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73606A - 干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干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73606A
CN114173606A CN202180004623.4A CN202180004623A CN114173606A CN 114173606 A CN114173606 A CN 114173606A CN 202180004623 A CN202180004623 A CN 202180004623A CN 114173606 A CN114173606 A CN 1141736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sub
air duct
duct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0462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顾令东
刘楚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uyu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uy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uy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uyuan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1736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736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DHAIRDRESSING OR SHAVING EQUIPMENT; EQUIPMENT FOR COSMETICS OR COSMETIC TREATMENTS, e.g. FOR MANICURING OR PEDICURING
    • A45D20/00Hair drying devic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45D20/04Hot-air producers
    • A45D20/08Hot-air producers heated electrically
    • A45D20/10Hand-held drying devices, e.g. air douch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DHAIRDRESSING OR SHAVING EQUIPMENT; EQUIPMENT FOR COSMETICS OR COSMETIC TREATMENTS, e.g. FOR MANICURING OR PEDICURING
    • A45D20/00Hair drying devic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45D20/04Hot-air producers
    • A45D20/08Hot-air producers heated electrically
    • A45D20/10Hand-held drying devices, e.g. air douches
    • A45D20/12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nozzles, stands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干燥装置(100),干燥装置(100)形成有主风道(101)及与主风道(101)相通的第一风道(102),干燥装置(100)包括加热组件(10)及第一导流件(20),加热组件(10)能够产生热辐射并形成热点区域(103);至少部分第一导流件(20)位于主风道(101)内,第一导流件(20)用于将主风道(101)中的部分气流导引至第一风道(102),及使流经第一风道(102)的气流流至热点区域(103)。

Description

干燥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吹风机等干燥装置主要依靠吹出的热风蒸发及带走目标物体上的水,干燥装置工作时加热组件一直工作以不断提供热量。然而,由于加热组件的热辐射范围较广,存在部分区域由于没有气流带走热量导致温度持续上升而容易被烧焦,或者温度过高容易烫伤用户,或者目标物体与该部分区域接触时容易被烧焦,导致干燥装置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干燥装置。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形成有主风道及与所述主风道相通的第一风道,所述干燥装置包括加热组件及第一导流件,所述加热组件能够产生热辐射并形成热点区域,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导流件位于所述主风道内,所述第一导流件用于将所述主风道中的部分气流导引至所述第一风道,及使流经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流至所述热点区域。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中,干燥装置形成有与主风道相通的第一风道,至少部分第一导流件位于主风道内,第一导流件可以将主风道中的部分气流导引至第一风道,并且使第一风道的气流流至热点区域,以带走热点区域的温度,进而可以降低热点区域的温度,使得干燥装置在工作时热点区域的温度不易过高,提高了干燥装置使用时的安全性。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的平面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的部分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立体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的再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的又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4所示的干燥装置在XVIII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的第一导流面的截面示意图;
图22是未设置第一导流件的干燥装置的效果呈现图;
图23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的效果呈现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另外,下面结合附图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请参阅图1至图4,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100形成有主风道101及与主风道101相通的第一风道102,干燥装置100包括加热组件10及第一导流件20,加热组件10能够产生热辐射并形成热点区域103;至少部分第一导流件20位于主风道101内,第一导流件20用于将主风道101中的部分气流导引至第一风道102,及使流经第一风道102的气流流至热点区域103。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100中,干燥装置100形成有与主风道101相通的第一风道102,至少部分第一导流件20位于主风道101内,第一导流件20可以将主风道101中的部分气流导引至第一风道102,并且使第一风道102的气流流至热点区域103,以带走热点区域103的温度,进而可以降低热点区域103的温度,使得干燥装置100在工作时热点区域103的温度不易过高,提高了干燥装置100使用时的安全性。
干燥装置100具体可以为吹风机、干手机、干衣机、取暖器等设备,在此不一一列举。干燥装置100可以用于朝需干燥的物体辐射热量,进而可以蒸发或者带走需干燥的物体上的水等液体,使得需干燥物体变得较干燥。例如,干燥装置100可以用于烘干或吹干头发、手、身体、衣服等物体。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干燥装置100为吹风机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可以理解,干燥装置100并不限于吹风机,可以是其他。
下面结合附图对干燥装置100做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干燥装置100可包括加热组件10、第一导流件20、壳体30及电机40。
干燥装置100可形成有主风道101及与主风道101相通的第一风道102,干燥装置100内的气流可经主风道101流向外界进而流向头发等目标物体,主风道101内的部分气流可流至第一风道102。
壳体30可以为干燥装置100的功能器件(例如,加热组件10、电路板、散热装置、电机等)提供安装空间及保护,使得功能器件不易受到损坏。具体地,壳体30可形成有收容腔,加热组件10等功能器件可安装于收容腔内。壳体30可以是由塑料、金属等材料制成,在此不一一列举。壳体30可以形成主风道101,气流可在主风道101内流动。
请参阅图1,壳体30可包括第一壳31和第二壳32,第一壳31可与第二壳32连接。第一壳31可以用于供用户手持,以便于用户手持干燥装置100。第二壳32可以用于出风及还可以用于容纳较多的功能器件。在一个例子中,第一壳31和第二壳32为分体结构,第一壳31可第二壳32可通过卡接、螺钉等方式可拆卸地连接,第一壳31与第二壳32也可通过焊接、胶接等方式不可拆卸地连接。在另一个例子中,第一壳31和第二壳32可为一体结构,第一壳31和第二壳32可通过注塑、铸造等方式一体成型。
第一壳31可以用于安装一些功能器件。例如,干燥装置100可包括电池,电池可以安装于第一壳31内。具体地,电池可包括电芯和保护板,电芯和保护板均可位于第一壳31内。第一壳31可与第二壳32相通,第一壳31的尾部或者侧壁可开设进风口,第一壳31的内壁和电池的外表面之间可存在间隙,第二壳32内的气流流动时,第一壳31内可形成负压,外界环境中的气流可从进风口进入第一壳31内,进而第一壳31内的气流可经间隙流向朝第二壳32流动,从而可以带走第一壳31、电池及第一壳31内的其它功能器件的热量,使得第一壳31的温度降低,用户手持第一壳31时不易被烫伤。第一壳31也可设有进风口,外界的气流可经进风口进入第一壳31。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壳32可包括相背的第一端321和第二端322。第二壳32可以形成主风道101,第二壳32的第一端321可形成有蜂窝状或者其它形状的进风孔,干燥装置100外部的气流可经进风孔进入到第二壳32的腔体内。第二壳32的第二端322可形成有出风口,第二壳32内的气流可经出风口流出干燥装置100而吹向目标物体,进而对目标物体进行散热,同时气流从进风孔流向出风口的过程中可以带走第二壳32、第二壳32内的功能器件的热量,对第二壳32和安装于第二壳32内的功能器件进行散热。当然,进风孔还可设于第二壳32的其他位置,例如,第二壳32的第一端321和第二端322之间的任意位置均可开设进风孔,在此不做限制,也不一一列举。容易理解的是,空气从第一端321的进风孔进入第二壳32内,并且沿着第二壳32流动直至从第二端322的出风口流出,该过程即空气沿着主风道101穿过第二壳32的过程。
请参阅图1,电机40可安装于壳体30内,可用于形成气流,气流可将加热组件10辐射的热量及一些功能器件产生的热量带向头发等目标物体,进而可蒸发目标物体上的液体,实现干燥目标物体的功能。具体地,电机40可包括电机主体41和风扇42,风扇42和电机主体41连接,电机主体41转动时风扇42可跟随转动而驱动壳体30内的空气流动形成气流。
在一个例子中,电机40可安装于第一壳31内,电机40工作时气流经第一壳31吹向第二壳32,后从第二壳32流出,如此,可通过用户握持第一壳31而缓冲电机产生的振动。在另一个例子中,电机40可安装于第二壳32内,电机40工作时第二壳32内可形成气流并从第二壳32流出,第一壳31内的气流可流向第二壳32后从第二壳32流出,如此,电机40安装空间更加充足,可以选用更大功率的电机40,在相同时间内可以使更多的气流吹向头发,减少了干燥所需的时间。
请参阅图1至图4,加热组件10可安装于壳体30内,加热组件10可以用于产生热辐射。加热组件10可以将热量辐射至周围一定范围,例如,加热组件10可以朝主风道101辐射热量,主风道101内的气流可带走加热组件10辐射至主风道101内的热量,并将该热量传递至目标物体,加热组件10产生的热量也可直接辐射至目标物体,使得目标物体上的液体可以更快地被蒸发,亦或者加热组件10的大部分热量通过热辐射的方式直接传递至目标物体,自身工作时发热的少部分热量由主风道101内的气流带走,同时起到对加热组件10散热和提高出风温度的效果。
具体地,加热组件10可安装于第二壳32内并靠近第二壳32的出风口,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目标物体的干燥。即,加热组件10与目标物体较近,加热组件10产生的热量可较多地辐射至目标物体,使得目标物体可以更快地干燥。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加热组件10可包括加热源11和反光杯12,反光杯12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加热源11可以安装在反光杯13内,加热源11可以用于产生热量并将热量辐射至周围一定范围内,反光杯12可以可拆卸地或不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二壳32内。加热源11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卤素灯、LED、陶瓷、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在此均不作限制。本申请实施例中,加热源11为卤素灯。
反光杯12朝向的外部空间可以构成热点区域。反光杯12可包括安装端121和开口端122,反射杯12可以形成有安装腔123,安装腔123的一端为安装端121,安装腔123的另一端的开口构成开口端122,沿安装端121朝开口端122延伸的方向,安装腔123的径向尺寸可逐渐增大。安装端121可以用于安装加热源11,热点区域103可为开口端122所围成的区域,或者沿安装端121朝开口端122延伸的方向,热点区域103可为开口端122所正对(即,朝向)的区域,或者,开口端122与安装端121之间的安装腔123的腔壁可为热点区域10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安装罩13设有一个反光杯12,加热源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加热源11可以安装在一个反光杯12内。或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设有多个反光杯12,加热源11的数量为多个,加热源11和反光杯12的数量相同,多个加热源11对应安装于多个反光杯12内。或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设有多个反光杯12,加热源11的数量为多个,加热源11的数量多于反光杯12的数量,部分反光杯12内可安装有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加热源11,部分反光杯12内可安装有一个加热源11。其中,多个反光杯12可以为一体结构,或者多个反光杯12也可为分体结构。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流件20可以设置于主风道101的出风口1011,即,第一导流件20可设置于主风道101的靠近出风口1011的端部1012,第一导流件20可以覆盖至少部分主风道101的出风口1011,使得从出风口1011流出的气流可以到达第一导流件20。并且,第一导流件20可以与主风道101的出风口1011的端面1013间隔,第一导流件20与出风口1011的端面1013可以形成第一风道102。第一导流件20可以呈环形。部分第一导流件20可以伸入主风道101内,并将主风道101内的部分气流沿主风道101的周向由内朝外导引至热点区域103。
进一步地,请结合图6,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主风道101的侧壁1010可以形成有通风孔1321,通风孔1321的一端可以与主风道101相通,通风孔1321的另一端可以朝向热点区域,可以理解,通风孔1321可形成第一风道102,沿主风道101内气流的流动方向,通风孔1321的上边沿形成第一导流件20。其中,通风孔1321可以为一个直的圆柱孔,通风孔1321也可以由多个圆柱孔相接形成。
具体地,通风孔1321可贯穿主风道101的侧壁1010且可朝向热点区域103,主风道101内的气流可经通风孔吹向热点区域103。其中,主风道101的侧壁1010的与每个加热源11形成的热点区域103相对的位置可开设有通风孔1321,可以理解,通风孔1321的数量可为多个。进一步地,位于通风孔1321的上方的主风道101的侧壁的内表面,朝靠近主风道101的中心线凸起形成有凸出部1322,主风道101内的部分气流可以流至凸出部1322,凸出部1322可以导引该部分气流进入通风孔1321内,此时凸出部1322与通风孔的上边沿一起形成第一导流件20。
请参阅图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主风道101的侧壁1010可以设有通风管道1016,通风管道1016可以形成第一风道102,通风管道1016的一端可以与主风道101连通,通风管道1016的另一端可以朝向热点区域103,通风管道1016可以形成第一导流件20。通风管道1016可以伸入主风道101内,使得气流在主风道101内流动时可以流进通风管道1016。或者通风管道1016的一端为形成在主风道101的侧壁1010上的孔,在导风的同时避免通风管道1016***主风道101内的端部阻碍空气流动。通风管道1016可以包括多根气管(图未示),气管可以是由塑料、橡胶、硅胶等材质形成,通风管道1016可以埋设于主风道101的侧壁内,或者主风道101的侧壁可开设有穿设通风管道1016的安装孔,气管可以穿设安装孔然后通过胶接的方式固定于主风道101的侧壁1010。气管可以环绕主风道101设置,且多根气管可紧密相接或者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通风管道1016可为弯折状态,通风管道1016可包括第一段(图未示)和第二段(图未示),第一段可为竖直段,可以设置在主风道101内且紧贴主风道101的侧壁1010,第二段可与第一段连接,且第二段相对第一段弯折一定角度,例如,第二段可相对第一段弯折45度、60度、90度、120度或者更多角度,并且第二段可贯穿主风道101的侧壁1010,甚至可伸出主风道101的侧壁1010。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通风管道1016还可包括第三段、第四段或更多段,在此不做具体描述。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0、图11、图16及图17,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壳32可环绕反光杯12,且第二壳32的内表面与反光杯12的外表面存在间隙,间隙与主风道101相通,间隙可以为主风道101的一部分。可以理解,主风道101的形状可为环柱(即,中间为空的柱体),并且主风道101可环绕反光杯12的外部,则主风道101环绕加热组件10,主风道101也环绕热点区域103。
第一导流件20可安装于壳体30并覆盖靠近于加热组件10的部分主风道101,且与出风口1011的端面1013间隔设置,第一导流件20可以由外朝内将主风道101内的部分气流导引至热点区域103,如图11所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流件20也可安装在反光杯12上并与反光杯12的靠近出风口1011的端面间隔,如图10所示。例如,第一导流件20可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卡脚,卡脚可卡接于反光杯12的侧壁上。或者,第一导流件20即可与壳体30连接,又可与反光杯12连接,使得第一导流件20更加稳定。
请参阅图2至图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加热组件10还可包括安装罩13,安装罩13内可设有多个反光杯12,多个反光杯12可形成有安装罩13,或者多个反光杯12可装配形成安装罩13。在反光杯12的数量为一个时,反光杯12的侧壁可为安装罩13。安装罩13可具有朝向热点区域103的端面1301,端面1301可开设有通孔131,通孔131可以与主风道103相通,多个反光杯12及多个加热源11可环绕通孔131设置,可以理解,加热组件10位于主风道101与壳体30之间。安装罩13包括位于通孔131内的内侧壁132以及与内侧壁132相背的外侧壁133,外侧壁133可以用于与第二壳32的内表面接触,端面1301在内侧壁132与外侧壁133之间的区域可以形成热点区域103,或者端面1301在内侧壁132与外侧壁133之间的区域相对的外部空间可以形成热点区域103,干燥装置100内的气流可从通孔131内流出,即,通孔131可形成主风道101的一部分。如此,由于多个加热源11环绕主风道101设置,加热源11的分布更加均匀,使得加热组件10产生的热量传导范围更广,可以同时目标物体的对较大范围进行干燥。
具体地,安装罩13的朝向电机40的端部可安装于电机40的支架或者电机40的机壳,从电机40流出的气流可流经安装罩13的外表面后流出干燥装置100,加热源11产生的热量可辐射至安装罩13,进而气流流经安装罩13时可带走安装罩13的温度,避免安装罩13温度过高而烧焦。
请参阅图8和图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加热组件10收容于壳体30内,安装罩13的侧壁134的外表面与壳体30的内表面之间可以存在间隙,可以理解,安装罩13的端面1301的边缘与壳体30的内表面之间存在间隙,主风道101可包括第一子主风道1014和第二子主风道1015,第一子主风道1014可由安装罩13的通孔131形成,第二子主风道1015可由安装罩13的侧壁134的外表面和壳体30的内表面形成,干燥装置100内的气流可从第一子主风道1014和第二子主风道1015流出。
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导流件20可安装于第一子主风道1014的出风口处,并与第一子主风道1014的出风口的端面间隔形成第一风道102,第一风道102与第一子主风道1014相通,部分第一导流件20可伸入第一子主风道1014,第一导流件20可朝靠近热点区域103的方向延伸,并用于将第一子主风道1014内的部分气流导向热点区域103。
进一步地,请结合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干燥装置100还可形成有与第二子主风道1015相通的第二风道104,干燥装置100还可包括第二导流件50,第二导流件50可以安装于壳体30并位于第二子主风道1015的出风口的端部,第二导流件50可以自壳体30的端面朝靠近热点区域103的方向延伸,或者说第二导流件50可以朝热点区域103倾斜,使得第二导流件50可以导引第二子主风道1015内的部分气流至第二风道104,然后流至热点区域103。从第二风道104流出的气流可以与从第一风道102流出的气流相聚于热点区域103,共同带走热点区域103的热量,进而可以更快地降低热点区域103的温度,且热点区域103的温度可以被降到更低,进一步提高了干燥装置100工作时的安全性。
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在其中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件20可安装于壳体30,并且位于第二子主风道1015的出风口处,第一导流件20可自第一导流件20与壳体30的端面朝靠近热点区域103的方向延伸,或者第一导流件20可向热点区域103倾斜,第一导流件20可与反光杯12的端面间隔,进而使得第一导流件20可形成第一风道102,第一风道102可与第二子主风道1015相通,第二子主风道1015流出的气流可被第一导流件20导引至热点区域103。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干燥装置100还可形成有与第一子主风道1014相通的第二风道104,干燥装置100还可包括第二导流件50,第二导流件50可以安装于壳体30并位于于第一子主风道1014的出风口的端部,部分第二导流件50可以伸入第一子主风道1014内,第二导流件50可与第一子主风道1014的出风口间隔以形成第二风道104,第二导流件50可向热点区域103倾斜或朝热点区域103延伸,使得第二导流件50可以导引第一子主风道1014内的部分气流至第二风道104并流至热点区域103。从第二风道104流出的气流可以与从第一风道102流出的气流相聚于热点区域103,共同带走热点区域103的热量,进而可以更快地降低热点区域103的温度,且热点区域103的温度可以被降到更低,进一步提高了干燥装置100工作时的安全性。
请参阅图10和图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加热组件10位于主风道101内。安装罩13的侧壁134的外表面可以与壳体30的内表面具有间隙,安装罩13的端面1301的边缘与壳体30的内表面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可以与主风道101相通,使得安装罩13的侧壁与壳体30的内表面的间隔可以形成部分主风道101,也即该实施方式中主风道101位于安装罩13的外部。安装罩13可设有一个或多个反光杯12,多个反光杯12的开口端122围成的区域、或该区域所朝向的外部区域形成热点区域103,一个反光杯12内可安装一个或多个加热源11,在一个例子中,安装罩13设有一个反光杯12,一个反光杯12内安装有一个加热源11;在另一个例子中,安装罩13设有一个反光杯12,一个反光杯12内安装有多个加热源11。
进一步地,加热组件10可以位于主风道101的一侧。在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安装罩13可包括第一侧壁(未图示)和第二侧壁(未图示),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可围成一个环,例如第一侧壁的形状可为半圆形,第二侧壁的形状可为直线形,第一侧壁可以与壳体30的内表面接触,第二侧壁可以与壳体30的内表面间隔以形成主风道101。可以理解,加热组件10位于主风道101的一侧。第一导流件20可以安装在第二侧壁或壳体30上,或者第一导流件20可以既安装在壳体30上又安装在第二侧壁上,第一导流件20可以覆盖第二侧壁,并与第二侧壁的靠近出风口1011的端面间隔,第一导流件20与第二侧壁的靠近出风口1011的端面形成第一风道102,主风道101内的气流可以被第一导流件20导引至加热组件10所在的一侧,并流经热点区域103。
请参阅图2和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加热源11可以包括光源111,光源111通电后可以发光进而可辐射热量,在相同的时长内,光源111功率越大则产生的热量越多。光源111利用热辐射远离进行热传导,较多的热能直接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递至目标物体及周围的水分上,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失,干燥装置100的工作效率较高。其中,光源111包括但不限于卤素灯、LED灯。
进一步地,干燥装置100还可包括设置于光源111的光路上的光学元件60,光学元件60可以用于过滤或者反射光源111发出的可见光,至少部分热点区域103可以形成于光学元件60上或其所朝向的外部区域。由此,光源111发出的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将被过滤或发射,甚至完全无法进入到外界环境中,用户在使用干燥装置100时光源111发出的光线不会直接照射到用户的眼睛中,不会刺眼及不容易对人眼造成伤害,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
具体地,光学元件60可安装于反光杯12的靠近主风道101的出风口1011的端面1301,光学元件60可通过粘接、卡接等方式安装于第二壳32或者反光杯12上。具体地,光学元件60可覆盖反光杯12的开口端122,。在一个例子中,光学元件60可以由遮光材料制成,例如木材、黑色塑料等,在此不一一列举。或者,在另一个例子中,光学元件60可包括透光部和遮光部,透光部可以是由玻璃、塑料等材料制成,可见光可穿过透光部,遮光部可以遮挡光源111发出的可见光,遮光部可以是由遮光材料形成,遮光部也可以是镀在透光部上的膜,在此不一一列举。其中,遮光部可较透光部靠近光源111,遮光部也可较透光部靠近光源111。在一个例子中,光学元件60可包括反光镜,例如光学元件60可包括银膜,可见光到达光学元件60时可被反光镜反射至安装罩13的侧壁或者反射回光源111,进而无法穿过光学元件60。
光学元件60位于光源111的光路上,则光学元件60可被光源111持续辐射,进而光学元件60的温度会持续上升,光学元件60或其朝向的外部区域可形成热点区域103。第一导流件20可以与光学元件60的远离光源111的端面间隔,第一导流件20可以将主风道101内的部分气流导向光学元件60,以对光学元件60进行散热,降低光学元件60的温度。
请参阅图2、图3和图5,光学元件60可以允许光源111出射的光线中的红外光、紫外光等不可见光通过。光学元件60可包括出光部61,光源111出射的不可见光经出光部61后进入外界,则出光部61的温度可持续升高,出光部61可形成至少部分热点区域103,第一导流件20可以导引气流流至出光部,以对出光部61进行散热。出光部61可包括与外界相接触的出光平面611,至少部分热点区域103可形成于出光平面611,第一导流件20可以与出光平面611间隔,从第一风道102流出的至少部分气流可以流经出光平面611,以对出光平面611进行散热,降低出光平面611的温度,避免目标物体与出光平面611接触而烧焦。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出光部61也设置为其他立体的规则或不规则结构,例如设置为具有立体凹凸形状、多个向外延伸的凸起结构等,以实现不同的出光散热、折射、吸收特定波段等效果,根据实际的形状形成不同类型的热点区域103,对应调整第一风道102的气流方向以满足热点区域103的散热。例如出光部61具有图5所示向上延伸的外凸结构时,由于外凸结构具有一定的高度,此时需调整第一风道102沿着图5所示上方向调整出风方向以适应实际热点区域103的散热。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元件60也可允许部分可见光通过,在此并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5,至少部分第一导流件20位于主风道101内,使得气流在主风道101内流动时可以流经第一导流件20并被第一导流件20导引进入第一风道102;在第一导流件20安装在壳体30上时,第一导流件20可与出风口1011的端面1013形成第一风道102;在第一导流件20安装在安装罩13上时,第一导流件20可以与安装罩13的内侧壁132的端面形成第一风道102。沿主风道101至热点区域103的方向,第一风道102可朝向热点区域103,使得从第一风道102内流出的气流可流至热点区域103并对热点区域103进行散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流至热点区域103的气流的方向和主风道101中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度,由此,流至热点区域103的气流量较多,可以较多地带走热点区域103的热量,加快对热点区域103的散热速度。流至热点区域103的气流的方向和主风道101中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为30度、35度、40度、45度、50度、60度、75度、80度、90度或者更多度数,在此不一一列举。在一实施例中,流至热点区域103的气流的方向可以和主风道101中的气流的流动方向垂直,则气流平行流经热点区域103。
请参阅图2至图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干燥装置100还可包括安装结构70,安装结构70可以用于安装第一导流件20,安装结构70也可用于对电机40产生的气流进行导流,沿气流在主风道101内的流动方向,安装结构70可安装于电机40的下游。安装结构70可安装于安装罩13的通孔131中。请结合图18,安装罩13的内侧壁132可开设有卡孔1321和与卡孔1321相通的卡槽1322,安装结构70可包括卡片71及连接于卡片71的卡柱72,卡片71可***卡槽1322内,卡柱72可伸入卡孔内,卡片71与卡槽1322配合可以将安装结构70固定在安装罩13上,卡柱72与卡孔配合可使安装结构70不易与安装罩13发生相对转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安装结构70上设有卡孔,安装罩13的内侧壁设有卡柱。其中,卡槽1322可以是一个一侧开放的槽,卡槽1322也可以是两侧开放的槽。在图18所示的实施例中,卡槽1322为两侧开放的槽,使得内侧壁132形成有一个台阶结构,卡片71的端面可以与台阶结构的台阶面接触,卡片71的外表面可以与卡槽1322的侧面接触。
安装结构70还可包括安装柱73及设于安装柱73的导流肋74。安装柱73的外表面可与通孔131的内表面间隔以形成主风道101,沿气流在主风道101内的流动方向,安装柱73的外径可逐渐减小,使得部分气流在沿安装柱的外表面流动时可朝安装柱的中心靠拢,流出干燥装置100时更加顺滑。电机40形成的气流可以流经导流肋74,导流肋74可以对气流进行导流,使得气流流出干燥装置100时更加有方向性且更加顺滑。卡片71可连接于导流肋74的远离安装柱73的一端。并且,导流肋74的顶面可以抵接通孔131的内表面,以对安装结构70进行轴向定位,使得安装结构70的轴线和通孔131的轴向重合,进而避免了气流流动时摆动的现象。例如,通孔131的内表面可开设有抵接槽,导流肋74的顶面可伸入抵接槽内,抵接槽和导流肋74配合,进而固定了安装结构70的安装位置。再例如,导流肋74可与通孔131过盈配合,使得导流肋74的顶面和通孔123的内表面之间的摩擦力较大,进而安装结构70不易松动。
请参阅图2至图5,第一导流件20可以由塑料、金属等材料制成,以使第一导流件20可以具有较好地刚度,气流吹向第一导流件20时第一导流件20不易产生变形。第一导流件20可以安装在壳体30上,第一导流件20也可以安装在安装罩11上,第二导流件20也可以通过安装结构70安装在安装罩11上,在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流件20可包括安装部21、肋部22及导流部23。安装部21可以安装在安装柱73上,以使第一导流件20可固定安装在主风道101的出风口1011处。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安装部21可通过胶接、焊接等方式不可拆卸地安装在安装柱73的远离电机40的一端;在其中另一些实施例中,安装部21可通过螺钉、螺栓、卡扣等方式可拆卸地安装在安装柱73的远离电机40的一端。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安装部21可设有定位柱,安装柱73上可设有定位孔,定位柱可***定位孔以确定第一导流件20的安装位置。安装结构70还可包括螺钉,安装部21可开设有贯穿的第一连接孔,安装柱73可设有与第一连接孔相对的第二连接孔,螺钉可穿设第一连接孔并伸入第二连接孔且锁紧在第二连接孔内,以将第一导流件20固定安装在安装结构70上。当然,也可以是安装部21可设有定位孔,安装柱73上可设有定位柱,定位柱可***定位孔以确定第一导流件20的安装位置。
肋部22可连接于安装部21,并朝远离安装部21的方向延伸,肋部22可与导流肋74相配合,与导流肋74共同导引主风道101内气流的流动方向,使得流出的气流的更具方向性和更加顺滑。进一步地,在一个例子中,沿主风道101内的气流流动方向,肋部22的厚度可逐渐减小,以使气流更加汇聚,便于对较小的目标区域进行干燥。在另一个例子中,沿主风道101内的气流流动方向,肋部22的厚度可逐渐增大,以使气流更加发散,增加了气流的辐射面积,便于对较大的目标区域进行干燥。
导流部23可连接于肋部22的远离安装部21的一端,导流部23可以用于导引从主风道101内流出的气流至热点区域103。导流部23可以与安装结构70的远离电机40的端面或安装罩13的远离电机40的端面间隔形成第一风道102。部分导流部23可以位于主风道101内,以使得主风道101内的气流可以流经导流部23,导流部23可以导引气流至热点区域103。导流部23可以呈一个完整的环状,导流部23也可以为断开的环状,例如断开的多个片板状。
请参阅图3,安装部21、肋部22和导流部23可一体成型,例如,安装部21、肋部22和导流部23可通过注塑、铸造等方式一体成型。或者安装部21、肋部22和导流部23可分体成型,例如,安装部21、肋部22和导流部23可通过焊接、卡接、粘接等方式装配在一起。
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导流件20可不为如图3所示,第一导流件20可只包括导流部23及连接导流部23与加热组件10、或壳体30、或安装结构70的连接部(未图示),连接部可以是卡脚等,在此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5和图18,第一导流件20可包括与主风道101内流动的气流相对的第一导流面24,第一导流面24可以用于导引主风道101内的部分气流流向热点区域103,以对热点区域103进行散热。第一导流面24可包括曲面、斜面、平面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第一导流面24可包括规则的曲面,也可包括不规则的曲面,在此不一一展开。
请参阅图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流面24包括至少一个斜面,沿主风道101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斜面朝热点区域103倾斜预定角度。可以理解,第一导流面24可包括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具有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在此不一一列举。斜面朝热点区域103倾斜预定角度,预定角度可以是30°、40°、45°、55°、60°、70°、75°、80°、90°、100°、120°或更多角度,在此不一一列举。其中,预定角度指的是斜面与主风道101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如此,由于斜面朝热点区域103倾斜,第一导流面24可以更好地将气流导引至热点区域103,且第一导流面24可以将更多的气流导引至热点区域103。同时,第一导流面24呈斜面使得气流在沿第一面流动时不易受到阻碍,流动更加顺畅。
请参阅图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流面24可包括多个子斜面241,最靠近主风道101的子斜面2411可以沿主风道101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且靠近热点区域103的方向倾斜延伸,最远离主风道101的子斜面2412的倾斜角度大于最靠近主风道101的子斜面241的倾斜角度。由此,第一导流面24可以较好地导引主风道101内的部分气流至热点区域103,且气流在第一导流面24上流动时更加顺畅,从第一风道102流出的气流将更多地流向热点区域103。
具体地,第一导流面24可包括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或更多个子斜面241,多个子斜面241可首尾相接形成第一导流面24,主风道101内的部分气流可从最接近主风道101的子斜面241依次流至最远离主风道101的子斜面241。需要说明的是,倾斜角度指的是子斜面241与主风道101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之间的角度。定义最接近主风道101的子斜面241为第一子斜面2411,最远离主风道101的子斜面241为第二子斜面2412,第一子斜面2411的倾斜角度为α1,第二子斜面2412的倾斜角度为α2,位于第一子斜面2411与第二子斜面2412之间的任意一个子斜面241的倾斜角度,可以在α1和α2之间,也可以大于α2、或者小于α1,在此不做限制。在一个实施例中,从第一子斜面2411至第二子斜面2412,多个子斜面241的倾斜角度逐渐减小,如此,气流从第一子斜面241流至第二子斜面241的过程中,气流更加流畅,不易产生回流。
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子斜面241的倾斜角度也可以大于第二子斜面241的倾斜角度,或者第一子斜面241的倾斜角度也可以等于第二子斜面241的倾斜角度,在此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4、图5及图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流面24为曲面,沿主风道101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曲面上凸,使得第一导流面24可以将更多地气流且更加平滑地导引至热点区域103,从而更快地降低了热点区域103的温度。具体地,第一导流面24的开口可朝下或者可朝向热点区域103,使得气流可以沿着第一导流面24流向热点区域103,第一导流面24的远离主风道101的一端的切平面可以与出风口1011的端面1013平行或者形成有夹角。在一个例子中,从主风道101到热点区域103的方向,第一导流面24的各点的切线与出风口1011的端面1013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或者第一导流面24的各点的切线与出风口1011的端面1013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至零然后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图5及图21,第一导流面24的曲面可包括依次相接的多个子曲面,至少一个子曲面呈指数型延伸,指数型延伸的子曲面可以具有更好地导引作用,进而使得气流可以更加准确更加平滑地流至热点区域103。其中,呈指数型延伸的子曲面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在此不一一列举。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子曲面均呈指数型延伸。又例如,最靠近主风道101的子曲面呈指数型延伸,以将主风道101内的气流更加平滑地导引至第一风道102。或者,靠近主风道101的多个子曲面呈指数型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子曲面呈指数型延伸具体可以指的是子曲面的轮廓线呈二次函数曲线、三次函数曲线、四次函数曲线、五次函数曲线等指数型延伸,例如抛物线等。指数型延伸的方向可朝靠近热点区域103的方向延伸,也可以朝远离热点区域103的方向延伸,在此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4、图5及图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主风道101至热点区域103的方向,第一导流面24包括依次相接的第一子曲面242、第二子曲面243和第一子平面244。第一子曲面242可位于主风道101内,第一子曲面242可以对主风道101内流动的气流进行分流,使得部分气流进入至第一风道102。例如,第一子曲面242的轮廓可为一段圆弧,圆弧可位于主风道101内,圆弧的一端可沿主风道101内的气流的流向延伸,圆弧的另一端可朝向热点区域103延伸,使得主风道101内的靠近边缘的气流在到达第一子曲面242时可产生分流,部分气流可流向第二子曲面243进而离开主风道101。当然,第一子曲面242的轮廓并不限于圆弧,还可以是椭圆、水滴状的前缘等曲率相对较小的曲线,亦或者直接采用楔形结构,在此不一一列举。
第二子曲面243可以朝热点区域103延伸,第二子曲面243可以用于将流入第一风道102内的气流朝热点区域103导引,进而使得气流可以流至热点区域103。具体地,第二子曲面243的轮廓线的开口朝可向热点区域103,或者开口的方向与主风道101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相反,以使气流从第二子曲面243流出时可以朝向热点区域103流去。进一步地,第二子曲面243可以呈指数型延伸,以使气流流经第二导流面25时更加平滑,流出第二子曲面243后的方向性更好。
请继续参阅图4、图5及图21,在一个实施例中,沿第一导流面24的导引方向,第二子曲面243的各点的切线与出风口1011的端面1013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在图20所示的实施例中,可以看到第二子曲面243的轮廓线的形状,第一导流面24的导引方向即是主风道101内的气流进入第一风道102后,气流在第一风道102中的流动方向。沿第一导流面24的导引方向,第二子曲面243的各点的切线与反光杯12靠近出风口1011的端面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该端面与出风口1011的端面1013平行,例如,图21中,沿第一导流面24的导引方向,B点在A点之后,A点的切线与该端面之间的夹角θ1大于B点的切线与端面1301之间的夹角θ2,则第二子曲面243逐渐朝与该端面的平行的方向延伸,使得气流从第二子曲面243流出时气流的流向与该端面之间的夹角较小,气流不易与安装罩13及热点区域产生较大的冲击,进而可以较多地带走热点区域103的热量。
第一子平面244与第二子曲面243相接,气流从第二子曲面243流出后流向第一子平面244,第一子平面244与出风口1011的端面1013平行或者朝向出风口1011的端面1013倾斜,使得气流流经第一子平面244后,第一子平面244可以对气流起到导引作用,更多的气流可以流至热点区域103。在图20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子平面244与出风口1011的端面1013平行,从而气流从第一子平面244流出后不与热点区域103相冲击,气流可以从较平滑通过热点区域103,较多地带走了热点区域103的热量。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子平面244和第二子曲面243的长度比例实现控制气流的导引方向,使得气流较顺畅、平稳地和较准确地流至热点区域103。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子平面244也可朝远离热点区域103的方向倾斜,或者第一子平面244也可朝靠近热点区域103的方向倾斜,在此不一一列举。第一子平面244朝向热点区域103倾斜时,第一子平面244与出风口1011的端面1013之间的夹角可小于30°,例如,可以为5°、7°、10°、12°、15°、18°、20°、23°、25°、28°、30°等,一方面可以避免:第一子平面244朝远离热点区域103的方向的倾斜角度过大,导致较少地气流到达热点区域103,而影响对热点区域103的散热效果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第一子平面244朝靠近热点区域103的倾斜角度过大,导致气流可以与热点区域103产生较大地冲击,而影响对热点区域103的散热效果,甚至可能使热点区域103的温度上升的现象。
请一并参阅图4、图5及图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流件20还可包括与第一导流面24相背的第二导流面25,第二导流面25可以导引到达第二导流面25的气流至主风道101中,并与主风道101中流动的气流汇聚。可以理解,从第一风道102流出的气流部分可以到达第二导流面25,或者第二导流面25外的外界气流可以到达第二导流面25,第二导流面25可以导引到达第二导流面25的气流朝主风道101流去,并与主风道101内的气流汇聚,一方面可以增强主风道101内流出的气流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主风道101流出的气流温度。其中,在一个例子中,第二导流面25可与第一导流面24对称。
进一步地,请结合图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导流面25可包括至少一个斜面,沿主风道101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斜面朝主风道101倾斜预定角度。可以理解,第二导流面25可包括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或更多个斜面,斜面可朝主风道101倾斜预定角度,预定角度可以是30°、40°、45°、55°、60°、70°、75°、80°、90°、100°、120°或更多角度,在此不一一列举。其中,预定角度指的是斜面与主风道101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如此,由于斜面朝热点区域103倾斜,气流沿第二导流面25流动后更容易与主风道101内气流汇聚。
请结合图19,第二导流面25可以包括多个子斜面251,最靠近第一风道102的出风口的子斜面251,沿主风道101内的气流流动方向且远离热点区域103的方向延伸,最远离第一风道102的出风口的子斜面251的倾斜角度大于最靠近第一风道102的出风口的子斜面251的倾斜角度。由此,气流在第二导流面25上流动后可以更好地与主风道101内的气流汇聚,而不易产生流体分离的现象。
具体地,第二导流面25可包括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或更多个子斜面251,多个子斜面251可首尾相接形成第二导流面25,到达第二导流面25的气流从最接近第一风道102的出风口的子斜面依次流至最远离第一风道102的出风口的子斜面。需要说明的是,倾斜角度指的是子斜面251朝向主风道101倾斜的角度,即,子斜面251与主风道101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之间的角度。定义最接近第一风道102的出风口的子斜面251为第一子斜面2511,最远离第一风道102的出风口子斜面为第二子斜面2512,第一子斜面2511的倾斜角度为β1,第二子斜面2512的倾斜角度为β2,位于第一子斜面2511与第二子斜面2512之间的任意一个子斜面251的倾斜角度可以在β1和β2之间,也可以大于β2、或者小于β1,在此不做限制。在一个实施例中,从第一子斜面2511至第二子斜面2512,子斜面251的倾斜角度逐渐减小,如此,气流从第一子斜面2511流至第二子斜面2512的过程中,气流更加流畅,且更好地与主风道101内的气流汇聚。
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子斜面2511的倾斜角度也可以大于第二子斜面2512的倾斜角度,或者第一子斜面2511的倾斜角度也可以等于第二子斜面2512的倾斜角度,在此不做限制。
请一并参阅图4、图5、图18及图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导流面25为曲面,沿主风道101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曲面上凹,使得第二导流面25可以将更多地气流、更加平滑地导引至主风道101且与主风道101流出的气流相聚,从而更快地降低了热点区域103的温度。具体地,第二导流面25的开口可朝上,使得气流可以沿着第二导流面25流向主风道101,第二导流面25的轮廓线的终点的切线可以与主风道101内的气流的流向平行或者形成有夹角。在一个例子中,沿第二导流面25的导引方向,第二导流面25的轮廓线的各点的切线与主风道101的端面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使得第二导流面25上气流的流向与主风道101内的气流的流向逐渐减小,进一步地,第二导流面25的轮廓线的终点的切线与主风道101的端面垂直,使得从第二导流面25流出的气流与主风道101流出的气流平行,不易产生流体相互冲击的现象。
进一步地,请继续一并参阅图4、图5、图18及图21,曲面(即,第二导流面25)可包括依次相接的多个子曲面,至少一个子曲面呈指数型延伸,指数型延伸的子曲面可以具有更好地导引作用,进而使得气流可以更顺利地与主风道101内的气流相聚。其中,呈指数型延伸的子曲面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在此不一一列举。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子曲面均呈指数型延伸。又例如,最靠近第一风道102的出风口的子曲面呈指数型延伸,以将从第一风道102的出风口流出且到达第二导流面25的气流更加平滑地导引至主风道101。或者,靠近主风道101的多个子曲面呈指数型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子曲面呈指数型延伸具体可以指的是子曲面的轮廓线呈二次函数曲线、三次函数曲线、四次函数曲线、五次函数曲线等指数型延伸,例如抛物线等。指数型延伸的方向可朝主风道101内气流的流动方向延伸。
请继续一并参阅图4、图5、图18及图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热点区域103至主风道101的方向,第二导流面25包括依次相接的第一子平面251、第一子曲面253和第二子曲面254。从第一风道102流出的气流可以经外部的挡风结构(例如图23所示的凸起105)回流至第二导流面25后,将先流至第一子平面251,后流向第一子曲面253和第二子曲面254,第一子平面251可以与出风口1011的端面1013平行或者朝热点区域103倾斜,使得气流流经第一子平面251后,第一子平面251可以对气流起到导引作用,气流在第一子平面251上流动时比较平稳。在图20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子平面251与出风口1011的端面1013平行。
第一子平面251朝向热点区域103倾斜时,第一子平面251与出风口1011的端面1013之间的夹角可小于30°,例如,可以为5°、7°、10°、12°、15°、18°、20°、23°、25°、28°、30°或更多角度值,在此不一一列举,如此,一方面可以避免:第一子平面251也可朝远离热点区域103的倾斜角度过大,导致气流在第一子平面251的流速下降,而导致只有较少的气流可以流至第一子曲面253。
第一子曲面253可以沿主风道101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延伸,第一子曲面253可以用于将流至第一子曲面253的气流朝与主风道101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导引,进而使得气流可以较顺滑地与主风道101内的气流相聚。具体地,第一子曲面253的轮廓线的开口的朝向与主风道101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相同,以使气流从第一子曲面253流出时可以朝主风道101流去。进一步地,第一子曲面253可以呈指数型延伸,以使气流流经第一导流面24时更加平滑,流出第一子曲面253后的方向性更好。
请一并参阅图4、图5、图18及图21,在一个实施例中,沿第二导流面25的导引方向,即,气流在第二导流面25上的流动方向,第一子曲面253的各点的切线与出风口1011的端面1013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在图20所示的实施例中,可以看到第一子曲面253的轮廓线的形状,第一子曲面253可呈上凹的形状,沿第二导流面25的导引方向,第一子曲面253的各点的切线与反光杯120靠近出风口1011的端面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例如,图21中,沿第二导流面25的导引方向,D点在C点之后,C点的切线与该端面之间的夹角δ1小于D点的切线与该端面之间的夹角δ1,则第一子曲面253逐渐朝与主风道101内的气流的流向平行的方向延伸,使得气流从第一子曲面253流出时气流的流向与主风道101内的气流的流向之间的夹角较小,气流不易与主风道101内的气流相互冲击,进而可以更加顺畅地与主风道101内的气流相聚。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子平面251和第一子曲面253的长度比例实现控制气流的导引方向,使得气流较顺畅、平稳地朝主风道101内的气流流动方向流动。
第二子曲面254可位于主风道101内,第二子曲面254可以汇聚流经第一子曲面253的气流与主风道101内的气流,使得这两股气流可以汇聚成一股气流。第二子曲面254的轮廓可以为一段下凸的圆弧,圆弧可位于主风道101内,圆弧的一端可沿主风道101内的气流的流向的相反方向延伸,圆弧的另一端可朝向主风道101延伸,部分第二子曲面254可以对主风道101内的气流进行导引,另部分第二子曲面254可以对第一子曲面253流出的气流进行导引,从而两股气流可以被汇聚在一起成为一股气流。当然,第二子曲面254的轮廓并不限于圆弧,还可以是椭圆、水滴状的前缘等曲率相对较小的曲线,在此不一一列举。
请参阅图18至图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流件20还可包括连接第一导流面24和第二导流面25的第三导流面26和第四导流面27,第三导流面26较第四导流面27靠近热点区域103。第三导流面26可以用于导引经第一导引面流出的部分气流流至第二导流面25。第三导流面26可包括曲面、斜面、不规则曲面中的一种或者多种重新组合,从第一风道102内流出的部分气流可以直接经第三导流面26流至第二导流面25,及流经热点区域103的部分气流回流至第三导流面26时,可以被第三导流面26导引至第二导流面25,进而被第二导流面25导引至与主风道101内与主风道101内的气流汇聚。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1,第三导流面26可包括多个子面261,沿主风道101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连接第一导流面24的子面261上凹,连接第二导流面25的子面261上凸。由此,连接第一导流面24的子面261可以较好地导引,第一风道102内流出的部分气流以及流经热点区域103的部分气流至下一个子面261,连接第二导流面25的子面261可以较好地将到达该子面261的气流导引至第二导流面25。
在图20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三导流面26可包括两个子面261,定义与第一导流面24连接的子面为第一子面2611,定义与第二导流面25相接的子面为第二子面2612,第一子面2611可以与第二子面2612相接,第一子面2611的轮廓线可为下凹的曲线,第二子面2612的轮廓线可为上凹的曲线,第一子面2611的轮廓线的起点的切线可与第一导流面24的轮廓线的终点的切线平行或者重合,第二子面2612的轮廓线的终点的切线可与第二导流面25的轮廓线的起点的切线平行或者重合,使得第一导流面24与第三导流面26之间的过渡比较顺利,第三导流面26与第一导流面24之间的过渡比较流畅,进而第三导流面26可以较好地导引第一风道102流出的部分气流、及回流至热点区域103的部分气流至第二导流面25。其中,第一子面2611和第二子面2612可以对称。
请参阅图18至图21,第四导流面27可以与主风道101中的气流的流动方向平行,第四导流面27可以位于主风道101内,主风道101中被第一导流面24的第一子曲面242分流的气流可以沿第四导流面27继续流动,然后可以在第二子曲面254的附近可以形成负压,在负压的作用下,从第二导流面25的第一子曲面252流至的第二子曲面254的气流将流向主风道101,,进而可以与主风道101内的气流汇聚。
请参阅图5及图2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干燥装置100还包括位于热点区域103的远离第一风道102的一端,并且凸出于热点区域103背离加热源11的的端面的凸起105,凸起105用于使第一风道102流出并流经热点区域103的气流回流。具体地,第一风道102流出的大部分或者全部气流可以流经热点区域103并继续流动,在热点区域103的远离第一风道102的一端设置凸出于热点区域103的凸起105,流经热点区域103的气流流至凸起105时,凸起105可以使该气流回流至热点区域103,或者凸起105可以导引该气流先沿远离热点区域103的方向流动然后沿靠近第一风道102的方向回流形成涡流,进而可以使得气流可循环对热点区域103进行散热,提高了对热点区域103的散热效果。图22中可以较清楚地看到凸起105使第一风道102流出的气流在热点区域103前方形成有涡流。
图22和图23中颜色越深,则风量越大,图22中未使用第一导流件20时,没有气流流经热点区域103,热点区域103容易温度过高,图23中使用了第一导流件20,热点区域103上有较多地气流流过,可以对热点区域103进行散热。
进一步地,凸起105的轮廓可以为水滴形、梯形、三角形、圆弧形等形状,在此不一一列举。凸起105可包括靠近热点区域103的回流面,从热点区域103流经回流面的气流可以形成回流。回流面可以为斜面,斜面可与出风口1011的端面1013形成夹角,夹角可为110度、120度、130度、135度、140度、150度或更多度数,以使气流流经回流面后可以形成回流。回流面也可为曲面,曲面可上凹,从而气流流经回流面后可以形成回流,曲面的开口也可朝向热点区域103或者主风道101,以使得气流回流后可以流至热点区域103或者位于热点区域103的上方,循环地流动进而可增强对热点区域103进行散热作用。
其中,凸起105可以是由壳体30凸出于热点区域103形成,凸起105也可以是由光学元件60凸出于热点区域103形成,凸起105还可以是是由加热组件30形成。
请参阅图5及图1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风道102的与第一导流件20的相对的面可形成有导引面1021,导引面1021可以用于与第一导流面24共同导引主风道101内的部分气流进入第一风道102。可以理解,第一风道102可以由第一导流面24与导引面1021共同形成。在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导引面1021即为主风道101的出风口1011处的端面。导引面1021的轮廓曲线可以和第一导流面24的轮廓曲线的形状相同,或者导引面1021的轮廓曲线可以和第一导流面24的部分轮廓曲线的形状相同,使得导引面1021可以和第一导流面24的导引方向相同,进而气流从第一风道102流出后的方向性更强,不易产生流体分离的现象。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引面1021可为斜面,斜面可沿主风道101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及朝热点区域103延伸,使得气流经斜面后可以流至热点区域103。在一个例子中,安装罩13的通孔131形成主风道101时,斜面的斜率可以为正,使得导引面1021可以较好地导引主风道101内的气流至热点区域103。在另一个例子中,安装罩13与机壳的内表面之间形成主风道101时,斜面的斜率可以为负,使得导引面1021可以较好地导引主风道101内的气流至热点区域103。
进一步地,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引面1021可为曲面,沿主风道101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至少部分导引面1021上凸,使得流经导引面1021的气流可以流至热点区域103。具体地,可以是整个导引面1021上凸,也可以是部分导引面1021上凸,在此不做限制。沿导引面1021的导引方向,导引面1021的轮廓线上的各点的切线与出风口1011的端面1013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使得导引面1021可以较好地将气流导引至热点区域103。
请参阅图12,第二导流件50的结构与第一导流件20的结构相似或者相同,在此不做详细描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导流件50和第一导流件20可为分体结构,第二导流件50可固定在壳体30上,第一导流件20可固定在加热组件10上。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导流件50和第一导流件20可为一体结构,例如,第二导流件件50和第一导流件件20可通过一体成型的工艺制造成一体结构,第一导流件件20和第二导流件件50之间可设置支撑肋连接,第一导流件20可固定在加热组件10上,第二导流件20可不用固定,或者第一导流件20可不用固定,第二导流件20可固定在壳体30上,或者,第二导流件50可固定在壳体30上,第一导流件20可固定在加热组件10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某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40)

1.一种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装置形成有主风道及与所述主风道相通的第一风道,所述干燥装置包括:
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能够产生热辐射并形成热点区域;及
第一导流件,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导流件位于所述主风道内,所述第一导流件用于将所述主风道中的部分气流导引至所述第一风道,及使流经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流至所述热点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件安装于所述主风道的出风口的端部,并覆盖至少部分所述主风道的出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件与所述主风道的出风口的端面间隔,所述第一导流件与所述出风口的端面形成所述第一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道的侧壁开设有贯穿所述侧壁的通风孔,所述通风孔形成所述第一风道,所述通风孔的一端与所述主风道连通,所述通风孔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热点区域,所述通风孔沿所述主风道气流方向的边沿形成所述第一导流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道的侧壁的内表面上位于所述通风孔沿气流方向的一侧,设有朝所述主风道中心线凸起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用于导引所述主风道部分气流进入所述通风孔,所述通风孔沿所述主风道气流方向的边沿及所述凸起部形成所述第一导流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道的侧壁设有通风管道,所述通风管道形成所述第一风道,所述通风管道的一端与所述主风道连通,所述通风管道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热点区域,所述通风管道形成所述第一导流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一个或多个反光杯及加热源,各所述反光杯内设有所述加热源,所述反光杯朝向的外部空间构成所述热点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装置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所述主风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主风道内。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主风道和所述壳体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环绕所述主风道。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主风道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安装罩,所述安装罩设有多个所述反光杯,所述安装罩具有朝向所述热点区域的端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面开设有连通至所述主风道的通孔,所述第一导流件安装于所述通孔的内侧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面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连通至所述主风道的间隙;所述干燥装置还包括与所述主风道相通的第二风道以及安装于所述壳体的第二导流件,所述第二导流件用于导引所述主风道内的部分气流从所述端面与所述壳体之间进入所述第二风道,及使流经所述第二风道的气流流至所述热点区域。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流出的气流与所述第一风道流出的气流相聚于所述热点区域。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流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主风道的出风口;或
所述第一导流件不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主风道的出风口。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任意一项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件设置于所述主风道的出风口处,所述第一导流件包括与所述主风道相对的第一导流面,所述第一导流面用于导引所述主风道内的部分气流流向所述热点区域。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面包括至少一个斜面,沿所述主风道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斜面朝所述热点区域倾斜预定角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面包括多个子斜面,最靠近所述主风道的所述子斜面,沿所述主风道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且靠近所述热点区域的方向延伸,最远离所述主风道的所述子斜面的倾斜角度大于,最靠近所述主风道的所述子斜面的倾斜角度。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面为曲面,沿所述主风道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曲面上凸。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包括依次相接的多个子曲面,至少一个所述子曲面呈指数型延伸。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主风道至所述热点区域的方向,所述第一导流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子曲面、第二子曲面和第一子平面,所述第一子曲面位于所述主风道内,用于对所述主风道内的气流分流使部分气流进入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子曲面朝所述热点区域延伸,用于将流入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导引至所述热点区域,所述第一子平面与所述主风道的出风口的端面平行或朝所述热点区域所在的方向倾斜。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导流面的导引方向,所述第二子曲面的各点的切线与所述主风道的出风口的端面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
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导流面相背的第二导流面,所述第二导流面用于导引到达所述第二导流面的气流至所述主风道中。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面包括至少一个斜面,沿所述主风道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斜面朝所述主风道倾斜预定角度。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面包括多个子斜面,最靠近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的所述子斜面,沿所述主风道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且远离所述热点区域的方向延伸,最远离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的所述子斜面的倾斜角度小于最靠近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的所述子斜面的倾斜角度。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面为曲面,沿所述主风道内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曲面上凹。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包括依次相接的多个子曲面,至少一个所述子曲面呈指数型延伸。
30.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热点区域至所述主风道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导流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子平面、第一子曲面和第二子曲面,所述第一子平面与所述主风道的出风口的端面平行或朝所述热点区域所在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一子曲面上凹,所述第一子曲面用于将流经所述第一子平面的气流朝所述主风道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导引,所述第二子曲面位于所述主风道内,用于汇聚流经所述第一子曲面的气流与所述主风道内的气流。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导流面的导引方向,所述第一子曲面的各点的切线与所述热点区域的外表面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
32.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件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导流面和所述第二导流面的第三导流面,所述第三导流面用于导引经所述第一导流面流出的部分气流流至所述第二导流面。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流面包括多个子面,沿所述主风道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连接所述第一导流面的所述子面上凹,连接所述第二导流面的所述子面上凸。
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热点区域的远离所述第一风道的一端,并且凸出于所述热点区域的凸起,所述凸起用于使所述第一风道流出并流经所述热点区域的气流回流。
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的与所述第一导流件相对的面形成有导引面,所述导引面用于与所述第一导流件共同导引所述主风道的部分气流进入所述第一风道。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面为斜面,所述斜面的斜率为正。
37.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面为曲面,沿所述主风道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至少部分所述导引面上凸。
3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流至所述热点区域的气流的方向和所述主风道中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30度。
3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源包括光源,所述干燥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光源的光路上的光学元件,所述光学元件用于过滤或反射所述光源发出的可见光,所述热点区域至少部分形成于所述光学元件。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元件包括出光部,所述光源发出的热量经所述出光部进入外界,至少部分所述热点区域形成于所述出光部。
CN202180004623.4A 2021-06-18 2021-06-18 干燥装置 Pending CN1141736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1/101082 WO2022261986A1 (zh) 2021-06-18 2021-06-18 干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73606A true CN114173606A (zh) 2022-03-11

Family

ID=804899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04623.4A Pending CN114173606A (zh) 2021-06-18 2021-06-18 干燥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73606A (zh)
WO (1) WO2022261986A1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47781A (ja) * 1997-05-23 1998-02-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温風暖房装置
JP2005177234A (ja) * 2003-12-22 2005-07-0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ヘアドライヤー
CN109198842A (zh) * 2018-10-31 2019-01-15 舒可士(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毛发干燥装置
CN209463503U (zh) * 2018-11-08 2019-10-08 杭州乐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吹风
CN110403326A (zh) * 2019-07-11 2019-11-05 追觅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干发器
KR20200033172A (ko) * 2018-09-19 2020-03-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드라이어
CN111093421A (zh) * 2018-02-08 2020-05-01 麦克赛尔控股株式会社 吹风机
CN111134435A (zh) * 2020-01-19 2020-05-12 追觅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手持式吹风机
CN111248595A (zh) * 2019-12-10 2020-06-09 上海奔腾电工有限公司 冷热风混合吹风机
CN211269029U (zh) * 2019-11-22 2020-08-18 舒可士(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毛发干燥装置
JP2020130718A (ja) * 2019-02-21 2020-08-31 マクセル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ドライヤー
CN212590831U (zh) * 2019-12-26 2021-02-26 添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吹风机
CN216123963U (zh) * 2021-06-18 2022-03-25 深圳汝原科技有限公司 干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020847D0 (en) * 2010-12-08 2011-01-19 Jemella Ltd A hair dryer
JP7179585B2 (ja) * 2018-11-07 2022-11-29 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ドライヤー
CN111838937B (zh) * 2018-12-06 2022-12-09 深圳素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便于手持的毛发干燥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47781A (ja) * 1997-05-23 1998-02-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温風暖房装置
JP2005177234A (ja) * 2003-12-22 2005-07-0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ヘアドライヤー
CN111093421A (zh) * 2018-02-08 2020-05-01 麦克赛尔控股株式会社 吹风机
KR20200033172A (ko) * 2018-09-19 2020-03-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드라이어
CN109198842A (zh) * 2018-10-31 2019-01-15 舒可士(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毛发干燥装置
CN209463503U (zh) * 2018-11-08 2019-10-08 杭州乐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吹风
JP2020130718A (ja) * 2019-02-21 2020-08-31 マクセル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ドライヤー
CN110403326A (zh) * 2019-07-11 2019-11-05 追觅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干发器
CN211269029U (zh) * 2019-11-22 2020-08-18 舒可士(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毛发干燥装置
CN111248595A (zh) * 2019-12-10 2020-06-09 上海奔腾电工有限公司 冷热风混合吹风机
CN212590831U (zh) * 2019-12-26 2021-02-26 添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吹风机
CN111134435A (zh) * 2020-01-19 2020-05-12 追觅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手持式吹风机
CN216123963U (zh) * 2021-06-18 2022-03-25 深圳汝原科技有限公司 干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61986A1 (zh) 2022-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93421B (zh) 吹风机
CA1170826A (en) Infra-red hair dryer
CN216123963U (zh) 干燥装置
JP7386931B2 (ja) 光照射装置
WO2020020037A1 (zh) 灯具
JPWO2011162048A1 (ja) Led光源装置
CN210290191U (zh) 风扇组件以及风扇和镜子组件
WO2018120847A1 (zh) 螺旋导风装置及设有该螺旋导风装置的舞台灯散热***
CN114173606A (zh) 干燥装置
CN212465230U (zh) 一种风机及电吹风
JP2668257B2 (ja) 赤外線放射要素
CN115461585B (zh) 附件、干燥设备及干燥组件
US20030063464A1 (en) Lamphouse
JP7359971B2 (ja) 送風機及びヘアードライヤー
KR101319486B1 (ko) 램프
US7954981B2 (en) Light source module for a light fixture
CN111219775B (zh) 取暖器
CN210894968U (zh) 一种用于投影仪中灯和反射器的冷却装置
CN111374429A (zh) 一种风机及电吹风
WO2022199675A1 (zh) 一种辐射组件、干燥设备和反光座
JP7300359B2 (ja) ヘアードライヤー
CN217764362U (zh) 附件、干燥设备及干燥组件
JP4054305B2 (ja) ランプハウス
CN220205680U (zh) 一种自清洁风冷式led灯
CN218588431U (zh) 一种辐射组件、干燥设备和反光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