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50543A - 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50543A
CN114450543A CN202080068361.3A CN202080068361A CN114450543A CN 114450543 A CN114450543 A CN 114450543A CN 202080068361 A CN202080068361 A CN 202080068361A CN 114450543 A CN114450543 A CN 1144505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refrigerant
source
heat exchanger
economiz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6836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50543B (zh
Inventor
吉见敦史
山田拓郎
熊仓英二
岩田育弘
宫崎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4505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505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505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505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 F24F3/06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with a plurality of evaporators or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24F11/67Switching between heating and cooling mo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25B1/1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with multi-stage compre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9/00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 F25B29/003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4Arrangement of shut-off valves for disconnecting a part of the refrigerant cycle, e.g. an outdoor par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F25B41/34Expansion valves with the valve member being actuated by electric means, e.g. by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25B41/42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25B5/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rranged in parall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6/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 F25B6/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arranged in parall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02System or Device comprising a heat pump as a subsystem, e.g. combined with humidification/dehumidification, heating, natural energy or with hybrid system
    • F24F2203/021Compression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hree four-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6Several compression cycles arranged in parall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13Pump speed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在构成为能进行冷热同时运转且包括多个热源侧热交换器(81、82)及多个利用侧单元(101a、101b、101c)的空调机(1)中,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和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在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中以串联的方式连接,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和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在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中以串联的方式连接。

Description

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空调机。
背景技术
以往,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56493号公报)所示,存在包括多个热源侧热交换器及多个利用侧单元的多联空调机,且上述空调机构成为能针对每个利用侧单元自由选择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在上述空调机中,考虑通过设置节能热交换器来谋求运转效率的提高。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空调机中,当执行混有进行制冷运转的利用侧单元和进行制热运转的利用侧单元的运转时,有时进行如下的运转:穿过作为散热器起作用的一方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向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另一方的热源侧热交换器流动。本申请的发明人基于各种研究发现在上述情况下,会发生用一台节能热交换器无法进行充分的热交换的状况。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观点的空调机包括多个利用侧单元及热源侧单元。热源侧单元具有压缩机、排出管、第一主热源侧流路和第二主热源侧流路、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第一节能热交换器及第二节能热交换器。多个利用侧单元分别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的切换。排出管供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流动。第一主热源侧流路和第二主热源侧流路从排出管分岔。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和第一节能热交换器在第一主热源侧流路中以串联的方式连接。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和第二节能热交换器在第二主热源侧流路中以串联的方式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能在节能热交换器中充分地进行热交换。
第二观点的空调机在第一观点的空调机的基础上还包括控制部。控制部通过在热源侧单元中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来切换第一运转、第二运转以及第三运转。在第一运转时,控制部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以使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散热器起作用。在第二运转时,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以使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起作用。在第三运转时,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以使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散热器起作用且使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起作用。
通过上述结构,控制部能根据利用侧单元的要求来切换第一运转、第二运转以及第三运转。此外,在进行第三运转时,热源侧单元构成为能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之间使制冷剂的散热负载和蒸发负载抵消。因此,热源侧单元构成为能使热源侧热交换器整体上处理较小的热负载。
第三观点的空调机在第一观点或第二观点的空调机的基础上,热源侧单元还具有第一节能配管及第二节能配管。第一节能配管从第一主热源侧流路分岔并朝向压缩机延伸。第二节能配管从第二主热源侧流路分岔并朝向压缩机延伸。第一节能热交换器进行在第一主热源侧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第一节能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热交换。第二节能热交换器进行在第二主热源侧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第二节能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热交换。
根据上述结构,能在节能热交换器中充分地进行热交换。
第四观点的空调机在第三观点的空调机的基础上,第一节能配管和第二节能配管具有共用部。共用部配置于从第一主热源侧流路分岔而到第一节能热交换器之间的位置,且配置于从第二主热源侧流路分岔而到第二节能热交换器之间的位置。共用部设置有第一节能配管和第二节能配管共用的膨胀机构。
根据上述结构,能在节能热交换器中充分地进行热交换。
第五观点的空调机在第一观点至第四观点中任一观点的空调机的基础上,进行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达到超过制冷剂的临界压力的压力的超临界冷冻循环。
第六观点的空调机在第一观点至第五观点中任一观点的空调机的基础上,制冷剂是CO2制冷剂或CO2混合制冷剂。
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环境负载较小的CO2制冷剂或CO2混合制冷剂,能够抑制地球环境恶化。
第七观点的空调机在第一观点至第六观点中任一观点的空调机的基础上,热源侧单元还具有第一截止阀、第二截止阀及第三截止阀。热源侧单元还包括液体制冷剂连通管、高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及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第一截止阀位于供高压的制冷剂流动的高压制冷剂配管的端部。第二截止阀位于供高压或低压的制冷剂流动的高低压制冷剂配管的端部。第三截止阀位于供低压的制冷剂流动的低压制冷剂配管的端部。液体制冷剂连通管将第一截止阀和利用侧单元连接。高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将第二截止阀和利用侧单元连接。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将第三截止阀和利用侧单元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即便在空调机包括液体制冷剂连通管、高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及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的情况下,也能在节能热交换器中充分地进行热交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图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控制部的框图。
图3是说明进行第一运转时的空调机1的动作的概略结构图。
图4是说明进行第二运转时的空调机1的动作的概略结构图。
图5是说明进行第三A运转时的空调机1的动作的概略结构图。
图6是说明进行第三A运转时的利用侧热交换器整体的蒸发负载变小情况下的空调机1的动作的概略结构图
图7是说明进行第三B运转时的空调机1的动作的概略结构图。
图8是说明进行第三C运转时的空调机1的动作的概略结构图。
图9是示出空调机的现有技术的示例的概略结构图。
图10是变形例B的空调装置1的概略结构图。
图11是变形例D的空调装置1的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空调机的整体结构
图1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概略结构图。在空调机1中,通过多个利用侧单元101a、101b、101c、热源侧单元110、、控制部120及分岔单元70a、70b、70c构成制冷剂回路30。空调机1构成为能够按照利用侧单元来自由地选择制冷运转(第一运转)和制热运转(第二运转)。空调机1使用在超临界区工作的制冷剂(此处是CO2或CO2混合制冷剂)来进行二级压缩式冷冻循环。
(2)详细结构
(2-1)利用侧单元
通过埋入或悬挂于大楼等的室内的天花板等方式或者通过挂在室内的壁面上等方式来设置利用侧单元101a、101b、101c。利用侧单元101a、101b、101c通过液体制冷剂连通管2、高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3、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4、分岔单元70a、70b、70c、第一截止阀90、第二截止阀91、第三截止阀92与热源侧单元110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30的一部分。
第一利用侧单元101a具有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和第一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第二利用侧单元101b具有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102b和第二利用侧膨胀机构103b。第三利用侧单元101c具有第三利用侧热交换器102c和第三利用侧膨胀机构103c。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102b、102c是通过进行制冷剂与室内空气的热交换来对室内的空调负载(热负载)进行处理的热交换器。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b、103c是使制冷剂膨胀的机构。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b、103c均由电动膨胀阀构成。
此外,利用侧单元101a、101b、101c具有对构成利用侧单元101a、101b、101c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利用侧控制部104。利用侧控制部104包括微型计算机及各种电气部件,上述微型计算机具有为了进行利用侧单元101a、101b、101c的控制而设置的CPU(中央运算处理装置)和存储器等。CPU读取存储于存储器等的程序,并按照该程序进行规定的运算处理。此外,CPU能够按照程序将运算结果写入存储器,并且能够按照程序读取存储于存储器的信息。利用侧控制部104构成为能够通过通信线路与热源侧单元110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此外,利用侧控制部104构成为能够接收从用于操作利用侧单元101a、101b、101c的遥控器(未图示)发送而来的与空调机1的运转、停止相关的信号、与各种设定相关的信号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包括三台利用侧单元101a、101b、101c的空调机1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公开也能应用于包括更多台的利用侧单元的空调机。
(2-2)热源侧单元
热源侧单元110设置于大楼等的屋顶或大楼等的周围。热源侧单元110与利用侧单元101a、101b、101c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30的一部分。
热源侧单元110主要具有第一压缩机11及第二压缩机12、排出管10、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及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第一节能配管31、第二节能配管32、第四截止阀93以及储罐95。
此外,热源侧单元110具有对构成热源侧单元110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热源侧控制部111。热源侧控制部111包括微型计算机及各种电气部件,所述微型计算机具有为了进行热源侧单元110的控制而设置的CPU(中央运算处理装置)和存储器等。CPU读取存储于存储器等的程序,并按照该程序进行规定的运算处理。此外,CPU能够按照程序将运算结果写入存储器,并且能够按照程序读取存储于存储器的信息。热源侧控制部111构成为能够通过通信线路与利用侧单元101a、101b、101c的利用侧控制部104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
(2-2-1)压缩机
压缩机11、12包括低级侧的第一压缩机11和高级侧的第二压缩机12。
通过将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压缩至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单级压缩构造的第一压缩机11以及将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制冷剂压缩至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单级压缩构造的第二压缩机12,构成压缩机11、12。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穿过吸入管8被吸入至低级侧的第一压缩机11,并由第一压缩机11压缩至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由第一压缩机11压缩至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而向中间制冷剂管9排出的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制冷剂被吸入至高级侧的第二压缩机12。被吸入至高级侧的第二压缩机12的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制冷剂由第二压缩机12压缩至冷冻循环中的高压后,被排出至排出管10。
(2-2-2)排出管
排出管10是供由高级侧的第二压缩机12压缩成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排出的配管。如图1所示,排出管10分岔为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及高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3。
(2-23)第一主热源侧流路及第二主热源侧流路
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是从排出管10分岔并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2连接的配管。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将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与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串联地连接。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与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之间分岔至第一节能配管31。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设置有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
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是从排出管10分岔并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2连接的配管。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将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与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串联地连接。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在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与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之间分岔至第二节能配管32。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设置有第二热源侧膨胀机构24b。
此处,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以及第二热源侧膨胀机构24b均由电动膨胀阀构成。
(2-2-4)第一节能配管及第二节能配管
第一节能配管31是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与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之间从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分岔并向压缩机11、12延伸的配管。
第二节能配管32是在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与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之间从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分岔并向压缩机11、12延伸的配管。
第一节能配管31和第二节能配管32具有共用部35。
共用部35是配置于从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分岔而到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之间且配置于从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分岔而到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之间的配管。在共用部35设置有膨胀机构36。穿过共用部35的制冷剂由上述膨胀机构36减压至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
(2-2-5)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及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
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及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是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或冷凝器起作用的热交换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的液体侧及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的液体侧通过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及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连接。
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通过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与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串联地连接。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通过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与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串联地连接。
(2-2-6)第一节能交换器及第二节能交换器
此处,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及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是双重管式热交换器或板式热交换器。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中散热后的制冷剂在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中进一步散热,由此被过冷。
在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中,流过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的制冷剂和流过第一节能配管31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通过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串联地连接。
在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中,流过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的制冷剂和流过第二节能配管32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通过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串联地连接。
(2-3)控制部120
控制部120对构成空调机1的各部分的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空调机1能够通过控制部120的控制而对后述的第一运转、第二运转、第三运转进行切换。
控制部120以上述利用侧控制部104、上述热源侧控制部111及后述分岔侧控制部74通过通信线路连接的方式构成(参照图2)。
控制部120所控制的空调机1的构成机器例如包括压缩机11、12、第一热源侧切换机构5、第二热源侧切换机构6、第三热源侧切换机构7、热源侧膨胀机构24a、24b、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b、103c、分岔单元70a、70b、70c。
第一热源侧切换机构5、第二热源侧切换机构6、第三热源侧切换机构7是用于对制冷剂回路3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进行切换的机构。更具体而言,控制部120是用于对散热运转状态和蒸发运转状态进行切换的机构,上述散热运转状态对使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及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进行确定,上述蒸发运转状态对使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及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进行确定。
此处,第一热源侧切换机构5、第二热源侧切换机构6、第三热源侧切换机构7是四通切换阀。另外,第一热源侧切换机构5的第四端口5d、第二热源侧切换机构6的第四端口6d、第三热源侧切换机构7的第四端口7d被封闭,第一热源侧切换机构5、第二热源侧切换机构6、第三热源侧切换机构7作为三通阀起作用。
(2-4)分岔单元
分岔单元70a、70b、70c例如设置于大楼等的室内的利用侧单元101a、101b、101c附近。分岔单元70a、70b、70c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2、高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3、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4一起夹设在利用侧单元101a、101b、101c与热源侧单元100之间,构成制冷剂回路30的一部分。分岔单元70a、70b、70c相对于三台利用侧单元101a、101b、101c各设置一个。或者,制冷和制热的切换时刻相同的多个利用侧单元与一个分岔单元连接。另外,分岔单元70a、70b、70c可以内置于利用侧单元101a、101b、101c,在该情况下,分岔单元70a、70b、70c能视为利用侧单元101a、101b、101c的一部分。
分岔单元70a、70b、70c主要具有包括第一分岔单元切换阀71a、72a、73a的第一分岔路和包括第二分岔单元切换阀71b、72b、73b的第二分岔路。第一分岔单元切换阀71a、72a、73a是对高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3与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102b、102c之间的连通、非连通进行切换的电磁阀。第二分岔单元切换阀71b、72b、73b是对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4与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102b、102c之间的连通、非连通进行切换的电磁阀。
此外,分岔单元70a、70b、70c具有对构成分岔单元70a、70b、70c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分岔侧控制部74。分岔侧控制部74包括微型计算机及各种电气部件,所述微型计算机具有为了进行分岔单元70a、70b、70c的控制而设置的CPU(中央运算处理装置)和存储器等。CPU读取存储于存储器等的程序,并按照该程序进行规定的运算处理。此外,CPU能够按照程序将运算结果写入存储器,并且能够按照程序读取存储于存储器的信息。分岔侧控制部74能够与利用侧单元101a、101b、101c的利用侧控制部104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
(3)空调机的动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通过控制部120对第一运转、第二运转、第三运转进行切换而进行空气调节。
第一运转是仅存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进行制冷运转的利用侧单元)的运转状态(全制冷运转)。
第二运转是仅存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进行制热运转的利用侧单元)的运转状态(全制热运转)。
第三运转是混合存在进行制冷运转的利用侧单元和进行制热运转的利用侧单元的运转(冷热同时运转)。第三运转包括第三A运转、第三B运转、第三C运转。
第三A运转是混合存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和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这两者且整体上蒸发侧的负载较大的运转状态(制冷主体运转)。
第三B运转是混合存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和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这两者且整体上散热侧的负载较大的运转状态状态(制热主体运转)。
第三C运转是混合存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和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这两者且整体的蒸发负载和散热负载均衡的运转状态(冷热均衡运转)。
(3-1)第一运转
此处,以控制部120使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第三利用侧热交换器102c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而进行制冷且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102b停止运转的情况为例,对进行第一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参照图3)。
在第一运转时,控制部120确定使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以及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控制部120将第一热源侧切换机构5、第二热源侧切换机构6、第三热源侧切换机构7切换成散热运转状态(图3的第一热源侧切换机构5、第二热源侧切换机构6、第三热源侧切换机构7以实线示出的状态)。此外,控制部120将第一分岔单元切换阀71a、72a、73a和第二分岔单元切换阀72b关闭,并且将第二分岔单元切换阀71b、73b打开。
在上述这样的制冷剂回路30的状态下(关于制冷剂的流动,参照图3的制冷剂回路30中标注的箭头),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从吸入管8被吸入低级侧的第一压缩机11。上述被吸入低级侧的第一压缩机11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在低级侧的第一压缩机11中被压缩至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后,被排出至中间制冷剂管9。从上述低级侧的第一压缩机11排出至中间制冷剂管9的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制冷剂被吸入高级侧的第二压缩机12,在第二压缩机12中被压缩至冷冻循环中的高压后,排出至排出管10。此处,从高级侧的第二压缩机12排出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通过压缩机11、12进行的二级压缩动作而被压缩至超过制冷剂的临界压力的压力。从上述高级侧的第二压缩机12排出至排出管10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到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其余流到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
从排出管10流至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的制冷剂穿过第一热源侧切换机构5被送至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上述被送至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中与室外空气等进行热交换而散热。上述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中散热后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在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中被减压。在上述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中被减压后的制冷剂被送至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此时,在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中被减压且流过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分岔地流至第一节能配管31。
在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中被减压且从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分岔地流至第一节能配管31的制冷剂流至共用部35。流至共用部35的制冷剂由共用部35所具有的膨胀机构36减压至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由共用部35所具有的膨胀机构36减压至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制冷剂从共用部35再次分岔至第一节能配管31,并流至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流至上述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的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制冷剂在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中与流过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上述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中与流过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的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制冷剂穿过中间制冷剂管9并被送至高级侧的第二压缩机12。
在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中被减压并被送向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的流过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的制冷剂在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中与流过第一节能配管31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被冷却。在上述节能热交换器61中冷却并流过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的制冷剂穿过液体制冷剂连通管2被送至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c。
从排出管10流至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的制冷剂穿过第二热源侧切换机构6被送至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上述被送至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中与室外空气等进行热交换而散热。上述在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中散热后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在第二热源侧膨胀机构24b中被减压。在上述第二热源侧膨胀机构24b中被减压后的制冷剂被送至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此时,在第二热源侧膨胀机构24b中被减压且流过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分岔地流至第二节能配管32。
在第二热源侧膨胀机构24b中被减压且从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分岔地流至第二节能配管32的制冷剂流至共用部35。流至共用部35的制冷剂由共用部35所具有的膨胀机构36减压至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由共用部35所具有的膨胀机构36减压至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制冷剂从共用部35再次分岔至第二节能配管32,并流至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分岔至第二节能配管32并流至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的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制冷剂在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中与流过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上述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中与流过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的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制冷剂穿过中间制冷剂管9并被送至高级侧的第二压缩机12。
在第二热源侧膨胀机构24b中被减压并被送向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的制冷剂在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中与流过第二节能配管32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被冷却。上述在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中冷却后的制冷剂穿过液体制冷剂连通管2被送至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c。
在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及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中进行热交换并穿过液体制冷剂连通管2而被送至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c的制冷剂在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c中被减压而成为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上述在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c中减压后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被送至与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c对应的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102c。上述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102c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102c中与室内空气等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上述在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102c中蒸发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穿过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4、储罐95、吸入管8被再次吸入第一压缩机11。如此,进行第一运转。
(3-2)第二运转
此处,以控制部120使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第三利用侧热交换器102c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而进行制热且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102b停止运转的情况为例,对进行第二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参照图4)。
在第二运转时,控制部120确定使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以及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控制部120将第一热源侧切换机构5、第二热源侧切换机构6、第三热源侧切换机构7切换成蒸发运转状态(图4的第一热源侧切换机构5、第二热源侧切换机构6、第三热源侧切换机构7以实线示出的状态)。此外,控制部120将第一分岔单元切换阀72a和第二分岔单元切换阀71b、72b、73b关闭,并且将第一分岔单元切换阀71a、73a打开。
在上述这样的制冷剂回路30的状态下(关于制冷剂的流动,参照图4的制冷剂回路30中标注的箭头),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从吸入管8被吸入低级侧的第一压缩机11。上述被吸入低级侧的第一压缩机11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在低级侧的第一压缩机11中被压缩至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后,被排出至中间制冷剂管9。从上述低级侧的第一压缩机11排出至中间制冷剂管9的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制冷剂被吸入高级侧的第二压缩机12,在第二压缩机12中被压缩至冷冻循环中的高压后,排出至排出管10。此处,从高级侧的第二压缩机12排出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通过压缩机11、12进行的二级压缩动作而被压缩至超过制冷剂的临界压力的压力。上述从高级侧的第二压缩机12排出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通过高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3以及第三热源侧切换机构7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102c。上述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102c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102c中与室内空气等进行热交换而散热。上述在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102c中散热后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被送至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c。上述被送至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c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在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c中被减压。上述在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c中减压后的制冷剂穿过液体制冷剂连通管2,被送至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以及第二热源侧膨胀机构24b。上述被送至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以及第二热源侧膨胀机构24b的制冷剂在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以及第二热源侧膨胀机构24b中被减压成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上述在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以及第二热源侧膨胀机构24b中减压后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被送至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以及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上述被送至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以及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以及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中与室外空气等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中蒸发后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通过第一热源侧切换机构5、储罐95、吸入管8被再次吸入第一压缩机11。在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中蒸发后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通过第二热源侧切换机构6、储罐95、吸入管8被再次吸入第一压缩机11。如此,进行第二运转。
(3-3)第三运转
接着,关于第三运转,分成第三A运转、第三B运转、第三C运转这三个运转进行说明。
(3-3-1)第三A运转
此处,以控制部120使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102b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而进行制冷且使第三利用侧热交换器102c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而进行制热的情况为例,对进行第三A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参照图5)。
与第一运转时同样地,在第三A运转时,控制部120确定使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以及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此外,控制部120确定使第三利用侧热交换器102c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控制部120将第一热源侧切换机构5、第二热源侧切换机构6切换成散热运转状态(图5的第一热源侧切换机构5、第二热源侧切换机构6以实线示出的状态)并且将第三热源侧切换机构7切换成蒸发运转状态(图5的第三热源侧切换机构7以实线示出的状态)。控制部120将第一分岔单元切换阀71a、72a和第二分岔单元切换阀73b关闭,并且将第一分岔单元切换阀73a和第二分岔单元切换阀71b、72b打开。
在上述这样的制冷剂回路30的状态下(关于制冷剂的流动,参照图5的制冷剂回路30中标注的箭头),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从吸入管8被吸入低级侧的第一压缩机11。上述被吸入低级侧的第一压缩机11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在低级侧的第一压缩机11中被压缩至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后,被排出至中间制冷剂管9。从上述低级侧的第一压缩机11排出至中间制冷剂管9的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制冷剂被吸入高级侧的第二压缩机12,在第二压缩机12中被压缩至冷冻循环中的高压后,排出至排出管10。此处,从高级侧的第二压缩机12排出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通过压缩机11、12进行的二级压缩动作而被压缩至超过制冷剂的临界压力的压力。上述从高级侧的第二压缩机12排出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中,一部分从排出管10流至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或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其余穿过高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3及第三热源侧切换机构7而被送至第三利用侧热交换器102c。
从排出管10流至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的制冷剂穿过第一热源侧切换机构5被送至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上述被送至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中与室外空气等进行热交换而散热。上述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中散热后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在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中被减压。在上述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中被减压后的制冷剂被送至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此时,在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中被减压且流过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分岔地流至第一节能配管31。
在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中被减压且从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分岔地流至第一节能配管31的制冷剂流至共用部35。流至共用部35的制冷剂由共用部35所具有的膨胀机构36减压至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由共用部35所具有的膨胀机构36减压至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制冷剂从共用部35再次分岔至第一节能配管31,并流至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从共用部35分岔至第一节能配管31并流至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的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制冷剂在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中与流过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1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上述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中与流过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的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制冷剂穿过中间制冷剂管9并被送至高级侧的第二压缩机12。
在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中被减压并被送向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的流过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的制冷剂在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中与流过第一节能配管31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被冷却。在上述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中冷却并流过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的制冷剂穿过液体制冷剂连通管2被送至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b。
从排出管10流至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的制冷剂穿过第二热源侧切换机构6被送至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上述流至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并被送至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中与室外空气等进行热交换而散热。上述在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中散热后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在第二热源侧膨胀机构24b中被减压。在上述第二热源侧膨胀机构24b中被减压后的制冷剂被送至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此时,在第二热源侧膨胀机构24b中被减压且流过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分岔地流至第二节能配管32。
在第二热源侧膨胀机构24b中被减压且从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分岔地流至第二节能配管32的制冷剂流至共用部35。流至共用部35的制冷剂由共用部35所具有的膨胀机构36减压至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由共用部35所具有的膨胀机构36减压至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制冷剂从共用部35再次分岔至第二节能配管32,并流至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从共用部35再次分岔至第二节能配管32并流至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的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制冷剂在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中与流过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上述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中与流过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的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制冷剂穿过中间制冷剂管9并被送至高级侧的第二压缩机12。
在第二热源侧膨胀机构24b中被减压并被送向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的制冷剂在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中与流过第二节能配管32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被冷却。上述在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中冷却后的制冷剂穿过液体制冷剂连通管2被送至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b。
另一方面,被送至第三利用侧热交换器102c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第三利用侧热交换器102c中与室内空气等进行热交换而散热。上述在第三利用侧热交换器102c中散热后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被送至第三利用侧膨胀机构103c。上述被送至第三利用侧膨胀机构103c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在第三利用侧膨胀机构103c中被减压。上述在第三利用侧膨胀机构103c中被减压的制冷剂在液体制冷剂连通管2处与在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及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中进行了热交换的制冷剂汇合。上述在液体制冷剂连通管2中汇合后的制冷剂被送至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b。
上述被送至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b的制冷剂在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b中被减压成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上述在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b中减压后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被送至与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b对应的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102b。上述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102b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102b中与室内空气等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上述在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102b中蒸发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穿过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4、储罐95以及吸入管8被再次吸入第一压缩机11。
(3-3-1-1)
进行第三A运转时,有时控制部120根据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数量少等理由而判断为利用侧热交换器整体的蒸发负载较小。在上述情况下,控制部120使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且使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通过控制部120进行上述那样的控制,由此,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的散热负载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的蒸发负载抵消,能使热源侧热交换器整体的散热负载减小(参照图6)。
在进行上述那样的运转的情况下,控制部120将第一热源侧切换机构5切换成散热运转状态(图6的第一热源侧切换机构5以实线示出的状态)并且将第二热源侧切换机构6、第三热源侧切换机构7切换成蒸发运转状态(图6的第二热源侧切换机构6、第三热源侧切换机构7以实线示出的状态)。
在上述那样的制冷剂回路30的状态下(制冷剂的流动参照图6的制冷剂回路30中标注的箭头)流至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的制冷剂被送至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中进行热交换。上述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中进行了热交换的制冷剂被送至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并由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减压。此时,由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减压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流至第一节能配管31,其余被送至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
在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中被减压且从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分岔地流至第一节能配管31的制冷剂流至共用部35。流至共用部35的制冷剂由共用部35所具有的膨胀机构36减压至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由共用部35所具有的膨胀机构36减压至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制冷剂从共用部35再次分岔至第一节能配管31,并流至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从共用部35分岔至第一节能配管31并流至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的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制冷剂在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中与流过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1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上述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中与流过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的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制冷剂穿过中间制冷剂管9并被送至高级侧的第二压缩机12。
在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中被减压并被送向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的流过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的制冷剂在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中与流过第一节能配管31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被冷却。上述在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中进行了热交换的流过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穿过液体制冷剂连通管2而被送至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b,其余流至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
上述流至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的制冷剂由第二热源侧膨胀机构24b减压后,被送至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上述由第二热源侧膨胀机构24b减压了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82中与室外空气等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上述在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中蒸发后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通过第二热源侧切换机构6、储罐95、吸入管8被再次吸入第一压缩机11。
另一方面,从排出管10被送至第三利用侧热交换器102c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第三利用侧热交换器102c中与室内空气等进行热交换而散热。上述在第三利用侧热交换器102c中散热后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被送至第三利用侧膨胀机构103c。上述被送至第三利用侧膨胀机构103c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在第三利用侧膨胀机构103c中被减压。上述在第三利用侧膨胀机构103c中被减压的制冷剂在液体制冷剂连通管2处与在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中进行了热交换的制冷剂汇合。上述在液体制冷剂连通管2处汇合后的制冷剂被送至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b。
上述被送至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b的制冷剂在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b中被减压成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上述在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b中减压后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被送至与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b对应的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102b。上述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102b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102b中与室内空气等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上述在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102b中蒸发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穿过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4、储罐95以及吸入管8被再次吸入第一压缩机11。如此,进行第三A运转。
(3-3-2)第三B运转
此处,以控制部120使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102b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而进行制热且使第三利用侧热交换器102c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而进行制冷的情况为例,对进行第三B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参照图7)。
与第二运转同样地,在第三B运转时,控制部120确定使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控制部120将第一热源侧切换机构5、第二热源侧切换机构6、第三热源侧切换机构7切换成蒸发运转状态(图7的第一热源侧切换机构5、第二热源侧切换机构6、第三热源侧切换机构7以实线示出的状态)。控制部120将第一分岔单元切换阀73a和第二分岔单元切换阀71b、72b关闭,并且将第一分岔单元切换阀71a、72a和第二分岔单元切换阀73b打开。
在上述这样的制冷剂回路30的状态下(关于制冷剂的流动,参照图7的制冷剂回路30中标注的箭头),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从吸入管8被吸入低级侧的第一压缩机11。上述被吸入低级侧的第一压缩机11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在低级侧的第一压缩机11中被压缩至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后,被排出至中间制冷剂管9。从上述低级侧的第一压缩机11排出至中间制冷剂管9的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制冷剂被吸入高级侧的第二压缩机12,在第二压缩机12中被压缩至冷冻循环中的高压后,排出至排出管10。此处,从高级侧的第二压缩机12排出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通过压缩机11、12进行的二级压缩动作而被压缩至超过制冷剂的临界压力的压力。上述从高级侧的第二压缩机12排出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通过高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3以及第三热源侧切换机构7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102b。上述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102b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102b中与室内空气等进行热交换而散热。上述在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102b中散热后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被送至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b。上述被送至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b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在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b中被减压。上述在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103b中减压后的制冷剂中,一部分穿过液体制冷剂连通管2并被送至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以及第二热源侧膨胀机构24b,其余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2分岔地被送至第三利用侧膨胀机构103c。
上述被送至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以及第二热源侧膨胀机构24b的制冷剂在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以及第二热源侧膨胀机构24b中被减压成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以及第二热源侧膨胀机构24b中减压后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被送至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以及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中蒸发后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通过第一热源侧切换机构5、储罐95、吸入管8被再次吸入第一压缩机11。在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中蒸发后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通过第二热源侧切换机构6、储罐95、吸入管8被再次吸入第一压缩机11。
另一方面,被送至第三利用侧膨胀机构103c的制冷剂在第三利用侧膨胀机构103c中被减压成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上述在第三利用侧膨胀机构103c中减压后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被送至与第三利用侧膨胀机构103c对应的第三利用侧热交换器102c。上述被送至第三利用侧热交换器102c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第三利用侧热交换器102c中与室内空气等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上述在第三利用侧热交换器102c中蒸发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通过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4、储罐95以及吸入管8被送至第一压缩机11。
(3-3-3)第三C运转
此处,以控制部120使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而进行制热、使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102b的运转停止且使第三利用侧热交换器102c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而进行制冷的情况为例,对进行第三C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参照图8)。
在第三C运转中,控制部120判断为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以及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的散热负载以及蒸发负载较小。控制部210将第一热源侧切换机构5切换成图8的实线所示的散热运转状态,并且将第二热源侧切换机构6、第三热源侧切换机构7切换成图8的实线所示的蒸发运转状态。控制部120将第一分岔单元切换阀72a、73a和第二分岔单元切换阀71b、72b关闭,并且将第一分岔单元切换阀71a和第二分岔单元切换阀73b打开。
在上述这样的制冷剂回路30的状态下(关于制冷剂的流动,参照图8的制冷剂回路30中标注的箭头),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从吸入管8被吸入低级侧的第一压缩机11。上述被吸入低级侧的第一压缩机11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在低级侧的第一压缩机11中被压缩至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后,被排出至中间制冷剂管9。从上述低级侧的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制冷剂在高级侧的第二压缩机12中被压缩至冷冻循环中的高压,并从高级侧的第二压缩机12排出至排出管10。此处,从高级侧的第二压缩机12排出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通过压缩机11、12进行的二级压缩动作而被压缩至超过制冷剂的临界压力的压力。从上述高级侧的第二压缩机12排出至排出管10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中,一部分被送至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其余被送至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
被送至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中与室外空气等进行热交换而散热。上述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中散热后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在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中被减压。在上述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中被减压后的制冷剂被送至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此时,在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中被减压且流过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分岔地流至第一节能配管31。
在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中被减压且从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分岔地流至第一节能配管31的制冷剂流至共用部35。流至共用部35的制冷剂由共用部35所具有的膨胀机构36减压至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由共用部35所具有的膨胀机构36减压至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制冷剂从共用部35再次分岔至第一节能配管31,并流至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从共用部35分岔至第一节能配管31并流至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的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制冷剂在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中与流过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1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上述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中与流过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的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制冷剂穿过中间制冷剂管9并被送至高级侧的第二压缩机12。
在第一热源侧膨胀机构24a中被减压并被送向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的流过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的制冷剂在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中与流过第一节能配管31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被冷却。在上述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中冷却并流过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的制冷剂流至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并被送至第二热源侧膨胀机构24b。上述被送至第二热源侧膨胀机构24b的制冷剂在第二热源侧膨胀机构24b中被减压成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上述在第二热源侧膨胀机构24b中减压后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被送至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上述被送至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82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82中与室外空气等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上述在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中蒸发后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通过第二热源侧切换机构6、储罐95、吸入管8被吸入第一压缩机11。
另一方面,从排出管10被送至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中与室内空气等进行热交换而散热。上述在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102a中散热后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被送至第一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上述被送至第一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制冷剂在第一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中被减压。上述在第一利用侧膨胀机构103a中减压后的制冷剂通过液体制冷剂连通管2被送至第三利用侧膨胀机构103c。上述被送至第三利用侧膨胀机构103c的制冷剂在第三利用侧膨胀机构103c中被减压成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上述在第三利用侧膨胀机构103c中减压后的低压的制冷剂被送至第三利用侧热交换器102c。上述被送至第三利用侧热交换器102c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第三利用侧热交换器102c中与室内空气等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上述在第三利用侧热交换器102c中蒸发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穿过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4、储罐95以及吸入管8被第一压缩机11吸收。如此,进行第三C运转。
(4)特征
(4-1)
如在上述(3-3-1-1)所述地,进行第三A运转时,有时控制部120根据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数量少等理由而判断为利用侧热交换器整体的蒸发负载较小。在这样的情况下,控制部120使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且使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由此,使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的散热负载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的蒸发负载抵消。如此,控制部120进行使热源侧热交换器整体的散热负载减小的运转。
此外,如在上述的(3-3-3)中所述地,进行第三C运转时,控制部120判断为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及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的散热负载和蒸发负载较小。在这样的情况下,控制部120进行如下的运转:使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且使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由此,使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的散热负载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的蒸发负载抵消。
如此,在具有多个热源侧热交换器的空调机进行冷热同时运转时,有时进行如下的运转:穿过作为散热器起作用的一方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向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另一方的热源侧热交换器流动,其余制冷剂向利用侧单元流动。通过进行这样的运转,具有多个热源侧热交换器的空调机能在冷热同时运转时在热源侧热交换器整体中处理较小的热负载。
以往,存在包括多个热源侧热交换器及多个利用侧单元的多联空调机,且上述空调机构成为能针对每个利用侧单元自由选择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在这样的空调机中,考虑采用由多个热源侧热交换器181、182分别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汇合后在一台节能热交换器161中进行热交换的结构,从而谋求运转效率的提高(参照图9)。
采用此结构的空调机在进行如上述(3-3-1-1)中所述的运转的情况下,穿过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一方的热源侧热交换器而被送向利用侧单元的一部分制冷剂在节能热交换器流动。然而,穿过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一方的热源侧热交换器而被送向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另一方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不流过节能热交换器。
此外,在进行如上述(3-3-3)所述的运转的情况下,流过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一方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被送向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另一方的热源侧热交换器,因此不流过节能热交换器。
如此,采用由多个热源侧热交换器分别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汇合后通过一台节能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这样的结构的空调机在进行冷热同时运转时,仅一部分制冷剂流过节能热交换器,因此产生无法进行充分的热交换的状况。
本公开的空调机1中,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相对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相对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分别串联地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本公开的空调机1中,流过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的制冷剂在穿过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及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之后,流至利用侧单元101a及101b或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因此,即便在进行如上述(3-3-1-1)、(3-3-3)中所述的冷热同时运转的情况下,也在节能热交换器61、62中进行充分的热交换。
(4-2)
在进行第一运转时或进行第三A运转时,使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及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作为散热器起作用。本公开的空调机1中,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相对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相对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分别串联地连接。本公开的空调机1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即便在进行第一运转、第三A运转时,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或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中进行了散热的制冷剂也可靠地流过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或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由此,在节能热交换器61、62中进行了充分的热交换。
(4-3)
本公开的空调机1进行超临界冷冻循环。在进行超临界冷冻循环的情况下,优选使用多个压缩机进行二级压缩。在进行二级压缩的情况下,优选将被冷却的制冷剂注射至压缩机。本公开的空调机1中,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相对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相对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分别串联地连接。此外,共用部35配置于从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分岔而到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之间且配置于从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分岔而到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之间。由此,进行超临界冷冻循环的空调机1能在压缩机11及压缩机12中高效地进行二级压缩。
此外,与第一节能配管31及第二节能配管32分别独自具有膨胀机构、分别独自返回至压缩机11、12的结构相比,通过采用以上述方式配置共用部35且共用部35设置有膨胀机构36的结构,实现了成本降低。
(5)变形例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5-1)变形例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压缩机11、12说明为采用使两台单级压缩构造的压缩机串联地连接的结构。然而,本公开的压缩机不限于采用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两个压缩机11、12一体地装入在单一的壳体内的二级压缩构造的压缩机。
(5-2)变形例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压缩机11、12说明为采用使两台单级压缩构造的压缩机串联地连接的结构。然而,本公开的压缩机不限于采用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一台单级压缩构造的压缩机11a,上述压缩机11a具有能在压缩过程的中途将中间压的制冷剂导入的注射端口。采用此结构的空调机1a在进行全制冷运转、制冷主体运转、冷热同时运转时,流过第一节能配管31及第二节能配管32的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的制冷剂在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以及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中进行热交换之后,经由注射端口被送至一台单级压缩构造的压缩机11a(参照图10)。
(5-3)变形例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热源侧单元110说明为具有两台热源侧热交换器81、82及与其对应的两台节能热交换器61、62。然而,本公开的热源侧热交换器及节能热交换器的台数不限于两台,也可以采用具有更多台数的热源侧热交换器及与该台数对应的节能热交换器的结构。
(5-4)变形例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空调机1b的热源侧单元110说明为具有两台热源侧热交换器81、82及与其对应的两台节能热交换器61、62。然而,本公开的热源侧热交换器及节能热交换器不限于采用上述结构,也可以采用一台节能热交换器63具有与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台数相同根数的高压流路及一根低压流路的结构。例如,在热源侧单元110包括两台热源侧热交换器81、82的情况下,一台节能热交换器63具有两根高压流路及一根低压流路(参照图11)。在上述情况下,一台节能热交换器63作为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3a及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3b起作用。此外,在上述情况下,第一节能配管31和第二节能配管32以在共用部35处汇合的状态返回至压缩机11、12。
(5-5)变形例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一热源侧切换机构5、第二热源侧切换机构6、第三热源侧切换机构7说明为四通切换阀。不过,在本公开中,作为流路切换阀,不一定要使用四通切换阀。例如,也可将电磁阀、电动阀或者三通阀、五通阀等其他切换阀用作流路切换阀。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公开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形态和细节的多种变更。
(符号说明)
1、1a、1b空调机
2液体制冷剂连通管
3高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
4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
10排出管
11、11a、12压缩机
21第一主热源侧流路
22第二主热源侧流路
31第一节能配管
32第二节能配管
35共用部
36膨胀机构
61、63a第一节能热交换器
62、63b第二节能热交换器
70a、70b、70c分岔单元
81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
82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
90第一截止阀
90a高压制冷剂配管
91第二截止阀
91a高低压配管
92第三截止阀
92a低压制冷剂配管
110热源侧单元
101a、101b、101c利用侧单元
120控制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156493号公报。

Claims (7)

1.一种空调机(1、1a、1b),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利用侧单元(101a、101b、101c),多个所述利用侧单元分别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的切换;以及
热源侧单元(110),所述热源侧单元具有压缩机(11、11a、12)、供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流动的排出管(10)、从所述排出管分岔的第一主热源侧流路(21)和第二主热源侧流路(22)、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81)、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82)、第一节能热交换器(61、63a)及第二节能热交换器(62、63b),
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一节能热交换器在所述第一主热源侧流路中以串联的方式连接,
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节能热交换器在所述第二主热源侧流路中以串联的方式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控制部(120),所述控制部通过在所述热源侧单元中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来切换第一运转、第二运转以及第三运转,
在所述第一运转时,所述控制部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以使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散热器起作用,
在所述第二运转时,所述控制部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以使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起作用,
在所述第三运转时,所述控制部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以使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散热器起作用,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起作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源侧单元还具有:
第一节能配管(31),所述第一节能配管从所述第一主热源侧流路分岔并朝向所述压缩机延伸;以及
第二节能配管(32),所述第二节能配管从所述第二主热源侧流路分岔并朝向所述压缩机延伸,
所述第一节能热交换器进行在所述第一主热源侧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所述第一节能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热交换,
所述第二节能热交换器进行在所述第二主热源侧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所述第二节能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热交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能配管和所述第二节能配管具有共用部(35),
所述共用部配置于从所述第一主热源侧流路分岔而到所述第一节能热交换器之间的位置,且配置于从所述第二主热源侧流路分岔而到所述第二节能热交换器之间的位置,
所述共用部设置有所述第一节能配管和所述第二节能配管共用的膨胀机构(36)。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进行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达到超过制冷剂的临界压力的压力的超临界冷冻循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制冷剂是CO2制冷剂或CO2混合制冷剂。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源侧单元还具有:第一截止阀(90),所述第一截止阀位于供高压的制冷剂流动的高压制冷剂配管(90a)的端部;第二截止阀(91),所述第二截止阀位于供高压或低压的制冷剂流动的高低压制冷剂配管(91a)的端部;以及第三截止阀(92),所述第三截止阀位于供低压的制冷剂流动的低压制冷剂配管(92a)的端部,
所述空调机还包括:
液体制冷剂连通管(2),所述液体制冷剂连通管将所述第一截止阀和所述利用侧单元连接;
高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3),所述高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将所述第二截止阀和所述利用侧单元连接;以及
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4),所述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将所述第三截止阀和所述利用侧单元连接。
CN202080068361.3A 2019-09-30 2020-09-24 空调机 Active CN1144505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80831 2019-09-30
JP2019180831A JP7343764B2 (ja) 2019-09-30 2019-09-30 空気調和機
PCT/JP2020/036083 WO2021065677A1 (ja) 2019-09-30 2020-09-24 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50543A true CN114450543A (zh) 2022-05-06
CN114450543B CN114450543B (zh) 2023-11-17

Family

ID=752705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68361.3A Active CN114450543B (zh) 2019-09-30 2020-09-24 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14056A1 (zh)
EP (1) EP4033175A4 (zh)
JP (1) JP7343764B2 (zh)
CN (1) CN114450543B (zh)
WO (1) WO2021065677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96360A (ja) * 2008-10-14 2010-04-30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156493A (ja) * 2008-12-26 2010-07-15 Daikin Ind Ltd 冷暖同時運転型空気調和装置
CN102679609A (zh) * 2012-06-07 2012-09-19 四川同达博尔置业有限公司 风冷热泵空调
CN204214165U (zh) * 2014-10-23 2015-03-18 堃霖冷冻机械(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低温环境用空调冷热水机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65566B2 (ja) * 2006-01-25 2008-10-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055965B2 (ja) * 2006-11-13 2012-10-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1080804A1 (ja) * 2009-12-28 2011-07-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源ユニット消費電力按分システム
JP5627606B2 (ja) * 2009-12-28 2014-11-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JP5257491B2 (ja) * 2011-06-30 2013-08-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の室外機
JP5976459B2 (ja) * 2012-08-27 2016-08-2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160725B1 (ja) * 2016-02-29 2017-07-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WO2019049746A1 (ja) * 2017-09-05 2019-03-1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又は冷媒分岐ユニット
JP7182361B2 (ja) * 2017-12-25 2022-12-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WO2020039707A1 (ja) * 2018-08-22 2020-02-27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冷媒温度管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96360A (ja) * 2008-10-14 2010-04-30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156493A (ja) * 2008-12-26 2010-07-15 Daikin Ind Ltd 冷暖同時運転型空気調和装置
CN102679609A (zh) * 2012-06-07 2012-09-19 四川同达博尔置业有限公司 风冷热泵空调
CN204214165U (zh) * 2014-10-23 2015-03-18 堃霖冷冻机械(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低温环境用空调冷热水机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65677A1 (ja) 2021-04-08
JP7343764B2 (ja) 2023-09-13
EP4033175A1 (en) 2022-07-27
US20220214056A1 (en) 2022-07-07
JP2021055960A (ja) 2021-04-08
CN114450543B (zh) 2023-11-17
EP4033175A4 (en) 2022-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08621B1 (e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KR100504509B1 (ko) 차단 가능한 다중 분배기를 갖는 냉난방 동시형멀티공기조화기
JP5332604B2 (ja) 冷暖同時運転型空気調和装置
US20100319376A1 (en) Heat source unit of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
WO2004008048A1 (ja) 冷凍装置
KR20190024469A (ko) 공기조화기
JP2007240025A (ja) 冷凍装置
JP455376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0425765B (zh) 换热***及控制方法
JP2002106995A (ja) 空気調和機
JP378104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04013549A1 (ja) 冷凍装置
JP527785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EP2584285A1 (en) Refrigerating air-conditioning device
CN113439188B (zh) 空调装置
JP2010048506A (ja) マルチ型空気調和機
JP2006023073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0631286B (zh) 换热***及控制方法
CN114450528B (zh) 空调机
KR100526204B1 (ko) 공기조화장치
CN114450543B (zh) 空调机
EP3715735A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11397015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20230065072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system, heat source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WO2024154323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