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20935B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20935B
CN113820935B CN202110675087.2A CN202110675087A CN113820935B CN 113820935 B CN113820935 B CN 113820935B CN 202110675087 A CN202110675087 A CN 202110675087A CN 113820935 B CN113820935 B CN 1138209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aterial
roller
inner roller
feeding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7508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20935A (zh
Inventor
犬塚智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138209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209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209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209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29Transpor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03G15/6561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sheet registration
    • G03G15/6564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sheet registration with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367The feeding path segment where particular handling of the copy medium occurs, segments being adjacent and non-overlapping. Each segment is identified by the most downstream point in the segment, so that for instance the segment labelled "Fixing device" is referring to the path between the "Transfer device" and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09Transfer devi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443Copy medium
    • G03G2215/00451Paper
    • G03G2215/00476Non-standard property
    • G03G2215/00481Thick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443Copy medium
    • G03G2215/00451Paper
    • G03G2215/00476Non-standard property
    • G03G2215/00485Thi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556Control of copy medium feed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556Control of copy medium feeding
    • G03G2215/00599Timing, synchronis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603Control of other part of the apparatus according to the state of copy medium feed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71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 G03G2215/00738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heet thickness or rigidit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919Special copy medium handling apparatus
    • G03G2215/00949Copy material feeding speed switched according to current mode of the apparatus, e.g. colour mo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成像装置包括图像承载构件、成像部分、环形带、包括内辊的多个张紧辊、外辊、能够将内辊的位置改变为第一位置和相对于环形带的旋转方向位于第一位置下游的第二位置的位置改变机构、进给构件、进给构件驱动部分、和控制器。由进给构件进给记录材料的进给开始定时取决于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期间内辊的位置。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上,作为使用电子照相类型的成像装置,存在使用环形带作为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承载构件的成像装置。作为这样的带,例如存在用作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中间转印带,其用于进给来自作为第一图像承载构件的感光构件等的片材状记录材料(例如纸)。
在使用中间转印带的成像装置中,形成于感光构件等上的调色剂图像在初次转印部分处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然后,初次转印到在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分处被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上。通过设置在内周表面侧的内部构件(内部二次转印构件)和设置在外周表面侧的外部构件(外部二次转印构件),形成了作为中间转印带和外部构件之间的接触部分的二次转印部分(二次转印夹持部)。作为内部构件,使用内辊(内部二次转印辊),其是用于张紧中间转印带的多个张紧辊中的一个。作为外部构件,在许多情况下使用外辊(外部二次转印辊),其被设置在与内辊相对的位置处、同时在它自身和内辊之间夹持中间转印带、并且被压向内辊。此外,极性与调色剂的电荷极性相反的二次转印电压被施加至外辊(或极性与调色剂的电荷极性相同的电压被施加至内辊),从而使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分处从中间转印带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上。一般来说,相对于记录材料的进给方向,在二次转印部分的上游侧,设置有用于将记录材料引导至二次转印部分的进给引导件。顺便提及,关于记录材料,“前端”和“后端”是指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而言的端部。
在此,根据记录材料的刚度,记录材料的行为在二次转印部分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在二次转印部分附近发生变化,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对作为产品的图像产生影响。
例如,在记录材料是“薄纸”(其为刚度小的记录材料的示例)的情况下,在二次转印部分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在二次转印夹持部附近,中间转印带和记录材料相互粘连,因而在一些情况下由于记录材料与中间转印带的不当分离而发生卡塞(卡纸)。
另一方面,在记录材料是“厚纸”(其为刚度大的记录材料的示例)的情况下,当记录材料的后端部分(后端或接近后端的区域)通过进给引导件时,记录材料的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后端部分在一些情况下与中间转印带碰撞。这样,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中间转印带在二次转印部分的上游侧附近的姿势受到干扰,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在记录材料的后端部分处出现了图像缺陷(在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条纹状图像干扰等)。近年来,在需要满足多样化记录材料的商业打印市场中,这些问题在许多情况下变得明显。
因此,已经提出了根据记录材料的类型来改变二次转印部分的形状(位置)的构造(日本特开专利申请(JP-A)2014-134718)。
为了实现改进记录材料与中间转印带的分离性能以及抑制记录材料的后端部分处的图像缺陷,如JP-A 2014-134718中所公开的,有效的是根据记录材料的类型改变二次转印部分的形状(位置)。二次转印部分的这种形状(位置)改变可以通过利用内辊或外辊的运动来改变内辊和外辊之间相对于内辊的圆周方向的相对位置(用后面描述的“偏移量”表示)来实现。
然而,当根据记录材料的类型改变偏移量时,同时,用于中间转印带的张紧辊的位置(通常为向中间转印带施加张力的拉伸辊的位置)在从初次转印部分到二次转印部分的区域中发生变化。当拉伸辊的位置改变时,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从初次转印部分到二次转印部分的长度也改变。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中间转印带上的图像被进给至二次转印部分时的定时存在偏差,因此形成在记录材料上的图像的前端位置偏离所需的(原始)位置(在此,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前端重合失调”)。当发生前端重合失调时,例如有可能图像的前端或后端超出记录材料,以及有可能在图像被打印在预打印于片材上的入口框处的情况下或者在类似情况下,打印位置超出了入口框或与框线重叠。
在上述内容中,以二次转印部分(其为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转印部分)为例描述了常规问题,但是对于调色剂图像从其他带状图像承载构件(例如感光带)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其他转印部分,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于偏移量的变化所导致的前端重合失调发生的成像装置。
该目的已经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而得以完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图像承载构件,其构造成承载调色剂图像;成像部分,其构造成在图像承载构件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环形带,形成在图像承载构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在初次转印部分处被转印到环形带上;多个张紧辊,其包括内辊并且被构造成张紧环形带;外辊,其构造成与内辊相协作而形成二次转印部分,在二次转印部分处调色剂图像从环形带转印到记录材料上;位置改变机构,其构造成通过移动内辊来改变二次转印部分相对于内辊的圆周方向的位置,其中,位置改变机构能够将内辊的位置改变为多个位置,所述多个位置包括第一位置和相对于环形带的旋转方向位于第一位置下游的第二位置;进给构件,其构造成将记录材料进给至二次转印部分;进给构件驱动部分,其构造成驱动进给构件;和控制器,其构造成控制由进给构件进给记录材料的进给开始定时,其中,由进给构件进给记录材料的进给开始定时取决于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期间内辊的位置。
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将根据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而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成像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示出了成像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控制模式的示意性框图。
图3是二次转印夹持部附近的示意性剖视图,用于说明记录材料的进给姿势。
图4的部分(a)和(b)是各自均示出了偏移机构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5是示出了偏移机构的一部分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中间转印带的张紧状态与偏移量之间的关系的示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7是实施例1中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8是实施例2中的控制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
[实施例1]
1.成像装置的整体构造和操作
图1是本发明的成像装置100的示意性剖视图。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装置100是采用中间转印类型的级联式多功能机(具有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的功能)。例如,根据从外部设备发送的图像信号,成像装置100能够通过使用电子照相类型在诸如纸的片材状记录材料(转印材料、片材材料、记录介质、报纸)P上形成全色图像。
成像装置100包括作为多个成像器件的四个成像部分(站)10Y、10M、10C和10K,用于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图像。这些成像部分10Y、10M、10C和10K沿着与中间转印带21基本平行地布置的图像转印表面的移动方向呈一条线地布置。至于成像部分10Y、10M、10C和10K的具有相同或相应功能或构造的元件,代表相关颜色元件的后缀Y、M、C和K被省略,在某些情况下将统一描述这些元件。在本实施例中,成像部分10通过包括稍后描述的感光鼓1(1Y、1K、1C、1K)、充电设备2(2Y、2M、2C、2K)、曝光设备3(3Y、3M、3C、3K)、显影设备4(4Y、4M、4C、4K)、初次转印辊23(23Y、23M、23C、23K)、清洁设备5(5Y、5M、5C、5K)等而构成。
成像部分10设置有感光鼓1,该感光鼓是可旋转的鼓形(圆筒形)感光构件(电子照相感光构件),作为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的第一图像承载构件。驱动力从包括驱动马达111a(作为驱动源)的鼓驱动部分111(作为驱动器件)(图2)传递至感光鼓1,从而使感光鼓1沿图1中的箭头R1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地驱动。
旋转的感光鼓1的表面被作为充电器件的充电设备(充电辊)2均匀地充电到预定的极性(在本实施例中为负)和预定的电位。在充电过程中,预定的充电电压从充电电压源(未示出)施加至充电设备2。感光鼓1的被充电表面被作为曝光器件(静电图像形成器件)的曝光设备3根据图像信号进行扫描曝光,从而在感光鼓1上形成静电图像(静电潜像)。在本实施例中,曝光设备3由用于用根据图像信号调制的激光照射感光鼓1表面的激光扫描仪设备构成。形成在感光鼓1上的静电图像通过由作为显影器件的显影设备4供应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而被显影(可视化),从而在感光鼓1上形成调色剂图像(显影剂图像)。在本实施例中,被充电到的极性与感光鼓1的电荷极性相同(本实施例中为负极性)的调色剂沉积在感光鼓1的曝光部分(图像部分)上,在所述曝光部分(图像部分)处通过在感光鼓1被均匀地充电后将感光鼓1的表面暴露于光而使电位的绝对值降低(反向显影)。显影设备4包括显影辊(未示出),它是可旋转的显影剂承载构件,用于在承载显影剂的同时将显影剂进给至显影位置,所述显影位置是与感光鼓1相对的部分。例如,显影辊通过从用于感光鼓1的驱动***向其传递驱动力而被旋转地驱动。此外,在显影过程中,预定的显影电压从显影电压源(未示出)施加至显影辊。
作为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的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以与四个感光鼓1Y、1M、1C和1K相对的方式设置有中间转印带21,其是由环形带构成的可旋转的中间转印构件。中间转印带21围绕多个张紧(支撑)辊延伸并被张紧,这些辊包括驱动辊22、上游辅助辊25a、下游辅助辊25b、拉伸辊24、二次转印前辊29和内辊26。驱动辊22将驱动力传递至中间转印带21。拉伸辊24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方向(进给方向、移动方向、行进方向)设置在初次转印夹持部N1(后面描述)的下游和二次转印夹持部N2(后面描述)的上游,并且向中间转印带21施加预定的张力。二次转印前辊29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方向在二次转印夹持部N2的上游侧在二次转印夹持部N2附近接触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内辊(内部二次转印辊、二次转印对置辊、内部构件)26作为外辊41(稍后描述)的对置构件(相对电极)发挥作用。上游辅助辊25a和下游辅助辊25b形成基本水平地布置的图像转印表面。驱动辊22通过从包括带驱动马达113a(作为驱动源)的中间转印带驱动部分113(作为驱动器件)(图2)向其传递驱动力而被旋转地驱动。由此,驱动力从驱动辊22输入至中间转印带21,从而使中间转印带21沿图1中的箭头R2方向旋转(循环和移动)。在多个张紧辊中,除驱动辊22之外的张紧辊通过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而旋转。
在中间转印带21的内周表面侧,与各个感光鼓1Y、1M、1C和1K相对应地布置有作为初次转印器件的初次转印辊23Y、23M、23C和23K,其为辊状的初次转印构件。初次转印辊23隔着中间转印带21被推向相关的感光鼓1,由此形成作为感光鼓1与中间转印带21之间的接触部分的初次转印夹持部N1。
如上所述在感光鼓1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在初次转印夹持部N1处在初次转印辊23的作用下被初次转印到旋转的中间转印带21上。在初次转印过程中,由未示出的初次转印电压源向初次转印辊23施加初次转印电压,该初次转印电压是极性与调色剂的正常电荷极性(显影期间调色剂的电荷极性)相反的直流电压(本实施例中为正极性)。例如,在全色成像过程中,在各个感光鼓1上形成的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彩色调色剂图像相继被叠加地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的相同成像区域上。在本实施例中,初次转印夹持部N1是其中调色剂图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1上的成像位置。中间转印带21是能够旋转且同时进给在成像位置处承载的调色剂图像的环形带的示例。
在中间转印带21的外周表面侧,在与内辊26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作为二次转印器件的外辊(外部二次转印辊、二次转印辊、外部构件)41,其是辊状的二次转印构件(可旋转的转印构件)。外辊41隔着中间转印带21被推向内辊26并形成作为二次转印部分的二次转印夹持部N2,其为中间转印带21与外辊41之间的接触部分。如上所述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1上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分N2处通过外辊41的作用被二次转印到由中间转印带21和外辊41夹持并进给的记录材料P上。在本实施例中,在二次转印过程中,二次转印电压通过二次转印电压源(未示出)施加至外辊41,二次转印电压是极性与调色剂的正常电荷极性相反的直流电压(本实施例中为正极性)。在本实施例中,内辊26被电接地(与大地相连)。顺便提及,内辊26被用作二次转印构件并且向其施加极性与调色剂的正常电荷极性相同的二次转印电压,而外辊41被用作相反的电极并且也可以被电接地。
记录材料P根据中间转印带21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定时被进给至二次转印夹持部N2。即,记录材料P被容纳在记录材料容纳部分(盒)11中。该记录材料P通过进给部分(例如,设置在记录材料容纳部分11中的进给辊19)从记录材料容纳部分11送出。记录材料P在被对准调整部分12调整姿势后由对准调整部分12在预定的定时(后面描述的对准启动定时)朝二次转印夹持部N2进给。这里,对准调整部分12包括作为进给器件的一对对准辊(对准辊对)13(其为辊状的进给构件)、和作为用于驱动对准辊13的驱动器件的对准辊驱动部分(进给驱动部分)114(图2)。对准辊13由对准辊驱动部分114旋转地驱动,从而在该对对准辊13的接触部分(夹持部)处进给记录材料P。顺便提及,对准辊驱动部分114包括对准辊驱动马达114a(图2),对准辊驱动部分114驱动该对对准辊13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是两个)。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图2)用作对准启动定时改变器件,并且能够改变对准启动定时、即由对准辊13进给记录材料P的进给开始定时。此外,控制器150控制对准辊驱动部分114的对准辊驱动马达114a的旋转次数(转数)(即旋转速度),并且因此控制对准辊130的旋转次数(旋转速度),从而控制器150能够改变记录材料P在二次转印夹持部N2处的进给速度。从记录材料容纳部分11送来的记录材料P一度被对准辊13停止。然后,通过开启(恢复)对准辊13的旋转驱动而将该记录材料P送入二次转印夹持部N2,从而在二次转印夹持部N2处使中间转印带21上的调色剂图像与记录材料P上的期望成像区域重合。顺便提及,相对于记录材料P的进给方向,在对准辊13的下游侧附近设置有作为记录材料检测器件(记录材料检测部分)的对准传感器18,用于检测记录材料P、特别是记录材料P的前端。
相对于记录材料P的进给方向,在对准辊13的下游和二次转印夹持部N2的上游设置有用于将记录材料P引导至二次转印夹持部N2的进给引导件27。进给引导件27通过包括可与记录材料P的前表面(即,在记录材料P通过进给引导件27后要立即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表面)接触的第一引导件27a、和可与记录材料P的后表面(即,与前表面相反的表面)接触的第二引导件27b而构成。第一引导件27a和第二引导件27b彼此相对地布置,并且记录材料P穿过这些构件之间。第一引导件27a限制记录材料P沿朝向中间转印带21的方向移动。第二引导件27b限制记录材料P沿远离中间转印带21的方向移动。
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被进给带14朝作为定影器件的定影设备15进给。进给带14被进给(带)驱动马达(未示出)驱动。在进给带14的内周表面侧,设置有用于吸引记录材料P的吸风机(未示出)并朝进给带14吸引记录材料P。定影设备15加热并按压承载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因而将调色剂图像定影(熔融)到记录材料P的表面上。此后,通过排出设备16将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排出(输出)到设置于成像装置100的装置主组件110外部的排出托盘17上。
另一方面,在初次转印之后残留在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初次转印残余调色剂)被作为清洁器件的清洁设备5从感光鼓1的表面去除并收集。此外,在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21上的诸如调色剂(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的沉积物、以及附着至记录材料P的纸粉通过作为中间构件清洁器件的带清洁设备28从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去除并收集。
顺便提及,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带进给设备的中间转印带单元20通过包括由多个张紧辊张紧的中间转印带21、各个初次转印辊23、带清洁设备28、支撑这些构件的框架等而构成。中间转印带单元20可安装至装置主组件110并且可从装置主组件110上拆卸以进行维护和更换。
2.偏移
图3是用于说明记录材料P在二次转印夹持部N2附近的行为的示意性剖视图(基本垂直于内辊26的旋转轴方向的横截面)。顺便提及,在图3中,具有与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0的元件相同和相应的功能和构造的那些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外辊41在其相对于旋转轴方向的相对两端部处由轴承43可旋转地支撑。轴承43能够在朝向和远离内辊26的方向上滑动(移动)。轴承43由装置主组件110的框架等支撑。轴承43被由压缩弹簧构成的推压弹簧44压向内辊26,压缩弹簧是作为推压器件的推压构件(弹性构件)。由此,外辊41以预定的压力朝内辊26接触中间转印带21并且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N2。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外辊41通过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而旋转。这里,用于中间转印带21的张紧辊(包括内辊26)和外辊41的旋转轴方向基本彼此平行。
如上所述,根据二次转印夹持部N2的形状(位置)和记录材料P的刚度,记录材料P的行为在二次转印夹持部N2相对于记录材料P进给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在二次转印夹持部N2附近变化。例如,在记录材料P是“薄纸”(其为刚度小的纸的示例)的情况下,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记录材料P与中间转印带21的不当分离会发生卡塞(卡纸)。在记录材料P的刚度较小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变得明显,这是因为由于记录材料P的回弹性弱,记录材料P容易粘至中间转印带21上。
即,在图3所示的横截面中,示出了由内辊26和二次转印前辊29张紧并形成的中间转印带21的张紧表面的线是夹持部前张紧线T。二次转印前辊29是多个张紧辊中的上游辊的示例,并且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方向在内辊26的上游侧与内辊26相邻地布置。此外,在同一横截面中,穿过内辊26的旋转中心和外辊41的旋转中心的直线是夹持部中心线Lc。在同一横截面中,基本垂直于夹持部中心线Lc的直线是夹持线Ln。顺便提及,图3示出了这样的状态,其中:相对于沿着夹持部前张紧线T的方向,外辊41的旋转中心被偏移并且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方向布置在内辊26的旋转中心的上游侧。
此时,在记录材料P被夹在内辊26和外辊41之间的状态下,存在记录材料P易于维持基本沿着夹持线Ln的姿势的趋势。因此,一般来说,在内辊26的旋转中心和外辊41的旋转中心相对于沿着夹持部前张紧线T的方向彼此靠近的情况下,如图3中的虚线A所示,记录材料P的排出角θa变得较小。即,记录材料P的前端采用这样的姿势,使得在记录材料P从二次转印夹持部N2排出时,记录材料P在靠近中间转印带21的地方排出。由此,记录材料P容易粘至中间转印带21上。另一方面,在外辊41的旋转中心相对于夹持部前张紧线T布置在内辊26的旋转中心的更上游侧的情况下,如图3中的实线所示,记录材料P的排出角θb变得较大。即,记录材料P的前端采用这样的姿势,使得在记录材料P从二次转印夹持部N2排出时,记录材料P沿远离中间转印带21的方向排出。由此,记录材料P不易粘至中间转印带21上。
另一方面,例如,在记录材料P是“厚纸”(其为刚度大的记录材料P的示例)的情况下,当记录材料P的相对于记录材料P进给方向的后端通过进给引导件27时,记录材料P的后端部分在一些情况下与中间转印带21碰撞。由此,在某些情况下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部分处出现了图像缺陷。这种现象在记录材料P的刚度大的情况下变得很明显,这是因为由于记录材料P存储的回弹性,记录材料P相对于进给方向的后端部分容易与中间转印带21强力地碰撞。
即,如上所述,在图3所示的横截面中,在记录材料P在二次转印夹持部N2处被夹在内辊26和外辊41之间的状态下,存在记录材料P易于维持其基本沿着夹持线Ln的姿势的趋势。因此,一般来说,随着相对于沿着夹持部前张紧线T的方向外辊41的旋转中心在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上比内辊26的旋转中心布置在更上游侧,夹持线Ln接近并接触夹持部前张紧线T。结果,当记录材料P相对于进给方向的后端通过进给引导件27时,如图3中的虚线B所示,记录材料P的后端部分与中间转印带21碰撞,使得容易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部分处发生图像缺陷。另一方面,当内辊26的旋转中心和外辊41的旋转中心相对于沿着夹持部前张紧线T的方向彼此靠近时,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进给引导件27时记录材料P与中间转印带21的碰撞被抑制。由此,记录材料P的后端部分处的图像缺陷不容易发生。
因此,为了实现改善记录材料P与中间转印带21的分离性能和抑制记录材料P的相对于进给方向的后端部分处图像缺陷,以下布置是有效的。根据记录材料P的类型,改变内辊26和外辊41之间相对于内辊26的圆周方向(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方向)的相对位置,从而改变二次转印夹持部N2的形状(位置)。
参照图3,将描述表示内辊26和外辊41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偏移量X的定义。在图3所示的横截面中,内辊26和二次转印前辊29在中间转印带21围绕张紧辊延伸的一侧的共同切线是基准线L1。此外,在同一横截面中,穿过内辊26的旋转中心并基本垂直于基准线L1的直线被称为内辊中心线L2。此外,在同一横截面中,穿过外辊41的旋转中心并基本垂直于基准线L1的直线被称为外辊中心线L3。此时,内辊中心线L2和外辊中心线L3之间的距离(垂直距离)是偏移量X(在这种情况下,当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方向L3位于L2的上游侧时偏移量X是正值)。偏移量X可以是负值、零和正值。通过使偏移量X变大,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方向二次转印夹持部N2的宽度向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延伸。即,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方向,外辊41和中间转印带21之间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定位在内辊26和中间转印带21之间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的上游侧。因此,通过改变内辊26和外辊41中的至少一个的位置,内辊26和外辊41之间相对于内辊26的圆周方向的相对位置改变,从而可改变二次转印夹持部(转印部分)N2的位置。
这里,在图3中,外辊41被示出为几乎接触基准线L1(夹持部前张紧线T)而不变形。然而,外辊41的最外层的材料是例如橡胶或海绵的弹性构件,因此在实际中,外辊41被推压弹簧44朝内辊26按压并变形。当外辊41相对于内辊26关于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方向向上游侧偏移和布置、并被推压弹簧44按压以将中间转印带21夹在其自身与内辊26之间时,形成了基本呈S形的二次转印夹持部N2。此外,被引导并送往进给引导件27的记录材料P的姿势也根据二次转印夹持部N2的形状来决定。随着偏移量X增大,记录材料P的弯曲量增大。因此,例如在记录材料P是“薄纸”的情况下,通过使偏移量X变大,可以改善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N2的记录材料P与中间转印带21的分离性能。然而,当偏移量X大时,记录材料P的弯曲量大,因此在例如记录材料P是“厚纸”的情况下,当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进给引导件27时,易于发生记录材料P的后端部分与中间转印带21的碰撞。这导致记录材料P的后端部分的图像质量降低,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只需要使偏移量X变小。
在本实施例中,成像装置100通过改变内辊26或外辊41中的至少一个的位置来改变偏移量X。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成像装置100基于记录材料(纸)P的基重信息(其作为记录材料P的与记录材料P的刚度有关的类型信息)来改变偏移量X。例如,在记录材料P是“薄纸”的情况下,内辊26布置在其中偏移量X是第一偏移量X1的第一内辊位置。此外,在记录材料P是“厚纸”的情况下,内辊26布置在其中偏移量X是比第一偏移量X1小的第二偏移量X2的第二内辊位置。第一偏移量X1通常是正值,第二偏移量X2可以是正值、零和负值,并且第二偏移量X2通常是正值。在本实施例中,在偏移量X为第一偏移量X1的情况下,内辊26和外辊41之间的相对位置是第一相对位置,而偏移量X为第二偏移量X2的情况下,内辊26和外辊41之间的相对位置是第二相对位置。即,在偏移量X为第一偏移量X1的情况下,二次转印夹持部N2的位置是转印部分的第一位置,而在偏移量X为第二偏移量X2的情况下,二次转印夹持部N2的位置是转印部分的第二位置。
3.偏移机构
将描述本实施例中的偏移机构101。在本实施例中,“薄纸”被用作刚度小的记录材料P的示例,“厚纸”被用作刚度大的记录材料P的示例。图3的部分(a)和(b)部分是相对于内辊26的旋转轴方向在一个端部侧(图1中的前(表面)侧)基本平行于旋转轴方向来看的本实施例中二次转印夹持部N2附近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侧视图。图4的部分(a)示出了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N2的记录材料P的条件为“薄纸”的情况的状态,图4的部分(b)示出了该条件为“厚纸”的情况的状态。
如图4的部分(a)和(b)示出了在成像装置100包括作为偏移量改变器件的偏移量改变机构(以下,简称为“偏移机构”)101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偏移机构101用作位置改变器件(位置改变机构),并且通过改变内辊26(相对)于外辊41的相对位置来改变偏移量X。在图4的部分(a)和(b)中,示出了内辊26在内辊26的相对于旋转轴方向的一个端部分处的结构,但内辊26在另一端部分处的结构也是相同的(即,这些(相对的)两端部分关于内辊26的相对于旋转轴方向的中心彼此基本对称)。
内辊26相对于旋转轴方向的相对两端部分由作为支撑构件的内辊保持件38可旋转地支撑。内辊保持件38由中间转印带单元20的框架等以能够围绕内辊旋转轴38a旋转的方式支撑。因此,内辊保持件38围绕内辊旋转轴38a旋转,使得内辊26围绕内辊旋转轴38a旋转,从而改变内辊26关于外辊41的相对位置并且因而可以改变偏移量X。
内辊保持件38被构造成通过作为作用构件的偏移凸轮39的作用而旋转。偏移凸轮39由中间转印带单元20的框架等以能够围绕偏移凸轮旋转轴39a旋转的方式支撑。偏移凸轮39通过接收来自作为驱动源的偏移凸轮驱动马达101a的驱动力(驱动)而可围绕偏移凸轮旋转轴39a旋转。此外,偏移凸轮39与作为内辊保持件38的一部分设置的偏移凸轮从动件(臂部)38c接触。此外,如后所述,内辊保持件38被中间转印带21的张力推压,从而使偏移凸轮从动件38c沿偏移凸轮从动件38c接触偏移凸轮39的方向旋转。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内辊保持件38也可以被作为推压构件(弹性构件)的弹簧等推压,从而使偏移凸轮从动件38c沿偏移凸轮从动件38c接触偏移凸轮39的方向旋转。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成像装置100设置有用于检测偏移凸轮39相对于旋转方向的位置的偏移凸轮位置传感器37,作为用于检测内辊26和外辊41之间的相对位置(即,在本实施例中为内辊26的位置)的检测器件。偏移凸轮位置传感器37可以由例如设置在偏移凸轮39上或与之同轴的标志和作为检测部分的光断路器等构成。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偏移机构101通过包括内辊保持件38、偏移凸轮39、偏移凸轮驱动马达101a、偏移凸轮位置传感器37等而构成。
如图4的部分(a)所示,在“薄纸”的情况下,偏移凸轮39例如通过被偏移凸轮驱动马达101a驱动而逆时针旋转。由此,内辊保持件38围绕内辊旋转轴38a顺时针旋转,从而确定了内辊26与外辊41的相对位置。由此,内辊26被置于其中内辊26处于第二内辊位置(其中偏移量X为相对较大的第一偏移量X1)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记录材料P容易在二次转印夹持部N2处弯曲,因此如上所述,“薄纸”在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N2后与中间转印带21分离的分离特性得到改善。
如图4的部分(b)所示,在“厚纸”的情况下,偏移凸轮39例如通过被偏移凸轮驱动马达101a驱动而顺时针旋转。由此,内辊保持件38围绕内辊旋转轴38a逆时针旋转,从而确定了内辊26与外辊41的相对位置。由此,内辊26被置于其中内辊26处于第一内辊位置(其中偏移量X是相对较小的第二偏移量X2)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减少记录材料P在二次转印夹持部N2处的弯曲程度,因此如上所述,可以抑制“厚纸”的后端部分处的图像质量的降低。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记录材料P的基重M(gsm),偏移量X(X1、X2)被设定为例如以下两种模式。这里,“gsm”指g/m2
(a)M≤300gsm:X1=+2.5mm
(b)M>300gsm:X2=-1.0mm
在本实施例中,图4的部分(a)所示的上述设定(a)中的内辊26的位置(内辊26与外辊41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内辊26的原点位置(内辊26与外辊41之间的相对位置)。这里,原点位置指的是在成像装置100处于睡眠状态(后面描述)或在主开关(主电源)被关闭时的位置。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图4的部分(b)所示的上述设定(b)中的内辊26的位置同样也可以是原点位置。
进一步,偏移量X和分配给偏移量X的记录材料P类型(本实施例中为记录材料P的基重)不限于上述具体示例。这些值可以通过实验等从改善记录材料P与中间转印带21的分离性能和抑制在二次转印夹持部N2附近发生图像缺陷的角度来适当地设定。例如,在本实施例的构造中,偏移量X可以适当地为约-3mm至约+3mm。偏移量X的模式不限于这两种模式,而是也可以设定为三种或更多种模式。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可以基于记录材料P的基重信息(其作为记录材料P的与记录材料P的刚度有关的类型信息)等从三种或更多种模式的设定中选择适当的设定。
在本实施例中,在图4的部分(a)和(b)所示的横截面中,始终通过中间转印带21的张力向内辊保持件38施加围绕内辊旋转轴38a的逆时针力矩。即,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中间转印带21的张力,在偏移凸轮从动件38c旋转以便与偏移凸轮39接合的方向上的力矩始终施加在内辊保持件38上。此外,在图4的部分(a)和(b)所示的横截面中,内辊旋转轴38a相对于记录材料P的进给方向布置在连接内辊26的旋转中心和外辊41的旋转中心的直线(夹持部中心线)Lc的下游侧。由此,在外辊41朝内辊26接触中间转印带21的情况下,由内辊保持件38从外辊41接收的反作用力也构成图4的部分(a)和(b)中的逆时针力矩。通过这种构造,可以在不需要单独使用诸如弹簧的推压构件的情况下构造凸轮机构。
此外,为了更换中间转印带21,内辊保持件38可以理想地设置在中间转印带21的张紧表面的内侧,以便不损坏中间转印带21安装在中间转印带单元20内或从中间转印带单元20上拆卸的操作的操作性。为此,在图4的部分(a)和(b)所示的横截面中,内辊旋转轴38a可以理想地布置在上述直线(夹持部中心线)Lc和夹持部后张紧线U之间的区域A中。这里,夹持部后张紧线U是在图4的部分(a)和(b)所示的横截面中指示由内辊26和驱动辊22(图1)张紧并形成的中间转印带21的张紧表面的线。顺便提及,驱动辊22是多个张紧辊中的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方向布置在内辊26的下游并与之相邻的下游辊的示例。
图5是相对于内辊26的旋转轴方向在一个端部侧(图1的图纸的前侧)基本平行于该旋转轴方向地观察的内辊保持件38及其附近的示意性侧视图。图5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状态是内辊26处于“厚纸”的情况下的位置处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通过中间转印带21的张力和从外辊41受到的反作用力,内辊保持件38受到围绕内辊旋转轴38a的逆时针力矩。然后,作为内辊保持件38的一部分与内辊26同轴地设置的圆柱形抵接部分38b与第二定位部分40b相抵接。由此,内辊26被定位在第二偏移量X2(=-1.0mm)的位置。图5中实线所示的状态是内辊26的与“薄纸”相对应的位置的状态。偏移凸轮39旋转并且接触并按压内辊保持件38的臂部38c,使内辊保持件38围绕内辊旋转轴38a顺时针地旋转。然后,抵接部分38b与第一定位部分40a相抵接。由此,内辊26被定位在第一偏移量X1(=+2.5mm)的位置。顺便提及,第一定位部分40a和第二定位部分40b设置在中间转印带单元20的框架等上。
4.偏移量X的改变和前端重合失调
接下来,将进一步描述伴随着上述偏移量X改变的前端重合失调。图6是中间转印带21的示意性剖视图(横截面基本垂直于内辊26的旋转轴方向),示出了在偏移量X不同的情况下中间转印带21的张紧状态。图6中的实线示出了在内辊26处于第一偏移量X1的位置时的张紧状态,双点划线示出了在内辊26处于第二偏移量X2的位置时的张紧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拉伸辊24从由压缩弹簧构成的拉伸弹簧24a接收推压力,该压缩弹簧是作为推压器件(张力施加构件)的推压构件(弹性构件)。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拉伸辊24被支撑,以便能够沿着拉伸弹簧24a的推压方向(图6中的箭头S方向)移动。这样,拉伸辊24从中间转印带2的内周表面侧朝外周表面侧按压中间转印带2,并因此向中间转印带21施加预定的张力。为此,在本实施例中,相对于箭头S方向,拉伸辊24的位置被确定在其中拉伸弹簧24a的推压力与从中间转印带21接收的反作用力相平衡的位置处。
顺便提及,对于中间转印带单元20的框架等设置可移动地支撑拉伸辊24的构造。在本实施例中,拉伸辊24相对于旋转轴方向的相对两端部由轴承构件(未示出)可旋转地支撑。每个轴承构件都被中间转印带单元20的框架保持,以便能够在拉伸弹簧24a的作用下在沿着推压方向的方向(图6中的箭头S方向)上滑动(移动)。此外,通过以压缩状态安装在轴承构件和中间转印带单元20的框架之间的拉伸弹簧24a,通过轴承构件从中间转印带21的内周表面侧朝外周表面侧推压拉伸辊24。
在内辊26的位置随着偏移量X的改变而移动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方向,中间转印带21在内辊26和设置于内辊26上游和下游的各张紧辊之间的张紧形式以及中间转印带21在各张紧辊之间相对于圆周方向的长度改变。例如,中间转印带21在内辊26和驱动辊22之间相对于圆周方向的长度为Ld,驱动辊22是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方向紧靠内辊26下游的张紧辊。此外,在内辊26处于第一偏移量X1的位置处(图6中的实线)的情况下,Ld为Ld1,而在内辊26处于第二偏移量X2的位置处(图6中的双点划线)的情况下,Ld为Ld2。此时,在本实施例的构造中,Ld1大于Ld2(Ld1>Ld2)。这是因为在本实施例中的构造中,在第一偏移量X1的情况下,与第二偏移量X2的情况相比,内辊26布置在图6中内辊26沿向左方向(朝向中间转印带21的外周表面侧的方向)移动的位置处,因此Ld变长。
另一方面,中间转印带21的周向长度为一定值,拉伸辊24在中间转印带21上施加一定的张力,如上所述。为此,在Ld改变的情况下,张力平衡位置改变,使得拉伸辊24移动。即,随着偏移量X改变,拉伸辊24的位置也改变。在本实施例的构造中,在第一偏移量X1(图6中的实线)的情况下,与第二偏移量X2(图6中的双点划线)的情况相比,拉伸辊24的位置被确定为图6中拉伸辊24沿向左方向(朝向中间转印带21的内周表面侧的方向)移动的位置处。这是因为在上述各偏移量X的条件下,对应于Ld的改变,中间转印带21在内辊26和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方向位于内辊26上游的辊之间关于圆周方向的长度改变。在本实施例的构造中,在第一偏移量X1(图6中的实线)的情况下,与第二偏移量X2(图6中的双点划线)的情况相比,中间转印带21在上游辊和内辊26之间相对于圆周方向的长度变短。沿着中间传送带21的圆周方向从关于黑色的初次转印夹持部N1K到二次转印夹持部N2的长度为Lt。此外,在内辊26处于第一偏移量X1的位置(图6中的实线)的情况下,Lt为Lt1,而在内辊26处于第二偏移量X2的位置(图6中的双点划线)的情况下,Lt为Lt2。此时,在本实施例的构造中,Lt1比Lt2短。
当长度Lt不同时,直到将在关于黑色的初次转印夹持部N1K处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为止所需的时间也不同。即,由于偏移量X的改变,结果形成在记录材料P上的调色剂图像相对于记录材料P进给方向的前端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也被称为“前端对准位置”)偏离了所需的(原始)位置。顺便提及,前端对准位置具体由记录材料P上的成像区域(其中能够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区域)的前端位置表示。因此,出现了形成在记录材料上的图像的前端位置偏离所需的(原始)位置的现象(前端重合失调、对准偏差)。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构造中,Lt1<Lt2成立。由于这个原因,在第一偏移量X1的情况下,与在第二偏移量X2的情况下相比,前端对准位置相对于记录材料P的进给方向朝下游侧偏离。即,前端对准位置的取决于偏移量X的偏差量(在本实施例中,该偏差量也被称为“前端重合失调量”)为ΔR(X)(单位:mm)。此外,在第一偏移量X1的情况下,前端重合失调量为ΔR(X1),而在第二偏移量X2的情况下,前端重合失调量为ΔR(X2)。在本实施例的构造中,根据实验数据获得的、取决于偏移量X的前端重合失调量ΔR(X)是:
ΔR(X1)=0,和
ΔR(X2)=1.54。
这里,ΔR(X1)=0的原因是:在本实施例的构造中,在第一偏移量X1的情况下内辊26的位置是原点位置,并且前端重合失调量ΔR(X)是在此条件下的前端对准位置的基础上定义的。此外,关于前端重合失调量ΔR(X),相对于记录材料P的进给方向朝上游侧的偏差被视为正方向。与本实施例中的构造不同,在第二偏移量X2的情况下内辊26的位置是内辊26的原点位置的情况下,前端重合失调量ΔR(X)的值相对于上述值相对地改变,使得ΔR(X1)=-1.54并且ΔR(X2)=0。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为简化起见,前端重合失调量是以在关于黑色的初次转印夹持部N1K处初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即,黑色图像)为例进行描述的。另外,对于在关于其他颜色的初次转印夹持部(N1Y、N1M、N1C)处初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由偏移量X的改变引起的前端重合失调量是相同的,因此将省略多余的描述。
如上所述,前端对准位置因偏移量X而不同。这是因为根据偏移量X,中间转印带21从初次转印夹持部N1到二次转印夹持部N2相对于圆周方向的长度是不同的,因此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的图像的前端对准位置发生偏离。
因此,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0改变通过对准辊13朝二次转印夹持部N2进给记录材料P的进给开始定时(在本实施例中,该定时也被称为“对准启动定时”。由此,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0抑制了由于偏移量X的改变而在二次转印夹持部N2处出现的前端重合失调。顺便提及,在本实施例中,无论偏移量X如何,记录材料P由对准辊13进给的进给速度(由对准辊13的周缘速度表示)是恒定的。
在本实施例的构造中,与第一偏移量X1的情况相比,在第二偏移量X2的情况下,记录材料上的前端对准位置相对于记录材料P的进给方向朝上游侧偏移了ΔR(X2)-ΔR(X1)。这里,取决于偏移量X的对准启动定时为Rt(X)(单位:s)。此外,第一偏移量X1下的对准启动定时为Rt(X1),第二偏移量X2下的对准启动定时为Rt(X2)。进一步,中间转印带21的进给速度为VI(单位:mm/s)。在本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21的进给速度(由驱动辊22的周缘速度表示)与成像装置100的处理速度相对应。此时,在本实施例中,在偏移量X从第一偏移量X1切换到第二偏移量X2的情况下,对准启动定时被延迟((Rt(X2)-Rt(X1))=(ΔR(X2)-ΔR(X1))/ΔVI。由此,可以抑制前端重合失调。即,可以使中间转印带21上的成像区域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夹持部N2时的定时与记录材料P上的成像区域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夹持部N2时的定时互相重合。顺便提及,在本实施例中,VI是430(mm/s)。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偏移量X从第一偏移量X1切换到第二偏移量X2的情况下,对准启动定时可以只需要延迟Rt(X2)-Rt(X1)=(ΔR(X2)-ΔR(X1))/VI=3.54×10-3(s)。
5.控制模式
图2是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装置100的主要部分的控制模式的示意性框图。成像装置100包括作为控制器件的控制器150。控制器150通过包括作为计算控制器件的CPU151(其是执行处理的主要元件)、用作存储器件的存储器(存储介质)152(例如ROM和RAM)、以及接口(I/F)部分153等而构成。在作为可重写存储器的RAM中存储输入至控制器150的信息、检测到的信息、计算结果等。在ROM中存储预先获得的数据表等。CPU 151和存储器152能够在它们之间传输和读取数据。接口部分153控制控制器150与连接至控制器150的设备之间的信号的输入和输出(通信)。
成像装置100的各个部分(成像部分10、中间转印带21、用于与进给记录材料P有关的构件的驱动设备、各种电压源等)被连接至控制器150。例如,鼓驱动部分111、曝光设备(激光扫描仪设备)3、中间转印带驱动部分113、对准辊驱动部分114、偏移机构101、各种高压电源(用于充电电压、显影电压、初次转印电压和二次转印电压)等被连接至控制器150。此外,表示各种传感器(例如,偏移凸轮位置传感器37)的检测结果的信号(输出值)被输出至控制器150。偏移凸轮位置传感器37的输出值、即关于内辊26的位置(内辊26和外辊41之间的相对位置)的信息被存储在存储器152中。此外,设置在成像装置100上的操作部分(操作面板)160被连接至控制器150。操作部分160包括用于通过控制器150的控制而显示信息的显示器件、和用于通过诸如用户或服务人员的操作员的操作将信息输入至控制器150的输入器件。操作部分160可以通过包括具有显示器件和输入器件功能的触摸面板来构成。此外,设置在成像装置中或连接至成像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未示出)和连接至成像装置100的外部设备200(例如,个人计算机)也可以连接至控制器150。
控制器150通过基于作业信息控制成像装置100的各个部分而使成像装置100形成图像。作业信息包括开始指令(开始信号)和关于打印操作条件(例如,记录材料P的类型)的信息(指令信号),它们从操作部分160或外部设备200输入。顺便提及,关于记录材料类型的信息(该信息也被简称为“关于记录材料的信息”)涵盖能够区分记录材料的任意信息,包括基于一般特征的属性(所谓的纸种类别)(例如普通纸、优质纸、涂布纸、压花纸、厚纸和薄纸)、数值和数值范围(例如,基重、厚度和尺寸)、以及品牌(包括生产商、产品编号等)。在本实施例中,记录材料P的类型信息包括记录材料P的与记录材料P的刚度有关的类型信息,特别是例如记录材料P的基重信息。在关于打印操作条件的信息从操作部分160输入的情况下,操作部分160用作用于向控制器150输入关于要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的基重的信息的输入部分。此外,在打印操作条件的信息从诸如个人计算机的外部设备200输入的情况下,接口部分153用作用于向控制器150输入关于要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的基重的信息的输入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作业信息通过未示出的控制器(视频控制器)从外部设备200等输入至控制器150。控制器150分析作业信息并输入关于打印操作条件的信息和扩展成位图数据的图像信息(视频信号)。控制器150根据从(视频)控制器输入的关于打印操作条件的信息和图像信息来进行综合控制。在本实施例中,当控制器150从(视频)控制器接收到作业开始指令(打印开始指令)时,控制器150输出/TOP信号和/BD信号,这些信号向控制器提供输出视频信号的基准定时。TOP信号是构成在视频信号输出时关于副扫描方向的基准信号的信号,BD信号是构成在视频信号输出时关于主扫描方向的基准信号的信号。即,每当/TOP信号被输入时,用于打印新的一页(张)图像的视频信号开始输出。此外,每当/BD信号被输入时,对应于主扫描方向上的一行的视频信号开始输出。因此,在形成图像时/TOP信号对应于关于副扫描方向的同步信号,并且图像控制器10的成像根据该/TOP信号来开始。
在本实施例中,在作业开始指令从(视频)控制器输入至控制器150的定时(在(视频)控制器向控制器150输出作业开始指令的定时),容纳在记录材料容纳部分11中的记录材料P由进给辊19进给。该记录材料P由对准辊13进一步朝二次转印夹持部N2进给。然后,当记录材料P的前端被对准传感器18检测到时,暂时使对准辊13处于静止状态,从而使记录材料P处于待机状态。此外,控制器150与从对准传感器18输出的记录材料P前端的检测信号同步地向(视频)控制器输出/TOP信号。(视频)控制器与/TOP信号同步地向控制器150输出图像信息。然后,控制器150根据该图像信息开始由曝光设备3进行曝光。此外,控制器150使对准辊13开始(恢复)旋转驱动,从而对准辊13将处于待机状态的记录材料P进给至二次转印夹持部N2。在本实施例中,/TOP信号是基于对准传感器18的检测信号产生的,但其不限于此,而是可以只要求形成为用作开始成像步骤的基准定时信号。即,在本实施例中,/TOP信号的产生定时可以被视为成像步骤的开始定时(即成像器件的图像写入定时),特别是被视为曝光设备3的曝光开始定时。曝光设备3的该曝光开始定时对应于在单张记录材料P上形成整个表面满铺图像(在整个成像区域中密度水平最大的图像)期间的图像的前端写入定时。
在此,成像装置100执行作业(打印作业、印刷作业),该作业是通过单个开始指令启动的一系列操作,并且在该作业中图像形成并输出到单张记录材料P或多张记录材料P上。该作业一般包括成像步骤(打印操作、印刷操作、成像操作)、旋转前步骤、在图像形成在多张记录材料P上的情况下的片材(纸张)间隔步骤、以及旋转后步骤。成像步骤是在执行为在记录材料P上实际形成和输出的图像而形成静电图像、形成调色剂图像、调色剂图像的初次转印和调色剂图像的二次转印的期间进行的。旋转前步骤是在成像步骤之前从输入开始指令到开始实际形成图像的准备性操作的期间执行的。片材间隔步骤是当在多张记录材料P上连续地形成图像(连续成像)时在与记录材料P和后续的记录材料P之间的间隔相对应的期间执行的。旋转后步骤是在执行成像步骤后的后期操作(准备性操作)的期间进行的。在非成像期间(非成像期)是除成像期以外的期间,包括旋转前步骤、片材间隔步骤、旋转后步骤的期间,并且还包括多旋转前步骤的期间,该多旋转前步骤(pre-multi-rotation step)是在打开成像装置100的主开关(电压源)期间或从睡眠状态恢复期间的准备性操作。顺便提及,睡眠状态(休眠状态)是这样的状态,例如向成像装置100的除控制器150(或其部分)以外的各个部分的电力供应被停止并且使电力消耗小于待机状态下的电力消耗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在非成像期间,偏移机构101通过改变内辊26和外辊41中的至少一个(在本实施例中特别地为内辊26)的位置来执行改变偏移量的操作(该操作也被称为“偏移操作”)。
6.控制程序
图7是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作业的控制程序的示例的概要的流程图。在本实施例中,将描述从内辊26处于原点位置且偏移量X为第一偏移量X1的状态执行在单张记录材料P上形成图像的单个作业的情况。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将以操作员通过操作部分160使成像装置100执行作业的情况为例进行描述。顺便提及,图7示出了控制程序的概要,其中重点是偏移操作和对准启动定时的改变,并且省略了其他许多通常需要通过执行作业来输出图像的操作。
首先,当操作员通过操作操作部分160设定作业时,其信息被通知到控制器150。控制器150通过基于该信息向成像装置100的各个部分提供指令而使成像装置100开始作业(S101)。发送给控制器150的作业信息包括关于记录材料P类型的信息。在本实施例中,关于记录材料P类型的信息至少包括关于记录材料P基重的信息。除了关于记录材料P基重的信息外,关于记录材料P类型的信息还可以包括诸如关于记录材料P表面特性的信息和关于电阻值的信息之类的各条信息。顺便提及,控制器150能够获取通过操作员的操作从操作部分160(或外部设备200)直接输入(也包括从多个选项中进行选择)的关于记录材料P类型的信息。此外,控制器150也能够根据通过操作员的操作从操作部分160(或外部设备200)输入的用于在作业中进给记录材料P的记录材料容纳部分11的信息而获取关于记录材料P类型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150能够从预先分别与多个记录材料容纳部分11相关联的多条存储在存储器152中的关于记录材料P类型的信息中获取关于记录材料P类型的信息。在此,当登记关于记录材料P类型的信息时,也可以从预先存储在存储器152中或存储在通过网络连接到控制器150的存储设备中的记录材料P类型列表中选择一个相关的信息。
当控制器150获得在作业中使用的记录材料P的类型信息时,控制器150将作业的打印操作条件设定为每种类型的记录材料P预定的打印操作条件。表1示出了根据记录材料P的基重(其作为本实施例中的打印操作条件)预设的偏移量X和对准启动定时的设定示例。表1中所示的关于打印操作条件的各条信息被预先存储在存储器152中。
表1
*1:“BW”是基重。
*2:“OA”是偏移量。
*3:“ROT”是对准启动定时。
接下来,当控制器150在S101中获得作业信息时,控制器150判别在作业中使用的记录材料P的基重是否为300gsm或更小(S102)。在控制器150在S102中判别出基重为300gsm或更小的情况下,控制器150不改变偏移量X并开始打印操作(S103)。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偏移量X可以保持在+2.5mm(第一偏移量X1),这是与内辊26的原点位置相对应的默认(值)。然后,控制器150在与由操作员设定的预定打印张数相对应的打印操作完成后结束打印操作(S104),然后结束作业(S105)。
另一方面,在控制器150在S102中判别出基重大于300gsm的情况下,执行以下操作序列。即,控制器150向偏移机构101(特别是偏移凸轮驱动马达101a)提供指令并因此打开偏移机构101的驱动,从而控制器150将偏移量X改变为-1.0mm(第二偏移量X2)(S106)。此后,控制器150向偏移机构101提供指令并因此关闭偏移机构101的驱动(S107)。然后,控制器150改变存储器152中的设定,以将对准启动定时改变为Rt1+3.54×10-3(S108)。此后,控制器150开始打印操作(S109),然后在操作员为打印操作设定的预定张数上的图像打印操作完成后结束打印操作(S110)。在打印操作结束后,控制器150向偏移机构101发送指令并打开偏移机构101的驱动,使得控制器150将偏移量X改变为+2.5mm(第一偏移量X1)(S111)。此后,控制器150向偏移机构101发送指令并关闭偏移机构101的驱动(S112)。进一步地,控制器150将存储器152中的对准启动定时的设定返回到作为默认值的Rt1(S113),然后结束作业(S105)。
在图7的控制程序中,作为示例描述了用于在单张记录材料P上形成图像的作业。在用于在多张记录材料P上连续地形成图像的连续成像作业中记录材料P的类型在作业期间改变并且需要改变偏移量X的情况下,可以只需要执行以下内容。即,在片材间隔步骤中,改变偏移量X,然后根据改变的偏移量X,可以只需要改变对准启动定时。
这里,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N2时(在二次转印期间),可以只需要偏移量X是所需的偏移量X。即,使偏移量X的改变在以改变的偏移量X在其上形成图像的记录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夹持部N2之前完成。通常,偏移量X的改变被执行,以在由对准辊13进给记录材料S或从记录材料容纳部分11进给记录材料P开始之前完成。此外,在开始从对准辊13进给记录材料P时,可以只需要对准启动定时为期望的值。即,使对准启动定时的改变在以改变的对准启动定时进给的记录材料P到达对准辊13之前完成。通常,改变对准启动定时(改变设定)被执行,以在开始从记录材料容纳部分11进给记录材料P之前完成。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示例描述了在偏移量X为第一偏移量X1时的对准启动定时为默认值的情况。为此,在偏移量X为第二偏移量X2的情况下,对准启动定时比默认值晚。这样,在偏移量X为第二偏移量X2的情况下,与偏移量X为第一偏移量X1的情况相比,从曝光设备3的曝光开始定时到对准启动定时的时间更长。另一方面,在偏移量X为第二偏移量X2时的对准启动定时也可以用作默认值。在这种情况下,当偏移量X为第一偏移量X1时,对准启动定时早于默认值。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由对准辊13进给记录材料P的速度是恒定的,但是成像装置100也可以在由对准辊13进给记录材料P的进给速度(处理速度)不同的多种模式下进行成像(二次转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只需要改变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1进给速度的对准启动定时,以抵消作为根据偏移量X发生的前端重合失调量的(ΔR(X2)-ΔR(X1))。即,从曝光设备的图像写入定时(曝光开始时间)到对准辊13开始(恢复)进给记录材料P的定时的时间差可以只需要根据通过将偏移量X除以皮带21的进给速度而得到的值来改变。
7.效果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成像装置100包括:用于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成像器件10;可旋转的环形带21,其用于进给由成像器件10形成并在成像位置N1处承载的调色剂图像;包括内辊26的多个张紧辊;外辊41,其与内辊26相对地设置并用于与带21的外周表面接触而形成转印部分N2,在转印部分N2处调色剂图像从带21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位置改变机构101,其用于通过改变内辊26和外辊41中的至少一个的位置将内辊26和外辊4之间相对于内辊26圆周方向的相对位置改变为第一相对位置和不同于第一相对位置的第二相对位置;进给构件13,其用于将记录材料P进给至转印部分N2;以及用于驱动进给构件13的进给构件(器件)驱动部分114。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成像装置100进一步包括能够执行如下控制的控制器150,在所述控制中:在单张记录材料P上形成图像时,从成像器件10的图像写入定时到进给构件13进给记录材料P的进给开始定时的时间在其中转印在作为上述相对位置的第一相对位置处进行的情况和其中转印在作为上述相对位置的第二相对位置处进行的情况之间改变。顺便提及,关于从成像器件10的图像写入定时到由进给构件13进给记录材料P的进给开始定时的时间,通常,在上述相对位置为第一相对位置的情况和上述相对位置为第二相对位置的情况中的每一种情况下执行的作业中,可以只需要比较从形成在第一记录材料P(片材)上的图像的图像写入定时到由进给构件13进给记录材料P的进给开始定时的时间。
这里,在上述控制中,控制器150改变上述时间,以使得带上的成像区域和记录材料P上的成像区域之间相对于记录材料P进给方向的位置偏差程度变得小于在上述时间在其中转印在作为上述相对位置的第一相对位置处进行的情况与其中转印在作为上述相对位置的第二相对位置处进行的情况之间不改变的情况下的位置偏差程度。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多个张紧辊包括相对于带21的旋转方向布置在成像位置N1下游和内辊26上游并用于向带21施加张力的拉伸辊24,位置改变机构101通过改变内辊26的位置而在第一相对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之间改变上述相对位置,内辊26在第一相对位置的情况下与在第二相对位置的情况下相比相对于带21的旋转方向位于外辊41的下游侧,并且控制器150改变上述控制中的上述时间,使得在其中转印在作为上述相对位置的第二相对位置处进行的情况下的上述时间长于在其中转印作为上述相对位置的第一相对位置处进行的情况下的上述时间。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位置改变机构101在第一相对位置的情况下的第一偏移量X1与第二相对位置的情况下的第二偏移量X2之间改变偏移量X,并且第一偏移量X1为正值,第二偏移量X2为0或负值。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150通过控制进给构件驱动部分114来改变上述控制中的上述时间,从而改变由进给构件13进给记录材料P的进给开始定时。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成像器件10的图像写入定时是设置在成像器件10中并用于形成静电图像的曝光设备3的曝光开始定时。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带21是用于进给从设置在成像器件10上的图像承载构件1初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构件,以便在转印部分N2处将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偏移量X根据记录材料P的基重(其作为记录材料P的类型信息)而改变。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偏移量X改变的情况下,对准启动定时根据偏移量X改变。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不仅偏移量X根据记录材料P的基重(其作为记录材料P的类型信息)而改变,而且对准启动定时也根据记录材料P的基重(其作为记录材料P的类型信息)而改变。由此,校正了由偏移量X改变引起的前端对准位置的偏差,从而可以抑制前端重合失调的发生。因此,根据本实施例,不仅可以通过改变偏移量X来实现改善调色剂图像到多种类型的记录材料中的每一种上的转印性能,而且还可以抑制由于偏移量X的改变而导致的前端重合失调的发生。即,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在满足具有各种刚度值的介质的同时抑制二次转印夹持部处的前端重合失调。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150控制从生成作为预定基准定时的/TOP信号到开始(恢复)对准辊13的旋转驱动所经过的时间,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带21上形成用于图像前端对准调整的前端对准片,用于使图像前端位置和记录材料位置彼此重合。此外,该前端对准片由对准传感器检测,并且还可以根据对准传感器的检测定时来控制对准启动定时。对准传感器可以布置成相对于带21的旋转方向在转印部分N2的紧邻上游侧与带21相对。此外,前端对准片也可以形成在布置于每页中的位于相关图像的前端侧的非图像区域(片材间隔)中,并且还可以采用其中对于每页根据对准传感器的检测定时来控制对准启动定时的构造。此外,同样在这种通过前端对准片控制对准启动定时的构造中,也可以采用根据偏移量X改变对准启动定时的构造。即,控制器150也可以根据前端对准片的检测定时和关于记录材料P类型的信息来控制偏移量X和对准启动定时的改变。
[实施例2]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装置的基本构造和操作与实施例1中的成像装置相同。因此,具有与实施例1中的元件相同或相应的功能或构造的那些元件由与实施例1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将省略详细描述。
1.本实施例的概要
在实施例1中,通过改变由对准辊13对记录材料P的进给开始定时(对准启动定时)来校正随着偏移量X的改变引起的前端对准位置的偏差。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改变曝光设备3的图像写入定时(曝光开始定时)来改变图像前端位置,从而校正随着偏移量X的改变引起的前端对准位置的偏差。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150用作图像写入定时改变器件并且改变曝光设备3的图像写入定时。在实施例1中描述的对准启动定时的改变量可以被解读为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写入定时的改变量。
顺便提及,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示例描述在偏移量X为第一偏移量X1时的图像写入定时为默认值的情况。为此,在偏移量X为第二偏移量X2的情况下,图像写入定时比默认值早。由此,在偏移量X为第二偏移量X2的情况下,与偏移量X为第一偏移量X1的情况相比,从曝光设备3的曝光开始定时到对准启动定时的时间更长。另一方面,在偏移量X为第二偏移量X2时的图像写入定时也可以用作默认值。在这种情况下,当偏移量X为第一偏移量X1时,图像写入定时要比默认值晚。因此,也可以通过改变曝光设备3的图像写入定时来改变从曝光设备3的曝光开始定时到对准启动定时的时间。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由对准辊13进给记录材料P的进给速度是恒定的,但是成像装置100也可以在由对准辊13进给记录材料P的进给速度不同的多种模式下进行成像(二次转印)。
2.控制程序
图8是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作业的控制程序的示例的概要的流程图。图8的控制程序中的处理S201至S213分别与图7的控制程序中的处理S101至S113相似。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在S208中,控制器150改变存储器152中的图像写入定时的设定。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S213中,控制器150将存储器152中的图像写入定时的设定返回到默认值。
表2示出了在本实施例中根据记录材料P的基重作为打印操作条件预先确定的偏移量和图像写入定时的设定示例。表2中所示的关于打印操作条件的各条信息被预先存储在存储器152中。
顺便提及,为了在预定位置处将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图像写入定时由从作业的开始定时到成像步骤的开始定时(曝光设备3的图像写入定时)所需的时间来表示。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图像写入定时由从向控制器150输入作业的开始指令(打印开始指令)到控制器150产生/TOP信号所经过的时间来表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偏移量X为第一偏移量X1的情况的条件下该时间为It1(s)(第一时间、第一定时)并且被称为第一偏移量X1的情况下的图像写入定时。此外,第二偏移量X2的情况下的图像写入定时(第二时间、第二定时)是通过使用上述It1作为基准值来表示的。这里,在从作业开始指令到生成/TOP信号的期间内执行的旋转前步骤中的处理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对图像写入定时进行比较。例如,定期地执行或根据操作员的指令执行的旋转前步骤中的处理是不同的,因此即使在偏移量X相同的条件下,基于作业开始指令的图像写入定时也会不同。
表2
/>
*1:“BW”是基重。
*2:“OA”是偏移量。
*3:“IWT”是图像写入定时。
在图8的控制程序中,作为示例描述了在单张记录材料P上形成图像的作业。在用于在多张记录材料P上连续地形成图像的连续成像作业中记录材料P的类型在作业期间改变并且需要改变偏移量X的情况下,可以只需要执行以下内容。即,在片材间隔步骤中,偏移量X被改变,然后根据改变后的偏移量X,可以只需要改变图像写入定时。
3.效果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150通过控制成像器件来改变上述时间,以在如下控制中改变成像器件的图像写入定时,在所述控制中:在单张记录材料P上形成图像时,从成像器件10的图像写入定时到由进给构件13进给记录材料P的进给开始定时的时间在其中转印在作为内辊26和外辊41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第一相对位置处进行的情况与其中转印在作为内辊26和外辊41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第二相对位置处进行的情况之间改变。在本实施例中,成像器件10的图像写入定时是设置在成像器件10中并用于形成静电图像的曝光设备3的曝光开始定时。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偏移量X根据记录材料P的基重(其作为记录材料P的类型信息)而改变。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在偏移量X改变的情况下,曝光设备3的图像写入定时根据偏移量X而改变。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不仅偏移量X根据记录材料P的基重(其作为记录材料P的类型信息)而改变,而且曝光设备3的图像写入定时也根据记录材料P的基重(其作为记录材料P的类型信息)而改变。由此,由偏移量X改变引起的前端对准位置的偏差被校正,因此可以抑制前端重合失调的发生。因此,根据本实施例,通过改变偏移量X,不仅可以实现改善调色剂图像到多种类型的记录材料中的每一种上的转印特性,而且还可以抑制由于偏移量X的改变而导致的前端重合失调的发生。
[其他实施例]
上面基于具体的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不限于此。
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了其中在内辊26处于第一偏移量X1的位置处的情况下的Ld(=Ld1)比在内辊26处于第二偏移量X2的位置处的情况下的Ld(=Ld2)长(Ld1>Ld2)的构造。然而,也可以采用Ld1<Ld2的情况。此外,在上述差相对于偏移量(位置)的大小关系相反的情况下,与第二偏移量X2的情况相比,可以使在第一偏移量X1的情况下从图像写入定时到进给开始定时的时间更长。即,在至少随着偏移量的改变而发生前端重合失调的情况下,从图像写入定时到进给开始定时的时间差可以只需要根据对于带进给速度的每个偏移量来改变,以抑制前端重合失调。即,事先提供其中根据偏移量存储从图像写入定时到进给开始定时的时间信息的存储部分。然后,控制器可以只需要基于存储在存储部分中的信息来控制从对于带进给速度的图像写入定时到进给开始定时的时间差。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随着偏移位置改变的对准启动定时偏移量(=(Rt(X2)-Rt(X1))被预先作为固定值存储为表信息,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前端重合失调受到装置的个别变化的影响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每台装置都获得对准启动定时偏移量(=(Rt(X2)-Rt(X1))的构造。例如,在每个偏移位置处输出众所周知的用于前端对准调整的测试图,以在每个位置处调整对准启动定时。此外,根据每个偏移位置处的调整结果,也可以更新对准启动定时偏移量(=(Rt(X2)-Rt(X1))。
在上述实施例中,采用了通过改变内辊的位置来改变偏移量的构造,但也可以采用通过改变外辊的位置来改变偏移量的构造。此外,本发明不限于移动内辊和外辊中的任一个的构造,也可以采用通过移动内辊和外辊这两者来改变偏移量的构造。
这里,例如,在通过移动外辊来改变偏移量的构造中,与上述实施例相反,在外辊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位于内辊的上游侧的情况下,上述长度Lt在某些情况下变得比其他情况下短。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内辊和外辊之间的相对位置对准启动定时和图像写入定时可以只需要提供与上述实施例中的关系相反的关系(在上述实施例中定时较晚的情况下,使这些定时提前,而在上述实施例中定时较早的情况下使这些定时延迟)。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示例描述了拉伸辊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设置在初次转印夹持部与二次转印夹持部之间的构造。在这种结构中,如上所述,中间转印带从拉伸辊到二次转印夹持部的行进距离容易由于偏移量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可以特别显著地获得本发明的效果。然而,即使不采用这样的构造,在不执行根据本发明的控制的情况下,前端对准位置也可能由于改变偏移量所导致的二次转印部分相对于中间转印带旋转方向的位置改变而发生偏差。因此,本发明能够有效地作用于这种构造。即,在通过改变偏移量来改变从成像位置到转印部分相对于带旋转方向的长度的构造中,通过将本发明应用于该构造,能够实现上述实施例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用于与作为内部构件的内辊相协作而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的外部构件,使用直接与中间转印带的外周表面接触的外辊。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使用外辊以及由外辊和其他辊张紧的二次转印带作为外部构件的构造。即,成像装置可以包括作为外部构件的张紧辊、外辊和在这些辊之间张紧的二次转印带。此外,二次转印辊通过外辊而与中间转印带的外周表面接触。在这样的构造中,通过内辊与中间转印带的内周表面接触以及外辊与二次转印带的内周表面接触,中间转印带和二次转印带被夹持,从而形成了二次转印夹持部。在这种情况下,中间转印带和二次转印带之间的接触部分是作为二次转印部分的二次转印夹持部。顺便提及,同样在这种情况下,与上述情况类似,偏移量X是通过内辊与外辊之间的相对位置来限定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与记录材料的刚度有关的记录材料类型信息,使用了记录材料的基重,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纸种类别(例如,作为基于表面特性的纸种类别的普通纸和涂布纸)或品牌(包括制造商、产品编号等)相同的情况下,记录材料的基重和记录材料的厚度在许多情况下基本呈正比的关系(其中基重随着厚度增加而变大)。此外,在纸种类别或品牌相同的情况下,本发明的记录材料、以及记录材料的基重或厚度在许多情况下基本呈正比的关系(其中刚度随着基重或厚度的增加而变大)。因此,例如,可以对于每个纸种类别、品牌或纸种类别和品牌的组合基于记录材料的基重、厚度或刚度来设定偏移量。此外,控制器能够根据从操作部分和外部设备输入的纸种类别、品牌等信息、以及根据记录材料的基重、厚度、刚度等使偏移机构操作以提供取决于记录材料的偏移量。此外,作为关于记录材料类型的信息,本发明不限于使用关于例如基重、厚度或刚度的定量信息。作为记录材料类型的信息,例如可以只使用关于纸种类别、品牌或纸种类别和品牌的组合的定性信息。例如,根据纸种类别、品牌或纸种类别和品牌的组合来设定偏移量,然后控制器能够根据从操作部分、外部设备等输入的关于纸种类别、品牌等的信息来确定偏移量。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偏移量是根据记录材料之间的刚度差来分配的。顺便提及,记录材料的刚度可以用Gurley刚度(刚硬度)(MD/长折)[mN]来表示,并且可以用可商购获得的Gurley刚度测试仪来测量。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控制器的描述是控制器根据通过操作员的操作从操作部分或外部设备的输入来获得记录材料的类型信息,但是控制器也可以根据检测器件的检测结果的输入来获得记录材料的类型信息。例如,基重传感器可以用作基重检测器件,用于检测与记录材料的基重相关的指数值。作为基重传感器,例如已知利用超声波衰减的基重传感器。这种基重传感器包括设置成夹持记录材料进给通道的超声产生部分和超声接收部分。基重传感器从超声产生部分产生超声波,并接收穿过记录材料所导致的超声波衰减,然后根据超声波的衰减量检测与记录材料基重相关的指数值。顺便提及,基重检测器件可以只需要能够检测与记录材料的基重相关的指数值,并且不限于利用超声波的基重检测器件,而是也可以是利用例如光的基重检测器件。与记录材料的基重相关的指数值不限于基重本身,而是也可以是与基重相对应的厚度。此外,表面特性传感器可以用作平滑度检测器件,用于检测与记录材料的表面平滑度相关的指数值,该指数值能够用于检测纸种类别。作为表面特性传感器,已知用于通过用光照射记录材料来读取正反射光和漫反射光的强度的正/漫反射光传感器。在记录材料的表面光滑的情况下,正反射光变强,而在记录材料的表面粗糙的情况下,漫反射光变强。因此,表面特性传感器能够通过测量正反射光量和漫反射光量来检测与记录材料表面的平滑度相对应的指数值。顺便提及,平滑度检测器件可以只需要能够检测与记录材料表面的平滑度相关的指数值,并且不限于使用光量传感器的上述平滑度检测器件,而是也可以是使用例如图像拾取元件的平滑度检测器件。与记录材料表面的平滑度相关的指数不限于转换成符合预定标准(例如Bekk平滑度)的值的值,而是可以只要求是与记录材料表面的平滑度具有相关性的值。例如,这些检测器件可以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在记录材料辊的上游侧与记录材料进给通道相邻地布置。进一步,例如,作为单个单元构造的检测器件(介质传感器)包括上述基重传感器、表面特性传感器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偏移机构,使用了用于通过凸轮驱动可动部分的致动器,但偏移机构不限于此。偏移机构可以只要求能够实现符合上述各实施例的操作即可,例如通过使用螺线管来驱动可动部分的致动器。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了带状的图像承载构件是中间转印带的情况,但本发明在使用由用于进给在成像位置处承载的调色剂图像的环形带构成的图像承载构件时也适用。除了上述实施例中的中间转印带外,这种带状图像承载构件的示例还可以包括感光(构件)带和静电记录介质(构件)带。
此外,本发明还可以在其中上述实施例的一部分或全部构造被其替代构造替换的其他实施例中实施。因此,当使用采用带状图像承载构件的成像装置时,本发明可以在不区分级联类型/单鼓类型、充电类型、静电成像类型、显影类型、转印类型和定影类型的情况下进行。在上述实施例中,主要描述了与调色剂成像/转印有关的主要部分,但通过增加必要的设备、设施和外壳结构,可以在例如打印机、各种打印机器、复印机、传真机和多功能机的各种用途中执行本发明。
根据本发明,可以抑制由于偏移量改变而导致的前端重合失调的发生。
尽管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给予最广泛的解释,以便涵盖所有此类的修改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10)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图像承载构件,其构造成承载调色剂图像;
成像部分,其构造成在所述图像承载构件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环形带,形成在所述图像承载构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在初次转印部分处被转印到所述环形带上;
多个张紧辊,其包括内辊并且被构造成张紧所述环形带;
外辊,其构造成与所述内辊相协作而形成二次转印部分,在二次转印部分处调色剂图像从所述环形带转印到记录材料上;
位置改变机构,其构造成通过移动所述内辊来改变二次转印部分相对于所述内辊的圆周方向的位置,
其中,所述位置改变机构能够将所述内辊的位置改变为多个位置,所述多个位置包括第一位置和相对于所述环形带的旋转方向位于第一位置上游的第二位置;
进给构件,其构造成将记录材料进给至二次转印部分;
驱动部分,其构造成驱动所述进给构件;和
控制器,其构造成控制所述驱动部分和所述成像部分,以基于所述内辊的位置改变而改变所述成像部分的图像写入开始定时与由所述进给构件进给记录材料的进给开始定时之间的时间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根据记录材料的类型信息,所述控制器控制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期间所述内辊的位置以及由所述进给构件进给记录材料的进给开始定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张紧辊包括相对于所述环形带的旋转方向设置在所述内辊的下游并与内辊相邻的下游辊,
其中,当在所述内辊和所述下游辊之间张紧的所述环形带在圆周方向上的长度为Ld、所述长度Ld在所述内辊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为Ld1并且在所述内辊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为Ld2时,Ld1长于Ld2,并且
其中,所述控制器控制由所述进给构件进给记录材料的进给开始定时,以使得在所述内辊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转印调色剂图像的情况下的进给开始定时晚于在所述内辊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转印调色剂图像的情况下的进给开始定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张紧辊包括相对于所述环形带的旋转方向设置在初次转印部分的下游和所述内辊的上游并向所述环形带施加张力的拉伸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在调色剂图像在所述内辊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情况下,从相对于转印期间所述环形带的驱动速度的预定基准定时到由所述进给构件进给记录材料的进给开始定时的时间是第一预定值,
并且在调色剂图像在所述内辊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情况下,所述时间是不同于第一预定值的第二预定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基于记录材料的类型,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内辊的位置改变从在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期间相对于所述环形带的驱动速度的预定基准定时到由所述进给构件进给记录材料的进给开始定时的时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控制由所述进给构件进给记录材料的进给开始定时,以使随着所述内辊位置的变化而发生的对准偏差量小或为零,所述对准偏差量是形成在记录材料上的图像的前端位置偏离所需位置的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张紧辊包括相对于所述环形带的旋转方向设置在所述内辊的上游并与内辊相邻的上游辊,以及
其中,在基本垂直于所述内辊的旋转方向的横截面中,
所述内辊和所述上游辊之间在所述环形带被张紧的一侧处的共同切线是基准线L1,
穿过所述内辊的旋转中心并基本垂直于基准线L1的直线是内辊中心线L2,
穿过所述外辊的旋转中心并基本垂直于基准线L1的直线是外辊中心线L3,以及
内辊中心线L2和外辊中心线L3之间的距离为偏移量X,当外辊中心线L3相对于所述环形带的旋转方向位于内辊中心线L2的上游时,所述偏移量X为正值,并且
其中,所述位置改变机构在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的第一偏移量X1和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的第二偏移量X2之间改变偏移量X,第一偏移量X1为正值,第二偏移量X2为零或负值。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外辊经由被所述外辊和其他辊张紧的其他环形带接触所述环形带的外周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设置在二次转印部分的上游、并构造成将记录材料引导至二次转印部分的引导构件。
CN202110675087.2A 2020-06-18 2021-06-18 成像装置 Active CN1138209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05704A JP2021196588A (ja) 2020-06-18 2020-06-18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05704 2020-06-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20935A CN113820935A (zh) 2021-12-21
CN113820935B true CN113820935B (zh) 2024-01-16

Family

ID=76250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75087.2A Active CN113820935B (zh) 2020-06-18 2021-06-18 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1429052B2 (zh)
EP (1) EP3926409B1 (zh)
JP (1) JP2021196588A (zh)
CN (1) CN1138209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94022B2 (ja) * 2020-06-18 2024-06-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96588A (ja) * 2020-06-18 2021-1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60681A (ja) 2022-04-22 2023-11-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45622A (ja) * 2004-11-16 2006-06-0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転写位置制御方法
CN101371202A (zh) * 2006-01-11 2009-02-18 佳能株式会社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JP2010113236A (ja) * 2008-11-07 2010-05-2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759869A (zh) * 2011-04-27 2012-10-31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灰度修正方法
JP2019120830A (ja) * 2018-01-09 2019-07-2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32137A (en) 1974-10-22 1977-06-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eed cassette device
US4098551A (en) 1975-02-13 1978-07-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Both side copying machine
US4108427A (en) 1975-04-18 1978-08-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eeding device
DE3018859C3 (de) 1979-05-17 1993-12-23 Canon Kk Elektrostatisches Bildaufzeichnungsgerät
DE3018858A1 (de) 1979-05-17 1980-11-27 Canon Kk Bilderzeugungsgeraet
US4740671A (en) 1983-06-07 1988-04-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emperature control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an abnormality in a heater in a copying machine or the like
JP4280770B2 (ja) 2006-01-11 2009-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8676069B2 (en) * 2010-05-28 2014-03-18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039226B2 (ja) * 2011-06-15 2016-1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EP2741144A2 (en) * 2012-12-07 2014-06-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ndless belt, belt driv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35699B2 (ja) 2013-01-11 2016-06-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859025B2 (ja) * 2016-03-25 2021-04-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101697B2 (en) * 2016-05-31 2018-10-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073140B2 (ja) * 2018-02-28 2022-05-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215150B2 (ja) * 2018-12-25 2023-01-3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500222B2 (ja) * 2020-02-26 2024-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414581B2 (ja) * 2020-02-26 2024-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96588A (ja) * 2020-06-18 2021-1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45622A (ja) * 2004-11-16 2006-06-0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転写位置制御方法
CN101371202A (zh) * 2006-01-11 2009-02-18 佳能株式会社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JP2010113236A (ja) * 2008-11-07 2010-05-2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759869A (zh) * 2011-04-27 2012-10-31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灰度修正方法
JP2019120830A (ja) * 2018-01-09 2019-07-2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20935A (zh) 2021-12-21
US11829093B2 (en) 2023-11-28
US20220350287A1 (en) 2022-11-03
JP2021196588A (ja) 2021-12-27
US20210397111A1 (en) 2021-12-23
EP3926409A1 (en) 2021-12-22
EP3926409B1 (en) 2024-05-29
US11429052B2 (en) 2022-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820935B (zh) 成像装置
US1150030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17561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42904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ransfer position changing mechanism
US2021026345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30393497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426612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202592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95384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45118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500411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741458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230314981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41454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1862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