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96514A - 线圈部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96514A
CN114496514A CN202111209637.8A CN202111209637A CN114496514A CN 114496514 A CN114496514 A CN 114496514A CN 202111209637 A CN202111209637 A CN 202111209637A CN 114496514 A CN114496514 A CN 1144965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turn
terminal electrode
winding core
flang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0963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本滋人
竹泽香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4965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965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06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 or spacing of turns of the winding(s), e.g. to produce desired self-resonan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6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substantially closed in itself, e.g. toroid
    • H01F17/062Toroidal core with turns of coil around 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00Cores, Yokes, or armatures
    • H01F3/10Composite arrangements of magnetic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64Winding non-flat conductive wires, e.g. rods, cables or cords
    • H01F41/069Winding two or more wires, e.g. bifilar win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部件,抑制线材和端子电极的接近。线圈部件(10)具备绕线芯部(11)。在绕线芯部的轴线方向的第1端具备第1凸缘部(12),在第2端具备第2凸缘部(14)。在第1凸缘部的与轴线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的第2端侧设有第2端子电极。在第2凸缘部的第1方向的第2端侧设有第4端子电极。在绕线芯部缠绕有第1线材(30)和第2线材(40)。第2线材的一端连接于第2端子电极,另一端连接于第4端子电极。在将第2线材的缠绕于绕线芯部的部分中最靠近与第4端子电极连接一侧这端的一圈的量记作第N匝时,在比第2线材的第N匝靠轴线方向的第2凸缘部侧,存在有至少2匝的量的线材。

Description

线圈部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线圈部件。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所述的线圈部件具备四棱柱状的绕线芯部。在绕线芯部的轴线方向的一端设有第1凸缘部,另一端设有第2凸缘部。
在第1凸缘部的与绕线芯部的轴线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上的一端设有第1端子电极,在第1凸缘部的第1方向的另一端设有第2端子电极。另外,在第2凸缘部的第1方向的一端设有第3端子电极,在第2凸缘部的第1方向的另一端设有第4端子电极。
在绕线芯部缠绕有第1线材和第2线材。第1线材的一端连接于第1端子电极。第1线材的另一端连接于第3端子电极。第2线材的一端连接于第2端子电极。第2线材的另一端连接于第4端子电极。另外,第2线材在第2凸缘部附近从绕线芯部的四个棱线中的靠近第3端子电极的棱线朝向第4端子电极延伸。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578630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线圈部件中,第2线材以从第3端子电极的附近经过的方式连接于第4端子电极。因此,在将线圈部件向基板等安装时,附着于第3端子电极的焊料有可能会接触到第2线材。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是一种线圈部件,具备:绕线芯部,其为柱状;第1凸缘部,其设于所述绕线芯部的轴线方向的第1端;第2凸缘部,其设于所述绕线芯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第2端;第1端子电极,其设于所述第1凸缘部的第1方向的第1端侧的端部,所述第1方向是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第2端子电极,其设于所述第1凸缘部的所述第1方向的第2端侧的端部;第3端子电极,其设于所述第2凸缘部的所述第1方向的第1端侧的端部;第4端子电极,其设于所述第2凸缘部的所述第1方向的第2端侧的端部;第1线材,其缠绕于所述绕线芯部,并且,一端连接于所述第1端子电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3端子电极;以及第2线材,其缠绕于所述绕线芯部,并且,一端连接于所述第2端子电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4端子电极,在将与所述轴线方向以及所述第1方向都正交的方向记作第2方向时,所述第1凸缘部在所述第2方向上向所述绕线芯部的外侧突出,所述第2凸缘部在所述第2方向上向所述绕线芯部的外侧突出,所述第2线材的包含连接于所述第4端子电极这端的局部从比所述绕线芯部的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中心靠所述第3端子电极侧向所述第4端子电极延伸,在所述第1线材的缠绕于所述绕线芯部这部分中,将在所述第1线材的线路上最靠近与所述第1端子电极连接一侧这端的一圈的量记作第1匝,将在所述第1线材的线路上最靠近与所述第3端子电极连接一侧这端的最终匝记作第M匝,在所述第2线材的缠绕于所述绕线芯部的部分中,将在所述第2线材的线路上最靠近与所述第2端子电极连接一侧这端的一圈的量记作第1匝,将在所述第2线材的线路上最靠近与所述第4端子电极连接一侧这端的最终匝记作第N匝,此时,在比所述第2线材的第N匝靠所述轴线方向的第2凸缘部侧,存在有至少2匝的量的线材。
根据上述结构,在线圈部件的绕线芯部,有2匝的量的线材缠绕在比第2线材的作为最终匝的第N匝靠第2凸缘部侧。换言之,在第2线材的第N匝与第2凸缘部之间确保有至少供线材缠绕两圈的距离。因而,根据上述结构,在将线圈部件向基板等安装时,能够防止附着于第3端子电极的焊料与第2线材的接触。
根据本公开的一形态,防止线圈部件的短路。
附图说明
图1是线圈部件的立体图。
图2是线圈部件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电感部件的沿图2中的3-3线的剖面的第2方向上的第2端侧的图。
图4是表示比较例的线圈部件的线材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线圈部件的变更例的缠绕于绕线芯部的线材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线圈部件的变更例的缠绕于绕线芯部的线材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线圈部件;10C…芯;11…绕线芯部;12…第1凸缘部;13…凹陷部;14…第2凸缘部;15…凹陷部;16…顶板;20…第1端子电极;21…第2端子电极;22…第3端子电极;23…第4端子电极;30…第1线材;40…第2线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线圈部件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线圈部件10具备长方形柱状的绕线芯部11。其中,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与绕线芯部11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是沿绕线芯部11的剖面长方形的长边的方向为第1方向。并且,以与轴线方向和第1方向都正交的方向为第2方向。
在绕线芯部11的轴线方向第1端设有第1凸缘部12。第1凸缘部12比绕线芯部11向第1方向的外侧和第2方向的外侧突出。在第1凸缘部12的第2方向第1端侧的端面凹陷出凹陷部13。凹陷部13位于第1凸缘部12的第1方向中央部。在轴线方向上,凹陷部13在第1凸缘部12的两侧是敞开的。结果,第1凸缘部12的第2方向的第1端侧的局部成为隔着凹陷部13分成两叉那样的形状。
在绕线芯部11的轴线方向第2端设有第2凸缘部14。第2凸缘部14成为在轴线方向上与第1凸缘部12对称的形状。即,在第2凸缘部14的第2方向第1端侧的端面也凹陷出与第1凸缘部12的凹陷部13呈对称形状的凹陷部15。
绕线芯部11、第1凸缘部12以及第2凸缘部14构成了线圈部件10的芯体10C。芯体10C的材质为非导电性材料。具体而言,芯体10C的材质例如能够选用氧化铝、Ni-Zn系铁氧体、树脂、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等。
在芯体10C的第2方向第2端侧安装有顶板16。顶板16为长方形板状。顶板16安装于芯体10C,并架设于第1凸缘部12的第2方向第2端侧的端面和第2凸缘部14的第2方向第2端侧的端面之间。顶板16由与芯体10C相同的材质构成,与芯体10C一起形成了闭合磁路。
在第1凸缘部12的第2方向第1端侧的端面的比凹陷部13靠第1方向第1端侧层叠有第1端子电极20。在第1凸缘部12的第2方向第1端侧的端面的比凹陷部13靠第1方向第2端侧层叠有第2端子电极21。
同样地,在第2凸缘部14的第2方向第1端侧的端面的比凹陷部15靠第1方向第1端侧层叠有第3端子电极22。在第2凸缘部14的第2方向第1端侧的端面的比凹陷部15靠第1方向第2端侧层叠有第4端子电极23。其中,在图1中,第1端子电极20、第2端子电极21、第3端子电极22以及第4端子电极23用双点划线图示出来。
上述第1端子电极20~第4端子电极23由银的金属层和在金属层的表面实施的铜、镍、锡的镀层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部件10的设有第1端子电极20~第4端子电极23这侧是在将线圈部件10向基板安装时与基板对置这侧。
如图2所示,在绕线芯部11上缠绕有第1线材30。从与第1线材3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剖视角度来看,第1线材30呈圆形状。其中,第1线材30构成为在直径30微米的铜线上包覆有10微米的绝缘被膜。即,第1线材30的剖面直径为50微米。
第1线材30的一端连接于第1端子电极20。第1线材30的包含连接于第1端子电极20这端的局部从第1端子电极20朝向比绕线芯部11的在第1方向上的中心靠第2端子电极21侧延伸。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线材30从第1端子电极20朝向绕线芯部11的四个棱线中的最靠近第2端子电极21的棱线延伸。
从轴线方向的第1端侧观察时,第1线材30顺时针缠绕于绕线芯部11。第1线材30的另一端部在绕线芯部11的第2凸缘部14的附近从绕线芯部11的四个棱线中的最远离第4端子电极23的棱线朝向第3端子电极22延伸。第1线材30的另一端连接于第3端子电极22。
在绕线芯部11缠绕有第2线材40。第2线材40是与第1线材30相同的剖面形状和尺寸的线材。
第2线材40的一端连接于第2端子电极21。第2线材40从第2端子电极21朝向绕线芯部11的四个棱线中的最远离第1端子电极20的棱线延伸。
从轴线方向的第1端侧观察时,与第1线材30相同,第2线材40顺时针缠绕于绕线芯部11。第2线材40的另一端部在绕线芯部11的第2凸缘部14的附近从比绕线芯部11的在第1方向上的中心靠第3端子电极22侧处朝向第4端子电极23延伸。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线材40从绕线芯部11的四个棱线中的最靠近第3端子电极22的棱线朝向第4端子电极23延伸。第2线材40的另一端连接于第4端子电极23。即,第2线材40的包含连接于第4端子电极23这端的局部从比绕线芯部11的在第1方向上的中心靠第3端子电极22侧处向第4端子电极23延伸。
如图3所示,在第1线材30的缠绕于绕线芯部11的部分中,将在第1线材30的线路上最靠近与第1端子电极20连接一侧这端的一圈的量记作第1匝。其中,具体而言,以从线材接触于绕线芯部11的部位起沿绕线芯部11的外周缠绕一圈的线材为一圈的量。缠绕于绕线芯部11的第1线材30的环绕随着朝向第3端子电极22侧去而记作第2匝、第3匝……。将在第1线材30的线路上最靠近与第3端子电极22连接一侧这端的最终匝记作第M匝。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线材30共计缠绕于绕线芯部11上M圈的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线材30的最终匝是指在将第1线材30缠绕于绕线芯部11的工序中最后缠绕的环绕。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线材30的线路上是指沿着第1线材30的路径上。其中,在图3中,将第1线材30图示为涂有点并标注上匝数。
第1线材30的第1匝在第1凸缘部12的附近缠绕于绕线芯部11的外周面。第1线材30的第2匝与第1线材30的第1匝邻接,且在轴线方向上比第1匝靠第2凸缘部14侧地缠绕。同样地,第1线材的第3匝~第M-2匝缠绕于绕线芯部11的外周面的方式为,与前一匝缠绕的第1线材30邻接且在轴线方向上匝数大的靠第2凸缘部14侧。
在第2线材40的缠绕于绕线芯部11的部分中,将在第2线材40的线路上最靠近与第2端子电极21连接一侧这端的一圈的量记作第1匝。缠绕于绕线芯部11的第2线材40的环绕随着朝向第4端子电极23侧去而记作第2匝、第3匝……。并且,将在第2线材40的线路上最靠近与第4端子电极23连接一侧这端的作为最终匝的一圈的量记作第N匝。即,第2线材40共计缠绕于绕线芯部11上N圈的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线材40的匝数M与第1线材30的匝数N相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线材40的最终匝是指在将第2线材40缠绕于绕线芯部11的工序中最后缠绕的环绕。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线材40的线路上是指沿第2线材40的路径上。其中,在图3中,第2线材40图示为空心且标注有匝数。
第2线材40的第1匝在第1凸缘部12的附近缠绕于绕线芯部11的外周面。其中,第2线材40的第1匝在轴线方向上比第1线材30的第1匝靠第1凸缘部12侧地缠绕。换言之,第1线材30的第1匝在轴线方向上位于比第2线材40的第1匝靠第2凸缘部14侧处。
另外,在轴线方向上,第1线材30的第1匝与第2线材40的第1匝的量离开地进行缠绕。第1线材30的第1匝与第2线材40的第1匝之间的间隙的距离L确保为50微米以上。即,第1线材30的第1匝与第2线材40的第1匝之间的间隙的距离L为第1线材30的直径以上。
第2线材40的第2匝位于第1线材30的第1匝与第1线材30的第2匝之间,且缠绕为比第1线材30靠绕线芯部11的径向外侧处。即,第2线材40的第2匝以与由第1线材30的第1匝的外表面与第1线材30的第2匝的外表面形成的凹坑状的部分接触的状态进行缠绕。
第2线材40的第3匝~第N-2匝在第1线材30的径向外侧进行缠绕为,与前一匝缠绕的第2线材40邻接且在轴线方向上匝数大的靠第2凸缘部14侧。与第2线材40的第2匝相同,其中,第2线材40的第3匝~第N-2匝以与第1线材30接触的状态进行缠绕。
第2线材40的第N-1匝与第1线材30的第M-2匝邻接地缠绕于绕线芯部11的外周面。第2线材40的第N-1匝缠绕为在轴线方向上比第1线材30的第M-2匝靠第2凸缘部14侧。
第1线材30的第M-1匝与上述第2线材40的第N-1匝邻接地缠绕于绕线芯部11的外周面。第1线材30的第M-1匝缠绕为在轴线方向上比第2线材40的第N-1匝靠第2凸缘部14侧。
第1线材30的作为最终匝的第M匝位于第2线材40的第N-1匝与第1线材30的第M-1匝之间,且在比这两个线材靠绕线芯部11的径向外侧进行缠绕。即,第1线材30的第M匝以与由第2线材40的第N-1匝的外表面和第1线材30的第M-1匝的外表面形成的凹坑状的部分接触的状态进行缠绕。
第2线材40的作为最终匝的第N匝位于第1线材30的第M-2匝与第2线材40的第N-1匝之间,且在比这两个线材靠绕线芯部11的径向外侧进行缠绕。即,第2线材40的第N匝以与由第1线材30的第M-2匝的外表面与第2线材40的第N-1匝的外表面形成的凹坑状的部分接触的状态进行缠绕。
对于上述结构,在关注第2线材40的第N匝时,第2线材40的第N匝在轴线方向上位于比第1线材30的第M匝和第1线材30的第M-1匝靠第1凸缘部12侧处。并且,在比第2线材40的第N匝靠轴线方向的第2凸缘部14侧存在有第1线材30的第M-1匝、第1线材30的第M匝、以及第2线材的第N-1匝这3匝的量的线材。在本实施例中,在比第2线材40的第N匝靠轴线方向的第2凸缘部14侧,在线材的三个半径的大小的范围地存在有线材。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第2凸缘部14附近,在比第2线材40的第N匝靠轴线方向的第2凸缘部14侧,有3匝的量的线材缠绕于绕线芯部11。因而,如图2所示,第2线材40的从绕线芯部11引出且连接于第4端子电极23的另一端部以供线材缠绕至少线材的三个直径的量远离在第2凸缘部14设置的第3端子电极22。具体而言,从第2凸缘部14到第2线材40的第N匝从绕线芯部11引出的部位的距离大于线材的直径1.5倍的量,为75微米以上。
另外,在第1凸缘部12附近,在比第1线材30的第1匝靠轴线方向的第1凸缘部12侧缠绕有第2线材40的第1匝。并且,第1线材30的第1匝与第2线材40的第1匝之间的间隙的距离L为线材的一个直径的量的50微米。因而,第1线材30的从绕线芯部11引出且连接于第1端子电极20的一端部以至少线材的两个直径的量的线材远离在第1凸缘部12设置的第2端子电极21。具体而言,从第1凸缘部12到第1线材30的第1匝从绕线芯部11引出的部位的距离大于线材的直径两倍的量,为100微米以上。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对假设线圈部件的第1线材和第2线材缠绕得与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0不同的情况进行说明。例如,如图4所示,在线圈部件10X中,第2线材40X的作为最终匝的第N匝与第1线材30X的作为最终匝的第M匝接触并缠绕到第2凸缘部14X附近。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第1线材30X的第M匝在轴线方向上在第2凸缘部14X侧缠绕于绕线芯部11X的外周面。并且,在轴线方向上配置在比第2线材40X的第N匝靠第2凸缘部14X侧的只有第1线材30X的第M匝。在该情况下,第2线材40X的第N匝的从绕线芯部11X引出的部位到第2凸缘部14X的距离最短,为50微米。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3匝的量的线材缠绕于在轴线方向上比第2线材40的第N匝靠第2凸缘部14侧。换言之,在第2线材40的第N匝与第2凸缘部14之间确保了供线材缠绕3匝的量的距离。与上述图4所示的线圈部件10X的例子相比,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0中,从第2线材40到第2凸缘部14的距离变长。因而,可以说第2线材40的从绕线芯部11的棱线引出的位置在轴线方向上远离了第3端子电极22。因此,在将线圈部件10向基板等安装时,能够抑制附着于第3端子电极22的焊料与第2线材40的接触。
(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线方向上,第2线材40的第N匝位于比第2线材40的第N-1匝靠第1凸缘部12侧处。即,第2线材40的第N匝返回到在轴线方向上比作为前一匝的第N-1匝靠第1凸缘部12侧地进行缠绕。因此,容易确保从第2线材40的第N匝到第2凸缘部14的距离。
(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线材40的第N匝以与由第1线材30的第M-2匝的外侧与第2线材40的第N-1匝的外侧形成的凹坑状的部分接触的状态进行缠绕。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线材40的第N匝的径向外侧没有缠绕第1线材30和第2线材40的其他匝。即,在第2线材40的第N匝的从绕线芯部11引出的部位不容易受到其他线材的干扰。因此,在将第2线材40的第N匝向第4端子电极23连接时,能够抑制其他线材干扰而在第2线材40作用有应力的情况,能够抑制第2线材40的因应力导致的断线等。
(4)假设如图4所示的例子那样,在线圈部件10X中,第1线材30X的第1匝与第2线材40X的第1匝接触地缠绕于第1凸缘部12X的附近的绕线芯部11X。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第2线材40X在轴线方向上靠第1凸缘部12X侧地进行缠绕。
在该例中,缠绕于在轴线方向上比第1线材30X的第1匝靠第1凸缘部12X侧的只有第2线材40X的第1匝。在该情况下,从第1线材30X的第1匝到第1凸缘部12X的距离最短也是线材的直径一倍的量的50微米。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线方向上比第1线材30的第1匝靠第1凸缘部12侧,隔开线材的一个直径的量的间隔地仅缠绕了第2线材40的第1匝。即,从第1线材30的第1匝到第1凸缘部12的距离最短也是100微米。
因而,与上述线圈部件10X的例子相比较,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0中,本实施方式的从第1线材30到第1凸缘部12的距离相对较大。换言之,可以说第1线材30的第1匝的从绕线芯部11的棱线引出的位置在轴线方向上远离第2端子电极21。因此,在将线圈部件10向基板等安装时,能够抑制附着于第2端子电极21的焊料与第1线材30的接触。
本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地实施。本实施方式以及以下的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存在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地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绕线芯部11的形状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示例。例如,也可以是圆柱状,还可以是四边形以外的多边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端子电极20~第4端子电极23的材料以及形状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示例。例如,第1端子电极20~第4端子电极23的镀层的材料也可以是锡、镍合金等。另外,第1端子电极20~第4端子电极23也可以不具有镀层,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层暴露在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线材30和第2线材40的剖面形状以及尺寸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示例。例如,铜线的直径可以更大,也可以应用更厚的绝缘被膜。
·在上述结构中,存在于比第2线材40的第N匝靠第2凸缘部14侧的线材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的示例。例如,第2线材40的第N匝也可以位于比第N-1匝靠第2凸缘部14侧处。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第2线材40的第N-1匝与第1线材30的第M-2匝邻接地缠绕于绕线芯部11的外周面。另外,第1线材30的第M-1匝与第2线材40的第N-1匝邻接地缠绕于绕线芯部11的外周面,第1线材30的第M匝与第1线材30的第M-1匝邻接地缠绕于绕线芯部11的外周面。并且,第2线材40的第N匝位于第2线材40的第N-1匝与第1线材30的第M-1匝之间,且在比这两个线材靠绕线芯部11的径向外侧进行缠绕。在该例的情况下,在比第2线材40的第N匝靠第2凸缘部14侧处存在有2匝的量的线材。若在比第2线材40的第N匝靠第2凸缘部14侧处存在有2匝的量以上的线材,则在第2凸缘部14与第2线材40之间确保从线材的直径到直径的2倍左右的距离。因此,在将线圈部件10向基板等安装时,能够抑制附着于第3端子电极22的焊料与第2线材40的接触。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第2线材40的第N-1匝与第1线材30的第M-2匝邻接地缠绕于绕线芯部11的外周面。另外,第1线材30的第M-1匝与第2线材40的第N-1匝邻接地缠绕于绕线芯部11的外周面,第1线材30的第M匝与第1线材30的第M-1匝邻接地缠绕于绕线芯部11的外周面。并且,第2线材40的第N匝位于第1线材30的第M-2匝与第2线材40的第N-1匝之间,且在比这两个线材靠绕线芯部11的径向外侧进行缠绕。在该例的情况下,在比第2线材40的第N匝靠第2凸缘部14侧处存在有3匝的量的线材。如该例或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第2线材40的第N匝位于比第N-1匝靠第1凸缘部12侧处,则容易在第2线材40的第N匝与第2凸缘部14之间确保距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第1线材30的第M-1匝以及第M匝缠绕于在轴线方向上比第2线材40的第N匝靠第1凸缘部12侧处。在该情况下,例如,第2线材40的第N-2匝以及第N-1匝配置在比第2线材40的第N匝靠第2凸缘部14侧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2线材40的第N匝和第2线材40的第2匝~第N-2匝缠绕在第1线材30的径向外侧,但也有这些匝中的局部匝缠绕于绕线芯部11的外周面的情况。例如,也有第2线材40的第2匝落入第1线材30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而缠绕于绕线芯部11的外周面的情况。同样地,也有第1线材30的局部匝搭在第1线材30的其他匝、第2线材40之上而缠绕在比其他线材靠径向外侧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第1线材30的第1匝和第2线材40的第1匝以相互接触的状态缠绕于绕线芯部11。在该情况下,线材相互接触地缠绕于绕线芯部11,因此能够期待线圈部件10的电感值的提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第1线材30的第1匝与第2线材40的第1匝之间的间隙的距离L小于第1线材30的直径。
·第1线材30的共计匝数M与第2线材40的共计匝数N也可以不相同。例如,在将第1线材30和第2线材40同时缠绕于芯体10C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使两者的总计匝数相同。而在将第1线材30缠绕于芯体10C之后在缠绕第2线材40的情况,容易使两者的总计匝数不同。

Claims (6)

1.一种线圈部件,其中,
该线圈部件具备:
绕线芯部,其为柱状;
第1凸缘部,其设于所述绕线芯部的轴线方向的第1端;
第2凸缘部,其设于所述绕线芯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第2端;
第1端子电极,其设于所述第1凸缘部的第1方向的第1端侧的端部,所述第1方向是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
第2端子电极,其设于所述第1凸缘部的所述第1方向的第2端侧的端部;
第3端子电极,其设于所述第2凸缘部的所述第1方向的第1端侧的端部;
第4端子电极,其设于所述第2凸缘部的所述第1方向的第2端侧的端部;
第1线材,其缠绕于所述绕线芯部,并且,一端连接于所述第1端子电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3端子电极;以及
第2线材,其缠绕于所述绕线芯部,并且,一端连接于所述第2端子电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4端子电极,
将与所述轴线方向以及所述第1方向都正交的方向记作第2方向时,
所述第1凸缘部在所述第2方向上向所述绕线芯部的外侧突出,
所述第2凸缘部在所述第2方向上向所述绕线芯部的外侧突出,
所述第2线材的包含连接于所述第4端子电极这端的局部从比所述绕线芯部的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中心靠所述第3端子电极侧向所述第4端子电极延伸,
在所述第1线材的缠绕于所述绕线芯部的部分中,将在所述第1线材的线路上最靠近与所述第1端子电极连接一侧这端的一圈的量记作第1匝,将在所述第1线材的线路上最靠近与所述第3端子电极连接一侧这端的最终匝记作第M匝;在所述第2线材的缠绕于所述绕线芯部的部分中,将在所述第2线材的线路上最靠近与所述第2端子电极连接一侧这端的一圈的量记作第1匝,将在所述第2线材的线路上最靠近与所述第4端子电极连接一侧这端的最终匝记作第N匝,此时,在比所述第2线材的第N匝靠所述轴线方向的第2凸缘部侧,存在有至少2匝的量的线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第2线材的第N匝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1线材的第M匝和所述第1线材的第M-1匝靠所述第1凸缘部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第2线材的第N匝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2线材的第N-1匝靠所述第1凸缘部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第1线材的包含连接于所述第1端子电极这端的局部从比所述绕线芯部的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中心靠所述第1端子电极侧向所述第2端子电极延伸,
所述第1线材的第1匝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2线材的第1匝靠所述第2凸缘部侧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在所述轴线方向上,所述第1线材的第1匝是与所述第2线材的第1匝分离开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从与所述第1线材的延伸的方向正交的剖视角度来看,该第1线材呈圆形状,
所述第1线材的第1匝与所述第2线材的第1匝之间的间隙的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距离为所述第1线材的直径以上。
CN202111209637.8A 2020-10-23 2021-10-18 线圈部件 Pending CN1144965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78411 2020-10-23
JP2020178411A JP2022069303A (ja) 2020-10-23 2020-10-23 コイル部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96514A true CN114496514A (zh) 2022-05-13

Family

ID=81257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09637.8A Pending CN114496514A (zh) 2020-10-23 2021-10-18 线圈部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30583A1 (zh)
JP (1) JP2022069303A (zh)
CN (1) CN114496514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30583A1 (en) 2022-04-28
JP2022069303A (ja) 2022-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46073B (zh) 绕组型线圈部件
CN110970193B (zh) 线圈部件
CN110890202B (zh) 线圈部件
US11705272B2 (en) Coil compon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6358194B2 (ja) コイル部品
CN110853897B (zh) 线圈装置以及线圈装置的制造方法
US11862379B2 (en) Coil compon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5810386A (zh) 电子组件
US11164693B2 (en) Coil compon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7999648B2 (en) Wire-wound coi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wire-wound coil
CN110223818B (zh) 共模扼流线圈
US11017933B2 (en) Winding coil component
JP6572555B2 (ja) コイル部品
JP2016152352A (ja) コイル部品
CN110895987A (zh)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4496514A (zh) 线圈部件
US11538624B2 (en) Wire wound indu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5915588B2 (ja) コイル及び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JP7367716B2 (ja) コイル部品
JP2020031244A (ja) 巻線型コイル部品
US20180286553A1 (en) Coil device
JP2023181806A (ja) コイル装置
CN117954196A (zh) 线圈部件、中芯构件、芯部件和电子部件
CN117954216A (zh) 线圈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