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10984A - 新风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新风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10984A
CN114110984A CN202111427225.1A CN202111427225A CN114110984A CN 114110984 A CN114110984 A CN 114110984A CN 202111427225 A CN202111427225 A CN 202111427225A CN 114110984 A CN114110984 A CN 1141109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resh air
moisture content
heat exchange
exhau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2722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10984B (zh
Inventor
徐振坤
杜顺开
李金波
黄剑云
高卓贤
刘步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2722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1098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1109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109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109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109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新风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该新风设备包括换热***、新风风道、排风风道以及全热交换器,新风风道内设有新风机,排风风道内设有排风机,新风风道中的空气与排风风道中的空气在全热交换器处进行热交换,换热***用于对排风风道内的空气进行降温。该方法包括获取新风风道的经过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一空气含湿量和排风风道的经过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二空气含湿量,获取空气含湿量与空气含湿量的差值,在差值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换热***以热泵循环的模式运行,有利于提高新风设备的全热交换效率,降低了新风设备的能耗。

Description

新风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热回收新风机是利用回收排风热量(冷量)来降低室内冷热负荷的装置,常用热回收新风机是通过全热交换器进行排风热量回收,例如在夏季时,新风进风温湿度高于排风出风温湿度时,可以进行显热交换和潜热交换。
目前,热回收新风机的全热交换效率是由新风进风温湿度和排风出风温湿度的差值决定,室外环境温度和室内环境温度影响较大,例如,夏季低温高湿气候下制冷时,如果室外温度比室内环境温度低,热回收新风机就无法进行显热交换,导致热回收新风机的全热交换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新风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旨在解决目前的热回收新风机的全热交换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新风设备包括换热***、新风风道、排风风道以及全热交换器,所述新风风道内设有新风机,所述排风风道内设有排风机,所述新风风道中的空气与所述排风风道中的空气在所述全热交换器处进行热交换,所述换热***用于对所述排风风道内的空气进行降温,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新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一空气含湿量和所述排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二空气含湿量;
获取所述第一空气含湿量与所述第二空气含湿量的第一差值;
在所述第一差值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换热***以热泵循环的模式运行。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部、节流部件和第二换热部;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节流部件和所述第二换热部依次连通形成冷媒循环回路,所述第二换热部设置于所述排风风道内,所述控制所述换热***以热泵循环的模式运行的步骤包括:
开启所述压缩机和所述节流部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还包括并联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二换热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支路包括开关阀和所述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与所述开关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在获取所述第一空气含湿量与所述第二空气含湿量的第一差值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差值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阈值时,关闭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开关阀,以使所述换热***以热管循环的模式运行。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设备还包括除湿装置,所述除湿装置设置于所述新风风道内,用于对所述新风风道内的空气进行除湿,所述第一换热部设置于所述新风风道内,所述除湿装置位于所述全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一换热部之间,所述开启所述压缩机和所述节流部件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获取新风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新风含湿量;
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大于预设空气含湿量时,开启所述除湿装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开启所述除湿装置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空气含湿量时,关闭所述除湿装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新风设备以除湿再热模式运行时,关闭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开关阀,以使所述换热***以热管循环的模式运行;
预设时间间隔后,执行所述获取所述新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一空气含湿量和所述排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二空气含湿量的步骤。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所述新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一空气含湿量和所述排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二空气含湿量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新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一空气温度和第一空气湿度以及所述排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二空气温度和第二空气湿度;
根据所述第一空气温度和所述第一空气湿度查找预设焓湿图,得到所述第一空气含湿量;以及
根据所述第二空气温度和所述第二空气湿度查找所述预设焓湿图,得到所述第二空气含湿量。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新风设备的控制装置,所述新风设备包括换热***、新风风道、排风风道以及全热交换器,所述新风风道中的空气与所述排风风道中的空气在所述全热交换器处进行热交换,所述换热***用于对所述排风风道内的空气进行降温,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新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一空气含湿量和所述排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二空气含湿量;
计算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空气含湿量与所述第二空气含湿量的第一差值;
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差值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换热***以热泵循环的模式运行。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新风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新风设备的控制程序,所述新风设备的控制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新风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新风设备的控制程序,所述新风设备的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新风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新风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发明的该新风设备包括换热***、新风风道、排风风道以及全热交换器,新风风道内设有新风机,排风风道内设有排风机,新风风道中的空气与排风风道中的空气在全热交换器处进行热交换,换热***用于对排风风道内的空气进行降温。本发明通过采用先获取新风风道的经过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一空气含湿量和排风风道的经过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二空气含湿量,然后获取第一空气含湿量与第二空气含湿量的第一差值,在第一差值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换热***以热泵循环的模式运行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目前的热回收新风机的全热交换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可以提高全热交换器中排风和新风的焓差,从而实现新风设备持续性的进行显热交换,有利于提高新风设备的全热交换效率,降低了新风设备的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热回收新风除湿实施例的***图;
图3为本发明新风设备的控制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新风设备的控制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新风设备的控制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新风设备的控制装置的功能模块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1 压缩机 108 除湿装置
102 第一开关阀 109 新风机
103 第二开关阀 110 排风机
104 第三开关阀 111 全热交换器
105 第一换热部 112 排风风道
106 节流部件 113 新风风道
107 第二换热部 114 第一支路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图1即可为新风设备的硬件运行环境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新风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001,例如CPU,存储器1005,用户接口1003,网络接口1004,通信总线1002。其中,通信总线10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用户接口1003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输入单元比如键盘(Keyboard),可选用户接口1003还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网络接口1004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接口)。存储器1005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1005可选的还可以是独立于前述处理器1001的存储装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中示出的新风设备结构并不构成对新风设备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如图1所示,作为一种存储介质的存储器1005中可以包括操作***、网络通信模块、用户接口模块以及新风设备的控制程序。其中,操作***是管理和控制新风设备硬件和软件资源的程序,新风设备的控制程序以及其它软件或程序的运行。
在图1所示的新风设备中,用户接口1003主要用于连接终端,与终端进行数据通信;网络接口1004主要用于后台服务器,与后台服务器进行数据通信;处理器10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新风设备的控制程序。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设备包括:存储器1005、处理器1001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1005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新风设备的控制程序,其中:
处理器1001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新风设备的控制程序时,执行以下操作:
获取新风风道的进风口的第一空气含湿量和排风风道的进风口的第二空气含湿量;
获取所述第一空气含湿量与所述第二空气含湿量的第一差值;
在所述第一差值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换热***以热泵循环的模式运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新风设备的控制方法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新风设备包括新风风道113、排风风道112以及全热交换器111,其中,新风风道113内设有新风机109,排风风道112内设有排风机110,新风风道113中的空气与排风风道112中的空气在全热交换器111处进行热交换。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称新风风道113中的空气为新风,排风风道112中的空气为排风,新风由新风机109从室外环境导入新风风道113中,排风由排风机110从室内环境导入排风风道112中。例如,当新风设备在夏季制冷运行时,排风从室内环境由排风风道112的进风口Pin进入排风风道112,进而进入到全热交换器111,新风从室外环境由新风风道113的进风口Xin进入新风风道113,进而进入到全热交换器111,新风和排风经过全热交换器111处进行热交换之后,新风从排风中获得冷量,使得新风的温度降低,新风的温度降低之后,新风中的水蒸气的露点温度降低,新风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珠,从而实现了新风的除湿,也就是实现了新风被排风降温的同时,还被排风进了干燥;排风从新风中获得热量,使得排风温度升高。进一步的,降温除湿后的新风通过新风风道113流向室内环境,温度升高后的排风通过排风风道112流向室外环境。
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本申请的新风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10:获取所述新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一空气含湿量和所述排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二空气含湿量。
步骤220:获取所述第一空气含湿量与所述第二空气含湿量的第一差值。
由于新风设备的全热交换效率受室外环境温度和室内环境温度影响较大,新风设备在夏季低温高湿气候下制冷时,如果室外环境温度比室内环境温度低,则新风设备就无法进行显热交换,也就通过排风无法实现新风的降温和除湿。基于此,本申请的新风设备还包括有:换热***,所述换热***用于调节排风风道112内的空气温度。
本实施例中,新风风道113的经过全热交换器111之前的第一空气含湿量可以理解为未进入全热交换器111的新风的含湿量,排风风道112的经过全热交换器111之前的第二空气含湿量可以理解为未进入全热交换器111的排风的含湿量。图2中,Xin表示新风风道113的进风口,Pin表示排风风道112的进风口,新风风道113的经过全热交换器111之前的第一空气含湿量可以是进风口Xin处的新风的空气含湿量,也可以是未进入进风口Xin的新风的空气含湿量,排风风道112的经过全热交换器111之前的第二空气含湿量可以是进风口Pin处的排风的空气含湿量,也可以是未进入进风口Pin的排风的空气含湿量。获取到第一空气含湿量和第二空气含湿量之后,将第一空气含湿量与第二空气含湿量作差得到第一差值。本实施例以及下述实施例,第一空气含湿量以进风口Xin处的新风的空气含湿量,以及第二空气含湿量以进风口Pin处的排风的空气含湿量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步骤210具体包括:
获取所述新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一空气温度和第一空气湿度以及所述排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二空气温度和第二空气湿度;
根据所述第一空气温度和所述第一空气湿度查找预设焓湿图,得到所述第一空气含湿量;以及
根据所述第二空气温度和所述第二空气湿度查找所述预设焓湿图,得到所述第二空气含湿量。
新风风道113的经过全热交换器111之前的第一空气温度和第一空气湿度可以是进风口Xin处的新风的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也可以是未进入进风口Xin的新风的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排风风道112的经过全热交换器111之前的第二空气温度和第二空气湿度可以是进风口Pin处的排风的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也可以是未进入进风口Pin的排风的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
例如,进风口Pin和进风口Xin处均设置有温湿度传感器,通过温湿度传感器可以采集到进风口Pin和进风口Xin处的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为了便于区分,进风口Xin处的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表示为第一空气温度和第一空气湿度,第一空气温度和第一空气湿度就是进风口Xin处新风的温度和湿度;进风口Pin处的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表示为第二空气温度和第二空气湿度,第二空气温度和第二空气湿度就是进风口Pin处排风的温度和湿度。
本实施例中,预先设置有预设焓湿图,即预设焓湿图。通过第一空气温度和第一空气湿度查找预设焓湿图,可以查找到第一空气温度和第一空气湿度对应的含湿量,称为第一空气含湿量;通过第二空气温度和第二空气湿度查找预设焓湿图,可以查找到第二空气温度和第二空气湿度对应的含湿量,称为第二空气含湿量。例如,第一空气温度TTT30℃,第一空气湿度ΦTT67.11%RH,查找预设焓湿图得到第一空气含湿量dTT18g/kg,第二空气温度TpT28℃,第二空气湿度ΦpT67.18%RH,查找预设焓湿图得到第二空气含湿量dpT16g/kg。
步骤230:在所述第一差值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换热***以热泵循环的模式运行。
本实施例中,预设阈值为设定值,表示为D,D具体为0~15g/kg之间的某一范围或某一值。得到第一差值之后,比对第一差值和预设阈值,以通过比对结果判断新风设备的全热交换效率是否低下,如果第一差值小于预设阈值,则表示新风设备的全热交换效率低下,需要提高全热交换效率,进而,控制换热***以热泵循环的模式运行,换热***以热泵循环的模式运行时,当排风进入到排风风道112内后,换热***对排风进行降温,使得排风的温度进一步降低,换热***对排风降温之后,排风的温度会低于新风的温度,当降温后的排风进入全热交换器111,全热交换器111对降温后的排风和新风进行热交换。其中,通过换热***对排风降温和除湿,可以提高全热交换器111中排风和新风的焓差。由于降温后的排风的温度低于新风的温度,那么降温后的排风可以对新风降温和除湿,新风的温度和湿度均降低,如此使得新风设备可以持续性的进行显热交换,有利于提高新风设备的全热交换效率,降低了新风设备的能耗。其中,如果排风湿度较大,换热***也可以对排风进行除湿。
如图2所示,换热***包括压缩机101、第一换热部105、节流部件106和第二换热部107,第一换热部105和第二换热部107均为热管换热器,压缩机101、第一换热部105、节流部件106和第二换热部107依次连通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第二换热部107设置于排风风道112内,本申请的压缩机101、第一换热部105、节流部件106和第二换热部107依次连通所形成冷媒循环回路为热泵循环回路。其中,基于第二换热部107的设置位置,排风风道112的经过全热交换器111之前的第二空气含湿量可以是第二换热部107之前的排风的空气含湿量,即进风口Pin外、进风口Pin处以及进风口Pin处到第二换热部107之前的排风的空气含湿量都可以是第二空气含湿量,同样排风风道112的经过全热交换器111之前的第二空气温度和第二空气湿度可以是第二换热部107之前的排风的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即进风口Pin外、进风口Pin处以及进风口Pin处到第二换热部107之前的排风的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都可以是第二空气温度和第二空气湿度。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换热***以热泵循环的模式运行的步骤包括:开启所述压缩机104和所述节流部件106。
具体的,新风设备制冷时,控制换热***以热泵循环的模式运行。其中,控制换热***以热泵循环的模式运行是指开启压缩机101和节流部件106。换热***以热泵循环的模式运行时,冷媒流向是:冷媒由压缩机101排气口排出,进入第一换热部105,冷媒经过第一换热部105后,第一换热部105可以使得自身所在空间中的空气升温,冷媒经过第一换热部105流出之后,经过节流部件106进入到第二换热部107,冷媒经过第二换热部107后,第二换热部107使得自身所在空间中的空气降温,进而冷媒经过第二换热部107流出之后,通过压缩机101的回气口回流到压缩机101。将第二换热部107设置在排风风道112内,进入排风风道112内的排风可以被第二换热部107降温,使得降温后的排风的温度低于新风的温度。降温后的排风与新风经全热交换器111进行热交换之后,新风的温度和湿度均降低,如此使得新风设备可以持续性的进行显热交换。由于热泵循环回路中的冷媒由压缩机101排出,冷媒充足,第二换热部107可以充分的对排风进行降温和除湿,第二换热部107对排风降温除湿后,可以提高全热交换器111中排风和新风的焓差,以及降低进入全热交换器111中的新风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提高全热交换器111的全热交换效率。
第一换热部105设置于新风风道113内。其中,降温后的排风与新风经全热交换器111进行热交换之后,降温后的新风的温度可能比室内环境温度低,如果直接将降温后的新风输入室内环境,可能在室内环境温度的基础上又将室内环境温度降低,从而让用户感到寒意,影响用户的舒适性,所以为了保持用户的舒适性,需要对降温后的新风进行适当升温,也就是适当的升高降温后的新风温度。由于新风设备制冷时,第一换热部105可使得自身所在空间中的空气升温,也就是第一换热部105可以产生热量,并通过热量加热自身所在空间中的空气。为了避免热量的浪费,将第一换热部105设置在新风风道113内,以通过第一换热部105产生的热量对降温后的新风适当的升温,然后再将新风输入室内,如此以让室内环境温度不会因新风而降低,从而保持了用户的舒适性。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中,换热***还包括并联的第一支路114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11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换热部105的输入端和第二换热部107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支路包括开关阀104和压缩机101,压缩机101的排气口与第一换热部105的输入端连接,压缩机101的回气口与开关阀104的第一端连接,开关阀104的第二端与第二换热部107的输出端连接。其中,所述开关阀104是指第三开关阀,开关阀104具体是电磁阀。下述内容中将开关阀104称为第三开关阀104。
具体的,第一支路114上设有第一开关阀102,压缩机101的排气口和第一支路114的第一端之间设有第二开关阀103,压缩机101的回气口和第一支路114的第二端之间设有第三开关阀104,第一开关阀102由第一支路114的第二端往第一支路114的第一端单向导通,第二开关阀103由压缩机101的排气口往第一换热部105的输入端单向导通。
在第一支路114上设置第一开关阀102之后,通过控制第一开关阀102的导通方向可以使得冷媒从压缩机101的排气口流出后,不经过第一支路114,而是依次经过第一换热部105、节流部件106和第二换热部107,冷媒从第二换热部107流出后,经过第一支路114,然后再依次经过第一换热部105、节流部件106、第二换热部107以及第一支路114。冷媒由第二换热部107流出,依次经过第一支路114、第一换热部105、节流部件106以及第二换热部107的循环回路本申请称为关于热管循环的回路,即热管循环回路。其中,让冷媒仅在热管循环回路中循环时,需要关闭压缩机101和第三开关阀104。
新风设备制冷时,如果室外环境温度比室内环境温度高,则可以通过排风对新风降温,即需要保持冷媒仅在热管循环回路中循环。保持冷媒仅在热管循环回路中循环也就是关闭压缩机101,开启节流部件106,并控制第一开关阀102由第一支路114的第二端往第一端单向导通,第二换热部107能够对排风进行降温。第二换热部107对排风降温后,全热交换器111对降温后的排风和新风进行热交换,降温后的排风对新风进行降温和除湿。其中,通过第二换热部107对排风降温,并基于降温后的排风对新风进行降温和除湿可以降低全热交换器111对新风处理的负荷,有利于节省全热交换器111的能耗。
第一开关阀102为单向阀,第一开关阀102由第一支路114的第二端往第一支路114的第一端单向导通。其中,将第一开关阀102设置为单向阀之后,默认的第一支路114就是沿着第一支路114的第二端往第一支路114的第一端单向导通,无需在关闭压缩机101,开启节流部件106时,再对第一开关阀102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支路114沿着自身的第二端往第一端单向导通。
在保持冷媒仅在热管循环回路中循环时,需要控制第二开关阀103不向压缩机101的排气口的方向导通,以及第三开关阀104不向压缩机101的回气口的方向导通。第二换热部107流出的冷媒不会流入压缩机101的回气口与第一支路114之间的管路中,而是都流入第一支路114,进而在第二换热部107流出的冷媒都流过第一支路114后,冷媒也不会流入压缩机101,而是从第一支路114流出后,依次经过第一换热部105、节流部件106、第二换热部107,然后回流过第一支路114,如此实现冷媒仅在热管循环回路中循环。通过设置第二开关阀103和第三开关阀104,可以避免第二换热部107流出的冷媒分流到压缩机101的回气口与第一支路114之间的管路中以及压缩机101的排气口与第一支路114之间的管路中,如此可以保持热管循环回路中有充足的冷媒,可以使得第二换热部107对排风充分的降温,如此降低了全热交换器111对新风处理的负荷,有利于节省全热交换器111的能耗。
第二开关阀103为单向阀。其中,将第二开关阀103设置为单向阀之后,默认的第一支路114向压缩机101的排气口之间的管路是不导通的,无需在关闭压缩机101,开启节流部件106时,再对第二开关阀103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支路114沿着自身的第二端往第一端单向导通。而是需要在关闭压缩机101以及开启节流部件106的同时,还要关闭第三开关104,如此可以保持热管循环回路中有充足的冷媒。
如图4所示,本申请的新风设备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210:获取所述新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一空气含湿量和所述排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二空气含湿量。
步骤220:获取所述第一空气含湿量与所述第二空气含湿量的第一差值。
步骤S240:在所述第一差值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阈值时,关闭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开关阀,以使所述换热***以热管循环的模式运行。
具体的,对换热***控制时,换热***可以是以热泵循环的模式运行,也可以先以热管循环的模式运行。也就是,如果第一差值小于预设阈值,控制换热***以热泵循环的模式运行,如果第一差值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则表示新风设备的全热交换效率恢复正常,从而关闭压缩机101和第三开关阀104,并保持新风机109、排风机110、节流装置106开启,换热***以热管循环的模式运行。关闭压缩机101和第三开关阀104之后,可以保持热管循环回路中有充足的冷媒,可以使得第二换热部107对排风充分的降温,如此降低了全热交换器111对新风处理的负荷,有利于节省全热交换器111的能耗,即节省了新风设备的能耗。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设备还包括除湿装置108,除湿装置108设置于新风风道113内,用于对新风风道113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第一换热部105设置于新风风道113内,除湿装置108位于全热交换器11和第一换热部105之间。如果室外环境温度比室内环境温度低,通过换热***对排风进行降温和除湿,降温后的排风与新风经全热交换器111进行热交换之后,新风被降温后的排风降温和除湿,降温和除湿后的新风可能湿度仍比较大,因此需要进一步进行再除湿。在新风风道113内设置除湿装置108之后,开启除湿装置108进行制冷,除湿装置108通过制冷除湿的方式对降温和除湿后的新风再进行降温和除湿,从而对新风再次降温和干燥。之后,经过再次降温和干燥的新风通过新风风道113输入室内环境中。其中,除湿装置108内装有可以不断循环的冷源,冷源是水或者冷媒,由于冷源在除湿装置108内不断循环,可以始终让除湿装置108对新风进行降温和除湿。
经过除湿装置108再次降温和干燥的新风的温度可能较低,也就是比室内环境温度低。如果直接将再次降温和干燥后的新风输入室内环境,可能在室内环境温度的基础上又将室内环境温度降低,从而让用户感到寒意,影响用户的舒适性,所以为了保持用户的舒适性,需要对再次降温和干燥后的新风进行适当升温,也就是适当升高再次降温和干燥后的新风的温度。由于新风设备制冷时,第一换热部105可使得自身所在空间中的空气升温,也就是可以第一换热部105产生热量,并通过热量加热自身所在空间中的空气。为了避免热量的浪费,将第一换热部105设置在新风风道113内,并将除湿装置108设置在全热交换器11和第一换热部105之间,从而可以通过第一换热部105产生的热量对由除湿装置108再次降温和干燥后的新风适当升温,然后再将新风输入室内,如此以让室内环境温度不会因新风而降低,从而保持了用户的舒适性。
如图5所示,开启所述压缩机和所述节流部件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步骤S250:获取新风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新风含湿量。
步骤S260: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大于预设空气含湿量时,开启所述除湿装置。
步骤S270: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空气含湿量时,关闭所述除湿装置。
本实施例中,新风经过全热交换器111热交换后的新风含湿量也是全热交换器111的出风口Xout'处的新风含湿量,该新风含湿量称为第三空气含湿量。预设空气含湿量为用户设置的新风含湿量,第二预设阈值可以是范围值,也可以是固定值,如果出风口Xout'处的新风含湿量大于预设空气含湿,表示出风口Xout'处的新风的湿度较大,需要对出风口Xout'流出的新风进行除湿。具体的,获取全热交换器的出风口Xout'处新风的温度和湿度,本实施例称获取的出风口Xout'处新风的温度和湿度为第三空气温度和第三空气湿度,通过第三空气温度和第三空气湿度查找预设焓湿图,得到第三空气含湿量,然后将第三空气含湿量与预设空气含湿量比较,如果第三空气含湿量大预设空气含湿量,则开启开除湿装置108,除湿装置108对出风口Xout'流出的新风进行降温和除湿除湿。开启开除湿装置108之后继续获取第三空气含湿量,如果第三空气含湿量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空气含湿量,表示不需要除湿装置108对新风进行除湿,则保持新风机109、排风机110、节流装置106开启,仅关闭除湿装置108,如此可以进一步降低新风设备的能耗,让新风设备节能运行。
进一步的,本申请的新风设备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所述新风设备以除湿再热模式运行时,关闭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开关阀,以使所述换热***以热管循环的模式运行,然后让新风设备工作预设时间间隔,在预设时间间隔后执行步骤S210,获取所述新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一空气含湿量和所述排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二空气含湿量。
具体的,新风设备具有新风除湿再热功能,该功能对应设置有新风除湿再热模式,由于在用户使用的过程中,可能在有些情况下需要进行新风除湿再热,而有些情况下不需要进行新风除湿再热,因此,可由用户选择是否开启新风除湿再热功能。所述新风设备还包括除湿装置108,所述除湿装置108设置于所述新风风道113内,用于对所述新风风道113内的空气进行除湿,预先设置了新风设备以除湿再热模式运行时的默认工作状态,默认工作状态为开启新风机109、排风机110、节流部件106以及除湿装置108,关闭压缩机101和第三开关阀104,也就是新风设备以除湿再热模式运行时,以使换热***以热管循环的模式运行,从而实现冷媒在热管循环回路中循环,以降低全热交换器111对新风处理的负荷。具体的,检测到用户设置新风设备为除湿再热模式,新风设备以除湿再热模式运行,即开启新风机109、排风机110、节流部件106以及除湿装置108,关闭压缩机101和第三开关阀104,如此可以保持冷媒在热管循环回路中循环,通过热管循环回路中的第二换热部107对排风降温和除湿,可以提高全热交换器111中排风和新风的焓差,以及降低进入全热交换器111中的新风温度和湿度,有利于提高全热交换器111的全热交换效率。
如图2所示,基于上述各个实施例,所述新风设备包括新风风道113、排风风道112、全热交换器11、换热***以及除湿装置108。
新风风道113内设有新风机109,排风风道112内设有排风机110,新风风道113中的空气与排风风道112中的空气在全热交换器111处进行热交换。换热***包括压缩机101、第一换热部105、节流部件106、第二换热部107以及并联的第一支路114和第二支路。压缩机101、第一换热部105、节流部件106和第二换热部107依次连通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第二换热部107设置于排风风道112内,第一换热部105设置于新风风道113内,除湿装置108设置于新风风道113内,且位于全热交换器11和第一换热部105之间。第一支路11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换热部105的输入端和第二换热部107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支路包括开关阀104和压缩机101,压缩机101的排气口与第一换热部105的输入端连接,压缩机101的回气口与开关阀104的第一端连接,开关阀104的第二端与第二换热部107的输出端连接。其中,所述开关阀104是指第三开关阀,开关阀104具体是电磁阀。下述内容中将开关阀104称为第三开关阀104。第一支路114上设有第一开关阀102,压缩机101的排气口和第一支路114的第一端之间设有第二开关阀103,压缩机101的回气口和第一支路114的第二端之间设有第三开关阀104,第一开关阀102由第一支路114的第二端往第一支路114的第一端单向导通,第二开关阀103由压缩机101的排气口往第一换热部105的输入端单向导通。其中,第一换热部105和第二换热部107均为热管换热器,具体的,第一换热部105为热管蒸发器,第二换热部107为热管冷凝器。
用户设置新风设备为除湿再热模式,新风设备以除湿再热模式运行后,默认开启新风机109、排风机110、节流部件106以及除湿装置108,关闭压缩机101和第三开关阀104,如此可以使得第二换热部107流出的冷媒在第二换热部107、第一支路114、第一换热部105和节流部件106形成的热管循环回路中循环,从而对排风降温除湿。预设时间间隔后,通过温湿度传感器分别检测进风口Xin处的第一空气温度和第一空气湿度以及进风口Pin处的第二空气温度和第二空气湿度,通过第一空气温度和第一空气湿度以及第二空气温度和第二空气湿度查找预设焓湿图,分别得到第一空气含湿量和第二空气含湿量,然后计算第一空气含湿量和第二空气含湿量的第一差值,如果第一差值小于预设阈值,则控制换热***以热泵循环的模式运行,也就是开启压缩机101和节流部件106,开启压缩机101和节流部件106之后,压缩机101的排气口流出的冷媒在压缩机101、第一换热部105、节流部件106和第二换热部107依次连通所形成冷媒循环回路中循环。如果第一差值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保持新风机109、排风机110、节流部件106以及除湿装置108开启,保持压缩机101和第三开关阀104关闭,以使换热***以热管循环的模式运行。
一示例中,假设D设置为8g/kg,用户开机新风设备,新风机109、排风机110、节流装置106、除湿装置108开启,压缩机101和第三开关阀104关闭。温湿度传感器获取的第一空气温度TTT30℃,第一空气湿度ΦTT67.11%RH,查找预设焓湿图得到第一空气含湿量dTT18g/kg,第二空气温度TpT28℃,第二空气湿度ΦpT67.18%RH,查找预设焓湿图得到第二空气含湿量dpT16g/kg,此时dT-dpT2<D,故判断全热交换器111的全热交换效率低,需要在新风机109、排风机110、节流装置106、除湿装置108开启的基础上,再开启压缩机101和第三开关阀104,开启压缩机101和第三开关阀104之后,冷媒在热泵循环回路中循环。由于热泵循环回路中的冷媒由压缩机101排出,冷媒充足,第二换热部107可以充分的对排风进行降温和除湿,第二换热部107对排风降温除湿后,第二空气温度降至12℃,第二空气含湿量降至10g/kg,通过第二换热部107对排风降温除湿,可以提高全热交换器111中排风和新风的焓差,以及降低进入全热交换器111中的新风温度和湿度,有利于提高全热交换器111的全热交换效率。
新风和排风经过全热交换器111处进行热交换之后,新风的第一空气温度降至18℃,第一空气温度含湿量降至12.4g/kg,经过除湿装置108再次降温和除湿后的新风,第一空气温度再次降至10℃,第一空气含湿量再次降至8g/kg。经过除湿装置108再次降温和除湿后的新风,再经过第一换热部105再热升温至25℃送入室内,实现了新风的适当升温,避免除湿装置108再次降温和除湿后的新风温度过低而降低室内环境温度,影响用户舒适性。本实施例通过开启热泵循环回路,降低了除湿装置108前的新风的温度和湿度,也是就降低了进入全热交换器111中新风的温度和湿度,减轻了全热交换器111对新风处理的负荷,降低了全热交换器111的能耗,相比于传统全热交换器更加节能。
进一步的,在新风机109、排风机110、节流装置106、除湿装置108开启的基础上,再开启压缩机101和第三开关阀104之后,继续获取进风口Xin处的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以及继续获取进风口Pin处的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
继续获取的进风口Xin处的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表示为第三空气温度和第三空气湿度,继续获取的进风口Pin处的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表示为第四空气温度和第四空气湿度,通过第三空气温度和第三空气湿度查找预设焓湿图,得到第三空气含湿量,通过第四空气温度和第四空气湿度查找预设焓湿图,得到第四空气含湿量,如果第三空气含湿量与第四空气含湿量的第二差值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时,表示全热交换器111的全热交换效率正常,则关闭压缩机101和第三开关阀104,保持新风机109、排风机110、节流装置106、除湿装置108开启,如此可以保持冷媒在热管循环回路中循环,通过热管循环回路中的第二换热部107对排风降温和除湿,可以提高全热交换器111中排风和新风的焓差,以及降低进入全热交换器111中的新风温度和湿度,有利于提高全热交换器111的全热交换效率。
进一步的,在全热交换器111的全热交换效率恢复正常后或者全热交换器111的全热交换效率处于正常状态时,获取刚由全热交换器111流入新风风道处的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也就是全热交换器111的出风口Xout'处的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获取的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表示为第五空气温度和第五空气湿度,通过第五空气温度和第五空气湿度查找预设焓湿图得到第五空气含湿量,然后将第五空气含湿量与预设空气含湿量比较,第五空气含湿量小于预设空气含湿量,表示不需要除湿装置108对新风进行除湿,则保持新风机109、排风机110、节流装置106开启,仅关闭除湿装置108,如此可以进一步降低新风设备的能耗,让新风设备节能运行。其中,预设空气含湿量为用户设置的新风含湿量,第二预设阈值可以是范围值,也可以是固定值。
如图2和图6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新风设备的控制装置,所述新风设备包括换热***、新风风道113、排风风道112以及全热交换器111,所述新风风道113中的空气与所述排风风道112中的空气在所述全热交换器111处进行热交换,所述换热***用于对所述排风风道112内的空气进行降温,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300,用于获取所述新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一空气含湿量和所述排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二空气含湿量;
计算模块310,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空气含湿量与所述第二空气含湿量的第一差值;
控制模块320,用于在所述第一差值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换热***以热泵循环的模式运行。
本发明新风设备的控制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与上述新风设备的控制方法各实施例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新风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新风设备的控制程序,所述新风设备的控制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新风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进一步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新风设备的控制程序,所述新风设备的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新风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应当注意的是,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部件或步骤。位于部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部件。本发明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部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新风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设备包括换热***、新风风道、排风风道以及全热交换器,所述新风风道中的空气与所述排风风道中的空气在所述全热交换器处进行热交换,所述换热***用于对所述排风风道内的空气进行降温,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新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一空气含湿量和所述排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二空气含湿量;
获取所述第一空气含湿量与所述第二空气含湿量的第一差值;
在所述第一差值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换热***以热泵循环的模式运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部、节流部件和第二换热部;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节流部件和所述第二换热部依次连通形成冷媒循环回路,所述第二换热部设置于所述排风风道内,所述控制所述换热***以热泵循环的模式运行的步骤包括:
开启所述压缩机和所述节流部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还包括并联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二换热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支路包括开关阀和所述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与所述开关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在获取所述第一空气含湿量与所述第二空气含湿量的第一差值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差值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阈值时,关闭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开关阀,以使所述换热***以热管循环的模式运行。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设备还包括除湿装置,所述除湿装置设置于所述新风风道内,用于对所述新风风道内的空气进行除湿,所述第一换热部设置于所述新风风道内,所述除湿装置位于所述全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一换热部之间,所述开启所述压缩机和所述节流部件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获取新风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新风含湿量;
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大于预设空气含湿量时,开启所述除湿装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启所述除湿装置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空气含湿量时,关闭所述除湿装置。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新风设备以除湿再热模式运行时,关闭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开关阀,以使所述换热***以热管循环的模式运行;
预设时间间隔后,执行所述获取所述新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一空气含湿量和所述排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二空气含湿量的步骤。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新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一空气含湿量和所述排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二空气含湿量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新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一空气温度和第一空气湿度以及所述排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二空气温度和第二空气湿度;
根据所述第一空气温度和所述第一空气湿度查找预设焓湿图,得到所述第一空气含湿量;以及
根据所述第二空气温度和所述第二空气湿度查找所述预设焓湿图,得到所述第二空气含湿量。
8.一种新风设备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设备包括换热***、新风风道、排风风道以及全热交换器,所述新风风道中的空气与所述排风风道中的空气在所述全热交换器处进行热交换,所述换热***用于对所述排风风道内的空气进行降温,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新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一空气含湿量和所述排风风道的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之前的第二空气含湿量;
计算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空气含湿量与所述第二空气含湿量的第一差值;
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差值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换热***以热泵循环的模式运行。
9.一种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新风设备的控制程序,所述新风设备的控制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10.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存储有新风设备的控制程序,所述新风设备的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2111427225.1A 2021-11-24 2021-11-24 新风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1109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27225.1A CN114110984B (zh) 2021-11-24 2021-11-24 新风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27225.1A CN114110984B (zh) 2021-11-24 2021-11-24 新风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10984A true CN114110984A (zh) 2022-03-01
CN114110984B CN114110984B (zh) 2023-04-25

Family

ID=803709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27225.1A Active CN114110984B (zh) 2021-11-24 2021-11-24 新风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10984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309364A (ja) * 2007-06-12 2008-12-25 Toyo Eng Works Ltd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装置
JP2009281707A (ja) * 2008-05-26 2009-12-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回収装置
CN102538084A (zh) * 2010-12-15 2012-07-04 广州科力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造船涂装车间温湿度控制方法及其能源综合利用***
CN103256666A (zh) * 2013-05-15 2013-08-21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含有热管换热器的独立新风***及其工作方法
CN203364317U (zh) * 2013-07-31 2013-12-25 北京德能恒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空调一体机
CN104976704A (zh) * 2014-04-08 2015-10-14 上海诺佛尔建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二次热回收新风处理装置的工作方法
CN107339763A (zh) * 2017-06-27 2017-11-10 苏州诚品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新风换气机
US20180306462A1 (en) * 2015-08-31 2018-10-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Ventilation device
WO2020003446A1 (ja) * 2018-06-28 2020-01-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10715364A (zh) * 2019-10-14 2020-01-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CN111306646A (zh) * 2020-03-04 2020-06-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
CN212299347U (zh) * 2020-03-09 2021-01-05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有限公司 全热交换器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309364A (ja) * 2007-06-12 2008-12-25 Toyo Eng Works Ltd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装置
JP2009281707A (ja) * 2008-05-26 2009-12-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回収装置
CN102538084A (zh) * 2010-12-15 2012-07-04 广州科力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造船涂装车间温湿度控制方法及其能源综合利用***
CN103256666A (zh) * 2013-05-15 2013-08-21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含有热管换热器的独立新风***及其工作方法
CN203364317U (zh) * 2013-07-31 2013-12-25 北京德能恒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空调一体机
CN104976704A (zh) * 2014-04-08 2015-10-14 上海诺佛尔建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二次热回收新风处理装置的工作方法
US20180306462A1 (en) * 2015-08-31 2018-10-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Ventilation device
CN107339763A (zh) * 2017-06-27 2017-11-10 苏州诚品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新风换气机
WO2020003446A1 (ja) * 2018-06-28 2020-01-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10715364A (zh) * 2019-10-14 2020-01-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CN111306646A (zh) * 2020-03-04 2020-06-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
CN212299347U (zh) * 2020-03-09 2021-01-05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有限公司 全热交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10984B (zh) 2023-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15364B (zh) 空气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CN111023401A (zh) 空调器的除湿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US1151287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rge compensator reheat valve
CN110186151B (zh) 运行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CN114061095B (zh)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087740B (zh) 新风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11084270U (zh) 空气处理设备
CN113834201B (zh) 空调器控制方法、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CN107504629B (zh) 一种多联式空调干衣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28695A (zh) 一种可精确控制送风温湿度的节能型空调装置
CN209819742U (zh) 一种变频多联辐射供暖制冷空调***
CN114110984B (zh) 新风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
CN111536608A (zh) 一种循环式转轮除湿装置及除湿方法
CN114060974A (zh)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963429A (zh) 一种空调器除湿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CN114087743A (zh) 热管新风机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16346849U (zh) 一种新风设备
CN114110883A (zh) 新风机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0572947C (zh) 空调设备
CN110486909A (zh) 空调器、空调器工作方法、计算机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04227586U (zh) 一种双冷源潜热处理低温空调机组
CN215216584U (zh) 一种可精确控制送风温湿度的节能型空调装置
CN114110980B (zh)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061041B (zh)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087735B (zh) 新风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