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05129B - 烹饪器具、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05129B
CN114305129B CN202011066304.XA CN202011066304A CN114305129B CN 114305129 B CN114305129 B CN 114305129B CN 202011066304 A CN202011066304 A CN 202011066304A CN 114305129 B CN114305129 B CN 1143051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cooling
cooking
refrigerating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6630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05129A (zh
Inventor
羊小亮
罗飞龙
黄韦铭
郑博文
瞿月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6630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0512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051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051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051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051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烹饪器具,包括:锅体,锅体包括烹饪腔;降温装置,降温装置被配置为对烹饪腔降温;控制装置,控制装置用于获取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重量,根据第一重量确定降温参数,并按照降温参数控制降温装置工作。本发明提供的烹饪器具,降温装置用于对烹饪腔降温,进而在烹饪完成后食材的温度较低,用户能够直接食用,防止烫伤情况的发生。其中,控制装置能够获取锅体内的介质的第一重量,并且根据第一重量确定降温参数,从而使得降温参数与介质的重量适配,快速降低锅体内介质的温度值,进一步缩短了降温时长。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一种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和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食材的烹饪多采用高温烹饪,在烹饪结束后食物的温度较高,对口腔黏膜有烫伤风险,特别是小孩和老人等群体在食用较高温度的食物时,烫伤风险较高,而相关技术中的烹饪器具,均采用自然冷却的方式降温食物温度,延长了用户等待的时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锅体包括烹饪腔;降温装置,降温装置被配置为对烹饪腔降温;控制装置,控制装置用于获取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重量,根据第一重量确定降温参数,并按照降温参数控制降温装置工作。
本发明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降温装置和控制装置,锅体具有烹饪腔,用于盛装食材等介质,降温装置用于对烹饪腔降温,进而在烹饪完成后食材的温度较低,用户能够直接食用,防止烫伤的情况的发生,并且不需要如相关技术中通过自然冷却降温,减少了用户等待的时长。其中,控制装置能够获取烹饪腔内的介质的第一重量,并且根据第一重量确定降温参数,从而使得降温参数与介质的重量适配,快速降低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进一步缩短了降温时长。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上述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降温装置包括:容纳腔,容纳腔被配置为盛装制冷介质;输送部,输送部与容纳腔连通,输送部被配置为输送制冷介质以通过制冷介质对烹饪腔制冷。
在该技术方案中,降温装置包括容纳腔和输送部,容纳腔用于盛装制冷介质,输送部用于输送制冷介质,以通过制冷介质对烹饪腔制冷,使得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快速降低,进而在预约阶段避免烹饪腔内的介质长时间处于较高的温度,减少了烹饪腔内介质降至设定温度的时长,在烹饪阶段结束后使得烹饪腔内的介质快速降至预设温度,从而减少用户等待的时长,使得烹饪结束后用户即可食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降温装置还包括:制冷件,制冷件被配置为对容纳腔制冷。
在该技术方案中,降温装置包括制冷件,通过制冷件实现对容纳腔内制冷介质的制冷,保证了容纳腔内制冷介质的制冷效果,提高了制冷速度、缩短了用户等待时长,并且提升了烹饪器具的自动化程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冷却腔,冷却腔设于锅体的外壁面或设于烹饪腔内,输送部与冷却腔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冷却腔,冷却腔设置在烹饪腔内或者包覆在锅体的外壁面上,且能够与烹饪腔内的介质热传导,输送部能够将制冷介质导入冷却腔内,实现对烹饪腔内介质的制冷。通过冷却腔的设置,实现了对烹饪腔内食材的降温,不需要直接向食材中添加制冷介质,保证了烹饪后的食材的口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设于烹饪腔内的冷却腔的体积大于或等于烹饪腔的体积的1/16,且小于烹饪腔的体积1/2。
在该技术方案中,设置在烹饪腔内的冷却腔的体积过小会影响降温效果,因此,将烹饪腔内的冷却腔的体积设置成大于或等于烹饪腔体积的1/16,保证了降温效率,降低了降温时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盖体,盖体与锅体可开合地连接;通道,通道设于盖体,通道与烹饪腔和容纳腔连通,输送部通过通道与烹饪腔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盖体和设置在盖体上的通道,通道连通烹饪腔和容纳腔,输送部通过通道将容纳腔内的制冷介质导入烹饪腔的食材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输送部包括:泵体,泵体与容纳腔连通,泵体被配置为泵送制冷介质以通过制冷介质对烹饪腔制冷。
在该技术方案中,输送部包括泵体,制冷介质包括液体,泵体的进口与容纳腔连通,泵体的出口与烹饪腔或烹饪器具的冷却腔连通,进而在降温装置对烹饪腔降温时,泵体将液体导入烹饪腔内或者冷却腔内,实现对烹饪腔内介质的液冷。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输送部还包括:送风风道,与烹饪腔或烹饪器具的冷却腔连通;风机,设于容纳腔,风机通过送风风道向烹饪腔或冷却腔内送风。
在该技术方案中,输送部包括送风风道和风机,风机设置在容纳腔内,通过送风风道将容纳腔内的冷气导入烹饪腔内或冷却腔内,实现对烹饪腔的风冷。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降温装置还包括:制冷部,与控制装置连接,制冷部被配置为对烹饪腔制冷。
在该技术方案中,降温装置还包括制冷部,制冷部与控制装置连接,用于对烹饪腔制冷,提高了降温装置的降温效率,并且,在通过泵体和容纳腔实现对烹饪腔内的介质适配降温后,还可通过制冷部维持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降温装置还包括:制冷片,与控制装置连接,制冷片的冷端设于锅体的外壁面和/或设于烹饪器具的盖体内;导冷片,设于锅体和冷端之间,或设于盖体的底壁和冷端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制冷部包括制冷片和导冷片,制冷片设置在锅体的外壁面上和/或设置在盖体内,其中,制冷片包括冷端和热端,冷端用于对烹饪腔内的介质制冷,导冷片起到提高冷端冷量的传导效率的作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装置,与控制装置连接,加热装置被配置为对锅体制热;第一温度检测件,与控制装置连接,用于检测锅体内介质的温度值;第二温度检测件,与控制装置连接,用于检测降温装置的制冷介质的温度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装置、第一温度检测件和第二温度检测件,第一温度检测件用于检测锅体内介质的温度值,在加热装置开启时,锅体内介质的温度逐渐升高,根据第一温度检测件可确定锅体内介质的温度变化,进而根据温度变化能够确定锅体内介质的第一重量,从而将介质的第一重量和制冷介质的降温参数进行匹配,实现对锅体内介质的制冷。第二温度检测件用于检测制冷介质的温度值,进而根据外界环境的温度和制冷介质的温度能够控制制冷介质的降温参数,达到节能降耗和控制食物品质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用于如第一方面任一技术方案提出的烹饪器具,控制方法包括:响应于运行指令,获取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重量;根据第一重量确定降温参数;按照降温参数控制降温装置工作。
本发明提出第二方面提出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响应于运行指令,获取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重量,根据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重量确定降温参数,进而根据降温参数控制降温装置工作,使得降温参数与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重量相适配,从而在预约阶段,降温装置能够将与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重量相适配的降温参数工作,以使烹饪腔内介质降低至较低的温度值,起到保鲜的作用;在烹饪完成后对烹饪腔内介质的降温阶段,降温装置能够按照与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重量相适配的降温参数工作,快速地降低了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从而便于用户的食用,避免烫伤情况的发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根据第一重量确定降温参数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第一重量,确定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由第一温度阈值降至第二温度阈值所需的制冷量;根据制冷量确定降温参数。
在该技术方案中,根据第一重量确定降温参数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第一重量确定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由第一温度阈值降至第二温度阈值所需的制冷量,进而根据制冷量确定降温参数。通过制冷介质对烹饪腔内的介质降温时,制冷介质吸收烹饪腔内介质的热量,烹饪腔内的介质吸收制冷介质的冷量,烹饪腔内的介质降至第二温度阈值时所释放的热量也就是烹饪腔内介质所需吸收的制冷量,该制冷量与制冷介质所释放的制冷量相适配。这样,根据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重量确定介质由第一温度阈值降至第二温度阈值所需的制冷量后,就相当于确定了制冷介质变为第二温度阈值所需要释放的制冷量,因此,能够根据制冷量确定制冷介质的降温参数,进而根据降温参数控制对烹饪腔降温,能够使烹饪腔内的介质快速降至第二温度阈值,使其满足保鲜性能、减少烹饪腔内介质冷却的时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降温装置包括容纳腔和输送部,容纳腔用于盛装制冷介质,降温参数包括制冷介质的第二重量或制冷介质的目标温度值,根据制冷量确定降温参数的步骤,具体包括:获取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第一比热容;根据制冷量、第一比热容、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第二温度阈值确定第二重量,其中,计算第二重量的公式为:M2=n×Q/{C1×(T1-T2)};Q为制冷量,C1为第一比热容,T1为制冷介质的温度值,T2为第二温度阈值,M2为第二重量,n为预设倍数。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的降温装置包括容纳腔和输送部,输送部将制冷介质导入烹饪腔的介质内,或导入烹饪器具的冷却腔内。在导入制冷介质时,可根据制冷量、制冷介质的第一比热容、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第二阈值温度值计算制冷介质的第二重量,其中,预设倍数的制冷量等于第二温度阈值与制冷介质的温度值之差,乘以第一比热容和第二重量,因此可计算出第二重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根据制冷量确定降温参数的步骤,具体包括:获取降温装置的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第一比热容;根据制冷量、第一比热容、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制冷介质的重量阈值,确定目标温度值;计算目标温度值的公式为:T0=T1-n×Q/(C1×M0);其中,Q为制冷量,C1为第一比热容,T1为制冷介质的温度值,M0为制冷介质的重量阈值,T0为目标温度值,n为预设倍数。
在该技术方案中,根据制冷量确定降温参数的过程还包括,根据制冷量、第一比热容、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制冷介质的重量阈值,计算目标温度值,其中,预设倍数的制冷量等于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目标温度值之差,乘以第一比热容和重量阈值。也就是,在导入食材内或冷却腔内的制冷介质的重量确定的情况下,计算出能够使烹饪腔内介质降温至第二温度阈值,制冷介质的目标温度值,从而将重量为重量阈值,温度为目标温度值的制冷介质导入容纳腔内,将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降低至第二温度阈值,实现了快速降温,并且避免向食材内或冷却腔内注入过量的制冷介质,使得制冷介质流出烹饪腔或冷却腔的情况。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降温装置包括制冷件,制冷件用于对容纳腔制冷,控制方法还包括:响应于运行指令,开启制冷件;确定制冷介质的目标温度值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基于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大于目标温度值;控制制冷件对容纳腔制冷直至制冷介质的温度值达到目标温度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降温装置还包括制冷件,制冷件用于对容纳腔制冷,在响应于运行指令后,开启制冷件,以提前制冷,缩短降温时长,在计算出目标温度值后,判断制冷介质的温度值与目标温度值的大小,当目标温度值小于制冷介质的温度值时,控制制冷件将制冷介质制冷至目标温度值,进而使得烹饪腔内的介质能够降低至第二温度阈值。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包括冷却腔,按照降温参数控制降温装置工作的步骤,具体包括:基于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控制输送部将第二重量的制冷介质注入烹饪腔内或冷却腔内;或基于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控制输送部将重量为重量阈值、温度为目标温度值的制冷介质注入烹饪腔内或冷却腔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包括冷却腔,控制降温装置对烹饪腔降温的过程,具体包括当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说明烹饪腔内的介质已经烹饪熟,此时对烹饪腔进行降温,具体地,在通过制冷介质的温度值计算出第二重量的基础上,向烹饪腔内或者冷却腔内注入第二重量的制冷介质;在通过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重量阈值计算出目标温度值且控制制冷件将制冷介质降温至目标温度值的基础上,控制输送部将重量为重量阈值,温度为目标温度值的制冷介质导入烹饪腔内或冷却腔内。这样,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与导入的制冷介质的制冷量相适配,实现了对烹饪腔内介质的快速降温,且能够快速将烹饪腔内的介质降温至第二温度阈值,缩短了降温时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包括加热装置,运行指令包括烹饪指令,控制方法还包括:响应于烹饪指令,开启加热装置,并获取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基于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关闭加热装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运行制冷包括烹饪指令,响应于烹饪指令,烹饪器具进入烹饪阶段,在烹饪阶段内,加热装置对烹饪腔进行加热,烹饪腔内的介质吸收热量直至温度值达到第一温度阈值,食材被烹饪熟。进而关闭加热装置,进入降温阶段。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获取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重量的步骤,具体包括:获取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二比热容和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根据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确定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变化率;根据温度变化率、第二比热容、加热功率确定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重量;其中,计算第一重量的公式为:M1=P/(C2×△T);P为加热功率,C2为第二比热容,M1为第一重量,△T为温度变化率。
在该技术方案中,获取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重量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确定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变化率,根据温度变化率、加热功率、第二比热容计算出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重量,其中,加热功率等于第一重量乘以第二比热容,再乘以温度变化率,这样,根据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比热容以及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能够计算出第一重量,进而供后续的制冷量的计算。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按照降温参数控制降温装置工作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基于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三温度阈值,开启加热装置;基于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关闭加热装置;第三温度阈值小于第二温度阈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按照降温参数控制降温装置降温后,通过加热装置将烹饪腔内食材的温度值维持在第二温度阈值至第三温度阈值之间,起到保温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还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任一项提出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因包括如上述第二方面任一技术方案提出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因此具有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发明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其中,图1和图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烹饪器具,102锅体,1020烹饪腔,104降温装置,1040容纳腔,1042输送部,1044制冷件,106冷却腔,108盖体,110通道,112制冷片,114导冷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9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出的烹饪器具100、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100,包括:锅体102、降温装置104和控制装置。
具体地,锅体包括烹饪腔1020,降温装置104被配置为对锅体102降温;控制装置用于获取锅体102内介质的第一重量,根据第一重量确定降温参数,并按照降温参数控制降温装置104工作。
本发明提供的烹饪器具100包括锅体102、降温装置104和控制装置,锅体102具有烹饪腔,用于盛装食材等介质,降温装置104用于对烹饪腔1020降温,进而在烹饪完成后食材的温度较低,用户能够直接食用,防止烫伤的情况的发生,并且不需要如相关技术中通过自然冷却降温,减少了用户等待的时长。其中,控制装置能够获取烹饪腔1020内的介质的第一重量,并且根据第一重量确定降温参数,从而使得降温参数与介质的重量适配,快速降低烹饪腔1020内介质的温度值,进一步缩短了降温时长。
具体地,烹饪器具100包括重量检测装置,重量检测装置设置在锅体102内并与控制装置连接,通过重量检测装置能够确定烹饪腔1020内介质的第一重量。或者,烹饪器具100包括输入装置,输入装置与控制装置连接,用户可对放入烹饪腔1020内的介质进行称重,进而用户可通过输入装置将倒入到烹饪腔1020内的介质的第一质量输入进烹饪器具100,以供控制装置确定降温参数。当然,烹饪器具100还可设置第一温度检测件,第一温度检测件与控制装置连接,通过第一温度检测件检测出烹饪腔1020内介质的温度变化情况,进而根据烹饪腔1020内介质的第二比热容值确定烹饪腔1020内介质的第一重量,其中,可预先将烹饪腔1020内不同介质的比热容存储在烹饪器具100内,具体应用时可在查询后进行选定。
需要说明的是,降温参数至少包括:制冷介质的重量和制冷介质的温度,在具体应用中,烹饪阶段结束时,需要将烹饪腔1020内介质的温度值由第一温度阈值降至第二温度阈值,这样,根据烹饪腔1020内介质的第一重量,能够确定使烹饪腔1020内介质降低至第二温度阈值所需的制冷介质的第二重量,或者所需的制冷介质的目标温度值,从而通过重量为第二重量或者温度值为目标温度值的制冷介质对烹饪腔1020内的介质制冷,能够使烹饪腔1020内的介质快速降低至第二温度阈值。也就是,在烹饪阶段结束时,根据与第一重量相适配的制冷介质的重量或制冷介质的温度对烹饪腔1020降温后,能够使得烹饪腔1020内的介质降至设定的第二温度阈值,并且,由于确定了制冷介质的温度和重量,因此可在烹饪阶段结束时使得烹饪腔1020内的食材快速达到设定的温度值,进一步缩短了降温时长。
在具体应用中,烹饪器具100的运行程序至少包括预约阶段和烹饪阶段。
在预约阶段下,根据烹饪腔1020内介质的第一重量确定降温参数,按照降温参数控制降温装置104对烹饪腔1020降温,烹饪腔1020内介质的温度值快速降低至低于外界环境的温度值,进一步地,通过降温装置104的降温,使得烹饪腔1020内介质处于较低的温度下,在该温度下细菌不能繁殖或者繁殖率较低,进而实现对烹饪腔1020内介质的保鲜。
在烹饪阶段下,根据烹饪腔1020内介质的第一重量确定降温参数,按照降温参数控制降温装置104对烹饪腔1020降温,使烹饪腔1020内烹饪熟的介质能够快速降至可食用的温度,进而避免了用户的等待时长。
可以理解的是,在预约阶段下,烹饪腔1020内介质的第二温度阈值与在降温阶段下的烹饪腔1020内介质的第二温度阈值不同,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的运行程序还包括保温阶段,在保温阶段下,可将烹饪腔1020内的温度维持到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预设时长或者直至用户取消烹饪。
可以理解的是,烹饪腔1020内的介质包括食材和水等。
进一步地,降温装置104自带制冷源,或者降温装置104连接外置制冷源,如冰箱、压缩机换热***等。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降温装置104包括:容纳腔1040和输送部1042,容纳腔1040被配置为盛装制冷介质;输送部1042与容纳腔1040连通,输送部1042被配置为输送制冷介质以通过制冷介质对烹饪腔1020制冷。
在该实施例中,降温装置104包括容纳腔1040和输送部1042,容纳腔1040用于盛装制冷介质,输送部1042用于输送制冷介质,以对烹饪腔1020内的介质降温,使得烹饪腔1020内介质的温度值快速降低,进而在预约阶段避免烹饪腔1020内的介质长时间处于较高的温度,减少了烹饪腔1020内介质降至设定温度的时长,在烹饪阶段结束后使得烹饪腔1020内的介质快速降至预设温度,从而减少用户等待的时长,使得烹饪结束后用户即可食用。
具体地,当控制装置根据烹饪腔1020内介质的第一重量确定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制冷介质的重量后,在烹饪阶段结束后或在预约阶段,输送部1042将容纳腔1040内的制冷介质按照与第一重量对应的降温参数输送制冷介质,以对烹饪腔1020进行制冷,使得烹饪腔1020内的介质降至预设的温度。
可以理解的是,制冷介质包括水,水可以通过输送部1042导入烹饪腔1020内或者烹饪腔1020外部的冷却腔106,来对烹饪腔1020内的介质降温,当烹饪腔1020内的介质为粥时,可直接将水导入粥内。当然,制冷介质也可以是其他介质,比如空气等,此时,降温参数包括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制冷时长,比如,确定烹饪腔1020内介质的第一重量后,确定与第一重量适配的制冷量,进而适配与制冷量对应的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制冷时长,在预约阶段或烹饪阶段结束后,将烹饪腔1020内的介质准确降温到预设温度。具体地,对于制冷量和降温参数的适配方法,具体可以为:可预先通过对烹饪腔1020持续输出制冷介质(持续输出时长为1分钟至24小时)来确定与制冷量对应的制冷温度和制冷时长。
在具体应用中,容纳腔1040内的制冷介质,可以为用户放置的提前降温的水或者冰块等其他冷源,在烹饪阶段结束后通过输送部1042输送制冷介质,对烹饪腔1020内的食材降温。当然,也可通过设置制冷件1044对容纳腔1040内的介质制冷,从而避免用户操作,提高了烹饪器具100的自动化程度。
具体地,锅体102为第一锅体102,烹饪器具100还包括第二锅体102,第一锅体102设于第二锅体102内,容纳腔1040和输送部1042设于第二锅体102外部。
实施例三: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降温装置104还包括:制冷件1044,制冷件1044被配置为对容纳腔1040制冷。
在该实施例中,降温装置104包括制冷件1044,通过制冷件1044实现对容纳腔1040内制冷介质的制冷,保证了容纳腔1040内制冷介质的制冷效果,提高了制冷速度、缩短了用户等待时长,并且提升了烹饪器具100的自动化程度。
具体地,可在烹饪阶段开始时就开启制冷件1044,实现提前预冷,进一步缩短了对烹饪腔1020内介质的制冷时长。
在具体应用中,制冷件1044为半导体制冷件,半导体制冷件包括冷端和热端,冷端贴合在容纳腔1040的外壁面上。进一步地,热端还设有散热部,用于将热端产生的热量导出烹饪器具100,进一步地,在烹饪阶段,还可将热端产生的热量导入烹饪腔1020,通过该部分热量加快烹饪速度。
在另一个应用中,制冷件1044为风冷装置或者压缩机制冷***,当制冷件1044为风冷装置时,风冷装置包括风扇,通过风扇送风,使得容纳腔1040内的制冷介质降温,进一步地,风扇对其他制冷设备产生的冷气进行导流,进而对容纳腔1040内的制冷介质快速降温。当制冷件1044为压缩机制冷***时,压缩机制冷***包括由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构成的换热流路,蒸发器围设在容纳腔1040周侧,用于吸收容纳腔1040内制冷介质的热量,使得制冷介质的温度降低,进而通过输送部1042输送制冷介质,以对烹饪腔1020制冷。
实施例四: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冷却腔106,冷却腔106设于锅体102的外壁面或设于烹饪腔1020内,输送部1042与冷却腔106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冷却腔106,冷却腔106设置在烹饪腔内或者包覆在锅体102的外壁面上,且能够与烹饪腔内的介质热传导,输送部1042能够将制冷介质导入冷却腔106内,实现对烹饪腔内介质的制冷。通过冷却腔106的设置,实现了对烹饪腔内食材的降温,不需要直接向食材中添加制冷介质,保证了烹饪后的食材的口感。
需要说明的是,冷却腔106设置在烹饪腔1020内时,冷却腔106就是烹饪腔1020,或者,冷却腔106设置在烹饪腔1020内,但是与食材存放的腔区别,也即冷却腔106设置在烹饪腔1020内,且食材位于冷却腔106外,这样,通过冷却腔106冷却烹饪腔1020实现食材的冷却。
进一步地,设于烹饪腔内的冷却腔106的体积大于或等于烹饪腔的体积的1/16,且小于烹饪腔的体积1/2。
在该实施例中,设置在烹饪腔内的冷却腔106的体积过小会影响降温效果,因此,将烹饪腔内的冷却腔106的体积设置成大于或等于烹饪腔体积的1/16,保证了降温效率,降低了降温时长。
当然,冷却腔106的体积过大则会影响烹饪腔内食材的盛装量,因此,冷却腔106的体积应小于烹饪腔的体积,进一步地,冷却腔106小于烹饪腔体积的1/2。
其中,当烹饪腔1020内的冷却腔106的体积设置成等于烹饪腔体积的1/16时,等同于烹饪腔内烹饪75g大米所占的体积。
实施例五: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盖体108,盖体108与锅体可开合地连接;通道110,通道110设于盖体108,通道110与烹饪腔1020和容纳腔1040连通,输送部1042通过通道110与烹饪腔1020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还包括盖体108和设置在盖体108上的通道110,通道110连通烹饪腔和容纳腔1040,输送部1042通过通道110将容纳腔1040内的制冷介质导入烹饪腔1020内。
在具体应用中,将制冷介质直接导入烹饪腔1020中,也即直接导入烹饪腔1020的食材中,这样,在烹饪米饭或者粥时,添加的制冷介质可以在烹饪前、烹饪中、烹饪完成中任一阶段对米饭或干米或粥降温,促进抗性淀粉的提升,实现低糖健康饭的烹饪。
进一步地,锅体102还设有排出通道,添加的制冷介质可在对食材降温后通过排出通道排出锅体102。
在另一种情况中,当在锅体102内放置蒸笼,通过蒸笼烹饪食材时,蒸笼限定出烹饪腔1020,介质盛放在蒸笼的烹饪腔1020中,添加的制冷介质对蒸笼的烹饪腔1020制冷,然后流出至烹饪腔1020外、锅体102内。
当然,在烹饪粥类制品时,也可以通过合理选择制冷介质的水量而使制冷介质与食材融合,不需要将制冷介质排出锅体102。
实施例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二至实施例四中任一项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输送部1042包括:泵体,泵体被配置为泵送制冷介质以通过制冷介质对烹饪腔1020制冷。
在该实施例中,输送部1042包括泵体,制冷介质包括水,泵体的进口与容纳腔1040连通,泵体的出口与烹饪腔1020或烹饪器具100的冷却腔106连通,进而在降温装置104对烹饪腔1020降温时,泵体将低温水导入烹饪腔内或者冷却腔106内,实现对烹饪腔1020内介质的制冷。
具体地,在泵体将制冷介质导入冷却腔106内的情况下,降温装置104包括出水管和进水管,出水管与泵体的出口和冷却腔106连通,进水管与冷却腔106和容纳腔1040连通,这样,在运行过程中,泵体将容纳腔1040内与第一重量适配的制冷介质通过出水管泵入冷却腔106内,在降温阶段结束后,或者在用户使用完烹饪器具100后,还能够通过泵体和出水管将冷却腔106内的制冷介质抽出来,进而避免制冷介质长期存储在冷却腔106内滋生细菌。
实施例七: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二至实施例五中任一项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输送部1042还包括:送风风道和风机,送风风道与烹饪腔1020或烹饪器具100的冷却腔106连通;风机设于容纳腔1040,风机通过送风风道向烹饪腔1020或冷却腔106内送风。
在该实施例中,输送部1042包括送风风道和风机,风机设置在容纳腔1040内,通过送风风道将容纳腔1040内的冷空气导入烹饪腔1020内或冷却腔106内,实现对烹饪腔1020的风冷。
可以理解的是,制冷介质为冷空气。在制冷介质为冷空气的情况下,可通过制冷介质持续(持续时间为24小时至48小时)对烹饪腔1020制冷,以将冷空气的制冷量与制冷时长、制冷温度进行适配,将适配结果存储在烹饪器具100中,进而在获取第一重量时,可确定制冷时长和制冷温度值,进而按照制冷时长和制冷温度值对烹饪腔1020制冷,使其快速降低至预设温度。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上还设有相应的出风结构,风机将容纳腔1040内的冷气导入烹饪腔1020内或烹饪腔内,对食材降温后,由出风结构排出烹饪器具100。
实施例八: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降温装置104还包括:制冷部,与控制装置连接,制冷部被配置为对烹饪腔1020制冷。
在该实施例中,降温装置104还包括制冷部,制冷部与控制装置连接,用于对烹饪腔1020制冷,提高了降温装置104的降温效率,并且,在通过泵体和容纳腔1040实现对烹饪腔1020内的介质适配降温后,还可通过制冷部维持烹饪腔1020内介质的温度。
进一步地,制冷部包括制冷片组件、风冷结构、水冷结构或者压缩机制冷结构。其中,风冷结构包括风扇,风扇能够向烹饪腔1020的烹饪腔内或者烹饪腔的外壁面送风;水冷结构包括水泵水箱和管道,管道缠绕在烹饪腔的外壁面,泵体与水箱以及管道构成循环水流路,进而实现对烹饪腔内介质的制冷;压缩机制冷结构包括由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构成的换热流路,蒸发器用于吸收烹饪腔1020内介质的温度,以使烹饪腔1020内的介质降温,其中,蒸发器围设在容纳腔1040的外壁面上,提高了制冷效果。
具体地,如图1所示,制冷部包括:制冷片112,与控制装置连接,制冷片112的冷端设于锅体102的外壁面和/或设于烹饪器具100的盖体108内;导冷片114,设于锅体102和冷端之间,或设于盖体108的底壁和冷端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制冷部包括制冷片112和导冷片114,制冷片112设置在锅体102的外壁面上和/或设置在盖体108内,其中,制冷片112包括冷端和热端,冷端用于对烹饪腔1020内的介质制冷,导冷片114起到提高冷端冷量的传导效率的作用。
进一步地,热端设置有散热部,用于将热端的热量导出烹饪器具100。
可以理解的是,盖体108内设有容置空间,盖体108内的制冷片112设置在容置空间内,制冷片112的冷端朝向烹饪腔1020设置,且制冷片112的冷端和盖体108的底壁之间设有导冷片114,从而将冷量导入烹饪腔1020内,以实现对烹饪腔1020内介质的制冷,提高了制冷效率。
在具体应用中,当烹饪器具100处于预约阶段下,通过第一重量确定制冷介质的降温参数,并按照降温参数导入制冷介质后,通过制冷片112维持烹饪腔1020内的低温环境,具体地,当烹饪腔1020内介质的温度值升高至预设值时,开启制冷片112制冷,当烹饪腔1020内的温度值降低至预设值时,关闭制冷片112。
实施例九: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加热装置、第一温度检测件和第二温度检测件。加热装置与控制装置连接,加热装置被配置为对锅体102制热;第一温度检测件与控制装置连接,用于检测锅体102内介质的温度值;第二温度检测件与控制装置连接,用于检测降温装置104的制冷介质的温度值。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加热装置、第一温度检测件和第二温度检测件,第一温度检测件用于检测锅体102内介质的温度值,在加热装置开启时,锅体102内介质的温度逐渐升高,根据第一温度检测件可确定锅体102内介质的温度变化,进而根据温度变化能够确定锅体102内介质的第一重量,从而将介质的第一重量和制冷介质的降温参数进行匹配,实现对锅体102内介质的制冷。第二温度检测件用于检测制冷介质的温度值,进而根据外界环境的温度和制冷介质的温度能够控制制冷介质的降温参数,达到节能降耗和控制食物品质的作用。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计时装置,根据计时装置、第一温度检测件能够确定烹饪腔1020内介质的温度变化率,进而根据烹饪腔1020内介质的第二比热容能够确定第一介质的第一重量。
实施例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明,还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如图3所示,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302:响应于运行指令;
步骤304:获取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重量;
步骤306:根据第一重量确定降温参数;
步骤308:按照降温参数控制降温装置工作。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出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响应于运行指令,获取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重量,根据锅体内介质的第一重量确定降温参数,进而根据降温参数控制降温装置工作,使得降温参数与锅体内介质的第一重量相适配,从而在预约阶段,降温装置能够将与锅体内介质的第一重量相适配的降温参数工作,以使锅体内介质降低至较低的温度值,起到保鲜的作用;在烹饪完成后对锅体内介质的降温阶段,降温装置能够按照与锅体内介质的第一重量相适配的降温参数工作,快速地降低了锅体内介质的温度值,从而便于用户的食用,避免烫伤情况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降温参数至少包括:制冷介质的重量和制冷介质的温度,也即,根据第一重量确定制冷介质的重量和/或制冷介质的温度,进而按照制冷介质的重量和/或制冷介质的温度对锅体制冷。
实施例十一:
如图4所示,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402:响应于运行指令;
步骤404:获取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重量;
步骤406:根据第一重量,确定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由第一温度阈值降至第二温度阈值所需的制冷量;
步骤408:根据制冷量确定降温参数;
步骤410:按照降温参数控制降温装置工作。
在该实施例中,根据第一重量确定降温参数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第一重量确定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由第一温度阈值降至第二温度阈值所需的制冷量,进而根据制冷量确定降温参数。通过制冷介质对锅体内的介质降温时,制冷介质吸收锅体内介质的热量,锅体内的介质吸收制冷介质的冷量,锅体内的介质降至第二温度阈值时所释放的热量也就是锅体内介质所需吸收的制冷量,该制冷量与制冷介质所释放的制冷量相适配。这样,根据锅体内介质的第一重量确定介质由第一温度阈值降至第二温度阈值所需的制冷量后,就相当于确定了制冷介质变为第二温度阈值所需要释放的制冷量,因此,能够根据制冷量确定制冷介质的降温参数,进而根据降温参数控制对锅体降温,能够使锅体内的介质快速降至第二温度阈值,使其满足保鲜性能、减少锅体内介质冷却的时长。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公式Q=C×M×△t,能够确定锅体内介质在温度变化过程中所释放的热量,其中,Q为释放的热量,也即降温所需吸收的制冷量,C为比热容,△t为温度变化值,对于锅体内的介质而言,△t为第一温度阈值与第二温度阈值之差。
实施例十二:
如图5所示,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502:响应于运行指令;
步骤504:获取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重量;
步骤506:根据第一重量,确定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由第一温度阈值降至第二温度阈值所需的制冷量;
步骤508:获取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第一比热容,根据制冷量、第一比热容、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第二温度阈值确定第二重量;
步骤510:控制输送部将第二重量的制冷介质注入烹饪腔内或冷却腔内。
其中,计算第二重量的公式为:M2=n×Q/{C1×(T1-T2)};
Q为制冷量,C1为第一比热容,T1为制冷介质的温度值,T2为第二温度阈值,M2为第二重量,n为预设倍数。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降温装置包括容纳腔和输送部,输送部将制冷介质导入锅体的介质内,或导入烹饪器具的冷却腔内。在导入制冷介质时,可根据制冷量、制冷介质的第一比热容、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第二阈值温度值计算制冷介质的第二重量,其中,预设倍数的制冷量等于第二温度阈值与制冷介质的温度值之差,乘以第一比热容和第二重量,因此根据该公式可计算出第二重量,进而将第二重量的制冷介质注入锅体内或冷却腔内,对锅体内的介质降温。
可以理解的是,当制冷介质被导入食材内或冷却腔(包括设置在锅体内的冷却腔和设置在锅体外的冷却腔)时,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设定了预设倍数,也即制冷介质将锅体内的介质降温至第二温度阈值所释放的制冷量,等于预设倍数的锅体内的介质降温至第二温度阈值所需的制冷量,具体地,直接作用于食材内或冷却腔内的制冷介质的制冷量为锅体内介质由第一温度阈值降至第二温度阈值所需的制冷量的1至5倍。当制冷介质直接作用于食材内或者锅体内的冷却腔时,预设倍数可以设置为1,当然,也可以根据环境的影响设置为1至5之间的其他数值。
进一步地,在预约阶段,预设倍数的设置应随时间的变化而设置,在该阶段,预设倍数为2至24中的任意数值。
具体地,可通过检测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环境温度值,根据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环境温度值确定预设倍数的取值,以便控制制冷量的输入,达到节能降耗和控制食物品质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制冷介质的温度值低于第二温度阈值。
实施例十三:
如图6所示,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602:响应于运行指令;
步骤604:获取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重量;
步骤606:根据第一重量,确定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由第一温度阈值降至第二温度阈值所需的制冷量;
步骤608:获取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第一比热容,根据制冷量、第一比热容、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制冷介质的重量阈值,确定目标温度值;
步骤610:控制输送部将重量为重量阈值、温度为目标温度值的制冷介质注入烹饪腔内或冷却腔内。
其中,计算目标温度值的公式为:T0=T1-n×Q/(C1×M0);Q为制冷量,C1为第一比热容,T1为制冷介质的温度值,M0为制冷介质的重量阈值,T0为目标温度值,n为预设倍数。
在该实施例中,根据制冷量确定降温参数的过程还包括,根据制冷量、第一比热容、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制冷介质的重量阈值,计算目标温度值,其中,预设倍数的制冷量等于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目标温度值之差,乘以第一比热容和重量阈值。也就是,在导入食材内或冷却腔内的制冷介质的重量确定的情况下,计算出能够使锅体内介质降温至第二温度阈值,制冷介质的目标温度值,从而将重量为重量阈值,温度为目标温度值的制冷介质导入容纳腔内,将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降低至第二温度阈值,实现了快速降温,并且避免向食材内或冷却腔内注入过量的制冷介质,使得制冷介质流出锅体或冷却腔的情况。
同样地,考虑到外界环境和结构限定,设定了预设倍数,具体地,直接作用于食材内或冷却腔内的制冷介质的制冷量为锅体内介质由第一温度阈值降至第二温度阈值所需的制冷量的1至5倍。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比热容、第二比热容和重量阈值可预先存储在烹饪器具内,在计算时调用即可。
在具体应用中,直接作用于食材内或锅体内的冷却腔中的制冷介质的重量大于或等于100g,且小于或等于1000g,温度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10℃,制冷持续的时长大于或等于1分钟,且小于或等于120分钟。
实施例十四: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制冷介质为冷空气,降温参数还包括降温时长和冷空气的目标温度值,根据制冷量确定降温参数的过程还包括:获取制冷介质的温度值,根据制冷量、制冷介质的温度值,确定降温时长;或获取制冷介质的温度值,根据制冷量、制冷介质的温度值、预设时长确冷空气的目标温度值。
在该实施例中,可预先通过对锅体持续输出制冷介质(持续输出时长为1分钟至24小时)来确定冷空气输出不同的制冷量所对应的制冷温度和降温时长,对制冷量和降温持续的时长、制冷的温度进行适配,也即对第一重量和降温的持续时长、制冷的温度进行适配。进而在具体烹饪过程中,通过确定制冷量,对应查找与制冷量适配的制冷温度和降温时长,或查找与制冷量适配的预设时长和冷空气的目标温度值,进而控制冷空气对锅体按照上述降温参数降温,使锅体内的介质降温至第二温度值阈值。
其中,冷空气可以为其他家电设备所产生的,比如外接冰箱或空调器,也可以是通过本申请自带的结构产生的,比如,在降温装置的容纳腔内设置风机和送风通道,风机通过送风通道将容纳腔内的冷水上方的冷空气排入锅体内或冷却腔内。
实施例十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降温装置包括制冷件,制冷件用于对容纳腔制冷,控制方法还包括:响应于运行指令,开启制冷件;步骤608之后,还包括:基于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大于目标温度值;控制制冷件对容纳腔制冷直至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目标温度值。
在该实施例中,降温装置还包括制冷件,制冷件用于对容纳腔制冷,在响应于运行指令后,开启制冷件,以提前制冷,缩短降温时长,在计算出目标温度值后,判断制冷介质的温度值与目标温度值的大小,当目标温度值小于制冷介质的温度值时,控制制冷件将制冷介质制冷至目标温度值,进而使得锅体内的介质能够降低至第二温度阈值。
可以理解的是,当目标温度值大于制冷介质的温度值时,可计算在当前温度值下所需的第二重量,进而调整为将第二重量的制冷介质导入锅体内或冷却腔内的方案。
可以理解的是,在相应运行指令后,开启制冷件,对容纳腔内的制冷介质制冷,使其降温至预设温度,进而在向锅体内或冷却腔内导入制冷介质时计算制冷介质的第二重量即可。
实施例十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烹饪器具包括加热装置,运行指令包括烹饪指令,控制方法还包括:响应于烹饪指令,开启加热装置,并获取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基于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达到第一温度阈值,关闭加热装置。
在该实施例中,运行制冷包括烹饪指令,响应于烹饪指令,烹饪器具进入烹饪阶段,在烹饪阶段内,加热装置对锅体进行加热,锅体内的介质吸收热量直至温度值达到第一温度阈值,食材被烹饪熟。进而关闭加热装置,进入降温阶段。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包括冷却腔,冷却腔设于烹饪腔内或锅体外壁面,步骤308,具体包括:基于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控制输送部将第二重量的制冷介质注入锅体内或冷却腔内;或基于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控制输送部将重量为重量阈值、温度为目标温度值的制冷介质注入锅体内或冷却腔内。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包括冷却腔,控制降温装置对烹饪腔降温的过程,具体包括当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说明锅体内的介质已经烹饪熟,此时对烹饪腔进行降温,具体地,在通过制冷介质的温度值计算出第二重量的基础上,向烹饪腔内或者冷却腔内注入第二重量的制冷介质;在通过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重量阈值计算出目标温度值且控制制冷件将制冷介质降温至目标温度值的基础上,控制输送部将重量为重量阈值,温度为目标温度值的制冷介质导入锅体内或冷却腔内。这样,锅体内介质的温度值与导入的制冷介质的制冷量相适配,实现了对锅体内介质的快速降温,且能够快速将锅体内的介质降温至第二温度阈值,缩短了降温时长。
需要说明的是,在预约阶段下,根据第一重量确定降温参数后,即可控制输送部按照降温参数导入制冷介质。
进一步地,步骤304,具体包括:获取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二比热容和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根据锅体内介质的温度值确定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变化率;根据温度变化率、第二比热容、加热功率确定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重量;其中,计算第一重量的公式为:M1=P/(C2×△T);P为所述加热功率,C2为所述第二比热容,M1为所述第一重量,△T为所述温度变化率。
在该实施例中,获取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重量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确定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变化率,根据温度变化率、加热功率、第二比热容计算出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重量,其中,加热功率等于第一重量乘以第二比热容,再乘以温度变化率,这样,根据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比热容以及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能够计算出第一重量,进而供后续的制冷量的计算。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确定温度变化率的过程中,具体可以为获取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温度值,在加热时长阈值后获取第二温度值,进而温度变化率等于第二温度值与第一温度值的差,除以时长阈值,还可以获取烹饪腔内介质由一个预设温度升温到另一预设温度所需的时长,进而确定温度变化率,当然,确定温度变化率的方式还有多种,再此不一一列举。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重量的获取,不局限于该实施例的方式,还可通过重量即检测装置获取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重量,或者用户直接将介质的第一重量输入在烹饪器具内,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步骤308之后,还包括:基于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三温度阈值,开启加热装置;基于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关闭加热装置;第三温度阈值小于第二温度阈值。
在该实施例中,在按照降温参数控制降温装置降温后,通过加热装置将锅体内食材的温度值维持在第二温度阈值至第三温度阈值之间,起到保温的作用。
具体地,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和第三温度阈值预先存储在烹饪器具内,具体的取值可依据实际情况而定。
实施例十七: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烹饪器具包括锅体、降温装置和控制装置,在烹饪器具烹饪过程中,控制装置能够获取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重量,根据第一重量确定与第一重量适配的降温参数,在烹饪过程结束时,将达到第一重量对应的制冷量加入到烹饪腔内的食材中,或添加在烹饪腔的冷却腔内,实现对锅体内食材的快速降温,使食材快速达到特定的温度。运行指令包括烹饪指令,降温装置包括容纳腔和输送部,可将提前降温的水和冰块等其他冷源放置在容纳腔内,在烹饪程序结束后,通过输送部将计算出的第二重量的制冷介质导入容纳腔内。
如图7所示,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702:响应于烹饪指令;
步骤704:开启加热装置,并获取锅体内介质的温度值;
步骤706:根据锅体内介质的温度值、确定锅体内介质的温度变化率,根据温度变化率、第二比热容、加热功率确定锅体内介质的第一重量;
步骤708:根据第一重量,确定锅体内介质的温度值由第一温度阈值降至第二温度阈值所需的制冷量;
步骤710:获取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第一比热容,根据制冷量、第一比热容、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第二温度阈值确定第二重量;
步骤712:判断锅体内介质的温度值是否达到第一温度阈值,若是,进入步骤714,否则,返回步骤712;
步骤714:关闭加热装置,控制输送部将第二重量的制冷介质注入锅体内或冷却腔内;
步骤716:控制锅体内介质的温度值维持在第二温度阈值和第三温度阈值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响应于烹饪指令,进入烹饪阶段,在烹饪阶段下,锅体内介质的温度不断升高,根据锅体内介质的温度变化情况能够确定锅体内介质的温度变化率,进而根据加热功率、第二比热容能够计算出锅体内介质的第一重量,根据第一重量计算出锅体内介质由第一温度阈值降至第二温度阈值所需的制冷量,并根据制冷量计算出制冷介质的第二重量,进而在锅体内介质的温度值达到第一温度阈值的情况下,将制冷介质导入锅体内或冷却腔内,实现制冷。其中,第一重量等于加热功率除以第二比热容和温度变化率之积;第二重量等于预设倍数的制冷量与第一比热容之商,除以制冷介质的温度值与第二温度阈值之差。
可以理解的是,烹饪器具还包括制冷部,在烹饪程序开启时,制冷部预先制冷,在步骤714中,具体包括:控制输送部将制冷介质导入锅体内或冷却腔内,作为一级制冷,在此之后,还包括二级制冷,二级制冷具体为,控制制冷部对锅体制冷。
其中,第一温度阈值大于或等于90℃,第二温度阈值小于或等于50℃,大于或等于10℃。当然,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二温度阈值也可是其他温度值。
可以理解的是,若用户不需要对锅体内的介质降温,在烹饪结束后,锅体内的介质的温度值通过加热装置维持在预设温度范围内。
具体地,制冷介质包括水,第二重量和制冷量均满足公式Q=C×M×△t,其中Q为制冷量,M为重量,C为比热容,△t为温度变化量。这样,在确定锅体内介质由第一温度阈值降低至第二温度阈值所需的制冷量时,满足:Q1=C1×M1×△t1,其中,Q1为锅体内介质由第一温度阈值降低至第二温度阈值所需的制冷量,C1为锅体内介质的第二比热容,M1为锅体内介质的第一重量,△t1为锅体内介质由第一温度阈值降低至第二温度阈值的温度变化量;在计算第二重量时,满足:nQ1=C2×M2×△t2,其中,n为预设倍数,C2为制冷介质的第一比热容,M2为制冷介质的第二重量,△t2为制冷介质由当前温度升至第二温度阈值的温度变化量。这样,通过第一重量就能确定将锅体内的介质降温至第二温度阈值所需的制冷介质的重量,使得第一重量与注入到锅体内的第二重量相适配。
实施例十八: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烹饪器具包括锅体、降温装置和控制装置,在烹饪器具烹饪过程中,控制装置能够获取锅体内介质的第一重量,根据第一重量确定与第一重量适配的降温参数,在烹饪过程结束时,将达到第一重量对应的制冷量加入到锅体内的食材中,或添加在锅体的冷却腔内,实现对锅体内食材的快速降温,使食材快速达到特定的温度。运行指令包括烹饪指令,降温装置包括容纳腔和输送部和对容纳腔制冷的制冷件,制冷件能够将容纳腔内的水制冷至目标温度值,进而在烹饪程序结束后,通过输送部将制冷介质导入容纳腔内。
如图8所示,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802:响应于烹饪指令;
步骤804:开启加热装置和制冷件,并获取锅体内介质的温度值;
步骤806:根据锅体内介质的温度值、确定锅体内介质的温度变化率,根据温度变化率、第二比热容、加热功率确定锅体内介质的第一重量;
步骤808:根据第一重量,确定锅体内介质的温度值由第一温度阈值降至第二温度阈值所需的制冷量;
步骤810:获取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第一比热容,根据制冷量、第一比热容、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制冷介质的重量阈值,确定目标温度值;
步骤812:控制制冷件制冷直至制冷介质的温度值达到目标温度值;
步骤814:判断锅体内温度值是否达到第一温度阈值,若是,进入步骤816,否则,返回步骤814;
步骤816:关闭加热装置,控制输送部将重量为重量阈值、温度为目标温度值的制冷介质注入锅体内或冷却腔内;
步骤818:控制锅体内介质的温度值维持在第二温度阈值和第三温度阈值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响应于烹饪指令,进入烹饪阶段,在烹饪阶段下,锅体内介质的温度不断升高,根据锅体内介质的温度变化情况能够确定锅体内介质的温度变化率,进而根据加热功率、第二比热容能够计算出锅体内介质的第一重量,根据第一重量计算出锅体内介质由第一温度阈值降至第二温度阈值所需的制冷量,并根据制冷量计算出目标温度值,进而控制制冷件将锅体内介质降温至目标温度值,并在锅体内介质的温度值达到第一温度阈值的情况下,将制冷介质导入锅体内或冷却腔内,实现制冷。其中,第一重量等于加热功率除以第二比热容和温度变化率之积;目标温度值等于制冷介质的温度值与预设倍数的制冷量除以第一比热容和重量阈值之积的差。烹饪程序开始后开启制冷件,实现了提前预冷,降低了用户等待的时长。
具体地,在确定锅体内介质由第一温度阈值降低至第二温度阈值所需的制冷量时,满足:Q1=C1×M1×△t1,目标温度值满足:nQ1=C2×M3×(t1-t2),其中,M3为重量阈值,t1为制冷介质的当前温度值,t2为目标温度值。
输送部用于将容纳腔内的制冷介质导入烹饪腔内或导入冷却腔内。直接注入到烹饪腔外部(冷却腔)的制冷介质的制冷介质,考虑到外界环境和结构限定的影响,将预设倍数设置为1至5之间的任意数值。直接注入到烹饪腔内部的制冷介质的第二重量和重量阈值大于或等于100g,且小于或等于1000g,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10℃,进一步地,制冷介质的温度值为5℃。制冷持续时间为1分钟至120分钟,进一步地,制冷时长为20分钟。其中,预设倍数的设置应当随时间变化设置,预设倍数为2至24中任意数值。
实施例十九:
如图9所示,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902:响应于预约指令;
步骤904:开启制冷件,获取锅体内介质的当前温度值和锅体内介质的第一重量;
步骤906:根据第一重量,确定锅体内介质的温度值由当前温度值降至第四温度阈值所需的制冷量;
步骤908:根据制冷量确定降温参数,并控制降温装置按照降温参数对锅体内的介质制冷;
步骤910:控制锅体内介质的温度值维持在第四温度阈值和第五温度阈值之间;
步骤912:判断运行时长是否达到预设时长,若是,则结束,若否则返回步骤910。
在该实施例中,在预约阶段下,开启制冷件对制冷介质制冷,根据第一重量确定制冷量,根据制冷量确定降温参数,进而控制降温装置按照降温参数工作,并将锅体内的介质的温度值维持在第四温度阈值和第五温度阈值之间。
其中,第一重量的获取可以是根据重量传感器或用户输入,根据制冷量确定降温参数,进而控制降温装置按照降温参数工作的具体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烹饪器具还设有制冷部,通过制冷部将锅体内的温度值维持在第四温度阈值和第五温度阈值之间。
实施例二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还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任一项提出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因包括如上述第二方面任一实施例提出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因此具有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所述锅体包括烹饪腔;
降温装置,所述降温装置被配置为对所述烹饪腔降温;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用于获取所述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重量,根据所述第一重量确定降温参数,并按照所述降温参数控制所述降温装置工作;
所述降温装置包括:
容纳腔,所述容纳腔被配置为盛装制冷介质;
输送部,所述输送部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输送部被配置为输送所述制冷介质以通过所述制冷介质对所述烹饪腔制冷;
冷却腔,所述冷却腔设于所述锅体的外壁面或设于所述烹饪腔内,所述输送部与所述冷却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装置还包括:
制冷件,所述制冷件被配置为对所述容纳腔制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设于所述烹饪腔内的所述冷却腔的体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烹饪腔的体积的1/16,且小于所述烹饪腔的体积的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锅体可开合地连接;
通道,所述通道设于所述盖体,所述通道与所述烹饪腔和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输送部通过所述通道与所述烹饪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部包括:
泵体,所述泵体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泵体被配置为泵送所述制冷介质以通过所述制冷介质对所述烹饪腔制冷。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制冷部,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制冷部被配置为对所述烹饪腔制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部包括:
制冷片,所述制冷片的冷端设于所述锅体的外壁面和/或设于所述烹饪器具的盖体内;
导冷片,设于所述锅体和所述冷端之间,或设于所述盖体的底壁和所述冷端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加热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加热装置被配置为对所述锅体制热;
第一温度检测件,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用于检测所述锅体内介质的温度值;
第二温度检测件,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用于检测所述降温装置的制冷介质的温度值。
9.一种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响应于运行指令,获取所述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重量;
根据所述第一重量确定所述降温参数;
按照所述降温参数控制所述降温装置工作;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重量确定所述降温参数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重量,确定所述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由第一温度阈值降至第二温度阈值所需的制冷量;
根据所述制冷量确定所述降温参数;
所述降温装置包括制冷件,所述制冷件用于对所述容纳腔制冷,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运行指令,开启所述制冷件;
所述确定所述制冷介质的目标温度值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基于所述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大于所述目标温度值;
控制所述制冷件对所述容纳腔制冷直至所述制冷介质的温度值达到所述目标温度值。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所述降温装置包括容纳腔和输送部,所述容纳腔用于盛装制冷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参数包括所述制冷介质的第二重量或所述制冷介质的目标温度值,所述根据所述制冷量确定所述降温参数的步骤,具体包括:
获取所述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第一比热容;
根据所述制冷量、所述第一比热容、所述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所述第二温度阈值确定所述第二重量,或根据所述制冷量、所述第一比热容、所述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和所述制冷介质的重量阈值,确定所述目标温度值;
其中,计算所述第二重量的公式为:M2=n×Q/{C1×(T1-T2)};
计算所述目标温度值的公式为:T0=T1-n×Q/(C1×M0);
Q为所述制冷量,C1为所述第一比热容,T1为所述制冷介质的温度值,T2为所述第二温度阈值,M2为所述第二重量,M0为所述制冷介质的重量阈值,T0为所述目标温度值,n为预设倍数。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冷却腔,所述按照所述降温参数控制所述降温装置工作的步骤,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控制所述输送部将所述第二重量的所述制冷介质输送至所述烹饪腔内或所述冷却腔内;或
基于所述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控制所述输送部将重量为所述重量阈值、温度为所述目标温度值的所述制冷介质输送到所述烹饪腔内或所述冷却腔内。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所述烹饪器具包括加热装置,所述运行指令包括烹饪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烹饪指令,开启所述加热装置,并获取所述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
基于所述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关闭所述加热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一重量的步骤,具体包括:
获取所述烹饪腔内介质的第二比热容和所述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
根据所述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确定所述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变化率;
根据所述温度变化率、所述第二比热容、所述加热功率确定所述锅体内介质的第一重量;
其中,计算所述第一重量的公式为:M1=P/(C2×△T);
P为所述加热功率,C2为所述第二比热容,M1为所述第一重量,△T为所述温度变化率。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所述降温参数控制所述降温装置工作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基于所述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三温度阈值,开启所述加热装置;
基于所述烹饪腔内介质的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关闭所述加热装置;
所述第三温度阈值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9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CN202011066304.XA 2020-09-30 2020-09-30 烹饪器具、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3051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66304.XA CN114305129B (zh) 2020-09-30 2020-09-30 烹饪器具、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66304.XA CN114305129B (zh) 2020-09-30 2020-09-30 烹饪器具、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05129A CN114305129A (zh) 2022-04-12
CN114305129B true CN114305129B (zh) 2023-07-25

Family

ID=81031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66304.XA Active CN114305129B (zh) 2020-09-30 2020-09-30 烹饪器具、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05129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33814A (ja) * 2005-06-03 2006-12-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調理物セット
CN106175423A (zh) * 2015-04-30 2016-12-07 松下家电研究开发(杭州)有限公司 快速冷却的压力烹饪器具
CN206822508U (zh) * 2017-01-20 2018-01-02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烹饪器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51232A1 (en) * 2003-09-10 2005-03-10 Schmoll Jeremy A. Temperature controlled frozen food dispenser
ITVR20070080A1 (it) * 2007-06-06 2008-12-07 Marziano Salvaro Apparecchiatura per la cottura sottovuoto per uso domestico
CN201929701U (zh) * 2011-01-24 2011-08-17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电烹饪锅的降温制冷装置
CN202505019U (zh) * 2012-02-14 2012-10-31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快速冷却电压力锅
CN107865578B (zh) * 2016-09-27 2023-03-2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的控制面板、控制方法及烹饪器具
CN108324084B (zh) * 2017-01-20 2021-08-3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器具的保温控制***及方法和烹饪器具
CN208491686U (zh) * 2017-07-27 2019-02-15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CN107713763A (zh) * 2017-10-17 2018-02-23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豆浆快速冷却方法
CN110840274A (zh) * 2019-10-24 2020-02-28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针对难熟粮食的烹饪器具控制方法及烹饪器具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33814A (ja) * 2005-06-03 2006-12-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調理物セット
CN106175423A (zh) * 2015-04-30 2016-12-07 松下家电研究开发(杭州)有限公司 快速冷却的压力烹饪器具
CN206822508U (zh) * 2017-01-20 2018-01-02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烹饪器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05129A (zh) 2022-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84636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at least semi-autonomous meal storage and cooking
US7685837B2 (en) Freezer storage assembly for a refrigerator
CN108324115B (zh) 一种烹饪器具的制冷控制***及方法和制冷烹饪器具
CN108324084B (zh) 一种烹饪器具的保温控制***及方法和烹饪器具
WO2006046355A1 (ja) 冷蔵庫
CN204189001U (zh) 智能烹饪装置
CN214510734U (zh) 烹饪器具
WO2019129245A1 (zh) 冰箱的散热控制方法与冰箱
CN208859987U (zh) 解冻装置及具备其的冰箱
CN112586973A (zh) 烹饪器具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处理器
CN114305129B (zh) 烹饪器具、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12393498B (zh) 风冷冰箱的控制方法与风冷冰箱
CN206695494U (zh) 家电废热回收装置
JP2005326060A (ja) 調理器
CN114587131B (zh) 烹饪器具
CN114305067A (zh) 烹饪设备、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JP2006102204A (ja) 調理装置
JP2002364980A (ja) 調理器及び調理方法
CN216814745U (zh) 冰箱
KR200279648Y1 (ko) 김치냉장고
CN114305066B (zh) 烹饪器具、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213488314U (zh) 烹饪设备
CN116182464A (zh) 风冷冰箱
RU2438075C2 (ru) Холодильник
CN113080696A (zh) 一种烹饪机其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