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51485B - 标签缠绕装置 - Google Patents

标签缠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51485B
CN115151485B CN202180011973.3A CN202180011973A CN115151485B CN 115151485 B CN115151485 B CN 115151485B CN 202180011973 A CN202180011973 A CN 202180011973A CN 115151485 B CN115151485 B CN 1151514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bel
conveying
cable
roller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1197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51485A (zh
Inventor
饭岛章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1514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514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514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514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CLABELLING OR TAGGING MACHINE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 B65C3/00Labelling other than flat surfaces
    • B65C3/02Affixing labels to elongated objects, e.g. wires, cables, bars, tub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CLABELLING OR TAGGING MACHINE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 B65C9/00Details of labelling machines or apparatus
    • B65C9/0006Removing backing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CLABELLING OR TAGGING MACHINE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 B65C9/00Details of labelling machines or apparatus
    • B65C9/26Devices for applying labels
    • B65C9/30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CLABELLING OR TAGGING MACHINE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 B65C9/00Details of labelling machines or apparatus
    • B65C9/40Controls; Safety devices
    • B65C9/42Label feed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CLABELLING OR TAGGING MACHINE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 B65C9/00Details of labelling machines or apparatus
    • B65C2009/0087Details of handling backing sheets
    • B65C2009/009Devices for removing remaining labels from backing stri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abel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在标签的缠绕动作前从剥离纸将标签完全剥离而能够可靠地执行标签相对于线缆的缠绕动作的标签缠绕装置。标签缠绕装置具备:剥离板(37);传送辊(32),传送由剥离板(37)从剥离纸(10B)剥离的标签(10A);***凹部(62A),朝向由传送辊(32)传送的标签(10A)的传送路径开口;及控制部。控制部利用传送辊(32)向传送方向传送由剥离板(37)从剥离纸(10B)剥离的标签(10A)。控制部以在传送标签(10A)而标签(10A)中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相比剥离板(37)位于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且标签(10A)堵塞了***凹部(62A)的开口部(620B)的至少一部分后,使传送辊(32)进行的标签(10A)的传送停止的方式控制驱动部。

Description

标签缠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标签缠绕于线缆的标签缠绕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用于将标签缠绕于线缆的装置。专利文献1公开了标签敷帖器。标签敷帖器具备包装组件、夹具组件、标签辊组件及标签剥除组件。
标签辊组件从粘贴有多个标签的内衬构件的卷轴体放出内衬构件。内衬构件一边由标签辊组件的辊传送,一边被向标签剥除组件引导。标签剥除组件从内衬构件将标签一枚一枚地剥离。标签被剥离后的内衬构件被卷绕至卷取卷轴。
包装组件具备弯折的板状的2个臂构件。2个臂构件分别能够以销为中心而转动。各臂构件被向彼此靠近的朝向施力。夹具组件朝向包装组件移动线缆,将线缆按压到2个臂构件之间。由标签剥除组件从内衬构件剥离的标签被夹在2个臂构件与线缆之间,且一部分粘贴于线缆。2个臂构件向彼此分隔的朝向转动而将线缆夹在中间,将线缆固定。包装组件在由2个臂构件固定的线缆的周围旋转。由此,标签敷帖器将标签缠绕于线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469736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中,标签剥除组件首先将标签的大致一半从内衬构件剥离。夹具组件在朝向包装组件移动线缆的过程中,将标签中的未剥离而仍粘贴于内衬构件的部分从内衬构件剥离。另一方面,即使夹具组件朝向包装组件移动线缆,有时标签也不从内衬构件完全剥离。在该情况下,在标签的缠绕动作的开始时刻,成为标签的一部分仍粘贴于内衬构件的状态,因此存在标签相对于线缆标签的缠绕未被适当地执行这一问题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在标签的缠绕动作前从剥离纸将标签完全剥离而能够可靠地执行标签相对于线缆的缠绕动作的标签缠绕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标签缠绕装置从在剥离纸粘贴有多个标签的标签带将所述标签一枚一枚地剥离并缠绕于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标签缠绕装置具备:剥离部,从所述标签带的所述剥离纸剥离所述标签;传送辊,向传送方向传送由所述剥离部从所述剥离纸剥离的所述标签,且相比所述剥离部配置于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的位置;***凹部,相比所述传送辊位于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的位置,且朝向由所述传送辊传送的所述标签所通过的传送路径开口;驱动部,对所述传送辊进行旋转驱动;及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所述控制部执行如下控制:第一控制,以利用所述传送辊向所述传送方向传送由所述剥离部从所述剥离纸剥离的所述标签的方式控制所述驱动部;及第二控制,以在通过所述第一控制传送所述标签而所述标签中的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相比所述剥离部位于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且所述标签堵塞了所述***凹部的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后,使所述传送辊进行的所述标签的传送停止的方式控制所述驱动部。
标签中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相比剥离部位于下游侧的位置的状态对应于标签被从剥离纸完全剥离的状态。另外,标签缠绕装置在标签被从剥离纸完全剥离且标签堵塞了***凹部的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下,使标签的传送停止。也就是说,在进行为了将标签缠绕于线缆而使线缆进入***凹部的操作的时刻,标签被从剥离纸完全剥离,且标签堵塞***凹部的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因而,标签缠绕装置能够使标签和线缆一起可靠地进入***凹部,因此能够可靠地执行标签相对于线缆的缠绕动作。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具备传递部,所述传递部介于所述驱动部与所述传送辊之间,所述传递部将所述驱动部的驱动力向所述传送辊传递,所述传递部在由于向所述传送方向拉拔所述标签而所述传送辊旋转时,切断所述驱动部与所述传送辊的连结。在标签的传送后进行了使线缆相对于***凹部进入的操作的情况下,标签缠绕装置能够防止与线缆一起进入***凹部的标签的移动被传送辊阻碍。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所述控制部通过所述第二控制,以在将所述标签传送至所述标签中的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相比所述***凹部的所述开口部位于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后,使所述标签的传送停止的方式控制所述驱动部。在进行为了将标签缠绕于线缆而使线缆进入***凹部的操作的时刻,标签被从剥离纸完全剥离,且***凹部的开口部全部由标签覆盖。因而,标签缠绕装置能够使标签和线缆一起进一步可靠地进入***凹部。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在相比所述***凹部位于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的位置且在与所述传送路径交叉的方向的一侧具备第一壁部,所述第一壁部限制所述标签中的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向所述一侧的移动。第一壁部在为了将标签缠绕于线缆而向***凹部***线缆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标签中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向与传送路径交叉的方向的一侧的移动。因而,标签缠绕装置能够将标签适当地缠绕于线缆。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在相比所述***凹部位于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的位置且在与所述传送路径交叉的方向的另一侧具备第二壁部,所述第二壁部限制所述标签中的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向所述另一侧的移动。第二壁部在为了将标签缠绕于线缆而向***凹部擦***线缆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标签中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向与传送路径交叉的方向的另一侧的移动。因而,标签缠绕装置能够将标签适当地缠绕于线缆。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在相比所述***凹部位于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的位置具备第三壁部,所述第三壁部限制所述标签向所述传送方向的移动,所述控制部通过所述第二控制,以在所述标签中的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三壁部接触后,使所述标签的传送停止的方式控制所述驱动部。第三壁部能够抑制标签的传送,在标签将***凹部全部覆盖了的状态下禁止传送。因而,标签缠绕装置能够根据向***凹部***了线缆的情况而将标签适当地缠绕于线缆。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具备剥离纸传送辊,所述剥离纸传送辊为了利用所述剥离部从所述剥离纸剥离所述标签而传送所述剥离纸,所述控制部在通过所述第二控制以使所述多个标签中的第一标签的传送停止的方式控制所述驱动部的时刻,进一步执行第三控制,所述第三控制以使所述多个标签中的所述第一标签的下一个的第二标签的一部分从所述剥离纸剥离的方式控制所述剥离纸传送辊。标签缠绕装置能够缩短在将第一标签缠绕于线缆后为了将第二标签缠绕于线缆而从剥离纸将第二标签剥离并传送所需的时间。因而,标签缠绕装置能够缩短用于将多个标签连续缠绕于线缆的作业时间。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在所述传送路径具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检测所述标签中的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的至少一方的端部,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决定通过所述第二控制使所述标签的传送停止的定时。标签缠绕装置能够利用传感器高精度地判定标签的上游侧的端部相比剥离部位于下游侧的位置且标签堵塞***凹部的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定时。
附图说明
图1是标签缠绕装置1A(覆盖部13:封闭位置)的立体图。
图2是标签缠绕装置1A(覆盖部13:封闭位置)的俯视图。
图3是标签缠绕装置1A(覆盖部13:封闭位置)的右视图。
图4是包括在图1的A-A线处将标签缠绕装置1A切断后的切断面的立体图。
图5是从箭头方向观察图2的B-B线时的剖视图。
图6是将图5的一部分放大而得到的放大图。
图7是将图6的一部分放大而得到的放大图。
图8是标签缠绕装置1A(覆盖部13:开放位置)的立体图。
图9是标签缠绕装置1A(覆盖部13:开放位置)的俯视图。
图10是将图9的一部分放大而得到的放大图。
图11是标签缠绕装置1A的后端部的上方的放大立体图。
图12是将图5的一部分放大而得到的放大图。
图13是从箭头方向观察图1的C-C线时的剖视图。
图14是从箭头方向观察图1的D-D线时的剖视图。
图15是开闭构件5(第一位置)及引导构件8A的附近的立体图。
图16是将图15的一部分放大而得到的放大图。
图17是开闭构件5(第二位置)及引导构件8A的附近的立体图。
图18是开闭构件5(第一位置)、引导构件8A及限制部8B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19是开闭构件5(第二位置)、引导构件8A及限制部8B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20是关于缠绕机构6的附近从箭头方向观察图1的A-A线时的剖视图。
图21是关于缠绕机构6的附近包括在图1的A-A线处切断后的切断面的立体图。
图22是将图20的一部分放大而得到的放大图。
图23是开闭构件5(第二位置)、引导构件8A、限制部8B及缠绕机构6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24是将图20中的第一臂构件66及第二臂构件67放大而得到的放大图(夹持了线缆19A的状态)。
图25是将图20中的第一臂构件66及第二臂构件67放大而得到的放大图(夹持了线缆19B的状态)。
图26是保持构件7的右视图。
图27是从箭头方向观察图1的E-E线时的剖视图。
图28是从箭头方向观察图1的F-F线时的剖视图。
图29是在图28所示的剖视图中示出由第一夹持构件71及第二夹持构件72保持了线缆19A的状态的图。
图30是在图28所示的剖视图中示出由第一夹持构件71及第二夹持构件72保持了线缆19B的状态的图。
图31是用于说明使线缆19从***凹部62A退出的情况下的第一夹持构件71和开闭构件5(第一位置)的动作的图。
图32是用于说明使线缆19从***凹部62A退出的情况下的第一夹持构件71和开闭构件5(第二位置)的动作的图。
图33是从箭头方向观察图1的G-G线时的剖视图。
图34是示出标签缠绕装置1A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35是示出主处理的流程图。
图36是主处理的流程图,且是图35的后续。
图37是示出将标签10A缠绕于线缆19的情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标签缠绕装置1A的一个实施方式,参照附图来依次说明。参照的附图为了说明本发明能够采用的技术特征而使用,记载的装置的结构等并非旨在仅限定于此,只是说明例。标签缠绕装置1A是用于将具有粘接面的标签10A缠绕地粘贴于线缆19的装置。以下,将图1的左下方、右上方、左上方、右下方、上方、下方分别设为标签缠绕装置1A的前方、后方、左方、右方、上方、下方。
<标签缠绕装置1A的概要>
参照图1-图9,对标签缠绕装置1A的概要进行说明。标签缠绕装置1A具有板状的框架11。框架11具有侧板11A、11B及底板11C。侧板11A、11B分别与左右方向正交,互相在左右方向上分隔地相对。底板11C在水平方向上延伸,架设于侧板11A、11B各自的下端之间。标签缠绕装置1A以底板11C载置于工作台等的状态被使用。
框架11支承传送台120。传送台120呈具有厚度的板状,并夹持于框架11的侧板11A、11B之间的相比上下方向中央位于上侧的位置(参照图4、图5)。传送台120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如图4所示,传送台120的前端部位于侧板11A、11B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传送台120的后端部比侧板11A、11B的后端部向后方突出。如图5所示,传送台120的上表面相对于支承有后述的从动辊35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被截断。将传送台120的上表面的前侧称作传送面120A。将传送台120的上表面的后侧称作传送面120B。传送面120A相比传送面120B配置于下方的位置。
在传送台120的传送面120B的后端部设置有保持器12。如图2、图8所示,保持器12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分隔地相对的一对轴承12A。如图1-图3所示,一对轴承12A将卷绕有标签带10的卷轴100的芯100A的两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标签带10包括多个标签10A及剥离纸10B。多个标签10A粘贴于长条状的剥离纸10B。多个标签10A在剥离纸10B的长度方向上排列。各标签10A和在剥离纸10B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其他的标签10A各自的边界部分预先由缝隙切断。
标签带10从设置于传送面120B的上方的开口部即***部2A(参照图8)向标签缠绕装置1A的内部***。多个标签10A在标签缠绕装置1A的内部被从剥离纸10B一枚一枚地剥离。从剥离纸10B剥离的标签10A由标签缠绕装置1A缠绕地粘贴于线缆19。剥离纸10B从设置于***部2A的上方的开口部即排出部2B(参照图8、图11)向标签缠绕装置1A的外部排出。
如图1-图3所示,在框架11的上端部设置有覆盖部13。覆盖部13由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50(参照图1、图3)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侧板11A、11B。旋转轴50架设于侧板11A、11B各自的上端部且前后方向大致中央之间。覆盖部13以旋转轴50的中心线即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线50C(参照图6)为中心进行摆动。覆盖部13通过摆动而能够在从旋转轴50朝向后方延伸的位置(参照图1-图5,以下,称作封闭位置)和从旋转轴50朝向前方延伸的状态(参照图8、图9,以下,称作开放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如图8、图9所示,在覆盖部13配置于开放位置的状态下,传送台120的传送面120A露出。
如图1-图3所示,覆盖部13在配置于封闭位置的状态下与上表面对应的位置具有一对手柄13A。覆盖部13在配置于封闭位置的状态下与下表面对应的位置具有一对钩13B(参照图8、图9)。一对钩13B在覆盖部13配置于封闭位置的状态下从内侧向设置于侧板11A、11B各自的上端部且后端部附近的一对卡合孔13C(参照图8)卡合。由此,覆盖部13的从封闭状态朝向开放状态的摆动被限制。另一方面,根据进行使一对手柄13A向内侧移动的操作,一对钩13B也向内侧移动。在该情况下,一对钩13B相对于一对卡合孔13C的卡合状态被解除。因此,能够实现以旋转轴50为中心的覆盖部13的摆动,能够将覆盖部13的位置从封闭位置切换为开放位置。
标签缠绕装置1A以覆盖部13配置于封闭位置的状态被使用。如图6所示,将配置于封闭位置的覆盖部13中的相对于传送台120的传送面120A在上方相对的面称作传送面130A。传送面130A在覆盖部13配置于封闭位置的状态下相对于传送面120A向上方稍微分隔。以下,只要没有特别的说明,就以覆盖部13配置于封闭位置的状态为前提来说明各种机构的方向、位置关系等。
如图3-图5所示,框架11保持引导构件2、传送机构3、矫正构件4、开闭构件5、缠绕机构6、保持构件7、引导构件8A、限制部8B、驱动部9等。传送机构3从卷轴100放出标签带10,且从剥离纸10B将标签10A剥离并向前方传送。引导构件2引导由传送机构3从卷轴100放出的标签带10及标签10A被剥离后的剥离纸10B。矫正构件4矫正被剥离的标签10A的弯曲。缠绕机构6将标签10A缠绕地粘贴于线缆19。保持构件7以能够利用缠绕机构6将标签10A缠绕地粘贴于线缆19的方式对缠绕机构6保持线缆19。开闭构件5及引导构件8A向缠绕机构6引导线缆19。限制部8B限制标签10A的移动。驱动部9驱动传送机构3、缠绕机构6等。
<驱动部9>
在框架11的侧板11A的左侧设置有电动机96A(参照图34)。如图1、图3所示,电动机96A的旋转轴从侧板11A向右方突出,设置有齿轮960。齿轮960与中间齿轮961啮合。中间齿轮961连结于后述的传递部97、98。
传递部97具备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侧板11A的右表面的多个齿轮970。多个齿轮970互相啮合。传递部97介于中间齿轮961与后述的传送机构3的剥离辊31(参照图4、图5)之间,将电动机96A的旋转驱动力向剥离辊31传递。传递部98具备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侧板11A的右表面的齿轮980及单向离合器98A。传递部98介于中间齿轮961与后述的传送机构3的传送辊32(参照图4、图5)之间,将电动机96A的旋转驱动力向传送辊32传递。
在框架11的侧板11A、11B之间的前端附近设置有电动机96B(参照图34)。电动机96B的旋转驱动力向后述的缠绕机构6(参照图4、图5)传递。缠绕机构6接受电动机96B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以下,将电动机96A、96B统称为驱动部9。
<传送机构3>
传送机构3相比支承于保持器12的卷轴100配置于前方的位置。如图5所示,传送机构3具有剥离辊31、传送辊32、从动辊33-36、剥离板37。
如图4所示,剥离辊31具有圆柱状。剥离辊3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框架11的侧板11A、11B(参照图1)之间。如图6所示,沿着剥离辊31的旋转中心延伸的轴线31C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剥离辊31相对于传送台120的传送面120B向上方分隔。剥离辊3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侧板11A、11B之间的间隔稍小。剥离辊31的旋转轴连结于图1、图3所示的齿轮311。齿轮311与传递部97的多个齿轮970的1个啮合。剥离辊31经由齿轮311而接受由传递部97传递的电动机96A的旋转驱动力。在该情况下,如图6所示,剥离辊31在从右侧观察标签缠绕装置1A的状态下向顺时针方向(箭头Y31的方向)旋转。以下,只要没有特别的说明,就以从右侧观察标签缠绕装置1A的状态为前提来定义旋转方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
如图4所示,从动辊33具有圆柱状。从动辊33的直径及左右方向的长度分别与剥离辊31的直径及左右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从动辊3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覆盖部13。如图6所示,沿着从动辊33的旋转中心延伸的轴线33C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从动辊33与剥离辊31的上方相邻。剥离辊31的轴线31C和从动辊33的轴线33C平行地延伸,各自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一致。
在从动辊33的上方配置有弹簧33B。弹簧33B介于覆盖部13的上表面与从动辊33之间,对从动辊33施加朝下的作用力。从动辊33接受弹簧33B的作用力而向下方移动,被按压到剥离辊31。
如图4、图5所示,传送辊32设置于传送台120的前端部附近。如图9所示,传送辊32具有传送辊32A、32B、32C。传送辊32A、32B、32C分别呈圆柱状,在左右方向上空出间隔而等间隔地排列。传送辊32A、32B、32C连结于图4、图5所示的旋转轴320。旋转轴320呈圆柱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旋转轴32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框架11的侧板11A、11B(参照图1)之间。如图6所示,沿着旋转轴320的中心延伸的轴线320C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且相比传送台120的传送面120A配置于下方的位置。如图8所示,传送辊32的上端部相对于传送面120A向上方稍微突出。
传送辊32的旋转轴320连结于图1、图3所示的传递部98的单向离合器98A。单向离合器98A将电动机96A的旋转驱动力向传送辊32传递。传送辊32经由单向离合器98A而接受由传递部98传递的电动机96A的旋转驱动力。在该情况下,如图6所示,传送辊32向逆时针方向(箭头Y32的方向)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在电动机96A的停止中传送辊32向箭头Y32旋转的情况下,单向离合器98A切断电动机96A与传送辊32之间的连结。因而,传送辊32在电动机96A的停止中向箭头Y32的方向旋转时,能够不受电动机96A的转矩的影响而自由旋转。
如图8、图9所示,从动辊34具有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从动辊34A、34B、34C。从动辊34A、34B、34C呈圆板状,在周端部具有凹凸。从动辊3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覆盖部13。如图5所示,从动辊34的下端部相对于覆盖部13的传送面130A向下方稍微突出。从动辊34与传送辊32的上方相邻,下端与传送辊32的上端接触。更详细而言,图9所示的从动辊34A与传送辊32A的上方相邻,下端与传送辊32A的上端接触。从动辊34B与传送辊32B的上方相邻,下端与传送辊32B的上端接触。从动辊34C与传送辊32C的上方相邻,下端与传送辊32C的上端接触。
如图6所示,沿着从动辊34的旋转中心延伸的轴线340C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传送辊32的轴线320C和从动辊34的轴线340C平行地延伸,各自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一致。
如图4所示,剥离板37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剥离辊31的前斜下方及传送辊32的后方。剥离板37呈板状,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更详细而言,剥离板37在从后端部朝向前端部而向下方倾斜的朝向上延伸。如图6所示,剥离板37的前端部37A的厚度朝向前端逐渐变薄。前端部37A构成了侧视大致圆弧状的弯曲面。如图6所示,将剥离板37的前端的位置称作剥离点370。剥离点370相对于传送台120的传送面120A稍微向上方分隔。
如图4所示,从动辊35具有圆柱状。从动辊35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与剥离板37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从动辊35在夹在传送台120的传送面120A、120B之间的部分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如图6所示,沿着从动辊35的旋转中心延伸的轴线35C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从动辊35的上端部比传送面120B稍微向上方突出。从动辊35与剥离板37的下方相邻,在相对于上端部稍微靠前方的位置与剥离板37的下表面接触。
如图8、图9所示,从动辊36具有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从动辊36A、36B、36C、36D。从动辊36A、36B、36C、36D呈圆板状,在周端部具有凹凸。从动辊3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覆盖部13。如图5所示,从动辊36的下端部相对于覆盖部13的传送面130A向下方稍微突出。从动辊36在前后方向上相比传送辊32及从动辊34配置于后方的位置且相比剥离板37、剥离辊31及从动辊33、35配置于前方的位置。
如图6所示,从卷轴100放出后的标签带10从***部2A向标签缠绕装置1A***。标签带10沿着传送台120的传送面120B被向前方传送。此时,标签带10的标签10A配置于剥离纸10B的下表面。标签10A的上表面对应于粘贴于剥离纸10B的粘接面。
标签带10从卷轴100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通过从动辊35的上方。标签带10向斜下方弯折而进一步向前方延伸,向前方通过从动辊35与剥离板37之间的间隙。标签带10沿着剥离板37的下表面而向斜下方进一步延伸至剥离点370。标签带10的标签10A通过剥离纸10B在剥离点370处弯折而被从剥离纸10B剥离。
由剥离板37剥离的标签10A沿着传送台120的传送面120A而向前方延伸,通过从动辊36的下方及传送辊32与从动辊34之间的间隙而向前方进一步延伸。标签10A的粘接面朝向上方。标签10A由设置于传送台120的前方的后述的缠绕机构6缠绕地粘贴于线缆19。
另一方面,由剥离板37剥离了标签10A后的剥离纸10B在剥离点370处弯折,沿着剥离板37的上表面而向后斜上方延伸。剥离纸10B进一步向后斜上方延伸至剥离辊31,与剥离辊31接触而向后方弯折,向后方通过剥离辊31与从动辊33之间的间隙。剥离纸10B从排出部2B向标签缠绕装置1A的外部排出。
以下,将从***部2A朝向剥离板37的剥离点370传送的标签带10所通过的区域称作第一传送路径R1。将从剥离板37的剥离点370朝向排出部2B传送的剥离纸10B所通过的区域称作第二传送路径R2。将从剥离板37的剥离点370向前方传送的标签10A所通过的区域称作第三传送路径R3。
如图7所示,定义从剥离板37的剥离点370沿着第一传送路径R1而向与标签带10的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方向D1。定义从剥离点370沿着第三传送路径R3而向与标签10A的传送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方向D2。将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之间所成的角度记为θ。在该情况下,角度θ成为120°-155°的范围内。更优选的是,角度θ是120°。
如图6所示,标签缠绕装置1A通过电动机96A(参照图34)的驱动而使剥离辊31及传送辊32旋转。剥离辊31向箭头Y31的方向旋转,向箭头Y11的方向传送夹持于该剥离辊31与从动辊33之间的剥离纸10B。由此,标签带10被从卷轴100向箭头Y12的方向放出。
从动辊35一边根据标签带10的移动而旋转一边将标签带10沿着剥离板37引导。通过在剥离板37的剥离点370处剥离纸10B弯折,标签10A被从剥离纸10B剥离。剥离的标签10A被向箭头Y13的方向推出。标签10A由从动辊36向前方引导,从后方向传送辊32与从动辊34之间进入。传送辊32向箭头Y32的方向旋转,向前方传送夹持于该传送辊32与从动辊34之间的标签10A。由传送辊32传送的标签向箭头Y14的方向移动至配置于传送台120的前方的缠绕机构6的上方位置。
以下,将通过传送辊32的旋转而传送的标签10A的传送方向(箭头Y14的方向)简称作传送方向。传送方向对应于前方向。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对应于标签缠绕装置1A中的后侧。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对应于标签缠绕装置1A中的前侧。以下,将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简称作下游侧,将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简称作上游侧。如图7所示,将通过剥离板37的剥离点370和传送辊32中的最接近第三传送路径R3的端部即传送辊32的上端部的假想的平面定义为假想平面M1。
<引导构件2>
如图8、图11所示,引导构件2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于传送台120的传送面120B中的保持器12的前方。引导构件2具有一对块21及架设部22。一对块21在左右方向上分隔地排列。一对块21各自的下端部从上方与传送台120的传送面120B接触。架设部22架设于一对块21之间。在一对块21各自的左右外侧的面具有向外方突出的凸部21A。凸部21A在一对块21各自的前后方向中央从上端到下端为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
将在一对块21的各块21彼此相对的侧壁称作一对侧壁部23。在一对侧壁部23中的相比架设部22位于下方的位置的第一部位的内侧,配置有传送从卷轴100放出的标签带10的第一传送路径R1(参照图6)。以下,将第一部位称作一对侧壁部23A。一对侧壁部23A与沿着第一传送路径R1传送的标签带10的剥离纸10B的左右方向的两侧接触而定位,将标签带10沿着第一传送路径R1引导。由架设部22及一对侧壁部23A包围的开口部对应于供标签带10向标签缠绕装置1A的内部***的***部2A。
在一对侧壁部23中的相比架设部22位于上方的位置的第二部位的内侧,配置有传送标签10A被剥离后的剥离纸10B的第二传送路径R2(参照图6)。以下,将第二部位称作一对侧壁部23B。一对侧壁部23B与沿着第二传送路径R2传送的剥离纸10B的左右方向的两侧接触而定位,将剥离纸10B沿着第二传送路径R2引导。由架设部22及一对侧壁部23B包围的开口部对应于供剥离纸10B向标签缠绕装置1A的外部排出的排出部2B。
在框架11的侧板11A、11B的内侧且传送台120的传送面120B的上侧设置有一对装配部24。一对装配部24从侧板11A、11B的内表面向内侧突出。在一对装配部24各自的前后方向中央设置有槽24A。槽24A在从一对装配部24各自的上端到下端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引导构件2通过使凸部21A进入一对装配部24各自的槽24A,能够向标签缠绕装置1A装配。另外,引导构件2通过使凸部21A从一对装配部24的槽24A退出,能够从标签缠绕装置1A脱离。
作为引导构件2,预先准备一对侧壁部23之间的距离分别不同的多个引导构件2。详细而言,卷轴100存在剥离纸10B的宽度不同的多个种类,引导构件2存在一对侧壁部23之间的距离根据剥离纸10B的宽度而设定的多个种类。标签缠绕装置1A根据向保持器12装配的卷轴100的剥离纸10B的宽度而选择性地切换多个引导构件2中的向一对装配部24装配的引导构件2。由此,能够将标签缠绕装置1A中的引导构件2的一对侧壁部23之间的距离根据剥离纸10B的宽度而变更。
<矫正构件4>
如图4、图5所示,矫正构件4相对于传送机构3的传送辊32及从动辊34设置于下游侧。如图12、图13所示,矫正构件4具备旋转体4A及肋4B。旋转体4A相对于第三传送路径R3配置于上侧。肋4B相对于第三传送路径R3配置于下侧。
如图9、图13所示,旋转体4A具有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旋转体41A、41B、41C、41D、41E、41F。旋转体41A-41F呈圆板状,在周端部具有凹凸。在设置于旋转体4A的中心的孔插通图13所示的旋转轴410。旋转轴410呈棒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旋转体4A由旋转轴41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覆盖部13。如图12所示,沿着旋转轴410的中心延伸的轴线410C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且相比覆盖部13的传送面130A配置于上方的位置。旋转体4A的下端部相对于传送面130A向下方稍微突出。
如图13所示,旋转体41A-41F形成由从传送面130A的左右方向中央起的距离互相相等的2个旋转体4A构成的组旋转体411、412、413。详细而言是以下这样。旋转体41A、41F形成在左右方向上隔开分隔距离L1而配置的组旋转体411。旋转体41B、41E形成在左右方向上隔开分隔距离L2而配置的组旋转体412。旋转体41C、41D形成在左右方向上隔开分隔距离L3而配置的组旋转体413。分隔距离L1-L3分别不同。分隔距离L1-L3分别对应于有可能在标签缠绕装置1A中使用的标签10A沿着第三传送路径R3被传送时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以下,称作标签10A的宽度)。也就是说,分隔距离L1-L3分别根据有可能在标签缠绕装置1A中使用的标签10A的种类而确定。
如图10所示,旋转体41B、41C各自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X1、X2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传送辊32A、32B之间。旋转体41D、41E各自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X3、X4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传送辊32B、32C之间。因而,组旋转体412中包含的旋转体41B、41E各自的中心位置X1、X4及组旋转体413中包含的旋转体41C、41D各自的中心位置X2、X3均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与传送辊32A-32C不同的位置。
如图10、图13所示,肋4B具有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肋42A、42B、42C。肋42A-42C分别从传送面120A朝向上方突出。如图10所示,肋42A、42B、42C沿着传送方向互相平行地延伸。如图10、图12所示,肋4B中的后端部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和传送辊32的前端部的前后方向的位置都是位置P42而一致。也就是说,肋4B的后端部在传送方向上配置于与传送辊32的前端部相同的位置。肋42A、42B、42C的前端部延伸至传送面120A的前端部。
如图13所示,肋4B的上端部在上下方向上相比旋转体4A的下端部位于稍靠上方的位置。因此,旋转体4A和肋4B在各自的顶端部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另外,如图12所示,旋转体4A和肋4B的一部分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一致。因而,旋转体4A和肋4B在左右方向上重叠。
由传送机构3的剥离板37从剥离纸10B剥离的标签10A通过传送辊32沿着第三传送路径R3被传送,并被向相比传送辊32位于靠下游侧的位置的矫正构件4引导。标签10A在通过矫正构件4的旋转体4A与肋4B之间时,上表面的粘接面与旋转体4A接触,下表面与肋4B接触。标签10A通过旋转体4A及肋4B而变形成在左右方向上山状的弯曲部和谷状的弯曲部交替地连续的波形状而被传送。需要说明的是,在标签10A带有与以卷轴100的状态被保持对应的弯痕。相对于此,矫正构件4通过使标签10A变形成波形状来矫正弯曲。
如图12所示,将通过肋4B的上端部且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的平面定义为假想平面M2。假想平面M2与通过剥离板37的剥离点370和传送辊32的上端部的假想的平面即假想平面M1(参照图7)一致。以下,将假想平面M1、M2统称为假想平面M。旋转体4A的下端部相比假想平面M2配置于下方的位置。因而,旋转体4A的下端部相比传送辊32的上端部位于下方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假想平面M在其一部分与第三传送路径R3大致一致,但严格来说双方不同。其理由是因为:假想平面M是平面,而第三传送路径R3被定义为标签10A所通过的区域,在设置有矫正构件4的部位变形成波形状。另外,由于标签10A的传送由后述的限制部8B限制,所以第三传送路径R3中的下游侧的端部与限制部8B的位置一致。另一方面,假想平面M相比限制部8B延伸至前方的位置。
<标签检测传感器46>
如图10所示,在传送面120A设置有凹部16(16A、16B、16C、16D、16E、16F)。凹部16A、16B、16C、16D、16E、16F设置于在覆盖部13配置于封闭位置时与旋转体41A-41F的各旋转体41A-41F相对的位置,从旋转体41A-41F空出规定的间隙而从传送面120A稍微向下方凹陷。在肋42B的右侧相邻的位置设置有矩形形状的贯通孔160。
如图14所示,在贯通孔160的下方设置有标签检测传感器46。标签检测传感器46是致动器型的传感器,具有致动器46A及检测部46B。致动器46A呈棒状,基端部由检测部46B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致动器46A的顶端部从贯通孔160比传送面120A向上方突出。详细而言,致动器46A能够摆动成顶端部相比肋4B的上端部配置于上方的位置的状态和顶端部相比肋4B的上端部配置于下方的位置的状态。
检测部46B检测致动器46A的摆动状态,将与检测结果对应的信号向CPU91A(参照图34)输出。更详细而言,检测部46B在致动器46A的顶端部相比肋4B的上端部配置于上方的位置的状态时输出OFF信号,在致动器46A的顶端部相比肋4B的上端部配置于下方的位置的状态时输出ON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致动器46A在标签10A的下游侧的端部进入到第三传送路径R3中的矫正构件4的旋转体4A与肋4B之间时,从顶端部相比肋4B的上端部配置于上方的位置的状态摆动成顶端部相比肋4B的上端部配置于下方的位置的状态。另外,致动器46A在标签10A的上游侧的端部从矫正构件4的旋转体4A与肋4B之间退出了时,从顶端部相比肋4B的上端部配置于下方的位置的状态摆动成顶端部相比肋4B的上端部配置于上方的位置的状态。因此,CPU91A能够根据标签检测传感器46的输出信号,在矫正构件4的位置检测位于第三传送路径R3的标签10A的下游侧及上游侧的两端部。需要说明的是,标签检测传感器46也可以取代致动器型的传感器而使用例如光学式的反射型传感器。
<开闭构件5>
如图4、图5所示,开闭构件5相比矫正构件4配置于下游侧的位置且相对于第三传送路径R3配置于上侧(参照图6)。开闭构件5具备基部51、旋转体52、肋53。
如图15-图17所示,基部51具有圆筒部51A、延设部51B、一对侧板部51C。圆筒部51A配置于架设于框架11的侧板11A、11B之间的旋转轴50的周围,能够相对于旋转轴50旋转。延设部51B从圆筒部51A朝向下方延伸。延设部51B在前表面具有与前后方向交叉的开闭面510。一对侧板部51C设置于延设部51B的左右两端部,与左右方向正交。
开闭构件5由旋转轴50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侧板11A、11B。基部51能够以通过旋转轴50的中心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线50C为中心,向延设部51B的下端部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朝向摆动。将延设部51B的下端部向前方移动了的状态下的开闭构件5的位置称作第一位置。将延设部51B的下端部向后方移动了的状态下的开闭构件5的位置称作第二位置。需要说明的是,覆盖部13也同样由旋转轴50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侧板11A、11B。也就是说,覆盖部13和开闭构件5均以共通的轴线50C为中心进行摆动。
旋转体52具有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旋转体52A、52B、52C、52D、52E。旋转体52A-52E呈圆板状,在周端部具有凹凸。旋转体52A-52E在相比前后方向大致中央位于前侧部及下端部的位置从延设部51B向外方突出。
在设置于旋转体52的中心的孔插通图10所示的旋转轴520。旋转轴520呈棒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旋转轴520的左右两端部由基部51的侧板部51C支承。旋转体52由旋转轴52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基部51。如图6所示,沿着旋转轴520的中心延伸的轴线520C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旋转体52能够以轴线520C为中心进行旋转。轴线520C接近第三传送路径R3的上方(参照图6、图12)。另外,在开闭构件5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状态(参照图12)下,旋转体52的下端部从上方相对于假想平面M相接。如图18所示,开闭构件5的旋转轴50的轴线50C和旋转体52的轴线520C各自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大致一致。
如图15、图16所示,肋53具有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肋53A(531A、532A)、53B(531B、532B)、53C(531C、532C)、53D(531D、532D)、53E(531E、532E)。肋53A-53E分别呈板状,与左右方向正交。肋531A与旋转体52A的右侧相邻,肋532A与旋转体52A的左侧相邻。肋531B与旋转体52B的右侧相邻,肋532B与旋转体52B的左侧相邻。肋531C与旋转体52C的右侧相邻,肋532C与旋转体52C的左侧相邻。肋531D与旋转体52D的右侧相邻,肋532D与旋转体52D的左侧相邻。肋531E与旋转体52E的右侧相邻,肋532E与旋转体52E的左侧相邻。肋53的相邻方向和与旋转体52的旋转中心对应的轴线50C延伸的方向一致。
肋53A-53E的形状相同。肋53的周端部从延设部51B中的上端部的圆筒部51A的附近向相对于开闭面510向前方倾斜的朝向延伸。肋53在下端弯曲而向后方延伸。如图18所示,肋53相对于通过开闭构件5的旋转轴50的轴线50C和旋转体52的轴线520C的平面配置于前方。
如图15所示,在开闭构件5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肋53将旋转体52中的从延设部51B向前侧突出的部分从左右方向覆盖。也就是说,肋53在旋转体52中的从延设部51B向前侧突出的部分,更详细而言,肋53在旋转体52的跨上端部、前端部、下端部的部分,比旋转体52的径向的端部向外方突出(参照图10)。需要说明的是,肋53的下端的位置相比旋转体52的下端位于稍靠上方的位置(参照图12)。即,旋转体52的下端比肋53的下端向下方突出。
如图4、图5所示,在开闭构件5的基部51的后侧设置有施力部56。如图10所示,施力部56具有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施力部56A、56B。施力部56A、56B是压缩螺旋弹簧,介于开闭构件5的基部51的后表面与覆盖部13之间。施力部56A、56B对开闭构件5施加朝前的作用力。开闭构件5由施力部56从第二位置(参照图17)朝向第一位置(参照图15)施力。
由矫正构件4矫正弯曲而得到的标签10A通过传送辊32进一步被传送,并在开闭构件5的下方通过。此时,开闭构件5使旋转体52从上方相对于沿着第三传送路径R3传送的标签10A接触。由此,开闭构件5矫正要朝向上方弯曲的标签10A的弯曲,沿着第三传送路径R3使标签10A移动。
<引导构件8A>
如图1所示,引导构件8A相对于开闭构件5配置于下游侧且相对于假想平面M(参照图12)配置于上侧。如图1所示,引导构件8A具有相对于开闭构件5在下游侧接近的第一部分81及相对于第一部分81配置于左右两侧的一对第二部82。第一部分8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与开闭构件5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
如图15、图17所示,第一部分81在后部具有倾斜面81A。一对第二部82分别在后部具有倾斜面82A。倾斜面81A、82A从前端朝向后端而向斜下方延伸。倾斜面81A、82A各自的前端部即倾斜面81A、82A中的配置于最上方的上端部811、821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相比将开闭构件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的旋转轴50位于下方的位置。如图18所示,第一部分81的倾斜面81A的后端部即倾斜面81A中的配置于最下方的下端部812接近第三传送路径R3。
开闭构件5的下端部在开闭构件5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状态(参照图14)下,接近引导构件8A的下端部812。此时,肋53与引导构件8A的下端部812接触。另一方面,开闭构件5的下端部在开闭构件5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参照图19)下,从引导构件8A的下端部812向后方分隔。
用于缠绕标签10A的线缆19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状态从引导构件8A的上方向标签缠绕装置1A装配。在该情况下,如图18所示,线缆19沿着引导构件8A的倾斜面81A、82A而被向后斜下方引导,被朝向后述的缠绕机构6的***凹部62A(参照图23)引导。
需要说明的是,肋53在开闭构件5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与由引导构件8A引导的线缆19的移动方向(后斜下方)相反的方向(前斜上方)的端部比旋转体52的径向的端部向外方突出。因而,线缆19在由引导构件8A朝向缠绕机构6的***凹部62A引导的过程中,与开闭构件5的肋53接触。对于开闭构件5的下端部,由线缆19从上方施加外力。在该情况下,如图19所示,开闭构件5通过下端部对抗施力部56的作用力而向后方移动,从而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由此,后述的缠绕机构6的开口部620B从由开闭构件5封闭的状态(参照图18)被切换为开放的状态(参照图19)。
<限制部8B>
如图18、图19所示,在引导构件8A的第一部分81的下端部812的下方形成有限制部8B。限制部8B具有朝向前方凹陷的凹部85。凹部85在左右方向上呈直线状地延伸。凹部85作为内壁而具有限制壁86、87、88。
限制壁86对应于凹部85的底壁,与前后方向正交。限制壁86相对于第三传送路径R3的下游侧的端部位于下游侧,与假想平面M交叉。限制壁87是凹部85的侧壁中的从限制壁86的上端部延伸的部位。限制壁87与上下方向交叉,从限制壁86的上端部朝向引导构件8A的下端部812而向后斜上方延伸。限制壁87相对于第三传送路径R3及假想平面M配置于上侧。限制壁88是凹部85的侧壁中的从限制壁86的下端部延伸的部位。限制壁88与上下方向正交,从限制壁86的下端部朝向后方而水平延伸。限制壁88相对于第三传送路径R3及假想平面M配置于下侧。
如图18所示,通过开闭构件5,将由传送辊32传送的标签10A进一步传送至下游侧的端部与限制部8B接触为止。限制部8B通过使标签10A的下游侧的端部与限制壁86接触来限制标签10A被向下游侧传送。
如图19所示,线缆19在由引导构件8A朝向缠绕机构6而向下方引导的过程中,从上方与标签10A接触。线缆19的一部分向形成于标签10A的上表面的粘接面粘贴。根据线缆19向下方移动,标签10A的下游侧的端部要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相对于此,限制部8B利用限制壁87来限制标签10A的下游侧的端部相对于第三传送路径R3向上方的移动。另外,限制部8B利用限制壁88来限制标签10A的下游侧的端部相对于第三传送路径R3向下方的移动。
<缠绕机构6>
如图4所示,缠绕机构6具有侧面局部地缺少的大致圆筒状的基部61。基部61的中心以规定的轴线6A为中心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框架11。轴线6A在左右方向上延伸。
如图20、图21所示,基部61具有设置于右端部的第一底面部621(参照图21)、设置于左端部的第二底面部622(以下,统称为底面部62)及侧面部63A、63B、63C。第一底面部621及第二底面部622分别呈圆板状,在左右方向上分隔地相对。
如图20所示,在第二底面部622设置有从周端部朝向轴线6A凹陷的第二***凹部622A。虽然未图示,但关于第一底面部621也设置有同样的形状的第一***凹部。以下,将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622A统称而称作***凹部62A。更详细而言,***凹部62A呈大致U字形状,并从底面部62中的相比轴线6A靠下方规定距离的位置(以下,称作底部620A)到与底面部62的周端部的一部分对应的开口部620B而沿径向中的特定的方向(上方)延伸。以下,将***凹部62A延伸的方向称作延伸方向S。将延伸方向S中的从开口部620B朝向底部620A的方向如图22所示那样称作***方向S1。
如图23所示,缠绕机构6在开口部620B配置于底部620A的上端部的状态即延伸方向S成为上下方向的状态下,能够使线缆19及标签10A向***凹部62A***。以下,将在缠绕机构6中能够实现线缆19的***的旋转位置即开口部620B配置于底部620A的上端部的状态下的缠绕机构6的旋转位置称作初始位置。在以下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的限定,就以缠绕机构6配置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为前提。在缠绕机构6配置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标签的传送方向与轴线6A和延伸方向S的各方向分别正交。
如图20所示,***凹部62A相比传送辊32及矫正构件4配置于下游侧的位置且相对于第三传送路径R3配置于下方。***凹部62A朝向第三传送路径R3开口。***凹部62A相对于限制部8B(限制壁86、87、88)配置于上游侧。如图23所示,***凹部62A的开口部620B和与开闭构件5的摆动中心对应的轴线50C在上下方向上重叠。与基部61的旋转中心对应的轴线6A相对于轴线50C稍微位于后方。
如图20所示,***凹部62A的开口部620B由配置于第一位置的开闭构件5封闭。如图23所示,***凹部62A的开口部620B不由配置于第二位置的开闭构件5封闭而开放。
如图20、图21所示,缠绕机构6在基部61的内部具有第一臂构件66、第二臂构件67、第一弹簧681、682(参照图21)及第二弹簧691、692(参照图21)。第一臂构件66及第二臂构件67在利用缠绕机构6标签10A缠绕于线缆19时,将线缆19夹着而保持(参照图23)。第一弹簧681、682及第二弹簧691、692为了利用第一臂构件66及第二臂构件67保持线缆19而对第一臂构件66及第二臂构件67施力(参照图23)。
如图20所示,第一臂构件66及第二臂构件67分别呈弯折的板状,遍及第一底面部621与第二底面部622之间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第一臂构件66相对于第二臂构件67设置于下游侧。第一臂构件66及第二臂构件67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以下,将第一臂构件66中的与第二臂构件67相对的一侧的端部即第一臂构件66的后端部称作第一相对端部660。将第二臂构件67中的与第一臂构件66相对的一侧的端部即第二臂构件67的前端部称作第二相对端部670。
如图24所示,第一臂构件66具有第一基端部66A、第一顶端部66B、第一倾斜部66C、第二倾斜部66D、第一凸部66E。第一基端部66A以能够以遍及第一底面部621与第二底面部622(参照图21)之间而延伸的旋转轴661为中心进行摆动的方式被支承。旋转轴661在***凹部62A的开口部620B的下游侧附近由第一底面部621及第二底面部622支承。因而,第一基端部66A配置于***凹部62A的开口部620B的下游侧附近。从开口部620B到第一基端部66A之间的延伸方向S上的距离比从底部620A到第一基端部66A之间的延伸方向S上的距离短。第一顶端部66B在延伸方向S上相对于***凹部62A的底部620A配置于与开口部620B相反的一侧即相比底部620A配置于下侧的位置。
第一倾斜部66C及第二倾斜部66D对应于第一相对端部660中的第一基端部66A与第一顶端部66B之间的一部分。第一倾斜部66C及第二倾斜部66D分别相对于***方向S1倾斜。更详细而言,是以下这样。如图22所示,第一倾斜部66C的一部分在延伸方向S上相比轴线6A配置于开口部620B(参照图20)侧的位置。第一倾斜部66C相对于***方向S1向从轴线6A分隔的朝向S11倾斜。第二倾斜部66D的一部分在延伸方向S上相比轴线6A配置于与开口部620B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第二倾斜部66D相对于第一倾斜部66C在第一顶端部66B侧相邻。第二倾斜部66D相对于***方向S1向接近轴线6A的朝向S12倾斜。以下,将第一倾斜部66C及第二倾斜部66D统称而称作倾斜部662。
如图24所示,第二臂构件67具有第二基端部67A、第二顶端部67B、第一倾斜部67C、第二倾斜部67D、第二凸部67E。第二基端部67A以能够以遍及第一底面部621与第二底面部622(参照图21)之间而延伸的旋转轴671为中心进行摆动的方式被支承。旋转轴671在***凹部62A的开口部620B的上游侧附近由第一底面部621及第二底面部622支承。因而,第二基端部67A配置于***凹部62A的开口部620B的上游侧附近。从开口部620B到第二基端部67A之间的延伸方向S上的距离比从底部620A到第二基端部67A之间的延伸方向S上的距离短。第二顶端部67B在延伸方向S上相对于***凹部62A的底部620A配置于与开口部620B相反的一侧,即相比底部620A配置于下侧的位置。第一基端部66A及第二基端部67A夹着***凹部62A而配置于互相不同的一侧。
第一倾斜部67C及第二倾斜部67D对应于第二相对端部670中的第二基端部67A与第二顶端部67B之间的一部分。第一倾斜部67C及第二倾斜部67D分别相对于***方向S1倾斜。更详细而言,是以下这样。如图22所示,第一倾斜部67C的一部分在延伸方向S上相比轴线6A配置于开口部620B侧的位置。第一倾斜部67C相对于***方向S1向从轴线6A分隔的朝向S21倾斜。第二倾斜部67D的一部分在延伸方向S上相比轴线6A配置于与开口部620B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第二倾斜部67D相对于第一倾斜部67C在第二顶端部67B侧相邻。第二倾斜部67D相对于***方向S1向接近轴线6A的朝向S22倾斜。以下,将第一倾斜部67C及第二倾斜部67D统称而称作倾斜部672。
第一臂构件66的第一倾斜部66C和第二臂构件67的第一倾斜部67C夹着轴线6A而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第一臂构件66的第二倾斜部66D和第二臂构件67的第二倾斜部67D夹着轴线6A而在前后方向上相对。
如图21所示,第一弹簧681、682介于基部61的侧面部63B与第一臂构件66之间。第二弹簧691、692介于基部61的侧面部63C与第二臂构件67之间。第一弹簧681、682在轴线6A延伸的方向上排列。第二弹簧691、692在轴线6A延伸的方向上排列。第一弹簧681、682及第二弹簧691、692是具有同一特性的压缩弹簧。第一弹簧681、682及第二弹簧691、692的压缩量相同。
第一弹簧681、682向第一臂构件66接近第二臂构件67的朝向对第一臂构件66施力。第二弹簧691、692向第二臂构件67接近第一臂构件66的朝向对第二臂构件67施力。第一弹簧681、682对第一臂构件66施力的情况下的作用力和第二弹簧691、692对第二臂构件67施力的情况下的作用力一致。如图20、图21所示,在侧面部63A设置有向***方向S1的相反方向突出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肋630。肋630形成有越靠顶端则厚度越小的锥部。第一臂构件66的下端部的后表面通过第一弹簧681、682的作用力而抵接于肋630的锥部的前表面。同样,第二臂构件67通过第二弹簧691、692的作用力而下端部的前表面抵接于肋630的锥部的后表面。
如图24所示,第一臂构件66具有向第二臂构件67侧突出的第一凸部66E。第一凸部66E相对于第一臂构件66的第一相对端部660中的第一倾斜部66C在第一基端部66A侧相邻。定义将第一臂构件66的旋转轴661和第一倾斜部66C与第二倾斜部66D的连接点连结的直线T1。在该情况下,第一凸部66E的突出量Q1被定义为直线T1与第一凸部66E之间的距离。
第二臂构件67具有向第一臂构件66侧突出的第二凸部67E。第二凸部67E相对于第二臂构件67的第二相对端部670中的第一倾斜部67C在第二基端部67A侧相邻。定义将第二臂构件67的旋转轴671和第一倾斜部67C与第二倾斜部67D的连接点连结的直线T2。在该情况下,第二凸部67E的突出量Q2被定义为直线T2与第二凸部67E之间的距离。在该情况下,第二凸部67E的突出量Q2比第一凸部66E的突出量Q1大。
如图23所示,由引导构件8A向下方引导的线缆19从开口部620B进入***凹部62A。此时,线缆19效仿沿着引导构件8A的倾斜面81A、82A被引导时的方向,一边向后斜下方移动一边进入。因而,线缆19最先与第二臂构件67的第二凸部67E(参照图24)接触,对抗第二弹簧691,692的作用力而使第二臂构件67向后方移动。线缆19通过与第二凸部67E接触而被向下方引导。
接着,线缆19与第一臂构件66的第一凸部66E(参照图24、图25)接触,对抗第一弹簧681、682的作用力而使第一臂构件66向前方移动。线缆19进一步向下方移动。如图24、图25所示,线缆19从前后方向被夹持、保持于第一臂构件66的倾斜部662与第二臂构件67的倾斜部672之间。以下,将由第一臂构件66及第二臂构件67保持的线缆19的位置称作缠绕位置Pm。配置于缠绕位置Pm的线缆19的长度方向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与线缆19的***方向S1正交。
如图24所示,例示直径相对小的线缆19A被***到***凹部62A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线缆19A以第一臂构件66及第二臂构件67各自的第一倾斜部66C、67C及第二倾斜部66D、67D接触的状态被保持。在由第一臂构件66及第二臂构件67保持了线缆19A的状态下,与缠绕机构6的旋转中心对应的轴线6A和线缆19A的中心线C大致一致。
另一方面,如图25所示,例示直径相对大的线缆19B被***到***凹部62A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线缆19B由第一臂构件66及第二臂构件67各自的第一倾斜部66C、67C和***凹部62A的底部620A以夹着的状态保持。在由第一臂构件66、第二臂构件67及***凹部62A的底部620A保持了线缆19B的状态下,与缠绕机构6的旋转中心对应的轴线6A和线缆19B的中心线C大致一致。也就是说,缠绕机构6能够不管线缆19的直径而始终以线缆19的中心线C和轴线6A大致一致的状态保持线缆19。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5中,省略了标签10A的图示,因此在线缆19B与底部620A之间存在标签10A的厚度量的稍微的间隙。
另外,如图24所示,线缆19与标签10A一起被向***凹部62A***。在线缆19保持于缠绕位置Pm的状态下,标签10A介于第一臂构件66及第二臂构件67与线缆19之间。成为在线缆19的下侧大致一半的区域也就是线缆19的外周面的大致下半部分缠绕地粘贴有标签10A的状态。标签缠绕装置1A在该状态下通过电动机96B(参照图34)的驱动而使缠绕机构6旋转。缠绕机构6以轴线6A为中心在线缆19的周围旋转。在该情况下,标签10A以向配置于缠绕位置Pm的线缆19的周围缠绕的方式被引导。由此,标签10A被缠绕地粘贴于线缆19。
<缠绕传感器69>
如图20所示,相对于基部61的侧面部63A在前方附近设置有向外方突出的突出部69A。在框架11的侧板11B(参照图1)中的基部61的前斜下方设置有缠绕传感器69。缠绕传感器69是能够检测突出部69A接近了的接触式的位置传感器。缠绕传感器69在突出部69A分隔的状态时,对CPU91A(参照图34)输出OFF信号。缠绕传感器69在突出部69A接近了的情况下,对CPU91A(参照图34)输出ON信号。因而,CPU91A能够通过累计缠绕传感器69输出了ON信号的次数来检测突出部69A的接触次数,确定缠绕机构6的转数。
需要说明的是,在突出部69A接近了缠绕传感器69的状态下,缠绕机构6配置于初始位置。因此,CPU91A在缠绕传感器69输出了ON信号的情况下,能够判定为缠绕机构6配置于初始位置。
<保持构件7>
如图1、图2所示,保持构件7具有保持构件7A、7B。保持构件7A相对于缠绕机构6(参照图20等)配置于右侧。连结于侧板11A的右表面的罩117A、118A将保持构件7A的下部从右方覆盖。保持构件7B相对于缠绕机构6(参照图20等)配置于左侧。连结于侧板11B的左表面的罩117B、118B(参照图2)将保持构件7B的下部从左方覆盖。保持构件7A、7B相对于通过标签缠绕装置1A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且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对称面具有左右对称的构造。
保持构件7A、7B将进入到缠绕机构6的***凹部62A(参照图20)的线缆19在左右方向上离开的2个位置向下方引导至缠绕位置Pm(参照图23),在缠绕位置Pm保持线缆19。以下,对保持构件7A的详情进行说明,保持构件7B的说明省略。
如图26-图28所示,保持构件7A具备第一夹持构件71、第二夹持构件72及施力部73(参照图28)。如图27、图28所示,第一夹持构件71从引导构件8A的右侧的第二部82的后方向后斜下方延伸,在中途向前方弯折而向前斜下方进一步延伸。第二夹持构件72从引导构件8A的右侧的第二部82的下方向后斜下方延伸。第一夹持构件71及第二夹持构件72在下端附近交叉。第一夹持构件71及第二夹持构件72以能够以通过互相交叉的点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摆动轴70为中心进行摆动的方式被支承。摆动轴70设置于框架11的侧板11A,向右方延伸。摆动轴70设置于相对于缠绕机构6缠绕标签10A时的线缆19的位置即缠绕位置Pm向下方分隔的位置。
在侧板11A中的摆动轴70的下方设置有向右方突出的突出部110。第一夹持构件71的下端部从前方相对于突出部110抵接。第二夹持构件72的下端部从后方相对于突出部110抵接。第一夹持构件71及第二夹持构件72由后述的施力部73的作用力保持于各自的下端部抵接于突出部110的位置。
如图26所示,罩117A覆盖第一夹持构件71及第二夹持构件72各自的下部。罩117A具有朝向下方凹陷的凹部119A。缠绕位置Pm配置于凹部119A的底部。
以下,如图27、图28所示,将第一夹持构件71的前端部中的相比摆动轴70位于上方的位置的部位称作第一相对部710。将第二夹持构件72的后端部中的相比摆动轴70位于上方的位置的部位称作第二相对部720。第二夹持构件72的第二相对部720相对于第一夹持构件71的第一相对部710配置于前方。保持构件7利用第一夹持构件71的第一相对部710与第二夹持构件72的第二相对部720之间的间隙将线缆19向下方引导至缠绕位置Pm,且在缠绕位置Pm保持线缆19。
如图26-图28所示,第一夹持构件71在第一相对部710的上端部具有第一倾斜部711。第一倾斜部711在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更具体而言,朝向顶端而向后斜上方延伸。第一倾斜部711相对于第二部82的倾斜面82A配置于后方。第一倾斜部711及倾斜面82A的前后方向的间隔越靠近上方则越大。即,第一倾斜部711以越靠近上方则与倾斜面82A之间的间隔越大的方式倾斜。同样,倾斜面82A向越靠近上方则与第一倾斜部711之间的间隔越大的朝向倾斜。
第二夹持构件72在第二相对部720的上端部具有第二倾斜部721。第二倾斜部721在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更具体而言,朝向顶端而向前斜上方延伸。也就是说,第二倾斜部721向越靠近上方则越与第一夹持构件71分隔的朝向倾斜。另一方面,第一倾斜部711向越靠近上方则越与第二夹持构件72分隔的朝向倾斜。
第二倾斜部721相比第一夹持构件71的第一倾斜部711设置于下方的位置且相比缠绕位置Pm设置于上方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一倾斜部711与缠绕位置Pm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隔比第二倾斜部721与缠绕位置Pm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隔大。
如图28所示,施力部73是卷绕于摆动轴70的扭转弹簧。施力部73的一端部73A连接于第一夹持构件71的内部。施力部73的另一端部73B连接于第二夹持构件72的内部。施力部73对第一夹持构件71向逆时针方向施力,对第二夹持构件72向顺时针方向施力。由此,施力部73在第一相对部710和第二相对部720彼此靠近的朝向上对第一夹持构件71及第二夹持构件72施力。第一夹持构件71及第二夹持构件72由施力部73的作用力保持于各自的下端部抵接于突出部110的位置(以下,记为原来的位置)。
如图29、图30所示,第一夹持构件71相对于第一相对部710中的与第二夹持构件72的第二相对部720交叉的位置在上方附近具有引导部76。引导部76具有倾斜部76A、76B及转折部76C。倾斜部76A向后斜下方向延伸,倾斜部76B向前斜下方延伸。倾斜部76A的下端和倾斜部76B的上端由转折部76C连结。转折部76C中的倾斜部76A、76B所成的角度是大致150°。在倾斜部76B形成有多个凹部761。
第二夹持构件72相对于第二相对部720中的与第一夹持构件71的第一相对部710交叉的位置在上方附近具有引导部77。引导部77具有倾斜部77A、77B及转折部77C。倾斜部77A向前斜下方向延伸,倾斜部77B向后斜下方延伸。倾斜部77A的下端和倾斜部77B的上端由转折部77C连结。转折部77C中的倾斜部77A、77B所成的角度是大致150°。在倾斜部77B形成有多个凹部771。
如图31、图32所示,在第一夹持构件71中的接近开闭构件5的一侧的面即内表面设置有向内方突出的突出部71D。突出部71D位于从开闭构件5的侧板部51C向外方突出的突出部51D的前方。突出部51D、71D相对于缠绕机构6的***凹部62A配置于左右方向的外侧。
在线缆19向标签缠绕装置1A装配的情况下,线缆19沿着引导构件8A的82A被向后斜下方引导,被朝向第一夹持构件71的第一倾斜部711引导。线缆19与第一倾斜部711接触,对抗施力部73的作用力而使第一夹持构件71向顺时针方向摆动。线缆19通过与第一倾斜部711接触而被向前斜下方引导,进入缠绕机构6的***凹部62A。
接着,线缆19与第二夹持构件72的第二倾斜部721接触,对抗施力部73的作用力而使第二夹持构件72向逆时针方向摆动。线缆19通过与第二倾斜部721接触而被向下方引导。线缆19以由第一夹持构件71的第一相对部710和第二夹持构件72的第二相对部720从前后方向两侧夹住的状态向下方移动。
如图29、图30所示,第一夹持构件71的引导部76及第二夹持构件72的引导部77将线缆19从前后方向夹住。引导部76的倾斜部76A及引导部77的倾斜部77A将与施力部73的作用力对应的朝下的力向线缆19施加。由此,线缆19被朝向下方的缠绕位置Pm引导。
在直到线缆19到达缠绕位置Pm为止的期间,第一夹持构件71及第二夹持构件72通过施力部73的作用力而分别向返回原来的位置的方向摆动。另外,引导部76的倾斜部76B及引导部77的倾斜部77B限制线缆19的进一步的向下方的移动。由此,线缆19由第一夹持构件71及第二夹持构件72的引导部76、77从前后方向夹住,在缠绕位置Pm被保持。
在此,配置于缠绕位置Pm的线缆19的中心线C接近将引导部76的转折部76C与引导部77的转折部77C之间连结的直线Z。因而,在直径相对小的线缆19A被保持了的情况(参照图29)和直径相对大的线缆19B被保持了的情况(参照图30)下,线缆19的中心线C的位置大致一致。需要说明的是,由第一夹持构件71及第二夹持构件72保持的状态的线缆19的中心线C的位置和与缠绕机构6的旋转中心对应的轴线6A(参照图24、图25)的位置大致一致。
另一方面,在线缆19从标签缠绕装置1A脱离的情况下,对位于缠绕位置Pm的线缆19向上侧施加力。在线缆19从缠绕机构6的***凹部62A退出的过程中,线缆19从下方与第一夹持构件71的倾斜部76A及第二夹持构件72的倾斜部77A接触。第一夹持构件71根据从线缆19对倾斜部76A施加力而对抗施力部73的作用力而向顺时针方向摆动。
此时,如图31所示,第一夹持构件71的突出部71D从前方相对于开闭构件5的突出部51D接触,将开闭构件5向后方推。如图32所示,开闭构件5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凹部62A的开口部620B开放。线缆19通过开放的状态的开口部620B而被从***凹部62A取出。
在线缆19的退出后,第一夹持构件71通过施力部73的作用力而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返回原来的位置。同时,开闭构件5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凹部62A的开口部620B由开闭构件5封闭。另外,第二夹持构件72通过施力部73的作用力而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返回原来的位置。
<检知部26>
如图2所示,在保持构件7A的右方设置有检知部26A。在保持构件7B的左方设置有检知部26B。检知部26A、26B在左右方向上分隔。检知部26A、26B的结构相同。以下,对检知部26A进行说明,检知部26B的说明省略。将检知部26A、26B统称为检知部26。
如图33所示,检知部26A相对于第一夹持构件71及第二夹持构件72的摆动轴70配置于上方,配置于罩117A的右表面。检知部26是接触式的位移传感器,具有主体部27及可动片28。
主体部27呈箱状,固定于罩117A的右表面。设置于罩117A的右方的罩118A(参照图26)将主体部27从右方覆盖。可动片28呈细长的板状,从主体部27朝向后斜上方延伸。可动片28相比罩117A的凹部119A的底部配置于上方的位置。可动片28的下端部由主体部27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主体部27内置能够检测可动片28摆动而顶端向下方进行了移动的开关。
在向缠绕机构6的***凹部62A***了线缆19的情况下,线缆19与检知部26A、26B各自的可动片28接触。可动片28随着线缆19向缠绕位置Pm移动,由线缆19从上方按压而摆动,顶端向下方移动。检知部26A、26B各自的主体部27检知可动片28进行了移动,将ON信号向CPU91A(参照图34)输出。另一方面,检知部26A、26B各自的主体部27在可动片28向上方进行了移动的状态下将OFF信号向CPU91A输出。由此,CPU91A能够将位于缠绕位置Pm的线缆19在保持构件7A的右方及保持构件7B的左方双方检知。
<电气结构>
参照图34,对标签缠绕装置1A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标签缠绕装置1A具备CPU91A、ROM91B、RAM91C、快闪存储器91D及输入输出接口91E,它们经由数据总线92而连接。CPU91A对标签缠绕装置1A进行统括控制。ROM91B存储CPU91A在各种程序的执行时需要的常数。RAM91C存储在CPU91A执行处理时生成的暂时性的数据。快闪存储器91D存储CPU91A执行的程序、变量(第一距离H1、第二距离H2、线缆19的直径)等。
在输入输出接口91E上连接有报告部93A、输入部93B、驱动电路95A、95B、检知部26A、26B、标签检测传感器46、缠绕传感器69及外部接口(I/F)94。报告部93A是能够显示表示标签缠绕装置1A的状态的画面的LCD。输入部93B是用于进行相对于标签缠绕装置1A的操作的按钮。驱动电路95A是用于驱动电动机96A的电子电路。驱动电路95B是用于驱动电动机96B的电子电路。外部I/F94与外部终端94A连接而进行通信。例如,CPU91A通过将从外部终端94A接收到的程序向快闪存储器91D存储,能够更新程序。外部终端94A是通用的个人计算机(PC)或便携终端。
<主处理>
参照图35、图36,对主处理进行说明。主处理在经由输入部93B而输入了用于开始向线缆19缠绕标签10A的动作的操作的情况下通过CPU91A将存储于快闪存储器91D的程序读出并执行而开始。
如图35所示,首先,CPU91A将标签10A的第一部分103(参照图37的第一距离H1(B))及第二部分104的第二距离H2(参照图37的(B))从快闪存储器91D读出而取得(S11)。第一部分103、第二部分104、第一距离H1及第二距离H2分别如以下这样定义。
如图37的(B)所示,例示以下情况:在传送辊32进行的标签10A的传送结束后,在向标签缠绕装置1A装配线缆19的过程中,线缆19沿着引导构件8A被朝向缠绕机构6而向下方引导。在该情况下,线缆19被向标签10A的粘接面的一部分(以下,称作粘贴部10C)粘贴。以下,将线缆19粘贴于标签10A的粘贴部10C的状态称作初始状态。初始状态下的情况的线缆19的位置相比缠绕位置Pm位于上方的位置。
第一部分103在初始状态下,对应于标签10A的下游侧的端部(以下,称作第一端部101)与粘贴部10C之间的部分。第一距离H1对应于第一部分103的前后方向的距离。第二部分104在初始状态下,对应于标签10A的上游侧的端部(以下,称作第二端部102)与粘贴部10C之间的部分。第二距离H2是第二部分104的前后方向的距离。第一距离H1比第二距离H2短。需要说明的是,在初始状态下,粘贴部10C、第一端部101及第二端部102各自的位置能够作为标签缠绕装置1A中的规定的位置而预先确定。因此,第一距离H1及第二距离H2作为标签缠绕装置1A的初始设定值而预先存储于快闪存储器91D。
如图35所示,CPU91A将线缆19的直径从快闪存储器91D读出而取得(S13)。需要说明的是,例如用户可以经由连接于标签缠绕装置1A的外部终端94A而向标签缠绕装置1A预先输入线缆19的直径。CPU91A可以经由外部I/F94而接收线缆19的直径,并向快闪存储器91D存储。CPU91A在执行S13的处理的情况下,可以将如上述那样预先存储于快闪存储器91D的线缆19的直径读出而取得。
CPU91A基于通过S11的处理而取得的第一距离H1及第二距离H2和通过S13的处理而取得的线缆19的直径来决定第一规定量及第二规定量(S15)。第一规定量是通过后述的S33(参照图36)的处理而使缠绕机构6向顺时针方向(称作第一方向Y81。参照图37的(E))旋转时的旋转量。第一规定量表示缠绕机构6的旋转角度。第二规定量是通过后述的S37(参照图36)的处理而使缠绕机构6向逆时针方向(称作第二方向Y83。参照图37的(F))旋转时的旋转量。第二规定量表示缠绕机构6的转数。关于第一规定量及第二规定量的决定方法后述。
CPU91A判定是否由检知部26A、26B的任一者检知到线缆19且从检知部26A、26B的任一者输出了ON信号(S17)。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状态下标签10A的剥离及传送未完成,用于将标签10A缠绕地粘贴于线缆19的准备未完成。因而,CPU91A在判定为从检知部26A、26B的任一者输出了ON信号的情况下(S17:是),使处理进入S55(参照图36)。如图36所示,CPU91A为了通知无法开始向线缆19缠绕标签10A的动作的意思而在报告部93A显示消息来向用户报告(S55)。CPU91A使主处理结束。
另一方面,在线缆19未配置于缠绕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开始将标签10A缠绕地粘贴于线缆19的动作。如图35所示,CPU91A在判定为从检知部26A、26B的双方输出了OFF信号的情况下(S17:否),使处理进入S19。
CPU91A根据来自缠绕传感器69的输出信号来判定缠绕机构6是否配置于初始位置。CPU91A在缠绕传感器69输出了OFF信号的情况下,判定为缠绕机构6未配置于初始位置(S19:否)。在该情况下,CPU91A控制驱动电路95B,以使缠绕机构6旋转的方式使电动机96B旋转(S21)。CPU91A使处理返回S19,继续监视来自缠绕传感器69的输出信号。CPU91A在缠绕传感器69输出了ON信号的情况下,判定为缠绕机构6配置于初始位置(S19:是)。在该情况下,由于缠绕机构6的***凹部62A的开口部620B朝向上方,所以成为了能够使线缆19向***凹部62A***的状态。CPU91A控制驱动电路95B而使电动机96B的旋转停止,使缠绕机构6的旋转停止。CPU91A使处理进入S23。
CPU91A控制驱动电路95A而开始电动机96A的旋转(S23)。电动机96A的旋转驱动力经由传递部97的多个齿轮970而向剥离辊31传递,剥离辊31的旋转开始。如图6所示,剥离辊31通过旋转而向箭头Y11的方向传送夹持于该剥离辊31与从动辊33之间的剥离纸10B,从卷轴100将标签带10向箭头Y12的方向放出。根据在剥离板37的剥离点370处剥离纸10B弯折,标签10A从剥离纸10B剥离。剥离的标签10A被向箭头Y13的方向推出。标签10A进入传送辊32与从动辊34之间。
另外,电动机96A的旋转驱动力经由传递部98的多个齿轮980及单向离合器98A而向传送辊32传递,传送辊32的旋转开始。传送辊32通过旋转而沿着第三传送路径R3向传送方向(箭头Y14的方向)传送标签10A。
CPU91A判定设置于第三传送路径R3中的矫正构件4的位置的标签检测传感器46是否输出了ON信号(S25)。在标签检测传感器46输出了OFF信号的状态时,从剥离纸10B剥离的标签10A的下游侧的端部即第一端部101(参照图37的(B))未通过矫正构件4的位置。因而,CPU91A在判定为从标签检测传感器46输出了OFF信号的情况下(S25:否),使处理返回S25,继续监视标签检测传感器46的输出信号。
另一方面,根据从剥离纸10B剥离的标签10A的第一端部101通过了矫正构件4的位置,标签检测传感器46输出ON信号。CPU91A在判定为从标签检测传感器46输出了ON信号的情况下(S25:是),决定标签10A的传送停止的定时(S27)。
更详细而言,CPU91A算出利用传送辊32将标签10A传送从标签检测传感器46的致动器46A到限制部8B之间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量所需的传送时间。CPU91A将从当前时刻经过传送时间后的定时决定为标签10A的传送停止的定时。由此,CPU91A能够在从标签10A的第一端部101通过标签检测传感器46的位置起到标签10A的第一端部101与限制壁86接触为止传送了标签10A后停止(S27)。在该定时下标签10A的传送被停止了的情况下,标签10A的第一端部101相比缠绕机构6的***凹部62A的开口部620B位于下游侧的位置。
CPU91A根据通过S27的处理而决定的传送停止的定时来控制驱动电路95A,使通过S23的处理而开始的电动机96A的旋转停止(S29)。由此,传送辊32的旋转被停止。如图37的(A)所示,将标签10A传送至堵塞缠绕机构6的***凹部62A的开口部620B的位置后,停止。
另外,根据根据电动机96A的旋转停止,剥离辊31的旋转也被停止。在该状态下,标签10A的上游侧的端部即第二端部102相比剥离板37位于下游侧的位置。也就是说,标签10A遍及从第一端部101到第二端部102为止的全域而成为从剥离纸10B已经被剥离的状态。而且,标签带10中的标签10A的下一个的标签10A′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一部分成为由剥离板37剥离了的状态。
如图37的(A)所示,用户为了将用于缠绕标签10A的线缆19向标签缠绕装置1A装配,在引导构件8A的上方配置线缆19。如图37的(B)所示,用户沿着引导构件8A的倾斜面81A、82A而使线缆19向下方移动(箭头Y71)。线缆19在由引导构件8A朝向缠绕机构6的***凹部62A引导的过程中与开闭构件5的肋53接触。向开闭构件5的下端部施加外力。开闭构件5对抗施力部56的作用力而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箭头Y73)。由此,缠绕机构6的开口部620B从由开闭构件5封闭的状态(参照图37的(A))被切换为开放的状态(参照图37的(B))。线缆19被向标签10A的粘贴部10C粘贴。
如图37的(C)所示,用户进一步使线缆19向下方移动。由此,线缆19通过开口部620B而从上方向缠绕机构6的***凹部62A***(箭头Y75)。如图37的(D)所示,线缆19在***凹部62A内沿着***方向S1(参照图22)而从开口部620B移动至底部620A(箭头Y77)。线缆19由保持构件7的第一夹持构件71及第二夹持构件72(参照图26等)及缠绕机构6的第一臂构件66及第二臂构件67夹持,在缠绕位置Pm被保持。另外,标签10A为在粘贴部10C被粘贴于线缆19的状态,因此伴随于线缆19的移动而标签10A也向缠绕机构6的***凹部62A***。标签10A的第二部分104在第三传送路径R3中向下游侧移动,进入***凹部62A。需要说明的是,在电动机96A的停止中传送辊32旋转的情况下,传递部98的单向离合器98A切断电动机96A与传送辊32之间的连结。因而,标签10A的第二部分104向下游侧的移动不被电动机96A妨碍。
在线缆19被保持于缠绕位置Pm的状态下,标签10A介于第一臂构件66及第二臂构件67与线缆19之间。成为在线缆19的下侧大致一半的区域缠绕地粘贴有标签10A的状态。
根据向缠绕机构6的***凹部62A***了线缆19,相对于开闭构件5的下端部的来自线缆19的力的施加被消除。开闭构件5通过施力部56的作用力而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箭头Y79)。由此,缠绕机构6的开口部620B恢复为由开闭构件5封闭的状态。
如图36所示,CPU91A判定是否检知部26A、26B的双方输出了ON信号(S31)。在检知部26A、26B的双方输出了OFF信号的状态时,线缆19未到达***凹部62A的底部620A,未配置于缠绕位置Pm。另外,在检知部26A、26B的仅一方输出了OFF信号且另一方输出了ON信号的状态时,线缆19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线缆19未以正常的状态配置于缠绕位置Pm。
因而,CPU91A在判定为检知部26A、26B的至少一方输出了OFF信号的情况下(S31:否),使处理进入S51。CPU91A判定是否是检知部26A、26B的仅一方输出了OFF信号的状态(S51)。CPU91A在是检知部26A、26B的双方输出了OFF信号的状态的情况下(S51:否),使处理返回S31,继续监视从检知部26A、26B输出的信号。
另一方面,CPU91A在判定为是检知部26A、26B的仅一方输出了OFF信号的状态的情况下(S51:是),判定从最先判定为是检知部26A、26B的仅一方输出了OFF信号的状态的定时起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S53)。CPU91A在判定为未经过规定时间的情况下(S53:否),使处理返回S31,继续监视从检知部26A、26B输出的信号。另一方面,CPU91A在判定为从最先判定为是检知部26A、26B的仅一方输出了OFF信号的状态的定时起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S53:是),为了通知线缆19未被正常装配的意思而在报告部93A显示消息来向用户报告(S55)。CPU91A使主处理结束。
另一方面,在检知部26A、26B的双方输出了ON信号的情况下,线缆19在检知部26A、26B这2个位置的各位置分别配置于缠绕位置Pm,因此正常配置于缠绕位置Pm。CPU91A在判定为检知部26A、26B的双方输出了ON信号的情况下(S31:是),使处理进入S33。
CPU91A控制驱动电路95B,以使缠绕机构6向第一方向Y81(参照图37的(E))旋转的方式使电动机96B旋转(S33)。另外,CPU91A以使通过电动机96B而旋转的缠绕机构6的转速成为第一速度的方式控制驱动电路95B。CPU91A使缠绕机构6旋转了通过S15的处理而决定的第一规定量(旋转角度)后,使缠绕机构6的旋转停止(S35)。
如图37的(E)所示,通过缠绕机构6向第一方向Y81旋转,标签10A的第一部分103由第一臂构件66缠绕地粘贴于线缆19。需要说明的是,缠绕机构6向第一方向Y81旋转的情况下的第一规定量对应于将标签10A的第一部分103向线缆19缠绕所需的旋转量。即,CPU91A通过S15(参照图35)的处理,基于线缆19的直径和与第一部分103的长度对应的第一距离H1(参照图37的(B))来决定将标签10A的第一部分103向线缆19缠绕所需的旋转角度。
接着,CPU91A控制驱动电路95B,以使缠绕机构6向第二方向Y83(参照图37的(F))旋转的方式使电动机96B旋转(S37)。另外,CPU91A以使通过电动机96B而旋转的缠绕机构6的转速成为比第一速度快的第二速度的方式控制驱动电路95B。
CPU91A基于缠绕传感器69输出了ON信号的次数来判定缠绕机构6是否旋转了通过S15的处理而决定的第二规定量(转数)。CPU91A在缠绕传感器69输出了ON信号的情况下,作为缠绕机构6的转数进行累计。CPU91A在累计的转数小于第二规定数的情况下(S39:否),使处理返回S37,继续使缠绕机构6向第二方向Y83旋转的控制。CPU91A在累计的转数为第二规定数以上的情况下(S39:是),控制驱动电路95B,使缠绕机构6的旋转停止(S41)。CPU91A使处理返回S11。
如图37的(F)所示,通过缠绕机构6向第二方向Y83旋转,标签10A的第二部分104由第一臂构件66及第二臂构件67缠绕地粘贴于线缆19。另外,缠绕机构6向第二方向Y83旋转的情况下的第二规定量对应于将标签10A的第二部分104向线缆19缠绕所需的旋转量。即,CPU91A通过S15的处理,基于线缆19的直径和与第二部分104的长度对应的第二距离H2(参照图37的(B))来决定将标签10A的第二部分104向线缆19缠绕所需的转数。
缠绕地粘贴有标签10A的线缆19为了从标签缠绕装置1A脱离而从缠绕位置Pm向上方移动。在线缆19从缠绕机构6的***凹部62A退出的过程中,线缆19从下方与第一夹持构件71的倾斜部76A接触,第一夹持构件71向顺时针方向摆动。此时,如图31所示,第一夹持构件71的突出部71D从前方相对于开闭构件5的突出部51D接触,将开闭构件5向后方推。如图32所示,开闭构件5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凹部62A的开口部620B开放。线缆19通过开放的状态的开口部620B而被从***凹部62A取出。
在线缆19的退出后,第一夹持构件71通过施力部73的作用力而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二夹持构件72通过施力部73的作用力而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分别返回原来的位置。另外,开闭构件5通过施力部56的作用力而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将缠绕机构6的***凹部62A的开口部620B封闭。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标签缠绕装置1A在成为了标签10A中的上游侧的端部即第二端部102相比剥离板37位于下游侧的位置的状态后,使标签10A的传送停止(S29)。需要说明的是,标签10A的第二端部102相比剥离板37位于下游侧的位置的状态对应于标签10A被从剥离纸10B完全剥离的状态。另外,标签缠绕装置1A在标签10A被从剥离纸10B完全剥离且标签10A堵塞了缠绕机构6的***凹部62A的开口部620B的状态下,使标签10A的传送停止(S29)。也就是说,在由用户进行为了将标签10A缠绕于线缆19而将线缆19向***凹部62A***的操作的时刻,标签10A被从剥离纸10B完全剥离,且标签堵塞***凹部62A的开口部620B。因而,标签缠绕装置1A能够使标签10A和线缆19一起向***凹部62A可靠地***,因此能够可靠地执行利用缠绕机构6来将标签10A缠绕于线缆19的动作。
标签缠绕装置1A具备传递部98,该传递部98介于电动机96A与传送辊32之间。传递部98包括单向离合器98A。传递部98将电动机96A的旋转驱动力向传送辊32传递,使传送辊32旋转来传送标签10A。另一方面,单向离合器98A在向缠绕机构6的***凹部62A***线缆19的情况下,标签10A的第二部分104向下游侧移动而被从传送辊32附近拉拔,在传送辊32旋转的情况下,切断电动机96A与传送辊32的连结。因此,标签缠绕装置1A能够防止与线缆19一起进入***凹部62A的标签10A的移动被传送辊32阻碍。
标签缠绕装置1A在将标签10A传送至标签10A的下游侧的端部即第一端部101相比缠绕机构6的***凹部62A的开口部620B位于下游侧的位置后,使标签10A的传送停止。在该情况下,在进行为了向线缆19缠绕标签10A而使线缆19向***凹部62A***的操作的时刻,标签10A被从剥离纸10B完全剥离,且***凹部62A的开口部620B全部由标签10A覆盖。因而,标签缠绕装置1A能够使标签10A和线缆19一起进一步可靠地进入***凹部62A。
标签缠绕装置1A的限制部8B具有限制壁86、87、88。限制壁86抑制标签10A的传送,在标签10A将***凹部62A全部覆盖了的状态下禁止传送。因而,标签缠绕装置1A能够根据向***凹部62A***了线缆19的情况而将标签10A向线缆19适当地粘贴并缠绕。另外,限制壁87在为了将标签10A向线缆19缠绕而向***凹部62A***线缆19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标签10A的第一端部101向上方的移动。限制壁88在为了将标签10A向线缆19缠绕而向***凹部62A***线缆19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标签10A的第一端部101向下方的移动。因而,标签缠绕装置能够利用限制壁87、88来向线缆19适当地缠绕标签10A。
根据电动机96A的旋转停止,剥离辊31的旋转也与传送辊32一起被停止。在该状态下,标签带10中的标签10A的下一个的标签10A′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一部分成为由剥离板37剥离了的状态。在该情况下,标签缠绕装置1A能够缩短将标签10A向线缆19缠绕后为了将标签10A′向线缆19缠绕而从剥离纸10B将标签10A′剥离并传送所需的时间。因而,标签缠绕装置1A能够缩短用于将多个标签10A向线缆19连续缠绕的作业时间。
标签缠绕装置1A在矫正构件4的附近具备第一传感器46。标签缠绕装置1A根据第一传感器46的输出信号而在相比传送辊32位于下游侧的位置检测位于第三传送路径R3的标签10A的下游侧的端部。标签缠绕装置1A基于第一传感器46的检测结果来决定使标签10A的传送停止的定时(S27)。在该情况下,标签缠绕装置1A能够利用第一传感器46高精度地判定标签10A的第二端部102相比剥离板37位于下游侧的位置且标签10A堵塞缠绕机构6的***凹部62A的开口部620B的定时。
<变形例>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标签缠绕装置1A也可以在仅缠绕机构6的***凹部62A的开口部620B的一部分由标签10A覆盖了的状态下,使标签10A的传送停止。在传送辊32旋转的情况下切断电动机96A与传送辊32的连结的结构不限定于单向离合器98A,也可以利用其他结构(电磁离合器、摆动齿轮等)来实现。
也可以使限制部8B的限制壁87、88能够上下移动。在该情况下,限制壁87、88也可以通过向彼此靠近的朝向移动而将标签10A的第一端部101从上下方向夹持。限制壁87也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延伸。限制壁88也可以在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限制壁86、87、88也可以不是由凹部85的底面及侧面形成,而是分别设置。
剥离辊31及传送辊32也可以分别由不同的电动机驱动。在该情况下,驱动传送辊32的电动机也可以在标签10A堵塞了缠绕机构6的***凹部62A的开口部620B后,使传送辊32进行的标签10A的传送停止。另一方面,驱动剥离辊31的电动机也可以在传送辊32的旋转停止后,进一步驱动剥离辊31,使标签10A的下一个的标签10A′的一部分从剥离纸10B剥离。
第一传感器46不限于致动器型的接近传感器,也可以是别的传感器。例如第一传感器46也可以是非接触型的光学传感器。第一传感器46也可以是仅能够检测标签10A的第一端部101及第二端部102的任一方的传感器。第一传感器46检测标签10A的位置不限定于第三传送路径R3中的矫正构件4的附近。例如第一传感器46也可以在限制部8B的凹部85内检测标签10A的第一端部101。在该情况下,标签缠绕装置1A也可以在刚利用第一传感器46检测到标签10A的第一端部101后使电动机96A的旋转停止,使标签10A的传送停止。标签缠绕装置1A也可以与第一传感器46的检测结果无关地决定标签10A的传送停止的定时。例如,标签缠绕装置1A也可以在从通过电动机96A的旋转而开始标签10A的传送起经过规定时间后,使电动机96A的旋转停止,并使标签10A的传送停止。
标签缠绕装置1A也可以具备能够对标签10A进行打印的打印部。打印部也可以对标签带10的标签10A进行打印。标签缠绕装置1A也可以将由打印装置打印后的标签10A向线缆19缠绕。
<其他>
剥离板37是本发明的“剥离部”的一例。第三传送路径R3是本发明的“传送路径”的一例。电动机96A是本发明的“驱动部”的一例。CPU91A是本发明的“控制部”的一例。S23的处理是本发明的“第一控制”的一例。S29的处理是本发明的“第二控制”“第三控制”的一例。限制壁87是本发明的“第一壁部”的一例。限制壁88是本发明的“第二壁部”的一例。限制壁86是本发明的“第三壁部”的一例。剥离辊31是本发明的“剥离纸传送辊”的一例。第一传感器46是本发明的“传感器”的一例。
标号说明
1A:标签缠绕装置
31:剥离辊
32:传送辊
37:剥离板
46:第一传感器
62A:***凹部
86:限制壁
87:限制壁
88:限制壁
91A:CPU
96A:电动机
98:传递部
98A:单向离合器

Claims (8)

1.一种标签缠绕装置,从在剥离纸粘贴有多个标签的标签带将所述标签一枚一枚地剥离并缠绕于线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签缠绕装置具备:
剥离部,从所述标签带的所述剥离纸剥离所述标签;
传送辊,向传送方向传送由所述剥离部从所述剥离纸剥离的所述标签,且相比所述剥离部配置于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的位置;
***凹部,相比所述传送辊位于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的位置,且朝向由所述传送辊传送的所述标签所通过的传送路径开口;
驱动部,对所述传送辊进行旋转驱动;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
所述控制部执行如下控制:
第一控制,以利用所述传送辊向所述传送方向传送由所述剥离部从所述剥离纸剥离的所述标签的方式控制所述驱动部;及
第二控制,以在通过所述第一控制传送所述标签而所述标签中的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相比所述剥离部位于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且所述标签堵塞了所述***凹部的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后,使所述传送辊进行的所述标签的传送停止的方式控制所述驱动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签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签缠绕装置具备传递部,所述传递部介于所述驱动部与所述传送辊之间,
所述传递部将所述驱动部的驱动力向所述传送辊传递,
所述传递部在由于向所述传送方向拉拔所述标签而所述传送辊旋转时,切断所述驱动部与所述传送辊的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标签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通过所述第二控制,以在将所述标签传送至所述标签中的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相比所述***凹部的所述开口部位于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后,使所述标签的传送停止的方式控制所述驱动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标签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签缠绕装置在相比所述***凹部位于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的位置且在与所述传送路径交叉的方向的一侧具备第一壁部,所述第一壁部限制所述标签中的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向所述一侧的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标签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签缠绕装置在相比所述***凹部位于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的位置且在与所述传送路径交叉的方向的另一侧具备第二壁部,所述第二壁部限制所述标签中的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向所述另一侧的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标签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签缠绕装置在相比所述***凹部位于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的位置具备第三壁部,所述第三壁部限制所述标签向所述传送方向的移动,
所述控制部通过所述第二控制,以在所述标签中的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三壁部接触后,使所述标签的传送停止的方式控制所述驱动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标签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签缠绕装置具备剥离纸传送辊,所述剥离纸传送辊为了利用所述剥离部从所述剥离纸剥离所述标签而传送所述剥离纸,
所述控制部在通过所述第二控制以使所述多个标签中的第一标签的传送停止的方式控制所述驱动部的时刻,进一步执行第三控制,所述第三控制以使所述多个标签中的所述第一标签的下一个的第二标签的一部分从所述剥离纸剥离的方式控制所述剥离纸传送辊。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标签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签缠绕装置在所述传送路径具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检测所述标签中的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的至少一方的端部,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决定通过所述第二控制使所述标签的传送停止的定时。
CN202180011973.3A 2020-01-31 2021-01-19 标签缠绕装置 Active CN1151514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14459 2020-01-31
JP2020014459A JP7424082B2 (ja) 2020-01-31 2020-01-31 ラベル巻付装置
PCT/JP2021/001617 WO2021153333A1 (ja) 2020-01-31 2021-01-19 ラベル巻付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51485A CN115151485A (zh) 2022-10-04
CN115151485B true CN115151485B (zh) 2023-11-14

Family

ID=77078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1973.3A Active CN115151485B (zh) 2020-01-31 2021-01-19 标签缠绕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55965A1 (zh)
JP (1) JP7424082B2 (zh)
CN (1) CN115151485B (zh)
WO (1) WO2021153333A1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73564A (en) * 1957-09-09 1959-02-17 Bernard E Bogeskov Method for wrapping an object with adhesive tape
JPH0717707U (ja) * 1993-09-06 1995-03-31 株式会社新盛インダストリーズ ラベル印字貼付装置
JPH11171152A (ja) * 1997-12-09 1999-06-29 Sato:Kk ラベル貼付装置
CN1736806A (zh) * 2004-08-20 2006-02-22 株式会社Ids 把标签粘贴到试管的外周面上的标签粘贴装置
CN102167179A (zh) * 2010-02-26 2011-08-31 株式会社高良 标签高速移送粘贴装置
CN202717082U (zh) * 2012-08-29 2013-02-06 深圳市益力盛电子有限公司 全自动电线标签贴合装置
CN103282279A (zh) * 2010-12-27 2013-09-04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标签粘贴装置
CN105314193A (zh) * 2014-06-19 2016-02-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标签剥离装置、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标签剥离方法
CA2941304A1 (en) * 2015-09-24 2017-03-24 Miyakoshi Printing Machinery Co., Ltd. Manufacturing device of laminated label body
CN206155932U (zh) * 2016-10-28 2017-05-10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电线贴标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5627Y2 (zh) * 1984-10-27 1989-05-10
AU5593700A (en) * 1999-06-03 2000-12-28 Stephen Swinburn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pplying labels
US7757739B2 (en) 2003-04-22 2010-07-20 Hellermanntyton Corporation Label printer and applicator
US7717149B2 (en) 2007-09-04 2010-05-18 Harvest Tec, Inc. Device for applying identification tags around a moving lineal object on a continuous flow basis
JP6539523B2 (ja) 2015-07-07 2019-07-03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供給装置および供給方法
US11180274B2 (en) 2018-02-23 2021-11-23 Panduit Corp. Elongated object label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73564A (en) * 1957-09-09 1959-02-17 Bernard E Bogeskov Method for wrapping an object with adhesive tape
JPH0717707U (ja) * 1993-09-06 1995-03-31 株式会社新盛インダストリーズ ラベル印字貼付装置
JPH11171152A (ja) * 1997-12-09 1999-06-29 Sato:Kk ラベル貼付装置
CN1736806A (zh) * 2004-08-20 2006-02-22 株式会社Ids 把标签粘贴到试管的外周面上的标签粘贴装置
CN102167179A (zh) * 2010-02-26 2011-08-31 株式会社高良 标签高速移送粘贴装置
CN103282279A (zh) * 2010-12-27 2013-09-04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标签粘贴装置
CN202717082U (zh) * 2012-08-29 2013-02-06 深圳市益力盛电子有限公司 全自动电线标签贴合装置
CN105314193A (zh) * 2014-06-19 2016-02-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标签剥离装置、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标签剥离方法
CA2941304A1 (en) * 2015-09-24 2017-03-24 Miyakoshi Printing Machinery Co., Ltd. Manufacturing device of laminated label body
CN206155932U (zh) * 2016-10-28 2017-05-10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电线贴标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51485A (zh) 2022-10-04
JP7424082B2 (ja) 2024-01-30
WO2021153333A1 (ja) 2021-08-05
US20220355965A1 (en) 2022-11-10
JP2021120297A (ja) 2021-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67261B2 (en) Tape discharging mechanism and tape printing apparatus
CN115151485B (zh) 标签缠绕装置
WO2005122666A1 (en) Clip ribbon and apparatus for splicing surface mounted device carrier tapes
WO2023008140A1 (ja) ラベル貼付装置
JP7447515B2 (ja) ラベル巻付装置
JP7413801B2 (ja) ラベル巻付装置
JP7447514B2 (ja) ラベル巻付装置
JP7472513B2 (ja) ラベル巻付装置
JP7424081B2 (ja) ラベル巻付装置
JP2021120293A (ja) ラベル巻付装置
JP2006110813A (ja) 印字装置
CN111689263B (zh) 打印机
CN111688368A (zh) 打印机
US7178756B2 (en) Automatic perforated web splicing system
WO2023008142A1 (ja) ラベル巻付装置
WO2023008141A1 (ja) ラベル貼付装置
US11691443B2 (en) Control method of tape printing apparatus and tape printing apparatus
US20200307011A1 (en) Tape detection mechanism and tape printing apparatus
JP2020019582A (ja) 粘着剤転写機構及びプリンタ
WO2023008139A1 (ja) ラベル貼付装置
JP2020019159A (ja) 粘着剤転写機構を備えるプリンタ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1872808B2 (en) Cartridge
JPH0776442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記録紙処理装置
JP2020019581A (ja) 粘着剤転写機構及びプリンタ
CN117585504A (zh) 输送控制装置、输送装置、输送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