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65150A - 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65150A
CN113865150A CN202111066147.7A CN202111066147A CN113865150A CN 113865150 A CN113865150 A CN 113865150A CN 202111066147 A CN202111066147 A CN 202111066147A CN 113865150 A CN113865150 A CN 1138651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d medium
heat
temperature
heat exchang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6614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鸿瑞
李华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138651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651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6Heat pu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source of low potential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C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WITHOUT CHEMICAL INTERACTION
    • F28C3/00Other direct-contact heat-exchange apparat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属于热动/热泵技术领域。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当热源定温放热而被加热介质的定压吸热为变温吸热时,使被加热介质流经渐变截面换热管,在吸热的同时进行降压——其中,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不高于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超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高于初始速度时,使其进入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高于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

Description

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动/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冷需求、热需求和动力需求,为人类生活与生产当中所常见。其中,热动装置利用热能转换为机械能,为人们获得和提供动力;制冷(热泵)装置利用机械能转换为热能,从而实现制冷/制热。在热动装置和制冷(热泵)装置中,都存在着循环工质从热源获取热量的传热过程。热动装置中,高温热源向循环工质提供高温热负荷;降低吸热过程传热温差,提高动力循环平均吸热温度,从而提升热动装置的热变功效率,提高能源利用率。制冷(热泵)装置中,低温热源向制冷工质提供低温热负荷;降低吸热过程传热温差,提升制冷循环平均吸热温度,从而提升制冷(热泵)装置的性能指数,降低机械能的消耗。为此,针对不同热源和工作介质(被加热介质)不同的吸热过程,本发明提出了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为根本目的、对温差加以有效利用的减小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当热源定温放热而被加热介质的定压吸热为变温吸热时,使被加热介质流经渐变截面换热管,在吸热的同时进行降压——其中,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不高于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超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高于初始速度时,使其进入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高于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
2.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当热源降温放热而被加热介质的定压吸热为变温吸热,在温-熵图中热源的降温放热过程线比被加热介质定压吸热过程线平缓时,使被加热介质流经渐变截面换热管,在吸热的同时进行降压——其中,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不高于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超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高于初始速度时,使其进入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高于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
3.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当热源降温放热而被加热介质的定压吸热为变温吸热,在温-熵图中热源的降温放热过程线比被加热介质定压吸热过程线陡峭时,使被加热介质流经渐变截面换热管,在吸热的同时进行升压——其中,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时,使其进入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超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
4.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当热源降温放热而被加热介质定压吸热汽化过程温度不变时,使被加热介质流经渐变截面换热管,在吸热并汽化的同时进行升温升压——其中,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时,使其进入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超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
5.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当热源降温放热,被加热介质需要先预热升温之后再进行吸热汽化,被加热介质的定压吸热汽化过程温度不变时,使被加热介质首先流经定截面换热管完成变温吸热至饱和温度,之后流经渐变截面换热管完成吸热汽化并同时进行升温升压——其中,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时,使其进入定截面-渐扩型变截面复合式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超声速时,使其进入定截面-渐缩型变截面复合式换热管。
6.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当热源定温放热而被加热介质定压汽化过程温度升高时,使被加热介质流经渐变截面换热管,在升温吸热并汽化的同时进行降压——其中,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超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高于初始速度时,使其进入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高于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
7.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当热源降温放热而被加热介质定压汽化过程温度升高,在温-熵图中热源的降温放热过程线比被加热介质定压汽化过程线平缓时,使被加热介质流经渐变截面换热管,在升温吸热并汽化的同时进行降压——其中,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超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高于初始速度时,使其进入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高于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
8.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当热源降温放热而被加热介质定压汽化过程温度升高,在温-熵图中热源的降温放热过程线比被加热介质定压汽化过程线陡峭时,使被加热介质流经渐变截面换热管,在吸热的同时进行升压——其中,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时,则使其进入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超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第1种T-s流程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第2种T-s流程示意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第3种T-s流程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第4种T-s流程示意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第5种T-s流程示意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第6种T-s流程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第7种T-s流程示意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第8种T-s流程示意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减小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给出的第1种流动换热过程示意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减小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给出的第2种流动换热过程示意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减小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给出的第3种流动换热过程示意图。
图中,AB过程表示热源放热过程线,12表示被加热介质的吸热过程线,ab表示被加热介质定压吸热过程线,as表示液相被加热介质的定压吸热过程线;T-s图即温-熵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进行;对显而易见的流程不作表述。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所示的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是这样的:
(1)传热条件:热源放热过程中维持定温T,被加热介质定压吸热过程为变温吸热。
(2)目标要求:被加热介质变温或定温吸热至T2,变温吸热时过程线比定压线平缓。
(3)实现方法:使被加热介质流经渐变截面换热管,在吸热的同时进行降压;与定压吸热过程ab相比较,被加热介质进行吸热并同时降压的过程12——温度由T1升高到T2,吸热过程结束之后的压力是降低的;当被加热介质的初始温度设定为T2时,吸热过程温度不变,压力也是降低的。
(4)技术措施: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速度不高于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超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高于初始速度时,使其进入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高于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
(5)温差利用:以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速度不高于声速为例进行分析——当被加热介质按照ab过程线定压吸热至温度T2时,吸热过程的平均温度将低于降压吸热过程12的平均温度;使被加热介质进入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吸热降压并增速,将自热源获取的热能部分或全部转换为被加热介质的动能,动力装置中该部分动能将提供给膨胀机从而使膨胀机输出更多的动力,制冷(热泵)装置中该部分动能提供给双能压缩机从而降低外部高品质能源(机械能或高温热能)的投入——或者说提升其低温吸热过程的平均温度,降低制冷(热泵)装置循环净功,从而降低外部高品质能源(机械能或高温热能)的投入。
图2所示的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是这样的:
(1)传热条件:热源放热过程中温度降低,温度由TA降温至TB;被加热介质定压吸热过程为变温吸热,在温-熵图中热源的降温放热过程线比被加热介质定压吸热过程线更平缓。
(2)目标要求:被加热介质由T1变温吸热至T2,使其吸热过程线比定压吸热过程线平缓。
(3)实现方法:使被加热介质流经渐变截面换热管,在吸热的同时进行降压;与定压吸热过程ab相比较,被加热介质进行吸热并同时升压的过程12——温度由T1升高到T2,吸热过程结束之后的压力是降低的。
(4)技术措施: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速度不高于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超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高于初始速度时,使其进入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高于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
(5)温差利用:以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不高于声速为例进行分析——当被加热介质按照ab过程线定压吸热至温度T2时,吸热过程的平均温度低于降压吸热过程12的平均温度;使被加热介质进入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吸热降压并增速,将自热源获取的热能部分或全部转换为被加热介质的动能,动力装置中该部分动能将提供给膨胀机从而使膨胀机输出更多的动力,制冷(热泵)装置中该部分动能提供给双能压缩机从而降低外部高品质能源(机械能或高温热能)的投入——或者说提升其低温吸热过程的平均温度,降低制冷(热泵)装置循环净功,从而降低外部高品质能源(机械能或高温热能)的投入。
图3所示的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是这样的:
(1)传热条件:热源放热过程中温度降低,温度由TA降温至TB;被加热介质定压吸热过程为变温吸热,在温-熵图中热源的降温放热过程线比被加热介质定压吸热过程线陡峭。
(2)目标要求:被加热介质由T1变温吸热至T2,使其吸热过程线比定压吸热过程线陡峭。
(3)实现方法:使被加热介质流经渐变截面换热管,在吸热的同时进行升压;与定压吸热过程ab相比较,被加热介质进行吸热并同时升压的过程12——温度由T1升高到T2,吸热过程结束之后的压力是升高的。
(4)技术措施: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时,使其进入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超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
(5)温差利用:以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速度不高于声速为例进行分析——当被加热介质按照ab过程线定压吸热至温度T2时,吸热过程的平均温度低于升压吸热过程12的平均温度;使被加热介质进入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吸热增压,将自热源获取的热能部分转换为被加热介质的压力提升上,动力装置中降低低温放热负荷从而提高热效率,制冷(热泵)装置中提升压缩机人口压力从而降低外部高品质能源(机械能或高温热能)的投入——或者说提升其低温吸热过程的平均温度,降低制冷(热泵)装置循环净功,从而降低外部高品质能源(机械能或高温热能)的投入。
图4所示的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是这样的:
(1)传热条件:热源放热过程中温度降低,温度由TA降温至TB;被加热介质定压吸热汽化过程温度不变。
(2)目标要求:被加热介质升压吸热汽化,由T1变温吸热至T2
(3)实现方法:使被加热介质流经渐变截面换热管,在吸热并汽化的同时进行升温升压;与定压吸热过程ab相比较,被加热介质进行吸热并同时升温升压的过程12——温度由T1升高到T2,吸热过程结束之后的压力是升高的。
(4)技术措施: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时,使其进入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超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
(5)温差利用:以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例进行分析——当被加热介质按照ab过程线定压吸热时温度不变,吸热过程的平均温度将低于升压吸热过程12的平均温度;使被加热介质进入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吸热增压,将自热源获取的热能部分转换为被加热介质的压力提升上,动力装置中降低低温放热负荷从而提高热效率,制冷(热泵)装置中提升压缩机人口压力从而降低外部高品质能源(机械能或高温热能)的投入——或者说提升其低温吸热过程的平均温度,降低制冷(热泵)装置循环净功,从而降低外部高品质能源(机械能或高温热能)的投入。
图5所示的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是这样的:
(1)传热条件:热源放热过程中温度降低,温度由TA降温至TB;被加热介质需要先预热升温之后在进行吸热汽化,被加热介质的定压吸热汽化过程温度不变。
(2)目标要求:流体预热升温过程as,至饱和温度Ts之后;被加热介质升压吸热汽化,由Ts变温吸热至T2
(3)实现方法:使被加热介质首先流经定截面换热管完成变温吸热至饱和温度,之后流经渐变截面换热管完成吸热汽化并同时进行升温升压;与定压吸热过程asb相比较,预热段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被加热介质进行吸热汽化并同时升压的过程s2——温度由Ts升高到T2,吸热过程结束之后的压力是升高的。
(4)技术措施: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时,使其进入定截面-渐扩型变截面复合式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超声速时,使其进入定截面-渐缩型变截面复合式换热管。
(5)温差利用:以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为例进行分析——当被加热介质按照asb过程线定压吸热升温之后汽化时,吸热过程的平均温度低于升压吸热过程1s2的平均温度;使被加热介质进入定截面-渐扩型变截面复合式换热管,定截面换热段完成预热1s升温至饱和温度,之后进入渐扩型变截面换热段进行吸热增压——将自热源获取的热能部分转换为被加热介质的压力提升上,动力装置中降低低温放热负荷从而提高热效率,制冷(热泵)装置中提升压缩机人口压力从而降低外部高品质能源(机械能或高温热能)的投入——或者说提升其低温吸热过程的平均温度,降低制冷(热泵)装置循环净功,从而降低外部高品质能源(机械能或高温热能)的投入。
图6所示的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是这样的:
(1)传热条件:热源放热过程中维持定温T,被加热介质定压汽化过程温度升高。
(2)目标要求:被加热介质变温或定温吸热汽化至T2,使其吸热汽化时过程线为直线段或比定压线ab平缓。
(3)实现方法:使被加热介质流经渐变截面换热管,在升温吸热并汽化的同时进行降压;与定压吸热汽化过程ab相比较,被加热介质进行吸热汽化并同时升温降压的过程12——温度由T1升高到T2,吸热过程结束之后的压力是降低的。
(4)技术措施: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超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高于初始速度时,使其进入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高于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
(5)温差利用:以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速度不高于声速为例进行分析——当被加热介质按照ab过程线定压吸热汽化至温度T2时,吸热过程的平均温度低于降压吸热汽化过程12的平均温度;使被加热介质流经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吸热降压并增速,将自热源获取的热能部分或全部转换为被加热介质的动能,动力装置中降低低温放热负荷从而提高热效率,制冷(热泵)装置中提升其低温吸热过程的平均温度、降低循环净功、从而降低外部高品质能源(机械能或高温热能)的投入。
图7所示的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是这样的:
(1)传热条件:热源放热过程中温度降低,温度由TA降温至TB;被加热介质定压汽化过程温度升高,在温-熵图中热源的降温放热过程线比被加热介质定压汽化过程线平缓。
(2)目标要求:被加热介质由T1变温吸热汽化至T2,使其吸热汽化过程线比定压吸热汽化过程线更平缓。
(3)实现方法:使被加热介质流经渐变截面换热管,在升温吸热并汽化的同时进行降压;与定压吸热汽化过程ab相比较,被加热介质进行吸热汽化并同时降压的过程12——温度由T1升高到T2,吸热过程结束之后的压力是降低的。
(4)技术措施: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超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高于初始速度时,使其进入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高于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
(5)温差利用:以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速度不高于声速为例进行分析——当被加热介质按照ab过程线定压吸热汽化至温度T2时,吸热汽化过程的平均温度低于降压吸热汽化过程12的平均温度;使被加热介质进入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吸热降压并增速,将自热源获取的热能部分或全部转换为被加热介质的动能,动力装置中降低低温放热负荷从而提高热效率,制冷(热泵)装置中提升其低温吸热过程的平均温度、降低循环净功、从而降低外部高品质能源(机械能或高温热能)的投入。
图8所示的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是这样的:
(1)传热条件:热源放热过程中温度降低,温度由TA降温至TB;被加热介质定压汽化过程温度升高,在温-熵图中热源的降温放热过程线比被加热介质定压汽化过程线陡峭。
(2)目标要求:被加热介质由T1变温吸热汽化至T2,使其吸热汽化过程线比定压吸热汽化过程线更陡峭。
(3)实现方法:使被加热介质流经渐变截面换热管,在吸热的同时进行升压;与定压吸热汽化过程ab相比较,被加热介质进行吸热汽化并同时升压的过程12——温度由T1升高到T2,吸热过程结束之后的压力是升高的。
(4)技术措施: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时,则使其进入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超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
(5)温差利用:以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为例进行分析——当被加热介质按照ab过程线定压吸热汽化至温度T2时,吸热过程的平均温度低于升压吸热汽化过程12的平均温度;使被加热介质进入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吸热增压,将自热源获取的热能部分转换为被加热介质的压力提升上;动力装置中降低低温放热负荷从而提高热效率,制冷(热泵)装置中提升压缩机人口压力从而降低外部高品质能源(机械能或高温热能)的投入——或者说提升其低温吸热过程的平均温度,降低制冷(热泵)装置循环净功,从而降低外部高品质能源(机械能或高温热能)的投入。
图9所示的按照减小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而给出的流动换热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针对热源放热过程中维持定温T,被加热介质定压吸热过程为变温吸热,按照以图1所示的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选择图9所示的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使处于亚声速的被加热介质进入该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吸收来自定温热源的热负荷Q,则将带来如下热力学效果:温度由T1升温吸热至T2,压力由p1降压至p2,速度由cf1增加到cf2
图10所示的按照减小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而给出的流动换热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针对热源放热过程中温度由TA降温至TB,被加热介质定压吸热汽化过程温度不变,按照以图4所示的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选择图10所示的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使处于亚声速的被加热介质(饱和液体)进入该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吸收来自变温热源的热负荷Q,则将带来如下热力学效果:温度由T1升温吸热至T2,压力由p1升压至p2,速度由cf1减小到cf2(或者cf2低于流经定截面换热管之后的出口速度)。
图11所示的按照减小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而给出的流动换热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热源放热过程中温度降低,温度由TA降温至TB;被加热介质需要先预热升温之后在进行吸热汽化,被加热介质的定压吸热汽化过程温度不变,按照图5所示的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选择图11所示的定截面-渐扩型变截面复合式换热管,使处于亚声速的被加热介质(未饱和液体)进入该定截面-渐扩型变截面复合式换热管,吸收来自变温热源的热负荷Q,则将带来如下热力学效果:在定截面换热管部分,温度由T1升温吸热至Ts;在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部分,温度由Ts升高至T2,压力由p1升压至p2,速度由cf1减小到cf2(或者cf2低于流经定截面换热管之后的出口速度)。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具有如下效果和优势:
(1)为降低热动装置中高温热源与工作介质之间温差不可逆损失提供了有效方法。
(2)为降低制冷(热泵)装置工作介质与低温热源之间温差不可逆损失提供了有效方法。
(3)针对定温热源供热,给出了被加热介质(工作介质)在小温差下进行连续性定温吸热的方法,使最大程度地减小温差不可逆损失成为现实。
(4)针对定温热源供热,给出了被加热介质(工作介质)在小温差下进行连续性变温吸热的方法,使最大程度地减小温差不可逆损失成为现实。
(5)针对变温热源供热,给出了被加热介质(工作介质)在小温差下进行连续性变温吸热的方法,使最大程度地减小温差不可逆损失成为现实。
(6)给出了多种技术条件下减小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具体方法,能够有效应对定温热源、变温热源、单质相变吸热、混合物相变吸热、气体变温吸热和液体变温吸热等多种工况,将有利于提升热能和机械能的利用水平和利用效果。

Claims (8)

1.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当热源定温放热而被加热介质的定压吸热为变温吸热时,使被加热介质流经渐变截面换热管,在吸热的同时进行降压——其中,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不高于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超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高于初始速度时,使其进入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高于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
2.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当热源降温放热而被加热介质的定压吸热为变温吸热,在温-熵图中热源的降温放热过程线比被加热介质定压吸热过程线平缓时,使被加热介质流经渐变截面换热管,在吸热的同时进行降压——其中,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不高于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超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高于初始速度时,使其进入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高于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
3.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当热源降温放热而被加热介质的定压吸热为变温吸热,在温-熵图中热源的降温放热过程线比被加热介质定压吸热过程线陡峭时,使被加热介质流经渐变截面换热管,在吸热的同时进行升压——其中,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时,使其进入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超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
4.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当热源降温放热而被加热介质定压吸热汽化过程温度不变时,使被加热介质流经渐变截面换热管,在吸热并汽化的同时进行升温升压——其中,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时,使其进入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超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
5.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当热源降温放热,被加热介质需要先预热升温之后再进行吸热汽化,被加热介质的定压吸热汽化过程温度不变时,使被加热介质首先流经定截面换热管完成变温吸热至饱和温度,之后流经渐变截面换热管完成吸热汽化并同时进行升温升压——其中,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时,使其进入定截面-渐扩型变截面复合式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超声速时,使其进入定截面-渐缩型变截面复合式换热管。
6.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当热源定温放热而被加热介质定压汽化过程温度升高时,使被加热介质流经渐变截面换热管,在升温吸热并汽化的同时进行降压——其中,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超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高于初始速度时,使其进入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高于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
7.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当热源降温放热而被加热介质定压汽化过程温度升高,在温-熵图中热源的降温放热过程线比被加热介质定压汽化过程线平缓时,使被加热介质流经渐变截面换热管,在升温吸热并汽化的同时进行降压——其中,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超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高于初始速度时,使其进入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而换热过程结束时被加热介质的速度高于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
8.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当热源降温放热而被加热介质定压汽化过程温度升高,在温-熵图中热源的降温放热过程线比被加热介质定压汽化过程线陡峭时,使被加热介质流经渐变截面换热管,在吸热的同时进行升压——其中,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亚声速时,则使其进入渐扩型变截面换热管;当被加热介质初始速度为超声速时,使其进入渐缩型变截面换热管。
CN202111066147.7A 2020-09-02 2021-08-31 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 Pending CN11386515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45853 2020-09-02
CN2020109458538 2020-09-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65150A true CN113865150A (zh) 2021-12-31

Family

ID=78995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66147.7A Pending CN113865150A (zh) 2020-09-02 2021-08-31 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65150A (zh)
WO (1) WO2022048094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05000A (ja) * 1987-10-15 1989-04-21 Hitachi Ltd 真空エゼクタ装置
JP2000009371A (ja) * 1998-04-20 2000-01-14 Sanken Setsubi Kogyo Co Ltd 連続製氷水蒸気排気式氷蓄熱装置
JP2007107839A (ja) * 2005-10-14 2007-04-26 Tlv Co Ltd 蒸気減温装置
US20080202121A1 (en) * 2005-03-11 2008-08-28 Edmund Nagel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an Injector as a Compaction Level
CN202109700U (zh) * 2011-04-08 2012-01-11 魏仕英 喷射增焓相变增压水蒸汽热泵
CN106196725A (zh) * 2016-09-13 2016-12-07 魏仕英 超音速相变增焓—喷雾增压水蒸汽热泵
CN111456973A (zh) * 2020-04-23 2020-07-28 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一种带喷嘴加热功能的蒸汽喷射泵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413378A1 (de) * 1974-03-20 1975-10-02 Siegfried Dipl Phys Justus Gasturbinenkreislauf, insbesondere zum antrieb von automobilen
IT1094162B (it) * 1978-02-22 1985-07-26 Montedison Spa Processo in continuo per il recupero del policarbonato da sue soluzioni
CN1251783A (zh) * 1998-10-21 2000-05-03 普拉塞尔技术有限公司 采用高强度管式反应器强化快速平推流反应的方法
ATE364794T1 (de) * 2002-10-11 2007-07-15 Pursuit Dynamics Plc Strahlpumpe
CN2811909Y (zh) * 2005-06-10 2006-08-30 洛阳蓝海实业有限公司 单激波变声速增压热交换器
CN102466272A (zh) * 2010-11-15 2012-05-23 北京上元恒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节能换热器节水***
CN103148649B (zh) * 2013-03-27 2015-03-04 上海理工大学 蒸汽压缩制冷循环***中喷射器设计方法
CN105366029B (zh) * 2015-12-14 2017-08-0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超声速飞行器主动冷却结构和气液两相流离心螺旋强化换热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05000A (ja) * 1987-10-15 1989-04-21 Hitachi Ltd 真空エゼクタ装置
JP2000009371A (ja) * 1998-04-20 2000-01-14 Sanken Setsubi Kogyo Co Ltd 連続製氷水蒸気排気式氷蓄熱装置
US20080202121A1 (en) * 2005-03-11 2008-08-28 Edmund Nagel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an Injector as a Compaction Level
JP2007107839A (ja) * 2005-10-14 2007-04-26 Tlv Co Ltd 蒸気減温装置
CN202109700U (zh) * 2011-04-08 2012-01-11 魏仕英 喷射增焓相变增压水蒸汽热泵
CN106196725A (zh) * 2016-09-13 2016-12-07 魏仕英 超音速相变增焓—喷雾增压水蒸汽热泵
CN111456973A (zh) * 2020-04-23 2020-07-28 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一种带喷嘴加热功能的蒸汽喷射泵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徐建良: "工程热力学", 31 January 2002, 化学工业出版社, pages: 102 - 10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48094A1 (zh) 2022-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16783A (zh) 一种背压喷射式跨临界co2动力循环发电***
CN110700907A (zh) 单工质联合循环蒸汽动力装置
CN113865150A (zh) 减小并利用吸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
WO2020224283A1 (zh) 联合循环动力装置
CN113865151A (zh) 减小并利用放热过程传热温差的方法
CN107906782B (zh) 一种双吸收型功冷联供循环***及其方法
CN110953028A (zh) 联合循环动力装置
WO2021042649A1 (zh) 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
WO2022062270A1 (zh) 回热式热力循环与回热式气体热动装置
CN115218515A (zh) 第二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13417756A (zh) 内燃机型联合循环热动联供装置
CN117759364A (zh) 氢燃料携同核能联合循环蒸汽动力装置
CN112944715A (zh) 吸收式热泵
CN117780463A (zh) 氢燃料携同光热联合循环蒸汽动力装置
CN117759369A (zh) 氢燃料携同光热联合循环蒸汽动力装置
CN115218549A (zh) 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17823245A (zh) 氢燃料携同联合循环蒸汽动力装置
CN117780472A (zh) 氢燃料携同核能联合循环动力装置
CN117759359A (zh) 氢燃料携同热能联合循环蒸汽动力装置
CN112944724A (zh) 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13108496A (zh) 第三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15406128A (zh) 第三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17759503A (zh) 光热携同单工质联合循环蒸汽动力装置
CN115218528A (zh)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与第四类吸收式热泵
CN113932471A (zh) 相变型机械压缩式热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