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00759A - 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00759A
CN114300759A CN202111142834.2A CN202111142834A CN114300759A CN 114300759 A CN114300759 A CN 114300759A CN 202111142834 A CN202111142834 A CN 202111142834A CN 114300759 A CN114300759 A CN 1143007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e
nickel
negative electrode
metal hydride
storage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4283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00759B (zh
Inventor
室田洋辅
须藤良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imearth EV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rimearth EV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imearth EV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Primearth EV Ener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3007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007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007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007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一种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在电池组装后的活性化充放电中抑制过度的气体产生并且有效地提高储氢合金的活性。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是具备以氢氧化镍为活性物质的正极和以储氢合金为活性物质的负极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包括:组装工序,将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隔着隔板层叠而构成的极板组与电解液一起封入壳体而组装电池;和活性化充放电工序,进行多个充放电周期,并且在各充放电周期的至少一部分充放电周期中,以按照预先测定的负极的充电效率使负极SOC阶段性提高的方式进行充放电。

Description

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涉及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详细地讲,涉及包括实现内部电阻降低的镍氢蓄电池的活性化充放电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手提式设备、便携设备等的电源,另外作为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用的电源,碱蓄电池被关注。其中特别是镍氢蓄电池是具备由以氢氧化镍为主体的活性物质构成的正极和以储氢合金为主要材料的负极的二次电池,从能量密度高、可靠性也优良等等的理由出发,作为那些用途的电源而广泛普及。
这样的镍氢蓄电池有电池刚组装之后的储氢合金的活性低、且其初期输出低下的性质。因此,为了使这样的储氢合金活性化而进行了提案。
以往,如图7(b)中虚线所示,首先为了变为高的负极SOC而要使储氢合金快速活性化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技术常识。
特别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中,提出如下制造方法:在钴充电后,在用于使负极活性化的多个周期的活性充放电中,初次进行过充电(SOC100~130%)。通过进行这样的过充电,能够使储氢合金迅速地活性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532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初次周期,负极的活性不充分进行,因此充电接收性差,当从初次如专利文献1那样设为过充电状态时,有时产生气体而伴有电池内部的压力上升。有如下问题:当由于该压力上升而引起开阀时,变为电池劣化的原因。另外,也能够使用背压装置避开开阀,但是有关系到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在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在电池组装后的活性化充放电中抑制过度的气体产生并且使储氢合金的活性有效地提高。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中,所述镍氢蓄电池具备以氢氧化镍为活性物质的正极和以储氢合金为活性物质的负极,所述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组装工序,将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隔着隔板层叠而构成的极板组与电解液一起封入壳体而组装电池;和活性化充放电工序,进行多个充放电周期,并且在各充放电周期的至少一部分充放电周期中,以按照预先测定的负极的充电效率使负极SOC阶段性提高的方式进行镍氢蓄电池的充放电。
也可以为,所述活性化充放电工序中的所述各充放电周期以小于所述充电效率的100%的负极SOC对镍氢蓄电池进行充电。
另外也可以为,所述活性化充放电工序中的所述各充放电周期以超过所述充电效率的70%的负极SOC对镍氢蓄电池进行充电。
期望的是,所述活性化充放电工序中的所述各充放电周期以与所述充电效率相等的负极SOC对镍氢蓄电池进行充电。在此,所谓“相等”包括误差范围是不必说的,还包括能够充分抑制到能够避免由于气体产生导致的开阀风险的程度的范围。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能够在电池组装后的活性化充放电中抑制过度的气体产生并且有效地提高储氢合金的活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放电后、充电时的合金晶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装置的框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4是关于用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制造的镍氢蓄电池的电池模块11的、包括局部截面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负极活性化充放电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镍氢蓄电池的PCT曲线的坐标图。
图7(a)是示出预先测定的活性化工序的步骤中的各充放电周期的负极SOC[%]和负极的充电效率[%]的关系的坐标图。图7(b)是示出活性化工序的步骤中的各充放电周期的负极SOC[%]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1~10充放电周期的负极的充电效率和负极SOC的坐标图。
图9是对现有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直流电阻DC-IR和本实施方式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直流电阻DC-IR进行比较的坐标图。
图10是用使用交流阻抗法的奈奎斯特图表示现有技术的镍氢蓄电池和本实施方式的镍氢蓄电池的坐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概要>
<镍氢蓄电池的电池容量>
镍氢蓄电池的负极的容量是通过由负极的储氢合金能吸储氢的极限量规定的容量在理论上决定的设计。将在此要求的容量称为“设计容量”。但是,在初充电时,储氢合金没有充分活性化,因此不能满足上述理论的负极容量。在此,表示负极的充电率或者充电状态的负极SOC[%](State Of Charge·充电深度)用“剩余容量/满充电容量×100”计算,将理论的满充电状态定义为负极SOC100%,将完全放电状态定义为负极SOC0%。在此,“满充电容量”是“设计容量”,且是理论值,因此实际上即使在初充电时对镍氢蓄电池进行充电,也不能进行充分的活性化,所以充电的容量受到限定,负极SOC不变为100%。
接着,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谓“充电效率(%)”设为:在将负极的设计容量设为100%时,用0.3C满充电后放电至负极电位达到-0.7V/单电池所得到的容量比率。在该情况下,第1次充放电的充电效率最低,当使充放电周期反复时,储氢合金活性化,因此充电效率逐渐变大。另外,上述-0.7V/单电池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池中与负极容量0%对应的电压,是根据电池而不同的值。
<储氢合金的活性化原理>
接着,对储氢合金的活性化机理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放电后、充电时的合金晶体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充电开始时,负极SOC变为最低,包含Mn、Ni的储氢合金的合金晶格吸储氢H,负极的氢平衡压上升,合金晶格变为膨胀的状态。储氢合金在较多地吸储氢H的状态的高SOC下,变为氢平衡压高的状态。
当充电结束时,然后转移到放电。当开始放电时,将氢H放出,负极SOC从最大值逐渐降低,在放电结束时,负极SOC变为0%。也就是说,从负极放出氢H,负极的氢平衡压下降,储氢合金的合金晶格变为收缩的状态。在氢平衡压高时,促进储氢合金的储氢合金断裂(crack,裂纹),其结果是,储氢合金微粉化等,负极的表面积增大,有可能使负极的内部电阻(直流电阻DC-IR)减小。
其结果是,能够扩大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即作为电极材料的反应面积(活性点)。也就是说,能够使合金的反应表面积增加,能够充分发挥直流电阻DC-IR降低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组装电池的组装工序后进行活性化充放电工序。此时,进行多个充放电周期,并且在各充放电周期的至少一部分充放电周期中,以按照预先测定的负极的充电效率将负极SOC阶段性提高的方式进行充放电。
在该活性化充放电工序之前,预先对制造的电池的特性进行测验,收集数据。该测验中,预先使充放电周期反复而求出各充放电周期中的“充电效率”。
接着,在活性化充放电工序中,在各充放电周期,以超过充电效率的70%的SOC对镍氢蓄电池进行充电,并且设定为不超过充电效率的100%的SOC对镍氢蓄电池进行充电。通过以超过充电效率的70%的SOC对镍氢蓄电池进行充电,从而有效地进行储氢合金的微粉化。另一方面,通过以不超过充电效率的100%的SOC对镍氢蓄电池进行充电,从而能够抑制电池内的气体的产生,所以将开阀风险降低,不需要背压装置等设备。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负极SOC与充电效率变得相等的方式进行充电。
以下,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
<镍氢蓄电池的制造装置>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装置的框图。镍氢蓄电池1与镍氢蓄电池的制造装置2连接。镍氢蓄电池的制造装置2具备充放电装置3、电压测定器4、电流测定器5、温度计6、保温冷却装置7。充放电装置3、电压测定器4、电流测定器5、温度计6、保温冷却装置7分别与镍氢蓄电池1连接。充放电装置3以预定的充放电速率进行镍氢蓄电池1的充电及放电。电压测定器4测定镍氢蓄电池1的单电池电压。电流测定器5测定镍氢蓄电池1的电流。温度计6测定镍氢蓄电池1的电池温度T。保温冷却装置7将镍氢蓄电池1保温或者冷却以调整电池温度T。控制装置8构成为具备CPU81和ROM/RAM等存储器82的公知的计算机,基于来自电压测定器4、电流测定器5、温度计6的数据控制充放电装置3、保温冷却装置7。
<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步骤的流程图。
在镍氢蓄电池1的制造方法中,首先进行电池模块组装工序(S1)。在此,首先组装单电池(未图示),将多个单电池连接而组装电池模块11(图4)。
接着,进行活性化工序(S2)。在此,在预定条件下利用充放电装置3反复进行充放电,进行电极的活性化。
其次,进行不良品判定工序(S3),排除不良品。并且,最终通过电池组组装工序(S4),完成作为产品的电池组即电池包。
<电池模块组装工序(S1)>
<镍氢蓄电池>
图4是关于用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制造的镍氢蓄电池的电池模块11的、包括局部截面结构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镍氢蓄电池是密闭型电池,是作为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的电源使用的电池。作为搭载于车辆的镍氢蓄电池,已知方形密闭式的蓄电池,其由为了得到需要的电力容量而将多个单电池30电串联连接而构成的电池模块11构成。
电池模块11具有作为长方体状的电池壳的一体电池槽10,长方体状的电池壳通过能收纳多个单电池30的方形壳体13和将该方形壳体13的开口部16密封的盖体14构成。另外,在方形壳体13的表面形成有用于提高电池使用时的散热性的多个凹凸(省略图示)。
构成一体电池槽10的方形壳体13及盖体14构成为包含作为相对于碱性电解液具有耐性的树脂材料的聚丙烯(PP)及聚苯醚(PPE)。并且,在一体电池槽10的内部形成有划分多个单电池30的隔壁18,由该隔壁18划分的部分成为每个单电池30的电池槽15。一体电池槽10的例如6个电池槽15各自构成单电池30。
在这样划分的电池槽15内,与以氢氧化钾(KOH)为主要成分的水系电介质即碱性电解液一起收纳有极板组20和与极板组20的两侧接合的正极的集电板24及负极的集电板25。
极板组20通过矩形的正极板21及负极板22隔着隔板23层叠而构成。此时,正极板21、负极板22以及隔板23层叠的方向是层叠方向。在极板组20的正极板21及负极板22中,通过向极板的面方向且相互反侧的侧部突出,从而构成正极板21的导线部及负极板22的导线部,在正极板21的导线部的侧端缘通过点焊等接合有集电板24,在负极板22的导线部的侧端缘通过点焊等接合有集电板25。
另外,在隔壁18的上部形成有用于各电池槽15的连接的贯穿孔32。贯穿孔32通过在集电板24的上部突出设置的连接突部及在集电板25的上部突出设置的连接突部这两个连接突部彼此经由该贯穿孔32利用点焊等焊接连接,从而使各自邻接的电池槽15的极板组20电串联连接。贯穿孔32中、位于两端的电池槽15的各自外侧的贯穿孔32在一体电池槽10的端侧壁上方安装正极的连接端子29a或者负极的连接端子(省略图示)。正极的连接端子29a与集电板24的连接突部焊接连接。负极的连接端子与集电板25的连接突部焊接连接。这样串联连接的极板组20、即多个单电池30的总输出从正极的连接端子29a及负极的连接端子取出。
另一方面,在盖体14设置有:排气阀33,用于使一体电池槽10的内部压力为开阀压以下;和传感器安装孔34,安装用于检测极板组20的温度的传感器。排气阀33在由隔壁18的上部的未图示的连通孔连通的一体电池槽10的内部压力的值变为超过容许阈值的开阀压以上的情况下,通过开阀,将在一体电池槽10内部产生的气体排出。另外,一旦开阀,则产生的气体的放出,与此同时产生电解液的丧失等,因此不优选。另外,利用背压装置能够避免模块内的压力上升,但是因为制造装置及电池需要附加的装置,所以生产成本上升,因此不优选。
<极板组20的结构>
正极板21具有作为金属多孔体的发泡镍基板、填充到发泡镍基板的氢氧化镍、羟基氧化镍等以镍氧化物为主要成分的正极活性物质、添加剂(导电剂等)。导电剂是金属化合物,在此将羟基氧化钴(CoOOH)等钴化合物且镍氧化物的表面包覆。
导电性高的羟基氧化钴在正极内形成导电性网络,将正极的利用率(“放电容量/理论容量”的百分率)提高。
负极板22具有由冲孔金属板等构成的电极芯材和涂布于电极芯材的储氢合金(MH)。
隔板23是聚丙烯等烯烃系树脂的无纺布、或者根据需要对其实施磺化等亲水处理的结构。
使用这样的正极板21和负极板22及隔板23制造电池模块11。
<活性化工序(S2)>
活性化工序(S2)通过图2所示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装置2的控制装置8的CPU81进行,由正极活性化工序和负极活性化工序构成。
<正极活性化工序>
正极活性化工序是通过对镍氢蓄电池进行充电,从而使正极合剂所含的钴在电化学上氧化并作为羟基氧化钴析出,将导电性提高的工序。在正极活性化工序中,优选将已组装的充电前的镍氢蓄电池用0.1A以上2.0A以下的额定电流充电1小时以上5小时以下。通过在该条件下使镍氢蓄电池充电,能够同时实现使β型的羟基氧化钴的电阻降低和钴的析出。
<负极活性化工序>
接着,进行负极活性化工序。在此进行“活性化充放电”。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负极的活性化充放电的步骤的流程图。
<负极SOC和活性化的关系>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镍氢蓄电池的PCT曲线的坐标图。在本实施方式的负极活性化充放电工序中,通过充放电,负极的合金微粉化,反应表面积增加,因此伴随负极的活性化,负极的充电效率(氢的吸储量)优化。伴随负极的氢吸储量的内压在表示储氢合金和氢的反应的平衡特性的PCT曲线(P:压力;C:氢吸储量;T:温度)中,从负极SOC约70%以上开始,内压升高。因此,向储氢合金施加的应力升高,变为促进负极的微粉化的区域,是较大地得到电阻降低效果的负极的充电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充放电周期中,因为负极SOC设定为约70%以上,所以促进负极的微粉化。
<充电效率的测定(S10)>
图7(a)是表示预先测定的活性化工序的步骤中的各充放电周期的负极SOC[%]和负极的充电效率[%]的关系的坐标图。图7(b)是表示活性化工序的步骤中的各充放电周期的负极SOC[%]的关系的坐标图。以下,一边参照图7(a)、图7(b)一边按照图5的流程图说明活性化充放电的步骤。
如图5所示,在负极活性化充放电的工序中,在充电工序(S11)之前进行充电效率的测定(S10)。在充电效率的测定(S10)中,通过图2所示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装置2的控制装置8的CPU81测定预先制造的成为对象的镍氢蓄电池的充电效率的特性。
在充电效率的测定(S10)中,与通常的电池模块组装工序(S1)同样,成为测定对象的镍氢蓄电池组装成电池模块,进行到正极的活性化为止。
接着,进行第1充放电周期的充放电。在此,负极的充电效率不清楚,所以将例如充电电流设为0.3C,以接近设计容量的100%的方式在充分的时间进行充电。在充电完成时,一边测定放电电流一边开始放电,将镍氢蓄电池放电,直至负极电位达到-0.7V/单电池。基于此时得到的放电容量,除以设计容量,作为容量比率。在一例中,将此时得到的放电容量除以设计容量,设为容量比率。该值成为充电效率,在此设为例如50%。
在第2充放电周期中,在不超过负极SOC100%的范围内,且用变为超过初次容量比率的程度的负极SOC(例如设为80%)的电流值对镍氢蓄电池进行充电。并且,在该状态下放电,测定放电容量。例如,假设此处的充电效率为75%。
在第3充放电周期以后,以该反复,求出各充放电周期中的充电效率。在此,假设第3周期的充放电的充电效率为80%,第4周期的充放电的充电效率为90%。这样,大致求出各充放电周期中的充电效率。
但是,期望基于一次测定的结果设定为与充电效率相应的负极SOC,进一步用不同的新制造的镍氢蓄电池反复测定。例如,当为上述的例子时,在第1充放电周期中,用已经测定的充电效率的70~100%、即变为35%以上50%以下的负极SOC的电流值对镍氢蓄电池进行充电。并且,算出第1充放电周期的充电效率。同样,在第2充放电周期中,用已经测定的充电效率的70~100%、即变为53.9%以上75%以下的负极SOC的电流值对镍氢蓄电池进行充电。
在初次测定中,充电效率未知,因此假设需要用较大超过充电效率的电流对镍氢蓄电池进行充电。但是,当用超过充电效率的较大电流值对镍氢蓄电池进行充电时,与用不超过充电效率的电流值充电时比较,认为储氢合金的微粉化更加进行。那样的话,在第2充放电周期中,变为与实际的生产工序不同的充电效率。因此,通过反复在新电池中调整作为充电目标的负极SOC进行测定,能够设为更高精度的电池。
在这样的条件下反复测定,按每个充放电周期测定直流电阻DC-IR[%],决定直至变为所要求的直流电阻DC-IR[%]为止的充放电周期的次数。在本实施方式中,充放电周期的次数例如设为10周期。
这样,收集成为制造对象的镍氢蓄电池的充电效率的特性的数据。
<负极SOC的设定>
关于目标的负极SOC,例如假设第1充放电周期的充电效率为50%。关于目标的负极SOC,当将存储的第1充放电周期的充电效率设为50%时,用其70~100%、也就是35%以上50%以下的负极SOC、例如用负极SOC变为充电效率的90%的40%的电流值对镍氢蓄电池进行充电。
同样,第2充放电周期也当所存储的第2充放电周期的充电效率设为75%时,用其70~100%、也就是变为53.9%以上75%以下的负极SOC的电流值对镍氢蓄电池进行充电。基于该数据决定的各充放电周期的负极SOC预先存储于图2所示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装置2的控制装置8的存储器82。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10充放电周期的负极的充电效率和负极SOC的坐标图。当如上所述预先反复收集数据时,能够测定正确的负极的充电效率,所以以与负极的充电效率相等的负极SOC进行充电。当这样设定时,在能够接受负极充电的范围内能够抑制气体的产生,并且能够进行最有效的负极活性化。在此,所谓“相等”包括误差范围是不必说的,还包括能够充分抑制到能够避免由于气体产生导致的开阀风险的程度的范围。例如,在超过10~20%程度之前,是在此所说的“相等”范围。
另外,充放电周期设为10次。次数的设定根据直流电阻DC-IR变为要求的值、或者即使使充放电周期反复也可进一步改善直流电阻DC-IR的情况而判断。
<充电工序(S11)>
接着,进行充电工序(S11)。在充电工序(S11)中,在第1充放电周期,例如以0.3C的低速率的电流对镍氢蓄电池进行充电。通过以这样的低速率进行,能够抑制气体产生并且进行活性化。
在该充电工序中,预先以变为图2所示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装置2的控制装置8的存储器82中存储的图8所示的负极SOC[%]的方式对镍氢蓄电池进行充电。
负极SOC例如根据预先由电池开放电压OCV和负极电位的关系求出负极电位的映射(未图示)推定负极SOC。另外,也可以为,用累计流过电池的电流推定SOC的电流累计法等进行推定,通过电流测定器5检测。
<充电完成的判断(S12)>
在此,图2所示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装置2的控制装置8的CPU81利用电压测定器4监视镍氢蓄电池的电池开放电压OCV。推定负极SOC。当负极SOC被推定为目标的负极SOC时,判断为充电已完成(S12:YES),中止充电,进行放电工序(S13)。
<放电工序(S13)>
在放电工序(S13)中,用预定的负荷电阻调整放电电流,图2所示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装置2的控制装置8的CPU81利用电压测定器4监视镍氢蓄电池的电池开放电压OCV,推定负极电位。
<放电完成的判断(S14)>
将镍氢蓄电池放电到负极电位达到负极SOC被推定为0%的负极电位-0.7V/单电池为止。镍氢蓄电池的制造装置2的控制装置8的CPU81利用电压测定器4监视镍氢蓄电池的电池开放电压OCV,推定为负极电位到达-0.7V/单电池时,判断为放电工序(S13)完成(S14:是)。
<规定周期的充放电完成的判断(S15)>
镍氢蓄电池的制造装置2的控制装置8的CPU81判断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充放电周期的规定次数。在判断为已进行的充放电周期的次数没有达到规定次数时(S15:否),为了下一充放电周期,返回充电工序(S11)。在判断为已进行的充放电周期的次数达到规定次数时(S15:是),结束负极活性化工序。
<不良品判定工序(S3)>
接着,返回图3,继续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步骤的说明。当活性化工序(S2)结束时,进行不良品判定工序(S3)。
然后,在不良品判定工序(S3)中,进行关于电池模块11的初期不良的判定。蓄电池的不良品判定例如基于OCV检查或者计数中断法进行。
<电池组组装工序(S4)>
并且,在电池组组装工序(S4)中,由这样制造的多个电池模块11组装成未图示的电池组。电池组构成设置于作为使用对方的车辆等上的电池包。电池组通过将设为良品的已经活性化的多个电池模块11电串联或者并联连接,并且堆叠并机械地固定连结,进一步配备控制装置、测定装置等而构成。
这样,作为产品的镍氢蓄电池完成。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当作为镍氢蓄电池的特性没有进行负极的活性化时,则充电效率低,即使施加超过充电效率的电流,也不进行活性化,反而产生气体,开阀风险升高,或者需要用于处理气体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放电周期中,预先测定镍氢蓄电池的充电效率,在各充放电周期,以不变为超过该充电效率的负极SOC的方式管理充电。因此,即使没有用于处理气体的装置,也不会产生气体而使开阀风险升高。并且,在该范围内,进行最有效的负极的活性化。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更优选能够进行负极的活性化,能够有效地实现直流电阻DC-IR降低。
图9是对现有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直流电阻DC-IR和本实施方式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直流电阻DC-IR进行比较的坐标图。在将现有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直流电阻DC-IR设为100%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直流电阻DC-IR变为98%,其效果被确认为有意义。
图10是用使用交流阻抗法的奈奎斯特图表示现有技术的镍氢蓄电池和本实施方式的镍氢蓄电池的坐标图。当与虚线所示的现有的镍氢蓄电池比较时,直线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镍氢蓄电池的零交向左迁移,圆弧部分的半径减小。这表示电解液、极柱、集电板等的电子移动时的电阻减小。也就是说,证实正在进行负极的微粉化。
(2)能够有效地实现直流电阻DC-IR降低,因此能够提高镍氢蓄电池的性能。
(3)在本实施方式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中,预先测定成为制造对象的镍氢蓄电池的充电效率的特性,进行适于该特性的负极活性化充放电。因此,预先以与成为制造对象的镍氢蓄电池最适合的条件进行负极活性化充放电。
(4)在本实施方式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中,不改造一般的镍氢蓄电池就能够适用,因此具有通用性,能够抑制生产成本。
(5)在本实施方式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中,仅控制充电电流就能够实施,不需要背压装置等特别的装置就能够实施,因此能够抑制生产成本。
(6)在本实施方式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中,仅控制充电电流就能够自动地实施,因此实施极其容易,能够无技巧地正确地实施。
(其他例)
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按如下实施。
图3、图5所示的流程图是一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改变那些步骤的顺序、或者追加步骤、或者将其省略而实施。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不脱离发明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对结构进行追加、删除、变更而实施是不言而喻的。
附图标记说明
1:镍氢蓄电池
2:镍氢蓄电池的制造装置
3:充放电装置
4:电压测定器
5:电流测定器
6:温度计
7:保温冷却装置
8:控制装置
81:CPU
82:存储器
11:电池模块
13:方形壳体
20:极板组
21:正极板
22:负极板
23:隔板
33:排气阀
DC-IR:直流电阻(内部电阻)

Claims (4)

1.一种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所述镍氢蓄电池具备以氢氧化镍为活性物质的正极和以储氢合金为活性物质的负极,所述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组装工序,将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隔着隔板层叠而构成的极板组与电解液一起封入壳体而组装电池;和
活性化充放电工序,进行多个充放电周期,并且在各充放电周期的至少一部分充放电周期中,以按照预先测定的负极的充电效率使负极SOC阶段性提高的方式进行镍氢蓄电池的充放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性化充放电工序中的所述各充放电周期以小于所述充电效率的100%的负极SOC对镍氢蓄电池进行充电。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性化充放电工序中的所述各充放电周期以超过所述充电效率的70%的负极SOC对镍氢蓄电池进行充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性化充放电工序中的所述各充放电周期以与所述充电效率相等的负极SOC对镍氢蓄电池进行充电。
CN202111142834.2A 2020-10-07 2021-09-28 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43007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69893 2020-10-07
JP2020169893A JP7271488B2 (ja) 2020-10-07 2020-10-07 ニッケル水素蓄電池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00759A true CN114300759A (zh) 2022-04-08
CN114300759B CN114300759B (zh) 2024-01-23

Family

ID=80964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42834.2A Active CN114300759B (zh) 2020-10-07 2021-09-28 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71488B2 (zh)
CN (1) CN114300759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16088A (en) * 1986-12-29 1987-12-29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s, Inc. Activated rechargeable hydrogen storage electrode and method
JP2010135339A (ja) * 2010-02-05 2010-06-17 Gs Yuasa Corporation ニッケル水素蓄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153261A (ja) * 2008-12-25 2010-07-08 Panasonic Ev Energy Co Ltd ニッケル水素蓄電池の製造方法
US20110229755A1 (en) * 2010-03-18 2011-09-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Hydrogen storage alloy for alkaline storage battery, and alkaline storage battery and alkaline storage battery system each including negative electrode having the alloy
CN104919643A (zh) * 2013-04-12 2015-09-16 朴力美车辆活力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的容量恢复方法、电池组的容量恢复方法、电池的容量恢复装置以及电池组的容量恢复装置
CN109786797A (zh) * 2017-11-10 2019-05-2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锌镍单液流电池正极活化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16088A (en) * 1986-12-29 1987-12-29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s, Inc. Activated rechargeable hydrogen storage electrode and method
JP2010153261A (ja) * 2008-12-25 2010-07-08 Panasonic Ev Energy Co Ltd ニッケル水素蓄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0135339A (ja) * 2010-02-05 2010-06-17 Gs Yuasa Corporation ニッケル水素蓄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10229755A1 (en) * 2010-03-18 2011-09-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Hydrogen storage alloy for alkaline storage battery, and alkaline storage battery and alkaline storage battery system each including negative electrode having the alloy
CN104919643A (zh) * 2013-04-12 2015-09-16 朴力美车辆活力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的容量恢复方法、电池组的容量恢复方法、电池的容量恢复装置以及电池组的容量恢复装置
CN109786797A (zh) * 2017-11-10 2019-05-2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锌镍单液流电池正极活化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71488B2 (ja) 2023-05-11
CN114300759B (zh) 2024-01-23
JP2022061756A (ja) 2022-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82181A1 (en) Layer cell, assembled battery including layer cell,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layer cell
JP3943822B2 (ja) 電池用渦巻状電極群及び電池
JP2001319682A (ja) 角形アルカリ蓄電池、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単位電池及び組電池
US6669742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nickel metal-hydride storage battery
KR100224464B1 (ko) 알칼리 2차 전지 제조방법, 알칼리 2차전지의 양전극, 알칼리2차전지,및 초기충전 알칼리 2차전지 제조방법
JP7193420B2 (ja) ニッケル水素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12018456A (zh) 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和镍氢二次电池
US6309775B1 (en) Prismatic electrochemical cell
JP3390309B2 (ja) 密閉型アルカリ蓄電池
CN114300759B (zh) 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12886075B (zh) 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
EP1256994A2 (en) Alkaline rechargeable battery
JP3902330B2 (ja) 円筒形電池
CN114975896B (zh) 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13594424B (zh) 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
JP3339327B2 (ja) 蓄電池
JP7355772B2 (ja) ニッケル水素蓄電池の製造方法
JP3695868B2 (ja) 角型アルカリ蓄電池
JP2001143712A5 (zh)
Barsukov Battery selection, safety, and monitoring in mobile applications
JPH11191410A (ja) 密閉型アルカリ蓄電池
JP2001319683A (ja) 角形アルカリ蓄電池
CN114079058A (zh) 镍氢蓄电池和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
JPH10106587A (ja) 蓄電池
JP2005026163A (ja) 円筒形ニッケル水素蓄電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池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