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88600A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88600A
CN113488600A CN202110791414.0A CN202110791414A CN113488600A CN 113488600 A CN113488600 A CN 113488600A CN 202110791414 A CN202110791414 A CN 202110791414A CN 113488600 A CN113488600 A CN 1134886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area
display
area
light emitting
tran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914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88600B (zh
Inventor
范文志
冯奇
朱超
蔡伟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9141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8860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886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886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886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886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用于解决显示模组的正常显示区与高透光区的视觉差异问题。该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以及位于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的之间的过渡显示区,过渡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且小于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感光组件,设置于显示面板背离出光面的一侧,感光组件包括第一感光模块和第二感光模块,第一感光模块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显示区内,第二感光模块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位于过渡显示区内。该显示模组可以改善正常显示区与高透光区的视觉差异问题,提高显示效果的均一性。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以其低功耗、高饱和度、快响应时间及宽视角等优势逐渐成为显示领域的主流技术,广泛应用在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等显示模组中。
为了实现全面屏,显示模组的指纹识别模块、前置摄像模块等多种感光组件需要集成到显示面板的高透光区下方,使得高透光区的面积越来越大,导致显示模组处于显示状态时,正常显示区与高透光区有明显的视觉差异,影响显示模组显示效果的均一性。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该显示模组可以改善正常显示区与高透光区的视觉差异,提高显示效果的均一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以及位于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的之间的过渡显示区,过渡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且小于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感光组件,设置于显示面板背离出光面的一侧,感光组件包括第一感光模块和第二感光模块,第一感光模块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显示区内,第二感光模块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位于过渡显示区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感光模块为图像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目标物体的图像信息;第二感光模块为光接收模块,用于识别用户的指纹或者识别用户的面部深度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10%;和/或,过渡显示区的透光率为2%~5%。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过渡显示区和/或第一显示区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和多边形中的任一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过渡显示区位于第一显示区的朝向第二显示区的一侧;或者,过渡显示区位于第一显示区的外周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过渡显示区包括第一过渡区和第二过渡区,第一过渡区和第二过渡区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相对两侧,且第一过渡区与第二过渡区的形状和/或面积大小相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包括:衬底;驱动阵列层,位于衬底上,驱动阵列层包括位于过渡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像素电路和多个第三像素电路以及位于第二显示区的多个第二像素电路;发光元件层,位于驱动阵列层背离衬底的一侧,发光元件层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元件,位于第一显示区,每个第一发光元件与对应的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多个第二发光元件,位于第二显示区,每个第二发光元件与对应的第二像素电路电连接;以及多个第三发光元件,位于过渡显示区,每个第三发光元件与对应的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其中,位于第一显示区和过渡显示区的驱动阵列层和/或发光元件层为透明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像素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容,第二像素电路包括第二晶体管和第二电容,第三像素电路包括第三晶体管和第三电容;驱动阵列层还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多个第一走线、位于第二显示区的多个第二走线和位于过渡显示区的多个第三走线;可选地,第一晶体管的尺寸和/或第三晶体管的尺寸小于第二晶体管的尺寸;可选地,第一电容的尺寸和/或第三电容的尺寸小于第二电容的尺寸;可选地,第一走线的宽度和/或第三走线的宽度小于第二走线的宽度;可选地,第一走线和/或第三走线为透明导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像素限定层,位于驱动阵列层与发光元件层之间,像素限定层包括:多个第一像素开口,位于第一显示区,每个第一发光元件的至少部分容纳于对应的一个第一像素开口;多个第二像素开口,位于第二显示区,每个第二发光元件的至少部分容纳于对应的一个第二像素开口;以及多个第三像素开口,位于过渡显示区,每个第三发光元件的至少部分容纳于对应的一个第三像素开口,其中,第三像素开口的面积小于第二像素开口的面积,且第三像素开口与第一像素开口之间的面积差异,小于第三像素开口与第二像素开口之间的面积差异。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前所述的显示模组。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该显示模组的显示面板的过渡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且小于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通过将感光组件中的第一感光模块设置于第一显示区的下方,将感光组件中的第二感光模块放置于过渡显示区的下方,相对于将感光组件全部放置于具有较高透光率的第一显示区下方的技术方案而言,可以减小第一显示区的面积,改善显示模组处于显示状态时正常显示区与高透光区的视觉差异,提高显示效果的均一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方向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区域C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区域D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显示面板;AA1、第一显示区;AA2、第二显示区;AA3、过渡显示区;A31、第一过渡区;A32、第二过渡区;
11、衬底;12、驱动阵列层;121、第一像素电路;1211、第一晶体管;1212、第一电容;122、第二像素电路;1221、第二晶体管;1222、第二电容;123、第三像素电路;1231、第三晶体管;1232、第三电容;H1、第一过孔;H2、第二过孔;WL、连接导线;
L1、第一走线;L11、第一子连接导线;L12、第一子栅极线;L2、第二走线;L21、第三子栅极线;L22、第二子数据线;L3、第三走线;L31、第二子连接导线;L32、第二子栅极线;L33、第一子数据线;
131、第一发光元件;132、第二发光元件;133、第三发光元件;
14、像素限定层;141、第一像素开口;142、第二像素开口;143、第三像素开口;
2、感光组件;21、第一感光模块;22、第二感光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为了实现全面屏,相关技术中的显示模组的指纹识别模块、前置摄像模块等多种感光组件需要集成到显示面板的高透光区下方,使得高透光区的面积越来越大,导致显示模组处于显示状态时,正常显示区与高透光区有明显的视觉差异,影响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经发明人研究发现,指纹识别模块、前置摄像模块等多种感光组件的透光要求不同,例如,前置摄像模块的透光率要求为10%左右,指纹识别模块的透光率要求为2%~5%,如果将不同透光率要求的感光模块分别集成在显示面板的不同透光率的区域下方,即可减小高透光率区域的面积,从而可以克服正常显示区与高透光区有明显的视觉差异的缺陷。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通过将具有不同透光要求的感光模块放置于显示面板的不同透光率的区域下方,可以减小高透光率显示区域的显示面积,从而减小正常显示区与高透光区的视觉差异,提高显示效果的均一性。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沿图1中方向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1和感光组件2。
显示面板1包括第一显示区AA1、第二显示区AA2以及位于第一显示区AA1与第二显示区AA2的之间的过渡显示区AA3,过渡显示区AA3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且小于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
本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AA2为正常显示区,过渡显示区AA3位于第一显示区AA1与第二显示区AA2的之间,以第二显示区AA2全部围绕第一显示区AA1和过渡显示区AA3为例进行说明,在其它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AA2也可以是部分围绕第一显示区AA1和过渡显示区AA3。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10%。为确保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10%,甚至具有更高的透光率,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AA1的部分功能膜层的透光率大于80%,甚至至少部分功能膜层的透光率大于90%。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过渡显示区AA3的透光率为2%~5%。由于过渡显示区AA3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且小于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使得第一显示区AA1和过渡显示区AA3在实现较高透光率的同时还能够显示画面,提高显示面板1的显示面积,有利于实现全面屏设计。
感光组件2设置于显示面板1背离出光面的一侧,感光组件2包括第一感光模块21和第二感光模块22,第一感光模块21在显示面板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内,第二感光模块22在显示面板1上的正投影位于过渡显示区AA3内。
可选地,第一感光模块21为图像采集模块,图像采集模块例如可以为前置摄像头,用于采集目标物体的图像信息。
可选地,第二感光模块22为光接收模块,用于识别用户的指纹或者识别用户的面部深度信息。当目标物体为用户的面部时,通过第一感光模块21可以获取用户面部的纹理图像信息,通过第二感光模块22可以获取用户面部的深度信息,将用户面部的纹理图像信息和深度信息结合可以绘制出用户的特征面谱,再通过相关算法处理,最终可以用于识别用户的面部。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感光模块21或者第二感光模块22也可以为其他感光模块,只要第二感光模块22的透光率要求低于第一感光模块21的透光率要求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1和感光组件2,显示面板1的过渡显示区AA3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且小于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通过将感光组件2中的第一感光模块21设置于第一显示区AA1的下方,将感光组件2中的第二感光模块22放置于过渡显示区AA3的下方,相对于将感光组件2全部放置于具有较高透光率的第一显示区AA1的下方的技术方案而言,可以减小第一显示区AA1的面积,改善显示模组处于显示状态时正常显示区与高透光区的视觉差异,提高显示效果的均一性。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显示面板1的具体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渡显示区AA3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和多边形中的任一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AA1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和多边形中的任一者。
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为矩形,第一显示区AA1和过渡显示区AA3的形状均为矩形,第二显示区AA2全部围绕第一显示区AA1和过渡显示区AA3。另外,第一显示区AA1和过渡显示区AA3还可以为其他形状,根据第一感光模块21和第二感光模块22的具体形状而定,此处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渡显示区AA3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朝向第二显示区AA2的一侧。如图1所示,过渡显示区AA3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左侧。可选地,过渡显示区AA3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右侧、上侧和下侧中的任一者。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包括层叠设置的衬底11、驱动阵列层12和发光元件层,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和过渡显示区AA3的驱动阵列层12和/或发光元件层为透明层。
衬底11可以为诸如玻璃的硬质衬底,或者是包含聚酰亚胺(Polyimide,PI)的柔性衬底。
驱动阵列层12位于衬底11上,驱动阵列层12包括位于过渡显示区AA3的多个第一像素电路121和多个第三像素电路123以及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多个第二像素电路122。
发光元件层位于驱动阵列层12背离衬底11的一侧,发光元件层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多个第一发光元件131、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多个第二发光元件132和位于过渡显示区AA3的多个第三发光元件133。每个第一发光元件131与对应的第一像素电路121电连接,每个第二发光元件132与对应的第二像素电路122电连接,每个第三发光元件133与对应的第一像素电路121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131、第二发光元件132、第三发光元件133分别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
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以图1所示的过渡显示区AA3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左侧为例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发光元件131与位于过渡显示区AA3的第一像素电路121通过连接导线WL电连接,位于过渡显示区AA3的多个第三发光元件133与位于过渡显示区AA3的第三像素电路123通过第一过孔H1电连接,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发光元件132与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像素电路122通过第二过孔H2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显示区AA1仅布置多个第一发光元件131,与多个第一发光元件131电连接的多个第一像素电路121位于过渡显示区AA3,可以使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过渡显示区AA3和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从而可以将第一感光模块21设置于第一显示区AA1的下方,将第二感光模块22放置于过渡显示区AA3的下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阵列层2还包括沿远离衬底11的方向上设置的多个金属层,多个金属层包括栅极金属层、源漏极金属层、电容金属层,还有例如供电线所在的金属层等。可选地,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和过渡显示区AA3的驱动阵列层2的各金属层为透明层,以进一步提高第一显示区AA1和过渡显示区AA3的透光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发光元件131的阴极层和阳极层和/或位于过渡显示区AA3的第三发光元件133的阴极层和阳极层为透明层,以进一步提高第一显示区AA1和过渡显示区AA3的透光率。
可选地,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和过渡显示区AA3的各金属层、第一发光元件131和第三发光元件133的阴极层和阳极层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铝锌(AZO)、掺镓氧化锌(GZO)、氧化锌锡(ZTO)、氧化镓锡(GTO)、掺氟氧化锡(FTO)、锌氧化物(ZnOx)、铟氧化物(InOx)、聚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中的任一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像素电路121包括第一晶体管1211和第一电容1212,第二像素电路122包括第二晶体管1221和第二电容1222,第三像素电路123包括第三晶体管1231和第三电容1232。
可选地,第一晶体管1211、第二晶体管1221和第三晶体管1231均为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
可选地,第一晶体管1211的尺寸或者第三晶体管1231的尺寸小于第二晶体管1221的尺寸。由于第一晶体管1211或者第三晶体管1231为不透光结构,在保持发光元件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减小第一晶体管1211在驱动阵列层12的第一显示区AA1的占用空间,或者减小第三晶体管1231在驱动阵列层12的过渡显示区AA3的占用空间,从而提高第一显示区AA1或者过渡显示区AA3相对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能力。
进一步可选地,第一晶体管1211的尺寸和第三晶体管1231的尺寸均小于第二晶体管1221的尺寸,在保持发光元件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减小第一晶体管1211和第三晶体管1231分别在驱动阵列层12的第一显示区AA1和过渡显示区AA3的占用空间,从而提高第一显示区AA1和过渡显示区AA3相对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能力。
可选地,第一电容1212的尺寸或者第三电容1232的尺寸小于第二电容1222的尺寸,由于第一电容1212或者第三电容1232为不透光结构,在保持发光元件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减小第一电容1212在驱动阵列层12的第一显示区AA1的占用空间,或者减小第三电容1232在驱动阵列层12的过渡显示区AA3的占用空间,从而提高第一显示区AA1或者过渡显示区AA3相对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能力。
进一步可选地,第一电容1212的尺寸和第三电容1232的尺寸均小于第二电容1222的尺寸,在保持发光元件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减小第一电容1212和第三电容1232分别在驱动阵列层12的第一显示区AA1和过渡显示区AA3的占用空间,从而提高第一显示区AA1和过渡显示区AA3相对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各像素电路的电路结构可以为2T1C电路、7T1C电路、7T2C电路、或9T1C电路中的任一种。其中,“2T1C电路”指像素电路中包括2个薄膜晶体管和1个电容的像素电路,其它“7T1C电路”、“7T2C电路”、“9T1C电路”等依次类推。
图3为图1中区域C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还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多个第一走线L1、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多个第二走线L2及位于过渡显示区AA3的多个第三走线L3。
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1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与各像素电路电连接的栅极线、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且与各像素电路电连接的数据线以及电连接第一发光元件131与第一像素电路121的连接导线。栅极线、数据线及连接导线的分布情况如下:
在第一显示区AA1内,第一走线L1包括第一子连接导线L11和第一子栅极线L12;
在过渡显示区AA3内,第三走线L3包括第二子连接导线L31、第二子栅极线L32和第一子数据线L33;
在第二显示区AA2内,第二走线L2包括第三子栅极线L21和第二子数据线L22。
可选地,第一走线L1的宽度或者第三走线L3的宽度小于第二走线L2的宽度。即第一子连接导线L11、第一子栅极线L12或者第二子连接导线L31、第二子栅极线L32和第一子数据线L33的宽度小于第三子栅极线L21和第二子数据线L22的宽度,以减小第一走线L1在驱动阵列层12的第一显示区AA1的占用空间,或者减小第三走线L3在驱动阵列层12的过渡显示区AA3的占用空间,从而提高第一显示区AA1或者过渡显示区AA3相对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能力。
进一步可选地,第一走线L1的宽度和第三走线L3的宽度均小于第二走线L2的宽度。即第一子连接导线L11、第一子栅极线L12、第二子连接导线L31、第二子栅极线L32和第一子数据线L33的宽度小于第三子栅极线L21和第二子数据线L22的宽度,以减小第一走线L1和第三走线L3分别在驱动阵列层12的第一显示区AA1和过渡显示区AA3的占用空间,从而提高第一显示区AA1和过渡显示区AA3相对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能力。
可选地,第一走线L1或者第三走线L3为透明导线,例如,第一子连接导线L11或者第二子连接导线L31、第一子栅极线L12或者第二子栅极线L32或者第一子数据线L33为透明导线,以进一步提高第一显示区AA1或者过渡显示区AA3的透光率。
进一步可选地,第一走线L1和第三走线L3均为透明导线,例如第一子连接导线L11和第二子连接导线L31组成的连接导线、第一子栅极线L12和第二子栅极线L32组成的部分栅极线和第一子数据线L33均为透明导线,以进一步提高第一显示区AA1和过渡显示区AA3的透光率。
透明导线的材料可以包括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铝锌(AZO)、掺镓氧化锌(GZO)、氧化锌锡(ZTO)、氧化镓锡(GTO)、掺氟氧化锡(FTO)、锌氧化物(ZnOx)、铟氧化物(InOx)、聚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中的任一者。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像素限定层14,像素限定层14位于驱动阵列层12与发光元件层之间,像素限定层14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多个第一像素开口141、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多个第二像素开口142和位于过渡显示区AA3的多个第三像素开口143。
每个第一发光元件131的至少部分容纳于对应的一个第一像素开口141,每个第二发光元件的至少部分容纳于对应的一个第二像素开口142,每个第三发光元件的至少部分容纳于对应的一个第三像素开口143。其中,第三像素开口143的面积小于第二像素开口142的面积,且第三像素开口143与第一像素开口141之间的面积差异,小于第三像素开口143与第二像素开口142之间的面积差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第二像素开口142的面积、第一像素开口141的面积、第三像素开口143的面积分别相当于第一发光元件131的发光面积、第二发光元件132的发光面积、第三发光元件133的发光面积。第三像素开口143的面积小于第二像素开口142的面积,使得过渡显示区AA3的发光面积与第二显示区AA2的发光面积不同。第三像素开口143与第一像素开口141之间的面积差异,小于第三像素开口143与第二像素开口142之间的面积差异,使得第三发光元件133的发光面积与第一发光元件131的发光面积更接近。在显示面板1处于显示状态下,过渡显示区AA3的第三发光元件133的发光效果介于第一发光元件131的发光效果与第二发光元件132的发光效果之间,且第三发光元件133的发光效果与第一发光元件131的发光效果更接近,降低了第二显示区AA2、过渡显示区AA3与第一显示区AA1之间的显示效果差异,然后将第一感光模块21设置于第一显示区AA1的下方,将第二感光模块22放置于过渡显示区AA3的下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显示模组显示效果的均一性。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多个第二发光元件132与多个第一发光元件131均为沿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对齐排布,而多个第三发光元件133与多个第一像素电路121沿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交错设置。第三发光元件133的面积等于第一发光元件131的面积,第三发光元件133的形状与第一发光元件131的形状相同。即第三像素开口143的面积等于第一像素开口141的面积,第三像素开口143的形状与第一像素开口141的形状相同,使得过渡显示区AA3的第三发光元件133的发光效果与第一发光元件131的发光效果几乎一致,过渡显示区AA3与第一显示区AA1之间显示效果差异在视觉上几乎难以分辨,提高了显示面板1显示效果的均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131、第二发光元件132、第三发光元件133分别包括多种颜色,此时,第三像素开口143的面积小于第二像素开口142的面积,其中面积比对为同种颜色发光元件对应的像素开口之间的比较,即第三发光元件133对应的第三像素开口143的面积,小于同种颜色的第二发光元件132对应的第二像素开口142的面积。同理,第三像素开口143与第一像素开口141之间的面积差异,小于第三像素开口143与第二像素开口142之间的面积差异,即同种颜色发光元件对应的第三像素开口143与第一像素开口141之间的面积差异,小于同种颜色发光元件对应的第三像素开口143与第二像素开口142之间的面积差异。例如,红色发光元件对应的第三像素开口143与第一像素开口141之间的面积差异,小于红色发光元件对应的第三像素开口143与第二像素开口142之间的面积差异。
图4为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区域D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如图4和图5所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其与图1至图3所示的显示模组结构类似,不同之处在于,过渡显示区AA3包括两部分。
具体来说,过渡显示区AA3包括第一过渡区A31和第二过渡区A32,第一过渡区A31和第二过渡区A32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相对两侧,且第一过渡区A31与第二过渡区A32的形状和/或面积大小相异。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过渡区A31和第二过渡区A32位于矩形的第一显示区AA1的左侧和右侧,第二显示区AA2全部围绕第一显示区AA1和过渡显示区AA3。第一过渡区A31和第二过渡区A32均为矩形,且第一过渡区A31的面积大于第二过渡区A32的面积。可选地,第一过渡区A31和第二过渡区A32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上侧和下侧,或者斜对角的两侧。可选地,第一过渡区A31和第二过渡区A32的形状不同,例如第一过渡区A31为矩形,第二过渡区A32为圆形等,不再赘述。
可选地,第二过渡区A32用于布置一部分第一像素电路121,第一过渡区A31靠近第一显示区AA1的一侧用于布置另一部分第一像素电路121,且两部分第一像素电路121相对于第一显示区AA1对称设置,既可以缩短第一发光元件131与第一像素电路121之间的连接导线的长度,也可以使第一显示区AA1周侧的显示效果保持一致。第一过渡区A31远离第一显示区AA1的一侧用于布置第三发光元件133和对应的第三像素电路123。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多个第二发光元件132、多个第三发光元件133与多个第一发光元件131的排布方式相同,均为沿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对齐排布。第三发光元件133的面积等于第一发光元件131的面积,第三发光元件133的形状与第一发光元件131的形状相同。即第三像素开口143的面积等于第一像素开口141的面积,第三像素开口143的形状与第一像素开口141的形状相同,使得过渡显示区AA3的第三发光元件133的发光效果与第一发光元件131的发光效果几乎一致,过渡显示区AA3与第一显示区AA1之间显示效果差异在视觉上几乎难以分辨,提高了显示面板1显示效果的均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过渡区A32用于布置所有的第一像素电路121,第一过渡区A31用于布置第三发光元件133和对应的第三像素电路123,且第一过渡区A31和第二过渡区A32的透光率均介于第一显示区AA1与第二显示区AA2之间。
由此,在显示面板1处于显示状态下,过渡显示区AA3的第三发光元件133的发光效果介于第一发光元件131的发光效果与第二发光元件132的发光效果之间,且第三发光元件133的发光效果与第一发光元件131的发光效果更接近,降低了第二显示区AA2、过渡显示区AA3与第一显示区AA1之间的显示效果差异,然后将第一感光模块21设置于第一显示区AA1的下方,将第二感光模块22放置于过渡显示区AA3的下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显示模组显示效果的均一性。
图6为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其与图1至图5所示的显示模组结构类似,不同之处在于,过渡显示区AA3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外周侧。
如图6所示,第一显示区AA1为圆形,过渡显示区AA3为包围第一显示区AA1的矩形。第一感光模块21设置于第一显示区AA1的下方,第二感光模块22放置于过渡显示区AA3的下方。
可选地,第一发光元件131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内周侧,且第一发光元件131在第一显示区AA1的正投影与第一感光模块21在第一显示区AA1的正投影互不交叠,以进一步提高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
可选地,第一像素电路121位于过渡显示区AA3靠近第一显示区AA1的外周侧,既可以缩短第一发光元件131与第一像素电路121之间的连接导线的长度,也可以使第一显示区AA1周侧的显示效果保持一致。过渡显示区AA3远离第一显示区AA1的区域用于布置第三发光元件133和对应的第三像素电路123。
可选地,多个第二发光元件132与多个第三发光元件133的排布方式相同,均为沿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对齐排布。第三发光元件133的面积等于第二发光元件132的面积,第三发光元件133的形状与第二发光元件132的形状相同。即第三像素开口143的面积等于第二像素开口142的面积,第三像素开口143的形状与第二像素开口142的形状相同,以尽可能地减小第二显示区AA2、过渡显示区AA3及第一显示区AA1的发光效果差异,提高了显示模组显示效果的均一性。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前所述的任一种显示模组。该显示装置包括但不仅限于手机、平板电脑、数码相机和可穿戴式显示装置等。
应当指出,在说明书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等表示所述的实施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但未必每个实施例都包括该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此外,这样的短语未必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在结合实施例描述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时,结合明确或未明确描述的其他实施例实现这样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范围之内。
应当容易地理解,应当按照最宽的方式解释本申请中的“在……上”、“在……以上”和“在……之上”,以使得“在……上”不仅意味着“直接处于某物上”,还包括“在某物上”且其间具有中间特征或层的含义,并且“在……以上”或者“在……之上”不仅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的含义,还可以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且其间没有中间特征或层(即,直接处于某物上)的含义。
此外,文中为了便于说明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例如,“下面”、“以下”、“下方”、“以上”、“上方”等,以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其他元件或特征的如图所示的关系。空间相对术语意在包含除了附图所示的取向之外的处于使用或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装置可以具有其他取向(旋转90度或者处于其他取向上),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词可以同样被相应地解释。
文中使用的术语“衬底”是指在其上添加后续材料层的材料。衬底本身可以被图案化。添加到衬底顶上的材料可以被图案化,或者可以保持不被图案化。此外,衬底可以包括宽范围内的一系列材料,例如,硅、锗、砷化镓、磷化铟等。替代地,衬底可以由非导电材料(例如,玻璃、塑料或者蓝宝石晶圆等)制成。
文中使用的术语“层”可以指包括具有一定厚度的区域的材料部分。层可以在整个的下层结构或上覆结构之上延伸,或者可以具有比下层或上覆结构的范围小的范围。此外,层可以是匀质或者非匀质的连续结构的一个区域,其厚度小于该连续结构的厚度。例如,层可以位于所述连续结构的顶表面和底表面之间或者所述顶表面和底表面处的任何成对的横向平面之间。层可以横向延伸、垂直延伸和/或沿锥形表面延伸。衬底可以是层,可以在其中包括一个或多个层,和/或可以具有位于其上、其以上和/或其以下的一个或多个层。层可以包括多个层。例如,互连层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导体和接触层(在其内形成触点、互连线和/或过孔)以及一个或多个电介质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之间的过渡显示区,所述过渡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且小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
感光组件,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背离出光面的一侧,所述感光组件包括第一感光模块和第二感光模块,所述第一感光模块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内,所述第二感光模块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过渡显示区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光模块为图像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目标物体的图像信息;所述第二感光模块为光接收模块,用于识别用户的指纹或者识别用户的面部深度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10%;和/或,所述过渡显示区的透光率为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显示区和/或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和多边形中的任一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显示区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朝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一侧;或者,所述过渡显示区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外周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显示区包括第一过渡区和第二过渡区,所述第一过渡区和所述第二过渡区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过渡区与所述第二过渡区的形状和/或面积大小相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驱动阵列层,位于所述衬底上,所述驱动阵列层包括位于所述过渡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像素电路和多个第三像素电路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多个第二像素电路;
发光元件层,位于所述驱动阵列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发光元件层包括:
多个第一发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每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
多个第二发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每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像素电路电连接;以及
多个第三发光元件,位于所述过渡显示区,每个所述第三发光元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
其中,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过渡显示区的所述驱动阵列层和/或所述发光元件层为透明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容,所述第二像素电路包括第二晶体管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三像素电路包括第三晶体管和第三电容;
所述驱动阵列层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多个第一走线、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多个第二走线和位于所述过渡显示区的多个第三走线;
可选地,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尺寸和/或所述第三晶体管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尺寸;可选地,所述第一电容的尺寸和/或所述第三电容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电容的尺寸;可选地,所述第一走线的宽度和/或所述第三走线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走线的宽度;可选地,所述第一走线和/或所述第三走线为透明导线。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像素限定层,位于所述驱动阵列层与所述发光元件层之间,所述像素限定层包括:
多个第一像素开口,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每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至少部分容纳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像素开口;
多个第二像素开口,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每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至少部分容纳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二像素开口;以及
多个第三像素开口,位于所述过渡显示区,每个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至少部分容纳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三像素开口;
其中,所述第三像素开口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像素开口的面积,且所述第三像素开口与所述第一像素开口之间的面积差异,小于所述第三像素开口与所述第二像素开口之间的面积差异。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110791414.0A 2021-07-13 2021-07-13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4886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91414.0A CN113488600B (zh) 2021-07-13 2021-07-13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91414.0A CN113488600B (zh) 2021-07-13 2021-07-13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88600A true CN113488600A (zh) 2021-10-08
CN113488600B CN113488600B (zh) 2024-04-12

Family

ID=77939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91414.0A Active CN113488600B (zh) 2021-07-13 2021-07-13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88600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64648A (zh) * 2022-05-31 2022-08-0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029528A1 (zh) * 2021-08-31 2023-03-09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WO2023201537A1 (zh) * 2022-04-19 2023-10-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WO2024000269A1 (zh) * 2022-06-29 2024-01-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0156380U (zh) * 2019-09-19 2020-03-17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292617A (zh) * 2020-02-27 2020-06-16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430436A (zh) * 2020-04-17 2020-07-1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613646A (zh) * 2020-04-13 2020-09-01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1785761A (zh) * 2020-07-20 2020-10-16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969027A (zh) * 2020-08-28 2020-11-20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2002749A (zh) * 2020-09-17 2020-11-27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064516A (zh) * 2021-03-23 2021-07-02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0156380U (zh) * 2019-09-19 2020-03-17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292617A (zh) * 2020-02-27 2020-06-16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613646A (zh) * 2020-04-13 2020-09-01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1430436A (zh) * 2020-04-17 2020-07-1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785761A (zh) * 2020-07-20 2020-10-16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969027A (zh) * 2020-08-28 2020-11-20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2002749A (zh) * 2020-09-17 2020-11-27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064516A (zh) * 2021-03-23 2021-07-02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29528A1 (zh) * 2021-08-31 2023-03-09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WO2023201537A1 (zh) * 2022-04-19 2023-10-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4864648A (zh) * 2022-05-31 2022-08-0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4000269A1 (zh) * 2022-06-29 2024-01-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88600B (zh) 2024-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88600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220406875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10599278B2 (en) Touch structure,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985727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310325B (zh) 透光显示模组、显示面板及透光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
US11681395B2 (en) Display substrate, display device and detection method by using display device
CN104701345A (zh) 有机场致发光显示器件
US11804176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EP4095937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186021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019939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structure,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11842019B2 (en) Touch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CN112820191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30162628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14695389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047896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US2023010054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11861119B2 (en)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20240241596A1 (en) Display device
KR20070005983A (ko) 표시 기판,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 장치
US20240118766A1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input sensor with multiple sensing areas
US11687179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221043675U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9068848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555513B (zh) 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