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64648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64648A
CN114864648A CN202210605036.7A CN202210605036A CN114864648A CN 114864648 A CN114864648 A CN 114864648A CN 202210605036 A CN202210605036 A CN 202210605036A CN 114864648 A CN114864648 A CN 1148646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splay area
area
transmitting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0503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64648B (zh
Inventor
方超
刘少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0503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64648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21060503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486464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646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646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646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646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10K59/353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of th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10K59/65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image senso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以及透光显示区,透光显示区的光线透过率大于第一显示区的光线透过率,显示面板包括基底、发光层以及第一遮挡层,发光层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发光部和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发光部,第一遮挡层位于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且设置于发光层背离基底的一侧,第一遮挡层上开设有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第一透光部在发光层上的正投影与发光单元交叠设置,第二透光部位于第二显示区,且第二透光部于基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发光部在基底的正投影不交叠,从而使得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和透光显示区的反射率呈梯度变化,改善了显示面板的显示不均的问题。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屏下摄像头(Camera under Panel,CUP)技术中,摄像头等光感元件设置于显示面板的透明显示区,外界环境光可以通过透光显示区传到光感元件,以实现摄像等功能,同时透光显示区自身还可以进行图像显示,从而实现全屏显示。
现有的显示面板中,在正常显示区和透光显示区之间还设置有用于过渡的第二显示区。为保证透光显示区的透光率,用于驱动透光显示区像素发光的驱动电路往往设置于第二显示区,其将会导致了第二显示区的遮光面积的增加,而使得在显示面板息屏时,第二显示区与第一显示区和透光显示区的交界区域出现反射亮线,造成显示面板的显示不均。
因此,亟需一种新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能够使得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和透光显示区的反射率呈梯度变化,改善了显示面板的显示不均的问题,提高显示面板的过渡显示效果。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透光显示区以及至少部分围绕透光显示区设置的第一显示区,透光显示区和第一显示区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显示区,透光显示区的光线透过率大于第一显示区的光线透过率,显示面板包括:基底;发光层,设置于基底一侧,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以及用于界定各发光单元的像素定义层,多个发光单元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发光部和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发光部;第一遮挡层,位于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且设置于发光层背离基底的一侧,第一遮挡层上开设有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第一透光部在发光层上的正投影与发光单元交叠设置,第二透光部位于第二显示区,且第二透光部于基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发光部在基底的正投影不交叠。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以及透光显示区,透光显示区的光线透过率大于第一显示区的光线透过率。其中,显示面板包括层叠设置的基底、发光层和第一遮挡层,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第一遮挡层位于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且第一遮挡层开设有第一透光部,第一透光部在发光层上的正投影与发光单元交叠设置,以暴露出至少部分第一发光部和第二发光部,从而实现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图像显示。为实现由第一显示区的反射率至透光显示区的反射率的过渡,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一遮挡层还开设有第二透光部,第二透光部于基底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发光部在基底的正投影不交叠。通过使第二显示区相较于第一显示区增设有第二透光部,增加了第二显示区的反射率,以使得第二显示区的反射率位于第一显示区的反射率和透光显示区的反射率之间,从而使得第一显示区AA1、第二显示区AA2和透光显示区AA3的反射率呈梯度变化,改善了显示面板的显示不均的问题,提高显示面板的过渡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D处的放大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的显示面板各显示区的反射率折线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放大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放大图;
图7是图4中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各显示区的反射率折线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放大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各显示区的反射率折线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放大图;
图12是根据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放大图;
图13是根据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放大图;
图14是根据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申请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申请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来提供对本申请的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请参阅图1至图3,现有的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AA1、透光显示区AA3以及设置于第一显示区AA1和透光显示区AA3之间的第二显示区AA2,显示面板100'包括发光层2'以及设置于发光层2'一侧的第一遮挡层3'和第二遮挡层4',发光层2'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发光部211'、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发光部212'以及位于透光显示区AA3的第三发光部213'。第一遮挡层3'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且其上设置有多个开口并暴露出第一发光部211'和第二发光部212',第二遮挡层4'位于透光显示区AA3,第二遮挡层4'在发光层2'上的正投影环绕第三发光部213'设置。
其中,透光显示区AA3单位面积内的遮光面积小于第一显示区AA1单位面积内的遮光面积,即透光显示区AA3的光线透过率大于第一显示区AA1的光线透过率,以便于外界环境光透过透光显示区AA3到达其下方设置的光感元件,实现摄像等功能。可以理解的是,用于驱动透光显示区AA3的第三发光部213'的驱动电路往往设置于第二显示区AA2,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透光显示区AA3中单位面积内的遮光面积,以进一步增加透光显示区AA3的光线透过率。
然而,发明人发现,由于透光显示区AA3的光线透过率较高,外界环境光透过透光显示区AA3入射至其下方设置的金属会反射回来,使得透光显示区AA3的反射率高于第一显示区AA1的反射率。而上述设计结构将会导致第二显示区AA2单位面积内的遮光面积增加,即第二显示区AA2的反射率反而小于第一显示区AA1的反射率,使得第一显示区AA1的反射率、第二显示区AA2的反射率与透光显示区AA3的发射率之间存在突变,其会造成显示面板息屏时,第二显示区AA2与第一显示区AA1和透光显示区AA3的交界区域出现反射亮线,造成显示面板的显示不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下将结合附图4至图14对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4至图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透光显示区AA3以及至少部分围绕透光显示区AA3设置的第一显示区AA1,透光显示区AA3和第一显示区AA1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显示区AA2,透光显示区AA3的光线透过率大于第一显示区AA1的光线透过率,显示面板包括:基底1;发光层2,设置于基底1一侧,发光层2包括多个发光单元21以及用于界定各发光单元21的像素定义层22,多个发光单元21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发光部211和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发光部212;第一遮挡层3,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且设置于发光层2背离基底1的一侧,第一遮挡层3上开设有第一透光部31和第二透光部32,第一透光部31在发光层2上的正投影与发光单元21交叠设置,第二透光部32位于第二显示区AA2,且第二透光部32于基底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发光部212在基底的正投影不交叠。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AA1、第二显示区AA2以及透光显示区AA3,透光显示区AA3的光线透过率大于第一显示区AA1的光线透过率。其中,显示面板包括层叠设置的基底1、发光层2和第一遮挡层3,发光层2包括多个发光单元21,第一遮挡层3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且第一遮挡层3开设有第一透光部31,第一透光部31在发光层2上的正投影与发光单元21交叠设置,以暴露出至少部分第一发光部211和第二发光部212,从而实现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的图像显示。为实现由第一显示区AA1的反射率至透光显示区AA3的反射率的过渡,第一遮挡层3还开设有第二透光部32,第二透光部32位于第二显示区AA2,且第二透光部32于基底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发光部212在基底1的正投影不交叠。通过使第二显示区AA2相较于第一显示区AA1增设有第二透光部32,增加了第二显示区AA2的反射率,以使得第二显示区AA2的反射率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反射率和透光显示区AA3的反射率之间,从而使得第一显示区AA1、第二显示区AA2和透光显示区AA3的反射率呈梯度变化,改善了显示面板的显示不均的问题,提高显示面板的过渡显示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第二显示区AA2上开设第二透光部32,使得第二透光部32对应区域的金属膜层被暴露出来,从而增加了第二显示区AA2的反射率。可选地,第二透光部32可分设为多个间隔设置的开口,且各开口于基底1上的正投影与各第二发光部212于基底1上的正投影不交叠,以便于通过将第二透光部32分设为多个开口来降低第二透光部32的开设难度。第二透光部32也可设置为沿第一显示区AA1至透光显示区AA3延伸的条形结构,且该条形结构于基底1上的正投影避让各第二发光部212于基底1上的正投影设置,其能够满足第二显示区AA2的反射率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反射率与透光显示区AA3的反射率之间即可。
请参阅图4至图6,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当第二透光部32分设为多个间隔设置的开口时,第二透光部32于基底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发光部212在基底1的正投影不交叠具体包括,第二透光部32在发光层2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发光部212之间;和/或,第二透光部32在基底1的正投影环绕第二发光部212在基底1的正投影。即多个开口在发光层2上所形成的正投影可以环绕至少部分第二发光部212设置,也可以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发光部212之间,也可以部分环绕第二发光部212设置且部分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发光部212之间。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发光单元21还包括位于透光显示区AA3的第三发光部213,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遮挡层4,第二遮挡层4位于透光显示区AA3,且设置于发光层2背离基底1的一侧,第二遮挡层4包括环绕各第三发光部213设置且相互套设的多个遮光环。通过将透光显示区AA3的第二遮挡层4设置为环绕第三发光部213设置的遮光环,相较于第一显示区AA1除第一遮光部31外所有区域均覆盖第一遮挡层3而言,相对减少了第一遮挡层3的覆盖面积,从而增加了透光显示区AA3的光线透过率。此外,由于遮光环的内缘半径大于第三发光部213的外缘半径,即能够增加透光显示区AA3的显示亮度,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第一遮挡层3和第二遮挡层4同层设置,且采用相同黑矩阵材料同步蒸镀形成,从而减少了显示面板的制备步骤,简化制备流程。
由于第一显示区AA1中第一遮挡层3设置于除第一遮光部31外的全部区域,且透光显示区AA3中第二遮挡层4在发光层2上的投影设置为环绕第三发光部213设置的遮光环,为便于实现由第一显示区AA1至透光显示区AA3的过渡。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靠近第一显示区AA1一侧的第二透光部32在发光层2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发光部212之间,靠近透光显示区AA3一侧的第二透光部32在基底1的正投影环绕第二发光部212在基底1的正投影设置。通过使靠近第一显示区AA1一侧的第二透光部32开设于相邻两个第二发光部212之间,使得靠近第一显示区AA1一侧的第一遮挡层3结构与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遮挡层3结构更为相似。同时,通过使靠近透光显示区AA3一侧的第二透光部32在发光层2上的正投影环绕第二发光部212设置,使得靠近透光显示区AA3一侧的第一遮挡层3结构与位于透光显示区AA3的第二遮挡层4结构更为相似,从而能够提高由第一显示区AA1至透光显示区AA3的过渡显示效果。
请参阅图9至图12,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显示区AA1至透光显示区AA3的过渡显示效果,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中,在第二显示区AA2沿第一显示区AA1朝向透光显示区AA3的方向,第二透光部32的面积和/或密度逐渐增加。由于透光显示区AA3的反射率大于第一显示区AA1的反射率,通过使第二透光部32的面积和/或密度逐渐增加,即可使得沿第一显示区AA1至透光显示区AA3的方向,第二显示区AA2中单位面积内第二透光部32的占比逐渐增加,即第二显示区AA2中各子区域的反射率逐渐增加,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由第一显示区AA1的反射率至透光显示区AA3的反射率的过渡。
可选地,可通过调整第二透光部32的面积和/或密度,以使第二显示区AA2靠近第一显示区AA1一侧的反射率等于第一显示区AA1的反射率,且第二显示区AA2靠近透光显示区AA3一侧的反射率等于透光显示区AA3的反射率,从而进一步实现由第一显示区AA1的反射率至透光显示区AA3的反射率的平滑过渡。
为便于描述第二透光部32的面积和/或密度的调整方式,以下分别以第二透光部32在基底1的正投影环绕第二发光部212在基底1的正投影的情况,以及第二透光部32在发光层2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二发光部212之间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9和图10,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二透光部32包括多个第一子透光部321,第一子透光部321在基底1的正投影环绕第二发光部212在基底1的正投影;沿第一显示区AA1朝向透光显示区AA3的方向,第一子透光部321的面积逐渐增加。其可体现为在各第一子透光部321的内缘轮廓尺寸相同时,沿第一显示区AA1至透光显示区AA3的方向,各第一子透光部321的外缘轮廓的尺寸逐渐增大,即使得第二显示区AA2中单位面积内的第一子透光部321的面积逐渐增加,从而使第二显示区AA2内各区域的反射率逐渐增加,以通过第二显示区AA2实现第一显示区AA1的反射率至透光显示区AA3的反射率的平滑过渡。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子透光部321在基底1的正投影环绕第二发光部212在基底1的正投影可包括,第一子透光部321在基底1的正投影间隔环绕于第二发光部212在基底1的正投影,即第一子透光部321在基底1的正投影的内缘轮廓位于第二发光部212在基底1的正投影的外缘轮廓的***,且两者间具有一定预设距离。或者,第一子透光部321在基底1的正投影与第二发光部212在基底1的正投影相接,即第一子透光部321的内缘轮廓与第二发光部212的外缘轮廓相重合。
请参阅图9,为便于第一子透光部321的制备,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子透光部321在基底1的投影为第一投影,与第一子透光部321对应的第二发光部212在基底1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毗邻。其中,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毗邻即是指第一子透光部321的内缘轮廓与其对应的第二发光部212的外缘轮廓相重合,由于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一透光部31在发光层2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发光部212交叠设置,故第一透光部31与第一子透光部321相连,故第一透光部31可与第一子透光部321同步制备形成,从而简化了制备流程。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子透光部321呈环形,沿第一显示区AA1朝向透光显示区AA3的方向,第一投影远离第二投影的边缘到第一投影靠近第二投影的边缘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加。第一子透光部321的外缘轮廓形状与第二发光部212的外缘轮廓形状相同,即可形成呈环形的第一子透光部321。其中,第一投影远离第二投影的边缘到第一投影靠近第二投影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即为第一子透光部321的外缘轮廓到与其对应的第二发光部212的外缘轮廓之间的直线距离d。通过使沿第一显示区AA1至透光显示区AA3的方向,各第一子透光部321的外缘轮廓与第二发光部212的外缘轮廓之间的直线距离d逐渐增加,即可在保证各第二发光部212均匀发光的同时,增加各第一子透光部321所暴露出的金属膜层的面积,以实现第二显示区AA2内反射率的渐变。
接下来以第二透光部32在发光层2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发光部212之间为例,说明第二透光部32的面积和/或密度的调整方式。
请参阅图10至图12,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二透光部32包括多个第二子透光部322,第二子透光部322在发光层2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发光部212之间;沿第一显示区AA1朝向透光显示区AA3的方向,第二子透光部322的面积和/或密度逐渐增加。其可体现为在单位面积内第二子透光部322的数量相同时,沿第一显示区AA1至透光显示区AA3的方向,各第二子透光部322的面积逐渐增加。或是,在各第二子透光部322的面积相同时,沿第一显示区AA1至透光显示区AA3的方向,单位面积内第二子透光部322的数量逐渐增加。又或是,沿第一显示区AA1至透光显示区AA3的方向,第二子透光部322的面积逐渐增加且单位面积内第二子透光部322的数量也逐渐增加,从而使第二显示区AA2内各区域的反射率逐渐增加,以通过第二显示区AA2实现第一显示区AA1的反射率至透光显示区AA3的反射率的平滑过渡。
可选地,至少两个第二子透光部322的形状不同(图中未示出),降低了光透过时出现的衍射和干涉现象。此外,不同形状的第二子透光部322交替设置,以尽可能避免了相位的叠加,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衍射和干涉效应对于光均匀性的影响,保证了第二显示区AA2的显示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为保证透光显示区AA3的光线透过率大于第一显示区AA1的光线透过率,在第一发光部211的密度与第三发光部213的密度相同的基础上,第一发光部211的面积S1大于第三发光部213的面积S3,从而增加了透光显示区AA3的透光面积。请参阅图9至图14,为实现由第一发光部211的面积S1至第三发光部213的面积S3的过渡,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发光部211的面积S1大于第三发光部213的面积S3,且第二发光部212的面积S2位于第一发光部211的面积S1和第三发光部213的面积S3所形成的闭区间内。通过调整第二发光部212的面积S2,并使其位于第一发光部211的面积S1和第三发光部213的面积S3之间,保证了各发光单元21的面积也能够呈梯度变化,从而保证了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显示区AA2的反射率除了与第二显示区AA2内第二透光部32的面积和密度有关外,还与第二显示区AA2内第一透光部31的面积和密度有关,而第一透光部31的面积和密度由第二发光部212的面积和密度决定。因此,当第一发光部211、第二发光部212和第三发光部213的密度相同时,还可通过调整第二发光部212的面积,以实现第二显示区AA2的反射率由第一显示区AA1至透光显示区AA3的过渡。
请参阅图9和图12,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二发光部212的面积S2为一定值,且第二发光部212的面积S2满足关系式S2=(S1+S3)/2;其中,沿第一显示区AA1朝向透光显示区AA3的方向,第二显示区AA2的单位面积内第一透光部31的面积和第二透光部32的面积之和逐渐增加。即当第二显示区AA2内各第二发光部212的面积S2相同时,第二发光部212的面积S2可等于第一发光部211的面积S1与第三发光部213的面积S3的平均值,使得第一显示区AA1、第二显示区AA2和透光显示区AA3的发光单元21的面积呈等梯度变化,从而使得显示面板的过渡显示更加自然。同时,当第二发光部212的面积S2为一定值,即单位面积内第一透光部31的面积为一定值时,通过使单位面积内第二透光部32的面积逐渐增加,从而由第二显示区AA2实现了第一显示区AA1的反射率至透光显示区AA3的反射率的平滑过渡,以进一步保证了显示面板的过渡显示效果。
请参阅图13和图14,在另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同一列的第二发光部212的面积S2为一定值,沿第一显示区AA1至透光显示区AA3的方向,各列第二发光部212的面积S2呈梯度减小;其中,第二显示区AA2的单位面积内第一透光部31的面积与第二透光部32的面积之和为一定值。通过使第二发光部212的面积S2呈梯度减少,即通过第二发光部212实现了由第一发光部211的面积S1至第三发光部213的面积S3的过渡,从而使得显示面板的过渡显示更加自然。同时,当第二发光部212的面积S2逐渐减小时,即单位面积内第一透光部31的面积逐渐减少时,通过使单位面积内第一透光部31的面积与第二透光部32的面积之和为一定值,即可使得第二透光部32的面积逐渐增加,从而由第二显示区AA2实现了第一显示区AA1的反射率至透光显示区AA3的反射率的平滑过渡,以进一步保证了显示面板的过渡显示效果。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AA2靠近第一显示区AA1一列内的第二发光部212的面积S2等于第一发光部211的面积S1;和/或,第二显示区AA2靠近透光显示区AA3一列内的第二发光部212的面积S2等于第三发光部213的面积S3。即使得由第一显示区AA1至透光显示区AA3的方向,第二显示区AA2的反射率由第一显示区AA1的反射率逐渐过渡至透光显示区AA3的反射率,且第二发光部212的面积S2由第一发光部211的面积S1逐渐过渡至第三发光部213的面积S3,从而实现了由第一显示区AA1至透光显示区AA3的平滑过渡,进一步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该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其可以集成有摄像头等感光组件。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因此,该显示装置同样能够使得第二显示区AA2的反射率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反射率和透光显示区AA3的反射率之间,提高显示装置的过渡显示效果。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模块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应理解,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提及的示例性实施例,基于一系列的步骤或者装置描述一些方法或***。但是,本申请不局限于上述步骤的顺序,也就是说,可以按照实施例中提及的顺序执行步骤,也可以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或者若干步骤同时执行。

Claims (15)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透光显示区以及至少部分围绕所述透光显示区设置的第一显示区,所述透光显示区和所述第一显示区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显示区,所述透光显示区的光线透过率大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光线透过率,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基底;
发光层,设置于所述基底一侧,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以及用于界定各所述发光单元的像素定义层,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发光部和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发光部;
第一遮挡层,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第二显示区,且设置于所述发光层背离所述基底的一侧,所述第一遮挡层上开设有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所述第一透光部在所述发光层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发光单元交叠设置,所述第二透光部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且所述第二透光部于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发光部在所述基底的正投影不交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光部在所述发光层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发光部之间;
和/或,所述第二透光部在所述基底的正投影环绕所述第二发光部在所述基底的正投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第一显示区一侧的所述第二透光部在所述发光层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发光部之间,靠近所述透光显示区一侧的所述第二透光部在所述基底的正投影环绕所述第二发光部在所述基底的正投影。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显示区内沿所述第一显示区朝向所述透光显示区的方向,第二透光部的面积和/或密度逐渐增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光部包括多个第一子透光部,所述第一子透光部在所述基底的正投影环绕所述第二发光部在所述基底的正投影;
沿所述第一显示区朝向所述透光显示区的方向,所述第一子透光部的面积逐渐增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透光部在所述基底的投影为第一投影,与所述第一子透光部对应的所述第二发光部在所述基底的投影为第二投影,所述第一投影与所述第二投影毗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透光部呈环形,沿所述第一显示区朝向所述透光显示区的方向,所述第一投影远离所述第二投影的边缘到所述第一投影靠近所述第二投影的边缘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加。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光部包括多个第二子透光部,所述第二子透光部在所述发光层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发光部之间;
沿所述第一显示区朝向所述透光显示区的方向,所述第二子透光部的面积和/或密度逐渐增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子透光部的形状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还包括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区的第三发光部;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遮挡层,所述第二遮挡层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区,且设置于所述发光层背离所述基底的一侧,所述第二遮挡层包括环绕各所述第三发光部设置且相互套设的多个遮光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部的面积S1大于所述第三发光部的面积S3,且所述第二发光部的面积S2位于所述第一发光部的面积S1和所述第三发光部的面积S3所形成的闭区间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部的面积S2为一定值,且所述第二发光部的面积S2满足关系式S2=(S1+S3)/2;
其中,沿所述第一显示区朝向所述透光显示区的方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单位面积内所述第一透光部的面积和所述第二透光部的面积之和逐渐增加。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同一列的所述第二发光部的面积S2为一定值,沿所述第一显示区至所述透光显示区的方向,各列所述第二发光部的面积S2呈梯度减小;
其中,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单位面积内所述第一透光部的面积和所述第二透光部的面积之和为一定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显示区靠近所述第一显示区一列内的所述第二发光部的面积S2等于所述第一发光部的面积S1;
和/或,所述第二显示区靠近所述透光显示区一列内的所述第二发光部的面积S2等于所述第三发光部的面积S3。
1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10605036.7A 2022-05-3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48646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05036.7A CN114864648B (zh) 2022-05-3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05036.7A CN114864648B (zh) 2022-05-3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64648A true CN114864648A (zh) 2022-08-05
CN114864648B CN114864648B (zh) 2024-07-23

Family

ID=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1888A1 (zh) * 2022-08-11 2024-02-15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29102A (zh) * 2019-12-31 2020-05-08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161643A (zh) * 2020-01-03 2020-05-15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201683A (zh) * 2020-10-21 2021-01-08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3488600A (zh) * 2021-07-13 2021-10-08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210408499A1 (en) * 2019-06-18 2021-12-30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screen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20028950A1 (en) * 2021-04-01 2022-01-27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4335126A (zh) * 2021-12-31 2022-04-12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512520A (zh) * 2022-02-07 2022-05-1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408499A1 (en) * 2019-06-18 2021-12-30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screen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129102A (zh) * 2019-12-31 2020-05-08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161643A (zh) * 2020-01-03 2020-05-15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201683A (zh) * 2020-10-21 2021-01-08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US20220028950A1 (en) * 2021-04-01 2022-01-27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488600A (zh) * 2021-07-13 2021-10-08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335126A (zh) * 2021-12-31 2022-04-12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512520A (zh) * 2022-02-07 2022-05-1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1888A1 (zh) * 2022-08-11 2024-02-15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27695B1 (ko) 디스플레이 기판,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9100892B (zh)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326636B (zh) 一种阵列基板、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7422868B2 (ja) 画素配列最適化方法、透光表示パネル及び表示パネル
CN112447931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725385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19009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U2019314744B2 (en) Display apparatus
US12004370B2 (en) Display panels, and display screens
US20230157062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O2019218923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US20200381651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864211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782781B (zh) 显示模组、显示装置
CN111384064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终端器件
CN115811901A (zh) 镜面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1329972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864648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864648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0093262U (zh) 移动终端
CN113687534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070408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19114271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5274810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8959393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