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30450A - 电连接器组件以及供该电连接器组件安装的电路基板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组件以及供该电连接器组件安装的电路基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30450A
CN114830450A CN202080086698.7A CN202080086698A CN114830450A CN 114830450 A CN114830450 A CN 114830450A CN 202080086698 A CN202080086698 A CN 202080086698A CN 114830450 A CN114830450 A CN 1148304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terminal
connector
contact
protruding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8669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30450B (zh
Inventor
坪井将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8304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304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304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304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组件以及供该电连接器组件安装的电路基板。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连接器的低矮化的电连接器组件以及供该电连接器组件安装的电路基板。电连接器组件(1)具备: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0)沿插拔方向可插拔地嵌合,第一连接器(10)具有第一连接端子(14),并且第二连接器(20)具有第二连接端子(24),第一连接端子(14)具有第一接触部(15),该第一接触部(15)是朝向在嵌合时对置的第二连接端子(24)延伸,并且具有弹性的自由端部,在嵌合时,第一接触部(15)沿插拔方向按压于第二连接端子(24)。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组件以及供该电连接器组件安装的电路基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嵌合而成的电连接器组件以及供该电连接器组件安装的电路基板。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分别由具有信号触点和壳体的插头连接器以及插座连接器构成的电连接器组装体。各信号触点(以下,称为连接端子)沿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嵌合时的插拔方向延伸,连接端子的长边方向沿着插拔方向。一方的连接端子的接触部与另一方的连接端子的凸部的附近接触,由此一方的连接端子及另一方的连接端子电连接。接触部与凸部的附近接触时的接触压力的方向(即,信号触点的按压方向)与插拔方向正交。另外,连接端子的凸部位于与接触部彼此接触那侧相反的那一侧,是为了防止在连接时凸部的附近变形而设置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90815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电连接器组装体中,由于连接端子的长边方向沿着插拔方向,因此为了确保规定的接触压力,需要连接端子具有规定的插拔方向长度,难以使连接器低矮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连接器的低矮化的电连接器组件以及供该电连接器组件安装的电路基板。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组件具备:
第一连接器;和
第二连接器,相对于上述第一连接器沿插拔方向可插拔地嵌合,
上述电连接器组件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连接端子,并且上述第二连接器具有第二连接端子,
上述第一连接端子具有第一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是朝向在嵌合时对置的上述第二连接端子延伸,并且具有弹性的自由端部,
在上述嵌合时,上述第一接触部沿上述插拔方向按压于上述第二连接端子。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连接器组件安装的电路基板具备:
上述电连接器组件;和
第一电路基板及第二电路基板,
上述供电连接器组件安装的电路基板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连接端子具有第一安装部,通过上述第一安装部将上述第一连接器安装于上述第一电路基板,
上述第二连接端子具有第二安装部,通过上述第二安装部将上述第二连接器安装于上述第二电路基板。
本说明书中的“接触部沿插拔方向按压于连接端子”是指接触部与连接端子之间的按压的方向除了是与插拔方向相同的方向的情况之外,还包括相对于插拔方向在从负45度至正45度的角度范围内倾斜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由于第一接触部沿插拔方向按压于第二连接端子,因此为了确保规定的接触压力而所需的第一接触部在插拔方向上的弹簧高度变低,能够实现第一连接器的低矮化,进而能够实现电连接器组件的低矮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构成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构成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对电连接器组件(沿着图1的IV-IV线的截面)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5是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组件中的第一连接端子及第二连接端子的连接进行说明的图。(A)表示连接前,(B)表示连接时。
图6是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组件中的第一连接端子及第二连接端子的连接进行说明的图。(A)表示连接前,(B)表示连接时。
图7是对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组件中的第一连接端子及第二连接端子的连接进行说明的图。(A)表示连接前,(B)表示连接时。
图8是对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组件中的第一连接端子及第二连接端子的连接进行说明的图。(A)表示连接前,(B)表示连接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组件1以及安装有该电连接器组件1的电路基板2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示出了相互正交的X轴、Y轴、Z轴。X轴方向是电连接器组件1的长边方向,Y轴方向是电连接器组件1的长边正交方向,Z轴方向是电连接器组件1的插拔方向。
〔电连接器组件〕
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组件1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1具备第一连接器10、和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0沿插拔方向(Z轴方向)可插拔地嵌合的第二连接器20。电连接器组件1构成为通过在使第二连接器20与第一连接器10对置的状态下使第二连接器20朝向第一连接器10沿插拔方向(Z轴方向)移动,从而第一连接器10及第二连接器20相互嵌合或者嵌合解除。
〔第一连接器〕
图2是构成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1的第一连接器10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器10具有第一绝缘性部件11、多个第一连接端子14以及第一外部接地部件36。作为第一绝缘性部件11,例如使用液晶聚合物等电绝缘性的树脂。第一绝缘性部件11具有位于第一连接器10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的大致中央的第一安装支承部12。在夹着第一安装支承部12的两侧形成有向插拔方向(Z轴方向的负方向)凹陷且具有台阶的嵌合凹部38。两个嵌合凹部38构成为向插拔方向(Z轴方向)凹陷并贯通,嵌合自如地收纳后述的第二连接器20的嵌合凸部32。因此,第一连接器10通常被称为阴型的连接器。
第一安装支承部12具有凹状的第一端子收容部13,通过将第一连接端子14安装于第一端子收容部13来支承第一连接端子14。多个第一连接端子14配设于第一连接器10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沿着长边方向(X轴方向)排列。在图2所示的第一连接端子14中,沿着长边方向(X轴方向)排列三个成1列。此外,多极的第一连接端子14的排列不限于1列,也能够为2列或3列以上。另外,第一连接端子14的每1列的个数不限于三个,也能够为两个以下或四个以上。为了抑制第一连接端子14的列间的电磁波的干扰,也可以在第一连接端子14的列间设置导电性的屏蔽部件(未图示)。
从插拔方向(Z轴方向)观察,第一连接端子14整体上沿长边正交方向(Y轴方向)延伸。第一连接端子14例如是与信号电位或接地电位连接的导体,通过利用模具对具有导电性的棒状的部件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作为第一连接端子14,能够使用具有导电性且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例如磷青铜。在第一连接端子14的表面例如也可以施加镀金等。关于第一连接端子14的详细内容,在后面叙述。
第一外部接地部件36是从插拔方向(Z轴方向)观察呈矩形的环状形状,且与接地电位连接的导体。第一外部接地部件36在第一绝缘性部件11的嵌合面部分和外侧面部分延伸。第一外部接地部件36通过与接地电位连接,从而屏蔽从第一连接器10的内外放射的不需要的辐射噪声。由此,能够抑制从被第一外部接地部件36包围的第一连接端子14产生的噪声向外部漏出以及来自外部的噪声进入第一连接端子14。即,第一连接端子14通过被第一外部接地部件36包围而被电磁屏蔽。作为第一外部接地部件36,能够使用具有导电性且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例如磷青铜。第一外部接地部件36例如通过弯曲加工而形成。
第一外部接地部件36在长边方向(X轴方向)的两侧具有引导部37。引导部37从插拔方向(Z轴方向)观察呈大致U字状,从外侧朝向内侧向下倾斜。在将第二连接器20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0沿插拔方向(Z轴方向)***时,引导部37作为用于将嵌合凸部32准确地引导至嵌合凹部38的引导件而被利用。
〔第二连接器〕
图3是构成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1的第二连接器20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第二连接器20具有第二绝缘性部件21、多个第二连接端子24以及两个第二外部接地部件33。作为第二绝缘性部件21,例如使用液晶聚合物等电绝缘性的树脂。第二绝缘性部件21具有第二安装支承部22和两个嵌合凸部32。第二安装支承部22位于第二连接器20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的大致中央,两个嵌合凸部32分别分离地配设于第二连接器20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的两端部。嵌合凸部32构成为向插拔方向(Z轴方向的正方向)突出且具有台阶,嵌合自如地***于第一连接器10的嵌合凹部38。因此,第二连接器20通常被称为阳型的连接器。
第二安装支承部22具有凹状的第二端子收容部23。通过将第二连接端子24安装于第二端子收容部23来支承第二连接端子24。第二外部接地部件33安装、支承于嵌合凸部32。
多个第二连接端子24配设于第二连接器20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沿着长边方向(X轴方向)排列。在图3所示的第二连接端子24中,与第一连接端子14对应地,沿着长边方向(X轴方向)排列三个成1列。为了抑制第二连接端子24的列间的电磁波的干扰,也可以在第二连接端子24的列间设置导电性的屏蔽部件(未图示)。在第二连接端子24与对应的第一连接端子14之间,通过弹性的接触形成电连接。
从插拔方向(Z轴方向)观察,第二连接端子24整体上沿Y轴方向延伸。第二连接端子24例如是与信号电位或接地电位连接的导体,通过利用模具对具有导电性的棒状的部件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作为第二连接端子24,能够使用具有导电性且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例如磷青铜。在第二连接端子24的表面例如也可以施加镀金等。在第二连接器20与第一连接器10嵌合时,第二连接端子24与第一连接端子14对置。关于第二连接端子24的详细内容,在后面叙述。
夹着多个第二连接器20在长边方向(X轴方向)的两侧配设有一方及另一方的第二外部接地部件33、33。第二外部接地部件33是从插拔方向(Z轴方向)观察为矩形形状,且与接地电位连接的导体。第二外部接地部件33在嵌合凸部32的嵌合面部分和外侧面部分延伸。一方及另一方的第二外部接地部件33、33通过与接地电位连接,从而屏蔽从第二连接器20的内外放射的来自长边方向(X轴方向)的不需要的辐射噪声。而且,一方及另一方的第二外部接地部件33、33与第一外部接地部件36协同动作而包围第二连接端子24,第二连接端子24被一方及另一方的第二外部接地部件33及第一外部接地部件36电磁屏蔽。作为第二外部接地部件33,能够使用具有导电性且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例如磷青铜。第二外部接地部件33例如通过弯曲加工而形成。
通过将第二连接器20的嵌合凸部32***于第一连接器10的嵌合凹部38,从而第一连接器10及第二连接器20嵌合。在该连接器的嵌合时,第二外部接地部件33、33与第一外部接地部件36嵌合,并且第一外部接地部件36及第二外部接地部件33包围第一连接端子14及第二连接端子24。由此,第一外部接地部件36及第二外部接地部件33作为嵌合部发挥作用,并且第一连接端子14及第二连接端子24被电磁屏蔽。于是,能够增大第一外部接地部件36及第二外部接地部件33之间的嵌合力,并且能够增大第一连接端子14及第二连接端子24之间的接触力。
〔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连接端子及第二连接端子〕
参照图4及图5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连接端子14及第二连接端子24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对电连接器组件1(沿着图1的IV-IV线的截面)安装于电路基板2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5是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组件1中的第一连接端子14及第二连接端子24的连接进行说明的图。(A)表示连接前,(B)表示连接时。
图4表示电连接器组件1安装于电路基板2的状态。电路基板2具备第一电路基板3及第二电路基板4,例如第一连接器10安装于第一电路基板3,第二连接器20安装于第二电路基板4。
如图5(A)所示,第一连接端子14整体上其长边方向沿Y轴方向延伸,从末端侧朝向基端侧具有第一接触部15、第一支承部17、第一突出部18以及第一安装部19。
第一安装部19位于基端侧,由第一安装支承部12支承。第一安装部19通过焊料凸块等导电部件,安装并电连接于第一电路基板3的第一安装连接部3a。第一突出部18相对于第一安装部19位于末端侧的旁边。第一突出部18在插拔方向(Z轴方向)且朝向第二连接端子24呈倒U字状突出。第一突出部18的第一突出对置面18a是与第二连接端子24对置,且相对于第一安装面3b平行地延伸的平坦的面。由此,即使在第一突出部18与第二接触部25之间略有位置偏移,也能够更可靠地获得电连接。
第一支承部17相对于第一突出部18位于末端侧的旁边,位于第一接触部15及第一突出部18之间。在将第一连接器10安装于第一电路基板3时,第一安装部19及第一支承部17的各基板对置面是与第一电路基板3对置的面,且与第一安装面3b共面。第一接触部15相对于第一支承部17位于末端侧的旁边。第一接触部15是通过由第一支承部17支承而具有弹性的自由端部。第一接触部15朝向第二连接端子24且朝向末端侧倾斜地延伸并突出。第一接触部15例如相对于第一安装面3b倾斜30度至60度的角度地延伸。第一接触部15相对于第一接触部15位于末端侧的旁边。第一接触部15具有通过朝向第二连接端子24呈倒U字状突出而弯曲的第一接触面15a。
第二连接端子24整体上其长边方向沿Y轴方向延伸,从末端侧朝向基端侧具有第二接触部25、第二支承部27、第二突出部28以及第二安装部29。
第二安装部29位于基端侧,由第二安装支承部22支承。第二安装部29通过焊料凸块等导电部件,安装并电连接于第二电路基板4的第二安装连接部4a。第二突出部28相对于第二安装部29位于末端侧的旁边。第二突出部28在插拔方向(Z轴方向)且朝向第一连接端子14呈U字状突出。第二突出部28的第二突出对置面28a是与第一连接端子14对置,且相对于第二安装面4b平行地延伸的平坦的面。由此,即使在第二突出部28与第一接触部15之间略有位置偏移,也能够更可靠地获得电连接。此外,为了防止由于位于第一外部接地部件36的附近而安装时的焊料的可视性降低,第一安装部19的Y轴方向的长度构成为比第二安装部29的Y轴方向的长度长。
第二支承部27相对于第二突出部28位于末端侧的旁边,位于第二突出部28及第二接触部25之间。在将第二连接器20安装于第二电路基板4时,第二安装部29及第二支承部27的各基板对置面与第二电路基板4对置,且与第二安装面4b共面。第二接触部25相对于第二支承部27位于末端侧的旁边。第二接触部25是通过由第二支承部27支承而具有弹性的自由端部。第二接触部25朝向第一连接端子14且朝向末端侧倾斜地延伸并突出。第二接触部25例如相对于第二安装面4b倾斜30度至60度的角度地延伸。第二接触部25具有通过朝向第一连接端子14呈U字状突出而弯曲的第二接触面25a。
而且,第一连接端子14的第一接触部15、第一支承部17以及第一突出部18分别形成为与第二连接端子24的第二接触部25、第二支承部27以及第二突出部28相同的形状。由此,能够使加工第一连接端子14及第二连接端子24时的模具共用化,因此能够削减加工费用,模具的管理变得容易。
在将第一连接器10安装于第一电路基板3时,第一支承部17构成为相对于第一电路基板3的第一安装面3b抵接并被支承。第一接触部15由第一支承部17以悬臂梁方式支承,因此作为具有弹性的自由端部发挥作用。在图5(B)的连接时,第一接触部15的接触压力作用于按压方向F,由此第一接触部15的弯曲的第一接触面15a与第二突出部28的平坦的第二突出对置面28a弹性接触。此时的接触压力的方向即在嵌合时第一接触部15按压于第二连接端子24的按压方向F沿着插拔方向(Z轴方向)。由此,确保规定的接触压力所需的第一接触部15在插拔方向(Z轴方向)上的第一高度h1b变低,因此能够实现第一连接器10的低矮化。
在将第二连接器20安装于第二电路基板4时,第二支承部27构成为相对于第二电路基板4的第二安装面4b抵接并被支承。第二接触部25由第二支承部27以悬臂梁方式支承,因此作为具有弹性的自由端部发挥作用。在图5(B)的连接时,第二接触部25的接触压力作用于按压方向F,由此第二接触部25的弯曲的第二接触面25a与第一突出部18的平坦的第一突出对置面18a弹性接触。此时的接触压力的方向即在嵌合时第二接触部25按压于第一连接端子的按压方向F沿着插拔方向(Z轴方向)。由此,确保规定的接触压力所需的第二接触部25在插拔方向(Z轴方向)上的第二高度h2b变低,因此能够实现第二连接器20的低矮化。
因此,在图5(B)的连接时,能够获得第一接触部15及第二突出部28之间的基于弹性接触的电连接、和第二接触部25及第一突出部18之间的基于弹性接触的电连接。即,在一对第一连接端子14及第二连接端子24之间,设置有两处基于弹性接触的电连接,因此电连接的可靠性提高。而且,第一接触部15及第二接触部25的各按压方向F沿着插拔方向(Z轴方向)。由此,确保规定的接触压力所需的插拔方向(Z轴方向)上第一高度h1b、第二高度h2b变低,因此能够实现电连接器组件1的低矮化。而且,第一连接端子14及第二连接端子24与插拔方向(Z轴方向)的电连接有关,与插拔方向(Z轴方向)的嵌合无关。换言之,第一连接端子14及第二连接端子24分别相对于对应的第二接触部25及第一接触部15仅抵接,而不相互嵌合。即,在欲将第一连接端子14及第二连接端子24沿插拔方向(Z轴方向)分离时,对第一连接端子14及第二连接端子24不作用限制分离的力。此外,第一接触部15与第二突出部28接触且第二接触部25与第一突出部18接触的第一实施方式(图5所示)能够比后述的第三实施方式(图7所示)低矮化。
第一连接端子14具有:第一支承部17,沿与第一绝缘性部件11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延伸;第一突出部18,与第一支承部17的一端连接,并且从第一支承部17向厚度方向突出;以及第一接触部15,与第一支承部17的另一端连接,并且从第一支承部17向厚度方向突出且厚度方向的突出高度比第一突出部18低。第二连接端子24具有:第二支承部27,沿与第二绝缘性部件21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延伸;第二突出部28,与第二支承部27的一端连接,并且从第二支承部27向厚度方向突出;以及第二接触部25,与第二支承部27的另一端连接,并且从第二支承部27向厚度方向突出且厚度方向的突出高度比第二突出部28低。而且,第一接触部15与第二突出部28接触,并且第二接触部25与第一突出部18接触。由此,能够实现电连接器组件1的低矮化。
另外,如图5(A)所示,在第一连接端子14及第二连接端子24连接前(即非嵌合状态),构成为以第一安装面3b为基准,第一突出部18的第一突出高度h1a比第一接触部15的第一高度h1b高。即,在插拔方向(Z轴方向)上,第一接触部15比第一突出部18凹陷。由此,在嵌合时的初始阶段即第二连接器20的引入阶段,能够防止第一接触部15挂住或变形。
同样,在第一连接端子14及第二连接端子24连接前(即非嵌合状态),构成为以第二安装面4b为基准,第二突出部28的第二突出高度h2a比第二接触部25的第二高度h2b高。即,在插拔方向(Z轴方向)上,第二接触部25比第二突出部28凹陷。由此,在嵌合时的初始阶段即第二连接器20的引入阶段,能够防止第二接触部25挂住或变形。
〔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连接端子及第二连接端子〕
参照图6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连接端子14及第二连接端子24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组件1中的第一连接端子14及第二连接端子24的连接进行说明的图。(A)表示连接前,(B)表示连接时。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端子24具有第二突出部28及第二接触部25,第一连接端子14的第一接触部15及第一突出部18分别相对于第二连接端子24的第二突出部28及第二接触部25弹性接触。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端子24不具有第二接触部25。而且,如图6(B)所示,第一接触部15的接触压力作用于按压方向F,由此第一接触部15的第一接触面15a相对于第二突出部28的第二突出对置面28a弹性接触。
由此,能够获得第一接触部15及第二突出部28的基于弹性接触的电连接,能够减少第二连接端子24的加工工时,能够降低电连接器组件1的制造成本。
〔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连接端子及第二连接端子〕
参照图7对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连接端子14及第二连接端子24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7是对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组件1中的第一连接端子14及第二连接端子24的连接进行说明的图。(A)表示连接前,(B)表示连接时。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端子14具有第一支承部17及第一突出部18,并且第二连接端子24具有第二支承部27及第二突出部28,第一连接端子14的第一接触部15及第一突出部18分别相对于第二连接端子24的第二突出部28及第二接触部25弹性接触。与此相对,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端子14不具有第一支承部17及第一突出部18,并且第二连接端子24不具有第二支承部27及第二突出部28。
第一接触部15以第一安装部19为基点,朝向第二连接端子24且朝向末端侧倾斜地延伸并突出。第一接触部15作为由第一安装部19以悬臂梁方式支承的弹簧发挥作用。第二接触部25以第二安装部29为基点,朝向第一连接端子14且朝向末端侧倾斜地延伸并突出。第二接触部25作为由第二安装部29以悬臂梁方式支承的弹簧发挥作用。
第一连接端子14具有:第一安装部19,作为沿与第一绝缘性部件11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发挥作用;和第一接触部15,作为与第一安装部19的一端连接,并且从第一安装部19向厚度方向突出的第二部分发挥作用。第二连接器20具有:第二绝缘性部件21,具有与嵌合凹部38嵌合的嵌合凸部32;和第二连接端子24,保持于第二绝缘性部件21。第二连接端子24具有:第二安装部29,作为沿与第二绝缘性部件21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延伸的第三部分发挥作用;和第二接触部25,作为与第二安装部29的一端连接,并且从第二安装部28向厚度方向突出的第四部分发挥作用。作为第一部分的第一安装部19与作为第四部分的第二接触部25接触,并且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接触部15与作为第三部分的第二安装部29接触。由此,能够实现电连接器组件1的低矮化。
第一安装部19的第一安装对置面19a以及第二安装部29的第二安装对置面29a分别是相对于第一安装面3b以及第二安装面4b平行地延伸的平坦的面。由此,即使在第二安装部29与第一接触部15之间或第一安装部19与第二接触部25之间略有位置偏移,也能够更可靠地获得电连接。
而且,如图7(B)所示,第一接触部15的接触压力作用于按压方向F,由此第一接触部15的第一接触面15a相对于第二安装部29的第二安装对置面29a弹性接触。与此同时,第二接触部25的接触压力作用于按压方向F,由此第二接触部25的第二接触面25a相对于第一安装部19的第一安装对置面19a弹性接触。
由此,能够获得第一接触部15及第二安装部29之间的基于弹性接触的电连接、和第二接触部25及第一安装部19之间的基于弹性接触的电连接,能够分别减少第一连接端子14及第二连接端子24的加工工时,能够降低电连接器组件1的制造成本。
〔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连接端子及第二连接端子〕
参照图8对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连接端子14及第二连接端子24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8是对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组件1中的第一连接端子14及第二连接端子24的连接进行说明的图。(A)表示连接前,(B)表示连接时。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端子14及第二连接端子24分别具有第一支承部17及第二支承部27,并且第一突出部18及第二突出部28分别呈倒U字状及U字状突出。与此相对,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端子14及第二连接端子24分别不具有第一支承部17及第二支承部27,第一突出部18以第一安装部19为基点呈L字状突出,并且第二突出部28以第二安装部29为基点呈L字状突出。
第一连接端子14具有:第一突出部18,作为沿与第一绝缘性部件11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发挥作用;和第一接触部15,作为与第一突出部18的一端连接,并且从第一突出部18向厚度方向突出的第二部分发挥作用。第二连接器20具有:第二绝缘性部件21,具有与嵌合凹部38嵌合的嵌合凸部32;和第二连接端子24,保持于第二绝缘性部件21。第二连接端子24具有:第二突出部28,作为沿与第二绝缘性部件21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延伸的第三部分发挥作用;和第二接触部25,作为与第二突出部28的一端连接,并且从第二突出部28向厚度方向突出的第四部分发挥作用。作为第一部分的第一突出部18与作为第四部分的第二接触部25接触,并且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接触部15与作为第三部分的第二突出部28接触。由此,能够实现电连接器组件1的低矮化。
第一突出部18的第一突出对置面18a以及第二突出部28的第二突出对置面28a分别是相对于第一安装面3b及第二安装面4b平行地延伸的平坦的面。由此,即使在第二突出部28与第一接触部15之间、以及第一突出部18与第二接触部25之间略有位置偏移,也能够更可靠地获得电连接。
而且,如图8(B)所示,第一接触部15的接触压力作用于按压方向F,由此第一接触部15的第一接触面15a相对于第二突出部28的第二突出对置面28a弹性接触。与此同时,第二接触部25的接触压力作用于按压方向F,由此第二接触部25的第二接触面25a相对于第一突出部18的第一突出对置面18a弹性接触。
由此,能够获得第一接触部15及第二突出部28之间的基于弹性接触的电连接、和第二接触部25及第一突出部18之间的基于弹性接触的电连接,能够分别减少第一连接端子14及第二连接端子24的加工工时,能够降低电连接器组件1的制造成本。
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
例如,在图5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或图8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使第一接触面15a及第二接触面25a为平坦的面,并且使第一突出对置面18a及第二突出对置面28a为弯曲的面。
将本发明以及实施方式总结如下。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组件1具备:
第一连接器10;和
第二连接器20,相对于上述第一连接器10沿插拔方向可插拔地嵌合,
上述电连接器组件1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连接器10具有第一连接端子14,并且上述第二连接器20具有第二连接端子24,
上述第一连接端子14具有第一接触部15,该第一接触部15是朝向在嵌合时对置的上述第二连接端子24延伸,并且具有弹性的自由端部,
在上述嵌合时,上述第一接触部15沿上述插拔方向按压于上述第二连接端子24。
根据上述结构,第一接触部15沿插拔方向(Z轴方向)按压于第二连接端子24,因此确保规定的接触压力所需的第一接触部15在插拔方向(Z轴方向)上的第一高度h1b变低,能够实现第一连接器10的低矮化,进而能够实现电连接器组件1的低矮化。
另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组件1中,
上述第二连接端子24具有朝向在上述嵌合时对置的上述第一接触部15突出的第二突出部28,
在上述嵌合时,上述第一接触部15与上述第二突出部28接触。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根据第二突出部28的第二突出高度h2a,降低第一接触部15在插拔方向(Z轴方向)上的第一高度h1b,能够实现第一连接器10的低矮化,进而能够实现电连接器组件1的低矮化。
另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组件1中,
上述第二连接端子24具有第二接触部25,该第二接触部25是朝向在上述嵌合时对置的上述第一连接端子14延伸,并且具有弹性的自由端部,
在上述嵌合时,上述第二接触部25沿上述插拔方向按压于上述第一连接端子14。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一对第一连接端子14及第二连接端子24之间,设置有两处基于弹性接触的电连接,因此电连接的可靠性提高。
另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组件1中,
上述第一连接端子14具有朝向在上述嵌合时对置的上述第二接触部25突出的第一突出部18,
在上述嵌合时,上述第二接触部25与上述第一突出部18接触。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根据第一突出部18的第一突出高度h1a,降低第二接触部25在插拔方向(Z轴方向)上的第二高度h2b,能够实现第二连接器20的低矮化,进而能够实现电连接器组件1的低矮化。
另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组件1中,
上述第一连接端子14具有第一安装部19,并且上述第二连接端子24具有第二安装部29,
在上述嵌合时,上述第一接触部15与上述第二安装部29接触,并且上述第二接触部25与上述第一安装部19接触。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获得第一接触部15及第二安装部29之间的基于弹性接触的电连接、和第二接触部25及第一安装部19之间的基于弹性接触的电连接,能够分别减少第一连接端子14及第二连接端子24的加工工时,能够降低电连接器组件1的制造成本。
另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组件1中,
上述第一突出部18的第一突出高度h1a比上述第一接触部15的第一高度h1b高,并且
上述第二突出部28的第二突出高度h2a比上述第二接触部25的第二高度h2b高。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嵌合时的初始阶段即连接器的引入阶段,能够防止第一接触部15及第二接触部25挂住或变形。
另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组件1中,
上述第一连接端子14的上述第一接触部15、上述第一突出部18、以及设置在上述第一接触部15和上述第一突出部18之间的第一支承部17形成为分别与上述第二连接端子24的上述第二接触部25、上述第二突出部28、以及设置在上述第二接触部25和上述第二突出部28之间的第二支承部27相同的形状。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使加工第一连接端子14及第二连接端子24时的模具共用化,因此能够削减加工费用,模具的管理变得容易。
另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组件1中,
上述第一连接器10具有第一外部接地部件36,并且上述第二连接器20具有第二外部接地部件33,
在上述第一连接器10和上述第二连接器20嵌合时,上述第一外部接地部件36及上述第二外部接地部件33将上述第一连接端子14及上述第二连接端子24包围,上述第一外部接地部件36和上述第二外部接地部件33嵌合。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一外部接地部件36及第二外部接地部件33作为嵌合部发挥作用,并且第一连接端子14及第二连接端子24被电磁屏蔽。
在另一方面中,本发明的安装有电连接器组件1的电路基板2具备:
上述的上述电连接器组件1;和
第一电路基板3及第二电路基板4作为电路基板2,
上述第一连接端子14具有第一安装部19,通过上述第一安装部19将上述第一连接器10安装于上述第一电路基板3,
上述第二连接端子24具有第二安装部29,通过上述第二安装部29将上述第二连接器20安装于上述第二电路基板4。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一接触部15的按压方向F沿着插拔方向(Z轴方向),因此确保规定的接触压力所需的第一接触部15在插拔方向(Z轴方向)上的第一高度h1b变低,能够实现安装于电路基板2的电连接器组件1的低矮化。
在另一方面中,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件1具备:
第一连接器10;和
第二连接器20,与上述第一连接器10嵌合,
上述第一连接器10具有:
第一绝缘性部件11,具有沿厚度方向凹陷的嵌合凹部38;和
第一连接端子14,保持于上述第一绝缘性部件11,
上述第一连接端子14具有:第一支承部17,沿与上述第一绝缘性部件11的上述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延伸;第一突出部18,与上述第一支承部17的一端连接,并且从上述第一支承部17向上述厚度方向突出;以及第一接触部15,与上述第一支承部17的另一端连接,并且从上述第一支承部17向上述厚度方向突出且上述厚度方向的突出高度比上述第一突出部18低,
上述第二连接器20具有:
第二绝缘性部件21,具有与上述嵌合凹部38嵌合的嵌合凸部32;和
第二连接端子24,保持于上述第二绝缘性部件21,
上述第二连接端子24具有:第二支承部27,沿与上述第二绝缘性部件21的上述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延伸;第二突出部28,与上述第二支承部27的一端连接,并且从上述第二支承部27向上述厚度方向突出;以及第二接触部25,与上述第二支承部27的另一端连接,并且从上述第二支承部27向上述厚度方向突出且上述厚度方向的突出高度比上述第二突出部28低,
上述第一接触部15与上述第二突出部28接触,并且上述第二接触部25与上述第一突出部18接触。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实现电连接器组件1的低矮化。
在另一方面中,本发明的安装有电连接器组件1的电路基板2具备:
上述的上述电连接器组件1;和
第一电路基板3及第二电路基板4作为电路基板,
上述第一连接端子14具有第一安装部19,通过上述第一安装部19将上述第一连接器10安装于上述第一电路基板3,
上述第二连接端子24具有第二安装部29,通过上述第二安装部29将上述第二连接器20安装于上述第二电路基板4。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实现安装于电路基板2的电连接器组件1的低矮化。
在另一方面中,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件1具备:
第一连接器10;和
第二连接器20,与上述第一连接器10嵌合,
上述第一连接器10具有:
第一绝缘性部件11,具有沿厚度方向凹陷的嵌合凹部38;和
第一连接端子14,保持于上述第一绝缘性部件11,
上述第一连接端子14具有:第一部分18;19,沿与上述第一绝缘性部件11的上述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延伸;和第二部分15,与上述第一部分18;19的一端连接,并且从上述第一部分18;19向上述厚度方向突出,
上述第二连接器20具有:
第二绝缘性部件21,具有与上述嵌合凹部38嵌合的嵌合凸部32;和
第二连接端子24,保持于上述第二绝缘性部件21,
上述第二连接端子24具有:第三部分28;29,沿与上述第二绝缘性部件21的上述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延伸;和第四部分25,与上述第三部分28;29的一端连接,并且从上述第三部分28;29向上述厚度方向突出,
上述第一部分18;19与上述第四部分25接触,并且上述第二部分15与上述第三部分28;29接触。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实现电连接器组件1的低矮化。
在另一方面中,本发明的安装有电连接器组件1的电路基板2具备:
上述的上述电连接器组件1;和
第一电路基板3及第二电路基板4作为电路基板,
上述第一连接端子14具有第一安装部19,通过上述第一安装部19将上述第一连接器10安装于上述第一电路基板3,
上述第二连接端子24具有第二安装部29,通过上述第二安装部29将上述第二连接器20安装于上述第二电路基板4。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实现安装于电路基板2的电连接器组件1的低矮化。
附图标记说明
1…电连接器组件;2…电路基板;3…第一电路基板;3a…第一安装连接部;3b…第一安装面;4…第二电路基板;4a…第二安装连接部;4b…第二安装面;10…第一连接器;11…第一绝缘性部件;12…第一安装支承部;13…第一端子收容部;14…第一连接端子;15…第一接触部(第二部分);15a…第一接触面;17…第一支承部;18…第一突出部(第一部分);18a…第一突出对置面;19…第一安装部(第一部分);19a…第一安装对置面;20…第二连接器;21…第二绝缘性部件;22…第二安装支承部;23…第二端子收容部;24…第二连接端子;25…第二接触部(第四部分);25a…第二接触面;27…第二支承部;28…第二突出部(第三部分);28a…第二突出对置面;29…第二安装部(第三部分);29a…第二安装对置面;32…嵌合凸部;33…第二外部接地部件;36…第一外部接地部件;37…引导部;38…嵌合凹部;F…按压方向;h1a…第一突出高度;h1b…第一高度;h2a…第二突出高度;h2b…第二高度。

Claims (13)

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该电连接器组件具备第一连接器、和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器沿插拔方向可插拔地嵌合的第二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连接端子,并且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第二连接端子,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具有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是朝向在嵌合时对置的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延伸,并且具有弹性的自由端部,
在所述嵌合时,所述第一接触部沿所述插拔方向按压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中,
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具有朝向在所述嵌合时对置的所述第一接触部突出的第二突出部,
在所述嵌合时,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中,
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具有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是朝向在所述嵌合时对置的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延伸,并且具有弹性的自由端部,
在所述嵌合时,所述第二接触部沿所述插拔方向按压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具有朝向在所述嵌合时对置的所述第二接触部突出的第一突出部,
在所述嵌合时,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突出部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具有第一安装部,并且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具有第二安装部,
在所述嵌合时,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接触,并且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突出部的第一突出高度比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第一高度高,并且,
所述第二突出部的第二突出高度比所述第二接触部的第二高度高。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突出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一突出部之间的第一支承部形成为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突出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的第二支承部相同的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外部接地部件,并且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第二外部接地部件,
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时,所述第一外部接地部件及所述第二外部接地部件将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及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包围,所述第一外部接地部件和所述第二外部接地部件嵌合。
9.一种供电连接器组件安装的电路基板,其中,具备:
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和
第一电路基板及第二电路基板作为电路基板,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具有第一安装部,通过所述第一安装部将所述第一连接器安装于所述第一电路基板,
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具有第二安装部,通过所述第二安装部将所述第二连接器安装于所述第二电路基板。
10.一种电连接器组件,该电连接器组件具备第一连接器、和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嵌合的第二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
第一绝缘性部件,具有沿厚度方向凹陷的嵌合凹部;和
第一连接端子,被保持于所述第一绝缘性部件,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具有:第一支承部,沿与所述第一绝缘性部件的所述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延伸;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一端连接,并且从所述第一支承部向所述厚度方向突出;以及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另一端连接,并且从所述第一支承部向所述厚度方向突出且所述厚度方向的突出高度比所述第一突出部低,
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
第二绝缘性部件,具有与所述嵌合凹部嵌合的嵌合凸部;和
第二连接端子,被保持于所述第二绝缘性部件,
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具有:第二支承部,沿与所述第二绝缘性部件的所述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延伸;第二突出部,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一端连接,并且从所述第二支承部向所述厚度方向突出;以及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另一端连接,并且从所述第二支承部向所述厚度方向突出且所述厚度方向的突出高度比所述第二突出部低,
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接触,并且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突出部接触。
11.一种供电连接器组件安装的电路基板,其中,具备:
权利要求10所记载的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和
第一电路基板及第二电路基板作为电路基板,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具有第一安装部,通过所述第一安装部将所述第一连接器安装于所述第一电路基板,
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具有第二安装部,通过所述第二安装部将所述第二连接器安装于所述第二电路基板。
12.一种电连接器组件,该电连接器组件具备第一连接器、和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嵌合的第二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
第一绝缘性部件,具有沿厚度方向凹陷的嵌合凹部;和
第一连接端子,被保持于所述第一绝缘性部件,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具有:第一部分,沿与所述第一绝缘性部件的所述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延伸;和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连接,并且从所述第一部分向所述厚度方向突出,
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
第二绝缘性部件,具有与所述嵌合凹部嵌合的嵌合凸部;和
第二连接端子,被保持于所述第二绝缘性部件,
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具有:第三部分,沿与所述第二绝缘性部件的所述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延伸;和第四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的一端连接,并且从所述第三部分向所述厚度方向突出,
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四部分接触,并且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接触。
13.一种供电连接器组件安装的电路基板,其中,具备:
权利要求12所记载的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和
第一电路基板及第二电路基板作为电路基板,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具有第一安装部,通过所述第一安装部将所述第一连接器安装于所述第一电路基板,
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具有第二安装部,通过所述第二安装部将所述第二连接器安装于所述第二电路基板。
CN202080086698.7A 2020-01-09 2020-12-23 电连接器组件以及供该电连接器组件安装的电路基板 Active CN1148304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02279 2020-01-09
JP2020-002279 2020-01-09
PCT/JP2020/048246 WO2021140918A1 (ja) 2020-01-09 2020-12-23 電気コネクタセットおよび該電気コネクタセットの実装された回路基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30450A true CN114830450A (zh) 2022-07-29
CN114830450B CN114830450B (zh) 2024-01-16

Family

ID=76788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86698.7A Active CN114830450B (zh) 2020-01-09 2020-12-23 电连接器组件以及供该电连接器组件安装的电路基板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43865B2 (zh)
CN (1) CN114830450B (zh)
WO (1) WO2021140918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20012Y (zh) * 2001-12-26 2002-11-0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
CN201298616Y (zh) * 2008-09-24 2009-08-26 莫列斯公司 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
US20130149908A1 (en) * 2011-12-09 2013-06-13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Hermaphroditic board to board connector and assembly thereof with offset contact arrangement
CN203367681U (zh) * 2013-01-17 2013-12-25 佳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及灯条模组
CN105006667A (zh) * 2014-04-24 2015-10-2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5322384A (zh) * 2014-06-05 2016-02-1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连接器组件以及连接器
TW201611440A (zh) * 2014-09-12 2016-03-16 蔡周賢 電連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44787B2 (ja) * 1977-11-09 1985-10-05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導電部接続方法並に導電性感圧粘着剤
JPH0729649A (ja) * 1993-07-12 1995-01-31 Kel Corp バット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2005190815A (ja) * 2003-12-25 2005-07-14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CN201927754U (zh) * 2010-11-16 2011-08-1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
JP6150120B2 (ja) * 2013-07-24 2017-06-2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配線端子連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20012Y (zh) * 2001-12-26 2002-11-0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
CN201298616Y (zh) * 2008-09-24 2009-08-26 莫列斯公司 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
US20130149908A1 (en) * 2011-12-09 2013-06-13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Hermaphroditic board to board connector and assembly thereof with offset contact arrangement
CN203367681U (zh) * 2013-01-17 2013-12-25 佳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及灯条模组
CN105006667A (zh) * 2014-04-24 2015-10-2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US20150311610A1 (en) * 2014-04-24 2015-10-29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Board to 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terminal arrangement
CN105322384A (zh) * 2014-06-05 2016-02-1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连接器组件以及连接器
TW201611440A (zh) * 2014-09-12 2016-03-16 蔡周賢 電連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1140918A1 (zh) 2021-07-15
CN114830450B (zh) 2024-01-16
JP7243865B2 (ja) 2023-03-22
WO2021140918A1 (ja) 2021-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51579B2 (en) Connector
US11355882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EP2876737B1 (en) Connector
KR101471283B1 (ko) 커넥터 장치
EP1846990B1 (en) Board moun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0915068A (zh) 连接器组件
WO1997045896A1 (en) Surface mount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EP0779684A2 (en) Low profile surface mount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H08190968A (ja) コンタクト部材として金属ストリップを有するコネクタおよびこのコネクタを備えるコネクタ組立体
EP1128477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ompression contacts
US11462845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for solderless mounting to a circuit board
US11962104B2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11233345B2 (en) Safe, robust, compact connector
JP3325050B2 (ja) 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13690688A (zh) 连接器组件
WO199800510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3273035A (zh) 电连接器和该电连接器的检查方法
CN114830450B (zh) 电连接器组件以及供该电连接器组件安装的电路基板
US5967806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rrangement
WO2022185950A1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該電気コネクタを備える電気コネクタセット
CN110098519B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
CN113412559A (zh)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
JP5218786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CN214754498U (zh) 连接器组件
CN218242430U (zh) 连接器公端和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