出的上缘部和下缘部还从前方覆盖于上框架12的顶板上和下框架13的底板下的结构。
如图2和图8所示,上述主衬垫21A为如下结构:其与就座者的背部接触的座椅表面形成为朝向前方的相对平坦的面形状,能够从后方笔直地弹性支承就座者的背部。由此,主衬垫21A为能够在靠背框架10的框内区域从后方大范围地弹性支承就座者的背部的结构。
参照图6,上述主衬垫21A在其发泡成型时,通过在成型模具内设置主面板21C并进行发泡成型,由此成型为与主面板21C一体接合的状态。主面板21C沿着主衬垫21A的上部区域,详细而言,如图5所示,沿着主衬垫21A的从前方覆盖于上框架12的上部区域的背面(后表面)以层叠状设置。
如图5~图6所示,在上述主面板21C,在其背面上的左右两处位置分别形成有朝向后方呈台座状突出的安装座21C1。在各安装座21C1分别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并一体地安装有树脂制的卡扣CL。通过上述安装,各卡扣CL以使它们的前端部从各安装座21C1向后方突出的状态一体地固定于各安装座21C1。
如图5所示,在将顶板主部21向靠背框架10进行组装时,各卡扣CL分别从前方***到形成于上框架12的前板部的对应的各卡扣嵌合孔12A内。由此,各卡扣CL伴随着弹性变形而***到上框架12的各卡扣嵌合孔12A内,通过与复原相伴的弹力而钩挂于各卡扣嵌合孔12A的周缘,由此一体地卡扣嵌合。
通过上述卡扣嵌合,主衬垫21A设置成从前方横跨上框架12和下框架13而覆盖的状态。在上述主面板21C,沿着其中央上缘部形成有朝向后方呈檐状伸出的檐部21C2。
上述檐部21C2为以与主衬垫21A的向后方伸出的上缘部的下表面呈齐平状的方式在座椅宽度方向呈板状延伸的形状。通过将主面板21C的各卡扣CL从前方***到上框架12的各卡扣嵌合孔12A内而进行组装,由此将上述檐部21C2设置成搭在上框架12的顶板上。由此,主面板21C为将施加于顶板主部21的重力方向的载荷从檐部21C2传递到上框架12的顶板上,并由上框架12从下方支承的结构。
在上述主面板21C,在其左右两缘和檐部21C2的后缘分别形成有以沿着各缘呈条纹状延伸的方式凹陷的罩固定槽21C3。这些罩固定槽21C3形成为向后开口的狭缝形状,成为用于固定主罩21B的覆盖于主衬垫21A的上表面和左右两侧面的作为末梢的各末端的部位。具体而言,罩固定槽21C3为如下结构:通过将沿着主罩21B的各末端结合的未图示的树脂板(固定件)从后方***罩固定槽21C3的内部,由此将各树脂板(固定件)钩挂固定,以使各树脂板(固定件)不会因与主罩21B的张紧相伴的张力而向后方脱落。
主罩21B从前方覆盖于主衬垫21A的整个表面,其上下左右的各周缘侧的末端通过主衬垫21A的上下左右的各周围面向座椅背侧(后侧)拉入。并且,主罩21B的覆盖于主衬垫21A的上表面和左右两侧面的作为末梢的各末端通过上述未图示的树脂板(固定件)而固定于主面板21C的背侧的各罩固定槽21C3。
另外,主罩21B的覆盖于主衬垫21A的下表面的作为末梢的末端通过与该末端结合的未图示的J形钩钩挂在形成于下框架13的座椅背侧部(后部)的未图示的钩挂槽中而被固定。另外,主罩21B的覆盖于主衬垫21A的左右两侧面的作为末梢的末端在未结合有上述未图示的树脂板(固定件)的部位,利用未图示的粘扣等结合件与主衬垫21A的背面(后表面)结合而被固定。
(顶板侧部22)
如图3、图5及图6所示,各顶板侧部22分别具有发泡聚氨酯制的侧衬垫22A和覆盖于侧衬垫22A的整个表面的织物制的侧罩22B。另外,各顶板侧部22分别具有树脂制的侧面板22C,该侧面板22C遍及沿着侧衬垫22A的背面(后表面)的高度方向的大范围区域以层叠状设置。
在此,各侧衬垫22A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座椅衬垫”。另外,各侧罩22B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座椅罩”。另外,各侧面板22C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树脂构件”。另外,在图3、图5及图6中,各侧罩22B通过细线仅示出了外形线,由各侧罩22B覆盖的内部构造被可视化表示。
各侧衬垫22A分别形成为被设置成从前方遍及靠背框架10的各侧框架11的高度方向的整个区域而覆盖的形状、且被设置成在高度方向上较长的衬垫形状。详细而言,各侧衬垫22A为设置成与主衬垫21A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没有间隙地以横向排列状排列的衬垫形状。
各侧衬垫22A为它们的上缘部和下缘部分别以朝向后方呈檐状伸出的方式延伸的形状。各侧衬垫22A为它们的向后方伸出的上缘部和下缘部还从前方覆盖于靠背框架10的上框架12的顶板上和下框架13的底板下的结构。
另外,各侧衬垫22A为它们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内缘部和外缘部均以分别朝向后方呈檐状伸出的方式延伸的形状。各侧衬垫22A为它们的向后方伸出的内缘部和外缘部还从前方覆盖于各侧框架11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面和外侧面的结构。
如图2及图8所示,各侧衬垫22A为如下结构:它们的与就座者的背部接触的座椅表面与主衬垫21A的座椅表面并排,并具备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向前方倾斜地伸出的堤坝状的伸出形状。由此,各侧衬垫22A为具备能够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外斜后方弹性支承就座者的背部的侧支承功能的结构。
参照图6,各侧衬垫22A在它们的发泡成形时,通过在成形模具内设置对应的各侧面板22C并进行发泡成形,由此成形为与对应的各侧面板22C一体接合的状态。如图5所示,各侧面板22C沿着各侧衬垫22A的覆盖于各侧框架11的高度方向的大部分背面区域以层叠状设置。
详细而言,如图8所示,各侧面板22C沿着各侧衬垫22A的背面被挖掉而成的凹面形状,以形成沿着这些凹面形状的U字状的横截面的方式设置成在高度方向上延伸。各侧衬垫22A的背面的挖掉形状为沿着各侧衬垫22A的以堤坝状伸出的座椅表面形状的堤坝状的挖掉形状。
因此,通过沿着这些侧衬垫22A的堤坝状的凹面形状以层叠状设置的各侧面板22C,各侧衬垫22A的堤坝状的伸出部分沿着各个堤坝的各斜面从座椅背侧分别以面状被强力地支承。由此,各侧衬垫22A被各侧面板22C从座椅背侧强力地支承,以使这些堤坝状的伸出部分不易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外倾倒。
详细而言,各侧衬垫22A为如下结构:通过被各侧面板22C从座椅背侧以面状支承,由此能够使从就座者的背部受到的载荷广泛地体压分散而被承受。由此,各顶板侧部22为能够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外斜后方以适当的硬度弹性支承就座者的背部的结构。另外,在就座者相对于座椅装置1从横向乘降时,各顶板侧部22即使受到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外压入的力,它们的堤坝形状也不易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外倾倒。
各侧面板22C通过从前方组装于各侧框架11,由此设置成它们的U字横截面分别从前方和座椅宽度方向的内外方覆盖各侧框架11的状态。如图5~图6所示,在各侧面板22C,在它们的背面上的高度方向的多处隔开间隔地排列形成有板状的肋22C1。
各肋22C1分别形成为在各侧面板22C的U字的内部以板状伸出。详细而言,各肋22C1形成为以分别与各侧面板22C的U字横截面的内侧壁、前壁和外侧壁相连并向后开口的U字板状伸出。
参照图6,通过将各侧面板22C从前方组装于各侧框架11,由此各肋22C1设置成它们的U字的前边部分从前方面对各侧框架11的前边部分、即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折弯而成的前缘侧的凸缘部分。
并且,各肋22C1的U字的内侧边部分(侧抵接部22C2)设置成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面对各侧框架11的前缘侧的凸缘部分的被折弯的作为末梢的边缘部分。而且,各肋22C1的U字的外侧边部分设置成面对各侧框架11的外侧面。通过上述组装,各侧面板22C为如下结构:在形成有各肋22C1的区域中,能够相对于各侧框架11分别从前方和座椅宽度方向的内外方抵接而传递载荷。
如图5~图6所示,在各侧面板22C,在它们的背面上的高度方向的三处位置分别形成有朝向后方以台座状突出的安装座22C3。在各安装座22C3分别从下侧、上侧或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并一体地安装有树脂制的卡扣CL。通过上述安装,各卡扣CL以使它们的前端部从各安装座22C3向后方突出的状态一体地固定于各安装座22C3。
如图5所示,在将各顶板侧部22向靠背框架10进行组装时,各卡扣CL分别从前方***到与各侧框架11结合的对应的各托架11A的卡扣嵌合孔11B内。由此,各卡扣CL伴随着弹性变形而***到各托架11A的卡扣嵌合孔11B内,通过与复原相伴的弹力而钩挂于各卡扣嵌合孔11B的周缘,由此一体地卡扣嵌合。
通过上述卡扣嵌合,各侧衬垫22A设置成分别从前方覆盖于对应的各侧框架11的状态。在此,在各侧面板22C的高度方向上排列的各三个安装座22C3中的、配置于上侧和下侧的各两个安装座22C3分别配置于各侧面板22C的与U字横截面的外侧壁及连接于外侧壁的对应的肋22C1相连的靠外的位置。
另外,配置于高度方向的中间侧的各一个安装座22C3分别配置于各侧面板22C的成为从U字横截面的内侧壁的后缘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延伸出的后表面部上的靠内侧的位置。这样,各安装座22C3成为中间侧的一个相对于上下两个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错开配置的交错配置。由此,安装于各安装座22C3的各卡扣CL的配置也成为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错开的交错配置。
在各侧面板22C,在它们的U字横截面的内侧壁的后缘和外侧壁的后缘分别形成有以沿着各缘呈条纹状延伸的方式凹陷的罩固定槽22C4。这些罩固定槽22C4形成为向后开口的狭缝形状,成为用于固定各侧罩22B的覆盖于各侧衬垫22A的左右两侧面的成为末梢的各末端的部位。具体而言,各罩固定槽22C4为如下结构:通过将沿着各侧罩22B的各末端结合的未图示的树脂板(固定件)从后方***到各罩固定槽22C4的内部,由此将各树脂板(固定件)以使各树脂板(固定件)不会因与各侧罩22B的张紧相伴的张力而向后方脱落的方式钩挂固定。
如图5所示,在各侧面板22C,在它们的沿着各侧衬垫22A的上缘部向后方呈檐状伸出的上壁部,形成有朝向下方以台座状突出的凸台22C5。各凸台22C5为在将各顶板侧部22向靠背框架10进行组装时,分别从上方插通并嵌合到形成于上框架12的顶板的左右两端部的对应的各凸台孔12B内的部位。
通过上述嵌合,各侧面板22C的上壁部设置成相对于上框架12分别在前后左右抵接而被限制移动的状态。因此,在将各凸台22C5从上方插通到上框架12的各凸台孔12B内之后,将上述的各卡扣CL从前方***到对应的各托架11A的卡扣嵌合孔11B内而进行卡扣嵌合,由此,各凸台22C5被固定成不会从上框架12的各凸台孔12B向上方脱落的状态。
各侧罩22B从前方覆盖于对应的各侧衬垫22A的整个表面,各侧罩22B的上下左右的各周缘侧的末端通过对应的各侧衬垫22A的上下左右的各周围面向座椅背侧(后侧)拉入。并且,各侧罩22B的覆盖于各侧衬垫22A的左右两侧面的作为末梢的各末端通过上述未图示的树脂板(固定件)而固定于对应的各侧面板22C的背侧的各罩固定槽22C4。
另外,各侧罩22B的覆盖于各侧衬垫22A的上表面的作为末梢的末端通过与该末端结合的未图示的J形钩钩挂于与上框架12的座椅背侧部(后部)结合的未图示的钩挂部而被固定。另外,各侧罩22B的覆盖于各侧衬垫22A的下表面的作为末梢的末端通过与该末端结合的未图示的J形钩钩挂于与下框架13的座椅背侧部(后部)结合的未图示的钩挂部而被固定。
(顶板主部21与各顶板侧部22的组装)
构成上述垫体20的顶板主部21和各顶板侧部22按照以下顺序,相对于靠背框架10从前方组装。首先,垫体20的各顶板侧部22比顶板主部21先从前方依次组装于靠背框架10。
各顶板侧部22分别以各侧衬垫22A被对应的各侧罩22B覆盖,且与各侧罩22B的末端结合的未图示的树脂板(固定件)固定于各侧面板22C的背侧的各罩固定槽22C4而模块化的状态,组装于靠背框架10。另外,顶板主部21也以主衬垫21A被主罩21B覆盖,且与主罩21B的末端结合的未图示的树脂板(固定件)固定于主面板21C的背侧的各罩固定槽21C3而模块化的状态,组装于靠背框架10。
具体而言,首先,将各顶板侧部22从前方接近靠背框架10,并将形成于各侧面板22C的上壁部的各凸台22C5从上方依次插通并嵌合到形成于上框架12的左右两端部的对应的各凸台孔12B内。由此,各顶板侧部22的凸台22C5分别与上框架12的左右两端部卡合。
接着,以这些凸台22C5的嵌合部分为支点,将各侧面板22C从前方依次压贴于各侧框架11。由此,将安装于各侧面板22C的背面的各卡扣CL分别从前方***到与各侧框架11结合的对应的各托架11A的卡扣嵌合孔11B内而一体地卡扣嵌合。
通过上述组装,各顶板侧部22相对于靠背框架10分别一体地组装。接着,将各顶板侧部22的侧罩22B的上缘侧的末端向上框架12的背侧拉入,钩挂并固定于未图示的钩挂部。并且,将各顶板侧部22的侧罩22B的下缘侧的末端向下框架13的背侧引入,钩挂并固定于未图示的钩挂槽。
通过上述组装,各顶板侧部22相对于各侧框架11一体地组装。这样,各顶板侧部22为如下结构:尽管相对于靠背框架10需要将一部分向后伸,但仅通过从前方的接近就被简便地组装。
通过上述组装,各顶板侧部22成为被各侧框架11分别从座椅背侧坚固地支承的状态。详细而言,各顶板侧部22相对于各侧框架11分别通过在高度方向的三处部位交错配置的各卡扣CL而被一体地固定。
另外,各顶板侧部22被设置成各侧面板22C的侧抵接部22C2相对于各侧框架11分别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抵接而能够传递载荷的状态。因此,各顶板侧部22能够利用交错配置的各卡扣CL的固定构造强力地支承从就座者的背部受到的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横向的载荷,并且还能够将该载荷从各侧抵接部22C2适当地传递到各侧框架11,由此广泛地分散载荷来承受。
接着,将顶板主部21从前方组装于靠背框架10。具体而言,首先,将顶板主部21从前方接近靠背框架10,并将安装于主面板21C的左右两处的各卡扣CL分别从前方***到形成于上框架12的前板部的对应的各卡扣嵌合孔12A内而一体地卡扣嵌合。
在进行上述组装时,顶板主部21通过设置成从前方嵌入到先前组装于靠背框架10的各顶板侧部22之间,由此,通过各顶板侧部22引导大致的组装位置。通过上述组装,顶板主部21的主衬垫21A被设置成从前方横跨上框架12和下框架13而覆盖的状态。另外,主面板21C的檐部21C2设置成搭在上框架12的顶板上。
接着,将主罩21B的下缘侧的末端向下框架13的背侧拉入,钩挂并固定于未图示的钩挂槽。通过上述组装,顶板主部21横跨上框架12和下框架13而一体地组装。这样,顶板主部21也为如下结构:尽管相对于靠背框架10需要将一部分向后伸,但仅通过从前方的接近就被简便地组装。
通过上述组装,顶板主部21成为其上部和下部分别被上框架12和下框架13从座椅背侧牢固地支承的状态。另外,顶板主部21在上述上框架12与下框架13之间的框内区域中,由架设在它们之间的未图示的轮廓垫从座椅背侧以面状弹性支承。由此,顶板主部21在上述上框架12与下框架13之间的框内区域中,能够从座椅背侧柔软地支承从就座者的背部受到的载荷。
这样,垫体20为如下结构:将成为其构成要素的顶板主部21和各顶板侧部22分别相对于靠背框架10仅通过从前方的接近就简便地组装,而无需组装的作业者绕到靠背框架10的后方。因此,垫体20相对于靠背框架10的组装方向被统一,能够提高组装的作业性。
构成上述垫体20的顶板主部21和各顶板侧部22为相互完全分离的结构,并且为分别单独地弹性支承就座者的背部的结构。因此,在垫体20中,在发生车辆的后部碰撞时,即使就座者的背部从前方强力地压贴于座椅靠背2而将顶板主部21向后方强力地压入,各顶板侧部22也不会被顶板主部21向后方牵拉。
因此,与各顶板侧部22同顶板主部21相连的结构相比,能够使顶板主部21针对从就座者的背部受到的载荷更大地向后方陷入。由此,在发生车辆的后部碰撞时,与就座者的背部的陷入被相对较早地阻止那样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头部以背部为支点呈鞭打状后倾那样的动作不易发生。
如图8所示,作为上述顶板主部21与各顶板侧部22的边界面的各分割面M形成为如下的折弯状的分割面形状。即,各分割面M形成为具有第一分割面M1和第二分割面M2的面形状,该第一分割面M1从座椅表侧朝向座椅背侧延伸,该第二分割面M2从第一分割面M1的延伸到座椅背侧的前端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倾斜地折弯并向座椅背侧延伸。
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即使异物或使用者的手指从座椅表侧进入到顶板主部21与各顶板侧部22之间,在第一分割面M1与第二分割面M2之间的弯曲部处,也容易限制异物或使用者的手指向深处的进入。详细而言,各分割面M形成为以各自的第一分割面M1比第二分割面M2在前后方向上立起的朝向从座椅表侧向座椅背侧延伸的面形状。
另外,各分割面M的第二分割面M2从第一分割面M1的延伸出的前端折弯的位置为比顶板主部21的厚度方向(前后方向)的中央靠座椅背侧的位置。上述顶板主部21为如下结构:通过上述分割构造,在其左右两侧的第二分割面M2处,能够被各顶板侧部22从座椅背侧倾斜地支承。
各顶板侧部22的侧衬垫22A为由比顶板主部21的主衬垫21A硬质的发泡聚氨酯构成的结构。由此,垫体20为能够通过在顶板主部21从后方相对柔软地支承就座者的背部,并且通过各顶板侧部22以适当的硬度侧支承就座者的背部的结构。
详细而言,通过将垫体20形成为上述分割构造,能够在顶板主部21和各顶板侧部22适当地划分设置彼此硬度不同的发泡氨基甲酸乙酯,而不会在边界部分混合。另外,通过使各顶板侧部22比顶板主部21硬,能够在第一分割面M1与第二分割面M2之间的弯曲部处更适当地限制异物或使用者的手指向深处的进入。
顶板主部21的主罩21B为将张设于其座椅表面的顶板罩片B1和张设于左右的各分割面M的各分割面罩片B3缝合成一片的结构。顶板罩件B1为如下结构:在其左右各侧的周缘具有以还张设于各分割面M的第一分割面M1的方式延伸的延长部位B2,并具有在各第一分割面M1上将各延长部位B2的缘部和各分割面罩片B3的缘部缝合的缝合部B4。
各顶板侧部22的侧罩22B也同样地为将张设于其座椅表面的顶板罩片B1和张设于与顶板主部21之间的分割面M的分割面罩片B3缝合成一片的结构。各顶板罩件B1为如下结构:具有以还张设于上述分割面M的第一分割面M1的方式延伸的延长部位B2,并具有在各第一分割面M1上将各延长部位B2的缘部和各分割面罩片B3的缘部缝合的缝合部B4。这样,通过将各缝合部B4设置在从座椅表面偏离的分割面M上,能够使垫体20的乘坐舒适性及外观品质不易受损。
(座垫3)
接着,使用图9~图16对座垫3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9~图10所示,座垫3具有:金属制的座垫框架30,形成座垫3的内部骨架;及垫体40,组装于座垫框架30并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载荷。如图11~图12所示,座垫框架30为组装成在俯视下呈纵长的框形状的结构。
具体而言,座垫框架30具有左右一对下臂31,该左右一对下臂31形成沿着座垫3的左右两侧部的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骨架。另外,座垫框架30具有左右一对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俯仰臂32,该俯仰臂32以能够在高度方向上旋转的方式组装到各下臂31的前部上。另外,座垫框架30具有俯仰面板33,该俯仰面板33由一体地架设在各俯仰臂32的前端部之间的横长状的板材构成。俯仰面板33形成沿着座垫3的前侧部的横长状的骨架。在此,各俯仰臂32相当于本发明的“侧框架”。
俯仰面板33为如下结构(俯仰机构8):各俯仰臂32通过未图示的驱动单元而相对于各下臂31在高度方向上被旋转驱动,由此相对于各下臂31的立起角度(座面角度)被改变。具体而言,俯仰面板33为如下结构:能够在与各俯仰臂32一起与各下臂31的上表面呈齐平状的平坦位置、和通过各俯仰臂32从该平坦位置的提升旋转而相对于各下臂31形成前高后低状的角度的倾斜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另外,座垫框架30具有:前管34,一体地架设在各下臂31的前部之间;及后管35,一体地架设在各下臂31的后部之间。各下臂31分别由成型为在前后方向上呈长条状延伸的形状的金属板的冲压成型品构成。各下臂31配设成相互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相对的朝向。各下臂31分别形成为各自的上缘和下缘向右侧折弯而成的横截面呈U字状的框架形状。
各俯仰臂32也分别由成型为在前后方向上呈长条状延伸的形状的金属板的冲压成型品构成。各俯仰臂32为形成横截面呈台阶状的框架形状的结构。具体而言,各俯仰臂32分别形成为具有第一顶板部32A、第一侧板部32B、第二顶板部32C和第二侧板部32D的形状。
各第一顶板部32A形成为沿着各下臂31的上表面在前后方向上呈长条状延伸的板形状。各第一顶板部32A形成为比各下臂31的上表面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伸出的板形状。
各第一侧板部32B形成为从各第一顶板部32A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缘部呈垂下状延伸的板形状。各第一侧板部32B为如下结构: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与各下臂31相对,各第一侧板部32B的后端部以能够相对于各下臂31旋转的方式销接合。通过各销接合,各俯仰臂32相对于各下臂31以能够在高度方向上旋转的方式连结。
各第二顶板部32C形成为从各第一侧板部32B的下侧的缘部朝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呈折弯状延伸的板形状。各第二顶板部32C形成为在比各下臂31靠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且较低的位置处沿前后方向呈长条状延伸的板形状。各第二侧板部32D形成为从各第二顶板部32C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缘部呈垂下状延伸的板形状。
俯仰面板33由成型为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呈长条状延伸的形状的金属板的冲压成型品构成。俯仰面板33架设在各俯仰臂32的第一顶板部32A的前端部之间并与它们一体地焊接。
垫体40由形成座垫3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的垫构造的顶板主部41和形成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分的垫构造的各顶板侧部42这三个分割要素构成。该顶板主部41和各顶板侧部42为相互完全分离的结构,并且为分别单独地从上方组装并固定于座垫框架30的结构。
(顶板主部41)
如图10、图12及图13所示,顶板主部41具有发泡聚氨酯制的主衬垫41A和覆盖于主衬垫41A的整个表面的织物制的主罩41B。另外,顶板主部41具有沿着主衬垫41A的前部背面(下表面)以层叠状设置的树脂制的主面板41C。
在此,主衬垫41A相当于本发明的“座椅衬垫”。另外,主罩41B相当于本发明的“座椅罩”。另外,主面板41C相当于本发明的“树脂构件”。另外,在图10、图12及图13中,主罩41B通过细线仅示出了外形线,由主罩41B覆盖的内部构造被可视化表示。
主衬垫41A形成为被设置成从上方跨越座垫框架30的俯仰面板33和后管35而覆盖的、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衬垫形状。详细而言,主衬垫41A形成为能够遍及座椅宽度方向的大部分区域从上方覆盖座椅框架30的各下臂31之间的框内区域的宽幅的衬垫形状。
另外,主衬垫41A为其前缘部和后缘部分别以朝向下方呈檐状伸出的方式延伸的形状。上述主衬垫41A为其向下方伸出的前缘部和后缘部还从上方覆盖于俯仰面板33的前表面和后管35的后表面的结构。
如图9及图15~图16所示,上述主衬垫41A为如下结构:其与就座者的臀部接触的座椅表面形成为朝向上方的相对平坦的面形状,能够从下方笔直地弹性支承就座者的臀部。由此,主衬垫41A为能够在座垫框架30的框内区域从下方大范围地弹性支承就座者的臀部的结构。
参照图13,上述主衬垫41A在其发泡成型时,通过在成型模具内设置主面板41C并进行发泡成型,由此成型为与主面板41C一体接合的状态。主面板41C沿着主衬垫41A的前部区域,详细而言,如图12所示,沿着主衬垫41A的从上方覆盖于俯仰面板33的前部区域的背面(下表面)以层叠状设置。
如图12~图13所示,在上述主面板41C,在其背面上的左右两处位置分别形成有朝向下方呈台座状突出的安装座41C1。在各安装座41C1分别从后方***并一体地安装有树脂制的卡扣CL。通过上述安装,各卡扣CL以使它们的前端部从各安装座41C1向下方突出的状态一体地固定于各安装座41C1。
如图12所示,在将顶板主部41向座垫框架30进行组装时,各卡扣CL分别从上方***到形成于俯仰面板33上的对应的各卡扣嵌合孔33A内。由此,各卡扣CL伴随着弹性变形而***到俯仰面板33的各卡扣嵌合孔33A内,通过与复原相伴的弹力而钩挂于各卡扣嵌合孔33A的周缘,由此一体地卡扣嵌合。
通过上述卡扣嵌合,主衬垫41A被设置成从上方横跨俯仰面板33和后管35而覆盖的状态。在上述主面板41C形成有以从其中央前缘部向下方突出的方式伸出的左右一对钩挂部41C2。
各钩挂部41C2分别为以与主衬垫41A的向下方伸出的前缘部的后表面呈齐平状的方式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呈板状延伸的形状。通过将主面板41C的各卡扣CL从上方***到俯仰面板33的各卡扣嵌合孔33A内而进行组装,各钩挂部41C2从下方钩挂于俯仰面板33的前缘而一体地卡扣嵌合。
具体而言,各钩挂部41C2随着上述各卡扣CL的***,被压靠于俯仰面板33的前缘而伴随着弹性变形被向下方压入,通过与复原相伴的弹力而从下方钩挂于俯仰面板33的前缘,由此一体地卡扣嵌合。由此,主面板41C成为其前缘也相对于俯仰面板33一体地固定的状态。
主罩41B从上方覆盖于主衬垫41A的整个表面,其前后左右的各周缘侧的末端通过主衬垫41A的前后左右的各周围面向座椅背侧(下侧)拉入。并且,主罩41B的覆盖于主衬垫41A的左右两侧面的作为末梢的末端通过未图示的粘扣等结合件而与主衬垫41A的背面(下表面)结合,由此被固定。
另外,主罩41B的覆盖于主衬垫41A的前表面的作为末梢的末端通过与该末端结合的未图示的J形钩钩挂在形成于俯仰面板33的座椅背侧部(下部)的未图示的钩挂部中而被固定。另外,主罩41B的覆盖于主衬垫41A的后表面的作为末梢的末端通过与该末端结合的未图示的J形钩从后侧钩挂于架设在后管35与前管34之间的未图示的S弹簧而被固定。
(顶板侧部42)
如图10、图12及图13所示,各顶板侧部42分别具有发泡聚氨酯制的侧衬垫42A和覆盖于侧衬垫42A的整个表面的织物制的侧罩42B。另外,各顶板侧部42分别具有树脂制的侧面板42C,该侧面板42C遍及沿着侧衬垫42A的背面(下表面)的前后方向的大范围区域以层叠状设置。
在此,各侧衬垫42A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座椅衬垫”。另外,各侧罩42B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座椅罩”。另外,各侧面板42C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树脂构件”。另外,在图10、图12及图13中,各侧罩42B通过细线仅示出了外形线,由各侧罩42B覆盖的内部构造被可视化表示。
各侧衬垫42A分别形成为被设置成从上方遍及横跨座垫框架30的各下臂31和各俯仰臂32的前后方向的整个区域而覆盖的、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衬垫形状。详细而言,各侧衬垫42A为设置成与主衬垫41A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没有间隙地以横向排列状排列的衬垫形状。
各侧衬垫42A为它们的前缘部和后缘部分别以朝向下方呈檐状伸出的方式延伸的形状。各侧衬垫42A为其向下方伸出的前缘部和后缘部还从上方覆盖在座垫框架30的俯仰面板33上和后管35上的结构。
另外,各侧衬垫42A为它们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内缘部和外缘部均以分别朝向下方呈檐状伸出的方式延伸的形状。各侧衬垫42A为它们的向下方伸出的内缘部和外缘部还从上方覆盖于各下臂31及俯仰臂32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面和外侧面的结构。
如图9及图15~图16所示,各侧衬垫42A为它们的与就座者的臀部接触的座椅表面与主衬垫41A的座椅表面并排,并具备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向上方倾斜地伸出的堤坝状的伸出形状的结构。由此,各侧衬垫42A为具备能够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外斜下方弹性支承就座者的臀部的侧支承功能的结构。
参照图13,各侧衬垫42A在它们的发泡成形时,通过在成形模具内设置对应的各侧面板42C并进行发泡成形,由此成形为与对应的各侧面板42C一体接合的状态。如图12所示,各侧面板42C沿着各侧衬垫42A的覆盖于各下臂31和俯仰臂32的前后方向的大部分背面区域以层叠状设置。
详细而言,如图15~图16所示,各侧面板42C沿着各侧衬垫42A的背面被挖掉而成的凹面形状,以形成沿着这些凹面形状的U字状的横截面的方式设置成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各侧衬垫42A的背面的挖掉形状为沿着各侧衬垫42A的以堤坝状伸出的座椅表面形状的堤坝状的挖掉形状。
因此,通过沿着这些侧衬垫42A的堤坝状的凹面形状以层叠状设置的各侧面板42C,各侧衬垫42A的堤坝状的伸出部分沿着各个堤坝的各斜面从座椅背侧分别以面状被强力地支承。由此,各侧衬垫42A被各侧面板42C从座椅背侧强力地支承,以使这些堤坝状的伸出部分不易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外倾倒。
详细而言,各侧衬垫22A为如下结构:通过被各侧面板42C从座椅背侧以面状支承,由此能够使从就座者的臀部受到的载荷广泛地体压分散而被承受。由此,各顶板侧部42为能够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外斜下方以适当的硬度弹性支承就座者的臀部的结构。另外,在就座者相对于座椅装置1从横向乘降时,各顶板侧部42即使受到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外压入的力,它们的堤坝形状也不易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外倾倒。
各侧面板42C通过从上方组装于各下臂31和俯仰臂32,而被设置成它们的U字横截面分别从上方和座椅宽度方向的内外方覆盖各下臂31和俯仰臂32的状态。如图12~图13所示,在各侧面板42C,在它们的背面上的前后方向的多处隔开间隔地排列形成有板状的肋42C1。
各肋42C1分别形成为在各侧面板42C的U字的内部以板状伸出。详细而言,各肋42C1形成为以分别与各侧面板42C的U字横截面的内侧壁和上壁相连的L字板状伸出。
参照图13,通过将各侧面板42C从上方组装到各下臂31和俯仰臂32,各肋42C1被设置成它们的L字的上边部分从上方面对各下臂31及俯仰臂32的上缘部分、即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折弯而成的上缘侧的凸缘部分。
并且,各肋42C1的L字的内侧边部分(侧抵接部42C2)被设置成面向各下臂31及俯仰臂32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面。详细而言,各肋42C1的L字的内侧边部分(侧抵接部42C2)被设置成相对于各俯仰臂32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与第一侧板部32B(参照图15~图16)相对。通过上述组装,各侧面板42C为如下结构:在形成有各肋42C1的区域中,能够相对于各下臂31和俯仰臂32分别从上方和座椅宽度方向的内方抵接而传递载荷。
如图12~图13所示,在各侧面板42C,在它们的背面上的前后方向的三处位置分别形成有朝向下方以台座状突出的安装座42C3。在各安装座42C3分别从前侧或后侧***并一体地安装有树脂制的卡扣CL。通过上述安装,各卡扣CL以使它们的前端部从各安装座42C3向下方突出的状态一体地固定于各安装座42C3。
如图12所示,在将各顶板主部42从上方向座垫框架30进行组装时,各卡扣CL分别从上方***到形成于各俯仰壁32的对应的各卡扣嵌合孔32E内。由此,各卡扣CL伴随着弹性变形而***到各卡扣嵌合孔32E内,通过与复原相伴的弹力而钩挂于各卡扣嵌合孔32E的周缘,由此一体地卡扣嵌合。
通过上述卡扣嵌合,各侧衬垫42A被设置成分别从上方横跨对应的各下臂31和俯仰臂32而覆盖的状态。各安装座42C3分别形成于各侧面板42C的与U字横截面的外侧壁相连的外侧缘。因此,通过各卡扣CL的卡扣嵌合,各侧面板42C成为它们的外侧缘相对于对应的各俯仰臂32一体地固定的状态。
在上述各侧面板42C,形成有以从它们的U字横截面的内侧壁的前后两处下缘部向下方突出的方式伸出的钩挂部42C5。通过将上述各侧面板42C的各卡扣CL从上方***到对应的各俯仰臂32的各卡扣嵌合孔32E内而进行组装,各钩挂部42C5从下方钩挂于对应的各俯仰臂32的第二侧板部32D而一体地卡扣嵌合(参照图15)。
具体而言,随着上述各卡扣CL的***,各钩挂部42C5被压靠于各俯仰臂32的第二侧板部32D而伴随着弹性变形被向下方压入,通过与复原相伴的弹力而从下方钩挂于各第二侧板部32D,由此一体地卡扣嵌合。由此,各侧面板42C成为它们的内侧缘也相对于对应的各俯仰臂32一体地固定的状态。
如图13所示,在各侧面板42C,在它们的背面上的从后方起第一个与第二个各安装座42C3之间,形成有朝向下方呈圆柱状突出的凸台42C6。如图12和图17所示,各凸台42C6为在将各顶板侧部42从上方向座垫框架30进行组装时,分别从上方插通并嵌合到形成于各俯仰臂32的对应的各凸台孔32F内的部位。通过上述嵌合,各侧面板42C被设置成相对于各俯仰臂32分别在前后左右抵接而被限制移动的状态。
如图13~图14所示,安装左右各侧的卡扣CL的各安装座42C3、各钩挂部42C5和凸台42C6配置于相互在前后方向上错开的位置。另外,左右各侧的各安装座42C3和凸台42C6与各钩挂部42C5为相互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也错开的交错配置的关系。
在各侧面板42C,在它们的U字横截面的内侧壁的下缘和外侧壁的下缘分别形成有以沿着各缘呈条纹状延伸的方式凹陷的罩固定槽42C4。这些罩固定槽42C4形成为向下开口的狭缝形状,成为用于固定各侧罩42B的覆盖于各侧衬垫42A的左右两侧面的作为末梢的各末端的部位。具体而言,各罩固定槽42C4为如下结构:通过将沿着各侧罩42B的各末端结合的未图示的树脂板(固定件)从下方***到各罩固定槽42C4的内部,由此将各树脂板(固定件)以使各树脂板(固定件)不会因与各侧罩42B的张紧相伴的张力而向下方脱落的方式钩挂固定。
各侧罩42B从上方覆盖于对应的各侧衬垫42A的整个表面,各侧罩42B的前后左右的各周缘侧的末端通过对应的各侧衬垫42A的前后左右的各周围面向座椅背侧(下侧)拉入。并且,各侧罩42B的覆盖于各侧衬垫42A的左右两侧面的作为末梢的各末端通过上述未图示的树脂板(固定件)而固定于对应的各侧面板42C的背侧的各罩固定槽42C4。
另外,各侧罩42B的覆盖于各侧衬垫42A的前表面的作为末梢的末端通过与该末端结合的未图示的J形钩钩挂在形成于俯仰面板33的座椅背侧部(下部)的未图示的钩挂部中而被固定。另外,各侧罩42B的覆盖于各侧衬垫42A的后表面的作为末梢的末端通过与该末端结合的未图示的J形钩钩挂在固定于后管35的座椅背侧部(下部)的钩挂部中而被固定。
(顶板主部41与各顶板侧部42的组装)
构成上述垫体40的顶板主部41和各顶板侧部42按照以下顺序,相对于座垫框架30从上方组装。首先,垫体40的各顶板侧部42比顶板主部41先从上方依次组装于座垫框架30。
各顶板侧部42分别以各侧衬垫42A被对应的各侧罩42B覆盖,且与各侧罩42B的末端结合的未图示的树脂板(固定件)固定于各侧面板42C的背侧的各罩固定槽42C4而模块化的状态,组装于座垫框架30。另外,顶板主部41也以主衬垫41A被主罩41B覆盖,且主罩41B的左右两侧的末端通过未图示的粘扣等结合件与主衬垫41A的背面(下表面)结合而模块化的状态,组装于座垫框架30。
具体而言,首先,将各顶板侧部42从上方接近座垫框架30,并将安装于各侧面板42C的背面的各卡扣CL分别从上方***到形成于各俯仰臂32的对应的各卡扣嵌合孔32E内而一体地卡扣嵌合。由此,形成于各侧面板42C的内侧壁的下缘的各钩挂部42C5也分别钩挂于各俯仰臂32的第二侧板部32D的下缘而一体地卡扣嵌合。
另外,形成于各侧面板42C的背面的各凸台42C6也从上方***并嵌合到形成于各俯仰臂32的对应的各凸台孔32F内。通过上述组装,各顶板侧部42相对于座垫框架30分别一体地组装。
接着,将各顶板侧部42的侧罩42B的前缘侧的末端向俯仰面板33的背侧拉入,钩挂并固定于未图示的钩挂部。并且,将各顶板侧部42的侧罩42B的后缘侧的末端向后管35的背侧拉入,钩挂并固定于与该后管35结合的钩挂部。
通过上述组装,各顶板侧部42相对于座垫框架30一体地组装。这样,各顶板侧部42为如下结构:尽管相对于座垫框架30需要将一部分向下伸,但仅通过从上方的接近就被简便地组装。
通过上述组装,各顶板侧部42成为被各俯仰臂32和下臂32分别从座椅背侧坚固地支承的状态。详细而言,各顶板侧部42以能够追随俯仰面板33的俯仰动作而移动的方式相对于座垫框架30组装。
各顶板侧部42分别通过形成为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错开的交错配置的关系的各钩挂部42C5、各卡扣CL和凸台42C6而相对于各俯仰臂32一体地固定。另外,各顶板侧部42被设置成各侧面板42C的侧抵接部42C2相对于各俯仰臂32和下臂31分别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抵接而能够传递载荷的状态。因此,各顶板侧部42能够利用交错配置的各卡扣CL、钩挂部42C5、凸台42C6的固定构造强力地支承从就座者的臀部受到的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横向的载荷,并且还能够将该载荷从各侧抵接部42C2适当地传递到各俯仰臂32和下臂31,由此广泛地分散载荷来承受。
接着,将顶板主部41从上方组装于座垫框架30。具体而言,首先,将顶板主部41从上方接近座垫框架30,并将安装于主面板41C的左右两处的各卡扣CL从上方***到形成于俯仰面板33的对应的各卡扣嵌合孔33A内而一体地卡扣嵌合。
在进行上述组装时,顶板主部41通过设置成从上方嵌入到先前组装于座垫框架30的各顶板侧部42之间,由此,通过各顶板侧部42引导大致的组装位置。通过上述组装,顶板主部41的主衬垫41A被设置成从上方横跨俯仰面板33和后管35而覆盖的状态。另外,主面板41C的各钩挂部41C2钩挂于俯仰面板33的前缘而一体地卡扣嵌合。
接着,将主罩41B的前缘侧的末端向俯仰面板33的背侧拉入,钩挂并固定于未图示的钩挂部。并且,将主罩41B的后缘侧的末端向后管35的背侧拉入,从后侧钩挂并固定于架设在后管35与前管34之间的未图示的S弹簧。
通过上述组装,顶板主部41横跨俯仰面板33和后管35而一体地组装。这样,顶板主部41也为如下结构:尽管相对于座垫框架30需要将一部分向下伸,但仅通过从上方的接近就被简便地组装。
通过上述组装,顶板主部41成为其前部和后部分别被俯仰面板33和后管35从座椅背侧坚固地支承的状态。详细而言,顶板主部41以能够追随俯仰面板33的俯仰动作而移动的方式相对于座垫框架30组装。
另外,顶板主部41在上述俯仰面板33与后管35之间的框内区域中,由架设在它们之间的未图示的多个S弹簧从座椅背侧以面状弹性支承。由此,顶板主部41在上述俯仰面板33与后管35之间的框内区域中,能够从座椅背侧柔软地支承从就座者的臀部受到的载荷。
这样,垫体40为如下结构:将成为其构成要素的顶板主部41和各顶板侧部42分别相对于座垫框架30仅通过从上方的接近就简便地组装,而无需组装的作业者绕到座垫框架30的下方。因此,垫体40相对于座垫框架30的组装方向被统一,能够提高组装的作业性。
构成上述垫体40的顶板主部41和各顶板侧部42为相互完全分离的结构,并且为分别单独地弹性支承就座者的臀部的结构。因此,在垫体40中,在发生车辆的后部碰撞时,即使顶板主部41被就座者的臀部向后斜下方强力地压入,各顶板侧部42也不会被顶板主部41向下方牵拉。
因此,与各顶板侧部42同顶板主部41相连的结构相比,能够使顶板主部41针对从就座者的臀部受到的载荷更大地向下方陷入。由此,在发生车辆的后部碰撞时,与就座者的臀部的陷入被相对较早地阻止那样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就座者的背部沿着座椅靠背2向上方滑动那样的动作不易产生。
如图15~图16所示,作为上述顶板主部41与各顶板侧部42的边界面的各分割面N形成为如下的折弯状的分割面形状。即,各分割面N形成为具有第一分割面N1和第二分割面N2的面形状,该第一分割面N1从座椅表侧朝向座椅背侧延伸,该第二分割面N2从第一分割面N1的延伸到座椅背侧的前端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倾斜地折弯并向座椅背侧延伸。
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即使异物或使用者的手指从座椅表侧进入到顶板主部41与各顶板侧部42之间,在第一分割面N1与第二分割面N2之间的弯曲部处,也容易限制异物或使用者的手指向深处的进入。详细而言,各分割面N形成为以各自的第一分割面N1比第二分割面N2在高度方向上立起的朝向从座椅表侧向座椅背侧延伸的面形状。
另外,各分割面N的第二分割面N2从第一分割面N1的延伸出的前端折弯的位置为比顶板主部41的厚度方向(前后方向)的中央靠座椅背侧的位置。上述顶板主部41为如下结构:通过上述分割构造,在其左右两侧的第二分割面N2处,能够被各顶板侧部42从座椅背侧倾斜地支承。
各顶板侧部42的侧衬垫42A为由比顶板主部41的主衬垫41A硬质的发泡聚氨酯构成的结构。由此,垫体40为能够通过顶板主部41从下方相对柔软地支承就座者的臀部,并且通过各顶板侧部42以适当的硬度侧支承就座者的臀部的结构。
详细而言,通过将垫体40形成为上述分割构造,能够在顶板主部41和各顶板侧部42适当地划分设置彼此硬度不同的发泡氨基甲酸乙酯,而不会在边界部分混合。另外,通过使各顶板侧部42比顶板主部41硬,能够在第一分割面N1与第二分割面N2之间的弯曲部处更适当地限制异物或使用者的手指向深处的进入。
顶板主部41的主罩41B为将张设于其座椅表面的顶板罩片C1和张设于左右的各分割面N的各分割面罩片C3缝合成一片的结构。顶板罩件C1为如下结构:在其左右各侧的周缘具有以还张设于各分割面N的第一分割面N1的方式延伸的延长部位C2,并具有在各第一分割面N1上将各延长部位C2的缘部和各分割面罩片C3的缘部缝合的缝合部C4。
各顶板侧部42的侧罩42B也同样地为将张设于其座椅表面的顶板罩片C1和张设于与顶板主部41之间的分割面N的分割面罩片C3缝合成一片的结构。各顶板罩件C1为如下结构:具有以还张设于上述分割面N的第一分割面N1的方式延伸的延长部位C2,并具有在各第一分割面N1上将各延长部位C2的缘部和各分割面罩片C3的缘部缝合的缝合部C4。这样,通过将各缝合部C4设置在从座椅表面偏离的分割面N上,能够使垫体40的乘坐舒适性及外观品质不易受损。
(总结)
综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装置1为如下结构。另外,以下用括号标注的标号是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各结构对应的标号。
即,座椅装置(1)具有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垫体(20)和支承垫体(20)的座椅框架(10)。垫体(20)由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分割而成的多个分割垫(21、22)构成。
多个分割垫(21、22)分别具有:座椅衬垫(21A、22A);座椅罩(21B、22B),单独地覆盖座椅衬垫(21A、22A);及树脂构件(21C、22C),通过与座椅罩(21B、22B)和/或座椅衬垫(21A、22A)的卡合而与由座椅罩(21B、22B)覆盖的座椅衬垫(21A、22A)单独地一体结合。树脂构件(21C、22C)具备通过从座椅表侧向座椅背侧的***而相对于座椅框架(10)固定的卡扣构造(CL)。
根据上述结构,各分割垫(21、22)利用设置于各个树脂构件(21C、22C)的卡扣构造(CL),通过从座椅表侧向座椅背侧的***而相对于座椅框架(10)固定。因此,能够使各分割垫(21、22)相对于座椅框架(10)的组装方向统一,由此能够实现各分割垫(21、22)的组装性的提高。
另外,座椅框架(10)具有沿着座椅长度方向延伸的侧框架(11)。卡扣构造(CL)沿着侧框架(11)的延伸方向设有多个,形成为至少一个卡扣构造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错开的交错配置。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卡扣构造(CL)的交错配置,能够将具备该构造的分割垫(21、22)相对于座椅框架(10)组装成更不易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摇晃的状态。
另外,树脂构件(21C、22C)还具有侧抵接部(22C2),该侧抵接部(22C2)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相对于座椅框架(10)抵接。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侧抵接部(22C2)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相对于座椅框架(10)的抵接,能够将具备该构造的分割垫(21、22)相对于座椅框架(10)组装成更不易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摇晃的状态。
另外,树脂构件(21C、22C)具有罩固定槽(21C3、22C4),该罩固定槽(21C3、22C4)通过与座椅罩(21B、22B)的末端结合的固定件从座椅背侧的***来固定该末端。根据上述结构,通过采用将座椅罩(21B、22B)的末端固定于树脂构件(21C、22C)的结构,能够实现具备该构造的分割垫(21、22)的构造的合理化。
另外,多个分割垫(21、22)由座椅装置(1)的座椅靠背(2)的、形成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的顶板主部(21)和形成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分的各顶板侧部(22)这三个分割要素构成。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各分割垫(21、22)的分割线设置在顶板主部(21)与其两侧的各顶板侧部(22)之间,因此能够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适当地分割垫体(20),以使乘坐舒适度不易受损。
同样地,座椅装置(1)具有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垫体(40)和支承垫体(40)的座椅框架(30)。垫体(40)由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分割而成的多个分割垫(41、42)构成。
多个分割垫(41、42)分别具有:座椅衬垫(41A、42A);座椅罩(41B、42B),单独地覆盖座椅衬垫(41A、42A);及树脂构件(41C、42C),通过与座椅罩(41B、42B)和/或座椅衬垫(41A、42A)的卡合而与由座椅罩(41B、42B)覆盖的座椅衬垫(41A、42A)单独地一体结合。树脂构件(41C、42C)具备通过从座椅表侧向座椅背侧的***而相对于座椅框架(30)固定的卡扣构造(CL、41C2、42C5)。
根据上述结构,各分割垫(41、42)利用设置于各个树脂构件(41C、42C)的卡扣构造(CL、41C2、42C5),通过从座椅表侧向座椅背侧的***而相对于座椅框架(30)固定。因此,能够使各分割垫(41、42)相对于座椅框架(30)的组装方向统一,由此能够实现各分割垫(41、42)的组装性的提高。
另外,座椅框架(30)具有沿着座椅长度方向延伸的侧框架(32)。卡扣构造(CL、42C5)沿着侧框架(32)的延伸方向设有多个,形成为至少一个卡扣构造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错开的交错配置。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卡扣构造(CL、42C5)的交错配置,能够将具备该构造的分割垫(41、42)相对于座椅框架(30)组装成更不易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摇晃的状态。
另外,树脂构件(41C、42C)还具有侧抵接部(22C2),该侧抵接部(22C2)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相对于座椅框架(30)抵接。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侧抵接部(22C2)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相对于座椅框架(30)的抵接,能够将具备该构造的分割垫(41、42)相对于座椅框架(30)组装成更不易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摇晃的状态。
另外,卡扣构造(CL、42C5)具有:卡扣(CL),设置于树脂构件(41C、42C)并***到形成于座椅框架(30)的卡扣嵌合孔(32E)内而一体地卡扣嵌合;及钩挂部(42C5),配置于比卡扣(CL)靠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并以随着卡扣(CL)向卡扣嵌合孔(32E)的***而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钩挂于座椅框架(30)的方式一体地卡扣嵌合。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由卡扣(CL)和钩挂部(42C5)的组合构成卡扣构造(CL、42C5),能够将具备该构造的分割垫(41、42)相对于座椅框架(30)组装成更不易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摇晃的状态。
另外,树脂构件(42C)具有罩固定槽(42C4),该罩固定槽(42C4)通过与座椅罩(42B)的末端结合的固定件从座椅背侧的***来固定该末端。根据上述结构,通过采用将座椅罩(42B)的末端固定于树脂构件(42C)的结构,能够实现具备该构造的分割垫(42)的构造的合理化。
另外,多个分割垫(41、42)由座椅装置(1)的座垫(3)的、形成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的顶板主部(41)和形成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分的各顶板侧部(42)这三个分割要素构成。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各分割垫(41、42)的分割线设置在顶板主部(41)与其两侧的各顶板侧部(42)之间,因此能够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适当地分割垫体(40),以使乘坐舒适度不易受损。
《关于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使用一个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之外还能够以下文所示的各种方式来实施。
1.本发明的座椅装置除了汽车以外,还可以应用于铁路等汽车以外的车辆、航空器、船舶等车辆以外的交通工具。另外,座椅装置除了交通工具以外,还可以作为设置于运动设施、剧院、音乐会会场、活动会场等各种设施中的看台、按摩座椅等非交通工具用的座椅装置来应用。
另外,座椅装置也可以为仅座椅靠背和座垫中的任一方的垫体被分割的结构。另外,座椅装置也可以为在座椅靠背和座垫中,垫体的分割数量不同的结构。
2.垫体也可以由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被分割成两部分的两个分割垫构成。另外,垫体也可以由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被分割成四个部分以上的多个分割垫构成。
而且,垫体也可以为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分割而成的任一分割垫在长度方向(座椅靠背的高度方向、座垫的前后方向)上也被分割的结构。例如,通过形成为将座椅靠背的各顶板侧部在高度方向上分割的结构,能够仅将座椅靠背的两肩口局部地变更为圆肩状或有棱角的肩状等所期望的形状。
3.相邻的分割垫之间的分割面只要具有从座椅表侧朝向座椅背侧延伸的第一分割面、和从第一分割面的延伸到座椅背侧的前端向与第一分割面的延伸方向不同的方向弯曲并向座椅背侧延伸的第二分割面即可。即,可以是第二分割面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弯曲。另外,也可以是第一分割面向座椅宽度方向倾斜地弯曲,第二分割面比第一分割面向座椅表背方向立起地延伸。
另外,第一分割面和第二分割面也可以由相互的座椅表背方向的立起角不同的、相互在同一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形状构成。另外,第一分割面和第二分割面也可以由相互向相反的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形状构成。另外,第一分割面和第二分割面除了分别在座椅表背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之外,还可以呈曲线状弯曲地延伸。
第二分割面也可以由从第一分割面的延伸到座椅背侧的前端向座椅宽度方向折弯,并从该处进一步向座椅背侧笔直地延伸的台阶状的分割面形状构成。另外,座椅装置也可以是分割面不具备上述那样的限制异物向深处的进入的弯曲形状的结构。
4.顶板侧部的座椅衬垫和顶板主部的座椅衬垫也可以是由硬度彼此相同的聚氨酯泡沫构成的结构。另外,也可以是顶板主部的座椅衬垫由比顶板侧部的座椅衬垫硬质的聚氨酯泡沫构成的结构。另外,使座椅衬垫的硬度在各分割垫之间不同的硬度调节除了通过以互不相同的材质或密度形成各分割垫的座椅衬垫来使硬度不同之外,还可以通过使设置于各个座椅衬垫的背侧的树脂构件的大小互不相同来改变各座椅衬垫的厚度以使硬度不同。
5.树脂构件除了通过与座椅衬垫一体成型而与座椅衬垫一体地结合之外,还可以不与座椅衬垫一体成型,而是通过将包覆于座椅衬垫的座椅罩的末端与树脂构件结合来与座椅衬垫一体地结合。
6.座椅罩也可以是通过所谓的表皮一体发泡法与座椅衬垫一体化的结构。座椅罩除了织物之外,还可以由皮革材料构成。座椅罩的顶板罩片与分割面罩片的缝合部不限于位于第一分割面上,也可以是位于第二分割面上的结构。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座椅靠背侧的侧面板固定于靠背框架的固定构造为将形成为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错开的交错配置的各卡扣***于靠背框架而进行卡扣嵌合的构造的例子。另外,例示了将座垫侧的侧面板固定于座垫框架的固定构造为将形成为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错开的交错配置的关系的各卡扣和钩挂部***或钩挂于座垫框架而进行卡扣嵌合的构造。
但是,将座椅靠背侧的侧面板固定于靠背框架的固定构造也可以是上述将座垫侧的侧面板固定于座垫框架的构造(由相互形成为交错配置的关系的卡扣和钩挂部构成的结构)。另外,将座垫侧的侧面板固定于座垫框架的固定构造也可以是上述将座椅靠背侧的侧面板固定于靠背框架的构造(由相互形成为交错配置的关系的卡扣构成的结构)。
标号说明
1 座椅装置
2 座椅靠背
3 座垫
4 头枕
5 倾角调节机构
6A、6B 侧护罩
7 升降机构
8 俯仰机构
10 靠背框架(座椅框架)
11 侧框架
11A 托架
11B 卡扣嵌合孔
12 上框架
12A 卡扣嵌合孔
12B 凸台孔
13 下框架
20 垫体
21 顶板主部(分割垫)
21A 主衬垫(座椅衬垫)
21B 主罩(座椅罩)
21C 主面板(树脂构件)
21C1 安装座
21C2 檐部
21C3 罩固定槽
22 顶板侧部(分割垫)
22A 侧衬垫(座椅衬垫)
22B 侧罩(座椅罩)
22C 侧面板(树脂构件)
22C1 肋
22C2 侧抵接部
22C3 安装座
22C4 罩固定槽
22C5 凸台
30 座垫框架(座椅框架)
31 下臂
32 俯仰臂(侧框架)
32A 第一顶板部
32B 第一侧板部
32C 第二顶板部
32D 第二侧板部
32E 卡扣嵌合孔
32F 凸台孔
33 俯仰面板
33A 卡扣嵌合孔
34 前管
35 后管
40 垫体
41 顶板主部(分割垫)
41A 主衬垫(座椅衬垫)
41B 主罩(座椅罩)
41C 主面板(树脂构件)
41C1 安装座
41C2 钩挂部(卡扣构造)
42 顶板侧部(分割垫)
42A 侧衬垫(座椅衬垫)
42B 侧罩(座椅罩)
42C 侧面板(树脂构件)
42C1 肋
42C2 侧抵接部
42C3 安装座
42C4 罩固定槽
42C5 钩挂部
42C6 凸台
M 分割面
M1 第一分割面
M2 第二分割面
N 分割面
N1 第一分割面
N2 第二分割面
CL 卡扣(卡扣构造)
F 地板
B1 顶板罩片
B2 延长部位
B3 分割面罩片
B4 缝合部
C1 顶板罩片
C2 延长部位
C3 分割面罩片
C4 缝合部

Claims (6)

1.一种座椅装置,具有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垫体和支承该垫体的座椅框架,其中,
所述垫体由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分割而成的多个分割垫构成,
多个所述分割垫分别具有:座椅衬垫;座椅罩,单独地覆盖该座椅衬垫;及树脂构件,通过与所述座椅罩和/或所述座椅衬垫的卡合而与由所述座椅罩覆盖的所述座椅衬垫单独地一体结合,该树脂构件具备通过从座椅表侧朝向座椅背侧的方向的***而相对于所述座椅框架固定的卡扣构造,
所述卡扣构造具有:卡扣,设置于所述树脂构件并***到形成于所述座椅框架的卡扣嵌合孔内而一体地卡扣嵌合;及钩挂部,配置于比所述卡扣靠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并以随着所述卡扣向所述卡扣嵌合孔的***而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钩挂于所述座椅框架的方式一体地卡扣嵌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
所述座椅框架具有沿着座椅长度方向延伸的侧框架,
所述卡扣构造沿着所述侧框架的延伸方向设有多个,形成为至少一个所述卡扣构造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错开的交错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
所述树脂构件还具有侧抵接部,该侧抵接部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相对于所述座椅框架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
所述树脂构件还具有侧抵接部,该侧抵接部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相对于所述座椅框架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
所述树脂构件具有罩固定槽,该罩固定槽通过与所述座椅罩的末端结合的固定件从座椅背侧的***来固定该末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分割垫由所述座椅装置的座椅靠背和/或座垫中的、形成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的顶板主部和形成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分的各顶板侧部这三个分割要素构成。
CN202210415079.9A 2021-04-23 2022-04-20 座椅装置 Active CN1152305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73142 2021-04-23
JP2021073142A JP7480741B2 (ja) 2021-04-23 2021-04-23 シート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30547A CN115230547A (zh) 2022-10-25
CN115230547B true CN115230547B (zh) 2024-06-25

Family

ID=83668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15079.9A Active CN115230547B (zh) 2021-04-23 2022-04-20 座椅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40059A1 (zh)
JP (1) JP7480741B2 (zh)
CN (1) CN1152305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509075B2 (ja) * 2021-04-23 2024-07-02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シート装置
JP7382369B2 (ja) * 2021-08-06 2023-11-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構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61747A (en) * 1972-12-11 1975-01-21 Norman Diamond Modular seat for public use
JPH0679635U (ja) * 1993-04-30 1994-11-08 高島屋日発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シート
EP1273475A2 (en) * 2001-07-06 2003-01-08 FIAT AUTO S.p.A. Child's car seat, integral with the rear seat of motor vehicles
JP2012056481A (ja) * 2010-09-09 2012-03-22 Toyota Motor Corp シートバックボード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車両用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947130A (en) * 1930-05-08 1934-02-13 United Carr Fastener Corp Separable snap fastener stud
US3713696A (en) * 1971-05-20 1973-01-30 Gen Motors Corp Vehicle seat construction
US4789201A (en) * 1987-09-08 1988-12-06 Hoover Universal, Inc. Seat trim attachment strip
JPH0546588U (ja) * 1991-11-28 1993-06-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後部構造
JP3728794B2 (ja) * 1996-03-25 2005-12-2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大人小児兼用自動車用シート
US5758924A (en) * 1997-05-27 1998-06-02 Lear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lateral and lumbar support bladder assembly
JP2001169855A (ja) * 1999-12-20 2001-06-26 Tachi S Co Ltd シートのクッション取付構造
JP2001197955A (ja) * 2000-12-12 2001-07-24 Takano Co Ltd 椅 子
US7481489B2 (en) * 2007-03-16 2009-01-2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Vehicle seat assembly
JP2013208983A (ja) 2012-03-30 2013-10-10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JP6068114B2 (ja) * 2012-12-03 2017-01-25 株式会社デルタツーリング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車両
JP2015098294A (ja) 2013-11-20 2015-05-2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102901B2 (ja) * 2014-12-19 2017-03-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6594735B2 (ja) 2015-10-26 2019-10-23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9064416A (ja) * 2017-09-29 2019-04-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US20200070699A1 (en) 2018-08-30 2020-03-05 Tachi-S Engineering U.S.A., Incorporated Vehicle sea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vehicle seat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61747A (en) * 1972-12-11 1975-01-21 Norman Diamond Modular seat for public use
JPH0679635U (ja) * 1993-04-30 1994-11-08 高島屋日発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シート
EP1273475A2 (en) * 2001-07-06 2003-01-08 FIAT AUTO S.p.A. Child's car seat, integral with the rear seat of motor vehicles
JP2012056481A (ja) * 2010-09-09 2012-03-22 Toyota Motor Corp シートバックボード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車両用シー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80741B2 (ja) 2024-05-10
CN115230547A (zh) 2022-10-25
JP2022167380A (ja) 2022-11-04
US20220340059A1 (en) 2022-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230548B (zh) 座椅装置
CN115230547B (zh) 座椅装置
US8960791B2 (en) Trim attachment apparatus for vehicle seating assembly
US9028004B2 (en) Vehicle seat
US7703855B1 (en) Vehicle seat assembly
JP2018161936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7469686B2 (ja) シート
JP6495358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WO2018154828A1 (ja) シート
JP7313798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085134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11845491B (zh) 座椅靠背
JP2019108128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234871B2 (ja) シートカバー
CN111845490B (zh) 座椅靠背
JP4486868B2 (ja) 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JP2024059203A (ja) シート
JP7200050B2 (ja) シートバック
JP689857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513726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23132136A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
JP2021181302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22187384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24033231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21000257A (ja) シート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